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教案(高二必修五)

2024-11-16

《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教案(高二必修五)(精选2篇)

《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教案(高二必修五) 篇1

《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设想:这个单元是文艺评论与随笔,专业性较强,于学生而言有些难度。学生没有这么高深的文学素养,看此类文章,费时而无所收获,犹如牛听琴音。如何让学生有所吸收,吸收什么,是我课前重点准备的。《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诗的特征》均涉及到一点,即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暗示性。如能将这三课合并同类项,综合起来,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暗示性,并能活学活用,则算达到了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暗示性

2、归纳三课内的古诗词

3、补充课外例子,关注诗歌的暗示意义

教学重点:诗歌的暗示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2、导入:在中国古诗美丽的园圃中,怒放着长开不谢、芳香四溢的许多优秀之花,这些优秀之花被人们习惯称为名言佳句或清词丽句,它们常常是古诗中的传神之笔,点睛之处,往往成为“诗眼”、“词眼”。这些佳句,寓丰富于单纯,寄深意于一瞬,以一概万,高度集中,一言胜千万语,一句传千万年。它们象黑夜中的星月,似沙漠里的绿洲,如旷原中的清流,若大海上的白帆,是诗篇彩缎上点缀着的明珠;它们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放射出哲理的灵光,句凝情浓,字炼理深,使人百读不厌,令人过目不忘,而且引人无限遐想,给人生活启迪。

这节课,我们就本单元三篇文章重点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暗示性。

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特征》里,说中国诗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勾划出来。

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1、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是怀孕的静默?因为怀孕的肚子富于暗示,正如言短意长的诗句。

有句为证:“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

2、暗示的效果怎样?诗歌举例: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这些美景都是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一种了悟的快乐。)

【效果:

——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无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这是写弃妇怨情的诗。若说它有所寄托,亦无不可。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解诗人可以自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五绝《寻隐者不遇》写隐者远离尘俗的生活,清高悠闲,遗世独立——在松树下问童子,你的师父在哪里?童子答,我的师父到山上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在这山中,但因云深雾绕,却不知人到底在哪里。这首诗的特点在于寓问于答,本三问三答,却以一问三答简括,以答句包问句,在构思方面煞费苦心,巧于锤炼。同时,以简笔写繁情,想象丰富,清新别致。平淡中含意颇深,自然中措辞不俗。无华丽之词藻,却别具一番韵致。)

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这是作者设想死了以后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壮士的敬仰和对苟活者的不屑。

自己独自在深深的地下,回忆活着的时候曾经登上高台。一生中傲视群物,从来不为利益所累。墓道的门只有两道关闭,白蚂蚁钻进来了。活着时候的芳香身体,让小虫子们祸害。鬓角的头发全掉了,只剩一个枯髅依偎着青苔。忆往昔自己好饮酒,现在只有素盘里摆点青梅。彭越韩信及廉颇蔺相如,在田地里已经成灰。壮士都死尽了,其余的人在哪里呢。)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这是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觉。风景还是当年的风景,只是一同赏风景的人却已不在。)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效果:————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

二、《说“木叶”》里也谈到了诗歌的暗示性。

请找出作者对暗示性的说明: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请同学们归纳这几句诗的相同之处:同时出现木叶和秋。木叶与秋有关。

作者说,“木”有两个暗示:

1、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微黄、有干燥感

即便诗中没有了秋,只要有木叶或木,也知是秋天,比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并且,木叶出现的时候,应该是有风的,应该是爽朗的晴空,它属于清秋,这便是它的暗示性。

三、《说“木叶”》课后第二题这样说:《咬文嚼字》指出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往往有联想的意义,本文谈到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那么,《咬文嚼字》一文中提到联想运用得当会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勾划。

明确:会使意蕴丰富。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即小龙团,茶饼。

由小龙团联想到天上的圆月,由清茶泡在泉水里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一样的清沁肺腑。

诗中的小团月,会暗示诗人的高洁以及环境的幽雅。如此,诗便有了言外之意,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四、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那么,它们到底能引人联想到什么呢?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柳:送别、留恋、伤感。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请同学们回想学过的诗句,进行验证。

五、补充具有暗示性的例子:

杜鹃猿啼话凄凉,雨打梧桐离别意。

冰雪蝉鸣喻高洁,凌寒坚韧松梅喻。挺拔翠竹亮节风,斗雪菊花傲骨义。落日黄昏迟暮感,流水落红伤春去。红豆寄寓相思情,送别长亭共短亭。羁旅驿站游子意,望月听笛乡情浓。蓑衣斗笠指隐士,渔樵垂钓闲适情。鸳鸯连理生死恋,孤城关山戍卒行。

六、拓展运用:请同学们看这首诗中的“菊”暗示了什么?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暗示:不慕蓉利、不求高位、高尚气节。

再看: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暗示:孤芳自赏。

《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教案(高二必修五) 篇2

【知识目标】

提高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的能力

【能力目标】

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一丝不苟,探究质疑的治学态度,培养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精神。

【重点、难点】

一、提高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的能力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情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重量单位。

索然无味:乏味,形容没有兴趣的样子。文中指提不起兴趣。

清沁肺腑:文中指清新气息渗入了人的内心。

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白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乞灵:指请求神佛帮助。文中指请求书本及词藻典故的帮助。含贬义。

二、速读课文,问题思考,讨论交流。

1、你能从中看出文章的写作思路吗?

第一部分指出: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情感上的“推敲”。

后一部分指出:用字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运用文字联想意义,“惟陈言之务去”。

全文主旨: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

2、你会对下面几个例子从“咬文嚼字”的角度进行分析吗?

例一:“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例二:《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例三:“僧推月下门”一句诗的推敲。

例四:《惠山烹小龙团》诗中三、四两句的内涵剖析。

【这个思考探究活动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自主思维】

第一例:句式有所变换,随着句式变动,感情色彩也有极大的变动,特别是“你这……”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气,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但不能认为这样改动一律有效,有的不仅不能表现强烈感情,反而会造出一句病句。“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并不能成为句子。

第二例:【除了作者的分析外,实际上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王若虚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这则事例也告诉我们换一字、一句都会改变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至于简笔还是繁笔,应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三例【应该联系诗歌背景来分析,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准确,但探究质疑的精神是我们应学习的】

作者认为“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推”好还是“敲”好?正如作者所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四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的三四句.明月照着泉水与清茶泡在泉水里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这是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含混之中有蕴藉。

3、理解“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咬文嚼字”是炼字的过程,是对语言文字的选择加工和锤炼,选择那些既表达意思又体现思想情感的语言。

其次.“咬文嚼字”是阅读或写作的一种严谨态度,表面上它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其三,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其四,既要善于运用词语的联想意义,又要防止“套板反应”,本着运用文字所应用的严谨精神,推陈出新,创造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三、迁移运用,试比较下列来自生活中的例子

☆你这混蛋--你是混蛋--你是个混蛋--你真是混蛋

☆你真是的--你这个人真是的--你这人真是的

☆你客气什么--你这么客气干什么--你不用这么客气

☆我要来去石狮吃桌子--我到石狮给朋友请吃饭--我到石狮赴宴

☆我白白米养了你这蹲窝鸡--我用尽心血养你真没用--我含辛茹苦养了你这不肖子

☆我快要死了,你怎么这样没用--我老了,你怎么总是长不大--我已是风烛残年了,你怎么这么不成器

☆网络语言:我靠-我晕-我被打败了--老大爷:我犯糊涂了--俗语:我如坠五里雾中--书面语:这简直不可思议

四、拓展思维

范题引路

请同学们从“炼字”的角度出发,在下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女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又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

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句话是“我待你不薄”。

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①则相反。

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②。

从电话费的帐单中.最能体会出“③”的道理。

没钱的流浪者,叫“游民”,有钱的流浪者,叫“④”。青春不要“留白”,可也千万别“白留”。

大学生只有当月未囊空如洗时,才会给双亲写寥寥数语,因为,惟有家书才能“⑤”。

白手起家的富翁,有的是从“⑥”干起的。

以前,父母的话对子女是一言九鼎;而今,子女对父母的话则是一言九“顶”。

答案①招婿②病是假的③言多必失④游客⑤抵万金⑥黑手

五、作业

完成《导学》“能力训练“

预习《读《伊索寓言《

【教学反思】

本文是文论,针对性强,观点集中明确,学生不难自己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以子都为主,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学习作者一丝不苟,探究质疑的治学态度,培养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精神。抓住重点语段与关键词,并且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归纳。

对语言的运用,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实例,咀嚼品味语词的不同用法与作用,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运用语词,精确遣词造句的能力。

本课努力把文本提供的实例与生活情境结合,贴近学生生活与生命、情感体验,学生较为吸取,学习效果较好。

学生还未能够从生活中提取信息,加以分析和比较,可以让他们在课后互相合作,通过报刊阅读或生活语的采集,做进一步的比较提炼与提高。也可以提供平时习作片段,大家都来“咬文嚼字”,互挑毛病,互相促进。

惜缘

上一篇:马原考试08试卷答案下一篇:小学开学典礼校长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