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就业

2024-07-27

精准就业(精选11篇)

精准就业 篇1

为切实做好新密市春节期间就业困难人员救助工作,新密市人力中心采取“三精准”措施,开展救助慰问活动。

一是精准指导。出台《新密市2016年春节就业困难人员救助工作方案》,圈定救助范围,明确救助方法和救助流程,保障了就业困难人员救助金发放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精准发放。组织召开2016年春节困难人员救助工作筹备会,充分动员集体企业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积极上报,制定2016年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表和就业困难人员救助金发放台账,让救助资金落到实处。三是精准帮扶。根据上报的特困人员信息,由市人力中心、财政等部门组成调查组,逐户核实申报条件和家庭实际情况,确保专项资金发放到真正需要的群众手中。

对特别困难、行动不便的,由市人力中心上门慰问发放救助金,其他就业困难人员集中在市人力中心劳动就业培训学校领取救助金。据统计,2月2日~3日共帮扶就业困难人员373人,发放救助金18.65万元。

精准就业 篇2

全力助推精准扶贫扶 ,也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开发区该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帮助贫困群众尽快实现脱贫增收? 目前,开发区需要创新扶贫工作思路,依托园区企业集群的优势,聚力就业扶贫,因区制宜,精准施策,努力形成开发区脱贫攻坚工作特色。

开发区的总体功能定位是改革试验田、对外开放窗口、工业和服务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先导区和重要经济增长极。在这一定位下,开发区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就无法像其他旗县区一样,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来帮助贫困户增收,这也成了开发区脱贫攻坚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必须根据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适合开发区的精准扶贫战略。

“就业扶贫”是“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一环,是五个一批中重要的一批,也是在精准扶贫路上扶到点子上的重要一步,因为就业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授人以渔”,而这正是扶贫变“输血”为“造血”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就业扶贫工作对打赢开发区精准扶贫攻坚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想做好开发区就业扶贫工作,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第一,利用创业带动就业。根据自治区《就业创业扶贫行动实施方案》和我市《××市2016年至2020年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开发区就业创业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大群众创业扶持。对贫困家庭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城乡群众自主创业,给予政策扶持和一定的经济支持;第二,夯实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服务机制,有效提高贫困家庭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按市场需求和就业群体的不同情况分类开展培训。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员免费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贫困户的就业创业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第三,要继续大力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政策。大力支持“40、50”人员、残疾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对参加社保并缴纳保费的上述人员,按照规定给予社保补贴;第四,要充分发挥开发区企业集群的优势,依托工业和服务业集聚区的定位,通过政策引导各类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到就业扶贫中,动员各园区企业从践行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将就业岗位向贫困人员倾斜。利用“阳光人社”、开发区就业群等网络平台和端口积极收集和发布岗位需求信息,为用工单位和有就业需要的贫困人员搭建桥梁,促进就业。

精准就业 篇3

《实施方案》提出,利用3年时间,在玉林市全面实施“精准脱贫 就业先行”就业脱贫工程,充分发挥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在基层的作用,围绕“一个率先”(在全区率先实现贫困劳动力家庭通过稳定就业全部脱贫),抓住“两个关键”(发挥就业和创业公共服务关键作用),实现“三个覆盖”(就业帮扶、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服务全覆盖)等目标,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帮助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脱贫。

《实施方案》明确,通过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就业帮扶、技能培训、创业服务等措施,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开展。一是创建就业服务平台构建就业脱贫服务体系。通过创建基层乡村两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四级远程视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农民工创业服务平台等四平台建设,使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向基层农村延伸,实现近距离就业创业服务。二是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推动就业脱贫深入开展。围绕建档到户、帮扶到人、政策托底、建立机制四举措使就业创业帮扶措施落实到户到人。三是开展就业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以全市42.6万农村贫困人口为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三计划,使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四是实施创业服务帮扶自主创业。通过加快农民工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自主创业扶持政策,依托农村产业发展,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推动双创,助推玉林市经济发展。

“两学一做”精准就业扶贫下基层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推进精准就业扶贫工作开展和推动充分就业社区建设,5月26~27日,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城乡就业科赵平同志与《中国劳动保障报》驻福建记者站负责人、易联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一行4人,赴三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两学一做”精准就业扶贫下基层调研活动,并深入三明市两个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进行实地采访。

调研过程共召开了两场座谈会。一是在三明市劳动就业中心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三明市各县(区)对福建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即“劳动99三版”)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同时对新开发的“劳动99三版”精准扶贫模块进行了演示,会上与各地经办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交流,收集到许多中肯、宝贵的建议。二是在三明市三元区劳动就业中心召开座谈会,会上介绍了全省各设区市精准就业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了解三明市精准就业扶贫工作有关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并听取三明市对开发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信息管理软件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加强与媒体合作,对三明市的2个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即三路社区、东安社区的先进工作经验进行实地采访。下一步,福建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将对三路、东安等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做系列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先进示范作用,从而推进福建省充分就业社区建设。

XX市就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篇5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工作,勇夺“双胜利”,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省市富民增收的总体部署,聚焦重点低收入群体,以促进就业为增收手段,着力激发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切实提高低收入人口的获得感。在困难人员就业帮扶上显充分担当,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全面巩固提升人社就业扶困成效,确保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困难人员100%推荐就业,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向的困难人员100%扶持创业,有就业能力和培训意愿的困难人员100%参加培训。实现企业吸纳一批,公益性岗位托底一批,创业引导带动一批,技能培训提升一批,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贫困劳动力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强化责任担当,推进对口扶贫协作工作。落实“脱贫不脱钩”帮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在岗位输送、就业推荐、跟踪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障东西部扶贫协作圆满收官。

二、工作举措

(一)精准识别信息,动态掌握困难家庭劳动力基本情况

加强对民政、残联等部门的对接沟通,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强化常态化服务,开展困难家庭入户摸底调查,建立“一户一档”,准确掌握家庭情况、就业状态、就业能力、就业意愿等信息,每月至少进行1次跟踪回访,实施动态跟踪,按照“一人一策”的要求制定精准就业帮扶方案。

(二)发挥属地作用,拓宽困难家庭劳动力就业渠道

1.落实公益性岗位开发。压实城市办事处、区镇责任开发公益性岗位300个,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开发一批消杀防疫、保洁环卫等临时性公益岗位。加强对公益性岗位的管理,通过区镇人力资源市场渠道,定期发布岗位信息,健全空岗报告制度、退出机制、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岗位储备库”。各城市办事处、区镇劳动保障所要定期对辖区内的公益性岗位使用情况进行排查,动态掌握公益性岗位使用情况。

2.强化困难人员就业援业。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功能,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对从事公益性岗位政策期满后通过其他渠道仍难以实现就业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可再次按程序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就近就地安置困难人员就业。

3.进一步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全力抓好各项就业扶持政策落实,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吸纳困难人员就业,按规定给予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对来我市实现稳定就业的碧江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参照我市标准享受同等社保补贴等政策。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困难家庭劳动力就业能力

1.扶持困难人员提升技能。充分发挥农民职业技能、家政专项培训、残疾人就业援助行动、劳动预备培训等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作用。加快开发困难人员劳动力个性化、差异化培训项目,确保有意愿的困难对象至少接受一次免费培训,掌握一项以上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微信网络媒体等桥梁作用,积极宣传并引导困难人员,包括对口扶贫地区贫困劳动力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行动范畴。

2.完善培训补贴政策。落实在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在培训期间每月按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生活费补贴。

(四)加大创业扶持,助力困难家庭劳动力创业脱贫

1.扶持困难人员创新创业。对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开展免费创业培训,积极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将一次性开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租金补贴、创业社保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全面覆盖到有创业意愿的困难家庭劳动力。

2.提升载体孵化能力。支持建设一批创业载体和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创业孵化基地载体作用,根据载体规模、运行能力、服务效能、孵化质量等情况进行评估,按规定给予孵化基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困难家庭劳动力入园孵化,建立“培训、孵化、帮扶、服务”一条龙创业帮扶工作机制,为入驻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和切实有效的指导服务。

(五)做细就业服务,增强困难家庭劳动力帮扶实效

1.强化常态化管理服务。做好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业务提升培训工作,确保工作下沉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建立登记失业人员定期联系和分级分类服务制度,每月至少进行1次跟踪调查,定期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服务等政策咨询,对其中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

2.加强岗位信息归集匹配。推进区镇人力资源市场渠道,通过线上精准、即时匹配“岗位储备库”和“困难人员需求清单”。通过线下协理员“点对点”入户摸底走访了解帮扶对象特点和需求,对就业困难人员加大岗位推送力度,按照“一人一策”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推荐岗位,提供求职、应聘等专门服务。

三、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各区镇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把保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明确责任分工、责任人和成果形式,确保各项任务有措施、能落实。

2.强化联动配合。各区镇、部门要加强协作,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就业工作。

3.加强政策宣传。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渠道,加大脱贫攻坚典型事迹宣传力度,多维度宣传对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政策,让贫困群体了解和享受各项帮扶政策,提高政策服务效能。

精准就业 篇6

该县主要措施:一是积极搭建就业扶贫服务平台。全县28个镇就业社保服务中心已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138个贫困村建立了村级就业服务站;31个村(社区)实现了广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联网;县、28个镇和部分重点社区(村)建立了远程视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二是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县建立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档案台账,认真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贫困村专场招聘会”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搭建就业双选平台。

三是大力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县人社部门深入贫困村举行7期8班次技能培训,培训贫困劳动力400人;举办创业培训班8期培训480人。充分发挥贫困村就业服务站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宣传发动全县504名“两后生”到广西工贸高级技工学校接受为期一年的职业技能培训。

四是帮扶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该县以广西示范性贫困县农民工创业园及海上王、力胜等2个创业孵化基地,以及自治区级农民工实训基地等创业服务平台为基础,为失业创业人员提供了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平台。目前,海上王创业孵化基地已有50多家企业入驻,带动就业280多人;农民工创业园入园企业9家,带动就业2060人。

五是认真落实创业优惠政策。该县为广大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设施、创业场地等创业帮助。目前,已发放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第一批10家企业场租和水电补贴3.9万元。同时,协调财政、信用联社等部门开展农民工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工作,更好支持广大农民工创业,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70笔共700万元。

精准就业 篇7

精准市场服务,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从2009年开始,在前一年举办秋季供需见面会的基础上,举办春季供需见面会。2016届毕业生春季供需见面洽谈会共有260多家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了6000余个就业岗位。招聘会设立“黑龙江省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医学毕业生”招聘专区,邀请全省42个县市区的卫生部门负责人及32个基层乡镇卫生院的负责人参会,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为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锻炼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

精准信息服务,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研发开通“就业微官网”,设置招聘信息、就业指导、企业招聘等专栏,每天为毕业生和离校未就业学生推送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依托二级学院为毕业生班级建立微信、QQ、飞信等网络平台,实现就业信息点对点、一对一精准推送。截至目前,面向2016届毕业生累计发布就业信息5万余条次,提供生均就业岗位4个。微官网为用人单位提供接入端口,用人单位可公布单位信息,实现就业微官网与学校就业信息网、校友会微官网等交互对接,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信息交互渠道和平台。

精准指导服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以“职场训练营”系列讲座为载体,邀请校友、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等开展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讲座等就业指导教育活动。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月”和“职业规划暨职场模拟招聘大赛”为途径,开展简历设计、求职技巧教育。在各基层学院设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工作坊”,对毕业生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形成毕业生就业动态档案,邀请校内就业指导老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一对一就业指导师,即时解决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家长、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就业沟通机制,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及时沟通就业进展情况,形成合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精准就业 篇8

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 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而对于民办高校而言, 生源质量相对公办一本二本院校偏低, 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自我约束及自我规划力还较低, 因此有必要提高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精准化程度, 提高就业创业指导实效性。开展精准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就是面向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发展特点、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群体, 除给予普遍、常规共性职业指导和培养外, 还需要分门别类地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就业引导、职业辅导, 促使学生成功就业。

二、目前民办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精准化现状

( 一) 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体系亟待加强完善

民办高校二级学院是开展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主阵地, 就西安培华学院而言, 二级学院学生服务站内各类导师是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主力军。但校院两级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 特别是院级整体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还不清晰, 面向学生开展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还不够系统完整, 相关工作的效果评估机制不完备, 缺乏合理统一规划。

( 二) 就业指导教育精准化程度还不够深

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模式单一, 针对性不强, 精准化程度不够。在就业创业指导方面,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都采用简单单一方式进行指导, 比如开展集中宣讲讲座, 在指导内容上集中在政策宣讲、求职技能传授等方面, 忽略学生专业差异性, 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及市场不同要求。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大, 精准化程度不够精深, 各类创业就业导师作用还不充分。

( 三) 各类就业创业指导人员指导能力亟待提升

从目前就业创业指导队伍的现状来看, 整体缺乏稳定性、专业性。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作需要出发, 我们的导师队伍一方面比较缺乏专业化指导, 同时缺乏对目前人才市场深入了解。在对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对企业招聘信息解读传达、求职面试指导、简历制作指导、择业定位指导等方面, 都缺乏有力支撑, 就业指导实效性不强。

( 四) 工作中调研工作力度不够

高校在面向毕业生开展的就业质量跟踪调研以及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开展人才需求状况调研分析方面都比较薄弱,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 更有必要建立调研回访长效机制, 加大调研工作力度, 准确了解学生及人才需求市场的真实状态, 在调研方法上, 需要更多地借助现代网络信息化手段开展各类调研工作。

三、实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精准化思路

( 一) 建立校院两级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体系

民办高校应在建立校院两级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基础上, 校级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应在政策制度、体制建设、资源享用上提供保证, 同步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作重心下移至二级学院, 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各类导师 ( 如学业、生活、生涯导师) 的发挥作用。由二级学院一把手、主管学生工作院领导担任本院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程设计师, 做好本院机制建设, 对机构、人员、职责分工做出明确设定, 制定相关制度、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实施方案、管理考核等。

( 二) 建设一支专业化且稳定性较强的专兼职队伍

就业创业指导一定是一项全员化的工作, 学业、生活、生涯导师应是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主力军。建设好这支队伍则是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作之重。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 能够和大学生互动交流、有效沟通的专业化指导人员队伍。注重对各类就业创业指导人员提供更多专业化培训和学习交流机会, 从职称评定、评优评级、职务晋升、外出学习、工作量统计、年终考核等方面, 为其提供积极的政策环境, 提升其参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积极性。

( 三) 与市场建设实现准确对接

就业创业指导应围绕学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建立实习、就业、创业贯通的社会产业需求链。继续在巩固原有就业市场及合作单位的基础上, 加大外联力度, 要根据专业特色, 与长期合作单位加强联系, 举办行业性招聘会, 提升就业推荐精准度。

( 四) 增强指导服务人性化、全程化、多元化、平台化

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特征、技能水平、职业兴趣、职业目标及职业定位, 进行深层次、多方面分析, 并提供针对化咨询和服务, 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针对不同学生, 实施分类指导、个性化一对一指导。在指导服务形式上, 应充分利用校内师资、企业、校友等多方资源, 以普遍指导与个体咨询指导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讲座、班会、沙龙、报告会、外出参观、座谈、视频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 比如微信、微博、手机APP、短信等。增强就业创业体验, 通过大学生求职工作坊、团体或个体咨询、简历制作及模拟面试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外出参观交流、实践体验等多种实践活动。

( 五) 建立调研机制

应面向不同阶段学生, 开展前期摸底调查, 了解其实际情况及需求;定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效果调研, 建立效果评估机制, 了解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反馈和意见。面向学生, 建立跟踪调查档案 ( 或记入学生成长手册) , 实时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指导效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随时跟进调查, 将精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实行到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作各个环节。

摘要:民办高校在新常态下必须转变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思路。本文首先分析精准化指导的必要性, 然后分析目前民办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精准化现状, 最后尝试探索实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精准化思路。

关键词:民办高校,新常态,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志贤.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6 (02) .

精准就业 篇9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 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毕业生就业必然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结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就业工作实践, 从独立学院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自身素质、就业观、就业服务工作针对性四个方面分析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

(一) 独立学院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低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社会声誉不如母校或名校, 且位于本专科办学层次的中段, 在高校中的作用和地位颇显尴尬。在学生方面, 独立学院学生入学成绩偏低, 生源质量因此相对较差;在师资方面, 独立学院多半依托母体学校, 或是外聘其他高校教师, 自身师资相对薄弱, 而且优质教师资源更倾向于老牌或公办高校, 使得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社会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意义认识模糊, 且受传统思想束缚, 认为独立学院不正规, 更有甚者认为独立学院唯利是图。这种对独立学院不全面的认识, 导致社会对其培养的学生产生怀疑和偏见, 认为独立学院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较差, 肯定不如公办高校。这些错误的认识和就业歧视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求职择业, 尤其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无疑愈加艰难。【2】

(二) 毕业生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生源质量分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使得独立学院生源质量进一步下滑, 其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公办高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加之社会对独立学院及其专业的认同感较低,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计划性和目标性, 一味注重学生活动的参与度, 忽视了对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根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 用人单位反馈给学校的主要意见是“专业知识较欠缺, 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见, 专业素质水平是影响独立学院毕业生竞争力的最主要原因。此外, 独立学院很多学生成长环境优越, 生活上养成了好逸恶劳、懒惰的不良习惯;学习上缺乏自觉学习、自觉研究的意识, 缺乏主动学习的毅力和恒心, 更有甚者出现沉溺网络荒废学业的现象。【3】可见, 独立学院毕业生学习习惯及吃苦精神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毕业生就业观存在偏差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存在一定的偏差, 主要表现在就业薪酬、就业单位及就业地域选择三方面。在就业薪酬方面,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其学费、消费水平较高, 因此他们对薪酬的期望值一般较高。在就业单位方面, 过分地看重用人单位的规模、工作环境, 片面的认为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才是铁饭碗, 仍抱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落后思想。在地域的选择上, 部分学生视野狭窄, 一味追求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或省会城市, 而这些地区人才密集、竞争激烈, 独立学院学生并不具有优势, 无形中又增加了就业的困难程度。【4】

(四) 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

“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质量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5】虽然大部分院校开展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但效果却并不理想, 根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问卷调查的结果, 部分学生反馈“现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作用不大”。由于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高, 往往缺乏强制力, 对学生及教师难以考核, 普遍存在逃课敷衍现象。此外, 就业服务盲目模仿其他类型高校, 不能贴近毕业生的需求、反映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 不能精准把握就业工作存在的症结, 没有针对性的对毕业生提供帮助, 这是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5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调研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 重在精准, 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在此背景下, “精准就业”被一些高校就业工作者提了出来。本文认为, 从实践的角度讲, “精准就业”要求“就业问题分析要精准、人才培养要精准、资源配置要精准、就业措施要精准”, 最终使学生顺利就业并实现“人职匹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的严峻形势下, 只有准确把握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存在的重点突出问题, 才能“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 精准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精准就业的途径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该校工作的重点。强化“一把手工程”, 促进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 大力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力量, 鼓励他们积极联系用人单位, 推荐毕业生就业, 形成全员关心就业的合力。该校提出对就业工作的“8抓1增加” 新要求, 即抓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抓实践教学;抓就业指导;抓就业渠道的开拓;抓就业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抓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教育;抓就业质量;抓就业管理与服务;增加对就业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就业工作在新要求下, 各个部门通力合作, 成效显著。

(一)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 以大学生需求为导向的理念,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构建平台、创造条件;需要从就业帮扶服务、就业信息服务、职业规划服务、专业指导与能力提升服务等方面做出切实努力。

1. 精准就业帮扶, 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学校以“充分就业、满意就业”为目标, 针对有就业意愿并积极求职的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社会孤儿、烈属和残疾毕业生, 广泛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政策和帮扶措施, 高度重视求职补贴的申报、发放工作。另外, 学校针对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实行分类管理, 分别设立专项援助资金、建立档案台账、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和定向信息推送;并组建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就业指导中心人员构成的就业帮扶团队, 面向就业困难毕业生采取个别指导, 通过推荐、技能指导、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途径, 切实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学生层面, 发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带头行动, 深入推进学生互助就业模式, 以信息互换、经验互享等方式实现就业机会共获、压力共担、岗位共得。每年有10%的毕业生得到资助和帮扶, 90%以上的困难毕业生通过帮扶找到工作, 成功签约;一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因在就业帮扶工作中表现突出受到表彰和奖励。

2.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完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首先要抓好校内校外两个市场, 即在该校内形成“请进来”的用人市场;在校外市场, 积极走出去。学校每年安排几十人次赴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天津、河北、武汉等地区走访联系用人单位, 开拓就业市场;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毕业生就业单位已遍布湖北全省和经济发达地区, 许多用人单位主动到该校选用人才, 供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岗位大幅度的增加。在抓好两个市场的同时搞好两个服务, 热情接待用人单位和毕业生, 做到贴心服务, 很多企业因此年年到校招聘毕业生。

其次要充分利用政府、行业协会资源。学校利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有利平台, 积极培育校企校地合作中的就业市场, 扎实抓好就业平台建设。在校地合作方面, 学校每年安排专人积极与各地人社部门建立联系, 搭建相互了解的平台。如提前了解本地区各县“三支一扶”的需求, 积极搭建签约平台;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 及时发布毕业生的生源信息和招聘会信息, 并联合在校召开专场招聘会;此外, 充分利用行业协会资源, 如该校作为鄂西北厂长经理协会、东风公司企业家协会会员, 更加便利的了解本地区产业布局全貌及需求, 积极向协会单位推荐学生就业, 进一步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 加快信息化建设, 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学校注重发挥网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除了利用该校就业信息网外, 还与规模较大的人才网站达成协议, 在其网上免费进行毕业生的宣传和推广, 从而建立低成本、高效率、海量信息化服务的人才就业信息共享网络。同时在高校中较早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传递, 其中微信平台“每日一条”受到广大毕业生的青睐。此外, 还利用互联网、校友、教师、学生家长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充分挖掘整合信息资源, 收集发布适合学生就业的有效信息。

4. 全程化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服务实效

把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 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 建立一套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如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入学教育、专业教育,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对二年级学生, 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 进行本专业行业发展教育, 引导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对三年级学生, 通过企业宣讲、专家讲座等, 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宣传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对毕业年级学生, 通过就业指导课进行求职择业技巧培训、就业心理指导, 帮助其顺利就业。

5.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把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提出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大学生应征入伍”等一系列政策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学生, 鼓励和引导他们到基层、到欠发达地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此外, 独立学院学生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需全方位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加强心理教育,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抗挫折的能力, 帮助其消除就业恐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 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 实现多元化就业;避免盲目追求, 正确认识自我, 调整就业期望值, 进行合理的定位。

(二)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校本着立足本地、面向湖北、依托汽车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走以教学为中心、校企合作、产学研相融合的道路, 以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 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以其大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显著深受社会欢迎, 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稳居湖北省同类院校前列。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改革专业设置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 紧密结合实际, 充分发挥企业、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效利用区域资源优势, 借助“汽车产业链”不断延伸、扩展和优化, 发展学科特色。该校明确提出专业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 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 彰显特色、突出重点, 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以汽车、材料、控制、机械为主干, 以管理、信息、人文为支撑”, 【6】满足区域经济建设与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布局。在不断调整创新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同时, 保持特色和优势专业体系, 如该校淘汰了学生学习困难、就业差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德双元制学院”和“中兴3G学院”两个特色专业学院;“车辆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车联网”和“通信工程”两个新兴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旅游管理”等三个院级重点培育专业。

2.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以行业、企业知识和能力、素质需求为出发点, 按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企业访谈→毕业生、高年级学生座谈→参考专业指导性规范→教研室研讨→形成培养方案初稿→该校审查→校企专家论证→完善培养方案”的路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学科基础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 重新整合优化专业课课程内容等措施, 学期学时分布更加均匀, 总学时学分得到大幅缩减,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荷, 为学生提供了更大自主学习空间。多个专业采取“订单培养”, 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等模式, 引企入校共建专业管理平台;创新了“职业活动导向技能三段式”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以增强专业技能为目标,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与效果

首先在独立实践教学体系上, 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全面推进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成才的“三自”人才教育模式。其特点是: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按照学科大类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科基础课, 整合优化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搭建, 比例为3:4:3。集中实践环节包含军事训练、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专业实习 (社会实践)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等环节。实践环节 (含实验和集中实践环节) 学分比例理工类专业不低于28%, 其它专业不低于22%, 并逐步将实践环节学分比例提高到30%以上。重视学生课外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积极探索和推进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工作。贯彻实施旨在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大三战略”, 如计算机相关专业大三学生利用暑假参加东软的培训项目, 机制类大三学生暑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 并安排工厂师傅帮带等, 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岗位见习”、“顶岗实习”、“实习直转就业”等实习、实训、就业等工作模式, 开辟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新天地。

其次通过专业技能比赛,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飞思卡尔”全国智能车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与创新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湖北导游大赛及院内高等数学、英语演讲等竞赛, 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国家和谐、社会稳定和学校的命运, 要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 就必须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在新常态下, 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方法, 按照“就业问题分析要精准、人才培养要精准、资源配置要精准、就业措施要精准”的要求, 将有效提高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层次, 解决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当然, 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破解策略还需要利用毕业生、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力量, 协同努力。对毕业生来说, 应该客观认识自己, 准确定位, 不断提升求职技能和职业素养;对家庭来说, 家长应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协调发展, 鼓励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对社会来说, 给独立学院及其培养的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少一些偏见和歧视。【7】

参考文献

[1]周培荣.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5 (19) :39.

[2][4]牛勇, 朱伟华, 林帆, 黄石青.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5) :41.

[3]李秀刚.浅谈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问题[J].学理论, 2009 (12) :232-233.

[5]李丹.独立学院就业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12) :109.

[6]王超.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培育学校比较优势[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01) :26.

精准就业 篇10

一、我校2017届学生普遍就业心理

1、过分自卑和焦虑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 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1]。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 担心能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单位, 担心选择是否正确以及理想能否实现, 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等。在求职就业时, 大部分的大学生都非常渴望找到一个自己理想、满意的工作。一开始, 他们非常积极主动, 想在求职浪潮中大显身手。有的可能一次、两次就成功了, 还有的多次尝试却屡屡失利。面对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 求职失败的这些大学生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和焦虑心理。以至于在之后求职过程中, 他们总认为自己不论是在业务能力还是组织、沟通等方面都不如他人, 尽管有适合的工作, 他们也不敢轻易尝试。

2、缺乏客观的自我认知

在多次举办的校园宣讲会及大型招聘会中我们发现, 当选择过多之时, 大部分的大学生会在众多的选择中失去方向。专业、性别、工作地点、薪资等等这些因素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在择业过程中的阻碍。其折射出来的核心问题是大学生们对于自我并没有正确、客观的了解和认知, 他们在焦择业的同时, 却很少回归到自身上来——我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我想要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 我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 时常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在校园招聘的黄金期, 一次次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3、期望值过高, 眼高手低

自我国大学教育扩招以来, 大学生包分配的时代早已成为了历史。这就意味着在“科教兴国”的政策下, “精英式”的教育早已向“平民化”的教育过渡。现在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是90后, 他们成长在一个幸运的时代, 同时又极具变化的时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家普遍认为寒窗苦读十余载, 都希望自己能够用自己多年的苦读来换取一份不错的工作。以至于在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和问题时, 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 一味的挑剔, 错过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机会。

二、精准帮扶的具体措施及作用

1、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

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们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 第一份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极为重要, 学校应当在此过程中担当起重要的角色, 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规划职业生涯,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1) 设计符合90后大学生们的就业指导课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不仅仅要在毕业生中开展, 更是要把就业方面的内容从大一就开始植入课堂, 让同学们尽早地对于职业有了解、有认知、有判断, 并且在此过程中加以实践的引导, 使他们养成主动关注就业、积极就业的观念。我校近年来不断探索创新科学合理的育人模式, 目前已在校园内开展“1+N”企业课程进课堂的项目。通过与多家企业的沟通、合作, 对于同学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他们不仅能在课堂上接触到企业内容, 企业更是通过提供平台的方式促进大学生们更好、更快的就业。

2) 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就业形势的分析。在求职过程中, 很多一部分学生只知道一味的查询招聘信息, 却忽视了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中, 应当此两项作为重中之重, 帮助同学们了解就业形势,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 加大就业政策的解读, 使同学们对于整个就业的大环境有宏观的了解, 避免他们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因为政策问题四处碰壁。

2、引导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一到了招聘季, 同学们就会呈现出“有病乱投医”的状态。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知和定位, 那么必然会在求职的浪潮中失去自己的主动权, 而被动的去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因此, 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 要结合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引导:

1) 帮助大学生们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有自己的优缺点, 在追求与自己相符的社会价值时, 必然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去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此过程中, 要鼓励大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面临就业更要加强自我的情绪管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努力钻研、开阔视野以及提高自我的实践能力来完善自我。

2) 对于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

据统计, 大部分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从事本专业的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有必要为同学们正确解读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学了四年的专业, 一下子全部放下而重新去选择一个自己根本不熟悉的领域, 对于他们大部分来说是很难适应和胜任的。当然, 对于那些在大学期间有过许多学习实践, 且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比较了解的同学们来说, 他们不用去考虑这样的问题。但站在学校、学院的角度去思考, 在同学们进入社会工作之前, 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四年所学的专业, 也是非常必要的。

3) 进行恰当的心理调试。

“心理调适是指大学毕业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 改变或者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 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2]”同学们在面对就业这个重大人生抉择时, 难免会出现诸如困惑、焦虑、自卑、不平衡等一系列的不良情绪。这就需要学校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相应、恰当的自我心理调试来缓解这些困扰。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对自我与现实进行客观的分析, 有效的排解心理困扰, 调节自己的情绪, 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维护身心健康。在遭遇遇挫之后, 引导他们正确、仔细寻找失利原因, 不要困在当前的艰难之下, 而是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重新设立奋斗的目标, 根据应聘单位的要求进行准备。

职业,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 是我们每个人践行生命意义唯一的途径。

处于多变的时代之下, 面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是国家、学校、用人单位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在这个过程中, 对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精准帮扶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每年的求职招聘季是各大高校的重头戏, 如何促进学生有力、高效就业, 一直是学校的高频关注点。针对学生就业问题, 提升同学们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我校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就业指导形式, 如设置专门课程、企业进校园等。但正处于就业形势危机下的大学生们, 心理问题却日益突出。因此在求职就业过程中, 学校加强精准帮扶和指导,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帮扶,大学生,校园招聘

参考文献

[1]彭昱, 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东北电力大学.2010.

[2]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6) :46~47.

精准就业 篇11

一、实施“123”就业工程,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基础

2013年11月,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到百色就农民工工作进行调研时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同时要求百色市各级党委、人民政府要大胆先行先试,不断突破各种障碍和限制,为农民工就业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百色市就业服务中心通过认真学习彭清华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政府帮助、社会援助、资金资助、自主互助”的指导思想,及时研究并制定全市“123”就业工程(即搭建一个市县乡三级培训就业信息网;从2014年开始,用2年时间培养和评选10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头人、1000名农村劳动力创业带头人;建立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等三个信息库)工作思路,由市委、市人民政府下发文件,作为全市重点工作统筹推进。

(一)搭建培训就业信息网,强化精准扶贫手段

结合百色市实际,委托专业软件公司,以自治区就业服务数据中心为核心,建立与自治区联网的地级市资源数据库,组织搭建市、县、乡互联互通培训就业信息网,形成覆盖市、县、乡(街道)的三级信息网络,实现一点登录、全市查询,为农民工免费提供用工需求、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等信息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减少求职创业成本,帮助实现就业创业。

(二)开展“双千”评选表彰,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从2014年起,用2年时间培养评选10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头人、1000名农村劳动力创业带头人。在全市每个行政村中分别确定1名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头人、农村劳动力创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为每位对象建立档案、跟踪扶持,并择优进行评选表彰,通过开展“双千”培养评选,树立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典型先进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为953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头人和1106名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带头人建立档案并进行跟踪培养。2015年已分两批对184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头人和442名农村劳动力创业带头人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

(三)建立三个信息数据库,夯实精准服务基础

1.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农民工信息库。实施精准扶贫,就要明确扶贫的对象,并找出致贫原因,分类制定脱贫规划,确保扶贫工作精准到位。百色市全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全面掌握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基础数据,包括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创业情况、社会保障情况、职业技能情况等45项指标,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实现精准就业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2015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共有219万人,减去免调查人数2.5万人,实有劳动力199.4万人,外出务工人数80.12万人,外出务工收入按每人年收入2万元计算,全市外出务工年收入约160亿元;全市返乡创业农民工共12885人。

2.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数据库。广泛宣传,在全市征集市场前景好、见效快、风险小、适合农民工创业的创业项目,择优纳入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库,同时积极开展推介活动,搭建农民工和创业项目对接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和创业选择,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全市累计征集到558个创业项目,其中165个创业项目通过评审列入项目库,印制《百色市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汇编》6772册,通过就业服务平台,以及举办各种创业项目展示推介会等方式,大力宣传推介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把创业项目送到农民工兄弟身边,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

二、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

(一)全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围绕百色市产业特色、贫困人员实际情况和企业用工需求,鼓励培训机构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重点抓好返乡农民工和库区移民、停产半停产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服务,组织协调培训机构免费为企业职工进行上岗培训和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整村推进村屯劳动力、大石山区、边境村屯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2014年全市开展技能培训人数55510人,核发资格证书37118本,新增高级技能人才1568人,职业院校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3373人,“双证率”达到了66.10%,2014年全市拨付技能培训补贴共3426.06万元,其中:职业培训补贴2767.85万元,职业鉴定补贴658.21万元。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拨付技能培训补贴2286.37万元,其中:职业培训补贴1868.66万元,职业鉴定补贴417.71万元,

(二)举办百色市农民工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

举办百色市农民工技能大赛,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民工学技能、练本领,有效将学、练、赛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至9月30日,百色市12个县(区)已开展县级初赛和市级复赛,共计参赛3091人,颁发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2731人。9月25日,开展市级复赛,比赛人数为306人,核发中级职业资格证书277本(因为29人在赛前已经取得中级或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本次复赛不再颁证)。组织34名优秀参赛选手参加自治区10月份决赛,5名选手分别在钢筋工、家政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美发师四个工种获得五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三、大力推动创新驱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一)以农民工创业园建设为抓手,搭建农村劳动力创业平台

打造“4+2”园区模式,即以右江河谷的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4县(区)为核心,以靖西、德保两(市)县为腹地的综合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目前,已有田东县盛发和木有限责任公司木材综合加工物流中心等16个项目,田阳县至恒门业有限责任公司等43家企业,分别进入各园区,累计带动8972人实现就业。

(二)以孵化基地建设为抓手,搭建毕业生就业创业平台

实现孵化一批创业,带动一批就业的目标。目前已有4个创业团队人驻创业孵化基地,该基地将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人驻的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导师指导、申报政策补贴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服务,帮扶指导创业者解决初创企业阶段的突出困难,帮助其成功创业,

(三)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加大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力度

2014年全市共筹集小额担保贷款基金3400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543.3万元。扶持“田七回家”等农民工创业项目,为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收入提供资金保障。2015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18笔共2271万元。

(四)以创业活动为载体,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

百色市于2015年6-7月举办了以“红城创业,梦想起航”为主题的百色市首届创业大赛,共有来自12个县(区)不同领域的83个团队参赛,涌现出多支优秀的创业团队,如百色市展宇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百色市右江区福金芒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创业政策,交流创业经验,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鼓励和引导更多群体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助力全市精准扶贫工作。

四、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一)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促进就业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250人,完成全年任务目标20000人的111.25%;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479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3000人的115.97%;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92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900人的121.3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7126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48000人的119.01%。

(二)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

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人员、残疾人、“4050”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并按政策落实好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到基层就业。2014年,全市共为624名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补贴240.5万元,2015年,全市共有1950个就业困难人员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就业(其中零就业家庭人员537人、残疾人55人、“4050”人员844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227人、其他287人),累计拨付岗位补贴1879.51万元、社会保险补贴1407.70万元;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747户,帮助236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对特困户就业困难人员进行送岗位上门;向100名就业特困人员发放慰问金。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上一篇:职业英语教学下一篇:初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