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础(精选8篇)
金融基础 篇1
《金融理论与实务》实践实训指导细则
任课教师:曾宇新
一、课程性质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任务
《金融基础》是高职教育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课,它是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大专层次的财经类专业人才设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运用能力,依据高职办学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次的定位,本课程设置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促进。
二.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
1、学生根据实践教学目的收集资料、完成实践性大作业
2、针对一定的主题,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展开讨论,得出分析结论。
3、通过实践性案例的分析,以金融专业的专业视角来模拟解决问题。三.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时安排
1、收益资本化原理的实际运用——资产估值(4学时)
2、案例分析和讨论:证券投资投资的风险控制(4学时)
3、案例分析和实践性作业:汇率风险防范(3学时)
4、案例分析和讨论:货币政策、股市、汇率、利率等金融基础变量的内在联系和变动规律。(4学时)
四、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
1..收益资本化原理的实际运用——资产估值
知识要点:现值、终值、折现率的内在联系和具体计算。风险和流动性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金融资产的估值原理
实践方法:
通过作业熟练计算货币时间价值;
以某一现有的国债品种为例,通过债券的估值公式计算该债券的理论价值;
选取某一上市公司股票,依据金融机构对该公司未来收益和成长性的分析报告,运用股票估值公司计算该股票的理论价值;
以厦门某一小区的房租为依据,选取合适的折现率,以收益资本化为依据计算该小区房地产的理论价值。
以上实践作业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为必做题,其他实践作业任选其中两个完成。
2、案例分析和讨论:证券投资投资的风险控制
知识要点: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风险与报酬的关系;金字塔加仓等资金管理技巧;止损的设置原理。
实践方法:引入案例进行讨论;
以即时行情和模拟筹码为依据,设置一套资金管理系统; 设置一套带有止损止盈的交易系统并说明止损的设置依据。3.案例分析和实践性作业:汇率风险防范
知识要点:汇率风险的种类、汇率风险的要素、风险防范的原理、平衡法、组对法的运用。
实践方法:
以某国际经济交易案例为依据,运用平衡法设计汇率风险的防范策略; 以某国际经济交易案例为依据,运用组对法设计汇率风险的防范策略。
4、案例分析和讨论:货币政策、股市、汇率、利率等金融基础变量的内在联系和变动规律
知识要点:货币政策;货币供求原理和利率的决定;汇率管理制度;汇率和货币量的关系;利率和货币量的关系;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
实践方法:案例分析小论文。
1.自找某一具体案例,以案例为依据评价货币供给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2.自找某一具体案例,以案例为依据评价评价利率的决定因素。3.自找某一具体案例,以案例为依据评价汇率和货币供给的关系。4.自找某一具体案例,以案例为依据评价汇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
五、考核评价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占期末总评的30%,主要以实践性作业的完成为主要评价依据。教师在计划课时内对学生的实践性作业作出点评。
金融基础 篇2
某金融中心项目坐落于山西太原迎泽西大街南侧, 该项目建筑总面积为142 925 m2, 项目具体功能如下:4层地下机械停车库及人防工程设置, 54层地上写字楼及必要的避难层, 标准层层高均为4.2 m, 避难层层高6.3 m, 建筑总高度266 m。该金融中心结构形式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环带桁架结构体系, 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基础采用桩基筏板基础, 桩基为后压浆钻孔灌注桩。
金融中心塔楼塔冠从54层大屋面 (标高245.3 m) 向外伸出, 沿外围四边对角线方向布置, 塔冠顶部造型为倾斜面, 幕墙做法。倾斜面的最高点标高为249.5 m~266.3 m, 塔冠总高度约为4.2 m~21 m。塔冠为顶部立体幕墙的支承结构, 结构支撑形式采用空间管桁架体系, 由12榀竖向长方形立柱桁架、8榀平面桁架及10榀支撑桁架组成;管桁架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 造型优美, 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造型;
2) 性价比高, 控制工程造价;
3) 受力合理, 传力途径明确;
4) 质轻, 有利于结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鉴于此, 钢结构管桁架在该项目塔楼塔冠中得到了广泛使用。此外, 经过对其他项目中管桁架的应用分析可知, 该体系一方面满足了建筑的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建筑的基本要求, 并且与本项目的最新设计理念吻合。在4 m及顶部设置两道腰部环桁架 (正方形环通;形成刚度较大的整体, 有利于共同抵抗地震、风荷载等侧向力的作用) 。支撑桁架一端与主桁架相连, 另一端与核心筒剪力墙连接。为减小塔冠对主体结构框架的作用, 柱脚采用铰接连接方式。
本文结合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地质勘探资料, 主要从结构设计角度探讨金融中心基础设计方案及其处理措施。
2 基础设计
2.1 岩土工程勘察概况
根据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地质勘探资料可知, 本工程所在建筑场地的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 经计算该场地的剪切波速在20 m深度范围内的等效波速值Vse范围为176.93 m/s~181.19 m/s;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4及4.1.6关于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及建筑场地类别判别标准, 本工程覆盖层厚度大于50 m, 所以本工程所在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该场地为非湿陷性场地, 可不考虑软弱土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引起的震陷影响。该建筑场地无断裂带构造带通过, 且不存在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此外, 根据地勘资料及液化判别标准及其等级可知本场地属轻微液化土层, 故判定本工程拟建场地是稳定的。
2.2 基础设计
金融中心塔楼主体主要分为地下4层和地上54层, 地下部分4层主要为车库, 采用机械停车形式;地上塔楼主体主要功能是5A级写字楼, 打造成集高端金融、能源客户, 智能商务平台、尖端硬件配置于一体的综合体, 打造成太原市具有立体化的标志性建筑, 倾力打造便捷、舒适、智能、极度空间、结构科学的舒适商务平台。
塔楼基础筏板底板结构标高为-21 m;塔楼区域基础筏板厚度为3.5 m (考虑角柱受力较大, 及其抗震重要性, 柱下板厚为4 m) , 其余区域基础筏板厚度均为1.2 m;筏板采用框架结构体系 (即梁板式筏基) , 现浇梁板布置。本工程基础均为桩基+筏板, 塔楼核心筒区域采用群桩筏板基础, 其他区域采用竖向构件下独立承台基础。本工程地基基础、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 地基基础安全等级为二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二级, 底板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10, 地下室顶板抗渗等级为P6。根据地质详勘可知本工程建筑场地的抗浮设计水位绝对标高为790.00 m, 因此应进行抗浮设计。
2.3 桩基设计
本工程塔楼竖向荷载较大, 因此采用桩基方案, 桩基方案采用桩端、桩侧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其中, 塔楼区域竖向荷载大不需要考虑抗浮验算, 应以竖向荷载工况控制, 采用桩径850的混凝土钻孔灌注桩, 持力层为卵石层和粉质粘土, 桩长约48 m,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7 200 k N, 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2 600 k N。而塔楼以外区域灌注桩计算应为抗浮工况控制, 该区域采用700钻孔灌注桩 (非桩端注浆) ,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持力层为粉土层, 桩长约38 m,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2 500 k N;单桩竖向抗拔力特征值2 200 k N。本工程最终应以结构设计结果为参考确定基桩单桩静载试验的加荷值, 根据单桩静载试验的结果确定最终采用的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对布桩后的主楼进行桩基沉降计算, 其目的是验算桩基的整体沉降量和各柱间及其核心筒下的沉降差是否能够满足规范的要求, 经计算其整体沉降量和沉降差均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本工程灌注桩布置平面如图1所示。
3 筏板的冲切验算
从桩位布置图中可以看出, 核心筒下的基桩均布置在核心筒对筏板的冲切锥体的范围内, 此外核心筒主体传递至筏板上的上部结构荷载全部由基桩承担, 故筏板在上部荷载的作用下, 核心筒对筏板没有冲切作用, 冲切满足规范要求。
4 结语
本工程属于超高层建筑, 且地下水水位较高, 建筑场地非湿陷, 轻微液化, 基础等级为甲级, 基础设计和布桩形式相对复杂。根据结构不同受力位置, 采用复合桩基形式, 使得基础单桩承载力、桩基沉降量、抗浮及筏板抗冲切验算均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JGJ 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金融基础 篇3
一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已提升到金融战略高度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于中央托管机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其安全高效运行已成为判断金融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21世纪,尤其是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央托管机构等金融基础设施越来越多地进入公共政策的视野。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金融“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相继提出:“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优化金融环境,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加强登记、结算、托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最高决策文件中,把金融基础设施突出出来,还是第一次。在新一轮金融改革中,作为金融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者,中央托管机构将在支持市场发展和创新、监测和控制风险、保障市场运行安全和提高市场效率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促进中央托管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落实这一原则,就要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继续健全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而要做好不同层次市场间的制度衔接,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也离不开安全、高效、统一、规范的金融基础设施安排。
三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推动中央托管机构开拓业务新领域
伴随利率市场化,中国金融脱媒的趋势进一步深化,以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计划、保险产品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行业获得了蓬勃发展。通过中央托管机构的介入,提供全面的登记、托管、结算服务,将使资管产品的风险揭示更充分、产品透明度更高、流动性更好,监管和投资者保护更加有效,最终实现由产品向市场的升级。
四是人民币国际化将增强中央托管机构间的跨境合作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有望进一步加深,中央托管机构将在跨境发行、跨境结算、跨境担保品管理等领域大有作为,机构间跨境合作将更加频繁,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联通将更加顺畅。
五是国际金融合作中中央托管机构将发挥核心纽带作用
目前,金融基础设施已成为国际金融合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从1989年开始,国际组织为推动证券结算系统安全、效率的改善,先后出台一系列国际结算标准。2012年又出台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公司一直持续跟踪和研究国际金融基础设施标准,积极参与了准则的讨论、实施和评估。同时,公司还持续参加亚洲债市论坛,参与论证提出相关技术和规则方案的可行性,支持区域债券市场建设和中央托管机构互联。中央托管机构的核心纽带作用将更加凸显。
中央结算公司成立18年来,坚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从国债集中托管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各类固定收益证券的中央托管机构,成为支持市场运行、宏观调控政策操作的核心金融基础设施,服务跨境结算、支持市场开放的重要渠道,参与金融市场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市场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几年,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深化核心服务领域。实现债券发行、登记、托管、结算、兑付、估值功能一体化,有效实现了债券生命周期全过程处理,充分发挥中央托管机构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高市场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我们构建招标发行和簿记建档发行的发行综合服务平台,每年支持各类债券发行将近6万亿元;完善债券登记托管服务,目前公司托管的债券超过28万亿元,约占债券市场存量的84%;持续推进DVP结算,使用“央行货币”的实时全额DVP机制已覆盖全市场。
二是不断丰富优化增值服务。充分发挥中央托管机构中立性和数据优势,挖掘其市场增值点,推动市场透明度和稳健性提升。我们创新开展债券信息服务,提供的收益率曲线、估值、指数等系列产品被市场监管部门广泛应用,覆盖国内金融机构管理的90%的债券。越来越多基金产品将中债指数作为投资标的,其中就包括2014年首只RQFII人民币国债ETF基金。我们还大力拓展担保品管理服务,推出自动化的质押券管理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质押余额超过2.7万亿元。
三是大力开拓创新业务领域。顺应盘活金融资产存量、完善金融资产登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需求,借鉴国际同业拓展的作法,公司登记托管的各类金融资产超过人民币50万亿元,在传统的债券资产之外,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其他金融资产超过20万亿元。在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公司陆续开发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信托数据库和信息产品登记系统、建成全国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系统,搭建信贷资产登记流转平台,有效地服务监管和服务市场。
四是积极推动实施国际化战略。在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公司积极研究和支持国际多边机构来华发行熊猫债券,支持各类境外机构参与境内债券市场,目前有150余家境外机构在我公司开立债券账户,持有债券约4600亿元。公司还尝试与境外托管机构联网,初步开辟了内地与境外债市的结算通道,为境内机构走出去提供服务。
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徐徐拉开,中国金融市场正朝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稳步迈进,顺应这一趋势,中央结算公司将积极实践,广泛合作,全面提供多元化、综合化、国际化的金融基础设施服务。
一是努力实现业务多元化拓展。公司将贯彻“加强登记、托管、结算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积极朝着“金融资产登记托管”方向,不断拓展发行、登记、托管、结算等核心服务领域:构筑功能完善的中债发行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统一的金融资产登记托管体系;拓展高效的DVP结算机制,适应于多产品、多币种、跨境的多样性环境。
二是构建统一的综合性开放式平台。推动建立跨市场、跨产品的统一托管结算后台,进一步提升市场互联互通水平。在保证系统和服务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价值链,与其他市场机构灵活开展多层次合作,因地制宜地选择业务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等合作模式。
三是深入推进国际化业务。研究落实国际金融基础设施标准,在理念、规则、服务、技术、风控、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根据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政策进程,拓展跨境业务领域,提升跨境服务水平,争取国际化业务取得新突破:在跨境发行方面,力争为全球人民币债券提供服务;在跨境结算方面,激活现有结算通道,积极争取境外托管机构互联,为资本双向流通提供规范低成本的结算通道;在跨境担保品方面,积极支持境内外投资人使用人民币债券作为跨境担保品灵活应用;在跨境信息方面,鼓励境外人民币指数基金产品发展。
随着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将全面提升,与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这对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们开展多元化、国际化合作提供了广阔前景和全新动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央结算公司愿意和国内外机构一道,因时趁势,紧密协作,共同打造亚洲金融繁荣之基,打造共生互益的金融生态之圈。
责任编辑:宗军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 篇4
目 录
第一章 金融市场体系.......................................................10
第一节 全球金融体系......................................................10
第二节 中国的金融体系...................................................10
第三节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10
第二章 证券市场主体......................................................10
第一节 证券发行人.........................................................1
1第二节 证券投资者.........................................................11
第三节 中介机构.............................................................11
第四节 自律性组织..........................................................11
第五节 监管机构.............................................................1
2第三章 股票市场.............................................................12
第一节 股票....................................................................12
第二节 股票发行..............................................................12
第三节 股票交易..............................................................1
3第四章 债券市场..............................................................13
第一节 债券....................................................................13
第二节 债券的发行与承销..................................................1
4第三节 债券的交易...........................................................14
第五章 证券投资基金与衍生工具.........................................14
第一节 证券投资基金........................................................14
第二节 衍生工具..............................................................1
5第六章 金融风险管理........................................................15
第一节 风险概述..............................................................16
第二节 风险管理................................................................16
第一章 金融市场体系 第一节 全球金融体系
掌握金融市场的概念;熟悉金融市场的分类;了解影响金融市场的主要因素;熟悉金融市场的特点;掌握金融市场的功能。
熟悉非证券金融市场的概念,了解非证券金融市场的分类(股权投资市场、信托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
了解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及发展趋势;了解国际资金流动方式;熟悉全球金融体系的主要参与者;了解金融危机的教训。
第二节 中国的金融体系
了解建国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演变历史;熟悉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了解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
了解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有关情况;熟悉我国金融市场“一行三会”的监管架构。
了解中央银行主要职能;熟悉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乘数的概念;掌握货币政策的概念、措施及目标;掌握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及作用原理;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三节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掌握资本市场的分层特性;掌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特征。
熟悉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场内市场的定义、特征和功能;熟悉场外市场的定义、特征和功能;熟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概念、上市公司的类型和管理规定;熟悉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挂牌公司的类型和管理规定;熟悉私募基金市场、区域股权市场、券商柜台市场、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章 证券市场主体 第一节 证券发行人
掌握证券市场融资活动的概念、方式及特征;掌握直接融资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熟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
掌握证券发行人的概念和分类;熟悉政府和政府机构直接融资的方式及特征;熟悉企业(公司)直接融资的方式及特征;掌握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熟悉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第二节 证券投资者
掌握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了解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及演化。
掌握机构投资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熟悉机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熟悉政府机构类投资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掌握金融机构类投资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熟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的概念与特点;掌握企业和事业法人类机构投资者的概念与特点;掌握基金类投资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掌握个人投资者的概念;熟悉个人投资者的风险特征与投资者适当性。
第三节 中介机构
掌握证券公司的定义;了解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证券公司的监管制度及具体要求;掌握证券公司主要业务的种类及内容。
熟悉证券服务机构的类别;熟悉对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的管理;熟悉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管理;熟悉对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的管理;熟悉对资信评级机构从事证券业务的管理;熟悉对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的管理;掌握对证券金融公司从事转融通业务的管理;熟悉证券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和市场准入。
第四节 自律性组织
掌握证券交易所的定义、特征及主要职能;熟悉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了解我国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历程。
了解证券业协会的性质和宗旨;了解证券业协会的历史沿革;熟悉证券业协会的职责和自律管理职能;了解证券业协会的机构设置。
熟悉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设立条件与主要职能;熟悉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登记结算制度。
掌握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来源、使用、监督管理;熟悉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设立的意义和职责。
监管机构
熟悉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和原则、市场监管的目标和手段;掌握我国的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掌握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组成;熟悉《证券法》赋予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
第三章 股票市场 第一节 股票
掌握股票的定义、性质、特征和分类;熟悉普通股票与优先股票、记名股票与不记名股票、有面额股票与无面额股票的区别和特征;掌握股利政策、股份变动等与股票相关的资本管理概念。
掌握股票票面价值、账面价值、清算价值、内在价值的概念与联系;熟悉股票的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的概念及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直接原因;了解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相关因素。
掌握普通股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掌握公司利润分配顺序、股利分配条件、原则和剩余资产分配条件、顺序;熟悉股东重大决策参与权、资产收益权、剩余资产分配权、优先认股权等概念。
熟悉优先股的定义、特征;了解发行或投资优先股的意义;了解优先股票的分类及各种优先股票的含义。
了解我国各种股份的概念;了解我国股票按投资主体性质的分类及概念;了解我国股票按流通受限与否的分类及概念;熟悉A股、B股、H股、N股、S股、L股、红筹股等概念。
了解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情况。
第二节 股票发行
熟悉股票发行制度的概念;了解我国的股票发行制度的演变;掌握审批制度、核准制度、注册制度的概念与特征;掌握保荐制度、承销制度的概念;了解股票的无纸化发行和初始登记制度。
掌握新股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的基本条件、一般规定、配股的特别规定、增发的特别规定;熟悉增发的发行方式、配股的发行方式。
第三节 股票交易
掌握证券账户的种类;掌握开立证券账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掌握证券交易原则和交易规则;掌握委托指令的基本类别;掌握证券交易的竞价原则和竞价方式;了解做市商交易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了解融资融券交易的基本概念。
熟悉委托指令的内容;熟悉委托受理的手续和过程;了解证券托管和证券存管的概念;了解我国证券托管制度的内容;了解证券买卖中交易费用的种类;了解股票交易的清算与交收程序;了解股票的非交易过户和担保业务;了解证券委托的形式;了解委托指令撤销的条件和程序。
熟悉股票价格指数的概念和功能;了解股票价格指数的编制步骤和方法;熟悉我国主要的股票价格指数;了解海外国家主要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指数。
了解沪港通的概念及组成部分;了解沪港通股票范围及投资额度的相关规定。
第四章 债券市场 第一节 债券
掌握债券的定义、票面要素、特征、分类;熟悉债券与股票的异同点;熟悉影响债券期限和利率的主要因素。
掌握政府债券的定义、性质和特征;掌握中央政府债券的分类;了解我国国债的品种、特点和区别;掌握地方政府债券的概念;熟悉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主体、分类方法;了解我国国债与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情况。
掌握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定义和分类;了解我国金融债券的品种和管理规定;熟悉各种公司债券的含义;了解我国企业债的品种和管理规定;了解我国公司债的管理规定;熟悉我国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区别。
掌握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定义和特征。
掌握国际债券的定义、特征和分类;掌握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的概念、特点;了解我国国际债券的发行概况。
第二节 债券的发行与承销
掌握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熟悉记账式国债和凭证式国债的承销程序;熟悉国债销售的价格和影响国债销售价格的因素。
了解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异同。
熟悉我国金融债券的发行条件、申报文件、操作要求、登记、托管与兑付的有关规定;了解次级债务的概念、募集方式;了解混合资本债券的概念、募集方式。
熟悉我国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的基本条件、募集资金投向和不得再次发行的情形;了解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的条款设计要求。
熟悉企业短期融资融券和中期票据的注册规则、承销的组织;熟悉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的特点、发行规模要求、偿债保障措施、评级要求、投资者保护机制。
熟悉证券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与条款设计;了解证券公司次级债券的发行条件;了解证券公司债券发行的申报程序、申请文件的内容;熟悉证券公司债券的上市与交易的制度安排。
了解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与承销的有关规定。
第三节 债券的交易
掌握债券现券交易、回购交易、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的基本概念;熟悉债券现券交易、回购交易、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的流程和区别;掌握债券报价的主要方式;熟悉债券的开户、交易、清算、交收的概念及有关规定;熟悉债券登记、托管、兑付及付息的有关规定。
掌握债券评级的定义与内涵;了解债券评级的程序;熟悉债券评级的等级标准及主要内容。
了解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了解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熟悉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交易方式、托管方式及结算方式;熟悉债券市场转托管的定义及条件。
第五章 证券投资基金与衍生工具
第一节 证券投资基金
掌握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和特征;掌握基金与股票、债券的区别;熟悉基金的作用;熟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概况;熟悉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方法;掌握契约型基金与公司型基金、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定义与区别;掌握货币市场基金管理内容;熟悉各类基金的含义;掌握交易所交易的开放式基金的概念、特点;了解ETF和LOF的异同;了解私募基金的概念、特点;了解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概况。
熟悉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权利与义务;掌握基金管理人的概念、资格、职责、更换条件、业务范围;掌握基金托管人的概念、条件、职责、更换条件;熟悉基金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熟悉基金的管理费、托管费、交易费、运作费、销售服务费的含义和提取规定;掌握基金资产净值的含义;熟悉基金资产估值的概念及估值的基本原则。
熟悉基金收入的来源、利润分配方式与分配原则;掌握基金的投资风险;掌握基金的投资范围与投资限制。
第二节 衍生工具
掌握衍生工具的概念、基本特征;掌握衍生工具的分类;掌握股权类、货币类、利率类以及信用类衍生工具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区别。
掌握金融期货、金融期货合约的定义;了解金融期货合约的主要种类;掌握金融期货的集中交易制度、保证金制度、无负债结算制度、限仓制度、大户报告制度、每日价格波动限制、强行平仓、强制减仓制度等主要交易制度;掌握金融期权的定义和特征;熟悉金融期货与金融期权的区别;熟悉金融期权的主要功能;了解金融期权的主要种类。
了解人民币利率互换的业务内容;了解信用违约互换的含义和主要风险;掌握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交换公司债券的概念、特征、发行基本条件;熟悉可交换债券与可转换债券的不同。
掌握资产证券化的定义、主要种类;熟悉资产证券化各方参与者的条件和职责;熟悉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操作要求;了解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义和分类。
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动因、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特点与功能;了解我国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状况。
第六章 金融风险管理 第一节 风险概述
掌握风险的概念与特征;熟悉风险的来源、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掌握金融风险的分类;熟悉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的概念;熟悉宏观经济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的概念与特点;熟悉信用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风险管理
会计 金融经济法律基础考试重点 篇5
全案例考核(5题案例)半开卷(可携带考务发放的A4纸一张进入考场),考试时间90分钟。
二、考试重点:
1、民法:
(1)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定。
(2)无权代理的判断及处理.(3)财产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
(4)债发生的依据: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2、企业法:
1、合伙企业法:合伙企业和合伙人的债务清偿问题。尤其是退伙人与新入伙人的债务责任问题。
2、企业破产法:企业破产的界限和程序
3、公司法:
有限责任公司、一人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
4、合同法:(必考法规)
合同种类的判断(有效、无效、效力待定、可变更可撤销性合同)及违约责任与无效合同的处理后果,注意不可抗力、抗辩权及定金条款的罚则。
5、商标权
商标注册的原则及禁止性规定,商标侵权行为的判断及法律责任处理。
6、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断及处理
7、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与法律责任
8、保险法
财产险与人身险的保险责任范围,保险当事人的义务,保险理赔。
9、会计法(必考法规)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篇6
一、适应对象:
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二、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课程定位为:
一个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两个基础:即本课程一方面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另一方面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三个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四个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三、课程改革指向: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性、专业性太强,长期以来存在:
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财政、金融、税收等知识的认知和把握。缺乏能力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性弱------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选择性不明显,无职业教育特色。
3、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不易理解,学习无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
4、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弱,考核评价方式不以创新。
(二)课程改革指向:
1、重点突出、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
2、教学目标定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学培养目标。体现了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3、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具有层次性。
4、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
5、开发“以格式变化为切入点,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为主线,以体现时代性、立体性和动态性为要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的新教材。格式要具有创新性。
6、促进教学形式的变化
四、参考学时:
72学时
五、学分:
4学分
六、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认知税收的定义;税收基本特征;税收要素与分类;中国现行税制
3.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4.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2.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3.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4.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5.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三)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七、课程设计思路:
(一)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以构建单元、模块课程为主题,以会计岗位从业需要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要求,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两条主线,体现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知识体系----由基本知识(正文)、扩展知识(知识连接)、趣味知识等组成:
1、在保持专业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以认知为原则,降低基本知识的量和难度,降低掌握要求;适当扩大了解的知识含量。
2、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教学。
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大胆的调整教学知识结构。尽可能减少理论内容,回避未定论的理论知识;
能力训练体系-----由资料体系、学习指导等组成:
1、训练阅读财经新闻、政策资料能力;(潜移默化)
2、专业分析和认知能力
3、实现仿真训练
4、实现开放式思考能力的训练;
5、解释佐证专业知识。
(三)按照“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层次性、趣味性”的教学组织要求,开发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模块化、立体化教材,是教材具有先进性。
(四)建议本课程实行模块化学分结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项目的模块后,即可取得相应学分。
(五)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认知”、“理解”、“能”、“会”等用于来表述。“认知”用于表述事实性现象或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和“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八、课程内容纲要 单元一财政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财政基础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财政是什么?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分别有何关系?财政的一般特征是什么?财政的职能有哪些? 扩展知识:
私人需要、财政产生和发展、财政观点、效率与公平、资源配置
能力训练
阅读所给的财政资料和案例,培养阅读财政经济性新闻和资料的兴趣和能力。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二:财政收入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我国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其中主要的形式是什么;我国是如何确定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的;国债收入的特征是什么。扩展知识:
财政收入的发展史,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债发展史,财政赤字机弥补。
能力训练
我国财政收入的现实资料和案例,我国国债发展情况的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三:财政支出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我国财政目前支出的重点和范围;我国财政支出的原则;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内容;财政支出的相关理论知识;
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补贴。扩展知识:
弹性经济学在财政支出中的运用,贫富差距与财政
能力训练
我国财政支出的现实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四:政府预算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政府预算的含义及其分类;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政府预算、复式预算、绩效预算、部门预算、政府决算、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扩展知识:
政府预算发展简史,预算,国家金库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概念。
能力训练
我国政府预算的现实资料和案例,政府预算的改革动态资料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单元二税收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税收制度体系,熟悉我国现行的主要税收种类,理解税收的特征和作用,了解税负转嫁的基本知识。
2、把握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制的基本实务。
3、认知国际税收的基本知识。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国家税收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掌握我国税收制度体系,熟悉我国现行的主要税收种类,理解税收的特征和作用,了解税负转嫁的基本知识。
把握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制的基本实务。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税收的特征、税制构成要素的定义及具体内容;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基本内容和区别;我国的税收体系。税收制度、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税收负担。扩展知识:
我国税收发展简史,税与费,纳税人违章违法行为,关境与关税,不分税种历史
能力训练
我国税收的现实资料和案例,违税案例分析
考核建议
纳税计算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二:国际税收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认知国际税收的概念,能分清国际税收与涉外税收的区别,了解税收管辖与国际重复征税的概念。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国际税收的概念和特点,税收管辖权,国际重复征税,国际税收协定 扩展知识:
缔结国际税收协定参照范本
能力训练
反倾销税、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现实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单元三:金融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金融的基本内容、货币制度的基本知识、利率的作用、金融机构体系;理解和掌握信用的主要形式、利率的主要种类、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具备灵活与综合运用金融、信用、利率等重要概念来认知我国的金融实践活动的能力。
2、掌握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知识,认知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概念和特征,理解我国的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现状。具有初步认识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政策、货币流通的信息和现象的专业技能。
3、掌握金融市场的含义和一般特征,认知金融市场的种类和功能。了解我国金融市场建设情况,具有能运用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金融实践现象的专业能力。
4、认知国际收支的基本内容、外汇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灵活运用金融、汇率、国际收支等重要概念分析我国的国际金融实践活动的专业能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金融概要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认知金融的基本内容、货币制度的基本知识、利率的作用、金融机构体系;理解和掌握信用的主要形式、利率的主要种类、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具备灵活与综合运用金融、信用、利率等重要概念来认知我国的金融实践活动的能力。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金融的概念、构成,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及性质,市场经济中利息率的本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
金融、货币、信用、利息与利率、货币制度、纸币;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复利、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扩展知识:
货币史,我国支票、信用卡种类,假币识别,三角债,利率工具,我国金融机构种类,我国部分银行发展史。
能力训练
我国货币、银行、利率的有关现实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二:货币流通 参考学时 4
学习目标
掌握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知识,认知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概念和特征,理解我国的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现状。具有初步认识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政策、货币流通的信息和现象的专业技能。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流通规律,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通货紧缩的基本特征。
货币流通、货币供给、货币需求、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货币投放与回笼、抑制型通货膨胀、公开型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扩展知识:
货币层次,先进的投放和回笼,银行结算体系,货币创造
能力训练
有关我国的历次通胀资料和案例,我国近期金融的新闻资料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三:金融市场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把握金融市场的含义和一般特征,认知金融市场的种类和功能。理解我国金融市场建设情况,具有能运用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金融实践现象的专业能力。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金融市场是什么?货币市场的内容有哪些?我国目前有哪些金融市场?现状如何?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
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行市场、流通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同业拆借交易、票据贴现、证券回购、股票、现货交易、期货交易、信用交易; 扩展知识:
家庭理财法,股票种类,成为股民必备,证券交易,外汇,黄金。
能力训练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资料、新闻、趣闻和案例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四:国际收支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认知国际收支的基本内容、外汇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灵活运用金融、汇率、国际收支等重要概念分析我国的国际金融实践活动的专业能力。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包含哪些内容?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顺差、逆差?汇率?它对进出口有何影响?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流入和流出、资本项目;汇率、贸易管制、外汇储备; 扩展知识:
国际经济交易的划分,外汇储备。
能力训练
我国近期国际收支的新闻资料、案例资料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单元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3、理解财政政策工具及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形式,4、能初步观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背景和目标、分析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状态的专业能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把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概念及对经济的影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类别;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扩展知识:
财政政策简史,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再贴现。
能力训练
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现实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模块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认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相关知识,理解几种协调配合的形式。有初步分析国家经济政策的能力。
相关知识
基本知识: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形式。双津、双松、一紧一松的配合方式。
能力训练
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配合的相关现实资料和案例
考核建议
知识理解的测试、案例资料中知识点的分析。
八、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
1、教材编写定位: 《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才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2、教材编写目标要求:
教材要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要重点突出、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
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教材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要有层次性。格式要具有创新性。
3、教材教学目标的定位: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材教学培养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基本知识(认知)、扩展知识、趣味知识 能力培养目标----阅读能力(基本)、分析能力、运用能力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正确的态度取向:关心、爱国、大局
4、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特色要求:
编写思路:以格式变化为切入点,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为主线,以体现时代性、立体性和动态性为要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的编写目的。基本特色要求:教材文本由基本知识(正文)、扩展知识(知识连接)、趣味知识、资料体系、学习引导等组成。要使教材具备立体性和动态性和可读性;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促进教学形式的变化
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两条主线,体现了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方法与评价
1、教学方法按照案例教学要求,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实践场地等教学手段。
2、教学评价采取模块评价、单元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三)资源准备
本课程实施需要下列资源:
1、税票、税单、财政部门有关资料、货币样票、真假货币、票据样式、股票样式等。
2、开发财政、税收、金融、外汇、国际收支等案例和资料、教师指导书、网络资源等。
3、要选择部分银行、证券公司、财税部门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九、说明
1、该课程按照定位要求,采取单元模块模式组合教学内容体系,适应于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不同层次之间可在教学内容中适当调整。
2、本课程所列扩展性知识和知识链接、资料系统主要是建立层次性教学内容体系,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丰富知识体系和认识考察财政、金融活动的能力。扩展知识和理论链接、资料系统一般不作为学习考查评价内容。
金融基础 篇7
一、实施小组讨论法中“定题”应遵循的原则
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保证。因此, “讨论什么”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在拟定这些问题的时候, 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具体、准确性原则。
好的讨论题首先要表述准确, 要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所要讨论问题的核心。其次是具有代表性, 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设计问题主要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 要具有讨论的价值。
2. 启发性原则。
讨论题要具有启发性, 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并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拓展学生的思路。
3. 量力性原则。
讨论题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 在遵循量力性原则基础上进行讨论, 会让学生参与的面广, 同时又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4. 兴趣性原则。
在选择讨论题的时候, 要注意适当照顾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 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会进一步积极主动。
二、小组讨论法在《金融基础》教学中的实践
小组讨论法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 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预先的设计和组织, 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1. 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时, 任务、要求要明确, 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 在设计问题环节要求教师一定要把这段时间中小组要讨论什么, 具体有什么要求, 通过怎样的合作才能完成, 让每个小组都明确。如:讲解第二章第一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教师叙述“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餐厅打工”的范例, 提出问题:文中的留学生的行为有哪些不妥?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道理?教师应事先布置好讨论的时间和发言的具体要求 (每小组由谁代表发言、由谁补充、安排发言顺序、发言时间等) 。让每个小组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及要求, 并指导学生提前搜集和查阅有关资料。
2. 人员的分组。
分组要科学。讨论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 人太多、太少都不利提高讨论的效率。其次, 要让学习上属于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以利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同时, 组与组之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 这样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的公平竞争, 也便于教师的辅导。
3. 组织讨论。
课堂小组讨论的展开, 一般要经过情境的创设 (或是背景材料的呈现) —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要完成这个过程, 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裕的讨论时间, 在这一点上, 教师应该有特别强烈的以学生为主的意识, 不要让小组讨论匆匆而过, 特别是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 千万不要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 让学生们敷衍了事。
4. 教师评价。
对小组讨论进行科学的评价十分重要。如果说组织是小组讨论的前提条件, 那么科学的评价可以说是小组讨论成功与否的关键, 既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更要注重对小组集体及个人的评价。
三、实施小组讨论的关键
1. 讨论的内容要适当。
要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 有理可辨, 出现真知灼见, 讨论问题的选择应该是精心策划, 深思熟虑的, 而不是信手拈来, 随随便便的, 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比如:我们把学生将来必须面对的成家立业的人生大事作为主线, 然后逐步引出信用的产生。提出“信用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 它具有哪些特征 (由小组讨论) , 最后教师归纳总
2.时机要讲究
小组讨论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 它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 相应设置小组讨论的环节, 要考虑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 要达到目的, 认为只有通过小组讨论形式才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 才设置这个环节, 千万不要使之流于形式。
3.要警惕无效参与。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 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已经深入人心, 然而, 笔者在近期听教师公开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现选择几个典型进行透视, 以望引起注意:【现象一】有些问题确有小组讨论的必要, 但又是学生通过个体学习无法马上解决的, 教师又没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查阅有关资料, 就立即组织小组讨论。后果:学生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 也不具备深度, 更谈不上创见, 不但解决不了疑难, 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 有悖于教学规律, 易让学生形成敷衍了事的习惯。【现象二】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 急于归纳总结。后果:学生没有全员参与, 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 容易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参与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四、实验效果
“小组讨论教学法”在财会专业部分班级实施以来, 从与非试验班的对比来看, 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由此可见, “小组讨论教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能力发展角度来看, 试验班学生比非试验班学生强得多。另外, “小组讨论教学法”正在使常规的纯粹的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为学生小组带疑自学、自觉读书、小组研讨、合作解决问题, 遇有疑难时才请教老师。从这个角度看, 课堂教学的功能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传统的师生单向的、较为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受到冲击。
五、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特别是在《金融基础》教学中适当采用该方法, 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金融的基础知识与基本业务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发展包括持续不断学习知识的能力, 以及对他人观点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讨论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 因为只有同他人商量之后, 才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提高团体协作的意识。
摘要:文章通过借鉴现代创新教学方法理论, 根据自身在《金融基础》教学中的实践对“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 找出了在小组讨论式教学改革创新中应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金融的基础知识与基本业务能力。
关键词: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实践
参考文献
[1]崔双平, 王琦.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在法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9 (3) :91-93.
[2]姚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小组讨论法的应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8) :63-64.
[3]周香.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5.
[4]彭新辉.新理念下有效学习方式的利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 (9) :6-7.
金融基础 篇8
【关键词】金融学 国际金融 阶段性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18-02
金融学专业是我国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目前,除一些实力较强的重点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外,大多二本院校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意味着大多二本院校培养的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后将进入金融行业工作。如何调整课程教学以达到培养金融机构需要的基层工作者,并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等成为了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下,学生需要在大学期间获取一些专业证书以备就业之需,同时还应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实务技能。相对而言,基础课程更加重要。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考取证书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基础课程的学习又在为后续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打基础,因此为基础课设计更为科学的考核制度会对实现整体的培养目标起到较大的作用。本文将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展开论述。
一、改革前金融专业基础课考核概况
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开设在经济学院,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总目标。目前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有《金融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课程。根据学校的规定,各学院基础课程期末时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使用计算机组卷。所谓计算机组卷,即由每门课的任课教师组成题库建设团队,设计多种考试题型和题目,题目总数量达600道左右,将拟好的题目导入到专门的题库系统,每次期末考试由教师确定考核的知识点及考试范围,具体的题目由题库系统自动抽取并组合成试卷。考试结束后,试卷由相关任课教师共同批改,并根据每个班的成绩分布作为试卷分析,如果班级的卷面成绩及格率低于50%,教师应深入分析原因。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比为60%——70%,期中考试可以选择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展开,期中考试成绩占比为20%——10%,平时成绩为10%——20%。
在这种模式下,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考核结果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需要在期末考试的准备上花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以往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考前复习获得关于考试的一些信息,是复习准备有明确的方向。在计算机组卷的模式下,学生只能全面复习,教师也无法为其提供考试信息。对学生来说,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施加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容易体现出来。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试紧密结合。因为题库的题目量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大小知识点都给学生提示到,有些重点内容需要在课堂上详解,有些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课外自学,或是以作业的形式安排给学生。与以往相比,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需要加大,而且对整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也更高。可以说,自从实行该考核模式以来,对于金融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服务于培养目标的效果来看,这种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有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充分掌握课程知识。本来学生就习惯于考前突击复习,而一次性的期末计算机组卷考试更促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期末考试前。短期的快速复习可以使学生通过考试,但并没有使学生真正掌握多少知识,很多的知识点在考试结束后,学生很快就全忘记了。
其次,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多门基础课程会在同一学期考试,而这些课程全都使用计算机组卷考试,学生的复习压力很大。再加上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比又高,如果期末复习稍有放松,可能就会考试不及格。虽然,平时的学习基础也很重要,但在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平时所付出的努力,并不能在期末考试环节得到很好地区分。
三、改革实践情况
(一)改革的总体情况
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该课程面向金融学、国贸、经济学、保险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使用计算机组卷考试,题库总题量是720道。考核改革时间是在2014年后半年,这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班级共6个,为了体现改革效果,本次改革选择了金融两个班作为改革对象。该课程分三个阶段组织教学,每阶段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考试,其中最后一次考试为各专业同步开展的期末考试,通过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来区分考核改革的效果。前两次考试采用计算机组卷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小时,试卷题目总数为50道题,题型不超过6种,以客观题为主。
(二)考试资格审核
本学期学习《国际金融》课程的班级中,金融班的同学必须参加阶段性考试,其他班级的同学可在第一阶段考试前一周内向任课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经任课教师、教研室、学院领导批准后,也可参加阶段性考试。
金融专业的同学第一次考试卷面成绩低于50分者、考试作弊者,将被取消参加第二次考试的资格;第二次考试卷面成绩低于50分者、考试作弊者,将被取消参加第三次考试的资格。未获得第二次考试资格者,不得参加第三次考试。
被取消第二或第三次考试资格的同学,第二或第三次考试成绩以零分计入总成绩,总成绩由三次考试的成绩构成,详见成绩评定部分。
(三)成绩评定
每次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在考试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试卷评阅和成绩公布,以便于学生根据成绩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三次阶段性考试的成绩计算办法是:
总成绩=第一次考试卷面成绩?鄢25%+第二次考试卷面成绩 ?鄢25%+第三次考试卷面成绩?鄢40%+考勤成绩?鄢10%。考勤成绩总分为100分,缺勤一次扣2分。
根据新考核方案,每次考试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向教务处和学院报送成绩,并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录入成绩。除第一次考试外,另外两次考试的资格审核,可由系统自动按上一次成绩筛选确定。
(四)改革成效
本次改革的结果主要是将金融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班级使用同一份计算机组卷的期末考试试卷同步进行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涉及一学期所讲的所有章节。从考试结果来看,金融学专业的卷面成绩普遍较高,该专业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比其他未进行考核改革的班级都高出近10分左右,其教学改革的效果显而易见。考虑到专业的差异,将本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与往届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期末成绩相比,其平均分也高出近8分左右。将本次期末考试成绩与前两次阶段性考试成绩比较,可以发现其平均分只相差3分左右,期末考试的平均分稍低于前两次。可见,本次考核改革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本次考核改革,一方面有效的督促了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扎实的学习,另一方面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还可以减少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更好的区分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改革总结
本次考核改革的核心点在于将以往的期末考试改为分阶段考试,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考核制度的设计上,有三个优点:第一,以前一次阶段性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学生是否具备下一阶段考试的考试资格,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刻也不懈怠。第二,不同阶段的考试成绩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的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三,阶段性考试的成绩可以使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在实施阶段性考试后,教师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对试题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在改卷过程中将出错率较高的题目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通过分析得分分布,找出学生在哪些章节或知识点上还有薄弱环节,以便将来在课堂上进一步讲解。另外,对于成绩过低的学生,在未取消考试资格的情况下,应针对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再进行一次课外辅导,并给与课程预警提示,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预警提示可以使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五、带来的启示
一方面,学生的成绩往往和学位的获取、评奖、评优甚至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是围绕考试展开的,而非围绕课程知识的获取。如果对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等做合理的调整,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成效的评判,设计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有效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教师通过考核结果对教学做改进。
从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考核改革来看,国际金融的考核改革模式使用于多门课程,考核改革的成功还可以带动课程其他方面的改革。以国际金融为例,在支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上,该课程的教学应着力在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CFA(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中与外汇和汇率相关的内容。借助考核改革取得的成绩,该课程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供学生自由选择。其中,借助BLACK BOARD平台使用翻转教学法,将来使学生可自行选择采用翻转教学法或是传统讲授的教师学习课程。
第二,调整教学内容,加入与CFA考试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这部分改革的重点在汇率理论、外汇市场计算等相关章节上。另外,使用翻转教学法之后,应增加课程内容,在原有的教学大纲里加入更多的小知识点。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2012,(4).
作者简介:
【金融基础】推荐阅读:
金融基础概论10-23
农村金融基础服务06-02
金融学基础10-22
农村信用社金融基础05-14
北大金融考研必备基础知识范文07-29
金融基础知识三色笔记09-29
对口升学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习题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