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

2024-05-26

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精选8篇)

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 篇1

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

——新授课

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怎样的体育课才算是一节好的体育课,我翻阅了很多的体育杂志与网上的对一节好的体育课的标准的讨论,每位老师或专家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都是都从整体上来讲一节好课的标准的,没有对每个课型的的有较为具体的评价标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评价一节体育新授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备课,它是教师“事先”对教学活动的预测和设想,是体育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应该说教学设计愈充分愈好,教学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由于新授课是新授教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太了解,所以要充分备课,认真做好三备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这不仅是制订体育教学计划的依据,还是经济利用体育新授课时间的基本条件。

1、备教材。是指体育教师在全面了解《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掌握个教材在大纲中的地位、教材性质、难易程度、安排的课时数及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宏观的高度上,去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材和搭配教材,使教材之间产生正迁移,从而缩短新授课的教学时间。

2、备学生。是指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生长发育的规律。例如:高一年级的女生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力量较差,需全面协调发展,女生活泼好动,自尊心强,在教学中应多正面鼓励,激发学习兴趣和自尊心。体育教师还要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有无伤病,有无体育特长生以及学生的现有体育知识和技能水平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真正作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现新授课时间的价值。

2.3 备场地、器材。是要求体育教师上新授课前,了解本校常用运动项目(大纲规定的必修教材、部分限选教材和任选教材)的场地教材是否齐全、优良情况及其布置得是否合理等,并能根据其情况制订出确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等,力求不因场地、器材问题而无谓的浪费体育新授课的时间。

二、从教学效果评价

三、从教师教学水平评价

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 篇2

一、知识回顾, 合作探究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是从三角形的哪些角度得来的?

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

问题1:三角形中满足两条边和一个角, 能否成为等边三角形?请回答问题:等腰△ABC中, AB=AC, 请补充一个条件, 使△ABC为等边三角形.你是借助于哪个判定得出的?

(学生思考后, 自己填写, 讨论交流)

生:添加条件AC=BC, 借助于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师:很好, 不难看出, 无论添加条件AC=BC或者AB=BC, 都是通过从边的角度得到等边三角形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生:添加条件∠A=60°, 借助于“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A为顶角, 那么还有其他添加角的方法吗?

生: (补充回答) 添加条件∠B=60°, 借助于“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请具体说出证明过程.

生:如果∠B=60°, 借助于AB=AC, ∠B=∠C, 因为∠A+ ∠B+ ∠C=180°, 所以∠A= ∠C=60°.故△ABC为等边三角形.

【反思】学生先入为主地从边和角分别单独解决了问题, 结合边和角一起解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过渡很自然, 也揭示了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 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本节课的问题情境中, 也使他们大脑真正“动”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在引入环节中创设有价值、有效的、衔接紧密的问题情境对一节课探究课是非常必要的.

二、证明猜想, 形成结论

师:根据以上探究, 请同学们总结出一种新的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 (提示: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总结)

生: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0°,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在熟悉定义和“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基础上, 从角和边两个角度总结: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问题2:那么如何验证“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判定的正确性?请大家给出证明过程.

(学生自己先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请两位证明过程不一样的学生板书.)

两名学生板书如下解法:

(1) 已知:△ABC中, AB=AC, ∠A=60°.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AB=AC,

∴∠B=∠C.

∵∠A+∠B+∠C=180°, ∠A=60°.

∴∠B+∠C=120°,

∴∠B=∠C=60°.

∴∠A=∠B=∠C=60°.

∴△ABC为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 已知:△ABC中, AB=AC, ∠B=60°.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AB=AC,

∴∠B=∠C=60°.

∵∠A+∠B+∠C=180°.

∴∠A=∠B=∠C=60°.

∴△ABC为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师:请大家观察两位同学的证明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两个都用了同一个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那么不同点是什么呢?

生:不同点在于条件, 一个是∠A=60°, 另一个是∠B=60°.

生: (补充回答) 一个是顶角, 一个是底角.

师:两位同学都回答得不错.两种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要借助于“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判定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60°的角可以是顶角也可以是底角, 但必须首先满足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反思】此过程是学生实践的过程.最先没有教师的讲解和提示, 由学生自己动手验证.学生出现两种解答方法, 一个是用顶角, 一个是用底角.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 同时也是对刚刚问题2的再次证明和探究, 进而总结出更好的结论, 体现了数学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 一定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解决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即便是临时出现的为预测的源于学生的问题时 (比如本节课学生出现的两种方法) , 教师也要跟着学生走, 引领学生走, 而不是学生被老师牵着走.一节好的探究课不是教师完美的课, 而应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 不仅要全面考虑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思路, 还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怎样上好一节好的体育与健康课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如何实施好课的标准评价的依据如何认识量和强度

在前几天参加淄博市的体育教师业务培训的时候,会上有位教师讲了上课的六点基本要求,我觉得对于改变上面的情况,对认识一节课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帮助。

①好课有德 ;②好课有效;③好课有趣;④好课有量;⑤好课民主;⑥好课求真

从学生的情况和课的情况都做了说明。一节体育课的整个环节应该设计好,准备活动、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各部分井然有序。

一、好课有趣

在有练习负荷的情况下,应注意适当穿插一些轻松有趣的游戏进行调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课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目的的实现是通过学生来体现。所以,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训练内容要适度,不可以让学生感到十分疲劳,有利于保持对体育课的兴趣,迅速使身体得到休息,以便于下节课的教学和效果。

二、好课求真

看了一节外堂课,比以往看的优质课和示范课都有启发。课的内容是学习篮球的基本技术----传切配合。首先从准备活动开始,改变以往的准备活动,而把篮球的裁判法的手势编成一套操,即让学生熟悉手势,又活动来身体,还便于学生欣赏篮球比赛,一举三得。其次,改变以往的公开课、优质课、需要大量的器材。只用来很少的几个球,比较符合现在学校的情况。一个人上公开课,全组都去准备。那样不真,也不现实。这样的公开课会起到什么效果呢?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教师的讲解、示范、纠错的时间就少了,学生练习多了。检验效果用比赛来检验,课堂气氛活跃,活学活用,起到巩固的作用。执法的同学认真,学到练习以外的东西。

三、好课民主

学生里面有好动的,有不很好动的,做到来区别对待。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这就牵扯到备学生的情况。

四、好课有量

体育课有其独到的地方,必须在活动和锻炼中得到快乐,必须有运动。就必然存在量和强度的问题。如何做到符合学生身体的量和强度,就要慢慢来体会。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五、好课有德

学校的体育课是按国家教委颁布的统编的体育教学大纲上课,完成该大纲的教学任务已十分繁重,体育教师在此条件下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改进组织教法,并同课外相配合,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爱“玩”。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以兴趣为中心,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的优势,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为学生终身锻炼打下基础。树立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才能真正起到体育与健康课的真正作用。好课起到的效果就更好。

参考文献:

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 篇4

什么样的英语课才能称之为“好课”?我想,这或许要取决于评价方式。以前多看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今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化,更看重的则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总觉得好课与优质课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对等关系,要想把每节课都上成优质课,这也是不太现实的。好的英语课堂的标准是什么?各位专家名师向来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正所谓“教无定法”,虽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我认为好课至少应该是能吸引学生的,扎实的,高效的,丰厚的,唯真的。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好比是手拿指挥棒的交响乐指挥家,乐团演奏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并进行积极、有效引导,作为英语教师仅仅依靠流利的口语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甚至是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亦师亦友的亲和力、流利悦耳的口语,听者如沐春风,课堂上又怎能不积极?

好课一定是扎实的。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叶澜教授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即便教师课前准备的再充分,课堂上讲的天花乱坠,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学生的要求,课堂上的“独角戏”不就是如此这般吗?

好课应该是高效的。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每个教学任务、环节的把握,都应该做到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高效的英语课堂不是热闹熙攘的农贸市场,更不是教师选秀表演的舞台。每个教学环节设置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领悟体会。学生是否有收获,是否有成 就感,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学得好不好,这是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而作为英语课,没有花拳绣腿的那一套,没有眼花缭乱的各式各样的活动,没有了看似热闹无比的讨论,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呢?华丽丽的背后,伤害最大的还是学生。倒不如化繁为简,略去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回归课堂的本色,无须刻意雕琢。

好的英语课是丰厚的、实在的。丰厚不等于容量大。丰厚的课堂要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凡是凌驾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任务都是没有意义的。每个班级基本上都有三个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优等生能在课堂上充分锻炼了自己,提升了能力;中等生能牢固掌握住基础知识,并有效运用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困生能完成简单的任务,重获自信;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课堂就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教师在预设教学任务时都要不遗余力地尽力做到,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有绽放自己的舞台。

好的英语课堂更应该是唯真的。世上不存在完美的东西,课堂更是如此。有缺憾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对学生们丰富无比的想象力要有很好的掌控与驾驭能力,这对年轻教师而言,只有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实践、遗憾与反思才能换来三尺讲台上的挥洒自如,气定神闲。当然,即便是精雕细磨,课堂上也有不少东西超出了预设范围,但正是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真实的、智慧的互动才会有生成性的领悟,而我们的英语课堂正是因为生成而精彩。虽说缺憾也是一种美,但这不等于课堂可以出现“硬伤”,讲课时的口头语泛滥,重点难点不突出,口语不流畅,板书有错字,拖堂等都是好课中不和谐的音符,要坚决避免。

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 篇5

[摘 要] 微课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资源形式,从翻转课堂中脱胎而来,主要以微视频为载体。文章将微课制作过程细化分步,并提取出一些实用的制作经验和技巧,让老师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把握整个制作过程,并迅速掌握这一方法来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文章主要探讨微课的理念以及微课制作的三种模式,并详细说明PPT录屏模式的过程,最后列出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有效经验。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视频录制;实践研究;教师成长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遍应用,“翻转课堂”理念已深入人心,深得教师的喜爱,在中小学教师中掀起了一股制作微课的浪潮。但是大部分的教师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抱着对微课的理解进行微课制作探究,其中最广泛的模式是采取屏幕录像加PPT演示的方式进行。这是一种非常平民化的制作方式,它对硬件的要求非常低,只需要一台电脑、一个话筒,就可以轻松制作微课,加上录屏软件、PPT的简便操作,老师们非常乐意接受这种制作方式。

一、微课理念

微课起源于翻转课堂实验,经过广大教师们的实践,慢慢形成一套系统理论。

1.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重新规划课前、课内、课后,通过知识传递、知识内化、知识巩固的颠倒安排,实现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的翻转,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法。从翻转课堂延伸出来的是微视频,人们对传统的教学视频进行了反思、研究,观看者很少能够坚持看完整个视频,而微视频因为其主题独立、时间较短,观看者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由于学习效果非常好非常明显,教师便开始尝试将课程进行分解,分出不同的主题制作成系列的微视频,整个微视频便形成了微课。

2.微课含义。黎加厚教授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胡铁生老师给出的定义是“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焦建利教授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对于专家的理解,教师需要抱有“为我接受、为我所用”的原则,因为每个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教学环境不同以及性格、能力、理念、学科等的差异,导致每个个体对教学的把控不同,读微课的理解也不同。对于微课,笔者认为需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征、对课程的设计规划,进行个性化的微课制作、应用实践,并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记录、分析、反思,不断调整微课的内容,以利于教育教学的提高。

二、微课制作模式

根据微课的制作方式,可以总结以下4种微课制作模式。

1.录屏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是对依托教学演示材料如PPT、教案等,教师面向显示屏进行模拟讲课,通过录屏软件对屏幕进行同步录制,形成微课。这种模式适用于讲授记忆性知识点和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知识点。

2.手写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是教师在白纸或者其他手写设备上,进行逻辑演算、课程教授,然后通过录像设备(摄像机、DV、手机等)将整个过程进行录制,形成微课。这种模式适用于逻辑性较强的知识点,解题过程展示。

3.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在现实教学环境中进行课程教学,利用录像设备对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形成微课。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动手操作、互动性较强的知识点。

4.混合模式。微课制作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求综合几种模式,采取混合微课制作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繁杂、类型不同的知识点。

在微课发展的早期,有教师尝试将整个课堂实录进行片段分割,形成一段一段的短视频,应用于实际教学和网络展示。随着微课的发展,大家越来越注重微课的教学设计,它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根据不同模式进行设计。

三、录屏模式制作过程和技巧

从教师实际制作微课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倾向使用录屏模式进行微课制作,这种简单的制作方式更容易得以推广普及。

(一)制作过程

录屏模式制作微课的一般过程包含以下6个环节。

1.选择学习内容。通过分析专家关于微课的定义,教师应了解一节微课需要清楚明白地表达一个完整独立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之前,首先要明确微课中呈现的学习内容。

2.设计教学环节。微课的观看对象主要是学习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围绕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结合学习者已学过的知识,确定本节微课具体的学习目标,精炼讲解语言,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

3.做好准备工作。在电脑上安装好录屏软件,打开PPT演示文档,摆放好外置外筒,确保它们能够正常工作。关上门窗,手机静音,隔离外界噪音。如果需要开启摄像头,需将所在环境收拾整洁,减少干扰因素。

4.开始屏幕录制。整个录制过程直接决定着本节微课的质量,微课制作者需全神贯注,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模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小的瑕疵或错误,不要停下来纠正,重新正确地说一次即可。

5.后期视频编辑。视频编辑是对录制好的视频进行二次加工,删剪掉出错的片段,加入其他需要的多媒体素材,使视频能够完全的体现教学设计。视频分辨率的大小影响着观看者的体验,进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视频分辨率推荐在720*576以上,保存为MPG、MP4、FLV等常用格式。

6.配套学习资源。微课不是独立的教学单元,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包括导学案、同步习题、测试卷等。将这些资源一起打包发布为一个完成的学习单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二)制作技巧

以下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技巧。

1.关于鼠标的使用。鼠标是教师与观看者交流的一个手段,教师需要合理地运用鼠标来引导观看者注意到你所讲的内容。在PPT演示时,可以利用鼠标做一些圈画标示,但是要记住的是不能随意地晃动鼠标,这会给观看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也不要晃动得太快,以免观看者无法跟上讲解内容。

2.关于演说稿。微课讲求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一般控制在5到8分钟,时间限制需要教师进行精致的教学设计,运用精练的语言表达来完成这一节微课的录制。微课的初学者,往往经验不足,害怕出错,可以将所要讲解的内容打印出来,放在一边参考。

3.关于话筒。选择合适的话筒很重要,话筒需要能够排除杂音,录音清晰细腻。一般选择带底座的全指向话筒,这样可以方便教师操作电脑,而且能保证输出的声音稳定。

4.关于软件。这需要选择一款专业而且免费的录屏软件,推荐Camtasia Studio 6,操作简便,输出视频清晰,支持输出多种格式的视频,让教师免于参加不同的比赛而需要进行格式转换。

5.关于摄像头。有部分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喜欢将自己的头像加入到屏幕录制中去,让学生能够看清老师的表情。笔者认为这种方式使用局限性较大,如果单纯的放个头像意义不大,结合讲授的课程内容,可以展示一些计算过程、实验过程等其他视频内容。

参考文献

一节好课的不同看法 篇6

因为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每次评课的目的任务不同,特别是面对新课程、新思想、新教材,很难有一个通用的标准。近几年来,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后,各地区教研、科研部门、各基层学校根据需要,结合本地或本校实际情况,区别不同学科,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许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或课堂评价量表,仅供各位老师参考。

一节好课的不同看法:

1、主要看三条: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2、主要看四条:学科特点鲜明;教学理念深刻;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设计独特。

3、主要看五点:看教学目标;看教学内容;看教学程序和策略;看教学素养;看学习状态

和结果。

一节好的物理课的评价标准

另外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呢?

巢宗祺教授提出好课必须具备四点:这节课本身有意义;这节课有效、真实;师生情绪饱满;师生才智得以充分展现。

叶澜教授认为评价一节好不好,可以参照“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常态下)、真实(有待完善)

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应该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

一节好课应当把握的四个度 篇7

● 薛伟强 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21116)

好课的标准见仁见智,由历史教学而言,兴趣激发、史料运用、学术拓展及现实关照几乎在每节课中都必不可少,但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当适度并不容易。2013年底,在成都召开了主题为“聚焦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全国历史教师教育学会第五届年会。来自蓉、渝、苏的中学同仁为大家奉献了四节公开课,四位老师各显亮点和风采,令人振奋,但在激发兴趣、运用史料、拓展学术及关照现实方面也有所遗憾。据组委会人士透露,四位教师都是临时安排,仅提前一周通知,基本接近于常态课。相对于大腕名师的展示课以及精心打磨的优质课,这样的课利于发现问题,引人深思,或许更易契合年会主题,更有实用价值。

一、激发兴趣的度

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主张“三S”教育,即以Science(科学)、Spirit(精神)和Story(故事)为基本内容。当下,连数学教育家都在倡导,“活的数学由无数的数学故事构成,故事是先进的数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养料和调味剂”。1历史的故事性、神秘性、变化

[]性能使人好奇,引发兴趣,甚而震撼心灵。血肉丰满、故事不断,这也是中学生喜欢历史课的必要条件,历史教学可以通过音频视频、讲故事、设疑问、搞活动、思维碰撞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浓郁的民俗文化》(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涉及大量的四川民俗文化,如川菜、川茶、川剧、川景等好吃、好玩、好耍的,本身便很有吸引力。又经叶老师苦心设计,播视频,讲故事,答问题,发奖品,展示学生旅游照、家庭川菜、川剧脸谱作品,学生模仿秀等等,老师自身也多才多艺,极具表演天赋,讲课声情并茂,川剧唱得有板有眼,整堂课欢声笑语不断,气氛十分活跃,以致于超时下课后仍有许多学生意犹未尽。秦老师朝气蓬勃、富有激情,执教《顺乎世界之潮流》课,又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分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及严复的“思想主张及特点/思想影响/发现问题/”以及先驱者探索呈现的趋势、不变之精神等问题,课堂气氛很活跃,不过也有些遗憾。近代思想变化多端、流派纷呈,但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特的,与其环境、性格、阅历、见识等息息相关。如在探究维新变法思想时,能联系康、梁、谭、严的相关背景,不仅可以让人物有血有肉,增强吸引力,更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其思想主张、特点及影响。譬如,康有为虽科场屡遭坎坷,直到1895年37岁才中进士,但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故敢于托古改制、剑走偏锋,也因此故,很多热心改革的士绅很快疏远了他。梁启超天资聪颖,18岁便中举人,但第一次见大他15岁却只是监生的康有为时,便被其学问和抱负所折服,遂拜康为师。梁启超在维新时期最大的贡献是宣传鼓动,号称“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名满天下。谭嗣同为何思想激进、敢于从容赴死?与他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忧郁气质、任侠情结、酬君思想及轮回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严复为何思想启蒙的贡献最大、影响最深?他是近代中国首批公费留学生,1877年至1879年赴英国本习海军,期间他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原著,并且致力比较中西差异及其成因。到甲午战后,经过近二十年的观察、研究和思考,严复已有了深厚的学术积累,“成为当时对西方认识最深刻,最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性、对中国现实批判最深刻的思想家。”

[2]另外,诚如王雄老师课后点评所言,秦老师对这些思想家评价过高,似乎都是完美无瑕的英雄。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康有为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是自己却妻妾成群,有六位太太,号称风流圣人。严复深谙中国之积弊,获得洋文凭,回国后却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他还一生嗜吸鸦片,一直持续到晚年。这些英雄的另一面学生会有兴趣,择要引介也有助于其多元思维,减少迷信。3

[]相较而言,四节课中气氛最沉闷的便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高老师威严有加,不苟言笑,最主要的是一直分析讲解史料,而其中兴趣点很少。实际上,只要翻翻书,就会找到很多鲜活的故事、迷人的问题。譬如,为什么美国有55位国父?为什么美国到1912年才真正统一了国旗,1931年才确定了国歌?为什么独立战争一结束,北美整个军队就解散了。总指挥华盛顿又回到自己的庄园,恢复了“农民”的身份。军官们也各自两手空空地回到家里。不光没有军队,而且,他们也没有中央政府,没有总统,没有一个新的国家权利象征?为什么1787年宪法制定后近三年(1789年)才正式被宣布为美国的基本大法?为什么美国人在南北战争后最早发明了收银机,其与美国政治思想有何联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关涉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果加以选择和设计,想必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美国制宪过程中的博弈非常复杂,假若引用富兰克林的讲话,不妨简单介绍其传奇经历。参与制宪会议时,他已年过八旬,思维虽十分活跃,但体力欠佳。每当他将发言,总预先把发言内容写在纸上,请人代念,因为他不能长时间地站着。德高望重的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中的作用主要是和解,不是引导代表们走向哪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设法使代表们找到最大公约数。而他自己最喜爱的政治理想——复式行政机构、公务员无薪制等没有一项被会议采纳。4这些有血有肉的[]史实有助于学生认识富兰克林,理解其言论。

历史本身有情节有首尾,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社会形势风云变幻,是生动活泼的。纪连海、王立群、袁腾飞等诸多教师在《百家讲坛》一讲成名是为明证。其实,“故事是人类历史中的客观现实”,“故事性内在于历史中”。5在英语中代

[]表历史的单词“History”本身便包含故事(“story”),甲骨文中“史”字本意即记事者(“史官”),引申为被史官纪录的事。换言之,故事性、趣味性是历史学科特质之一,是历史教学必须重视的规律。当然,其中也不可缺乏思维的含量。一般而言,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远甚高中,但容易饥不择食,或流于形式。而高中历史教学的兴趣激发普遍不足,多数老师认为学业测试和高考这两大考试时间紧、任务重无暇他顾,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对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史料运用的度

一节优秀的历史课,必具历史味,而史料是彰显历史味的典型材料之一。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史料是研讨历史问题的根据,是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的重要媒介,是故当下史料教学蔚然成风。

使用史料须保证科学性。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质疑与批判是史料教学的基本点。以性质而言,并非所有材料都是史料,应当尽量使用一手材料,且须辨析考订。高老师在反思美国制宪历程时出示了一则材料:

富兰克林说,现在的问题,是双方都在走极端,因此两难。……木匠做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均,他们就会两边各削去一点,让连接的地方严丝合缝,桌子也就平稳了。按照这个道理,双方都应该放弃一些要求,才能联合起来。

——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自百家讲坛品三国后,易中天便如日中天,最奇怪的是很多人,包括历史老师都认为他是历史学专家。其实他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美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研究。因其善文善言,《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6一书从讲故事的角度是很成功的,对于普及美国宪法史很有帮[]助。但书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制宪会议参与者詹姆斯.麦迪逊著《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中译本[7]的摘编,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故事虽然很多,但“反思”几乎没有,由这本书引出富兰克林的话便不太严谨,不是第一手材料。课后我专门问了几个在场上课的川师附中的高中生,看到注释是易中天某某书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他们的一致回答:“易中天,很权威啊”。出现这种结果显然需要引起历史教师的深刻反思,一个没有历史专长的人,哪怕他再火,也不可能成为历史界的权威。

以程度而言,教学使用的史料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高老师教授川教版八年级《教育与科学技术》时,使用了很多材料,其中五段史料都以繁体字呈现。如:

聖 旨 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方今時局多艱,儲才為急,朝廷以近日科舉每習空文,屢降明詔,飭令各省督撫,廣設學堂,將俾全國之人,鹹趨實學,以備任使,用意至為深厚。前因管學大臣等議奏,已準將鄉、會試中額分三科遞減„ „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乙已年九月二日 很多文言文本身便语言晦涩、诘屈聱牙、义奥难懂,再加上繁体字,好多字初中生根本不认识,老师又没有注释或翻译,这样的史料对学生学习而言是无效的,只能成为教师利用的工具。对于同一个班的学生,叶老师讲四川民俗文化曾引苏东坡《猪肉颂》,“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yǎn)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对于其中的生僻字“罨”特意加注拼音,显然考虑到了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除了科学性,运用史料的量也须适度,少了不起作用,多了会影响教学节奏。高老师以“民主的基因”、“民主的尝试”、“民主的基石”、“民主的智慧”重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内容,设计很用心。但教学过程中总共使用了不少于16条史料,且绝大部分史料都有至少两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可以说整堂课都在分析史料。因问题太多,每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大多仅有一分钟左右,学生的思维大部分还是被迫围着老师转。如此通篇“史料轰炸”而忽视教材,不利于历史知识的完整化、系统化,一般的学生恐怕也难以适应。故有中学老师私下戏言:每堂课都这样上,学生很快会疯掉。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史料教学的效度,这需要潜心阅读、精心设计。实践中常见的呈现方式或是从史实到史料,或是从史料到史实,大部分是做为某个结论的证据,史料和史实之间的联系相对平面化。即使有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对来说也是隐性的,其作为历史事件参与者的角色意识很难彰显。某种程度上,老师对史料的选择已经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史料教学应教给学生一种方法:“要搜集、比较不同的史料;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有质疑的精神;要培养解释历史的方法和能力。”8教师应当有目的地使用多样化的史料,营

[]造一个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利用证据尝试进行重建过去,要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拓展学术的度

历史学科内容、方法、观念与理论皆极具变化性、多元性,它是由历史学自身的特性所决定。史实推翻史实,史料更新史料,史家辩驳史家,史观批评史观,其中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新的观点、结论出现,这些因素还会产生叠加效应。故中学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学科中变化最迅速、最猛烈,历史老师理应是充电频率最高的老师,但实际情况却非常令人担忧,没有意识拓展学术是老师们的普遍现象。比如有老师讲“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旧教材是这样写的,但实际上专家早已考证,1906年才正式废除。课间笔者特意看了该老师所用川教版教材,上面也明载“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显然该教师想当然的认为“宣布废除”与“实际废除”是一回事。

某老师言“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总把康有为视为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氏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但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戊戌变法期间清廷为推行新政所颁发给京城内外臣工的上谕,除各项改革措施外,就书籍而论仅有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和张之洞的《劝学篇》影响最大,光绪所强调的变法指导思想也与这两本书的主张基本契合。变法高潮中,《校邠庐抗议》因“最为精良”被清帝批准重印,并赶印一千部颁发各衙门,敕令逐条签注意见,以备采择。实际上,康有为在资历、品性、学术上都难以令人信服,两考一出,无论新旧人士,几乎人人“喊打”,其思想学说在规模空前的维新实践中也难以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在戊戌变法的过程中,康有为的确有许多建策经过总理衙门等机构议复后推行,起过重要作用,但他后来对自己的功绩地位浮夸太多。谈到戊戌改革,德宗、翁同龢、张荫桓是三位一体的。翁氏罢退后,光绪对张荫桓信赖有加、言听计从。张荫桓为辅佐德宗变法之肱股之臣,百日维新期间作用甚大,但久为论者所忽视。

有教师最后总结时提到“乾隆时期闭关自守”,虽然史学界在讨论清代前期的“闭关政策”时,几乎一致认为乾隆二十二年乾隆曾经下令关闭江、浙、闽三个海关,从此以后中国对外贸易的惟一通商口岸是广州,目前大学、中学教材仍如是说。但近代史专家王宏斌教授几年前已经用充分的史料证明,这些说法完全是虚假判断。不仅乾隆皇帝从未发布过关闭江、浙、闽三个海关的谕令,而且就事实上看,这三个海关一直在正常履行管理对外贸易的职能。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是近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中学教材一直沿用。对于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结论,如果我们引入新的视角,肯定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爱思考的同学亦当有疑问,此前就没有开眼看世界的人吗?林则徐的思想从何而来?关键是近代史起于何时,以鸦片战争为界,腰斩清朝史,前边属古代史,后边隶近代史,这种断限早已饱受诟病。如果起于清朝建立,那至少有两人早已睁眼看世界。一是雍正朝陈伦炯,二是嘉庆朝谢清高。实际上,当下学术界已经普遍同意中国近代史最迟应由晚明始,如此徐光启不可回避。其“欲求超圣,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境界之高,后人几乎难以企及。(当然,有关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学术拓展不一定非要集中在一课时,如果我们有这个意识,之前早就会有合理的安排。)

对于历史教育者而言,照搬教材和教参是最忌讳的。目前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有四种版本,它们不仅在编写上百花齐放,甚至观点上有相当的差别。中学历史教师必须结合相关的学术研究,才能讲得透、讲的活、讲的深,郭富斌、李惠军、王雄、李晓风、魏勇等业内名师皆是典型。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优质课无不以深厚的学术研究为基奠。以多数老师最看重的高考而言,目前大部分历史高考命题组的核心成员是大学教授,所以近年来在史学研究新成果方面,一直有试题出现,其数字“相当惊人”9。无论是学科特性、课标要求,还是专业发展、应对

[]高考,关注研究新观点、新成果对于中学历史教师都是必然。年年重复旧说,岁岁因袭陈论,只能与真实的历史相去更远。目前教学环境已经相当自由,除非安于自缚,学术拓展几乎不存禁忌。如果不能查阅相关论著原作,至少要经常阅读《历史教学》、《历史学文摘》等刊物以及史学评论网、近代中国网、中华文史网等网站的学术动态文章,相关路径笔者曾经有专文论述

四、关照现实的度

“历史真理内在的包含问题性,现实意向性内在支配和强力主导着所有历史观念、历史研究、历史知识的必然逻辑。”11克罗齐亦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10]。

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活起来,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要求历史课堂与现实相联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引导他们探索历史、吸取智慧、健全人格、滋养生命。历史教学关照现实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理性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中同样涉及度的把握问题。

《浓郁的民俗文化》一节本身涉及的都是现实中的民俗文化,从激发兴趣角度,这堂课无疑非常成功。如果有遗憾的话,可能就是了解认识层面的知识过多,从而没有时间来引导学生沉思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后来公开的课件最后的“如何更好地保护、开发、运用民俗文化资源?”。整体而言,传统文化的衰落已经非常严重,哪怕是精华,譬如本课中精心展示的川剧,一如其它地方戏曲,现实中还有多少活力?即使初中生也会有自己的思考,我们理应安排一定时间加以分享和引导。故叶老师用“散”和“浅”两字自评,笔者以为并非完全自谦。关于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水平,恐怕多数老师过于低估,除了公开课、评优课等,在常规教学中很少设计引人深思的问题,怕担上为难学生的“罪名”,这也是一个误区。事实上,多数准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很差,常令高一教师头疼不已,这个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或许初中老师的责任更重一些。

秦老师执教《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以中国梦导入,又以中国梦结束,首尾呼应,比较自然地联系了现实。倘若有时间讨论“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发展或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利弊等相关问题,可能更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中体西用思想自成型后一直传续变迁至今,其中是否有合理之处。源于生物学的进化论被引入人类社会竞争后,成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理论依据,目前是否还应该推崇。对于高中生,探究这些问题应该是有兴趣、有能力的。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用美国国徽、国名导入后,旋以阅读思考“美国联邦政府权力由几部分构成、如何运行”开始新课,虽然这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但学生彼时可能很难把握,显得有些突兀。假如用学生熟知的与本课紧密相关的美国政府停摆等事件代替,或许更容易拉近距离,由现实回到历史。“妥协是一种智慧”、“制衡是一门艺术”、“弹性是一种活力”,高老师这个最后的总结是一个亮点。若再设计一个相关的联系现实的主题探究或讨论,应该可以锦上添花。例如为什么妥协是一种智慧,历史和现实政治中有哪些典型的事例?长期以来,我们对“妥协”加以批判,是否公允?

高老师的《教育与科学技术》课,开场便展示记录当班学生学习生活的图片,配以《读书郎》歌曲,足有两分钟,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然后以“《读书郎》中的先生、学堂与现在的老师、学校是否同一含义,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今天走入新课”导入。如此操作,能否实现其“拉近学生与本课学习的距离,快速进入状态”的预设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尽管图片和歌曲成功的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而最关键的导入语缺乏诱导互动,聚焦不准,与本课的近代教育改革教学主题差距较大。其次,最核心的问题是,《读书郎》反映的主题并非旧式学堂教育。细听歌词便知,除了大家熟知的“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哪/没有学问啰无颜见爹娘”,下一段即“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面子光/只为做人要争气呀/不受人欺负呀不做牛和羊”,具有明显的革命色彩。进一步查询可得,《读书郎》由著名的革命作曲家宋扬创作于抗战末期的1944年,其时他正在贵州安顺,作为抗敌演剧队成员开展革命文艺宣传,灵感源自小学支教实践及当地苗族山歌《小嘛小儿郎》,《读书郎》的姊妹篇即《苦命的苗家》。很显然,该歌曲反映的不可能是旧式学堂和教育,“歌中的先生、学堂与现在的老师、学校”在含义上没有本质区别,用于本课导入不合适。笔者以为,只需出示当班学生人人熟悉的班级课程表,从中引出分科教学、分班上课,然后提问,这种教育制度我们国家原来有吗?如果没有,从哪里来,什么时候开始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设计目标便可较好的实现。

本课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由该校推广“电子白板”及控制作业总量等教学改革措施推进速度缓慢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体会教育改革的不易”。实际授课时,或因时间紧迫,只有老师讲述了近7分钟。由现实反思历史,这个设计理念是不错的。问题是,教学改革的性质、程度、规模、难度等与教育改革相差甚远,现代某个中学的教学改革的阻力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艰难简直无法比拟,与本课主题差异明显。即使时间充裕,同学们畅所欲言,估计也很难有真切的体会。课后集体研讨时,也有数位老师提出了置疑。笔者以为,提供多视角的材料,营造充分的历史情境,回到历史现场去探究近代教育改革的不易,学生才能有更多更深的体验,之后可以再关照当今教育改革的困境。

现实是正在进行的历史,“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

[12],没有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便不会有对现实的超越和创新。历史学应该是一门最具有思想性的学科。“历史学不能改变历史,但能改变现实,史学对思想的挑战性永远不可低估。”13思想就是批判,而且是彻底的批判。在批判之路上,[

]永远没有最后的终点。唯其如此,让历史照亮现实,深刻的思想才能诞生,历史学才会充满非凡的意义和感人的魅力。

历史教学之“痛”有哪些?据北京十一学校贺千红老师调查,排在最前面的,是“课堂缺乏有吸引力和能引起讨论的问题”、“对教材内容不感兴趣”。一言以蔽之,“缺乏思维的含量”。

[14]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李晓风说,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教学高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来源于长久的专业积淀,历史学是历史教育的根基和源头,是最需要拓展的专业知识。兴趣激发、史料运用、学术拓展及现实关照在一节好的历史课里是相辅相成的,其核心和原点仍在历史本身。科学运用史料是好的基础,适度激发兴趣是好的形式,适量的学术拓展及适时的现实关照是好的深入,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及批判,点燃思想的火花。学生的心灵一旦获得解放,其潜力会远远超乎想象。当然,既要长久吸引学生,又要不断完成教学目标,这并非易事,需要下很大功夫。这正是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每个教师通过努力都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将其发展完善。当历史教师坚持不断的引进多元叙述,一以贯之的引领理性思考,锲而不舍的触发生命与生命碰撞,长久持续的冲击学生的思想,人性、自由、真理等人文精神便会渐次潜移默化,这也是历史教育的最高追求。

注释:

[1]张楚廷:《数学•数学史•数学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6期。[2]蔡少卿、皮后锋:《严复与戊戌维新》,《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 6 期。

[3]据笔者所见,沈起炜主编的1995年版上海高中历史教科书对重要历史人物一般都用小字作简略的背景描述,这个特色在余伟民主编的2007年版上海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已经大大削弱。除此以外,多年来国内其它高中教科书基本没有人物的背景介绍,大多须由教师补充,英雄的另一面更是如此。

[4]以上有关美国的材料绝大部分在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中便可看到,这些书因其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几度再版,不断加印,发行量最少的一本也到17万册,对于中学美国史教学,绝对是必看的参考书,网上也可免费下载。

[5]周建漳、赖勇龙:《试论历史存在的故事性》,《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6]易中天:《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7][美]麦迪逊著、尹宣译:《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8]何成刚,彭禹,夏辉辉,沈为慧:《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5页。

[9] 黄牧航:《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基于2007-2013年高考历史题的统计分析》,《历史教学》2014年第1期。[10]薛伟强:《学海无涯巧渡舟——免费获取网络学术资源的几个路径与技巧》,《历史教学》2011年第1期。

[11]雷戈:《史学在思想》,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自序,第5页。

[12]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2页。[13]雷戈:《史学在思想》,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自序,第2页。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一节好课的生成 篇8

们说了,他们动了,他们让整个课堂活了。

我顿悟:那些老师千方百计寻找的就是这种感觉,怎么才能让整个课堂活起来的感觉,如何才能最好最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这氛围,课就会充满生气,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不就是好课吗?

上一篇:端午节促销祝福语下一篇:县司法局业务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