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024-10-2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通用11篇)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篇1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我国城市用地建设与管理出现的一系列变化与要求,是为弥补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链接的缺陷而出现的。它来源于美国的区划、英国的发展规划和香港的法定图则,又结合中国国情加以改进和发展。

近些年,随着广西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大型建设项目超出了上一版总规的范围,按照《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广西各地市总体规划修编与调整也正在进行中,部分城市正着手对总规进行修编。

按照《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控规是规划管理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最直接依据,也是国土部门土地出让的前提条件。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内控规的编制将大量进行,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控规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在新一轮控规编制热潮中予以考虑,将城市建设活动限定在规划所确定的方向和范围内,保障城市整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1 控规与上位规划的关系

1.1 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依据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第十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城市的发展方向、性质与规模、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配置、遗产保护和综合防灾等。因此,控规规划范围应位于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深化与落实总规对本片区的要求。例如规划范围的规划定位、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布点都应依据总体规划,对总体规划进行进一步地深化和落实。

另一方面控规对总规也起着充实和调整的作用。因为控规介入城市的每个局部,必然需要对总规进行大原则下的“查漏补缺”,对总规起着补充完善和调整修改的作用。特别是中等以上规模的城市,总体规划难以细化到解决具体建设项目问题的程度。目前,《城乡规划法》规定的规划编制体系,具体建设行为的依据是控规,控规就是细化、深化、落实总规的各项安排,规定土地的利用方式与利用程度,平衡配置各类设施,实现城市运转的方便和高效。

1.2 与专项规划的关系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城市相关部门同时开展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城市住房建设规划、道路专项规划、给排水专项规划、风貌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这些规划都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和行业的规定提出本系统的规划,必然涉及到各专业、各类用地的控制与预留,而规划的管理今后将主要依据控规。

例如,控规应落实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对本片区新建住房结构比例的要求。按照《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2006]165号)的要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依法组织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首先,应当对拟新建或改造住房建设项目的居住用地明确提出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住宅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两项强制性指标,指标的确定必须符合住房建设规划中关于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其次,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具套型结构比例和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等规划设计条件,并作为土地出让前置条件落实到新开工商品住房项目中。

因此,各专业规划的控制内容必须具体落实到控规当中才能得到用地和空间上的保证,否则,要么影响各专业规划的实施,要么随意调整控规,使控规失去权威性与严肃性。

2 控规编制的侧重点

一般而言,不同用地区域所处的环境、面临的条件不一样,因而围绕重点问题的解决,控规的编制形式可以差别很大。

2.1 针对基本建成区(一般城市地区)

该类地区由于涉及更多的现状利益关系,规划以“刚性”控制为主,编制深度也较为细致严格,规划的编制必须以产权地块为基础,具体到每一个产权地块都应该有明确的控制性指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各自的用地规划、建设控制与实施管理。

2.2 针对城市新区

该类地区应侧重地块功能的确定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因为新发展地区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规划应留有较多弹性并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2.3 针对城市核心地区

该类地区应以解决交通问题为重点。在中央商务区,由于考虑现状要素相对较少,就相对加重了城市空间的研究,增加了城市设计的份量。

2.4 针对风景优美的滨水地区及生态保护区

该类地区应重点解决如何构建优美的城市环境,将自然山水景观引入城市,针对生态保护地区则应重在对开发建设行为的严格控制上。

从目前广西的控规编制类型看,项目主要属于基本建成区和城市新区两种类型,这与广西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以目前政府的财力来看,城市建设还处于拓展阶段,建设区域主要集中于现状建设相对较少的区域,这样可以节省建设拆迁和征地成本。

3 控规实施中的频繁调整

所谓控规调整,是指在控规的实施管理过程中,建设单位提出对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控制条件进行调整的申请诉求,包括改变地块的土地利用性质、提高地块的建设开发强度、改变城市道路走向等。相对于整个控规编制范围而言,控规指标调整是局部地块的变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也有控规局部调整的说法。

控规指标调整要求的出现,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的不确定性和规划师凭借主观确定一些地块开发指标之间的矛盾。

3.1 地块划分应充分考虑现状的产权属性

一般而言,合理划分地块的用地边界有如下原则:根据总体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根据用地部门和单位划分地块;以单一性质划分地块,即一般一个地块只有一个使用性质;有一边和城市道路相邻;结合自然边界、行政界线划分地块;考虑低价的区位级差;地块大小应和土地开发的性质、规模相协调,以利于统一开发;规划地块划分必须满足“专业规划线”的要求,专业规划线主要指城市绿线、黄线、紫线等;规划地块划分应尊重地块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产权边界。

规划编制单位经常忽略现有地块的产权界线。控规总图则和分图则成果外观都很漂亮,色彩多样,边界清晰,但是如果把规划图则放在一张经过国土管理部门认可或提供的土地权属图纸上,会发现存在诸如很多建筑横跨几处地块,绿地放在了某个单位的院子里,幼儿园放在了现状楼顶上,路网的设计合理但无法实施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旧城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尤为突出。

此外,对于规划中涉及到的路网、公共服务设施等,在规划中必须考虑其近期可实施性,路网要尽量结合现状。从目前广西各地市实际建设情况来看,很多控规虽然几年前已经编制,但是目前仅仅实施了几条城市道路建设,管理部门普遍反映目前政府资金有限,因为征地和拆迁成本较大而不得不更改或者搁置方案。

因此,编制控规时,公共服务设施尽量不要安排在已经出让的土地上或者已经有明确产权单位的土地上(比如正在生产的工厂等),而应选择政府已收储的土地或者尚未收储的集体土地上;急需配置的公共设施不要选在需拆迁建筑物的位置,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设计单位和管理部门多次对接、协商才能找出符合实际的办法。

3.2 指标的确定要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

控规的管理是通过指标的制定来达到的。这些指标可以分为规定性和引导性指标,前者是必须执行的,后者则是参照执行。

规定性指标(“刚性”)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内容,引导性指标(“柔性”)则是对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等的指引,其中用地性质的调整和容积率的调整是规划实施中较为常见的。

用地性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用地控制指标。传统的控规在习惯上对某一地块往往只确定一种使用性质,而在总体上给一个“土地使用相容性表”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但这种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并不能体现具体的地块用地性质的兼容与灵活性。实际开发证明,“功能混合”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而且在市场经济状况下,原来确定的单一用地性质也显得僵化和活力不足。因此,在地块上应允许两种或两种以上用地性质可以相融合,如商业、居住、甚至办公用地性质可彼此融合。对于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用地等公益性用地,应强化对其用地性质的控制,而对于开发强度则可以不作硬性规定。

容积率能否得到很好地贯彻实施,与其指标量化值的科学合理性有很大的关系。规划人员往往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而是拍脑袋、凭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地制定指标,使控制性详细规划不符合客观实际。

针对容积率确定,比较传统的方法有四种:经验归纳统计法、形体布局模拟法、调查分析对比法、容量反推法。不管采取哪种确定控制指标数值的方法或采取多种方法的综合,最关键的仍是做认真的基础研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对规划范围的总体控制要求(包括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景观环境和人口容量)以及以往城市建设的经验数据,结合国家、省、市有关人均规划建筑面积标准、建筑间距等相关规定,深入研究土地使用性质、土地使用强度与土地价值、房地产开发经营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做经济效益分析,以此作为确定有关土地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的依据。

4 结语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控规编制方法,要从实际出发,对当前规划管理须面对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加以研究、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在今后的规划中予以改进,使控规对城市建设进行有效地控制与引导。

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政府藉以引导与调控市场、实现城市整体建设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科学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将有利于规划的实施,本文提出了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认识。

关键词:反思,控规编制的侧重点,控规调整

参考文献

[1]陈荣.城市规划控制层次论[J].城市规划,1997,(3).

[2]梁江,孙晖.城市土地使用控制的重要层面:产权地块——美国分区规划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0,(6).

[3]唐历敏.走向有效的规划控制与引导之路[J].城市规划,2006,(1).

[4]孙施文.试析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管理的矛盾[J].规划师,2001,(3).

[5]李江云.对北京中心区控制指标调整程序的一些思考[J].城市规划,2003,(12).

[6]顾小平,沈德熙,唐历敏.城市规划资料集——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篇2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7-0057-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城市的建设的过程当中城市中心区的作为愈加的突出,城市中心区作为一个城市公共活动的核心所在,是城市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在城市中心区规划之时需要采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确立好城市中心区土地的使用性质以及强度,为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城市中心区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就目前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应用的过程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方式主要包括指标量化、条文规定以及法定图则等多个方面,对城市的开发以及建设进行有效的管理,为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使得城市的规划管理模式大大简洁,缩短了决策以及建设的周期,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以及转让过程当中的一项重要依据。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经济体制以及结构的不断调整改革,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这一现象在城市空间上的反映则是对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已经步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面临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城市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冷静的对城市中心区的发展战略进行合理规划,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部分城市逐渐开始了对城市中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而由于城市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型,在城市中心区逐渐兴起了商务、娱乐以及行政等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土地使用方式,这就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带来了困难,这就导致大部分的城市在进行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之时,往往存在着脱离现状以及与当前存在矛盾的现象,使得很难起到应有的控制作用。

一般来说,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权威性主要表现为在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具有可行性以及可信度等两个方面,以某城市的中心区为了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2 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可行性

2.1 做好互动汇总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落实城市发展的重要不走,也是在进行城市项目建设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依据,其本身具备着衔接以及协调的作用,这就使得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有着关键的作用。由于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中心区利益交织较为复杂,因此,在进行编制的过程当中,需要分层次、多方面进行,其中会涉及到文物保护、交通、市政以及景观灯多个方面,对于城市中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该城市中心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过程当中,整理现有的规划设计项目,对其设计的合理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并寻找联系以往的规划设计人员,对规划设计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回顾探讨,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对所制定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正,使得发展的重点环节得到了明确,并实现了规划与管理的有机结合,确定好了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环节。

2.2 收集在建以及批建的资料

由于城市中心区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建设最为活跃的区域,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之下,盈利高的产业逐渐进入到城市中心区,而盈利性少的产业逐渐搬离了城市中心区,这样的变更方式,使得城市中心区的更新现象显得十分的频繁,尤其是在对城市中心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中,这样的更新现象更为快速,经常会出现确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之后,与当前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这就导致大部分的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很难得到实际的发挥。鉴于这样的原因,在对该城市中心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过程当中,采用了“开门规划”的方式,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借助市规划局、计划委员会以及建筑工程局等相关部门机构的配合,对当前中心区在建以及批建的项目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收集,不仅仅收集了当前所有项目的数据信息,也从整体上对这些项目的布局功能以及用地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当前城市中心区发展的趋势,从而为城市中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提供必要的参考指导。

3 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可信度

3.1 做好物质以及社会空间的研究

在进行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当前城市中心区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就目前来看,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之时,要对中心区的用地物质环境进行仔细的分析调查,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中心区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其本身的结构形态通常会显示出较为复杂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用地零散混合,商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相互交织等,因此,对中心区的空间环境进行仔细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显得十分紧要,这不仅能够确定城市中心区的范围,还能够确定各功能建筑在中心区空间所占的比例,从而有利于把握城市中心区在未来的发展规划。在该城市中心区的调查过程中,按照性质以及风貌的相互之间的差异,可以将中心区分割成为1 000多个基本类型的地块,而每一个地块当中,需要确保土地利用的性质以及功能等方面形成一致,进而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明确该城市中心区土地使用的构成结构,以及其未来的变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同时,在对该城市中心区进行现状调查的过程当中,也强化了行政管理以及社会空间结构的调查力度,通过对各个管理部门机构的走访,对该中心区的社会环境以及人口构成等多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为对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2 对中心区进行高度控制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城市中心区域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开发的强度较大,在有限的建筑面积之上,建筑物较为密集,这也是城市中心区的标志性景观,在对其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过程当中,需要从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以及环境质量的优化等多个角度进行,以便于对城市中心区进行综合性的高度控制。在对该城市中心区进行高度控制的过程当中,采用并制定了由两个内部视角、四个周边视角以及三个城市视角相互结合的城市中心区视觉景观控制体系,其中内部视角主要是对该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区域的视觉长廊进行保护,防止因为高层建筑的建设遮蔽欣赏历史文化景观的实现;周边视角主要用于组合中心区建筑群的空间结构,塑造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景观;而城市视角则是为创造有层次感变化的中心区天际线提供便利,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城市中心区的高度进行控制,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实现了有机结合,促进了城市中心区的发展。

4 结 语

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进行编制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好对建筑项目的引导以及控制,确保城市中心区的建设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为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篇3

安徽省寿县历史城区包括寿春古城及外围护城河范围, 是寿县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 集中了4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及多处省、市级文保单位,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寿春古城内人口密集, 功能过于集中, 且内部风貌破坏较严重、交通严重拥堵, 亟待调整用地布局、疏导古城交通、外迁服务设施、控制整体风貌, 规划依循古城突出问题, 通过客观分析, 并结合现状发展特征及未来发展需求, 在用地布局调整、交通系统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强度控制等方面提出规划思路。

1 基于保护及发展现状的用地布局调整

寿县历史城区用地布局的调整需结合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需求。一方面, 需落实各类保护规划针对城内文保单位、历史街区的保护要求, 延续其文化价值。另一方面, 又需要解决现状整体风貌缺失、居住环境较差、设施布局混杂等问题。因此, 笔者从两个维度的区域划分来辅助用地布局规划, 在结合现状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对现状用地性质进行适宜的调整 (见图1) 。

1.1 落实保护要求, 划分历史城区保护层次

对于寿县古城来说, 古城内用地布局的调整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于《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相关的保护规划和保护要求的落实。因此, 在进行用地布局调整时要将前述保护规划的要求归纳, 并在空间落实, 明确不同区域的保护层次及功能发展方向, 进而去探讨用地性质调整问题。根据已有保护规划要求的解读, 将古城内区域划分为历史城区、古城墙、其他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四类区域, 结合不同要求确定该类区域内的用地调整方向 (见表1、图2、图3) 。

1.2 统筹发展需求, 划定历史城区用地发展属性

在明确历史城区内保护区域的划分之后, 对历史城区内用地性质的调整需要更多的结合用地发展现状、权属、城市肌理、建筑风貌等多因子比照分析来确定。在寿县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笔者选取了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历史时期公共建筑分布、建筑风貌综合评定、土地权属分界、拐角塘遗存区范围等六个因素。综合分析后, 将历史城区内用地划分为原真保护区、风貌改善区、渐进整治区、复原建设区、功能更新区、街景整治区六类发展属性, 针对各类用地属性制定用地发展要求及限制性内容, 以指导历史城区内的用地布局调整 (见表2、图4、图5) 。

2 基于现状基础的交通系统调整

2.1 保护为先, 结合发展需求确定交通系统发展目标

寿县历史城区街巷多相对狭窄, 由于空间现状与现代机动车发展需求的不适应, 古城内现状交通问题突出, 对此笔者认为这是原有基于机动车发展的交通模式与传统街巷空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因此必须确立一个适合于古城现状的交通系统发展目标, 明确思路, 进而解决交通问题。结合调研, 最终确定了古城的交通体系应是在保护原有街巷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完善提升交通功能, 改变以机动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加强交通管理, 构建以新能源公交、非机动车及步行主导的慢行交通体系。

在确定发展目标后, 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解决古城交通问题: (1) 注重外围疏解:引导区域交通向外疏解, 避免穿行车流进入古城; (2) 注重功能区分:交通型道路、生活型道路、慢行小巷; (3) 注重交通管制:车型限制、单双号限行、总容量控制等多手段应用; (4) 注重公共交通:完善古城内部公交线路, 重点发展中小型环保车辆。

2.2 立足现状, 多层次完善寿县历史城区交通系统

2.2.1 外部交通的衔接

为保护古城格局, 在古城外部疏解过境交通, 通过交通分流, 梳理城市交通系统, 为旅游、步行创造条件;本地居民交通流主要通过南门与新城联系, 外来游客交通流经东门进入, 分别在南门及东门外设置停车场 (见图6) 。

2.2.2 历史城区内规划道路功能划分

(1) 交通性道路:车行道路。保留南、北、东、西大街及内环路为车行主干道, 保证古城内的机动车发展需求;现状以南门为主要车行出入口, 加强南门区域交通管理;近期提升改造内环路, 增强交通服务能力, 红线9米。

(2) 生活服务道路:小型公交、非机动车为主导, 限制机动车通行。南北小长街、照壁巷、西大寺巷、西园路等具备通行能力的道路, 局部采取单行措施。

(3) 慢行小巷:非机动车及人行, 禁行机动车辆。过驿巷、梁家拐巷、清真寺巷、毛家巷等巷道, 禁止机动车进入。

2.2.3 停车设施提升

东西两侧环城路各设置一处集中机动车停车场, 服务本地及旅游发展需求;沿生活服务性道路两侧合理布置临时停车位, 规范交通行为, 服务本地生活需求 (见图7) 。

3 基于公众需求的公共设施布局调整

3.1 进行公众调查, 全面了解公共设施配置需求

为能真实、全面的了解寿县古城内的发展需求, 笔者在古城内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 通过分析总结古城内公共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全面提升商业设施, 满足未来居民发展需求;大力建设各类公共设施;市政设施方面除供水设施外, 均需尽快更新改善;城墙是居民首选的休闲场所 (见图8) 。

3.2 强化服务体系, 完善历史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分级配套, 共建共享:分为城市级和居住区级两个层级, 在服务半径内就近使用。分类实施, 公益优先:分政策性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三类。公益性配套设施必须优先布置, 在服务功能、配套指标等方面需要优先满足需要。因地制宜, 弹性指导:不同片区的配套设施的现状不同, 需求也不同。在规划配置中, 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需求, 因地制宜、弹性引导 (见表3) 。

3.3 维护传统肌理, 结合传统空间特征布局历史城区内公共设施

古城区内的公共设施布局选择及空间形态与新城区有明显差异, 应充分考虑传统空间特征的延续及传承。在寿县古城内的公共设施布局中, 充分考虑了与原有街巷尺度、建筑尺度、特色空间的密切结合, 避免大体量的公共设施建设破坏古城风貌。

与街巷活力提升结合:商业服务设施应与传统风貌街巷发展结合布置, 通过业态更新提升街巷活力;与特色空间利用结合:利用滨水空间, 提升蓝绿廊道;与传统建筑尺度结合:地块尺度应与传统建筑的尺度一致, 小地块、小进深为宜;与居民生活功能结合:商业设施布局注重居民生活的提升, 增加混合功能用地, 易于延续古城活力。

4 基于风貌保护传承的建设高度控制

维护古城传统风貌, 结合历史资源特点确定古城建设强度。历史城区内的建设强度控制首要考虑的是对于古城整体风貌的保护与传承, 因此在确定寿县历史城区内建设高度分区及容积率分区时, 规划充分落实了《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 并结合古城内重要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的分布从整体和重点控制区两个层次确定古城内的建设强度。

古城内整体檐口高度控制小于15米, 根据建设现状特征及保护需求, 古城内整体建筑高度从十字街向城墙 (一环) 逐渐降低, 呈现出“十字+一环”形态;另外建筑高度的控制应确保重要节点间视线廊道畅通。对影响古城格局的重点要素需单独控制, 如城墙等文保单位周边应按照距离渐近而降低控制高度, 而历史街区也应区分核心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高度控制, 且在最终的高度控制中应落实于地块中 (见图9) 。

5 结语

过去, 历史城区的发展多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 以点状的保护为主, 造成历史城区内其他地区发展的不协调, 进而造成整体风貌、历史韵味的丢失, 尤其是近年来古城建设的热潮下, 古城的保护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 作为指导古城具体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需要作出改变, 通过将保护的原则延伸至历史城区建设的各个方面, 以达到古城风貌的整体治理、古城功能的全面提升。

摘要:历史城区的规划编制工作与一般地区有着明显差异, 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 历史资源保护、原有肌理传承、建筑风貌保护等需要贯穿于整个规划的编制过程, 本文结合《寿县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践, 对用地布局、交通体系、公共设施、建设强度等整体控制层面的调整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体控制,历史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广汉, 赵中枢.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初探[J].城市规划, 1998 (3) .

[2]崔晗, 赵彬.从总规到控规, 由理念到行动——浅谈昆山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技术与方法[J].江苏城市规划, 2012 (9) .

[3]熊璐, 王雨松.旧城更新区的控规编制——以宁波江北核心区控规为例[J].城市规划, 2010 (6) :89-9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篇4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西安市规划局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编制管理,提高控规审查审批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西安市规划局审查、审批(报批)应由本局审查审批(报批)的中心城和规划区范围内重要地区控规或其局部调整,适用本规定。市域其他地区的控规审查审批,由区(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参照此规定进行管理。

第三条

控规审批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控规(含大纲图则和详细图则两种形式,下同)的审查和审批(或报批),控规局部调整的审查和审批(或报批),以及控规编制、调整成果的管理和维护。

“大纲图则”是指按《西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有关要求编制,并经审批的大纲性控规图则,“详细图则”是指按《西安市规划局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管理规定(暂行)》有关要求和“大纲图则”编制,不经公示、但经过审批的控规详细图则。我局现已编制、未经公示但审批完成的控规全部属于“详细图则”。第四条 控规方案审查审批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2、《西安市规划局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办法(暂行)》、《西安市规划局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暂行)》、《西安市规划局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技术管理规定(暂行)》等国家、省、市规范、标准、文件;

3、编制项目的上层次规划和相关规划;

4、项目范围内及相关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第二章

控规的审批(报批)

第五条 西安市规划局对控规成果的审批程序,包括初审、会审和审批(报批)三个阶段。

第六条 初审程序

初审程序包括规划局内各部门审查和专家技术审查(对控规“大纲图则”进行审查,原则上应邀请专家参与初审)。必要时可邀请市民代表参加初审。

一、接收申请

由总工办负责统一接收控规编制单位的6套报审资料。报审资料包括:

1、《控规方案初审申请表》(1号表);

2、符合要求的控规图说文件。图说文件除包含有关资质证件外,还应明确注明有关责任人员(下同)。对符合报审要求的,由总工办在1日(本规定所称“日“,均指法定工作日。下同)内,将报审资料分送局相关处室(用地处、建管处、市政处、信息中心。下同)和有关分局,城改办规划处。

对不符合报审要求的,由总工办退回规划编制单位。

二、初审

1、初审及初审会议:接件6日内,相关处室和分局应安排专门人员对上报成果进行初审,并在初审后上处业务办公会,形成处审书面意见(2号表《控规初审审查意见表》),反馈到总工办。逾期未填写并送出《控规初审审查意见表》(2号表)的,视为无条件同意。

2、各相关处室、分局根据业务分工,其初审的重点内容为:区分局负责审查规划范围内各类基础资料收集的准确性(含已发、在办用地手续和建管手续),与本行政区发展或建设规划的协调情况,控规编制的合理性等;

总工办负责审查与已批准的上层次有关规划和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情况,控规编制的合理性,规范、标准的遵守情况等;

用地处负责审查规划范围内涉及本处负责的已批用地许可及相关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情况,控规编制的合理性,规范、标准的遵守情况等;

建管处负责审查在办建筑方案,有关城市设计或修建性详规的,控规编制的合理性,规范、标准的遵守情况等; 市政处负责审查规划范围内各类已发或在办市政工程手续的准确性,与相关市政系统规划的协调情况,控规编制的合理性等;

城改办规划处负责审查,已办或正在办理城改项目,用地、建审等手续情况,控规编制的合理性等;

信息中心负责审查规划成果的电子文件格式的符合情况,以及与相邻控规的信息数据吻合情况。

3、专家技术审查

专家技术审查与各相关处室和分局的初审同时进行。由总工办组织专家,对控规成果的有关具体内容提出详细的技术审查意见。审查重点为技术规范、标准等的执行情况,控规分析论证的合理性,控规技术结论的合理性等。

专家技术审查意见由有关专家填写《控规初审审查意见表》(2号表),专家审查后在规定时间内送总工办。参与初审的市民代表(如果有)也应填写《控规初审审查意见表》(2号表)并在规定时间内送总工办,逾期未送达的,视为无条件同意。

4、现场踏勘:各相关处室接收报审资料后,可根据需要分别组织进行现场踏勘。踏勘工作的安排,应根据实际情况,与初审程序合并进行。

5.总工办收集汇总书记面意见后,认为初审不合格的,发回编制单位,要求其按《控规初审意见通知书》修改后,重新申请初审。初审合格的,进入会审。第七条 会审程序

会审程序是指市规划局对控规成果进行行政审查。会议类别为局总工办程师办公会。

1.会审会议:由总工办在收到初审书面意见反馈后,对初审合格的在7日内,安排局总工程师办公会,在必要时负责通知市级有关职能部门、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参会。会议应采取票决或议决的方式对规划成果是否通过会审作出决策,并提出书面会审意见。

2、会审意见:会审会后2日内,由总工办根据会审意见(纪要),形成《控规会审意见通知书》,分发各与会单位及编制单位。规划编制单位应根据《控规会审意见通知书》修改完善规划方案,填写《控规会审修改情况汇总表》(4号表)。完善后的规划成果转入报批程序。

3、会审不合格的,应在按通知书修改后重新申请会审。第八条 审批(或报批)

审批(或报批)程序指市规划局局长办公会审批控规成果(或向市人民政府报批重要控规成果)

一、接收申请

由总工办负责统一接收控规编制单位的8套报批资料: 报批资料包括:

1、《控规报批申请表》(5号表);

2、《控规会审修改情况汇总表》(4号表);

3、有关职能部门的书面意见(必要时);

4、会审后修改的控规图说文件(含包括全部规划成果的2套光盘)。

对符合报批要求的,由总工办组织相关处室成果验收;不符合要求的,由总工办退回规划编制单位。

二、成果验收

接收报批资料后3日内,由总工办组织完成报批资料的审核验收(应有相关处室和分局参与并出具意见)。必要时,委托专业规划机构进行技术验收。

经验收合格的(含电子文档),转入审批(或报批)阶段;不合格的,由总工办退回编制单位继续修改。

三、审批(或报批)

报批资料经审核验收后,由总工办拟稿,报局长办公会审批(或转报)。转报的公文和控规成果由局办公室发出或报送。

第三章

控规局部调整的审批

第九条 控规局部调整审批程序分为申请、审核及受理,方案审查和审批(或报批)两个阶段。

第十条 控规局部调整的经办处室为用地处(长安、阎良、临潼)规划分局、城改办规划处。其余调整的牵头处室为总工办,分局、相关处室参与。

第十一条 申请、审核及受理

一、申请 由窗口负责接收申请单位的控规调整申请资料,转用地处(或分局、城改办规划处)受理。

申请资料包括:

1、控规局部调整申请报告,要求详细列明局部调整的内容和理由;

2、《控规局部调整申请审核表》(6号表。此表由窗口协助申请单位填写)。

二、审核及受理

用地处(或分局、城改办规划处)接收申请资料后,按调规技术规定5日内确定是否受理,确定不予受理的,告知不予受理的依据和理由;确定受理的,一次性告知自主论证的有关要求,由申请单位按要求自主组织调规论证。

第十二条 控规调整方案的审查审批

一、接收调规论证材料

由窗口负责接收控规局部调整申请单位的6套论证报审资料。

报审资料包括:

1、《控规局部调整方案审查审批表》(7号表。此表由窗口协助申请单位填写相关内容);

2、控规局部调整的专题论证报告(图说文件)。

二、分类审批

1、对符合报审要求的,由用地处(或分局、城改办规划处)进行分类。按调规技术规定属技术性调整的,用地处(或分局、城改办规划处)5日内提出书面调规意见并审批,3日内交相关处室完成备案。备案完成后有必要单独出图的由总工办安排调规出图,分发各相关部门存档;

2、不属于技术性调整的,由用地处(或分局、城改办规划处)在3日内将报审材料送总工办办理,并同时出具书面初审处理意见。

不符合要求的,由用地处(或分局、城改办规划处)转窗口将资料退回规划调整申请单位。

3、总工办在接收转报材料后l日内分发相关处室,各相关处室2日内应将处室初审书面意见(2号表)交总工办,总工办6日内安排局总工程师办公会。编制单位应参会,会议对调整方案提出审查意见并审批。审批采取票决制。

4、若规划调整涉及市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管理领域的,必要时由经办处室负责通知有关部门共同参加审查会。如需要,可由经办处室事先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审查,并由专家组出具技术审查书面意见。

审批通过调整论证方案的,由控规调整的编制单位根据会议意见修改完善控规调整成果,报总工办验收。不同意调整方案的,由控规调整的编制单位根据会议审查意见继续修改,完善后重新报窗口申请审查审批。

三、审核验收 由总工办负责在接收已审批通过的控规调整修改成果后2日内完成审核验收,对验收合格的,由总工办分发、归档并执行。

验收不合格的,由总工办退回规划调整申请单位继续修改完善。完成后,重新报总工办审核验收。

四、如属原控规中规划的公共绿地和独立占地的配套服务设施用地指标减少1/2以上的,以及涉及历史文化保护的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的建设控制指标调整的,属于重大调整。由总工办在审核验收后上报局长办公会审批。审批后由总工办2日内将批文和成果转发相关处室、分局。

五、分局、相关处室在控规使用、执行中发现有规划调整需要,属技术性调整的,由分局、相关处室自行调整审批,并报相关处室备案;不属技术性调整的,出具书面调整意见,报总工办组织论证和调整。

第十三条 对于时间紧迫的政府重大项目相关新编控规或其调整,按照“绿色通道”的思路,采取分局和部门联动的办法,召集紧急会审会议研究审批内容后,可一边组织论证和审查、修改,一边执行审批内容。其图文成果的审查、审批(报批)、分发的程序和责任主体不变。

第四章

控规编制及调整成果的管理

第十四条 控规成果管理

一、经批准的新编控规成果,由总工办在3日内将控规成果(加盖“西安市规划局控制性详细规划专用章”)和批文分发各业务处室、分局、信息中心。控规维护单位(编研中心)启动控规维护。

其中:总工办(含1套光盘)、用地处、建管处、市政处、有关分局、信息中心(含1套光盘)各存一套图说文件(涉及城改办规划处的,报批时应请编制单位多报一套)。

二、信息中心在接收规划成果(含电子文档)和批文后,在5日内将其电子文档录入控规成果公布查询系统。

第十五条 控规局部调整的成果管理

经审批、并经验收(或经公示、批复)的控规局部调整成果,由总工办在2日内将调规成果(加盖“西安市规划局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专用章”)和批文分发各业务处室、分局、信息中心。控规维护单位(编研中心)启动控规维护。

其中:总工办(含1套光盘)、用地处、建管处、市政处、有关分局、信息中心(含1套光盘)各存一套图说文件(涉及城改办规划处的,报批时应请编制单位多报一套)。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篇5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城市建设规划指导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布局城市建设与开发活动。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和核心引导,实现城市规划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编制了大量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但成果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公平统一,还是值得认真商榷,特别是从非专业视角来看控规的成果形式还难以理解认同,所以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设计手段,使成果形式尽量直观易懂。

1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设计的中作用

1.1通过明确公共用地的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可以严格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态设施,保障城市整体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公共利益和生态效益。

1.2通过合理确定城市用地功能和建设开发时序,控制性详细规划促成了相邻地块二维平面的协调和时间维度的有序,从而避免周边地块功能冲突和开发建设的冲突,更好的体现城市土地的整体价值。

1.3通过明确公共用地的种类、规模以及布局,严格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态设施,并通过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来保障城市整体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4改善城市的环境景观和整体形象,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是更为具体化的城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有效的过渡与衔接,起到了深化前者和控制后者的作用,确保规划体系的完善和连续。

1.5控制性详细规划不仅是对城市物质要素进行设计也是衔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桥梁,是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一种设计。通过规划设计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要求,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维护公众利益。

2 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方式

2.1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对编制区内的用地现状、建筑物状况、道路及各种基础公共设施、环境状况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分析和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及上位规划对编制区的规划要求。

2.2建立科学的规划控制体系,确定合理的用地功能、公共设施配置,塑造优美的绿地景观和综合环境,并以地块为单位作出相应的定性、定量控制指标和引导要求,同时又结合实际,兼顾当前和未来,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操作性。

2.3为加强开发、建设方对用地选择的可靠性和目的性,增加透明度,分图则图文并茂,其中既有地块的位置图,又有地块控制图则,同时对地块的综合控制指标和控制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减少了城市建设规划控制的难度和随意性。

2.4对规划区内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突出满足城市发展的非盈利性项目和各级市政公用设施的用地控制要求做为规划强制性内容,并将这些需要配套项目的种类、数量、分布和规模落实到用地上,以加强对城市建设的具体调控和引导,保证基础性、公益性用地不被侵占,切实保证公共利益。

2.5规划从建筑群体环境层面上对各主要功能分区空间进行空间景观分析,特别对区内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中布局区、主要景观节点进行城市设计深化和引导,以深化和引导传统控规成果的延续和扩展,充分反映规划意图的补充和具体化。

3 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用的因素

3.1土地产权。由于土地排他性的完全权利,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开发权、租赁权、抵押权等多项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很多情况下,控规在实施过程中发生调整,都与无法改变土地的产权有关。为了避免该种情况的发生,必须重视产权因素对地块的影响。

3.2配套设施控制指标。为了保证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应按照该地块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地价、环境质量影响等要素,明确相应的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配置标准和用地布局。

3.3建筑建造控制指标。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条件,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作出的必要的技术规定。

3.4控规编制时机和过程。控规是否能够发挥实用性,与编制的时机有着密切的关联。控规编制内容和审批过程太过繁琐,也影响了自身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导致降低了控规实用性。

3.5政府行为。控规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最直接依据,同样也受制于政府决策。

4 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4.1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4.2指标常数控制难以应付现实复杂多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功能、利益主体、利益诉求等趋向多元化,控规往往难以对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而没有准确判断的情况下凭着经验或者理论,制定了一套表面合理控制指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难以避免的挫败,其结果便是频繁的调整控规。

4.3城市建设规划在空间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控规中多数指标针对的只是城市建设总量的开发控制,较少考虑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决定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好坏的因素,除了建筑形体之外,由空间界面组成的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城市轴线和广场周围,建筑实体与界面的贴线度达到80%以上,界定的环境空间尺度宜人,也能较准确地反应规划意图,达到理想的环境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由于政府或者开发商出于某种意愿,而过度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4.4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体现了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落实。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規定等。

4.5综合多种方法科学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指标的确定必须有科学的根据,特别是容积率这种敏感的问题,可综合运用形体布局模拟法、经验归纳统计法、调查分析对比法这三种现有的控制指标确定方法,相互校验,以避免单一的方法有失偏颇。同时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强经济效益分析,协调业主利益最大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关系,确保土地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和公共设施得以有效利用。规划只有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并结合实际,才能确定出符合地方发展要求的控制指标。

5 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一个从决策到实施的动态过程。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管理与建设的主要依据和核心引导,指导着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城市规划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布局。

参考文献:

[1] 刘宇辉.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存在问题的政府对策研究[D]. 长春工业大学,2010 .

[2] 张刚.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 建筑学报,2010年

新时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创新 篇6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编制,创新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依法行政的不断推进, 特别是市场经济建设导致的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 作为建设项目审批基本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下简称“控规”) , 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宏观背景下, 以往控规的编制思路和一些方法手段已经难以适应, 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急需通过规划编制工作的不断创新去加以解决。

1 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控规编制组织粗放, 缺乏统一的技术、管理平台

控规编制组织上, 既存在编制计划随意, 围绕土地开发需求而编制的突出问题;更存在一哄而上、突击进行控规“全覆盖”的“大跃进”式危险。这种缺乏整体编制思路与分步编制计划的粗放式编制方式, 一定程度上为控规的技术理性不足埋下了隐患。此外, 由于控规编制之初, 城市整体上缺乏统一的控规编制范围划分 (即规划标准单元划分) 、统一的技术标准及城市总体控制, 造成单个控规的覆盖范围或重叠或没有交汇, 不同单位编制出的控规成果“五花八门”, 数据难以汇总和分析, 不可避免地与各层次规划在规划时序、范围、内容等方面存在矛盾, 造成实施困难或是无奈的后续调整, 却没有统一的平台来消除。

1.2 与总规相脱节, 偏重于地块控制

作为对开发地块进行直接调控的手段, 控规编制重点是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地块控制要求, 由于它会影响到建成环境品质和城市总体战略意图的贯彻落实, 因此, 控规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规划层次, 它与总规的衔接十分重要, 需要把总规有关城市发展战略的宏观控制转化为对具体开发地块的微观控制, 以保持规划的延续性和总规的有效实施。然而, 现行控规编制多只在规划布局、用地性质、道路交通等方面深化了总规的物质规划内容, 而对于总规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与定位、规模控制等战略内容的衔接却少有交代, 甚至弃之不顾, 导致控规与总规相脱节。

1.3 控规指标拟定的上位依据不足

现行控规指标制定的形体模拟法、经验参照法、调查分析法、投资估算法及综合法等, 均有各自缺陷, 尚未形成令人信服的指标确定方法, 致使控规指标科学性屡遭质疑。深究来看, 这几种方法基本都是从地块自身出发、“就地块谈地块”来确定控制指标的, 显然缺乏上位依据和指导, 不可避免地存在先天缺陷。

2 基于创新理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2.1 建立上承下延、分层级的编制体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规划管理的法定文件, 它的作用是落实总体规划的思想、深化总体规划的意图、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城市总体规划是宏观的、结构性的规划, 而传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又具体到地块的控制, 两者之间的跨度比较大。笔者认为, 应该在总体规划和地块控制之间增加一个控制层次, 以分解总体规划的意图, 构建一个整体控制的框架。建议中小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分两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总则, 第二个层级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总则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整个规划区为研究对象, 划分编制单元、划分开发强度分区、制定容积率的计算标准, 确定各编制单元的主导功能、开发总量、人口容量等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总则中各项指标的落实以编制单元为载体而非具体的地块, 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的编制提供依据, 总则的规划期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研究的是编制单元内部具体地块的控制, 在总则确定的各编制单元总体框架内, 对编制单元内部各管理单元、各地块进行控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用于日常的规划管理, 并直接指导规划咨询编制。细则是对城市近期建设集中地区的具体控制, 规划年限为3~5年。

2.2 弹性控制指标确定

2006年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控规指标体系的建立, 特别是强制性指标的选取做出了相应规定。但随着分区控制的实践和指标弹性控制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在法规指导下, 灵活建立指标体系, 提高指标确定的科学性, 强化规划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强制性指标应选取其他规划不确定、具有惟一性、保障公共利益的指标。据此标准, 笔者建议选取用地性质、容积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作为强制性指标, 而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指标建议进行通则式规定。这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体现控规的公平性;二是控规本身研究深度的问题, 部分指标应结合城市设计深化完善。用地性质的弹性控制最常规的方法是确定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明确地块建议用地性质和禁止用地性质。南京、深圳等城市在新一轮控规编制中都对用地性质分类标准进行了完善, 增加了多种混合用地分类, 提高用地控制灵活性。

2.3 控规编制管理创新

如何解决控规刚性与弹性相统一的问题, 实质是增强控规编制阶段科学性与执行阶段权威性的问题。科学编制是严格执行的基础, 只有做到科学编制才能具有权威性。总结当前控规编制创新探索和实践的经验, 需要处理好控规与其他专业专项规划、规划与实施的关系。

2.3.1 处理好控规与其他专业专项规划的关系

控规是“面”, 控规编制应与产业、交通、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密切协同, 确保关系新城健康发展的各项重要设施用地的落实, 为将来在建设中留出协商解决的多种可能性。对于尚不能达成一致的或专项规划尚未最终完成的, 应做主要内容衔接并为未来建设留出协商解决的多种可能性。专业专项规划是“点”或“线”, 需要明确目标、体系和布局原则标准, 在控规中予以协调落实, 作为项目审批管理的依据。

2.3.2 处理好规划与实施的关系

控规与实施脱节的问题, 不仅仅是指标上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 作为落实总体规划的主要手段, 不能把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原则和布局, 在一栋栋房子、一条条街道、一个个公园中给予落实, 才是规划与实施最大的脱节。因此, 控规必须增强把总体规划落实到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一个是必须加强与开发建设体制机制的衔接协调, 严格落实规划的刚性要求, 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完善。特别是要适应土地供应开发机制的深刻变化, 在政府主导下的一级开发和市场为主的二级开发的框架下制定规则, 有效运用政府和市场的两个手段, 引导城市有序开发建设。

3 结语

对控规编制的创新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前行。相信控规的发展在有法可依的背景下, 在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努力探索下, 还将不断完善, 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1]栾峰.基于制度变迁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性探讨[J].规划师, 2008 (6) :5~8.

[2]柏巍.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若干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 2008 (2) :64~70.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篇7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开展已有10余年的历史。根据我国建设部1991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根据实际需要, 在编制总体规划之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根据规划的深度和管理的需要, 详细规划还可以分为控制性洋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从规划的层面来看, 我国城市规划可以分为战略层面和操作层面, 总体规划被视为战略层面, 详细规划属操作层面,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两个层面的衔接, 同时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 其作用举足轻重。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 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 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 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 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2.1 承上启下, 强调规划的延续性

2.1.1 规划设计

具有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双重属性, 既有整体控制, 又有局部要求;既能继承、深化、落实总体规划意图, 又可对城市分区及地块建设提出直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准则。

2.1.2 规划管理

将总体规划宏观的管理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地块建设管理指标, 使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及城市土地开发建设相衔接。

2.2 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 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控制性详细规划能将规划控制要点, 用简练、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 作为控制土地批租、出让的依据, 正确引导开发行为, 实现规划目标, 并且通过对开发建设的控制, 使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有利于规划管理条例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有利于规划和管理以及开发建设三者的有机衔接。

2.3 体现城市设计构想

对城市设计主要以引导为主, 按照美学和空间艺术处理的原则, 从建筑单体环境和建筑群体环境两个层面对建筑设计和建筑建造提出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 甚至提供具体的形体空间设计示意, 为开发控制提供管理准则和设计框架。控制指标主要有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建筑体量、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形式、建筑轮廓线控制等。

2.4 城市政策的载体

2.4.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

中包含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城市环境保护、鼓励开发建设等各方面广泛的城市政策的内容。

2.4.2 通过传达城市政策方面的信息, 在引

导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具有综合能力。市场运作过程中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规划所提供的政策, 辅以城市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信息来消除在决策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 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3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原则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3.1 依法规划的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应当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 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依法规划是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律严肃性的前提。

3.2 整体性原则。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遵循局部服从整体、内部服从外部的原则。整体的控制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控制要求, 多为具体街坊地块控制的依据。而外部条件一般是体现个体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 多包含公共利益的内容。

3.3 公开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属于《行政许可法》所规定的许可依据的范畴, 应遵循行政许可依据必须公开的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与审批过程中应进行相应的公众参与的程序, 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应对或解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成果, 应尽量简明、清晰, 便于理解,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公众参与需要。

3.4 公平、公正的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整体上应有一个通则式控制, 即对于规划城市中近似区位、类似性质的的片区、街区、地块应提出一致性的控制要求作为基础, 再根据开发建设个体的个体差别, 做出针对性的控制与引导, 体现公平、公正性。应该把公共利益保障作为首要任务, 是制订控制指标与控制导则的基本依据。

3.5 可操作性原则。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应当充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 编制工作应在充分的调研与分析论证基础上进行, 控制成果应有充分的依据和可行性, 强化与规划管理的衔接, 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 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建议

4.1 明确控规编制的主体

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计划, 对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进行前期研究与可实施性研究, 明确实施主体, 确定具体的控规编制区域。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书中落实总体规划对本区的定位, 落实发展单元的控制要求, 延续总体规划的要求。保障总体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分解、落实, 实现城市不同规划层次的一盘棋。

4.2 综合多种方法确定控制指标, 力求科学

指标的确定必须有科学的根据, 特别是容积率这种敏感的问题, 可综合运用形体布局模拟法、经验归纳统计法、调查分析对比法这三种现有的控制指标确定方法, 相互校验, 以避免单一的方法有失偏颇。同时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 加强经济效益分析, 协调业主利益最大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关系, 确保土地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和公共设施得以有效利用。

加强经济分析, 进行合理的经济、开发测算。经济分析是研究土地开发建设潜力, 形体布局模拟是将规划空间具象化, 分析对比统计是总结借鉴他人经验, 规划只有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 并结合实际, 才能确定出符合地方发展要求的控制指标。

4.3 积极运用城市设计理念, 提高规划的直观性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运用城市设计理念, 增加一些对开发活动的原则性引导和人性化考虑, 如建筑体量、形式、色彩、空间组合等, 有利于创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进一步修正控制指标, 协调整个规划范围的景观控制。但在城市设计引导规定中应避免只定大原则, 过于笼统, 必须把控制原则真正落实到各个地块的具体要求中, 才能发挥作用。

4.4 强化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制定信息公开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及其在此基础上的社会结构转型, 民主化进程推动了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在城市规划领域, 由单一纵向的城市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网络型城市管治模式转变已成为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引入公共参与机制来推动城市规划编制合理性、决策的科学性、实施的可行性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因此, 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公共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使象征性的公共参与向实质性的决策参与转变。

5 结束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与战略规划的工具, 是落实城市近期发展重点的手段, 是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维护城市运营、保障民生的依据, 是日常规划管理工作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与工具。在《城乡规划法》的指导下, 只有深入探索和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 不断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才能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真正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指导和依据,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应。

参考文献

[1]沈德熙等, 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认识[J].城市规划汇刊, 1991 (1) .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篇8

一、小城镇控规编制的传统思路

(一)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实施, 控规法律地位的加强对城镇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小城镇控规是引导和控制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最直接的法定依据, 是具体落实镇总体规划各项战略部署、原则要求和规划内容的关键环节。2008—2009年江苏省试点进行重点中心镇控规的编制, 随后一般镇也参与进来。但是小城镇作为一类具有特殊意义的群体, 既不是大中城市的缩影, 也不是城市的某一片区, 其控规中对编制内容、审批程序、实施过程等方面与城市控规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对于在小城镇控规的编制中如何结合小城镇自身特点立足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在传统编制思路上形成创新和突破等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规划编制单位都开始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 注重城镇控规与城市控规的差异

小城镇具有规模小、空间尺度小和财力不足的特点, 国内很多学者和规划工作者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从而总结出小城镇控规和城市控规之间的差别。在探索小城镇控规编制的思路中十分注重在规划中避免照搬城市理念和手法, 而在尊重“镇情”的基础上, 从功能、经济、行为、习惯等多方面做了十分细致的研究。比如, 在规划中要特别重视镇区现状的特色和肌理, 严禁大手笔的拆迁行为;要加强对现状权属关系的分析, 避免割舍邻里亲情;充分考虑现状容积率和规划容积率的对比, 做好经济平衡。显然, 明确分析城镇控规与城市控规的区别, 是小城镇控规编制过程中的第一要义。

(三) 重视地域性和技术手段的创新

小城镇控规的技术层次和成果构成相对于城市控规而言较为简单, 但是小城镇控规的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特殊性。一些学者在小城镇控规编制中针对控规指标的确定做出了有关经济效益分析、公众参与、构建量化模型等方面的尝试, 在小城镇控规的规划技术方法方面作出了较多创新。这些尝试和创新也正是解决城市控规和城镇控规之间差异性的实际手段。

二、小城镇控规编制思路的创新要点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规划层次中承上启下的环节, 其编制思路的探索过程不仅仅需要站在控规层面认识到城镇控规与城市控规之间的差别, 还应该开阔视野, 在不同的规划层面上探索城镇控规编制的创新点。

(一) “攀上”——从总体规划层面寻求城镇发展方向

1. 把握城镇发展的主客观要求

小城镇总体规划是在宏观层面明确小城镇功能定位、未来发展目标等。小城镇控规编制过程中应该引入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相关发展思路:首先是清楚地认识到小城镇总体规划与上位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整体协调过程中对小城镇未来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其次深入了解总体规划在用地构成和布局上体现的区域功能需求;最后, 加强用地策划, 优化城镇土地利用。

2. 明确城镇所需彰显的各类特色

小城镇控规中应该重点把握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的小城镇自身具备的特色, 比如自然景观资源、人文地域风貌、空间地理位置、区域职能禀赋等等。借此可以在控规编制过程中通过相对于总体规划更加细致的用地布置和更易操作的控制指标, 延续城镇特有的肌理和风貌, 使得城镇具有更大的识别性和更强的生命力。

3. 知晓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结果

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公开、公平的公众参与原则, 力求能代表全体居民的整体利益。因此在城镇控规的编制过程中, 更能进一步知晓城镇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清楚其在引导城镇建设方面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 将有利于在控规层直接指导实施的优势条件, 并做到最大程度地弥补总体规划层面的不足。

(二) “问下”——从城市设计层面把握城镇空间布局

1. 提炼重要景观区域和节点要素

小城镇控规应将城市设计手法应用于把握空间布局, 利用城市设计引导的方法控制重要景观区域和节点。提取重点地块的设计要素, 采用规定性要求和绩效性要求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多层次的设计控制。另外, 对重要地段、重要道路及代表性地块空间做些相应的城市设计, 按照规范采用松散和密集两种布局方式分别反推出指标容量的上限和下限, 并尝试从建筑体量、公共空间角度等方面将文字性的城市设计思想空间化和指标化, 从而使指标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建立符合小城镇性质和特色的合理空间尺度及节点要素

城市设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整体的空间构思, 形成镇区完整、完善、合理的空间结构, 打造镇区的三维空间。利用小城镇城市设计中对于空间尺度的把握和空间景观的营造等方面的考虑, 控规设计中将避免盲目克隆大城市、片面追求大而宽的街道尺度、建筑尺度及千篇一律的城市节点, 便于形成小城镇小而宜人的街道整体空间和具有小城镇文化底蕴的节点风貌, 也利于控规层面与修规层面的进一步协调和融合。

三、案例探索:双沟镇控规编制的创新实践

双沟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南48公里睢宁县境内, 南部与安徽省接壤;东部与本县的王集镇毗邻, 地处两省三县结合地区。镇域北部有徐宿宁高速公路穿过, 104国道横向穿过镇区中部, 连接徐州主城区、双沟和睢宁县城;双塔公路 (252省道) 自北向南从镇区中部穿过, 止于104国道, 是沟通睢宁和贾汪的重要通道;双灵路沟通双沟和安徽的灵璧市。双沟镇是徐州至睢宁之间104国道沿岸最大的镇, 而且是徐州的东大门,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一) 把握城镇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

新时期双沟镇发展的环境变化巨大。首先徐州都市区的构建, 航空新城的发展将给双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其次, 随着城市东拓步伐的推进, 未来城市东部地区将是徐州都市区范围内的经济要素集聚焦点和城市开发建设热点;最后, 伴随着徐州观音机场存在的临空产业区必将成为徐州市区东部强势崛起的空间增长极核, 带动周边地区的整体飞跃。双沟镇在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中承担的角色悄然变化, 因此, 作为小城镇自身, 亟待明确城镇功能定位、未来发展方向, 有效地指导城镇下步建设。规划中对于双沟镇的城镇性质作出了如下定位:徐州市都市区东部是以为临空产业园区提供服务和发展非临空产业为主的综合型服务片区。

(二) 重新判断特殊的规划属性

规划中首先突出镇域统筹和镇域一体化的规划特征, 改变传统城镇总体规划“轻镇域、重镇区”的规划编制思维和技术方法, 将镇域范围作为本次规划的核心空间, 而非仅仅关注镇村体系的结构性规划内容;其次更应明确用“城市型功能片区”的概念取代“镇”的概念, 在功能组织、用地布局、道路组织、景观塑造、设施配套等方面按城市型功能片区的建设标准加以引导 (见图1) 。在控规指标的确定中, 既尊重了双沟镇作为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也充分考虑了未来向徐州城市型片区转变的要求, 无论是指标控制的广度和深度都与城市紧密接轨, 以符合双沟镇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应明确认清双沟镇是徐州重点发展的外围新城, 既不同于一般的小城镇, 也不同于真正的城市。规划中须从功能组织、产业布局和设施配套等方面突出双沟镇的临空型特色, 从更高的角度对双沟镇进行整体打造。在发展时序上, 既要考虑近期以双沟镇政府为主导的发展问题, 又要考虑未来双沟镇与临空产业区的一体化发展 (见图2) 。

(三) 凸显近郊和临空两大城镇特色

近郊型小城镇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 是一定范围内的地域中心, 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中心城市“退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的边缘工业组团和部分外溢城市功能的承接地, 也是疏散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大的主要地区, 表现出过渡性、混杂性和动态性等多元特点。双沟镇具备近郊型小城镇的多元化特点, 同时具备特有的临空型特色, 须从更高的角度对双沟进行整体打造, 改变双沟现有的低迷发展状态。规划中将重点解决双沟镇与临空产业区的相关规划编制、发展设想、空间布局等方面的严重脱节现象, 将双沟镇和临空产业区统筹考虑, 有效解决两个空间主体的协调和互动发展的问题, 远期实现同城化管理, 形成徐州市城市空间结构中的航空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的未来产业选择上, 以发展为临空机械、电子、高新材料等产业配套服务的中低端机械制造业和为航空产业园提供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为主;规划中建议将观阁、园西、苏杭三个行政村约16.46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入“临空产业区管委会”管理建设。规划中在交通体现方面, 注重在减少对104国道的干扰下, 增强双沟镇区与临空产业区的主干道衔接。控规相关指标确定是充分考虑双沟镇区在机场净空的要求, 镇区建筑以多层和低层为主 (见图3) 。

(四) 弱化行政界限, 引导联动发展

规划中将双沟镇和镇域内的徐州临空产业区辩证地作为一个整体单元来看, 打破原有的行政界限, 淡化现有的管理壁垒, 统一编制总体规划和控规, 将规划内容全面覆盖至空间上, 实现临空产业区和小城镇总体规划—控规联动的空间平台。临空产业区及镇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同步展开, 快速覆盖双沟镇和临空产业区, 避免当前规划编制体系等待总体规划批复后再逐级编制双沟镇区和临空产业区的控规, 而导致总体规划的指导落后、总体规划和控规脱节 (总体规划难以快速有效地指导控规、控规编制实施中的信息也难以反馈到总体规划中) 等弊端。因此,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综合确定整体地块的控制内容。规划发展单元控制的内容确定既应自上而下遵循总体规划的要求, 同时也应满足自下而上的发展要求, 从而实现总体规划和控规、整体与局部、临空产业区与镇区在城市发展意向上的协调平衡。

(五) 建设“临空强镇、生态小城”的城市设计理念

在控规的城市设计层面, 规划确定了“临空强镇、生态小城”的规划理念, 努力打造现代化的商贸、休闲、生态、居住小城, 围绕“生态立镇、临空强镇、商贸活镇、宜居靓镇”四大策略进行空间布局。生态立镇——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 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 加以利用, 创造出生态环境良好, 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镇。规划在保留西侧原有鱼塘和生态绿地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使其成为双沟镇区内的“绿肺”。临空强镇——规划区紧邻临空产业区域, 以布局非临空产业为主, 作为睢宁县经济突破的重点工业区建设, 并实现与临空产业区的统筹协调发展。商贸活镇——通过积极发展商贸、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服务业, 重点发展连锁经营、品牌专卖、超市等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需要, 突出做好商业网点、特色商业步行街区、高档酒店宾馆等的空间布局, 来实现商贸活镇的发展战略。宜居靓镇——规划构建起由商业中心区、商业带、教育区与居民区等组成的职能分工明确、规划结构合理、空间分布协调的小城镇发展体系。对城镇进行绿化美化, 严格管理, 加快城镇建设提档升级, 打造功能完善、靓丽宜居、充满活力的双沟小城 (见图4) 。

在建筑肌理的设计中突出三种特征:商业中心为大尺度的公共建筑, 居住区以平行板式布局为主, 商业步行街区以小尺度的几何体块为主。建筑布局充分考虑以满足人们对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半私密空间的不同使用需求, 重点对空间的尺度进行合理控制, 通过对建筑肌理的平面围合创造出宜人的公共空间、开放空间和居住空间。

四、结语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该充分融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城市设计等上下两个层面的规划框架体系, 通过对城镇宏观发展要求和微观风貌构建两方面的研究, 制定符合实际的控制内容, 从而加强控规管理的有效性及操作性, 更多地体现公共利益, 真正将规划控制融入城镇长远发展的具体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李玲.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创新——以沛县龙固镇控规为例[M].江苏城市规划, 2010 (8) .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篇9

按照我国现行的规划体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与实施建设之间的重要衔接环节, 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化和细化, 将重要的战略性控制规划各项内容落实为实施性控制规划内容, 并作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 向下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和开发建设行为。

控规的出现是伴随着土地出让和市场运作而产生的。市场化的经济改革促生了大批独立的利益主体, 控规已不再仅仅是静态的技术文件, 而更多地表现为对多元利益进行调节分配、保障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

目前, 我国大城市普遍完成了控规的二次修编或全覆盖工作,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规划审批和管理制度, 对控规的编制方法、动态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总结, 提出了以单元控规 (街区层面) 为基础的规划编制技术革新, 并对指标体系的刚性和弹性进行了区分, 更好的适应了土地市场化的要求, 增强了控规的严肃性和适用性。而中小城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 存在着控规缺失或编制技术思路陈旧问题, 法定规划的地位和作用仍比较薄弱。不少中小城市由于缺少控规或控规不健全, 城镇建设随意性较大, 亟需完善法定规划编制, 规范建设行为。

2 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规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土地出让过程中的规划条件应依据控规确定的指标提出。部分中小城市由于控规编制滞后或编制方法不合理, 规划部门在出具规划条件和做出行政许可时, 仍然采用上报政府、一事一议或自由裁量的方式, 既不符合《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要求, 又增加了审批环节, 降低了工作效率。从笔者近年的项目实践来看, 中小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要求不断增强, 对控规编制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增强控规编制方法的地域适应性。控规诞生于实践领域, 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变革,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对于中小城市而言,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环境、城市职能和城市规模方面差异很大, 控规的编制方法也必须根据地域特征和发展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对于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地区也有地域性差别, 比如新区和老城、产业区和生活区, 其土地使用方式和引导内容应区别对待。由于控规的公共政策属性, 其成果的实施管理和政策保障也应与地方社会管理水平相适应。

增强控规成果的可操作性。控规的可操作性是其地域适应性的体现, 也是检验控规是否科学的实践标准。对于中小城市而言, 每个城市和地区的建设需求和存在问题各不相同, 控规成果和内容也应各有侧重。对于新区等“增量”型控规, 应注重分期引导虚实结合, 成果框架保持一定的弹性;对于老城等“存量”型控规, 应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 加强社会经济分析和发展动力研究, 特别应注重保护城市文脉和地域特色。

倡导控规与城市设计整合的编制方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决策机制相对简化, 有利于发挥总体城市设计的规划引导作用。从编制环节上看,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市设计研究, 作为同步编制控规的参考和支撑, 已经成为统筹小城市规划建设的有效工作方法。同时在控规中引入城市设计方法, 或将城市设计结论纳入法定规划成果框架之中, 有利于加强控规对于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 将规划技术管理由二维上升到三维层面, 促进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 (见图1) 。

3 国内控规编制方法的革新和实践

3.1 编制方法创新

近年来, 北京等大城市为提升控规的适应性和科学性, 将传统控规内容进行梳理和层级划分, 在总体层面创新的采用街区单元控规编制方法, 以总量的刚性控制和细节的弹性引导相结合, 明确重点内容规范调整程序, 通过广泛实践总结了大量经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街区控规的主要技术特点包括:确定适宜的街区划分作为编制和技术管理的基本单元, 强化总量指标的刚性控制和弹性指标的动态平衡;加强重大设施的控制和公益设施的统筹安排, 保障公共利益;明确了规划实施步骤, 形成了滚动调整的控规维护机制;加强专项规划的对接和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等。

3.2 用地分类创新

控规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确定用地的使用方式和建设要求。《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 的颁布, 对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进行了明确区分, 要求控规在土地利用方面必须增加对公益性用地的保障。在新国标的基础上,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还对用地分类进行了地方标准的细化, 比如增加混合功能用地, 对公共设施和住宅用地在同一地块内的比例提出具体要求, 或对主导用地功能之外规定一定比例的兼容用地, 以更好的适应建设要求, 这些用地分类上的创新有效提升了控规成果的地域适应性。

3.3 指标体系创新

指标体系是控规成果的重要内容, 各地根据实践总结也进行了大量创新。包括进一步区分控规指标的刚性和弹性, 加强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交通模型、市政校核、生态环境承载评价等复合型分析方法确定刚性指标;通过整合城市设计和专项规划, 提出弹性指标的引导依据;根据地区定位和特色发展目标, 在传统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生态型指标及经济型指标, 形成多专业支撑的控规指标体系等。

4 中小城市控规编制实践

4.1 增量型——内蒙古鄂尔多斯阿康物流园区控规

鄂尔多斯市阿康物流园区位于城市东南, 是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七个物流区之一。园区作为产业拓展区, 属于城市的增量空间, 控规作为园区土地批租的依据和长远发展的指引, 一方面要保障近期重点项目的落地实施, 令一方面要对未来发展做出弹性的预留。

控规编制从策略上提出贯彻三个方面的统筹。 (1) 统筹安排产业与居住功能组团布局, 促进职住平衡。合理配置各项产业服务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 加快产业规模集聚。 (2) 统筹公用工程设施布局, 从区域乃至整体考虑, 优先安排重大基础设施, 保障供应体系和城市生命线系统。 (3) 统筹近远期发展, 通过政府重点产业项目和近期建设区的形象塑造, 引导园区全面启动。构建整体可持续的发展建构, 制定响应市场需求的土地开发、投放计划。

根据园区产业区和生活区相对独立的特点和其用地内部生产、生活活动的需求, 规划采用两种土地利用模式和规划标准与之相适应。总体来看分为产业园区模式和生活区模式两种, 两种模式在整体定位和服务功能方面各有侧重, 在用地布局上采取相对集约和相对自由两种方式, 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物流产业区用地采用相对集约的土地利用模式, 以规整的“方格网”路网划分地块, 并规定最低的土地使用强度以及集约利用土地的各项控制要求;生活区用地采用相对自由的土地利用模式, 以自由路网划分地块, 用地保持一定的兼容性, 高标准、分级配置服务设施, 鼓励公共设施和居住用地的混合使用, 促进地区公共中心形成, 结合城市设计研究提出具有一定弹性的指标体系, 并对整体风貌和街区景观提出引导和控制要求 (见图2) 。

对应两种土地利用模式, 规划控制指标也采用不同的标准和相适应的技术规范。例如, 产业区公共绿地配置相对集中, 地块绿地率采用比生活区低的控制指标;生活区绿地指标较高, 根据开放空间要求对地块建筑密度实行分级控制等。产业区其他指标制定主要依据具体产业类型的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生活区指标确定主要依据规划技术部门的相关规范。

规划成果包含宏观、中观到微观等多层次内容, 并将城市设计内容和物流专业规划的设计要求、设计导则及设计标准以准则的方式体现出来, 对于指导园区建设和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

4.2 全覆盖类型——新疆阜康市中心城区控规

新疆阜康市位于天山北坡天池脚下, 是一个以旅游文化为特色的中等城市。城市东西向沿土乌大高速公路展开, 用地组团沿狭长的带状空间分布。阜康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一体、两翼”的城市空间结构, 将西侧的准东生活区与东部的中心城区紧密联系协同发展, 并依托生态要素、聚集高端产业构建新城组团, 形成轴带拓展、廊道贯穿、分散组团的整体发展格局。由于产业园区、生活基地和中心城空间分散, 主管机构和部门也不统一, 各区域控规长期独立编制缺乏协调, 编制标准差异大, 成果内容良莠不齐。为满足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亟需通过控规全覆盖编制统筹各项规划工作内容, 提升规划管理水平 (见图3) 。

中心城区控规的重点范围是准东生活区以外的城区部分, 包括阜康老城区和新区组团, 准东生活区内的公共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也应纳入控规进行统筹布局安排, 形成此次控规的“全覆盖”效果。由于规划范围内地区条件差异大、控制内容系统性强、控制要素层级多, 为更好的体现刚性与弹性结合的控制方法, 规划借鉴街区控规编制方法, 根据主导功能和城市干道将中心城区划分为13个街区, 作为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的基本单元 (见图4) 。

以街区为单元的控制和引导, 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区分规定性指标和引导性内容。规定性内容包括街区主导功能定位、街区人口总量、街区建筑总规模、绿地总量、生态限建范围、街区三大设施布局等内容。引导性控制内容包括城市设计和风貌引导、景观和开放空间布局、实施建议等内容。街区实行总量控制的管理原则, 各项总量指标与城市公用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容量和布局紧密相关, 为刚性控制指标, 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突破和调整, 如确需调整需要在整体范围内重新进行研究。在街区总量控制的前提下, 内部人口分布、地块建筑规模分布等可在各自街区范围内动态平衡, 保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地块之间的指标调整和置换。街区内用地功能可保持一定弹性和兼容性, 公共设施用地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鼓励混合使用, 居住用地与公建用地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适度兼容混合建设。这种刚性与弹性结合的控制方式经过实际工作检验, 能够比较好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开发的动态需求, 避免控规反复调整, 提高了规划管理的效率 (见图5) 。

4.3 存量型——安徽省繁昌县老城区控规

安徽省繁昌县位于皖南北部, 其老城区历史悠久, 是县城的经济文化中心。繁昌老城由繁阳古城发展而来, 经过二十年的空间演变, 由1987年的3平方公里增至6平方公里, 城区人口增加到10万人。随着县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 老城中心的复合核心作用逐渐减弱, 这种趋势在行政中心外迁后愈发明显。同时, 伴随着老城区向西向北的功能拓展, 商业、居住的核心功能也逐渐呈带状蔓延, 亟需加强空间协调和引导。由于人口用地增加与公共设施提升不同步导致老城空间品质和活力下降, 也成为近期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见图6) 。

分区制定发展策略和控制内容。以街区控规编制工作方法划定待发展片区、优化提升片区和老城片区, 通过街区层面的刚性要素的安排和协调, 保障三大设施系统、城市五线和公益性空间的布局落位, 通过人口总量、资源要素的空间协调促进街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将城市设计专项规划的相关内容纳入控规分区引导框架, 对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地块退线、绿地系统、景观结构提出控制导则 (见图7) 。

控规以疏解老城人口为手段、保护历史风貌为措施、强化地域特色为目标, 构建要素控制与引导相结合的工作架构。强化老城文化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的定位, 疏解相关职能协调地区发展, 促进职住平衡;提出保护、延续老城整体风貌和街区肌理的具体措施, 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和建设内容进行引导;提升老城内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安全设施的建设水平, 增加公益性用地和开放空间的保障;通过生活空间品质提升和产业空间优化, 激发老城的发展活力和动力, 保持和延续老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脉络。

以老城保护为核心符合县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城市空间的布局优化调整, 也有利于塑造和提升地域文化特色、形成新旧融合的城市新貌。

5 结语

由于中小城市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不同, 对于控规的要求也相应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从实际出发, 分析现实问题和矛盾, 以目标为导向, 提出适宜的工作方法和编制思路, 并通过实践总结不断完善和探索新的技术方法。只有采取差异化的编制策略, 增强控规的地域适用性, 才能不断提高控规的可操作性, 对城市建设起到切实的引导作用。

摘要: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后文简称“控规”) 是在传统详细规划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实践逐步变革形成的规划类型。在《城乡规划法》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列为法定规划, 成为土地出让过程中规划设计条件提出和规划技术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 中小城市的控规在编制过程中对地域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逐渐提高, 需要对控规的编制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建立刚性与弹性结合的控制体系和合理的指标体系, 更好的发挥引导城市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控规,地域适用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赵民, 乐芸.论城乡规划法"控权"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从"技术参考文件"到"法定羁束依据"的嬗变.城市规划, 2009 (9) .

[2]颜丽杰.城乡规划法之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从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分化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困惑与出路.城市规划, 2008 (11) .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篇10

关键词:控规;容积率;基值—阀值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作为规划实施与管理的核心层次和重要依据是政府调控市场机制与实现建设目标的直接手段。容积率作为控规强制性内容的核心控制指标,肩负着落实城市整体强度分区平衡、体现政府政策导向和维护社会公平的重任。目前,影响容积率的因素众多,确定方法也多种多样,但在控规编制中对于容积率仅仅单一赋值,使规划缺乏一定的弹性,导致控规频繁修改丧失权威性、科学性。因此,在控规编制中容积率引入基准值和阀值双指标的赋值方式,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

1、研究背景

1.1发展背景

控规产生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背景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應用过程中,控规出现了“刚性”逐渐丧失的问题。在控规的编制到完成的过程中,中央或地方政策的微小变动都会对其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着影响,其指标确定的依据存在着不确定性;在后续的规划管理中,为了协调土地开发主体、公众和政府的需求,在相互博弈之中控规成果被频频调整,而局部地块指标的调整最终将会带来整体功能的失衡。

1.2政策背景

200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化了控规的“权威性”和“刚性”,以遏制当前“控而不严”和“频频失控”的尴尬局面,控规指标的编制和管理必须及时作出调整。同时《物权法》的出台也表明公众利益已成为未来规划编制的重点和难点,控规作为实际规划管理的依据,其权威性、效益性和公平性应并重。

1.3实践背景

容积率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核心内容和微观强度控制的核心指标。通过相关资料显示,各地容积率指标赋值大多会根据地块所处的区位进行不同的控制,其指标控制形式仍以上限控制为主。

各地控规的成果中容积率指标赋值形式和方法解决了实践中的很多问题,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1)上位规划引导不足

作为法定文件的总体规划注重的是宏观调控与公共政策属性等大的战略方针问题,在落实上需控规的具体指导,若控规的前期研究不足,将很容易导致其编制的依据不足,且控规的表达方式要求简单规范,很难检验其前期的研究深度。

(2)指标变更随意,无调整幅度限制

指标的频繁变更,使规划地块承受着总量失控的风险,缺乏动态控制优势,再加上规划管理中相关程序的保障存在缺陷,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控规指标出现“控而不严”和“频频失控”的现象,导致规划权威性逐渐丧失。

在规划调整过程中,没有明确容积率可调整的幅度。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赋予了市人民政府或城市规划委员会足够大的自由裁量权,却没有对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加以限制。

2、“基值—阀值”的提出

2.1确定思路

在分析影响容积率取值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方法求出地块的容积率基准值;利用环境容量和开发最高收益率限额求出地块的容积率阀值;阀值与基值之差为控规的弹性值,根据审查级别(如局审会或者市审会)确定容积率调整的幅度。

2.2基本内涵与特征

容积率基值是依经济要素测算的强度准入条件,经多种方法校核,结合编制时的国家政策和规划发展目标导向并考虑地块所处的交通、服务、环境等区位因素而确定的地块开发基础强度。该值应小于阀值,是地块开发较为合理的强度值。

容积率阀值是以地块所能承受的环境容量为阀极,最大程度地限制其开发,保障地块内的环境质量,对地块的开发起约束作用。

“基值—阀值”的容积率赋值方式存在如下特征:

(1)在保证整体建设发展平衡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局部地块的开发容量。

(2)切实加强定量经济分析,强调多种方法应用。

(3)明确容积率调整的最大幅度,引入双因子控制指标,利于规划调整控制,加强控规“弹性”。

2.3提出目的

(1)增加指标的弹性变化,弱化“单值”概念。传统控规的上限控制往往会导致对定值的强调,而导致控规指标失去弹性。一旦政策发生微小变化或开发项目的局部变更都会导致控规的修改。而通过“基值—阀值”加双因子调整幅度控制,则可增加指标的科学性和控规的合理性。

(2)强调指标阀值的控制作用。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虽然规定了控规修改的前提条件和程序,却未涉及指标修改的幅度限制,致使相关主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限过大,易滋生腐败问题。而通过“基值—阀值”加双因子调控的赋值方式,则可较好的解决此类问题,相关部门的调控权限被局限在阀值之内,调整的幅度依据表一进行,增加控规“弹性”,使管理清晰明了。

(3)加强对公众利益的考虑。以往开发企业只关注自身经济价值,易忽视公众利益。由于缺乏相关的控制措施,使开发企业不注重自身信誉等级的积累,很难形成较有名气的地产企业。本次研究通过企业对社会公众所做的贡献划分为三个等级,以此提出不同的控规调整的准入条件和幅度,引导开发企业关注公众利益,进而促进政府、民众、开发企业三方的利益平衡。

3、结语

控规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方便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若开发地块的控制指标编制得不合理,则很容易在土地招租前后出现变更的局面,导致规划权威性、刚性和弹性丧失。

本次研究提出的“基值—阀值”加双因子调控方式以制定具有较合理弹性的土地开发强度指标体系为初衷,充分考虑与上位规划的衔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相融合,确定合理的基值、阀值及调整幅度,使指标更具技术性和灵活性,利于后期的规划管理。当然,如何合理把握这种“弹性”幅度是一项长期、繁琐的工作。同时,确定的结果对于开发项目而言只是一种控制手段,控制容积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规划,关注到更多的利益方,对城市整体开发容量进行适度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黄晓华,黄汝钦.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商业性开发项目容积率“值域化”研究[J].规划师,2010(10):28-33.

[2]吴浩军,李怡婉.我国现行容积率调整程序的缺陷及优化设计[J].规划师,2010(9):84-87.

[3]于一丁,黄宁,万昆.控规编制的新思路——在北京通州07,08片区控规中的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3):94-98.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篇11

控制性详细规划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 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 控规的理论与方法也逐渐成熟与完善, 但是在规划编制与实施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在控规编制过程中, 各地城镇建设情况由于所在区域及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使得控规现今采用的统一的编制程序及指标体系显得有些墨守成规, 导致我国部分城镇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新的《城乡规划法》将控规的地位提高, 提升了控规的法律效用, 因此控规就需要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二、项目背景

盈江县城位于云南省西部, 地处中国与缅甸接壤的西南边陲, 是边疆少数民族口岸县城。古代就是南方陆上“蜀身独道”最后出口通道, 是通向南亚及印巴次大陆的主要通道。县城呈“两山环城、盈江贯流、平行山水、带型发展”的山水格局, 是典型的河谷带型城市。现状城镇布局结合自然环境, 以大盈江为门户, 主城区为综合功能服务区, 以北部莲花山山水田园风光为后花园, 产业组团通过盏达河生态廊道分隔 (见图1) 。

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 盈江发生了里氏5.8级地震, 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灾后重建工作迅速开展。结合灾后重建工作, 盈江县城近几年由于经济蓬勃发展, 建设规模扩大, 开发力度增加, 盈江县城将进入建设和发展的新阶段, 迫切需要编制基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管理与指导。

三、城市特征分析

(一) 自然生态良好, 气候环境宜人

盈江县位于喜玛拉雅山延伸横断山脉的西南端, 为高黎贡山南延支系西南余脉构成的山地地势, 东北高, 西南低, 山脉、河流基本是从东北下西南走向, 低山与宽谷盆地交错相间, 呈“两山夹一坝一河”的地貌景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特征孕育了盈江县城周边美丽的自然景观, 大盈江两岸生态环境良好, 自然风光迤逦 (见图2、图3) 。

(二) 西南边境城市, 少数民族聚居

盈江县城地处西南边陲, 中缅边境, 为国家二类口岸;盈江县依靠缅甸资源而进行的木材、农产品加工以及配套的商贸物流和服务业等产业, 是盈江县城发展的特色产业。县城生活着傣、景颇、傈僳为主体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 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边境县城。

(三) 区域位置优越, 城建用地平坦

从盈江县城至那邦镇出境9公里, 与著名的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相连, 是大西南各省区同南亚、东南亚、印巴次大陆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 是中缅印孟经济合作最为便捷的陆路通道之一。盈江县城地处云南“八大平坝”之一的盈江坝, 城市建设用地地势平坦, 用地条件优越。

(四) 经济发展滞后, 城市品质有待提升

盈江距中心城市较远, 公共工程设施建设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人才缺乏等因素一直制约着盈江的发展。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当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有显著转变, 经济结构尚不合理, 经济运行质量偏低。当前的城市形态和特色不突出, 未能体现盈江城市的山水脉络。无序发展的结果致使城镇环境品质有待提升。

四、适应盈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析

本次规划总用地31.23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19.71平方公里, 建成区外大部分保持着传统农村田园风貌。“3·10”地震后盈江县城恢复重建工作正逐步展开, 城市建设迫在眉睫, 盈江城市的特点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无论是编制体系还是控制指标都应与盈江县城的特点相适应。

(一) 区位分析——适应城镇区域特征

在控规编制中引入区位分析, 可使城镇性质定位、规模结构更加明晰。盈江因地处西南边陲, 是云南连接南亚的重要门户, 盈江县“十二五”规划指出, 盈江重点发展以地缘区位为优势的“桥头堡和大通道”建设, 包括以枢纽型、功能性能源通道和交通设施建设为重点, 着力推进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重大桥头堡产业项目的布局将推动盈江从边贸小城走向黄金口岸城市, 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县城空间需要向外拓展, 谋划更大的发展空间, 以承载口岸生产和服务职能。可以看出, 盈江特有的区域特征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功能定位及空间结构。

在用地指标上, 盈江因地处少数民族地区, 居住方式多采用独家庭院式, 人均占地面积偏大, 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边缘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可达150平方米。因此, 控规相关指标的确定, 也要因地而异、因区施控, 适当调整各类指标。

(二) 强制——适应规划管理可操作性

1. 与规划管理相结合, 建立健全规划法规

《城乡规划法》对控规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确立了控规的法律地位。规划管理部门必须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 加快制定有关地方法规及实施细则, 健全报建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平台。

在盈江县城控规编制中, 着重提出与规划管理相结合的控规实施措施, 明确盈江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一经批准实施, 对规划确定的法定强制性内容不得随意调整。

2. 加强规划体系整体性, 与相关规划紧密衔接

在控规编制之前, 应积极与规划编制管理部门配合,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 因地制宜地对城市不同地区实施有侧重的控制和引导, 合理划定城市发展分区和控规编制单元, 确立各分区及编制单元的定位及其功能等。除总体规划之外, 还要与其他相关规划衔接, 包括片区已编制控规、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研究、市政专项规划等, 对规划范围内的指标、设施等进行仔细研究、深化论证, 强调各类规划相互间的融合, 以保证城市规划体系的整体一致性与延续性。

盈江县城控规主要是基于上版总规及盈江县“3·1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需要, 进一步深化以满足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建设和管理需求的同时, 对上版总规作出部分调整, 主要表现在用地规模与布局方面。在用地规模上, 基于盈江抗震救灾需要, 本次规划将城市建设用地由原来的14.4平方公里调整为19.71平方公里;在用地布局上, 基于现状建设情况与相关规划的融合, 调整允燕大道走向, 优化主干道道路系统;深化落实总规要求, 集中建设片区中心, 落实抗震救灾需求, 建设以集中办公区为主体的综合性城市中心;结合现状, 落实南部新区控规及相关已征地项目, 保留村寨用地兼容旅游功能, 优化旅游及配套设施用地。

(三) 灵活——适应城市发展可变性

城市用地性质确定及地块规模划分是控规编制中的重要内容, 规划是在开发建设活动之前进行的预见性活动, 规划中应该灵活划分地块。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 一些地块的建筑功能往往不能单独反映用地性质, 而表现出相对兼容并处的状态, 规划中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允许用地性质兼容, 辅以兼容比例, 以适应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市场调节的需求 (见图4) 。

盈江县城控规主要根据实际情况, 将用地性质与服务规模、区位特征相结合考虑, 优先保障非建设类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和公益设施, 确保规划中的绿地、公用设施用地和公益设施的数量与质量, 一般如E (非建设用地)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H2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U (公用设施用地) 等类用地不予讨论, 同时对于所有公益性设施的兼容性判断, 将比经营类设施具有更高的优先度与兼容度。对规划用地兼容性的判断, 一般设置允许兼容、条件允许时经批准可兼容、不允兼容三种情况, 在维护规划严肃性的同时也为市场经济下资源合理配置留出适当灵活的空间。

(四) 多元——建立多类型不同深度的规划控制体系

1. 分层分级的控制体系

在盈江控规中将规划控制体系划分为三个层面:

(1) 总体控制:是在确保用地空间布局合理的前提下, 从总体上平衡各项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 使之符合国家的规范以及规划区本身发展的需要, 主要的控制指标是规划用地平衡表。

(2) 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是对地块控制和总体控制之间的衔接, 填补总体控制的弹性和地块控制的刚性之间的空白, 体现刚弹性控制的原则,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道路的弹性与刚性;地块的拆分与合并;分地块规划控制指标, 便于纵览彼此地块的协调关系;设施配套, 在多地块合并作统一开发的情况下, 配套设施的位置、规模、数量可以作适当调整。

(3) 地块控制:是规划体系中微观的层面, 主要表现在对控规指标的确定及相关规划建设要求。

2. 完善的控制指标体系内容

控规编制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控规指标体系, 对每个地块逐一列出相关指标与要求, 使规划管理有章可循。盈江控规中各地块的控制指标分为强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两类, 强制性指标必须严格执行, 指导性指标可参照执行。强制性指标包括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建筑面积、建筑间距、建筑退线、配套设施、配建车位等, 指导性指标包括城市设计指引、人口密度等。

3. 确定分期控制深度

盈江县城控规将依托城区优先发展公用设施, 逐步实现滚动发展, 将用地控制深度划分为三期。

(1) 近期 (2010—2015年) , 基于老城区“3·1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各重点项目布局和新城建设需求, 规划近期老城区完善发展, 同时建设南部新城中心以带动南部发展, 建设“盏达画廊”北段以初步打造旅游产业, 启动仕明工业区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2) 远期 (2016—2020年) , 随着城市建设框架进一步拉大和城市产业经济发展, 远期发展用地将跨江向南拓展;远期建设岗勐新城、完善南部新城;仕明工业园进一步扩大, 达到一定规模并实现聚集效应;“盏达画廊”建设完成, 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3) 远景 (2021年及以后) , 由于远景规划的不确定性, 不可轻易下结论, 将备用地规划城镇远景拓展区域。

4. 双向控制相关指标

作为一项城镇建设公共政策, 控规指标适应性应强调对不同类型用地的不同控制方式, 在盈江控规中, 控制指标一般分为上限指标与下限指标, 其中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面积为上限指标, 绿地率、建筑间距、建筑退线为下限指标。在盈江仕明工业区的指标控制部分, 为加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管理,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工业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遵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国土资发[2008]24号) 的规定, 采用控制变化范围的双向形式, 同时控制容积率的上、下限指标, 以保证工业用地控制指标的科学性。

(五) 品质——适应城镇空间环境及景观风貌需求

城市设计是为控规编制的前期研究, 是对控规编制内容的补充和前期探讨, 它与控规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 发挥控制与引导相结合的作用优势, 在控规中融入城市设计的内容, 可以使得控规成果更加合理完善, 具有可操作性。盈江总体设计从文化、空间、景观等角度, 对地区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愿景进行研究分析, 提出可供控规参考的空间架构、空间形态、风貌特色、色彩体系以及夜景照明等系统, 指导控规编制中的土地开发控制、交通引导、生态系统、开发强度、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内容。通过总体城市设计, 确定盈江的发展定位为:建设山水秀丽、舒适宜居、安全幸福的新家园, 打造边疆民族特色鲜明的西南精致城镇, 从发展定位上提升城市的品质, 适应盈江县民族文化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发展要求 (见图5) 。

五、结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是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来的, 必将在新的城市发展形势下, 体现出新的适应性, 本文以西南边境城镇为例, 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适应性的一些方法与机制, 以期能对控规编制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尝试。

摘要:面对不同类型的城镇, 现今控规采用的统一的编制程序及指标体系, 显得有些墨守成规。《城乡规划法》提升了控规的法律效果, 控规需要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本文以西南边境城镇云南省盈江县为例, 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适应性的一些方法与机制, 以期能对边境城镇控规编制带来一些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夏南凯, 等.理想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创新实践[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

[2]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编.城市规划资料集 (第4分册) :控制性详细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张志斌, 戴德胜.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的规划编制方法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 2007 (10) :32-38.

[4]付予光, 孔令龙.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适应性[J].规划师, 2003 (8) :64-67.

[5]叶雷, 韦柯筠, 陈凯.强制性与适应性:快速发展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昆山经济开发区为例[J].福建建筑, 2010 (3) :6-8.

上一篇:环保理论下一篇:加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