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话题设计

2024-10-08

阅读教学中话题设计(精选9篇)

阅读教学中话题设计 篇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话题的设计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之后,对话式阅读教学便受到语文教师们的持续重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课堂上精彩多元的对话有益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而话题设计则是对话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篇论文从例证出发,浅易地谈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话题的作用和有效话题的设置。【作者单位】南昌市南昌县塘南第二中学

【关 键 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话题

设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话题”,其作用是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引出同学们内容广泛、形式自由、带有自己创见、带有自己思想与情感特点的谈话;有了“话题”,就有了思考探究,有了课堂交流,有了课中对话,当然也就有了让学生真正占有课堂时间的保证。

正所谓的“话题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深入探讨的学习氛围尚未形成。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配合的教学方式仍占有一定的地位,不符合素质教育精神。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开放课堂教学,解放学生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如何设置话题,并能够调节课堂气氛。

“设置话题”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设计手法。话题式手法是进入新课程以后阅读教学的新手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能够鲜明生动的阐释课标中的一个基本理念——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课中“话题”最为显性的作用是“引发”——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之前进行思考、提炼与整合,或者引导学生在准备谈话时理解、分析、研读或者欣赏课文,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调动积累、表述见解。“话题”,在阅读教学的某个步骤中一定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线索,能够比较好地形成课堂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能够比较切实地表现新课程的“对话”的理念,也能够表现出阅读个性化的特点。

课中“话题”最有力度的作用是“整合”——只要案选择了“话题”,就必须有比较完整的表达。“话题”既牵动着对课文对内容或整体或综合或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理解,有牵动着对所理解内容进行语言表达的推敲琢磨。学生此时的“再表达”不可能只是半句话、一句话,而是表达着理解、说明、论证、欣赏、感受的一段话或一“篇”话。这种教学效果所显现出来的“意义”是让人十分欣喜的。

一请看《小石潭记》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请同学们各自选择下面的“话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段话,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石潭”的“小” ·“小石潭”的“石” ·“小石潭”的“潭” ·“小石潭”的“水” ·“小石潭”的“清” ·“小石潭”的“秀”

·《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 ·《小石潭记》中的“色与光”

·《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小石潭记》中的“虚与实” ·《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小石潭记》中的“观察与描叙” ·《小石潭记》中的“语言美

·试用绘画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试用摄影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试用音乐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请自己提出一个小小的“话题”并进行阐述

以上20个“话题”,是交给学生自行理解、体味、探究《小石潭记》的“抓手”。它们之中的每一个,在没有清楚地理解之前,都是一个“悬念”,都有一定的牵引力,具有将学生的眼光与思维引进课文的作用。

二、《狼》微型话题的设计。

主问题的变用,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狼》一课设计的六个主问题,其实也是微型话题。话题如下:

展开想像,口述狼的故事。

这一课有一重要特点:写狼必写人,写人必写狼。能证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

表现了屠狼斗,故事情节层层相扣,十分曲折,能举例说明吗?

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尤其语言简洁生动表现在哪里?

请以“狡猾与机智”为话题谈对狼的看法。

请以《狼》中之狼为题谈对本文的看法。以上的六个微型话题,在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深层内容,鼓励学生发现式学习,学会品析课文;鼓励学生动口,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话题的设置,可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1、从课文本身的阅读品析的内容来看,可设置“主话题”与“微型话题”。“主话题”如:说说《安塞腰鼓》的语言美与阳刚之气。

“微型话题”如:手的描写与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孔乙己脸色描写的表达作用;怎样看待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与“酒”;孔乙己的神情描写与性格特点;说说没有出场的丁举人;“笑”在小说中的艺术力量;孔乙己第一次亮相与最后一次出场;孔乙己话语分析;孔乙己在小说中是一个弱者;咸亨酒店与孔乙己;孔乙己的善良;《孔乙己》中的“我”„„

2、从课文阅读品析的内容来看,还可以设置“文本式话题”与“感受性话题”。

上述“主话题”与“微型话题”都是“文本式话题”,其作用都是为了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感受性话题”则不一样,其作用是为了表达学习后的体验、感受、感悟或启迪。如“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后,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学习了《紫藤萝瀑布》全文,试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等等就是。

3、从学习内容与课文的关系看,可分为“文本式话题”与“综合式话题”。“文本式话题”设置的方向是文本研读与欣赏。“综合式话题”既关注文本阅读,又拓展、旁逸到更为宽泛的内容中去,带有一点综合性学习的味道。

如《生物入侵者》教学中的一个综合性话题:搜集资料,说说你所了解的“生物入侵者”的故事。

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也应该是综合性的。在话题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将话题教学与其他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比如说将话题教学与口语表达结合起来。当学生对某一个话题进行充分的考虑之后,教师口语让学生以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别人的话题表达中,形成相互交流的氛围,加强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本次课堂讨论的话题为作文的话题,以作文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谈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新知。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话题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每一次课堂学习中,都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观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徐立媛《阅读教学中的话题设计》首都师范大学

2012 [3]张小梅《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三版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4]李吾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

2010

阅读教学中话题设计 篇2

一、准确理解教材, 从“角度”入手, 设计出具有合适切口的对话话题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等, 选择合适“角度”切入对话。如在教学补充教材《比金钱更重要》一文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大家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 买任何东西都要用到钱, 但是不是只要有钱, 就能买到一切呢?世界上有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吗?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吗?请大家在读了课文之后谈谈各自的看法。”

《比金钱更重要》一文讲述的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文章情真意切, 读着它, 犹如听一位老朋友讲故事一般。但是, 对于平时对金钱并没有多少理性认识的小学生来说, 要真正理解“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抽象而深刻的哲理, 的确有一定难度。教师以一组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而又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提问作为导入课文的切口, 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之中。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对上面这一组话题的讨论与研读, 再结合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体验, 就很容易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金钱不是万能的, 金钱并不能买来—切, 世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其实,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对话教学“话题”角度的选择并不是一种主观的空间定位, 而是结合了教师的独创性、教材以及学生实际的产物。它需要足够的教学知识、教学经验和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对角度的要求应力求准确和新颖, 对话题的设计也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选择好的角度切入, 能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点带面, 从“广度”入手, 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对话话题

对话教学话题, 应该有很广的覆盖面, 它需要对全文有一个比较全面、明确与系统的了解和感受, 必须建立在对整篇课文高屋建瓴, 居高临下的基础之上。如学习《万里长城》一课,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 教师抛出这样一个对话话题:“读了课文之后, 你们感到自豪吗?对课文中的描写与叙述, 有没有感到奇怪的地方?”然后请大家根据以上话题谈谈各自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围绕教师提出的这一组能牵动全篇的对话话题, 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的研读、讨论, 为我国有如此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而感到自豪, 并深深地折服于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历史与文化。但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疑问: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古代, 建筑工人是如何把几吨重的石块搬上这崇山峻岭的?又是靠什么才把这万里长城砖与砖之间衔接得如此天衣无缝?经过这一话题的讨论, 学生必定会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与杰出的才华有更深的理解。

三、触类旁通, 从“深度”入手, 设计具有创新思维的对话话题

有深度的对话话题应该能为学生的思辨提供一条可循的思路,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逆向性思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如在《草船借箭》一文中, 假如诸葛亮那次草船借箭没有成功, 你想想可能会是什么原因?从中能看出什么?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 既然当时邱少云只要从火中跳出来, 打几个滚或“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身上的棉衣, 就能救出自己的战友, 那当时为什么不这样做?是不是邱少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还是“我”见死不救?在《西门豹》一文中, 西门豹作为当地最大的官员, 拥有当地最大的权力, 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与一些官绅给直接惩办了, 而要采取这么复杂的方法, 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要使我们的话题具有一定的深度, 不仅要靠教师周密的设计, 更需要给孩子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通过创造性思维, 旁征博引, 触类旁通, 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四、循序渐进, 从“梯度”入手, 设计张弛有度的对话话题

精心设计的话题, 应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梯度、由浅入深地展开, 其过程就如攀登泰山十八盘, 每登高一层, 视野为之开阔, 景色更为多变。由发现话题、探索话题、解决话题带来的乐趣让人浑然忘却过程之艰苦,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寓教于发现和创造。如在学习课外读物《桂林山水》一文时, 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些对话话题:

1. 桂林的山和水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个?

2.《桂林山水》的景物描写与《小英雄雨来》《采浦台的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区别?

3. 景物描写除了这两种形式以外, 在别的课文中你还认为有什么不—一样的描写?

4. 请你在文章中选一段景物描写, 并说说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以上四个话题的设计, 都在原有话题的基础上做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随机应变, 从“灵活度”入手, 设计收放自如的对话话题

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好多角度、深层次的话题, 固然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但如果没有灵活的授课技巧和随机应变的操作技能, 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吕叔湘说:“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把教学法运用得很好, 取得很理想的效果, 需要很好的技巧, 也就是要掌握教学的艺术。”话题设计的灵活度, 就是指在阅读教学的具体过程中, 要注意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观潮》一课时, 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给课文拟个小标题, 大家讨论之后, 一致赞同“观天下奇观”这个标题。于是教师便引领学生直奔中心, 抓住“奇”字, 要大家细读课文, 说说这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经过—番热烈的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大家归纳出“潮前境奇”“潮来形奇”“潮去景奇”这三个方面奇特的景象。接着教师要求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 挑一处自己觉得最吸引人、最传神的地方讲给大家听, 把怎样“奇”, 好在哪里讲清楚。于是, 课堂教学不再按照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思路设计, 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 自主选择, 从各人的实际出发, 挑体会最深的、最能显示自己潜能的那一点作课堂交流。通过课堂交流各展所长, 全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果, 也足以涵盖课文的全部内容。当然这要求教师有宽阔的知识视野、灵活的教学机制、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学科专业水平。

语文阅读教学中话题设计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标 阅读教学 话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47-01

阅读教学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最佳媒介,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积极探究的问题。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话题内容和设计形式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注重话题设计,不但要科学性、层次性,还要趣味性、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拓展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一、话题设计注重层次性,应由浅入深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实现师生间的有效对话,教师在设计话题时应从学生角度出发,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之上,以保证学生主体的参与度。这点就需要教师经常与学生深入交流,建立沟通桥梁,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现状,通过合适的话题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应用,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思维。比如《曹刿论战》属于一篇史传散文,其内容故事性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鲁庄公讲故事的话题进行探讨交流。先引导学生理解全文,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演绎小组。选出鲁庄公和太子的饰演者,然后由鲁庄公为太子讲故事,选“曹刿请见”和“长勺之战”任意故事来讲,通过饰演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熟悉教学内容,由被动的记忆模式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讲故事不代表背诵课文,而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通过语言加工出来,在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二、话题设计应突出文本的关键点

在设计话题时,要注意选择能够体现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要根据文章体现的重点设计出恰当的话题,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章的深处,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课时,在把握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关键点上,要求学生围绕文中的戏剧冲突是如何被化解的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互动,通过自主解读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分析人物语言,体会莎剧丰富多彩的语言特征。又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的五次变化;《孔乙己》中侧面描写所反映出来的孔乙己性格特征;《杨修之死》中主人公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等等,这些在文章中起到贯穿全文的话题,可以引发学生很强的悬念和较高的思考点,从此处切入能很好的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发学生的辩论和争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还能不断的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话题设计应少而精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设计的讨论话题不宜过多,设置合适的中心教学话题,引导学生激活发散思维,引出更多相对应的,并发性,多向性的话题。比如:在讲授《捕蛇者说》一文时,在讲解完毕后,可以设计一个讨论话题:“蒋氏是否幸运”由此引发两个话题:幸运和不幸运。引导学生以此进行讨论,学生会因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对课文进行详细分析理解,活跃课堂的同时,加深对教材的学习。对讨论话题设计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过多的讨论话题,容易让学生分散思维,分散注意力,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四、话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使得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些可以引发思维深入性以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话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层解读,努力探究,学会真正阅读。比如在讲解《?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如果仅仅要求学生直接从文章中找出体现唐雎智勇超群的内容,学生会因惯性思维,认为唐雎本身就是个有才华的人,这样在没有悬念的前提下寻找答案,也就缺乏了深入探讨的价值。相反地,在引导学生学习《香菱学诗》这一课文时,如果教师根据文章中的主要内容,提出讨论话题,香菱学诗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作者通过香菱学诗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将会围绕这些问题深入文本内容中,通过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专注、聪明灵秀,悟性高等,理解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从而真正地读懂课文。与前面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对比,后者的教学效果肯定更好的多。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引导方法,如对照法,联想法,引导学生将文章中反映的现象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比对,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的主旨。如在讲解《敬业与乐业》一文时,作文认为,“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说出自己的理解,通过认真研读,深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好敬业、乐业的职业内涵。

总之,传统的授教式教学,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只能引起学生乏味,抵触,和不理解不配合的态度,导致教学质量不尽人意。而开展话题式阅读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分享阅读文章,共同解析文章,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这需要我们对话题进行精巧设计。随着新课改的持续开展,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寻找最适合的话题教学方式,让语文阅读课堂成为师生思维和情感交流和享受的艺术领地。

【参考文献】

[1]卫志骞.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年03期。

[2]吴书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技巧[J].考试周刊,2011年23期。

如何设计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篇4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系列

盐亭县金孔初中 崔培礼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个关键。它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

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教学成绩。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和启发。为此本人就自己的从教实践经验,谈几点探究性的设计方法。

一、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可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设计: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我的老师》这篇记叙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情来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品格,这七件事在文章中是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你能说说理由吗?以此来引导启发学生理解多件事情顺序安排的方式和结构特点,体悟多件事情写作思路的方法。又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掉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再如教学《死海不死》这篇说明文时,可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本文先介绍什么,后介绍什么?你认为这样介绍好吗?谈谈你的想法。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由果推因的说明结构特点以及写作思路的优点。又再如教学《谈骨气》这篇议论文时,可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本文作者先提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后,引用孟子的三句话从道理上来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接着又列举了文天祥拒绝降元、齐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敌人的手枪三个事例从事实上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试说说这三个事例是从哪些角度来阐明观点的?这三个事例调换一下顺序可以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等等通过对不同的文体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使学生充分的把握各种文.休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二、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设计。因为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

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 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又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作者通过具体描述鲁提辖惩治恶霸无赖郑屠户、救助金氏父女的动人故事,赞扬了鲁提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举,也揭示了当时社会恶霸横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由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加以引导;作者抓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细节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具体描绘,有什么目的作用?本文的写作意在揭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你能谈谈吗?等等。只要通过各种问题的恰当巧妙设计,就一定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的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三、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郡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白色鸟》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运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自然美景,描述一黑一白两个少年天真无邪、活泼可爱以及自由自在的生活景象,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言加以说明吗?又如在教学《菜园小记》一文时,可先清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列描写:“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

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这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 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然后设计如下问题:请品味这段描写,然后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情 感?通过朗读品味,可以使学生领会本文语言清新自然、质朴生动的特点,表 达了作者对劳动的无比快乐之情,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如《孤独之旅》一文的 内容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 “鸭子长大了,肥硕了,下蛋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 深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鸭群经历了自然的暴风雨后长大了,由此反衬出杜小康经历了人生的暴风雨,也长大了,坚强了,读懂了人生的第一页。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四、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设计。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并设计恰当的问题予以引导。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个情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 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力面进行想象描述。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后,可 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 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又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户后,他的后果将会怎样?如果你是法官,对这一案件将如何判断处理?等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还可以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设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思想,增强人文思想意识。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 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 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同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淡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 护环境的人文意识;再如教学{菜园小记》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在延安生产自救的运动中,把学习、工作、战斗的间隙里开辟出来的菜园,比作花园、果园,并从多方面描述了劳动的乐趣,这表观了当年延安军民一种 怎样的思想?等等。以此培养学生体会劳动光荣,劳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的高尚思想情操,为将来的劳动、创业、报国等奠定良好的人文思想。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

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中话题设计 篇5

龙游模环初中 徐铁祥

[摘要]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当前教师不太重视对课堂“主问题”的研究,课堂提问上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致使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低下。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教师深入备课的前提下,分析提问存在的现在问题,着重探究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主提问的设计路径,以期盼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优化得以实现,并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做出努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益。

[关键词] 主问题、有效性、多路径、思考

随着语文新课准的颁布和新课程的试验的推进和深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形式逐渐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取代。然而仔细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益仍是不高,“满堂问”或 “一问一答式”的所谓 底层次“对话”教学仍唱主角。这种 “对话”由于缺少必要的深度,对学生没有思考的挑战性,也由于学生习惯于被动的“对话”也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师生之间、文本之间很难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我们没有抓住语文学习中的核心问题有关。.一堂课45 分种课堂如果多消耗在零碎的问题上,势必影响课堂的结构和效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以设计 “主问题”来带动课文的阅读教学,对新课程的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大量的无效提问,把语文课真正还该学生;而且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处理好预设和生成关系,提高把握课堂,驾御课堂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堂阅读教学“主问题”有效性的内涵

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那些零碎次问题而言的,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起支撑地位、起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有效”指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引领阅读教学的“主问题”以下之特点:

首先具有信息集约性。即根据教学主干内容,呈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各种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的那种琐碎的提问,它能起到以一当十的功效。

其次具有高度整合性,即它是经过高度提炼,是一总能引动整体性阅读教学的问题。

再次它具有自主生存性。即它体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自主生成让学生有成就感。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 “主问题”对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教学,对新课标下语文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为此本文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精心选择适当的点切入新课文,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多路径设计“主问题”

从课文关键处切入。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理清文路把握课文的某些连接点,如关键词、或过渡句或中心句,并围绕这些连接点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是有好处的。例如,在教《愚公移山》时从“有多少人参加移山大行动?”的关键处设置主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出了清晰的头绪;从人到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能能显示出人们的不同精神面貌”这个方面;这样的问题,正是教者以实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而设计出的主问题。

从内容的矛盾处切入。有时课文中前后有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由此设计问题,可激发生疑,共同探究,理解文章之合理性和精妙处。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课文内容本身的种种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来设问,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如鲁迅的《孔乙己》末尾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样的设问一出,立即会引起学生对文章作深入钻研。这种居高临下的主提问设计,可以学生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去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文章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的阅读能力。

从课题切入。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题眼则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如,《我的叔叔于勒》,的全文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盼”到“怕”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教学时就可以从课题切入:“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菲利普夫妇眼里又是怎样一个人,有过哪些称呼变化,是什么主宰着这些变化?怎样理解文中“这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样的句子?这样,紧扣课题精心设问,突出重点,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的问题着眼教材的整体把握,覆盖面广,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提纲挈领式的主问题,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借对比切入。一篇文章,总有几个词语和句子的内涵比较丰富,思想比较深刻,能集中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有的词句还反复出现,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木兰诗》教学时,不妨让学生找找有几处声音对比?起到什么效果?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也是能激活学生思维的。两句诗,写了两类不同的声音,一是“唤女声”熟悉的声音,一是流水声与嘶叫声,两相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唤女声”,写的是亲情,表现木兰的思家之情,流水声与嘶叫声写的则是战情,表现自然环境之严酷和战争环境之严峻,两相对照,又可见木兰毅然抛却思家之情服从卫国之情而勇敢奔赴前方的精神;两次“不闻”表现木兰从军之坚定,两次“闻”则表现木兰历练之丰富,“不闻”与“闻”的鲜明对照,又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善于从对比之处去挖掘,那么问题即能满足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有能带动从字词到篇章的理解,小小的问题拨动全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抓细节切入。在教学中,文章中的细节的作用令人叹服,它对刻画人物、塑造形象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细节,细细地加以品味和探究,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问题。教《孔乙己》时,讲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时的情形,可以就孔乙己的穿着问:“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从孔乙己身着长衫到“剥”去长衫再到悄无声息地离开人世,这一悲剧沉痛地诉说了旧社会读书人的悲惨命运,无情节地鞭挞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本性。正是细节成功把学生带到主人公内心世界中。恰当的在细节做文章,把细节放大,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循思路切入。思路,是指作者写文章过程中思考的线索、脉络。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提问要体现作者的思路,这就是“遵路”。教师所提的问题若能紧扣文章思路,学生就有“序”可循,顺藤摸瓜,便于逐层深入地理解阅读对象。比如《口技》一文,开头“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就巧妙地暗示了表演者演技的精湛和绝妙。教师可紧扣“善”字展开讨论,看文中表现口技人之“善”有哪几个方面: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此为一“善”;表演的内容生活化,表演一家四口深夜醒而复睡又遇大火的复杂情景,此为二“善”;观众“伸颈,侧目”,直到害怕得要抢先逃跑的神态变化,更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此可谓三“善”。通过“善”字的理解切入本文进行教学,不但统领了全文内容,而且将作者的行文思路比较清晰地凸现出来了。

三、设计主问题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的设计路径是多角度的,它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它也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要发挥主问题的设计有效性,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教师在选择切入点,首先要选择凸显语文教学的 “语文个性点”即以语文问题为教学中心,让语文充满生活的源头火水,围绕生活情景设置问题,围绕生活观照问题,围绕思维演绎问题,这样组织教学才不会走题,才不会让语文背上不该背的包袱。

其次,要选择主问题中的 “审美点”来组织教学,使语文课充满意味深长的美感,不能让语文课变味,作一些纯理论的分析,沦为其他课的附庸。

再次我们在采用主问题教学时,要精心选择 “问题链”课堂教学的线索应该是一个问题链,丝丝入扣,环环相连,使课堂显得严谨。

最后运用主问题教学时,要寻找设合 “教师教学个性点”,在课堂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展现教师的风采,切忌人云也云。

结语:

课堂教学中找准主问题的切入点,巧妙提问,就犹如投石击水,击石发光一样,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探究的乐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创新》余映潮《语文教学通讯》2003.05 《问题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母法》陈礼林《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9 《《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中话题设计 篇6

甘肃省兰州市树人中学 宁 辉

【摘 要】经过两年多对导学案的研究使用,发现在英语阅读课中使用导学案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英语阅读的方法及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语阅读;背景知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主要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编号:GSGHB0484)的阶段性成果。

英语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就学生而言,许多学生在阅读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从八年级下开始,Go for it的教材中几乎每单元都增加了一篇篇幅较长,话题广泛的阅读材料,使得阅读容量增大,密度提高。如何在英语课堂内通过导学案的引导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笔者所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英语阅读课型中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应用。

一、英语阅读课导学案的设计环节

经过两年多对导学案的研究使用,笔者发现,在英语阅读课中使用导学案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英语阅读的方法及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课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学,课后反思等环节。

1、课前预习(包括背景常识,学习目标,自我检测)。

(1)背景知识。背景知识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背景知识的策略有很多种,比如,使用网络视频或图片资料、叙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辩论法、提问法、小组讨论、预测课文内容等。

以九年级第二单元Section A 3a的短文Full moon, full feelings为例,这篇阅读是关于中秋节来历的介绍,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内容,对于背景知识的激活可以采用叙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或提问法。让学生们自己上网查阅相关中秋节的故事及词汇,以此激发学生们对于本篇文章的期待和兴趣。

(2)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呈现较为简单,但是却是导学案的开始。阅读课型中学习目标的确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因此要注重英语阅读方法及策略的指导。②既然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懂,那么操作性要强,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力求做到简洁、准确、清晰、全面。

(3)自我检测。“自我检测”环节是学生在进行了课文的预习之后,自己检查预习效果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以单词、短语、句型的检测为重点进行设计,旨在让学生们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词形变化,理解阅读中所涉及的短语及句型,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阅读文章奠定基础。

2、课堂导学。课堂导学部分的设计要注重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策略的指导。本环节的设计可以包括:

(1)快速阅读训练的设计。快速阅读是一种从文字中迅速、全面地获取有用信息的教学方法,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时,应先设计一两个指导性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们在阅读时重点把握文章总体大意,不必记忆细节,忽略个别生词及难懂的词句。如在Full moon, full feelings这篇阅读文章的快速阅读环节可设计如下问题:How do people celebrat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What story is the reading about?

(2)深层阅读训练设计。在学生们大致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设计3~4个具体问题,可以是判断正误,也可是有关文章主要内容和主旨的问题,以此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深层阅读环节目的是寻找文章中某些特定的信息,因此要求学生们在阅读时视线应自上而下,注意who,what,when,where有关的内容,对于why,how等问题,先找到文中与答案有关的范围再分析回答。

(3)关于重点、难点导学及突破训练的设计。这是整个导学案的重点。课文中所出现的重要语言点都要通过本环节进行讲解和训练,但教师的讲解不宜过多,可以把正面讲解转化成句型示范或有足够思维量的问题情境,把一个个的新知识点化解成由浅入深的问题台阶,指导学生一一解决,从而最终达到熟练掌握。如Full moon, full feelings一文可设计如下环节:

①阅读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填入适当的词或短语。

Hou Yi_______the nine suns and_______he people on the earth。 A goddess thanked Hou Yi by giving him_______.Hou Yi_______to drink the medicine with his wife。 Pang Meng tried to_______the medicine。Chang’e_______give Pang Meng the medicine and_______it all。As a result,Chang’e became_______and_______the sky。Hou Yi was very_______and_______the moon at night,and_______his wife could come back。

②请写出下列单词的词形变化。

celebrate(v。)______________(n。)

tradition(n。)_______________(adj)

③注意单词lie及lay的词义及词形变化。

躺在那里的人撒谎说,他把钱放在桌子上了。

The man_______there_______that he_______the money on the table。

④大声朗读下列短语并学会在具体情境中使用它们。

in the shape of,shoot down,steal from,refuse to,call out,lay out,admire for

⑤你能找出文章中的从句吗?请用下划线在文中标出从句并试着分析它们都是什么从句。

(4)关于能力训练的设计要注意巩固所学知识,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点、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把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化,旨在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如在例文中可以设计:

①根据文章内容补充词汇并完成句子。

People like to a_______the full moon on the Mid-Autumn night。

The story of Chang’e is one of many t_______folk stories。

Hou Yi got m_______medicine for s_______down the nine suns。

②请同学们复述故事内容,比一比谁讲得最好!

3。课后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所学情况,将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记录下来,让反思和总结成为一种习惯。

二、导学案实施应用中的建议

1、将“导学案”上本课时的相关内容课前就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们清楚上课时要学习什么。

2、阅读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因此,上课时老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在快速阅读训练和深层阅读训练的环节,可采用提问、扮演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重点、难点导学和突破训练是课堂的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进行突破。确实需要教师解释的,可适当进行讲解。

3、每节课后都应让学生及时作出本课时的总结,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并及时进行巩固、复习。

阅读教学中话题设计 篇7

推荐理由:

评判性思维是一项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开展评判性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一定的依托, 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有效设计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正是两者的结合点。本期推荐的《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就是以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为切入点, 提出设计问题的思维视角, 并结合课例详细阐述了在读前“围绕文本话题, 启动先行认知”, 读中“梳理文本内容, 构建有效信息”, 读后“拓展文本内涵, 发展评判性思维”三个教学环节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来实施评判性阅读教学, 以期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 最终形成评判性等较高级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话题设计 篇8

一、根据对话效果调整话题在教学中的比重

小学英语中的对话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来设计的,话题的内容应该多样化和人性化,贴近现实生活,才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设计话题时要注重话题的教育性,并结合其创造性、形象性、趣味性等特点,有效地设计话题。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还要重视课堂对话,通过对话教学的内容来分析话题的设计是否有利于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适当调整话题在教学中的比重。

二、对话教学中话题设计的辅助手段

小学英语中的话题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材的内容提前设计。话题设计是对话教学的关键,而对话教学却是学生情感互动与交流的途径,巧妙的话题设计有利于教师加快教学的进程。

设计话题时可以采用相应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以直观的、立体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或者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反复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提升个人语言运用的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分小组对话练习、自由组合练习、与教师互动练习等,可加强学生的记忆,并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句式,比如“my name is Lily.”“What’s your name?”等句式。在训练的过程中锻炼其临场的反应力,从而提高其交际能力。

话题也可以通过游戏形式来营造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教学中,在游戏中学习和锻炼对英语的使用能力。

三、设计有效话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话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在设计话题时,不应该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结合教学的内容创设话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逐步参与到对话教学中,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英语教学时,可以先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教学的话题,通过启发的形式调动其积极性,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只单纯回答“yes”或者“no”时,那么教师可以通过“why”“what”以及“where”等单词引出的话题让学生问答得更为深刻。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理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调整设计话题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逐渐适应对话教学的形式。另外,通过对话训练,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英语的句式,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有效的话题设计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意义有:

1.有效的话题设计能够提升对话教学的进程

小學英语的教学话题主要以对话为主,强调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学中,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出话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准确的回答,答案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固定的框架中,要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时间,话题的设计要注重开放性和教育性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和看法,针对问题进行交流。可以根据教学的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的进程和话题的设计,从而提升话题设计的能力。

2.有效话题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在课堂中创设与生活相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不断练习并适应英语的对话形式,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以生活为原型创设真实的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场所和交流平台。让学生通过临场的锻炼和扎实的英语基础,适应交流的环境并培养使用英语的习惯,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阅读教学中话题设计 篇9

-----记浙江省高中英语阅读教研现场会平行论坛

瑞安市四中 黄剑茹

2011年10月18日下午,稽山中学的念慈楼一楼会议室热闹非凡,浙江省高中英语阅读教研现场会平行论坛之一“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在这里举行,“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报道及反思。论坛主要发言人有舟山中学刘茂林、杭州淳安中学方明、绍兴市稽山中学吴璇三位老师。

刘茂林老师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读后活动的目的、设计原则和类型,理论结合实际介绍了如何进行读后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类型有文本理解型(词汇练习、完成段落填空和表格填写、排列顺序)、应用拓展型(小组讨论、辩论、复数、动手制作)、偏重表演型(角色扮演、采访)、写作型、补充阅读等。

方明老师作了题为《读后活动设计的三维视角》的发言。他从阅读策略视角、文本语言和内容视角和文本的主题思想、文化价值视角出发,讲述了读后活动的有效设计。他认为,根据文本特征(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结构,并在读后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指导和巩固。从文本的语言和内容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巩固文本内容,运用所学的文本语言的活动,如复数和各类词汇练习。从文本的主题思想、文化价值等视角出发,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和项目型活动等读后活动。

吴璇老师介绍了省子课题“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即如何设计和实施读后活动,以保证读后输出活动的有效性?然后讲述了研究方式、流程、研究载体,研究中发现六方面共性问题和八个影响阅读读后活动有效性的因素。课题组进行了三个层面的研究:读后活动的设计原则、设计类型、有效实施,实施了六个行动对策:

1、重视吸收环节:用学过的语言做事;

2、丰富活动类型:创设多样的输出活动如文本理解性语言输出、、文本重构性语言输出、文本拓展性语言输出、文本借鉴性语言输出、话题讨论性语言输出、题型巩固性语言输出;

3、强化主题意识:实施基于主题的教学;

4、搭建语言支架:为高效输出提供支持;

5、增强监控意识:加强输出监控与评价;

6、学会评价自己:自觉评价活动的有效性。行动过程的三个阶段:如何设计读后活动、如何实施读后活动和如何评价读后活动。

因为会上没有提问环节,会后我向刘茂林和戴军熔老师进行了提问。

问题一:刘老师,您在设计应用拓展型的小组讨论中讲到,在教了M2U3 Reading:Who am I? 之后,让学生讨论:Think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mputers.我也曾经听过这节课,那位老师也是这样设计的,结果学生谈到了chat on QQ、listen to music、play computer games等,输出和没有学习本文之前是差不多的,教学反思《“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报道及反思》。请问这个读后问题的设计有效吗?

刘老师:我觉得学生可以输出文章最后一段有关电脑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输出的核心语言少了点。这个讨论问题是应用拓展性的活动,是围绕文本主题进行的讨论,是有效的。

问题二:戴老师,你们的课题讲到“读后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水平”,那么高

一、高

二、高三学生如何进行阶段性的分层设计?

戴老师:其实读后活动的设计没有必要分高

一、高

二、高三,只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水平来进行就行了。比如方明老师讲到“根据文本特征(记叙文和议论文)在读后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指导和巩固”,结合高考题目进行读后活动的设计。我们可以就学生的水平来适当选择高考题,不论是高

一、高二还是高三。

反思:对于M2U3 Reading:Who am I?的读后设计,我觉得从主题内容和巩固核心语言知识的角度来讲,没有遵循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间的一致性的原则。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介绍电脑的发展史,读后活动应紧扣主题,使学生进一步练习和运用话题相关的语言知识。而该任务的话题显然没能抓住这一主线,导致学生在讨论交流时都只是讲述电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显然混淆两个完全不同的话题,偏离了该课的教学主题和教学重点。《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一书中提到“讨论内容偏离了文本主题,偏离了本节课的输入内容,导致阅读后学生所输出的语言、内容与阅读课前没有明显差异,语言输入与输出不一致,违背了读后语言输出环节应侧重深化主题内容、巩固所学语言的设计原则,从而导致核心语言知识的教学不落实,讨论缺乏语言学习的意义。”

阅读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关词汇教学的活动或练习,可以在词、词组以及句子层次上的操练,还可以在篇章层次上进行运作。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关键词对课文中材料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进行改写或复述,在说、写中运用词汇,使他们进一步内化与吸收核心词汇,加深对文章篇章结构的认识。

如本课的读后活动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参观Computer Museum,然后4人一组进行角色表演。

The museum has two sections:

1.Ancient Computers2.Modern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Role play: 4 students form a group.Roles:

Guide—introduce your computers;answer the questions from visitors

two visitors—visit the museum;ask questions about thecomputers

Demonstrators —act out how people use the computers /the Internet

然后让学生讨论:Which section do you like to visit? Why?

针对某一堂阅读课,读后活动任务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近到远,使读后的拓展教学呈阶梯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整个读后活动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多种形式的活动,环环相扣,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内化,在此过程中完成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

上一篇:Word中给符号设置自定义快捷键下一篇:感恩母校之恩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