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精选8篇)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 篇1
关于申请农业型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规
模化脱贫奖补项目的报告
县扶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办公室:
我公司 经 产业局和县扶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联合验收和复查,所带动贫困户 户 人,符合奖补标准,且资料完善、合格,属于红发[2015]7号文件中规模化脱贫的市场主体,现专此报告申请项目。
奖补项目一:,资金概算 万元。奖补项目二:,资金概算 万元。
特此请示!
市场主体(法人签字、盖章):
产业局审批:
扶贫办审批:
年 月 日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 篇2
关键词:信息化,现状,建议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国家,面对的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0个5年建设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农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十二五”关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重点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信息化的重大需求,从3个层次全面、协调地推进信息化进程,实现我国经济、技术和社会的跨越发展。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就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更重视企业在信息化高度发展下的科学技术创新。企业信息化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技术进步的基础,反过来,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的企业数量多,地区分布广泛,行业分布跨度大,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率还是比较低的,而且实施成功率也不高,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
1.2.1 国外企业信息化总体现状
对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而言,企业信息化实施起步非常早,其间也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尝试、积累经验到最后取得成绩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家开始研究企业信息化,到21世纪初,发达国家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都已经完成了本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并形成了相应的体系,每个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层上的信息系统。他们通过大量的时间累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要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企业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国家也根据累计的经验制定了适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的规范,并且出台一些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实施的政策。发达国家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正逐步走向成熟,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美国是企业信息化启动最早而且应用水平最高的国家,美国、日本和英国3个国家都是在传统工业发展缓慢乃至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实施并发展信息化战略的,而且事实证明也真是给这些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计划。
1.2.2 国内企业信息化总体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确实较低,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究竟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呢?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应用信息化的过程,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应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和软件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并充分整合、广泛利用企业内外的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我国部分企业设立了副总裁、副总经理级的信息主管;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化领导管理机构;已经制定、正在制定或计划制定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建立了统一的信息管理制度;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投入预算;设有专职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把“信息化人才培训”列为工作重点。
大多数企业负责人对信息化效果感到满意,说明我国已走入了信息化时代,企业信息化已为我国的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给赵光农场生产实践带来的重大意义。
(2)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赵光农场重点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提出合理、有效、可操作的赵光农场信息化建设建议。
1.3.2 研究方法
通过对赵光农场的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赵光农场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结合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在深刻了解企业信息化对我国企业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赵光农场信息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希望有效促进赵光农场信息化发展。在研究过程中,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赵光农场信息化建设过程和应用现状调查。
(2)走访信息系统开发公司。
(3)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比较研究。
(4)采取实证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宏观认识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 赵光农场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黑龙江垦区及赵光农场概况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黑龙江垦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位中心,位于我国东北部小兴安岭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辖区总面积5.62万km2,下辖9个管理局、113个农牧场,分布在黑龙江省12个市、74个县(市、区)。黑龙江垦区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和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粮基地和粮食后备战略基地。
2.1.2 赵光农场概况
黑龙江农垦北安管理局赵光农场始创于194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它是《老兵新传》这部电影的故乡。地理位置为小兴安岭南麓,乌裕尔河畔。小城镇建设初见成效,滨北铁路和绥北公路都从农场中心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部土地位于克东县东部和北安市中心位置。下设9个管理区。赵光农场共计有3万人,土地面积4万多km2。其中,水面约占700 hm2,林地面积约占3 000 hm2,草原面积约占6 000 hm2,耕地面积约占28 000 hm2。
2.2 传统农业现状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总数的22%,而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黑龙江垦区又占据着世界3大黑土带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那么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与人口剧增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尤其是近年来,国外农副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冲击着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目前只有黑龙江少部分地区在种植大豆,大豆品种的延续都成为了问题,直接的后果将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因此,怎样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成为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当前对大面积土地的规模化耕种实施信息技术指导,是一个既前沿又实用的解决方法。而实际情况是,粗放的管理模式与农药、化肥的滥用,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土壤板结,长时间的向土地索取也减少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的下降。由于传统农业的技术手段落后,主要是用人力、畜力和各种工具以及一些简单的机械。在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农机装备水平滞后。
(2)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投入过大,造成浪费的同时还污染环境。
(3)产量低、收入少。
(4)我国可以种植的农产品的品种少,特别是黑龙江垦区北部地处第4积温带的一些地区,玉米的品种单一[1]。
2.3 信息产业的发展
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应用上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印度、巴西及中国等农业大国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技术,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研究应用工作,通过借鉴、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差距。美国、英国及法国等国家在海量信息处理和信息采集方面,研发形成了多种搜索引擎和相关开发平台。在农机智能装备技术研究方面,国外技术研发和应用起步较早,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已开始融合现代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加速向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各种电子监视、控制装置已应用于复杂农业机械上,特别是随着精准农业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的深入发展,基于农机装备作业工况监测传感器及监控装置、作业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产品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在农业信息化标准方面,在国际信息化标准制定主要以一些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主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以及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和众多的国际技术标准团体长期开展信息化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它们在国际标准分类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包括通信技术标准体系、计算机技术标准体系等。在农业信息化标准方面,国际标准化组织没有单独研究制定,一般都是从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角度出发,将其归为信息化标准体系,一般由主管信息技术的标准委员会统一制定,按照技术层面分成不同层次的标准体系进行建设[2]。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各自的国家标准发展战略,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美国、日本及法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其农业部门进行农业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范围包括农业信息的分类、采集、表示等;但是除了一般的行业标准外,更多的是发布政策法规来规范农业信息化中的管理、服务等[3]。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应用。农业部948计划从推进信息技术行业应用的角度,已经连续滚动支持了3年,瞄准农业行业热点问题,重点开展了农业行业软件、农田信息快速获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国家863计划从农业信息技术自身发展的角度,设立了863计划数字农业专题,重点支持了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技术、农业过程数字模型与系统仿真技术、虚拟农业与数字化设计技术、农业数字化管理技术、移动信息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农业数字化控制技术和精准农业重大专项[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也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了面向村镇的多个重大和重点项目,其中重点项目“村镇数字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和重大项目“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主要解决村镇规划建设和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在农机智能装备技术研究方面,国内农业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质量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现有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并且可靠性仍然存在很大问题,缺乏对大型农机田间作业工况全面有效地监测。
近些年,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在陆续开展着关于农机装备智能化监测技术的研究,例如:江苏理工大学的联合收割机工作过程智能监控装置,采用的是CAN总线技术,实现了联合收割机的夹带清选损失,液压系统故障报警等功能。中国农业大学,利用发动机负荷率、驱动轮滑转率及拖拉机牵引阻力作为控制参数,根据拖拉机在实际中的作业工况,实现发动机、挡位、驱动轮滑转率和悬挂作业等机构的联合自动控制,优化了拖拉机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匹配功能,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优化了生产率并减少了燃油损耗。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对进口的谷物联合收割机的电子监视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国产化的工作中取得了积极进展,他们研制的新型轴转速监视仪是以数字集成电路为核心。国内各研究机构对于田间农业装备作业监控管理的研究实践工作正在逐渐展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采用GPS和GIS技术实现了对田间农业装备的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山西农业大学采用GPS、SMS和GIS技术实现了土样采集过程中的定位和土壤养分、水分的快速测定,以及土壤养分速测系统与土壤养分管理决策系统的远程数据通讯和资源共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了一种基于GPS、GPRS和GIS技术的农机监控调度系统。黑龙江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红旗机械厂对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进行了研究,主要应用在农机管理中,利用网络化、数字化、科学化的服务网络与农机管理有机融合;在农业信息化标准方面,我国农业信息化标准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初期。近年来,农业部市场与信息司主导开展了一些农业信息化标准的前期研究工作,并结合“金农工程”等农业信息化重大工程制定了一批农业信息化指导性规范[5]。2011年底,经农业部研究并报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同意,成立了“国家农业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工作组”,工作组的主要职责就是研究制定物联网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标准,并组织实施。工作组专家在调研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农业物联网传感器接口相关标准、农业物联网感知数据建模标准,以及感知层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标准之后,已经开始了农业物联网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然而,与迅速推进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相比较,农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工作仍然严重滞后。目前,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在我国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中,农业信息化标准尚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目。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每年都在不断的提高,农业机械装备也在逐步向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农机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简称“三化”),代表了当今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现代化的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起步比较晚,性能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随着全球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和导航定位技术等的发展,农机装备产品的性能得到了极大提高,《“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前沿技术研究,以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为重点,突破远程智能测控以及自主导航与水、肥、种、药变量施用控制等核心技术,开发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为贯彻落实《纲要》和《“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提高我国农机装备技术水平,解决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实际需求,迫切需要开展农机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在发展以物联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农业、精准农业等方面处于全国前列。1996年,八一农大在友谊农场实施国家重点项目“精准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研发出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1998年,农垦科学院在二道河农场实施国家“863计划”项目“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2003年,八一农大在友谊农场实施国家“863计划”项目“大规模现代化农业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开始了针对垦区的大型现代化农业农机装备和生产设备进行组装、配套与集成,并在变量施肥、施药等方面取得突破。2004年,总局实施省级信息化示范项目“黑龙江省绿色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行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2006年,农垦科学院在八五二、军川农场实施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东北地区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将“3S”技术应用于大型农场生产、经营和管理,探索出东北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模式。2006年,八一农大在友谊农场和大西江农场实施了国家“863”计划项目“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
2.4 赵光农场现代化大农业信息系统的内容和建设情况
21世纪,信息农业成为了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信息农业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农业技术与机械装备的彻底改造。信息农业是建立基于“4S(RS、GPS、GIS、ES)”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技术的集成组装。通过农业物联网设备测量、采集、传输、储存、分析作物的产量和土壤环境的特性数据,应用相关的软件和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并得出相应的因果关系,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如水分少了需要灌溉、肥力缺失需要施肥。在同一地块规划出相应的区域,按照区域进行划分,根据区域的数据确定种子、肥料等物资的投放比例,使农业生产能够精细到单元面积,实现精量、精确地投入,从而达到减少投入的效果。在农业生产中的现实表现就是实现农业“4S”技术与自动变量施肥机、自动变量喷药机和与收获机配套的作物产量实时计产系统等智能农机设备的集成应用。例如,黑龙江省农垦友谊分公司五分场二队建立作物变量施肥、变量喷药等数字化农业技术应用。信息农业的实施可减少1/3的化肥投入,农场每年可节资1 400万元,增收2 000万元以上,应用信息化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意义远大。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农田精准作业控制系统、激光平地控制系统、农机智能导航技术、GPS技术农业应用、3S系统集成应用、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施药机具、拖拉机机载作业控制终端及田间作业控制软件系统等方面具备很好的技术积累,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6]。先后承担了10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在国家“863计划”等大量项目的支持下,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围绕农业信息产业的各项难题进行着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在国内的相关领域实现了许多重要的突破,目前基本形成了农田信息采集、农业精准监测、农业自动控制、智能农机具及田间作业导航5大类产品,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多项空白,缩短了我国信息农业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13年9月赵光农场与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达成合作意向,依托其在国内的技术优势来完善赵光农场现代化农业建设,从而向信息农业迈出坚实的一步,并推动了整个垦区乃至全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通过信息农业技术的应用,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和最佳的环境效益。大幅度提高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可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度,更加有效地利用种子、肥料等农业投入,提高田间作业的速度,增加每平方米耕地的产出。实施信息农业不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改变传统农业现状,而且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将使农场充分挖掘农田最大的生产潜力、合理利用水肥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也是解决传统农业发展问题的有效方式。
2.4.1 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
数字化农业信息系统将依托领先的空间数据引擎、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技术,依托互联网运行。系统主要由资源空间数据库和资源管理等部分组成,分别面向管理人员和各个工作组提供不同权限和功能的页面客户端,并面向管理员提供数据库与系统管理工具,整个系统通过架设在Internet上,通过权限控制进行联通和数据交互,确保数据安全。
(1)信息系统底部结构。信息系统底部结构包括软件框架和硬件框架两大部分,通过硬件系统的控制实现数据的采集采集、传送、接收、执行;通过软件系统的操作进行数据的存储、分析、发布指令。
(2)信息系统的技术框架。信息系统的技术框架主要包括数据库、网络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数据库主要支持所有软件的数据存储和分析,同时为其他外部系统提供数据访问接口;网络技术只要支持数据的回传和发布;传感器技术主要是支持数据的定点采集和移动采集。
(3)信息系统的应用框架。信息系统的应用框架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使用,数据采集设备的支持,数据终端的支持。
(4)信息系统的表现层。信息系统的表现层是通过网页、手持终端以及其他终端将平台内容进行展示,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表现层与系统进行交互。本方案是针对赵光农场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特点,提出的农场级用户的全量业务信息化解决方案。从技术角度来讲,该平台的开发方式是,在建立人口、土地、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搭建开发应用平台,平台各系统在减少偶性度的同时,通过平台实现互相通信,保证了各系统互通、互联,避免了信息孤岛的出现;从业务角度来讲,该平台是一套针对农场管理全量业务的综合管理平台,平台的应用目标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管理能力,提升农场经营管理水平,服务农民生产生活。
2.4.2 信息系统的业务应用层
信息系统的业务应用层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农业4S系统、农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和变量施肥系统。
2.5 农业“4S”系统
赵光农场现已购入GPS导航系统90套,带有漏播监控系统播种机晚上也可以播种,为农场节约1/3农时。2013年9月,赵光农场与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现建设完成调度指挥大厅的硬件建设,2014年装备拖拉机作业信息采集系统25套,拖拉机3G远程视频2套,收获机作业采集系统5套,作物测产系统1套,对讲系统30套,在2014年的生产作业中应用,为农业生产进行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指导农机作业,以达到科学节本增效的作用。
2.5.1 全球定位系统(GPS)
美国国防部于1973年开始组织研制能满足陆海空三军需要的“导航卫星定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划历时20多年,耗资200多亿美元,到1994年3月建成了GPS系统,能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高准确度实时定位、测速、授时。
目前,国内科研单位自主研发的精准农业相关技术产品还没有真正投入市场,主要停留在大学和科研单位引进国外成熟产品和信息系统进行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阶段,仅有少部分技术装备已经成熟和成型,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由于我国精准农业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和孕育发展过程,卫星导航技术在精准农业的应用也处于起步阶段。
赵光农场从2010年就开始应用了GPS系统,主要用于机车的GPS导航无人驾驶,目前赵光农场进行起垄、播种作业的动力机车全部配备了GPS导航无人驾驶系统。GPS导航的应用,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驾驶员的传统观念,解决了技术型机车驾驶员短缺的问题。由于赵光农场配备的是进口播种机,广泛应用的有大平原、满胜、马斯其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播种质量高、效率高,而且有漏播传感器监控设备。当GPS导航系统应用后,农场作业的质量和时间提高了1倍,更解决了农场抢抓农时问题,为大面积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于农场的现代化大农业作业标准较高,起垄弯曲的100 m误差≤2 cm,随着驾驶员年龄的更替,掌握严格标准的驾驶员越来越少,驾驶员工资最高达5万元。2010年农场引入GPS导航系统后,解决了技术型驾驶员短缺的问题,驾驶员起垄可以舍去了传统的划印器,减少了大量的无效率油耗,农机作业不会产生重、漏的问题,避免了大量的浪费和损失。最重要的是全天候作业的应用,直接将生产作业的效率提高了1/3,播种机带有漏播监控系统的晚上也可以播种。即将应用的变量施肥系统可以节约1/3肥料,直接经济效益是每年可节约1 300万元。
2.5.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技术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合作组织提供作业农机实时信息服务的平台。调度平台可以准确获取当前作业农机的实时位置、工作状态、作业时间等数据,通过GPS实时跟踪显示农机当前的作业区域,提供有效作业里程、油耗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可提供农机历史行走轨迹的检索和回放,实现对农机的合理调度,优化资源配置[8]。
赵光农场在2009年秋季,耗时8个月,用手持GPS终端对整个农场的地号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形成和应用了最新的地里信息数据,2013年又与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发了赵光农场的地理信息系统,经过地号勘察、数据装换及坐标修正等工作,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数据查询修改,地块数据存储、查询,为农机指挥调度和生产工作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功能。
2.5.3 卫星遥感系统(RS)
遥感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田间时空变化信息,可为大面积作物产量预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情宏观预报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卫星导航技术也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支撑技术,可以为农田信息采集、农机精准作业、农机导航和农机作业监控等提供位置信息,可以极大提供农业生产率和作业效率[9]。
赵光农场主要是应用遥感技术获取地块作物的长势情况,依据图谱分析作物品种、病虫害发作、产量分部,然后基于遥感获取到的数据分析进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病虫害的预防,并依据产量光谱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绘制变量施肥图谱,将图谱输入变量施肥机,实现减少化肥的投放。
2.5.4 农作物病虫害专家诊断系统(ES)
在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体系中,由于技术手段的缺失和技术难度很大及技术人才缺少等原因,病虫害的诊断是整个信息农业最薄弱的环节。在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及时发现,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病虫害,是直接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由于近年来作物生长生态环境多变,病虫灾害的品种也在变化,为病虫害的防治带来了很大困难[10]。对病虫害的诊断是需要一定的学习实践和积累经验的漫长过程,而病虫害又往往是发展势头猛,扩散时间又短又快,形成的环境复杂,治疗的难度大,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所以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病虫害,并能及时准确地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地挽回病虫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病虫害,一般都依据数据采集、无线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病虫害的发生环境监测数据、样本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病虫害的危险环境进行报警,达到预防的目的。对发生的病虫害通过图像、视频等技术手段将数据传输到相关农业专家的电脑或终端,然后进行专家诊断,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支持。由于高清视频监控需要的成本高,还有电力和网络需求比较严格,赵光农场2014年只建设了1台作物的远程监控和便携式作物病虫害信息采集终端。采集终端采用工业级便携设备,满足农业外业作业要求,能够方便地进行作物病虫害信息现场定位、拍照,支持采集数据的无线远程传输功能。
2.6 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农业信息系统是基于4S系统框架下,建立地号电子数据档案,能够存储地块具体信息,然后为决策层指导农业生产。包括农场数字化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基础地理数据建设、农业数据库构建、基于WebGIS的农业生产数据管理、基于WebGIS的测土配方施肥辅助决策、基于WebGIS的病虫害防治辅助决策和基于WebGIS的土壤/作物参数监测管理与分析等。例如建设农场行政区划及地块地图数据,包括支持系统正常运行的行政区划数据、地块数据和相应的属性数据等;存储最近几年地块作物情况,然后决策下茬作物种植;利用遥感技术分析作物长势和养分情况;依据地块信息分析采集土壤土样;用高清视频检测田间农作物的具体情况[11]。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全程作业数据监测管理,显著提升农场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2.6.1 基于WebGIS的农业生产数据管理
建立数字化的地号档案,主要包括对每个块上每年度种植的作物及生产过程中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与查询。包括作物种植信息管理、地块播种信息管理、地块施肥信息管理、地块耕作信息管理、药剂灭草信息管理、病虫害防治信息管理、自然灾害信息管理和地块收获信息管理[12]。
2.6.2 基于WebGIS的测土配方施肥辅助决策
测土配方数据库主要包括行政区划、作物、施肥常量、肥料、配方、地类代码、养分评价、养分校正系数、地块基本信息、采样点、系统指标和微量元素评价等数据。地块信息管理是用来维护地块的属性信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位置、面积)、自然环境信息(生产条件、土壤条件、养分数据)等;采样点信息管理,主要提供对土壤采样点信息进行维护,主要有采样点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图上定位和导出功能;测土配肥施肥指标维护,主要包括作物信息维护、肥料信息维护、地类代码信息维护、土壤养分及微量元素评价维护、常量指标维护和土壤养分校正系数维护;地块配肥计算是根据目标产量及作物信息计算施肥量,并生成配肥单;支持配肥单的维护、导出与打印。
2.6.3 基于WebGIS的病虫害预防与治疗的辅助决策
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主要包括病原信息表、病虫害基本信息、虫害基本信息、作物病虫害视频或图片信息数据[13]。首先通过病虫害信息远程终端上报,实现采集作物症状信息数据的录入以及实时位置数据获取,并将日志信息写入日志表,拍摄的图片存入症状图。然后接受病虫害信息远程接受与诊断,病虫害信息远程诊断主要包括有语音视频的采集终端和专家实时诊断。将专家反馈意见信息按照反馈时间进行排序,然后发布网络或终端上。一般的种植户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常见病虫害知识信息查询,然后对比诊断。
2.6.4 基于WebGIS的土壤(作物)数据监测及管理分析
田间的传感器设备首选进行数据采集,并接收采集的数据后进行发送,这样就实现了传感器设备之间的双向数据交互;可以在网络上对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查看,包括采集点、采集的信息、数据曲线显示、统计分析,在大屏幕或者领导手持设备中提供数据的曲线显示、统计分析结果,便于领导做决策。
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数据交互被称为物联网技术。随着近些年,物联网技术被各个国家和政府的重视,物联网技术也得到了急速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体现着这个时代各个国家及企业的科技应用能力。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推动了世界信息产业第3次浪潮。他是通过局部的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通信网路交互传递,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互。如在自动控制的温室大棚中,有很多传感器采集瓜果蔬菜生长所需的各种数据。包括土壤水分、大棚温度、大棚湿度、光照及CO2浓度等,如果某一项指标超出了正常范围,传感器就会向中枢反馈或报警,中枢电脑进行数据分析后自动进行水分补给、光照遮挡等,直至达到合理的范围。
赵光农场的农业物联网,即在农田中运用物联网系统的传感器监测作物生长环境中的土壤湿度、生长温度、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风力风向等参数,然后通过数据传输回大屏幕及数据终端,实现实时显示。可以为整个农业生产提供专业、系统的数据依靠和决策依据。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单纯的以人力为中心慢慢转向以科技支持和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带动其他行业也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和远程控制的生产技术。赵光农场第一批建设中建立了10个数据采集点,分布9个管理区,辐射40 km。
赵光农场现代化大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所涵盖的业务系统主要针对于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然后为领导层提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从而为领导层科学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农田信息远程监测采用环境/土壤温湿度微环境监测设备,配置4参数土壤、环境监测传感器,定点监测农田光照、土壤温湿等信息,定时上传至后台服务系统。其中,空气环境温湿度参数为,空气湿度:±3%RH(5%~95%RH,25℃),温度:±0.5℃(0~50℃);土壤温度:量程:-55~150℃,分辨率:0.01℃,测量精度:±0.50℃;土壤湿度:量程0~100%,探针长度5.5 cm,探针直径3mm,测量精度±3%,工作温度范围-40~85℃。选择2个离农机中心3 km以内监测点,布置作物无线视频监控设备,实现作物生长视频远程监控,视频监控传感器采用1/2.8"CMOS传感器,分辨率1920 (H)*1080 (V),支持1080P25、1080P30、1080P50、1080P60、1080i50、1080i60、720P50、720P60等视频格式,焦距4.7~94 mm,光学20倍变焦,水平0°-360°旋转,工作环境-40~+60℃。
3 赵光农场农机信息化建设现状
3.1 赵光农场农机硬件现状概述
农业机械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迅速提高。为提高田间作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出现了多台同种或异种农机装备在田间联合作业的农机集群作业模式,并逐渐成为大规模农机装备应用的发展趋势[14]。
赵光农场农机资产已经累计投资1.5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4.04万kW,比2013年增长25%,农机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全场已经实现播种、收获全部进口机械化,动力机械全部实现自动导航驾驶,机械实力已位居北安管局前茅,现有情况如下。
动力机械82台,其中:进口375 hp(1 hp=0.735kW,下同。)以上拖拉机10台(约翰迪尔375、450,凯斯385);进口180~210 hp拖拉机72台(约翰迪尔7820、凯斯210维美德T191、T180、T171);收获机械97台,其中:进口300 hp收获机47台(约翰迪尔9670、9660、凯斯6088);玉米摘穗收获机50台;轮式运输机械120台,进口自走喷药机19台,其中有1台玉米专用去雄机械。农具1 024台(件),进口播种机77台,国产气力播种机42台。
全场农机人员528人,其中,驾驶人员434人,后勤、警卫人员50人,修理人员18人,农机管理人员26人。农具长期停放场已达16.4万m2,临时停放场15.71万m2,拖康车库5 448 m2,单车零件库5 231m2,修理间1 412 m2,保养间564 m2。
3.2 农机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上述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中提到过物联网设备,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不仅仅是在农业生产中设立物理网设备,在农机作业中一样可以架设各种物理网的设备,用来监测、传输作业农机的一些数据。农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依靠安装在农场内部的动力机车、收获机车上的物联网设备采集并回传数据,系统、真实地反应农机生产的状态数据,为有效解决生产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包括农机作业计量检测系统和农机作业远程监控系统。
3.2.1 农机作业计量监测系统
农机指挥调度系统是指依托GPS、GIS技术,作业计量模块等物联网设备,对机车位置、作业面积、作业状态进行数据采集和检测分析,为农机生产指导服务。包括农机回传数据监听入库,监听所有的车载终端并将上报的数据提交到数据库中;农机作业管理,农机作业监控中心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大屏幕和软件查看当前正在进行作业的车辆信息和作业信息,并且可以追踪农机运行状态和运行轨迹;农机精准作业数据播发,将农机精准作业数据播发给各个子系统;农机作业计划制定,使管理人员能够历年的生产作业计划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制定出下一年合理的作业计划对已完成的作业任务进行核算;管理人员通过设定折合系数、收费标准等;农机作业数据在线核算,根据农机作业的轨迹核算出农机作业的面积,实现农机作业核算的规范化、网络化、透明化;农机作业报表输出,提供按照时间、操作员统计生成农机作业的日报表、月报表和年报表,并支持打印输出。农机作业任务统计分析,按照区县和合作社等统计指标进行农机作业进度统计分析;农机作业进度汇报,将示范区当前的作业进度的详细情况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管理人员的手机中,使管理人员及时、准确的掌握示范区的作业情况。
3.2.1. 1 软件介绍
农机作业计量终端软件是一款基于GPS实时数据,实时计量并显示农机作业面积,作业时长,并且定时回传农机的位置信息和作业详细信息的软件。它安装在农机的车载终端上,用户通过设定作业参数来新建作业任务或者打开已有的作业任务开始作业任务的运行。
3.2.1. 2 软件功能简介
农机精准作业计量终端软件主要提供如下功能:
(1)系统主页。该模块包含GPS状态显示、网络连接状态、作业面积、作业时长、机具状态信息显示模块;
(2)参数设置。该模块包含设置农机参数、设置网络参数和系统参数三个子功能:农机参数、网络参数、系统参数;
(3)设备管理。该模块包含对GPS设备管理和传感器管理功能:GPS—用于打开GPS设备,默认自动打开,无需设置;传感器一用于传感器参数配置,并可以设置农机工作状态阈值;
(4)作业任务。该模块包含新建任务和打开任务两个子功能;
(5)数据显示。该模块包含GPS数据显示功能;
(6)数据管理。该模块包含删除作业功能;
(7)退出系统。该模块退出系统,并自动关闭车载终端,但是并没有关闭系统总电源;
农机精准作业计量终端软件具有特点:软件通过快速简便的操作能够实时计算当前农机的作业时长、作业面积,并将农机的位置信息和作业信息定时回传到后台服务器,便于对农机作业情况的监管调控;
3.2.1. 3 快速使用步骤
(1)第1步接通黑色盒子的总电源开关源。将设备总电源开关接通后,设备将自动启动,直至系统主界面出现如下图所示:
系统默认情况下自动打开GPS设备,自动拨号,自动连接网络,无需设置。(一般需要等待2分钟左右)。
(2)第2步进行“参数设置”。点击“参数设置”,进入到下图所示的界面:参数设置主要包含农机参数,网络参数和系统参数;默认进入的是农机参数模块中。
农机参数:用户只需依次选择机车所在的农场、作业区、作业站、车辆类型,车辆牌照,以及对应的驾驶员;选择完成后,单击“设置”按钮,设置成功后,会弹出提示信息,不成功,则提示用户原因。
网络参数:用于设置车载终端连接的服务器IP和端口号,一般已配置好,无需用户设置;修改IP和端口时只需要单击绿色箭头,弹出输入框进行输入,输入完成后,点击配置:如下图所示:
“系统设置”用于设置开机自启动和重启拨号程序,一般也无需配置。
设置完成后,点击“主页”回到系统主界面。
(3)第3步设备管理。设备管理包含GPS设备和传感器设备,一般默认情况下GPS设备已经打开,无需操作;GPS设备默认自动打开,无需设置。
传感器:传感器默认已经打开,传感器主要是用于检测农机具的工作状态,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作业设置农机处于工作时传感器对应的工作范围,这样就能保证实时检测农机具的工作状态。
单击“设置阈值”设置机具工作有效范围阈值,如果车辆类型为凯斯210,将最小值设置成-20,如果为迪尔,将最小值设置成0即可;当机具下降到临界状态时(由空闲变为开始作业),将当前拉线传感器的长度值设置为最大值;确保机具处于工作状态时,拉线传感器在阈值范围内。
(4)第4步作业任务。作业任务主要包含新建任务、打开任务和主页3个子模块。在没有运行作业任务的情况下,点击“作业任务”按钮,默认进入“新建任务”界面。
新建任务:当农机进入到一个新的地块作业时,在作业开始之前需要依次设置。点击“作物”右侧的黑色下拉三角形,选择作物→单击“作业类型”右侧的黑色下拉三角形,选择对应的作业类型→单击“机具幅宽”右侧的文本框,设置机具的幅宽;默认情况下“作业幅宽”等于“机具幅宽”,可根据需要实时调整“作业幅宽”→单击“农场”右侧的下拉三角形,选则所在的农场→单击“作业区”右侧的下拉三角形,选择地块所属的作业区→单击“作业站”右侧的下拉三角形,选择地块所属的作业站→单击“地块”右侧的下拉三角形,选择对应的“地块号”→单击“运行”按钮创建作业任务并开始运行。
如果创建任务不成功,系统会给出相应提示。
当作业结束时,单击“结束”按钮,将停止作业;单击“主页”按钮将返回主界面。
其他模块简述:数据显示(实时显示GPS数据);数据管理(用于删除已经新建的做任务);退出(单击关闭设备,只是断开设备电源,总电源并未断开)。
3.2.2 农机作业远程监控系统
农机作业远程监控系统主要依托3G无线视频和电台语音对讲系统的应用,这是促进机车之间交流、机车与管理层交流的有效手段,安装在农机上,在农机作业的同时,实时记录和监控农机的作业任务及作业状态等信息,上报至后台服务系统。为作业机手、农机管理部门提供管理服务功能,提高农机监管调度信息化水平与农机作业运营效率,全面提升农机作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拖拉机上主要包括农机实时位置、农机历史轨迹、车载终端和用户的信息数据。具备视频采集、视频编码、视频回传功能;具备数据汇集、数据处理、数据转发、数据存储等功能;3G实时传输音视频、远程下载SD卡录像、里程统计、实时车载视频拍照和图片等功能。
农机作业3G视频监控终端:包括视频不少于2路的摄像头、录音配件、SD卡(16G)、GPS天线、3G天线等;终端配置CMOS摄像头,清晰度600TV,PAL制式,信噪比≧46 db,镜头6 mm,电源:12V±10%DC,500 mA,温度:-10℃~+50℃可用。
目前,国外的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已经开始装备电子设备,并应用着信息技术手段,还在向智能化快速的发展。各种电子监视设备、控制装置已应用于复杂农业机械上,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些技术已经大量的应用在了播种、育苗、移栽、灌溉、施肥、除草、喷药、收获和整地等生产管理实践中,推进农业不断向“精耕细作智能管理”方向发展。变量播种机、施肥机、施药机和联合收割机等高度智能化农业机械已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农业智能传感器可以快速采集农作物和畜禽信息,在生产中应用广泛。农业智能机器人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也已走向应用。农业智能装备技术是21世纪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赵光农场在未来规划中设计了农机工况监测和农机远程诊断,并在建设的软件中预留了数据接口。如监测机车行走速度、播种机播种深度、深松机深度、耙地深度等播种质量的监测,还包括一些发动机转速、油量、温度等机车数据的检测和故障反馈等,但是由于技术原因的限制,目前还只处在研发阶段。根据实际和具体需要,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预留出后续升级的接口,进一步完善软硬件建设,将赵光农场现代化大农业信息化系统打造成北安管理局数字化农业基地,辐射整个北安管理局。根据技术进步和资金投入,赵光农场还计划引进农机自动驾驶设备以及其他精准农业实施设备。
基于GPS的农机3G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农机运行状态的实时视频监控、并与GPS车辆监控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农机的位置监控,同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对视频数据进行下载保存。
3.2.2. 1 主要内容
包括3G无线通信协议研究;基于3G无线通信协议实现视频获取技术;基于3G技术传递GPS终端控制指令以及获取定位信息;多种技术结合解决GPS农机监控技术结合时时视频技术。
3.2.2. 2 实现的主要功能
(1)农机中心实时监控指定农机。农机驾驶员启动机车,3G视频监控设备自动上电启动,视频设备启动后,自动上传视频,农机中心工作人员可以监控指定的上线车辆的运行状态、驾驶员实时操作、农机的作业轨迹和作业质量,同时还可以通过语音对讲,询问驾驶员作业情况并下达作业指令。
(2)驾驶员使用农机视频监控提高作业效率。一般机车安装3个摄像头,车前方1个,车后机具1个,驾驶室内1个,其中车前摄像头用于记录农机作业路况,车内摄像头主要用于监控驾驶员操作规范,车后摄像头用于驾驶员实时查看农机具的工作状态,对于大农机而言,尤为重要,无需驾驶员一边驾驶一边回头查看机具工作状态,减轻了驾驶员的劳作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3)农机监控视频的的截图、下载和本地保存。用户可以实现对农机作业视频的远程截图,指定时间段内的视频信息下载以及本地保存。
(4)农机GPS位置与视频监控的协同。通过农机视频监控设备内部GPS定位模块,定时回传农机位置信息,并结合农机的实时视频回传信息,以时间为纽带,实现农机地理信息与视频信息的同步;软件界面如图3.15所示。
3.3 变量施肥系统
变量施肥、播种技术设备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规模化应用,大多是基于电子地图的自动变量控制系统。欧洲的RDS公司、HrdroAgri公司等,美洲的Agtron、Agleader、Micro-Trak、Mid-Tech、Trimble等公司等已经有通用性的变量施肥控制系统的产品上市,其接口可以适应液肥、粒肥等多种作业机械的控制。美国Ag-Chem公司生产的SOLIDECTION变量施肥系统可进行干粉和液态肥料的撒施;美国依阿华州生产的ACCU-PLANT可编程播种机控制系统,可附加在各类播种机上,通过步进电机控制液压马达转速,实现实时变量播种;美国Case-IH公司的Flexi-coil气力变量施肥播种机械,采用光学流量传感器进行排料监测,通过光学传感器探测堵塞处,空气控制每个排料辊,能够精确地布置不同大小和需要不同速率的种肥颗粒,监测仪由串联着马达的液压转矩驱动,用以快速调整和精准控制,可同时对3路种料进行变量播种,变量种肥箱的控制器可安装在拖拉机座椅的右侧,在驾驶室里改变工作设置,在机械驱动气力种肥箱上,简单地在控制面板上键入所需排放速率,控制器就会根据设置值调整排放速率,排放速率采用无级调整,无需改变链齿和传动链。
我国对智能农机装备进行了前期探索性研究,在播种监视、变量施肥等自动监测、自动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农机装备田间变量作业原始创新性研究和不断开拓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目前,我国第1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GPS的智能变量播种、施肥、旋耕机”研制成功,已在上海松江泖新农场试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制的2F-6-BP1型智能化自动变量配肥施肥机,通过车载计算机实时将当前的施肥控制信息发送到现场微控制器控制施肥电机的转速,从而达到精准变量施肥的目的。
我国对变量作业技术装备关注和适当引入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变量作业技术装备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西安科技大学对基于GPS定位技术的精准农业田间变量施肥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实现对排肥机构转速的控制,以达到变量施肥的目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于玲对基于GPS定位的精准农业变量施液体肥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牛晓颖等研究了基于遥感技术和PLC控制的实时冬小麦自动变量施肥系统,探索了根据归一化植被差异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来预测潜在产量和当时作物氮的吸收并最终预测最优施氮肥量的变量施肥技术。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基于卫星导航技术的变量作业机械的研究多处于概念阶段和摸索阶段,实际应用尚需时日。而赵光农场采用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孟志军等人以在国产沃尔播种机进行改造,采用GPS定位技术,根据作业地号的信息进行土壤采样,根据采样的土壤进行化验,根据化验的结构制作处方图,利用电液比例控制排肥轮的转速,然后达到变量施肥的效果。2014年6月份引入变量施肥机并进行局部调整,10月份进行秋施肥对比试验。
4 结论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为了解赵光农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推进赵光农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增强北垦的示范带动能力,开展了实地调研,主要以农场农业和农机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奶牛养殖场信息化和卫生服务管理信息化开展情况为例,对农场信息化建设现状、成效和发展趋向进行了专题研究。
4.1 赵光农场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4.1.1 农场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不高
农业信息采集的数据不全,精度不够,国外对农机数据的保护性太强,很多数据无法直接监测。赵光农场在利用GPS导航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作业的机车在偏远地块作业时接收不到信号,田间物联网采集设备的数据回传也往往因为信号不行而丢失数据。
4.1.2 驾驶员与种植户对信息化了解的不多,影响普及
参与信息化的专业人员不多,技术也不深,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工作上比较被动,缺乏主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信息化建设止步于表面性、事务性处理,对关键环节、核心业务的支撑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
4.1.3 有些行业尚未进行信息化
赵光农场其它行业有的利用到的信息化,有的还在进行着传统的手工操作。未来计划将畜牧、水利、林业、工业、城镇管理、党建管理等等全部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从而达到用数字化系统就能控制和了解整个农场各行各业的生产工作和生活信息,进行智能农场管理的探索。
4.1.4 缺乏规划指导
农场各部门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信息化工作基本上由业务部门推动,缺乏引导,方向不明、路数不清。
4.1.5 信息独占比较突出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指导,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信息化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信息内容看,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标口径,造成不同部门之间对同一数字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在业务上无法顺畅共享;从技术角度看,由于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系统在开发数据结构上的差异,导致在技术层面信息共享难度加大。
总之,赵光农场近些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为黑龙江垦区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达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效果。但以上问题不容忽视,亟需改进。
4.2 赵光农场信息化建设建议
今后在推进农场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是要优化存量应用,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尽快解决现有信息系统中系统不兼容、资源不共享、应用不深入等突出问题,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二是要创新增量应用,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果,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由事务性管理向生产控制、经营管理、社会管理延伸提升,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三是农场要重视起来,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加强网络设施建设并加强技术研发和引进。重点抓好以下4方面。
4.2.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管理部门应成立主要领导牵头、部门负责人参与的信息化协调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方向目标,注重协调指导,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及时解决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重点问题,推动信息化科学有序地发展。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切实把信息化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完善投入机制、工作机制、运行机制,集中力量解决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综合效益。
4.2.2 构建基础信息库
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重点围绕本地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产业布局、资源禀赋、社会管理等,按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要求,建立分类清晰、口径统一、分级管理、扩展共享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信息库,形成一体化核心资源平台,为其他管理部门信息化提供借鉴,为农场信息化提供指导。
4.2.3 推广共用技术
重点围绕土地信息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共性需求较强的领域,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功能,拓展应用模式,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
4.2.4 建设综合信息平台
以农垦经济社会指标体系为基础,打破部门制约,按照共建共享、授权使用的原则,建立信息自动抓取机制、定期报送机制,形成集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社会管理、党务管理、场务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纵向上实现上下信息共享、横向上实现共建共用,全面提高信息化综合效能。
4.3 笔者心得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 篇3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系统;投入产出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28
内蒙古地区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集中区域。作为农业大国,发展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目标。为了使农业能够得到更为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调节好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在农业经济系统中的投入产出分析中,投入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指农民,劳动资料主要包含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种子、化肥、农药等。产出主要是指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以及各种分配使用的方向。在农业经济系统中产出和投入,不仅能够预测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能够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农业经济系统做出具体的分析。
1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
1.1 基本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理论是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其最初出现是在法国重农学者魁奈所提出的“经济表”,随后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率”,确定了两大部门的比例关系,瓦尔拉斯为其补充提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确立了多个部门间的比例关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又逐步出现平衡表和各种与经济有关的数学模型,这些在分析和研究经济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中国在1982年正式编制,确立产出表、实物表、价值表三个表作为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理论基础。
1.2 原理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主要是利用数学计算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的方法,并结合网上编程和有效的软件,通过这些将经济系统中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比例精确的计算出来,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其不只是简单的运用于一个部门,而是在多个部门中有着相关联系,甚至其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
1.3 基本模型
投入产出的基本模型主要分为四种:一是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二是价值型和实物型;三是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四是报告期和计划期投入产出模型。第一种是按照模型反映的时期而划分出来的,第二种是根据计量单位的不同,第三种是投入产出表按资料范围划分,第四种是按照资料的性质和内容划分出来。在投入产出分析过程中,这四种基本模型能够对经济系统做出计划和安排,以及根据所得的数据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2 投入产出分析在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2.1 利用投入产出对内蒙古地区的农业经济做出预测
在农业收成之后,往往会根据收获的农产品做出具体的投入产出表,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进行动态分析能够预测出在将来近一段时间内农业的收成情况,再根据这些趋势做出安排和改进。在2002年对内蒙古农业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利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产出表就能够比较出农业产业结构的比重是有所上升还是有所下降,同时也能对未来的发展情况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
2.2 分析重大决策对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系统的影响
若要维持内蒙古农业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就需要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重大决策往往会给农业经济系统造成巨大的反响,甚至会造成一系列的反应,所以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对于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投入分析能够综合各种因素,评估重大决策的可实施性,所以在分析农业经济系统中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例如,国家“三农”政策推行以来,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农业不仅没有造成不良的后果,而且经投入产出分析,其能够推动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内蒙古东部平原地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投入产出分析在设施农业经济效应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的农业技术手段也层出不穷,设施农业有着较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为使其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内蒙古经济系统的收益得以提升,必须对设施农业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日光温室在目前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内蒙古地区气候差异过大,采用日光温室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必须对其可操作性进行具体分析。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分析出生产成本、产值以及净收入等具有关联性的联系,然后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对策,再根据定量、定性等分析方法做出更为具体的分析,提出更适合的解决方案。
3 结语
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农业的发展决定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提高经济效益,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预测出未来农业准确的发展趋势,为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做出保障。加深对投入产出分析的研究,让其与农业经济系统零距离,共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锦凤等.对内蒙农牧业经济投入产出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统计,1998(01):13-14.
[2]王韩伟.投入产出分析在农业经济系统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5(03):36-38.
农业局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篇4
为进一步落实好20xx年农牧业机械管理局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促进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加快贫困户的自力更生能力,根据《博州农机局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博州农机发〔20xx〕13号精神,结合博乐市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博乐市农机局根据本单位承担的职能,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为使全市更多农牧民收益,通过实施农机精准扶贫国家购置补贴政策,通过减免贫困农牧民拖拉机和收获机械50%驾驶培训费,减免贫困农牧民农业机械检审验费用,从而充分调动和保护贫困农民购买使用农机的积极性,推进贫困户思想认识的转变,促进农机装备进万家,切实保障贫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
二、资金分配
根据博乐市农牧业生产现状,本着向重点乡镇倾斜的原则,通过综合考虑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情况和各乡镇(场)的贫困户的数量、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农户购买实力等因素,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中设立扶贫购置补贴资金200万元,特将补贴资金分配如下:青得里乡50万元、小营盘镇35万元,乌图布拉格镇30万元、阿热勒托海牧场30万元、达勒特镇25万元,贝林哈日莫墩乡25万元。
三、组织保障
鉴于工作需要,成立博乐市农机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王建喜
市农机局局长
副组长:杨少华
市农机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
成员:韩用强
市农机局副局长
艾克帕尔
市农机局副局长
阿迪力
艾拜
青得里乡副乡长
孟克布音
小营盘镇党委委员
才巴塔
阿热勒托海牧场党委委员
魏
松
乌图布拉格镇副镇长
范浩中
贝林哈日莫墩乡副乡长
丁宝军
达勒特镇副镇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机局业务办、市财政局农财办,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审核监督、项目资金拨付。下设乡镇场项目具体实施操作人员:青得里乡努尔克孜,小营盘镇苏亚,阿热勒托海牧场库尔曼艾力,乌图布拉格镇苏优丽,贝林哈日莫墩乡阿热帕提,达勒特镇居萍、马溶。
四、精准扶贫农机购置补贴对象确定
一是购机户必须是民政局在册的贫困户,实施贫困户购买意向小型实用农机具的,优先安排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扶贫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做到应补尽补。
二是乡镇(场)按精准扶贫国家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对贫困户购买小型实用先进农机具的资格审核等工作,补贴政策严格按照购置补贴工作流程,层层落实到责任人上,不得出现冒领、顶替、套取等情况,要加大监管力度。三是切实加大购机后技术培训服务,确保安全生产工作。五、操作程序
全市精准扶贫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继续实行“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户)”的补贴操作办法。严格按照自治区农机局、财政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操作基本程序的通知》(新农机发〔20xx〕2号)的要求,做好贫困农民自主购机、补贴申请、补贴对象确定、公示、确认、机具核实、资金兑付等环节工作。特别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1.各乡镇场应安排农机站或组织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受理上报的申请材料,对申请人资格、购机意向等情况进行认真核对核实(不是贫困户或者与其他人合伙购机的不予考虑),依照博乐市实施方案及分配下达的补贴资金额度,集体研究,等额等量确定补贴对象。
2.精准扶贫对象在享受《博乐市20xx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补贴范围以外可放宽到小型农机具,除了对额度少、需求多的机械可采取摇号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确定补贴对象。对享受“应补尽补”机具类型可直接确定为补贴对象,补贴对象在购机后30日内,携带本人身份证、购机发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登记证、行车证)、农商行卡等资料在各乡镇场填写申请补贴《审批表》并注明贫困户说明。
3.各乡镇场政府要在本级阳光农廉网设置“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将乡镇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咨询、投诉受理电话,确定的补贴对象和单机补贴额度等情况通过网络及在村委会张榜等形式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公示内容严禁对外公布购机户的通讯方式、身份证号码和银行账号等个人隐私信息。同时公布乡镇场农机、纪检办及市农机、财政、纪检等部门的监督举报电话。公示无异议后,汇总报送市农机局审核。
4.市农机局对各乡镇场上报的贫困补贴对象名单、补贴机具及额度等情况进行审核,不符合要求的退回乡镇场重新确定。对符合条件的补贴对象购置的实行牌证照管理的机具,其所有人要向当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办理牌证照后方可在乡镇场政府指定部门办理购置补贴信息采集和录入手续,最后报市农机局,市农机局会同市财政局填写审批意见后,将补贴款通过农商行发放至补贴对象农商行卡内。
六、机具购买
1.补贴对象自主选择在国家和自治区公布的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内的产品。
2.补贴对象一般应于30日内自主选择经销商,自主选择购机。所选择的经销商须由农机生产企业自主设定确定其经销该产品资格(可在新疆农机网上查询,网址:
3.农机经销商需向补贴对象出具税务通用机打发票,发票上注明机具名称、型号、出厂编号、发动机号及机架号、实际销售价格、购买人姓名、地址及身份证号等信息。
七、机具核实
各乡镇场农机站会同村委会、纪检办、财政所及市农机局市场监管办、财政局农财办组成联合市、乡两级核实组,分期分批现场逐台核实补贴对象所购机具情况,要做到“见人、见机、见票”,实际购机与系统申请机具相符,机具铭牌(发动机号和出厂编号)与系统上传机具信息相符,并将核实情况填入《审批表》机具核实栏中,填写核实结论,经核实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两人以上签字,做到“谁核实、谁签字、谁负责”。各乡镇场审核后,将购置机具核实情况在乡镇场及村委会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八、加强监管,严惩违规
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禁止”和“八个不得”以及自治区“八个严禁”的要求,切实加强监管。市农机局、财政局要强化督导检查,明确进度要求,落实督查任务和责任。按照不低于购机农民10%的比例,对农民购机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抽查核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抽查核实及处理情况报送州农机局、财政局。
市农机局要加强对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经销企业的管理,规范其供货及售后服务行为,推行规范的农机供销合同文本;加强购置补贴产品供货价格监控,农机产品一律实行明码标价,杜绝借扩大农机购置补贴之机乱涨价行为。对发生违规行为的企业,要及时报告自治州农机局;对参与违法违规操作的生产企业,要按规定上报并取消补贴资格。要加强购置补贴产品质量的监控,建立质量监管责任机制,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和质量调查;对重大质量事故和集中投诉案件,成立快速处理应急小组,确保重大质量投诉协调处理迅速到位,提高质量纠纷协调处理时效性。
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要拓宽投诉渠道,通过电话、网络、信函等形式受理投诉(博乐市人民政府纠风投诉举报电话:2277114,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受理电话:2267821)。对购置补贴工作人员违规违纪进行实名举报的问题和线索,做到凡报必查。对投诉集中、“三包”服务不到位、采取不正当竞争、价格虚高、出厂编号及铭牌不规范、虚假宣传、降低配置、以次充好、骗补套补等线索具体的投诉案件进行重点调查核实。对于违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相关规定的生产和经销企业,市农机局视调查情况可对违规企业采取约谈告诫、限期整改等措施,并将有关情况和进一步处理建议报州农机主管部门。
对农民联合购置补贴工作人员及经销、生产企业采取骗补套补国家补贴资金的违法行为,将进行调查核实,并报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九、总结及资料整理
各乡镇场要积极开展专项执行情况的总结,分别在6月10日和11月10日前,将上半年和全年农机购置补贴精准扶贫实施情况总结报送市农机局业务办。同时做好精准扶贫信息宣传及报送工作。乡镇场项目工作人员在项目工作结束后,认真做好相关工作档案资料的整理装订工作。
市农机局要做好农机局精准扶贫信息报送工作,及时做好实施情况统计审核把关,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向市政府和州农机局报送精准扶贫实施进度、工作总结及相关工作档案资料的整理装订工作。
十、住村工作组帮扶工作重点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 篇5
安康农场位于中山市东北,在珠江水系的横门水道与洪奇水道德出海口之间,河网交织,物产丰饶。由于中山市农业人口占比重大,为了解决当地妇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2010年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妇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民众镇农业工作坊(即安康农场),农场种植面积达180亩,今年6月份,海睿智慧农业系统进驻安康农场,实现了安康农场从传统农场到现代化农场的成功转型。
生态优良环境优美
安康农场位于享有“岭南水乡”美誉的民众镇群安村,群安村是一个纯农业村,远离“三废”污染源,空气清新、土质肥沃、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农场灌溉用水取自横门水道,水质清澈、水量充足。为农场绿色种植提供了优越的先决条件。
科技种植增产创收
今年6月份,安康农场成功引进了海睿的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通过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在基地安装多个传感器,随时对基地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温湿度、土壤EC值等监测。农事管理有了科学精准的数据做支撑,实现了种植的科学化和精准化。
安全溯源打造品牌
除了农业环境监测系统之外,为响应中山农业局倡导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要求,同时引进了海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在种植的源头,通过在农场内部署环境信息采集终端、摄像头等设备,可以精确的采集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信息和图片信息。并将农作物完整的生长记录、环境数据、生长期图片、实时视频上传,形成了农产品的档案。
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除了能看到农业环境监测系统上传的产品的完整档案,还可以看到农产品加工过程色素、添加剂等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农产品认证指标,认证证书等。
绿色有机的种植环境加上海睿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打造了安康农场“食得健康,首选安康”的金字招牌。农场的产品供应遍及市人大、市政府等机关单位,以及学校、超市、企业饭堂等,部分产品还远销港澳,深受客户青睐。
贫困村精准扶贫效益分析报告 篇6
XXX 村精准扶贫工作效益分析报告
2015 年,xxx 乡 xxx 村按照区委和乡党委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六个精准”要求,超前谋划,迅速行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强化顶层设计,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引向深入。以“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措施,全面落实省、市、区“1+17”、“1+19”、“1+19”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全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及致贫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xxx 乡 xxx 村地处祁连山北坡浅山区贫困片带,因受自然、区位、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郊乡村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全市 65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辖 6 个村民小组,270 户,970 人。水浇地 1764.3 亩,人均仅 1.82 亩。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2013 年,新一轮建档立卡工作开始后,经过仔细摸排,全村人均纯收入 2300 元以下的扶贫对象 30 户,100 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为 2202.32 元。至 2014 年,全村脱贫 11 户 40 人(剩余 19 户 60 人),返贫 17 户 55 人,贫困发生率 11.85%,全村人均纯收入 2736 元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6 户 115 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 2256 元。贫困人口中,一般贫困户 17 户 55 人,低保贫困户 19 户 60 人,其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中,因学致贫 10 户 35 人,占 30.4%;因病致贫 8 户 23 人,占 20%;因缺发展资金致贫 10 户 31 人,占 27%;缺技术致贫 4 户 11 人,占 9.6%;缺劳力致贫 1 户 2 人,占 1.7%;因残致贫 2 户 8 人,占 7%; 因婚致贫 1 户 5 人,占 4.3%。
2015 年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7543.6 元(2014 年贫困户人均 2256 元),同比增长 334.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9280 元(2014 年为 7671.6 元),同比增长 20.97%。36 户精准扶贫户 2015 年年底均已实现整体脱贫,其中建档立卡因残致贫 2 户 8 人,均已实现脱贫。
(二)主要致贫原因分析:
1.自然条件恶劣。xxx 村土层浅薄贫瘠、气候恶劣,耕地复种指数小单位面积产量低,平均年降水量不足 320mm,沟壑、光秃、干旱成为鲜明的地理特征。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难以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农民脱贫致富困难较大。
2.农民素质偏低。xxx 村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其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
3.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村大部分青壮年远赴新疆、青海等地打工,有的举家外出,导致孩子在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外出上学。还有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城区陪读,这样无形中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
4.因灾因病返贫。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旱、涝、风、雪、雹、霜和虫害、疫情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长期生病和积累的医疗费用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导致重新返贫。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突出基层组织“强筋骨”。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基层组织的一班人就是火车头,村党支部在精准扶贫伊始,积极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以村务监督为重点,加快完善村级治理机制,结合市区两级政府下派的挂职干部、驻村干部,创新完善村级党组织设置,积极推动精准扶贫村的发展和民生改善。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英文任组长,政府区长张玉林、市委老干局安月香、市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魏士博、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秦福伟任副组长,乡党委书记、政府乡长、驻村工作队总队长、包村领导、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为成员的党委副书记、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总队长为副组长,乡属各站所站所长、驻村工作队队员、贫困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 xxx村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村两委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坚持上下同心同力同向,把工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等真正落到了实处。切实做到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帮扶措施明确。履行扶贫第一责任人职责,通过“硬”指标,形成“硬”约束,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顺利实施。在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的同时,把群众信得过、“双带”能力强的致富能人充实到村两委队伍中,建设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投资 8 万元,改善村级党建活动阵地,对原有露天的办公场所进行封闭处理,改善党员、群众开会、学习难题。充分利用农闲时节,村党支部经过协商,就近带领党员群众代表到甘州区明永镇沿河村、民乐县南古镇马蹄村等地学习高原夏菜种植技术,改善传统种植结构。开展“党心连民心、亲情进万家”活动 20 余次。发挥农村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以“一举一动树形象”为主题的“三个一”即“每月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帮助群众解决一个问题”活动,赢得了村社群众的广泛好评,也树立了党员志愿者的榜样形象,贫困群众对干部队伍的满意率 100%。
(二)突出社会保障“全覆盖”。村两委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惠农政策的落实,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落实并强化低保、五保、残疾、新农保、临时救助等保障制度,确保“应保尽保”。
一是认真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工作,全村参合人员 970 人,参合率 100%。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 530 人,参保率为 100%,164 名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其中扶贫户参保 63 人,11 名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
二是民政工作扎实推进。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全村低保 123 户 195 人,五保 15 户 15 人,36 户贫困户中 19 户 60 人全部纳入低保。至目前,共发放低保金15.3 元,五保金 3.99 万元。
三是扎实开展帮扶捐助活动。市老干局、供销社、区房管局等帮扶部门捐助现金 6 万元,为困难户学生捐赠文具 79 套,衣物 79 套。9 组人大代表、18 名政协委员为困难户宣传政策、制定脱贫计划的同时,帮扶资金 4.6 万元,进一步增强了精准扶贫工作“助推力”。四是加强 教育医疗卫生工作。现有学前教育适龄儿童 16 人,均在 xxx 乡中心学校幼儿园就学,并有校车按时接送,毛入学率 100%;小学、初中适龄儿童 61 人,均在 xxx 乡中心校就读。现有占地面积 6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一处,配有医师 2 人。
五是抓实抓好文化事业:村内现有文化广场 1 个,总面积 2300平方米,舞台面积 200平方米,配套安装体育路径工程 10 套,音响、灯光各一套,共开展活动 12 场次,满足了村内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全村通宽带 17 户,其中36 户精准扶贫户通宽带 3 户,3G、4G 网覆盖率 100%。
六是做好养老互助院建设:xxx 村养老互助院占地面积 300平方米,建筑面积 150平方米,设置老年活动室 1 间、午间休息室 4 间,厨房 1 间,室内各项制度完善,床位 8 个,常住老人 6 人,棋牌桌 4 张,音响一台,电视一台,满足了村内老年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突出基础设施“补短板”。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在水、电、路以及科、教、文、卫等方面抓紧项目建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设,努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贫困村通畅工程和农电改造、卫生室改扩建、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以及贫困村通讯信号及网络信号的覆盖工作。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破解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首要任务,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衔接,积极争取帮扶部门的帮助和支持,重点抓好自来水管网改造、土地整理、村社道路、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2015年,共筹资 1137.24 万元,实施各类项目 13 项。投资 73.2万元的 13.6 公里自来水管网改造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投资 115 万元的 2.6 公里村社道路建设项目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基本解决了群众行路“不便”的问题。投资 394 万元的 2500 亩土地整理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投资 88 万元的蓄水 1.4 万立方米塘坝建设项目已完工交付使用。筹资 270 万元完成 18 户精准扶贫户危房改造。投资 12 万元完成 640 米高低压线路改造,照明电与动力电村社覆盖率 100%。投资 62.4 万元,镶嵌村社道路两侧路牙石 1800 米,整理花坛并铺设面包砖 1500平方米;投资 5.64 万元,绘制文化墙 320平方米;整理砂石、粪土、柴草等“三堆”2000 多立方米;赠送“快乐老乡”宣传牌 36 副。全力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受益农户 225 户 720余人,每户补助资金 3000 元。极大改善了 xxx 村生产生活环境,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四)突出产业发展“强支撑”。精准扶贫重在扶业,贵在扶业,难在扶业。xxx 村“两委”同各级帮扶力量精心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引导群众精准脱贫。
一是精准选择特色产业。引导贫困户开展“多种一亩经济田、多养一只羊、多栽一棚菜、多输转一名劳动力、多学一门技术“五个一”措施,努力做到村有富民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劳动力有增收技能。积极对接帮扶单位,逐户落实帮扶措施,在巩固现有旱地谷子、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帮助精准扶贫户大力发展高原夏菜和特色养殖产业,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确保贫困户收入持续增加。与绿涵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实验种植高原夏菜 25 亩,与区农技推广中心合作,推广繁育中药材 100 亩。
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xxx 村贫困户致贫因素多,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生产技术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帮助其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契约农业”、“订单农业”,着力解决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问题。至目前,投资 32 万元,新建钢屋架大棚 20 座,引导 13 户精准扶贫户种植高原夏菜 20 亩。投资 19 万元,对 19 户精准扶贫户投放怀胎母羊 190 只(每户 10 只),现已产羔羊 200 多只,户均羊饲养量达 25 只以上,户有致富门路的目标基本实现。
三是加大涉农资金保障力度。2015 年,xxx 村实现各项涉农贷款 806 万元,比 2014年的 560 万元相比,增加 246 万元,增幅 43.93%,其中 36户精准扶贫户每户贷款 2.95 万元,总计贷款 106.2 万元。成立互助资金协会 1 个,区级财政补助资金 20 万元,群众自筹 5 万元,极大地解决了群众“融资难”问题。有政府组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织,实现农业保险对贫困户全覆盖,户均大农业保险额 125元。三 是着力打造农业品牌。依托本地“金 xxx”小米专业合作社品牌效应,加强特色农产品宣传和推介,充分利用“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建立村级电子商务营业网点 1 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通过多措并举,提升产业扶贫的实效性,引导群众稳步脱贫,可持续发展。目前,全村共有专业合作社 6 家,36 户精准扶贫户全部加入金 xxx小米专业合作社和星宝药材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精准扶贫户100%加入合作社。
(五)突出教育培训“拔穷根”。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把扶贫工作由过去的单纯物质帮扶转向重人力资本开发。
一是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树立正反典型,激发群众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对主动脱贫的给予表扬奖励,对被动脱贫者给予正面引导。
二是重视贫困家庭人口优生优育问题,避免因智力、先天疾病等因素导致的贫困,不仅要让脱贫人口能够“站起来”而且要能够“走的远”,改变“一代穷世代穷”局面。
三是实施“就业培训到人工程”,对贫困对象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进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等培训。至目前,组织精准扶贫户赴城郊乡镇、民乐等地观摩学习高原夏菜种植技术 2 批 60人次,共举办肉牛、肉羊育肥、旱地谷子、中药材、高原夏菜种植技能培训班 4 期,培训人数 280 人次,技能鉴定 65人。36 户贫困户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5 户 35 人(双巴西一家 3 口,除女儿外均为残疾)。全村输出输转劳动力 350 人,报告文档·借鉴学习实现劳务收入 560 万元。新培育科技示范户 7 户。
四是加强对贫困家庭“两后生”教育培训。整合各行业部门和社会资源开展助学就业,帮助贫困户家庭“两后生”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力争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六)突出驻村帮扶“显成效”。一是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严格执行识别标准,多次入户摸底调查,建立贫困户基本情况数据库,通过分析致贫原因,逐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填写发放了精准扶贫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了“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
二是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 贫“阳光普照”。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对比账,帮助群众找准最适宜、效果最好、收益最高的富民产业。每户制定帮扶计划 3-4 项,谋划布局产业项目 1-2 个。按照“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切实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把村庄环境美化起来,把村社两级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三是因户施策,确保精准扶贫“准确滴灌”。按照 “一户一策”的产业扶持办法,对劳动能力较弱的农户每户投放基础母羊 10 只以发展养殖业,覆盖精准扶贫户19 户。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资金的农户每户帮助建设钢屋架大棚一座,发展设施农业,覆盖精准扶贫户 13 户。对有一技之长但缺乏劳务信息的农户,帮扶单位帮助联系就业工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作岗位,以增加劳务收入,覆盖精准扶贫户 3 户,短期外出务工 26 户 63 人。对家庭人员患有重特大疾病的农户,帮扶单位联系医院就医,报销费用,解决尾欠费用,覆盖精准扶贫户 5 户。
精准农业各项技术在美国应用现状 篇7
参考美国普渡大学对经销商关于精准农业应用情况的调研,笔者管中窥豹,对自动驾驶、无人机和变量技术等精准农业相关技术发展水平进行了推测。
从2000年开始,普渡大学便开始了美国精准农业相关技术应用情况的调研,从201 1年由一年一次改成两年一次。2015年8月,普渡大学发布了最近一次调研的结果。
调研结果显示,此次调研共向农业经销商发出了2 500份调查问卷,收回261份。调研以农业经销商为受访对象,并由此辐射了经销商服务的所有农场和个人,由小样本获得了美国更大耕地面积的的生产情况。
此外,调研结果显示了GPS导航、自动驾驶、变量技术和无人机等在内精准农业相关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自2000年以来的发展趋势。
自动驾驶市场成熟
从精准农业相关技术2015年应用情况(图1)可以看出,在精准农业的各项技术中,自动驾驶应用最为广泛,达到83%,由此可见,自动驾驶技术在美国已经相当成熟,并已经形成稳定的市场。
在目前的市场中,已经存在不少生产自动驾驶产品的企业,有我国机手了解较多的约翰迪尔、天宝、拓普康精准农业等企业。此外,还有Tee Jet (特杰特,已经进入中国市场),Ag Leader Techonologies和Raven等公司。
并且,不同于这方面刚起步的我国市场,美国的自动驾驶产品已经过了数代更新。比如,约翰迪尔绿色之星显示器已经于2013年改进至了第3代,可使驾驶者在4条引导线之间任意切换;Ag Leader Technologies将其GeoSteer系统的软件更新至4.0,能够实现根据驾驶状态开关重叠地图,定义路线并当接近预定路线时发出预警等功能。
总之,美国的自动驾驶经过10余年(图2)的发展,在可靠性、精确性以及便捷性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无人机农业应用骤然兴起
无人机在农业上应用的突然出现是2015年美国精准农业中表现最为抢眼的一个现象。从精准农业位点特异性技术年度走势图(图3)中可以看出,2015年是无人机在精准农业中应用的元年,并且一经投入市场便有较多的农户(16%)使用。由此可以看出无人机农业应用在美国的火热程度。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无人机在农业上的应用更多是信息采集和农田监管,而我国常见的是植保作业。由于地块面积较大,美国空中农药喷洒多使用体积及载药量较大的中小型载人飞机进行。因此,精准农业中的无人机应用,多指的是搭载光学相机或传感器的多旋翼无人机进行信息采集和监管。
无人机目前在美国的火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高校掀起无人机农业应用研发热潮;二是多家精准农业企业投入无人机农业应用开发。
比如,明尼苏达大学就宣布与无人机公司Sentera进行合作,为农业应用开发高精度自动导航仪工具包。
而Sentera一方面寻求与高校合作进行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寻求技术成熟的公司进行市场转换。就在2016年2月,Sentera与传统农机巨头约翰迪尔、精准农业公司agX合作,两家公司分别为其提供了软件接口,并将客户接入其无人机系统。
尽管无人机的农业应用在美国刚刚起步,但从目前的研发及推广热潮不难推测,无人机将成为未来几年的一个热点发展领域。
变量技术颇受欢迎
变量技术在美国的应用程度是仅次于自动驾驶技术的一项大范围应用。其中,变量施肥应用最为广泛,杀虫剂投放应用则最小(图4)。尽管变量杀虫剂投放应用范围最小,但也达到了37.5%,其他则均超过了50%。
变量技术在美国能够广泛应用,这其中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的地块面积较大使得变量技术的经济效益突出,另一方面是由于美国长期存在的“尊重土壤”的农业经营理念。
由于美国农户经营的农场面积一般都比较大,造成了地块中不同位置的土壤肥力和水分等含量差别较大,若统一管理则会出现过量或者贫瘠的情况,而采用变量施肥和播种等按需投放,则能够保证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除却经济效益驱动,更为重要的是美国自“黑风暴”事件后形成的土壤保护理念,大多农场主十分关心土壤的“健康情况”。很早便形成了一套土壤墒情、肥力监测体系,对土壤采样分析,按照需求制定第2年的生产和管理计划。
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初探 篇8
精准农业是相对于传统、粗放、盲目农业而言的,简单的说就是综合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以获得农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变量施肥技术是精准农业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核心技术部分,是以不同空间单元的产量数据与土壤理化性质、病虫草害、气候等多层数据的叠合分析为依据,以作物生长模型、作物营养专家系统为支持,以高产、优质、环保为目的的变量处方施肥理论和技术。精准变量施肥提倡根据种植的作物和土壤情况,进行氮、磷、钾和有机肥的合理配方,使得施肥变得针对性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大面积、大样本平均投入的资源浪费作法,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变量投入。不仅大大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减少了多余肥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二、变量施肥技术的实施体系
(一)相关数据的实时采集
1、采集作物营养数据
作物营养数据的采集可通过遥感(RS)技术和地面分析结合获得生长期作物养分丰缺情况。基于光谱探测和遥感理论的作物营养监测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用植物光谱分析方法诊断植物营养水平具有快速、自动化、非破坏性等优点,但诊断专一性不够,解译精度也有待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像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提高,遥感作业成本的降低,遥感技术将在作物营养监测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采集土壤养分数据
对于长期相对稳定的土壤变量参数,比如土壤质地、地形、地貌、微量元素含量等,可一次分析长期受益或多年后再对这些参数做抽样复测,可引用以往土壤普查数据做参考。对于中短期土壤变量参数,象N,P,K,PH值、有机质、微量元素、土壤水分含量等,这些参数时空变异性大,应以GPS定位进行土壤取样,对取回的土样进行化验分析,输入计算机建立田间土壤养分数据库,并利用田间地理信息GIS软件生成土壤养分层图(如N层图、P层图、K层图、有机质层图等)。
3、采集作物产量数据
土壤养分在线实时检测技术目前还未应用于生产实际,因而采集作物产量数据就成为精确施肥决策分析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有些试验基地引进了CASE2366收获机,该收获机由美国CASE公司生产,安装有基于GPS接收机的产量监视仪,用于作物产量数据的采集。采集到的作物产量数据存入PCMCIA数据卡中,然后将数据卡插入到与计算机相见连接的读卡器中,将数据卡中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内,使用AFS软件处理,生成粮食产量分布图、粮食水分分布图、田间海拔高度分布图,为精确施肥决策分析提供依据。
(二)变量施肥决策分析系统
决策分析系统,它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作物生长模型和土壤养分专家决策分析系统三部分,它是精确施肥的核心。GIS用于描述农田空间属性的差异性,用于建立土壤数据、自然条件、作物苗情等空间信息数据库和进行空间属性数据的地理统计、处理、分析、图形转换和模型集成等。作物生长模型用于描述作物的生长过程及养分需求,将作物及气象和土壤等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综合农学领域内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土壤环境的关系加以理论概括和数量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土壤养分专家决策分析系统是利用农业专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计算机专家系统软件,对土壤养分的含量及平衡作出决策,并以土壤养分决策层图(电子施肥地图)的形式,通过读卡器存入FLASH数据卡中。
(三)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
无论是田间实时土样分析,还是精确施肥机的运作,都是以农田空间定位为基础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为精确施肥提供了基本条件。GPS接收机可以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气象条件下至少获得4颗以上的GPS卫星发出的定位定时信号,而每一卫星的轨道信息由地面监测中心监测而精确知道,GPS接受机根据时间和光速信号通过三角测量法确定自己的位置。但由于卫星信号受电离层和大气层的干扰,会产生定位误差,美国提供的GPS定位误差可达100米,所以为满足精确施肥或精确农作需要,须给GPS接受机提供差分信号即差分定位系统(DGPS)。DGPS除了接收全球定位卫星信号外,还需接收信标台或卫星转发的差分校正信号。这样可使定位精度大大提高。我们在实验中用的美国GARMIN公司的GPS12XL接受机,接收差分输入后可达到1~5的定位精度。现在民用DGPS已完全能满足精确施肥的需要。现在的研究正向着GPS-GIS-Rs一体化,GPS-智能机械一体化方向发展。日本最近实验利用GPS定位插秧机、GPS定位自动施肥机,误差在10cm以内[14,15]。
(四)变量施肥控制技术
变量施肥控制技术现在有二种形式,一是实时控制施肥,或根据实时监测的作物光谱信息分析调节施肥量。目前该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用于生产实践。二是处方信息控制施肥,此技术比较成熟。根据专家决策分析后的电子地图提供的处方施肥信息,对田地中肥料的撒施量进行定位调控。
三、实施变量施肥技术的必要性。
实施变量施肥能最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能最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能最有效地节约流通费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费用指标;它能使生物产品保持最佳质量状态;它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目前推广变量施肥技术的措施
目前我国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分散经营,结合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农田平整水平不高等具体情况,精准施肥技术必须适用于农业小规模分散的生产经营,并能满足当前农村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现阶段推广精准施肥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推广土壤养分和作物植株速测技术。进行精准施肥的主要依据是土壤农化样和大田植株分析。在化验室进行检测费用较贵,限制了大田生产的实际应用。如果要在农田开展大面积的测土施肥,同时监测区域内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和最后收获产量,没有简便、速测技术,就无法开展大范围精准施肥。因此,土壤养分和植株分析速测技术,是推广精准施肥技术的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示范与推广。
(二)、推广特效“散装掺混肥料”(BB肥)。变量施肥随着时空地点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农业种植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广大农民来讲,具体到田块和作物时要很好的掌握变量施肥有一定难度。根据这一情况目前开发出了精准施肥技术适用新产品——特效BB肥。BB肥是将几种颗粒状有单一肥料或复合肥料按一定的比例掺混而成的一种复混肥料。可以根据当地小区域内不同作物的施肥要求,配制成各种特效BB肥,加以推广从而达到精准施肥,节肥增产的目的。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推荐阅读:
精准农业市场前景11-11
精准农业11-29
精准农业装备07-15
精准农业探讨06-04
农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08-09
精准农业技术及应用论文09-03
白酒市场精准营销07-25
精准医疗市场规模09-11
精准扶贫案例分析12-04
建造过程精准控制的分析论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