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筑工程信息网

2024-05-24

北京市建筑工程信息网(共8篇)

北京市建筑工程信息网 篇1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一般指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简称信息科大,坐落在中国首都北京,是一所以工管为主体、工管理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

截止9月,有小营、健翔桥、清河、金台路、酒仙桥5个校区,占地500亩,校舍建筑面积33.17万平方米。学校总用地规模1183.6亩的新校区已于20正式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总值8.7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2亿元;图书馆藏书102.88万册,电子图书15.79TB;设置有12个学院,36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1547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54人,本科生10556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原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1937年,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设立;1946年,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设立。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的前身北京机械学院于1958年成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历史发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历史发展

1972年,该院迁往陕西与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了陕西机械学院,还有一部分以印刷专业为主在北京黄庄成立了北京印刷学院。

1986年,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机械工业管理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

1990年11月,学校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学校划转北京市管理。

 

北京市建筑工程信息网 篇2

实施电子政务提升工程

建成教育政务服务平台。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实现教育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办理, 提供网上办事和群众关心的教育信息等服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教育单位根据自身工作特点, 建设集政务公开、网上办事、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在线互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政府和单位网站, 并实现与市教委政府网站的融通和整合, 形成网上政府门户, 满足广大市民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需求。

建成教育政务管理平台。各区县、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直管直属单位进一步完善内部电子政务 (校务) 系统, 并与市教委办公系统连通, 探索实现协同办公, 促进文件、信息的高效流转, 创新行政管理、校务管理体制。在完善原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IC卡的基础上, 逐步开发标准统一、融通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数据、提高管理效率的教育政务管理平台。

建成教育决策支持平台。搭建教育决策信息共享平台和教育地理信息系统, 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信息。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危机紧急处理系统和风险评估系统, 制定安全等级标准, 提出各项应急预案, 推动全市教育系统监控预警系统建设, 应对各类紧急事件;逐步开展电子政务 (校务) 效能评估体系建设, 通过技术手段, 采集电子政务 (校务) 的效能, 开展科学分析, 使管理者、使用者了解电子政务建设带来的成效, 促进电子政务 (校务) 工作的更大发展。

实施数字化学习创新工程

建成开放便捷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市教委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信息技术,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2010年前, 建成1000门高校市级精品课程资源, 300个特色教育资源库。以中小学及幼儿园资源平台、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市民终身学习资源建设为基础, 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信息资源有机整合, 将各类教育资源逐步规范化、标准化, 形成开放共享、标准统一、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服务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和自身素养的提高, 服务于学生和市民的自主学习。

构建人人受益的网络教育平台。市教委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搭建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科研应用平台, 为提升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创造条件;合理利用已建成的各类网络教育平台, 建立一个集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为一体的远程教育体系, 完善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的建设, 搭建服务全社会的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 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终身学习服务, 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 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化学习环境。

建成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互动平台。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协调社会力量,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建设学生社会学习、实践的网上互动平台。大力推进数字德育建设, 开拓“资源丰富、管理科学、全员参与、彰显个性”的网络时代育人方式。

实施基础设施优化工程

优化北京市教育网络。北京教育信息网的骨干网络全面升级至l 0 G带宽并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络标准;继续开展区县区域网络和学校校园网络的升级改造工程, 所有校园网络不低于10M带宽接入北京教育信息网等区域主干网;各级各类学校完善内部基础网络, 加快幼儿园的网络建设, 全面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和技术支撑。

构建北京市教育数据管理体系。市教委制定教育信息化数据管理规范。区县教委、各级各类学校 (含幼儿园) 依据规范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逐步建设数据存储和容灾备份中心, 逐步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的教育数据管理体系, 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数据的整合和科学管理, 为教育决策、管理、应用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建成北京市教育电子认证系统。市教委将逐步统筹建设北京教育电子认证系统, 制定北京市教育网络认证管理规范, 保障网络和信息数据的安全传输与授权使用。区县教委、直管直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 (含幼儿园) 应按照管理规范逐步实现与市级教育电子认证系统的对接, 完善网络实名工作, 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责任意识, 培养健康的网络行为, 传播先进的网络文化。

政策措施

建立机构统筹规划

市教委成立北京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 (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 负责指导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 下设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办公室 (以下简称“信息办”) , 挂靠在市教委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 由市教委相关业务处室及直管直属单位组成。信息办负责拟定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制定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 组织实施北京市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教育系统电子政务 (校务) 工作, 管理北京市教育信息化项目, 统筹市级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系统建设。

市教委成立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 作为领导小组与信息办的咨询机构, 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规划建议和技术咨询。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组设在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区县教委、直管直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 (含幼儿园) 应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 逐级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 明确信息化工作管理职能部门, 加强统筹协调, 理顺关系, 统筹教育信息化在各部门中的推广和应用, 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效益。

完善标准科学管理

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 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标准战略研究, 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 重点制定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标准、教育从业人员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加强对标准执行的监督检查。

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市、区县教委将组织专家, 依据评估标准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市级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推进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绩效突出的区县和学校给予表彰。

项目单位应依据市教委相关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 制定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细则, 科学、规范地管理教育信息化项目, 保证项目高质量完成, 项目成果标准化和可共享。

制定社会服务教育、关心教育、参与教育和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市民终身学习的服务流程规范;建立北京市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和激励机制, 大力整合资源, 协调教育内部关系, 与全市各单位通力合作, 加强校际之间、教育单位之间、教育内部和社会之间的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

加大投入注重效益

加大教育信息化规划、咨询项目的投入, 科学引导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投入方向, 逐步确定科学合理的投入比例。根据网络和信息技术设备正常运转和维护更新需求, 合理设定经费定额, 保障网络和信息设备的日常运转和应用。保障信息化培训经费。在保障投入的同时, 注重投入带来的教育、社会和经济效益。

区县教委和学校要建立规范的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 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 使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规范化、常态化, 形成长效机制, 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培育队伍提高素养

培养一支既精通信息技术应用、又懂教育管理的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为信息技术人员队伍创设更好的工作条件, 在任职资格、人员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明确政策支持。

加大对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培训力度, 加强区县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基层信息化推广带头人。区县教委和学校应制定师生信息能力培训规划, 建立培训制度, 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建立激励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绩效考评, 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果;组织开展网络文化宣传活动,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网络道德、健康的网络行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有用人才。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为全民信息能力提升作贡献。

加强监督安全运行

加强信息内容管理, 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支持高等学校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学科和专业设置。开展信息安全普法和守法的教育,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增强信息安全技能。

建立保障教育信息化安全运行的长效机制, 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数据的安全。严格执行国家及北京市制定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 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 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培训,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交流促进合作

浅析北京市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 篇3

一、北京市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现状

多年来,由于职责分工的不同,北京已经形成了多部门分工治理、各自为政的局面,对违法建设有处理权限的单位和部门共13家之多,相互间信息共享不畅。如,市规划委的信息系统除市园林绿化局主动共享外,还没有一家单位要求共享。据卫星查违数据来看,市国土局查处的违法情况与市规划委查处的情况交叉率很低,几乎没有。因为市国土局只查处违法占地,不管违法建设,市规划委只管违法建设,不管违法占地。市国土局查处违法占地后,上面的违法建设有可能没有被处理而长期存在,中间就出现了真空。

自2010年6月公布《北京市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联动管理若干规定》以来,北京市明确了违法建设的查处主体为区县人民政府。到目前为止,多数区县政府已经制定完善了相关的查处规定,建立了联动工作小组,一些乡镇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执法巡查队,逐渐成为了打击违法建设和违法占地的主导力量。但是在信息化方面,除了海淀区基本完成了查处信息平台的建设外,其他区县都没有实质性进展,还没有一家建立查违信息专网,工作进展相对缓慢(见表1)。在市级层面,市规划委使用和运行的是北京市卫星查违综合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市国土局运行的是土地稽查系统,市住建委和其他委办局用的都是各自的独立系统,目前还很难实现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更别说联合执法和联动机制的建立。

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体制障碍明显。目前,北京市信息化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不明晰,建设协调难度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不健全。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各区县、街道乡镇的建设缺乏协调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虎头蛇尾”的尴尬局面。

2.存在畏难情绪。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工作还处在探索和起步阶段,不少区县和乡镇政府存在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市级层面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

3.功能定位缺失。“重概念轻实效、重建设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等现象严重存在,导致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平台的实效不能很好地发挥。一些区县虽然建设了信息平台,但内容单一、功能定位不明确,未能与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建成后缺乏管理更新,内容的实用性不高、时效性不强,互动性目的基本未能达到。

4.资金、人才制约。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没有单独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单纯依靠区县和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投入,导致投入少,见效慢。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区县还没有正式立项实施。由于人才、技术、资金支撑力度不够,造成工作进展缓慢。此外,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也制约了信息化建设良好开展。

二、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违法建设治理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任务。建立市级横向联合,区县政府成立“查违办”、乡镇建立执法队组成的多级巡查包干责任制,充分落实联动机制工作管理思想,进一步建立和落实查处违法建筑长效管理机制,动态、实时监管查违工作,全面、准确掌握辖区的违法建筑情况及查处进展;并将违法建筑物进行“数字编码”,建立查违档案,实现辖区违法建筑查处工作跨步发展,是必然趋势。

1.宏观层面:需要进一步贯彻实施网格化管理和大城管思想,把违法建设治理工作提高到为北京建立现代化、国际化世界城市的目标高度。

2.管理层面:“查违办”工作流程需要进一步优化,需要高效、规范、协同管理模式;为更好地监管和评价考核工作组成员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支撑。

3.工作业务层面:目前,“查违办”主要依靠纸质档案和Excel做相关报表。而查违工作需要协同其他部门,利用社会力量,将投诉信息、违建情况、执法文书、拆除方案、取证照片等离散信息由“分散式”向 “集中式”整合。所以应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将违法建筑信息情况从发现、分析、处理和查违过程融合贯穿,实现动态监管。

4.创新层面:落实查违工作网格化管理,建立联合查违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网站接口,将违法建筑情况、违法占地、抢建、违规开工等信息实现投诉和回复互动,同时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三、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

目前,北京市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刚刚处在起步阶段,但是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给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带来了发展机遇。

1.建设氛围好:各级政府和领导都高度重视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联动机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要求。

2.基础条件完善:北京市已建成由光缆、卫星、微波通信和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构成的覆盖城乡、通达国内国际、大容量、高速率、立体化、多媒体的基础通信网络电信装备技术水平和通信能力。宽带域网实现全市覆盖,高速通信平台得到广泛应用,网络资源初步实现有效整合,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平台已经搭建。另外,北京还建立了安全性很高的政府外网,各单位运行的系统基础也很丰富,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些都为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前景广阔:随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确定,未来城市管理的方向就是精细化管理,而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正好符合这一时代发展的大需求和大背景。

四、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原则

1.总体规划、统一协调。“信息平台”为北京市联合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相关部门提供管理与决策,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市政府与有关部门信息的直接对接,同时为区县政府提供服务和指导。应按照总体规划、统一协调、部门协作、突出重点、分工负责、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实施项目。

nlc202309011956

2.科学合理、经济实效。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实施要科学合理、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平台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各个功能模块最大限度满足实际需求,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同时,利用现有的资源(软件、硬件、数据、机构和人员)加强系统集成,力争在短时间内建成并实现高质量、高效率。

3.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按照信息资源在交换中增量、在共享中增效的要求,坚持资源共享、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的工作方向,统一建设查违信息平台,共同运行维护。

4.集约建设、分步实施。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资源基础,集约开展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步骤,初期重点解决市政府与相关市级委办局的对接,实现相关委办局的联动;二期实现与区县政府的联动;三期完成区县与乡镇的联动,同时实现全市的联动。

(二)发展目标

1.建立全市性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数据体系,为各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提供依据,实现数据共享;

2.建立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举报平台,实现各职能部门的联动和快速反应机制;

3.建立市级相关部门的信息互通、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市级机关的联合查处功能;

4.建立市、区(县)和乡(镇)三级信息平台,实现纵向联动;

5.强化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职责,实现属地管理功能;

6.建立监察机关监督平台(基本框架见图1),其核心内容是:①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应用,更加明确和细化查违办具体工作;②完善违法建筑查处工作的监督机制,量化查违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工作,为全面了解、掌握、分析辖区违法建筑情况和查处工作提供科学手段和信息支撑;③通过系统相关工作组和领导在办公室或在异地可及时获取违法抢建信息,通过查询违法建筑的数字编号,及时核实、及时采取措施处理;④自动智能汇总、分析各种多样报表,确保统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⑤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落实依法拆除原则,闭环跟踪案件投诉处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五、加快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从整个违法建设治理工作的角度来看,查违联动机制的建立和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是结合在一起的,需要推动全市信息化工作融入到区县、服务到乡镇、落实到村委,逐步建立起与社会现状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工作与联动机制的建设同步发展、整体推进。从信息化技术流程来看,涉及方案设计、网络布线、技术平台开发、信息资源开发、内容的更新与维护、信息与网络安全维护、信息内容监督等方面。由于许多区县和乡镇的信息技术力量还不足以全部承担这些工作,信息化过程中须采取多种形式和运行机制,比较灵活地推进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工作。

(一)落实科学规划,促进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法》明确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促使规划执法管理工作的结构转型,在赋予基层政府规划权利的同时,也督促其由规划执法管理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规划工作的职能也逐步向公共服务靠拢。然而在这一进程中,却存在着多重影响和制约地方政府规划行政职能转化的深层社会基元,既制约着地方政府的行政理念和行政方式的选择,又影响着地方政府行政绩效与行政能力的提高。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要想高效落实下去,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借鉴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发展水平,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发展。

(二)加强政府引导,形成上下联动

在全面实施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市级职能部门、地方政府和乡镇及村集体是密切相关的行为主体。市级要实现违法建设治理的资源共享、横向沟通;区县一级作为落实的主体需配合市级,组织各单位落实,监督下一级单位的工作,成为信息化的核心;乡镇、街道及村集体在现有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更加高效地抓落实,形成政府强势推动,市、区县、乡镇街道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

(三)整合信息资源,谋求互动共赢

统一规划和标准是资源整合的重要保障,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则是资源整合的前提和重要条件。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是市、区县和乡镇三级联动的执法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要注重政府引导的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按照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原则,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在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加强合作,打破垄断,把各单位相对独立的系统整合到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形成良好的效果和功能。

(四)明确组织领导,强化任务分工

1.成立信息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组和执行办公室。领导小组:职责是负责项目总体协调和统筹安排,督导项目建设的落实。组长由市规划委主任担任,副组长分别由市规划委主管领导、市国土局主管领导、市住建委主管领导、市监察局和市综合执法局主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市规划委等相关单位主管处室领导组成。

工作组:职责是负责项目具体建设实施工作。组长由市规划委科技信息处处长和执法大队大队长担任,副组长分别由市规划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委和市综合执法局相关业务处室(队)领导担任,成员由各相关成员单位的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组成。

执行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委执法大队信息室。

2.多方共同参与平台建设。市规划委:牵头组织方案设计、系统开发,试点和推广应用,运行管理、项目建设调研和相关标准的制定等工作;组织开展信息平台使用的培训工作。

市国土局:负责协助组织项目建设调研和相关标准的制定;重点负责违法占地查处方面的需求调研工作。

市住建委:负责协助组织项目建设调研和相关标准的制定;重点负责违法施工单位的管理、查处方面的需求调研工作。

市综合执法局:负责协助组织项目建设调研和相关标准的制定;重点负责无证违法建设查处方面的需求调研工作。

市监察局:重点对信息平台建设中与监察系统的对接工作开展调研。

各相关成员单位:根据项目建设工作阶段安排,协助项目实施小组做好相关需求调研工作;做好本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与查违信息平台的数据整合与资源共享工作。

(五)加强分类指导,实现重点突破

要探索违法建设查处信息化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手段,统一规划违法建设查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非均衡战略,对重点地区先行先试、重点突破。通过市民信箱、网络和短信互动平台等多种形式实现互动,协调政府执法管理和当地居民需求的错位,以区县、乡镇为中心整合执法资源,解决实际问题。要应用信息化再造违法建设查处管理服务和执法的流程,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推进公共服务,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违法建设查处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改善区域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

(六)完善政策体制,加大支撑力度

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处在探索和起步阶段,需得到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加紧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扶持,优化建设环境,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违法建设查处内容通过信息化平台延伸到每个乡镇、街道和村集体,促进违法建设查处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七)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水平

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的建设和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强化市规划主管部门在这一过程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进一步发挥区县政府宏观管理、指导和调控职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解决信息化建设的体制障碍,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规划行政执法管理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赵静)

北京市建筑工程信息网 篇4

关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的通知

为适应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在国内逐步推广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称的资格认证,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办公室已在全国范围内的各试点地区开展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ASEA(Automation System Engineer Accreditation)”工作。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ASEA培训/技能测试中心是全国ASEA办公室授权的中心,中心具有良好的设备环境、强大的师资力量。测试设备是全国ASEA办公室推荐设备,授课教师均具有ASEA培训教师资质。

根据全国ASEA办公室工作章程,ASEA培训/技能测试中心具有举办助理ASE、ASE培训/技能测试资格,具有组织申报注册ASE的资格。参加培训/技能测试合格,经全国ASEA办公室审查后,可颁发自动化系统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注册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全国ASEA办公室工作安排,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ASEA培训/技能测试中心将于2007年3月5日至2007年3月19日举办助理ASE培训和考试。该培训主要面向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专业、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与上述相近专业的大四本科生、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及与上述专业相关的同等学历者。

具体培训及考核办法、收费标准请见本通知附件。参加培训同学可在见到本通知后到北京科技大学机电信息楼605室报名和咨询。

中国自动化学会ASEA办公室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ASEA培训/技能中心

2006年11月9日

附件:

1.“助理 ASE”资格认证考试、考核科目

凡申报“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助理 ASE)”资格认证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参加自动化系统综合知识考试(考试内容包含自动化专业基础、自动化技术基础和行业自动化知识,注:大四毕业生经资格审查后或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可免综合知识考试)和工程技能考核。

2.“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助理 ASE)”资格认证考前培训

1)自动化系统综合知识考前培训(需另外收费)

2)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技能考核前的培训

3.“助理ASE”培训、考核、评审及发证收费

1)参加“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助理 ASE)”资格认证的申报者,一次性向中心交纳培训、考核、评审及发证费650元人民币(包括自动化系统工程技能培训费及考核费570元,命题、判卷及评审、发证费80元)。

2)凡本次未被录取者,可一次性免费参加下一轮“助理ASE”资格认证的培训及考试。

3)申报者所交纳的费用,由中心及ASEA办公室负责开具正式发票。

4.“助理ASE”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标准:

1)学会一种以上组态软件(控制组态、监控组态);

2)学会一种以上控制器的使用(PC、PLC、其他工控机)与操作;

3)完成对一类简单对象(过程或装置)的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与调试。说明1:所谓工程设计即是在标准型设备基础上,针对被控对象需要,对控制系统硬件进行组装,并使用组态工具进行各种定义,以实现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说明2:所有报名者须参加中心进行的培训,并通过本中心进行的技能测试。

5.“助理ASE”证书发放

北京市建筑工程信息网 篇5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就中国银联北京信息中心精密空调配电改造工程采购项目采购以谈判方式进行采购。邀请有能力、有资质的企业参加谈判。

1.采购项目名称:中国银联北京信息中心精密空调配电改造工程。

2.采购内容:根据采购人要求对中国银联北京信息中心机房进行改造施工,包括机房强电、弱电、装修等改造内容的施工工作,以及相关设备的供应安装,详见本文件第四章“采购需求说明”。

3.合格供应商标准:

1)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效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条例。

2)注册资本在8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以上。

3)资质要求:须具备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二级及以上资质。

4)委派的项目经理资质:国家注册二级建造师及以上资质。

5)提供资质证明文件,至少包括: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组织机

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等。

6)提供商誉声明文件:声明在最近三年内未因自身的任何违约、违法及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而导致合同解除或招致败诉。

(注:“年”指自谈判之日起往前推算满一公历周年(满365天为满一年)

4.竞争性谈判文件发售时间地点:

从即日起至2011年8月 15日,每天(公休日除外)上午9:00-11:30和下午14:00-17:00 时在中国银联总公司(上海市浦东新区含笑路36号)和中国银联北京信息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中关村软件园22号楼出售,文件每套200元人民币,售后不退。购买文件时须持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5.现场查勘的时间、地点:

时间:2011年 8 月 16日上午10:00时整,地址:中国银联北京信息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中关村软件园22号楼。

6.递交谈判响应文件截止时间、组织谈判时间:2011年 8月19日 上午 9:30 时整。未按竞争性谈判文件的要求按时递交谈判响应文件的供应商,采购人有权拒绝其参加谈判。

7.谈判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中关村软件园22号中国银联北京信息中心。如有变更,另行通知。

8.组织谈判当日,供应商必须派授权代表和相关商务、技术人员按时到现场,按采购人的

要求依次进行谈判。

9.采购人信息

采购人: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详细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含笑路36号

联系人:栾先生 项女士

联系电话:021-50362620、50362630

传真:021-50362618

邮编:200135

中国银联北京信息中心联系人:刘先生

联系电话:010-62968811-7656、***

传真:010-82826680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市级信息系统升级改造项目 篇6

(京信息办发[2008]15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信息系统升级改造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规范和加强项目管理,按照《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的信息系统升级改造项目,使用固定资产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除外。

第三条 项目验收包括系统初验、系统试运行、竣工验收三个环节。涉及信息资源、基础设施、跨部门业务协同和公众利益的重大项目,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主持竣工验收。第四条 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建设单位提出项目投入使用申请,通过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投入使用审查的项目才能正式投入使用,市财政部门方能安排其后续的运维费。

第二章 系统初验

第五条 项目承建单位完成项目建设内容,认为系统功能和技术指标达到合同要求的,可向项目建设单位提出项目初验申请,同时提交以下材料:(一)软件测试报告。(二)信息安全测评报告。(三)系统测试方案。(四)系统测试用例。(五)系统使用手册。(六)其他相关资料和文件。

原则上,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项目,其软件测试、信息安全测评以及其他需要的测试必须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实施并形成测评报告:(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在三级及以上的。(二)纳入全市重要信息系统目录的。

(三)涉及核心业务、信息资源、基础设施、跨部门业务协同、公众利益的重大项目。

第六条 项目建设单位同意开展项目初验后,应当组织信息系统使用人员开展信息系统使用测评,财务人员启动资金使用情况总结,监理单位开展监理工作初步总结。

第七条 信息系统使用人员应当通过项目资料熟悉系统功能,经过培训后按照系统测试用例并结合业务实际需求开展测试,形成系统使用测试意见并签字。测试过程中,项目承建单位应当配合项目建设单位对信息系统使用人员进行测试指导。信息系统使用人员重点测试内容包括:(一)信息系统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业务流程和业务需求。(二)信息系统数据处理是否正确。(三)信息系统性能是否满足业务要求。

(四)信息系统是否易于操作,并具较好的容错性。

第八条 项目承建单位按信息系统使用人员的测试意见对信息系统进行调整,并再次开展信息系统使用测试。对于有重大调整的项目,项目承建单位还应当再次组织软件测试和信息安全测评。

第九条 在项目满足项目合同约定、通过信息系统使用测试、经费使用符合财务规定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技术主管、系统使用者代表、财务人员、项目承建单位、监理单位以及信息化专家召开项目初验评审会,相关各方共同签字确认形成“项目初步验收意见”。通过初验后,对于初验中遗留的问题,承建单位要做好遗留问题记录并在试运行前完成系统调整。

第三章 系统试运行

第十条 项目通过初步验收后进入系统试运行环节,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确定试运行范围、设定试运行目标,制定各方协调机制和试运行计划,组织相关的业务人员开展试运行。承建单位应当制定系统维护方案、培训计划和培训教材。

第十一条 项目承建单位应当进行系统试运行环境准备,部署信息系统,开展业务人员系统使用培训,在试运行期间提供技术支持并跟踪系统试运行情况。监理单位对试运行情况开展监理工作。

第十二条 系统试运行业务人员重点验证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是否符合业务需求、业务流程要求、数据处理和存储要求,对于试运行期间出现的各项问题予以记录并提出系统改进意见,形成业务人员试运行反馈意见并签字确认。

第十三条 项目承建单位应当按照业务人员试运行反馈意见修改系统、完善系统功能、优化系统性能。项目建设单位再次组织业务人员开展试运行评价。

第十四条 项目达到试运行目标后,项目建设单位组织召开系统试运行总结会,项目建设单位、项目承建单位、监理单位应当共同签字确认形成项目试运行评价意见。

第四章 竣工验收

第十五条 信息系统通过试运行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组织项目各方准备竣工验收相关材料。包括:(一)项目建设单位整理、编写的验收材料:

1、立项批复。

2、招投标文件。

3、项目合同。

4、系统使用测试意见。

5、项目初步验收意见。

6、业务人员试运行反馈意见。

7、项目试运行评价意见。

8、其他和项目建设单位有关的材料。(二)项目承建单位整理、编写的验收材料:

1、需求规格说明书。

2、项目验收技术规范。

3、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4、软件测试报告。

5、信息安全测评报告。

6、项目建设技术方案。

7、其他和项目承建单位有关的材料。(三)监理单位整理、编写的验收材料:

1、项目监理总结报告。

2、其他和监理单位有关的材料。(四)共同编写的验收材料:

1、项目总结报告和初步决算报告。

2、修改后的至少两年的信息系统保修方案。保修方案应当界定保修的内容,明确承建单位的保修责任、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至少两年的保修期限、保修方式、保修响应时间以及保修费用的承担方式。第十六条 竣工验收分为项目建设单位自行组织竣工验收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主持竣工验收。重要信息资源、基础设施、跨部门业务协同、公众利益为主要内容的重大项目,按照项目批复的验收方式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主持竣工验收。

第十七条 对于项目建设单位自行组织竣工验收的项目:

1、承建单位提交验收申请及验收方案,监理单位对验收方案进行审查并出具监理意见,决定是否进行竣工验收;无监理单位的由建设单位决定。

2、承建单位验收申请通过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并形成专家验收意见,同时形成项目建设单位、项目承建单位、监理单位共同签字确认的项目竣工验收意见。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投入使用,建设单位出具整改意见交承建单位,限期整改完成后再验收。

3、项目建设单位进行竣工验收时,应当邀请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市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参加。

4、通过竣工验收后,项目建设单位向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报备系统初步验收意见、系统试运行评价意见、项目竣工验收意见和项目总结报告。第十八条 对于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主持竣工验收的项目:

1、项目建设单位向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组织竣工验收会申请,并提交系统初步验收意见、系统试运行评价意见、项目总结报告。

2、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提交的竣工验收申请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查。

3、通过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查后,项目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会,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主持召开竣工验收会并形成相关各方签字确认的项目竣工验收意见。

4、通过竣工验收后,项目建设单位向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报备项目竣工验收有关材料。

第十九条 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项目建设单位向市财政部门报备《决算报告》,在北京市电子政务管理服务系统上填报验收结果、项目形成的信息化资产目录和服务商信用信息。

第五章 投入使用

第二十条 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提出项目投入使用申请并提交信息系统运维方案与保修方案。在项目竣工验收前,项目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监理单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原保修方案进行修订完善;项目承建单位配合项目建设单位组织运行维护方制定运维方案。

第二十一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对运维方案和保修方案进行审查,出具是否同意项目投入使用的意见,并提示系统使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运维方案重点审查运维范围、运维服务级别、运维流程、运维岗位职责、运维方式,运维费用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 通过审查后的项目方可正式投入使用,没有通过审查的项目不得正式投入使用,市财政主管部门对其后续的运维费不予安排。第二十三条 项目建设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在项目竣工验收时可以同时提出项目投入使用申请。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涉密信息系统项目按照涉密信息系统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北京市建筑工程信息网 篇7

关键词:信息化,建筑业,信息技术,进程

波特 (M.Porter) 在《信息如何带来竞争优势》一文中, 指出信息革命在三个途径上影响竞争:改变运作结构, 从而改变竞争规则;创造竞争优势;战胜组织战略对手的新方法;酝酿全新业务, 通常是从组织现有的运作中产生。信息技术在成为产业升级, 赢得成本优势的重要力量的同时, 也会成为弱势企业突破现有行业壁垒, 迅速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力量。克里斯腾森 (M.Christensen, 2001) 通过分析计算机、汽车和零售等行业的竞争优势的变化情况, 发现信息技术整合进入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营销过程后, 原来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中积累的极强的竞争优势基础就很容易动摇了。因此, 信息技术是企业打破旧有竞争格局, 重新营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杠杆。因此, 建筑业利用信息技术具有优势资源, 对提升产业层次、最终取得竞争优势起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了重新整合。建筑业的管理模式是以建筑施工为核心, 以项目管理为基础的。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项目管理流程再造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通过复杂软件的大量投资增加了进入壁垒。信息技术应用于施工管理和日常管理中, 使传统的建筑业优化计划建立在互动的信息平台上, 提高了精确度;内部局域网的运行提高了沟通效率, 优化了资源配置。信息技术为建筑企业在规模自动化和灵活性上带来深远影响, 建筑企业将在公司层面上完成产业升级。

一北京建筑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的建筑业信息化工作发展虽然较快, 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与国内其它行业相比, 建筑业信息化水平低。首先, 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 基础薄弱,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及旧有思维方式的束缚使信息技术的推广缓慢。其次, 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使用落后于其他行业, 建筑管理体制存在许多与信息化不适应的环节;再次, 建筑业科技投入少, 信息化投入更少。建筑企业收入中技术投入不足0.05%。离国家要求的每年2%收入用于R&Dd的目标相去甚远。建筑业的核心是施工技术, 但目前建筑业的创新集中在材料上而不是整体技术和管理应用上也间接导致了信息化水平的现有局面。

与国际建筑业信息化前沿比较, 差异较大, 主要体现在:

(一) 缺乏整体发展谋划

目前整个行业信息化仍然以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普及, Internet Intranet的实施和办公自动化 (OA) 的使用为重点, 而软件应用还处于适应阶段。整个行业不是立足于建筑业信息化最终目标, 重点推进相关系统技术的应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是在整体规划基础上, 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日本建造业CALS/ES, 其实质是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对象, 全部信息实现电子化为目标推动的。

(二) 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

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经营活动, 参与者涉及众多专业, 生命周期长达几十年、上百年, 所以工程建设信息交换与共享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缺乏全国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方面的行政法规, 包括有关法律、法规, 以及实施细则、业务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等, 目前各种系统开发建设多处于离散、重复状态。导致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无章可循, 各自为政, 各地、各部门采用的系统平台、数据库结构各不相同, 无法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 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从信息化建设一开始就被当作要消除的主要障碍之一, 但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 各种软件和系统的应用, 各个“桥头堡”的建立, “信息孤岛”现象反而越来越严重了。人们早就知道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现在又强调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本来通过信息化应该解决的“信息孤岛”又进一步强化了。

(三) 领头羊的作用较弱

目前我国建筑业信息化还处于政府吆喝, 企业观望阶段。特大型、大型建筑企业信息化的示范效果不明显或者展示力度不够, 造成其它企业跟进缓慢。

(四) 建筑业相关信息服务产业还未形成市场

我国相关建筑软件开发商还处于探索及引进学习国外产品阶段, 国外大的建筑软件服务商正处于中国本地化摸索阶段, 因此, 尽管一些软件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 但建筑业信息服务市场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二、北京建筑业信息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分析

目前北京建筑业信息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信息化意识不强, 重视不够

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 信息资源的战略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 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作用、途径了解较少, 重视不够, 直接导致对信息化缺乏深度策划、建设。同时信息化工作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知识产权保护不利, 使得国内的软件开发企业很难与国外的大公司相抗衡。结果是除CAD软件领域外, 系统支撑平台、开发工具、数据库等软件都以国外产品为主, 国外软件企业在规模、遵循软件工程开发规范等方面优于国内。我们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 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平台软件。

(二)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特别是在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上投入不够, 因而缺乏成熟的解决方案

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 信息化的关键首先在于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 然后才是系统开发。但是, 先进的管理模式需要以信息技术在工程建设与建筑业中的应用研究为基础,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经费上的投入显得微不足道。这一点可以从相关研究成果甚少这一现状推断出来。

(三) 信息化标准还未建立

发达国家在项目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房地产交易管理、市政公用等各个领域, 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 能有效地引导、规范、整合信息化的过程,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 严重滞后于信息化的实际进程。由于缺乏数据标准, 已有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应用, 如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出图, 但这些众多的图形电子文档未能或很少能在其后的建筑施工、建设监理、物业管理中得到利用, 许多基础工作又在各个建设管理环节重复。

新加坡政府正在组织实施建筑工程信息标准化, 目标是:设计单位将设计方案数据库通过Internet传递给设计监理单位和政府审批部门;通过审查后, 将相同的数据库传递给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商, 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组织管理设计、安排材料供应计划、组织人力和施工设备;竣工后, 城市管理和物业管理部门将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率的管理。

(四) 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

工程建设与建筑业信息化建设, 尤其是发展电子商务, 除了要有发达的计算机网络, 更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支持体系、税收体系、便利的电子支付体系以及网络服务安全保障体系。而目前, 我国针对网络运营规范及网络犯罪的法律, 网络业务的税收体系不完善, 电子支付和电子签名等法律监管机制尚未形成。

三、建筑业信息化系统因素整合分析

(一) 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是战略分析的常用方法。SW OT分别是Strengths (优势) 、Weak nesses (劣势) 、Opportunitie s (机遇) 、Threats (威胁) 的简写。“SWOT分析”实际上是对组织内外部条件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 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其分析图见图1。其中, 优劣势的分析主要是着眼于组织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变化对组织的可能影响上面。通过SWOT分析有助于我国建筑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把握机遇, 避开威胁, 发挥优势, 转化劣势。

优势一弱点一机遇一威胁矩阵 (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ies Threats Matrix) 是帮忙管理者判定如下四类战略: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的重要匹配工具。

优势一机会 (SO) 战略是一种发挥内部优势而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 即可以利用自己的内部优势去抓住和利用外部趋势和事件所提供的机会, 一个行业通常首先采用W 0, S T或W T战略而达到能够采用SO战略的状况。

弱点一机会 (WO) 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适用于这一战略的基本情况是存在一些外部机会, 但行业有一些内部的弱点妨碍着它利用这些外部机会, 例如, 信息共享的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业市场前景好 (机会) , 但我国还缺乏这样的信息服务商。一种可能的WO战略是通过与在这一领域有优势的国外企业建立合作而得到此项技术, 另一种可能的WO战略可以是聘用所需人才或培训自己的人员, 使他们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优势一威胁 (ST) 战略是利用优势回避或减少外部威胁的影响。

弱点一威胁 (WT) 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同时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 一个面对大量外部威胁和具有众多内部弱点的行业将处于十分不安全或不确定的境地。另外, 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在SWOT矩阵中得出的战略都要实施。

有关上面四种战略的特征简单的用图2表示。

(二) 建筑业信息化SWOT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北京建筑业的体制改革正不断深入,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在进行之中, 并初步实现了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建筑业信息化在政府的指导下正全面推进。建筑业信息化与发达国家建筑业信息化相比, 具有自身的优势, 也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劣势。

通过SWOT分析, 可以得到以下信息化发展战略:

(1) WO和ST一体化战略, 即以机会发展劣势和以优势克服威胁的发展战略。由于国际信息化环境的影响和国家信息化政策和措施的推动, 近10年建筑业信息化可以采用ST和WO一体化战略。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背景下, 充分利用有利的政策条件, 确定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采取政府驱动、标准优先和关键技术推动示范的战略, 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倒逼效应和关键技术的经济社会效应, 最终实现SO (机会与优势并存) 发展战略。

(2) SO战略, 以机会与优势并存战略。2015年-2025年,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 逐步过渡到以市场需求引导为主的信息化自主发展阶段。

建筑业涉及的领域多、业务面广, 差异性大, 与其他领域比较相对复杂一些。就目前而言, 北京的建筑业信息化水平还不高, 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很不适应, 与未来发展要求更不适应。急需用信息化提高全行业管理水平,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智亮, 吴炜煜, 彭明.实现建设领域信息化之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212-214

[2]、尚春静, 刘长滨,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筑经济, 总第262期, 2004年8月:26-29.

[3]、Maria grimmer, F.Fihimies Tambouris.2002.Online One-Stop Government:A working framework and requirements.Pro-ceedings of the IFIP World Computer Congress, August, 2002, Montreal:26-30

[4]、建设部.建设事业信息化“十五”发展计划.2001

北京市建筑工程信息网 篇8

近年来,软件和信息服务全面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软件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商业模式加速变革,产业格局深刻调整,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服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战略机遇。

2011年上半年,国内移动电话用户数8.9亿、PC拥有量超过2亿、网民4.6亿,以及仍不断快速成长的市场,为打造世界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城市和培育世界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世界城市”的历史进程中,北京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重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将对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挥核心支撑和高端引领作用。

新的产业增长点产生

“十一五”时期,世界软件产业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产业规模超过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速约6.0%。中国软件产业处于高速成长期,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突破万亿元,年平均增速为29.2%。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市场,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通过“十一五”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和产业发展资源上,北京已初步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城市。

2010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2930亿元,其中,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425亿元,2006—2010年均增长21.6%。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形成了涵盖信息传输、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技术(IT)服务、信息服务、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IC)设计等完整的产业链。

在行业应用软件方面,以政府、金融、电信、制造业、能源、教育等领域的行业解决方案为代表,收入规模占全市的36%,约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在信息服务方面,以互联网信息服务、IT外包、数字内容为代表,收入规模占全市的27%,成为全国互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和极具竞争力的全球新兴接包地之一。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收入增速超过50%,正在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统计显示,2010年,北京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超过40家,占全行业业务总收入的比例超过40%,比2006年提高6个百分点。在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中,北京占全国的30%左右。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占全市的82%,呈现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高度聚集的布局态势。中关村软件园及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聚集200余家企业和35家国际知名软件研发中心,是全国经济规模最大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培育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企业,正向一流的世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迈进。

聚焦《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10月末,《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

《规划》指出,随着国际主流厂商发展软件、硬件、运营、服务一体化的整合平台,北京企业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加快软件和硬件的融合发展,形成一批“软件拉动硬件发展,硬件带动服务消费”的自主平台产品已成当务之急。

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着力建成智能手机、网络社交、平板电脑、网络电视、电子书、企业应用、位置服务、视频聚合、个人应用软件、电子商务等十大国际上最为前沿的新兴产业链平台。

根据《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继续扩大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全国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首都支柱产业地位,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新中心。具体目标是:产业规模在全球知名软件城市中位居前列,总营业收入6800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12%左右;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软件服务的比重超过60%,新兴业务收入比重超过20%;成为世界最具潜力接包地之一,出口额力争达到45亿美元;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超过5家。

《规划》指出,十大新型产业链平台的建设,首先需要建立以云计算为支撑,包括新兴终端、软件、内容、运营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服务运营平台,同时围绕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融合性网络电视业务等三大平台着力打造并带动整合千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形成以平台型企业为龙头的新型产业价值链。

新型产业链的打造还需以三网融合为机遇,开发电视作为宽带网络终端的应用潜能,推动电视转变为家庭视听、娱乐、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的核心载体。加速推动交互高清平台、网络电视平台、视频云服务平台规模化发展。

《规划》从全球、全国、全市三个维度对“十二五”期间产业进行布局,提出“一城两园多基地”的空间分布,一城是中关村科学城,以学院路、中关村大街和知春路为主轴,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区、研发创新区。两园是中关村软件园和软件新园,定位于企业总部区和产业化聚集区,重点发展行业软件、互联网、IT外包和信息安全软件,成为大型软件企业聚集区。多个专业基地是以主题楼宇、小型园区为载体,重点建设数字动漫、信息安全、工业软件、云计算、物联网、导航和数字高清等十个左右专业基地。同时《规划》从服务体系、产业政策、项目工程、企业成长、金融体系、人才队伍等六个方面为产业发展提出了保障措施。

“四个一批”工程引关注

根据《北京市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集中资源扶持大企业、新型企业和快速成长的企业,北京市自2010年起实施“打造一批大集团、聚集一批大总部、做强一批高端企业、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的“四个一批”工程。“四个一批”工程实施一年来,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为企业服务150余次,涵盖解决空间问题、项目申报、人才引进、市场开拓和融资服务等方面,其中71个企业获得国家以及我市各类项目扶植资金逾12亿元,有效促进了企业达成“四个一批”工程确定的战略发展目标。

为进一步扩大“四个一批”工程覆盖范围,加大企业服务力度,在2010年首批“四个一批”工程企业基础上,市经济信息化委面向全市企业征集了第二批“四个一批”工程企业。同时对第一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未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企业进行了调整。今天确定发布2011年度“四个一批”工程企业名单。

2011年“四个一批”工程入选企业共237家,其中,集团型有10家、总部型有7家、高端企业有93家、高成长企业127家。这些企业2010年营业收入约占全行业的24%。

中关村软件园谋局转型

在中关村示范区建设中,中关村软件园的目标是要率先成为在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实现《中关村示范区规发展划纲要(2011-2020)》中提出的在软件及信息服务领域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和产业话语权的产业集群;大力培育云计算、移动互联、服务外包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作为软件企业的专业孵化载体,站在国家及北京市发展软件产业战略的高度,已累计孵化企业近500家,企业累计总收入超过10亿元,已经成为推动国内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和更多创业企业家创新的重要推手。

nlc202309030439

1. 加速二期建设园区构建“大孵化体系”

截至2011年12月,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累计引进企业336家,其中留学人员企业109家;企业累计总收入超过10亿元;企业R&D投入累计超过5亿元;企业累计获得政府资助2596万元;企业累计获得风险投资逾9亿元;企业累计申请知识产权保护373件;园区累计有9家企业获得8.98亿元的风险投资。

为降低企业的创业成本,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先后引进了近20家有关法律、税务、知识产权、会计、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展览展示、市场开拓、国际合作交流等中介服务机构,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产品化、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满足科技创新型企业不同时期的中介服务需求,构筑起一个完整的专业化中介服务体系。

此外,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还依托北京市科委的北京软件公共技术支撑体系,为在园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包括与园区企业联合建立软件综合资源平台及软件共享研发成果展示中心等。

2011年,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提出构建“大孵化体系”新的发展规划,利用中关村发展集团更广阔的产业促进平台,构建大孵化服务体系,延伸“大孵化功能”。

随着二期加速器的规划与建设,依托中关村软件园的产业优势,“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整体产业布局已经初见端倪。

软件园二期占地面积121公顷,集聚了以联想、百度、腾讯、亚信、科锐配电、天元网络、广联达、软通动力、文思创新、君正和中兴通等为代表的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总建筑规模133万平方米。

2011年9月15日,联想集团与中关村软件园举行签约仪式,宣布联想全球总部正式落户中关村软件园二期,并于2012年破土动工。2011年10月27日,甲骨文入驻中关村软件园,其北京园区正式启用。园区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工作人员1500人,是甲骨文公司在中国业务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2月16日,网易公司与中关村软件园签署正式协议,购买了中关村软件园二期(西扩)西区C-2号地块,用于网易北方总部的发展建设。

两期建成后,中关村软件园将聚集350-400家企业,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建成环境清新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高度聚集、自主创新活跃、带动区域发展的专业园区,使软件园成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北京创造、北京服务”核心承载区,首都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排头兵。

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在继续做好种子期、创建期企业的创业孵化服务的同时,将积极探索高端或产业链中后期企业加速孵化的服务模式,逐步建立“预孵化+全孵化+专业孵化+加速孵化”的孵化体系,建设软件园孵化器产业促进服务平台,实现产业上下游企业间的高度融合,以“集群孵化”和“专业孵化”的方式,满足各方面不同的需求,促进一个产业或一个行业的集聚与规模化发展,未来在软件园区形成多个专业产业园。

2. 瞄准云计算中关村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云计算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第三次变革浪潮,是国际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它以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为核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由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被形象地称为“云”的资源池上,使用户能利用手机、照相机等终端产品通过网络便捷地按需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

2010年10月,北京市经信委发布了《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提出在2015年,使云计算的三类典型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及软件服务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由此带动云计算产业链形成2000亿元产值。

“祥云工程”有两个阶段的主要任务:第一个阶段从2010年到2012年,是产业布局阶段,完成云计算产业链的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技术、产业、应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广一批高标准、高效能、高可用、低成本的云服务和云应用,使北京成为全国的云计算中心。第二阶段,从2013年到2015年,是产业化发展的阶段。

中关村云服务平台的落地运营是“祥云工程”第一阶段整体进展的里程碑。

2011年12月12日,国内首个园区云服务平台——中关村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平台立足于中关村软件园,辐射全市乃至全国云计算产业,集成了宽带资本(CBC)云基地旗下的相关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包括网通宽带自主研发的U-Cloud、云动力、基础云服务平台、天地云箱的模块化数据中心和云终端以及天地超云的国际水准的高密度服务器等。

中关村云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源开放的平台,它充分发挥了云基地的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与平台运营的优势,通过实现IT资源的按需和快速地端到端的部署,将彻底改变传统的IT设施的使用方式,实现中关村软件园内企业“拎包入住”,大大降低入驻企业的IT投资与总拥有成本,并提高使用效率,从而提升软件园区的服务与管理水平。

中关村云服务平台以其面向园区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开源开放的特征具有明显的示范性、可复制性和对产业链的拉动效应,真正实现了政府政策引导、产业链各环节核心企业参与、龙头企业牵头的高效模式,从而健全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并实现了创制新标准、培育新业态、扶持新领军企业的主要目标,对实现云计算产业与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至2011年10月,在云计算领域,中关村软件园已聚集了30余家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业务范围上看,几乎覆盖了云计算产业链上的所有层次。

在芯片、硬件与设备制造上,园区已有IBM、曙光等大型计算机生产商,比克奇、瑞斯康达、华为、君正等通信设备公司;在软件与解决方案上拥有以启明星辰为代表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和以甲骨文、东软为代表的云计算方案提供商;在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上,软件园立足现有的1000平米国家A级数据中心进行云计算的升级和建设;在平台即服务(PaaS)上,拥有百度、腾讯等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他们开放自己的核心平台,由此开拓国内市场;在软件即服务(SaaS)上,更是拥有多种应用服务供应商,包括医疗应用的兰博医信、建设工程的广联达、广播电视的中科大洋、金融的永旺融合和路通世纪、语音和手写识别的捷通华声和汉王以及综合应用的塔塔信息。同时涌现了道里云、安久科技、丰牵云启等一批新兴云计算应用服务企业。

为充分做好云计算产业基地的各项规划工作,园区有关部门深入研究云计算产业发展趋势,从2010年起先后与联想研究院、华胜天成、IBM等多家云计算服务企业以及云计算专家倪光南院士交流研讨云技术创新、云平台搭建、云资源整合以及云项目落地等关键事宜。

如今,园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软件园二期将大力整合一期的30家云资源企业初步形成的云计算产业链,以“云计算产业基地”为核心,规划建设1.2万平方米的云计算创新示范中心和软件广场云计算项目,组建云计算产业集群,建成后聚集各类云计算企业超过200家,从业人员2-3万人,年产值300亿元,初步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引擎和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云计算产业基地。

3. 金融服务贯穿企业成长的各个生命周期

2012年1月9日,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深创投等7家社会投资机构组成的投资群体,对云计算产业链关键环节14家企业进行投资,总额达2.03亿元,预计带动被投资企业2012年实现产值近27亿元。

与此同时,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中关村软件园与5家云计算企业签订入驻协议,根据协议,中关村发展集团将为云计算企业提供落地载体,实现集团母子公司联手为企业提供“投资+落地”的全方位服务。

nlc202309030439

中关村发展集团此次联合投资的投资机构,有汉石投资、深创投、高特佳、宽带资本、中海投资等。此次被投资的企业,有天地超云、友友天宇、亿赞普、国都兴业、奥琦伟、中搜公司等。

在本次投资的2.03亿元中,中关村发展集团出资1.3亿元,7家投资机构出资7300万元,预计带动被投资企业在2012年实现产值近27亿元,在2014年实现产值近57.47亿元,将有力推动云计算产业集群在北京快速发展。

中关村发展集团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市场化平台,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重大项目落地、支持高技术企业发展上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方式,通过委托贷款加认股权、认股期权等投资模式创新,支持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很好地发挥了平台优势和市场作用。

此次联合社会资本对云计算产业进行投资,标志着中关村发展集团将坚守市委市政府对集团的定位,努力以市场手段激活中关村各种创新要素,推动示范区“政产学研用”体制机制持续创新,为北京在全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格局贡献力量。

而在此前一个月,中关村软件园“科技金融服务超市”正式上线。当天,便有近百家金融机构向园区高科技企业提出,希望能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中关村软件园一直致力于为企业寻找新的融资平台,帮助其完成融资、上市的目标。然而,一方面园区企业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园区大部分企业都处于高速发展期,对于资金的需求极为迫切。作为园区服务者和运营方,中关村软件园提供的金融服务不仅要满足企业成长的各个生命周期,同时还要满足快捷和安全两个条件,这与超市的经营理念极为相似。

来自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公司等机构的金融产品涵盖政策性资金支持、天使基金、债券性融资产品、股权性融资产品等方方面面。

目前,“科技金融服务超市”已入驻近百家金融服务机构,其中既有中关村软件园长期积累的资源,也包括慕名而来的机构,中关村软件园对每一家金融机构的资质进行严格把关,确保“超市”的安全性。

目前,已经有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银行为企业提供了债权融资产品,同时,今日资本、创新工场,以及清科集团、KTB投资集团等金融机构都有意为园区企业提供天使基金和股权融资类产品。

近年来,中关村软件园先后成立“中关村人力资源联盟”、“北京服务外包企业协会”、“首都金融服务外包促进会”等一些列组织,为企业快速成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规划建设“云计算体验与创新中心”、“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中心”和“孵化企业加速器”等组织,持续引领产业的自主创新、高端聚集和国际化发展。

对于未来中关村软件园的工作重点之一,“科技金融服务超市”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关村软件园也会考虑直接为资质优良的企业投资,从而拓展新的业务。

“科技金融服务超市”让中关村软件园在产业服务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在服务内涵上实现了新的提升,成功实现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超市也将解决企业在初创、孵化、加速、成熟等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融资难题,增加了一条获得丰富、安全金融服务的快速通道。

上一篇:管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下一篇:九年级值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