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项目解决方案

2024-09-13

医养结合项目解决方案(共6篇)

医养结合项目解决方案 篇1

【探讨】社区医院“医养结合”试点项目方案

编者按:这几天***除了关注互联网,在乌镇还通过网络摄像头与两公里外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老人们,进行了“隔空”会面;李总理这一年更是明确提出“医养结合”,很多单位和个人开始践行。到底怎么“医养结合”才更符合国情,今天我们给出一个方案。至于实施的瓶颈在哪里?“明眼人”一看便知。前言本文所指社区医院“医养结合”试点,就是选择合适的社区医院增加养老服务项目,交第三方托管。但是,其医疗服务内容仍由当地卫计委监管,养老服务内容由当地民政局监管。看似简单的“医养结合”,其实蕴含丰富内容。

一、项目背景1. 养老服务业现状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相关调查发现:养老相关人才缺乏和医疗健康服务内容简单,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2. 社区卫生服务现状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明显改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为增进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城市卫生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优质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2]。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速度很快。按照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要求,大部分机构的房屋建筑面积符合标准。而现实,社区医院门可罗雀、冷冷清清、无人问津,床位使用率极低,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3. 政策基础近年,多个国家和地方文件政策,提及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以实现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整合。本小节均为文件原文,节选了一些有利于我们试点项目推进的内容,作为参考。3.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有如下描述:3.1.1 基本原则中提到:a、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和服务机构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b、统筹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相关领域的互动发展。3.1.2 主要任务中提到:a、各地要发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养老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率,发挥综合效益。b、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3.1.3 其中关于“医养结合”特别提到:a、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卫生管理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b、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3.1.4 组织领导一节中提到:a、健全工作机制:教育、公安消防、卫生计生、国土、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税务、金融、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b、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国家选择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财政、金融、用地、税费、人才、技术及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经验[1]。3.2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文件也有这样描述: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a、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b、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鼓励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3]。3.3 《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财社[2014]105号文件明确提出:a、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创新机制。以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将政府购买服务与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相结合,重点安排与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密切相关的项目,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的支持,并逐步拓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领域和范围。b、确定购买内容。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内容应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可持续的原则确定。各地要全面梳理现行由财政支出安排的各类养老服务项目,凡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应按照转变政府职能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养老服务。要根据养老服务的性质、对象、特点和地方实际情况,重点选取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等方面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c、落实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工作责任。各地要高度重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等有关职能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4]。3.4 相关政策参考 除了上述政策外,还有其他相关政策条文可以找到我们项目的合理合法支持依据。比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8号(内容略);理清这些新文件后发现:顶层已经为我们的方案提供了政策保障,不存在人们一直认为的机制不健全的瓶颈。

二、项目介绍1.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简介社区卫生服务是满足城市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最佳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等渠道投入的人、财、物等社区卫生服务的生产要素组合与使用方式决定了其产出效益,也就是国民健康水平的高低“政府办管”“院办院管”和“市场办管”等模式是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典型模式。1.1“政府办管”模式 “政府办管”模式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独立法人机构,由政府办政府管,属于政府组建的财政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履行其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服务功能。该模式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东莞由各镇街政府成立专门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且多部门参与;北京2006年成立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1.2“院办院管”模式 “院办院管”模式是医院通过兼并、收购、政府划拨或者自办等方式取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所有权、经营权等,负责对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财、物进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举办医院下属的非法人分支机构。该模式以深圳为代表,该市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该模式。从经济所有制看,采取该模式的既有公立医院也有民营医院。公立医院如重庆市第九医院采取此种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民营医院如深圳华侨医院举办了五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1.3“市场办管”模式 “市场办管”模式的特点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社会资本投资,自行负责运营管理。美国是此种模式的代表。据2003年卫生部对全国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抽样调查结果,公有制(国有和集体所有)占91.06%,非公所有占8.94%。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提出在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要求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等界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北京市海淀区2014年将全面推开社会资本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预计2014年将新建3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社会资本参与的将不少于一半“市场办管”模式对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卫生服务监管水平要求较高,能做到对其医护人员诊疗规范和用药行为、医保使用等及时监管[5]。由此可见,我们的社区医院“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可以在上述三种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中选择一种,进行整合改进。------2. 已有“医养结合”模式创新“医养结合”新模式,必须了解现有模式作为参考。分述如下[6]:2.1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 这种模式以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和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为代表。但是,前者为公立一床难求,后者为民营入住率尚低。2.2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 这种模式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为代表。但是,这两家均为有实力的三甲医院开设。2.3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 这种模式以中南大学湘雅三院与湖南康乃馨养老机构以及北京康泰医院与颐乐之家敬老院为代表。据了解,这种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比较完美,但仍旧是大型医疗机构和高端养老机构的合作。由此可见,这三种方式共同点,都是“小众化”的“医养结合”模式,而我们希望做的社区医院“医养结合”项目,则想惠及大众,所以,要跳出已有模式的禁锢,寻找新思路。------3. 养老机构内必须设置卫生资源社北京10部委发文《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京民福发〔2014〕321号提出“医养结合“的两个明确:

1、明确结合目标。积极推动医疗和养老资源结合,本市所有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都要具备医疗条件,构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2、明确结合类型。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工作,要在满足入住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基础上,充分利用周边医疗服务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合作。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下面三种形式进行“医养结合”。3.1配套设置 采取内设医务室、卫生所(室)等或引入周边医疗机构分支机构等形式,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3.2独立设置 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可采取申请独立设置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医疗机构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3.3协议合作 对周边医疗资源丰富,自身难以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可采取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开辟绿色就诊通道,为入住老年人开展医疗服务[7]。合理的“医养结合”必须打破社区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壁垒,将互相独立、自成系统的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医中有养、养中有医,二者不可截然分开,融为一体更合理可行。------4. “医养结合”新模式探讨本节为方案重点。其实,“医养结合”不是新概念,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而产生。很多地区也有过初步尝试,大多是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服务机构(比如医务室),取得了初步成果。而我们探索的是社区医院增设养老服务功能并由第三方托管的方式。其实,这种模式也有异于某些地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当地养老机构或资源的方式。4.1社区医院和养老机构资源 自拟表格,说明社区医院与养老机构资源可以互补。社区医院指普通社区医院;养老机构指一般养老院。表格:社区医院和养老机构资源对比资源社区医院养老机构房屋闲置按需建设医生未充分利用缺少护士未充分利用缺少基础医疗设备具备不具备医保一般具备不具备慢病防治能力强弱管理模式呆板灵活社会口碑不好较好托养能力无强生活照料能力弱强政府办管是非全额拨款是部分有补贴监管单位卫计委民政局盈利空间无有入住率不高不高

医养结合项目解决方案 篇2

关键词: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策略

截至十二五规划末期, 老年人 (65岁以上) 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突破10%, 这一数据也远远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 暗示我国老年人的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同时也召唤国家对养老问题增加关注。在这样巨大经济效益的推动下, 我国的养老产业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 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 已经告别了求温饱的时代, 因此在养老方面单纯地国家福利已经很难满足老年人的要求, 这就需要更多的机构参与进来。

这里讲的医养结合是在特定背景下即人口老龄化加剧和老年人疾病谱改变提出来的, 它是根据时代需要所作出的调整, 是对老年服务内容的重新思考, 更是在传统养老理念上的升华。作为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新颖养老方式, 它的实现可以将现有的医疗和养老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利用, 从而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让他们在晚年享受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同时, 由于老年人是一特殊的群体, 其特殊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 老年人大多是慢性病的发病群体, 研究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中, 慢性病的发病率比其他人群平均水平高4.2倍, 达到54.2%;其次, 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 常伴随着身、心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故其发病的周期更长, 需要持续的医疗和护理工作, 很多情况是治疗结束但是护理工作仍未结束, 这部分老年人担心出院后身边缺少专业人士的照料而不愿回家, 这样造成了很多大医院占床位现象严重,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既影响医院床位的周转, 又进一步加剧了医院住院难的问题。种种迹象都说明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剧增对现有的医疗体系和养老服务行业提出了一个挑战, 面对严峻的养老形势和高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医药专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 而这一瓶颈问题的解决也必将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顺利实施。

目前,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专业护理人才方面的问题。首先, 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 护理水平较低。目前养老护理行业中从业的人员大多是家政公司培训出来的, 他们不具备一定的医学背景, 不了解老年人作为特殊的群体, 其护理工作不同于青壮年的常规护理工作, 必须做到针对性护理。另外, 目前市场上从事老年护理的人员很大一部分都是年龄偏大的人群, 她们很多存在着责任心不强的问题, 当然这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工资水平较低、只把这份工作当作谋生的工具而缺少热情或本身就是具有粗心的性格, 所以就使得现阶段的养老服务档次不高。其次, 从事老年护理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人员的队伍结构不合理。由于老年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大、压力大且工资待遇低, 造成养老护理人员缺口一直很大, 流动性很强, 人员队伍很不稳定。再次, 缺乏岗位技术培训和统一的技能等级考评。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些结构专门针对养老护理岗位开展培训, 也没有相应的岗位考评和技术鉴定等。所以上述的多种原因就造成了我国目前养老护理人员服务水平的参差不齐, 服务档次很难短期突破。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很大部分不愿意投身基层养老院, 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相对而言选择的空间小些, 故大部分毕业生会愿意投身于此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 与医药行业相关的高职院校也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俗话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进步, 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护理教育就变得势在必行。从眼前来看, 一方面可以在一些卫生类院校中增加老年护理这一专业, 积极引导省内一些本科尤其是高职类院校开设养老护理、管理和康复等相关专业, 建立一些较具规模的实训基地, 有条件的话建立自己的养护结合的疗养院, 培养一批专业的从业人员, 满足市场的需要, 也为医养结合模式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另一方面, 整合院校与医疗机构的资源, 面向社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可以是在职培训或岗位等级培训, 提高社会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再者, 要加强省内与省外的沟通与合作, 形成一个与该行业相关的资源库, 并通过合作培养或交流等方式, 用最好的资源打造出一支出色的专业队伍。从远处着手的话, 国家应该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对于已经进入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实行定期培训和考核, 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实行淘汰制。同时, 国家增加对这一领域的投入, 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水平, 为从业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鼓励年轻人投身该领域。对于为从业人员提供培训的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增加现有人员参加培训的途径, 提升现有人员的整体素养。

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养老服务事业为宗旨,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为要求,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养老服务业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设置,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实现医养无缝对接,为全市老年人搭建方便快捷、品质优良、普惠实用的新型养老服务平台,提高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质量。

二、工作目标

到年底,根据全市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优化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通过各级医疗机构为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开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养老机构为入住医疗机构的康复期老年病人提供疗养床位,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养结合服务圈,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三、工作步骤

(一)20xx年x月前,开展一次对全市入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摸清入住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

(二)20xx年x月前,完成全市养老与医疗机构运作情况调查,理清各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模式。启动2个社区养老机构与卫生机构医养结合的试点工作,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医养结合工作总结经验。

(三)20xx年x月前,完成50张床位以下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实行医养结合联系制度。

(四)2016年x月前,养老服务床位在50张以上规模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养护楼等大、中型养老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医疗机构,并做好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挂牌准入工作;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医疗机构富余的医疗床位纳入养老服务床位范畴,并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

(五)2017年x月前,充实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保证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信息化管理,初步建立起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服务信息对接平台,使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以上,实现老年人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健康服务机制,使老年人能及时就医和方便医疗报销。

四、工作措施

(一)切实抓好摸底基础工作和试点工作。

1.开展全市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摸排工作,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老年人身体状况和服务需求进行统计,建立健康档案,为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协助单位: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xx年x月前)

2.开展全市养老与医疗机构运作情况调查,完成市、区(县)、乡(镇、街道)各级医院,以及社区(村)医疗站点与其所在地的养老机构配置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理清各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模式,为开展医养结合奠定基础。(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协助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老龄办、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xx年x月前)

3.启动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在碧江区启动2个社区养老机构与卫生机构医养结合的试点工作,完善电话约诊、家庭保健等上门服务制度。(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协助单位:市老龄办、碧江区政府。完成时限:20xx年x月前)

(二)健全医养结合联系制度。

1.对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实行医养结合联系制度。养老床位数在50张以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托老所、敬老院、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养老机构及社区居家养老人员,按照属地原则,当地医疗管理机构要与其建立就近管理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联系服务制度,填写《铜仁市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服务联系表》(附件一),医疗机构要落实责任医生和护士各1名,公布联系方式及服务时间,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相关标准,提供健康服务。按照政府补贴养老服务额度和个人投入养老服务限额,与被服务的老年人签订《健康管理服务协议书》,按照无偿、低偿和有偿的不同方式,明确相应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责,细化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具体内容,规范定期检查和重点监督机制,方便罹患重症疾病老年人得到及时服务和救治。在规划新建、搬迁医疗卫生机构时应优先考虑与养老机构的就近设置。(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协助单位: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xx年x月前)

2.完善“医养联合体”运作机制,实现急救与休养的无缝对接。在养老服务床位50张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完善养老基本信息和医疗健康信息收集,健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实现养老、医疗与服务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初步建立起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服务信息对接平台,使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以上。通过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对接联系制度,医院与养老机构分别建立《铜仁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对接服务联系台账》(附件二),让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为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方便老年人快速救治,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在医院处于康复期的老年病人可进入“休养状态”,养老机构的床位可充任医院康复病房,接收医疗机构的康复期老年病人,作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老年人急性期诊疗的后疗通道,解决出院老年人在回归家庭、社区过渡期的临床护理康复需求。使老年人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的“住院状态”与病情稳定期的“休养状态”之间,实现医院与养老机构的无缝转接,解决重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继续养老服务问题。(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协助单位: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16年x月前)

(三)加强养老机构医疗资源配置。

对养老服务床位在50张以上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养护楼等大、中型养老机构,要根据入住老年人数量和老年人服务需求,引入民间资本,配置符合需要的医务室或附属医院,幅射周边村(社区),开展医疗保健和巡诊等健康服务。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设置条件的单位要给予全力支持,协调落实好养老机构附属医院的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相关报销的准入挂牌工作,方便老年人的日常就医报销。暂无条件设置医务室或附属医院的养老服务机构,可参照50张床位以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对接联系制度的做法,实行定期服务。养老机构也可自主选择有资质的其他医疗机构管理医务室、附属医院或提供医疗服务。(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协助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计生委。完成时限:2016年x月前)

(四)加强老年人专业护理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铜仁学院、铜仁职院师资优势,加快培养老年人护理方面的专业护理队伍,培训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按照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逐步对管理和服务人员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利用医疗机构现有资源优势,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每个县级以上医院组建一支规模适度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为老服务活动。通过健全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机制,动员和吸引更多的民间为老服务志愿者参与到为老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实现老龄工作“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协助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老龄办、团市委、铜仁学院、铜仁职院、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17年x月前)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幸福养老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市老年人提升养老幸福指数的迫切愿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此项工作上来,按照相关部署,把握时间节点,稳步推进。为加强对养老与医疗服务结合工作的领导,由铜仁市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和领导全市医养结合工作。各区(县)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推进医养结合,把解决好老年人的疾病预防、治疗和疗养问题作为一项为老服务的民生工程抓实抓好,到2017年底前完成对全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在健康养老服务各方面的无缝衔接,并逐步健全医疗机构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服务延伸机制。

(二)加强人员配备,保障经费投入。各区(县)要结合各自实际,解决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困难和问题,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并优化乡(镇、街道)、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医疗机构的人员配备及设施配置,为村(社区)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工作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医养结合工作。

医养结合项目解决方案 篇4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是养老服务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在原有的公办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提升,与旅游候鸟式养老、同居式养老、自助养老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成为现代养老发展的重要方向,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重新审视诸多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机构养老能够提供的集中居住、专业化生活照料、营养健康饮食保障、娱乐活动和无障碍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把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对不同老人的健康基础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支持和健康指导意见,同时,通过专业的医院的查房管理模式和定期体检,对居住老人的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对老年人突发疾病建立绿色救治通道和保障,针对一些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康复服务,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增强老人对疾病的恢复的信心建立和心理慰藉,作为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的有利补充。主要提供功能完善的起居环境、专业生活照料服务、心理慰藉辅导、老年人娱乐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基础老年人康复保健知识和营养知识宣传、健康状况监测、专业化护理和康复训练、医疗保障及临终关怀等内容。

玉山县总人口62万,其中老年人口8.02万,占县城总人口的13%,其中失能老人比例达到 3.4%。随着县城老年化的不断发展,对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一些身患慢性疾病老人、各种原因造成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大病或术后恢复期老人、残障老人和身患绝症期老人时,常规单纯的医疗单位及养老模式,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些老年群体的综合需求。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以机构的集中式养老服务为基础,依托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和服务为保障,突出医疗服务和康复护理等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籍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这样才能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

玉山广福医院坐落于玉山县冰溪镇下徐村,是一座按国家二级医院标准建立的一所集医疗,康复,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环境清新,卫生整洁,基础设施完善,打造星级宾馆式的住院环境,引进本地区诸多医学专家组成的核心技术团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保障,以江西省著名骨伤科专家汪益荣主任医师为骨伤科学课带头人,以江西省著名妇产科专家郑鸿鸽主任医师为妇产科带头人,并引进几名本地区几名内科专家作为医院的老年病科的医疗团队,配置核磁共振,螺旋CT,DR,彩超,胃肠镜,腹腔镜,宫腔镜,关节镜,椎间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等级层流手术室等高端医疗设备,相关专业设备和医疗团队资质和技术水平位居全市同级别医疗机构前列。

面对城乡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和老人医养结合模式的市场需求,本着“为政府分忧,为儿女尽孝”的宗旨,医院董事会决定以玉山广福医院为基础,按照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成立玉山县广福医养院。作为玉山县目前唯一的能开展长期护理服务和医疗保障的养老机构,院内基础生活配套设施完善,闹中取静,宽敞明亮,无障碍生活环境,内设老年护理中心、营养餐中心、康复活动中心和老年娱乐活动场所,宾馆式标准配套床位86张,其中优质单人间20间,医疗护理床位169张。在2017年1月22日取得了县民政局颁发《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医院与医养院互为依托,密不可分,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有一只通过护理专业训练的30余人组成的高素质护工团队,可承接255位失能、半失能人员的生活照料和专业康复护理及心理慰藉,因此,玉山广福医养院主要面对的是有医疗保障需求,和失能、半失能的专业护理和康复需求的老年群体,作为其他养老模式的补充,为这一类老年人家庭减轻照料负担。目前,医养院已有30名老人入住,其中主要有退休自费老人,抗美援朝老兵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等。

玉山广福医养院是一家民办养老机构,总投资1300余万元,主要用于康复设备的采购及养老院基础设施的建设,玉山广福医院和玉山县广福医养院采取一套班子,两个部门的架构,医院与养老院互为依托,又浑然一体,共享医院各方面先进的医疗设施设备和医护力量,同时配备雄厚的护工队伍,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服务总类和服务对象。

对于有意向进入广福医养院的老人,前期院方与老人与老人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老人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包括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特长爱好,同时也让家属和老人充分的了解医养院的环境和服务模式,然后在医院为老人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做到对老人的身体状况心中有数,根据老人健康情况确定的护理等级和服务内容,采取相应的收费标准,与家属签订正式的养老合同,一方面,明确双方的相关责任,同时,对老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也在合同中明确,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医院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实际工作和不断总结,目前已发展出几种较为成熟的医养结合模式:

1:完全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我们为其提供较为传统和常规的养老服务内容,很多家庭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照顾家中的老人,或子女在外打工,老人不适应外地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但独自在家,随着年龄的增高,难免有各种老年疾病的产生,身边又缺人照顾,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老人入住玉山广福医养院以后,针对各种慢性疾病,医养院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老人检查,实时跟进老人的身体状况,做到无病颐养,有病及时就医。

2: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这部分老人缺失自我行动能力,子女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工作,而且老人平时基本的吃饭,洗澡、大小便等都无法正常自己独立完成,而且因为行动不便,需要长期卧床,很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褥疮、肺部感染、心肺功能衰退和肢体僵化等并发症,给子女的照料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玉山广福医养院的护理团队结构完善,包含有专业的老年病科医生,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工,以及负责的清洁人员,在针对这一类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时,护理团队设身处地的为每一位老人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实行“多人一护”和“专人专护”的模式,首先从床位上就有所区别,医养院专门为这些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设置了专门的护理区域,并购置了定制低位医疗活动床,老人大部分的护理工作可以在床位上进行,在这部分老人出现突发疾病时,床位可以推动直接护送到病区,避免了老人因为身体不方便从而造成上下床所遭受的痛苦。其次,团队为老人每天擦拭身体,定期洗澡,康复辅助器械和训练活动结合,使老人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3:五保老人。这一群体分为两种类型,即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国家在对待这部分老人时有很多相应的政策,各单位也积极配合,共同协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居住在敬老院中的五保老人,日常的生活起居得到基本的照料,但这一部分的老人年龄普遍很大,敬老院所配备的卫生室以及各乡镇的卫生院,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医疗救助,在面对突发性的大病时,医疗力量显得非常单薄,无法及时的对老人进行治疗。而传统的医疗机构,像当地的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对老人治疗完以后,缺乏相应的护工队伍与经验,主要力量还是集中在“医治”这一块,而且五保老人基本为无子女的状况,医院无法抽调出力量对老人进行照料,恢复阶段的护理仍然有很大的空白。玉山县广福医养院的“医养结合”模式,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患病老人的需求,在医疗团队完成疾病治疗以后,护理团队就接手老人的康复工作,真正做到治疗与护理相结合,不仅能满足了五保老人的就医需求,更填补了医疗机构在护理老人这方面的空白,确实的做到了“医养结合”。4:医院入住病人。很多在医院住院治疗的病人,例如骨科的一部分病人,在做完手术以后,还处于无法行走或生活无法自理的状态,完全可以选择在广福医养院做手术后的休养,一方面,有专业的护理团队照料,另一方面,医养院配备了各种康复器材,由专业培训过的护理人员指导病人进行术后的康复训练,帮助病人更快的恢复身体。

玉山广福医养院为了更好的开展“医养结合”模式的工作,在原有的基建基础之上,修建了400平米的多功能康复大厅,厅内设施齐全,配备了多种术后康复训练器械,和一些熏蒸、牵引、理疗、蜡疗和针灸设备,引进一批专业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及针对老年人的康复需求,真正做到了从关怀病人,关怀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多部门多方位的开展医养结合工作。同时,为了更好的保障病人和老年人的日常饮食需求,医院大胆的舍弃承包制的传统食堂运作模式,将食堂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来管理,根据老人的不同要求,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和个性化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了医养人员的营养保障问题。针对于老年人普通存在的高血糖高血脂等常见问题,食堂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制定符合老年人自身需要的健康饮食餐,不但要让老人吃好吃饱,更要吃的放心,吃的健康。对于老人的食谱,做到了花样出新,让老人满意。对于一部分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护理人员每餐将饭菜送到老人的房间,帮组老人完成就餐,了解老人不断变化的饮食需要,更好的完善工作。

在保障病人及养老老人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医养院积极开展相关精神文化活动。在一开始安排老人入住的时候,就及时了解老人的自身情况,充分尊重个体宗教信仰自由和个性化需求,采取搭配式的居住方式,积极打造团结互助,协助养老的良好居住氛围,让老人充分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护理团队团结,稳定,在与老人长时间的接触中,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不仅真正做到了对每一个老人的生理状况了然于胸,同时对老人的心理状况也一清二楚。对于在医养院入住的老人,院方积极的开展精神文化活动,除了必要的康复训练以外,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唱歌,书法、绘画、做健康操等,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特长和爱好,和社会上的多种慈善团体取得联系,包括当地的老年大学,合作开展各种文艺和慰问活动,在保障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极大的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明生活,让老人摆脱传统养老模式带来的心理负担,让老人真正的把广福医养院当成一个大家庭,从而能真正健康,快乐的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在广福医养院众多的老人当中,有一位名叫俞之清的老人尤为引人关注,老人家开朗,健谈,脸上时常带着微笑。这名玉山县供销社退休的老干部已经87岁高龄,十余年来,受支气管炎疾病的困扰,每遇冬春季节及受凉后反复出现咳嗽咳痰,严重呼吸困难,每天需要长时间的吸氧。之前老人一直在人民医院就医,但是长时间的病房居住,给老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对在医院就医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4月底,老人家属得知广福医养院以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这里。广福医养院在接待完老人之后,组织相关医疗和医护人员进行讨论,充分利用自身医养结合的优势,为老人量身打造了一套治疗方案,老人每天在医院进行短时间的治疗之后,回到后面的医养院休息,疗养,医养院的工作人员还贴心的把氧气机等相关设备移到老人居住的房间,方便老人吸氧。俞之清老人一方面得到了专业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另一方面又摆脱了医院病房带来的压抑感,在广福医养院居住了几个月之后,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开朗的性格逐渐显露出来,闲暇之余和其他老人一起聊聊天,回忆从前工作的岁月,日子平淡而又充实。广福医养院在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当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医养结合模式,摸索着在这条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继续前行。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服务模式,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体作用,在现阶段的政策环境下,单一强调个别机构的作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是不现实的,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元素,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使其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与任务。老龄化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将政府,盈利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玉山广福医养院本着广济福民、广种福田的精神,敢为人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没有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摸着石头过河,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紧紧围绕医养结合的政策方针,力争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医养结合道路。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 篇5

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医养融合的概念,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今年10月,嘉兴烟雨社区一对老人死亡十天后被人发现,原因在于独居老年夫妻中,健康的一方死于意外,而失能者死于无人照顾,再次给我们警示,社区医养融合模式的推广迫在眉睫。近年来,张家港市老有颐养工程列为810工程,目前全市老年人口有22万人,与总人口占比23.98%。在养老体系建设过程中,提出了9064的养老格局,即除了4%的老年人能在机构养老外,96%的老年人需要依靠家庭和社区来养老,这就对我们社区养老公共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养老服务众多项目中,健康服务的需求是首位的。根据张家港市老年协会的调研,全市有空巢老人32053人、失能失智老人10686人,老年人患病群体比例为97%以上,由于老年人行动的不便,能在社区解决部分的保健、医疗、护理、康复等问题,是当前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迫切需要。

一、基本情况

(一)社区养老服务有关情况。一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张家港市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建设了104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一般设有日间照料中心、书画室、阅览室、活动室、就餐点等,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二是工作网络基本完善。20**年依托12345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了虚拟养老院,负责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拓展及监管。目前开展的服务项目有三大类44小项,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目前入院服务对象已达11000人。三是服务模式积极探索。20**年为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养老行业。张家港市一方面充分发挥家庭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在虚拟养老服务中引入42家社会企业开展各类社会化养老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改革,凤凰、塘桥、金港等镇委托常州枝秀家政服务公司运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金港、锦丰、塘桥等镇引入上海南鑫恺尔公司在社区推广养老健康指导管理模式。

(二)养老保障及医疗服务情况。一是保障制度基本完善。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退休职工14.76万人,占参保人数的22.20%;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60周岁以上居民13.08万人,占参保居民人数的34.83 %。卫生、人社等部门每年组织对城镇居民老年人免费进行健康体检,83%的60周岁以上老人享受每年一次免费体检,农村受益老人达10万之多。二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近年来,卫生部门围绕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大力抓好基本医疗服务,全市现有8家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分中心,基本覆盖城乡。同时在拆迁过渡房、老年安置房等重点区域设立了46个全科医生工作室。三是服务机制积极创新。探索建立以家庭医生为基础、全科团队为支撑、网格化管理为形态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人群开展巡回诊疗、家庭病床、健康保健咨询等综合健康服务,积极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坐堂行医”向“送医上门”转变。目前全市已组建全科团队83个,累计进社区服务1674次,建立家庭病床580张。在拆迁安置过渡房等重点场所,实施“市级医疗专家公益巡诊百千万活动”;在社区推进健康宣教计划,提供健康沙龙免费服务;推进中医进社区,将27项中医药技术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保报销项目。

(三)医养融合的初步探索。一是社区养老与卫生阵地结合。凤凰镇湖滨、双龙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邻近规划建设,一方面老年人在活动时社区医生可以开展健康指导,另一方面老年人在就医后通过医嘱引导加强锻炼,使两个机构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社区卫生及养老信息互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进行筛查,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定期随访,指导康复,为老年人身体健康服务。同时居家养老服务中有基本的血压血糖测试项目,工作人员通过上门服务动态了解老年人身体状况,将信息反馈给社区医生,便于用药及健康指导,同时针对老年人需求开设了经络按摩等项目。三是社会力量参与医养融合探索。张家港市与上海南鑫恺尔养老事业发展中心合作联合推广“老年人健康生活指导管理模式”,在部分镇试点建设4个老伙伴健康生活馆。政府以购买健康生活指导管理服务券形式为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档案建立、检测评估、营养膳食指导服务、健康心理指导服务、休闲养生指导服务、体感运动指导服务、居家环境指导服务等体验项目,其他项目市场化运作。

二、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尽完善,资源较缺乏。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卫技人员758名,站均3.4人,存在着队伍力量不足、素质整体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只能坐诊、无法实现上门诊疗。同时全科医生相对较少,较难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公共性、个性化、特殊性等特点。二是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拓展有限,品质较一般。服务人员能力水平有限,服务项目及内容单一,由于缺乏专业的护工,服务方式上较为传统,日间照料中心根本无能力承接有个性需求的老年人。三是医养融合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推进较困难。资源整合困难,目前,卫生的社区医疗卫生、民政的居家养老服务、残联的社区康复、人社的养老保障等资源均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也没有实现部门共享,造成各部门重复调查。由于社区医养融合领域尚未受到社会关注,缺乏引导和规范。

三、对策建议

对于社区医养融合模式,张家港市虽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政策,但在完善养老体系和社区卫生体系的文件中普遍涉及。20**年《张家港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议案办理实施方案》提出要进一步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搭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20《张家港市居家养老服务实施细则》提出15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组织,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意见》提出推行全科团队和家庭医生制度,以及中医药服务进社区等举措,十分契合医养融合主题。为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更好地服务全社会的老年人及家庭,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出台医养融合政策,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在市级层面,建议由卫生部门牵头,民政、人社、残联等部门配合,尽快出台张家港市推进医养融合的`政策,界定政府职能,明确部门职责。除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外,注重结合社区规划布局,合理分布社区养老及医疗卫生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建立突发急病老人进医院诊疗、出院老人回归社区康复、健康老人在社区接受预防保健、失能老人在社区得到专业护理、独居老人在社区有人定期巡视等各类机制,鼓励现有医疗机构进驻社区及老年人家庭开展医养融合服务。同时依托社区服务业发展政策,加大社会力量投入社区医养融合服务行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举办集疾病预防、慢病调养、康复护理等一条龙服务的家庭养老护理服务机构,加快完善监管及质量评估制度,规范医养融合市场行为。

(二)整合社区养老卫生资源,夯实基层公共服务。鼓励社区养老与医疗服务机构近距离规划,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要积极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变原来“坐诊等上门”的服务方式,主动走进老年人家庭,开展巡回诊疗和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等健康服务。同时,整合区域内卫生医疗资源,推进全科团队组建和家庭医生服务,面向社区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探索签订服务合约的服务模式,提供上门访视、家庭病床、电话咨询、转诊预约、保健指导等个性化服务。积极发展循环养老志愿服务,将社区内社区医生、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康复指导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资源链接起来,重点针对空巢、独居、失能、残疾等特殊老年人家庭,开展养老志愿服务项目,共同编织老年人安全网。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篇6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 对于“医养结合”的养老制度的服务方式, 学界如张立平 (2013) , 黄佳豪、孟昉 (2014) 等比较认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即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合。陈芍、朱珂函 (2014) 等认为服务方式的选择既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循序渐进地实现。刘清发、孙瑞玲 (2014) 基于嵌入性理论的关系性和结构性嵌入, 把医养结合养老创新模式归纳为医养结合科层组织模式、医养结合契约模式和医养结合网络模式。王素英、张作森等 (2015) 认为要采用“整合照料”、“联合运行”和“支撑辐射”三种模式, 最终实现老龄化社会的“三位一体”。

关于“医养结合”的服务主体, 于卫华、林丹等 (2013) 认为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主要机构有护理院、护理型医院、大型综合医院的照护单元、具有双向转诊功能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服务的付费方式有论量计酬法、整体费用组合法、整体费用组合加论量计酬法。肖建伶、杨艳旭等 (2014) 在对北京市50家养老院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指出利用中西医结合在老年人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的有利优势, 结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 医养结合, 完善养老院的护理模式, 促进中医药护理, 使老年人在养老院中得到更优质的服务, 从而愉快地安享晚年。

对于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 黄佳豪、孟昉 (2014) 指出“医养结合”服务不仅仅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 更为重要的是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医疗护理服务。丁露露、吴美珍 (2015) 认为还要强调实施个性化服务, 通过收集入住老人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 考虑入住老人的自理能力和基本资料的差异以及入住老人自身的要求来安排入住的房间和环境布置。按照入住老人自理能力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等级的护理内容, 再按照身体健康状况和病种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护理服务流程。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对于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学者们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也为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路径选择打下了基础。

(一) 宏观因素。

学者们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宏观环境出发, 指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性源于人口老龄化, 源于新时期养老需求发生了变化, 源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张立平 (2013) , 黄佳豪、孟昉 (2014) , 张旭 (2014) 等提出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失智化、空巢化和失独化形势严峻, 人口老龄化新形势需要强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的家庭照料功能大幅度削弱, 养老机构难以满足入住老年人的医护需求;大型医院难以提供细致的养老服务;中小型医疗机构资源闲置。二是现代养老、养生的基本特点使得在新的历史时期, 人们的养老概念和模式也发生根本性转变, 传统的养老服务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养老的需要。

张立平 (2013) 指出现代养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养老的健康、文化精神需求更为凸显出来, 养老的需求从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向满足心身健康需求方向发展;二是养老的原则从经验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 老年人更渴望享有公平、可及和高水平的医养结合服务;三是养老目标从追求生活质量转向追求生命质量、从追求长寿转向追求健康;四是养老的意义由从被动向主动养生转变。

(二) 微观因素。

学者们从现有的养老模式和长期住院现象出发分析了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紧迫性, 这主要包含长期住院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传统的养老院不能同时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养老的需要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长期住院角度来讲, 符美玲、陈登菊等 (2013) , 李杰 (2014) , 冯丹、冯泽永等 (2015) 指出医养结合有利于缓解长期住院现象。长期住院降低了病床的周转率、使用率, 不利于医院服务的优化管理。我国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不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费用。对老人而言, 要获得由医保支付的医疗护理服务, 只有选择住院治疗。病人虽然难以负担住院费用, 但是出院可能会导致潜在再住院的风险, 缺乏专业护理或医疗照顾而导致更大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医疗风险, 患者因其出院面临家庭专业照护缺失与存在健康需求的矛盾, 不得不选择滞留医院, 同时也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了支付压力;另一方面从现行的养老机构不足来讲, 刘清发、孙瑞玲 (2014) 指出养老机构的风险回避造成机构养老市场涵盖人群出现结构性失衡, 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被排斥在市场之外。纪娇、王高玲 (2014) 指出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倾向于选择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 而排斥年龄较高、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 导致最需要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反而被排除在外。严妮 (2015) 指出, 城镇化背景下, 由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原因带来了空巢老人经济、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变化, 使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 这就要求探索出更加适合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孙雯芊、丁先存 (2013) 从公立医院角度论证了医养结合的可行性。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适应当前新型养老的需要, 发展势头良好,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卫生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等方面。

一是多头管理导致行政效率低下。黄佳豪、孟昉 (2014) 指出目前普通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办组织实施, 医疗卫生机构归卫生部门认定和管理, 医保报销由社保部门管理。由于制度原因、行业差异、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因素, 民政、卫生、老龄和社保等部门都要介入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 虽各有职能分工, 但仍存在职责交叉情况。

二是费用较大, 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沈婉婉、鲍勇 (2015) 指出养老机构的医保覆盖率低, 导致尚未纳入医保范围内的养老机构, 入住老人无法通过医保结算承担医疗成本, 大大提高了入住老人的养老成本。

三是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等方面有待完善。於军兰、周文萍等 (2015) 在对黄石市进行研究时指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在于医养结合服务供需不平衡, 现有机构和服务形式无法满足需求;缺乏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养结合性质的养老机构;城乡之间、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赵晓芳 (2014) 指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制约主要集中在理念、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

四是“医养结合”养老发展的外部条件尚待改善。黄佳豪、孟昉 (2014) 指出政府对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 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服务收费水平偏高, 服务内容单一僵化。冯丹、冯泽永 (2015) 等认为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估, 合理选择转型对象是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机构上级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困难是制约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服务项目的界定是转型的关键;卫生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於军兰、周文萍等 (2015) 指出现有的国家财政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够:医养结合缺乏配套的财政、土地规划等政策情况;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能力欠缺, 优质医疗资源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

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优化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化不仅需要政府的统筹, 也需要市场力量的加入。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完善措施, 学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第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完善顶层设计, 从国家层面开展立法工作, 提供制度保障。李杰 (2014) 指出应该尽快出台长期照护保险法, 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提供制度依据。纪娇、王高玲 (2014) 也指出我国要加快公布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正式准入标准, 规范机构的运转。王贇等 (2015) 认为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建立健全老年人长期护理质量评价监督机制, 制定老人享受服务的时间、频率、内容等标准, 定期对老人进行访谈, 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价, 保证老人能够享受到满意的医护照料。政府政策支持包括养老机构用地保障、政府财政补贴或“以奖代补”、相关税费减免、人员培训和用工支持及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产生的医疗费用可使用医保报销等。张立平 (2013) 提出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 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扩大社会参与, 健全和落实社会福利制度特别是在政策导向上要完善投资、融资政策、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 解决老年人住得上、住得起养老机构, 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职工、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 使他们都热爱养老服务工作, 高素质地为老人服务。邵德兴 (2014) 认为要解决行政分割的部门管理体制问题, 必须加强领导, 统筹医养护社区服务业发展, 构建医养护一体化行政协调机制。

第二,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周国明 (2014) 指出, 要不断改善养老服务资源多元投入结构,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和自然人等社会资本依法举办各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通过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政策、提高床位建设补贴和运营经费补助标准等多种途径, 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以总体承包、分部承包、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改革, 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要大力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执业环境。张立平 (2013) 提出充分发挥市场体制、机制和信息化的调节作用, 整合医药卫生资源和养老社会资源的优势, 做好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工作, 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高效、持续推进, 为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 增进老年人健康、幸福做出贡献。沈婉婉、鲍勇 (2015) 认为要推进养老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作, 鼓励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 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为依托, 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作用, 支持医护专技人员参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

第三,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提高公众自身的保健意识。耿爱生 (2015) 认为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社会基础, 它意欲解决两个问题, 即获得社会充分认知和广泛社会支持, 两者缺一不可。邓诺、卢建华等 (2015) 认为作为老人自身也应加强健康及储蓄意识, 经常参加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及健康知识展览等, 为日后“医”、“养”需求做好准备。子女应当对入住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的老人给予情感上的关心, 以降低老人的孤独感。为了节约更多的医疗资源, 具有科研实力的医学院校及医院应积极组建老年共病研究团队, 探索老年共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加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推广医养结合的创新服务模式, 从根源上做到健康老龄化。

第四, 鼓励非盈利性组织参与其中。李杰 (2014) 认为对非营利养老机构的扶持, 一方面体现在对非营利养老机构建设支持;另一方面体现在补助养老机构的运营。

五、评述

随着养老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然会成为居民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模式。在其发展中循序渐进, 不是要求其与现代的养老需求发展同步, 而是要求其结合各地具体实际逐步发展, 逐步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普遍化。

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与必要性、发展模式、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在发展模式方面, 我国理论工作者分别从公立医院、民营机构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分别就经济发达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具体做法进行了分析。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卫生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等方面。通过研究, 提出了必须从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 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养老服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培养专业护理人才;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创新管理理念, 增强管理力度, 提高管理效率;明确政府责任, 加大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综上所述, 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大多集中于当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等, 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营模式、筹资补偿、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研究较少, 并且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医学方面的理论研究, 对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 今后应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供给状况、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以期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对于具有养老和医疗双重需要的老年人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虽然这种模式在我国还处于试点运行阶段, 但是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对此做了一些研究。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对当前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方面的问题, 比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必要性、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优化措施等进行梳理, 希望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全国范围的展开提供借鉴。

上一篇: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下一篇: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