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合同.答案

2024-10-11

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合同.答案(精选8篇)

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合同.答案 篇1

控制性详细

规划设计合同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合同编号:(由设计人编填)

设计证书等级:

委 托 方:

设 计 方:

签订日期:

合同签订地:

委托方:

设计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委托方委托设计方承接本合同所列规划设计任务,为了明确双方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权责和义务,使规划设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经双方商议,同意签订和执行本合同,共同遵守。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条 本合同签订依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管理规定》、《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和相关设计收费标准; 1.2国家、地方或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有关规划设计管理法规、规章或批准文件

1.3规划项目批准文件;

1.4其他:

第二条 设计依据

2.1委托方给设计方的规划设计委托书或设计中标文件

2.2委托方提交的基础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委托方提供的符合规划设计比例要求的地形图、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及原控规的相关资料及电子文件;)

2.3设计方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是: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其 他:

第三条 合同文件的优先次序

构成本合同的文件可视为是能互相说明的,如果合同文件存在歧义或不一致,则根据如下优先次序来判断:

3.1合同书

3.2中标函(文件)

3.3委托方要求及委托书

3.4投标书

第四条 本合同项目的名称、规模、阶段及设计内容(根据行业特点填写)

称 :

模 : 用地

人口

其他

段 :控制性详细规划

设计内容:

第五条 委托方向设计方提交的有关资料、文件及时间

设计任务书

上层次总体规划

地形图纸

(比例尺[1:5000-1:10000 ])

地形图电子文件(光盘 软盘)

城市有关地质、水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其它资料

时 间:

第六条 设计方向委托方交付的设计文件、份数、时间

蓝图 [

]套

彩图 [

]套

包含:规划区域位置图

规划区域用地现状图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图(范围、性质、出入口、绿地、公共设施,地块编号)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 各种工程管网规划图 其他必要的图件

说明书或文本 [

]套

包含:规划总则

各地块划分及规划控制的原则和要求 各地块使用性质划分和适建要求 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的规定 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的配置要求和管理要求

时间 [

]

第七条 费用

7.1根据本合同第1.1条款的相应规定,经双方商定,本合同的设计费用预算为 万元(大写:)。

7.2双方在规划设计正式方案评审通过后,按评审通过的规划设计规模核算设计费以第7.1条标准(费用除以规模)单价计算。如应补足差价,则委托方应于设计方正式方案评审通过后3天内向设计方支付差价金额;如应退还差价,经设计方书面同意后,委托方可于后一阶段的设计费中扣除。规划设计期间如遇规模或内容调整,则设计费也应做相应调整,具体由双方协商决定。

第八条 支付方式

8.1 本合同签订之日起三天内,委托方支付设计费总额的 %,计 万元(大写:)作为定金(本合同实际履行,合同最终结算时,定金抵作设计费;本合同未实际履行的,定金按合同法规定处理)。

8.2设计方提交 设计文件之日起三天内,委托方支付设计费总额的%,计 万元(大写:);之后,委托方应按设计方所完成的规划工作量比例,向设计方支付总设计费的%,计 万元(大写:),设计成果提交之日起三天内,委托方结清设计费,不留尾款。

8.3费用支付方式,经双方协商为:。

第九条 双方责任

9.1委托方责任

9.1.1委托方按本合同第五条规定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设计方提交基础资料及文件,并对其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效性负责。委托方不得要求设计方违反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

委托方提交上述资料及文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内,设计方按本合同第六条规定的交付设计文件时间顺延;委托方交付上述资料及文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上时,设计方有权重新确定提交设计文件的时间。

9.1.2委托方变更委托设计项目、规模、条件或因提交的资料错误,或所提交资料作较大修改,以致造成设计方设计返工时,双方除另行协商签订补充协议(或另订合同)、重新明确有关条款外,委托方应按设计方所耗工作量向设计方支付返工赔偿费。

在未签订补充合同或另行签订合同前委托方已同意,设计方为委托方所做的各项设计工作,委托方应支付相应设计费。

9.1.3在合同履行期间,委托方要求终止或解除合同,设计方未开始设计工作的,不退还委托方所付定金,已开始设计工作的,委托方应根据设计方已进行的实际工作量,支付设计费;不足一半时,按该阶段设计费的一半支付;超过一半时,按该阶段设计费的全部支付。

9.1.4委托方必须按合同规定支付定金,收到定金作为设计方设计开工的标志。未收到定金,设计方有权推迟设计工作的开工时间,且交付文件的时间顺延。

9.1.5委托方应按本合同规定的金额和日期向设计方支付设计费,每逾期支付一天,应承担应支付金额千分之二的逾期违约金,且设计方提交设计文件的时间顺延。逾期超过30天以上时,设计方有权暂停履行下阶段工作,并书面通知委托方。委托方的上级或设计审批部门对设计文件不审批或本合同项目停缓,委托方均应支付应付的设计费。

9.1.6委托方要求设计方比合同规定时间提前交付设计文件时,须征得设计方同意,不得严重背离合理设计周期,且委托方应支付赶工费。

9.1.7委托方应为设计方派驻现场的工作人员提供工作、生活及交通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及必要的劳动保护装备。

9.1.8设计文件中选用的国家规范、部门及地方规范由委托方负责解决。

9.1.9承担本项目外国专家来设计方办公室工作的接待费(包括传真、电话、复印、办公等费用)。

9.1.10委托方应保护设计方的规划设计版权,不得将规划设计文件转让他人或用于本合同以外的项目;不得将未经报批的规划设计方案作规划设计成果使用。如发生以上情况,设计方有权追究相关法律责任。设计方在设计过程中的版权侵权行为,由设计方自行负责。9.1.11委托方应及时评审设计方设计成果,如委托方在设计方提交设计成果之日起 天内未予回复,则视为委托方评审通过设计方的设计成果。

9.2设计方责任

9.2.1设计方应按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技术规范、标准进行设计,按本合同第六条规定的内容、时间及份数向委托方交付设计文件(出现9.1.1、9.1.2、9.1.4、9.1.5规定有关交付设计文件顺延的情况除外)。并对提交的设计文件的质量负责。

9.2.2设计合同有效年限为 年,超期后如仍须执行时,合同双方进行延期确认。

9.2.3设计方对设计文件出现的遗漏或错误负责修改或补充。设计方根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对设计文件进行调整补充。

9.2.5由于设计方原因,延误了设计文件交付时间,每延误一天,应减收该项目应收设计费的千分之二。

9.2.6合同生效后,设计方要求终止或解除合同,设计方应双倍返还委托方已支付的定金。

9.2.7设计方交付设计文件后,按规定参加有关上级的设计审查,并根据审查结论负责不超出原定范围的内容做必要调整补充。

第十条 保密

双方均应保护对方的知识产权,未经对方同意,任何一方均不得对对方的资料及文件擅自修改,复制或向第三人转让或用于本合同项目外的项目。如发生以上情况,泄密方承担一切由此引起的后果并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一条 争议解决方式

11.1本合同在履行期间,双方发生争议可采取协商解决或向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调解。

11.2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时,双方同意以第种方式解决:

1、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向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条 合同生效及其他

12.1委托方要求设计方派专人长期驻项目现场进行配合与解决有关问题时,双方应另行签订技术咨询服务合同。

12.2设计方为本合同项目的服务至规划材料上报为止。

12.3委托方委托设计方承担本合同内容以外的工作服务,另行签订协议并支付费用。

12.4由于不可抗力因素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时,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

12.5本合同双方签字盖章即生效。一式四份,委托方二份,设计方二份。

12.6本合同生效后,按规定应到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审查部门备案。双方履行完合同规定的义务后,本合同即行终止。

12.7双方认可的来往传真、电报、会议纪要等,均为合同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2.8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委托方名称:

设计方名称:

(盖章)

(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法定代表人:(签字)

委托代理人:(签字)

委托代理人:(签字)

项目经理:(签字)

住 所:

邮政编码:

电 话:

传 真:

开户银行:

银行帐号: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盖章)

备 案 号:

经 办 人:

备案日期:

****年**月**日

项目经理:(签字)住 所: 邮政编码: 电 话: 传 真: 开户银行: 银行帐号:

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合同.答案 篇2

安徽省寿县历史城区包括寿春古城及外围护城河范围, 是寿县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 集中了4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及多处省、市级文保单位,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寿春古城内人口密集, 功能过于集中, 且内部风貌破坏较严重、交通严重拥堵, 亟待调整用地布局、疏导古城交通、外迁服务设施、控制整体风貌, 规划依循古城突出问题, 通过客观分析, 并结合现状发展特征及未来发展需求, 在用地布局调整、交通系统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强度控制等方面提出规划思路。

1 基于保护及发展现状的用地布局调整

寿县历史城区用地布局的调整需结合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需求。一方面, 需落实各类保护规划针对城内文保单位、历史街区的保护要求, 延续其文化价值。另一方面, 又需要解决现状整体风貌缺失、居住环境较差、设施布局混杂等问题。因此, 笔者从两个维度的区域划分来辅助用地布局规划, 在结合现状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对现状用地性质进行适宜的调整 (见图1) 。

1.1 落实保护要求, 划分历史城区保护层次

对于寿县古城来说, 古城内用地布局的调整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于《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相关的保护规划和保护要求的落实。因此, 在进行用地布局调整时要将前述保护规划的要求归纳, 并在空间落实, 明确不同区域的保护层次及功能发展方向, 进而去探讨用地性质调整问题。根据已有保护规划要求的解读, 将古城内区域划分为历史城区、古城墙、其他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四类区域, 结合不同要求确定该类区域内的用地调整方向 (见表1、图2、图3) 。

1.2 统筹发展需求, 划定历史城区用地发展属性

在明确历史城区内保护区域的划分之后, 对历史城区内用地性质的调整需要更多的结合用地发展现状、权属、城市肌理、建筑风貌等多因子比照分析来确定。在寿县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笔者选取了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历史时期公共建筑分布、建筑风貌综合评定、土地权属分界、拐角塘遗存区范围等六个因素。综合分析后, 将历史城区内用地划分为原真保护区、风貌改善区、渐进整治区、复原建设区、功能更新区、街景整治区六类发展属性, 针对各类用地属性制定用地发展要求及限制性内容, 以指导历史城区内的用地布局调整 (见表2、图4、图5) 。

2 基于现状基础的交通系统调整

2.1 保护为先, 结合发展需求确定交通系统发展目标

寿县历史城区街巷多相对狭窄, 由于空间现状与现代机动车发展需求的不适应, 古城内现状交通问题突出, 对此笔者认为这是原有基于机动车发展的交通模式与传统街巷空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因此必须确立一个适合于古城现状的交通系统发展目标, 明确思路, 进而解决交通问题。结合调研, 最终确定了古城的交通体系应是在保护原有街巷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完善提升交通功能, 改变以机动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加强交通管理, 构建以新能源公交、非机动车及步行主导的慢行交通体系。

在确定发展目标后, 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解决古城交通问题: (1) 注重外围疏解:引导区域交通向外疏解, 避免穿行车流进入古城; (2) 注重功能区分:交通型道路、生活型道路、慢行小巷; (3) 注重交通管制:车型限制、单双号限行、总容量控制等多手段应用; (4) 注重公共交通:完善古城内部公交线路, 重点发展中小型环保车辆。

2.2 立足现状, 多层次完善寿县历史城区交通系统

2.2.1 外部交通的衔接

为保护古城格局, 在古城外部疏解过境交通, 通过交通分流, 梳理城市交通系统, 为旅游、步行创造条件;本地居民交通流主要通过南门与新城联系, 外来游客交通流经东门进入, 分别在南门及东门外设置停车场 (见图6) 。

2.2.2 历史城区内规划道路功能划分

(1) 交通性道路:车行道路。保留南、北、东、西大街及内环路为车行主干道, 保证古城内的机动车发展需求;现状以南门为主要车行出入口, 加强南门区域交通管理;近期提升改造内环路, 增强交通服务能力, 红线9米。

(2) 生活服务道路:小型公交、非机动车为主导, 限制机动车通行。南北小长街、照壁巷、西大寺巷、西园路等具备通行能力的道路, 局部采取单行措施。

(3) 慢行小巷:非机动车及人行, 禁行机动车辆。过驿巷、梁家拐巷、清真寺巷、毛家巷等巷道, 禁止机动车进入。

2.2.3 停车设施提升

东西两侧环城路各设置一处集中机动车停车场, 服务本地及旅游发展需求;沿生活服务性道路两侧合理布置临时停车位, 规范交通行为, 服务本地生活需求 (见图7) 。

3 基于公众需求的公共设施布局调整

3.1 进行公众调查, 全面了解公共设施配置需求

为能真实、全面的了解寿县古城内的发展需求, 笔者在古城内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 通过分析总结古城内公共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全面提升商业设施, 满足未来居民发展需求;大力建设各类公共设施;市政设施方面除供水设施外, 均需尽快更新改善;城墙是居民首选的休闲场所 (见图8) 。

3.2 强化服务体系, 完善历史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分级配套, 共建共享:分为城市级和居住区级两个层级, 在服务半径内就近使用。分类实施, 公益优先:分政策性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三类。公益性配套设施必须优先布置, 在服务功能、配套指标等方面需要优先满足需要。因地制宜, 弹性指导:不同片区的配套设施的现状不同, 需求也不同。在规划配置中, 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需求, 因地制宜、弹性引导 (见表3) 。

3.3 维护传统肌理, 结合传统空间特征布局历史城区内公共设施

古城区内的公共设施布局选择及空间形态与新城区有明显差异, 应充分考虑传统空间特征的延续及传承。在寿县古城内的公共设施布局中, 充分考虑了与原有街巷尺度、建筑尺度、特色空间的密切结合, 避免大体量的公共设施建设破坏古城风貌。

与街巷活力提升结合:商业服务设施应与传统风貌街巷发展结合布置, 通过业态更新提升街巷活力;与特色空间利用结合:利用滨水空间, 提升蓝绿廊道;与传统建筑尺度结合:地块尺度应与传统建筑的尺度一致, 小地块、小进深为宜;与居民生活功能结合:商业设施布局注重居民生活的提升, 增加混合功能用地, 易于延续古城活力。

4 基于风貌保护传承的建设高度控制

维护古城传统风貌, 结合历史资源特点确定古城建设强度。历史城区内的建设强度控制首要考虑的是对于古城整体风貌的保护与传承, 因此在确定寿县历史城区内建设高度分区及容积率分区时, 规划充分落实了《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 并结合古城内重要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的分布从整体和重点控制区两个层次确定古城内的建设强度。

古城内整体檐口高度控制小于15米, 根据建设现状特征及保护需求, 古城内整体建筑高度从十字街向城墙 (一环) 逐渐降低, 呈现出“十字+一环”形态;另外建筑高度的控制应确保重要节点间视线廊道畅通。对影响古城格局的重点要素需单独控制, 如城墙等文保单位周边应按照距离渐近而降低控制高度, 而历史街区也应区分核心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高度控制, 且在最终的高度控制中应落实于地块中 (见图9) 。

5 结语

过去, 历史城区的发展多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 以点状的保护为主, 造成历史城区内其他地区发展的不协调, 进而造成整体风貌、历史韵味的丢失, 尤其是近年来古城建设的热潮下, 古城的保护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 作为指导古城具体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需要作出改变, 通过将保护的原则延伸至历史城区建设的各个方面, 以达到古城风貌的整体治理、古城功能的全面提升。

摘要:历史城区的规划编制工作与一般地区有着明显差异, 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 历史资源保护、原有肌理传承、建筑风貌保护等需要贯穿于整个规划的编制过程, 本文结合《寿县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践, 对用地布局、交通体系、公共设施、建设强度等整体控制层面的调整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体控制,历史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广汉, 赵中枢.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初探[J].城市规划, 1998 (3) .

[2]崔晗, 赵彬.从总规到控规, 由理念到行动——浅谈昆山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技术与方法[J].江苏城市规划, 2012 (9) .

[3]熊璐, 王雨松.旧城更新区的控规编制——以宁波江北核心区控规为例[J].城市规划, 2010 (6) :89-92.

浅析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竖向规划 篇3

摘 要:竖向规划是城市各项用地的控制高程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控制高程需要综合考虑建构筑物、景观、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土方平衡、工程管线布置以及近远期建设的关系;只有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才能达到工程合理、造价经济、景观美好的效果。竖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鲁北工业园区B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探讨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竖向规划。

关键词:竖向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鲁北工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 F54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67-2

0 引言

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不可能在地势平坦的地区,为了有效利用土地、避免环境噪声影响,许多工业园区经常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这时建设用地的自然地形往往不能满足工业园区场地的使用要求,必须对自然地形进行竖向规划设计。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 竖向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①根据工业园区地块竖向设计规范确定工业园区地块的控制标高。

②根据园区地块的排水方向确定主、次、支三级道路交叉口的标高和它们的坡度、长度等技术数据。

③土方工程经济性计算。竖向规划的关键是如何确定场地与道路的规划标高,本文以鲁北工业园区B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探讨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竖向规划。

1 项目背景

扎鲁特旗地处内蒙古通辽市西北部,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西北端,属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东与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接壤,西与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毗邻,南同通辽市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交界,北与锡林郭勒盟的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及通辽市的霍林郭勒市相连。

扎鲁特旗既属东北经济区,又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区域中的东部地区,同时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工业园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投资环境。

本项目工业园区位于鲁北镇东出口,G304国道支线贯穿南北,省际东西大通道、鲁扎公路横贯东西,有利于规划建设园区专用线与其相连,为日后重工业原料及成品的大运量输入输出创造便利条件,园区用地内无基本农田,且此处用地地势平坦、地质条件良好,是工业项目理想的布局地点。

本规划设计用地位于扎鲁特旗鲁北工业园区,北至306省级通道,南至工业七街,西至304国道,东至工业七路,总面积约为938.86公顷。

2 控制性详细规划

鲁北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遵循:

①协调发展原则:注重园区与煤化工园区、鲁北镇城区在社会、产业、环境协调发展,塑造高品质园区形象。

②统筹发展原则:多种产业统筹融合发展原则,推动建立园区的技术、品牌、机制和产业优势,打造充满活力和特色的园区环境。

③生态建设原则:坚持生态和谐、绿色园区的建设原则,突出园区生态特色,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

④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

⑤统筹协调原则。

⑥灵活实施原则:努力寻求园区从现状到远期目标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2.1 工业园区规划

根据鲁北工业园区发展基础和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规划把鲁北工业园区B区打造成一个以农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商贸物流为主导产业的园区。

将园区建成管理运作高效、服务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生产环境优美、投资效益显著、未来扎旗促进创业就业的平台基地、鲁北镇吸纳和承载就业的平台,树立促进民生新形象;真正成为扎鲁特旗工业经济最具活力的核心区,成为产业升级、项目集聚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蒙东地区最重要的非资源产业基地,同时培育“通辽地区物流产业新兴增长极”确定在通辽物流产业布局的功能地位,起到区域“承东接西”的作用。

根据产业发展的导向及相互关系、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来综合考虑功能布局。本工业园区具体划分为3个产业功能区: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功能区、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综合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

园区规模:

①人口规模。

预测总就业人口及其家眷总数约为8.7万人(家眷为2.3万人)。

②用地规模。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938.86公顷,其中,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934.54公顷,区域交通设施用地4.32公顷。

2.2 道路规划

园区对外交通联系主要通过国道304、省道306及铁路。规划铁路场站用地,面积14.29公顷。

2.2.1 道路网规划

园区道路依据自然地形地势,基本形成直线为主、局部曲线的方格网式布局,构筑以主干路为骨架、次干路为网络、支路为补充的快速、高效、便捷、绿色的园区综合道路网络。规划区内形成“四横两纵”的主干路系统。规划区道路红线宽度及机动车道宽度组织具体如下:

主干路: 40米=(2+5+2+11+11+2+5+2)米

次干路: 30米=(5.5+19+5.5)米

支 路: 28米=(4+20+4)米

2.2.2 道路网功能等级及布局

道路功能分为疏导过境交通、对外交通的过境路,疏导产业园区内部组团之间交通的交通性干道,为组团内提供日常交通服务的次级干路等不同类型。道路等级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个等级。

3 鲁北工业园区竖向规划设计

3.1产业园区竖向规划

扎鲁特旗鲁北工业园区现状为丘陵地带,总体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规划区内东南部有一处丘陵,西中部有一处沟壑。最高处高程为322.5米,最低处高程268.7米。

产业园区竖向设计应充分考虑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功能区、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综合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三个产业功能区用地性质、地块衔接、雨排的坡度要求。园区内有一、二类工业用地(M),行政办公用地(A1),以及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等。尽量结合自然地形设计规划标高,满足地块使用的前提下,减少土方投资;规划的工业用地,满足场地使用坡度小的要求,规划场地竖向标高设置较低, 使场地与周边规划道路竖向衔接平顺,地块坡度平缓,利于地块使用。本次工业园区地块坡度为0.5%~1%,满足工业用地坡度要求。

园区竖向规划还综合考虑了现状地形、防洪防涝,以及工程管网的布线要求。

3.2 道路竖向规划

扎鲁特旗鲁北工业园区现状为丘陵地带,总体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规划区内东南部有一处丘陵,西中部有一处沟壑。最高处高程为322.5米,最低处高程268.7米。

道路竖向设计应充分考虑与现状地势的衔接,随坡就势,充分利用现状地形优势,尽量减少土方量。规划采取分区域就近排水方式,并同时考虑道路的行车要求。道路竖向规划还综合考虑了现状地形、防洪防涝,以及工程管网的布线要求。

道路竖向规划具体确定了规划区道路的交叉点高程,以及坡长、坡度、坡向等,为下一步的道路设计、园区内部竖向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提供依据。规划区道路纵坡设计坡度控制在0.2%~4.0%之间。

3.3 土方工程经济性分析

规划区范围内的土方计算是基于甲方提供1:1000地形图及本次道路竖向规划进行估算的。土方估算采用连续式平土,计算方法采用方格网法,将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湘源土方计算软件进行土方工程运算。由于鲁扎公路为园区内现状公路,防护绿地规划要求基本上保持地形原貌,故这两个区域均未参与土方估算。

依据《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83-99)》中的“城市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之规定,对工业集中区局部用地的坡度进行调整,其修正原则为:工业物流用地等对地势要求较高的地块,将坡度控制在0.2%~3.0%,其他如公共绿地等地块则尽量采取依原地势来进行土方平衡计算。以减少土方工程量,尽量使单个地块内土方平衡,地形变化大的相邻地块平衡。适应土地平整和投资可操作性的要求。

经计算,扎鲁特旗鲁北工业园区总土方量为14752036.44m3,其中填方量为7376018.22m3,挖方量为7365153.81m3,挖填方差值为10864.41m3,误差在允许值范围之内。

4 小结

扎鲁特旗鲁北工业园区现状为丘陵地带,自然地形坡度起伏比较大,故竖向规划在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充分利用地形条件、避免高填深挖,使工业园区平面布局与道路竖向、排水设计、各个产业功能区竖向及土方平衡相协调。才能达到竖向规划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满足工业园区各项建设用地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王曦.复杂地貌城市新区竖向规划与景观规划的结合浅析[J].经济管理.

[2] 陈忠,马俊波.浅谈山地城市控规阶段场地竖向规划——以德化县城东工业项目区为例[J].科技资讯,2009(16).

[3] 刘莉芬.浅析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竖向规划[J].科技信息,2010(19).

[4] 张瑞红.浅谈竖向设计与城市竖向规划的协调[J].河南建材,2001(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 篇4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是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因此,建立定性、定量的指标体系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键。目前进行的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与实践,都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的确立放在重要的地位。

1、控制指标的内容构成(1)地块划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范围,应从城市的一个完整地域结构出发,其第一步是根据建设用地的区位、土地使用性质、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的要求,综合空间环境结构设想及开发的可行性,划分基本地块,编排地块号码。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地块的用地面积和各项控制指标。

一般规定最小地块面积和宽度、深度,防止过小尺度的开发活动。地块边界线要具备可识别性。地块大小与用地特点有关,用地集中、性质单一的,地块可大一点,用地零碎分散,地块要小一点。地块的大小还与开发建设的方式有关,统一开发,地块划分可大一点,多渠道开发的用地,地块划分小一点。一般而言划分地块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旧城区和沿街地段分块宜小,新建居住区分块宜大;

② 至少与一条道路相邻;

③ 用地性质尽量单纯;

④ 同类用地控制要求大致相同;

⑤ 保护地段单独划出。

(2)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范围

确定城市土地使用性质,一般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标准》(GBJ137-90)将土地划分至小类。具体的类别划分与所在城市的规模、城市特征、所处区位等有关。一般的规律是大城市分类多、小城市分类少;老城区分类多、新开发区分类少;中心区分类多、边缘区分类少等等。由于国标制定较早,有些分类已不适应使用要求,可结合实际要求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分类,对它进行补充和发展。

土地的分类还应考虑土地使用性质的兼容,即以某一类土地使用性质为主,兼容其它性质,如在居住用地(R)中,可兼容小型的办公用地(C)。近年来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土地使用功能概念,以混合土地使用最为常见,它以某一类土地使用性质为主,与其它性质的土地相混合,如商住用地(C2/R)等。

确定适量的土地使用兼容范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对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规定过死或弹性过大,均可能导致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合理的兼容规定既体现规划的弹性,为建设发展和管理实施留有余地,同时又保证城市的有机、有序地发展。

(3)土地使用强度

① 容积率:也称建筑面积密度或楼板面积率(Floor Area Ratio,缩写FAR),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总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容积率反映了整个建筑物的体量,构成了土地使用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对容积率的控制为土地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② 建筑密度: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建筑密度的大小与环境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③ 人口密度:即规划地块内部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对规划地区的人口的上、下限均作控制。

④ 建筑控制高度:即由室外明沟面或散水坡面量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一般有两种控制方式,一是绝对高度控制,如规定在一定的区域内新建筑物不准超过某一标志性建筑物;二是相对高度控制,如纽约的“日照后退曲线法”和“遮天率曲面法”,以及香港、台湾通过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的关系来控制。

⑤ 建筑后退:包括后退红线和后退建筑基地界限。建筑后退红线即建筑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根据建筑使用性质和所面临的道路等级而定。当建设用地划分较小,其间又没有道路分隔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后退建设用地边界的要求,一般至少应满足消防通道的要求。

(4)道路及其设施

此项控制内容一般包括支路及以上道路的红线位置、断面、坡度、重要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等的确定;对社会停车场(库)、配建停车场(库)进行定位、定量和定界的控制;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的控制。

(5)城市环境景观

这方面控制较多地运用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率。此项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集中绿地面积,推动多种形式的绿化。

此外,还可以对其它设施提出控制要求。其它设施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托幼、居住区级公建),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力设施(配电站,配电所),电信设施(电话局、邮政局),燃气设施(煤气调压站)等。对一些特殊的地区,还可增加一些控制指标。如工业区的烟雾、噪声、粉尘、异味等控制要求。

2、控制指标的确定

(1)确定的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的确定必须依据规划用地的区位及环境条件,注重提高土地使用的效率,综合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 符合国家、省、市各级规划与建设相关法规的要求。符合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控制要求。

② 综合考虑城市整体或地区全局的情况,力求总体平衡。

③ 力求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④ 控制要求要体现不同对象的特点。

⑤ 充分考虑土地价值及开发的经济效益。

(2)控制指标的确定

确定控制指标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 环境容量推算法:根据现状居住条件、道路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预测规划期末的容量,据此确定各项指标。该方法比较严谨,但涉及面广、参数众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相当复杂。

② 人口推算法:根据城市总体或分区规划提出的人口和用地的要求,以规划期限内的人均居住用地与建筑面积来计算。考试吧

③ 典型实验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甚至是全部规划地区,进行实验性的形态空间规划,由此反算出各项指标。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合同.答案 篇5

经过李老师的控规讲座从上位规划解读、现状问题分析,规划目标与功能定位,片区整体性控制,街区、地块控制,城市设计,五个层面来剖析整个控规的内容和表达意向。实为我们对控规的理解从整体上有了大致的轮廓。再此我就想从我在规划院实习的这段时间从实际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自己掌握的流程做一个大致的总结,当然肯定有一些不符合规范和错误的方式敬请原谅。

其实,控制性详细规划最最主要的中心任务就是编制一张《土地利用控制图》和各个分图则。而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又会产生很多的图纸,其中有些图纸是必不可少的,如土地利用现状图、用地布局规划图、道路工程规划图、各种管线工程图等,而另外一些则只是为了表达规划意图而作的,如功能结构分析图、道路结构分析图、景观绿地结构图等。

具体规划过程

要开始着手进行这次控制性详细规划了,第一步我们要做什么?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的,因此,收集总体规划的资料也是必不可少。这也就是李老师讲的对上位规划的解读。总体规划涉及的内容有很多,而我们控制性详细规划仅仅需要收集其中的几项就够了。一个是总体规划的路网。总体规划的路网是我们今后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路网的基本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路网骨架大体上应该同总体规划的路网骨架相一致,否则就算方案做成了也很难被通过。局部地方路网与 总体规划路网不符的,可以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但应在规划中清楚地说明它对总体规划路网的改动。二个是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功能结构与规划人口分布图。尽管控制性详细规划不用确定整个城市的功能结构,但是对自己规划范围的地块还是应该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科学定位,这个定位必须结合总体规划来确定,不能与总体规划相违背。三个是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图。这个是以后对用地进行规划布局的一个依据。

我们现在手上是“一清二白”,什么东西都没有。很自然我们会想到——收集资料来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对,收集资料就是我们必须做的工作。而资料的有很多,哪些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这就要根据我们这次规划的性质与重点、特点来进行取舍了。

我们要为一个城市做规划,不能拍脑袋想,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的,因此现状资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现状资料包括哪些呢?社会经济、人文历史、地理地质等都是需要了解的。但从规划的角度来说,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次规划的性质——控制性详细规划——更是微不足道,在总体规划中这些还有一定的重要性。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来说,最最重要的现状资料莫过于现状地形图了。有了现状地形图,我们才能做出现状用地布局图,现状建筑质 量建筑层数评价图等,然后才能对现状用地进行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提出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另外,由于地形图是过去一段时间测绘的,即使是最新的地形图也不 可能包含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我们还需要收集到从地形图测好开始到规划时止的新建用地与建筑的资料,以及已报批但还没修建的用地与建筑的资料。再则就是还应 收集一下现状的人口资料与照片等,这些可以为以后的规划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

注:现状资料是所有资料中最最重要的,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上,可以说现状资料准确与否将是以后工作中工作量大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现状资料不准确,将会产生很多的“返功活”,影响工程的进度与效率。现状资料的来源一般是由甲方(当地政府或建设局)提供,但有时甲方提供的信息并不全面,这时就还需要自己动手收集一下,因此跑现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有了现状资料与总体规划的资料后,我们基本让可以开始做规划了。但是,由于总体规划的全局性与概括性,它更多注重的是功能结构的规划,对于用地来说,只是一个大致的用地平衡,即用地的比例分配问题,而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地块。特别是对于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它只停留在一个总的指标上,而对于各项具体设施没有说明,即使有说明的也只是按照一个理论上的标准确定的,与现实中存在很大的出入。因此,除了这两种资料外,我们还需要收集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各个单位 的具体部门意见与发展计划,以此来作为我们控制性详细规划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特点——强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也正是体现在这个方面。这些单位包括:一是建设局和国土局。各个单位的征地与买地换地,都要在建设局和国土局进行报批,因此,这里的用地资料应该是最多的。并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没有做好之前,根据各个城市的不同,当地的建设主管部门会有一个非正式的规划控制管理依据,以此来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没做好之前这 段时间的报批工作。比如我们这次利辛县建设局就提供了一份他们的“现状控制路网”。在总体规划做好,而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没做好的这三年里,它们就是以此来控制和管理城市的建设的。因此这个路网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二是教育局。教育局掌握着 全县所有学校的资料与发展计划,他们对于整个城市的教育设施的情况应该是最了解的。而且中小学的布置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内 容,在我国当前科教兴国的战略大背景下,对学校的规划更应成为重中之重,因此详细全面地收集教育主管单位的意见更是必不可少。三是卫生局。在卫生局主要收集的是医院的现状规模以及今后的发展要求与计划。这是三个最主要的单位,另外还应收集环保局、园林局等单位对于各自部门的发展计划与要求等。此外,对于老 城区而言,还有一个特殊的资料,就是各个要搬迁的政府单位的搬迁意象与说明。比如对于**县而言,大部分的单位是要搬迁至北部新城的,因此这此单位搬迁后的用地权属怎么解决就是一个问题,而有些单位,如教育局,是不搬迁的,而且现在正在重新装修,因此在规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

虽然说这些当地单位的意见资料只用来作为我们规划的参考用,但是收集它们仍是有必要的。困难的是这些资料比现状资料与总体规划的资料都难收集的多。在有些管 理较好的城市可能由政府出面收集好了一下子就提供了,而管理差的城市就很困难了,这时可能就需要麻烦一下,自己动腿,一家一家的亲自去跑了。如果不幸这样 地话,做好心理准备——工作量会增加很多!

另外,从工程上来说,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对区域内的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的进行明确合理的规划,因此,收集这方面的工程管网资料也是必 要的。这方面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现状管网的走向,总体规划的管网布置以及当地相关部门(邮电局、水厂、燃气公司等)自身的发展计划等。以上就是我们所要收集的资料(见第一部分)。这一步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资料有了,又该干什么呢?有了资料当然还需要分析资料,根据 资料,再结合现场堪探的实际情况,找出现状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作为我们今后规划中重点要解决的对象。比如我们这次做利辛县规划,根据 资料与现状,我们提出下列几个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用地布局上,用地功能混杂,工业用地分散,尤其是底商上住的形式普遍存在,相互干扰大,城市环境受到影响,土地的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社会、经济效益低下。

2)对外交通对城市干扰大,**路、2**国道既是对外公路,又作为城市干道,两种功能必然互相矛盾和影响。道路系统不够完善,未形成完整的主干路网络,也没有次干路与支路网的支撑,并且T字口,锐角交叉口太多;缺乏公共停车场,汽车沿街停放,既影响交通,又影响环境。

3)护城河破坏、污染严重,既影响环境与市容,又为防洪防灾埋下严重隐患。

4)城市景观风貌较为平淡,缺乏亮点,尤其反映城市个性的干道景观和滨河景观特色不鲜明;绿化与公园用地严重不足,从现状用地统计表上得知绿地指标为0,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与休息质量。

然后,我们根据总结出来的这些问题提出了我们这次规划的重点:

1)调整城市用地功能和结构。城北新区的建设为城市功能和用地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结合旧城调整后的功能定位——商贸、居住、文化——进行用地结构调整,整治环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旧城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水平。

2)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一是处理好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的关系,使之相得益彰。二是城区内部道路以优化系统为主,近远结合,重点对过多T字口、锐角交叉口进行改造,长远控制,相机改造,以较少的代价达到优化城市道路网系统的目的。

3)整治护城河沿岸环境。结合护城河两岸的用地功能和文化内涵整治河道,规划滨河路,治理污染,使规划后的护城河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根据利辛县城特点,绿地系统以滨河绿地,小块街头绿地及山坡绿地开发为主,因地制宜地优化城市绿地系统。

5)确定合理的城市建设控制指标。本着利于城市环境景观塑造,增强开发建设的可操作性的原则,对不同城市地段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的控制指标,既要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又要使规划管理实施有可操作性。

然后,当资料有了,问题也明白了,规划的重点也清楚了,现在来开始我们的规划就可以做到丛丛容容,有理有据,有的放矢。下面就谈谈具体的规划操作。

规划具体操作的第一步该如何着手呢?这里,长期以来我们存在两种选择——路网或是布局。应该先路网还是先用地布局,其时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其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者往往是交替进行,同时开展的。我们这次规划的思路就是“以路网依托,确定功能结构”。因为总体规划的路网已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的,我们就可以参照总体规划的路网,然后再结合利辛县建设局提供的现状控制路网,可以初步定下最主要的主干路网,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心三片”的功能结构与各片的功能定位,解决了规划的第一个重点——调整城市用地功能和结构。

功能结构确定下来以后,再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与要求,往下深化路网,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明确各个道路的等级与功能,最终形成规划路网。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流动过程,它需要在这期间不断地进行反复的对比与调整。比如说我们这次规划确定路网的一个基本思路是:以总体规划路网与建设局提供的现状控制路网为依据,再结合现状路网与现状建设的实际情况,包括现存建筑质量较好的高层建筑,新建与在建道路与建筑,未建但已报批的用地与建筑,单位的已征用地 等,经过路网成本与效益的比较与分析,最终确定规划路网。至此解决了我们规划的第二个重点——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值得说明的是,路网的确定并不是经过一次这样的分析与比较就完成了的。还需要向甲方汇报,听取甲方的意见与要求,回过头来再来修改路网。这 里面就必然产生一个工作重复的问题。因为向甲方一次并不能仅仅汇报一下路网,还必须将用地布局规划,道路管网工程规划也连带汇报,因此,当有路网的改动时 必然引发用地布局与其它工作的返功与调整,这些重复的工作都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这次规划,我们在确定路网的同时,结合利辛县城的实际与特点,按照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特色的原则,把护城河整治作为规划的重点,重新规划了河道的走向,适度加宽,沿河两岸设置滨河绿地,作为城市的公共休闲开敞空间,并沿河道规划设置了滨河路,加强护城河周围的配套设施建设,以此解决了第三个重点——整 治护城河沿岸环境。这也得到了利辛县政府的肯定。因为目前护城河周围环境恶劣,房屋破旧,居民大都是没钱的穷人,照此下去,这个地段极有可能发展成贫民窟 的危险。并且这个地段由于配套服务设施过差,很多年都想买都买不出去。这次整治一方面可以消灭贫民窟,提高城市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发地价的提升,带来 经济效益,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

接下来,路网确定了以后,就可以进行地块的用地布局填充。进行用地填充,要依据总体规划,但总体规划过于笼统,与现实情况出入较大,因此还需要充分结合现状以及收集来的单位搬迁与否的资料,进行合理的用地布局。此外,结合现状地形与绿化景观设置的要求,尽量将山头或陡坡的用地规划为大面积的公园或绿地,在主要的景观大道旁规划十米以上的绿带,再在适当的地方 布置街头和居住小区绿地,以此形成点、线、面一体的绿地景观系统,解决了第四个规划重点——加强城市绿 地系统建设。进行用地布局的同时,按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服务半径与规模大小要求,再结合收集来的学校、医院等部门的规划要求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点。最 后完成整个地块的用地填充。用地布局完成以后并不是马上就进行各个地块的控制指标的规划,因为这个方案并不是最终成果,可能还要修改,这时仅仅需要大范围 地分区地设定一个控制指标。然后向甲方进行正式的方案汇报,当方案正式通过以后,再按照城市设计的空间要求与地方政府的意见来逐个逐个地确定各个地块与分 地块的控制指标,最后完成这张最重要的土地利用控制图,解决了第五个规划重点——确定合理的城市建设控制指标。

以上是我做控规的一些经验结合李老师的控规讲座内容的一些个人感受。希望在以后的道路上无论是做控规还是总归都能以正确的方法加上正确的规划理念进行编制。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个问题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个问题:(1)如何认识控规与总规的关系(2)如何认识控规的频繁修改

(3)如何认识控规的“全覆盖”

一、如何认识控规与总规的关系(1)职能上的关系

总体规划:关注总体、全局、战略、长远;

控制性详细规划:关注具体、局部、行动、近期。

总体规划:将政府和公众对城市发展的要求,转化为未来20年城市发展建设的蓝图。通过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布局、结构和控制范围等,调控城市整体长远可持续发展。

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了使蓝图变成现实,使建设者、管理者和公众明晰如何实施、管理和监督蓝图的实现过程,为蓝图中每一块土地设定的具体的开发控制准则。调控目标是土地开发和项目建设的规范、有序、集约、高效。控规既承担落实总规的任务,也承担着对土地开发和项目建设进行指导和控制的任务。

(2)制定上的关系

1)控规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不得突破总规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控制范围;

2)控规确定的地块主要功能和用途,要符合总规的功能和布局要求;

3)控规既是总规内容在具体地块上的进一步深化落实,也是在调控要求上的延伸和拓展。

在制定的内容上,控规不是总规内容的简单深化和细化,而是要补充完善很多总规调控要求之外的内容。(3)修改上的关系

作为控规的上位规划,总规修改后,控规可以进行相应修改;

1)“控规修改”不允许导致“总规强制性内容的修改”,在涉及有关强制性内容时,修改总规是修改控规的前提。或者说:不能通过控规修改违反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损害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2)控规修改在不涉及总规强制性内容时,可以在不修改总规的情况下,按程序先行修改,以保证兼顾公正和效率。比如一类居住用地改为二类居住用地,或商服用地改为居住用地等。

二、如何认识控规的频繁修改

对于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控规频繁修改现象,至少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控规制定科学性不足。总规批准后,就盲目追求一次性全覆盖地完成控规的制定。规划编制单位对现状调查不深入,对控规涉及的问题研究不透彻。二是:控规制定没有建立起因应城市发展需求变化的动态适应机制,一些城市的控规批完后就束之高阁,没有及时进行动态维护、更新管理,无法适应城市发展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

三是:利益主体逐利行为导致的控规修改,这也是城市规划专项治理的重点。四是:对“什么是控规修改”存在模糊认识,既有法规没有对哪些内容的修改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控规修改做出明确规定,由此导致很多地方把所有控规内容的变动都界定为“控规修改”。

总结来说,目前的“控规修改”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针对原方案未预见到因素的自我完善; 2)针对原方案局限性和错误的修正;

3)土地利用和项目建设利益驱动下的修改。

三、如何认识控规“全覆盖”

按照《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应覆盖规划区内的全部规划建设用地,以保证土地利用和项目建设有规划可依,也就是控规需要“全覆盖”。

但法律对如何实现“全覆盖”并没有做出规定。在目前各地关于控规编制的实际做法中,有几种常见做法:

(1)一次性编制,一次性审批。总体规划批准后一次性把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规编制完成,一次性审批;(重庆等)

(2)分期编制,分期审批。根据土地开发和项目建设需求,分期、分批地编制审批。(大多城市目前的做法,跟着用地和项目走)

(3)一次性编制,逐步深化,分期审批。总体规划批准后,着眼于城市整体,把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全部纳入控规编制考虑范围,但对近、远期开发地块采取不同的编制深度,根据土地开发和项目建设实际需要,逐步深化,分期、分批进行审批。(深圳)

(4)分层编制,分期审批。总体规划批准后,先把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划分为若干规划控制单元,一次性编制完成单元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和“四线”等控制要求,然后在单元规划的基础上,再根据土地开发和项目建设的需求,分期编制审批地块层面的控规。(北京、上海、武汉等)(5)优势和弊端比较: 1)一次性实现全覆盖

优势:一次性实现控规全覆盖,保证了“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的落实,总规对城市整体性的控制要求容易落实。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市或镇,比较适宜采用。弊端:过度超前,对中、远期用地的控规要求,到实施时不适用,结果是频繁修改规划,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受到损害。2)分期编制、分期审批

优势:主动性强,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结合紧密,对具体地块的开发利用和建设实施的规划控制要求容易实现。弊端:对城市整体性规划控制要求的落实和体现不够,更多地关注“局部地块”,缺乏对城市整体和各片区功能、容量、风貌控制等的系统考虑。3)一次性编制、逐步深化、分期审批

优势:一次性编制,有利于落实总体规划对城市的整体控制要求;在内容深度上逐步深化,有利于根据城市发展建设的推进,逐步深化落实土地开发和项目建设要求;分期审批可防止过早定案导致规划脱离实际要求情况。

弊端:技术队伍要求高,投入大。需要有特定的管理和技术支撑队伍,对控规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评估、维护和修改,进行全过程、持续性的投入。4)分层编制、分期审批

优势:既有利于总体规划整体性控制要求的落实,又有利于提高规划的适应性,避免频繁修改。劣势:增加了一个单元规划的编制工作层次,增加了工作量,对于中小城市而言,没有必要;作为一个工作层次,由于没有法律规定,对单元规划的定位不易把握,个别城市存在以单元规划替代控规的倾向。

禹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篇6

简介

禹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北至颍河,南至禹王大道,东至药城路,西至前进路,包括整个护城河以内的老城区以及部分外围地带,面积约5.8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

①功能定位:以居住、商业、旅游为主,兼顾绿化、休闲等功能。

②品位定位:是具有较强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重要地区,并具有良好的居住形态、商业形象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规划目标

以《禹州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建立新的控规指标体系,协调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老城区居民生活、生产的特点,逐步将老城区建设成居住环境好、配套设施齐全、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代居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人口

老城区内居住用地可以容纳的人口共计83000人,并考虑到商业等服务设施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及环境的经济性,老城区内规划人口合计9万人左右。城市总体布局

⑴ 用地功能结构

本规划对老城区的功能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用地功能主要为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绿地、文物古迹用地、教育用地、文化娱乐用地等,商业等公建用地集中布局,形成特征明显的城市中心形态;工业用地、部分行政用地外迁;绿化用地顺应原有自然生态格局进行布局;居住用地尊重老城区原有居住格局,保护原有社会网络。从而形成老城区清晰的整体功能结构。

⑵ 用地布局结构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调整老城区整体功能与空间结构布局,形成保护与更新和谐相处、中心集聚与片区分散的空间结构模式,在规划区范围内逐渐形成三个中心、四个片区。

①三个中心

在老城区原有繁华商业地段基础上,以南至公栈街、北至东西大街、东至钧州大街、西至颍河大街范围内为中心,形成老城区独具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

在护城河以南老城区扩展地带内,沿远航路在颍河大街与钧州大街之间地段为中心,以其北市场商业为基础,拓展商业规模,使之成为南部老城区扩展地带的商业中心。

老城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和老城区扩展地带商业中心由颍河大街和钧州大街贯穿联系,形成城市商业经济轴线。

以文庙、禹王锁蛟井、古钧台等文物古迹为中心,形成禹州老城的传统文化中心。

②四个片区

文物古迹重点保护区:老城区范围内,东西大街以北至颍河范围内保留了老城区大部分的文物古迹,将其设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区,使之形成保护氛围,形成保护体系,以便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

传统民居保护区:东西大街以南,颍河大街以西,西、南方向至护城河范围内保留有大量明清时期传统民居,许多传统街道仍保留有原有氛围,应给予合理保护。

老城风貌协调区:老城区范围内,颍河大街以东至钧官窑路范围内(商业中心范围除外)。文物古迹既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较少,应作为古城的协调发展区域。

老城外围发展区:老城以南以东为老城区外围地带,规划应按城市一般地段进行控制。道路系统规划

1、道路控制

⑴注重整体道路空间格局的保护,内部交通的改善以疏解为主,保护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地段的街巷形态。对于机能衰败的街坊路网要进行大力改造,满足当代居民的出行规律和特点。

⑵规划区内道路采用网状道路结构,道路分为四个等级: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步行道路。

①主干道:主干道包括药城路、禹王大道、滨河大道、颖川路、建设路、颍河大街、钧州大街、东西大街以及环城路。药城路红线宽58米(6+7+2+11+6+11+2+7+6);禹王大道红线宽56米(7+7+3+22+3+7+7);滨河大道与颖川路红线宽度50米(6+7+2+22+2+7+6);建设路红线宽度40米(5.5+5+2+15+2+5+5.5);其余主干道红线宽30米(5+20+5)。

②次干道:次干道红线宽为25米-20米之间四类,分别为25米(5+15+5)、24米(4.5+15+4.5)、22米(5.5+11+5.5)、20米(4.5+11+4.5)。

③支路:支路等级范围15-8米分为五类,红线宽度分别为15米(3.5+9+3.5),13米(3+7+3)、12米(3+6+3)、10(2+6+2)、8(2+4+2)。

④步行道路系统:沿颍河与护城河的道路形成禹州老城的步行体系,将老城区的水系景观有机联系起来。

⑶ 规划区内的城市主、次干道应严格控制,规划区内的城市支路可结合具体地块的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⑷ 道路红线宽度、道路主要控制点坐标和标高、道路转弯半径及禁止机动车开口路段必须按照分图图则执行,实施过程中需做变更时,必须经规划管理部门核准。

⑸ 道路红线内用地为道路和道路绿化专用,任何与道路交通无关的建筑和构筑物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均不得占用道路用地。

⑹ 道路交叉口设计应保证行车安全,满足视距要求;为保证安全人行横道线和停车线宜明显区别于其它铺砌图案;具体设计按道路设计有关规范执行。

⑺ 坡度按照国家道路设计规范,尽量保证道路纵坡坡度大于0.2%,小于0.8%,局部地段可略有放宽。

⑻ 大型公共建筑集中区域,在车流量较多的交叉口应设置人行天桥。公共活动场所、人行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地段必须进行无障碍设计。

⑼ 因建设需要,地块性质或建筑容量需要进行调整时,配建停车位也需做相应变动。

⑽ 分图图则中规定的建设工程实施附属停车位的指标为最小指标。

⑾ 沿颍河与护城河的道路形成禹州老城的步行体系,将老城区的水系景观有机联系起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规划区内公共配套设施应符合上层次规划要求,并与实际用地规模、规划人口容量和居住人口分布情况相对应。根据老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状况,主要商业建筑、办公建筑、托幼、小学、中学、农贸市场、居委会、派出所、文化设施等为本次规划涉及的主要配套公用设施。本规划未涉及的其他配套公用设施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①区内主要公建、托幼、小学、中学等公共服务性配套设施,原则上结合绿地、道路、广场与步行系统布置,提高绿地系统的使用率和改善公共活动空间环境,使各类服务设施均衡分布。

②外迁的原有行政办公用地作土地置换规划为老城区居住、广场或街头绿地。

③商业、服务设施:注重商业建筑、公共服务建筑的规模化发展,对无序的沿街建筑进行空间整合,形成明显的城市整体公共中心形态和地段中心形态,进而塑造老城区整体及地段空间形象特征。

④文化娱乐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集中布置于钟鼓楼广场两侧地块形成集中的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娱乐设施结合城市绿地建设。规划体育用地集中在护城河以南的新建区内。规划区共安排9处文化娱乐用地,用地面积为3.34公顷,占地比例为0.61%。规划区共设12处文化活动站(含青少年、老年人活动站),安排在距离规划的文化活动中心较远的居住用地内,用地面积400—600平方米。服务内容应包括: 书报阅览、书画、文娱、健身、音乐欣赏、茶座等,主要供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在建筑布置时应考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置。文化活动站宜结合小区绿地和社区管委会布置,并利用室外绿地设置室外文化广场。

⑤教育、科研用地:中学,小学、幼儿园结合老城区内的居住用地分布状态进行均衡布局。由于老城区密度比较大,闲置土地资源少,所以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满足中学1000米,小学500米 服务半径的前提下,通过扩大中小学用地和班级数量,减少中小学的设置数量。规划区共设置5所中学,9所小学。幼儿园按照每5000—10000人设一所幼儿园计,老城区共设幼儿园18所。每所幼儿园规划六个或八个班规模,用地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幼儿园服务半径为100—300米。

⑥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在环城路外侧设规模相对较大的综合性医院2所。保留位于健康路西段的人民医院,钧官窑路北段的中医院,滨河路与钧州大街交汇处的城关医院,滨河路与钧官窑路交叉口的妇幼保健院,滨河路与颍河大道交汇处的医院以及禹王大道中段的医院。规划区内共设15处卫生站,均匀分布在距离医院用地较远的居住用地内。

⑦专业市场:结合禹州原有商业资源,在新建区设有钢材市场,同时稳固和扩展觉明寺综合市场。

⑧体育运动设施:体育场位于颍河大道和滨河大道西南地块有体育场一座,设置操场、足球、篮排球等场地以及其他运动设施,占地3.35公顷;居民健身设施共设置居民健身设施10处,均匀分布在居住小区和社区公园内。服务内容包括篮、排球及小型球类场地,儿童及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其他简单运动设施等。居民健身设施宜结合各级绿地设置;若独立设置,应位于人流动集中的区域,并注意对周边居住的影响。

⑨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共设社区服务中心11处,在每个相对独立小区内分别设置一处,服务内容包括:居委会、治安联防站、老年人服务及护理中心等。社区服务中心位置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宜于文化活动站合并设置。老年人服务及护理中心,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服务,内容包括:洗衣、帮助家务、饮食、心理咨询、个人照顾、理疗及组织社会和文化娱乐活动。

2各街坊、地块内的公共配套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是必须提供的基本设施,可根据实际服务规模进行调整,但不得低于规划确定的最低标准,不得随意减少,并应与土地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如有变更,必须申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本次规划涉及的主要公共及市政配套设施,实施中必须按照分图图则中的规定执行。

4配套服务设施中,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居委会、体育活动场地、老年活动的设置,可根据下层次的规划进行具体的定位,可单独占地,也可附设在其它建筑内。景观规划

本次规划区内景观体由三轴、三心、两带以及若干重要景观节点构成。

1、三轴:

①城市南北发展轴:颍河大街与钧州大街之间,连贯南北商业中心,处于规划区中心位置,形成规划区主要景观发展轴线。

②城市东西发展轴:沿滨河大道形成城市东西发展轴,介于老城区与老城区扩展地带之间。

③老城旅游经济发展轴:沿东西大街方向,介于文物保护区与传统住宅保护区和古城协调区之间。东西大街原来就是禹州老城的特色传统街道之一。

2、三心: ①在老城区原有繁华商业地段基础上,以南至公栈街、北至东西大街、东至钧州大街、西至颍河大街范围内为中心,形成老城区独具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

②在护城河以南老城区扩展地带内,沿远航路在颍河大街与钧州大街之间地段为中心,以其北市场商业为基础,拓展商业规模,使之成为南部老城区扩展地带的商业中心。

③以文庙、禹王锁蛟井、古钧台等文物古迹为中心,形成禹州老城的传统文化中心。

3、两带:

①颍河自然景观带:颍河自西向东横贯禹州全境,位于老城区北端。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沿岸自然景观较好,为居民提供以优美的自然风景区。

②护城河景观带:沿护城河遗址规划滨河景观绿化带。

4、景观节点

规划区内的重要文物古迹、重要景点、重要建筑物等形成禹州老城的景观节点。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

①充分利用河道等自然因素,沿河规划绿化带,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带状绿地系统。

②街头绿地呈点状到线状并与护城河及颍河绿地形成整体的绿化系统。③结合禹州历史文化环境特点配置绿地系统,深化城市内涵,突出传统文化特色。

2、规划控制

①滨水生态防护绿地

城区内颍河水系两侧控制约60m的生态防护绿地,以生态维护和建设持续发展绿地为主,禁止建筑等固定设施布置其内。

②公园绿地

本规划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老城区内的用地功能置换,在阳濯古城墙处和老城区东北滨河沿岸各建一个公园。

③街头绿地

结合城市居住区及传统街区保护在各街区适当留出街头绿地,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保护老城区传统文化。

④城市绿地率:近期35%、远期45%,城市绿化覆盖率近期38%、远期48%。硬质铺装广场绿地率不能低于5%,一般性公共设施规划绿地率达到30%以上,疗养院、医院规划绿地率45%以上,学校、宾馆规划绿地率40%以上,大型机关、体育场馆规划绿地率35%以上。仓储附属绿地规划绿地率20%以上,规划绿化覆盖率30%以上。市政设施附属绿地规划绿地率30%以上,供水水厂绿地率45%以上。

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合同.答案 篇7

关键词:城市设计方案,城市设计导则,控制性详细规划

1 引言

城市设计已引入我国多年,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取得一定的管理经验,但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讨论十几年至今没有结论,新的《城乡规划法》仍然没有将城市设计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城乡规划法》所确定的法定规划体系是以总体规划为核心,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纽带将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紧密结合为整体性的规划体系,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管理的法定前提。但是,就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成果的形式而言,尚不足以控制和管理城市空间形态,而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方面,城市设计没有纳入新的规划体系,控制性详细规划又不足以控制空间形态,这使得城市形态控制成为新的规划体系的一个缺项。

城市空间质量管理是地方政府职能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城市设计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规划形式,也是行之有效的空间管治工具。为弥补新的规划体系中城市空间管理环节的缺失,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调整规划体系的结构,将城市设计列为法定规划类型,并明确城市设计与其他规划类型的关系;其二是在不调整现有法定规划体系的框架上,充实和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使之起到管理和控制空间形态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后一个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我们通过与美国SASAKI公司合作编制广州大学城的城市设计,比较深入地了解美国城市设计编制的过程和方法,并将这些认识和体会应用到中山市港口镇中心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在以实践为基础探索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将城市设计导则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的整合方面取得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将有助于探索将城市设计纳入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方法,以及结合城市设计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过程、内容以及成果形式。

2 城市规划的分类与城市规划的目的和对象之间的关系

城市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整体,为了充分认识和有效控制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分若干类型,并形成规划体系。城市规划的分类与规划的目的、规划对象的特征和规划的内容密切相关,甚至规划的目的和对象的特征决定规划的分类。比如以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土地为对象的规划类型是各种发展规划,诸如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以城市空间为控制对象的规划是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的类型与规划的成果形式相对应,总体规划以文本为主,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图则为主。各类型规划组成一个整体,规划分类的实质就是反映规划运作的过程。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中,从城镇体系规划、市镇总体规划到乡村规划、详细规划的分类就表明了规划制定是一个在空间和内容方面逐步深化与细化的过程,规划之间的关系是制约与控制、深化与完善的等级关系。美国霍普金斯教授则是从规划如何影响行动的角度将其概括为5个类型和阶段:议程(Agendas)、政策(Policies)、愿景(Visions)、设计(Designs)及策略(Strategies)[1]。这是一个“问题——目标——措施”的规划运作过程。

1)议程,就是用表列的形式清晰地把需要讨论的议题或者需要采取的行动列举出来。城市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有些问题是长期性和根本性的,不是某一个规划就能够解决。因此,什么样的问题被列入城市规划解决的目标,在民主社会是一个政治过程,规划师就是罗列公众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规划的议题,当把议题以一个表列的形式列举出来的时候,实际上也就界定了行动计划。

2)愿景,就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想象。城市问题的核心是环境,环境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一个一致的发展目标,愿景最大作用就是通过描绘未来的可能性,激发起人们的信念和热情,愿景是城市问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愿景除了可以通过文字表达,还可以透过图象来描述。

3)政策,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工具,其特点就是在同一个情况下,相应拟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政策与法规一样,可以增加开发者对未来行为的预测性,同时保证了一致性和公平性。但是在对行为约束的效果上,政策比法规宽松很多。

4)设计,是在任何规划实施的行动还没采取之前,经过详细拟订把最终的成果呈现出来。它透过完全预见的假设,往往呈现出蓝图的状态,在规划实施中却因为过于绝对而不能完全实现或者落空。

5)如果设计是一个蓝图,那么策略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实现这个蓝图。从形态上分析,策略表现为一系列决策的树状图。在规划实施中可能会面对的各种不确定情况下,根据不同的时机和条件去采取不同的决策。

透过霍普金斯的规划分类体系可以看到,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渐进的实现过程。具体选用那种规划形态取决于规划所处的阶段。中国城乡规划分类的特点是以空间尺度为划分标准的综合规划体系,也就是每个层次的规划几乎都是综合规划,每个层次的规划都融合了议程、政策、愿景、策略、设计等多种形态,使得规划的类型与规划的目的、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清晰,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找不到相应的规划类型。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为规划目标和控制对象,系统解决城市问题的规划过程。沿用霍普金斯教授的类型划分,它也包括了议题、愿景、政策、设计、策略等诸形态。实践中城市设计分为两个阶段与形态:即城市设计研究和方案阶段,其主要形态是愿景和设计,是城市规划目标的具体化和空间化的表达;城市设计导则阶段,其主要形态是政策和策略,是达到城市规划目标的工具和途径。

3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工作概述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编制过程分为城市设计方案和城市设计导则编制两个阶段[2]。城市设计方案阶段是形象化表达大学城空间发展目标,以及综合全面地论证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等,通过了专家评审和公共参与最终确定规划设计方案,这主要表现为一个政治的过程。而城市设计导则是将城市设计方案所描绘的各项目标转化为规划管理的条件和要求,成为规划部门管理的依据。城市设计方案的编制过程和方案的科学性在此不详述,重点介绍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内容与过程。

在广州大学城的城市设计导则编制过程中比较成功地借鉴了美国的城市设计导则编制方式,并结合广州的实际情况使之较好地融入现行规划管理体系。整个大学城的城市设计导则由以下六部分构成:

(1)设计导则概要

设计概要主要是说明本次城市设计的目的、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城市设计文件组成的框架、概念解释、图例的界定等。

设计导则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从整体规划到具体建筑环境过渡的转换框架。整体规划为土地利用、交通组织、开敞空间与建筑物布置提供总体框架,地块控制性图则具体表达总体规划中的尺度与用地性质,景观与建筑设计导则确保在细节的设计能够贯彻整体规划和地块控制规划,并与整体发展协调一致。

(2)地块控制性规划图则

地块控制性规划图则提供每个地块开发控制的基础,并通过一系列的图解符号来表达推荐的地块发展结构,地块控制图则同时构建了景观与建筑设计的框架。

地块控制性规划图则的主要内容包括:1)尺度,尺度控制的具体内容涵盖用地红线、规划道路边线、建筑退缩线、建筑强制边界、零售商业边界、灵活边界、地块开敞空间、建筑可建范围;2)入口与道路,包括建筑主要出入口、步行联系线、停车与后勤入口区域、服务通道和卸货区;3)土地使用,包括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停车。

(3)景观设计导则(图1、2)

景观设计导则用于描述建筑之间的空间,开敞空间的布局决定了建筑物的布局方式,为建筑使用者提供集中活动的空间,为步行者提供交通空间、绿化空间,并包括车行道和候车廊。开敞空间设计导则将空间分成了几个类型,建筑地块以外的称之为公共开敞空间,地块之内的称之为地块开敞空间。公共开敞空间与地块开敞空间联系起来便于公众的到达,设计中应适用相似的材料、街道家具和细部,不应设置栅栏,或其他屏障分割公共开敞空间与地块开敞空间。

1)公共开敞空间包括:街道、绿色廊道、步行广场和滨水区;

2)地块开敞空间包括:退缩线和步行系统。

(4)建筑设计导则(图3、4)

建筑设计导则为位于公共环境界面上的建筑提供设计指导。建筑物除了满足自身功能使用之外,其建筑还应作为公共空间的边界而界定公共开敞空间,同时也因为使用这些建筑的人群的存在而使得公共空间充满活力。导则确定了对公共空间塑造起重要作用的建筑设计条件,以及改善步行联系线或加强他们的使用特征;建筑设计导则并非针对某个特定地块而制定,它识别了各种典型条件,并为开敞空间界面的建筑提供了各种参考设计模式、图表、草图和使用实例,阐明特定情况下的可能解决方案。设计导则鼓励灵活和创造性的设计,内容包括:1)建筑与街道:首层、体块和高度;2)建筑与开敞空间:建筑户外空间、体块与备选方案;3)内部公共空间:有盖顶的步行联系线、骑楼、中庭和大厅。

(5)暴雨管理导则

雨水是重要的生态影响因素之一。由于开发产生的不渗水地面会增加雨水排出峰率和排出峰量,对自然的水补充和溪流及其他水路造成不良影响。通过设立和执行适当的标准控制,暴雨管理标准对排出水流中污染物进行整治和管理,最终控制暴雨排出水质以及控制开发所导致的洪水。暴雨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管理暴雨的方式;2)排水系统设计;3)执行标准。

(6)开发实施程序

开发实施的程序就是建立城市空间管理的制度。这个管理制度在与现行城乡规划管理制度协调的基础上,强调开发者与管理者有效交流和协商的机制,包括初步申请、开发申请和最终成果三个阶段,明确了建筑设计方案审查的权利、权限和审查程序,并通过这个制度使得建成效果与设计蓝图一致。

概括而言,美国城市设计导则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1)地块控制图则:其中图则A是土地用途和开发强度管理的规定性要求;图则B是建筑形态控制指导性要求;2)景观设计导则:主要用于描述建筑之间的空间。建筑之间的空间也就是外部空间,就其产生的过程来看存在两个途径:第一种方式是明确地块的公共使用性质,比如确定城市广场、公园、河流、绿地等;另一个途径是在私人开发地块中产生,比如建筑后退线、步行联系线等;3)建筑设计导则:许多情况下围合公共空间的是私人建筑,这些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为实现公共空间的概念和确保公共空间的质量,需要对位于公共空间界面上的建筑设计提供指引。

4 城市设计导则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结合的设计实践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编制的,但是在编制的过程中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设定的目标进行很大的调整,这也是竞赛的要求和目的。这里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发生颠倒,本来城市设计是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前提,其结果却是改变和调整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目标与结果。

规划界争论了几十年的话题——城市设计贯穿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和城市设计是详细规划的深入,在广州大学城中心区的城市设计过程中都得到体现。因为城市设计自身被划分两个阶段和类型,首先是城市设计方案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就是以城市设计的视点反思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回到规划的目标和起点上进行城市设计,提出大学城的整体发展构想,这不是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化,而是基于大学城的规划目标进行设计发展。其次是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这个工作是在城市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按照控制性规划的要求进行编制,除了满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之外,还增加空间形态控制的内容,因此,可以认为是详细规划的深入。

城市设计的方案制定不能简单地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后者表达的是技术过程,不是设计过程,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城市设计是将愿景描述为空间的过程,或称是直接用空间语言描述城市发展愿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社会参与的政治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城市设计方案是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平行制定的阶段,甚至城市设计研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和依据,这也是城市设计贯彻城市规划全过程的思想体现。

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是一个技术过程,也就是将城市发展所确立的空间目标转化为管理的依据,其中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空间管制要求,但远不止于此。因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基于地块及地块上的建筑形体,而城市设计则更关注地块之间的公共空间。城市设计方案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包括一系列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发展的目标,空间表达也是意向性的具体表达。这些意向性的具体空间形象是不能直接变成管理的依据,而是从中抽取出实质的内容,这种抽取和转化就是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过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是基于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权力和责任,从这个角度分析,城市设计导则制定的原则是基于公共空间的管理,它将城市规划的空间管理明确并细化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

城市公共空间有许多种类型,有些是由公共建筑产生的,比如天安门广场;有些直接就是开敞空间,比如公园和河流等;而有些是由私人建筑围合构成,比如城市街道等。同时城市空间的质量不仅表现在这些元素自身,而且还取决于这些要素的关系,也就是以人的行为联系这些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产生不仅反映在城市设计的成果中,也反映在开发控制的过程中,比如街道空间的产生就主要取决于开发控制的过程。规划实施的依据可能是设计图纸,或规划蓝图;而开发控制的依据就不仅仅是蓝图,还要包括开发和管理的准则,城市设计导则就是其中一类。作为技术过程的城市设计导则,在编制时应当以城市设计方案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基于上述认识,在厘清了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后,我们在中山市港口镇中心区的规划中探索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结合。首先将城市设计研究置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之前,其研究报告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依据;其次,将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之既控制土地使用和开发强度,又控制空间形态,制定出适于管理的技术文件格式。

中山市港口镇中心区的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结合的编制思路和技术路线是[3]:

1)在现状调查和总体规划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两个不同的城市形态空间设计方案,这两个方案经过包括公共参与在内的多次讨论和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作为深化设计方案;

2)将选定的城市设计方案深化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便于与现行规划管理制度对接,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技术检查和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审查,基本获得各方认可之后,再深化城市设计方案,重点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梳理出城市设计方案的公共空间构架,重点控制比如广场、街道、绿色廊道和滨水区等公共空间;

3)利用城市设计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特点,以城市设计导则这个空间管制工具替代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兼顾国家法规对城市规划文件规范化的要求,城市设计导则的体例进行部分变通,将图则A的表达形式充分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范要求一致,保持图则B的城市设计图则特征,从而形成比较清晰完整的,既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又包括城市设计内容的地块控制图则体系(图5);

4)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特征使得单纯的地块控制图则很难控制公共空间的品质,为此,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直接借鉴美国经验,增加景观设计导则和建筑设计导则这两个部分,形成完整的城市设计文件。

中山市港口镇的城市设计实践经验表明,美国城市设计导则体系完全能够融合中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并且相对独立又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这种城市设计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方式和途径,将有助于在现行规划体系的框架下完善城市空间控制的缺陷。

5 比较、体会与经验

5.1 城市设计研究和方案与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的两个不同阶段和类型

城市设计以城市空间为研究和控制对象,在不同规划阶段有不同目标和取向。城市设计研究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可以应用于所有规划类型,也就是贯穿整个规划设计全过程。城市设计导则是一种空间管制的工具,其本身并没有价值取向,美国城市设计控制政策是以设计审查制度为核心,以设计导则为依据,以区划法为依托。城市设计导则旨在弥补区划法对城市形象、环境质量等不可量化因素控制的不足,给城市建设以美学与感观上的控制,创造更好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宜人环境。美国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不是将理想的空间形式固定化和法定化,而是关注城市空间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即便是对私人开发的控制,其出发点也是基于公共空间的质量,而不是权力的标准和价值观。在理解美国城市设计控制的过程中,应当区别城市设计方案的编制与导则编制。

城市设计方案是以设计形态全面、具体和形象化地描述城市未来某一状态,城市设计导则只是将城市设计方案中的公共空间内容抽取出来,变成开发的准则和管理的依据。

5.2 城市公共空间的控制与管理

追溯中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起源,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促进城市空间的多样化,也就是区分了规划师和建筑师的不同分工和责任,“规划师定量,建筑师塑性”是计划经济时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质。这种空间管制思想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就演变成城市空间的混乱,想回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空间的管理手段已经失去社会基础,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来干预建筑形态缺乏法理的依据。因此,应当重新认识城市空间的特征,认识政府空间管制的权力及其目的,建立空间管理的框架和制度,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空间形态体现社会各方利益的格局,多样化是城市形态设计的美学要求,民主政府没有权力依据美学标准去调整城市社会各方利益格局。合理的政府角色应当是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城市设计是城市公共空间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规划控制包括:1)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类型与功能;2)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平面范围和形态意向;3)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空间界面。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界面由两个部分组成,平面形状由地块控制图则确定,而围合城市开敞空间的立体界面常常是私人建筑。为保障公共开敞空间的质量,需要给这些建筑制定设计导则,因此,建筑设计导则并不针对所有建筑,而只关心处于公共空间边界上的建筑。我国城市设计的空间形态控制经常处于两种极端的状态,要么管治不足,要么管治过界。

5.3 空间管治需要一套标准的图式语言

正如精确描述建筑最终状态的是施工图一样,准确描述城市空间也需要图式语言,城市设计导则就是一套比较标准规范的空间语言。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仍然是以文本为中心的法定文件,图则控制以平面的方式解释和补充文本的不足,这种方式针对城市非重点控制地区比较适用;针对城市重点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侧重经济分析和详细设计,从而使之适用范围非常有限。因此,在城市重点地区的空间控制中,城市设计导则可能是弥补这两种规划之间缝隙的有效工具。

6 结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表现为分配土地用途和确定开发强度,土地制度不同导致这种分配的目的和过程不同。私有土地制度下的区划过程是基于公共利益对私人土地权益的调整和干预,其工作遵循的原则是公平和公正;我国公有土地制度下的控制详细规划,其目的是为出让土地而拟定条件,表现为资源的分配过程,遵循的原则是科学合理。私有土地控制的公正和公平原则可以透过民主程序和公共参与获得,而公有土地的科学分配原则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城市规划的理性能力问题,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城市规划领域人类的理性能力与科学的真理尚有距离;其二是规划师和政府的代表性问题,城乡规划是政府组织专家编制,政府能够代表公众,专家能够代表真理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代表权会不会被异化呢?维护公共利益需要不断地完善规划体系和技术手段。

在私有土地制度下,以公平和公正原则的土地使用控制制度仍然不能排除它对公共利益的伤害,这是由于土地开发的外部性造成的,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美国发展出一套保护和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制度。尽管两国的土地制度存在根本差异,但是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一样的,因此一些经过历史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技术工具可以直接借鉴,城市设计导则就是一例。

参考文献

[1]Lewis D.Hopkins著.赖世刚,译.都市发展——规划制定的逻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SASAKI ASSOCIATES INC.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负责:孙一民,周剑云等.

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合同.答案 篇8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7-0057-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城市的建设的过程当中城市中心区的作为愈加的突出,城市中心区作为一个城市公共活动的核心所在,是城市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在城市中心区规划之时需要采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确立好城市中心区土地的使用性质以及强度,为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城市中心区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就目前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应用的过程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方式主要包括指标量化、条文规定以及法定图则等多个方面,对城市的开发以及建设进行有效的管理,为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使得城市的规划管理模式大大简洁,缩短了决策以及建设的周期,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以及转让过程当中的一项重要依据。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经济体制以及结构的不断调整改革,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这一现象在城市空间上的反映则是对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已经步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面临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城市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冷静的对城市中心区的发展战略进行合理规划,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部分城市逐渐开始了对城市中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而由于城市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型,在城市中心区逐渐兴起了商务、娱乐以及行政等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土地使用方式,这就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带来了困难,这就导致大部分的城市在进行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之时,往往存在着脱离现状以及与当前存在矛盾的现象,使得很难起到应有的控制作用。

一般来说,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权威性主要表现为在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具有可行性以及可信度等两个方面,以某城市的中心区为了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2 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可行性

2.1 做好互动汇总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落实城市发展的重要不走,也是在进行城市项目建设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依据,其本身具备着衔接以及协调的作用,这就使得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有着关键的作用。由于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中心区利益交织较为复杂,因此,在进行编制的过程当中,需要分层次、多方面进行,其中会涉及到文物保护、交通、市政以及景观灯多个方面,对于城市中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该城市中心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过程当中,整理现有的规划设计项目,对其设计的合理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并寻找联系以往的规划设计人员,对规划设计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回顾探讨,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对所制定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正,使得发展的重点环节得到了明确,并实现了规划与管理的有机结合,确定好了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环节。

2.2 收集在建以及批建的资料

由于城市中心区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建设最为活跃的区域,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之下,盈利高的产业逐渐进入到城市中心区,而盈利性少的产业逐渐搬离了城市中心区,这样的变更方式,使得城市中心区的更新现象显得十分的频繁,尤其是在对城市中心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中,这样的更新现象更为快速,经常会出现确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之后,与当前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这就导致大部分的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很难得到实际的发挥。鉴于这样的原因,在对该城市中心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过程当中,采用了“开门规划”的方式,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借助市规划局、计划委员会以及建筑工程局等相关部门机构的配合,对当前中心区在建以及批建的项目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收集,不仅仅收集了当前所有项目的数据信息,也从整体上对这些项目的布局功能以及用地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当前城市中心区发展的趋势,从而为城市中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提供必要的参考指导。

3 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可信度

3.1 做好物质以及社会空间的研究

在进行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当前城市中心区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就目前来看,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之时,要对中心区的用地物质环境进行仔细的分析调查,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中心区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其本身的结构形态通常会显示出较为复杂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用地零散混合,商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相互交织等,因此,对中心区的空间环境进行仔细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显得十分紧要,这不仅能够确定城市中心区的范围,还能够确定各功能建筑在中心区空间所占的比例,从而有利于把握城市中心区在未来的发展规划。在该城市中心区的调查过程中,按照性质以及风貌的相互之间的差异,可以将中心区分割成为1 000多个基本类型的地块,而每一个地块当中,需要确保土地利用的性质以及功能等方面形成一致,进而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明确该城市中心区土地使用的构成结构,以及其未来的变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同时,在对该城市中心区进行现状调查的过程当中,也强化了行政管理以及社会空间结构的调查力度,通过对各个管理部门机构的走访,对该中心区的社会环境以及人口构成等多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为对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2 对中心区进行高度控制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城市中心区域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开发的强度较大,在有限的建筑面积之上,建筑物较为密集,这也是城市中心区的标志性景观,在对其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过程当中,需要从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以及环境质量的优化等多个角度进行,以便于对城市中心区进行综合性的高度控制。在对该城市中心区进行高度控制的过程当中,采用并制定了由两个内部视角、四个周边视角以及三个城市视角相互结合的城市中心区视觉景观控制体系,其中内部视角主要是对该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区域的视觉长廊进行保护,防止因为高层建筑的建设遮蔽欣赏历史文化景观的实现;周边视角主要用于组合中心区建筑群的空间结构,塑造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景观;而城市视角则是为创造有层次感变化的中心区天际线提供便利,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城市中心区的高度进行控制,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实现了有机结合,促进了城市中心区的发展。

4 结 语

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进行编制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好对建筑项目的引导以及控制,确保城市中心区的建设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为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个人安全协议书下一篇:美容院院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