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精选8篇)
人教版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重点和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条件 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出问题并确定问题。1.问题的提出 种子才能萌发?
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何检验假设。因素(如肥料等。)
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
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巡视指导导,参与小组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简便易行的方案。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 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提出注意事项,督促、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检查,随时抽查,适时
给予评价,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验探究
5.得出结论: 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和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度、一定的水分、充
察,并进行描述。足的空气。
6.表达和交流: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对有创意的给予肯定,交流探究的过程,分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不成功的帮助分析原析结果。
因,鼓励重做。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7.本探究实验成
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功的关键
度 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指导看书,强调正确取条件: 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样的方法,分发实验装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记录。置。
芽率
2.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法。
3.种子萌发自身 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指导学生温故而知新,条件的分析: 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完整的、活的胚储藏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丰富的营养,渡过休
眠期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课件展示,提出观察的胚根→根 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环胚轴→一连接根和茎
环相扣的观察和探究。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
人教版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2
《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教材7年级上册的《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一个内容, 教材安排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实验, 但《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没有安排实验, 只安排了一个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实验。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并不是很理解, 以至于在考试中也经常出错。
如2007年湖南省株洲市的会考题:下列四粒种子的不同部位受到损伤 (如图) , 即使在适宜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是 ()
A. (1) B. (2) (3)
C. (4) D. (1) (2) (3) (4)
2008年、2009年、2010年的8年级的复习考试中笔者都用了此题, 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了D, 在试卷讲评时, 学生还拿来了教材、辅导书和老师理论:人教版教材中写道“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辅导书上有这样的描述“完整的活的胚是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上的“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这句话, 从而真正理解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呢?在2011年7年级的生物教学中, 笔者尝试让学生就此以小课题的形式, 开展科技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简单介绍笔者关于这一教学内容的做法。
二、做法
笔者提前两周在生物课上用多媒体展示不同部位受损伤的种子, 先让学生预测能否萌发, 答案多种多样。萌发情况到底怎样呢?笔者就此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通过实验来探究。同学们自由组合成小组, 选择种子, 设计实验方案, 开展探究活动。两个星期后学习《种子的萌发》这一节时, 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同学们的展示精彩纷呈, 他们有的用相机拍摄下实验过程, 做成PPT展示, 有的将实验材料带到教室用投影仪展示, 实验设计方案多种多样, 实验材料也不尽相同。“在实验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用干燥的种子来做实验材料时, 种子太硬了, 很难将种子进行切割, 后来我们想到了将种子先浸泡后再进行切割。”“我们发现市场上有新鲜的毛豆, 所以我们买来了豆荚, 直接用新鲜的黄豆种子做实验, 很容易切割处理。”“我们组有一个新奇的发现, 我们将新鲜的黄豆种子的胚纵向剖开, 一分为二后, 发现也能萌发, 一粒黄豆种子能萌发成两棵豆芽。”“我们组发现, 直接去分开花生、豌豆的两片子叶时, 胚根、胚轴、胚芽会和其中一片子叶连在一起, 另一片子叶是单独的, 缺少了一片子叶的胚照样能萌发, 单独的一片子叶不能萌发, 而新鲜的蚕豆种子很容易分开成两部分, 虽然不一定能完全等分成两部分, 但两部分都能萌发成幼苗。”“我们觉得教材上的表述‘被昆虫咬坏的种子不能萌发’很容易让人误解。”看到同学们带来的玉米苗、黄豆芽、黑豆芽、蚕豆芽、芸豆芽、花生芽等, 笔者顺势推舟, 提问学生:对于课本中的“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辅导资料上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要有完整的、活的胚”这两句话该如何理解?同学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被昆虫咬坏的种子”应该是指“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四个部分被咬去了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部分, 使得胚的四个组成部分不同时存在”。当我用上面的题目来提问学生时, 同学们都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习完了, 可是还有几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 黄豆的胚纵向一分为二后, 两部分都还能萌发, 一粒黄豆种子变成了两株黄豆苗, 是不是其他的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也能这样呢?要是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分为二后都能萌发成幼苗, 那对于那些名贵的种子较大的植物是不是可以将其种子纵向切开后再让其萌发, 这样不就可以节约成本吗?带着这一疑惑同学们先后从超市里买来体积较大的芸豆种子、去种子公司买来蚕豆、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蚕豆继续开展探究。通过一次次的实验, 他们发现这些种子纵向切成两部分后都能萌发成幼苗, 并且将萌发的幼苗移栽到土壤中, 发现它们都能正常生长, 从而提出“对于种子较大的名贵植物, 用种子繁殖时可将种子浸泡后一分为二, 从而降低成本”的方法。有一个小组的同学看到同学们带来的玉米苗、黄豆芽、黑豆芽、蚕豆芽、芸豆芽、花生芽等幼苗后, 联想到市场上的豆芽菜, 又萌生了培育豆芽苗菜的想法, 开始了豆芽苗菜的培育, 并将这些培育的豆芽苗菜放到学校内进行义卖, 受到了老师们的热捧。
三、收获
此次让同学们先带着问题以小课题的形式去开展科技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后展示完成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的教学, 我觉得收获很多。
1. 在探究中掌握生物学知识
同学们通过探究活动不但学会了设计对照实验, 正确地理解了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进一步巩固了种子的结构等知识, 同时在培育的过程中同学们直观地感受了种子的萌发过程, 理解了种子是如何萌发成幼苗的。
2. 在探究中提升生物科学素养
要开展实验, 实验器材必不可少, 实验器材从何而来?同学们有的用废弃的月饼盒、有的用一次性杯子做培养皿, 用废弃的矿泉水瓶用解剖针打几个小孔用来浇水, 也有的用废弃的蜂蜜瓶或老干妈瓶做培养器材。从实验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准备, 到实验的完成都是同学们自己完成, 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升;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设计观察表格, 如实记录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 得出实验结论, 从而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当同学们将种子的胚一分为二后发现能萌发出两株幼苗, 得出了与书本不一样的答案的时候, 对于教材上的说法敢于怀疑, 不畏权威, 这是很难得的, 培养了同学们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 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
同学们在将蚕豆等种子一分为二后发现能萌发成两株幼苗, 提出了“对于种子较大的名贵植物, 用种子繁殖时可将种子浸泡后一分为二, 从而降低成本”的方法。在看到绿豆苗、黄豆苗后有的小组同学开展了“豆芽苗菜的培育”, 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做实验器材……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在探究中得到培养。
人教版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3
1.教材分析
“种子的萌发”是初中生物学济南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之前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从开花、传粉、受精到果实、种子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加深对对照实验中惟一变量的理解,进一步复习巩固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设计理念
利用探究活动“种子的萌发”一节,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了解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理解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2)能力目标
提高自主设计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自己设计完成探究实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难点: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5.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自学式教学。
6.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探究实验材料。
7.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展示一颗刚出土的幼苗图片,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及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设计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你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吗?让学生各抒己见。
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一些诸如阳光、土壤等因素。比如,阳光不是必要条件,因为种子在黑暗中也可以萌发;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离开土壤也会发芽”,排除土壤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等。最后分析得到与种子萌发有关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温度。
①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鼓励学生用实验来证明,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实验的六个环节: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给学生提供材料用具,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针对水分和空气两个条件分别设计对照实验,并让学生如实填写试验表格。
让学生展示设计成果,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刻理解对实验变量的控制。
教师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让学生亲眼看到种子的萌发,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并进一步拓展,让学生去设计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最后一起出示表格让学生总结。
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②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设计问题:是不是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种子就可以萌发呢?
设疑导入种子的萌发需要自身条件,组织学生讨论并自学教材解答问题。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具有完整而且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③种子萌发的过程
设计问题:种子萌发时,胚的各部分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播种时应选取什么样的种子呢?
设疑导入种子萌发的过程,提供录像并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忆本节课的知识并展示板书内容。
(4)巩固练习
设计有难易梯度的练习,巩固知识,开拓视野,训练思维。
(5)教后反思
①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亲自设计对照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②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争论、探讨和碰撞。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③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对照实验中惟一变量的理解。
④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难点,那就是种子适量的水分和过量的水分相对比,变量究竟是水分还是空气,部分学生难理解,这是在以后的复习巩固中要加强的一个环节。[e]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4
1、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2、了解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3、运用感观及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4、培养探究种子奥秘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种子的内部构造;观察发芽的蚕豆,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胚根和胚芽、了解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各类种子、发芽不同时期的蚕豆、镊子、小刀、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相关课件。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的各种植物的种子,但对于种子的内部构造并不了解,他们可能对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小猫种鱼的图片)听过这个故事吗?
小猫很有趣,农民伯伯种的是植物的……
2、出示各种各样的种子,讨论不同点。
3、每一种种子都有自已独一无二的特征,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如果条件合适,他们就会发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种子萌发的秘密,(板书课题)到种子的内部去探个究竟。
4、这里的“萌发”是什么意思?(发芽)
二、研究种子外部结构
1、那么,种子的外表有什么地方是相似的?
2、交流:都有一层皮,上面有一个月芽形的痕迹。
3、讲解:种子最外面这层皮叫种皮,想想它对种子有什么作用?(保护)
在种皮上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哪儿?
它是种子从果实上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叫种脐,在种脐一端有个小孔,叫种孔。猜猜种孔有什么作用?(水分容易从种孔进入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三、研究浸泡的种子
1、刚才直接用眼观察,得到了许多科学信息,你们想不想知道种皮保护着怎样的生命呢?试着分一下,怎么样?
2、引导——浸泡
3、这三个烧杯是老师提前一天浸泡的10粒花生、油菜、黄豆的种子,当初这三个烧杯里分别放了200毫升水,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4、这水到哪儿去了?(种子吸收了。)
5、种子吸收了水分有什么变化吗?
(胖胖的,软软的,种皮像要涨破似的)
四、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
1、这些可爱的种子,现在我们可以和它们亲密接触了!
2、你准备怎么观察?
(请一生上前示范剥去种皮的过程)提问要注意什么?
(简介镊子的使用)
3、观察剥去种皮的种子。
4、继续观察:小心地将种子里的豆瓣分开,用放大镜观察在这两片豆瓣的连接处有什么,是什么样的?
5、画图记录种子的内部。
4、各组操作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5、你能展示一下你的发现吗?
6、将这些种子的种皮剥开后,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些共同点,是什么?
(都能分成两半;都有一个小芽等。)几片子叶?(两片)凡是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叫双子叶植物,所以蚕豆是双子叶植物。还有……是双子叶植物,……也是双子叶植物。这个“小芽”是什么?(板书:胚根、胚芽)下面大家在你手中的种子里找一找胚根、胚芽。课件材料中指出胚根、胚芽。
8、找到了吗?在你画的图中标出胚根、胚芽、子叶各部分。
9、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五、观察发芽的蚕豆
1、你们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胚根、胚芽、子叶这些结构以后长成什么?各部分有什么作用?谁能猜猜看?
2、学生猜测。
3、大家的猜测很丰富!但要想知道结果,有什么好方法?
4、实验其实很简单。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盒子,只要垫上一些棉花,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会做吗?
5、重点记录内容的讨论。
6、实验操作记录:
1)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2)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3)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7、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8、讨论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9、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种子萌发长成一棵植物的情景?
六、课堂小结。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2内容简析
《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的内容,课标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因此,本节课就是一个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实验课,可以设计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实验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互为对照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由于本实验设计到三个实验变量,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确定实验变量。所以,本节实验是七年级上册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熟练掌握,对后面的探究实验能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标定位
学生已学过种子的结构,对设计对照实验也有一定基础。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提前在家中完成有关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探究实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学会设计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做出假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3、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珍爱生命。
方法阐释
本节课主要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不断运用学过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铺垫,让学生在学习只有一组对照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多组对照实验的设计。通过知识梯度由简到难的自然过渡,能有效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通过小循环勤反馈,在每个环节后进行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提高教学有效性,体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完成的种子萌发实验的瓶子。
环节一利用视频,激情导入
教师视频播放种子的萌发过程,引出问题: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种子在什么环境下能萌发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视频播放,让学生对被子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探索点,有效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
环节二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第一步:根据书本资料做出假设,将假设的三个条件写于黑板上,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思考怎样设计对照实验?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互助、教师引导,让学生能自主设计对照实验。
第二步:教师让学生展示课前实验的结果,描述实验过程,能有效帮助其他学生对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有一个初步认识。通过视频播放再次展示四个实验瓶中的具体条件,让学生思考四个瓶子中的条件和黑板上假设出的条件是否相对应,并在黑板上用“√”和“×”进行标注。
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一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找出其中有几组对照实验,其控制变量是什么。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第四步: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探究种子萌发的不同实验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师质疑:种子的萌发需要光吗?种子萌发过程中要施肥吗?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师生合作,归纳得出:种子一般都播种在土壤中,见不到光。所以,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由于种子的子叶或胚乳中储存了萌发阶段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不需要施肥,如果施肥,也是用于幼苗的生长发育需要。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习题:将颗粒完整的活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约25℃的条件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中,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
A.甲先萌发 B.乙先萌发 C.同时萌发 D.都不萌发 答〔 〕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解知识梯度,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设计环环相扣的探索点,有效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巧设探究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环节三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教师质疑:环境条件都满足了,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进行生命教育,感知种子萌发的不易。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通过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明白在农业生产上为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播种之前必须测定种子的发芽率。通过知识拓展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知识拓展】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有些植物的种子,有完整的活的胚,但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仍不萌发,好像必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睡眠”才能萌发,这种现象叫做种子的休眠。种子休眠是植物经过长期演化而获得的对外界条件以及季节性变化的一种适应。
例如生长在温带的植物,种子在秋天成熟,如果落到土壤里很快就萌发,不久寒冷的冬季就到来,幼苗就可能被冻死。如果种子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眠,就可避过冬天。各种植物的种子,休眠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小麦、水稻和棉花等种子的休眠期很短,种子收获后,很短时间就可完成。有的植物种子的休眠期需要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经过休眠期的种子,播到土中后,如果不萌发,其中有一个原因可能是种子已失去生活力。因为种子有一定的寿命。不同植物的种子寿命长短有很大差别。例如:杨、柳的种子寿命只有10多天;大多数栽培作物种子的寿命为3~5年;桃、杏、李等种子寿命为5~6年;在特殊情况下,莲的种子寿命可长达千年。
有过这样的记载:新中国建立不久,科学家在辽宁省普兰店泡子屯附近的泥炭层中,挖出了沉睡1000多年的莲子。1951年把古莲子播下,它们竟在1953年夏季开出了艳丽的荷花。为什么古莲子千年不死?原因是古莲子表面有一层坚硬的既不透水又不透气的种皮,使种子在缺水缺氧(加上当地的低温)的情况下被迫处于休眠状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同伴互助,帮助学生掌握新知。通过学以致用和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
环节四课前探究,加深理解
课前,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种子萌发过程的探究实验。课上,(组间进行交流)由各小组根据实验现象描述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记录和结果。根据学生的疑惑,教师视频播放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质疑:(1)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一定的水分?让学生明确种子萌发时只有吸水胀破种皮,才能促使胚的进一步发育。然后,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分别发育成茎和叶、以及连接根和茎的部分。通过知识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水。(2)种子萌发与环境中的营养条件有关吗?视频播放有助于学生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主要从子叶或胚乳中获得与环境无关。
【知识拓展】
种子吸水膨胀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你能不能想想到,小小的种子在吸水膨胀的时候能够产生多大的力量?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试验吧!取一个玻璃瓶,往瓶子里装满干大豆,灌满清水,盖紧瓶盖。然后,吧玻璃瓶放到温暖的地方。不久,干大豆就吸水膨胀了,以至最终十玻璃瓶爆裂开来。
据说,从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干豌豆装满一个铁炉子,干豌豆吸水膨胀时,竟顶起了80千克的炉盖。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曾经利用种子膨胀时产生的力量,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原来,人的颅骨是有许多块参差不齐的骨组成的。相邻的骨片互相“咬合”在一起,使颅骨十分坚固,要想把一块块骨片完整的分离出来,那是十分困难的。17世纪的解剖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往颅骨里面装满干燥的种子,让种子吸水膨胀,结果一块块骨片都渐渐的彼此分离开来,丝毫没有损坏骨片和接合缝。
种子膨胀的力量能够顶起土壤中坚硬的土块,甚至可以顶起在体积和重量上超过它不止一倍的土块,这对幼苗的及时出土,是十分有利的。
从中,你有什么启发吗?
在此基础上,通过训练:(1)农业生产上如何促进种子的提早萌发?
(2)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播种所需的种子,应选择什么样的种子呢?
(3)我国北方早春播种后,为什么要地膜覆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将课内外探究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解决实验现象周期过长,课上难以观察的问题。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形象直观的视频播放,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较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拓展,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以致用,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节五达标检测,复习巩固
种子的萌发教学实录 篇5
图图来到了种子商店,这些都是什么种子?(依次出示图片)——蚕豆 ——绿豆 ——花生 ——黑米 ——黄豆
——四季豆(师:叫做白芸豆)种子有什么不同? ——大小、颜色 ——形状
种子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都要去繁殖后代。图图带走了4颗种子,观察一下“种子外部相似的地方”
——都有一条白色的痕迹
(拿材料观察)板书:种皮(种脐)
为什么有种脐
——发芽的时候要从这里出去
看其他种子图片上的种脐。(出示一些图片)图图想继续研究,就拿出来小刀,(教师演示用小刀割)好不好? ——会损坏种子的结构 „„
那你有什么好办法? ——用热水泡 ——把种皮剥掉 用水泡就可以了。出示照片:
一天以后,水到哪里去了? ——被种子吸收了
(看材料浸泡一天后的种子)——大了许多 ——种皮涨破了 ——种皮好播了。谁来演示一下怎样剥?
——(学生演示)从种脐开始剥 她剥的一片一片的,要注意些什么? ——尽可能完整
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四粒种子都剥开。
(10:40学生活动:剥蚕豆、红豆、黄豆、白芸豆。课件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安静、认真地剥豆,教师插话:现在只要剥好四粒豆就可以了)10:45活动结束 图图发现:(声音播放)种子可以分成胚和种皮两部分。那么,种皮和胚有什么作用呢? ——种皮大概是保护种子的
——种皮可能是吸收营养的 ——胚可能是长成„„的 ——种皮应该不是吸收营养的
种皮是保护种子的,胚是最神奇的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关于胚,刚才有同学在做一件是事情,请说说(你刚才做的事情)。——胚能被分开来
那我们来试试:把胚分开,里面有什么?画图记录下来(10:48学生活动:分开白芸豆等4种豆的胚)
(出示课件声音,图图的话)种子的„„不同,但是我还是找到了许多相同的地方,你找到了吗?
——外面有芽 芽长在哪里呢?
——(学生说不清楚)
是不是把种子都分成了两片? ——是(画图)这两片叫做子叶。
那么,小小的芽长在哪里? ——子叶的上面
——里面有个像嫩叶子一样的东西
我们有很多同学也观察到了这些芽(出示几张学生画的胚根和胚芽,适当点评)你有没有想过将来长成什么? ——„„
——是根。不,是茎
那你还不如说将来会长成根和茎
(课件播放)颁开子叶找一找,芽的里面是什么? ——胚芽、胚轴、胚根(教师板书)(出示四粒种子颁开的图)
指名学生找一找胚芽、胚轴和胚根(具体方法是:下面的学生报胚根、胚轴或胚芽的名称,上面的学生在课件图中找出来,如果上面的学生找错了,下面出题的学生就用描述特征的语言给她提示)。
(教师和学生一起说一说:种子的结构是怎样的)胚根和胚芽会怎样变化? ——会越长越大 ——会长成根和茎
——胚芽长成„„胚根长成„„
我们能不能用事实说话?图图是怎样让种子萌发? ——种在泥土里
——需要棉花、杯子、洒水„„ 教师演示:种子、餐巾纸„„ 图图用拍照的方法记录下来了。(出示图片)看到了什么? ——它长得越来越大了 ——越来越长了 ——子叶都萎缩了 你觉得为什么会萎缩?
——营养给了胚芽和胚根
你知道哪个是胚根哪个是胚芽?
——(学生指示:最后一幅图中能找对培根和胚芽,第三幅图中不能找对)老师按照这些方法萌发了一些种子,请打开3号信封看一看(分组活动:观察3粒已经不同程度萌发的种子)你觉得哪颗是刚开始萌发的?
——(学生回答,教师给这些蚕豆种子按照萌发顺序排队)你觉得胚芽长成了什么? ——茎和叶 那胚根呢? ——根
那么子叶呢?
——应该是提供营养的
你观察到什么觉得是提供营养的? ——看到小了 真的是萎缩了。(教师出示图片:萌发更进一步的种子)
想不想自己也让种子萌发?那就做一个回家作业,还要把萌发的情况记录下来。(记录些什么?)——写日记 ——画图。——拍照
(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学生一起看课件上的记录表)我们可以记录些什么呢? ——形状、颜色、大小„„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赵冬林) 篇6
大靖初级中学
赵冬林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第一节课已经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但这一节课在巩固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自身条件,进而学习种子萌发的过程,这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2、能力方面:
(1)通过复习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巩固对 1 照实验这一方法,加强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自身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①、通过学习种子萌发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交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二)重点:
1.复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3.加强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三)难点:
1.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结论的得出。2.种子萌发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往往是从电视、报刊或课本等途径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情况,真正亲手实验或亲眼观察植物种子萌发的学生不多。至于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虽然能说出 几句但又不敢肯定。能利用实验总结出科学理论的同学更少。让几个学生一起亲手设计实验又寻找种子萌发条件,既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必要的外界条件,初步学会如何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总结,当然也是他们乐意去做的事。实验探究方法合作拟订及合作实验在以前学习的课程里已有一定基础,这节课对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可以起到进步深化。
三、教学方法、理念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四、教学步骤
活动一:课前准备
课前可提前三天的时间,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活动二:复习引入
复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的实验设计。引导得出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等外界环境条件 活动
三、教学过程
1.多媒体展示处于休眠期的种子,胚死亡的种子的图片 图片展示被昆虫咬坏或储存时间过长已经死亡的种子让同学们想想能不能萌发?
此外,告诉学生种子成熟后大都有一段时间的休眠,正在休眠时期的种子也是不能萌发的。
教师引导得出实验结论:
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等外界环境条件外,种子自身结构完整、活的胚储藏丰富营养、度过休眠期直接影响萌发率。
2.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有了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后,就可以萌发成为幼苗。那么,幼苗又是如何发育形成的呢?
展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的图片。学生观看种子萌发的过程,感叹生命的伟大。说出种子的各个部分分别发育成了新植株的什么器官。
1.测定种子的发育率小活动的开展,将生物与数学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科学兴趣。
白芨种子无菌萌发研究 篇7
关键词:白芨,无菌萌发,种子活力,生长调节剂,蜗牛酶
1 引言
白芨 (Bletilla striata (Thunb.) Teichb.f.) 为兰科 (Orchidaceae) 白芨属 (Bletilla) 多年生草本植物[1], 其块茎为我国传统中药, 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咳血吐血、疮疡肿毒等疾病[2]。白芨种子细小、种皮为单层细胞组成, 胚不分化, 无胚乳, 在野生条件下很难萌发[3]。目前由于人工无节制采挖导致白芨野生资源紧缺, 已被国家列为珍稀濒危植物。白芨蒴果包含上万粒种子,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白芨进行无菌萌发, 可以提高其萌发率, 得到大量组培苗, 是解决传统分株繁殖效率低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优化白芨种子萌发, 本研究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对白芨种子萌发的影响, 为其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实验所用的白芨蒴果, 由江西省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提供。种龄约150 d, 果实饱满, 无开裂, 实验材料带回实验室后存置于4℃的冰箱中储藏, 备用。
2.2 方法
2.2.1 白芨蒴果消毒
将成熟的白芨蒴果刷洗干净, 自来水冲洗10 min~15 min后, 用75%的乙醇浸泡7~8 min, 再用0.1%的Hg Cl2浸泡灭菌8 min, 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干净后, 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待用。
2.2.2 不同贮藏时间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对刚采集的种子和4℃冰箱里保存有7 d、30 d、60 d的白芨蒴果经过消毒后, 将白芨种子分别等量均匀的播撒在不同的培养皿内, 编号A、B、C、D。加入适量的0.5%TTC溶液, 以覆盖种子为度, 25℃黑暗条件下染色24 h, 实验重复3次。染色完成后, 再用蒸馏水将种子冲洗3~5次, 显微镜下观察种子的染色情况。
2.2.3 生长调节剂对白芨种子无菌萌发影响
以TDZ、NAA、6-BA为因素, 将白芨种子均匀抖落散布培养基上 (表1) , 随即封口, 做好标记。每瓶播种等量的种子, 每组接种30瓶。基本培养基选用MS培养基+35 g/L蔗糖, 固体培养基添加7 g/L琼脂粉和0.5 g/L活性炭, p H为5.6~5.8。同时, 不添加NAA、6-BA和TDZ为对照组。先将培养基置于暗条件下培养, 种子萌发后再移至光照条件下, 培养温度为 (25±2) ℃, 光照强度1 000 lx, 光照时间12 h/d。每隔7d观察各组染菌情况, 记录各种处理的萌发及生长情况 (表1) 。
2.2.4 蜗牛酶对白芨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
将蜗牛酶配成质量浓度1%、3%、6%的溶液, 于0.45μm的微孔有机薄膜过滤除菌, 以蜗牛酶浓度、水浴时间、水浴温度设为3个因素, 在3水平下进行正交实验, 每组播种30瓶, 培养基为MS培养基+35 g/L蔗糖, 培养条件同1.2.3, 每隔7 d检查其污染情况, 剔除染菌的培养瓶, 记录各种处理的萌发及生长情况。每隔10 d在超净操作台上随机选取10瓶, 计录种子萌发率 (表2) 。
2.3 数据分析
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贮藏时间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种子生活力是指种子发芽的潜在能力或种胚具有的生命力。白芨种子活力与被染的颜色的深度成正比。由图1可知, 7 d时白芨种子的胚染色呈深红色, 有强的活力;30 d时白芨种子的胚染色呈鲜红色, 有较强的活力;60 d时白芨种子的胚染色呈粉红色, 有活力。对种子活力图极性颜色对比分析, 种子活力随着储存天数的增加, 种子活力在不断降低, 但白芨种子活力均在93.0%以上。7 d、30 d、60 d种子活力分别是是95.2%、94.3%、93.5%。由此可知, 在本研究中, 贮藏在4℃的冰箱里使用的白芨种子均有较强的活性。
3.2 生长调节剂对白芨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
由表3可知, 白芨种子培养50 d后, TDZ、NAA和6-BA三种生长调节剂均明显地提高了白芨种子的萌发率。不同浓度激素处理的白芨种子萌发启动快慢影响不大, 相差最多10 d。NAA、TDZ和6-BA三种生长调节剂对白芨的萌发具有促进的作用5、6、8、3号培养基萌发率提高了69.3%、57%、49.9%、47.3%, 促进效果最佳的是MS+0.03 mg/L TDZ+0.5 mg/L NAA+1.5mg/L 6-BA。
2.3蜗牛酶对白芨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
种子初始萌发时间是反应种子萌发快慢的指标。由表4和5可知:相同培养条件下, 蜗牛酶对白芨种子萌发影响有显著差异。蜗牛酶在上述处理条件下均可提高白芨种子萌发率, 而且能促进种子萌发时间缩短, 生长整齐, 为白芨组织快速繁殖提供原球茎, 最适处理方法为:25℃, 40 min, 酶浓度3%。
4 结语
种子活力是进行种子萌发试验能否进行成功的关键因素。白芨自从采集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 白芨种子的活力指数的线条呈逐渐下降的走势, 种子活力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缓慢降低。短时间内低温保存均可使白芨种子保持较高活性, 适宜播种。
生长调节剂促进兰科种子萌发的研究早有研究也已被证明, 生长调节剂对白芨种子萌发的影响的研究也有差别, 这是由于使用外源植物激素可以打破种子休眠, 在一定的激素浓度下可促进白芨种子的萌发率。而基本培养基中的活性炭的加入, 主要起到吸附释放出来的有害物质和净化白芨生长微环境的作用, 并且碳粉可以抑制萌发过程的褐化, 可提高种子萌发率, 降低污染率。
白芨种子的胚, 贮藏营养物质很少, 胚乳极度缺乏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加之, 兰科植物种子普遍存在种皮厚密、透性差或种皮存在抑制物等有关[4]。本试验选择蜗牛酶的原因是蜗牛酶通过酶解白芨种子的细胞壁, 提高白芨种子萌发率。
采用4℃低温保存白芨种子可使其在较长时间种子活力在93.0%以上;在培养温度为 (25±2) ℃, 光照强度1 000 lx, 光照时间12 h/d下, 考虑以MS+0.03mg/L TDZ+0.5 mg/L NAA+1.5 mg/L 6-BA+0.5%活性炭为生长调节剂萌发培养基最为适宜, 种子萌发率可达91.6%, 或采用水浴25℃, 水浴时间为40 min, 浓度为3%蜗牛酶处理后种子萌发率最高, 萌发率为93.4%。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张燕, 黎斌, 李思锋.不同培养基上白芨的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态发生[J].西北植物学报, 2009 (8) :1584~1589.
[3]叶静, 郑晓君, 管常东, 等.白芨的无菌萌发与组织培养[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1) :422~425.
深山含笑种子的萌发特性研究 篇8
关键词:深山含笑;温度;光照;暗处理;萌发率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043-02
种子萌发是植物史的关键特征之一,也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保持自身繁衍的重要过程[1]。种子萌发直接影响幼苗存活、个体适合度和植物生活史的表达,进而影响到种群动态、植被分布和恢复等生态过程[2]。因此,研究种子发芽的规律,有助于认识和阐明物种进化及其生态适应特征。种子能否发芽产生正常苗,受外界环境因素如水分、温度、氧气、光照、土壤盐分、化学物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 Dunn)是木兰科含笑属常绿阔叶树种,高达20m左右,为国家二级珍稀景观树种[3],在现代化都市绿化森林生态景观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抗干热、抗二氧化硫的能力较强,喜土层深厚、疏松、肥沃而湿润的酸性砂质土。该树种材质好、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病虫害少,是一种速生常绿阔叶用材树种。本实验主要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对深山含笑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以期为该树种的人工育苗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子的收集 2015年11月下旬,将深山含笑的果实采回后置于通风处自然晾干,去除假种皮,将取出的种子置于沙中,进行搓揉、冲洗,最后获得种子。将种子每500粒分为一组在电子天平中进行称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
1.2 种子的储存 将取得的种子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h后用蒸馏水冲洗,再摊晾2d,将种子分为2组,其中一组用含水量2%~4%的细砂分层储藏,每7d检查1次。另一组种子混湿砂于塑料袋中,置4℃冷藏。
1.3 种子萌发实验 随机选取形态完整的种子480粒,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30min,蒸馏水冲洗。为提高发芽率,可放入温水中浸泡24h进行催种,待种子吸水膨胀后捞出种子放置竹箩内晾干。将种子分为24组,每组20粒,其中12组将种子均匀排列在含有沙土的培养皿中,使种子适当的露出部分在沙土外部,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培养皿盖,作为光照组,每组3次重复。将剩余12组种子排列在含有少量沙土的培养皿中,再加入沙土将种子完全淹没,加入适量蒸馏水,盖上培养皿盖,作为暗处理组,每组3次重复。将处理好的光照和黑暗组分别置于10℃、15℃、20℃和25℃下萌发,实验过程中适当进行补水,记录种子萌发状态,测定种子萌发率。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将胚根突破种皮1mm视为萌发,在种子培养7d后开始进行观察,每天观察1次,记录萌发种子数,并去除已发芽的种子。种子萌发参数包括萌发率(Germination percentage)和平均萌发时间(Mean germination time,MGT),其计算公式如下:
萌发率(%)=发芽种子数×100/供试种子数;
平均萌发时间(MGT)=∑(ti×ni)/N;
式中:ti为自萌发实验开始的天数,ni为在ti天内萌发的种子数,N为萌发种子的总数。
所有实验数据在Excel 2007中统计完成,结果以平均数(Mean)±标准差(SE)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深山含笑种子鲜重与干重 从表1可见,深山含笑种子500粒的鲜重均值为24.19g,干重为8.29g。
2.2 深山含笑种子的萌发特性 从表2可见,在光照条件下,随着温度的上升,种子的起始萌发时间不断缩短,终萌发率不断增加。在15℃时,起始萌发时间为55d,终萌发率为5%;而当温度升至25℃时,起始萌发时间为43d,比15℃时缩短了12d,终萌发率为25%,在所实验温度范围中萌发率最高。
3 讨论
本实验中深山含笑的起始萌发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种子的萌发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这说明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深山含笑种子的萌发。但由于萌发周期较长,在持续较高温度下种子易腐烂霉变,因此,在处理像深山含笑这类萌发周期较长的种子萌发时,还应对可能出现的霉变作相应的预处理。此外,实验还表明,在暗处理中无论在哪种温度条件下深山含笑种子均不能萌发,说明其种子萌发需要光照条件。本研究为深山含笑种子的萌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总体萌发率不高(不超过30%),其萌发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颖娟,王玉山,李绍舜.贮藏条件和时间对西鄂尔多斯5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1,47(1):36-41.
[2]刘波,吕宪国,姜明,等.光照、水深交互作用对松嫩湿地芦苇种子萌发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5,39(6):616-620.
[3]操璟璟,陈凤美,龚玉霞,等.深山含笑叶片的挥发油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16(3):27-30.
【人教版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学设计01-02
种子的萌发10-20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07-27
种子的萌发第一课时12-04
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学问题的优化设计08-29
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什么05-21
盐生植物种子萌发对环境的适应对策07-07
外源ABA和GA3对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06-11
人教版草原的教学设计08-08
人教版穷人的教学设计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