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线的定义(精选8篇)
双曲线的定义 篇1
定点叫双曲线的焦点,定直线叫双曲线的准线。双曲线准线的`方程为x=±a/c(焦点在x轴上)或y=±a/c(焦点在y轴上)。
一平面截一圆锥面,当截面与圆锥面的母线不平行,且与圆锥面的两个圆锥都相交时,交线称为双曲线。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元二次方程F(x,y)=ax2+bxy+cy2+dx+ey+f=0满足以下条件时,其图像为双曲线。(a、b、c不都是零,b2-4ac>0)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标准方程1:焦点在X轴上时为x2/a2-y2/b2=1(a>0,b>0)
标准方程1:焦点在Y轴上时为y2/a2-x2/b2=1(a>0,b>0)
双曲线取值范围:│x│≥a(焦点在x轴上)或者│y│≥a(焦点在y轴上)
双曲线对称性:关于坐标轴和原点对称,其中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双曲线的定义 篇2
命题:设Q是到两定点F1, F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的点的轨迹。若此常数的绝对值非零但大于两定点的连线长, 则Q上无实点。Q由一椭圆上的虚点构成, 此椭圆以给定的两定点为焦点, 以连接两定点的线段为长轴。
若取|x|>a, 则由 (2) , y必取虚数值。
于是, 无论x取何实值, 要使椭圆 (2) 上的点M (x, y) 同时在Q上, 纵坐标必取虚数值。
至此我们证明了Q上没有实点。Q只能由椭圆 (2) 上的虚点构成。可以证明椭圆 (2) 上的所有虚点都在Q上。 (证毕)
命题中的轨迹实际上由这样的点P组成:P和定点F1, F2构成一个三角形, 但边PF1和PF2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三边。这样的点P当然不可能是实点。
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篇3
本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1)·数学》(人教版)高二 文(下),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复习课。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也解有关圆锥曲线问题的精髓。如能很好地利用定义去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我们在把新课学习完了后有必要再回到定义,熟练掌握“利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这一重要的解题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这届高二的学生在高一时就是学习的新课程,因此新课程对他们并不陌生。与以往的学生比较,这届学生的特点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强,思维敏捷,敢于在课堂上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但计算能力比以前有所减弱,字母推理能力更强些,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比以前好。
三、设计思想
圆锥曲线这章的知识较为抽象,比较难理解.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解题,增强解题的直观性、强调学生“探究”的发挥.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探究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练习题,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勇于探索、发现、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加深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运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去求“最值”问题;
(3)运用“定义法”求动点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1)设计思路:由于这是一堂复习课, 加上我所任教的班级是文科班里的本科班(学校称之为尖子班),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学习积极性较高,领悟能力较好,所以在教学中,我拟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探究来获取新知识。通过个别回答,集体修正的方法让我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最后,我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小结,概括出问题的解决方法,给出正确的答案;并指出学生解题方法的优缺点。
1、先提出问题
先给出以下几个问题:
例1:(1) 已知A(-4,0)、 B(4,0),动点M满足|MA|+|MB|=6,则点M的轨迹是( )。
(A)线段 (B)椭圆 (C)双曲线 (D)不存在
(2)已知动点 M(x,y)满足(x-3)2+(y-3)2=|6x+8y|,则点M的轨迹是( )。
(A)两条相交直线 (B)双曲线 (C)抛物线 (D)椭圆
(设计意图):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很快回答出题1,但是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我再补充: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学生差不多都能解决。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了。此外我还把问题进行引申,以此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2、再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 (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2+y2-6x-91=0 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 求|PA|+53|AB|的最小值。
(3)在(2)的条件下求|PA|+|AB| 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例1的铺垫,对例2(1)、(2),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例2(3)却是少见的问题,学生解不来!这时借助于实物投影仪,会有学生发现当P、A、B三点共线时,取得最小值。那么,我再鼓励学生进行的大胆猜想,让学生们寻找到点B所在的正确位置后,叫学生演练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并借助实物投影加以演示。最后由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在椭圆中,当定点A不在椭圆内部时,则A,F的连线与椭圆的交点M就是使|BA|+|BF|最小的点;当定点A在椭圆内部时,则A与另一焦点F的连线的延长线与椭圆的交点B即为所求。
3、然后再进行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练习:设点Q是圆C:(x+3)2+y2=36上动点,点A(2,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若将点A移到圆另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
(二)知识链接: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练习(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
1.双曲线x216-y29=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到右准线的距离。
2.在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
3.已知A(4,0),B(2,2)是椭圆x225+y29=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七、教学反思
(1)“满堂灌” 、“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摒弃,本人期望在教学中能多尝试使用“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们的“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师传生受”,而是让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建构.并在这个建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定位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2)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我把“定义法求轨迹问题”分置于例2(1)与练习中,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3)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条件,然而,教师所编导的教学活动应该随着整体环境的变化、学生群体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双曲线的定义 篇4
函数定义域对函数图象、解析式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使得函数解析式中的所有式子有意义,需要找出所有对函数自变量有限制的条件,进而求出函数的定义域。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同学们格外注意: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习题3 篇5
a2b22A.ya B.yb2
a2b2a2b222 C.xa D.ya
a2b2a2b22.双曲线x2y2)
971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A.74 B.254 C.74或
254 D.234或
3.中心在坐标原点,离心率为5的圆锥曲线的焦点在y轴上,则它的渐近线方程为(3A.y=±544x B.y=±
C.y=±
4 D.y=±
353x4x
4.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y=±34x,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5 B.5532 C.2或
153 D.5或
534
参考答案:
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 深化双曲线性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事物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及判断方法。教学难点: 学生解题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回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及判断方法(将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中 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判别式来判断)。
二、讲授新课
通过观察第一组动画演示,学生能够直观的发现直线与双曲线的位 置关系:
相离:没有公共点。相切:有一个公共点。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通过观察第二组动画演示,使学生能够发现,当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时,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但只有一个公共点。
练习:判断直线y1x与双曲线x2y23的位置关系。
2例:已知直线l:ykx1,双曲线x2y24。问k取何值时,直
线与双曲线相交、相切、相离?
分析:结合前面观察的结果和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将 直线方程代入双曲线方程中,得到一个方程,研究方程解的情况。解:
ykx1由2得2xy4(1k2)x22kx50(1):当1k20,即k1时,直线l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但是它们只有一个公共点。(2):当1k20,即k1时(2k)220(1k2)16k22016k220055a:,即k且k1时,直2221k0线与双曲线相交,有两个公共点。16k22005b:,即k时,直线与双曲线相221k0切,只有一个公共点。16k220055c:,即k或k时,直线与双2221k0曲线相离,无公共点。综合以上得:当k(55,1)(1,1)(1,)时,直线与双曲线相交,22
5有两个公共点;当k1时,直线与双曲线相交,有一个公共点;k 255(,)(,)时,时,直线与双曲线相切,有一个公共点;当k22 直线与双曲线相离,没有公共点。结论: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把直线方程与双曲线方程
联立,消去x(或y)后得到一个方程。若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 为零,则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此时,当⊿ >0时,直线与双曲 线相交;当⊿=0时,直线与双曲线相切;当 ⊿<0时,直线与双 曲线相离。若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零,则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此时,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直线与双曲线相交,只有一个 公共点。
三、课堂练习
练习:
1、(辨析题)直线与双曲线有一个公共点是直线与双曲线相切的
充要条件。
y22、过点P(0,3)的直线l与双曲线x1有一个公共点,42求直线l的方程。
四、小结
1、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2、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3、高考热点:运用方程研究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以及相
交时的弦长、中点弦。最值、范围等有关问题。
五、作业
221、斜率存在且过点P(1,0)的直线l与双曲线xy2
有公共点,求直线l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2、课本复习题A组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3、例题
2、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的
4、练习 判断方法
双曲线的定义 篇7
从以上定义可知, 只要给出一个定点、一条定直线和离心率e的值, 就可以确定相应的圆锥曲线.那么, 怎么由一个定点、一条定直线和离心率e的值画出圆锥曲线并能方便地演示给学生看呢?利用《几何画板》这个工具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个目的, 现介绍如下.
打开几何画板5.03迷你增强版, 点击编辑按钮→点参数选项→选择角度为弧度, 精确度调为十万分之一;画一直线标签为“定直线 (准线) ”, 在直线右方取一点F并标签为“定点 (焦点) ”.
取点A、B, 标记B为中心, 让点A关于B旋转180°得A′, 构造线段AA′, 在线段AA′上取点C;度量点C、A间的距离及点C、A′间的距离, 计算|CA|与|CA′|的比值, 标签为离心率e, 左右滑动点C可以调节离心率e的大小, 将点C的标签改为“左右滑动此点调节离心率”, 隐藏点A、B、A′, 隐藏距离|CA|与|CA′|的度量值, 度量点F到直线l的距离并标签为p (抛物线的焦半径, 对于椭圆和双曲线, 它的值等于
双曲线的定义 篇8
一、运用“定义法”求椭圆的方程
例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4,0),(4,0),椭圆上任意一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求符合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
∴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a>b>0)
∵2a=10,∴a=5,又∵c=4。 ∴b2=a2-c2=52-42=9。
故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
二、运用“定义法”求双曲线的方程
例2:已知双曲线两个焦点分别为F1(-5,0),F2(5,0),双曲线上一点P到F1,F2距离差的绝对值等于6,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分析: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定义及给出的条件,容易求出a,b,c。
知识拓展:求下列动圆的圆心M的轨迹方程:
①与⊙C:(x+2)2+y2=2内切,且过点A(2,0);
②与⊙C1:x2+(y-1)2=1和⊙C2:x2+(y-1)2=4都外切;
③与⊙C1:(x+3)2+y2=9外切,且与⊙C2:(x-3)2+y2=1内切。
解题剖析:这表面上看是圆与圆相切的问题,实际上是双曲线的定义问题。
具体解:设动圆M的半径为r。
①∵⊙C与⊙M内切,点A在⊙C外,∴|MC|=r-■,
|MA|=r,因此有|MA|-|MC|=■,∴点M的轨迹是以C、A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左支,即M的轨迹方程是2x2-■=1(x≤-■);
②∵⊙M与⊙C1、⊙C2均外切,∴|MC1|=r+1,|MC2|=r+2,因此有|MC2|-|MC1|=1,∴点M的轨迹是以C2、C1为焦点的双曲线的上支,
∴M的轨迹方程是4y2-■=1(y≥■);
③∵⊙M与⊙C1外切,且⊙M与⊙C2内切,∴|MC1|=r+3,|MC2|=r-1,因此|MC1|-|MC2|=4,∴点M的轨迹是以C1、C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
∴M的轨迹方程是■-■=1(x≥2)。
三、运用“定义法”求抛物线的方程
例3:动点P到直线x+4=0的距离比它到点M(2,0)的距离大2,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
解析:动点P到直线x+2=0的距离与它到点M(2,0)的距离相等,利用定义求出抛物线方程。
答案:y2=8x
例4:已知动点P(x,y)(y≥0)到定点F(0,1)的距离和它到直线y=-1的距离相等,记点P的轨迹为曲线C。
(1)求曲线C的方程;
(2)设圆M过点A(0,2),且圆心M(a,b)在曲线C上,若圆M与x轴的交点分别为E(x1,0)、G(x2,0),求线段EG的长度。
解:(1)依题意知,曲线C是以F(0,1)为焦点,y=-1为准线的抛物线。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p=2,
∴曲线C方程是x2=4y。
(2)∵圆M的半径为■
∴其方程为(x-a)2+(y-b)2=a2+(b-2)2
令y=0得:x2-2ax+4b-4=0。
则x1+x2=2a,x1·x2=4b-4。
∴(x1-x2)2=(x1+x2)2-4x1·x2=(2a)2-4(4b-4)=4a2-16b+16。
又∵点M(a,b)在抛物线x2=4y上,∴a2=4b,
∴(x1-x2)2=16,即|x1-x2|=4。
∴线段EG的长度是4。
显然,通过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运用“定义法”求圆锥曲线的方程,首先要探求动点的轨迹是否符合某种曲线的性质——定性;再根据条件确定对称中心——定位;进而求出a,b,c的值——定量;从而求得圆锥曲线的方程——定方程;最后,还要根据题目中告诉的已知条件指出动点的范围——定范围。
【双曲线的定义】推荐阅读: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教案06-17
双曲线定位算法05-24
双曲线单支运动10-31
双曲屋面08-21
双曲拱坝施工06-02
双曲拱桥病害诊断分析09-02
双曲拱桥加固设计研究10-11
双曲拱桥加固维修实例10-09
二阶双曲问题各向异性非协调元的收敛性分析05-19
拉弗曲线的启示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