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资助

2024-12-10

精准资助(精选7篇)

精准资助 篇1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偏高, 是国家资助体系中重点资助群体, 国家每年下拨的资金数额巨大, 覆盖面广, 如何完善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和机制, 创新工作方式, 实现“精准资助”目标, 是每一个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者应该思考和探索的大问题。

1 当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资助机构力量亟需加强。随着, 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等部门下发一系列完善资助机构体系文件, 高职院校资助机构得到一定加强, 很多院校已有资助专干和办工场所, 但是由于资助工作项项是细活, 不仅要精准到面, 而且要精准到点, 因此对目前资助人员所从事的资助任务来看, 这还远远不够, 有些高职院校既有高职学生, 又有中职学生, 学校资助专干就一人, 基本完成工作任务尚可, 要想把资助工作提高层次, 保证高质量, 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长此以往, 将影响“精准资助”目标的实现。

二是资助工作育人作用发挥不够。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偏重助人工作, 而在育人工作方面略显不足, 在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思政人文课等思政育人方面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少。单纯的经济资助不能满足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忽略了精神上面的鼓励, 比如对学生心理的疏导、独立自强意识的培养、价值观、荣辱观的树立等, 使得部分受助学生存在“等、靠、要”思想。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深层次和多方面的, 与资助工作本身特点和性质分不开, 资助工作较为细致繁杂, 专业性较强, 带有管理服务特点, 加上奖助学金评审、资金发放等大部分资助工作偏重行政职能, 消耗了资助工作者的大部分工作时间, 使得育人活动方面开展相对较少, 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政人文课、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进行融合方面思考比较欠缺。

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度不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象认定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助学金资助困难学生的精准度, 因此, 认定工作是国家助学金评审工作开展的基础, 但是, 该项工作在很多高职院校还属于薄弱环节, 原因主要包括认定取证难、认定资料真伪辨别难、等地认定难等等。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资料主件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 该表包括学生的户籍性质、家庭人口数量、孤残、单亲、烈士子女、人平均收入、遭灾、疾病、意外事件、签字人 (经办人) 联系地址、方式等信息, 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判断的重要依据, 但由于该表由学生或家长填写, 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影响了认定质量和精准性;另外, 我国存在东部西部、内地沿海、高原山区、城乡等区域发展不平衡因素, 导致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区分难度大, 影响困难等地认定的准确性。

2 建议采取的措施及解决对策

一是完善资助机构机制, 保障工作人员、经费。近年来, 国家资助力度越来越大, 资助项目和资金也越来越多, 资助人员责任和压力很大, 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的资助机构, 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资助机构建设文件要求, 配备足量的资助工作人员, 同时充分保障各类资助工作经费, 为资助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

二是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高校资助工作者是党和国家资助政策的直接执行者, 是学校资助制度制定的重要参与者, 也是学校资助政策执行的重要监督者, 关系到整个学校资助工作的落实。省、市资助机构及学校一定要重视和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 定期开展资助业务培训班、评优以及论文评奖、项目研究等工作, 不仅提高资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而且要提高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 使资助工作者走向职业化、专家化。

三是坚持“济困”与“育人”并重, 加强思想引领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认真开展奖助学金评审工作, 及时发放各类资助金, 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资助;重视资助育人工作, 将资助政策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利用主题班会、橱窗、网络、诚信课等途径和方式, 加强诚信、感恩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感恩意识, 励志报效祖国, 做一个诚信担当的人;利用勤工助学、校园超市基地、“自强之星”评选活动等帮助学生培养艰苦奋斗、独立自强的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心理“脱贫”, 树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 夯实资助基础。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领导组织工作, 对一线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进行业务培训, 使其掌握有关政策、认定技术细节, 班主任老师要通过仔细查阅材料、谈话了解等途径进行科学判定, 提高认定对象的精准性和合理性;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应实行打分制, 除对《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给定的困难各项指标赋予分值外, 还可给予学生提供的家庭低保证、烈士证、残疾证、病历本、户口簿等证明以及当地政府部门或者村委会 (居委会) 提供的受灾证明等赋予分值, 分值越高家庭经济越困难, 然后根据分值高低认定为特殊困难、困难、一般困难等地。

“精准资助”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资助工作者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 对资助工作质量要求很高, 每一个资助工作肩上的担子也日益趋重, 作为资助工作者中的一员定当尽职尽责, 做好本职工作, 加强业务学习和资助研究, 为“精准资助”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蕾, 郑珊珊.浅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马文, 李健.如何做好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文教资料, 2013.

[3]梁飞, 郭少榕.社会学视野下的学生资助机构管理机制探析——以福建省为例[J].教育与考试, 2012.

精准资助 篇2

各位同学及家长:

1、属于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特困供养的学生,每生每年享受资助1250元,每半年资助一次,一次资助625元。

2、今年后半年的625元已于11月15日前打入各家卡中,请家长注意查收!

常平初级中学校 2017.11.21

初中学生精准扶贫资助政策

各位同学及家长:

1、属于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特困供养的学生,每生每年享受资助1250元,每半年资助一次,一次资助625元。

2、今年后半年的625元已于11月15日前打入各家卡中,请家长注意查收!

精准资助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

[FL(K2][KG2]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点,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与代表们商议扶贫大计时,他指出,“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也决不让一个家庭因为孩子上学而陷入困境。”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总体资助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尚存在诸多不足,影响资助工作的开展。鉴于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破解影响资助工作开展的[JP+1]疑难杂症,着力提升资助工作水平和效率,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

第一层,通用职业基础能力学习领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打好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

第二层,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以燃气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情境,把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将专业素质、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融为一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燃气工程典型工作任务处理办法。

[LL]第三层,职业能力拓展学习领域。编写岗位职业标准和实训指导书,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由教师和企业人员指导完成实训项目,培养岗位操作技能。

第四层,顶岗实习。学生在订单企业的安排下顶岗实习,订单企业为每位实习生配备正式员工为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生岗位教育培训。采取“企业指导教师为主,学院指导教师为辅”的管理模式,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指导教师写出实习鉴定,学生提交实习日记、总结、鉴定等,并回校参加毕业答辩。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其针对性强、适用性好和就业率高深受企业、学校、学生及家长的欢迎,我院“订单式”人才培养已取得初步成果,应用成效显著。能够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活力,为校企合作找到了最佳途径,形成了先进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进一步将“订单式”人才培养更进一步完善,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研讨解决问题,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全程式、全面合作的订单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苗金明,杨明亮.基于“订单式”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5,9(3):21-33

[2]颜国栋.燃气专业“订单式”培养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8,6(6):39-41

论精准资助在民办高校的开展 篇4

一、目前民办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状况

虽然,我国政府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日渐完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一)资助的力度不够

以陕西省民办高校为例,目前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总覆盖面已经达到30%以上,基本可以覆盖所有真正的贫困生,但是几乎所有民办高校的学费都在一万以上,加上住宿费等学杂费甚至高达二万以上,而国家奖助学金最高的也只有8000元,且一般学生有资格申请到的只有3000元左右,学生的学费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更谈不上满足贫困生生活费用的资助。

(二)贫困生认定中出现的不诚信现象

目前各高校贫困生认定的过程普遍为:由学生主动申请,然后到当地民政部门进行审核盖章,最后学校进行评选,审核。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难免会有人弄虚作假。一方面,学生当地民政部门审核不严格,没有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认真核查,许多地方学生只要递交表格就给盖章。另一方面,学校辅导员在评选过程中,采用的是粗放式的资格评选方式,没有科学、合理的评选方法,往往会导致对学生贫困程度的衡量有偏差。

(三)民办高校的资助机构大都不完善

高校资助机构的规格,人员编制,经费预算,权利义务直接决定着从业人员的基本条件,也决定着资助工作的质量。从各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民办高校的资助机构是挂靠在学生处等部门,无专门的资助管理机构,这样,资助工作人员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人员也流动性较大,对政策的掌握吃不透,平日也忙于日常事务,对本校的资助工作无长远规划。

二、精准资助的概念及其在民办高校开展的紧迫性

精准资助是相对于粗放资助的对称,高校精准资助就是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资助方式。精准资助对于高校贫困生资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是解决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困境问题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在各高校寻找科学,系统的运行机制来开展精准资助工作迫在眉睫,尤其是民办高校,各高校可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大环境下,根据自己学校特点,寻找最适合本高校实际的精准资助程序。例如我国民办高校特点:1.学生整体家境情况较好,真正的贫困生相对较少;2.学校学费等费用整体偏高,贫困生需要更高额度的资助。

三、精准资助在民办高校开展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贫困生的精准识别

这是精准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如不能对贫困生进行精确的甄别,那么接下来的资助工作将失去方向和意义。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大都和公办院校一样,对贫困生的认定过程及资助金额大都一致,基于民办高校学费昂贵,建议可适当的增加资助金额,但首先要识别出真正的贫困生,且不可单一依据学生填写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可根据申请资助学生日常的消费情况、有无违纪情况、学业情况及其他综合表现,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认定体系,确定不同级别的认定结果。根据不同的认定结果,确定不同层次的资助标准。

(二)做到精确管理

精确管理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这也是精准资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制定好相应的帮扶计划,不同级别的贫困生,资助情况不同;另一方面,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做好资助后期的跟踪记录,增强贫困生的生存、生活能力,甚至培养贫困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使这些学生真正做到“脱贫”,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培养一支精准资助专业队伍

民办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支精干的队伍,这支资助队伍包括学校、学院专项资助教师以及一线工作的辅导员,队伍里的工作人员必须相互合作,环环相扣,从上到下都必须熟练掌握国家、学校的相关资助政策与措施,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精准化资助的新概念。同时,要稳定精准资助队伍,完善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使每一位负责资助的工作人员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工作的主动性与创新性,这样才能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把资助工作做得精益求精,彻底贯彻好国家的资助政策。

四、小结

精准资助是对当前国家资助政策的完善,目前各民办高校开始实施该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好各个环节,推进精准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摘要:高校资助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校中的一支生力军,其资助工作中存在资助力度不够,贫困生认定不诚信,资助机构不完善等问题。通过阐述“精准资助”的概念及其在民办高校实施的紧迫性,指出其在实施过程需要做到精准识别,精确管理,构建精干资助队伍,最终推进精准资助在民办高校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精准资助,民办高校,紧迫性

参考文献

[1]伍冬云.大学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6.

[2]黄泽良.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践和探索[J].网络出版,2016.

[3]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4]龙媛.坚持助人育人并重实现高职院校精准资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

[5]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

精准资助 篇5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xx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017年“精准资助基层行”走访活动的通知》(xx政教函[2017]号)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我校学生资助整体水平,我校认真开展了“精准资助进家庭”走访活动,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宣传到了学生和家长中间,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真正需要资助的困难学生家庭,现将本次走访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此次走访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校党支部两次组织召开了德育主任和班主任工作会议,对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并对走访工作进行了分组,落实了各走访小组成员,同时对走访目的、走访内容、走访注意事项等具体事宜进行了强调,这也是本次走访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最大保障。

二、提前准备,精心谋划。根据走访活动主要服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特点,首先要求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及时对本年级和本班受资助学生和建档立卡户学生进行了彻底调查摸底,并确定了走访学生名单,同时汇总被走访学生的详细数据;其次学校精心准备了《国家资助政策宣传资料》《精准资助问题解答》等宣传材料以及被走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及受助情况;同时还提前联系学生家长,明确了具体准确的家庭住址,规划了乘车路线等,准备工作充分,以便走访活动有的放矢。

三、认真实施,取得实效。走访过程中,全体工作人员实地进入每一户学生家中探访,认真了解了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并向家长全面宣传了国家精准资助政策,发放资助宣传材料,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可以享受哪些资助及资助要求,告知家长学生在校期间已经获得的奖励及资助。同时倾听了家长和学生对精准资助工作及育人工作的意见、建议,为下一步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路。家长们纷纷表示非常感谢国家和学校的大力资助,走访学生表示一定要勤奋学习,努力奋斗,回报社会。

精准资助 篇6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争贫困”现象

当前, 我国高校通常都把贫困学生分为一般贫困生和特备贫困生。在贫困生的实际认定工作中, 大部分高校都将乡、镇、县级别的贫困证明、学生填写的家庭收入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当成其贫困认定的依据。然而这些依据都非常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虚假情况严重, 使得学生贫困认定的精准度不高。

(二)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健全

现在我国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理论研究较多, 大多数的研究都拘泥于理论上的指导思想研究、资助类型研究或对贫困大学生相关问题的研究, 但是对如何精准资助以及能够实践的成功却并不多。

(三) 资助后管理困难

高校学生自主工作最终的目的是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 使他们通过大学的学习来提升自己, 获得更好生活的能力。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受资助学生成绩差、不爱学习、挥霍资金的情况严重。这对我国宝贵的高校学生资助资源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并且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未能得到帮助。

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的对策

(一) 找准高校资助对象

高校可以“借国家‘精准扶贫’的东风”, 认定、建立在读生的“经济档案”;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申请贫困资助学生的所在地, 进行实地认定。上面两种做法均能有力地保证教育扶贫资金的精准到户, 精准到人, 进而提升扶贫对象认定的精准性。

(二) 构建和完善贫困生数据库

生源地的有关部门和高校应为贫困生建立数据库, 并对数据库的信息管理做到常态化, 依据贫困生的经济变化及时调整与增减。高校数据库的信息除官方认定、提供的外, 还要依据学生在校的消费表现以及其他师生的反映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 完善管理制度, 时刻对贫困生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跟踪管理, 并与贫困生所在地的相关部门保持联系, 依据实际确保贫困生“有进有出”, 逐步形成一个科学化、精准化、规范化的数据管理系统, 为教育的精准扶贫, 提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效性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 扶贫先扶“志”, 资助先“增智”

对贫困学生而言, 扶志就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认识, 培养通过努力学习来脱掉贫困帽子的精神, 以隔断贫困代际传递。当今高校的贫困生有父辈身上的传承, 也有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一般来讲, 他们思想觉悟高, 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他们有较高的自主能力, 敢于担当, 勇于接受新生事物。但由于他们身背贫困的“包袱”, 故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甚至对自己的学习、前途缺乏自信。为此, 高校可通过多种途径, 如班级、学院活动等, 对贫困生开展针对性的工作。首先, 让他们正确认知贫困, 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家庭经济贫困现实;其次, 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 振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树立“人穷志不穷”的信念, 激发脱贫的向往和动力;最后, 使他们认识到他们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希望, 是促使他们家庭走向富裕的希望。同时, 高校辅导员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作用, 经常组织学生, 尤其是贫困学生开展团体活动, 用集体方式向贫困生传递积极向上的、自强自立的正能量。辅导员要发挥个人作用, 对问题突出的贫困生及时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培养他们敢于正视困难, 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树立自信心, 战胜困难, 善于合理调节情绪,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四) 采取“输血”与“造血”并进的做法

我国高校现行的“奖、贷、助、补、减、勤”资助模式大多属于无偿资助, 无需承担义务。当今, 我们应对贫困生问题时大多采用“输血”的做法, 这是传统的“输血”资助模式, 很容易让贫困生养成“等、靠、要”等懒汉心理, 最终因无法做到精神上脱贫而长期背负着经济贫困的包袱。高校贫困生资助要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 在现有资助金额不变的情况下, 转变资助观念, 转变资助模式, 采取“输血”与“造血”并进的做法, 变“他助”为“自助”, 鼓励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积极脱贫。

总而言之, 高校学生自主工作并不仅仅是高校或者民政部门的事情, 资助工作也不仅仅是将资金给予一些贫困学生。在精准扶贫背景下, 高校学生自主工作应该由政府主导, 多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构建完善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来提升学生资助的精准化水平, 促进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摘要:分析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认定与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善贫困生的认定方式, 改进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以达到更好教育帮扶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

参考文献

[1]王秀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西北师范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6) .

精准资助 篇7

“精准资助”首先必须科学把握学生的“需”。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症”、“精准”、“靶向”都是在强调要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资助需求。具体到高校学生资助中主要涉及两个关键问题。

(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 这是资助需求测评的核心, 也是当前资助工作面临的瓶颈性难题。要做好资助工作, 首先必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 特别是当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迅速扩大, 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力度也迅速加大, 怎样确保两者及时有效匹配,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基于大数据建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已经逐渐普及并被接受, 这钟量化指标系统不仅能够提高认定的准确率, 而且能够通过大数据库的建立, 及时掌握学生情况, 便于学生管理和教育。例如, 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搭建开发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认定系统, 设定诸级指标, 包括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员工作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家庭人员受教育情况、学生本人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遭受自然灾害状况及家庭遭受突发意外状况等并逐个对指标进行评分, 把以往定性化的认定改为为定量化认定, 用数据说话。此外, 还可以利用校园一卡通系统, 每月对这些学生在校的消费信息数据进行搜集跟踪, 对存在异常消费 (每月消费少于400元或消费突然增加的情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电话、电脑访问留言、面谈、走访等方式了解学生家庭或个人动态变化, 进行个性化资助, 这些都是大数据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积极作用, 但是也不能忽略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弊端, 因此对搜集好的数据除了分析、应用之外, 还应当注意数据的保密性问题。

(二) 由“经济资助”转变为“按需资助”, 注意全面、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 受家庭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大部分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偏低, 职业发展能力不足, 就业竞争力不强, 因此, 大部分困难学生都希望能在大学阶段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但是大学中的通识教育课程较少, 特别是在专科院校, 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 我们应当以大数据为导向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提升贫困学生素质, 实现高校学生资助由基本保障型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素质培养分为“普适性”和“专项性”两部分。普适性素质培养, 是通过聘请校内老师或校外行业精英、作为授课导师, 着重开展礼仪、演说能力、办公软件、公文写作、行政管理、英语口语、积极心理、职业素质提升、团队体验式实训等内容的素质培养, 贯穿大学全学程, 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专项性素质培养则是与企业或行业协会深度合作, 以企业或行业协会为主导, 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养、职业发展能力等专项拓展训练。而为了加强素质培养的效果, 我们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将学生所有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 学生的行为、习惯、喜好均被量化, 授课老师就能以数据为导向替学生提供个人化的推荐、建议等, 因材施教, 提高素质培养的实效。

二、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模式以“分层助学”作为基本模式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是建立在“按需资助”的基础之上, 因此以分层助学模式为精准资助的基本模式。分层助学模式是通过大数据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消费情况、贷款情况、家庭情况、参加社团情况、志愿服务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样化需求为主要目的, 由低到高分为三个不同层次需求的模式。

(一) 基本需求的层次, 即要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基本的保障。这是面向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 其基本目标是“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在这个层面上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主要通过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予以解决。就目前情况而言, 应该说已经基本解决了最低需求的问题。

(二) 求知需求的层次, 即通过资助工作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习总书记曾强调:坚持精准扶贫“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 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 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这一重要思想就是在强调资助要与育人有机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在资助项目的设计、资助资源的预算分配上进行结构调整, 避免“平均分配”、“轮流受助”现象的发生, 总体原则应当坚持增加激励性资助项目, 减少无偿资助,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等个人的努力获得助学金, 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能力提升, 同时, 还要培养好受助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 让广大受助学生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 追求卓越的层次, 即通过资助工作将一部分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 是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价值所在。有些高校就设立了创业助学金项目, 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 这是资助工作大有可为的空间。

三、建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模式的基本保障是资助工作的专业化

专业化的资助工作有三个主要方面。

(一) 专业化的队伍。要建立独立建制的学生资助工作机构, 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配备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化人员, 加大对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力度, 内部挖潜, 设立大数据人才培养课堂, 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夯实人才基础。

(二) 专业化的研究。要把资助工作当成一门学问, 从学生资助的基本原理、科学方法和国际比较等方面进行专业研究与探索, 大量借鉴、吸收大数据研究成果推动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落实。

(三) 专业化的平台。就是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理论和技术构建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化平台, 通过搜集大量的学生和资助信息为基础, 加强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 提升资助工作的效率。

总而言之, 在大数据时代, 高校资助工作者只有立足大数据, 不断创新高校资助模式, 建立以认定精准化、资助分层化、资助专业化为特征的精准资助模式, 才能真正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

上一篇:地位影响下一篇:传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