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衰落五大原因

2024-12-04

近代中国衰落五大原因(精选6篇)

近代中国衰落五大原因 篇1

浅析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悠远的历史.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期雄居于世界的东方。然而当历史进入十九世纪之后,中国却明显地衰落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一百多年,中国处在了西方列强的蹂躏之下,跌进了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经历的这段悲惨的命运,是一种偶然的不幸呢,还是某种社会主导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呢?这是一个当今中国社会并未清楚地认识的问题,值得进行深入地研究,并且弄清这一问题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一般认为的观点是:中国近代的衰落是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的,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个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宣仁之治也同样是发生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可见,把中国近代的衰落完全归结于封建专制是不全面的.

我国的封建社会始于东周末年.成型于秦汉时期,一般认为在宋代时期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封建经济蓬勃发展,总产值超过唐朝数倍,新技术层出不穷,遥遥领先于世界。*上.赵匡胤立下秘密誓约于祖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誓不诛大臣、言官”,“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并且就此设密旨于宗庙,要求子孙世世代代遵守,还又专门建立了言官谏言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在这时期皇帝对不同意见,或任之,或只是贬外地当官,或免职,而没有杀戮,也没有打成*的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就了有很多诗人词人,写出了传之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也有了宋词以及宋朝文明之盛.

文化上.宋朝也是最贯彻儒家思想的朝代.在宋朝,对孔子的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的同时,儒家的第二圣人--孟子,也恢复了其应有的地位。在宋朝主主张“民重君轻” 的孟子被正式确立了亚圣的地位,而这就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开明专制的时期。在这里士大夫可以公开讨论学习孟子的“民重君轻”思想,也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相比一千多年前的世界,西方还要经历中世纪的火刑来对付不同意见呢?赵匡胤开创的宋朝实在是很伟大。

然而这样煌煌天朝,巍巍神州,如同希腊和罗马帝国一样,在过于安逸的生活,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下,人们渐渐的变得不再尚武.在野蛮游牧民族的入侵下土崩瓦解.导致中国人民遭受了世界上空前绝后灾难。

尚处于奴隶社会末期的蒙元大举入侵中原.神州处处,烽烟四起,堆尸成山,血流成河,历史的发展从此彻底的改变了.蒙古人在中国北方(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山西)屠杀汉、女真人口占人口比例约90%,其中元世祖忽必略自己估计直接有一千八百万人(估计这是直接屠杀),焚烧房屋农田造成冻死、恶死,用死尸污染水源造成的疾病没有人能直接统计。估计是三千万。 以蒙古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的优越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如大臣伯彦得赏赐土地就达2万顷。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文化和生产力水平大幅下降.结果造成了中华文明的一次大的衰落.元灭亡以后.在中国出现了另一个华夏文明的帝国,也就是明朝,然而蒙元的入侵对于中华文明的伤害是颠覆性和毁灭性的,事实上,明朝封建社会的发展不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就再也没有达到过宋代的水平.尽管如此,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的苏州、杭州等地的纺织业中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即在手工工场里机户拥有资金和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生产,成为了早期的资本家;机工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但这一些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随着明王朝的覆灭也烟消云散了.

1644年,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明朝毁灭了,北方的另一个游牧民族满族趁机入关.又一个尚处于奴隶社会末期的游牧民族主导了中国的命运.清初的中国,与其说是封建社会,不如说是变相的奴隶社会.伪清顺治元年,清廷圈占京郊500里以内土地,以安置胡满贵族、勋臣和八旗兵丁。本指无主土地和明朝皇族、王公贵族等遗留土地。但胡满贵族趁机强占大量民地、良田。共进行三次。第一次从顺治元年十二月初五开始,二、三次分别在伪清顺治四年和伪清康熙八年,共圈占土地约17万顷。设置皇庄、王庄及八旗官兵田庄。胡满计量土地以”绳"为单位,每绳42亩。又称丈量土地为绳圈,故名。几次圈地造成汉族农民大量流徙和死亡,破坏了北京地区和附近被圈府州县的农业生产。胡满贵族强迫汉族农民在其庄园强迫劳动,汉族农民可以被随意处死,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广大汉族农民不甘心被满胡所奴役,纷纷逃亡.胡清伪廷又制定极为严厉的“逃人法”,用来维护落后的农奴制度。大肆捕杀逃亡之人.

综上所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实质上打断了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过程,在宋明时期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被游牧民族的野蛮奴隶制度所取代.这种历史的倒退,事实上封杀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通路.奴隶制的落后生产关系显然不能适应近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因此逐渐的走向衰落,百业凋零,人民困苦不堪,在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东方的大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远历史,创造过伟大华夏文明的天朝大国迅速的沦为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盘中之食也不足为奇了.

★ 中国留学生选择到澳洲留学的原因

★ 辞职原因简短实用

★ 各种原因请假条

★ 中国动画存在的缺陷及发展滞后的原因论文

★ 造成血压高是什么原因

★ 艾炙起泡是什么原因

★ 宝宝口臭是什么原因

★ 左背痛是什么原因

★ 不想吃东西是什么原因

★ 经常拉肚子是什么原因

近代中国衰落五大原因 篇2

与人们的认识不同, 笔者认为, 18世纪中国海权逐渐衰落, 有着复杂的原因。

清代海防有发展

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中原王朝强敌多在西北, 东南沿海鲜闻烽火, 统治者通常把陆防作为建设重点。

直到明代以前, 中国沿海并没有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真正形成海防体系, 应该说自明代开始。与明代相比, 清朝在18世纪的海防, 有以下的发展和进步。

第一, 明代采取备海防于大陆之上的策略, 这等于把海上的险要拱手资敌, 自己则据守在大陆上, 又缺乏强大的海上舰队, 实际上使沿海诸岛成为倭夷和海盗出没的窟穴。清代在18世纪的海防不仅是防敌于大陆, 而且制敌于海岛, 这是明代海防策略所不及的。

第二, 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 起, 开始修建虎门要塞, 18世纪的沿海设防逐步以炮台式要塞, 取代卫所城池体系的格局。

雍正帝在位时, 试图建立强大的八旗水师, 但他对困难估计不足, 准备不充分, 管理上有诸多漏洞, 又有好大喜功的毛病, 八旗水师部队成立后难如人意。而乾隆帝并无雍正帝那样的见识, 因噎废食, 致使北洋海防愈见薄弱。这是清廷军事部署上的一大失误, 也反映出清王朝海权意识的薄弱。随着时间的推移, 清朝水师日益腐败, 不堪一击。

海权不只是战船

现代海权理论的开山鼻祖是美国人马汉。他认为, 海权包括两部分海上力量, 即用于控制海洋的军事力量和用于利用海洋的非军事力量, “控制海洋”是海权的军事因素, “利用海洋”则是海权的经济因素, 两者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马汉认为“商业、航运、殖民地”是形成海权遂行的三个重要环节。此三者也是发展海外贸易, 创造国家财富、支持强大海军必具的条件。海军则是控制海洋、利用海洋、支持一个国家保护海外贸易和殖民地, 维护海权的主要工具。

随着航海交通技术的改进, 18世纪, 西方国家的艨艟巨舰无远弗届, 航海交通的成本远远小于陆路交通, 也是西方国家海权意识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比如说, 18世纪的英国海权以贸易、殖民、海军为基本内容, 三者你促我进, 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

马汉对18世纪法国海军政策提出过批评。当时, 法国海军以所谓的“海路之战”击败英国, 于是, 法国的战斗舰队躲在港内不敢出头, 而在海上突袭商船的法国巡洋舰却数量日增。其结果是, 尽管英国损失了不少商船, 商业仍日益繁荣, 而法国的商船完全从海上失踪了。可见, “海路之战”不能代替战斗舰队的会战。

炮舰决定海洋权益

进入18世纪以后, 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瓜分世界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即便是称雄四海的大英帝国也无力完全控制世界海洋, 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主张“海洋自由论”。1702年, 荷兰法学家宾刻舒克, 将海洋分为“从陆地到权力所及的地方”和公海两大部分, 前者属于沿海国家的主权管辖范围, 后者则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公有物。他提出:“陆地上的控制权, 终止在武器力量终止之处。”

意大利法学家加利安尼, 鉴于当时大炮的平均射程, 提议沿海国所属海域 (领海) 宽度以三海里为限, 获得各国普遍欢迎。从此, 世界的海洋分割为领海和公海两个部分, 各国以划定领海的形式获得利用和控制海洋的权利, 成为合乎国际行为规范的行动, 领海也便具有了海洋国土的性质。

18世纪是西方海权意识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同时期却受大陆思想的束缚, 尽管有辽阔的海疆、众多的岛屿和四通八达的海峡, 却一直没有形成明确的海权意识。

原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范豫康将军指出:在16世纪60年代以后, 中国由于三百多年形成海洋历史的大断层, 造成整个民族海洋观念和海权思想的大衰落, 万里海疆几乎成为无人问津的真空带。而与此同时,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广阔的海洋成了冒险家角逐的新领域。海洋成了列强向外侵略掠夺殖民地的通道, 中国沿海也就变成帝国主义入侵的主要方向。

缺乏发展海军动力

中国人在海上的活动, 至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过一个高峰, 其后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日趋式微。其中原因何在?一般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中国社会, 本质上并不需要强大的海军, 不需要拥有利用海洋和保卫国家利益综合一体的海上力量, 发展海军事业缺乏内在的动力, 导致海洋意识淡薄。

清王朝在18世纪执行闭关锁国政策, 改多口通商为一口通商, 相继颁布限制外商的条款和章程。但是, 1840年以前, 清王前并非简单地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仅仅采取一种现实主义的调节政策以维持现状, 既不反对商业, 也没有被中国中心论的优越感所激动, 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国内稳定, 只有当沿海地区的安全受到海洋贸易的威胁时, 清朝统治者才恢复限制贸易的政策。

白银外流与海禁

现代学者对清政府奉行的“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的政策颇多诟责, 但是, 海禁政策的确有它的海防意义。海禁政策并不是统治者主观意志的结果, 这在18世纪是一种与开海派相对立的思潮。清代《海防经略纂要》中说:“西南雄郡如琼州为廉之外产, 五指山腹心尽为黎据, 那邑封疆环滨海。若白沙、琼馆、文昌、海安、海康, 对峙番岛, 防御当严, 应只编号, 寸板不许下海之禁, 岂可少弛也哉?”在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看来, 严行海禁是靖海谧边的良策。

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 中国白银的外流引起清廷的恐慌, 禁海的言论更是甚嚣尘上。

另一方面, 开海派的官僚主张开放海洋贸易, 以增加就业机会和解决人口过剩问题。

海禁政策使中国与当时的世界相隔阂, 形成一种以自积能、自转换机制起主要作用而对外界环境依赖较少的内耗散态系统。海禁政策貌似强固海防, 效果却适得其反。它导致国内经济发展迟滞, 国势衰败;同时, 激化沿海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更逼得一些人铤而走险, 或参与走私贩毒, 或啸聚海上打家劫舍, 东南海疆祸乱丛生。

清代海禁政策是以自我安全为核心内容对国家防务进行的筹划, 使得海防战略重点发生异化。

混淆海防与海安

在18世纪, 指导中国沿海防务的基本策略, 就是“守”, 几乎无人论及外海作战, 争夺制海权;相反, 还有一些人画地为牢地自限于修陆路之备, 主张不必争利海中。这样最终导致了海洋观念的淡薄、海权在近代的丧失以及陆权的难以保护。

中国海洋文化在“以海为商”上则十分落后, 始终突破不了中原农业文化所制定的重农抑商国策。

自大愚昧使清廷实行海禁政策, 而海禁政策反过来使清廷对外部世界更加茫然不知, 更加自大愚昧。这种不能知己知彼的混沌状态, 必然表现于国家的海防事业中。在“大风泱泱兮大潮滂滂”的18世纪, 中国成了自己成就的受害者, 她既然已经达到如此匀称的一种守衡状态, 也就很难意识到, 需要进行实质性的变革或创新。清政府在18世纪的海防政策, 可谓刻舟求剑, 不能顺应世界历史的潮流。

其实, “海防”与“海安”是两个颇为不同的问题。“海防”是指海上防卫, 即以海上武力抵御外患, 消灭来犯之敌, 确保国家安全。这属于军事的范畴。而“海安”是指海上保安, 即以海上警察力量维持海上秩序, 达到治安、船安、人安、航安的四大要求。然而, 在18世纪, 清政府的水师基本上是一支水上警察, 战斗力极弱, 主要任务在于防止走私和缉捕海盗。为保持兵船在航速等方面对民船的优势, 清政府对民船的制造屡加限制, 使得中国海上航运的发展疲软不振。

近代周村衰落原因初探 篇3

关键词:周村;衰落原因;转型;外因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165—02

周村是鲁中地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在经历了清初以来二百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至20世纪初达到顶峰,之后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展渐趋缓慢,经济规模与发展速度均开始落后于省内其他主要城市。其发展兴盛的过程多为大家所认识,而其衰落的经过却鲜有探讨。经分析,可将近代周村衰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来探讨每阶段导致其衰落的不同原因:1904—1915年,1916—1930年,1931—1948年。

一、清初以来周村经济的腾飞

从清初到清中叶的一百多年间,推动周村经济腾飞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交通条件改善;乡绅和地方官注意整顿维护市场秩序;周边资源丰富、家庭手工业繁荣。在这些条件的推动下,乾隆年间,周村就因商事兴盛而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清末,周村已是华北最大的茧丝、绸缎和土布集散中心,长江以北最大的丝绸贸易集散中心。至近代,周村由于所产商品适应国际市场而又获得较大发展,丝、棉织品大量出口,其经济发展几已“驾乎省垣而上之”[1]。至1904年开埠前夕,周村在山东省内的经济地位达到极盛。

二、经济规模扩大,经济地位下降:1904—1915年

1904年周村随济南、潍县辟为商埠,通过周村的胶济铁路全线贯通,周村近代化的步伐加快。但在山东省的整体环境中,周村的发展已经相对滞后。十余年间,影响周村发展的因素基本上利弊参半,而制约因素的负面影响开始扩大。

1.开埠的影响

开埠之后,周村当地近代化商人组织建立,1908年周村商会成立,成为周村经济的主要组织领导机构。大机器生产的规模也逐渐扩大,1911年,裕厚堂丝厂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成为山东第一个民族资本的近代化缫丝企业。其后,众多丝厂相继使用蒸汽机。

而若横向比较,就会发现周村的特区地位对自身的促进并不显著。开埠之初,政府所筹经费全数用在济南商埠的创立上尚且远远不够,而周村所获拨款寥寥无几。省城济南便于动用政治优势,利用全省资源谋求发展。潍县为县治所在,也可汇聚全县之力促成优先发展。周村仅为济南府下长山县中一镇,政治地位过于低下,商埠建设经费仅靠商民自发筹集,尚不足以拆迁民户、移徙坟茔,基本建设更无从谈起。按照施坚雅的“正六边形理论”,周村也因与济南、潍县太近而成为其崛起的牺牲品。

2.胶济铁路的影响

1904年,山东第一条铁路胶济线对周村的发展无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周村客货运输速度加快,费用降低,运量增加。同时市场影响力扩大,1905年周村市场贸易额已增至2 500万两,贸易范围远至开封、顺德、彰德等地[2]。

但是,胶济铁路又对周村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因胶济线、津镇线先后铺至,济南成为鲁西、豫东、冀南最重要的交通枢纽,鲁西南市场几乎尽被济南夺去。博山作为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交接枢纽,也因胶济铁路张博支线之便而成为鲁中南各县商品集散地,鲁南市场被博山接手。周村至潍县之间本无较大商業中心,自胶济铁路修通,沿线张店、辛店、青州等镇店发展迅速,鲁东市场被潍县及新兴镇店占领。周村逐渐处在几个工商业市镇的包围之中,市场纷纷丧失,仅保有鲁北及黄河两岸十余县营业区域,经济活动范围日趋缩小。

三、突遭重创,缓慢恢复:1916—1930年

1916年前,周村经济地位受到挑战,但工商各业仍在发展。而1916年的护国军事件,给了周村经济致命一击。之后周村经济缓慢恢复,20世纪2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工商业者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周村市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陷入了畸形发展和虚假繁荣。

1.护国军事件的破坏

1916年5月,山东革命党人吴大洲、薄子明于周村响应蔡锷起兵反袁。选在周村起事,就是因为周村经济发达,而几无防守,同时交通便利,可向西直迫省城。吴大洲、薄子明成立军政府,后即大举扩军、四出略地。粮饷甚巨又少财源,只能强行摊派,威逼勒索甚至公开抢劫。攻陷周村的当天,即占领银行、银号和钱庄,起走库存银元15万元,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被迫停业,钱庄、汇票庄纷纷倒闭。后又逼迫商会筹措15万元。“6月16日,民军秉炬夜掠,引起大街起火,延烧商户30余家,烧毁楼房16余间。”“据统计,护国军据周村期间,周村工商业共损失约千余万元,一些重要商号如谦祥益、裕厚堂、瑞林祥等都遭受重创,停工达八九个月之久。”[3] 很多商户和商号纷纷逃离周村,如南方人王元恺开了个有300多工人的兴隆太帽庄,遭护国军抢劫后逃归南方,再也没有回到周村[4]。经此浩劫,勉强维持省内地位的周村元气大伤,更加速了衰落的过程。

一战后,周村丝织业开始缓慢复苏。1928年,日本人造丝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周村丝织业迎来了“极盛”时期,也开始了她最后的“辉煌”。

2.人造丝带来的“繁荣”

1925年,人造丝(麻丝)进入中国市场。后织造技术日益成熟,周村丝织业凭此迅猛发展起来。周村几乎所有的丝织业主都大量购入麻丝,大批新业主也纷纷上马麻丝产品,或搀入真丝织成改良葛、中山葛等丝麻织品,或纯用人造丝织成麻葛、素葛等仿真丝织品。由于人造丝织品外观亮丽,而价格与真丝织品相差悬殊,① 一时销路大开。“1930年,周村土围内外织机猛增到14 000余张,各有关从业人员达四五万人,生产丝麻织物品种达30多个,年产量300多万疋,合600 000万公尺。每年用麻丝9 000箱,合180万市斤。至于产品销路,南方以上海、丹阳、长沙、汉口等地为据点,销于广东、西南以及南洋群岛等地;北方销于东北、内蒙;西方销于山西榆次及彰德、归德、大名一带。”[5]从表面上看,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周村丝织业达到了历史发展的最高峰。

四、迅速走向衰落,经济一蹶不振:1931—1948年

廉价麻丝造成的虚假繁荣很快结出了恶果。20世纪30年代,周村丝、棉织业迅速衰败,以此为支柱的周村经济从此一蹶不振。

丝麻织品的流行导致传统真丝织品大受排挤,结果“以数千年来负有丝织盛名之周村,畅销土丝之集中市场,而今一变为麻织品之周村。”[6] 真丝织业破产。麻丝外观亮丽却不耐用,而其低廉的价格主要是由于走私进口。不久人们意识到麻丝织品的致命缺点,再加海关加强缉私,麻丝优势大减,销路随之疲滞,虚假繁荣顿成萎缩之势。且20世纪20年代后,西欧、日本丝织业相继崛起,后者更是挤占了周村丝织品在海外的主要市场南洋,进而开始蚕食中国国内市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统制东北经济,周村丝织品的又一重要市场丧失。另外,周村相当多的丝织业户粗制滥造,信誉下跌,市场逐渐萎缩。20世纪三四十年代,周村周边地区竟出现了“有钱不买周村货”的俗语。而当时流行“一根旱烟杆儿就能塞进一疋周村绸”的说法,也极言周村绸布之薄。②1931年后,产品日渐滞销,大量机户累赔不堪纷纷停业,至1933年已不足千家。1931年周村尚产出厂丝900箱,翌年减为600箱,1933年再减为400箱左右。而随着丝、棉织业的衰落,整个周村经济的衰落成为必然。

抗日战争中,日军对周村商民横征暴敛,周村经济一片萧条。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更是在周村地区反复争夺,周村屡易其手,经济愈益破败。1948年周村最后一次解放时,仅余25台织机勉强维持生产,周村经济再也没有起色。

五、近代周村经济起伏的启示

首先,周村经济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并未完成。在周村经济最兴盛之时,其基础仍建立在传统工商业的大量集聚上;即便到了20世纪30年代,其绝大部分经济产出依然来自分散的家庭作坊。以周村最盛的丝织业为例,尽管较早引进了江南蚕种和湖桑,但绝大部分农民栽桑养蚕仍系传统旧法。②又如印染业,1926—1936年间共有染坊36家,其中使用机器漂染者仅4家。再如铜响器业,直到1949年仍“以体力劳动为主,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生产规模无法扩大。”[7]

其次,纯粹的工商业城市无法在中国长久繁荣下去。中国传统城镇一般在政治中心或军事要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缺少政治推力和政府规范的周村,由于市场主体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单靠局部市场调节很难把握经济变化的复杂规律。而一旦面临动荡的社会环境,周村这种毫无政治、军事力量的纯工商业城市便无力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

再次,考察区域经济,应重视外因的作用。周村的衰落,虽有其自身技术进步缓慢、忽视质量信誉、经济结构单一等原因,但周边经济格局的变化,社会环境是否安定,国家的经济政策,甚至國际市场的动向等等,无不牵动着周村市场的神经。因此,虽然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但外因对一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为关键的。

周村作为典型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其兴衰的探讨对观察整个中国经济的演进裨益良多。研究近代周村经济的发展,对推进当代周村经济建设也是有帮助的。在总结周村兴起繁荣原因的同时,自然也不能忽视对周村衰落原因的探讨。总结经验,了解弱点,才能在周村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旱码头”在新的历史时期走向新的辉煌。

注释:

①根据2008年调查,20世纪30年代之前,人造丝每斤约值法币3.9元,而蚕丝则每斤约值法币6.6元。

②根据2008年调查。

参考文献:

[1]《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第五册,长山县,第8页,青岛文化印刷社,民国二十三年.

[2][日]《支那经济全书》第五辑[Z].东亚同文会,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08:602.

[3]孙强.试析影响周村近代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G]//周村开埠与山东近代化.孔令仁,李德征.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4]张连泉.我所知道的护国军[G]//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淄博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5][6]雷雨忱,刘鸣九,宋鑫儒.建国以前周村丝织业的发展和演变[J].周村商埠,1934.

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分析 篇4

摘要: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领先于世界,“四大发明”是炎黄子孙一直引以为豪的骄傲。但是从清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落后。步入近代以后,更加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追赶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脚步。本文将以历史时间为线索,论证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事实和分析落后的原因。关键字:中国,近代科学,落后

引言: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已有5000余年了,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发明创造、重要理论。造纸术、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光辉业绩,是我国人民引以为荣的创举。步入明朝中后期,当时政治腐败,国家贫困,尤其是明神宗以后,宦官当政,尽管如此并未限制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科技成果仍层出不穷。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一系列科学著作就说明了这一点。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入关以后,实行严厉、高度闭塞的封建统治,长期执行这样保守的国策,使得国人与其他国家接触很少,不了解西方国家的发展,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统治者腐败无能,中国的主权遭到列强的把持,更加难以发展科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军阀的混战与反动、专制的统治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使得近代科技没有长足的发展。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事实和原因。正文:1944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浙江大学的演讲中提到“中国之经济制度,迥不同于欧洲。继封建制度之后者为亚洲之官僚制度或官僚封建制度,而不为资本主义。„„大商人之未尝产生,此科学之所以不发达也。”1964年,他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难题中指出了中国近代科技明显落后与西方的事实。透过“李约瑟难题”,结合中国近代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1644年,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大明王朝灭亡了,又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清朝建立了。由于不谙中华文明,满清皇帝入关以后,正如蒋方震写的那样“清以异族,入主中夏,致用之学,必遭时忌”,杀害了一大批进步人士,焚毁了许多有用书籍,再加上蛮夷固化、长期被压迫的性格,使得清王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闭关自守导致了中华儿女对外消息的闭塞,由于没能“睁眼看世界”,以至于欧洲国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时,中国人尚处于残酷的封建统治之下。到了乾隆皇帝年间,康乾盛世已由盛转衰。1793年,英国派遣使者来华,想要与中国通商,谁知乾隆竟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如此夜郎自大,目中无人,以至于47年后,中国落后的科学技术再也抵挡不住英国的坚船利炮,中国签订了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同时也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张保仔》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说道“我们的大炮两分钟一发,洋人的大炮一分钟两发”,这大概能体现出近代中国科技与西方之间的差距吧。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同时也使部分中国人认识到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林则徐就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当时清政府许多官员都不知道英国在哪儿,甚至以为西班牙、葡萄牙是洋人编造来骗中国人的,至于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林则徐基于此等状况,收集了许多欧洲国家的资料,由于他严厉禁烟得罪了英国人,清政府将其当做替罪羊,贬谪到新疆伊犁。他临行之前将收集到的资料交给了好友魏源,魏源根据林则徐的资料,将其编纂成《海国图志》一书,书中介绍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政治、地理和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由于林则徐的影响,清王朝的一些皇室成员和朝廷重臣开始意识到发展科技的重要性,于是在同治、光绪年间掀起了以“自强、富国”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开矿办厂、修建铁路、制造轮船枪炮、建立海军,以振兴国家,派遣留学生去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这些改革与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科技落后的面貌,但是改革派们“皆不视科学为研究真理之学问、不知其自身有独立之资格、固不必依赖富强之号召为其存在之保护人也”。由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错误想法以及封建统治者的腐朽,使得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没有长足的进步,中国依旧落后于西方国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腐朽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不满三个月便被北洋政府取代。袁世凯窃取了胜利的果实之后,不是想着富国强兵、发展科技,而是搞专制统治,搞封建复辟。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分成多个派系,派系之间连年征战,更加谈不上科技的发展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南京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的领导之下,进行了许多的改革,其中也不乏经济改革,意图发展国民生产力。由于蒋介石同英美的渊源,英美等国家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技术,中国从1927-1937经历了十年的发展“黄金时期”。但是在这十年之中,蒋介石、国民党与中共领导的红军之间不断进行内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也对中国虎视眈眈,先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连年的战争以及专制统治的犹存,导致中国的科学没有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在此姑举一例论证,国民党上台的1927年,全国钢产量是3万吨,到1935年才达到5万吨,也就是国民党所吹嘘的黄金十年中的黄金八年,民族钢产业的产量只增加了2万吨。与后来我们大家都不太看得起的印度相比,我们的人均生铁仅为是印度的0.8,人均钢材是印度的1/27。当时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可见一斑。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由于日本侵略者对我国领土的蚕食,国民工业遭受了重大损失,只有极少一部分迁移到了大西南。8年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并没有迎来和平,蒋介石违背人民的意愿,战火又在中国大地上重燃,中国的科技水平仍未发展上去。内战结束后,新中国成立,中国领导人大力发展重工业,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发达国家的追赶脚步。

从上述这些史实可以看到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首先是政治腐朽,当西方国家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中国仍处于专制的封建统治之下。中国其实在明朝末期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此时的明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难以自立自强,所以资本主义未能在中国率先发生。清朝建立以后,中华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倒退,“农本思想”被清朝统治者所继承,“海禁”政策十分严厉,老百姓连海边捕鱼都不允许,更不要说出洋交流了。

其次是禁锢人们思想的错误观念,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使得人们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错误观念,没有注重民族工艺的发展,而封建统治者正好利用这样的心理,以“八股文”取仕,更加让人们的思想受不到新知识的熏陶。“五四”运动为何能够一呼百应,正是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才能在全国得到响应,而这场运动的主力军正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第三是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虽然有较长的海岸线,但是由于“海禁”政策,中国人基本都生活在内陆。在这个内陆里,中国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居住地,封建王朝的更迭,使得人民只希望能够安家乐业即可,与世无争的中国人民便更多了一些心安理得或者说不思改革与创新,这样就造成了保守的性格特点。

第四是由于战争的影响。封建王朝的更迭、社会制度的交替、军阀之间争夺地盘以及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都是通过战争来完成的,战争使得老百姓流离失所,老百姓连家都没有,更不要说发展科学技术了。同时战争也摧毁了许多国家工艺珍宝和工厂企业,生产资料已经不复存在,谈何发展生产力呢。所以战争对近代中国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使得近代中国的发展水平一直难以提升,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最后,中国悠久的历史也是造成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使得中国人民在心理上不免有些骄傲自大,不屑于外界的新事物,由于没有睁眼看世界,使得中国人民没有意识到中国已经落伍了,直到近代西方国家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时人们才意识到这一点,而西方国家的建国史都比较短,思想启蒙也比较早,这样就使得西方国家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从而发展较快,迅速赶超了中国。

近代中国衰落五大原因 篇5

苏联的解体,使得一个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庞然大物沦落成一堆资源提供国,也成为了中国崛起最大的资源提供国。之前苏联消耗的大量资源都不但不继续消耗了,反倒苏联市场还向外提供资源。一来一往之间,资源的价格急剧下降,给中国崛起释放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同时,苏联解体后大量的人才流失到中国,侧面支持中国工业的崛起(近2W顶级高端人才,比中国当时本身储备的顶级人才还多,所以现在各种天顶星技术突破和出现,苏联的工业技术人才功不可没)。

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组为金融国、制造国和资源国三种。其中制造国只有中德日三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日德都会被中国取代,从而中国成为唯一的工业制造国。大部分的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制造业的衰落,只能依靠金融存量优势和经验,空心化成为食利的金融国,但是,缺少工业和制造的金融国的衰退的必然的。本来发达或者准发达的地区如俄罗斯、拉美、澳洲跟贫困的非洲一道,沦落为资源提供国。所以,中国统合全世界的资源,为全世界提供工业品的时代已经很越来越近了。

英国衰落的原因 篇6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随之,工业实力排位开始下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还患上了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发展停停走走、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国际收支危机多发等等,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趋势。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那么,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没能保持长盛不衰呢?英国衰落或曰相对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探讨。

主要观点有: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英国没有及时改造技术装备,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垄断地位;当德、美、法等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时,英国仍旧惯性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工业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倾向;

英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以及人口增长速度变缓,本土劳动生力军缺乏;庞大的海外帝国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军费开支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当殖民地逐渐摆脱英国控制获得独立时,英国的大国地位就下降了;

英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当其他大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英国的竞争力就会相对下降。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以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迅速“由盛转衰”,还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工业革命期间,广大工人阶级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史学界有不少的讨论,并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工厂制度下,工人们遭受工厂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主要表现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一年到头都在天刚亮或天未亮的四五点钟的时候起床,夜间休息还没有使他们的精神恢复过来,就匆匆地吞咽了一顿饭,或者什么东西也没吃,就赶到工厂去”;

居住在贫民区,房屋拥挤,阴暗潮湿,往往一家数人挤住一个房间;经常遭受严厉的罚款,如曼彻斯特的一家纺织工厂规定,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按其管理的机器数每台每小时罚款3便士,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罚款6便士;存在着大量童工,尤其在棉纺织厂和煤矿,童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环境恶劣,常常受到监工的虐待和罚款,童工的健康深受影响;

妇女地位也十分低下,在煤矿中,女工们不得不像男工一样干活,许多青年妇女因工资低而沦为妓女;妇女由于自身身体健康问题和没有时间照顾幼儿,贫困家庭儿童死亡率极高。笔者以为,英国工人阶级所遭受的这些苦难,或许正是英国迅速“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

首先,广大工人劳动强度大,生活贫困,必然影响整个社会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人健康状况差,也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 作为目击者,恩格斯对“工业工人”有这样的描述:“他们几乎全都身体衰弱,骨瘦如柴,毫无力气,面色苍白,由于患有热病,他们身上除了那些在工作时特别用劲的肌肉以外,其他肌肉都是松弛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消化不良,因而都或多或少地患着忧郁症,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他们衰弱的身体无力抵抗疾病,因而随时都会病倒。所以他们老得快,死得早。”

上一篇:面试过了不想去下一篇:优质服务工作现场计划生育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