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学弈的教学实录

2024-08-21

课文学弈的教学实录(精选3篇)

课文学弈的教学实录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学弈》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的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些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

由于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训练点: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课文,力争达到“熟读成诵”。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内容,在反复诵读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本课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还是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解决,怎样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

己的亲身经历来深入的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游戏导入,小组合作,创设情境,鼓励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三、说教法

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的层层递进,把教学设计为“读准字音、读懂课文、读出韵味”三个层次。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之初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迁移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与新知文言文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并介绍作者孟子。

1.在“读准字音”这一环节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过反复的朗读,读准文言文字词的读音,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我指名学生朗读进行正音,再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对照自查,同时初步感受文言文朗读时语气缓慢并富有韵律的特点,为他们营造浓厚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2.在读准的基础上,我引导孩子们“读懂课文”。知道文中两个学奕人是怎样学奕的,强调并鼓励学生借助课后的译文自主理解课文意思, 然后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理解的情况。首先是师生对读,由我读一句白话文,找学生读出相应的文言文,经过一段帮扶之后,就改为生生对读,这种相互对照既解决了对故事内容的重复讲解问题,也使学生对古、今语言的差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3.读准、读懂后,还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熟读成诵来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共创设了“学弈经验总结会”“孟子讲学”两个情境,前者的创设主要意图在明理,其中创造性问题――――在经验总结会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你们作为嘉宾能联系实际说说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后者的创设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空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并读出韵味。

当然,课堂中的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但我们的学习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学好这篇文言文,而是借助文本,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读懂更多的文言文,感受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璀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在本文教学结束后,通过推荐“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文言文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六、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简洁明了,布局合理,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得出两个相反的学习结果,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充分揭示了课文蕴涵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弈

专心致志——成功

三心二意——失败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课文学弈的教学实录 篇2

1. 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意思。

2.学习生动地讲故事。(分层目标:学困生能根据复述提纲简单说说课文的一个情节;中等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一两个片段;优秀生能发挥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师:同学们,《七色花》这篇童话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教师出示两组词语,指名学生认读。第一组:老婆婆、橙色、撕下、堵塞、健康;第二组:一阵风、花瓶、完完整整、插花。正音,并对“插花”的“插”字进行重点指导。)

师:同学们,“插”的字形很有渊源。瞧,这几个人拿着棒槌在干什么呢?(出示)

生:在种花。

师:在种花啊?看来这幅图反映的生活确实离我们比较远 。 丰收时节,人们把成熟的稻谷放在这个名叫 “ 臼 ” 的容器里,用棒槌用力地捣,使谷子脱皮,洁白晶莹的米粒就沉入臼底 。 古人看到这舂米的场景,于是就造了 “ 插 ” 这个字 。 瞧, “ 插 ” 的左半部分是一只手,右半部分恰好是这舂米的工具,上边的是舂米时用的 ———

生:棒槌。

师:下面的呢?

生:是那个装稻谷的东西 。

师:那叫 “ 石臼 ”。 再考考你,你知道在这个部件里,四个短横代表什么意思吗?

生:是石臼里装的稻谷。

师:真聪明!了解了“插”字的由来,接着我们来看这个生字的右半部分该怎么写。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的生字笔顺,练写。)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生:珍妮用七片花瓣实现了七个愿望。

生:珍妮用七色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把维佳的腿变好了。

师:为什么这件事有意义?

生:因为珍妮帮助了别人 。

师:还有吗?

生:珍妮用七色花的花瓣还做了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生:这朵七色花是一个老婆婆给珍妮的。

师:你讲了七色花的来历。同学们课前预习做得很认真,这为我们这节课开了个好头。

二、默读课文,整理复述提纲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神奇的故事吧,请打开书,默读课文。默读时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边读边思考:珍妮用这七片花瓣,实现了哪七个愿望?

(生默读课文,思考。)

生:她用七色花中的一片花瓣让她带着面包圈回家。

师:这句话能再简短些吗?

生:让她带着面包圈回家 。

师:老师帮你再省去几个字,变成“带面包圈回家”。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

(生上黑板书写)

师:还有什么愿望?汇报的时候,请你像他这样,用简短的话来说。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并请学生将愿望写到黑板上。)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在黑板上写的“:带面包圈回家”“让维佳健康“”玩具都回去“”去北极”……同学们,这七个愿望这样排列行吗?

生:(齐)不行,顺序乱了。

师:那应该是怎样的顺序呢?

生:先是“带面包圈回家”,然后是“让花瓶完整”,“去北极”,“回到院子里”,“玩具都归我”和“玩具都回去”,最后是“让维佳健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小标题标注正确的序号)

师:瞧,珍妮的这些愿望可都是有顺序的,像一条线一样依次展开,不能颠倒。那你们能不能用刚才标注的顺序,说说这个故事呢?我开个头吧,珍妮从老婆婆那里得到了一朵七色花。谁接着往下说?

生:她先用第一片花瓣实现了带着面包圈回家的愿望。然后,又用第二片花瓣让妈妈的花瓶变得完完整整。之后,她又用第三片花瓣带她去北极,用第四片花瓣让她回到自家的院子里。接着,她用第五片花瓣召来了全部的玩具,用第六片花瓣让玩具都回去。最后,她用第七片花瓣实现了她最有意义的一个愿望,让维佳健康起来。

师:很有条理!我听出来了,你不仅用了“先“”然后“”之后”这些连接词,而且还用上了“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序数词。同学们,你能看着黑板上的提示,像这位同学一样用适当的连接词,把这个故事有顺序地讲一讲吗?

(学生练说,同桌互说。)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罗列的珍妮的这些愿望,想想:哪些愿望之间是有联系的?哪些是单独的?

生:“让我去北极”和“让我回到我家院子里”有联系。

师:请你把它们用一个大圈圈起来。

(学生上黑板圈画)

师:还有呢?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联系紧密的事件圈画在一起。)

师:大家看黑板,珍妮的七个愿望被同学们圈成了五个圈,一个圈就是一件事。一共有几件事呢?

生:(齐)五件事。

师:同学们真能干,板书这样一整理就是很好的讲故事提纲。(出示)

得到七色花

做了(五)件事———飞吧,飞吧,我要……

1黄花瓣:带面包圈回家

2红花瓣:……让花瓶完整

3蓝花瓣 : 去北极 …… 绿花瓣:回到院子里

4橙花瓣:玩具都归我……紫花瓣:玩具回去吧

5青花瓣:让维佳健康

三、细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作者在讲《七色花》这个故事的时候,不仅有顺序,而且有情节。瞧,这条顺序线上还串着五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呢。作者的构思巧妙吧?

生:(齐)巧妙!

师:巧妙的构思成就了精彩的故事。你想不想把这个精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呢?

生:(齐)想!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讲讲这个故事。听清老师的要求:四人小组合作,根据黑板上同学们概括的故事提纲,挑选一处大家都感兴趣的情节进行复述。可以讲小姑娘是怎样得到七色花的,也可以从五件事中任选一件讲。请大家看屏幕上的小提示:(出示) 要想把故事讲得细致生动,先要读好课文;在讲故事的时候最好能加上自己的想象。

(学生四人小组练习讲故事,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刚才各组同学讲故事讲得热火朝天,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呢?这有一张“评价清单”,大家在听故事的时候可以参考。

师:我说明一下这张清单:待会儿同学在讲故事的时候,如果他能把其中的一个小情节讲清楚,讲完整,他就能获得三张笑脸;如果他讲得很细致、很生动,他就会赢得四张笑脸;如果他能展开想象,讲故事讲得特别吸引人,他就是我们今天的“故事大王”,就会获得大满贯———

生:(齐)五张笑脸!

师:谁想第一个展示?(一生举手)请你转过去,讲给全班同学听。

生:(复述)珍妮只剩下最后一片花瓣了,她想:我可不能随便浪费了,我该用它干什么呢?想着想着,珍妮走出了院子,她想看看外面还有什么需要她做的事。忽然,她看见一个小男孩坐在大门前的板凳上,珍妮走过去问“:你是谁?”小男孩说“:我是维佳。”珍妮说“:维佳,我们来玩捉迷藏吧。”维佳听了,说“:不行,我不能跑着玩,我的腿有毛病。”珍妮说“:你一定能跑的。”说着,珍妮撕下最后一片花瓣,把花瓣扔出去,唱了首歌谣。歌谣刚唱完,维佳的腿就奇迹般地好了,他和珍妮快活地玩起了捉迷藏。

师:你真棒!敢于第一个展示。听了他讲的故事,你想给他几个笑脸?

生:我给他四张笑脸,因为他讲得细致生动,可他没有展开想象,讲的都是课文里的内容。

师:看来大家对你有更高的要求,你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大胆想象,讲讲书上没有的,这样讲的故事大家会更爱听。刚才他给了你四张笑脸,但是因为你的勇敢,老师再奖给你一张笑脸。祝贺你,大满贯哦!

师:有谁讲得跟他不一样?

生:(复述)珍妮很喜欢这朵七色花,她想把这朵神奇的花放在一处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她看见柜子上放着妈妈心爱的花瓶,就想把七色花插在花瓶里,但是一不小心把花瓶摔碎了。她害怕妈妈回来责罚她,就赶紧撕下一片红色的花瓣,唱道:“小花瓣哟,飞啊飞,飞到西来飞到东,飞到北来飞到南,转一个圈儿飞回来,让妈妈的花瓶完完整整吧。”歌谣还没唱完,花瓶的碎片已经合在一起了。

师:你记住了珍妮的歌谣,这是一处很有特色的语言。听听大家对你的评价吧。

生:他讲得很好,生动形象,我给他四张笑脸。

师:祝贺你!下面有一项特别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请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根据黑板上的复述提纲,每人承担一部分任务,把整篇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有信心吗?

生:有!

(生小组分工合作,练习完整复述课文。师巡视倾听每个小组的复述情况。)

四、发挥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特别有合作精神,小组复述课文很精彩!有没有人想向“故事大王”的桂冠挑战一下,发挥想象,讲讲课文里没有写到的呢?

(生讨论)

师:这样吧,我们挑其中一个最富有挑战性的情节,看谁能展开想象,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出示课文中描述珍妮第三次愿望的文字)

师:珍妮到了寒冷的北极,看到的只有这些吗?你能想象一下珍妮在北极的遭遇吗?课文中对于这些讲得很少。下面请同学们互相商量商量,看如何加上自己的想象讲这个故事。

(小组内学生相互启发,完善故事。)

师:大家一商量,思维就打开了,故事就讲得越有意思了。请你来讲。

生:(复述) 珍妮撕下一片蓝色的花瓣,唱道:“让我马上到北极。”她到了北极之后,发现北极并不像她想的那么好玩,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刺得珍妮睁不开眼睛。珍妮还穿着夏天的衣服,一阵风吹来,珍妮冻得全身发抖,牙齿打颤。珍妮想找个暖和的地方避避风,可是她发现自己根本走不稳,因为她正站在茫茫大海的一块浮冰上。珍妮刚小心地走了一小步,就从浮冰上滑了下来,“扑通”一声掉进了海里。珍妮的衣服全都湿透了,她又不会游泳,于是就赶紧撕下一片绿色的花瓣,唱道:“让我马上回到我家的院子里。”(生鼓掌)

师:这个情节因为加上了你的想象,更精彩了“,故事大王”的桂冠非你莫属!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篇童话的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讲这个故事的吗?(出示原文片段,教师朗读。)

珍妮撕下一片蓝花瓣唱了起来“:……让我马上到北极!”

没等她把这话说完,忽然一阵旋风吹来,太阳没有了,变成了可怕的黑夜,地在脚下像陀螺似的旋转起来。

珍妮穿着夏天的衣服,光着脚,孤零零一个人到了北极,可那里冷到零下一百度!

“哎呀,好妈妈,我冻坏了! ”珍妮喊着,哭起来,可是眼泪马上就变成冰柱,挂在鼻子上,像水管子上的冰柱一样。

就在这时,七只大白熊从大冰块后边走出来,一直朝小姑娘扑过去,一只比一只凶:第一只很急躁,第二只很凶狠,第三只是黑头顶的,第四只是拖毛的,第五只是卷毛的,第六只是带斑点的,第七只是最大的。

珍妮吓得赶快撕下一片绿花瓣,边扔边唱起歌“:……让我马上回到我家院子里。”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作者讲的故事吗?

生:(齐)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所以故事讲得很吸引人。

师:看来我们要想精彩地讲故事,就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作业。(出示)

1. 阅读卡达耶夫的原著故事《七色花》。

2. 假如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实现什么愿望?请你替换课文中的一处情节,改编这个故事,并写下来。

师:下课 。

教后反思

一、领会编者意图,有效使用教材

在北师大版教材中,《七色花》这篇童话被选入三年级上册第9组“幻想和想象”单元,同时编选的还有一首诗《我想》和一个“语文天地”。教材这样编写,意在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发挥创造力,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

编入教材的《七色花》对原作进行了“简约化”的处理,简化了头绪,弱化了想象,加强了整合,突出了重点,童话的脉络变得清晰,结构更加明朗。这一改编便于刚步入第二学段的三年级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成为了训练学生“简要复述”的好载体。文中多处刻意为之的留白,对培植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创造了无限可能。

二、聚焦课文复述,有效落实语用

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对照课标要求,结合具体学情来看,处于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的复述能力亟须提高,具体表现在:概括性复述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复述的完整性和条理性欠佳;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深,以致复述不够生动。

就具体的课文学习而言,《七色花》这篇童话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朴素简洁,对于童话故事表现的主题———要做有意义的事,学生在预习阶段就已经知晓,懂得珍妮撕下最后一片青花瓣,帮助维佳健康起来这件事做得最有意义。因此,教学无须在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上打转儿,也无须再致力于主题思想的挖掘,而是应顺应学情,把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学习用复述的方法,有序、生动地讲故事”这一核心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促进学生和文本对话,促进自主内化和个性表达相融合,从而有效落实“语用”。

三、运用方法指导,有效提升学力

复述课文融理解、记忆、归纳、表达于一体,是一项综合技能,而学生的复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训练策略。为此,本课教学中,我较好地把握了课堂上操练与提升的关系,让学生循着“有序地说”———“有重点地说”———“有智慧地说”的路径,在复述中学会复述,从而将训练落到实处。

1. 梳理课文,有序地说

复述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加深认识,这样才便于学生规划复述纲要,提高复述的条理性。本课教学,我先是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即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之后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读书,分别概括出珍妮用七片花瓣所实现的七个愿望。紧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对小标题的“排序”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既帮助学生理清了复述纲要,又帮助学生明晰了作品内在的结构,可谓一举两得。

2. 关注情节,有重点地说

童话《七色花》采用了“回环反复”的写法创编故事,七次唱歌,七次撕花瓣,七个愿望,看似重复,但实际上富于变化,跌宕起伏,因而详细复述全文的情节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第一次梳理出的故事情节进行了再归纳,把联系紧密的事件圈画在一起,这样就把珍妮的七个愿望梳理成了用一条线索串起的五个相对独立的“事件”。随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任意一个“事件”,细致、详尽地在组内轮流讲故事。这相比第一次复述,难度有所增加,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语言信息处理、转换的过程。他们先要对原材料从词语、句式、句间关系等进行理解内化,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进行表述。

3. 填补空白,有智慧地说

童话是激发儿童想象和幻想的最好文学样式,因此,教学中在学生明晰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利用情节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扩充课文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课文学弈的教学实录 篇3

师: (板书:天堂) 请同学们说一说, “天堂”是什么意思?

生:人死了之后去的地方。

师:说得没错, 但是, “天堂”还有另外的含义。

生:美好的地方!

师:对呀, 美好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天堂。天堂就在我们身边, 对有些同学来说, 书桌就是他的天堂。因为那里面藏着他的漫画书、零食……上课时, 趁老师不注意, 偷偷翻看几眼书, 再吃上几口小食品, 暗自在心里感叹一句:生活真美好! (学生笑)

师: (板书:是的天堂。) 什么地方是谁的天堂, 现在, 请你把横线补充完整。

生:动物园是动物的天堂。

师:同学们觉得动物待在笼子里, 它们有快乐吗? (生答:不快乐) 既然没有快乐, 就不能说那是它们的天堂。动物们的天堂应该是——— (生:大自然) 对!大自然才是动物的天堂, 因为它们在大自然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生: (纷纷回答) 大海是鱼儿的天堂。天空是小鸟的天堂。肥沃的土壤是植物的天堂……

师:看来, 同学们已经理解“天堂”的含义了。鱼儿只有在大海里才能得到自由, 所以, 这位同学没说鱼缸是鱼儿的天堂。 (板书:是的天堂, 因为。) 下面增加一下难度, 什么地方是谁的天堂, 这回你要说说理由。

生:肥沃的土壤是植物的天堂, 因为那里可以让它更好地生长。

师:只有“营养全面”, 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说得很对。还有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大自然是动物们的天堂, 因为它们在那里可以得到自由。

生:天空是小鸟的天堂, 因为它们可以在那里自由翱翔。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你们说的天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你能想到是什么吗?

生:自由!

师:不错, 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天堂。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天堂, 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精彩的散文《鸟的天堂》。

走进天堂, 那是个隐藏自由的地方

(朗读课文后,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师: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 我觉得挺没意思的。不过, 这是一篇经典课文, 我上小学的时候, 就学过这篇课文。于是, 我又读了好几遍。结果, 我越读越兴奋, 我感觉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 每一处景物描写, 都渗透着自由的气息。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 哪些句子表现了自由。

生:“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 有许多鸟在这棵树做巢, 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师:你找的这个地方很对, 你是怎么看出自由的?

生: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它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在这里生活, 想往哪儿飞就往哪儿飞, 这该多么自由啊!

师:鸟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它们当然是自由的, 你说得真好!

生:“我们把手一拍, 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 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 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师:这段的描写非常精彩, 你来讲讲吧。

生:这棵大树上非常热闹, 所以我觉得鸟儿一定很自由。

师:只是因为热闹, 就体现得出自由吗?是不是可以用另一句话代替呢。为什么树上很热闹?

生:因为鸟的种类很多, 飞翔, 鸣叫, 扑翅膀, 干什么的都有。

师:没有人刻意去安排它们, 谁都可以来, 谁都可以走。在动物园里, 都是把同一种鸟放在一个大笼子里, 它们没有自由。

生:老师, 这段话也说明没有人打鸟。

师:哦?为什么呢?

生:如果有猎人打鸟, 这些小鸟一定对人类发出的声音非常敏感, 听到声音后, 肯定会躲起来, 又怎么会都飞出来, 甚至在枝头上叫呢?

师:你说得太好了, 就像钻进小鸟心里一样, 它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这段话中还有一个闪光之处,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式, 连续地用到了两个“到处都是”, 四个“什么样的”, 三个“有的”。“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这样的句式, 是不是让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呢?你们在写作文的时候, 也应该用到这种样式复杂的句式, 让文章的句子丰富多彩。

生: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 被我们的掌声一吓, 又飞进了叶丛, 站在一根小树枝上兴奋地叫着, 那歌声真好听。

师:这个地方找得对, 而且你注意加重读了“兴奋”二字, 画眉鸟不是恐惧地叫喊, 而是很兴奋。它的歌声是悦耳的, 十分好听, 确实可以体现出画眉鸟的自由。

生:“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这句话说明大树是自由的, 它爱怎么生长就怎么生长, 不像城市里的树, 总有园丁来修剪。

师:你说得太对了, 所以城市里的树木都是一个“发型”的。

生:还有一个地方体现了自由。在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 真是一株大树,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

师:这句找得非常好, 尤其“枝上又生根”这句, 最能体现出大树的自由。除了同学们找到的这些关于树的自由, 关于鸟的自由, 还有很多地方体现出自由, 比如文章也写到了人的自由, 同学们发现了吗?

生:第二自然段就是写人的自由, “在河边大树下, 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 拿起竹竿一拨, 船缓缓地动了, 向河中心移去。”那些小船没人看管, 随时可以乘坐, 也不用买票。

师:这种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的, 这种状态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的,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这个地方可真是世外——— (生答: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 人间仙境, 多么美好呀!在那个地方, 人与人的关系很好, 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样, 不分你我。我再来给同学们补充一句, 你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河面很宽, 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这句话描写了河水的状态, 体现了河水的自由, 你感觉得到吗? (学生思考) 那你想一想, 水面为什么没有波纹呢?

生:因为没有风吹!

师:水面上的波纹是风吹过留下的痕迹, 而不是它自己产生的, 所以, 这静静的, 没有一点波浪的河水, 才是最自由的。在这充满自由的鸟的天堂, 连树叶都异常的明亮, “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这句话的意境很美。你们想一想, 叶子不是灯泡, 怎么会那么明亮呢?那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好, 没有一点灰尘。请大家接着读下去:“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把这两句话分行写出来, 就组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这叶子绿得多美, 多有特点呀。我们也应该尝试着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出这样富有诗意的句子, 增添文章的色彩。

融入天堂, 那是个人人向往的地方

师:巴金先生的这篇散文写于1924年, “鸟的天堂”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只有一棵大榕树的岛屿就在我们国家的广东省。现在, 那棵大树更壮观了, 它独木成林, 占地面积有好几千平米, 而且这个岛已经被修建成全国最大的赏鸟乐园, 公园门口就镌刻着这篇散文。在学过了这篇课文, 你们想不想到鸟的天堂看一看呀? (生答:想) 想不想居住在那里? (生答:想) 好, 那就满足大家的愿望。请你们回想一下, 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生: (纷纷回答, 老师板书) 树、鸟、水、枝、叶、根、船、竿……

师:现在请你从这几个事物中选择一种, 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话, 百字左右, 就是把你自己想象成这种事物。生长在这样一个人间天堂, 你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写的时候, 要先抄原文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比如你抄描写画眉的那句话, 你首先要知道作者想表现这只画眉的什么心情。

生:小鸟很高兴。

师:确实是这样的。围绕高兴, 你就可以这样写:“啪啪”掌声又响起来了, 一定是人们在呼唤我, 让我唱一支动听的歌, 我激动地飞了出去。突然, 我想到自己还没有化妆呢。于是, 我又飞了回来, 打扮了好久, 才羞羞涩涩地拉开家门。可是, 一想到我刚才的莽撞, 我就有点难为情。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 我看见了眼前这翠绿的树叶, 有办法了!我用树叶当大幕, 树枝做舞台, 站在绿色的大幕后倾情歌唱……你看, 文章写到这里, 是不是已经让这只小鸟在纸上活了起来呢?下面, 同学们也开动脑筋, 让你笔下的事物充满生机。

(学生写段, 老师巡视指导, 15分钟后, 请学生朗读)

生:我根据“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 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写的这个片段, 我就是船桨:“有几个人坐在船上, 拉着我的手。我知道, 他们希望和我交朋友、做游戏。他们一边拉着我向前走, 一边自由地歌唱。我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 我的歌声越来越大, 终于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他们都被这悦耳的声音迷住了, 静静地聆听着。我和他们仿佛在一瞬间融为一体, 密不可分, 我唱得更响亮了。等我帮助他们划到对岸, 我才停止了歌唱。我对他们大声呼喊:到鸟的天堂去吧, 那里有世界上最好的歌唱家。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最好的歌唱家是谁吗? (生答:小鸟) 这位同学写得太好了, 尽管船桨这个事物并不好写, 但你写的这段话真像一首歌一样动人, 这正与“那声音就像一只乐曲”相吻合。

师:下面, 我们就要用刚才提到的那个复杂的句式来写一句话, (老师板书: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因为那里。) 把你想到的原因用两个“到处都是”, 四个“什么样的”, 三个“有的”这个句式表达出来。

生: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因为那里到处都是茂盛的叶子, 到处都是浓密的枝干。大的, 小的, 粗的, 细的, 有的树叶躺在枝干上休息, 有的树叶在微风中跳舞, 有的树叶挤在一起, 正谈着悄悄话。不计其数的鸟儿飞来了, 站在枝头歌唱。

师:经过特殊句式的加工, 把树叶的各种姿态都写了出来, 这棵大树是不是已经生长在你的眼前了呀?你们瞧, 运用丰富多样的句式, 对你的文章来说, 帮助多么大。写景的文章一般都有一个特点, 这就是借景抒情。最后, 我想问问同学们, 巴金先生在《鸟的天堂》中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师:这样说有些笼统, 好像用来总结哪篇写景的文章都行。

生: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师:这样说才更准确。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自由, 因而我们要给予他人自由。同学们更要保护大自然, 爱护动物, 让它们也拥有自由。不要忘记我们这堂课讲的内容, 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用精彩的句式去装饰你的文章, 让你真实的情感融入到周围的景色, 我相信你很快也会拥有一个天堂, 这就是你的作文宝库。

备课笔记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工作总结下一篇:第一次炒饭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