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2012年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2024-10-02

局2012年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精选6篇)

局2012年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篇1

***2012年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政府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精神,深入推进我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力度,根据《***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基础,把群众工作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根本,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方法创新,全面提升全局社会管理的工作水平。

二、主要举措:

(一)是创新理念。以理念创新为突破口,科学谋划抓大事,推动工作思路和方法创新,深入基层搞调研,查找问题求破解。

(二)是创新机制。强化项目统一受理、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各项制度,深入挖掘工作机制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是创新服务。坚持服务优先,进一步简化审批服务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服务中强化管理。

三、主要目标任务

(一)加大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抓住国家加大对内蒙古 1

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谋划建设项目,着重改善教育办学条件、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社会救助、扩大就业、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事业的建设立项及资金安排工作。2012年民生工程重点落实,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项目及镇级服务站项目、农村急救体系建设项目、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农村防震减灾项目、安全饮水等项目的国家和自治区扶持资金,推进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建设。

(二)完善节能减排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职能,树立管防并举、以防为主的理念,着力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节能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二0一二年节能降耗应急预案》,建立节能降耗预警机制,并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认真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确保节能减排风险评估制度真正落实到项目和基层。

(三)坚持服务优先,依法履行管理职责。立足工作职能,加强对社会、企业、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形成依法管理、常态化管理、有序性管理的格局中。

1、加强项目管理。按照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抓好项目审批和管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

估。对重点立项入驻的项目加强跟踪服务,既从项目立项审批、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各个环节加强服务,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强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落实好资金专用、建设内容、工程进度等基本建设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等制度,使中央投资的带动作用和投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物价管理。充分发挥价格监督检查职能,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收费秩序。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贯彻落实各项收费优惠政策,认真执行已取消、降低、合并项目收费标准,规范各类服务性收费。加强价格监测和分析工作,密切关注价格变动情况,积极开展民生价格专项检查,全力预防和化解价格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价格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安排。各科室要把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工作规划,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认真加以组织推进。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经常听取社会管理创新推进情况汇报,全面掌握工作进展,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研究、指导并协调解决。

(二)明确工作责任。方案中各项工作任务涉及的职能科室,要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制订详细工作计划,明确阶段性目标,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深入开展。

(三)加强督促指导。各科室要定期分析研究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理性思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项目的过程控制,开展针对性的检查督促,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要适时组织群众监督、评议,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健康顺利开展。

(四)严格考核评估。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各科室工作考核内容,明确考核、评比、表彰细则,客观公正地评估工作实绩,真正形成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合力。

二O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局2012年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篇2

2011年, 全市科技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 把握“改革、开放、创新”的时代要求, 围绕“缩差共富”、改善民生等战略重点, 突出“立地顶天”的目标导向, 视发展为己任, 以改革为动力, 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民生相互渗透、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 科技金融发展呈现新局面, “十二五”科技工作实现良好开局。集中体现在六个方面:

1.1 科技实力稳步提升

一是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科技经费支出24.19亿元, 同比增长35.1%。其中, 应研资金支出5.2亿元, 增长39.8%。预计R&D经费支出130亿元, 占GDP比重达到1.3%, 同比提高0.03个百分点。二是争取国家科技资源再创新高。新承担“973”、“863”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27项、获得资助经费13.6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0.1%和65.6%。成功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33项、经费3.39亿元, 分别增长24.8%和78.6%。同时, 我市跻身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发展示范城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和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行列, 科技部与我市启动共建两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工作。三是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成功引进国内外院士3名、柔性引进26名, 新培养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0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863”专家3名、知识产权专家7名和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0名, 吸引海外留学博士来渝工作146人。全年科技活动人员超过8万人,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4万人/年。四是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424项, 采卤用溶腔大型地下储气库建设关键技术、转基因抗溃疡病柑橘新品系选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柑橘皮渣低碳无害化处理有机肥关键技术使柑橘皮渣利用率从不足5%提高到100%, 超细电子级玻纤、铝带冷连轧、远距离森林灭火技术、高温伏旱区粳稻育种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跨坐式单轨交通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0%。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839件、1865件, 同比增长72%和63%。新登记科研成果1017项,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五是科研成果加速产业化。兆瓦级风电机组实现规模化生产, 快充电动公交车、“移动医院”开始市场销售, “小儿黄龙颗粒”等4个创新药物获得新药证书, “还少胶囊”等8个新开发的生物医药大品种年产值过亿元, Q优系列优质杂交水稻品种进入国际市场。新开发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4个、市级重点新产品499个和高新技术产品594个, 新产品产值率保持在30%以上, 新产品产值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93.3万美元, 占到全市外贸出口总额33.7%;专利产品种类达到3412类, 产值1218亿元, 已占工业总产值13.4%。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53.69%, 同比提高2.53个百分点, 增幅居全国第四位。

1.2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

一是“十二五”科技发展顶层设计圆满完成。成功编制《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规划编制在全市科技战线强化了大科技、需求结合、系统集成、开放合作、改革创新“五大理念”, 形成了“量翻番跨越”、“质升位突破”的价值目标, 明确了市与区县联动、科技与产业互动、市场与金融推动等新的工作模式, 奠定了“十二五”科技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纵深推进。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部门协作攻坚, 如期完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调研论证工作,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技术创新中心的意见》, 推出“创新十一条”。改革科技计划组织实施模式, 明确以实施区县、产业和民生、创新能力建设“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为重点, 整合国家、市、区县、项目承担单位及社会资源协同创新, 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全国率先实行科技计划项目分环节、分类评审的立项程序, 有效地破解了市场需求不明确、企业主体不突出和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的难题, 从根本上避免科技与经济脱节, 并为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新的有效途径。同时, 加强科技经费监管和科技绩效考核, 警示批评研发进度落后、经费使用不规范的科技计划项目9项。三是科技交流合作方兴未艾。成功举办“2011国际知名研发机构重庆行动”, 签订合作协议107个, 引进技术430项。促成中科院、国务院三峡办与我市三方共建中科院重庆研究院, 协调中国工程院多次来渝开展重大科技咨询活动并加紧落实合作建设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事宜, 促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我市签署科技合作协议, 市科委与北京大学国内合作办公室联合成立政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成功举办重庆机器人展览暨产业对接洽谈会、百年校庆清华专家重庆行、重庆·温州周科技合作交流会等重大科技合作活动, 组团参加了北京科博会、西博会、杨凌农高会、深圳高交会等科技展会。全年开展各种科技交流合作活动300余次, 涉及科技人员超过6万人次, 引进境外知名科研机构57家、先进技术1051项和国内重大创新成果3258项。

1.3 发展载体加速建设

一是两江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扬帆起航。促成两江新区获批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和“功能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试点。在两江新区开工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示范区的两江世纪创新创业城, 启动建设汽车产业综合研发中心, 成立重庆市创新成果展示评估与交易中心, 策划并推动交通装备、动力装备、智能终端、云计算应用、机器人五大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 成功引进国内知名企业143家和院士专家团队10个、长江学者团队1个。二是重点科技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组织重庆高新区制定“1+3+X”产业规划, 打造电子信息支柱产业, 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三大优势产业, 培育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依托重庆高新区成功申报开展“新型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试点。重庆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100亿元, 同比增长20%。同时, 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科技部复核, 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获批建设拓展园, 忠县柑橘城升格为忠县国家农业科技园。三是科技平台建设数与质同步提升。新增市级以上公益类研发平台37个, 其中:重点实验室19个 (国家级2个)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 (国家级1个) ;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113个, 其中:企业重点实验室3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个、企业技术中心38个 (国家级1个) ;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8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 为全市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四是孵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服务链基本形成。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个, 累计达到50个, 覆盖70%以上的市级园区, 新毕业企业273家, 在孵企业2814家, 提供就业岗位34348个。新增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21家, 累计达到75家, 覆盖所有区县, 全年服务中小企业4035家。其中,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企业1407家, 转化与推广成果193项, 增加企业销售收入5.53亿元, 增加就业岗位4235个, 被工信部授予首批“全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

1.4 创新主体竞相发展

一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 预计企业R&D经费支出突破100亿元, 同比增长超过25%, 研发投入强度保持西部地区前列。“四联光电”等107家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金山科技”等55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复审。“紫光化工”、“重庆齿轮箱”、“力帆集团”、“华邦制药”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高金实业”、“杜克高压密封件”等112家企业成为市级创新型 (试点) 企业。“四联集团”跻身国家首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行列, “长安集团”等53家企业成为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远达环保”、“海扶公司”、“海装风电”成为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西南铝业”、“川仪自动化”获批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 “梅安森公司”等72家企业获批建设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瓯科技”等16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资金1.25亿元支持。“长安集团”、“硕龙科技”、“博奥镁铝金属”、“山外山科技”、“重邮东电通信”、“市排水公司”、“西南铝业”主持或参与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机电集团”专利申请超过800件、专利授权164件, “四联集团”成为全球大尺寸蓝宝石衬底技术标委会主席单位, “三峰环境产业集团”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环境保护垃圾焚烧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研发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科瑞南海制药”研发的柠檬苦素甘等中药单体成分提取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年科技型企业创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39亿元、新产品产值3702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70.2%和26.1%, 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2+10”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支撑。二是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不断增强。推动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在渝高校承担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技项目获得科技经费总额突破20亿元, 全年发表论文2.31万篇, 被三大检索收录5919篇;专利申请1809项 (发明专利申请1182项) , 专利授权1057项 (发明专利授权468项)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分别获批建设国家“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家蚕基因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重庆交通大学获批建设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获批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11个,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6所高校获批建设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 重庆科技学院还首次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重庆大学参与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三军医大学、重庆通信学院、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主持或参与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对2008年高校优秀成果转化资助项目结题验收的结果显示, 投入和产出比例高达1:425, 表明高校逐步走上知识创新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科研发展道路。三是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加强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 全市科研院所承担国家和市级科技项目128项, 同比增长10.3%, 专利申请、专利授权量分别增长25%和18%, 技工贸收入增长30%。开工建设中科院重庆研究院, 启动建设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二期工程, 成功组建重庆市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等科研机构6个。市中药研究院、重庆材料研究院获批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 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农科院、畜科院、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地矿研究院、园林科研院、钢铁研究所、气象科研所获批建设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电研究院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理化中心建成全市首个螺纹量规综合检测实验室。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煤炭设计研究院、重庆交科院主持或参与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钢铁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黑色金属材料在“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对接中再立新功。重庆材料研究院研制的镍电阻温度传感器材料用于航空型号批量生产。全市科研院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在各行各业大展拳脚。

1.5 区县科技齐头并进

一是纷纷出台科技政策。38个区县党委、政府专题研究科技工作达到246次, 制定或完善促进科技进步的规范性文件99份。黔江出台自主创新奖管理办法、巴南出台技术创新特别贡献奖励实施意见、北碚出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意见、大渡口出台“科技创新二十一条”、彭水出台科技进步示范乡镇建设标准。二是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区县本级应研资金达到13.35亿元, 每个区县均超过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1%和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长寿、江津等11个区本级应研资金超过5000万元, 涪陵设立风险投资基金2亿元、科技融资担保资金5000万元, 万州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 江北投入500余万元评选表彰“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推进奖”。三是纷纷加强科技合作。江北、南岸、开县、云阳积极参与承办“中韩创新型中小企业技术项目推介会”、“重庆—日本技术项目对接会”、“渝港技术合作对接会”、“三峡水库湿地保护与生态友好型利用国际研讨会”等重大科技活动, 参加技术研讨与开展技术对接。合川组织骨干企业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长寿与清华大学、南川与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巫山与西南大学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城口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联合建立锰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石柱与市农科院联合共建辣椒研究中心, 璧山与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联合建成电子信息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四是纷纷加强科技创新。荣昌建成世界第一条羊包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生产线, “开县木香”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秀山金银花”通过国家GAP现场认证, 沙坪坝、北碚、九龙坡、江北的专利申请量超过2000件, 沙坪坝、九龙坡、南岸、江北、巴南的专利授权量超过1000件, 北碚在蔡同工业园设立知识产权服务基地。永川、城口、彭水、涪陵、巴南成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区县, 全市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区县比例达到74%。五是纷纷利用科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各区县积极与市级部门对接, 引进市级科技特派员254名, 选派本级科技特派员2400名, 培训各类技术人员8.8万人次, 新建“万盛茶叶”等科技专家大院46个, 壮大“潼南蔬菜”、“丰都肉牛”等优势产业11个, 扶持“方通动物药业”等龙头企业15家, 培育“峰谷美地生态养蜂”等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示范企业73家、“旭峰岭农业”等微型科技企业446家, 创建“彭水魔芋”等科技产业示范基地 (园区) 8个, 新增就业岗位7178个。同时, 各区县获得市级科技扶贫资金1.22亿元,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6项、主导新品种12个, 使农业增效17亿元、1300多农户实现万元增收;获得免费派送价值6000多万元的国产医疗器械600台 (套) , 服务患者超过10万人次。2011年, 我市区县全部通过国家县 (市) 科技进步考核, 先进县比例全国最高。

1.6 科技环境显著改善

一是科技政策法规落实与完善同步推进。以《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为重点认真贯彻实施科技政策法规, 重庆市科委举办科技政策法规培训13场次, 先后为54家企业鉴定研发项目549项、累计税前扣除企业研发费14.4亿元, 为高新技术企业办理所得税、城市建设配套费减免和落实财政奖励资金达5.34亿元;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以市政府名义表彰优秀新产品50个;市中小企业局多次举办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班、信息化培训班、知识产权培训班, 进一步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从增添科技创新动力着眼完善科技政策法规, 重庆市科委启动《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法规修订工作,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修订完善了《重庆市对企业新产品开发实行优惠扶持政策的实施办法》等规章, 市质监局出台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并以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科技项目管理、科技经费投入为重点的“1+5”新政策体系, 市城乡建委修订了《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框架表》, 市卫生局完善了规范全市生物安全实验室标识和人员准入的规范性文件。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将“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纳入区县党政“一把手”考核指标和科技进步考核指标, 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创模目标超额完成。扎实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 出动执法人员超过11万人次, 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900余件, 涉案金额2.25亿元。开展“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知识产权护航行动, 新增78家企业的160多个产品海外知识产权备案, PCT海外专利申请增长27%。启动实施知识产权支撑“云端计划”工程, 重庆市成为“国家云计算知识产权试验区”。强化知识产权运用, 出台《关于发挥知识产权作用促进共同富裕的意见》, 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统计制度, 成立全国首个医疗器械产业知识产权联盟, 新增市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10家、试点企业80家。三是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积极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 着力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 做大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和孵育企业上市, 利用引导基金参股组建创投子基金18支, 吸纳市外资金 (含海外) 46亿元, 全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规模超过65亿元, 累计投资高新技术企业138家、投资总额72.7亿元。由重庆科技资产控股公司及重庆引导基金子基金“软银基金”、“德同基金”、“富坤基金”、“泰豪渝晟基金”投资参股的企业7家申请上市被证监会受理。其中, 重庆企业3家, 占全市被受理企业的1/3。子基金投资参股的企业还有12家启动IPO程序。同时, 科技融资担保公司获得13家合作银行授信18亿元, 为63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4.1亿元;科技保险保额累计达到202.6亿元。科技部将我市列为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四是科学技术普及全面推进。深入实施《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启动全民科技行动计划, 新建市级科普基地12个, 完成“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攻坚行动, 评选表彰首届政府科普工作奖、第六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市科委、市科协等重庆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各区县紧密协作, 成功举办2011年重庆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和2011年食品安全百日科普大行动、第二十六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二届重庆市少儿校外科普文化节、“我心中的低碳生活”学生征文大赛等系列科普活动2000余场次, 参与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 在全市营造起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

“十二五”科技发展之所以能够实现“开门红”, 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 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和支持, 得益于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生动实践, 给我们进一步做好科技工作以深刻的启示。第一, 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革除阻碍创新创业的体制障碍, 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利用创新资源, 着力增强科技发展后劲。第二, 必须坚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快科研成果工程化步伐, 着力依靠科技培育产业。第三, 必须坚持以民生改善为目标, 推进民生科技发展,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 着力利用科技惠及群众。第四, 必须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根本, 建设科技研发基地, 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团队, 着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第五, 必须坚持以协同创新为途径, 促进部委与地方、市与区县、部门之间多方联动, 实现政、产、学、研、金紧密协作, 着力增添科技发展合力。切实把这些启示运用于实践之中, 全市科技工作必将不断开创新局面, 全市科技事业必将又好又快发展!

2 2012年科技工作思路与重点任务

2012年, 是我市深入落实“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 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八次、九次全委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全国科技工作会精神, 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紧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 实施创新驱动这项战略, 着力深化科技改革和扩大科技开放,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着力利用科技培育实体经济和改善民生, 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互融并进, 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今年科技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力争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4%。其中, 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25亿元, 投入强度达到0.9%。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培育、引进独立研发公司等科技研发基地超过100个。研发关键共性技术超过100项。转化推广重大科技成果超过20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超过2300件。新产品和专利产品产值超过4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技术交易额超过30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保持全国前十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超过56%, 进入全国前十一位。

2.1 以落实“37521”总体部署为着力点, 积极构建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互融并进的战略格局

2.1.1 实施三类项目

就是组织实施科技支撑项目、应用研发项目、基础研究项目, 分别满足“今天、明天、后天”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现“立地”和“顶天”的目标。

一是实施科技支撑项目, 以重大公益技术和重大新产品、新系统、新品种研发及产业化 (规模化应用) 为核心与牵引, 以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 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实施区县、产业和民生、创新能力建设“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 采取需求结合、总体方案、项目招投标“三步评审”立项程序和上下联动、企业主体、全球整合、金融和市场推动、滚动实施的新型组织方式, 着力解决涉及全局性、区域性和跨行业的重大技术问题, 着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着力加强科技研发基地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突破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是实施应用研发项目, 以研究开发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关键共性技术与产品为目标,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 引领高新技术的集成和应用。重点组织申报和实施国家科技支撑、863等计划和市级科技攻关计划, 围绕“2+10”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民生改善, 有针对性地研究研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与民生科技成果, 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

三是实施基础研究项目, 以实现原始创新突破、建设重点学科、形成优势领域、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为目标, 面向国家和我市重大战略需求, 组织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和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计划。围绕“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人口与健康、农业、资源环境、能源及光机电、信息、材料、综合交叉等七大领域及其34个优先主题, 重点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开展科学研究, 解决重大科学问题, 取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1.2 实施七类人才计划

就是积极培育和引进科学研究人才、技术研发人才、工程开发人才、产业化支撑人才、科技公共服务人才, 并围绕上述五类人才重点实施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 加快建设涵盖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各个环节、梯次与结构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一是培育科学研究人才, 主要围绕引领知识创新方向, 重点支持科技人才在获取自然规律、原理的新知识方面进行创造性研究。

二是培育技术研发人才, 主要围绕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 重点支持科技人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需求, 在获取应用原理、规律的新技术上进行独创性研究。

三是培育工程开发人才, 主要围绕提高科研成果的集成性和工程化水平, 重点支持科技人才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和运行决策。

四是培育产业化支撑人才, 主要围绕高水平、大规模化生产, 重点支持科技人才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效益,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提供方向引导、技术支撑和服务。

五是培育科技公共服务人才, 主要围绕推动科技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重点支持科技人才提供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科技咨询、检验检测、技术评估与交易、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与推广、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文献和仪器设备共享、创新方法和专业技术培训等专业化服务。

六是引进和培育科技领军人才, 主要围绕提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整体水平, 重点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带领一个团队开展科技创新, 在某个领域的科技发展中做出显著成绩、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七是培育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主要围绕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重点支持35岁以下科技人员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努力取得优异的科技创新成绩, 增强科技创新后劲。

2.1.3 建设五类基地

就是着力建设科学研究基地、技术研发基地、工程开发基地、产业化支撑基地和科技公共服务基地, 加快形成支撑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基地。

一是建设科学研究基地, 主要依托高校和公益类科研院所, 建设国家或市级重点实验室, 加快培养、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 建立专职科研队伍, 建设重点学科, 培育优势领域, 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能力。

二是建设技术研发基地, 主要依托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有条件的高校, 建设国家或市级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等研究机构, 围绕特定目标开展科学技术应用研究, 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及战略高技术, 增强技术应用能力。

三是建设工程开发基地, 探索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途径, 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的专门工程研发企业和机构, 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科技成果工程化和集成化研究开发, 推动科技成果向相关行业 (企业) 转移、辐射、扩散。

四是建设产业化支撑基地, 主要依托企业技术中心, 为企业高水平、规模化生产提供成套成熟的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和新产品。

五是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基地, 在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科技咨询、检验检测、技术评估与交易、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与推广、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文献和仪器设备共享、创新方法和专业技术培训等专业化服务。

2.1.4 推进两项改革

就是大力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和科技成果评价改革, 有针对性地消除制约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制度弊端。

一是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 始终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各类科技人才自身特点, 积极研究建立科学研究人才、技术研发人才、工程开发人才、产业化支撑人才、科技公共服务人才评价准则, 并应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 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各尽其责、各尽其能, 激发创新活力。

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 要以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试点为契机, 研究建立评价技术开发应用、社会公益应用技术、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指标体系;改革科技奖励评审机制, 增设重大技术创新奖和国际创新合作奖, 建立专家推荐、主动寻查等市科技奖申报制度, 完善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体系, 规范科技成果评价程序;加强专业评价机构建设, 加大科技成果评价中介服务机构资质及其从业人员资格的认定和管理力度, 鼓励社会专业评价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整合市内外的优质专家资源, 建立科技成果评价咨询专家库;推进科技成果评价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评价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1.5 健全一大体系

就是建立健全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进一步规范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开发、产业化支撑和科技公共服务等行为, 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依法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组织开展《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执法调研, 依法推动政府和社会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扩大技术开发费税前抵扣、高新技术企业奖励、重点新产品奖励等科技政策执行面。加快修订《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开展《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重庆市科研机构设立办法》立法调研。认真落实“创新十一条”, 研究制定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人才、扶持新型研发组织等方面的政策, 完善工业发展资金创新专项管理机制。创新科技计划管理制度, 强化科技项目管理法人责任制, 简化科技项目申报材料, 加强项目实施绩效考核, 调整应用研发资金支出结构, 重视人力资源成本的地位和作用。立足加快发展载体建设, 推动两江新区研究制定吸引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配套政策措施, 推动重庆高新区修订促进科技创新暂行办法和出台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意见。强化科技依法行政, 加大科技领域规范性文件备案登记审查报批力度, 强化科技法制基础性工作,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2.2 以加强关键和薄弱两类环节为立足点, 切实优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互融并进的环境条件

2.2.1 深化知识产权战略

一是深入开展“创模”和“双打”行动。扎实推进“创模”《意见》明确的目标任务, 适时开展督查、评估、总结、验收、宣传等工作,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继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 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互动衔接, 推动建立三审合一的知识产权审批模式, 完善重大知识产权纠纷协调机制,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二是大力加强产业和园区知识产权工作。启动建设国家云计算知识产权试验区, 扎实开展“云端计划”产业专利分析, 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建立“2+10”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数据库, 开展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 绘制“专利地图”。开展项目专利审查和跟踪服务, 助推招商引资活动。加快建设国家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 推动两江新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三是扎实抓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选择龙头企业开展产值专利密度研究, 指导企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强对上市企业、拟上市企业的知识产权辅导和培育。深化知识产权海外护航行动, 推动重点出口企业针对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知识产权现状进行技术研发, 加强专利布局和预警分析。出台知识产权融资补助办法, 重点支持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加快发展步伐。四是加快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具备专利检索、分析、预警、交易、维权、培训等功能的“专利云”, 力争年内投入试运行。支持重庆专利代办处试点受理涉外、分案等特殊新申请和中间文件, 开展专利质押登记、专利审查流程服务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 建立诚信制度, 培育涉及专利、商标、版权等工作的中介服务机构。

2.2.2 扩大科技交流合作

一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依托两江新区、国家级科技园区和市级园区, 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市级国际创新园区, 争取创建国家级国际创新园区。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引进世界知名研发机构、国际科技领军人才和外籍专家及其团队, 培育涉外研发机构, 组建跨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设海外技术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机构。二是加强部 (委、局) 市和市院、市校科技合作。以启动与科技部第二轮部市会商工作为重点, 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对口中央部门工作对接, 争取国家科技资源向重庆倾斜布局。积极与国家级大院大所、国内重点高校深化合作, 加快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建院步伐, 推动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在两江新区、江津区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 争取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在渝共建产业园区或人才培养基地, 争取清华大学在两江新区设立清华大学重庆科技产业园。积极与各主办、协办单位沟通协作, 高水平办好第十届重庆高交会暨第六届国际军博会。三是加强区域科技合作。重点是深化渝港和西部十二省市十三方科技合作, 促进区域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组团参加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成都西博会等国内高水平科技展会, 促进项目对接和技术转移转化。四是加强市区 (县) 科技合作。认真贯彻科技部等四部委《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 (市) 科技工作的意见》, 加大对区县科技工作的指导力度, 精心组织实施区县科技支撑示范工程, 深入开展“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 有针对性地布局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专家大院, 积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 强化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五是加强部门科技合作和政产学研金合作。探索建立部门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适时沟通科技工作情况, 促进市科委各处室与市级相关部门科技管理内设机构相互之间加强协作与配合, 增强推动行业科技创新的实效。发挥市级科技计划的导向功能和科技金融平台的融资功能, 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调互动, 推动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相互促进的区域创新体系。

2.2.3 加快创新文化发展

一是倡导科研创新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 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发挥科研机构、大学和学术团体的自律功能, 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尊重知识产权、珍视学术声誉, 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不端行为。同时, 加大对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支持与引导,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支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二是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深入实施全民科技行动计划, 统筹推进“走近科技”、“科技问答”、“科技体验”、“科技实践”、“科技咨询”五大专项行动, 加强科普基地建设, 繁荣科普创作, 推介优秀科普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活动, 办好2012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和深入推进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三是加强科技宣传工作。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四次党代会、展示科技发展成就为主题, 大力宣传科技发展的新成就, 推出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典型, 弘扬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 唱响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旋律。

2.2.4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干部是推动工作的决定因素。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科技管理干部在推动全市科技发展中既是关注点, 又是风向标, 一定要按照延东国务委员在今年全国科技工作会上提出的“学习、研究、提升”三大要求, 全面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素质和增强能力。一是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加强科技发展战略和创新政策的前瞻性研究, 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的新变化新动向, 扎实做好应对预案和政策储备,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提高利用政策制度推进科技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增强调查研究能力。切实把调查研究作为做好科技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经常深入基层, 深入一线, 贴近实践, 倾听科研人员的心声, 掌握科技发展的第一手信息, 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明晰工作的思路和重点。三是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积极参加“人民好公仆”教育实践活动, 始终以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价值取向, 个别区县科委干部已经在项目管理上出了问题, 我们一定要从中汲取深刻教训, 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不谋私利, 不慕奢华, 不触红线, 不越雷池, 干干净净干事, 清清白白从政,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2.3 以狠抓“131”核心工作为切入点, 率先突破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互融并进的重点任务

2.3.1 加强科技金融创新,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部门联合出台具体实施意见, 启动建设国家科技和金融试点城市, 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 创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结合的方式方法,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形成覆盖企业成长全过程的资金供应链和创新服务链。按照“3283”既定思路和目标, 加快发展科技创业风险投资, 引导创投机构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力度。参照科技部、财政部做法, 推动设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加大对天使投资、天使担保的支持力度。依托科技金融平台现有资源, 通过增加服务功能组建重庆科技金融集团公司, 打造两江世纪创新创业城科技金融示范高地。深入开展科技保险工作, 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 积极探索科技小额货款公司、科技融资租赁、科技担保以及银行科技专营机构等合作模式。举办第二届“创★先锋秀”主题活动。

2.3.2 推进三大重点项目, 彰显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一是大力实施“电动汽车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围绕形成基本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 把我市建成电动汽车行业领头羊和国内领先的产业应用基地, 研发较常规同类轿车节油20%以上的高性能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并实现产业化, 建设一批充换电站 (桩) , 在主城区打造电动汽车公交示范线路10条以上、定线运输线路10条以上, 积极在公交、公务及出租、公用服务三大领域示范推广混合动力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客车、纯电动专用车等车型。在两江新区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电动汽车研发、测试、检测平台, 推进长安研究院、中国汽研院、汽车主题公园等重大工程建设, 丰富两江新区国际汽车城的内涵。二是大力实施“全息交通与控制系统”项目。面向交通管理、社会治安需求, 梳理相关先进技术及需求产品, 制定技术路线图, 完成主城区基于全息交通指挥与控制系统顶层设计。重点开展交通指挥与控制技术应用现状研究, 车载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面向交通指挥、控制和信息服务的数据中心、海量数据存储分析研究, 全息融合及处理、交通模型与仿真和决策支持研究, 智慧指挥与控制平台研究, 信息发布与接收系统研究, 在主城区启动建设示范工程。三是大力实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立足把我市打造成全国首个农村农业信息化云计算服务高地、统筹城乡农村农业信息化试验区、山地农业信息化典范, 以开展建设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试点为契机, 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和“资源整合、一网打天下”的思路, 完成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并通过论证, 全面开展优势产业信息化精准技术和重点示范区信息化服务关键技术研究, 集成已有关键技术构建现代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体系, 进行重大系统集成和服务平台构建, 开展农村信息化技术产品研制工作和测试。启动示范区和示范点建设课题研究, 集成农村信息化其他课题科技成果和相关技术成果, 进行综合集成应用示范。

2.3.3 加强院所能力建设, 增强科技持续发展后劲

加大对院所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投入力度, 稳定支持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市农业科学院、市中药研究院等院所科研基础性工作, 设立专项支持院所建设针对市场需求的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凝练院所研发方向和重点, 建立科技金融平台与院所交流对接机制, 完善项目研发、中试、产业化关键环节扶持措施, 加大中试环节项目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院所评价办法和管理制度, 完善院所人员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年薪制、年终奖励等政策, 组织开展院所经营情况第三方审计。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扩大院所管理自主权, 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分配激励、资产处置、技术转让等方面赋予院所决定权。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 引导和扶持各类新型科研机构发展。加强院所领导班子建设, 提高领导院所科学发展的能力。

局2012年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篇3

节能工作实施方案

各科室、药检所: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全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根据《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关于开展2012年全市公共机构节能专项监察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我局2012年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全面开展公共机构节能,是加强我局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客观要求,也是发挥公共机构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的必然选择,对珠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各科室、药检所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带头厉行节约,发挥表率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不影响机关工作效率和不降低干部职工工作生活保障水平的原则;坚持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标本兼治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的原则;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的原则。

三、节能目标和指标

(一)节能目标

广泛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宣传和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健全节能组织管理体系,全面开展能耗统计工作,加强日常用能管理,推行低成本、无成本节能管理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切实降低能源消耗。通过大力推进新能源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加快用能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用能设备能效,有条件情况下逐步开展节能电器、节水器具、节纸OA电子平台的改造工作,确保全局节能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二)节能指标

实现以下目标:以2011年下半年能耗2倍为基数(我局是2011年7月1日搬新办公楼),实现2012年节电、节水、节油等总能耗指标下降5%的节能任务。

四、重点工作

(一)加快用能设备更新及节能改造。逐步淘汰高能耗的计算机、打印机等用电设备,今年拟购买30台台式计算机,换下2008年以前高能耗计算机。

(二)积极应用节能新产品。大力开展绿色照明行动,有条件情况下逐步淘汰高能耗灯具,公共照明部位在安装智能控制装置,杜绝长明灯现象;水龙头、洁具等设备要更换为节水型器具,杜绝跑、冒、滴、漏和长流水现象。

(三)提高办公设备节能效果。以后如果办公楼有改造的情况下,要按照以下原则:办公建筑要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优化照明设计,改进电路控制方式,推广应用智能调

控装置,严格控制建筑物外部泛光照明以及外部装饰用照明;减少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的待机能耗,做到人走要关机、关电。

(四)加强办公用品管理。各科室、药检所要全面建立办公用品采购、配备和领用制度,选择低能耗、环保、质优价廉的办公设备,推进无纸化办公,充分使用再生纸,复印纸及草稿纸要双面使用。鼓励使用钢笔,减少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硒鼓、墨盒等办公耗材要修旧利废,能用的尽量避免更换。

(五)加强公务车辆管理。办公室要制订公务车辆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公务车加油专用卡,单车能耗核算制度。有购置新公务车是优先选用低能耗、低污染、使用清洁能源的车辆,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机构,明确职责。成立以00局长为组长,各科室、药检所负责人为副组长的节能领导小组。其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推进我局节能工作。我局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由00任办公室主任,00任副主任,00为成员。各科室、药检所负责人负责做好本各单位(科室)的节能工作,确保节能目标的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落实的具体任务也很艰巨,各科室、药检所必须高度重视,各科室、药检所负责人是本单位(科室)节能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

(二)加大节能工作宣传力度。要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能宣传活动,广泛张贴节能用语标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公共机构节能方针、政策以及方式和方法,增强节能意识和能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做好节能培训工作。要对公共节能管理人员、重点用能运行人员及能耗统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节能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广大干部和职工良好的节能、用能习惯。

(四)建立能耗统计和报告制度。要做好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按时报送上一年度能源消费状况报告,统计数据要详实准确,由何燕运负责。

(五)加强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要加强对《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对节能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节能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违法违规,未履行责任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推进全局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监督检查工作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综合检查与单位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局2012年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篇4

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做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市县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各项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排查治理安全隐患,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为加快“平安xx”建设,“推进科学发展、率先和谐崛起”创造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总结本局参与争创“长安杯”的成功经验,拓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思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在推进安全生产基层管理组织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加强危险源监控和日常检查监督制度等方面探索出新经验、新做法,有效解决影响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发展的问题,努力形成xx特色的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为xx率先和谐崛起服务。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 1

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尊重群众利益诉求,贴近社会生活,注重和强调服务。

2、坚持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突出重点行业、领域的综合治理,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管理力量,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3、坚持依法管理、健全机制的原则。强化依法管理理念,加强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创新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安管理行为,确保社会管理依法有序运行。

二、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

(一)完善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促进长效机制建立 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贯彻力度,根据我县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照国家的立法准则,加快我县安全生产有关配套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重点抓好《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努力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深入学习宣传《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等事故调查处理法规规范,提高安全监管人员的法律素质和行政相对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安全生产依法治安。

(二)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防范生产安全事故

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特种设备、冶金、电力、旅游、农机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专项整治。加强交通(水上)运输安全监管,坚持开展专项治理,减少交通事故。严格执行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等行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关闭破坏资源、污染 2

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三)强化职业危害监管和防治

在充分分析掌握我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开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工作协调机制和重大事项通报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职工安全卫生统计报表制度和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机制,加强生产经营单位的自律管理。积极在全县开展以粉尘和剧毒物品危害治理为主题的专项行动,特别是针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行业,把消除和减少行业场所职业危害作为重要内容,落实职业危害申报制度,要求企业按时、按要求、按内容如实上报情况;落实企业负责人为职业危害防治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大安全投入,推进技术进步,改善作业环境和条件,切实健全和落实行业职业病防治制度和措施,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保证企业和谐的生产环境。

(四)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领域专业协调组织

针对企业与职工、企业与周边居民、企业之间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矛盾和问题,在总结过去协调安全隐患整改、事故调查处理等工作中的经验,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领域专业的协调组织。主动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认真落实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机制,做到有效衔接、行政顺畅,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充分发挥基层监管作用。主动督促指导基层安办,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初步形成覆盖安监系统的社会矛盾“大调解”格局,努力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强 3

化信访工作,落实单位负责人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坚持查办工作制度,对上级领导和领导机关批示交办的信访问题,按照要求及时认真查处,并按时限上报查处结果,对群众来信来访做到认真调解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五)进一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以深化平安单位建设为重点,在本系统内扎实开展平安家庭、平安企业、平安道路等系列创建活动,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和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企业职工积极参与,不断丰富创建内涵,创新创建载体,提高创建实效。

三、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成立县安监局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领导组,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并由专人负责联系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宣传,并结合“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生产知识讲座、日常安全生产检查,向广大企业职工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使之深入人心,继而带动全民积极主动参与。

(三)明确责任,强化监督

局2012年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篇5

为扎实推进“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切实解决我院当前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医院医疗改革和发展,努力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保证我院医疗持续、协调、安全、快速发展,特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通过采取相应措施,使医疗执业环境明显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医院内部医患纠纷、刑事案件、治安事件和安全隐患明显减少,医院治安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医患纠纷协调处理机制逐步完善,并努力形成平安医院建设长效机制,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有序的诊疗环境,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医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以保一方平安为目的,以创建“平安医院”为载体,积极推进“以法治院”的进程,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责任制,积极开展普法教育,着力提高全体职工和病人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加强治安管理和防范,为医院创造安定的环境,巩固我院综治稳定成果。

三、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从安邦定国、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认识出发,从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的认识出发,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工作时间的安排上要立足经常性,在工作重心上要立足于一线科室,在工作突破上要立足于创新,在工作作风上要立足于务实。切实解决干部职工在 1

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2、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要确立大平安的观念,按照确保大稳定、大安全的要求,对带有普遍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统筹考虑,既要全面抓,更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抓。

3、立足经常,重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长期抓,经常抓,既要有长期的计划,又要有短期的安排,各科室要把“平安医院”的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务求取得实效。

四、主要措施

1.切实改善医疗服务

加强医德医风和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教育,使广大职工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流程,优化诊疗环境。充实门诊医师,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坚持准时开诊,保证病人及时就诊。建立医疗费用公开透明制度,住院病人实行一日一清单制度,并在住院处、门诊大厅设立了费用查询触摸屏系统,病人可以随时查询药品价格、住院费用等详细情况,深受病人的好评。

加强医患沟通,完善沟通内容,改进沟通方式,注重沟通效果,结合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医院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组织,落实各项核心医疗工作制度和安全措施,保证医疗仪器设备合法、合理、安全使用,避免发生医疗差错和事故。严格技术准入制度,规范医疗执业行为。认真贯彻《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加强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储存、使用的监督管理。

2、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质量安全事关群众的健康安危,是医疗服务的生命线,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创建平安医院首先要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时刻坚持“以病人为

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质量安全为主题,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严格执行诊疗技术常规,把各项制度落实到各个环节之中。成立了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加强医疗文书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对病案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和管理。制定医院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方案,以落实奖惩机制,确保奖惩到位,对医疗服务质量考核成绩优异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医疗服务质量考核结果不达标的科室或个人除给予经济处罚和全院通报批评外,并将处罚结果记入个人技术档案,与个人晋升、年终考核等挂钩。

3.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稳定工作机制和制度,真正形成“院长挂帅、科室联动、依托基层、各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格局。要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确保医院不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稳定。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

4.强化安全措施,维护医院治安

定期组织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学习培训,落实各项内部安全保卫措施。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消防安全进行全面检查,对容易引发火灾、存放危险品及人员集中的场所重点检查(如药库、配电室、门诊、病房等),对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维护更换,确保消防器材完好。我院实行院领导总值班制度,明确每人的时间段分工,值班期间要进行全院巡视,切实把防火、防盗、防破坏等治安防范措施落实到实处。加强与社区警务室、派出所的协调,设立保卫小组,切实维护医院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确保医院稳定。严格落实科室安全责任制,搞好不稳定因素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制定人防、物防、技防应急措施,确保全院不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五、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由院长任组长,行政副院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有关科室的具体职责任务。具体

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将创建活动列入考核重要内容,对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措施不力、失职渎职的,严肃追究责任。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带动医院各项工作上水平。

2、明确目标,落实职责

具体目标是通过本院开展创建“平安医院”的活动,经过积极努力,确保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正常的诊疗秩序,确保医院稳定,本着各科室成员负责好自己科室的原则,层层落实职责。一旦出现问题,要切实抓好责任追究,并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3、建立平安医院创建活动长效机制

不断总结经验,适时推进创建工作,提高创建质量。要把创建活动与医院的其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尤其要做好经常性和基础性工作,在创建活动中要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档案和资料,努力推进创建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医院

局2012年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篇6

2012年, 在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太原市委员会的监督支持下, 在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围绕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2年太原市科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获得新丰收。申请专利8 500件, 授权专利3 900件, 均增长30%。经山西省鉴定科技成果150项, 其中68%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太原市有6项科技成果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合同交易额12.3亿元, 增长5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8%, 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第二, 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山西华顿实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和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晋升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山西中绿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太原市企业已初步呈现出科技投入、科研组织、成果产出及应用转化的主体地位。

第三, 科技金融结合迈出新步伐。与省城11家商业银行和3家担保公司开展科技金融战略合作, 组建太原科创信用担保公司, 建立太原科技创新投资基金, 57个企业获得科技信贷支持11.3亿元。

第四, 科技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省市县联动, 建设1个省级科技创新园以及5个市级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科技创新园。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初见端倪。

第五, 科技招商引智取得新成果。把招商引智纳入年度科技工作目标责任考核, 全年引进“千人计划”专家25名、企业急需高层次人才132名和高科技企业42家, 引进中关村科技成果100余项。

第六, 民生科技工作呈现新成效。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五大工程, 10万户农民实现科技增收。实施“明太原县城”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 千年古城与科技时代同步。实施蔬菜安全检测系统示范推广工程, 科技实事项目保障市民吃菜安全。

第七,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新发展。钕铁硼磁性材料、高端包装装备及材料成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家, 增长57.7%。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

第八, 科技管理迈上新台阶。科技计划80%的项目由企业承担, 80%的项目属新兴产业领域, 80%的经费支持了占计划项目总数20%的重点项目, 提高了科技经费集中度和科技项目显示度。争取国家和山西省科技经费3.9亿元, 增长21%。实施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再造, 扎实推进“学习、服务、高效、廉洁、和谐”五型机关建设。太原市在全省科技依法行政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荣获先进, 并在13年来首次名列榜首。

在总结成绩、看到变化的同时, 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科技创新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转型跨越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还清醒地看到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如企业科技创新内生需求不足, 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具有较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的科技企业家严重匮乏;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项目组织的模式以及策划凝练重大项目的能力亟待提高;科技管理队伍自身建设、作风转变与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的任务和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标一流、奋力赶超, 大胆地试、扎实地干, 切实加以解决。

2013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2013年太原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以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共太原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 全力抓好1城 (太榆科技创新城) 、5基地 (钕铁硼产业基地、镁及镁合金产业基地、光电信息产业基地、高端包装设备及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 、10园区 (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古交等5个市级科技创新园、煤机工业园、东山低碳工业园、精细化工园、中天信安防科技产业园) 重大工程;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研发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标准, 应用推广一批民生科技成果;努力实现专利申请与授权、技术合同交易、招商引智、科技信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6项主要科技指标大幅增长,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2013年科技工作主要目标是:全社会R&D经费投入增长12%, 争取国家和山西省科技经费增长30%以上。专利申请量突破10 000件,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分别增长20%以上。培育2~3个国家级、3~5个省级创新平台。技术合同交易额15亿元, 增长20%以上。科技信贷资金增长30%以上。引进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项目均增长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 要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重点工作。

启动建设太榆科技创新城

建设山西工业技术研究院。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和共建模式, 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为入城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业化试验、人才培养引进等专业化服务。

建设太原—中关村新兴产业工业园。吸引中关村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来太原市设立研发机构、建立中试基地、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等, 促进产业梯度转移。

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建设综合性、专业化的科技成果集散、辐射、转化基地, 促进国家级高端人才、高端成果等创新资源落户太原, 并应用转化和产业化。

建设“太榆科技创新城”技术服务体系。充分整合“一网两库”、创新驿站、专利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各类科技资源, 为招商引智、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提供“一站式”服务。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所、山西汇镪磁材制作有限公司等为骨干, 加快建设国家火炬钕铁硼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打造中国“磁谷”;以中北大学、古交市银河镁业有限公司、太原市康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为骨干, 完善镁及镁合金产业链, 加快建设国家镁及镁合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打造世界“镁都”;以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山西傲维光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国惠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为骨干, 加快发展光电信息子科技产业, 积极申报国家火炬光电信息特色产业基地, 打造中国“光谷”;以山西瑞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山西玛斯特科技有限公司等为骨干, 加快建设国家火炬高端包装装备及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分类指导、重点扶持、跟踪服务, 提档升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促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引导激励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技术创新平台。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充分整合创新资源, 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加强企业专利工作。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专利申请“灭零行动”和“倍增计划”, 培育专利大户和优势企业。实施发明专利招标转化, 加快专利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转化。

引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组织省城科技人员深入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帮扶, 对科技人员与所服务企业联合申报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优先支持。

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网络化、专业化的成果 (专利) 发布与交易服务平台, 探索成果拥有方、技术服务方、成果应用方协同创新、利益共享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启动建设生物技术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 催生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项目。

创新发展业态和商业模式。重点支持和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企业, 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转移、企业诊断以及发展战略研究、技术发展预测、专利布局分析等服务, 努力培育高技术服务业龙头企业。

加强民生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在人居环境、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城市交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 采取市县联动、集成示范等方式, 推广应用一批民生科技成果。推进智慧城市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实施一批科技文化融合创新项目, 积极申报国家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基地。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依托都市现代农业主题产业园, 建设农业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共建技术联盟。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员以农业技术创新为纽带, 建立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开展创新创业。

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创新科技投入方式。综合运用财政补助、风险投资、贷款贴息、股权投资、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开展专利、成果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和融资担保业务, 以贷款贴息补助的方式支持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

创新科技计划管理。完善科学合理的项目形成机制和储备制度, 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经费预算评审, 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标准, 不断提高科技经费使用绩效。

加强县域科技工作。市县联动, 集中力量抓好1~2项事关县域经济转型、涉及民生改善的重大科技项目。以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为载体, 加快建设县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招商引智、项目落地, 推动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创新人才及团队建设

大力引进高端创新人才。以重大科技项目、各类创新平台和专业科技园为载体, 采取引聘结合的柔性引才方式, 大力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省“百人计划”专家以及海外留学人才。科技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引进企业急需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加快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需求, 实施人才扶持专项, 为企业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青年科技人才,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建设作风硬、纪律严、素质高、形象好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

全市科技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深刻把握转型跨越发展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要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全面整治庸懒散奢。实行方针目标管理, 把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和山西省科技厅下达的年度科技工作目标任务量化分解, 责任到人, 确保完成。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取信于民, 造福于民。

二要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在用好用足政策与破解发展难题的结合上下工夫;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 在项目策划、布局与项目推进的结合上长本领;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在深入企业摸需求、整合资源抓对接、促进产学研结合上有作为。

三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精神, 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实际, 不断完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加强对评审立项、经费拨付、鉴定验收等关键环节、重点岗位的廉政风险防控。推进“制度+科技”的电子政务与电子监察系统建设, 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和廉洁高效。

上一篇:七年级数学下册《三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下一篇:兰州事业单位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