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运用

2024-10-03

精准运用(精选7篇)

精准运用 篇1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计算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改进, WORD作为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有巨大的优势, 能够使用固定的宏语言来高度定制, WORD2010相比于之前的版本更加方便快捷, 能够利用新增的改进查找体验, 按照图形、表和注释对内容进行查找。另外, 导航窗格经过一定的改进, 使文档呈现出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 有利于对内容进行快速浏览、排序和查找。

1 WORD2010的功能和特点

WORD2010重新定义了人们一起处理某个文档的格式, 利用共同创作的功能, 可以在编辑论文的时候与他人分享观点, 能够使用户查看到与其一起编写文档的人是否空闲。通过WORD2010联机发布的文档, 可以在任何地方访问、查看或者编辑这些文档, 获得一流的文档体验, 并且在办公室或者学校之外通过Web浏览器对文档进行编辑时, 不会削弱高质量的查看体验。

对于一些忘记保存的文档, WORD2010能够恢复历史编辑的草稿, 避免因没有保存文档带来的损失。利用WORD2010还可以跨区域交流, 针对屏幕提示和帮助内容进行语言设置, 也可以将完整的文档发送到网站上进行翻译, 跨越了沟通障碍。当跨文档重用屏幕快照时, 可以利用粘贴预览功能放在所添加的内容之前查看外观, 有利于捕获可视图示。

2 运用WORD2010定值表格、单据精准套打的设计思路

学生毕业证书的制作和打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如果手工输入, 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而且很容易出现错误, 工作效率非常低。依照教育部门的要求, 学生的毕业证书纸张是统一印制的, 而印制过程却十分复杂困难, WORD2010能够以一种简单快捷的方式完成这一任务。

WORD2010在整体上简化了功能的使用方式, 更加简洁方便, 通过单击鼠标就可以保存、共享、打印和发布文档, 利用改进的功能区, 可以自定义建立选项卡, 快速访问常用的命令, 有利于体验各种不同的工作风格。

利用扫描仪取出图形文件, 通过制图软件将定制的图形文件导入, 然后调整、定位, 使用页面功能将文件导入, 再绘制表格, 将要调整的内容放入到正确位置, 最后利用WORD邮件合并功能实现准确填写。

3 实现定值表格、单据精准套打的方法

WORD2010中新增了图片编辑工具, 在不需要其它照片编辑软件的情况下, 就可以插入、剪裁和添加图片特效, 也可以更改颜色饱和度以及对比度, 能够轻松简单的将文档转化为艺术作品。Smart Art功能可以将点句列出的文本转换成引人注目的图形, 从新增图形中选择, 将视觉效果添加到文档之中, 构建令人印象深刻的图表, 更好的展示创意。

创建“学生毕业证书”图片文件, 用扫描仪对图片分辨率进行扫描, 取得图片格式的“学生毕业证书”, 然后打开Photoshop或者是其他的制图软件, 创建一个A4纸大小的图像, 将扫描过后的图片导入进去, 进行调整, 保存为jpg格式。

接着打开Word设计页面的大小。页面大小是根据毕业证书的规格进行设置的, 将保存的学生毕业证书图片插入到文档中, 打开“图片”中的“文字环绕”设置为“衬于文字下方”, 将图片调整成页面大小, 保存为“学生毕业证书模板.doc”。

当填写内容较多的时候, 必须在WORD版面上进行模拟, 准确定位。具体操作是:打开Word2010界面, 将页面A4进行横向设定以后, 点击“页面颜色”, 依次选择“填充效果”、“图片”、“选择图片”, 然后将图片插入, 绘制无线条表格, 完成准确填写。

毕业证需要学生的个人信息和毕业证书的格式, 学籍表可以作为数据源, 直接设定格式, 将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等引入变量自动生成。WORD具有邮件合并功能, 能够实现多页填写。

打开保存过的“学生毕业证书模板.doc”, 依次选择“视图”、“工具栏”、“邮件合并”、“邮件合并分步向导”, 然后会出现邮件合并工具栏, 通过“浏览”选择列表文件, 按照步骤提示继续, 最终到完成合并, 实现对“学生毕业证书”的准确填写。也可以将Excel表中的记录填入到表格中, 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4 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WORD文档有了一定的改进, 精确套打利用WORD软件中的图片、定位功能以及邮件合并功能, 实现了定值表格、单据的套打, 为学生毕业证书的印制工作减轻了很多负担, 对学校工作带来了便利, 有很重要的经济作用和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科技水平也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并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使得我们进入一个网络化时代, WORD作为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文字处理器应用程序, 具有很多重要的功能, 占有巨大的优势, 成为事实上最通用的标准。WORD2010相比于之前的版本, 在查找信息和内容方面更加方便快捷, 文章将详细讲述WORD2010在实现定值表格、单据中精准套打的运用。

关键词:WORD2010,定值表格,精准套打

参考文献

[1]李天舒.Word在定制表格、单据中精准套打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 (6) :119-119

[2]林慕婵.一种Word和Excel结合制作打印模板实现批量套打的方法[J].办公自动化 (综合版) , 2010 (3) :47-48

[3]张山风.用Word邮件合并功能套打固定格式的毕业证书[J].办公自动化 (综合版) , 2012, (10) :51-52

精准运用 篇2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是具体落实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主要渠道,因此我们必然要想方设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图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浅谈师生建 立多向交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习课堂教学 多向交往

一、建立多向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把课堂当作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把教学看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因此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探索一种积极,多向而有效的教学交往,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将成为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中职英语教学现状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也有了显著增加。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下滑,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或者连中考都没有参加就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也相对地越来越差,特别是英语。况且这几年英语退出高考舞台,只有等级考试,学生贵英语更加不重视。大多数学生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英语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最后对英语产生厌学、反感情绪,有的甚至产生恐惧感。对于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很多学生既听不懂又讲不出,对老师的提问没有勇气回答,甚至连学过的课文也没有几个同学能准确流利地读下来,课堂气氛很不活跃。词汇量严重不足,能积极使用的词汇则更少,语音,语法知识相当薄弱,学过的句型不太会运用,听说能力极差,讲的都是“ 哑巴”英语。统计数字显示,41%的学生认为英语听说最困难,认为词汇困难的学生占39%,与最困难的项目只相差2%,远远超过语法结构。而对于写作,学生的弱点更是一目了然,清晰可见。因此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不想自己的课堂冷场,就得想办法与学生互动,建立多向有效的课堂教学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向交往的优越性和建立这种交往的可能性

(一)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仅仅保持传授与接收的单线联系,叫单向交往。

保持师生间的往返联系叫双向交往。学生之间交叉联系叫多向交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多向交往的教学效果最好。多向交往的优越性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层性:师生之间,教学之间的纵向联系因多向交往而充分显示,动员和活跃起来。学生既接受教师的知识信息,又接受同学的知识信息。从而不断进行自身学习的反馈联系。2.自主性:多向交往是适应发展能力的需要而出现的。它特别珍惜学生的自主性心理品质,珍惜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主动超前学,扩大学,创造性的学。3.求异性:在课堂上的交往,我们应较少致力于知识的传递,而是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生?W会学习。现在的“任务型”教学就是一种多向交往的教学方式,它采用的方法体系是创造性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可根据需要采用启发讨论式,答疑式,自由讨论式,小组讨论式,全班讨论式,师生讨论式等。总之要提倡以我为主地从各种角度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4.情趣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多向交往使教师和学生平等的相处:处处尊重学生,学生的肯定性需要得到了满足。在课堂上同学间为达到学习目的也在进行着不断的交流,通过合作,同学间的情感日益加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乐观良好的智力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心理潜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这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突出的表现为交往的形式。

课堂教学交往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教材,从而掌握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但现今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师生交往形式不仅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就是知识的灌输往往也是事半功倍的。因此我们要建立一种积极的,多向的交往,这种交往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探究教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不仅要形成反馈回路,还要允许并促进学生间彼此交往,相互学习,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作为一名辅助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建立这样的课堂教学交往是可能的。因为第一,教材设计新颖,重视基础,选材多样,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时代感强,容易唤起情感共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反复交流,从而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第二,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第三,英语本身是互相交往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它所训练的听说读写能力就是交往的基本能力。

三、为建立多向有效的课堂教学交往,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尽量多采用不同的教学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巧记单词,构造知识网络

众所周知,词汇是学好英语的根本。但是一直有很多学生反映记单词太枯燥了,现在记得一下子又忘了,没意思,记不住。这样当然也就不可能学好英语,新授课也就无法顺利进行,课堂效率更加不会有保障。在学习新单词时,我通常都是让学生自己先根据音标把单词试读一遍,并试着分析一下单词的构词法或者联想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打开思路,不再只是生硬地记忆一个单独的词或短语,而是连点成线,集线成面,构建起知识网络,这样单词的学习不但不枯燥,反而充满乐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并且获得成就感。

比如在学习新单词disability时,展开分析与联想,学生们就能很容易地得出:able-ability-disability,这样对这个新词的理解记忆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另外还可以拓展:unable-enable-disable-disabled-the disabled,构建起由able组成的一个小小的知识网络。再比如,学习independent一词,学生们也能很容易地看出depend,由此推出:depend-dependent-dependence,反义词:independent-independence,甚至我们还可以联想到depend的用法:depend on(doing),It depends.Depend on it.这样就把depend一词的相关知识都解决了。

(二)自由会话

在中职课本的对话课中,都有让学生根据情景自编对话。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的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还可以采用引述和叙述相结合的方法,把对话变成一篇叙述性的短文。例如,在教学WEATHER这一单元的对话时,可以让学生“A”“B”相互问答,采用引述的形式组成另一个对话:

A:What did Alice and Frad talk about?

B:They talked about the weather.A: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B:It was very cold,but quite sunny outside.A:Was it Sunday?

B:Yes,it is.A:What is the temperature going to be?

B:It is going to be much colder.A:What would they do?

B:……

对话虽然很短,但练习了学生就对话内容提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小组讨论

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英语短文的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改变学生等着老师给他们讲解课文,介绍语言点的思维定势。小组成员一般为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后进生1人。在课堂上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对短文的理解和语言点的掌握,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归纳起来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织集体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给出结果,而是应该设法引导,让他们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小组之间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讨论,解决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理清文章脉络,圈出重点和关键词句等,掌握全文。

四、建立多向有效课堂教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质量英语课的前提,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情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和学生心灵相通,以往过多强调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和控制作用,但过分强调的后果会带来师生交往中的消极性。正确的做法是,在师生平等的交往中树立教师的威信,在师生合作中共同控制课堂。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后,教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能积极主动的攻克英语词汇关。

(二)注意情感投入,激发学习动力

情感是人的通性,教师对学生寄以殷切的期望和厚爱,以真切的情感打动学生,学生就会以爱的心理用真心接受你,接受的的教学内容,出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应。如:一个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善意的提醒等。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巩固乃至智慧的迸发,需要有适宜的课堂气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饱含激情,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津津有味和充满信心,讲课时以冲动般的情感打动学生,学生就会被教师的激情所感动,从而愿意听老师讲课,积极融进课堂活动

(三)教学中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靠教师培养起来的。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我们所说的课堂交往同样也只是流于形式。由于不同学生学习的习惯,学习的基础和生理,心理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根据学生的社会,家庭情况,生理,心理,年龄和学习特点,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兴趣爱好,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减少顾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意接受任务时,要及时给予锻炼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时,要予以鼓励肯定成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绩时,要及时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让学生有信心,有兴趣,才能逐步建立良好的课堂交往,学好英语。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在疑难问题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中发展的。教师的提问是一种课堂策略,是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把这种策略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回答,从而达到将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的目的。这样可以突破传统上的教师为主体,组织学生相互问答和学生与教师互问互答,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激发学生积极发言,响亮提问。当然,由于中职生基础差,很多同学不能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手把手的引导。这点本人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1.用指令性的语言启发学生提问,把what,why,where,when,how,等有利于提问的单词写在黑板上,启发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相发问,相互讨论。

2.课堂举行提问竞赛 在上阅读课时,我时常会使用这种方法。把全班同学分组,让学生就阅读内容提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都能得分。这样的竞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及时评比,使班级呈现出好学,勤思的好学风。

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实践教学,要学好一门语言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教学交往,避免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单纯机械模仿。死记硬背,机械?练的教学现象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在有效的课堂交往下,创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语的环境之中,自然地,不断地,不知不觉地吸取和操练,增强语感,不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将地方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精准运用 篇3

摘要:

现代平面设计如何以明确清晰的符号语言表达主题已经成为平面设计中重点探讨的话题。要了解设计符号学尤其是地方符号的提炼应用对平面设计人员的重要性,建议大家积极努力,要广泛了解并善于提炼挖掘地方符号,以自己特有的民族地方文化确立自己不可缺少的风格特征,将地方符号更精准的运用,设计出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民族性及地方风格的优秀平面设计作品。

关键词:设计符号学、地方符号、平面设计

靠视觉感知的视觉文化符号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希望看到最明确的表达而非只有设计师本人才懂的宣泄,现代平面设计中符号语言清晰明了的以最有效的途径进行传播已经成为平面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平面设计人员要广泛了解并善于提炼挖掘地方符号

符号,以一个事物(媒介)代表或指涉另一个要事物的东西。符号学是研究符号化过程和规律的学科。设计符号学,将符号学原理用于设计活动、以提高产品语言表现力和发挥产品精神功能的应用学科。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对设计作品成功的表达及被受众的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图形就是平面设计中的符号形象,需通过视觉语言给予受众的最直接、最准确的传达,作为一种媒介,沟通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的思维与文化,传递着所要传递的信息,视觉符号元素,尤其是具有民族地方性的图形语言,以其独特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成为提高视觉注意力的重要符号素材。

受众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信息,并达到与设计者产生情感共鸣并出现信息反馈,是通过观看设计者的作品,把对在设计作品中出现的符号元素的理解与自身积累的经验加以印证。身处本土的设计师要了解受众所在区域的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以唤起大家的共鸣,如此才能达到设计目的以完成设计师的使命。视觉语言通过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把信息准确并且有效地传达给受众,设计师将发掘提炼的视觉语言转译成符号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中,以传达自我的艺术主张、设计理念、设计信息。找到一个符号A,可以准确的传达B的信息,成为了一个平面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对地方符号运用的合理与准确,善于提炼地方符号,对于一名平面设计人员是否能设计出接地气、受欢迎、有成效的作品至关重要。

二、以自己特有的民族地方文化确立自己不可缺少的风格特征

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必然具有丰富的语义和出众的符号形式,不同时代的风格特征就是通过这些不同的符号系统整合而成。优秀的设计大师都是通过各自独特的设计语言习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意象和意义。几乎每个优秀的平面设计师都有自己习惯的设计语言,这些经过设计师精心创造的“专属私人”语言,既烙上了设计师自身的修养、品性、审美趣味等印记,也积淀了社会文化、审美、时尚等内含观念和实质,平面设计师通过可知可感的独特的图像与受众交流,作为非言语表达的图像语言,能够在设计中确立私人与公共的双重身份。反过来,这种身份的确定,既有利于视觉交流的有效进行,对于设计意义系统和风格系统的延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风格的实质就是设计师能够在时代风格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系统,并使之融入到社会、时代风格的演变中,得到受众的认同,而获得一种确定的价值和属性,每一个设计者都有他自己的风格,一般情况下,不同时代或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风格。个人风格需要融入时代风格,而时代风格也是通过诸多的个人风格整合而成,每一种风格的流行和发展,都形成了一系列的既是私人性的又是公共性的符号系统。“风格,这就是符号系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设计文化特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怎么样与国际接轨来发展我们特有的民族文化,提炼我们民族的、地方的符号,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以靳埭强、陈幼坚为代表的设计大师就对中国传统图形符号的应用及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有着比较独道的理解,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设计的作品将吉祥纹样、民俗民风、水墨书法等传统元素在作品中具体运用,既包含了传统元素,又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突出特点是传统与现代感相结合,以传统观念为主导,将本土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现代设计中突显民族个性,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设计文化特征。

三、将地方符号更精准的运用

平面设计本身是符号的表达方式,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显而易见,作为中间媒体的平面设计作品,是设计者思想感情符号的代表,这个符号所要需表达的内容,怎样可以、是否可以被广大受众最快速的、最准确的、有效的认同并且接受,就是该设计作品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做到这一点,设计者在设计的思维过程中必须对符号进行准确的挑选、完美的组合,使其得到转换、再生,符号表达着、影响着设计者以及受众的思想感情,把握的是否精准有效决定了设计的被认可程度,决定了设计的成功与否。例如由香港区徽、澳门区徽设计者肖红先生设计的郑州地铁标志,一个“中”字,不仅仅蕴含着显而易见的“中国中的中原、中原中的郑州”之意,喻示郑州从古至今都是华夏的“天之中”、“地之中”。更有地方代表性语言“中”,赞誉着即将为广大市民带来交通便捷的郑州地铁。“中”字的变形,形态上颇似四通八达、往复运行的轨道,既有现代轨道交通行业特性,又蕴含着以现代艺术手法表现的殷商青铜器饕餮纹元素,母亲河黄河的代表色彩符号,展示着悠久而灿烂的地方历史文化、,寓意着黄河文明,一枚将地方符号精准运用的标志深入人心。

认识了解设计符号学,对平面设计人员至关重要,提炼民族符号、地方符号,设计出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民族性及地方风格的优秀平面设计作品,每一位平面设计人员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符号学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

[2]海军,平面设计的符号学研究 [D],2004.4

[3]徐恒醇、凌继尧,艺术设计美学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4]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郭新生,郑州轻工业学院设计学院

精准运用 篇4

地理国情作为重要的基本国情,深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规律。地理国情普查有利于促进从地理空间上合理布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地理国情普查的对象是指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普查成果涉及水利、林业、国土、交通、统计、民政、环境等多个行业部门的数据。其中,水利普查数据可作为地理国情普查中水域、水工设施信息获取的重要辅助资料;林业专题数据可作为地表覆盖类型获取林地各级类别采集的重要参考,以及林业相关城镇功能单元属性信息采集的数据源;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权属数据,可作为辅助获取乡镇级行政单元信息的数据源;各类普查区域城区地图、规划图以及旅游等专题地图、图集等,可用于获取地表覆盖类型以及地理国情要素及其属性信息的参考资料;铁路、各级公路、道路相关专题资料及地图集,水运附属设施、空运设施等专业资料可以为构筑物相关信息的采集提供有益参考;相关权威部门通过网络公开发布的,且真实可靠的经济、社会相关信息,如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的统计资料,可作为重要地理要素属性信息采集的依据。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6月总书记赴贵州省乌蒙山去调研时再次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如何实现精准扶贫,在“大数据”时代,“位置精准、资源条件精准、生态环境精准”将大大提高扶贫精准度,2016年2月起,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在充分分析国情普查资料的情况下,提出基于国情普查成果基础上的“精准扶贫作战图”制作工作,确保贵州落后山区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内容繁多,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本次资料收集工作涉及海量数据信息,行业差别、资料介质、统计口径均存在差异。需要收集法定数据,并分析资料内容、现势性及精度,对于经济指标、生态指标及资源情况进行分析加工。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作为贵州省扶贫工作中的具体指标,结合国情普查成果中道路密度、耕地、园地等数据,初步落实致贫原因。

根据内业数据分析,制作外业调查图,将扶贫办提供的贫困人口调查资料精准落实于可视化的信息平台上,便于精确管理。

2.2 主要步骤与方法

(1)前期准备

主要包括编制调查方案、数据收集及处理,收集扶贫数据资料。

(2)内业分析与处理

以遥感正射影像为基础,利用收集整理的基础地理信息和其他专业部门的资料,初步落实到各个自然村。

(3)外业调查

在内业分析处理的基础上,现场调查,同时实地采集影像解译样本。

(4)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根据内外业调查结果,建立信息平台,建立作战图。

3. 质量控制原则

为保障数据收集的完整性、客观性、准确性,应加强过程质量控制,构建科学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1)全过程质量管理原则

构建全面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将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贯穿到生产的全过程,并重点监控普查中的重要内容、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根据行业资料收集的过程,分行业、级别、相关行业数据相关性等问题进行数据筛查,确保资料收集过程监管,确定工作组员筛选、领队筛查、总负责人筛查的三级控制机制。

(2)标准统一原则

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全国统一制定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质量管理有关办法,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统一和有效。

(3)科学质量评价原则

质量的检查与验收工作必须遵循全国统一制定的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有关规定,确保质量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4)过程质量控制

过程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关系到质量管理工作的成败。过程质量控制应贯穿于生产实施的全过程,贯彻到与生产、质量有关的各个单位和部门。

各作业组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的主体,应根据行业资料的特点和生产计划安排,划分好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工序和结点,制定好各工序质量控制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留下相关记录。

作业组领队及项目总负责应对作业单位制定的过程质量控制方案进行认真的审查,并在实施中开展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抽查。

4. 要素内业提取与叠加

专业资料包括纸质和电子资料。对收集的专业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中内容要求进行地理国情普查信息提取,对已提取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补充,形成地理国情普查参考数据。

5.总结

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数据全面、时效性好,合理有效的利用该项成果将较好的为社会经济服务,本次贵州精准扶贫作战图制作,将信息化、大数据手段与传统工作管理较好的衔接,效率大幅提升,是非常成功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QJC002-2012地理国情普查点方案(试行稿)[G].北京: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2。

坚持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篇5

“治贫先治愚 扶贫先扶智”和“坚持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是总书记在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即今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为了发扬革命精神,改变教育现状,“弘扬长征精神 教育精准扶贫——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重走长征路教育捐赠公益活动”仪式在京启动。

该活动由中国知青联盟经联盟总部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同中国教育出版网、中国拥军优属基金会、北京出版发行协会、长征沿途各省市政府驻京办及驻京商会共同主办。由中国知青联盟与中国教育出版网、中国拥军优属基金会、北京出版发行协会共同组成组委会。以“弘扬长征精神,教育精准扶贫”为主旨,发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慨,传播红色文化和公益慈善精神,全面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教育扶贫力度,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让“互联网+”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升当地教育教学水平,为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

精准扶贫措施要更加精准 篇6

打好扶贫攻坚战,核心是精准, 关键是落实。

(一)在扶贫对象上要做到一个不落。强卫书记指出,精准识别是前提。 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就是精准识别,选准真正的贫困对象。长期以来,贫困人口是统计调查部门根据住户调查数据推算出来的结果,这个数据对于掌握研究贫困人口规模、分析判断贫困的发展趋势具有指导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谁是贫困人口、贫困原因是什么、如何针对不同贫困状况进行帮扶、帮扶的效果如何”等不确定因素,导致扶贫政策实施存在“大水漫灌”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把贫困村、 贫困户精准识别出来,并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去冬今春,鹰潭市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初步完成了全市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为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还要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逐一核实,准确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切实把贫困对象摸清、 把贫困底数摸清、把贫困状况摸清、 把贫困成因摸清。

(二)在扶贫措施上要做到量身定制。围绕省里打好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安居扶贫三大攻坚战,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既要帮助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解决最迫切、最现实的困难,更要帮助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一要强化“造血”功能,注重产业扶贫。强卫书记指出,要真正实现脱贫,关键还是要加强产业扶贫,而扶贫产业一定要“对路子”,而不是 “花架子”。二要发挥“兜底”功能, 注重保障扶贫。要重视社会保障政策 “兜底”作用,统筹实施最低生活保障、 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特困救助等各项救助制度,实施精准保障扶贫。三要改善居住条件,注重安居扶贫。 要结合秀美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实施扶贫移民搬迁、村庄整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 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考 篇7

一、我国扶贫工作的实践

实现共同富裕、为民谋福,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不懈奋斗的目标。建国以来,通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2. 5 亿人口( 中国标准) 的脱贫。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 一) 多种形式的生产自救阶段

建国后,国家贯彻生产自救方针,采取发放救济款资助生产和 “以工代赈”等措施,对改变农村面貌,保障贫困户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二) 个案型的扶贫阶段

1978 年以后,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有组织、有计划地扶持贫困户从发展生产和商品经济入手,依靠国家、集体力量和群众互助等形式,采取干部分工负责、富裕户扶助贫困户、逐户落实等办法,帮助贫困户发挥自身潜能,达到摆脱贫困的目的。

( 三) 社区型以经济开发为主的扶贫阶段

1983 年起, 在政府的领导下, 各有关部门、机关、群众团体积极配合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发挥当地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开辟生产门路,实行多种经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 四) 扶贫开发走上正常轨道阶段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的调整始于1986 年,从上到下正式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确定了划分贫困县的标准,并划定了273 个国家级贫困县。到1988 年将牧区县、 “三西” 项目县加进来,增加到328 个国家级贫困县。第二次调整是在1994 年,国家启动 “八七” 扶贫攻坚计划,经过重新调整,国家级贫困县增至592 个。第三次调整是在2001 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 年) 》出台,纲要取消了沿海发达地区的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数量,但总数不变,同时将国家级贫困县改为扶贫开发重点县。第四次调整是2011年11 月19 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为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 元( 2010 年不变价) 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 元的标准提高了92% ,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约为1. 28 亿人。扶贫对象从592 个县扩大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到2013 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8249 万人。

( 五) 确保到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阶段

2015 年11 月27 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五个一批” 工程,其中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与林业扶贫密切相关。2015 年11 月29 日出台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决定》 提出总体目标是: 到2020 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有脱贫任务的22 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形成了脱贫攻坚的浩大声势。

二、林业扶贫基本情况

我国的扶贫机制包括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帮扶及自我造血相结合,林业扶贫是部门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 林业扶贫的重要意义

1. 实施林业扶贫是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状况,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山区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69% ,全国60% 的贫困人口、11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592 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的496 个县,都集中分布在山区。这些地区,既是生态最重要或最恶劣的地区,也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加大森林植被恢复力度,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是山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发展林业可以实现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赢”,拓展生存空间,优化生态空间,扩大生产空间,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必然选择。

2. 实施林业扶贫是改善贫困地区民生,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比较其他行业,林业更适宜在山区发展。林业产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是增加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广西河池市罗城县的一个油茶种植基地,由当地能人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租用农民土地发展油茶,基地规模为8000 多亩,涉及260 多家贫困户,农民将土地按30% 入股,收益期按股分红,并参与油茶经营和林下种植养殖,每年仅人均劳务收入就达2. 6—3 万元。因此,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

3. 实施林业扶贫是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由于贫困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多属于江河上游、湖库水系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等重点生态区位,涉及我国东北森林区、西北风沙区、西部高原区,长江、黄河、珠江源头。脆弱的生态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土的生态安全。加大其生态建设是改善贫困地区的生存环境的需要,也是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必然选择。

4. 实施林业扶贫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扶贫区贫困群体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涉及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是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大局的必然选择。

( 二) 林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

林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效益,土地、资源、物种等优势和潜力大,林业在扶贫中作用独特。

1. 劳务精准到人到户。退耕还林、森林抚育、造林补贴、防护林等建设任务和护林员等

岗位,可直接精准安排到贫困户,增加其劳务收入或工资收入。贫困户参与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每亩补助200—500 元。

2. 产业精准到人到户。林业产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技术要求和市场门槛都不高,非常适合贫困群众一家一户经营。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盛果期每亩产值可在3000 元以上,种植1 亩可实现1 人脱贫,受益期长达几十年。

3. 资产精准到人到户。我国集体林地和林木资源丰富,集体林改后,农民可以通过自主经营林地、林木获得更多收益。

4. 科技服务精准到人到户。林业在基层设有2. 5 万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可以将林业实用技术直接推广到林农生产一线。

5. 金融服务精准到人到户。目前,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都出台了直接面向贫困户的林业低息贷款产品,贫困户可以通过林权抵押、质押等形式申请贷款,中央财政还可以进行贴息。

( 三) 林业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

1. 农村改革间接带动阶段。1978 年,我国开始在西北、华北的北部、东北的西部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通过工程带动了林业产业发展,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水平;1979 年末,原林业部提出调整林业经济结构,正确处理农林牧的相互关系,纠正重采轻造和单一经营做法,把整个林业经济搞活,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198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切实把责任和报酬、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198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了退耕还林还牧、开放木材市场等富民政策。

2.启动实施扶贫阶段。1986年以后,伴随着国家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活动,原林业部作为首批10个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单位之一,承担了黔贵九万大山地区6个地(市、州)19个县的定点扶贫任务。

3. 国家扶贫战略推进阶段。1994 年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颁布实施,明确了林业部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名特优新经济林以及各种林副产品,协同有关部门,形成以林果种植为主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加快植被建设、防沙治沙,降低森林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原林业部编制了 《黔贵九万大山地区林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辟以预算内资金、贴息贷款为主的扶贫资金渠道。

4. 巩固扶贫开发成果阶段。2001 年国家出台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 》,林业围绕着 “以经济开发为主,为贫困地区办实事”的扶贫开发方针,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积极开展了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密切相关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为重点的林区道路、给水、希望小学、林业培训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优良种苗培育和名优经济林产业建设。

5. 新一轮扶贫攻坚阶段。2011 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国家林业局党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林业扶贫工作,并下发了 《国家林业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林业扶贫攻坚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在贫困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防护林建设、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沙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尽快提高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状况和生产生活环境。同时,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扶持林下经济发展,调整森林资源结构,大力培育油茶、核桃、茶叶、优质果品、八角、中药材等特色经济林,以桉、杉、松、竹为主的用材林,培植以纸浆、人造板用材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及其林下种养业。推进基地特色林业产业发展,通过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提高广大贫困群众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增加贫困人群的收入,为当地农民依靠林业建设增收脱贫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与水利部共同牵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联系工作。

6. 打赢脱贫攻坚战阶段。2015 年12 月底国家林业局在福建召开了全国木本油料产业开发脱贫现场会。张建龙局长传达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部署 “十三五”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2016 年4 月与水利部在贵州安顺召开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场会。

三、林业扶贫所做的工作

长期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林业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各级林业部门以集体林区、山区、沙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抓,贫困群体与贫困地区同抓,政策扶持与智力扶持同抓,探索形成了具有林业特色的扶贫模式和经验。

( 一) 以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为核心,破除制约农民脱贫致富的体制障碍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18 亿亩耕地的潜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问题和温饱问题。而我国农村土地的另一巨头——28 亿亩集体林地,长期存在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制约了集体林区的发展。200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 《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开启了 “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全国已确权集体林地面积27. 05 亿亩,发放林权证1. 01 亿本,发证面积26. 41 亿亩。全国共建立县级以上林权服务机构1600 多个,林业合作组织15万个。农民通过林地转包、出租、互换、合作等方式,增加了财产性收入,通过发展林果、林菌、林药、林畜等林下经济,增加了经营性收入。辽宁省本溪县,从事干坚果经济林、林下中药材、山野菜等生产经营的农户有3 万户,超过全县农村户数的二分之一,全县农民人均涉林年收入超过7000 元,其中超过10 万元的2000 多户,百万元以上的70 多户,山上林业资产储藏价值超亿元的2 户。

( 二) 以发展木本油料为主攻方向,为山区量身发展脱贫产业

2007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2009 年11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出台了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9- 2020 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发展木本油料产业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近5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2014 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2015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作出了油茶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 年12 月,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出台了《关于整合和统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据不完全统计, “十二五”期间用于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中央投资达到200 多亿元。地方各级财政纷纷出台奖补政策,有的省份的木本油料大县最多每亩可享受补助1000 元以上。国家开发银行与江西省赣州市签署协议,拿出60 亿元贴息贷款支持油茶产业发展,针对贫困户的贷款期最长可达30 年,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最长8 年宽限期,执行不高于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全国主要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1. 5 亿亩,比2008 年的7000 多万亩增加了8000 多万亩,木本油料总产量达到477 万吨,比2008 年的181 万吨增加296 万吨。全国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企业1362家,专业合作社2057 个,带动林农200 多万人。云南省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超过了1000 万亩,农民人均核桃收入2390 元,该州永平县的岩北村,50% 以上的国土面积种植核桃,2015年产核桃600 多吨,人均核桃种植收入8600多元。

( 三) 以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主要措施,把农民身边的生态资源变现为脱贫致富的生态资本

2011 年中央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后,国家林业局部署各省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林业扶贫攻坚工作。编制了 《全国林业扶贫攻坚规划》及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林业扶贫攻坚规划。在贫困地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恢复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贫困地区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湿地得到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山更清、水更绿、空气更清新,成为人们旅游和休闲的重要目的地。各级林业部门充分利用森林、湿地、沙漠、物种的景观、资源和功能等优势,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产业和从事景区服务,在解决就业的同时增加了收入。2015 年全国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0. 5 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超过8000 亿元。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生态资源成为了绿色财富。

( 四) 以对滇桂黔石漠化等贫困地区指导和帮扶为突破,探索林业片区扶贫新路径

配合水利部,牵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工作,分别在北京、贵州、广西、云南组织召开了4 次片区联系( 推进) 会议。 “十二五”期间,共安排片区中央林业投资190 亿元,派出两批32 名挂职干部赴滇桂黔扶贫挂职。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举办林业扶贫专项技术培训班18 期,培训基层林业职工和农民1500 多人。同时,为贯彻习总书记考察河北省阜平县、甘肃临夏州东乡县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调研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阜平核桃产业、东乡县生态治理项目的扶持力度。

( 五) 以帮助定点扶贫地区脱贫为己任,扎实做好部门对口扶贫工作

1986 年以来,国家林业局一直承担着黔桂九万大山地区6 个地( 市、州) 19 个县的定点扶贫任务。30 年来,始终把定点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定点扶贫攻坚规划,多次召开国家林业局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局领导坚持每年赴定点县考察调研,研究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部署定点扶贫工作。制定了 《国家林业局定点扶贫规划( 2011—2020 年) 》,“十二五”期间,共安排定点县中央林业投资近40 亿元,比2001—2010年10 年投资21. 35 亿元增加了18. 55 亿元。结合定点扶贫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木本油料、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竹藤、花卉等一大批特色林业产业项目建设,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积极帮扶定点县所在省区争取金融支持,促成广西自治区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280 亿元的开发性贷款,打造林业扶贫开发攻坚的示范样板。积极派遣扶贫工作队赴基层指导,累计派遣司局级、处级干部200 多名到九万大山地区挂职工作。坚持每年举办多层次的林业扶贫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县级林业技术工作人员和农户。2011 年、2014 年,国家林业局分别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定点扶贫先进单位。经过30 年的不懈帮扶,到2014 年底,19 个对口县林业产值由2000 年的10 亿元增加到242亿元,GDP由115 亿元增加到729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77 元增加到6113 元,森林覆盖率由59% 增加到69% 。

四、林业扶贫面临的问题

尽管林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我国扶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剩余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深山远林,面临着贫困程度深、生态承载力差、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诸多困境和挑战,脱贫难度越来越大。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林业扶贫工作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一) 低水平的 “普惠”补助与向贫困户倾斜要求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国家对林业财政投入总数少、广而散、标准低,特别是针对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农民群体、贫困户,实行的是 “小水漫灌式”补助,倾斜力度不够。

( 二) 一家一户 “小作坊”经营与规模经营要求不相适应

对于林业来讲,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才能有更大的效益,才能更适应市场要求。集体林改后,目前更多的是一家一户 “小作坊” 经营,规模经营主体发育缓慢,林地的潜力、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 三) 林业见效时间长与脱贫紧迫性要求不相适应

与农业相比,林业经营周期长,很多林业特色产业要5—8 年才能进入收获期。而中央要求到2020 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林业必须采取超常规手段,多策并举,以 “短”养 “长”,将长期收益短期化。

( 四) 林业资产抵押难、贷款难与贫困人口发展急需贷款不相适应

农民经营山林发展林业面临筹措资金难、防火防虫难、产品销售难等问题。目前,农民经营权落实没有完全到位,林木的处置权、收益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公益林流转政策不明确,商品林处置权受限,导致经营者不能自主经营。尽管林权抵押贷款已经有了明确的政策,但是实践中仍遇到了一些门槛。以木本油料为例,油茶、核桃从种植到进入结果期有5—7 年的时间,由于这期间没有收益,又缺乏有效的补助政策,很多农民只能望而却步。

( 五) 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的现状不相适应

现实条件下,贫困地区发展经济难免要上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项目,同时征占用林地、湿地等资源需求大。而贫困地区多属于生态脆弱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 “禁区”,也是生态容易失守的 “突破区”。如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至少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五、打赢林业脱贫攻坚战的思考

打赢林业脱贫攻坚战,既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当前,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已经明确,关键要真抓实干,确保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国家林业局和各级林业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的重要战略思想指示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把做好新时期林业扶贫工作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林业发展给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 一) 抓好林业精准扶贫

1. 通过安排生态护林员精准脱贫。从2016年起,在全国832 个重点贫困县中选择身体健康、遵纪守法、责任心强、家庭人口在3 人( 含) 以上、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的20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护林员,通过购买劳务,争取带动80 万人脱贫。国家林业局已经制定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办法》,近期将会同财政部、扶贫办下发通知,布置各省根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情况编制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方案》并监督、指导选聘工作。县级人民政府成立由林业部门牵头的协调小组,组织乡镇政府开展选聘工作,选聘结果在乡镇公示。乡镇林业工作站负责实施后的建档管理、培训、组织护林。

2. 通过退耕还林精准脱贫。2016 年,国家林业局将协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拟把新增退耕还林任务的80% 安排到贫困县,增量任务优先用于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退耕还林,由林业部门按程序会同土地部门落实退耕地块,和贫困户签订任务合同。验收确定已还林后,由县财政将第一年800 元/亩补助直接打入贫困户一卡通,第二年、第四年验收合格后再分别打入300 元、400 元。乡镇林业技术人员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指导贫困户发展适宜种植的特色经济林,使贫困人口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3. 通过发展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精准脱贫。据统计, “十二五”期间,全国新增油茶1500 万亩、核桃4000 万亩, “十三五” 期间将逐步进入挂果期和盛果期,油茶和核桃种植户的收益将逐年增加,收益期可达80 年以上。未来5 年要通过建立精准特色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木本油料、特色林果、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收益: 第一种方式是将林业补助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份,投向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劳务,按股分红、按劳取酬; 第二种方式是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对贫困户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栽植后分户管理,自行收益; 第三种方式是国有林场将适合种植油茶核桃的林地,按照一定标准,委托贫困人口种植,采取自主经营或委托林场统一经营,分不同经营模式,按比例分红,暂定贫困户受益期为30 年。

( 二) 发挥林业优势巩固脱贫成果

结合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贫困地区发展的根基,助推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

1. 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林业重点工程以及安排造林绿化、森林抚育等林业各项资金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未来5 年,贫困地区的林业投资规模和增幅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5% 以上,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林业工程建设,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劳务收入。同时,在确定造林绿化的林种树种时,要统筹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充分尊重林农的意见,为今后增加林业收入打好基础。

2. 搞好异地扶贫搬迁迁出地的生态修复,安排搬迁人口就地参加劳动。

3. 进一步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科技推广、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通过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人口兴办 “森林人家”、从事土特产销售和运输提供便利服务。扩大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农民脱贫增收。

( 三) 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

上一篇:商业流程下一篇:广告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