专科医师培养

2024-07-11

专科医师培养(精选9篇)

专科医师培养 篇1

摘要:文章阐述建立血液净化专科医师培养及准入制度的必要性, 着重讨论了血液净化专科医师培养方案、完善各种相关制度等问题。这必将促进我国血液净化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及培训方案的建立和完善, 促进我国血液净化专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血液净化,专科医师,培养与训练

血液净化是临床专科之一, 一般仅在县级或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才设置有血液净化室 (中心) 。而许多无该专科的医院将该部分病人收入ICU, 急诊科, 心内科, 皮肤科等, 即使在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教学医院其血液净化专科医师也缺乏系统的培养与训练方案, 这些都是导致血液净化医疗质量低下, 医疗纠纷、差错或者事故的源头, 严重影响了血液净化科医疗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1]。血液净化属于临床医学的三级学科, 与其他专科一样, 具有其自身专业的特殊性与要求, 只有经过必要而严格的相关专科培养与训练后的医生才能进入该行业[1,2]。

1 为了血液净化学科发展, 有必要建立血液净化专科医师培养及准入制度

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我国发病率已达9.3%, 因慢性肾脏病导致的尿毒症也逐年增加, 人数已达200万以上。血液净化疗法包括维持性血液透析疗法 (CHD) 和腹膜透析 (PD) , 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终身替代疗法之一。因此, 提高血液净化治疗水平, 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降低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感染等重大事件的发生, 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3]。

由于国内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 血液净化专科医师严重不足。依据国内外尿毒症的患病率预测, 我国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尿毒症患者超过200万, 而我国目前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不足20万;随着新农合、社保等政策的普及推广, 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将在短期内快速增长;已开展血液净化治疗的医院难以满足需求人数的快速增长, 并且为方便患者, 血液净化治疗也需要走向社区和村镇。由于患者增多, 一些地方部分医疗机构血液透析管理和规范不到位, 先后发生了多名患者因血液透析感染丙型肝炎的严重医疗安全事件, 提醒我们需要在血液净化的质量、安全、培训和监管工作上加强管理, 下大力气消除安全隐患。

血液透析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诊疗行为, 血液净化专科医师除掌握内科医师的基本知识外, 还必须了解血液透析 (滤过等) 和腹膜透析管理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净化感染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水处理系统及水质量控制和监控, 透析器和滤器复用的原则和程序, 透析液配置和质量控制, 血管通路的建立, 血液净化的抗凝治疗, 以及各种血液透析方式 (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单纯超滤、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灌流) 的适应症、禁忌证和并发症, 其中每一项均非常重要, 一项不合格则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危害。如感染 (乙肝、丙肝、艾滋病毒及梅毒螺旋体) 控制不达标, 会爆发透析相关感染;透析水的细菌、内毒素、余氯等指标不合格, 轻则会导致患者透析中出现寒战, 重则可休克。因此, 要提高血液净化治疗水平, 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必须建立血液净化专科医师培养及准入制度, 尽快建立血液净化专科医师培养体系, 才能有利于血液净化学科的持续发展[4,5]。

2 制定完善的血液净化专科医师的培养制度与准入制度

2010年卫生部颁发了试行版《血液透析技术管理规范》, 对透析室 (中心) 入院的医师、护士和技师, 以及培训进行了详细的要求, 规定医师应当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并通过血透专业培训合格或通过专业考核达到从事血液透析的相关条件方可上岗[6]。培训合格具体有如下要求:考核的医师需在上级医师指导下, 参与不少于30例肾脏疾病和50例尿毒症病例的临床管理, 参与不少于20例的血液透析导管置管手术的助手工作, 并经考核合格。拟从事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和动静脉内瘘成型术的医师, 需在上级医师指导下, 参与不少于60例的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助手工作 (其中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不少于10例) , 与不少于30例动-静脉内瘘成型术的助手工作, 并经考核合格。在上级医师指导下, 参加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全过程管理, 包括治疗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血液透析通路建立和并发症处理、血液透析方案的制定、血液透析操作与过程记录、透析急、慢性并发症处理、重症透析患者的处理和透析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等。接受血液透析系统培训需在6个月以上、经培训基地考核合格, 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 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尽管该方案一些指标和地方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但该方案为我国血液透析技术管理规范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 注重学员管理血液净化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而不是有简单的进修经历。卫生管理部门应该对培训基地的资质和培训相关内容进行定期考核和认定, 使其有完善的培训教材、培训大纲和培训方案, 特别是对学员有严格的考核和评价方法, 并记录在案。通过上述努力, 一定能尽快提高我国血液净化医师和相关人员的诊治水平, 促进血液净化学科人才的快速培养。

3 血液净化专科医师的培养方案

专科医师培训包括普通专科医师培训 (一般为临床二级学科) 和亚专科医师培训 (一般为临床三级或四级学科) 。国内外通用的专科医师培养方案是3+X模式, 即医疗本科毕业生取得职业医师资格后, 首先经过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 再经过3-4年的专科医师的培养, 经考核合格后成为专科医师[7]。结合血液净化专科的特点, 笔者认为血液净化专科医师培养宜采用3+4年模式。即经过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后, 再经共4年的亚专科及血液净化专科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成为一名血液净化专科医师, 即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年制主治医师水平。当一名执业医师完成3年的住院医师综合培训后, 即正式进入共4年的血液净化医师培训。亚专科培训即与血液净化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科室的轮转与培训, 包括ICU、急诊科、营养科、感染科、血管外科等进行1-2年的轮转。重症监护医学是肾脏病专科医师继续培训的重点内容。在西方国家培训计划中, 规定年轻肾脏病专科医师至少有1年的时间到ICU工作, 参加抢救ARF, 这一门亚学科, 有人称之重症监护肾脏病学 (Critical Care Nephrology) 。血液透析常常是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的治疗措施, 其中包括临时性静脉通路建立的急诊操作技术。营养支持是防止或减少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营养不良的发生, 促进患者全身器官修复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上述轮转与培训均可提高血液净化医师的综合医疗素质。

亚专科培训之后, 即进入血液净化专科培养阶段。首先在所在科室完成1年的肾脏内科住院医师培训, 熟悉肾脏内科专科基本知识及常见病情的处理, 随后到全国1-2个血液净化专科医师培养基地轮转, 以每个基地2-3个月为期限, 这样以博众家之长。最后完成1年的血液净化专科住院总医师培训, 这样经4年血液净化专科医师培训过程, 考核合格后即成为一名血液净化专科医师。

4 需进一步完善各种相关制度

专科医师培训是提高我国医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现行的医生就业制度、职业医师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及研究生学习制度并未真正与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相联系, 因此专科医师培训涉及多项政策、法规调整和完善[8]。因此, 建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 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 调整和完善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 建立起有效的培训保障体系, 为专科医师培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支撑条件和政策环境, 以促进培训工作的健康、和谐发展。

认真落实统一、强制实行的血液专科医师培养制度, 通过对毕业生等进行系统、规范、完整的专门培养, 造就我国血液净化治疗专门人才, 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血液净化学科的发展, 并最大限度地保证和提高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血液透析质量控制和管理指导原则[J].中国血液净化, 2010, 9 (1) :1-4.

[2]任国胜, 陈鸿雁, 罗天友, 等.专科医师培训工程是21世纪医学人才的成长平台[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2) :128-129.

[3]方小芳.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透析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60.

[4]周海燕, 刘冬莹.美国专科医师制度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3:64-65.

[5]王玉荣.借鉴新加坡透析中心管理经验加强我国血液透析中心建设[J].中国血液净化, 2008, 11 (7) :632-634.

[6]陈香美.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7]肖源, 徐钢, 汪杨.专科医师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 27 (3) :148-149.

[8]吴向辉.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配套措施必要性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1:45-46.

专科医师培养 篇2

一、培训目标 通过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使受训者达到外科专科医师水平,具备比较熟悉的外科手术操作技能,能够指导医学本科生以及下级医师完成教学任务,具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具备阅读外文文献所需的专业外语水平,以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比较复杂的外科手术。

二、培训方法

培训时间为3年,受训者在外科各亚专科轮转学习。

科 室 时 间(月)

普通外科 15(包括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普通外科门诊3个月)骨科 6(包括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骨科门诊1个月)泌尿外科 3 心胸外科 3 神经外科 3 麻醉科 2 外科重症监护治疗室(SICU)1 外科急诊 3 合计 36

三、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普通外科 1.轮转目的 掌握: 消毒与无菌技术、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外科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创伤、外科感染、心肺复苏、外科营养、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原则等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熟悉: 普通外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以及随访规范;熟悉外科基本用药。了解: 普通外科少见病和罕见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器官移植进展状况、腹腔镜手术基本理论;普通外科危重病人的抢救原则。2.基本要求 全面掌握外科换药技术;掌握外科手术切开、显露、缝合、结扎、止血等技术;熟悉外科常用的诊疗操作技术,如导尿、静脉切开、中心静脉压力测量、乙状结肠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等;了解普通外科特殊诊断方法和技术,如针吸活检、腹腔穿刺等;书写住院志60份以上,书写大病历不少于15份。(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 种 例数(≥)疖和疖病 10 破伤风 1 痈 1 急性乳腺炎 1 急性蜂窝织炎、丹毒 5 全身急性化脓性感染 2 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5

肛瘘、肛乳头炎、肛门周围感染 5 续

静脉炎 5 内、外痔 10 脓肿 3 体表肿瘤 20 急性阑尾炎 5 腹外疝 5 甲状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 5 乳腺增生 5 乳腺癌 5 胆囊结石 5 胃肠肿瘤 5 肠梗阻 5(2)临床操作技术要求: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以下手术:

手术或操作技术名称 例次(≥)疝修补术 5 阑尾切除术 5 体表肿物活检 5 甲状腺手术 5 参加以下手术: 手术或操作技术名称 例次(≥)

甲亢或双侧甲状腺次全切术 10 结肠切除术 5

乳腺癌改良根治或根治术 5 续

胆囊切除术 10 胃大部切除术 5 肠梗阻、肠切除吻合术 2 胆总管探查、胆管空肠吻合术 2 3.参考书刊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二)骨科 1.轮转目的 掌握: 掌握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处理原则。熟悉: 骨科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常见的骨折与脱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关节炎、骨肿瘤的骨科检查法,熟悉与骨科有关的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方法。2.基本要求 掌握: 夹板、石膏和骨牵引固定技术等骨科常用治疗技术的具体操作,掌握其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原则;掌握封闭治疗的意义、操作方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熟悉: 骨科创伤(以骨折和脱位为主)的常用治疗方法及手术操作技术,掌握开放性伤口清创闭合的原则。了解: 手外伤清创、皮肤缺损的修复、肌腱吻合以及骨科内固定的基本技术。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腰扭伤、狭窄性腱鞘炎、半月板损伤、网球肘的保守治疗方法与原则。书写: 住院志20份,大病历不少于5份。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 种 例数(≥)

常见部位骨折 10 常见部位关节脱位 10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5 腰椎间盘突出症 2 颈椎病 2 骨与关节感染 2 骨肿瘤 2(2)临床操作技术要求: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以下手术:

手术或操作技术名称 例次(≥)

常见部位骨折的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 10 常见部位关节脱位的手法复位 5 常见部位的骨牵引 5 参加以下手术: 手术或操作技术名称 例次(≥)

手外伤的清创、缝合、皮肤缺损的修复及肌腱吻合 5 开放骨折的清创、切开复位内固定 5 腰椎或颈椎手术 3 人工关节置换术 2 四肢常见的骨及软组织肿瘤手术 2 3.参考书刊

冯传汉,张铁良主编.临床骨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三)泌尿外科 1.轮转目的掌握: 泌尿外科专业病史的正确询问与采集、分析及病历的正确书写;掌握泌尿外科常见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常用检查手段、诊断要领、适应证以及治疗原则。熟悉: 泌尿外科急诊常见病(如肾绞痛、急性尿潴留、肾挫伤、膀胱损伤、尿道损伤等)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熟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了解: 腔内泌尿外科的基本原理和手术方式,包括各种TUR手术、经皮肾镜手术、输尿管肾镜手术、腹腔镜手术以及腔内热疗;了解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男科学常见病的诊治要点及进展情况。2.基本要求 掌握: 泌尿外科常用诊治方法的操作技术,包括膀胱残余尿量的测定、前列腺液的采取与镜检、导尿术、膀胱穿刺造瘘术。熟悉: 泌尿外科各种导管(包括各种囊腔导尿管、膀胱及肾造瘘管、D-J支架引流管及各种伤口引流管)的用途及具体用法;熟悉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包括泌尿系平片、造影片、CT、MRI、B超及核素检查等)的应用。了解: 泌尿外科特殊诊治方法的操作要点和应用,包括金属探条及丝状探子扩张尿道、前列腺针吸细胞学及穿刺活检、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镜检查等。

书写: 住院志15份,大病历5份。(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 种 例数(≥)

泌尿生殖系炎症 10 睾丸鞘膜积液 1 前列腺增生症 5 续 表

隐睾 1 精索静脉曲张 2 尿路结石 6 膀胱癌 4 肾肿瘤 2 前列腺癌 1(2)临床操作技术要求: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以下手术: 手术或操作技术名称 例次(≥)

膀胱造瘘术 1 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 1 睾丸鞘膜翻转术 1 参加以下手术: 手术或操作技术名称 例次(≥)

睾丸切除术 1 膀胱部分切除术 1 肾切除术 3 肾或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2 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 2 尿道狭窄手术 1 泌尿生殖系成型术 1

腔内泌尿外科手术 3 3.参考书刊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吴阶平主编。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四)心胸外科 1.轮转目的 掌握: 胸腔生理学,肺、食管、心脏的外科解剖学;掌握心胸外科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临床特点、检查手段、诊断步骤、处理原则;掌握正常胸片与非正常胸片的识别。熟悉: 胸部外伤特别是血气胸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熟悉心胸外科常见病的手术适应证以及手术要点。了解: 心胸外科最常应用的辅助检查,如胸部X线片、胸部CT、冠脉造影、纤维胃镜、支气管镜、胸腔镜检查的应用和操作要点;了解胸部肿瘤的常用化疗方案。2.基本要求 掌握: 常见胸部外伤的处理原则;掌握开胸术、关胸术的操作要点 熟悉: 胸腔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操作要点。

书写: 住院志10份,大病历4份。(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 种 例数(≥)

食管(贲门)癌 2 肺癌 2 胸部外伤、血胸、气胸 2 其他普胸病种 3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 2

瓣膜疾病 1 其他心血管外科病 1(2)临床操作技术要求: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以下手术: 手术或操作技术名称 例次(≥)

胸腔穿刺术 3 胸腔闭式引流术 3 开胸术 2 参加以下手术:

手术或操作技术名称 例次(≥)

食管、贲门癌手术 2 肺叶切除术 2 先心病手术 2 其他心脏手术 2

3.参考书刊 石应康主编.心胸外科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顾恺时主编.顾恺时心胸外科手术学.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五)麻醉科 1.轮转目的 掌握: 麻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工作任务。熟悉: 常用麻醉方法的实施和管理、常用监测技术及其临床应

用,熟悉全麻及硬膜外、腰麻、骶麻、颈丛、臂丛麻醉的适应证。了解: 各种麻醉的术前准备工作及心肺脑复苏术;了解常见麻醉后合并症的处理原则;了解疼痛治疗的进展。2.基本要求 掌握: 心电图、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的无创监测技术,掌握动脉穿刺置管和深静脉穿刺技术;掌握心肺脑复苏术。熟悉: 蛛网膜下腔穿刺和硬膜外腔穿刺技术;熟悉术中麻醉管理,熟悉麻醉与手术的配合技巧,熟悉麻醉药使用的剂量、不良反应及处理。了解: 呼吸机的使用。临床操作技术要求: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以下麻醉及相关操作:

操作技术名称 例次(≥)

深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或动脉穿刺 5 术前访视病人并施行麻醉 30 正确书写麻醉记录和小结: 其中椎管内麻醉 10 气管内插管全麻 10 麻醉科急诊夜班(次)5 面罩给氧、机械通气 10 3.参考书刊 李立环主编.临床麻醉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六)外科重症监护治疗室(SICU)1.轮转目的 掌握: 呼吸治疗(包括氧治疗、胸部物理治疗和机械通气等)和循环支持治疗的适应症、基本方法以及常用药物的应用。

熟悉: 危重病人术后生理功能改变,包括呼吸、循环、肝肾功能、水电平衡变化以及全身应激反应。熟悉危重病人的监护与管理、急重症患者抢救治疗的全过程、营养支持。了解: 常用检测技术的适应证、操作技能及临床应用。2.基本要求(1)掌握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等常用临床复苏技术。(2)熟悉常用监测技术的操作技术。(3)了解呼吸机的操作和使用。(4)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管理:重症病人10例,并按时完成病历记录;机械通气治疗病人5例,并按时完成病历记录。3.参考书刊 汪承滋等主编.实用重症监护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七)神经外科 1.轮转目的 掌握: 神经外科常见病种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处理原则。

熟悉: 常见颅脑损伤的急救处理原则;颅压升高的临床诊断及初步处理原则。

了解: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处理原则。2.基本要求 掌握: 神经系统疾病检查方法;掌握头皮裂伤清创缝合的基本操作;掌握腰穿术的操作技术;熟悉: 颅骨手术的临床应用和基本操作

了解: 脑室穿刺技术的应用和操作要点 书写: 住院志10份,大病历4份(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 种 例数(≥)

颅脑损伤 2 神经肿瘤 1 脑血管病 1 脊髓脊柱病变 1(2)临床操作技术要求: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以下手术:

手术或操作技术名称 例次(≥)头皮损伤手术 3 腰椎穿刺 3

参加以下手术:

手术或操作技术名称 例次(≥)

开颅手术 3 脑室穿刺术 2 3.参考书刊 吴承远主编.临床神经外科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参与制定本实施细则人员 执 笔:王 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姜可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审 议:杜如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 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训 篇3

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也是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提高医生整体素质、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人才基础保障的必然要求。本期特别策划推出了面向基层大力推进专科医师培训工作、专科医师培训试行过程中多方位评价情况初探、关于“2+2”住院医师培训的模式、抓好临床科室医疗组的管理、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社会化住院医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等方面的论著, 旨在分享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训的经验, 提高住院医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专科医师准入培训及参考书 篇4

受训医师必须获得专科医师资格(或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方可接受本阶段培养。培养阶段为期3年。

一、培养目标

通过全面、系统、严格的临床专科培养,使受培训医师在完成培训计划以后,能够系统掌握疾病相关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科技能,充分了解国内外新进展,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较复杂的疾病能独立从事诊疗活动,达到诊治本科各项疾病临床医疗服务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

二、培养方法

(一)培训时间:3年。

(二)科室轮转

1.临床培训(24个月)

主要指参与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处理等一系列非实验室的临床医疗活动,包括门诊、急诊、病房工作,以及术后的监测与管理。

2.辅助科室轮训(12个月)

三、培养内容与要求

(一)临床能力培训

要求参与实际临床医疗工作,在门诊、病房及急诊科室等轮转,在上级医师

指导下具体管理患者的诊治工作。其中可安排2个月的24小时总住院医师工作。该培训需提供足够的工作量使受训者完成临床能力的培训计划,系统掌握烧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1.通过培训,要求掌握烧伤科相关疾病的临床评价与治疗对策

2.掌握常见疾病的处置措施

3.了解下列检查方法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二)临床技能培训

1.该培训需提供足够的工作量使受训者掌握这些技术

(1)病史采集与物理检查

(2)基本及高级生命支持

(3)运动负荷试验,培训期间要求进行至少50例检查

(4)培训期间要求操作及出报告至少150例

(15)术后康复

第 1 页

(三)相关的基础理论培训

1.相关基础知识

(1)系统解剖

(2)系统生理学

(3)系统代谢

(4)系统分子生物学

(5)药物学,包括药物代谢、药物副反应、药物应用指征、药物对老年患者的 影响、药物经济学、非心血管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病理学

2.疾病的预防,包括

(1)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

(2)危险因素分析

(3)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

(四)课堂学习

培养基地每周应为全体受训专科医师开设下列课程:

第 2 页

受训医师3年期间参加课堂学习的数量要求

教学内容

病例讨论会

读书报告会

小课

科研讨论会

科技论文和科技英语写作

专科医师理论课

一年级课

二年级课

三年级课

除必须完成上述课堂学习外,所有受训专科医师应积极参加各级学协会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继续教育学分(每年应获继续教育学分10分,3年累积应不少于30分)。

(五)教学能力培养

1.所有受训专科医师第1年有1周时间担任培训基地内部教学的助教工作,在本周所有教学工作中负责协助教师搞好教学(包括病例讨论、杂志俱乐部、科研讨论会、住院医师理论课和读书报告等)。

2.助教职责:提前1周与任教教师讨论学术周的计划和方案,主动征求任教教师的要求。如果发现第2周的任何一次教学活动因某种原因而不能实现,应立即向主管老师汇报并提前做好安排, 以确保每项活动正常进行。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应详细记录讨论要点,并在讨论会后将方案整理存档。科研讨论会原则上应报告自己的科研计划或科研进度或科研结题,并在此基础上协助临时安排的科研报告员准备和实施科研报告会。

3.所有受训专科医师第2、第3年各有1周时间担任培训基地内部教学的教师工作,在本周所有教学工作中负责病例讨论、杂志俱乐部、科研讨论会、住院医师理论课和读书报告等。

(六)临床科研训练

1.3年间必须向专科杂志投搞,至少包括原创论文1篇,临床个案报道1篇和综述1篇。

2.鼓励受训专科医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晚上、周末和补休时间)在学校攻修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工作,在临床工作中完成学位论文的临床部分。

3.对成绩优秀和符合专业学位标准者可申请医学硕士或医学博士学位,建议专 第 3 页时间 3年参加的总要求 2小时/次 >50个病例 2小时/次 >40篇近期国内外论文 0.5小时 >50个密切结合临床的小课 1小时 1小时2小时 2小时 2小时 >20个科研课题讨论 10次 参加100%(每年30课)>20个大课 >20个大课 >20个大课

科医师培养与临床专业学位的授予并轨。

(七)具体要求

1.较全面掌握常见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理论,充分了解国内外新进展及学术动态,与临床实际工作密切结合。

2.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熟练地掌握常用的临床技能。

3.能对接受大内科住院医师培训者在轮训期间提供业务指导,并能担任指导本科生的临床教学工作。

4.了解临床科研方法,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报道、综述和原创论文。

5.能熟练地阅读至少一门语种的外文书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6.具备良好的从医所需的人文综合素质。

四、参考书刊

为保证所有的受训专科医师做到系统学习,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建议受训医师除自己读书学习外,可阅读专业书籍与相关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现代诊断与治疗》等

专科医师培养 篇5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已建立了成熟的医师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开展培训初期以政府为主导;二是配套制度完善,宏观上有立法制度;三是政府对培训有统一标准,严格控制培训人数,并提供经费;四是具体培训过程由非政府性质的组织或协会负责;五是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权,颁发行医执照和许可;六是培训基地多数是大学附属医院,但政府从整体上规划,将培训工作纳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大局中,不是某个医院或大学的人才培养问题;七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八是行业协会和医疗市场对医师执业具有约束力;九是公众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对专科医师质量的评价。

一、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基本现状

卫生部于1993年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开始培训试点工作,奠定了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1995年,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正式启动了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培训全过程为5年,前3年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培训,后2年进入三级学科接受专业定向培训。1998年,卫生部颁发了《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管理办法 (试行) 》,对培训合格者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晋升主治医师的必要条件,先后有20多个省 (市) 的卫生厅 (局) 、高等学校、卫生部直属医院被授权颁发培训合格证书。1999年,国家建立起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注册制度,加速了医师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2006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我国的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全国25个省市307家医疗单位共申报了3048个试点基地。经过卫生部组织专家实地评审,在12个省 (直辖市) 共遴选出涉及34个试点专科的1100个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培训基地绝大多数在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培训基地招生规模为17536人,其中普通专科12045人,亚专科5491人,其中,其中7省 (市) 的培训基地均在高等学校,其余5省 (市) 部分培训基地在医学高校。

就黑龙江省而言,1999年,哈医大开始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国家卫生部授权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单位。2006年,又成为全省唯一开展专科医师培训的试点单位,共有培训基地57个,分布在3所附属医院。

二、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 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特点

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培训基地是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附属医院和大学是隶属关系。因此,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一是有利于培训管理的高效统一;二是有利于培训要求和标准的统一;三是有利于考核标准的统一;四是有利于医学毕业生的直接选拔。因此,构建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体系是培训标准的统一和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 质量监控体系设计原则

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和完善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根据我国的国情,再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持创新和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科技水平、医疗服务需求的众多不同因素,根据医学科学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的特点,制定并逐步完善住院医师培训过程质量监控管理措施,确保各项制度和措施在实践中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三) 质量目标定位

培训质量的目标定位是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结构和功能设计的重要基础。我国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旨在通过规范化培训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技术队伍,使我国的医师培训模式、理念和培养质量标准实现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养制度。

(四) 质量监控的管理体系

1.政府支持,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指导、监督;医师协会积极参与沟通和协调。2.落实层级管理,医学高校构建内部的学校、二级学院、培训基地三级质量监控体系。3.实现开放的质量监控体系,接受来自多方的监督,加强各环节质量监控措施的信息反馈。

三、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框架设计与构建

就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而言,培训的质量监控应包括多个层面,既有内部质量管理:医学高校和培训基地 (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 ,又有外部质量监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社会及公众评价等。培训质量监控是在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培训质量的诸要素和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保证培训工作按计划正常进行,并达到质量目标的过程。针对整个培训过程,由学校、二级学院、培训基地等三个层级构成了质量监控的纵向体系结构,上位组织对下位组织有指导、监督、质量控制的职责。培训质量监控体系设计为四个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的功能既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又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紧密联系,协调一致,形成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调适和完善,从而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培训过程。

(一) 决策子系统

决策子系统的功能是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根据各环节评价的信息对培训过程进行调控和指导。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学校成立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管理和指导全校医师培训工作,对培训基地不定期抽查。由学校主管领导、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学院及各临床学院的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对全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工作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以及对各临床医学院及各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进行工作指导和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与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 (继续教育学院) 合署办公,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人员由相关行政职能部门 (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教务处等) 的负责人组成,便于工作协调。

(二) 培训管理子系统

培训管理子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决策子系统的意见和过程评价子系统的信息反馈,调整培训方案和培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整个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各临床医学院成立的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对本学院医师培训提供专业指导、管理和对培训学员进入培训基地的考核和准入,对培训基地周期性考评、复核。各临床医学院对本单位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给予工作上的积极协调及资源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与所在临床医学院和上级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沟通。

(三) 过程评价子系统

过程评价子系统的功能是按照培训管理子系统的培训方案具体组织实施,依据培训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对培训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保证培训效果。在临床医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培训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培训基地在专科医师培训质量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质量监控关注的主要环节,主要职责是:严格按照培养标准实施培训工作,负责对准入学员培训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评价,并及时与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进行信息沟通和反馈,并接受工作指导、监督和管理。

(四) 结果评价子系统

结果评价子系统的功能是对完成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踪调查,搜集用人单位对受训学员的执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培训学员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对培训期间的培养目标、培训方案、过程管理等进行的信息反馈,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的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孟群.各国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入制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锦倩, 刘雁飞, 祁国明.我国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4, 4 (2) :116-121.

专科医师培养 篇6

一、明确目的要求

到检验科轮转学习是完成规范化培训规定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科室的第一天邀请负责带教老师介绍科室的基本情况,各专业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到检验科学习,了解检验科的工作流程,开展的检验项目,标本处理基本流程,以及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如何做好检测标本在实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参加患者信息的录入工作,亲身体会认真开好检验报告单的重要性,能将所学的医学检验知识融于实践,不断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如何将实验室检验结果与临床诊疗相结合,并为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工作等提供依据,为今后做好临床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培训工作由检验科主任负责、有专职带教教师。从接受培训的医师中选出小组长一名,负责协助带教教师做好管理工作,要注重素质教育,需要我们的教师投入极大的热情和辛勤的劳动,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他们,让他们从进科室的第一天就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去培养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严格组织纪律

受训医生在学习期间应严格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不擅自离岗。考勤由小组长记录,科室审核,并纳入学习鉴定。

四、重视生物安全教育

1.进实验室凡与试验无关的物品切勿带入室内;禁止在实验室内喝饮料、吃食物或在实验室化妆等;必须带入的书籍和文具等应放置在非操作区以免污染;贵重物品不要带到科室;手机要随身携带,防止被盗。

2.每天在实验室都要接触大量的生物标本(血液、尿液、痰、体液等),具有潜在危险性。血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告诉他们应把每一份标本都看作是无法重新获得,有可能具有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及结核杆菌等病原体传染的“高危”标本。进入实验室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甚至穿隔离衣、戴眼罩;如果手套破损或失去其屏障功能,应尽快更换;进行强传染性标本操作或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的喷溅,则应使用面部防护装备或在生物柜内进行,因而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使用真空采血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检验人员在采血、运输、处理、上机以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的各环节与血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工作完毕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下所有防护装备,脱去手套后使用感应水龙头流水肥皂洗手。

3.若标本发生泄露污染桌面时,应立即用抹布浸泡消毒液包在污染部位半小时后清洗,手和身体其他部位被标本污染应及时用肥皂液反复冲洗并用消毒液浸泡10分钟左右。针头扎伤,应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要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的医疗记录。发生病原微生物泄露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并及时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报告。

五、举办专题知识讲座

为巩固同学所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进展,安排教学效果好,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定期做专题讲座。检验科开展的知识讲座等学术活动也积极邀请他们参加,反映受益很大。

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

通过参加患者信息的录入工作,亲身体会认真开好检验报告单的重要性,要求临床医生填写检验申请单时书写要清晰,完整,以便为检验医师出报告时提供参考,临床上经常有医生字迹潦草,无法看清,导致录入病人信息错误,引起纠纷,有的医生甚至将自已的姓名填写在患者的姓名处,如骨髓申请单,要填写血常规的相关结果,简单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等。没有相关的临床资料检验医师就难以结合临床发报告。

七、掌握项目选择原则

临床检验的内容日益丰富,项目繁多,选择项目时,要遵循一定的临床思维。

1.一定要认真和详尽地询问病史。在得到初步诊断的基础上,从疾病诊断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出相关的检验项目。

2.选用针对性和特异性较强的项目进行检查,做到有的放矢。

3.避免滥用和杜绝浪费。并不是检验科所开展的项目每一位患者都必须做。

八、检验结果解释应与临床相结合

临床检验结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求检验科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然而,对于离体的检验标本,影响检测的变化因素和环节众多,通常发生在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主要阶段。

1.分析前影响因素:是指从医生开出医嘱到标本送到检验科,现认为做好标本采集和转运过程的管理,可降低70%左右的检验差错率。分析前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分析,化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与上级医生的商讨,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所以质量保证涉及患者、医师、护士、标本转运人员、检验人员,各方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才能保证检验质量,以上内容易被忽视需多宣传,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

2.分析中影响因素:涉及标本的质量,如不合格标本(需抗凝的标本凝固);标本处理不当(如需分离血清的刚抽出的标本还未凝固就离心上机);仪器重复性不好、试剂质量、人员的技能与学识、操作技能与方法、质控物与标准品等。

3.分析后影响因素:涉及检测记录、结果书写,计算机的输入错误,与临床的沟通等。

九、排除生理等因素影响

检验结果对临床诊疗工作虽非常重要,但仅是静态的数据和现象,用来判断动态的复杂机体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病人处于可变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机体的反应性也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同患一种疾病的病人可因健康因素、病期、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出现不尽相同的检验结果,而有时不同的疾病进行同一项目检验却出现相似的结果,因此评价检验结果时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恰当地做出合理的结论,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1.生理变异:生理变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能控制的,另一类是能够加以控制的。

2.饮食因素:如进食后引起血糖、血脂等结果增高。

3.药物因素:当出现不可能的异常检验结果时或与临床不符合时,应考虑是否有药物引起干扰。

4.人为因素导致标本采集错误。如需抗凝的标本凝固,全血与抗凝剂比例不对致结果异常,抗凝剂使用错误,抽错患者的标本等。

通过上述尝试,我们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方式及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体现在深受医师欢迎:用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医师对教学的看法,满意度提高;考核成绩平均分值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摘要: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云南省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近四年已有354名医师接受了培训,现总结该项工作,旨在今后能将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在检验科的规范化培训工作做得更好。

专科医师培养 篇7

1 专科医师培训现状

专科医师培训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 现已得到全世界医学界赞同和认可[2]。这是顺应医学卫生系统的发展及医学人才的培养而起源, 随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及社会安定和谐的要求进一步发展。在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方面, 着重于人才培养, 优化医疗结构, 专科医师培训合理模式一直是世界各国及我国不断探寻的主旨。最早在1921年我国制定专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3];1993年颁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行办法》, 也逐渐开展大规模的医师培训;2003年卫生部组织研究“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等相关课题;我国政府相当重视专科医师培训, 近也不断改革专科医师培训模式。2006年开始试点培训工作;2007年出版《专科医师培训细则》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细则》, 该细则是由国家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共同起草的。尽管政府给予高度重视, 我国国情限制, 专科医师培训尚未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入制度, 仍处于探索阶段[4]。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临床科室的阻力较大、临床导师选拔标准欠妥、学员对专科医师培训认识不够、没有切实规范实行规培政策等。某些发达国家有较成熟的专科医师培养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国内各科医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从理论素养和临床技能操作能力方面全面切实提高各科医师素质[5]。

2 外国专科医师发展模式

2.1 美国

美国临床医师接受12年基础教育及4年大学教育后, 开始接受4年的医学院校教育, 毕业后授予博士学位, 其中2年基础理论教育和2年临床教育。毕业后进行1年的全科培训和3到7年的专科培训后通过全部考试后才可获得医师执照, 成为一名专科医师。美国医学生获得执业资格需要通过三部分的考试, 分别在医学院二年级和四年级时参加美国医师执照考试 (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 USMLE) 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考试, 第三部分考试的考试依据个人及专业情况可在毕业后1~3年培训期间参加。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7~10年, 临床医师需要定期参加其专业的继续医学教育, 通过资格审核后, 再经过考核方可继续获得专科医师资格, 这是美国实行再认证制度 (Re-certification) , 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实行行医执照的再认证制度[6]。

2.2 英国

英国的专科医师在高中毕业后即可接受5到6年的医学院校教育, 其中2~3年的基础理论教育和3年的临床教育, 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然后接受1年的注册前住院医师和6~9年专业培训, 培训结束后获得专科医师培训完成证明, 即可注册成为专科医师。英国的继续医学教育方式包括学术会议、医学新进展讲座、远程教学、大学或学院组织强化课程等, 英国的继续医学教育是非强制性的, 政府每年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给予一定的奖励。英国有逐步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并与专科医师资格再认定相结合的趋势。

2.3 德国

德国的专科医师在高中毕业后即可接受6年的医学院校教育, 其中3年的基础理论教育和3年的临床教育, 在这6年医学院校教育期间要通过3各阶段的医师资格考试, 然后接受1年半的注册前住院医师培训, 培训结束后通过考试方可注册成为专科医师。德国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7]。

3 我国专科医师培训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由上可知, 外国发达国家的专科医师培训时间均较长, 一般在2~3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再接受4年半到13年的临床培训, 并通过多个阶段的考核后方可成为专科医师, 我国是在高中毕业后接受5年医学院校教育, 其中4年理论学习和1年临床教育, 然后临床工作1年后科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院校毕业后临床培训时间不定, 依据医学生工作单位规定进行, 一般2~5年, 目前开始强制性推行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具体暂未实施。与国外相比, 我国在院校理论知识教育方面时间较长, 临床培训方面较短。介于我国目前专科医师培训模式及管理体存在的一些弊端, 我们从外国借鉴相关经验, 摒弃盲目照搬的方式, 结合我国国情, 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我国未来的专科医师培训发展趋势。

3.1 适当缩短院校理论学习时间:

我国目前院校理论学习时间为4~5年, 而外国学习时间一般为2~3年, 尽管医学相关科目较多, 理论内容繁重, 但单纯理论学习, 很难与临床有效地结合起来, 选择性学习最基础的理论知识, 接近临床工作的科目, 如内科学、诊断学、急诊学等, 可在临床工作中自学或小课授课, 与临床结合可以更好的培养临床思维及理论知识的记忆。

3.2 延长临床培训时间:

临床病种复杂多变, 以为优秀的医师势必是要经过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的, 为全面提高专科医师的综合素质, 应延长临床培训时间。只有政府强制性加强临床培训, 并提供条件, 将医学生安排入大型医院培训, 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医学生理论素养及临床操作能力。

3.3 严格执行准入及准出制度:

主要是加强临床技能及理论知识考核, 如定期考核、不定时临床技能考核、严格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等, 通过考核予培训医师临床学习压力, 避免得过且过, 学习放松警惕、懒散等, 在进入专科医师培训前严格筛选进入培训的医师, 可以考试形式筛选。另外应严格筛选培训医院及临床导师, 选择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作为临床导师。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3.4 加强财政方面的支持:

在成为专科医师之前, 经过长时间的学校生活及长期临床培训, 已到而立之年, 承担着家庭责任, 经济压力大, 因此政府应加强财政补贴, 保证培训医生及家庭生活, 这样吸引更多的学生学医, 以便筛选更加优秀的人才。在培训基础设施方面也要加强财政投入。

3.5 加强人文关怀:

临床工作繁复, 病人情况变化不定, 随时有突发情况发生, 再加上定期不定期考核, 培训医师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因此政府及医院应加强人文关怀, 关注培训医师心理健康, 随时疏导, 不定时举办娱乐或交流活动等。

3.6 强制性继续医学教育:

专科考核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后, 专科医师仍需要继续参加医学教育, 其形式可以是学术讲座、技能培训班、高等院校授课等, 医师之间通过交流各自临床体会及经验以不断提高自我, 了解最新的医学发展动态, 学习最新的临床操作技能等。

我国的专科医师培训发展模式顺应我国的基本国情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政府逐渐认识到加强专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 也在逐步实施改革, 相信不就的将来, 我国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会更加完善健全。

参考文献

[1]邱东民, 张婷, 朱洪斌.加大青年医师的专科化培训力度[J].淮海医药, 2004, 22 (4) :164-165.

[2]Core Committe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 sinmedical education[J].Med Teach, 2002, 24 (2) :130-135.

[3]朱滨海, 虞海平, 赵沛, 等.加强住院医师培训做好与专科医师培训衔接工作[J].中国医院, 2002, 24 (2) :130-135.

[4]苏勃.专科医师实行培训制度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1) :94-95..

[5]杨其昌.台北荣民总医院病理科住院医师培训和质量管理简介[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2, 41 (1) :68-69.

[6]田玲, 李冬梅, 梁晓捷.国外医师制度及培养过程[J].国外医学情报, 2005, 26 (7) :29-32.

专科医师培养 篇8

欧美国家医师的培训起点为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 医学生毕业后需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综合训练, 掌握从事全科医师实践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并通过全科医师执照考试后, 才能独立从事全科医师的临床工作, 再经普通专科培训3-5年后, 可获得《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之后从事专科工作。我国现行的大多数三甲等公立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般培训, 多科轮转;第二阶段是直接专科培训和工作, 使医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从医学毕业生向合格专科医师的角色转变。我国专科医师培训的制度较宽松, 不规范, 不系统, 培训的内容以临床技能为主, 教学、科研方面培训均欠缺。然而, 血液病人数越来越多, 血液病专业性强, 涉及全身多系统疾病诊治, 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 对血液专科医师能力要求很高, 除三甲医院外, 大多数医院急需血液科专科专病住院医师, 以便早期诊断血液病, 防止误诊误治。据此, 血液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就尤为重要。下文以著名JohnsHopkins、Mayo和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 3家医院为例, 对美国血液专业受训住院医师 (Fellow) 的培训内容及其特色作一简介, 以期提高我们的认识和经验借鉴, 健全血液专科“西京模式”。

1 住院医师培训“美国模式”

1.1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2]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建立于1879年, 课程设置全面, 将临床教学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 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医院, 连续多年稳居美国医院及医学院排行榜首位。其中, 血液专业受训人员可以选择以下3个方向:血液学、肿瘤学或血液肿瘤学。

临床实践。第一年主要在临床, 包括接诊门诊病人, 大多数的病人患有血液的恶性肿瘤 (白血病, 淋巴瘤,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 50%是骨髓移植的病人, 其余的主要是门诊化疗的病人。受训人员熟练掌握常见血液病, 尤其是血液肿瘤的诊治、移植物抗宿主病处理、外周血和骨髓干细胞的采集程序等。其中1个月轮转输血科, 对血库管理、献血流程、输血前化验、细胞净化有一定的了解。所有的受训人员必须到血液科实验室轮转1个月, 学习血液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科研素质的培养。另外在血液病理学专家直接指导下, 1个月轮转血液病理学, 熟悉血液病病理诊断技术。

专科理论学习。受训人员1个月时间要学会读骨髓片, 主治医师一对一带教, 每天6-8张。第一年7月-8月的6周的时间, 每周一、三、五参加夏季血液系列讲座, 比如血红蛋白病、止血法、铁超负荷等相关理论知识, 每周对所学知识评估测试, 并定期在网上公布答案。

医患沟通能力培训。通常安排2位受训人员和一位实习生平均每天直接接诊18-22位专科如白血病住院病人及骨髓移植的患者, 学习如何接诊病人及为病人服务, 同时还会跟随会诊, 学习与相关科室医师沟通以及与非血液病患者沟通, 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考核和评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对受训住院医师的考核贯穿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 定期阶段性组织相关考核, 以确保受训医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对每个专科培训医师进行综合评估。

1.2 梅奥诊所[3]

梅奥诊所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医疗综合实力在世界医疗领域中已经形成了当之无愧的医疗体系品牌,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医疗机构, 它的临床医疗的多个科室多年来一直居于全美前三名。以教育和科研共同支撑着该中心的临床服务, 时至今日, 该中心已经形成了拥有2, 500名医生和科学家在内的42, 00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庞大精英团队。其血液科住院医师的培训计划为期3年, 前2年是临床的转科, 最后1年上选修课。

临床训练。通过临床训练计划, 熟悉血液科的专业知识, 包括掌握骨髓移植等相关临床实践, 要求充分理解血液肿瘤疾病的病理和诊疗基础知识。在临床轮转期间, 接诊梅奥诊所各种各样住院和门诊病人。培训人员要求在临床轮转至少1年半, 以通过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要求的附属专业的考核。在培训期间, 受训人员要参加临床病理学会议、死亡讨论会议、学术研讨会及其他的相关会议, 也可以参加各种周会。

科研训练。目前, 在梅奥诊所有60多个关于血液肿瘤领域的研究协议。专科培训医师在最后1年, 将要积极投身于临床或实验研究, 研究范围可以从基础科学到临床试验或流行病学, 可以和血液肿瘤学的临床或实验室的研究者合作。在导师的指导下, 进行正确的医学科研思维, 发现临床问题, 提高科研素质, 这是非常具有成效而且有教育意义的科研经历。

1.3 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4]

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癌症治疗和研究有突破性的发现, 是国际著名的研究和临床中心, 是Harward医学院的教学医院, 是在美国排名第五的最好的肿瘤医院, 每年有超过299, 202的成人和儿童患者就诊, 并参与了700多例临床试验。

临床专病训练。第一年里, 受训人员会在朗伍德和麻省总医院大学学习, 这些机构有1, 400多张床位, 100多张属于肿瘤血液科, 其中近40张用于骨髓移植。住院部的受训人员主要给各种各样包括骨髓移植的病人提供照顾和咨询, 要求在教师的直接监督下管理病人。第一年的秋季, 受训人员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不同指导教师及专科疾病方向, 跟随导师进行专科疾病的临床培训。接下来2年或更多的时间为临床或基础科研训练, 同时还有机会进行额外半年临床经验的学习。期间受训人员还要参加各种专科专病教学会议, 包括系列讲座、每周血液肿瘤学的病例讨论等, 还有相关机构赞助的以疾病为导向的教学课程。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规范化培训的受训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带教教员也将顺利完成培训及临床受训人员结业后的工作安置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

科研训练。第二年初, 对受训人员进行更详尽的训练, 目标是在备受尊敬的研究所取得独立的研究项目, 完成该项目的时间取决于每个人过去的临床经验。不仅在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布里格姆和女性医院及麻省总医院, 而且在查尔斯城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及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 均有各种各样的科研机会, 课题涉及从分子生物学到临床试验和健康分析各个领域, 充分锻炼受训人员科研思维及能力, 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2 启示与西京模式

通过对上述3所美国医学中心血液科住院医师培训的了解, 与之相比, 我国的医学教育存在很多缺陷, 主要与中美在医学教育模式和培训体系上存在的差异有关。据此, 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基础上,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 结合中国国情, 形成了住院医师全科和专科医师培训的“西京模式”, 即“2+1”模式 (2年医院其他科室轮转, 1年血液科轮转, 其中9个月在临床, 3个月在实验室) 。

2.1 重视规范化培训工作, 规范培训内容, 提高培训质量

每一批新入的西京医院培训人员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 由院领导亲自授予白大衣, 并定期召开会议, 了解培训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同时有专人对住院医师统一管理。在经过2年全科轮转后, 第3年通过双向选择、面试后定科, 深入科室, 进行1年专科学习。血液系统疾病不像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疾病那样发病率高, 其专业性强, 又与遗传学、免疫学、分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密切联系, 诊断依赖于实验室检查, 因此相当一部分血液科轮转的住院医师感觉“一头雾水”[5]。血液科培训医师前9个月主要在临床, 管理病人、跟随带教教授上门诊, 接触各种各样病例, 尤其是一些典型的重要病例, 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应用维甲酸和亚砷酸的治疗过程, 还有利妥昔单抗在治疗CD20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应用等, 并逐步熟练骨穿、腰穿等操作, 同时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 最后3个月主要在实验室, 进行骨髓形态学的培训。住院医师往往进行骨穿涂片后, 待实验室医师阅片出报告后得出诊断, 而忽视形态学培养, 首先在实验室医师指导下学习识别正常的骨髓细胞学, 如中性粒细胞、浆细胞的形态等, 后期再开始学习异常的细胞学, 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在骨髓的表现, 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还可以了解FISH、FCM等相关知识, 做到实验与临床紧密结合, 为培养优秀专科住院医师打下良好基础。

2.2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利用血液病相关讲座、读片会、学术交流、病例讨论、查房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科室可定期举办病例讨论、读书报告等学术会, 对典型病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安排教学查房, 并提出问题引发其思考, 如维甲酸治疗机理等, 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培养其表达能力以及临床逻辑思维能力。甚至可以安排受训医师组织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培养其组织能力。放手培养, 使住院医师有更多的实践和操作机会。在培养综合能力的同时, 也激发了住院医师参加培训的兴趣与积极性。不仅如此, 在导师的指导下,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 适时阅读血液疾病最新进展相关文献, 还能够拓展其临床思维。国外医院血液科专科性强, 病种单一, 我国血液疾病病源多, 病种丰富, 病人依从性较好, 这就要求医师有更高的鉴别诊断的能力, 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 较好的理解血液系统疾病与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的关系。结合我国国情, 病人来自不同的地方, 文化程度及风俗习惯差别很大, 因此, 对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要求更高。西京医院受训人员要求更为严格, 所有人员在不同科室轮转, 就自己遇到的特殊病例, 每周都有一名受训医师为大家讲课, 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并请相关教授讲解;还有自己组织的英语角, 定期进行口语培训, 有时还会有教授专门授课, 始终不忘英语能力的提高;积极响应“精品”战略, 要求受训医师必须参加中华名院相关讲座及每一场精析病例,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2.3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奖惩兑现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是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我国对住院医师的考核评估往往例行于出科考试或是年终考核, 每个科室考核方式均不同, 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此, 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至关重要。西京医院受训医师轮转期间都经过严格的考核, 包括科室的实地考核, 如病例分析、病历书写、读片、骨穿及腰穿操作等相关知识, 还有理论知识的考试, 根据每个人各科考试成绩及平时的表现, 年终评出一、二、三等奖, 给予奖励, 奖学金逐年递增, 既能增强其积极性, 同时也对其他受训人员有激励作用。第3年进入血液科专科学习的受训人员, 有规定的导师一对一带教, 并制定相应的带教计划, 每月上交月小结, 对自己的工作与学习进行归纳总结, 导师对其进行考核, 包括对典型疾病, 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病历的书写、工作的日常表现、医患沟通能力等综合进行评价。

2.4 提高受训医师待遇, 激发其积极性

要努力改善住院医师的生活条件, 在各种福利待遇上给予其他医务人员同等待遇, 形成培训-考核-待遇一体化,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工资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配套进行。西京医院的受训人员医院给予提供3年免费住宿, 同时与其他医务人员一样有就餐补助, 其余直属医教部管辖。

3 结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为合格临床医师的桥梁的必由之路, 应该借鉴美国专科医师培养的模式, 健全血液专科培训“西京模式”, 重视和宣传培训的意义及考核制度, 逐步完善相关制度,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特别是具有发现临床问题, 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为未来培养更高素质的专科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洁, 陈迈, 高彬, 等.内分泌代谢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11, 13 (12) :1087-1088.

[2]http://www.hopkinsmedicine.org/hematology/rotations/

[3]http://www.mayo.edu/msgme/residencies-fellowships/internal-medicine-and-subspecialties/hematology-oncology-fellowship-arizona

[4]http://www.dana-farber.org/Education-and-Training/Fellowships-and-Training-Programs/HematologyOncology-Fellowships.aspx

专科医师培养 篇9

医学教育包括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相互连接的过程, 其中对住院/专科医师的培训是毕业后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医学教育体制以及规范的住院与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是建设合格医师队伍的关键所在。专科医师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之后, 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中, 以住院医师的身份, 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培训目的是使住院医师达到某一临床专科 (包括普通专科和亚专科) 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 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的专科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过程分普通专科培训和亚专科培训两个阶段[1]。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建立起颇为成熟的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我国对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的研究历史较短, 2003年卫生部启动了“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我国专科医师制度的研究才进入了系统规范的阶段[2]。2006年该课题的理论研究阶段已经结题, 并取得了一定理论成果, 在此基础上, 卫生部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进行我国专科医师培训试点[3], 在试点阶段医院如何有效地做好专科医师培训工作, 是目前医院管理者急需考虑的问题。

2 我国传染病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感染与传染病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 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 作为一名感染与传染病专科医师, 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是对感染与传染病病人进行治疗、维护病人利益的基本保证。

我国医师的毕业后医学教育主要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制度, 前者是建立后者的基础。我国目前现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分阶段专科医师培训模式———普通专科和亚专科, 即“3+X”模式。培训全过程为5年, 前3年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培训, 使住院医师掌握二级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培训方法以二级学科和各专业轮转为主, 兼顾相关科室;后2年进入三级学科接受专业定向培训即专科医师培训, 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 安排一定的门、急诊和实验室工作[4]。其中不少医学院的毕业生都是直接分配到基层医院, 没有机会接受严格和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 一部分医学院毕业生分配到专科医院, 没有机会接受全面的、符合二级学科要求的住院医师训练;只有少数医学院毕业生分配到较大的综合性医院, 才有机会接受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 也只有这部分人才能够成为我国临床医学的重量级人才。培训机会的不均等造成年轻医师的临床能力和业务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3 牛津传染病专科医师培训概况

牛津大学感染与传染病专科医师培训目前以如下模式为主:第一阶段:医学院校毕业后基础培训1-2年, 在此期间以内科或外科专业培训为主。第二阶段为核心医学培训阶段:内科轮转6×4个月, 包括全科医学、心内科、肾内科、感染科, 消化科等。第三阶段进入专业培训阶段:只从事感染与传染病专业者, 需培训4年;如要成为全科医师或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则需要培训5年。

第三阶段感染与传染病专业的培训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培训内容包括感染与传染性疾病基础知识、微生物学、其它培训及科研。①感染与传染性疾病基础知识。以诊疗感染与传染病住院或门诊病人 (艾滋、结核、旅行者) 、参与其它专业科室会诊的方式培训;②微生物学。在微生物实验室从事初级工作、参与血培养等实验结果的讨论、与感染与传染科医生进行病人病情的交流、解决全科医师的会诊要求;③其它培训。诊治全科或内科住院病人;④科研。此项培训由专项基金资助, 针对科研型博士或医学博士进行培训。第二阶段的培训是专业培训阶段。此阶段需完成注册专业医师的培训4年, 包括在感染与传染病病房管理住院病人2年、微生物学或感染科重症监护病房 (ITU) 或公共卫生专业1年、全科医学1年、获得感染与传染性疾病相关研究学分1年。多数参加感染与传染病医师培训者需同时参加医学微生物学和全科医学的培训。培训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CCT) 。

上述培训方案为当前牛津大学实施的感染与传染病医师培训方案, 但新的培训正在计划和筹备中。新的培训方案建议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培训与第二阶段的核心医学培训保持不变, 第三阶段的专业培训调整为核心感染与传染病培训3年+核心训练后2年。核心感染与传染病培训包括在感染病病房/门诊、微生物学/病毒学、感染管理和公共卫生各轮转1年;核心训练后培训可以从感染与传染科、微生物实验室、病毒学及感染管理和公共卫生任意选择两个地点进行培训, 每个培训地点进行为期1年的培训。新的培训计划可以更好的锻炼受训者的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及端正工作态度, 可以获得更多的医学实践, 使医患关系处于更加和谐的状态。观摩高级职称同事的工作、接受上级医师的指导工作, 有利于同事间的接触及沟通, 更好更快的适应临床工作。

专科医师培训的目标旨在经过培训后医师不仅具备全科医学知识能够成为一名全科医师, 而且能够成为具备专科医学知识的专科医师, 真正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医师。所以,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理顺专科医师培训方案有利于有效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人才。建议在培训内容方面借鉴牛津大学培训制度, 对从事临床工作的住院医师扩大医学知识的培训, 在此基础上开展包括微生物学、病毒及公共卫生方面的感染与传染病专科医师培训, 形成先全科后专科的培训模式, 确保医师在接受培训后成为一专多能的合格医师。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暂行规定[D].2006.

[2]孟群.各国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入制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1.

[3]蒋作君.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汇报会暨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M].卫生政务通报, 2005:375.

上一篇:完善学校档案管理下一篇:兽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