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管理办法(精选8篇)
企业融资管理办法 篇1
XXX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融资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司融资活动的内部控制,降低融资成本,防 范财务风险,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融资是指债务性融资,即以负债方式借入 并到期偿还的资金,包括综合授信、信贷融资、银行保理、发行债券等。
第三条 权益性融资(增加公司权益资本的融资,如发行股票、配股、增发等),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第四条 公司融资活动应当符合母公司以及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经 营计划,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融资活动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接受国家宏观调控;
(二)安全性原则:权衡资产负债结构对公司的运营、再融资或资本运作可能带来的影响;
(三)效益性原则: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提高融资资金的效益性,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及行业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低成本融资渠道;
(四)适量性原则:融资活动以满足公司经营资金需要为宜,统筹安排,合理规划。
第五条 融资管理的控制目标是:
(一)加强对融资业务的内部控制,控制融资风险,防止融资过程中的差错与舞弊;
(二)保证公司经营所需资金,融资决策科学、合理,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保证融资相关记录完整、及时、准确。
第六条 资产管理部是融资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实施职能部门,财 务部、租赁业务部、风险控制部和法务合规部是融资工作的参与部门。
第二章 职责权限
第七条 公司董事会、评审委员会按照融资金额对融资活动做出 决议。
第八条 分管财务副总经理、分管风控副总经理、资管总监、法 务总监对融资活动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
第九条 资产管理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根据公司发展战略,拟定公司中长期融资规划;
(二)根据公司经营计划拟定公司融资计划;
(三)对融资活动、融资项目进行策划、论证与评估;
(四)负责组织实施融资的具体工作;
(五)对融资活动进行动态跟踪管理,保证融资活动安全、合法、有效进行。
第十条 财务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参与拟定公司中长期融资规划和融资计划,对融资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负责编制公司财务预算,提出资金需求和解决意见;
(三)审核融资方案或协议;
(四)做好融资记录与资金管理工作,发挥会计控制的作用。
第十一条 租赁业务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参与拟定公司中长期融资规划和融资计划,对项 目融资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负责结合租赁项目情况提出资金需求和解决意见;
(三)参与租赁项目融资谈判,审核租赁项目融资合同或协议。
第十二条 风险控制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对融资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审核融资合同或协议,全面揭示风险点,并提出控制措施。
第十三条 法务合规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对融资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根据资产管理部提供的融资信息拟定融资合同或协议。
第十四条 公司应确保办理融资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 约和监督。融资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包括:
(一)融资方案的拟订与决策;
(二)融资合同或协议的审批与订立;
(三)与融资有关的各种款项偿付的审批与执行;
(四)融资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第十五条 公司对融资业务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明确审批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权限、责任以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公司各项融资业务的审批权限:
(一)综合授信:原则上在公司银企合作范围内的银行办理综合授信。
(二)信贷融资及银行保理:单笔金额低于1亿元(含1亿元)的融资,需经公司评审委员会批准,单笔金额超过 1亿元的融资,需经公司董事会批准;
(三)发行债券:公司发行债券,应提交总经理办公会审批,并由董事会批准。
第三章 实施执行
第十六条 资产管理部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结合经营计 划和财务预算,根据业务需求、现金流量等因素,编制融资计划。
第十七条 融资计划作为财务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 与财务预算的编制相结合,详细说明以下内容:
(一)融资理由、融资规模、可选择融资方式、资金用途等;
(二)为融资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及担保内容(如有);
(三)融资前后公司财务状况的变化及对未来收益的影响;
(四)其他相关内容。
第十八条 租赁业务部根据业务需要,分析长、短期资金缺 口,提出融资初步意见。融资初步意见应明确融资规模、融资用途、融资结构、融资方式和融资对象,并对融资成本预算、偿债计划制定、潜在风险评估以及应对措施等做出安排。
第十九条 资产管理部根据资金需求情况和到期融资情况,于资 金需求时间或者融资到期前制定具体融资计划,寻找融资机构洽谈初步融资方案,并提前拟制初步融资计划和待选融资方案,详细说明以下内容:
(一)可选择融资机构、融资用途、融资额度、融资方式、融资成本、融资期限、资金用途、还款来源等;
(二)为融资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及担保方式(如有);
(三)其他相关内容。
第二十条 融资方案的选择应当比较各种资金筹措方式的优劣
和融资成本的大小,确定所需资金筹措方式。公司资产管理部应当对融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不得依据未经论证的方案开展融资活动。重大融资方案应当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全面反映风险评估情况。
第二十一条 融资方案应符合公司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以满足 公司资金需要为宜,统筹安排合理规划,要权衡资产负债结构对公司运营、再融资或资本运作可能带来的影响,要慎重考虑公司偿债能力,避免因到期不能偿债而陷入困境。
第二十二条 资产管理部应根据当地金融机构分布、融资条件等 因素,原则上需要找两家或以上的融资机构进行商务谈判,进行综合比较后选择合适的融资机构,以确保融资活动的顺利完成。
第二十三条 资产管理部与金融机构进行洽谈和谈判,围绕借款 规模、利率、期限、担保、还款安排、相关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
第二十四条 法务合规部根据资产管理部提供的谈判信息,拟定 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融资合同或协议。
第二十五条 融资方案及融资合同或协议报公司分管财务副总经 理、分管风控副总经理、资管总监、法务总监出具审核意见,包括但
不限于融资合同或协议的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融资是否符合融资计划和预算,融资方式、融资成本是否合理,担保方式和合同或协议条款的是否合法,融资存在的风险等。审核意见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
第二十六条 根据风险控制部的安排,融资方案及融资合同或协 议需按照公司审批权限报评审委员会或董事会批准。
第二十七条 资产管理部依据评审委员会或董事会的批准意见,负责与金融机构签订融资合同或协议,并负责督促协调融资资金的实际到位。
第二十八条 财务部对资金使用项目进行严格的会计控制,确保 筹措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防止筹措资金被挤占、挪用、挥霍浪费,具体措施包括对资金支付设定批准权限,审查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对资金项目进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将资金实际开支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
第二十九条 租赁业务部按照融资方案所规定的用途使用筹集的 资金,禁止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由于客观条件变化等特殊情况确需改变资金用途的,应当按融资审批权限履行审批手续,并对审批过程进行完整的书面记录。
第三十条 财务部按照融资合同或协议,定期与债权人核对融资 本金及利息的支付情况,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后按权限及时处理。
第三十一条 财务部负责安排融资偿付计划,结合偿债能力和资 金结构等因素,保持足够的现金流量,确保及时、足额偿还到期本金、利息等。
第三十二条 财务部负责偿还融资本金和支付利息的支付申请,并履行审批手续,经批准后方可支付。
第三十三条 资产管理部负责融资专项档案归档工作。融资业务 应建立专项档案,将决策、审批过程的书面记录以及筹融资合同等重要资料归类保管。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风险控制部对融资活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 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融资活动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情况;
(二)融资方案的合理合法和风险效益情况;
(三)融资活动的执行过程和实施进展情况;
(四)融资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五)融资活动相关文件、合同、契约、协议等的签署和保管情
况等。
第三十五条 风险控制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融资活动内部控 制存在问题的,应要求纠正或完善;发现重大问题应写出书面检查报告,向公司总经理汇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资产管理部编制并负责解释、修订。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经公司董事会审核批准后生效,自下发之日 起执行。
2017年1月5日
企业融资管理办法 篇2
一、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企业管理模式
(一) 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概念
企业管理模式实际上也就是指企业的一种管理体系, 主要是基于管理人性假设为前提条件设计出来的一套体系, 包括管理理念、程序、方法等, 管理思想是企业能够接受的, 而且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进而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简单而言,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 企业不同, 其管理模式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不同发展时期, 企业也会适当的调整管理模式。目前, 我国企业管理模式非常多, 一方面是因为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趋势不同, 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由此而产生了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类型。具体而言, 企业管理模式类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制度化管理模式。
制度化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源自美国, 通过一系列的组织行为学实验研究后, 尤其是在第2次工业革命的后阶段, 美国深入探讨了人性以及工业化发展需求, 进而发展形成了制度化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的规范化, 使企业员工管理具有一定的依据, 尽可能不要出现企业管理混乱的现象, 从而确保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一般情况下, 企业管理制度并不是一个人决定, 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共同协商、讨论, 最终达成一种企业管理共识。企业制度化管理模式相对而言比较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 但是实际上这种管理方式是在一种“经济人”的观点建立而成。虽然, 制度化管理具备较为显著的现代化特征, 但是依然存在诸多弊端。在制度化管理模式下, 企业要求职员必须无条件服从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 但是企业管理制度并不稳定, 而且很多企业创新力不足, 管理制度上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其次, 这种制度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很容易扼杀员工的创造力以及工作热情, 员工极易因此而出现工作态度懒散、倦怠等现象, 这样必然不利于企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2、情感化管理模式。
情感化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制度化管理模式提出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友情、温情为主, 非常强调人的感情, 其重点是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员工。经过西方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实验以及管理学实验研究证明, 一般人不仅具有工作需求, 同时也存在情感、自尊心等多方面需求。比如, 西方管理学者——赫兹伯格曾经研究表明, 企业管理要素不仅需要有激励因素, 同时应包括保健因素, 尤其是激励因素中体现了企业员工的一些情感需求。
我国企业管理中虽然以往继承了苏联模式, 但是一直以来, 我国企业仍然存在帮助个体、关心个体的观念, 并且将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视为一种美德。将情感因素加入企业管理中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运营, 但是如果过于注重情感因素, 可能会对企业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对于企业规范化管理而言,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限制因素。因此, 企业在开展情感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避免企业过度强调情感化导致主观情感意识泛滥, 对企业发展造成巨大的负担, 甚至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
3、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式管理模式。
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企业管理模式, 也被称为是家族管理企业。这种管理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封建主义时代, 主要是将家族血缘关系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纽带, 然后在企业的重要岗位上安插自己家族的成员。目前东亚地区普遍实施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 当然在全球范围内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企业也普遍存在。实际上, 这种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现代特征, 因为家族企业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 这样可以更好的团结高层干部, 增强企业的核心力量, 而且也可以通过这种血缘关系来使企业之间维持联系, 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 使企业在早期能够更加快速、自然的运转, 提高企业执行、决策的统一性。但是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也非常突出。具体表现在随着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无论如何强调家族血缘关系自身的合理性, 都会使企业中层的非血缘关系干部产生一定的反感。在企业进行决策的过程中, 血缘式家族成员掌握最终的决策权, 而企业其他成员的话语权较少, 无法真正实现企业决策的民主性。而且, 我国很多以血缘为主的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常常会采用一些强制性的压迫手段弹压不同的意见, 这样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行为。因此, 虽然这种血缘式家族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动企业在创业期的快速发展, 但是在后期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企业的开放式发展。
然而相对于友情类管理模式、温情类管理模式而言, 血缘关系式家族管理模式相对更加牢固。因为现代家族式管理企业一般都会通过各种合同约定、持有股份的方式进行明确限定, 具备一定的制度化约束。但是友情类企业往往就是以一种友情的方式维系, 理性方面较为欠缺, 并且在创业初期并没有明确划分股权, 这样的话在企业创业发展期间, 企业内部高层管理干部之前很容易出现分道扬镳的情况, 这样企业管理关系维持的有效时间可能更短。
4、独裁管理模式。
独裁管理模式一般都是小企业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管理模式,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一个人独掌话语权, 企业的管理规则可以被任意改变。这种独裁管理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企业决策的效率很高, 可以在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企业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的缺点也非常突出, 企业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思想观念、个人能力等对于企业决策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公司决策缺乏民主性、科学性, 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决策, 进而导致企业运营面临风险, 甚至垮台。
二、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中的问题
世界经济格局在近年来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在这种的经济环境影响下, 很多企业纷纷进行改革, 尤其是知识爆炸性的增长以及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 很多企业都在深刻反思自己的管理模式。每一个企业的特色不一, 实际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 企业管理模式并没有绝对的完美或者统一的管理方式, 因此企业在选择管理模式时应多从自身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结合自身的条件制定一套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应转变传统以自身经营为中心的管理观念, 将盈利最大化目标转移到其他地方, 例如如何将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等。现代化企业在新时期下应从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着手, 转移自身的经营方向, 以积极、健康、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使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在企业管理模式方面以及企业管理现代化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管理模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以上对我国当前常见的几种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管理模式实际上也就是规范企业日常运营活动的一个框架, 这种框架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也非常必要。企业管理模式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 企业管理模式肯定不止上文中提到的几种管理模式, 而且企业管理模式中也会包括企业自身的很多内容, 比如企业的技术路线, 企业组织机构优化、企业运用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等。只要是企业架构调整 (包括决策方式架构、组织架构) 方面的内容都可归纳到企业自身管理模式中。目前, 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 主要存在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这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并没有树立一种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管理理念, 管理思想比较落后, 和现代社会和市场发展脱节。因此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更应该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持续性进行考虑。
(二) 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的相关问题
现阶段, 企业管理的核心不应该放在经营利益方面, 更偏重于知识型、学习型管理。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主要是指使企业管理能够和现代化发展要求更加符合, 企业想要更加深入的发展, 就应该努力将企业管理的各种瓶颈突破, 从而使企业管理更加富有内涵。具体而言, 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种发展。
实际上, 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在社会生产力基础上, 适当调整的生产关系。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随着企业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生产力的变化不断适应的的管理模式。由此可见, 实际上企业管理现代化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说明, 随着企业条件的变化, 时代的不断发展, 企业管理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也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2、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属于世界范畴理念。
不同的国家企业, 在国际上的整体发展水平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实际上不管企业是否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或者是才刚刚起步的小微型企业, 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世界经济格局、世界市场的巨大改变, 也许这些改变的表征并不是非常明显, 但是最后也会由于慢慢的积累而导致企业发生本质的改变。因此, 现代企业应准确把握、抓牢时代发展先机, 根据世界市场的变化积极进行相应的改革, 使企业发展和国际接轨, 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3、企业管理现代化改革需要一个完整系统作为支持。
企业管理现代化必须经过系统性的改革才可以实现, 仅仅通过一些精明巧妙的点子很难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这种改革的实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 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 无法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因此, 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必须重新审视企业自身管理模式, 尽力突破现有管理模式中的一些限制, 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因此, 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因素, 企业只有从系统化的角度审视、分析企业管理现代化, 才可以促进企业的真正发展。
三、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向
处于现代的大环境背景下, 企业想要求得进一步的发展, 突破自身经营的瓶颈, 就应该努力提高企业自身劳动生产率, 将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科学调整配置, 从而使企业发展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使企业能够更好的解放生产力, 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这就需要企业从管理框架着手等深层次的调整企业结构性问题, 使企业管理更加现代化。因此, 企业管理现代化应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为主要目标, 使企业能够依赖自身全部的资源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从而使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企业现代化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转变企业经营观念
从经营观念的层次分析, 企业经营观念主要是追求企业盈利最大化, 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经过相关研究发现, 很多企业由于过度强调自身的盈利情况,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的企业甚至走上了濒临破产的境地。目前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企业应重视这种现代化发展趋势, 企业盈利最大化应该建立在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力的基础上, 只有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更加重视企业的整体发展, 才可以充分发挥出企业管理的作用和功能。其次, 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 现代企业应该明确相对于企业盈利而言, 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加重要, 这就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应从盈利的角度转化到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总之, 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不能盲目的追求自身经营利益, 应该将发展目光转移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上, 思考如何使企业在大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争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二) 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
企业自身的运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利润, 现代企业发展应注重如何提高企业运营实力,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实际上, 提高企业运营实力也就是提高企业管理的敏捷性。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的经营业态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交易, 这样的运营方式很容易缩短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寿命周期, 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想要使企业生产产品能够经受市场的检验以及淘汰, 企业必须更加关注市场行情, 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 当然也需要明确自身产品的保存价值。其次, 企业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不仅要抓好生产速度, 同时应注重提高产品自身具备的使用价值。在企业营销过程中, 应高度重视企业营销管理, 以消费者价值为核心指向, 增强消费者在产品消费过程中的主观体验, 进而使消费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产品的个性化, 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其次,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应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从而使企业、消费者、供应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这种良性互动关系更加有利于企业合理调动各项资源, 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另外,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 企业应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研发成果, 提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使企业能够集中处理企业内外部各种信息资源, 以防出现信息分散处理的情况, 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运营能力。
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选择
(一)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这种企业管理模式主要以社会责任观为主导, 通过创造的社会价值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主要立足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在企业的文化和战略中全面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充分发挥企业优化配置资源的潜力, 从而使企业发展综合价值达到最大化。
(二) 知识型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利用各种先进的通信手段、信息计划, 将知识进行适当的处理转化成企业的自身财产, 从而实现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这种企业管理模式更加强调员工的知识化、国际化等极具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培养, 注重开发和应用“现代意识型”人才, 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 从而提高企业的现代意识管理水平。知识型管理模式研发出了网络化模块组织管理方式, 将企业较为分散的模块式企业群紧密联系在一起, 企业可以高效整合分析企业所有数据, 将知识的最大效用发挥出来。
(三)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 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深层次体现,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将人作为企业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将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当成企业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 因此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重视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实施企业文化管理模式需要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需要依赖员工才可以生存、发展。企业不仅应使员工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应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及自豪感, 使员工感受到自己的真正价值, 和企业共同成长、发展。
综上所述, 当前社会背景形势下, 企业必须创新、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 加强企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才可以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不被市场发展淘汰。现代企业应明确现代化发展的趋向, 分析、总结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创新、整合出一套适应自己的独特性管理模式,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新时期下, 企业应根据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积极创新、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 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企业管理模式, 分析了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的相关问题, 并且提出了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黄津孚, 解进强.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 (03) .
[2]黄津孚, 王建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3) .
[3]牛朝伟.浅析企业管理模式及体制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03) .
企业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文化;精益管理;内涵
中圖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130-02
2012年3月以来,国资委在中央企业中开展管理提升活动。通过全面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加快推进中央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奠定坚实基础。应该说,在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提出进行管理提升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管理提升应该是每个企业在经营中应该有的,而不应只是一个活动,更不能搞成阶段性的运动。企业精益管理,要常抓不懈,并培育形成企业自身的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地抓好企业管理,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既应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精益管理,更应该了解企业管理文化以及企业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之间的关系,只有将管理形成企业自有的管理文化,才会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才会使企业每一位员工自觉地实施精益管理。
一、精益管理的内涵
精益管理从题意理解,所谓的“精”,就是手段,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尤其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所谓的“益”,追求的是效益,即多产出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升级的目标。精益管理的核心概念就是消除浪费、贴近顾客、持续改善。
精益管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精益管理的出发点就是强调顾客确定价值和顾客拉动,产品开发与产品生产均以销售为起点,按定货合同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实行“拉动式”的准时化生产。以市场需求拉动企业生产,以后道工序拉动前道工序生产,准时地组织各环节的生产,生产既不超量也不超前。准时化生产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有效地调动企业各项生产顺利进行,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
2.精益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强调协同作战,团结协作。精益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程,在这个工程中,有一整套的有利于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基准,但是再好的规章制度以及操作基准,如果没有人的执行都等于零。因此,精益管理从人的思想入手、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通过企业文化,建立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培养集体荣誉感,强调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方面,企业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企业是一个团队,互相之间要协同作战,使“1+1”大于2。只有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作战,才能够发挥整体合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核心思想是彻底消除浪费。归纳起来,精益思想就是在创造价值的目标下不断地消除浪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很多,常见的有:因无需求盲目生产、采购而造成了积压和多余的库存;产品质量有缺陷而返工,或者服务不满意而引起客户不满;未按操作基准而过度加工,或者流程基准不完善而导致实际上不需要的加工和程序;流程缺乏科学化,多余搬运,造成不必要的物品移动;设备不完善或工位设置不合理,造成人员在工作中不必要的动作,产生多余的运动;生产各环节衔接有问题,造成人员、设备等候;由于各部门或不同工位之间协调不强,工作中扯皮推诿,造成不应该的时间上的浪费等等。努力消除这些浪费现象是精益管理的最核心的理念和最重要的内容,消除了浪费,也就等于生产流程科学化,减少超长距离移动,减少停工待料,提高设备的稼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物料、设备能力,提高效率;让没有浪费环节的价值流真正流动起来。
4.强调全面的自主管理。抓精益管理的企业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生产中的每位员工的自主的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注重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此道工序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不会流到下一道工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流到下一道工序的产品是合格的产品,决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最终保证到客户手中的产品是满足质量要求的。每个部门、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岗位职责清晰、计划周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每天该干什么,而不需要领导每天布置、监督员工去做什么。
5.精益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企业管理文化,持续改善,追求卓越。企业管理追求的应该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要形成一种文化理念和氛围,全体职工都积极参与,全体职工都有一种理念,那就是要持续改善。通过持续改善,形成持续改善、自主改善的文化氛围,谁发现问题都可随时提出。管理大师詹姆斯在接受《当代经理人》采访时指出:精益管理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主旨在动员全体员工,不断地去发现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善。我们谈的“精益”不只是一个项目,而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管理思想与体系。其中包括制定企业的目标,各项作业的程序,同时要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参与,不断地改善作业程序,以期达到最终目标。这并不是某一个月或某一年的年度项目,而是企业领导的核心思想与长期奋斗的目标(《当代经理人》2007年2月)。
二、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
企业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建设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企业如果想真正地进行精益管理,而不是将之变成一时的运动,企业的管理就必须植根于文化之中,在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理论,称之为管理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文化是将该企业的全体人员结合在一起的标准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文化代表本企业的目标、信念、价值观念,是本企业管理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成份。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目标保持步调一致,能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鼓励员工积极进取,从而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相反,落后的企业管理文化,企业的价值观念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进程,就会使员工与企业目标不一致,员工之间不能互相协调,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使企业每况愈下。
企业管理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努力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创造社会效益,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外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和优质的品牌效应;对内创造一个使广大员工身心愉悦、和谐团结、互相尊重的工作环境;形成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基准;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質,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挖掘和开发人的潜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生机、活力、富有创造力的企业。
2.企业管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表层管理文化,主要包括企业名称、标志、代表色案、对外形象宣传等等。第二个层次是中层管理文化。企业制定战略性的方针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形成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和作业基准;加强执行力,培养员工自主管理能力,作业标准化;企业有一套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倡导广大员工在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共同遵守。这是企业的管理核心所在,也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第三个层次是深层文化,这是一个企业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思想理念上的东西,形成企业特有的管理思想、哲学观念、价值体系。
三、企业管理文化与精益管理的关系
管理文化对企业精益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的目标与核心是一致的。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企业获得良性发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团结、使人得到尊重的工作环境。企业追求的利润不是一时的回报,而是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以形成精益管理的长效机制。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型企业靠领导,中型企业靠制度,大型企业靠文化。只有追求卓越的文化,才能保持大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了特色的海尔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海尔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作风是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海尔的每一位员工在实现海尔的大目标中,也不断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2.管理文化建设也是一种管理手段,而且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手段,企业管理效率依赖于诸如价值系统、管理哲学等文化变量。管理文化建设以及精益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只有建立了优秀的管理文化,“人”这个中心,才能真正与企业一条心,才能够按照精益管理的各项规章、流程、基准去操作,才能发挥机器设备所不具有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企业的资源中,设备、技术、规章制度等都可以模仿,但唯一人力资源不可以模仿。
3.管理文化是企业精益管理的驱动力。在一个优秀的企业中,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企业管理之中,发挥着无形的灵魂作用。要想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内在驱动力,而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最主要的来源就是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能够通过企业的价值观,团结广大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发现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善,追求卓越。
4.企业管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导向、引领和约束作用。一个企业的企业管理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所有企业成员就必须处于这个价值体系中,共同遵守企业的规范、标准、行为准则。企业管理文化的导向、引领和约束,既具有制度式的硬约束,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软约束,软约束的力量往往要大于硬约束,并形成一种员工自愿奉行的力量。这种软约束会形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形成所有成员都自觉积极向上的氛围。
5.优秀的管理文化能够增强凝聚力和激励作用。以精益思想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文化,它所形成的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无形之中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合力,把企业中来源于五湖四海,兴趣爱好、性格脾气迥异的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国内很多企业把精益管理搞成一场运动,抓了一个阶段,好像就完事大吉了,而没有形成企业的管理文化并长期坚持下去,因此做事总是不到位或不长久。
要想真正实现精益管理,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系统的系统管理体系和自主控制体系,将企业管理文化的建立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发挥灵魂作用,不断驱动企业追求卓越,追求完美。
参考文献:
[1] 张舸.企业文化以精益思想为导向[N].中国石化报,2010-09-13(4).
[2] 张敏捷.浅谈新经济与企业文化[J].魅力中国,2009,(9):53-54.
[3] 程政,杨福东.精益管理文化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2,(1):310.
会议管理企业企业如何管理会议 篇4
会议需要多位管理者贡献信息、共同研讨、做出科学决策,需要同时占用他们的时间。对于企业来说,最不可再生的资源就是时间,尤其是总裁等高层管理者的时间。而要同时协调多位高层的时间更是困难,随意扰乱高层的时间安排更是巨大的失误。
另一方面,时间的投入分配,也代表了对业务领域的重视程度,也意味着企业资源投入的倾斜。我们很难说企业很重视某项业务,但就是没时间管。如何在各个业务领域合理地投入资源、召开会议,对业务的稳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
从不少的现状来看,企业高层已经感觉到“乱”,尤其是会议的管理“乱”,这与我们以往提供过咨询服务的很多客户有类似的情况。经过企业内外多年的研究,针对单个会议如何高效地召开,已经有了很多措施;但会议的体系、会议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如果不从会议的体系着手进行改进,单个会议的效果也很难体现。会议的改进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目的就是要打造有节拍的会议管理体系:
1、 企业高层的会议时间与运营节拍保持一致
会议是管理的一种手段,而管理要从属于业务,因此企业高层的决策会议时间要与业务运营的节拍保持一致,在业务决策的高峰期要合理避开可调整的会议安排,
要分析企业的业务特点,通常可以一年为周期来看运营的规律是什么,在什么时间点会出现决策的高峰,这些需要进行仔细的梳理,尽量事先安排出来,在此基础上可以分析出决策的高峰期,从而可以提前协调相关管理人员。
2、 企业管理中必需的会议要有很强的计划性
对于企业损害最大的就是临时会议,这类会议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突发事项,但也意味着打乱了所有与会人员的安排。就象某些集团生产管理部,被过多的临时会议打乱了内部的管理,已经影响了具体业务的运营。诚然,突发事项是不可避免的,但企业要尽量减少本可以提前预期的突发事项,企业必须思考如何把一些事项安排的更有计划性,把能提前考虑清楚的必需的会议提前计划好。这样,各参会部门就能够把这个时间提前安排出来,并且提前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3、 企业高层在各方面的时间分配要符合发展需要,并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一个企业的发展是有众多业务领域协同完成的,因此高层对各个业务领域的管理不能因为个人喜好或其它原因,造成在各方面的时间分配不合理。与总部在一个办公地点的部门,可能比较容易地获知最新的企业动态,与企业高层有较多的沟通,也就能采取更多的行动,有了行动就又能更多的沟通,结果就是这个部门占用了过多的企业高层的资源,而其他部门受到了积压,这种时间资源的分配实际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论文 篇5
一、我国工商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分析
就实际情况而言,以下是调查人员对我国工商行业信用管理现状进行的具体分析:第一,在国内工商企业内部,通常会设置众多的财务部门、销售部门来对企业信用销售进行系统管理,这一方式的运营往往会给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带来很大的制约。因为不同企业部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运作方式,销售与财务部门在合作交流中往往会产生分歧,从而使得企业的信用管理模式呈现出缓慢的发展趋势。第二,由于企业内部销售的目标管理与信用风险的管理有实质上的区别,因此两者在职能上呈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与此同时,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如果让销售部门履行信用风险的职能,则会使企业销售人员在销售利益的驱使下对企业造成更大的风险。第三,因为财务人员没有深入研究客户的背景资料以及客户与公司的交易情况,如果让财务部门来掌控信用管理,则会导致两大部门间产生严重的分歧。所以,怎样能在企业内部配置中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促进各部门间良性职能沟通,是构建企业风险机制管理的关键要素。
二、完善工商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途径
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信用引起足够重视。就工商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来说,它通常会融入到企业各个生产以及业务部门中,如果要构建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仅凭一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工商管理人员对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投入一定的精力,全方位地加强工商管理部门人员间的协调沟通,加大企业财政资金在这一部门中人力、物力的投资。与此同时,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增进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基础上,优化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模式。
1.构建系统的信用管理部门。在工商企业运营中,企业信息风险的管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管理水平都具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对此,只有在企业内部开设纯粹的信用管理部门,方能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信用管理职能,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进行系统控制,实现对信用管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方位掌控,这一系列工作的进行都需要相关人员做出大量的调查、研究。所以,企业应该建立单独的信用管理部门,在调节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同时,在企业内部构建科学的运营体系。
2.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培养。工商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相当高专业性能以及技术性能的长期性工作任务。使其在一定条件下,需要协调领导人员、销售人员、财务人员以及业务人员的合作,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在不断发展中共同努力。同时,它切实要求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对此,在信用管理工作中,企业内部应切实加强对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在提升企业信用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提升企业人员信用管理技能。
3.推行资信管理体制。推行资信管理是实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内容,其大体上要求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应积极收集全方位的客户资料,构建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库,同时定期加入新的客户资料,开展资信核查,整理出具有良好信誉的客户资料。就建立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体系而言,是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做综合的评估。对此,企业可以通过合法手段,如对工商管理部门、媒体企业等进行调查来了解客户的信用。
4.构建工商企业内部授信制度。工商企业内部的授信制度即系统地对客户的赊销条件进行考察,全面地掌握客户的信用额度。授信管理是工商企业信用管理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就是企业依据之前对客户做出的信用评估,通过前期与客户的交易信息,切实按照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经由专门的信用审查人员来判定该客户的信用额度。同时,企业应构建一体化的客户信用审查流程。对此,应具体实施一套专门针对信用体制而制定的交易审批模式,切实承担企业风险管理责任,从而有效地规避其它部门利用信用管理中的漏洞来获取私利的情况发生。
5.实现与客户间的信用等级评价。针对于工商企业的信用管理来说,实现与客户间的信用等级评估,能便捷地建立客户档案,对信用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估,即将客户的合约履行能力以及还款能力作为中心内容,对客户信用进行量化分析。对此,企业应分季度地对客户信用进行分析,在年终的时候对客户上一年的信用进行财务评估。
6.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在工商企业管理中,完善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机制,是构建和谐经济市场的前提条件。第一,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观念,建立中国传统的经商美德。对此企业可以将信用管理机制有效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理论中,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二,是维系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内容。在日益激烈化的市场竞争中,应切实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发挥经济市场参与者巨大的工作效能。与此同时在完善好企业信用制度的基础上,规范企业管理模式,及时缓解市场经济中不稳定因素,根除不讲信用的交易行为。第三,提高企业竞争资本,树立企业自身诚信机制,创建公平、公开的市场交易环境。就某种意义上来说,毫无诚信可言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在竞争日益激烈化的市场贸易中,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参与者,如果要维护好企业自身的经济地位,需要制作高质量的产品、合理的售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能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机制。与此同时,切实根据企业实际运作情况,拟定出一套完整的符合现代气息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这不论是对企业经营还是市场经济环境的构建都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帮助企业开通客户渠道,和谐企业与客户间的交流合作,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推进企业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报纸管理办法 篇6
为进一步推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宣传工作的开展,保证《XXXX》报运作的规范性和可延续性,根据我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XXXX》报编辑室成员及职责 1.总编:XXXX 职责:负责《XXXX》报的总策划、指导实施和审批工作。
2.副总编:XXXX 职责:
(1)在总编的带领下,负责《XXXX》报的组织实施工作,以保障报刊的顺利发行;
(2)定期组织召开《XXXXX》报策划及建议征集会,以及组织编辑部的内部活动。
3.执行编辑:XXXX(1)负责《XXXX》报的组稿、约稿、审稿、选稿、校稿、编稿、排版和印刷等事务工作。
(2)负责编辑部内部活动的宣传与实施,组织公司各部门员工配合编辑部开展工作。
4.版面编辑:XXXX 职责:负责《XXXX》报每刊版面的编辑。
5.各部门经理:负责推荐优秀的记者、通讯员,并督促、初审部门提供的稿源,并对《XXXX》报的创办、发行提供工作支持。
二、《XXXX》报的编辑、制版、印刷 1.投稿人员:公司全体员工。
2.编辑部门:《XXXX》报编辑室,行政部参与协助、指导。
3.版面审核:《XXXX》报总编、副总编。4.印刷:
(1)交付印刷公司承办,《XXXX》报编辑室做好后续跟进和对接。
(2)每期刊印数量240份,其中:
公司员工XXX份;XXXXX份;XXXX份;XXXXX份;XXXX份;XXXX4份;XXXXX5份;XXXXX5份;XXXX10份;XXXXX份。
三、《XXXX》报版面设置
(一)报刊名称:《XXXX》。月刊,一般为每月28日出版,遇特殊情况可适当提前或延期。
(二)版面名称及栏目名称:
1.第一版(硬新闻版):主要内容是公司动态、重大活动、新闻信息等。
2.第二版(软新闻版):公司员工风采、身边好人好事、部门动态、一线故事、行业资讯等。
3.第三版(画刊):照片、书画,职工新貌(照片/书画)等。
4.第四版(副刊/广告):散文、微(短)小说、员工日记、读书读报健康小常识、“XXXX”广告等。
四、投稿、奖励与惩罚
(一)投稿相关要求 1.投稿数量:每月各部门必须至少投三篇有效稿件,并由《XXXX》编辑室选择优秀稿件刊登。
2.有效稿件评定办法:
(1)稿件要求原创,200字以上,可图文并茂,可纯文字描述。网络摘抄稿件做无效稿件处理,不计入部门投稿数量。
(2)若是图片投稿,要求须有100字以上的图片说明,否则做无效稿件处理,不计入部门投稿数量。
3.涉及公司媒体及经营类的稿件必须由部门经理、相关主管领导审核把关后方能投稿。
4.投稿时间:每月15日前投稿。
(二)稿酬、评比奖励 1.稿酬。
一般情况下:图文稿件30元/篇,纯文字稿件20元/篇,图片10元/张。特殊情况经报请《XXXX》总编审批同意后给予一定的稿费奖励。
2.评比奖励。
每(当年11月至次年10月)评选两名“XXX文化传播奖”先进个人,各奖励2000元。评选依据:
(1)支持并参与《XXXX》报发行事宜;(2)每月按时提交《XXXX》报稿件;
(3)本提交的《XXXX》报有效稿件数量;(4)本刊登的《XXXX》报稿件数量。
(三)督促与惩罚
记者、通讯员均为员工兼职,由各部门经理督促部门通讯员和记者做好稿件的拟写和收集工作,并根据本部门员工的投稿数量和时间对部门经理给予考核和处罚,以保证《XXXX》报可以按时发行。
1.部门每月有效稿件未够三篇的,予以部门经理扣绩效成绩1分/篇。
2.部门超过当月15日提交稿件的,予以部门经理扣绩效成绩0.5分/篇。
五、其他
企业融资管理办法 篇7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形式, 本质上是企业文化的架构镜像。企业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之一, 是企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企业人群三个部分的总和。因此企业形象也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一, 企业形象是企业有形资产形象。包括了企业的许多自然属性, 比如厂房、土地、设备、产品等生产和非生产的有形资源。一般来说具有可触性和可视性。二,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形象, 包括了一切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价值印象, 比如专利技术和品牌价值等。三, 是企业人群的形象, 包括企业人群给社会公众的印象。这一层形象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的树立。企业人群既是企业形象的塑造者, 同时也可能是企业形象的破坏者。所以, 企业管理招聘合格的员工、培养需要的员工、管理员工发挥作用并塑造企业人的形象, 是企业管理者最下精力和最见工夫的。
企业形象管理是以产品形象为基础, 以企业形象为目标, 既
注重内在素质, 又强调外在表现的全面管理。其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企业总体形象、产品形象管理、环境形象管理、员工形象管理、社会形象管理。
二、企业形象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形象管理是一种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管理, 无疑要渗透到企业各种管理中去并统帅各种管理。如果管理中出现任何问题和损失, 也都无疑会损害企业的形象。因此, 抓好企业形象管理, 要从企业形象的内容各个方面入手, 使企业上上下下牢固树立起自觉的形象意识, 上上下下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
1. 企业总体形象。
它应是既符合发展战略, 又适应当前需要, 定位准确、高度概括、形象具体、特点鲜明的企业形象。一旦确立, 就应成为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指南和行为规范。
2. 产品形象管理。
是从企业形象的高度出发, 对产品的开发设计、材料选用、造型加工、颜色选择、名称确定、商标注册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实行统一管理, 它是企业形象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产品形象, 企业形象就无从谈起。
3. 环境形象管理。
它是企业生产、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建设和表现, 是企业的门面。它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也给外界提供良好的外部形象。它涉及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企业外貌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管理。
4. 员工形象管理。
它是企业形象的人格化, 也是企业形象的根本保证。要通过员工形象管理, 全面提高员工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服装仪表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良好的员工形象可以把企业形象传播到四面八方, 根植于社会。
5. 社会形象管理。
即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意识和具体表现的综合体现。一方面, 积极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 据此展示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责任观念、经济实力, 加深公众对企业的亲近感、认同感和信任感, 从而转化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如何加强企业的形象管理
1. 企业整体形象管理要与企业战略规划相结合, 强化企业战略的整体性, 提高战略的执行力。
一方面, 企业要在战略高度上推行企业整体形象管理, 制定符合企业条件的整体形象战略, 强化企业战略的整体性, 发挥战略的规划力;另一方面, 企业形象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将战略化为行动, 强化企业的战略执行力。形象可以准确、有力的传达战略信息, 营造氛围, 达成对战略远景的认同。
2. 开展企业形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落实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为实现企业的文化创新铺路搭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 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指明了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创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企业整体形象化管理来贯彻、落实。“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3. 企业整体形象管理要与企业品牌经营工作相结合, 为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保驾护航。
品牌化商品已成为当今市场经济中的最基本的细胞, 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形象资产的集中体现。整体形象管理与企业品牌经营紧密结合, 使品牌从市场营销的工具上升为企业的战略级举措, 同时品牌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 通过形象管理体系, 使其成为企业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二者的统一, 塑造、维护、创新品牌形象, 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的基本门槛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4. 企业整体形象管理要与企业制度创新相结合, 这样才可以凝聚人心、统一思想, 营造大局着眼的改革氛围。
如何全面塑造中国企业的市场化形象, 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企业在进行深刻转型的进程中, 千头万绪, 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入手点和路径。开发企业识别体系, 确立企业新的形象标准, 开展企业整体形象管理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辅助措施。
5. 企业整体形象管理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相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盈利能力日益取决于企业形象的价值创造的能力。
创造形象的独特性, 就是创造一种稀缺资源, 从而使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得以提升, 将深刻影响企业利益模式的设计。创新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生产力、提升创造价值及获得盈利能力的途径。产品形象创新、服务形象创新、渠道形象创新等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就为整体形象管理提供了广泛的实际应用的可能。
综上所述, 树立企业形象, 是需要付诸管理的。这仅仅只是开始。而企业形象的真正树立, 取决于企业文化传播。企业形象只有作用于外界, 才能名副其实称之为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李庆善:企业动力之源-企业文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1年11月
企业融资管理办法 篇8
【关键词】企业运营管理;企业集成项目;管理;分析探讨
对企业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是企业结合时代发展的重要表现,通过企业有效的管理,规避企业中的隐患及面对风险的应变能力。加强对企业项目的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屹立不倒。
一、企业运营管理和企业集成项目管理的概述
1.企业运营管理的概述
企业运营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对公司的财务运营过程中,对企业的成本、企业的利润、企业的风险等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有效的控制成本,实現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面对风险的规避能力。企业的运营管理主要表现为管理、核算、决策三个方面。管理具体是对企业内部资金的流通、使用情况等进行合理的调度,以实现公司的正常化运营。核算只要是根据对企业内部财务的计算,保证公司财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而决策主要是针对管理层对财务的流通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判断,达到不断增长企业效益的最终目的。通过企业运营管理,正确处理企业内外的财务关系,对增大企业规模、实现内部控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2.企业集成项目管理概述
企业集成项目管理主要是通过企业对公司的合作项目、开发项目等进行全程的监督、控制、决策等活动,以保证公司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项目管理主要从启用、规划、控制、实施、收尾五个阶段进行,通过对这五个阶段的层层监督和审查管理,确定企业项目的实施力度和优质程度。对企业集成项目的管理是企业结合时代发展的内容,勇于创新的重要表现,对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企业集成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资金的不合理利用。企业进行投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扩展企业的规模和影响,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中,由于没有进行风险的评估和判断,对资金的流通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而导致了资金的滥用和资金浪费问题。企业不但没有得到收益回报,反而加大了对资金的缺乏,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
(2)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缺乏科学性运营管理。目前我国企业中,很少有制定科学的企业运营管理规定等文件,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企业内部的问题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渐显露,例如企业投资种类的单一性,造成了企业面对风险的应变能力低,一旦市场经济遭到巨大的波动,相关产业链的破坏,企业将面临破产的危机。而且在企业的管理中,时常会出现成本规划不清楚等问题,造成了企业资金的不明流出。
2.企业集成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集成项目缺乏良好的准备工作。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对集成项目的管理不够重视,对于项目的跟踪人员对项目前期准备不够充分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的指挥,使项目安排的不科学、不合理性事件频频发生。导致了项目的失败或是中断,无法达到企业的生产目标,影响企业的发展。
(2)企业集成项目的工作人员技能水平较差。参与企业集成项目的工作人员技能水平较差,对企业集成项目管理的认知程度较低,无法对企业项目进行严格的规划和控制,与项目协作方沟通不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集成项目的运行。
三、企业运营管理和企业集成项目管理的对策分析
企业若想得到稳定、长远的发展,必须要认识到企业自身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问题,以下为企业运用管理和企业集成项目管理对策的分析,希望能够有效的缓解某些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
1.制定科学的企业运营管理制度,规范企业资金的流通
企业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科学的企业运营管理制度,规范企业中资金的流通,使每一笔投资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收益。对资金实行日常周转制度,每天对资金进行一次核查和分析,根据企业每天原料供应支出、利润收入等环节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和长远发展。实行资金流通责任制,对于每一笔资金的流通都要表明具体的核算、审批人员,一旦发生问题,进行层层问责,最大程度的避免问题发生。
2.注重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有效的降低企业风险
在企业的投资管理中,要注重多元化的投资管理方式,降低市场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巨大伤害,有效的规避风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优化对企业集成项目的管理,降低项目的风险
企业要加强对企业集成项目的重视和管理,在项目进行前,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运用科学的计算手段,对集成项目的周期、成本、收益等问题进行细致的思考和计算,有效的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
4.提升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定期对企业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升工作人员的技能素质和对工作的认真程度。实施激励政策,对于在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物质嘉奖和精神鼓励,而对于在工作中持消极态度的员工给予批评和指正,培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公司项目的最大化收益。
四、结束语
对企业进行良好的企业管理和企业集成项目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是企业进行改革的重要表现,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壮大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良好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乃定,Rolf Mirus.企业集成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发展新方向[J].工业工程与管,2012(10)
【企业融资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软件企业融资管理09-12
企业融资管理论文09-14
中小企业融资办法11-13
企业融资环境政策管理06-05
企业集团融资管理策略10-20
现代企业项目融资管理10-24
企业融资制度风险管理05-10
银行企业融资业务管理05-21
企业融资及风险管理06-06
融资担保企业信用评级办法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