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性

2024-07-02

精准性(精选10篇)

精准性 篇1

建设行业的迅速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往往没能够重视建筑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也就导致了现阶段的建筑工程难以满足人们对生存质量的要求。而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过分缺乏对于环境的考虑, 就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以及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也就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的设计工作中, 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环境这一因素, 并且进一步的提升人居建筑以及环境的精准性设计,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人、建筑与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存, 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其经济效益。

1 人居建筑与精准性的概述

1.1 精准性的内涵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保持精准性的设计, 指的是在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应当对各种有着决定性的因素进行精准的确定, 并进一步的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程度, 并在这一基础上通过恰当的调节, 来进行合适的方案与目标的确定。从而在建筑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防止建筑资源的浪费, 并更好的打造出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对于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性设计, 则值得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都进行严格精准的管理, 并进行建筑总量的有效控制, 从而给整个人居建筑的施工工作提供足够多的指导与依据。这也就需要相关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将实际的建设环境作为出发点, 来进行施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综合性考虑, 并且充分的结合地理、人文、自然环境等影响工程施工的因素, 来进行精准的施工方案的制定, 从而为整个人居建筑的顺利建设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1.2 人工建筑与环境精准化设计所应具备的要求

整体性:精准化是高于标准化的一种设计要求, 它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尺寸的调节, 还充分的表现在对标准化以及集成化的高度要求。而精准性的设计要求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统一以及产品与整体的协调化要求, 这也就表明了精准化具有着整体性的属性。

灵活性:精准性一般需要对影响建筑施工的各项因素都进行综合的考虑与设计,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优施工方案的构建工作, 并借此形成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这也就使得精准性的设计过程中具有着较高的集成性, 并且还有着灵活性这一属性。

可控制性:精准性需要对所有的决定性目标都有着适当的控制能力, 来更好的为总体目标的实现而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就使得精准性中具备着可控制性这一属性。

可度量性:在进行精准性的设计过程中, 必须充分保持该产品指标的透明程度, 并使得相关的人员能够对该建筑产品进行评价购买以及租用, 这也就要求其具备有可度量性的特性。

2 进行人居建筑与环境精准化设计的策略

随着人们对建筑质量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 使得在进行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的重视人居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精准性设计, 从而保证该人居建筑能够与自然环境进行协调的发展。而通过下述的几点策略, 句能够很好的实现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化设计。

2.1 整合影响建筑施工的各种因素

建筑的施工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流程, 并需要在这一施工过程中充分的进行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而通过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并根据因素之间的不同特性来进行精巧的整合工作, 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以及最佳因素匹配的效果, 来为一个全面合理的设计方案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而在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整合工作时, 必须保持其过程足够的全面与精准, 从而实现整个人居建筑与环境两者的有机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2.2 做好充分的准备措施

在进行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性设计过程中, 往往需要利用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 比如说GPS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以及信息技术等, 同时还需要设计人员能够拥有着充足的建筑与环境创造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而只有充分的做好设计之前的各项工作, 才能够为整个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化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保证。因此在进行精准化的设计之前, 相关的建筑设计人员应当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 并为精准化设计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一个与自然良好共存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一个优越的基础。

2.3 充分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人居建筑的建设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其具体的设计流程往往也涉及到了多个学科之中, 因此在进行人居建筑与环境精准化设计的过程中, 就需要各个不同的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 并且需要利用不同学科与专业中的学者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讨论, 来更好的完成该项设计工作。而只有充分的利用不同专业学者们的智慧, 并在合理科学的领导下将这些建议进行有机的融合, 才能够使得整个精准化的设计方案水平不断的得以提升。而只有在人居建筑与环境精准化的设计过程中充分的融入各个专业的知识, 才能够有效的满足人居建筑设计施工这一工作的实际需求, 这样才能够充分的确保建设完成后人居环境能够很好的与自然环境进行共存。

2.4 坚持将环境的保护作为主导

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不仅仅表现在对建筑功能的有效提升上面, 还需要充分的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 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有效的加强对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能力。因此在进行精准化设计的过程中, 应当将各种环境因素充分的考虑进去, 并避免在人居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人居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进行人居建筑与环境精准化设计的过程中, 不仅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建筑自身能力的提升, 还需要有效的把握整个建筑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并对这些因素做好科学合理的控制与规划, 并在以人为本的根本观念下, 进行精准化设计的进一步提升与进步。这就需要相关的建筑设计者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 并且在充分的分析了建筑特点以及所在自然环境这些因素的基础上, 来进行精准性设计目标的有效实现。

3 进行人居建筑与环境精准化设计的意义

对人居建筑与环境进行精准化的设计, 能够有效的提升人们的居住质量, 并达到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这三者之间的有效统一。

而精准性的设计能够让各项环境指标得到很好的互动, 并能为整个人居建筑的设计提供一个更加精准的设计指标, 而精准化设计中, 会借助于最小化的生态资源的消耗来获得最大程度的效益回报, 并且可以利用各种建筑因素的有效控制, 来有效的加强在建筑过程中对各种消费资源的控制效果, 从而大大的降低了整个建筑的成本。

除此之外, 精准化设计还能够对人居建筑所在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测与监督, 并能够很好的进行环境的保护, 并进一步的创造出一个适宜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而通过这种良好生态环境的建立, 也可以有效的保证所有人们的身体健康, 这也能够彰显出精准化设计中对于人文的关怀程度。而且借助于精准化的设计, 还能够将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这两者之间的物流以及信息流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循环环境,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形成一个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循环利用的生态环境。

4 结语

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化设计是现在建筑发展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相关的设计师充分的加强对精准性设计的重视程度, 并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环境等自然因素, 从而实现建筑与环境这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磊.人居建筑与环境设计需要“精准性”的设计[J].城市建筑.2013 (7) :41.

[2]高霞.人居建筑与环境设计精准性的几点思考[J].门窗, 2013 (7) :412.

精准性 篇2

从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到各地方积极行动真抓实干搞扶贫,再到扶贫工作切中要害解决广大困难群众脱贫难题。凡此种种均凸显出精准扶贫工作是让群众享受幸福生活的切实保障,更是实现中国梦小康社会的核心前提,而精准二字又是新时期扶贫工作实现的有力保障。因此,精准扶贫贵在精准。

精准扶贫要精确识别。精准扶贫政策出台以来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确定大多还是延续之前的方式,部分是由村民选出但绝大部分都是由村干部按照原有政策画线得出所谓贫困人口,至于贫困原因、如何有针对性解决等不确定问题,难以重点突出,也使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出现定位不准,实施效果出现偏差的问题。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金龙村组织全村党员、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在通过入户调查、群众评议、公示公告、抽查检验后,第三次对2015年全村的贫困户进行最后认定,真正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实践证明,精准扶贫只有在第一环节进行精确识别才能将此项政策落实好。

精准扶贫要精确帮扶。在以往的扶贫政策中大多集中在以输血式扶贫为主要手段,国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虽然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解决暂时的贫困问题,却不是长久之计。更有甚者个别下村帮扶干部无视群众贫困的症结所在,只是大而化之的进行帮扶,群众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却丢给群众100只鸡去饲养,导致群众不但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反而花费更多资金,在本就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淮安市通过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方式,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之路,员民营企业家参与精准扶贫活动,针对不同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发力。企业家通过技术帮扶、就业帮扶、创业扶持等措施为贫困户“输血”。

精准扶贫要精确管理。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而对贫困户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贫困农户。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确保“扶真贫” 帮扶“真扶贫”。实行阳光、透明的操作管理模式。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将扶贫对象、扶贫项目等公开。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要做到“精准扶贫”,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需要“精准监管”和“精准惩罚”相结合。对于扶贫干部的乱作为现象,需要监管到位,及时纠正,对于屡教不改的干部,要果断摘掉其乌纱帽,决不能让被扶贫的群众受到伤害。

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普遍繁荣的全面富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康庄大道的根本保障。精准扶贫号角的吹响,精确识别贫困人群,精确帮扶解决实际需求,精确管理保证公开透明,才能消除贫困人口,消除贫富分化,使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集三维之力 建美丽乡村

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并且农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但是,农村地区环境仍然存在污染,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低效化,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该多管齐下,集三维之力,当好美丽乡村的践行者和建设成果的维护者。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注重机制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打造宜居乡村。干净整洁的卫生条件是美丽乡村必备条件,以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五化”为重点,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整治三堆和卫生死角,治理乱堆乱搭乱建等影响村容村貌行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建设长效化的机制,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农村环境的问题,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求村庄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为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每个自然村都有最基本环保设施,提高农村垃圾收集率;建立村庄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要求村民管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并为村级保洁员提供工资保障,建立健全村级保洁员各项规章制度。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文化内涵建设,提高村民素质,打造美德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追求的不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优化,更主要是塑造美的心灵,建设农民精神家园。应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教育宣传引导农民践行核心价值观。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突出典型引领作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让美德在人人心里落地生根。美丽乡村不要千人一面,还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本地的特色,努力打造出品牌和特色。结合各乡村地理区位、民风民俗等,充分挖掘特色人文元素,进行个性化塑造,保留了传统民俗活动的生活土壤,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美丽乡村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注重乡村特色产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打造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上,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这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土地流转政策,多渠道推动农民增收,消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力。成立专业合作社,与果品企业深度合作,发展果品深加工,发展农家乐、采摘园、乡村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的从业人数,加强科技创新,利用高科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果品业、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乡村特色产业的兴起,既培育了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又为美丽乡村建设积累了丰厚资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血液。

建设美丽乡村承载着很多人的梦想,特别是对那些保留美好乡村记忆的人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寄托,为让梦想早一步照进现实,应整合资源和力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创建,开展“美丽乡村”帮扶共建工作,全力打造“最美乡村”,让更多农民真正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用无数的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

43、(主观题)请结合岗位实际,谈谈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基本方略的认识。

关系

解析

【参考答案】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基本方略与其他十三条基本方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其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对我们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确切厘定。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

第一,在扎实学上下功夫,认识上见真章,有共识。

要在学懂上下功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中。其活的灵魂,可理解为党的领导、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四个自信”。其中,人民至上,问题导向,更是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准把握。民生之事,是我们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必须高度重视,“以人为本,以财为末;人安则才瞻,本周则邦宁”。

第二,在融会通上下功夫,广泛宣传上入心声,汇合力。

在解决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有了共识,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积极去学习有关惠农、强农、富弄政策并宣传到位,把党中央与中央政府的关切传达入心,帮助百姓学好政策、用好政策,发挥人民群众的改革和实践的主体作用,将政策落地生花。了解大家的心声、意见,积极谋划和完善政策,出成效有合力,民声所倾,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以百姓心为心”、“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共筑美好蓝图。

第三,在方向明上确定目标,广泛调查上明重点,敢对标。

始终在增进民生福祉上走在前列,紧扣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下大力气去搞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青年人的锐意担当,积极搜集民意民声,敢于对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找准群众的烦心事、迫切需要,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汇报配合调动公共资源,不断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民生在勤,勤则不溃”,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在工作上,勤思考,有闯劲,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走前列。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因此,在工作中,向有丰富经验的领导干部、同事学习,向群众取经,勤思考,敢创新,明确自己的工作计划,突出解决群众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积极配合深入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彰显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以及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工作者的本色。用好“三权分置”、“三变”等关键领域改革与政策,摆脱“无经验思维”、“没办法就这样吧”的不良惯性,不断提高自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尤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积极推进平安杨凌建设工作。民生工作,走在前列。

精准性 篇3

关键词:中考命题;历史学科;语言精准;导向正确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41-03

中考等大型考试的试题,涉及面广,对教学具有不容低估的深远影响,因此,其语言必须精准,概念必须严密,设问指向必须明确。但近年来的一些中考历史试题在这些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初中历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现以一个实例分析其精准性存在的问题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读图,回答问题:

这是一道看似非常简单易答的试题,“从相关数据上看,命题者虽然在第(2)设问中明确了所问战争的特征,即毛泽东与蒋介石共同领导的、反侵略的、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以期降低试题难度。”(引自《xx省初级中学教育质量分析评价报告》)而实测的结果却是“预估难度与实测难度相差11个百分点,表明考生对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并未领情”(出处同上)。据该报告所列数据,整个试题预估难度0.76,实测难度0.65;分项实测难度第一问0.83,第二问0.56,预估与实测出现了悬殊的差距。考生为什么“对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并未领情”?这对教学产生或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这是一道从观点到结构都令人质疑的题目,实在难以体会出任何的“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一、“图中人物所着服装的创制者是孙中山”的命题是不成立的

按照题设条件对“图中人物所着服装”概念的准确理解,毫无疑问别无他选,指的就是人物当时参加重庆谈判时的具体着装,这是进行判断的先决条件。当时他们所穿的这两套衣服是由谁“创制”的呢?有一个“创”字,服装创制者就应该是早已逝世的孙中山吗?与判断条件最贴近的“创制者”其实应该是做衣服的裁缝者,尽管“创制者”中的“创”有“首次”含义的限定,但孙中山首创的是该服装的样式,不可能当时就创制了该服装。更何况《现代汉语词典》的“创建”词条解释是:“初次制定(多指法律、文字等)。”可见,这两套具体的服装与孙中山毫无关系。

由于对概念的表述不严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果矛盾,所以命题不成立。这样一个假命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真不知道卷面答案与“参考答案”一致的83%的考生,其判断与应答所凭借的是直觉想象还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而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的17%的考生的判断力是否都是低下的?

二、“毛泽东与蒋介石共同领导的、反侵略的抗日战争”命题的真假是令人怀疑的,设问的指向是误导的

首先来看看这一历史观点是否正确。为了佐证“毛泽东与蒋介石共同领导了抗日战争”这一观点,笔者查阅了关于抗日战争领导地位的相关资料:1937年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表述是:“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職责。”1938年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中全会根据毛泽东同志报告通过的决议——《抗日民族自卫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中多处阐明的态度是:“我们是坚决拥护蒋委员长及其领导下之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并号召全国一致拥护。” 1942年7月7日《解放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纪念抗战五周年宣言》中声明:“中国共产党认为:全国军民必须一致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中国共产党承认,蒋委员长不仅是抗战的领导者,而且是战后新中国建设的领导者。”而没有找到“毛泽东和蒋介石共同领导了抗日战争”这一观点的史料依据。

其次,也许该试题的“参考答案”所依据的观点是史学界依据新史料而得出的最新研究成果,但却没有现行教材中的任何相关史料的支撑。用一个考生未知的观点来限定试题答案,要求考生判断,他们的答题思路会是怎样的呢?当他们按照设问的指向苦苦寻求具有“二人”共同领导特征的战争而不果时,就必然出现两种应试状态:头脑灵活的考生只好另辟蹊径:既然“共同领导”这一属性不存在,那么其它的“共同”属性,例如“共同对外、共同抗击”倒是有且只有一个,看来答“抗日战争”绝不会错,其实已经“擅自”缩小了概念的内涵,扩大了概念的外延;头脑“愚钝”的考生继续循规蹈矩,不知何去何从,不得已在战争前面盲目加上一些修饰词诸如“日本侵华战争”、“抗日侵华战争”、“反日侵略战争”等(均源自卷面答案),导致不能与“参考答案”对应而犯“错误”。

再次,答出“抗日战争”的名称,就说明掌握了其“反侵略”的性质吗?战争的性质是由交战的主体来决定的,还是由名称来决定的?名称无非是一个概念的符号而已,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为战争起多种名称。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名称无论多么不同也都是指的同一战争。如果考生以叙述战争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等要素来表达——这就是那场战争,谁能说其对战争的内涵没有准确把握因而是错误的呢?

“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倒是得到了一些教师的“领情”。笔者在听课中不止一次听到教师这样讲解此题:为了接受失分的惨痛教训,“必须且只能答抗日战争,因为题目强调的是反侵略性”;或许他们感悟到了命题意图的“真谛”,于是进一步嘱咐学生:“如果问‘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哪两次侵略战争’,一定要答‘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千万不要答‘抗日战争’,因为这里强调的是‘侵略性’ 。”按此逻辑,应该给甲午中日战争另起一个什么突出其性质的名称呢?为了应对这类试题,教师们还往往把一些不准确的观点和结论盲目补充到教学中来,既加重了学习负担,又违背了史学原则。例如“日本曾两次独霸中国”、“辛亥革命的道路就是走美国的路”、“戊戌变法就是走日本的路”等等不一而足。究其来源,他们都能找到“权威”考卷作为依据:“专家们这样考我们,我们只好就这样教。”也许他们忽略了“论从史出”的教学原则,也许他们的做法淡化了历史教育的本来意义和历史课程的性质,也许他们过于简单地理解了试题的导向价值,也许他们过于盲从或曲解了命题者的意图。其实我们还能够列举许多来自于历史课堂的这类 “也许”,这样的“试题效应”能不让我们为历史课程教学担忧?命题者不该引以注意?

三、“这一战争有何重大国际意义”的试题及“参考答案”还须商榷。

对“这一战争有何重大国际意义”这一试题,我们应这样认识。首先,“战争”和“战争结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试题要考查的是“战争”的意义,还是“战争结果”的意义?如果是前者,战争本身的意义就是其破坏性;如果是后者,胜败结果产生的作用及形成的影响才是它的意义。如果命题立意在后者,那么,命题者是要求答出实在、具体的意义,还是概括性的意义呢?一场战争是另一场战争的一部分,就是它的意義吗?这“参考答案”所给出的概括意义就是最佳答案吗?那么,“一场战争为另一场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否同样是对实际意义的另一种评价和概括?如果学生真答出了这场战争的实际意义——“遏制或消灭了国际法西斯势力的一部分”,其和“参考答案”相比,哪一个更恰当呢?当然,如果从习以为常的“习惯”说法上看,这题的应答似乎不会产生歧义。但是,如果能够充分认识这种规格考试的严肃性、导向性,命题者是应该做到命题概念严谨、规范、无懈可击的。

历史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础,思维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是教学的常理和基本要求。而依据类似用这种试题中的概念和观点来施测考查,学生会“领情”吗?得分率56%、失分率44%的考查结果公平、合理吗?从重视概念教学和思维培养的历史课程的教学观来看,教师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和引导?难怪有人在网上的撰文会得到颇高的点击率呢。其文中疾呼:“面对这样的中考试题,我们已经不知该怎么办,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将会被带向何方!相信所有关注历史教育的人都会充满忧虑!”对其所言之偏颇与否我们可权且不论,但起码可见考试对教学有着多么深刻、直接的影响。

四、试题结构过于简单

首先,提供图片的意义是什么?其中的信息构成了答题的条件吗?合影的背景——“重庆谈判”这一最重要的信息对答题具有什么作用?难道只是一个干扰?试问“图中人物”概念的使用目的,是为了考查考生将“毛泽东、蒋介石”这个信息转换成“抗日战争”这一概念的能力?还是只为了节省几个字?这种转换需用吹灰之力吗?学生答题需要对信息“提炼”、“挖掘”乃至找出关键吗?其次,退一步说,如果是为了构建设问之间的联系而设置,从第一问到第二问,是作为起步的铺垫还是递进的关联?

大考之后,教师面对试题,往往把对其理解转化成教学行为。在现实的图片教学中,简单、片面的做法和现象时有发生:单纯追求形式的新颖,忽略图片内涵信息的充分利用;重浏览,轻观察;重情境设置,轻解读分析。假如此题的“试题效应”真的这样发生在教学上:“请看这就是重庆谈判时的合影”一览而过,甚或仅仅问“图中人物穿的什么衣服”,而不是从合影的背景出发,从当时中国的前途命运着眼来思考问题,我们该否批评?如果命题者在命制过程中,既考虑利用其直观性,更对试题内涵引起重视,充分利用图片信息考查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的话,对于纠正图片教学中的上述现象就会大有裨益。

虽然这一道试题并非出于今年,但毋庸讳言,类似的试题,在已实施的各级、各类考试中,仍然绝非仅有,有的甚至正以各种形式广泛流传。长此以往,其负面效应确实令人忧虑!笔者绝无吹毛求疵、危言耸听之意,实在也是出于一片“良苦用心”。

精准性 篇4

一、现有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的局限性

1、具有粉饰效应。

企业管理者为了显示出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良好性, 会通过虚列应收账款、少提坏账准备、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和推迟结转销售成本以增加存货等利润操纵方式来扭曲流动比率 (或速动比率) 。此外, 企业还可以采取推迟赊购商品和暂时偿还债务等方法人为地粉饰流动比率 (或速动比率) , 误导信息使用者。

2、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指标中的流动资产、速动资产数据均来自于财务报表, 而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报告资产, 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 如流动资产中的待摊费用、存货等不能或不能很快转变为可偿债的现金。有的企业有大量的流动资产, 但现金支付能力很差, 甚至无力偿还债务面临破产清算。

3、易受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

对同一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 会计准则允许使用几种不同的规则和程序, 企业可以自行选择。例如, 存货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 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存货价值亦不相等, 甚至相差很大。

4、分析方法存在问题。

指标分析是偿债能力的主要分析方法, 在实际运用时, 人们往往更乐于计算各项比率指标, 注重定量分析, 而忽视定性分析。比如在运用流动比率时, 资产的构成、资产的计价、资产的变现能力、负债的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流动比率指标的运用, 如果只依据这一个指标的大小来判断, 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偏差。

5、分析指标设置存在问题。

(1) 动态指标用于衡量动态的企业偿债能力具有时滞性, 是一种固化的静态指标, 往往只注重某一时点上的偿债能力, 无法从动态上反映未来资金流量。比如,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均来自资产负债表的时点指标, 只能表示企业在某一特定时刻一切可用资源及需偿还债务的状态或存量, 与未来资金流量并无因果关系。而资产的变现和债务的偿还则是动态的。运用纯粹的静态指标来评价动态的偿债能力, 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同时也会产生分析结果的滞后性。 (2) 假设基础出现问题。指标体系所建立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错位, 基于清算基础而非持续经营基础。所谓清算基础是指现有偿债能力指标认为应把全部流动负债及全部流动资产纳入指标设计的内容当中。但在具体实践中, 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以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是基于持续经营假设的, 即企业是为了生存及发展而存在的, 而不是清算。资产不可能全部用于清偿债务, 必须留一部分资金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同时负债也没有必要全部偿还。另外, 资产除了具有清偿的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其增值功能, 若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体系基于清算基础, 则资产的功能主次颠倒, 资产的增值功能将不能充分地予以体现。应该剔除维持企业生产的必需资金以及那些现时不需要偿还的债务, 使得指标的设计更加合理、贴近实际。然而, 任何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清算而是为了持续经营并从中赚取利润, 任何债权人将资金使用权让渡给企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清算价值而是为了如期获得资金的使用报酬并安全收回本金。所以, 以清算基础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既不符合实际又不符合会计假设。

6、现行分析比率的比较标准亟待完善。

现行的比较标准主要是按照国际惯例, 认为流动比率为2, 速动比率为1, 比较具有短期偿债能力。然而现实中, 由于企业间存在行业、生产周期、经营规模、经营复杂程度等诸多差别, 如果都使用统一的“2”、“1”本与未来价值的差别相距较大时更是如此。

二、改进措施

因此, 有必要对原有的强调稳定、静态和保守的一些内容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科学构建新的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评价体系。

1、动态认识存货及应收账款变现能力。

现有评价指标中的速动比率硬性地视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强于存货的设计, 是不科学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 如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的存货, 基于增值的存货等, 其变现能力很强并且价值相对稳定, 甚至有增值的潜力。 (2) 应收账款变现能力有待进一步分析。比如账龄较长且收回可能性很小的应收账款、对破产企业的应收账款等, 其变现能力很差, 仅是报表中一个象征符号。因此要根据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具体特点对其变现能力进行比较评价。具体做法是:结合市场需求, 对存货资产进行细分, 逐一考虑其变现能力及价值;而对应收账款采用账龄分析法, 逐一分级考虑其变现能力及净值。此外, 随着企业所处的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变化, 存货及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也是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 必须随时加以追踪、评价及调整, 以便该指标更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情况。

2、重新界定有关资产及负债内容。

现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体系中相关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界定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脱节。在现有指标体系下, 企业的实际短期债务并未全部反映在会计报表的流动负债项目中。比如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的长期借款中的利息费用, 固定资产建设期中予以资本化的长期借款利息均属于企业的短期债务, 应归集到流动负债中。同时, 企业可用于快速变现偿还的资产也并未全部反映在会计报表的流动资产中, 未用的银行授信额度、可快速变现的长期资产以及或有负债和担保抵押等事项, 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所以, 在重新构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内容时需要把以上因素考虑进去。同样, 相关资产和负债的内容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必须不断地即时加以调整、修正。新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体系中的流动资产、速动资产以及流动负债的内容应该重新界定如下。

(1) 流动资产是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的资产。因此, 首先应将一个年度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积压的存货, 待摊费用, 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 预收货款的存货, 用于购买或投资长期资产的预付账款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其次, 再加上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中可能获得有关责任人、保险人给予一定的赔偿或补偿以及待处理资产本身的残值, 存货、有价证券变现价值超过账面价值的部分。

(2) 速动资产, 应是在短期内确有把握能随时变现的资产, 例如作为短期投资的已挂牌交易的有价证券, 可以将其市价列入速动资产中;应收票据本身持有时间短, 变现能力强, 可列入其中;对于应收账款应列明具体的收款时间确认速动资产, 比如收款时间在半年 (或三个月) 内的列为速动资产, 超过半年 (或三个月) 收款的不作为速动资产等。修正后的速动资产范围:货币资金+以挂牌交易价格列示的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列为速动资产的应收账款。

(3) 流动负债, 预收账款是企业预先向顾客收取的销货款, 作为流动负债并不合理。因这项负债不需要企业以现金偿还, 用存货偿付即可。在计算流动比率、速冻比率时, 预收账款应作为分子中存货的减项并从分母中扣除。同时还要考虑或有负债增加流动负债的可能。

3、为弥补流 (速) 动比率的局限性, 较为客观、真实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在原有指标的基础上, 建议增加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1) 保守速动比率。保守速动比率= (现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较高客户的应收账款净额) ÷流动负债。上述保守速动比率的计算, 除了扣除存货以外, 还从流动资产中去掉一些其他可能与当期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 (如待摊费用) 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项目 (信誉不高的客户的应收账款净额) , 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2) 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流动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入÷流动负债, 现金流动负债比是从现金流动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能力的指标。经营现金净流入来源于现金流量表, 流动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 所以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动负债比指标, 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 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

(3) 现金支付保障系数。现金支付保障系数=本期可动现金资源÷本期预计现金支付, 本期可动用现金资源, 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加本期预计现金流入额。本期预计现金支付, 即为预计的现金流出量。现金支付保障系数是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 反映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 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先导性。

4、重视行业差距和行业本身的特点。

根据历史一般经验, 我国重工业强于轻工业, 重私营、外企强于国有和集体企业。比如同样速动比率为0.8的一个钢铁企业与一个纺织企业, 其所折射的内涵可能是不一样的, 即它们所面临的企业风险是不一样的。因此, 必须注重企业差异的横向对比和企业自身的纵向比较相结合。

5、其他注意事项。

(1) 准确界定速动资产的计算口径。速动资产应指确有把握能随时变现的资产, 不应笼统地界定为流动资产扣减某些项目。其构成应为: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有价证券剔除应收关联企业的应收票据账龄小于一年且剔除应收关联企业的应收账款净额变现能力很强的存货净值。 (2) 应把使用存货的历史成本与使用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进行比较。若在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下计算的流动比率比原来的数值大, 即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得以增强, 反之则削弱了。 (3) 在计算流 (速) 动比率时, 对应收账款按账龄逐一分级进行折算以分析其变现能力。对超过半年的应收账款打20%~40%的折扣;对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打50%~80%的折扣;对2年以上的这种仅仅是个象征符号的应收账款原则上不再列入流动资产。 (4) 考虑到预收账款的特殊性, 所以在计算流动比率时, 预收账款应作为分子中存货的减项而不应作分母的一部分;在计算速动比率时, 预收账款也应从流动负债中扣除。

只有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 篇5

省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人。从现在做起,我们把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贫困群众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满腔热情和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保证如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深刻把握精准扶贫

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系统论述,将我国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扶贫工作的理论思考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精准扶贫就是这样的伟大斗争之一。提出精准扶贫,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其一,我国贫困人口基数仍然较大,截至去年底,全国还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这与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地位,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的经济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届时全面小康将是不“全面”的。其二,多年来,我国贫困人口总数是国家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推算出来的,贫困人口分布在什么地方、是哪些人,并不清楚。其三,有的基层干部虚报冒领扶贫资金,有的优亲厚友,有的吃拿卡要,使党的扶贫政策在实践中打了折扣。其四,扶贫工作重形式轻内容,重“输血”轻“造血”,重“漫灌”轻“滴灌”,重项目前期争取轻后期管理。

精准扶贫就是要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系统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确保到2020年,按现行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即贫困发生率低于2%,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社会保障。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政府有责任把脱贫攻坚落到实处。一是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实现政府兜底。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要及时跟上,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切实做到应保尽保,不漏一人。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补齐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完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政策金融等公共服务,切实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提高更多就业创业机会。这是最根本、最有效、最稳定的脱贫办法。城镇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有效解决脱贫面临的“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农村要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传统手工业,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实现就地脱贫。

四是创新载体平台,实现多方利益联结共赢。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民营企业等经营主体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群众参股入股、土地托管、打工增收,或从事委托加工、委托养殖,让更多贫困群众在能人带动下脱贫致富。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将部分集体经营性资产或财政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贫困群众,实行市场化运作、动态化管理,形成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渠道。

五是统筹协调,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县(乡、村)、单位定点帮扶、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格局。同时,积极发展志愿者等各种公益性社会组织,放宽公益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和开展扶贫公益信托,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全面及时公开扶贫捐赠信息,完善和落实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等政策,培育脱贫攻坚新动能,让扶贫济困蔚然成风,为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增添新的特质。

扶贫攻坚一是要切忌运动式思维定式,大轰大嗡,雨过地皮湿。二是切忌为脱贫而脱贫,为摘帽而摘帽,相互攀比,层层加码,吃上“夹生饭”,留下后遗症。三是切忌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如电商扶贫主要是利用电商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带领农村合作社和农民增收,不能不顾贫困群众实际一哄而上。光伏扶贫要经过充分论证,特别是要落实上网指标和政府补贴,避免造成新的产能过剩,让群众的投资打了“水漂”。四是切忌越俎代庖,靠长官意志甚至行政命令推动工作,着力在引导、服务上下功夫。五是严禁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搞“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这方面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必须牢牢汲取。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精准性 篇6

1 宜章县基本情况

宜章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南段, 地处湘粤边界, 东经112°37′~113°20′, 北纬24°53′~25°41′之间, 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 地形南北两端高, 中间低, 地面坡度基本上由南北西三个方向向中部和东部倾斜, 国土总面积2 117.84km2境内山地面积共12.36万hm2, 占全县总面积的57.68%;丘陵面积共5.37万hm2, 占全县总面积的25.04%;岗地面积共1.16万hm2, 占全县总面积的5.41%;平原面积共2.20万hm2, 占全县总面积的10.26%;水域面积共3 453.33hm2, 占全县总面积的1.61%;有武水、长乐水、玉溪、章水和渔溪等河流276条, 分属珠江、湘江两大水系。

宜章县, 2014年末总人口62.48万人,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66.7亿元和12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534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9 497元) 。宜章县南北跨度约98km, 内部地理环境差异大、发展条件不同、致贫因素错综复杂, 因其集革命老区、边界山区、连片特殊困难区、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四区”于一体, 2011年被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罗霄山片区) 扶贫攻坚重点县。

据统计, 2014年底, 全县尚有69 228个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仍达12.6%。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东部石漠化干旱区、西部采煤沉陷区、南部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高寒山区。

2 宜章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2.1 专项扶贫和攻坚扶贫

2014年, 全县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9 784万元, 增长22.5%。扶贫项目覆盖120个贫困村、2.93万户、13.2万人。帮扶1.4万个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完成“雨露计划”培训5 316人。扶贫主导产业4 326.67hm2, 发展了油茶、蔬菜、茶叶、脐橙、烤烟种植农业产业。加快实施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 第一批进入国家“十二五” (2013~2015年) 规划的164个项目, 已启动实施90个, 占计划54.8%, 完成投资56.03亿元, 占总投资23.16%。

2.2 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

完成交通建设投资7.62亿元, 启动G107宜章绕城线、黄沙至莽山公路等公路建设, 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公路340km。莽山水库项目启动建设。完成水利工程投资2.72亿元, 实施农田水利建设122处、饮水安全工程87处, 新修、维修水渠87.6km, 改造低产田2 080hm2。完成荒山荒地造林1.03万hm2,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1%。现代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园加快建设, 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 打造了宜章脐橙、莽山茶叶、年年有鱼、宜章福鹅、永吉农业、水浸窝杨梅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

2.3 公共服务和全民教育

新建和改造乡镇、村卫生室82个, 解决了8.9万人的就医难问题。维修乡镇敬老院26个, 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了通邮、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投入7 800万元, 完成四完小校舍及附属设施建设, 2014年成功招生1 200名学生。投入1.3亿元, 建成思源实验学校。新建和改造农村中小学校43所, 实施贫困留守儿童扶贫助学工程和贫困地区在校学生免费营养餐工程, 解决了2.29万贫困学生的上学难问题和7.79万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

3 宜章县精准扶贫面临困难

3.1 省际交界边缘, 地质条件复杂

宜章县地处湘、粤、赣三省市交界处, 省际边境线长达287.02km, 距省会长沙市385km、广东省广州市364km、江西省赣州市266km, 大中城市经济圈对宜章的辐射带动效应弱。虽然宜章有较好的交通区位优势, 但配套功能弱, 对经济拉动能力差, 境内有高速铁路, 但无高铁站口;有京广铁路复线, 但车站级别低, 客货流量少。由于受自然条件和自我发展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导致与全国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被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境内山体多, 山势陡峭, 沟谷河流遍布, 又属喀斯特地貌, 石灰岩分布广, 水土流失严重, 石漠化面积剧增, 是崩塌、滑坡、洪涝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多发地。

3.2 资源过度开发, 环境不断恶化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 国家在宜章设置了广东省坪石矿务局、广东省梅田矿务局、资兴矿务局杨梅山矿等3家国有中型煤矿, “飞地开采”时限长达40年和63年, 年产原煤160万t以上, 2000年后随资源枯竭而陆续关闭撤走。瑶岗仙钨矿开采时限已达100年。长期采矿造成了大面积沉陷区和塌陷区, 涉及全县17个乡镇, 占全县乡镇总数的77%;面积700多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32.6%。水土大面积流失、水田旱土化、旱土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加剧, 也形成了采矿区经济衰退、失业人员增加、居民收入减少、社会治安隐患等诸多矛盾, 致使困难群体增加, 贫困面扩大。

3.3 基础设施薄弱, 社会事业滞后

全县水利设施蓄水量仅为1.75亿m3, 亩平193m3/667m2, 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3, 需维修的水利设施1.05万处, 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16万人,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仅为45%;二级以上公路仅157.2km, 占全县公路里程的2%, 农村公路等外公路700km, 占58%, 农村断头公路、简易公路多;中低产田面积达0.4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16%;用电价格偏高, 国家电网给宜章的趸售电价0.487元/度, 高于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 农村电网改造还有3.7万农村人口未覆盖。由于受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和历史因素, 宜章地区形成思想激进而狭隘的山地文化, 开放意识不强, 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4 差异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重视设计, 精准识贫

要实现新常态新机遇下宜章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大跨越, 首先要对每个阶段的扶贫工作规划的引导和整体部署。当前在确立精准扶贫新战略的大背景下, 现在的贫困状况无论在空间广度还是在扶贫对象上, 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其次要对整个扶贫区域进行总体调研和分析。宜章县南北跨度大, 境内环境复杂, 致贫原因也有很大差异, 从目前的实际和数据上看, 虽然已经对宜章县贫困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 但是包括生态特征、农业生产条件、已有产业基础和社会发展状况等等方面仍有不足, 这就需要先摸清此类情况和真正的问题。我们建议应对宜章县开展一次整体的科学调查活动, 在此基础上, 建议政府给予在规划研究与编制、扶贫项目立项等工作的支持, 对未来若干年的宜章县精准扶贫工作作出一个综合性的规划, 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动贫困户、贫困村聚集, 以较明确地指导与协调各项具体的精准扶贫工作。

4.2 重视产业, 差异发展

调查中发现, 宜章县地处湘粤交界, 交通便利, 冬暖夏热, 气候条件优越, 拥有丰富的特色资源, 原有采矿、鞭炮、制革、造纸等传统产业日渐衰落。因区域而异, 宜章县东西南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比较突出, 宜采取先行试点方式, 选择贫困发生率最高、扶贫工作难度、具有扶贫示范意义的地区先行试点, 然后逐步推广全县扶贫工作;宜章县差异化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现状等现实, 决定了精准扶贫需要坚持差异化产业扶贫政策。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农户, 发展一批生猪、脐橙、杨梅、葡萄、茶叶、油茶、烤烟、油菜等规模农业产业。于此同时, 建议进一步开展土地流转,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 发展一批山地养殖、蔬菜生产、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 以区域差异化产业发展提高扶贫精准性。

4.3 重视改革, 精准脱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针对宜章县域差异大的实际, 开展精准扶贫,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加快品种更新, 积极延长产业链、创新链和创业链, 提高产业化水平。例如, 在农业乡镇, 加大与湖南省省农科院、农业大学联系, 针对当前里田乡在金秋梨特色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果树老化、挂果少、病虫害等诸多现实科技问题, 建议引进新树苗, 加大对油茶种植土壤、质量监测;在工业乡镇, 积极推进烟花爆竹企业标准化改造, 关闭整合落后煤矿、淘汰制革、造纸等环保落后产能, 同时, 重点抓好肉食品、果饮、特色农副产品和粮油精深加工, 大力发展食品制造业等。

摘要:近年来, 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坚持打好扶贫攻坚战, 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罗霄山连片贫困地区的宜章县为例, 从差异化产业发展, 推进区域综合开发, 因地制宜、选准路子, 创新模式, 不断提高扶贫的精准性。

关键词:差异化,精准扶贫,宜章

参考文献

精准性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省24所中专卫校、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2012级护生, 每校3人, 年龄16~19岁, 其中女生69人, 男生3人。

1.2 方法

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 (AHA) 心肺复苏 (CPR) 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ECC) 》 (简称《2010心肺复苏指南》) , 修订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标准, 内容包括:评估病人 (判断意识、判断呼吸、评估颈动脉搏动、呼救) ;安置复苏体位 (平卧于硬板上、解开紧身衣扣、双手放两侧、身体无扭曲) ;胸外心脏按压30次;畅通气道 (清理口腔分泌物及检查有无义齿) ;口对口人工通气2次;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例为30∶2, 以上操作循环5次, 判断心肺复苏效果。提前两月发放竞赛操作标准, 各学校按照标准组织训练, 并挑选3名选手参加竞赛。按照标准, 来自我省24所中专卫校的72名护生在挪度安妮心肺复苏模拟人上进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比赛。评委由3名历年担任我省护理技能竞赛的评委、省级三级甲等医院护理部主任担任;记录员4人, 2人同时使用秒表分别记录5次循环中30次胸外心脏按压的时间, 1人使用秒表记录全程操作时间并观察胸外心脏按压指示灯情况, 1人观察人工呼吸指示灯情况。

2 结果

2.1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流程的精准性

考核将操作流程中每一步骤、每一环节实施完全规范确定为精准 (见表1) 。

2.2 评估病人相关要素的精准性

判断意识:轻摇轻拍双肩, 双侧大声呼唤;触摸颈动脉搏动:正确定位、手法及判断时间, 即操作者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的第1指节的指腹触及气管正中相当于喉结部位, 旁开两指, 至胸锁乳头肌前缘凹处, 触压颈动脉, 手指放于与颈动脉垂直方向, 判断时间5~10 s为精准[3] (见表2) 。

2.3 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相关要素精准性

包括按压定位、按压者姿势、按压深度、按压频率、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 (30∶2) 。其中按压深度不少于5 cm[3], 即挪度安妮心肺复苏模拟人按压深度提示绿灯闪亮。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 且避免按压频率过快心脏充盈不足, 以按压频率100~130次/min计算, 按压30次用时14~17 s (见表3) 。

2.4 开放气道相关因素精准性

包括清理呼吸道异物手法有效、开启口腔观察义齿、开放气道时无压迫颈前软组织、气道是否畅通 (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与地面近似垂直) 等相关因素 (见表4) 。

2.5 人工呼吸相关因素精准性

包括人工通气有效 (通气时绿灯亮起) , 无通气不足 (不亮灯) 和通气过度 (通气时绿灯、红灯均亮) ;胸廓有起伏;人工通气过程中观察胸廓有无起伏等 (见表5) 。

3 讨论

心肺复苏技术是要求医学生重点掌握的实训项目, 各医学院校都给予高度重视。从表1可以看出, 参赛选手都掌握了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程序, 都能够按流程完成徒手心肺复苏术, 76.4%的选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然而, 《2010心肺复苏指南》除对CPR操作流程做了重要修订, 由原来的A (Airway) —B (Breathing) —C (Chest compressions) 更改为C—A—B, 同时还强调提供高质量有效胸外心脏按压, 但在比赛中, 操作精准性并不理想。

3.1 操作精准性有待提高

操作过程中各环节完全精准率很低, 如评估病人精准率为48.6%, 胸外心脏按压精准率只有16.7%, 畅通气道精准率为34.7%, 人工呼吸精准率只有12.5%, 评价复苏效果精准率只有27.8% (见表1) 。此外, 影响复苏效果的重要步骤中单因素精准性也不理想, 如胸外心脏按压正确定位 (80.6%) 、按压深度 (72.2%) 、按压频率 (63.9%) , 以及清理呼吸道异物手法有效 (75.0%) 、开放气道无压迫软组织 (80.6%) 、气道畅通 (56.9%) , 10次人工呼吸均合格 (65.3%) 等。这可能与训练中对每一步骤的相关因素精准性强调和规范不够有关。

3.2 影响精准率的因素

病人取平卧位未注意保护颈椎。判断颈动脉搏动时, 用食指和中指指尖轻触颈动脉, 没有稍施以压力, 并且将手指方向与动脉走向平行, 容易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胸外心脏按压, 手指未翘起, 两臂未伸直、未与胸壁垂直。按压深度不足5 cm, 绿显示灯不亮。操作中还发现, 按压频率过快 (小于14 s/30次) 、过慢 (大于17 s/30次) 。按压深度和按压心率的精准性是影响复苏效果的重要因素, 也是CPR培训的难点。开放气道, 没有真正开启口腔检查有无义齿, 而只是口述流程。清除口鼻腔异物, 包绕纱布的手指未进入口腔。在开放气道过程中, 利用仰头抬颏法, 手指压迫颈前软组织。仰头抬颏法:把一只手放在病人前额稍用力向后推, 使头部向后仰, 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颏骨处, 向上抬颏, 切忌下压下颏骨掰开口腔, 使右手或第二指关节压迫下颌部软组织, 否则有可能造成气道梗阻。气道完全打开的标志是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与地面近似垂直。口对口人工呼吸时, 气道未完全打开, 或吹气时间不足1 s, 导致吹气量不足, 绿灯不亮, 或通气过度, 绿灯与红灯均亮。人工呼吸过程中不观察胸廓有无起伏。评价复苏效果时, 参赛选手对评价复苏指标非常熟悉, 但对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操作出错率较高, 主要错误点是直接将光源对准瞳孔查看, 而不是采用扫视—离开手法。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中的任何步骤、任何环节的精准性直接影响CPR的质量和效果。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仅限于参赛选手, 结果有一定局限性。但仍然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在徒手心肺复苏术培训中强调高品质胸外心脏按压, 有效人工通气, 必须注重操作的环节质量, 将每一步骤、每一环节做实, 真正掌握CPR技术, 提高病人抢救成活率及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评价强化训练后中专护生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竞赛操作精准性, 分析其培训难点和要点。方法 对我省72名中专护生开展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竞赛, 记录操作精准性。结果 100.0%的护生能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程序, 评估病人精准率为48.6%, 胸外心脏按压精准率为16.7%, 畅通气道精准率为34.7%, 人工呼吸精准率为12.5%。结论 经过强化训练, 竞赛选手能较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但操作精准性有待提高。

关键词:中专护生,心肺复苏,精准性

参考文献

[1]黄顺忠, 何兰燕, 杨文升, 等.影响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抢救效果因素分析[J].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8, 24 (1) :1-3.

[2]邸红军, 晋宏, 魏亚培, 等.情景教学法配合缺陷设置在护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25 (1A) :69-71.

精准性 篇8

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以及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等都是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一些频发的矿井事故当中, 最容易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事故是矿井的突水灾害, 而这种事故的发生, 基本上都是因为开采之前对开采地段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不是特别清楚造成的。

我们此次的研究对象———平煤股份十一矿。十一矿位于平顶山煤田西部, 处于李口向斜西南翼, 整体为走向NW~SE、倾向NE的单斜构造。浅部地层陡, 倾角高达67°, 局部倒转;深部缓, 倾角一般为5~12°。井田西部为凤凰岭逆断层, 井田东南部为锅底山正断层, 张庄逆断层位于井田中部, 井田内褶皱与大中型断裂构造均较简单, 而根据生产中揭露小断层情况, 反映井田内小断层很发育。

由于它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区域, 决定了平煤股份十一矿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在这样复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 发生各类水害的威胁也就越多, 自建井投产至2006年底, 全矿共发生大小突水101次。按最大突水量分:<1m3/min 62次、1~<5m3/min 31次、>5~10m3/min 8次;按充水水源分:第三、四系沙砾石层水+基岩风化带裂隙水2次、顶板砂岩裂隙水19次 (五2煤顶板13次) 、上段灰岩岩溶裂隙水35次、中段灰岩水14次、下段灰岩岩溶裂隙水5次、老塘水+老空水3次;按充水通道分:断层带2次、顶板裂隙或冒落17次、底板底故或裂隙36次、钻孔6次、其他6次;-70西大巷:在与主石门交叉处, 由终点前50m揭露-1.2×5×30m的大溶洞, 水源为L7灰岩水。最大为201.61 m3/h, 1978年2月19日减小为100 m3/h, 年底水干, 影响施工30天。

二、预测预报方法的主要内容和类型

该地质预报的主要结构包括文字和图形两部分。文字部分有:预报地段所处的实际工程概况、预报地段内已知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待预报地段安全生产的一些主要因素有哪些、根据预报结果, 建议对该地段采取的具体处理措施。图形部分包括:矿区所在位置的具体平面图、矿区所处位置的地质剖面图、矿区所在地的综合柱状图以及物探异常特征图等。

三、如何更有效地确保预测和预报的精确性

(一) 如何更好地提高地质预报的精确性

首先, 要依靠一些比较先进的综合物探技术, 根据实地的探查, 对每个存在疑点的部位进行精确的探查, 然后采取先勘探、后采掘的原则进行开采, 这样就可以提前来摸清采掘前方的一些可能存在对采掘过程有威胁的疑点;其次, 要采用三维的地震数据体以及动态的分析软件, 进行实时的动态分析, 尤其是对采掘的头面当中存在的一些异常情况进行分析, 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及时的摸清采掘前方的一些地质条件存在异常的情况和类型, 以便尽快消除威胁;最后, 还必须要通过一些必要的超前勘查、实际的对比验证以及可靠的对已知异常动态的一些反演过程, 来进行综合的分析, 才可以找到那些导水的大断层、岩溶的陷落柱等各种疑难地质条件的分布区。

(二) 提高预测和预报精准确所使用的配套保障技术手段

1、平煤股份十一矿首创了小硐室等隐蔽工程的档案化管理制度, 也就是说, 在每一个小硐室当中, 都会有一本儿非常详细的记录, 当中显示了各个地段的长、宽、高具体数值和比例以及平面和剖面的位置关系等, 我们可以通过随时查阅, 来了解各个地段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预防突水灾害事故的发生。

2、在每个实际的工作面完成收集工作之后, 还要实测并记录其收作线的实际位置,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采空区布设空煤柱, 而且也可以更加有效地避免巷道当中的采空区发生各种突水灾害事故。

四、煤矿精确的地质预测和预报技术的一些特点

(一) 对采矿进行更加优化的设计有所帮助

平煤股份十一矿是一个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都较复杂的矿井, 在该矿井投产之初, 由于很多地段的地质构造不是很清楚, 很多工作面需要经过改造后, 才能顺利回采。近年来, 平煤股份十一矿通过不断的探索, 尤其是对丁二、己二、二水平丁六等采区的地质构造特点进行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分析判断, 从而推断出了该矿区各煤层的整体地质构造发育规律, 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各煤层的具体采区情况, 使得这些采区的工作面个数减少了很多, 进一步提高了单个工作面的地质储量, 并提升了可采储量。经过测算, 在进行优化设计之后, 各个工作面的采出量基本上都提高了一倍以上, 提升了劳动的生产率以及其生产效率。

(二) 预测和预报技术的精确性程度有所提高

1、首先是对于大断层的精确预报:在进行戊9-10-16130、丁5-6-26041工作面的张庄逆断层的预测及二水平丁六下山揭露F正断层等的预测中, 实现了断层位置的精确预报。

2、对于老空积水区的预报:通过预报发现, 这种方法成功地预报丁5-6-22062、戊9-10-16130、丁5-6-26061等工作面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而且每次都能够成功地预测各个老空积水区的实际位置、具体水量和水压情况等, 根据预报结果, 采取及时的探放水措施, 从而有效的消除老空水的突水威胁。

结束语

平煤股份十一矿在通过应用这项预测预报技术, 大大提升了矿井在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生产情况, 并对采掘的设计进行了优化, 使其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指导生产时更加的及时和准确, 显著地提升整个矿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在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都比较复杂的矿井中, 多会受到突发水害或顶板等事故的影响, 这就成为严重制约一个矿井进行安全、高产高效生产的主要因素。那么, 矿井地测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从完善和强化地质预报方面来入手, 并通过预报的全过程来控制, 逐头逐面的进行全覆盖的管理, 这样便可以提升地测防治水预测预报的精准性, 依靠精准预测预报方面的技术, 来实现采掘前方的水害隐患透明化, 采取针对性的水害防治措施, 实现矿井长期的安全高产、高效的生产。

关键词:地测防治水,矿井,预测,精准性,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庶林.全数字型多通道微震监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 2005.

[2]袁节平.柿竹园矿的采矿地压及其防治[J].矿业研究与开发, 1997, 17 (4) :26-29.

精准扶贫措施要更加精准 篇9

打好扶贫攻坚战,核心是精准, 关键是落实。

(一)在扶贫对象上要做到一个不落。强卫书记指出,精准识别是前提。 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就是精准识别,选准真正的贫困对象。长期以来,贫困人口是统计调查部门根据住户调查数据推算出来的结果,这个数据对于掌握研究贫困人口规模、分析判断贫困的发展趋势具有指导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谁是贫困人口、贫困原因是什么、如何针对不同贫困状况进行帮扶、帮扶的效果如何”等不确定因素,导致扶贫政策实施存在“大水漫灌”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把贫困村、 贫困户精准识别出来,并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去冬今春,鹰潭市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初步完成了全市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为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还要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逐一核实,准确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切实把贫困对象摸清、 把贫困底数摸清、把贫困状况摸清、 把贫困成因摸清。

(二)在扶贫措施上要做到量身定制。围绕省里打好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安居扶贫三大攻坚战,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既要帮助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解决最迫切、最现实的困难,更要帮助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一要强化“造血”功能,注重产业扶贫。强卫书记指出,要真正实现脱贫,关键还是要加强产业扶贫,而扶贫产业一定要“对路子”,而不是 “花架子”。二要发挥“兜底”功能, 注重保障扶贫。要重视社会保障政策 “兜底”作用,统筹实施最低生活保障、 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特困救助等各项救助制度,实施精准保障扶贫。三要改善居住条件,注重安居扶贫。 要结合秀美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实施扶贫移民搬迁、村庄整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 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从精准肝切除走向精准医学 篇10

2007年8月,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的范上达教授在《国际肝胆胰杂志》发表了“以肝中静脉为导引的精准肝切除”一文,这是“精准肝切除”(precise hepatectomy)作为一个专有名词首次出现在英文文献中[1]。而从2006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的演讲作为起始,301医院董家鸿教授则将“精准肝切除”(precison hepatectomy)作为一个理念进行了推广。经过多次在全国性会议进行专题演讲,“精准肝切除”逐渐为我国肝胆外科同仁所熟悉和接受,其影响不断深入。2009年初,《中华外科杂志》的杨子明主任邀请董家鸿教授以“精准肝切除”为题组稿,于是,“精准肝切除—21世纪外科新理念”一文诞生了,这是“精准肝切除”作为一个系统理念首次出现在中文文献中,也是迄今为止指导精准肝切除发展的纲领性文章[2]。此后,董家鸿教授在国际肝胆胰协会和国际消化外科协会等主办的国际会议中多次以“精准肝切除”为题进行主题演讲,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2013年,肝病领域国际著名期刊Seminars in liver disease邀请董教授以精准肝外科为题进行综述撰写,这标志着“精准肝切除”走向国际肝胆外科舞台的最前沿[3]。

“精准肝切除”作为一种新的外科理念,董家鸿教授这样为其定义[2]:“精准肝切除不是特指某种高端外科手术技术,也并非一个普适于所有病例的标准肝切除术式,而是针对不同病情的个体病例,在高精度和高效度标准的要求下,一系列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与传统外科方法在肝脏外科中的综合优化应用,旨在追求彻底清除目标病灶的同时,确保剩余肝脏解剖结构完整和功能性体积最大化,并最大限度控制手术出血和全身性创伤侵袭,最终使手术病人获得最佳康复效果。”精准肝切除手术具有确定性、预见性、可控性、集成化、规范化和个体化等六个特征[3]。精准肝切除的理念涵盖以手术为核心内容的外科治疗全过程,包括精确的术前评估、精密的手术规划、精工的术中操作和精良的术后管理。

2 精准肝切除理念的时代背景

精准是科技进步的标志,是科技发展的趋势。众所周知,军事上讲究“精确打击”,二战时期,B-17轰炸机投弹误差是1000米左右;越南战争中,F-105D轰炸机投弹误差为100米左右;而海湾战争中,F-117投掷激光制导炸弹误差仅为1~2米。

“精准”是外科学发展永恒的追求,肝脏外科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追求精准和走向精准。从公元前到19世纪末期,人类视肝脏为手术禁区;直到1887年,德国医生Langenbuch在世界上第一次取得了肝切除的成功;但是由于对肝脏解剖缺乏正确认识,到20世纪初期,都属于一种“盲目肝切除”;是Von Haberer和Wendel将肝脏解剖和外科手术结合起来,他们分别于1909年和1910年成功实施了左半肝和右半肝切除术,从此开启了“解剖性肝叶切除”的历史,并在20世纪中期经过Lortat-Jacob等推动,使“解剖性肝切除”真正走向成熟和普及。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于Couinaud肝脏分段理论,依赖术中超声等影像学辅助,肝脏解剖的认识更加深入融入外科手术,解剖性肝段切除登上历史舞台。纵观肝脏切除术式的变迁,从“盲目切除”到“肝叶切除”,再进一步发展到“肝段切除”,乃至“亚段切除”,充分体现了从粗糙向精细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精准”的外科内涵不再局限于解剖,而是涵盖了病理、生理、功能影像等多个学科。对于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的肝脏而言,随着对肝脏生理功能和病理特征的认识深化,现代解剖影像技术和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的应用使得外科医生能够在术前准确评估肝脏病变范围,预测剩余肝脏的体积及代偿功能,从而确定肝脏充分、必要和安全的切除范围。现代影像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催生了基于肝脏影像3D重建、量化分析以及虚拟真实的数字外科平台,为精确高效的肝切除手术规划提供了智能化辅助工具。控制出血、肝实质离断和无瘤手术等外科技术的成熟、精密手术器械的发明和专科麻醉技术的改善,使肝脏切除手术的适应证不断拓展,极量肝切除、离体肝切除、亲体肝移植供肝切取等复杂术式的开展越来越常见[4]。对于复杂肝切除手术而言,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的作用较以往更加受重视,同时更加强调现代科技的整合利用。因此,单纯以手术方式为标准划分肝切除分类就无法体现当代肝切除的特征。精准肝切除理念则高度概括了当代肝切除,特别是复杂肝切除的特征,并为未来肝切除发展指引了方向。

3 精准肝切除理念的内涵

3.1 精准肝切除强调最大限度减少创伤侵袭。

创伤侵袭应该是手术全程所累积的创伤总和,包括手术入路创伤、肝切除量、术中出血、入肝血流阻断时限、剩余肝脏脉管结构完整性等。因此,手术创伤侵袭与手术方案、手术过程以及病人的一般情况和肝脏储备功能都存在密切联系。例如,手术创伤侵袭并非和肝切除量成正比。一个手术顺利、术中出血少的肝脏三区切除,其创伤甚至可能小于一个术中出血多的肝叶或者肝段切除术。因此,以手术切口,或者肝切除量等单一因素评价手术是否微创是偏颇的。控制手术的创伤侵袭,应该从整体考量。

3.2

精准肝切除讲究精确定量的术前评估与个体化手术规划,反对粗略定性术前评估与相对笼统的手术计划;传统肝脏手术计划建立在二维CT/MRI影像检查评估基础上,对病灶的分布范围、受累脉管,预留肝脏体积等信息掌握相对粗略;因此,手术计划和决策比较依赖外科医生的个人经验,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当前,依靠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可以实现肝内脉管系统和病灶的三维可视化,并设定不同手术预案,进行虚拟肝切除,比较、筛选和优化手术方案,并对手术风险制定必要的防范对策和措施,从而提高了手术规划的科学性[5]。

3.3 肝脏切除手术是一种创伤,是通过创伤治愈疾病。

在肝脏手术过程中存在诸多相互制约、甚至相互矛盾的要素。在精准肝切除理念的指导下,就是在诸多矛盾要素之间达到最佳平衡。例如,为了根治性切除肝脏恶性肿瘤,需要大范围切肝;而为了保证剩余肝脏充分代偿,避免术后肝功能不全,需要尽量保留肝脏。因此,为了在切肝与保肝之间达到最佳平衡,就需要精确定位肝脏肿瘤,并进一步评估其侵袭范围;同时,需要精确评价剩余肝脏的储备功能。这就要求依据当前最新研究进展和最佳临床证据开展肝切除手术,而不是对所有肿瘤都简单地局部切除。比照精准肝切除理念,就会发现当前无论在肿瘤定位、侵袭范围判断、肝脏储备功能评估、肝脏可耐受的切除量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相对不够“精准”之处。带着这些科学问题开展手术,才会把肝切除做得越来越精准。

4 精准肝切除手术的特点

4.1 精准肝切除注重对剩余肝脏结构与功能的保护。

只有剩余肝脏的结构完整,那么才能充分发挥代偿功能,表观肝体积才等于功能肝体积。如果剩余肝脏存在较大范围的缺血和/或瘀血,那么就会影响剩余肝脏功能代偿,因此其表观肝体积就大于功能肝体积。当前,依靠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可以精确预测剩余肝脏中的缺血和/或瘀血范围与容积[6]。另外,精准肝切除手术的肝脏断面解剖结构处理精细,能有效减少出血和胆漏等手术并发症,而肝断面结构大块缝扎和结扎的做法损害剩余肝脏功能,不符合精准肝切除理念。

4.2 实施手术复杂、风险较高的极量肝切除时,更能体现精准肝切除的价值[7]。

所谓极量是指病人所能耐受得最大失肝量,即残肝量刚刚能够满足机体需要,不至于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一般认为切除正常肝的70%~80%后残肝完全能够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但伴有肝硬化者只能耐受25%~50%的肝切除量,故切除无硬化肝脏70%或硬化肝脏50%均可称为极量肝切除术。此时,精确量化评估剩余肝脏的脉管结构和体积就显得尤为重要。目测分析和经验决策不利于保障极量肝切除的安全性。

4.3 精准肝切除注重剩余肝脏脉管结构的保护,但是并不等同于解剖性肝切除。

无论解剖性肝切除还是非解剖性肝切除,只要符合精准肝切除理念要求,都可以称之为精准肝切除[8]。对于肝脏边缘区的小肝癌、肝脏良性占位等,仍然适合采取不规则局部切除,但一定是精确评估和精心规划下的不规则肝切除,对于肝脏切缘的立体把握、周围毗邻脉管结构的保护等仍然体现着“精准”的理念。解剖性肝切除有助于保护剩余肝脏脉管结构的完整性,从理论上来说较非解剖性肝切除具有一定优势,更加符合精准肝切除理念。但是,如果解剖性肝切除的手术规划不合理,手术操作粗糙,那么也不能称之为精准肝切除。

4.4 精准肝切除以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为优先考量,手术时间并不是评价手术技术和手术质量的主要因素[9]。

依靠现代麻醉技术,延长手术时间并不会给患者带来显著不良影响,精细的解剖和操作,彻底的淋巴清扫等虽然费时费力,但最终受益的是患者。例如解剖性肝段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等手术,往往都是非常耗时的。日本学者Makuuchi和Nimura分别是这两个领域里程碑式的大师,他们的手术往往给人以“慢”的感觉。但正是这种“慢”的手术创造了肝癌和肝门部胆管癌领域无数的世界级成果。反之,先快速切肝,再费时止血,以“快”为荣,这样的风格不是精准肝切除。实际上,所谓的“快”往往以牺牲手术质量为代价,该显露的解剖结构没有显露,该骨骼化的地方做得不够,这样的“快”不利于患者预后。试想,一个解剖性Ⅶ段肝切除手术,如果肝脏断面没有显露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以及Ⅷ段肝蒂,那么这个手术如何谈得上精准?

5 数字医学技术与精准肝切除

长期以来,由于经验在医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有“医学不是科学”的说法。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及其疾病的了解已经从定性的判断过渡到精确的量化;不再是仅凭经验和感觉,而是用数字化和可视化的方法,找出患者复杂生命系统中质的差异、变化及生命现象的变化规律,这就是医学的数字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术前影像评估、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手术方案规划,乃至术中导航等都实现了数字化,数字外科平台是实现精准肝切除的重要辅助工具[10]。

近年来,一些新的技术,诸如计算机辅助外科(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CAS),计算机整合外科(computer integrated surgery,CIS),影像引导外科(image huided surgery,IGS)等,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外科学方面。借助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进行虚拟手术,可对感兴趣的血管及其分支进行量化评估,对预留肝脏内可能存在缺血、淤血区域和范围进行预测,有助于确定适当肝切除范围和制定受累血管的处理方案。这对于选择最佳手术路径、减小手术损伤、减少对邻近组织损害、提高肿瘤定位精度、提高复杂手术成功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验表明[11,12,13],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对于保障复杂肝脏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甚至将一些传统影像学评估为“不可切除”的肿瘤实现成功切除。

6 精准肝切除理念的临床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术者沉浸在所熟悉的手术操作中,一切都显得理所当然,因而不能发现问题,也就无从创新。精准肝切除理念的提出树立了一个标尺,用以衡量肝脏外科手术的质量。以“精准’理念衡量术者的手术决策,衡量手术操作,将有助于术者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解剖性肝段切除为例,长期以来术者主要依赖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或者术中超声指引下穿刺所要切除肝段(叶)的门静脉,通过亚甲蓝染色显出所切除肝脏范围,然而,上述方法均只能在肝脏表面标记出拟切除肝段的边界,而肝实质内的边界则无法分辨。显然,依靠肝脏表面的边界进行肝实质离断不够“精准”,那么如何分辨出肝脏内的边界呢?301医院肝胆外科蔡守旺教授基于精准肝切除理念,创建了持久亚甲蓝染色引导的解剖性肝切除方法,在肝实质内也可以分辨出预切除肝段或肝叶的边界[14]。总之,精准肝切除理念的提出,强化了解决肝脏解剖、生理和病理生理等现存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技术需求,从而显著拓宽了肝胆外科临床和实验研究空间。

7 精准肝切除理念对未来的影响

精准肝切除作为新的理念和技术体系,将对传统肝脏外科的医疗模式、工作方法以及专科医师培训等带来巨大冲击和变革。未来的肝脏外科医师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对病人的精确评估和手术规划上,一些大的肝脏外科中心甚至可能会出现在肝脏外科领域有专攻的影像学家和计算机图像专家。同时,精准肝切除理念为创立肝脏外科学、生理学、病理学、影像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联盟,共同推进肝切除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未来完美肝切除(perfect hepatectomy)将在这个平台上孕育和诞生。

上一篇:CASIO编程计算器下一篇:高效英语早读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