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探讨(共10篇)
精准农业探讨 篇1
数字农业就是用数字化技术,在现代农业理论(农业与农业生态理论、农业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学 位论文第二章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研究流通、服务等)全面地实现数字化与网络化管理。
王牲在其论文里认为数字农业是以35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自动化农业机械 装备为作业模式的现代化农业。
数字农业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 表达设计控制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 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 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 求目标发展。
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的区别与联系精准农业(precisionAgrieulture),指的是综合应用现代高新科技 手段,以获得农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具体说就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获取农田每一平方米或几平方米为一个小区的作物生产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 变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及时对农业进行管理,并对作物苗情、病虫害、墒情的发生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必要的空间信息。在获取上述信息的基础上,利用智能化专家系统、决策支持 系统、按每一地块的具体情况作出决策,准确地进行灌溉、施肥、喷撒农药等,因此,有人把精准农业称 为虽然精准农业与数字农业有很多相似点,但精准农业不能代替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可以定义为以数字 化为手段、以高投入产出比为目标的农业。精准农业是农业发展的目标,数字农业是实现该目标的基础和 手段,二者并不矛盾。在发展精准农业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发展数字农业,而且要想更好地实现精准农业,在现阶段就应大力发展数字化农业。如果过分强调精准农业研究而忽略数字农业建设,片面认为强调精准 农业就会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是不可取的它不仅会使精准农业成为空中楼阁,而且使数字农业由于没有 统一规划而无序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早期的数字农业无法满足精准农业的要求,但精准农业是数字农业的最终目标是数字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广义的理解主要是指农业生产部门应用计算机网络空间信息技术等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数字化,以达 到经济和环境效益最佳的目的狭义上理解主要指一种精耕细作的农业,即“精准农业”等技术在农业田间 操作领域的应用广义的“数字农业应涵盖信息农业夕精准农业”等内容,就是指在数字地球框架下以相关 标准和规范为指导以35技术为支撑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农业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的 标准化与数字化农业信息共享和交换的网络化以及农业预测和决策的智能化从而最终实现农业信息化的一 项系统工程。
精准农业探讨 篇2
关于天宝公司
天宝公司 (Trimble) 是全球领先的高级定位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致力于帮助客户最大限度提高生产力和盈利能力。天宝公司的产品得到全球超过141个国家的广泛使用, 公司2011年的营收达到16亿美元。天宝公司成立于1978年, 总部设在美国加利弗尼亚的Sunnyvale, 共有5 500名员工, 分布在全球30个国家, 并拥有一流的经销商和分销商合作伙伴, 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支持。凭借其声誉卓绝的GPS技术, 天宝公司将GPS、激光、光学及惯性技术等广泛的定位技术与应用软件、无线通信及各类服务集成,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商业解决方案。
自1979年开始, 天宝公司一直在全球创新定位技术领域处于领先的地位, 并创造了多个第一, 1984年天宝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GPS接收机;1988年推出世界第一台双频GPS测绘型接收机;1990年天宝成为第一家公开上市的GPS公司, 在纳斯达克证交所上市, 并推出世界首台全自动全部仪;1993年推出世界第一台实时动态 (RTK) 接收机;1998年推出世界第一台集成GPS/蜂窝通讯的接收机;1999年天宝GPS被应用到Seiko Epson公司的定位通信设备上, 这是世界上第一套组合式通信设备, 集PDA、手机、个人导航仪、数码相机四项功能于一身;2003年推出世界第一台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器直接控制的GPS参考站接收机。
为保持持续的技术领先, 天宝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进行了90次以上的战略收购, 包括很多农业领域的战略收购, 包括2008年收购的Tru Count公司是主要生产气吸式播种机排气阀和电动离合器的制造商, Rawson公司则是生产用于农业装备行业的液压和电子控制装置, 包括变量播种机驱动器和控制器、变量施肥控制器、机械遥控电动控制阀和减速机;2009年收购的NTech公司提供农作物检测技术, 通过对氮、除草剂和其他作物添加剂的控制, 降低种植者的投入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Farm Works公司向种植者和专业的农业服务公司提供综合办公室和移动软件解决方案;2010年收购的Cengea公司为林业、农业和自然资源产业提供空间功能的业务运营和供应链管理软件。
目前, 天宝公司的产品系列中已经包含了1 800多项专利, 为五大业务领域开发领先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包括大型土木工程施工、建筑信息建模及施工、测量/空间地理信息、农业和交通物流。
天宝在中国
1998年6月, 天宝公司在中国北京成立了其第一家代表处, 2005年在上海设立亚太区培训、支持与服务中心, 还先后于上海和苏州建立制造工厂, 2011年11月, 天宝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于西安开业, 新成立的研发中心将致力于把天宝现有的商用产品和技术进行本地化, 同时还负责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 以满足中国本地客户和亚太地区新兴市场的需求, 目前在中国天宝拥有300名员工。
未来, 天宝公司将持续致力于服务中国市场, 并携手经销商和合作伙伴, 以一如既往的决心与承诺, 支持中国经济的转型和飞速发展。天宝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 测绘地理信息、建筑和农业。
天宝与中国农业
天宝农业业务群组致力于提升中国农业应用的效率、增加农田生产力、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业生产的时间和成本。目前, 天宝主要在四个方面为中国农业提供服务, 首先是导航, 天宝农业导航类产品可以帮助用户更快、更安全、更精确地完成田间作业, 同时提供良好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而且可以大幅减轻操作员的疲劳程度。其次是播种、喷药、施肥管理, 天宝的FieldIQ�田间智能作物投放控制系统提供给用户整套农田应用解决方案, 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实现高效率的农业操作。第三是农业水管理, 天宝农业系列激光产品可以提供精确的坡度控制功能, 确保农田适当的灌溉和排水, 在降低水资源消耗和用水成本的同时, 实现生产能力和产量最大化。第四是Farm Works信息管理, 天宝的Connected Farm�数字化农场软件和服务管理系统, 着重强调数据管理, 提供从农田到办公室的整套信息管理方案。
天宝的Auto Pilot自动驾驶系统经过3年推广, 已经黑龙江农垦所有下属农场得到广泛应用, 并且开始在黑龙江农机专业合作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推广应用。Auto Pilot自动驾驶系统作业精度保持在2.5 cm以内, 杜绝遗漏浪费, 且能实现24 h工作, 大大延长农忙时期机器作业时间, 还极大地减轻了驾驶员劳动强度。
在农业水管理方面, 天宝有超过25年的水管理经验, 其管理系统能提高25%的作物产量, 减少30%的用水量。在中国农业水管理应用最多的就是激光平地, 天宝农业系列激光产品可以提供精确的坡度控制, 确保农作物得到适当的灌溉或排水。大约在10年前, 激光平地技术就引入中国, 并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等缺水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天宝产品客户反映, 激光平地能增加产量、节省用水、减少肥料流失, 同时还能提高其他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
精准农业探讨 篇3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业院校;技能培训;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7-0081-02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目前扶贫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农业职业院校承担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责任,应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教育基石和引领作用,通过教育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教育扶贫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因此,农业职业院校利用优势开展教育扶贫和技术扶贫,对精准扶贫工作有积极作用。
1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在帮扶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在寻找脱贫致富方法中不断提高发展能力,确保扶贫具有可持续性。
1.1 制定贫困村精准脱贫攻坚规划
按照当地政府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对接贫困村,成立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和工作队,因地制宜制定分期分批脱贫规划,并按照精准脱贫标准算好明细账、倒排工期、细化措施,明确精准扶贫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1.2 构建农业职业院校与农业企业、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
探索建立“院校+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通过与农业企业合作,共建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把农村劳动力转化成新型职业农民,使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让合作企业分享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成果。
1.3 建立专业教师一对一到户帮扶指导机制
选派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与贫困农户“结对子”,明确工作重点,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具体措施,签订帮扶合同,实施“一对一”精准扶持。
1.4 健全精准脱贫工作机制
建立贫困户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机制。按照识别程序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建立贫困户脱贫退出机制,脱贫一个、验收一个、销号一个。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避免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应退则退。
2 开展扶贫人员技能培训
首先,帮助扶贫对象精神脱贫,树立脱贫致富信心,营造脱贫环境,使贫困群体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只有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才能使扶贫对象改变观念、接受生产经营技能、提高整体素质,进而脱贫致富。
2.1 就业技能培训
以就业为导向,發挥职业院校专业优势,采取送训到村到户、送人到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合作企业进行实训)等形式,对贫困户中的有就业能力人员就地就近开展技能培训,使贫困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及城镇,实现稳定脱贫。
2.2 创业技能培训
以农村创业和技能带头人为对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包括电商人才培训、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培训、组织实地考查和观摩等,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提高其创业能力,引导其开展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经纪活动,组建农民经济合作社,创办农业企业,并由此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2.3 生产技术培训
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开展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专项技术培训,引导他们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益。
2.4 学历教育培训
鼓励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院校,使其成为持有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技能人才,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靠技能脱贫。
3 构建校园助学体系
3.1 建立多种资助平台
为贫困生进校学习开辟“绿色通道”,让学生先入学再缓交、补交或减免学费。对在校贫困生进行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多种帮扶,并在师生中组织开展“教师与贫困生一对一、多对一”等志愿者互动帮扶活动,解决在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保证他们正常学习与生活。
3.2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职业院校帮扶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对在校贫困生进行解困和资助的同时,还应在充分尊重贫困生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正面教育与引导,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解决其心理困惑,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3 拓展就业帮扶渠道
对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宣传引导、咨询服务、创业教育培训等,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树立就业自信心。通过为贫困毕业生建立档案、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举办专场招聘等措施,挖掘适合的就业岗位,帮助贫困家庭的毕业生及时就业、创业。
4 提高职业院校精准扶贫能力
职业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为更好地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职业院校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4.1 加强专业建设
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强化专业与产业、就业、创业的紧密对接;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劳动力就业取向,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设置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半工半读。根据部分学生生活困难的实际,将他们安排到学校附近的实习工厂、农场、医院等地,边工作边学习,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二是工学交替。采取先在学校集中学习,然后到企业带薪实习,最后再回校继续学习的方式,支持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三是订单培养。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签订毕业生安置合同,按照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培养,企业承担学生的部分学费,并实行“先上学,后交费”政策,允许学生用实习补贴或工作收入补交学费。
4.3 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是增加创新创业课程,让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不断加强培训、引导和指导。二是对学生加强意志品质和就业适应能力培养。三是要适当增加地方特色课程,提高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针对性。
4.4 推动产教结合
瞄准重点产业和当地支柱产业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提升劳动者素质,为促进产业转型和地方经济发展加力。
4.5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参加国家、省师资培训和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二是利用专业优势和教学资源,针对地方产业实际,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应用技术研究及其推广;三是积极参与行业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管理模式更新等;四是积极构建应用技术咨询平台,向社会广泛开展应用技术咨询;五是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素华,魏磊,刘峥.发展职业教育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50-51.
[2] 姚念龙,刘颖.简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7-110.
[3] 刘伟.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14(8):227.
[4] 杨昌宇,武寒松.河北省高职院校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84-87.
大丰镇精准农业制种玉米简介 篇4
红山村一片区制种玉米点
一、示范点基本情况
面积:600亩;种植户数40户;采用杂交组合品种,父本:母本=1:6,前茬作物:棉花;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秋翻冬灌。
二、目标产量和效益
1、目标产量:亩产玉米种子:500-600公斤;
2、亩效益:亩产值:1500元(玉米种价格按2.8元/公斤计),亩纯收入900元(亩成本按600元计)。
三、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精准农业探讨 篇5
安康农场位于中山市东北,在珠江水系的横门水道与洪奇水道德出海口之间,河网交织,物产丰饶。由于中山市农业人口占比重大,为了解决当地妇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2010年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妇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民众镇农业工作坊(即安康农场),农场种植面积达180亩,今年6月份,海睿智慧农业系统进驻安康农场,实现了安康农场从传统农场到现代化农场的成功转型。
生态优良环境优美
安康农场位于享有“岭南水乡”美誉的民众镇群安村,群安村是一个纯农业村,远离“三废”污染源,空气清新、土质肥沃、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农场灌溉用水取自横门水道,水质清澈、水量充足。为农场绿色种植提供了优越的先决条件。
科技种植增产创收
今年6月份,安康农场成功引进了海睿的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通过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在基地安装多个传感器,随时对基地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温湿度、土壤EC值等监测。农事管理有了科学精准的数据做支撑,实现了种植的科学化和精准化。
安全溯源打造品牌
除了农业环境监测系统之外,为响应中山农业局倡导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要求,同时引进了海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在种植的源头,通过在农场内部署环境信息采集终端、摄像头等设备,可以精确的采集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信息和图片信息。并将农作物完整的生长记录、环境数据、生长期图片、实时视频上传,形成了农产品的档案。
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除了能看到农业环境监测系统上传的产品的完整档案,还可以看到农产品加工过程色素、添加剂等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农产品认证指标,认证证书等。
绿色有机的种植环境加上海睿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打造了安康农场“食得健康,首选安康”的金字招牌。农场的产品供应遍及市人大、市政府等机关单位,以及学校、超市、企业饭堂等,部分产品还远销港澳,深受客户青睐。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讨 篇6
摘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分析了农业灌区农业水价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水价的改革措施,以为建立农田水利长效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水价;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1存在的问题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建立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解决农业灌区水利民生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1]。多年来,农田水利工作围绕推进水价改革,进行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1)农田水利工程老化破损不配套。我国的灌溉工程绝大多数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不高,建筑物及设施配套不全,大多数灌溉工程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工程破损严重,运转十分艰难。末级渠系老化破损、不配套更为严重,导致灌溉系统“上通下堵”、“肠梗阻”等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由于工程设施损坏报废等原因,“十五”期间年均减少有效灌溉面积20.73万hm2。
(2)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以户为单元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完全建立,乡镇、行政村等基层管理组织的管理职能发生变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没有纳入农村基层政府的管理体制,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处于“农民管不了,集体不愿管,国家管不到”的被动状态。由于缺乏管理主体,农民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工投劳量急剧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工程的损毁,使原本落后脆弱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更加破旧。
(3)农业水价改革陷入困境,水费实收率下降。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水价改革难以推进,水费实收率不断下降。水费收入锐减使许多水管单位职工工资欠发,职工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基层水管单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2改革措施
当前农田水利运行机制中存在以下3个问题:一是投入严重不足;二是用水管理体制和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等体制性改革严重滞后;三是农业水权制度尚未建立且未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积重难返、管理主体缺位、用水浪费和水资源配置效率低[2]。解决问题的思路要以农民用水自治为核心,以完好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科学合理的终端水价制度为保障,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减轻农民用水生产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推行农民用水管理自治。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能力建设,明晰权利和义务,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真正培育成末级渠系的产权主体、改造主体和管理运营主体。
(2)建立灌区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把改造完成的末级渠系工程移交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明确归其所有。利用财政投入,引导广大农民有组织地对末级渠系工程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将工程维修养护、用水组织、水费计收等与末级渠系有关的用水事务由组织起来由农民自己管理。
(3)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在体制改革和工程改造完成的基础上,慎重分析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按照兼顾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的原则,逐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建立并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推行计量收费,整顿末级渠系水价秩序,减少农民用水成本[3]。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推动农村水权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
(4)同步推进体制改革、工程改造和机制创新。改革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推行农民用水自治。通过明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主体,划清政府与农民、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责义务,既有利于调动和鼓励灌区农民兴建农田水利的积极性,也为政府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扶持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明确了对象。完好的工程体系是基础,要解决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农业用水短缺和浪费并存、农民用水成本沉重、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就必须建设配套完善、状况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这是灌区和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是保障[4]。水费是农民用水自治和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重要保障,没有水费的保障,建好的工程将因为缺乏运行维护经费而再次陷入困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也会因为缺乏工作经费而难以运行,农民节约用水的观念将难以确立,水资源紧缺和用水浪费现象将难以消除。
3参考文献
浅谈精准农业技术及应用 篇7
“农业现代化”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应用。在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机械化农业后,农业正在进入以知识高度密集为主要特点的知识农业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遇到了土地压实、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诸多问题。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精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农业生产形式之一。
1 精准农业的概念
1.1 概念的提出
传统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以及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投入的大量增加而实现,由于化学物质的过量投入引起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下降,高能耗的管理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资源日显短缺。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促成了对农作物实施定位管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量投入等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思想,进而产生了精准农业的概念。
1.2 精准农业定义
精准农业是指利用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时获取农田每一平方米或几平方米为一个单位的作物生产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及时对农业进行管理并对作物苗情、病虫害、墒情等的发生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必要的空间信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利用智能化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按每一地块的具体情况做出决策,准确地进行播种、施肥、施药、灌溉、收获等作业。
1.3 精准农业核心技术
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其核心技术是“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和传感器监测及自动控制系统。其内涵主要包括精准种子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精准平衡施肥技术、精准灌溉技术、作物动态监控技术、精准收获技术等。它首先需要采集两类农田基本信息:一是农田的位置信息,包括地块的大小、形状、采样点的经纬度、地块中沟壑的位置等地理位置信息;另一类信息为农田内相应点的属性信息,如水分、有机质、氮、磷、钾等土壤属性信息,籽粒数、穗数、生物产量等产量相关属性信息及株高等作物生长状况属性信息。理想的情况应是所有这些信息都实时测量并及时传到计算机中,根据相应的位置信息及农田属性信息来控制相应的农机装备作出对应的动作。其次,精准农业需要各类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工程装备作为硬件支撑,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在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等环节,准确地调整各项管理措施。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的空间差异,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在对耕地和作物长势进行定量的实时诊断,充分了解大田生产力的空间变异的基础上,以平衡地力、提高产量为目标,实施定位、定量的精准田间管理,实现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和改善环境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装备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技术。
2 国内外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
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目前国际上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处于徘徊期,普遍推广的还是一些单项技术,如精确定位下的播种、施肥喷药、灌溉等。
2.1.1 精准播种
要求精准播种机播种均匀、精量播种、播深一致。既可节约大量优质种子,又可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为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最佳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作物对营养和太阳能的利用率。
2.1.2 精准施肥
要求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盈亏情况,根据作物类别和产量水平,将N、P、K和多种可促进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与有机肥加以科学配方,从而做到有目的的科学施肥,既可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又可降低成本。关键是有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和具有自动控制的精准施肥机械。
2.1.3 精准灌溉
在自动监测控制条件下的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技术,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实施实时精量灌溉,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2.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国内在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例如基于机器视觉和模糊控制原理的智能化树木喷雾施药系统,该系统能融合树冠面积信息和距离信息,通过模糊推理和决策来判断树木的“大”或“小”,从而选择不同的喷头组合,并控制喷雾系统的流量和喷头射程,实现对树木的智能喷雾。实施精确变量喷药作业,要求以最少的农药投入量实现农田内作物和杂草的生态平衡,并对环境的污染达到最小。目前国内还没有成型的可实现精确变量喷药的机械,并且许多问题还需要跨学科间的合作才能解决。变量喷药技术的实现,需要农业工程师、农业经济学家、杂草专家、农用化学药品专家的通力合作,以更好地制定变量喷药实施所需要的专家系统。变量喷药机的研制和广泛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并使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率达到最低。再如,葡萄种植实验基地,小弹簧般的传感器紧挨着果实,成了葡萄的把脉专家。在葡萄果粒的生长期,每天都有几毫米的细微变化。果实膨胀收缩,传感器感受到的力也有所不同。弹力转化成电流信号,通过大棚内的控制盘,传回后方计算机。根据已有数学模型,农业专家可以据此分析出土壤的水分含量。如果水分偏低,自动灌溉机就开始工作。比起传统的目测估算法,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更及时、更精准;每株不同生长需求的葡萄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服务。
上述两种应用属于变量施肥施药技术,该技术是精准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不同空间单元的产量数据与土壤理化性质、病虫草害、气候等多层数据的综合分析为依据,以作物生长模型、作物营养专家系统为支持,以高产、优质、环保为目的的施肥技术,要求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养分平衡研究,可实现在每一操作单元上因土壤、因作物预计产量的差异而按需变量施肥施药。这种按需施肥施药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肥料、农药的利用率,同时减少药、肥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无锡市在精准农业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3.1 应用情况
就无锡市而言,精准农业已经破题,但我们目前应用的尚且是一些入门阶段的技术,与全面应用3S技术差距尚远。例如,锡山区太湖水稻园区引进农田激光平地系统,做到农田平整过程的精确控制,田块高低误差可以控制在2 cm之内,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平整出具有一定斜度的田块;惠山区益家康蔬菜基地引进的蔬菜育苗真空精量播种机,实现了穴盘育苗的机械化和精准化,可以替代十多个人工操作;益家康蔬菜基地引进的以色列耐特菲姆的水肥自动控制灌溉系统,可以实现水、肥料的较精确的控制,这项技术从传统的“浇土壤”改为“浇作物”,是一项集成的高效节水、节肥技术,不仅节约水资源,而且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3.2 农业装备物联网技术
农业装备特别是农机装备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载体,通过智能化升级改造,可成为农业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撑,智能化与农机化的结合将实现精准农业,自2012年以来,我市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则可看做是这些技术的典型应用,通过农业装备物联网,对相关的农业机械实施有效控制或者对人工控制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以设施大棚为例,现代化的设施大棚应当具有温度控制系统、湿度控制系统、光照控制系统、排灌系统、施肥系统、植保系统和机械系统。这些系统如何能起到最佳的运行效果,就需要根据植物生长特性量身定制的智能化决策系统来实现生产管理,通过建立温室小环境的植物生长模拟模型,在计算机生长模拟基础上,开发温室生产智能化操作与管理软件,可分析作物生长与水肥和温室环境的相关性,进行温室内外环境差异分析和能耗评价,因时因地的对肥水管理和温室环境进行精确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对植物生长和采收期的智能管理,协调投入产出比。又如在水产养殖方面,结合生产需要,对养殖密度、水质状况、饲料投放、鱼药用量等参数实现分塘分类、差别化精准管理;对生产设备使用、维修、保养、成本、能耗进行记录分析、对现场监控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报表图表输出、历史数据追溯等。据分析测算,使用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养鱼后,节本增效达到20%左右,预计平均每667 m2可增收1 000元以上,极大地提高渔民的收入,同时有利于实施标准化养殖要求,严格控制投入品的使用,池塘水质的净化循环使用,从而保证养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减少水产养殖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012年,我市完成了农业与装备物联网总控平台建设,这是国内首家集多业态、全程化、管控、服务、追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以无锡市高效农业七大业态(水产养殖、茶园、设施蔬菜、果品、花卉苗木、食用菌、畜牧养殖)为核心,包含了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农产品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十大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采集、设备控制、园区服务、产品溯源及远程诊断等强大实用功能,目前,蔬菜种植、水产养殖、茶叶生产3个业态均已有典型园区接入并正常运行。
3.3 测土配方配肥系统
近年来开始试验应用的测土配肥系统,也已在我市太湖水稻园区投入试验应用。在传统的施肥概念里,一大片土地的施肥配方也许只有一个,这样施肥的后果是什么呢?据统计,目前我国肥料利用率只有30%左右,每年浪费掉的肥料折合成人民币高达1 000亿元,这相当于每年全国有1 000多家肥料企业生产的肥料白白倒进地里。施肥不管土地肥沃贫瘠,要补大家一起补,杀病虫害也是“一人生病,全家吃药”,这不光是浪费的问题,同时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污染源,土壤、地下水、大气质量都会受到不小的破坏,进而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受害的还是农民。实际上,即使同一地方的农田,相隔2~3 m,土壤的水分含量、营养情况、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都不一样,要想让这块地上的每一棵苗都能吃好长好,“差不多”的观念肯定行不通,必须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变量施肥。在施肥以前,关于整块土地的各种情况调查已经做好了,所有的施肥配方都制作完成了,只要这施肥机的位置一确定,就可以激活这块地的施肥处方,然后照方执行。
2005年起,农业部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并在全国2 000多个县进行试点,累计投入经费近50亿元,建成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根据每个地块土壤、作物品种等相关信息生成了肥料配方,指导当地农民购肥施用。农业部相关数据显示,施用个性化配方肥后,各种作物产量平均提高4%~7%,节省施肥成本约30%。
无锡市耐特机电一体化有限公司专门开发了相应的智能精量配肥系统,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中根据3S技术和植物肥料需求专家数据库系统产生的科学施肥个性配方通过通信模块实时传送给智能称重控制器,进行肥料配制。用户只需要在触摸屏上找到目标地块,即可查询到目标田块栽种作物的精确施肥方案,不再需要输入任何数据,就可以得到科学的个性化配方肥。但目前制约这一技术普及的就是“测土”这一环节其取得数据的时效性,因为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次测土所得数据不可能用于长期指导土壤施肥要求。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具有实用价值的实时在线测土的技术一定会应运而生,到时,凭经验施肥的做法将会成为历史,“需多少,补多少”将会成为现实。
4 结语
精准农业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是科技含量最高、集成综合性最强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之一。实施精准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的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信息特别是实时信息的获取和专家系统的决策是目前精准农业研究的两个主要难点,也是未来精准农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突破口。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反复,特别是对国内而言,发展精准农业,我们任重而道远。
摘要:阐述了精准农业的概念、核心技术、我国在精准农业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情况,介绍了无锡市在农业装备物联网、测土配方等精准农业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应用情况。
关键词:精准农业,技术应用,变量施肥,物联网,测土配方
参考文献
[1]陈立平.精准农业变量施肥理论与试验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
[2]刘爱民,封志明,徐丽明.现代精准农业及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2).
[3]汪懋华.“精细农业”的实践与农业科技创新[J].中国软科学,1999(4).
[4]周虹,芮晓峰.我国发展精确农业问题浅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5]王新忠,王熙,王智敏.精准农业与变量施肥技术[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2(4).
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初探 篇8
精准农业是相对于传统、粗放、盲目农业而言的,简单的说就是综合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以获得农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变量施肥技术是精准农业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核心技术部分,是以不同空间单元的产量数据与土壤理化性质、病虫草害、气候等多层数据的叠合分析为依据,以作物生长模型、作物营养专家系统为支持,以高产、优质、环保为目的的变量处方施肥理论和技术。精准变量施肥提倡根据种植的作物和土壤情况,进行氮、磷、钾和有机肥的合理配方,使得施肥变得针对性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大面积、大样本平均投入的资源浪费作法,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变量投入。不仅大大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减少了多余肥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二、变量施肥技术的实施体系
(一)相关数据的实时采集
1、采集作物营养数据
作物营养数据的采集可通过遥感(RS)技术和地面分析结合获得生长期作物养分丰缺情况。基于光谱探测和遥感理论的作物营养监测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用植物光谱分析方法诊断植物营养水平具有快速、自动化、非破坏性等优点,但诊断专一性不够,解译精度也有待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像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提高,遥感作业成本的降低,遥感技术将在作物营养监测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采集土壤养分数据
对于长期相对稳定的土壤变量参数,比如土壤质地、地形、地貌、微量元素含量等,可一次分析长期受益或多年后再对这些参数做抽样复测,可引用以往土壤普查数据做参考。对于中短期土壤变量参数,象N,P,K,PH值、有机质、微量元素、土壤水分含量等,这些参数时空变异性大,应以GPS定位进行土壤取样,对取回的土样进行化验分析,输入计算机建立田间土壤养分数据库,并利用田间地理信息GIS软件生成土壤养分层图(如N层图、P层图、K层图、有机质层图等)。
3、采集作物产量数据
土壤养分在线实时检测技术目前还未应用于生产实际,因而采集作物产量数据就成为精确施肥决策分析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有些试验基地引进了CASE2366收获机,该收获机由美国CASE公司生产,安装有基于GPS接收机的产量监视仪,用于作物产量数据的采集。采集到的作物产量数据存入PCMCIA数据卡中,然后将数据卡插入到与计算机相见连接的读卡器中,将数据卡中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内,使用AFS软件处理,生成粮食产量分布图、粮食水分分布图、田间海拔高度分布图,为精确施肥决策分析提供依据。
(二)变量施肥决策分析系统
决策分析系统,它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作物生长模型和土壤养分专家决策分析系统三部分,它是精确施肥的核心。GIS用于描述农田空间属性的差异性,用于建立土壤数据、自然条件、作物苗情等空间信息数据库和进行空间属性数据的地理统计、处理、分析、图形转换和模型集成等。作物生长模型用于描述作物的生长过程及养分需求,将作物及气象和土壤等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综合农学领域内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土壤环境的关系加以理论概括和数量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土壤养分专家决策分析系统是利用农业专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计算机专家系统软件,对土壤养分的含量及平衡作出决策,并以土壤养分决策层图(电子施肥地图)的形式,通过读卡器存入FLASH数据卡中。
(三)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
无论是田间实时土样分析,还是精确施肥机的运作,都是以农田空间定位为基础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为精确施肥提供了基本条件。GPS接收机可以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气象条件下至少获得4颗以上的GPS卫星发出的定位定时信号,而每一卫星的轨道信息由地面监测中心监测而精确知道,GPS接受机根据时间和光速信号通过三角测量法确定自己的位置。但由于卫星信号受电离层和大气层的干扰,会产生定位误差,美国提供的GPS定位误差可达100米,所以为满足精确施肥或精确农作需要,须给GPS接受机提供差分信号即差分定位系统(DGPS)。DGPS除了接收全球定位卫星信号外,还需接收信标台或卫星转发的差分校正信号。这样可使定位精度大大提高。我们在实验中用的美国GARMIN公司的GPS12XL接受机,接收差分输入后可达到1~5的定位精度。现在民用DGPS已完全能满足精确施肥的需要。现在的研究正向着GPS-GIS-Rs一体化,GPS-智能机械一体化方向发展。日本最近实验利用GPS定位插秧机、GPS定位自动施肥机,误差在10cm以内[14,15]。
(四)变量施肥控制技术
变量施肥控制技术现在有二种形式,一是实时控制施肥,或根据实时监测的作物光谱信息分析调节施肥量。目前该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用于生产实践。二是处方信息控制施肥,此技术比较成熟。根据专家决策分析后的电子地图提供的处方施肥信息,对田地中肥料的撒施量进行定位调控。
三、实施变量施肥技术的必要性。
实施变量施肥能最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能最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能最有效地节约流通费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费用指标;它能使生物产品保持最佳质量状态;它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目前推广变量施肥技术的措施
目前我国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分散经营,结合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农田平整水平不高等具体情况,精准施肥技术必须适用于农业小规模分散的生产经营,并能满足当前农村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现阶段推广精准施肥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推广土壤养分和作物植株速测技术。进行精准施肥的主要依据是土壤农化样和大田植株分析。在化验室进行检测费用较贵,限制了大田生产的实际应用。如果要在农田开展大面积的测土施肥,同时监测区域内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和最后收获产量,没有简便、速测技术,就无法开展大范围精准施肥。因此,土壤养分和植株分析速测技术,是推广精准施肥技术的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示范与推广。
(二)、推广特效“散装掺混肥料”(BB肥)。变量施肥随着时空地点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农业种植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广大农民来讲,具体到田块和作物时要很好的掌握变量施肥有一定难度。根据这一情况目前开发出了精准施肥技术适用新产品——特效BB肥。BB肥是将几种颗粒状有单一肥料或复合肥料按一定的比例掺混而成的一种复混肥料。可以根据当地小区域内不同作物的施肥要求,配制成各种特效BB肥,加以推广从而达到精准施肥,节肥增产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于精准农业的发展趋势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精准农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1
近年来,精准农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将高新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标志。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上已被广泛使用,目前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业数据和图象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等方面。
一、引言
21世纪是人类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更加迅猛发展的世纪,工业的全球扩散、市场经济的全球推进、科学技术的全球合作、信息化的全球影响势不可挡。但同时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普遍化、自然资源争夺的白热化,人地矛盾的尖锐化,亦将更为突出。为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化解危机,把握住人类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率力,但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及相关技术,机械化,农业信息化水平是能够上升,尽管如此,农业机械化生产中的应用软件相对较少,设计,应用软件开发,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水平和效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同一时间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机械化,
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其最终成为专家系统。迄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将计算机应用于作物的生产管理系统,特别是在精准农业的应用。精准农业技术是一种把客观、科学的精确引进农业生产的方式。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全球定位卫星,这种定位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因土壤结构、肥力状况、作物生产情况等因素的差异。而对种子、化肥、除草剂和杀虫剂施用提出的不同要求(近年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建立了大型的农业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客观决策系统,已应用遥感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预报、诊断和作物的估产)。
二、计算机在农业机械的应用
(一)农业资源信息管理。农业资源信息量大。建立各类数据库系统是过去十多年我国农业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迄今已开发成功并投入运行的有:农业生产经济资料数据库、农业科技情报信息库、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畜禽种质资源数据库、海洋捕捞渔船数据库和淡水鱼类种质资源数据库等。
(二)农业规划与决策分析。无论在种植业还是养殖业生产管理业务中,计算机应用面不断拓宽。小麦、水稻、棉花、大豆和油菜等优化栽培技术推广了近千万亩。主要作物病虫害预报系统、饲料配方技术已成功地投入应用。以施肥咨询、栽培调控、良种选育、虫害预报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为目标的专家系统研究,也取得了一批有实用前景的成果,并进入试验推广阶段。由于数据库、模型和专家系统这样一些单项技术有了一定的基础,农业決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正在着手进行。
(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是20世纪中叶从农业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随着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及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使得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的准确性迅速提高,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应用日益普及,其非接触、自动与快速多组分测定的优点不断为人们所认识。根据我国现代农业领域“十二五”规划的科学发展观,农业生产将从资源消耗型和粗放管理型向节约型和优化精确控制型转化,土壤、作物、粮食和食品等养分与产品质量分析管理占据重要的地位。近红外分析技术将成为现代农业领域不同对象成分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目前在现代农业领域农业生产、产品贸易和流通过程中,快速品质检测手段日益丰富,许多地区产品收购部门质量检测方法由人工感官手摸、鼻嗅、嘴咬、眼看等方式判定已转变为自动快速检测,不但可以检测产品各种内部品质参数,而且极大的改善了质量检测的客观误差,近红外分析技术在我国的市场已初步形成,应用前景乐观。
(四)农业科研。我国的计算机农业应用从这里起步。经过农业战线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计算机已普遍进入农业科学实验室,使用手摇计算机的时代基本结束。计算机已发展成为农学研究基础技术,相应的专业人材队伍已逾千人,分布在全国农业各条战线。同样在灌溉机械上安有自动灌溉的红外温度计,根据计算读取的有关数据处理,最终通过计算机发出灌溉指令。
三、存在问题
农业的产品,已建成的数据库系统,首先都应先促使个人对将做出买卖决策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这种方式很适合于作为分析问题的第一步骤。而对包括买方决策在内的交易发生的整个市场环境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总体看来,我国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亟待提高。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减少盲目性,切实研究如何使计算机这一日新月异的技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应用的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为缓解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农业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与降低生产成本,纷纷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展精确农业的研究及实践。精准农业作为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农业微观管理系统控制下的农业生产,通过GPS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准确计算出某一地块实际所需投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投入与资源浪费,提高投入产出转换效率,避免由于过量施用化学产品而带来的污染风险,因此它是一种属于超前性的高新技术农业,是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为了迎接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的挑战,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集团,它将成为未来农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在现阶段,应结合我国国情,把为实现优质、低耗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作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努力促进农业走技术集约的道路。近年来在部署生态农业和农村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试点中,把质量问题、效益问题、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问题始终作为近期农业研究的重点,加以实验和总结,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已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何雄奎.农业机械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
[2]宗锦耀.中国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技术[平装] [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3]骆世明.农业生态学技术[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2
农业转型升级需要精准化的服务 篇10
一、农业发展新形势
当前,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过近些年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业经营方式等情况已发生深刻转变, 逐渐呈现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蓬勃发展, 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同时农业发展又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新形势:资源和坏境约束力越来越强、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严重、科技实力不强、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等, 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增收的压力不断加大。面对这些新形势、新问题, 传统的农业服务方式已不能准确地、高效地满足当前农业服务的新需求, 甚至有些服务是低能的、无效的, 存在着服务与需求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这种情况严重阻碍着农业的转型升级, 农业服务需要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二、农业精准化服务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农业精准化服务, 就是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共性技术推广、市场信息发布等共性服务的基础上, 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的技术、信息、资金、项目等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农业精准化服务, 关键点就是精准,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针对性, 针对个体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二是及时性, 服务适应生产的季节性、市场的易变性等特点, 在时间性上无延误;三是专业性, 服务的内容、技术等专业性强, 服务水平高、服务质量好。农业精准化服务的最大亮点是订制, 农户可根据自身的服务需求订制个性化的服务内容。通过这种订制化、特色化的服务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 在信息服务方面, 对于养猪农户, 更希望得到专业性、个性化更强的养猪技术、猪市分析或供销对接等信息。然而, 公益性信息对于养猪、养牛农户是“一视同仁”的, 并无明显区别。这样一来, 就会造成养猪农户对信息需求的不满足, 精准化的信息服务就可为农户解决这样的问题。在生产管理服务方面, 针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供销社可为农民提供全程的大田托管, 农民可以把田里面的所有的耕种收田间管理等全部交给供销社。也可为农民提供当中的某一种套餐, 好比施肥, 供销社通过测土配方施肥, 订身打造, 需要什么肥, 需要多少, 农民不用管, 供销社给予解决。在销售服务方面, 如果农户缺市场, 就可通过互联网、通过电商来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总之, 精准化的服务, 就是农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就为他量身订制什么样的服务, 服务是高效的、是精准的。
三、当前农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服务内容与需求相脱节
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和规模化农业的不断推进,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趋势, 既有分散经营的普通农户, 也有规模化经营的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组织。他们的生产规模不一、水平不同, 从事农业生产的目标也不一致, 同时, 对于每一个体服务对象, 他们的生产内容也不尽相同, 由此导致他们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内容、关注重点也大不相同。因而当前的农业服务需求具有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的特征。然而目前的农业服务供给却没能适应这样的特征。以政府部门为代表的公益性服务组织主要基于农业生产提供具有普适性的技术服务, 由于缺乏横向的竞争机制以及人员配备力量弱小、专业素质不高等, 不能提供个性化的、全方位的服务。以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能够提供市场信息、市场营销等领域较好的服务, 但在专业性的种养技术方面相对欠缺, 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服务内容空泛、服务手段落后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随之带来的结果是农户在销售、信息、技术、金融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依然远远不能得到满足, 农业服务的内容与需求脱节严重。
(二) 服务效率低、质量不高
政府农业推广部门等公益性组织在开展服务工作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多数工作人员的服务流于形式, 完成指标了事, 缺乏积极、高效的工作动力。并且, 不少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由于缺乏现代农业的相关知识, 在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过程中常出现不配套现象, 服务不到家, 常常是“耍龙头, 摆蛇尾”。经营性服务组织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存在两方面问题:合作社方面, 大多合作社只针对内部社员提供服务, 对社外的普通散户或是不提供服务, 或是收取高昂的服务费用, 并且, 社外的普通散户所享受到的服务质量是不高的;在农业专业服务公司方面, 存在着机构虚设、名不副实等现象, 政策套利问题严重, 同时, 专业人才较为短缺, 服务质量“被打折扣”, 再加上缺少对服务对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等方面的科学考察, 导致服务效果不够好。当前大量的农村留守人员为六七十岁的老年人, 他们接受新科技、新知识的能力差, 并且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这也是导致服务效率低、服务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三) 服务供给不稳定
农业服务在供给过程中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在以政府为代表的公益性服务方面, 当国家政策文件突出强调农业服务时, 乡村基层组织对农业服务就重视, 农业公益性服务工作就升温, 对农户的服务就好。反之, 服务则“时有时无”, 有时在农户不太需要服务的时候, 服务扎堆出现, 在特别需要服务的时候却“不见踪影”。在以农业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服务方面, 服务供给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随市场的信号的变化, 企业的经营策略也要变化, 例如, 当市场形势较好时, 企业倾向于与农户达成订单协议, 以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当市场形势呈下滑状态时, 如果市场的农产品价格比农户提供的收购价格低, 那么企业就不再愿意与农户合作, 而倾向选择直接与市场达成交易, 这样农户的利益就不能够得到保证。所以, 市场主导型的服务供给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在以农业服务公司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方面, 由于服务成本较高, 发展资金匮乏, 缺少高素质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 参加高水准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 发展动力不足, 导致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四、农业服务精准化的必要性
(一) 让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精准化的服务要求以实际问题为导向, 对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特征进行研究, 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产项目、经营规模等方面的差异, 同时深入到服务对象之中, 分层次地了解各种服务需求, 如普通农户最关注产中技术辅导服务, 专业大户最关心信息服务, 农业企业最需要产品营销服务等, 真正做到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紧密衔接, 让服务更精准。同时, 通过“点菜”或“套餐”式的供给方式, 农户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所需的服务环节, 获取个性化的、专业化的服务。服务组织出于自身的市场发展需要, 会在服务过程中积极主动减少生产中常出现的资源浪费、人力浪费等各种浪费, 确保农户支付最少的成本, 获取最高质的服务, 并且通过现代互联网等技术让服务更高效。这种精准的、高效的服务使得农业服务中的内容与需求的相脱节、效率低、质量不高、供给不稳定等问题迎刃而解。
(二) 解决“谁来种地”和农业污染等问题
近年来, 农村“空心化”问题愈发突出, 土地抛荒现象严重, 大部分地区通过土地流转这种方式来化解这一问题, 虽然土地流转是快捷有效的解决之策, 但随之也带来了“失地农民”问题。如何既能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 又能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精准化的全程土地托管服务便能实现这一点, 由于土地托管不涉及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比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农地股份合作制方式的转换成本低, 因此农民更乐意接受, 农户可将土地交由服务组织进行全程管理, 在不影响自己外出务工的同时, 最大程度地获得土地所带来的收益, 极大地缓解了“谁来种地”的压力。农业服务组织通过提供精准的种养技术服务, 农民不再担心土地“施多少肥、洒什么药”等问题, 精准化服务技术人员对其因地制宜, 科学施肥、合理用药, 一方面能够确保土地的丰收, 另一方面能够解决由于过度施肥和喷洒农药而导致的土地污染问题。
(三) 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所谓的现代化农业具备以下六个基本特征: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化。显然我们的农业离现代化差距还很大。发展现代农业, 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 要引导农民从传统型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型转变, 特别是欠发达山区的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尚不适应, 传统的耕作方式, 自给自足的观念, 严重阻碍着现代化理念在山区农民中的传播。精准化服务的供给, 一方面, 通过为农户提供现代化的物质装备和科学的生产技术, 让农户逐渐地认识到传统农业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从而变被动接受现代农业知识为主动需求。另一方面, 通过提升土地的规模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让农户从中享受到现代农业带来的高效益。从而不断地引导着农民向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 极大地有利于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
五、实现农业精准化服务的相关建议
(一) 政府相关农业服务部门
第一完善为农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建立起县农业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广泛参与的“三方”考核机制, 对于县管农业服务人员要增加乡镇一级的评价权重, 对于乡管农业服务人员要增加县农业部门的评价权重, 评价结果要与绩效奖励挂钩, 以激励农业服务人员从事好为农服务的本职工作。第二提升农业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强化各级农业服务队伍的知识更新, 提高专业技术实践操作能力, 加强复合型、综合型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第三提高政府公益性服务的瞄准度和有效性。改变目前公益性服务机构以技术服务为主的单一服务方式, 加快向信息、营销、资金、创业支持等“全方位”服务领域拓展, 满足各类对象对农业服务的个性化、全程化和综合性需求。同时, 要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和反馈渠道如信息采集点等, 实时反馈各方的需求和供给信息, 保障服务的有效性。
(二) 新型农业经营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 提高运作水平、提升服务能力。要创新服务机制, 积极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契约式、保姆式等形式的服务, 切实保证服务的成效。农业龙头企业, 要积极投入高水准的社会化服务资源, 对合作农户的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精细的指导和监控, 一方面能够使自己的产品更好适应市场, 另一方面能使农户的收入增加, 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共赢。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 可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有偿地为其他农户提供迫切所需的服务, 如拥有的各种农业机械除为自己服务以外, 农忙时节也可为其他农户提供服务。
(三) 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
农业服务公司、服务超市等专业化服务组织是新时期为农提供经营性服务的重要力量, 因其具有天然的内在动力机制, 优势十分明显。在精准化服务建设方面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要与客户建立紧密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 将提供的服务与农户的最终生产成果相联系, 切实保证服务的质量。第二要完善其内部的管理制度, 加强对内部成本的控制, 降低服务的成本, 特别是对于较为落后的农业发展地区, 要让客户更容易接受, 提高客户的参与程度。第三, 要积极与科研院所或农业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实时获得最新、最高效的现代农业知识, 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摘要:长期以来, 农业服务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文章通过对现有农业服务状况问题的分析, 提出为适应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 农业服务需要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并对如何实现精准化问题基于不同的服务供给主体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服务,精准化
参考文献
[1]王永明.新常态下农业精准服务的内涵与重点[J].基层农技广, 2015 (07) .
[2]仝志辉, 侯宏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象选择与构建策略[J].改革, 2015 (01) .
【精准农业探讨】推荐阅读:
精准农业装备07-15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08-20
农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08-09
精准农业技术及应用论文09-03
农业经济增长探讨06-24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探讨07-18
烟草现代农业建设探讨08-16
我国农业企业化问题探讨10-02
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探讨10-08
精准复习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