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事大观》读后感(通用3篇)
《现代军事大观》读后感 篇1
《现代军事大观》读后感
郭磊
在知识爆炸性发展的今天,对未来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军事院校的教育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招换,及时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实现由传统军事教育观向现代军事教育观的转变,培养能适应新时期军事变革的新型人才。
信息社会是知识高速增长和高速传播、高速转化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又是要求人们不断“充电”,及时更新知识的学习社会。军事院校作为军中大学,要顺应信息时代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转变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军校成为新的更高水平的军事人才源泉,成为新的战斗力增长的源泉,成为通过知识和高新技术辐射引导部队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就必须把更新观念作为重要前提,实现由传统军事教育观向现代军事教育观的转变。
一、实现由功利化教育向素质化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界根据邓小平的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新观念。素质教育是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注重基础素质、全面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军事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解决我军教育基本矛盾的关键所在。目前军校教育中确实存在着文化陶冶不足,专业设置过窄和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等问题,但更令人忧虑的是在教育目标的确立上不恰当的功利导向。这 1
种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把教育目标仅看作是培养为军队服务的工具,而不是着眼于造就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进而提高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不适当地强调第一任职需要这种过于功利性的短视行为,必然导致偏重于技能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使人才培养过分注重传统知识和学科,忽视新学科和前沿学科,不仅影响了学员的发展潜力和后劲,而且使院校的人才培养总是滞后于部队发展需要。实现功利化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基础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军事业务、科技文化和身体心理素质,为他们既能适应军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又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打下坚实宽广的基础。
二、实现由转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传统教育旨在继承前人的知识成果。教育界曾盛行的博闻强记的“仓库理论”和经史子集无所不晓的教育观,是转承性学习的典型体现和基本特征。在新知识的洪流排山倒海涌来,转承性学习的“仓库”—人的大脑已无法容纳爆炸性增殖的知识和信息时,从转承走向创新的学习的革命,便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力地冲击着军事教育,军事领域历来是最富有的创造性的领域。在现代科技使知识的存贮和获取空前便捷,人们有可能成繁重的记忆性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面对知识爆炸的今天,创新已成为军事教育乃至知识军事发展的动力灵魂。美国教育权威人士E.L.波伊尔在论述21世纪人才素质时认为:“下一个世纪是一个所有事物都处在疾速变化中的世纪,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懂得合作精神的人,”澳大利亚未来委员
会主席说,未来的大学生必须取得三个毕业证书,一个是学术性的,一个是职业性的,另一个是证明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新军事革命的发展已经证明,创造力是军事人才最可宝贵的品格之一,科技创新是知识军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内在动因。经济、科技和军事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更是人才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过去那种在教学过程中单纯把学员当作教学对象、接受知识对象的被动学习模式应该废止,要把学员主动的学习、能动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放在首位,使学员既成为教学客体,又成为教学主体。科学的方法论素质是决定一个人创造力的最根本素质。打破“以先圣之是为是,以哲人之非为非”的思维常规,就能实现由转承性求知向创造性思维的跨越。
三、实现由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
个性是创造性的重要基础。注重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是素质教育和提高军事人才的必然要求。社会生产方式决定战争方式,军事人才培养模式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不同的教育模式,都打着不同时代的鲜明印记。当工业社会大批量、标准化生产逐渐被知识经济时代适应生产和技术迅速变化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生产所取代时,当军队作战单位日益趋向小型化、多样化时,军事人才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但由于历史惯性,目前军校培养人才的模式还比较单一,许多学校都实行相同或相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不少人才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共性多,个性少,缺乏应有的创造性。实现从单一的共性教育模式向多样化个性教育模式的转变,就要从顺应文明交替和战
争形态转换的时代高度,来认识破除千人一面教育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在承认学生生理、智力、才能、志趣和文化背景诸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因人施教,注重打牢基础和培养合格军人,同时鼓励发展个性和优长,使培养的军事人才既合格,又有特色。就军事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较深层而言,要求更加重视学生情感世界的塑造,在提高学员智商的同是时,注重提高学员的“情商”,培养具有认知和控制自我情绪并能影响他人情绪,富有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和突出创新能力的新型军人。为达此目的,军事教育要把解决教育模式滞后于时代的问题,作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奠基工程来抓,努力创造个性化的崭新教育模式,使我军的教育机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充满生机和活力,具备应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0一0年十二月
《现代军事大观》读后感 篇2
《我们的经济政策》读后感---应邓校长要求拙作《我们的经济政策》读后感---应邓校长要求拙作最近应我的老师邓校长的要求和部分版友的强烈推荐,我大致的读了两遍毛zhu xi的《我的经济政策》这篇文章。说实话,我对经济方面的知识是一窍不通,但按照邓校长的部署和要求,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只有选这知篇文章来学习,其他的文章更靠不上谱。
《我们的经济政策》是毛zhu xi写于一九三四年一月,那时zhong guo的ge ming和经济状况都陷入极其困难的地步。苏区的junshi和经济工作遭到很大的破坏,中国gong chan dang带领广大的群众和hong jun指战员,不但屡次击溃了敌人凶残的“围剿”,而且冲破敌人的重重经济封锁,集中一切可能的力量狠抓经济建设,如破了敌人的经济和军事双围剿。
这篇文章虽然有它的时效性和局限性,但在当时实际情况,指出了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总结和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对照自己个人的现状,对其中几点比较认同和感兴趣:
一、当时的经济政策的原则很正确
毛zhu xi当时提出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这是千古以来做任何事所必须掌握和执行的先决条件,穷狠什么时候都没有用,没有钱什么事都难以办成,包括ge ming。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前提上,才能够维持最基本的家庭日常开支,然后再去谈购房、买车、投资、丰富家庭文化娱乐生活等。
二、当时的经济建设中心很符合实际
毛zhu xi当时提出的经济建设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个人认为非常符合当时社会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和矛盾所在。当时苏区是以农业为主,更谈不上什么机械化作业,农业搞好了,才能解决苏区老百姓的基本温饱问题,才能解决hong jun的粮食供应,这是第一要素;当时苏区的工业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在维持必要的手工作坊和微型工业以外,最主要的是军huo的生产供应,这是保证jun shi斗争的先决条件,手无寸铁是打不到敌人的;发展对外贸易是获得苏区内不能生产的药品、生活必需品和部分军huo的需要;发展合作社是因为苏区内许多青壮年踊跃参军,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力较低,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热情、开垦荒废的土地、加强团结协作,在动力缺乏、耕牛共享、肥料种子供应、水利修建等问题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三、多种经济形式相互并存
当时提出的国民经济形式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取得了成功,并一直沿用到现在。国营经济固然是guo jia的经济命脉,但当时对私人经济提出的要求是只要不出于zhen gfu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这一政策至今一直得到沿用和发展。
合作社是劳动群众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所建立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在建国以后很长时间有着它的积极意义,在沉寂了一些时间后,最近一些地区又出现了很多形式不同、规模不同的农民合作社经济形式,能减少交易环节,提高市场地位和议价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的自我保护和增加;农民增收了,才能拉动城市工业品下乡,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协和社会的建设发展。
四、明确指出了节省财政指出方针和反对贪污浪费
毛zhu xi当时就指出了财政的指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是每一个单位、部门或家庭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只出不进,终有一天会坐吃山空立地吃陷,终会变成难为无米之炊的。文章中的“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ge ming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会计制度的原则”,我很赞同,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特别是在艰苦卓绝的ge ming和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时代,显得尤其重要。“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句话吓退了多少腐败分子,但是最近用得不多了,贪污枉法的不法分子也明显增多了,如果学学毛zhu xi惩治刘青山、张子善的决心和魄力,zhong guo的反腐败工作会事半功倍的。
五、结合实际,谈谈个人想法
家庭经济建设是社会中非常渺小的一份子,但对于一个家庭的需要、幸福和稳定来讲是极其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一个家庭,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合理的经济建设目标;在家庭主要有收入成员力图做好本职工作、拿好本分工资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做点份外事,挣点份外收入(这只是对我这个饿不死涨不杀的、温水煮蛙的人来讲的);在保证家庭基本开支的情况下作相应的投资和理性消费,不可超前透支或盲目投资;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投资不可太节省,应该放在家庭开支的第一位,按需支配;家庭中的经济建设要实行民主与统一并存,大事有人做主和定论,小事有人操心和实施;作为男人,是家庭经济建设的第一冲锋队员,应该是大事做主、小事不管,一定要掌握大方向,有时事无巨细并无多大好处。
以上是个人的片面观点,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为谢。
随笔于2011-08-03
沙发上细读,等校长来点评。难怪普通海安人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指导方针就不寻常不错?实用?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资本精英国家化不融洽。以下是引用第3楼清隐若兰的话:难怪普通海安人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指导方针就不寻常.
今天刚粗略地看了两遍以下是引用第4楼蔺草的话:不错?实用?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资本精英国家化不融洽。.
有当时的特殊性和时效性好不好,谁说了算?最起码现在是8月份,对吧,呵呵院长大人。飘过顶院长高见!还是来读院长的文章,毛的我没看过。鼓掌,这么枯燥的书都能读得下去。院长的见解,高人一筹!顶★ 建筑结构体系应符合哪些要求?
★ 飞箱的读后感
★ 工作报告应该要怎么写
★ 写唁电应注意事项
★ 自我应聘书怎么写
★ 写欢迎词的要求
★ 培训要求及注意事项怎么写
★ 《桃姐》观后感
★ 姐生日快乐祝福语简单
《现代军事大观》读后感 篇3
论文题目 中国近现代海权的演变
所在院系 xxxxxxx系 专业班级 xxxxxxxxx 小组负责人 111(1111111111,小组成员 111(1111111111,333(1111111111),333(1111111111),333(1111111111),333(1111111111)
任课教师 xxx
提交日期 2010年12月4日
人文社会科学系军事理论教研室
2010年9月制
蓝色的海洋是每个孩子童年的向往,生命源自于海洋,无论是我们的生命进化历程,还是我们孕育下一代的过程,人类繁衍和发展的每一步都深深地烙上了海洋的印记。大海的深处有什么,大海的对面又是什么?这几乎是每个孩子都要向父母们寻求答案的问题,但欲知海洋须亲历海洋,不亲自驾驭风帆乘风破浪就永远无法体会海洋的壮阔与神奇。
一、马汉的海权论
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在甲午战争前的几年时间里,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就连续发表了《制海权对1660—178 3年历史的影响》和《制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1793—1812历史的影响》两部伟大著作,以理性的思维总结了海权理论,从而震动了整个世界。
马汉的海权理论,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最高战略层面。后来他进一步在《海军战略》一书中概括指出:“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对海权的运用便是海军战略。”马汉的海权理论告诉我们,海权是一个战略范畴,是国家海洋战略与海军战略的核心与基础。海权的实质就是,国家通过运用优势的海上力量与正确的斗争艺术,实现在全局上对海洋上的控制权力。①
二、海上军事斗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地位
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国门,由此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1884年,法国舰队肆行于东南沿海,福建水师惨遭败绩。10年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历史大悲剧,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几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②
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次,入侵兵力达47万人。③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逐步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渊。回顾不幸的近代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灾难的直接根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三、中国近代海军发展迟滞的原因
历史进入19世纪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沿海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国家的兴衰荣辱也无可选择地与海军联系在一起。为贸易而向海外拓殖,为拓殖而拼命发展海军;海洋和海军实际上已成为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国家战略问题。而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发展近代海军并未真正看清楚这一不可抗拒的时代大潮,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一种本能反应,仅仅是一种企图重新关上国门的较低层面的军事防御对策。因此,中国发展海军的整个过程始终呈现一种“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消极和短视的状态。因此在1888年北洋舰队组建成军之后,清政府认为海军已经发展到“用之自守尚有余”,便停止了海军发展步伐,甚至将有限的经费挪用于修缮皇家园林。低层面的思维,使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陷入三个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矛盾之一:中国发展近代海军缺乏经济之“源”。从18世纪到鸦片战争的百年间,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大致徘徊在不足四千万两白银的水平上,其中田赋一项就占到75―80%之高。百年经济发展的停滞实际上已等于负增长,加之鸦片贸易造成了巨额逆差,使清政府长期处于财政拮据、入不敷出的窘境。因此在鸦片战争期间,钦差大臣林则徐等人所进行的海防振兴事业,极少得到清政府在经费上的支持,全靠自行筹集款项。其来源一是历年洋商捐资的留成;二是动员商人临时捐资;三是向广东省大小官员和民间摊派。林则徐当时深感“筹措经费,实为首务”,其实,他当时的举措仅是很小规模的,但已感到经费上的头痛了。
及至李鸿章具体主持海军发展的年代,矛盾就更尖锐了。此时,西方列强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蒸汽机被普遍采用,海军装备朝着大型铁甲舰方向发展,其经费也与日俱增。1861年,中国购买“阿思本舰队”只需花费白银1 50万两;而20年后仅购买一艘7300吨级的铁甲舰,其费用就高达182.4万两。清政府向德国订造“定远”、“镇远”和“济远”三舰共需银400万两。④这笔经费就是临时多方筹措的。由于经费有限,清政府不得不集中力量先行发展北洋海军。由此可见,一个封建落后国家,在当时是很难搞好海军建设和发展的。
矛盾之二:中国发展近代海军没有政治之“本”。实际上,在大力发展近代海军的强烈军事需求刺激下,“洋务运动”已逐渐引进了大机器工业,采用了新的科学技术,培养了近代海军所必备的专门人才,使工业、科技、教育都加快了近代化的前进步伐。但封建王朝并没能抓住时机,进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王朝在政治上的腐朽和落伍。当不改变生产关系已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之需要时,清王朝宁愿限制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许其越出封建生产关系雷池之一步。它千方百计地“禁海”,限制对外贸易,重农抑商,顽固抑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在这种情形下,中国虽一度“强兵”在先,但听任“富国”滞后,终不能达到真正的“强兵”。于是,中国海军衰败,海上藩篱尽失,国家日益沉沦,其“自强”、“求富”的整个近代化事业亦终成泡影。矛盾之三:中国发展近代海军仅仅用之于“防”。清政府在发展海军时全然没有高瞻远瞩的国家发展战略,从来就未从国家需要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去作发展海军的通盘筹划。这必然制约海军的军事战略,因为服务于闭关自守的国家政治目标时,海军只被用于守卫海防,保住疆土,而不需要争夺海权,不需要具备远洋进攻的能力和信心,也不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战术。
四、中国海权特征及现状
中国海权随中国主权同生,而中国意识到并力求捍卫、强化中国海权的努力却起步不久。中国目前的海权实践远没有达到追求“海洋权力”(sea power)的阶段,而只是处在捍卫其合法的海洋权利(sea right)的阶段。比如中国统一台湾和中国海区其他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岛屿,这是中国海权实践的重要内容,但这只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及其相关海洋权利(sea right),建设对这些地区的海上利益的海上保护力量(sea power)的实践,而不是追求霸权意义的海洋权力(sea power)的实践。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对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 power)。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中国海权的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只是不包括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东海争端的悬而未决,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受损,南海局势的暗潮涌动,几乎中国的每一寸海疆都面临着危机。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认识较晚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海权观念淡漠是近代中国在与世界交往中吃亏的重要原因。纵观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从军事史来说,制海权更是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之一。
结语:新的21世纪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从被人们视为是海上交通的介质,到被视为一个巨大的战略资源宝库,也大大出乎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当年的预料。随着人类认识上的这一历史性飞跃,海权理论也必将被注入更新、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人类未来在海洋上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甚至残酷无情。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华民族在海权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和记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海洋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①[美]马汉著:《海权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张炜、郑宏:《影响历史的海权论--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浅说》,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②许华,《长篇评论:海权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命运》,http://,下载日期:2010.11.18。
③④沙健孙、马敏等编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第5-19页“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