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调解申请书

2024-09-18

民事调解申请书(精选11篇)

民事调解申请书 篇1

如果大家不知道怎么写一份调解申请书相关内容,那么了解学习一下下面的内容作为参考,首先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民事纠纷调解申请书大全这篇文章吧!

最新民事调解申请书范文 xx县公安局xx派出所: 本人李xx,系永建辖区xx村委会xxx村村民,2011年12月26日21时许,本村村民杨xx及家人因口角和我发生争吵,随后,杨xx及家人用木棒将我打伤,导致我受伤。受伤后我被送到巍山民康医院和大理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花去医疗费87911.04元,还产生了其他相关费用。经大理滇西司法鉴定中心(2012)临床鉴字第339号鉴定意见书及(2012)临床鉴字第340号鉴定意见书鉴定,我的伤情为轻伤,后续治疗费45005000元。鉴于对方的犯罪行为给我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侵害,导致我产生了巨额医药费,对方至今也未积极垫付或赔偿任何相关费用。为定纷止争,顺应目前我国的大调解居民,构建和谐社会,我恳请你们帮助,对本案的医疗费及其他费用及相关赔偿问题进行调解。特此申请。此呈 xx县公安局xx派出所 申请人:李xx 2012年02月27日 民事纠纷调解申请书大全

精选民事调解申请书 times;times;省times;times;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调解书(199times;)民终字第times;times;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李云,男,1957年生,汉族,农民,住江浦县刘新镇孔湾村三组。上诉人(原审原告)李征,男,1988年出生,汉族,学生,住址同上。法定代理人李云(李征之父)。上列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李强,南京正宏律师事务所律师。上列两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袁尚,男,教师,住江浦县新城中学宿舍。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江浦县刘新镇集体商业总店(下称商业总店),住所地江浦县刘新镇街道。法定代表人朱平,商业总店经理。委托代理人陈康,江苏石城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祝庆,男,江浦县供销合作社科长,住江浦县供销合作社宿舍。

案由:人身损害赔偿 上诉人李云、李征不服江浦县人民法院(1996)江民初字第98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请撤销原判,判令被上诉人商业总店赔偿经济损失。1995年10月12日李云从商业总店购买煤油1公斤,次日晚17时许将其用于照明发生爆炸,致李云、李征父子被烧伤。经医院诊断:李云为左上肢、右下肢10%面积Ⅱdeg;烧伤;李征头、颈、胸、双上肢13%面积Ⅱdeg;~Шdeg;烧伤伴感染。本院法医景德鉴定李征面部损伤属五级伤残。李云父子住院治疗期间,商业总店支付了医疗费1万元。尔后,双方就赔偿问题协商未果,李云、李征于1996年5月诉至原审法院,要求商业总店赔偿14万元。原审法院判决李云、李征的诉讼请求后,李云、李征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本案在审理过程中,经本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以下协议:

一、商业总店赔偿李云、李征经济损失4?2万元。扣除已付1万元,余款3?2万元,本调解书送达之日给付5000元,今年12月31日前给付5000元,1998年6月30日前给付5000元,12月31日前给付5000元,1999年6月30日前给付5000元,12月31日前给付7000元。二、一审诉讼费250元,二审诉讼费50元,合计300元,商业总店负担250元,李云负担50元。上述协议,符合有关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本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审判长:沈平

审判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申请书

申请人:某村民小组 负责人:侯某 被申请人:某村村委会 法定代表人:张某 申请事项

1、依法解除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租赁合同;

2、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剩余的租金36000元。事实与理由 2001年10月1日,被申请人租赁申请人120亩耕地发展林果业,租金按每亩1000斤小麦作为租金,也可以折合人民币,并签订租赁合同。第一年按每亩600元支付的租金,第二年按700元,以后由于小麦价格基本上都是六毛多,都是按600元支付的租金。2009小麦价格已经涨到0.9元多,被告仍按600元支付租金,严重违反合同的约定。经过多次协商,被申请人拒不支付申请人剩余的36000元租金。经查证,被申请人未经申请人同意已将该耕地转包给其他人,根据法律的规定,申请人有权解除合同。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有关规定,申请人特向某人民政府申请调解。此致 县某乡人民政府 申请人:郓城某乡行政村第四村民小组 负责人:侯某 2010年3月12日

民事调解申请书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2012年修正) 》第九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 应当及时判决。”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 不论是在一审程序、二审程序还是审判监督程序, 始终贯穿整个审判程序中。所以现阶段, 在我国人民法院﹙以基层法院为主﹚审理的各类民事案件中, 调解结案与判决结案的相比数量大、类型多, 从而使调解结案占据了法院民事审理结案的重要地位。这与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法律思想、传统理念、经济基础、基本国情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

二、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特点

我国法院的调解与民间调解等其他类型并不相同。虽然其本质上仍然是以当事人的自愿、公平为基础, 但是这种调解却有着明显的不同。此时的调解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调, 是进入法律程序后进行的调解, 是被纳入法制化轨道的调解, 它是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处分权的有机融合。因此法院调解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调解, 有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其调解人员的构成不同, 即调解是在具有审判权的法官主持下进行的, 而不是在其他人员或者是其他组织下组织的, 是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

三、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意义

民事调解制度在较长的时间内在民事审判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 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体现了我国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审判实务中民事调解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需要我们在民事审判中以维护人民权利、保障人民利益, 如促使他们心平气和的达成协议, 以及化解具体纠纷, 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这样不仅能实现法律的最基本的目的, 还能发挥法律的辐射作用,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坚实的法律保障。

四、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弊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法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每个人的法律意识也随之提升, 虽然调解制度在我国民事审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意义, 但是法院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也随之显现出来。

(一) 随意启动调解程序

法院调解贯穿于审判程序的全过程, 这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这意味着调解并没有独立的启动程序。法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组织当事人调解, 启动调解程序的随意性较大, 造成诉讼调解中法官主导作用和中心地位过于突出, 而调解应该是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自己主动提出, 这有悖于当事人自愿的调解原则, 会造成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受到一定压制, 当事人往往会在法官的多次劝说下达成调解协议, 当事人自由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诉讼权利受到侵害, 同时也为“强制调解”这一弊端留下了广泛的空间, 失去法院调解所具有的独特的自愿、平等、公平价值。

(二) 调解的主导者被定位于法院的审判人员

法院的审判人员一般具有两种身份, 既是审判者, 又同时被定位于调解者的身份, 对案件的审判和调解是由同一名法官兼任, 这在我国的民事审判活动中非常普遍, 法院也未曾觉过不妥。然而在事实上, 同一名法官同时具备由审判者和调解者两种身份的做法, 从法理上看会使得法官在民事诉讼程序中面临一种严重的角色冲突, 这样会造成审判人员为了达到尽早审结案件的目的, 而掺杂自我意识在其中, 并不断给双方当事人施加压力。这不仅仅不符合法律的基本原则, 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 我国法院的调解制度贯穿于整个审判过程始终

但是较之判决, 调解却往往剥夺了当事人的上诉权。调解可以使审判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办案数量、减少上诉案件, 是法官审理的风险降低, 这就促使了许多法官在民事审判中最先适用调解制度。这也限制了当事人向上一级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 变相的剥夺了当事人的上诉权。中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调解达成协议, 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 即具有法律效力。”调解协议一经生效, 即表明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已经解决, 产生与生效判决同等的效果, 除个别特殊案件 (如调解和好的离婚、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外, 不得再行起诉、上诉, 因而审判监督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同时, 由于调解协议或送达回证上的签字属于自愿, 当事人尽管可能无奈, 但也只好“认栽”, 反而无法得知并且。而且正是由于这种“自愿”, 除严重违反程序外, 使当事人无法提出充分证据, 从而导致再审的机会几乎为零。

(四) 缺乏对违法调解行为的制裁机制建立

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调解协议, 法官对其合法性负有审查的义务, 例如有的案件当事人恶意串通, 为逃避他人债务以诉讼调解的方式规避法律责任、转移财产, 较为常见的有调解为了征地动迁而假离婚、为了逃脱应有的债务而假抵债等, 对于这类案件的调解, 往往是事后才发现调解目的恶意并损害了第三人利益, 在我国法律仍然缺乏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虽然对已经有关于恶意诉讼的规定, 但是仍需要继续探索。

民事调解作为我国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在纠纷解决体系以及我国的社会治理和社会改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突出地反映了调解与诉讼复杂而生动的关系以及司法改革中的一些理念和实践问题, 我们应该在立法以及实践中不断改进, 进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 保护人民权利的目的, 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开辟新的途径。

摘要:民事调解, 是指当事人双方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 由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 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 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 解决民事权益争议, 促使双方当事人解决纠纷、达成协议、终结诉讼的一种方式。调解制度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作为贯穿我国民事审判全过程的一种常用制度, 调解制度对我国建立以“司法为民”为大前提的法治社会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民事调解申请书 篇3

摘 要:随着审判任务的日益繁重,调解这一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越发受到重视,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有效地推动了法院的调解工作开展,案件调解率大大提高,大量的诉讼纠纷被化解,社会矛盾被钝化,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调解已经成为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审判效率,减轻当事人讼累的重要手段。但也有不好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民事调解;申请执行;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23-02

一、民事调解案件申请执行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数占申请执行案件总数的比例和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迅速提升,且与案件调解率成正比,调解申请执行案件类型比较集中,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难度加大。

(一)案件类型比较集中

申请强制执行的调解案件多集中在涉及债权债务合同、侵权纠纷和劳动争议等具有财产给付内容的案件。其中以债权债务合同纠纷最多,其次是侵权纠纷和涉及婚姻家庭的财产类纠纷。

(二)执行难度相对加大

法院调解是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互谅互让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在签订协议过程中,应考虑到自己的履行能力,在协议生效后自觉履行,但从调研情况看,许多调解案件在进入执行程序后,义务人仍会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和规避执行,从而使自己的诉讼利益最大化。另外,相比较判决案件,调解案件在诉讼阶段采取保全措施的比较少,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难度更大。

(三)当事人情绪激动,矛盾激化风险加剧

调解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对执行结果的心理预期比判决案件要高,特别是有些案件在调解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基于对法官、法院以及对方当事人的信任,已经做出较大让步,一旦不能自动履行难免会有情绪,在执行中常常会指责法院办案不力,甚至认为法院调解不当或调解有误,进而引起信访、申诉,使当事人之间普通的民事纠纷演变成当事人和法院之间的矛盾。

二、民商事调解案件不能履行的影响

(一)债权人权益难以保障

在审判实践中,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相互妥协、让步的产物。一般来说权利人之所以愿意让步、同意调解,是不希望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以缩短办案周期,尽快实现自己的权益。但调解协议如果得不到自动履行,那么权利人在调解过程中所做出的让步,不仅不会在执行程序中得到恢复,还将面临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风险,甚至在执行中有的权利人不得不再一次让步,显然这违背了权利人进行调解时的初衷,使权利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二)执行难问题不断涌现

民商事调解案件大量涌进执行程序,使原本就不堪重负的法院执行工作更加雪上加霜,使一直以来困扰着法院的“执行难”问题更加突出。从理论上讲,双方当事人在法院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表明双方实现合意最大化,义务人应当自动履行义务,不应有过多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但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调解申请执行案件占执行案件比例升高,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升高,执行难度增大的“两高一难”现象。

(三)司法资源造成浪费

调解协议的达成、调解书的制作只能代表“案结”,并不能代表“事了”。只有调解协议执行完毕,因纠纷而损害的社会关系才会真正得到平复,法院的工作才真正结束。调解案件从法律本意上来讲是应当由当事人自行完成的行为,现在却由法院强制执行来完成,这是对司法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对法律确立调解制度一种歪曲,同时也助长了某些债务人利用法律规避义务的邪气。

(四)调解功能无法体现

调解案件与判决案件同样进入执行程序,使快捷化解当事人之间纠纷的立法本意弱化,作为原告的一方以让步自身利益为代价达成调解协议,主要目的就是想尽快实现利益,但调解后案件长期得不到执行,当事人的预期愿望没能实现,使当事人对法律丧失信心,造成对法官不应有的误解,执行中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思想更加难以沟通,不利于案件的执行。

(五)涉诉信访压力进一步加剧

部分当事人因调解协议得不到及时履行,进而对法院、对法官产生不信任,甚至迁怒于法院和法官。当法院经过强制执行程序,仍然无法实现当事人的权益时,不少当事人选择上访的方式,向法院施加压力,以使自己的权益得到实现,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法院涉诉信访的压力。

三、民事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高原因分析

(一)当事人层面因素

部分调解案件的当事人缺乏诚信意识,无视法律规定和生效裁判的权威性,挖空心思逃避债务,采取能逃则逃,能躲则躲,能赖则赖的消极态度抗拒执行。恶意调解,逃避债务,一些当事人把调解当作拖延债务履行,减轻债务履行义务的一种手段,在案件的调解过程中存有恶意,企图通过调解拖延时间使权利人放弃部分实体权利,更有甚者企图通过执行阶段的执行和解逼迫权利人进一步让渡权利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的不良动机导致调解协议难以自动履行,同时也导致调解案件的权利人对法院意见加大,双方当事人矛盾加剧,执行难度增加的不利局面。此外,当事人无履行能力也是部分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的原因。

(二)机制上因素

当前调解率高低成为考核法院、法官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调解原则也由原来的“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变为“调解优先,调判结合”重视调解并没有什么,但过分强调调解率,忽视调解案件的自动履行率这一不合理的考评机制导致案件调解过程中存在过于强调调解的表面形式而忽视案件实际问题解决的现象,部分案件虽以调解方式结案,但矛盾并未真正化解,进而进入执行程序。另一方面,调解和执行工作衔接机制不顺畅也是导致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的重要因素,审执分离使得司法工作在各个阶段更加专业化,规制了司法权的滥用,但审执过度分离而缺少衔接则影响了审判和执行的质量,受考评机制和业务量的影响,部分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不关注调解案件的履行问题,单纯为提高调解率而调解,导致调解质量不高,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增多。

(三)法官层面因素

在审判实践中,受证据因素和考核目标的影响,部分法官为迅速提升案件调解率,规避办案风险,降低改判、发回重审率,在办案中存在“和稀泥”的现象,在没有查清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的情况下匆忙主持调解,有的甚至强迫或变相强迫当事人进行调解,结果造成了当事人对调解工作不满,调解申请执行率上升的现象。调解协议不完善,也是导致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高的原因之一。一方面,部分法官在调解协议的内容表述上不够清晰,致使当事人因履行问题发生分歧而申请执行;另一方面,多数调解书中确定的履行制约措施不足,当事人违约履行成本不高,致使当事人容易对生效的调解协议反悔,进而进入执行程序。

四、降低民事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调解原则,更新调解理念

在案件的调解工作中需要进一步重申自愿、合法、公平、公正的调解原则,强化对这一调解原则重要性的认识,做到依法调解、公正调解;要更新调解理念,树立案件调解率和调解案件自动履行率兼顾的调解理念,在案件调解过程住兼顾执行,能当庭履行的案件督促当事人尽快履行,不能当庭履行的案件要制定惩治失信的措施,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

(二)健全考评机制,细化调解结案考核标准

矛盾的化解并不是通过单一的案件调解率能够反映出来的,对于调解案件的考核不能仅看调解协议是否达成,调解率是否提升等。应进一步细化调解结案的考评标准,建立调解案件当庭履行率、调解案件自动履行率、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财产保全率、债务担保率等综合考量的考评机制。

(三)建立审判法官协助执行制度

审执分离是为了加大执行力度,提升执行效率,防止司法腐败,但并不是将审判执行截然分开。法官不能就案办案,而应考虑办案效果,兼顾审判执行,应当建立审判法官协助执行制度,在调解结案后,审判法官应及时对当事人进行答疑解惑,并对案件进行跟踪管理,通过电话督促提醒义务人尽快履行义务,延伸调解工作,必要时审判法官也可直接参与到调解案件的执行程序中。

(四)建立财产申报和担保履行制度

在调解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债务人在达成调解协议时对自己履行债务的能力做出说明,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如财产的数量、处所、银行账户等等,使其对财产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样,即使义务人不自动履行协议导致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执行法官也能依据申报尽快查找到被执行人财产,减少执行难度,提升执行效率。同时,对于不能当庭履行的调解案件可以根据需要在调解协议和补充协议上设立担保履行条款,要求债务人或债务人选择的第三人提供相当于债务数额的财产作为抵押或者质押担保,如到期不能履行调解书确定的义务,执行人员可以直接对担保财产采取查封、扣押、拍卖等执行措施,也可以直接对担保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以保证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能够尽快执结。

(五)完善立法修订,将拒不执行调解书纳入刑罚惩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97条之规定,调解书经当事人签收后,具有法律效力。调解是人民法院对审理的民事案件依法进行的一种审判活动,调解书的性质是在法院诉讼活动中进行的、经法院确认、以人民法院名义发出的、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效力的一种司法文书。它与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建议修改刑法第313条,改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调解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使对那些拒不执行调解书的行为进行追究有法可依。实现对拒不执行调解书的当事人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当事人同等的打击力度。

民事调解申请书 篇4

一、区分不同个性当事人“对症下药”,制定恰当调解策略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应当学会掌握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根据民事纠纷的性质、难易程度和当事人的文化素养、脾气性格等确定调解方案,制定调解策略。如有些当事人对调解很不感冒,认为调解解决不了问题,执着地认为只有通过诉讼才能解决问题,把人生的唯一目标建立在胜诉上,认为只有胜诉将来的生活才有出路。于是抱着不胜诉决不罢休的心态,誓将官司打到底。此时当事人的心理已是偏执,诉讼成了他最终的事业和追求。面对这样的当事人,调解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阐明讨论的缺点——费时、费力、费钱,而且一旦民事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双方的矛盾有可能终生不能得到化解,从而正确对待调解。而对脾气暴躁、容易冲动的民事纠纷当事人,就用温和的态度去平息当事人心中的怒火;对为人冷静、通情达理的当事人要晓之以理。

二、针对不同案件,找准原因,剖析双方过错,通过疏导消除误解

在做调解工作时,不能偏听一方,而应当深入调查,掌握案件基本事实,找准纠纷原因,才能在调解时说得有理有据。在民事纠纷中通常的情况是,纠纷双方均存在一定过错,只是双方责任大小不同罢了。如人身损害赔偿类纠纷,一般是双方各有过错,分担责任,而只一方有过错并承担全部责任的纠纷并不多,通过调解前后认真走访调

查等方式找准纠纷前后原因后,调解员可以通过剖析双方过错,指出双方在案件中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然后通过疏导思想来消除彼此间的误会,使双方握手言和。

三、抓住矛盾关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他人促成调解 在有些案件中,特别是亲戚之间的纠纷和村民群体性纠纷,在调解过程中,确定在双方心目中都具有较高威望或者对双方都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如村支书、长辈等,那么调解员就要充分发挥关键人物的作用,因为这些相对于纠纷当事人来说较为冷静,能够客观地看待纠纷,由这些人和纠纷当事人沟通,有时会比调解员发挥的作用大,纠纷就能顺利得到解决。

民事调解协议书 篇5

受害人:彭跃进,男,1959年5月7日生,2012年5月11日因

交通事故死亡。

戴秋风,女,1963年4月25日生,2012年5月11日

因交通事故死亡。

法定代理人:彭娟,女,1985年8月25日生,系以上两位受害人之

女。

彭敏,男,1984年3月21日生,系以上两位受害人之

子。

肇事人:郭先刚,男,1976年10月19日生,汉族,住汉寿县

坡头镇陈家湾村。

法定代理人:李淑先,女,1953年7月16日生,系肇事人之母。肇事人郭先刚在2012年5月11日晚九点左右对彭跃进,戴秋风及孙子三人所驾的两轮摩托进行相撞,造成彭跃进、戴秋风俩人死亡。现肇事人郭先刚被关在押,双方的法定代理人在镇政府多次主持调解下就人身死亡赔偿事宜进行了充分的协商,现双方达成如下赔偿协议:

一、肇事人郭先刚对受害人彭跃进、戴秋风的死亡赔偿所有各项损失费贰拾陆万元(其中含车辆交强险赔偿11万,郭先刚交付现金壹拾伍万元)。郭先刚在彭家办丧事时已赔偿了人民币叁万元,余下壹拾贰万元在签本协议时已经付清。

二、双方达成协议签字后,受害人的子女表示对肇事人郭先刚予以谅解,并希望司法机关在对郭先刚作出刑事判决时予以最大限度从轻处罚。并由彭娟、彭敏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谅解书。

三、镇党委、政府考虑受害方家庭条件及其特殊,由镇政府出面,衔接相关部门解决陆万元(即不再从交强险中扣除县已垫付的陆万元现金)。

四、协议签字后,受害人的子女彭娟、彭敏不再向人民法院提出附带民事讼诉赔偿。

五、该协议签字生效,双方放弃,一切再议权力。

受害方:肇事方:

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人:

民事调解协议书 篇6

乙方:×××(被害人本人或被害人×××家属)

因×××致伤×××一事,现双方经协商一致,达成以下协议,共同遵守:

一、甲方就×××致伤×××,向乙方表示诚挚的道歉;

二、甲方于xxx2年4月×日前赔偿×××各项损失×××元,此赔偿为一次性解决问题,以后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就此事向甲方或犯罪嫌疑人×××提出赔偿;

三、乙方在收取甲方款项时,须向甲方出具收据,并出具谅解书,请求司法机关从轻处理×××;

四、本协议自双方签字即生效,不得反悔。

本协议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派出所留存一份。

甲方:××× 乙方:×××

xxx2年4月×日

相关知识:

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工伤案件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双方签署调解协议后,会到当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调解书,但是仍然不能完全避免协议的效力问题,经常有协议的一方当事人事后反悔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撤销协议、或判决协议无效。此种情形,不但不利于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也有浪费司法资源之嫌。加之从协议签署到起诉的期间可能时间较长,有些关键证据已经无法取得或灭失,使得另一方出于被动的不利地位。

司法确认制度可以很好的避免上述情形的发生,现就司法确认的适用归纳如下要点:

一、什么是司法确认

司法确认制度是指对于涉及到的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经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协议,经双方当事人签字同时经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签字、盖章后,如果双方认为有必要,共同到人民法院申请确认其法律效力的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三条之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二、管辖法院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由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管辖。

三、申请主体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第一条规定:当事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即提起司法确认必须是协议双方当事人且必须是共同提出申请。

四、如何申请

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

1、司法确认申请书、及相关的身份证明、资格证明;

2、调解协议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财产权利证明等证明材料;

3、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

4、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五、司法确认的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三条第二项、第三项之规定: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月4日起施行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三百五十九条规定:确认调解协议的.裁定作出前,当事人撤回申请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

可以看出,司法确认法院应出具裁定书。

但是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第八条: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作出确认决定书;决定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应当作出不予确认决定书。

这两个规定有矛盾的地方,实际操作中,关于是出具裁定书还是决定书,各地法院都有适用。但是,只要是经过司法确认的协议,都具有强制执行力,都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六、司法确认的优势

(1)可以适用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都经过当事人协商一致,起到缓解社会矛盾,定纷止争的社会作用。

(2)简化程序,节省诉讼资源。司法确认事先经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确认,避免了起诉、送达、开庭、质证、辩论、判决等多个司法程序,不但节省的大量时间成本,也避免了当事人的诉累,减轻司法系统的负担。

(3)经济效益。对于当事人来说,不管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调解协议还是申请法院司法确认,都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从而避免当事人走诉讼途径需缴纳的诉讼费、保全费、担保费等多笔支出。

(4)从实践中来看,经过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在工伤案件处理过程中,有利于公司减少经济损失,避免了调解协议无效或变更的法律风险,有利于社会稳定。从员工的角度,又能起到保障其合法权利的作用,遭遇公司不予给付或反悔,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七、是否所有的调解协议都能司法确认

202月4日起施行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三百五十七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一)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的;

(二)不属于收到申请的人民法院管辖的;

(三)申请确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收养关系等身份关系无效、有效或者解除的;

(四)涉及适用其他特别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程序审理的;

(五)调解协议内容涉及物权、知识产权确权的。

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发现有上述不予受理情形的,应当裁定驳回当事人的申请。

第三百六十条 经审查,调解协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驳回申请:

(一)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

(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的;

(三)违背公序良俗的;

(四)违反自愿原则的;

(五)内容不明确的;

(六)其他不能进行司法确认的情形。

农村疑难民事纠纷调解障碍及对策 篇7

一、旧的传统习俗对调解工作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社会文明和法制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各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程不尽相同, 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发达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中, 旧有的风俗习惯已经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们的民事行为以及纠纷的解决也都是遵循当下相关法律的规定, 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相关义务。但在那些欠发达地区的基础农村, 尤其是贫困区域的农村。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还在延续着旧时的传统和习惯。日常民事行为和发生纠纷后的解决方式都还依赖于传统习惯的调整。例如在北方很多地区, 经媒婆或媒汉介绍的亲事, 如果在典礼之前男方反悔的, 则不能请求返还彩礼;如女方反悔则应返还所有彩礼。再如农村各个姓氏家族对祖坟及其周边风水的保护也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 对破坏祖坟及其风水的行为往往不能通过简单的赔偿或恢复来解决问题, 有事后还需要巫婆或神汉的介入。此类民事纠纷往往很难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 一些风俗习惯与现行法律规定不符甚至是相对立的。在调解此类纠纷时, 我们既不能否认法律规定的效力, 同时又要照顾当地的风俗习惯。

除了上述比较典型的情况之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农村人民群众在传统思想、土地权益、男女财产权利、家庭关系、交易习惯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由此而产生的民事纠纷也越来越多, 由于法律的规定和各地方传统习惯有所不同, 相关纠纷解决起来都有很大难度。有时即便是通过司法程序调解了表面上的纠纷, 也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甚至还会激化矛盾。因此, 短时期内还必须结合当地习惯,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根据不同案件的特点探索不同的调解方式, 以而达到从根本上定纷止争的目的。

二、交易缺乏书面凭证导致调解困难

基层农村人民群众的日常民事交易通常都是发生在熟人之间, 如邻居之间、亲戚之间、朋友之间等等, 即便不是亲朋好友, 也大都是同村、邻村或经熟人介绍等等。相互之间基于基本的信任而发生各种民事交易, 因此, 很少形成书面的合同或协议, 一旦双方发生纠纷, 常常缺乏必要的书面证据, 由于各方对当时的约定理解不同, 或相关细节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 就会发生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局面, 这其中也不排除有故意毁约、丧失诚信的行为, 但均因没有书面协议而无法确定责任。此类纠纷在基层农村疑难纠纷案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例如, 在早些时候, 农村承包经营耕地需要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量向政府缴纳“公粮”, 再加上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费用, 总体算下来种地很不“划算”。这一时期, 很多农户就将自己承包的耕地转包给他人耕种, 而自己则外出打工。后来, 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 农村承包经营土地不但不再缴纳“公粮”, 而且还会获得政府补贴。这就使得一些转包耕地的农户想要把耕地收回来, 而转承包人则不愿归还。此类纠纷在广大农村比比皆是, 转包当时基本上都没有书面协议或合同, 具体的约定也不明确。发生纠纷后各持己见, 再加上时间一般较长, 即使当时有第三人在场, 也大都记不得双方口头约定的内容。

上述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的情形仅仅是比较普遍和典型的纠纷之一, 类似的纠纷如互易纠纷、小额借款纠纷、个人劳务纠纷、承揽合同纠纷等等, 都存在书面协议缺失的问题, 发生纠纷之后, 如果双方对约定和事实不能达成一致认识, 再缺乏其他有力的证明材料或证人, 此类纠纷往往会陷入困境。

三、法律认识错误阻碍调解工作顺利进行

法律认识错误是导致纠纷难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 导致纠纷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性质认识不清, 对相关权利的性质理解有误, 还有的对政府部门或司法机关的职责、功能不很了解, 不知道相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作出的处理决定或裁判的法律效力。因此, 会做出一系列错误的行为, 结果事与愿违, 影响了自己合法权利的行使, 错失了维权的机会。但又不甘心利益受损, 于是便会走上信访之路。在众多信访的群众中, 此类访民占有较大的比例。实践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对“诉讼时效”的概念不清楚、不了解, 甚至根本不知道, 更不懂得在保护自己权益是利用时效中断的技巧。往往是在时效过期的时候白白丧失了胜诉权, 本该受法律保护的权益由于自己的懈怠或失误而丧失了请求法律保护的机会。但是由于实体权利的存在, 使得当事人不愿就此放弃, 于是在双方之间就会展开拉锯战, 无法通过司法途径得到保护的一方, 就会漫无目标地到各个政府部门信访。另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是出嫁女儿的继承权问题。虽然继承法规定的很明确, 但还是有不少人不知道或不理解, 通常认为已经出嫁女儿不该分得父母的遗产。就算知道法律规定的也认为出嫁女儿对父母的抚养义务较少而不同意平等继承。诸如此类原因对法律认识错误或不知法律规定而引起的纠纷在调解实务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果能通过人民调解途径, 解决此类纠纷, 有利于将矛盾解决在基层, 将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 大幅度减少信访人数, 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的局面。

四、民事行为缺少合法手续

由于民事行为或民事交易缺乏合法手续, 一旦发生纠纷, 解决起来就增加了难度, 也使得民事调解工作更为困难。例如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转让的过程中, 没有依法办理备案手续或未经村集体组织同意;青年男女“成亲”未办理结婚登记;老人设立口头遗嘱缺乏无利害关系见证人;互换承包经营的土地未进行变更登记;出让或互换宅基地未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等等。在民事行为或民事交易发生的当时, 双方大都是出于平等互利、自愿协商而达成的一致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势的变更、交易标的物的价值变动、交易各方自身的变化等, 都有可能引起某一方或双方的反悔。由于缺乏合法的手续保障, 一旦发生纠纷, 很难简单的界定当初各方行为的性质和法律效力, 双方一旦各执一词, 无论是走司法程序或行政程序, 亦或是进行人民调解, 都会有不少的困难。

五、疑难民事纠纷的调解对策

调解疑难纠纷应针对纠纷的不同类型, 研究不同的调解对策。对于因传统习俗与法律规定不符而导致的疑难纠纷。我们不能一味地强求依法调解, 人民调解不同于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 也不同于人民法院的裁定或判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和法院的裁判必须依法进行, 如出现与法相悖的情况, 则会影响其法律效力。但人民调解不同, 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在双方当事人都能接受的情况下, 完全可以不以法律规定来调解纠纷。传统习俗有好有坏, 好的习俗则可以直接引用;坏的习俗应根据其对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逐渐排除。当习俗与法律不相符合时, 应根据习俗在纠纷中的影响程度并结合法律规定适度应用, 使二者达到平衡, 一切以解决纠纷为重。

对于缺乏书面凭证的交易纠纷, 调解过程中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调查取证方面, 有针对性的调查案件事实和深入讲解相关法律规定有助于此类案件的调解。由于缺乏相应的书面协议等材料, 其他旁证就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关键证据。人民调解组织不同于法院, 法院为了保持居中裁判的地位, 基于程序正义的考虑, 一般情况下不得主动调查取证, 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人们调解组织调解民事纠纷更注重实体效果, 法律并不禁止人民调解组织主动调查取证。因此, 为了更好地解决此类民事纠纷, 人民调解组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调查取证, 也可以请求相关人员或组织帮助或协助取证。但是一定要注意, 即便是证据确凿充分, 还是要尊重当事人自愿的原则, 不能强迫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对于存在法律认识错误或缺少合法手续的纠纷, 应根据案件情况进行法律讲解和教育, 同时根据双方的人缘、地缘关系打好情理牌, 这是调解此类纠纷的关键。一方面要教育双方学习法律, 根据法律规定认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该补办合法手续的应及时补办, 同时还要考虑双方的关系维系, 从人情关系和法外利益方面劝解双方互谅互让, 以和为贵, 以将来的长远利益为重, 妥善解决纠纷。为了避免此类纠纷的频繁发生, 平时多开展普法教育是长效手段之一。普法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灵活性、艰巨性、综合性等特征。人民调解组织要与地方司法行政系统以及司法机关相配合, 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活动。提前的法律教育和宣传要比个案中就事说法更能让当事人信服, 且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纠纷的反复和纠缠。

参考文献

[1]春杨.论我国传统纠纷调解机制对构建和谐农村的意义[EB/OL].法史网, 2008.

[2]邓红蕾, 胡海洋.乡土社会调解的法律文化学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4 (6) .

[3]陈运生, 田赞.农村民事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3) .

浅议民事调解检察监督 篇8

一、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检察监督时遇到的困难

1.检察机关是否有权对损害第三人合法利益、违反合法自愿原则的民事调解以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方式监督缺乏明确法律规定

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实施之前,检察机关是否有权对法院民事调解监督并无明确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法释(1999)4号批复》单方面做出“人民检察院对调解书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解释,以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将生效调解书排除在检察机关抗诉监督范围之外。在此之后,对民事调解的检察监督主要是一些地方上检察机关实践探索,但由于缺乏明确法律依据也是步履维艰。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调解案件监督,但限制了检察机关以抗诉或检察建议方式监督民事调解的范围,未明确将违反合法自愿原则以及损害第三人合法利益的民事调解纳入检察机关可以抗诉或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监督范围,导致司法实践中法院以法律无规定为由排斥检察机关对该类民事调解的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监督。

2.调查核实时证据取得难

民事调解与生效裁判虽然都是在法院诉讼活动中产生,但民事裁判所涉事实及证据已经过法庭调查及认定,检察机关从裁判文书入手,结合当事人陈述及调阅案卷,即可判断该裁判是否存在提出抗诉的事由;而民事调解则缺乏法庭质证,事实缺乏必要的审查核实,调解笔录对于调解过程的描述也常常不完整。虽然修改后民诉法赋予了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但由于民事调解案件一般由基层院受理并审查,基层院民行检察部门受人员数量、业务水平的限制,在对民事调解案件监督时,相对生效裁判的监督,需要耗费较多的精力。特别是一些恶意调解诉讼中,一般以调解结案形式出现,也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申诉的情形,这就增加了检察机关调查核实的难度。

3.检察建议监督方式缺乏刚性

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第208条规定,民事调解检察监督方式主要有检察建议和抗诉两种,检察建议是监督同级法院调解案件的主要方式,其优势是不要求达到抗诉的条件,因而可以缩短案件审查时间,同时对法院考核的负面影响小于抗诉。其劣势也很明显,没有刚性效力,法院掌握了是否采纳主动权,很多检察建议的采纳取决于检法沟通情况。对于法院未采纳的情况,其唯一跟进监督的方式就是提请上级院抗诉,这一方面延长案件审查时间,效率影响办案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新民诉法对民事调解抗诉条件的严格把握,制约了检察机关运用抗诉方式监督民事调解的实现。

二、關于完善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三点建议

1.立法上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民事调解检察监督范围

一是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明确。

无论在司法实践以及理论界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均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凡是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的调解即属于违反“两益”的民事调解,检察机关均可以监督。另一种观点认为,对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范围应当严格按照民诉法的规定,只有国家作为主体享有的国家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才属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则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主要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笔者认为,对“两益”的理解不宜作扩张解释。国家利益应限于国家作为主体享有的利益,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必将影响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民众的某种特定利益或权利的行使。

二是应将损害第三人利益、违反合法自愿原则的民事调解纳入检察机关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监督范围。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有权对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外的民事调解以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方式监督,理由如下:一是民诉法第201条规定了“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符合法定情形的,可以申请再审。”第209条则规定“有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三种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只要符合第209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不论是否损害“两益”,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诉,检察机关就应当依法进行监督。但此类民事调解的监督应以当事人申请为前提,如果当事人放弃了自己应得的权利,检察机关自无监督的必要。二是在审判实践中违反合法自愿原则和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调解大量存在。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违反合法自愿原则,要么损害了法律自身的秩序,要么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集体和他人的权益,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有责任行使法律赋予的抗诉权予以纠正。虽然法律赋予了第三人有权申请撤销民事调解权,但是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也负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面对第三人的监督申请,从维护司法公正的客观需要和检察监督的应有之义出发,检察机关应当进行监督。

2.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的调查核实权

在实践中,很多民事调解都存在未对案件事实认定或认定不清的情况,检察机关审查民事调解案件,需要加强对事实与证据调查力度,不仅要审查现有证据,必要时对现有证据进行鉴定、调查新证据等环节。而提高效率的措施,已为实践验证对的有上下级检察院联动办案或民事检察一体化的工作方式。

3.进一步完善检察建议跟踪监督方式

民事调解小组工作制度 篇9

一、调解工作纪律

1、不得徇私舞弊;

2、不得对纠纷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3、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

4、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二、调解程序

1、受理纠纷:

(1)当事人请求调解的纠纷及时调解;

(2)发现纠纷要主动受理及时调解;

2、调查分析:

受理纠纷,要迅速查明纠纷发生的原因和争议焦点,及时判明纠纷性质,是非曲直,进行研究分析;

3、调解: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做好双方当事人的工作,充分说理,耐心疏导,学习法律规定,消除隔阂,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三、汇报制度

1、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纠纷排查及调处工作情况;

2、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部署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四、登记制度

1、受理民事、经济纠纷应填写登记表;

2、调解民事纠纷,调解结果要进行登记、建档保存;

3、重大疑难问题,要填写讨论登记表,登记表要附讨论内容。

五、组织制度

1、民事调解小组参与调解纠纷,可以一人或数人进行;

2、只对公司员工进行调解;涉及到司外人员的,可以由有关的调解组织共同调解;

3、涉外纠纷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参加,被有关单位和个人邀请参加时,应当给予支持。

4、严重的民事纠纷或重大的经济纠纷,民事调解小组应协助公司或有关部门进行调查、调解。

关于安邦保险淮安中心支公司成立

民事调解小组的通知

各部门、县(区)营销部:

为了更好的维护公司形象、促进员工团结,淮安中心支公司特成立民事调解小组具体人员如下:

组长:张志祥

组员:闫超英张莹莹张藁月林燕 具体职责如下

1、民事调解组,是由公司领导、执委会负责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负责公司民事调解工作。

2、及时调解群众纠纷,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建设平安和谐的文明公司环境。

3、调解工作中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职工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

4、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

5、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6、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充分说理,耐心疏导,消除隔阂,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

7、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司法机关起诉。

8、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积极做好民事纠纷的调解,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方法,严格控制民转刑案件,避免矛盾的转化。

各县(区)营销部遵照中支本级,成立工作小组。

淮安中心支公司2009年6月24日

关于安邦保险淮安中心支公司成立

投诉信访小组的通知

各部门、县(区)营销部:

为了更好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司形象,淮安中心支公司特成立投诉信访小组具体人员如下:

组长:张志祥 副组长:袁燕林

组员:张莹莹高晓芹刘 涛袁婷婷花加刚姜 浩陈赠安宋雪龙王 培具体职责如下:

1、负责受理群众投诉信访检举、控告和申诉中反映公司员工违纪问题的调查处理;

2、负责公司制度的修改建议工作;

3、负责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投诉信访案件调查处理工作;

4、负责指导各部门、县(区)营销部的信访工作;

5、负责投诉信访件的登记、转办、检查、催办、统计、归档等工作。

民事赔偿调解协议书 篇10

甲方:张xx,男,汉族,身份证号码:

乙方:王xx,男,汉族,身份证号码:

丙方:李xx,男,汉族,身份证号码:

鉴于丙方属乙方的雇员,于1月11日在重庆市渝北区xx项目工地工作过程中,丙方不慎造成右手臂骨折。

甲、乙方积极送丙方去医院救治,并支付了医疗费等,现丙方伤情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甲、乙、丙三方本着平等、自愿、公平、合理原则,按照定作人过失责任、雇主责任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对丙方进行赔偿,在三完全理解和认知,经过多次协商,均在真实意思表达下达成如下协议:

一、此次纠纷采取一次性协商处理的方式,三方承诺对该协议书的字词义非常清楚,不存在受到胁迫、欺诈、误解情形。

三方不得再以此为由主张任何民事权利,三方自愿放弃对本协议的撤销权。

本协议签订后,三方均应按本协议约定严格约定义务,任何一方不得反悔。

二、三方一致确认:丙方属乙方的雇员,丙方不属于重庆市渝北区xx项目部及其他任何第三方的雇员。

乙方属在甲方处承揽挖机土石方作业。

此次丙方受伤由甲方承担定作人过失责任赔偿,由乙方承担雇主责任人身损害赔偿。

丙方受伤与重庆市渝北区xx项目部及其他任何第三方无关,丙方不得要求重庆市渝北区xx项目部及其他任何第三方给予任何赔偿。

三、鉴于三方对伤情都有清楚的认识,三方协商确定对伤情不进行伤残等级鉴定,由甲方一次性赔偿丙方人民币元整(¥ 元)。

该款项包括由此次损害赔偿纠纷已产生的或将产生的医疗费、后续治疗费、康复费、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残疾辅助器具费、误工费、护理费、生活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住宿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所有赔偿项目范围内的甲方应承担的所有费用。

鉴于乙方此前分三次共向甲方借支人民币 元整(¥元)支付给丙方,三方一致同意在上述赔偿金额中进行扣除,在扣除后甲方实际支付丙方的赔偿金额为人民币 元整(¥ 元)。

在本协议签署之日起二日内,甲方向丙方支付此赔偿金。

鉴于甲方承担的系部分赔偿责任,其余的大部份赔偿责任由乙方承担,

乙方对丙方的赔偿由其自行协商处理,另行签订赔偿协议,与甲方无关。

四、本协议签订后,甲方与乙丙方之间的纠纷即得以彻底解决。

论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完善 篇11

【关键词】民事诉讼;调解;调审分离

一、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概述

民事诉讼调解,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根据双方当事人自愿合法的原则,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协商解决的制度”[1]。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将调解列为诉讼原则之一,在第八章又作了细化的操作性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和事实清楚、分清是非三大原则。自愿原则包括程序上的自愿和实体上的自愿。前者是指只有双方当事人都同意采用调解方式解决争议时调解程序才可得以启动;后者是指双方当事人是否以及达成何种协议自主决定。合法原则包括程序上的合法与内容上的合法。程序上的合法指人民法院在主持调解时应当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内容上的合法指调解协议的内容应符合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事实清楚、分清是非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应在调解过程中把案件的事实审查清楚,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作出裁断[2]。

二、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不足

几十年来,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制度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亟需作出改革。

(一)调解审判合一问题 我国民诉法没有规定专门的调解程序,法院在整个诉讼过程中都可以主持调解,调解与判决相互结合,调解人员与审判人员存在身份上的竞合。这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在理论上,调审合一忽视了民事调解和民事诉讼的差别,妨碍了调解制度的功能发挥。从程序设置的目的和功能来看,民事调解程序旨在保护当事人的意志自由,保障其自由行使处分权利;民事诉讼程序则着眼于规范法官的裁判权,通过证据规则、事实认定规则和法律适用规则防止法官的恣意。这使得调解程序比审判程序更为灵活,在事实认定和证据规则上也更为宽松。调审合一导致了调解的审判化和审判的调解化。调解的审判化使得立法在事实认定规则上采用了诉讼的标准,审判的调解化则为我国“调解型审判模式”的形成埋下了伏笔[3]。随着近年来民事纠纷案件的急剧增长和法官队伍的流失,法院系统内“案多人少”的状况日益严重。由于调解本身具有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在调审合一的制度前提下,法官越来越多地使用调解结案,很多情况下甚至违法向当事人施压,造成实践中“威逼型”调解、“曲解”型调解、“利益”型调解大量出现,在法官错案追究制和部分法院片面追求调解结案率的大背景下,这些现象愈演愈烈,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调解原则问题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法院开展民事调解工作必须遵守分清是非、查明事实的原则。赞同者认为,民事调解应当严守该规则,若调解人员不能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那么调解结果极有可能损害当事人利益,这样的调解也缺乏严肃性。反对者则指出,既然民事调解以当事人自愿为原则,那么只要当事人依照意思自治达成了调解协议,法院再去查明事实只会浪费司法资源。笔者认为,调解制度本身体现的就是对当事人诉权和自由意志的尊重,只要达成的调解协议以及据此作出的调解书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就没有必要多此一举,而只需对调解结果进行合法性审查即可。(三)民事调解书效力问题 《民事诉讼法》第99条规定,如果经过审判人员调解之后未能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己经达成调解协议但在送达调解书之前有一方反悔的,调解书就无法发挥法律效力,法院应该及时做出判决。该项规则与《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和一般的民法理论相冲突。调解协议属于双方民事行为,只要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自该协议达成之日起就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则意味着,调解书作出后,只要在送达时当事人有一方反悔,则调解协议随同调解书一并无效,这与一般民法理论相冲突,也违反了《民法通则》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条件的规定。实践中,该规范存在的上述漏洞为部分当事人利用,导致恶意调解事件时有发生。

三、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完善

(一)改"调审合一"为"调审分离" 鉴于调审合一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笔者建议实行调审分离,将调解从审判程序中分离, 使之成为与审判活动相等同的独立程序。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建立审前调解制度,由专任的“审前调解”法官对案件进行调解,仅在无调解余地时再转入诉讼程序。机构设置上,可在法院内部单独设置“民事调解庭”具体负责调解工作。(二)取消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 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是我国民事调解审判化的产物,实质上是民事诉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在调解制度中的体现。把它作为民事调解的一项原则很不合适。它违背了公民私权自治原则,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与民事诉讼调解制度追求快捷、高效的功能预设相悖。因此,应当取消该项原则。在节省司法资源的同时,强化合法原则,法院只要负责审查调解协议及调解书的内容不违反公共利益和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即可。(三)强民事调解书的效力 民事诉讼调解是在法院主持下进行的,如果在调解书作出后,当事人仅仅因为拒绝签字就否认其法律效力,则不仅不利于维护法院的权威,也有违诚信原则。民事调解书的订立基础是当事人之间达成的调解协议,因此,可以通过增强调解协议效力的方式来增强调解书的效力。立法上可以规定:调解协议自达成之日起即具有民事合同的效力,不因调解书的不生效而影响调解协议的效力。

参考文献

[1]陈睿.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559 .

[2]马瑞.民事调解问题对策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10

[3]蒙晓毅.人民法院民事调解的困境与前景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6):150-153

作者简介

付慧娟(1986-),女,湖南株洲,中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下一篇:书画室的宣传标语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