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行合一

2024-10-06

浅谈知行合一(精选12篇)

浅谈知行合一 篇1

知行合一作文

(一)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比如《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有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怎么知义呢?要“亲师友,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的范畴。

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是在讲知。我们的下一代,对于行的重要性,就知之更少了。而对于行的理念的熏习,就更加的少。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做数学、做习题都在讲知,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个能好好地做一下化学试验?能认真地对待物理实验呢?他们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把他往闹市里一丢,十有八九找不着姥姥的家门。做题能力很强,动手能力却很差。选择答案做得很好,创新能力却几近丧失。

“四书”也好,“五经”也好,在经典文化中,知行合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前面我们讲到了《论语》中的“听其言,观其行”等等都是。再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里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比如,我们读《战国》,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了解了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这个理念,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教育,害人不浅了。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中,行的理念早就被扔到了一边,这个危害实在太大。就好像是一棵树的成长,既要有“知”,又要有“行”,二者缺一不可。而现在我们都只在强调“知”,而对于“行”却几乎忽略不计,这样长出来的树必定是畸形的。《三字经》中,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讲亲师友,习礼义?在“亲师友,习礼仪”的基础上,才会去知某数,识某文,讲的就是知行合一。只有知,没有行的教育,那是一个畸形的教育。光是把知识在头脑里打转,在眉毛间展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那是要吃亏的。说严重一些,那是要倒霉的。

浅谈知行合一 篇2

一、抓住学科的生活性特征, 重视学生问题探究潜能的培养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教学实践也证明,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活动进程中, 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 特别是深有感触的事物, 更会产生亲切感, 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知的积极性.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 要善于利用情感的激励性特点,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将数学学科生活特性作为激发学生探究问题潜能的重要抓手和有效着力点, 善于捕捉生活现象, 用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实现数学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有效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潜能和欲望.

如.在进行“概率”知识时, 教师可以抓住该知识点中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问题内容, 设置出“将A, B两枚骰子各抛掷一次, 观察向上的点数, 问: (1)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 两数之和是3的倍数的结果有多少种? (3) 两数之和是3的倍数的概率是多少?”问题情境.

二、抓住问题的开放性特征, 重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问题教学作为数学学科知识点内容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学生良好学习效能的提升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长期以来, 许多教学工作者在数学教学改革中, 都十分重视数学问题的教学活动, “典型型教学法”、“自主探究法”、“探析辩证法”等成为典型经验.同时, 近年来, 高考命题改革也更加重视数学问题形式和内涵的设置.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中, 不能将问题教学流于形式, 而应将问题教学的过程作为学生思维创新发展的过程.注重选取一些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内容性质、定理等开展创新思维活动, 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有效解答, 实现“异曲同工”的教学妙效.

例题:如图1, ABCD是一个梯形, AB//CD, 且AB=2CD, M、N分别是DC和AB的中点, 已知undefined, 试用a、b表示undefined和undefined

在进行这一问题讲解时, 教师采用了“学生解题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对问题条件内容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条件的内在关联性, 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找寻出不同的解答方法, 教师在进行实时的补充和指导, 学生经过引导和自主思考, 得出以下解题方法.

如图2, ABCD是一个梯形, AB//CD, 且AB=2CD, M、N分别是DC和AB的中点, 已知undefined, 试用a、b表示undefined和undefined

解法1: 连结CN, 则AN //= DC.所以四边形ANCD是平行四边形.undefined, 又因为undefined所以undefined所以undefined

解法2: 因为undefined.即: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

又因为在四边形ADMN中, 有undefined, 即: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

通过对这一教学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 该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应用“发散性”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条件不同, 从不同途径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 从而促进和提升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三、抓住知识的内涵性特征, 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品质的培养

陶行知指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由此可见,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 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数学思想, 从而达到“学做真人”的目的.因此, 教师可以抓住数学学科的内涵深刻性和丰富性, 运用不同形式的问题, 将激励性教学思想、类比、化归、等比、数形结合等思想进行有效运用, 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成为数学思想和数学品质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如, 教师在教学“平面向量” 内容时, 就采用了设置“已知ΔABC三个顶点的直角坐标分别为A (3, 4) 、B (0, 0) 、C (c, 0) . (1) 若AB·AC=0, 求c的值; (2) 若c=5, 求sin∠A的值”的综合性问题, 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结合自身所积累的知识水平和解题经验, 进行问题思考和解答活动, 从而实现将问题思考解答的过程演变为数学素养提升发展的过程.

生态贵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篇3

贵州颜色

贵州是什么颜色的?绿色!每一个到过贵州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的,贵州多绿,全省森林面积超过1.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多绿也意味着多山,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耕地支离破碎且贫瘠,“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贵州的真实写照,勤劳的贵州人民常年在“鸡窝地”“巴掌田”上找食,对抗着贫困与落后。

要发展还是要青山绿水,曾经是摆在贵州面前的一个两难选择,在这方贫瘠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经济如何发展,人民如何富裕,社会如何稳定,如何让这一方水土成为人民同步小康的载体?这些,都是贵州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如此多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是发展的底线,贵州过去发展慢、欠账多,实现同步小康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长期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二是生态的底线,绝不能以破坏生态来换取经济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路子。从此,绿色不但是贵州大地的颜色,也是贵州奋进的底色,更是贵州发展的原色!

绿色保障

“以促进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立法。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2016年1月28日,贵州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报告中这短短的一段话,背后却凝聚着贵州省近几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2009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这是我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2011年10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该条例不仅为赤水河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为贵州生态文明立法提供了经验。赤水河也因此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之先“河”。

2014年5月17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实施。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条例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开创性和地方性:确立了政府、企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突出了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强调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环境信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这些内容,国家之前都没有专门的立法规定,贵州的大胆探索,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律提供了借鉴。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

2015年11月,贵州省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贵州将立足省情,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贵州,以强有力的法律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的发展。今天的贵州,向世界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强音,推进“12件环保实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贵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贵阳、遵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淘汰落后产能729万吨,建成126个重点减排工程。启动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三年规划,营造林454万亩,治理石漠化105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 2235平方公里……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

贵州大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贵州以丰富旅游的生态和人文内涵,用凉爽的天气、清新的空气,赢得更多人气和财气,“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正越来越彰显其魅力,2016年年初在《纽约时报》公布的52个全球最值得去的旅游目的地中,贵州入选,这个有着公园省美誉的地方,正在聚焦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让我们用以下数字来描述贵州的独特:贵州拥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2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茂兰等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果树、荔波樟江、都匀斗篷山等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遵义、镇远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9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8000个少数民族文化古村寨等——这些数字,折射着贵州的神奇与厚重,也证明了“公园省”绝非浪得虚名。

贵州是天然的大公园,处处是风景;贵州也是一座民族文化大观园,处处有风情。散布贵州的各大自然保护区,既有古朴的原始风貌,又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既有气势磅礴的天下奇观,更有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贵州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的世界最大种群分布地;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同时,梵净山冷杉、秃杉、珙桐等被国家列入抢救性保护目录的濒危珍稀野生植物物种资源,也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贵州,一张随手拍摄的照片就是一张明信片,国家公园省名副其实。

生态文明新旅游

有着如此丰富的资源,如何发展旅游产业,又保护好生态,贵州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道路——寓生态文明建设于旅游发展之中,让两者奏响优美的和弦。

“天下第一瀑”黄果树大瀑布一直在变,在变大,在变美,在变绿。如今,漫山的绿色与白色瀑布融为一体,飞流直下气势更显磅礴。

为了还原黄果树的美,安顺市政府贯彻“人搬走,绿回来”的政策,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却扎扎实实地体现了对生态发展理念的执行。经过改造后的黄果树大瀑布景区,不仅可以正面感受大瀑布的气势,更可以 “慢游”品味黄果树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三湾一水几分田,十里河溪鹭跃鸣。”这是黄果树国家公园的愿景。现今,这一愿景正逐步实现,今年5月1日,黄果树国家公园一期正式运营。观景平台、步行栈道初具规模,穿行期间,可俯瞰河谷,亲近花海。整个国家公园建成后,黄果树各大景点将串联起来,游客可在内徒步、露营等。

从罗洪桥出发,徒步穿过栈道,通过霞客亭直通古榕园,坐在听瀑亭,听水声隆隆。前行不远,走进沐雾亭,扶栏远眺,瀑布美景映入眼帘,阵阵水雾融着树花草的清香扑面而至。边走边赏景,缓步而行,到了栈道末的亭台中,可在发呆亭中坐下来,歇歇脚,回味美景,发发呆……

黄果树最美的当然是大瀑布,但贵州吸引你的绝不仅是大瀑布。

无可复制的生态王国梵净山,这一座拥有传奇故事的大山,它傲视苍穹,左揽乌江、右怀锦江。梵天净地佛门依,云雾缭绕景色奇,蘑菇金顶显雄伟,更有奇幻如海云。

森林覆盖率90%以上,每立方厘米含12万~18万个负氧离子,它不愧为“天然氧吧”和“养生天堂”。

梵净山有99条溪泉,经年不绝穿行在莽莽群山间,颇具“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为这片秘境增添了无穷活力,溪泉水清冽甜美,均可直接饮用。

全世界仅存的800多只黔金丝猴,惬意地生活在梵净山的原始森林中,与珙桐树、红豆杉等2600多种生物一起生息繁衍、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尽情述说着“生态王国”千古传奇。

“中国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风情万种。饮一口苗岭的神泉,流淌在苗岭山中,呼吸着浓浓的雷公山的仙气,细细品味菜香、松香、酒香、磨香,只想醉去,不想醒来。呼吸新鲜空气,喝着山泉水,吃的是野生生菜……这种美梦般的绿色生活方式,在千户苗寨唾手可得。

一直以来,千户苗寨都是以水稻种植为主,是雷山县偏远贫困的乡镇之一。苗寨发展工业无条件,做大农业品牌无土地,面临着现实发展困境。根据苗寨的现状,按照生态旅游的理念,雷山县一方面加大对西江苗寨基础设施投入,一方面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力度,重点推进道路修复、房屋修复、环境绿化、风雨桥美化、卫生净化、居民民族特色化、风景田园化等为主的“两修、五化”建设美化工程,完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变好了,留得住游客;民族文化留下了,留得住乡愁。如今,西江苗寨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了生态民族旅游,实现了群众致富、增加地方收入的目标。

“中国锥形喀斯特博物馆”万峰林,气势恢宏。秀美的山峰,古朴的村寨,清澈的河流,金色的稻田,浑然一体连成一片,闻着阵阵稻田清香,游历山间仿佛进入了画中。穿越24.4公里徒步栈道,那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壮丽奇美。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万峰林景区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这里的美不掺杂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是天然的生态之美。拥有了干净的水,花草树木,再有温暖和煦的阳光,这才是生活的本真。

喀斯特山地向来以生态脆弱、难于种植为显著特征,而以万峰林为代表的黔西南,同时以其峰林磅礴之魅、民族文化之魅和自然生态之魅,在北纬25度线上成就了世界喀斯特山地的生态明珠。这一切,得益于黔西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组合,更缘于峰林里布依族、苗族人崇拜自然、敬畏山水的天人世界观,缘于发展中对“严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坚守。

生态红利

生态红利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标准,如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跌破“金饭碗讨饭吃”困境,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而又不破坏绿水青山?贵州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通过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

黔南国家农业科技园依托生态茶叶种植、特色蔬菜种植、特色水果种植、特种水产养殖业等四大特色主导产业,重点打造生态茶叶产业园、特色蔬菜产业园、特色水果产业园及大鲵养殖示范基地“三园一基地”。到2017年园区建成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4.04亿元,年接待游客3万~5万人次,解决2万人就业。依托科技,这里将走出一条高效、低耗、轻污染的新型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通过技术示范,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减少农药使用,降低能源物资消耗,改善土壤质地,缓解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的问题,从而彻底告别传统农业低效高耗高污染的模式,走向绿色崛起的未来。

铜仁市以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带动,相继启动了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大健康产业规划建设,创新农旅一体化的新兴旅游方式,不断将生态文明转变为优势资源,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步伐。2015年,梵净山所在的铜仁市共接待游客3100.02万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收入240.18亿元,同比增长23.5%,分别是2010年的3倍、4倍。旅游收入增速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三。

依托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如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精品水果、马铃薯、中药材、核桃、油茶、特色食粮和特色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些产业逐步在全国占据了一定地位,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苡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马铃薯、中药材种植居第三位,蓝莓种植居第四位,大鲵存池量居第四位;湄潭翠芽、都匀毛尖、“乌蒙山宝·毕节珍好”一批特产形成品牌,畅销全国。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 篇4

生动的《三字经》却难以掩饰孩子的刁蛮任性,国学热潮的背后是虚无的形式主义的泛滥。何以会出现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巨大发差?根源在于“知”与“行”的割裂,人的道德思想并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践行。

将“知”置于心中,握在手中,知行合一方能写就生命的绚丽。“非洲之子”史怀哲十八岁成为法国管风琴大师的得意门生,并被推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三十岁,他又获得了哲学与神学博士。在大家都以为他将谱写华丽人生的时候,他却把目光投向了那遥远、荒芜的非洲,而起因竟然只是一个忧伤的非洲黑人的雕像和一篇新闻报道。一般人或许只是鞠一把同情泪,献上一份深深的祝福。史怀哲却以惊人的毅力弃文从医,偕同他的夫人海伦,带着70箱装着医疗用品的行李,来到非洲兰恩巴涅设立了医院,救死扶伤,这一“行”就是50年。

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志愿者,没有震撼人心的言说,却以50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道主义的最高宗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知行合一需要内心足够澄澈和强大。当无数学者躲在象牙塔闭门造车时,当众多高官为弄一顶院士的桂冠而抄袭论文时,袁隆平即使已经名满天下,却仍旧埋头于田畴,将自己的才智倾洒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上,为的是解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没有沉迷于空洞的理论研究,更没有为了那顶院士帽而削尖了脑袋苦苦钻营。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更是科学救国的践行者。

20XX年4月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就是这个世界对这位知行合一的伟大耕耘者最好的褒奖,也是对那些空谈家绝妙的嘲讽。

还记得赵国那位“雄才大略”的赵括吗?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不但误了自己的性命,还将赵国40万精锐丧失殆尽。悲痛之余,更需反思。赵括虽熟读兵书,精通战法,却非从战场实践中而来,知行脱离,失败在所难免。还记得那位隋炀帝杨广吗?为谋求帝位,“矫情饰行,以钓虚名”,口是心非,言不由衷,一旦登临帝位,立马原形毕露,骄奢淫逸,荼毒生灵。历史是公正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炀帝为其“矫情饰行”付出的代价就是身死国灭,岂不悲哉?

知行合一不仅是圣贤先达毕生的追求,更需芸芸众生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中国梦很宏伟,却也很细微,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与其让孩子背诵《三字经》,不如让孩子学会说“谢谢”;与其埋怨漫天的阴霾,不如少开一次车;与其空喊悲天悯人,不如去救助一名失学儿童;与其怨天尤人,痛心疾首,不如点亮心灯照彻黑暗。

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5

知行合一读后感1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用心读好书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着旧思想,而应该不断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应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钻研,敢于发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挫折、考验和磨练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迈向成熟和成功。我们应认真领悟并努力学习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保留着一颗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诚、无悔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阅读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体会,让优秀的理念引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从而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健全、更饱满的人!

知行合一读后感2

以前读书均是关于工作方面的内容,但都不能坚持阅读。近期受公司读书汇影响,以及同事推荐王阳明“心学”读物,因此带着向往和好奇借阅了《知行合一王阳明》。

当打开封面内页,对上面的内容感到茫然,因为自己对王阳明的确了解得少。也正因为如此,心中充满了阅读的兴趣......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五岁才开口说话;幼年聪颖好学,为求“格物致知”,“格”竹子到晕厥;青年流浪游学;中年被政治迫害流放,蛮荒之地顽强活着;后剿匪荡寇、平朱宸濠之乱等,半生讲学传播心学思想,直至患肺病走到生命尽头。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形成,是通过他的学习和“事上练”不断积累而成,比如小时候“格”竹子;青年时期骑马吓退蒙古人,为了研究道教,新婚之夜去道观请教高人整夜未归;流放中的苦难经历等。才能在一个机缘合适的时间、地点出现有名的“龙场悟道”,对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了新解,“格”不是重点,“良知”才是重点,且要“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思想,是讲做事发乎于心,每个人都有良知,做事要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跟随良知的指引,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试问用“知(良知)行合一”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能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但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和认同感后,便会多一份信仰,至少可以尝试去做,努力去做!

当整个社会趋同“知行合一”并“事上练”时,我们的全民素质、社会风气是否会变得更好呢?

这本书还不能说拜读完成,但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讲阅读一本好书,可以洗涤一个人的灵魂认知。虽然做不到以“圣人”的要求标准去衡量自己,但至少可以收获一二并运用到工作及生活中。

知行合一读后感3

本书详细讲述了王阳明从小开始思考追寻人生的终极价值,当时明帝国的知识分子都以读朱熹理学、通过八股考试、进入仕途为毕生理想,王阳明对这种追求却不以为然。他的志向是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长大后,起初他被“经略四方”的志向所吸引,希望成为治国理政的人才,他学习兵法和军事理论,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指挥千军万马、指点江山。然而现实并未给他这个机会,而后便转而去精研辞章之学,和那些以诗歌文章获利的人不同,他是希望通过辞章为万民立心,立千古之言。他虔诚钻研,日夜苦读古代文学著作,创立诗社,被当时文学界誉为天才。可是当他发现这条路也并非正途,他便毅然放弃了,并解散了诗社。后来,王阳明又投入到朱熹理学、佛学以及道教的领域中去,结果发现这些领域都无法让他实现人生价值,于是也都果断放弃了。直到最终他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阳明心学,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初心。

看完这本书,不得不佩服王阳明的传奇一生,也对他的心学造诣叹服不已。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已成为中国哲学史的一座丰碑,令后人仰望。王阳明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在追寻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不必计较付出多少,该放手时就放手。

他虽然涉猎广泛,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费尽他半生心血。然而一旦明白,便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正所谓“只有舍弃,才能得到”。一个人如果在他所从事的事情上得不到快乐,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何不趁早丢弃这一包袱,选择轻装上阵呢?他对于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他那始终如一的为生民立命之心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知行合一读后感4

我们的每个职工对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进的职工,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点成绩来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管理者,如何唤醒职工的“良知”,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利用心学的理论来引导职工了。王阳明的心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我们要用心学来武装自己,要淡定处理身边的每件事。比如供电段,点多线长,职工众多,职工思想千变万化,车间班组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怎么处理?则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术底蕴,还要有优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无疑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良方。首先是知,干部要学好业务知识,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服众。有了“知”做理论基础,做起事情来才有理有据,安排起工作来才会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现场,多巡视设备,多了解工区现状,多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后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挥情况的出现。最后是“合”,专业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认知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升华理论。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经讲了知行合一具体到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本书的作者度阴山在书的后记中也写道:“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有多少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高大上的理论,是“故弄玄虚”的学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但是我们看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心学就是我们生存于世的工具。在我们做人做事中,心学的应用太广泛了。学以致用,就是我们阅读此书的终极目标。

知行合一读后感5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本书中反复提起不下几百次,还有致良知、四句教、心学等,简单的语言被作者翻来覆去的解读,例证,从评书般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到他的个人生平无数奇遇,?再到谈古论今的外二篇(外一篇哪里去了?),知行合一仿佛一颗钻石恒久远,历久弥新,理解作者在熟读王阳明深谙心学精髓的同时,更想让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照耀当下中国人尘封已久的良知,回归简单的初心。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真理王阳明倾尽一生去传播?就像为什么我看完了整整299页的全面论述后,比之前知道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还要困惑一百倍一样?

简单即深刻,就像要用一生和几吨麻袋的草稿纸去证明?1+1=2,良知,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等其实我认为,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片段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有把他串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把他们一个个的珍珠变成一串项链,没有建立起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理解是碎片的。看来,我还是需要再读狡猾的第二部,第三部了。

书中王阳明离去的那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唏嘘不已,能感受到作者对王阳明深深的心痛,这是唯一本书中带有浓重情感的一幕,对于我这样的女性读者还是很享受的,否则我会对本书调低几个分值,之前之后仿佛都是理性略带调侃的文风,一看就是一位非女性作者的作品。(也难怪,对哲学和黑瘦男人感兴趣的女人大多无趣吧)

知行合一 少年向上[模版] 篇6

初二十一班

赵欣怡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可见,懂得礼仪对我们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必然也能遵守礼仪,倘若毫无修养,又岂会登得大雅之堂?国家亦是如此!一个向上的人、民族、国家,都应该要与礼仪携手同行。

经国家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以礼相待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伊丽莎白曾说:“礼仪和礼节是一封通向四方的推荐信。”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科技飞快的发展,中国已经雄立于这个缤纷的世界。可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了治国的根本,一个满载着礼仪友好的国度,一定是个蓬勃向上且充满正能量的国家,而它也必能受到他国的尊敬。秉承着友好的和平理念,中国定能在国际大堂之中昂首挺胸。身为中华儿女,难道我们不应该把中华礼仪发扬光大吗?

定社稷 “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汉文帝刘恒即帝位后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母亲卧病三年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使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创下“文景之治”,留得一段佳话!刘恒以孝服人,以礼治国,才创造出昌盛的国家。固国不能失礼,人不能无孝。唯有把握好礼,真正做到尊老爱幼,民众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安定,中国才能富强!与那些面临着战火纷扰的国家及人民相比,我们是如此幸运。而正因为有了社会的安定和谐,我们才有更多的机会去追求真善美,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心怀感恩!

序民人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虽然我们因华夏文明而自豪,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些人着实应被称为没素质。一些中国游客去国外旅游订房却因无礼被拒;到日本参加夏令营只有中国学生座位上存有垃圾;在新加坡过马路时中国大妈闯红灯被罚款;中国留学生在外国餐馆大声喧哗引得他人不满批评。类似于这样的事层出不穷,作为中国人,我为此而感到羞愧。成千上万的人才凝聚为一个国家,我们出门在外便象征着国家,所以每一个人都去实践文明吧。就让我们一同去追求真善美,让文明、和谐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利后嗣

想必有人会嗤之以鼻,只是普通的礼仪而已,何来对后代有利之说?实则不然,国家就如同一个大的家庭,一个国家如果丝毫没有礼仪可言,那么他的后代也一定不会有什么文雅品格,这样长期以往,这个国家必会落败不堪。反之,当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礼仪教养,耳濡目染,所有的人都做到行为举止优雅大气,那么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后代,又岂会是无能之辈!为了中华之崛起,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让我们共做文明向上的现代人!共同建设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新中国!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由此可见,我们不但要知礼,更要去行礼.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行为。让我们继承、弘扬和践行华夏礼仪之美,拼搏向上,让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而自豪!中华好儿郎,誓要治国平天下。身为中学生,我们更要力创文明新风!

浅谈知行合一 篇7

该学院位于国家级林城市的新余市城区, 始创于上个世纪1986年。规划用地2000亩, 在校生1万多人。学院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正在规划新校区, 筹建本科院校。

该学院拥有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现有一支以博士、教授、副教授、研究生、高级工程师、讲师及双师型教师为主的800多人的教师队伍。他们之中不少人是来自省内外高等院校的优秀管理者和专家教授及企业技术骨干, 国家、省、市级劳动模范。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胡振鹏先生受聘我院客座教授。

该学院拥有先进的网络中心和校园宽带网, 建有高标准计算机操作中心、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国家级汽车实训基地、家用电器实验中心、服装设计操作中心、服装设计CAD室、模具设计CAD室、数控车床、铣床、线切割、模具实习车间、会计模拟操作室、多媒体语音室、画室、电教中心、多媒体阶梯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数十家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了实训基地。学院建有东西两个教学区、两个学生公寓区、教学大楼、科技实验大楼、学术交流中心、行政办公大楼、图书馆、专家教授公寓、学生礼堂等现代化建筑, 以及400米标准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拥有图书100余万册,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000多万元。校园内食堂、商场、储蓄、电信、邮政、医疗所、公安警务室等服务设施齐全, 生活便利。

该学院积极推行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 在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厦门建有毕业生就业办事处, 已经和一汽大众、广州丰田、华为集团、雅戈尔、培罗蒙服饰、宏基电脑、江西赛维、富士康、上海达丰等数十家中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委培关系, 并与富士康、上海达丰、一汽大众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对口就业委培班, 确保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学院创办以来, 始终以质量求生存, 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永恒主题;以诚信求发展, 把“恪守诚信”作为办学的座右铭;以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取信于学生, 全力打造高就业率这一“民生工程”。办学迄今, 学院为国家培养了8万多名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央、省、市电视台和各级党政报刊等2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赣西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业绩进行了专题报道。2005年4月27日, 全国民办职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在该院召开, 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吴启迪率全国各省 (市、区) 主管教育副省长和教育厅副厅长及教育专家共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对赣西学院的“校企合作、产学并举”的办学特色给予高度评价。2005年12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名校奇迹》专辑分三集专题报道了赣西学院的办学奇迹。该学院的办学成果, 赢得了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充分认可。先后被评为“全国‘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人民满意的十大品牌高校”、“江西省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自学考试优秀主考单位”、“全省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十大诚信院校”、“新余市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新余市德育先进学校”等在内的国家、省、市各类荣誉称号和奖项达100多 (次) 项, 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该学院拥有先进的网络中心和校园宽带网, 建有高标准计算机操作中心、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家用电器实验中心、服装设计操作中心、服装设计CAD室、模具设计CAD室、数控车床、铣床、线切割、模具实习车间、会计模拟操作室、多媒体语音室、画室、电教中心、多媒体阶梯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数十家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了实训基地。

该学院实行“专家治校, 名师执教”, 汇集了一批来自省内外高等院校的优秀管理者及优秀教师。现拥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和外籍教师等为主的370多人的专职教师队伍。

知行合一 回归生活 篇8

事情到此,算是告了一个段落,但是我的心却难以平静下来。早上第三节思想品德课上同学们的表现不禁历历在目:早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是《爱护幼小》一课。我清楚记得,围绕“为什么要爱护幼小?怎样爱护幼小”这一话题,同学们讨论起来的确是游刃有余,发表看法也是条条是道,甚至不乏真知灼见,那气氛是多么热烈。我还清楚地记得东东发表的豪言壮语:“今后如果遇到欺负幼小的事情,我一定会及时劝阻伸出双手,让欺负幼小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消失。”可如今事情摆在面前,他们却袖手旁观,这怎么能不让我感到心痛呢?

我强压住心中怒火,找来了明明和东东询问当时想法。明明说:“老师我知道遇上欺负幼小的现象该怎么做,可我怕有人笑话我,说我爱出风头,好表现自己。”我又把同样问题抛给东东。东东抓抓后脑勺,说“当时,我很想劝阻他们,可我又想到妈妈的叮嘱:‘别人在打架的时候,不要去管他们,不然你也会跟着遭殃。’想到这我又退缩了。”我们再听听青青是怎么说的:“当时我正准备上前劝阻,可有人在我旁边推了推我,暗示我不要多管闲事。我一想,也就罷了。”……

如此种种似乎合乎情理的说法,不禁引发我的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可为什么在行动上却没办法得到落实呢?为什么我们的思品教育会出现如此的“知行不合一”呢?所有的这些使我突然明白:要让学生有所知是不难的,但要让学生有所为却不容易。所有这些也告诉我们,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要关注认知,更要关注行为

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无行则无知。”诚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要解决知的问题,而且要解决行的问题,实现知行合一。我们知道学生的品德习惯往往通过言行来体现,但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它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实践、体验品德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中认识自我,获取品德的发展。

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课外

让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品行,这是品德教育的关键。内化如果仅仅靠课堂上抽象的品德灌输显然是不够的。它要求我们的品德教育不仅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课外。为此,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一方面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信息,密切学生的实际,把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评判讨论中懂得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另一方面要随时随地地关注学生认知内化的情况,关注学生能否把课堂上学到道德观落实到生活上,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我想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教育才是到位的。

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还要关注朋辈或长辈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辈或长辈的一些做法,对学生品德影响是极大的。以上案例中的东东和青青就是受家长、同学的不良影响,而放弃主动上前劝阻,保护幼小的做法,做出了背离品德观念的选择。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的品德教育要注意家校联系,要注群体教育,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9

长大后,起初他被“经略四方”的志向所吸引,希望成为治国理政的人才,他学习兵法和军事理论,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指挥千军万马、指点江山。然而现实并未给他这个机会,而后便转而去精研辞章之学,和那些以诗歌文章获利的人不同,他是希望通过辞章为万民立心,立千古之言。他虔诚钻研,日夜苦读古代文学著作,创立诗社,被当时文学界誉为天才。可是当他发现这条路也并非正途,他便毅然放弃了,并解散了诗社。后来,王阳明又投入到朱熹理学、佛学以及道教的领域中去,结果发现这些领域都无法让他实现人生价值,于是也都果断放弃了。直到最终他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阳明心学,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初心。

看完这本书,不得不佩服王阳明的传奇一生,也对他的心学造诣叹服不已。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已成为中国哲学史的一座丰碑,令后人仰望。王阳明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在追寻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不必计较付出多少,该放手时就放手。

《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10

再次阅读这本书,我抛开我之前的态度,慢慢进入,反而越读越有意思,在读的过程中,悟到一些道理。其实,每个人在读书领悟中,都会有自己的独到的想法,我们不能去评判谁对谁错,只能说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像王阳明他的成功也是吸收了道家、佛家、儒家的精华,成为他今天的心学。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打开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升华,而不是生搬硬套。就像王阳明格竹子格了六天六夜都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还把自己给格病了。而我们组的马威前几天在群里发:“竹子用了四年,仅仅长了3CM,但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的生长,仅仅用了六周就长到15米。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看,王阳明格不出的道理,被我们马威同学格出来了吗。我们现在不就对过去的文化进行升华了么。

有些同学说,为什么读这本书呀?我又不想当圣人,王阳明说的人人都是圣人,肯定认为是扯的事,怎么可能呢?其实我觉得王阳明说得对,人人都是圣人,只是分大圣小圣而已,为什么?如果我们对这本书融汇贯通后,把致良知做为以后做人处事的准则,去影响孩子,影响家人,影响周围的朋友,未必不可称之为圣,也可以向陈教授、胡清老师一样,向更多的人去传经授课,去影响更多的人。目前我们学习的九点领导力,也是让我们从心出发,遵循心中的善念,按照这种指引去工作,去生活。

我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按照我们心中的善的指引,来做事情,处理事情,用向上向善的力量来影响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

我的三点感悟:

(一)听从良知的第一感觉。

每个人做事情,对错与否,首先是否从心中的良知出发,前段时间我的好朋友说,如何练习好自己的情商,如何会说话,才是为人处理的道理,准备去买两本《蔡永康的说话之道》好好学习如何说话。当时我就告诉她,好好说话,如何说话是术,重要的是你的心,是否遵循良知的指引,良知是道,有术无道,你说的话只能让他人觉得你是虚情假意,甜言密语,并不走心。我们只有心到了,才能让别人觉察你的真诚。

(二)凡事内求。

舜和他老爹瞽叟的故事。正是舜常常内求,自以为是最不孝的,因此他能孝,舜每天想着自己不能尽孝之处,因此他就更加孝顺,等到瞽叟高兴时,他只不过是恢复了心中原本就有的慈爱的本体。所以当我们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夫妻关系有问题的时候,上下级关系有问题的时候,朋友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向内求,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所有问题都迎U而解了,并不是说有问题是我们自己错了,只是更换一种思维模式,更换一种做事的方法,可能就能获得更好的结果和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马歇尔卢林堡的`《非暴力沟通》,不就是让自己换一种沟通方式,有同理心,这样沟通就没有障碍了。

(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启智求新 篇11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实践教育得到了重视,很多地方建立了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2014年9月,威海市首个国家示范实践基地——威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正式运行。市实践教育中心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思想品质,让学生愿学、乐学,启迪智慧,创新思维。

回归生活

在内务整理、烹饪美食、穿针引线、锯割打磨等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享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身上的惰性被层层驱散,自理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学生在享受酣畅淋漓的劳动之后,静心思考,他们懂得了感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劳动技能,更是思想品质的升华。

亲近自然

学生们走进果园,认识了各种果树,欣赏蝶飞花舞,倾听自然的心声,感受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走进田间,他们认识了各种农作物,体验春播夏种、秋收冬藏,感受自然的神奇,体会人们辛苦劳作带来的快乐。

融入团队

攀岩墙上艰难爬行,逃生墙前甘当人梯,穿越生死线毫不畏惧,八米高空行走跳跃……学生们在室外素质拓展活动中大显身手、愈挫愈勇。他们在挑战自我、提升勇气的同时,懂得了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常怀感恩之心。

品味艺术

在“想象力”的催化下,陶泥经过精心设计、揉搓拍打,一件件灵动精美的陶艺作品映入眼帘;在“耐心”的助推下,树根经过精雕细琢,形成一件件形象逼真的根雕作品呈现于眼前;小小的脸谱,眉目之间传递出戏曲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枚印章,方寸之间展现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民间工艺以其独特的魅力,让学生在感受艺人高超技艺的同时,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探索科学

拼装、编程、竞赛、创意,环环相扣、趣味横生。在机器人的世界里,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终于得到释放;切割、打磨、上胶、试飞,小小的航模承载着学生们无限的潜力和青春的梦想。“怒发冲冠”“五弦琴”“梵天塔”,一个个疑问,一层层悬念,引导着学生思索、探究、发现,激发出他们的思维火花。

体验社会

体验当一回小小交警,学习交警指挥手势和交通标志的含义,生命安全意识在他们的脑海里不知不觉渐渐增强;扮演一名急救员,掌握止血包扎和心肺复苏的要领,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迅速提升;扮演一名消防员,拿起水枪进行模拟灭火,让学生在逃生通道里体验火灾现场如何逃生……学生们在各种社会角色的职业体验中感受到了肩负的岗位职责,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后获取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思想的体现,也就是只有他们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真知。

既然“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那么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地和学生一起探讨、思考、推理,一定要注重过程,不要直接把结论交给学生。虽然教学生经历过程很麻烦,可只有这样做,学生才会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特别是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学的背景下,这种做法给了教育更多的发展空间。这就将教师和学生从考试的指挥棒下解脱出来,不再为考试而教学,学生不再为考试而考试。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他们以后的创造性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的认知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让学生思想的光芒、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主旨。为此,学校将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

浅谈知行合一 篇12

一、进行作业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中, 我们每上一节思想品德课, 都要留一些相应的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情绪万花筒》时, 我们就要留诸如情绪的种类、积极情绪的作用、消极情绪的危害、如何培养积极情绪等书面作业。学生做的好不好只看他的答案是否正确, 从不在意他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如果老师在留作业时有些创新其效果会大不一样。例如:请同学们做一周情绪随笔、一月情绪心得, 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总结调控情绪的方法、得失, 并总结出克服消极情绪的方法。这样一定会比学生仅仅在卷面上会回答问题要有意义的多。

二、组织社会实践

著名学者韩震教授在谈到改善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时曾指出:“人作为社会的人, 其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只能在社会摘要理念的指:在导下, 教师要更新新的教育教学七学模式教学观念, 要, 认真反思对自己的, 看是否教育教年

级教思学想的品几德点

体笑声中放松身心梁学习的快乐。例如, 在学习《让从而感受到会书群生在班内自由组合友谊之树常青》时, , 表演小品可以让学

河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

南学习中体验快乐。

省初一学生具有较强的表

城现欲望, 根据适当的教学内

市容, 为学生创设表演的情境,

双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释放,

语在热烈的掌声中体验成功的

学满足感, 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在

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条件中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达到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学习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诸多方面都有了相应变化, 这就迫切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

一、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 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接授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初一思想品德新教材从内容上讲, 降低了难度, 淡化了知识体系, 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给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去行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 充分备好每一堂课, 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 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要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努力创设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兴趣, 要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教师必须要切实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 重视学生的想法和做法,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事例, 把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的整个过程溶于兴趣之中, 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创造快乐、感受快乐。思想品德新教材的改革, 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于生活, 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 寓教于乐可

《宽容》, 在表演的过程中, 使

他们体会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宽容, 在笑声中感悟真理, 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辩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从而激活学生的智慧灵感,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主动地探究与思考, 突出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些辩论题目。如在学习《社会有序靠规则》时, 可以让学生以“班规班约是否约束了我的自由”为题展开辩论等。在辩论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既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也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于生活, 学以致用, 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三、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 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走进新课程, 我们能够体会到课堂教学更具有民主性和开放性, 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和具有个性。这一切的变化也促使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教师由过去课堂中的权威和中心人物转变成一个知识的引导者, 我们教师是演员, 学生则应是舞台上的主角, 而且随着学生能力的增长, 我们要慢慢从舞台上离开, 逐步变成幕后的导演, 指挥他们独自上场。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究, 不断学习理论, 增加知识的储量, 成为一个教育领域全面发展的人, 在教育过程中善于传递知识并创造性的生产知识, 敢于大胆地打破教材教参的束缚, 打破旧的教学模式的约束, 大胆创新, 积累更多的经验资料, 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关系中生成, 只能在与社会现实的互动中获得理想的视野, 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信念, 只有通过变化了的现实, 进行具有时代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唤起青少年的共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思想品德教学务必要密切联系实际, 要根据课程需要, 合理开采利用社会资源,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积极进行一些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中访问调查, 开阔学生视野, 进一步认识建国六十年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祖国的巨变与成就, 切实培养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组织学生到污水排放不达标的河流、环保不到位的地方转一转看一看, 学生的实景感受远比课堂上看几张图片要深刻得多, 这样自然就多一份社会情感, 落实到行动自然就会多一份自律, 自然就多一份知行合一。

三、探讨新的评价方式

作为承担德育为主任务的一门课, 为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们要改掉单一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不能只从卷面上来衡量一名学生的道德人格。评价内容应加入学生思想、行为方面的表现, 要根据学生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上的一些具体行为为他们打分, 建议在中招考试中思想品德学科要为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保留部分分值。对于知行合一的学生要给高分, 要给高评价, 要倡导学生向他学习。这样, 就能引导学生重视将思想品德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经常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教师、家长做好表率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 一个具有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教师, 一个知识渊博富有爱心的教师。如果不能为学生做好表率, 影响和带动学生, 必然会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作为家长, 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当好学生不可替代的“第一任教师”, 带头遵纪守法, 言行一致, 从身边小事、日常琐事做起, 给孩子起好带头模范作用。

上一篇:话务员实习报告优秀参考下一篇:企业申报医疗保险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