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新形势(共7篇)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新形势 篇1
**街道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
创新社会管理新形势
我街道自2010年建立群众工作站以来,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紧紧抓住走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这一政治优势,将信访工作与群众工作有机融为一体,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开辟了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新天地。
一、健全站点,构筑覆盖全地区的服务网络
信访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为更好的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街道积极探索和倡导“所有工作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工作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公务人员都是服务员”的全员服务理念,建立了以群众工作站为统领,集信访、维稳、综治、司法调解、民政、社保、纪检、土地等多位一体的信访接待大厅和便民服务中心,全街8个村2个社区建立了群众工作站,形成了一张纵到底、横到边、无缝隙、全覆盖的群众工作网络,实现了信访、服务工作组织下移,工作下移,责任下移。自群众工作站成立以来,共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2930件,处理群众反映事宜351 件,及时疏导和化解群众的不满和怨气,基本达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的预期效果。
二、开源拓渠,畅通问题采集的绿色通道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必须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为方便群众反映问题,更多的了解群众的观点和意见,街道结合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实行街道领导公开接访和包案制,为政府与群众之间搭建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同时,今年在进一步健全完善民情档案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信息采集工作,将弱势群体,重点信访,流动人口,刑解释放人员等列为信息采集重点,详细登记造册。林林总总,方方面面的群众问题,如一条条涓涓细流,通过各条“绿色通道”汇集起来,自群众工作站成立以来,共走访群众387户,入户走访率达到了100%,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37余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763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源头预防,筑牢信访稳定的防线
扬汤沸止,不如釜底抽薪,为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街道坚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增强信访维稳工作的针对性,注重构建从源头做、全程做、大家做的新格局。一是坚持信访重心下移。工作站坚持“家家到、户户访”,发现和捕捉影响社会稳定的敏感信息,及时查找存在问题和矛盾隐患,第一时间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开展民事纠纷调解。针对民情信息采集中发现的问题,群众工作站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立足于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主动调解发生在群众家庭内部或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对群众因赡养、抚养、继承、宅基地等产生的矛盾纠纷,主动担当“调解员”。如**村的假释人员**因和妻子感情不和提出离婚,我们得知信息后,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圆满化解矛盾,该案件由中央电视台**栏目全程跟踪报道。三是注重改善民生。信访问题大多是民生问题,解决信访问题,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街道始终把关注民生做为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实行政策照顾,资金倾斜,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四、诉求代办,打造群众满意的信访队伍
街道始终把解决问题作为最高准则,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要求每个工作队员认真履行代理员职责,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谈话、心与心的交流,使上访苗头得以及时发现和掌控,对有上访诉求的群众,一方面工作队员主动到上访户家中,宣传政策,做好群众安抚疏导和稳控;另一方面,实行“全程代理”、“全程服务”,直到问题彻底解决。群众只需留下联系电话,反应的诉求和问题由群众工作站负责和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咨询政策,查找依据,协调解决诉求问题并及时将办理情况反馈给群众。对发现的各种矛盾隐患,协调各部门及时疏导化解。同时,通过跟踪督办、抽查回访,努力提高代办质量和群众满意率,真正做到了事实弄不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稳控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截至目前,工作站共为群众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439次,代办事项216件;为群众代访56批286人次,已解决74件,回访132件,回访率达到100%;息访93起,使群众工作站成为赢得群众满意的信访代言人。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新形势 篇2
(一) 群众工作的对象、诉求和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一是农民阶级出现重大的裂变和分化;二是工人阶级队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三是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已经形成。总的说来, 随着这种分化和变动, 今天的“群众”范畴, 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的群众, 也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群众。党的群众工作较之以往单一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群体而言, 其工作对象明显呈现出了多元、复杂的特点。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直接导致了群众工作对象的多元化, 而群众工作对象的多元化又直接导致了群众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当前, 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既有征地拆迁、社会保障、就医上学等问题, 也有干部作风、廉政建设等问题, 涵盖了诸多领域和方面。他们的诉求, 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问题, 既有经济诉求也有政治诉求、文化诉求, 处理群众诉求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明显加大。另外, 群众工作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媒体舆论等构成了复杂的群众工作环境。所有这些, 无疑都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 群众工作的任务复杂艰巨。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既是“黄金发展期”, 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深刻指出:“一个处在社会急剧变动、社会体制转轨的现代化之中的社会, 往往充满着各种社会冲突和动荡。”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新旧体制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强烈的摩擦和冲突, 中国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冲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如果处理不当, 将影响社会的稳定, 甚至引起社会的严重动荡。社会转型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我国突出地、大量地、经常性地表现出来的社会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习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了“群众工作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论断, 从一定意义上说, 群众工作就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概括地讲, 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凸显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特点。此外, 还有对抗性增强、群体性事件增多、干群矛盾日趋突出等特点。
(三) 群众工作的主体面临严峻考验。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 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 我们党自身作为群众工作的主体也存在着一个如何适应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形势下, 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其中, 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党同群众的关系如何, 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能否适应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 在新形势下经得起”四大考验、四大危险”, 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将产生深远影响。这就对群众工作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和考验。一是随着党的地位和环境的变化, 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危险增加了;二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 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用权;三是随着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 一些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概括来讲, 就是四句话:“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 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如果说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为了谁, 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依靠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讲的是把群众观点落实党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动中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从认识论上说, 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一) 理论来源的创新。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重要论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在我们党内, 毛泽东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 这就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的工作路线有机统一起来, 把党的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 上升为党的认识路线, 表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达到了成熟。所以说,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我们共产党人群众观的坚实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从此打破了唯心史观在人类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群众史观也根本区别于以往的“英雄史观”。
(二) 执政模式的创新。
群众路线在执政理念和方略上都有自己开创性的内容, 体现了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的高度统一。一方面, 在执政理念上代表了最进步的思想。“为了谁, 依靠谁”的问题, 这是任何政权绕不过去的基本的政治哲学命题。比如资产阶级政权给出的回答有所进步, 但同样逃不脱代表少数人的利益窠臼。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给出了一个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的全新回答。这个回答为我们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定位, 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我党没有任何自身的特殊利益。另一方面, 在执政方略上创造了全新的政治参与模式。美国著名学者哈里·哈丁长期研究中国政治, 他给了群众路线一个颇具意味的解释:“当今对公众参与政治模式的讨论似乎假定, 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一扇门, 决策者在里面, 公众在外面,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无非是把原来紧锁的门改装成虚掩的弹簧门, 公众参与就好比公众推开了那扇门, 得以登堂入室参与屋内的游戏。不过矜持的决策者却不会走出户外。”毛泽东等中国革命的领导人对参与的理解截然不同, 他们主张决策者必须走出户外, 主动深入到民众中去, 这就是著名的“群众路线”。深入对比一下, 两者着眼点根本不同, 大家比较关注的公众参与模式是要把民众请进来, 强调参与是民众的权利。群众路线则是敦促决策者走出去, 强调和要求决策者主动、持续地深入群众, 与民众打成一片。这些都是群众路线区别于其他政治参与模式的最生动的体现。
三、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实践创新
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近年来蔚然兴起。这一制度的原创地在云南孟连, 2008年“孟连事件”后, 云南省痛定思痛、举一反三,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 创造了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孟连经验”。“‘孟连事件’暴露出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漠, 不愿做、不会做、不敢做群众工作的问题。”孟连县委书记吴朝武在交流经验时说, 针对存在的问题, 孟连县在全县持续开展以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 教育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 组织1, 000多名党员干部长期深入村寨, 与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让干部在一线摸爬滚打中接受心灵洗涤。“如今, 我们向群众发放民情联系卡, 不仅公开了各级各部门的电话, 而且还印上了‘您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 请与我联系’的温馨话语。”吴朝武说一张张民情联系卡、一部部民心电话、一个个民情联络员, 把被动接访变为主动走访, 使孟连县的干部与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 实现了机关和农村零距离、干部与群众心连心。在总结“孟连经验”等基础上, 2011年12月7日, 云南省召开会议总结了孟连县等地经验, 在全省部署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 组织实施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活动, 全面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新形势 篇3
关键词:信访群众路线
在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矛盾多样多发、社会管理参差不齐、社会问题时隐时现的情况下,许多涉及群众利益、反映群众意见、影响群众感情的问题往往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信访工作可以说是最贴近群众疾苦,最能反映群众呼声,最能维护群众权益,最能检验工作对错的窗口和平台。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站在做好群众工作的高度来审视和谋划信访工作,在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理念的提出和推广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起源于河南省义马市。2005 年 1月,义马市撤销信访局,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群众工作局”,并于 2006 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党委群众工作部,整合公安、城建、国土、民政等职能部门入驻办公,现场解答疑难问题,解决群众诉求,信访量大幅下降,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这种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经验,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 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将这一有益做法转发各地借鉴推广,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010 年 11 月 ,“全国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山东临沂召开,“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被作为 2011 年信访工作体制创新的一个重点提出。会议对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把信访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必修课”、 培养锻炼干部的“大学校 ”、检验民心向背的 “大考场”,坚持领导干部接访、机关干部下访,真正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 一些省、市、县党委成立群众工作部,与信访局合署办公,已成为我国信访工作的新思路,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已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
北京大学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1.加强信访机构建设,明确群众工作理念
2010年,北京大学创立了集督查督办与信访职能于一体的督查室,正处级建制,挂靠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2013年,为进一步突出信访工作职能,学校决定将督查室加挂信访办公室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以利于提高信访工作的高度和力度。
信访办公室明确群众工作理念,提出了做好“领导的助手,部门的桥梁,群众的窗口”的工作定位。作为“领导的助手”,就是要努力不让决策的事情延误,不让领导的批件中断,不让办理的文件积压,不让上访的群众受冷落。作为“群众的窗口”,就是要坚持对领导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相统一, 树立“北大无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真诚地接待每一名上访群众,努力做到群众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有所需,我有所为;群众有所难,我有所帮。只要是政策允许的,就尽最大努力去协调办理,力求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作为“部门的桥梁”,就是要在学校部门与学校领导间、在学校部门与师生群众间,起到桥梁和纽带、联系和疏导的作用。
信访办公室把为师生群众办实事、解决困难当作一项常规工作内容来抓。办公室制作“为师生办实事、解决困难及督办落实情况一览表”,定期通报。2010年~ 2013年,累计为师生办实事、解决困难173件,收到感谢信76件次。其中,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中,信访办及时整理各方面征集上来的意见,建立了分办、督促、整改落实和反馈的工作链条,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事项办结率。按照“边查边改、立查立改”的工作要求,信访办公室协调有关单位对群众关于“增加移动设备网络连接数”“与支付宝合作充值校园卡”等意见进行研究处理,短时间内得以解决,立竿见影的工作作风得到师生好评。
2.畅通群众诉求反映和沟通渠道
2003年,校园网络刚刚兴起时,学校就在未名BBS上专门设立“校长信箱”,供师生开放性发帖和讨论交流。该信箱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近年来,学校信访部门请校内各单位设立了督查和信访联络员,请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各自业务领域内的帖子答复处理工作。对于学生长时间在BBS上呼吁的“两卡合一”[2]和“清理太阳卡” 、学生宿舍安装空调等问题,学校领导多次研究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最终得以解决,得到师生高度赞扬。
为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便于师生反映意见和建议,2011年9月起学校在校园主页设立书记信箱、校长信箱。与BBS“校长信箱”的开放性不同,主页上的“书记信箱、校长信箱”是一对一的群众来信,海内外、校内外的师生、校友、家长等都可以给学校领导写信。学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信箱工作,率先垂范,亲自批阅来信。信访工作部门按照学校领导“有呼必应、每信必复”的要求处理来信,制定了相关工作规范和制度要求,每天对信箱来信进行整理和登记、分办和汇报。2011年9月~ 2013年11月,共收到来信3,322封,答复处理2,698次,答复来信1,229封。为了方便群众更直接快速和全面地反映问题,2013年5月,学校专门设立信访接待室,并将办公地址和接访电话在校内办公网页和党办、校办主页上予以公开。
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具体举措,2013年9月,学校还设立了校领导接待日制度,校党委、行政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公开透明、规范有序、沟通互动、方便群众的原则,轮值接待师生和校内外群众来访,听取意见和建议, 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师生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学校党委还在学校主页醒目位置设立网络意见箱,欢迎广大师生反映问题,建言献策。
3.提升信访工作质量
提升信访工作质量,不是靠堵截拦访,而是要依托信访工作干部,把思想工作和化解工作做到实处,把管理和服务工作延伸到调研中、决策前,使新生信访案件得到及时解决、快速处理、随时化解;沉积信访案件找准症结,把握政策,促其接受;易生信访领域管住源头,堵住漏洞,不引发信访事由。2013年,暑期学校召开的党委常委会上,党委书记朱善璐特别强调:“信访领域急难险重,是考验和锻炼干部的地方”。近年来,学校不断充实信访工作队伍,并且创造调研、培训、学习等多种机会加强能力建设,近期学校还拟请相关职能部门干部到信访办公室轮岗挂职。
信访工作事关群众利益,必须善于协调和动员主管领导和主责部门的力量,发挥“领舞”的作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北京大学信访办公室挂靠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且兼具督查、督办的职能,因此在统筹协调、督办落实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基本上形成了“信访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单位齐抓共管”的大工作格局。近年来,通过信访工作协调会、联合接访、专项工作小组等方式,信访工作部门顺利地推动了工作交接、衔接,妥善处理了若干信访问题和复杂事项。相关信访事项的过程进展通过《北京大学信访与督查工作简报》《未名BBS校长信息舆情专报》《北京大学信访工作专报》等形成信息,及时汇报或通报。
信访工作部门在接触群众的前沿,比较了解群众的诉求,知道矛盾的多发点、群众情绪的易燃点,也比较知道政策的方向该如何顺应民意,顺利实施。北京大学信访办公室充分发挥这种“接地气”的优势,加强对信访案例的分析和对社情民意的调研,进而延伸到对学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建言献策,帮助相关职能部门从源头上做好管理和服务,减少工作漏洞,从根子上堵住或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信访办公室一方面注重分析信访案例是否具有普遍存在性,以便加强“面”上治理;另一方面分析信访事项是否暴露了学校管理工作上的疏忽和瑕疵,以便加强制度管理和源头治理,从而使信访工作不囿于一时一事的解决,而寻求帮助改进学校工作内容、程序和态度等方面工作。相应的,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也越来越重视信访部门的作用,在出台一些与师生利益相关的制度措施前,会征求信访部门的意见并将相关政策解释依据报信访部门备案,基本上形成了“以信访问题管窥服务管理,以科学管理减少信访问题”的良性互动局面。
参考文献:
[1]《信访改革启动:真正把群众当亲人》,载《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7月第27期.
[2]两卡合一,即将校园卡和太阳卡这两种均具有食堂用餐消费功能的卡片合二为一,经过清理整顿,使原本持有两种就餐卡的改为取消太阳卡,仅持有校园卡就餐,从而减少就餐卡出租出借和利益寻租行为,缓解食堂就餐拥堵现象.
[责任编辑:于 洋]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新形势 篇4
时间:2010-11-24 08:02:21来源:大众日报
11月22日至23日,全国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临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动真感情拿硬措施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使信访工作在更好地服务群众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主持会议。中央纪委副书记张惠新,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沈跃跃,中央政法委秘书长周本顺,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赵胜轩,国务院副秘书长汪永清,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央联席办主任、国家信访局局长王学军出席会议。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在会上作了发言,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致辞,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刘伟出席会议。
会上,山东、河南、山西、四川、广西、江西、辽宁、黑龙江等8个地方的负责同志先后介绍了近年来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说,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我们党成立近90年来的奋斗历程充分说明,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最直接、最现实的群众工作。许多地方信访总量下降、信访问题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是重视群众工作、下工夫做好群众工作的结果。特别是山东、河南等地近年来探索形成的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经验做法,不仅解决了大量信访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各地要认真学习借鉴。
***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这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遵循,也是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重要遵循。为此,一要贯彻群众路线,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从源头上预防信访问题。要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力推动各地建立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事先听取群众意见,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做到有明显不稳定风险的政策不出台、绝大多数群众不支持的项目不立项、劳民伤财的事情坚决不干。二要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尤其是民生困难,从根本上减少信访问题。信访难点大部分都是民生热点,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就抓住了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的现实着力点。必须动真感情,必须拿硬措施,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尤其是群众反映强烈的房屋拆迁、涉法涉诉、国企改制、土地征用问题和住房、看病、就业、上学等基本民生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夯
实党的执政根基。要把做信访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必修课”、培养锻炼干部的“大学校”、检验民心向背的“大考场”,坚持领导干部接访、机关干部下访,真正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要坚持用群众观点思考问题,站在群众立场处理问题,多做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工作,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四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做好信访工作。把群众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村居、社区,延伸到楼宇、小组,建立群众信息员队伍,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群众工作网络,形成群众工作大家做、共同做、就近做、随时做的良好局面。
***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加强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研究探索,把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经验推广好、完善好。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统揽不包揽,重点在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发挥职能部门作用上下工夫,在提高水平、增强实效、更好服务群众上下工夫,确保这项工作有序推进、健康发展。
姜异康在发言中指出,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首先在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核心在于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在于完善群众工作载体、畅通联系群众渠道,关键在于创新工作思路、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矛盾化解新格局,根本在于充分发挥机制制度的保障作用。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同志、马凯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虚心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新方法新载体新途径,为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新形势 篇5
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摘登
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并对相关工作作出了部署。今年2月,中央又专门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分别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就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作出的全面系统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我省呈现“三少一降”的可喜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大局稳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新挑战,影响社会稳定的国际国内因素还很多。
从我省情况看,这些年来我省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总体稳定、趋势向好,呈现出群体性事件少、刑事发案少、安全生产事故少、信访总量持续下降等“三少一降”的可喜局面。同时必须看到,当前影响全省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少,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规避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到10000美元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人们心理容易失衡、社会管理容易失控的矛盾凸显期。
我们正处在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这一阶段,既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又要确保社会稳定,如何规避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是一个
重大而现实的挑战和考验。
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具有客观必然性
我国及我省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我们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走完了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势必在我国相对短的时间里集中表现出来。因而,在这一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比较集中,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毋庸讳言,出现这些矛盾和问题,也与我们工作上的不足有密切关系。比如,在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和管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在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存在着手段单
一、方法简单,重治标、轻治本,重管理、轻服务,重事后处置、轻源头预防,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等问题。在力量配备和工作重点上,存在着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社会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在工作作风上,存在不深入、不扎实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
要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执政能力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事关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进一步部署,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深谋远虑的重要决策。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否则就会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正确看待我国现有的社会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
总的看,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总结吸取我国历史长河中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世界上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但是绝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现有的管理制度以及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更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管理模式。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紧紧把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国
家长治久安这个大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内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就是做群众工作。两者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一定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始终,一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始终,一定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彻始终。要把群众工作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群众工作水平的提升促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以社会和谐稳定的实效检验群众工作的成效。
做好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总要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进一步营造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社会矛盾没有变。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
我省仍然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从现实情况看,我们既面临不少“发展中的烦恼”,但更多更主要的还是发展不足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实现江西崛起的根本途径,也是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根本之策。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不加快发展,就无法缩小同全国的差距,不仅难以解决许多社会矛盾,而且势必产生更多社会矛盾,保持全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点要十分清醒,不能有半点含糊。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防止和克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不断提高发展层次和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更多地享受到发展成果。这一点同样要十分清醒,不能有半点含糊。
严格禁止引进和发展高污染项目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反复强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再三重申“三个坚决不搞”。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并未很好贯彻落实。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经济发展了,清洁水源和清新空气却没有了,甚至人的健康和生命都受到严重威胁,这样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当前,全省正在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是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一难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在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三个坚决不搞”的原则,严格禁止引进和发展高污染项目。对于不听招呼,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必须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在法定范围内尽量就高不就低
近几年随着我省城镇化提速、工业园区扩建、重大项目大量开工,涉及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纠纷持续增多。我们一直强调,征地拆迁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各地拆迁规模可能更大,工作难度也更大。我们不能因为有难度就不拆迁、不发展。但是,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政策和程序,规范操作、理性拆迁,决不能搞强制拆迁。
要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善待群众,厚待群众,补偿标准在法定范围内尽量就高不就低。特别要高度重视部分地方出现的“无土地、无职业、无社保”的“三无农民”问题,切实落实好失地农民的后续保障政策,最大程度地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治理社会的根本之策
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没有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就没有今天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的攻坚期。旧体制长期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交织并存,改革的阻力和难度增大是必然的。我们绝不能遇难而退、回避矛盾,更不能怀疑甚至否定改革。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把难题、“包袱”留给别人或后人是缺失责任意识、不敢担当的表现
要敢于正视问题、触及矛盾,敢于碰硬、勇于攻坚,为长治久安破除制度障碍,提供制度保证。我省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下进行的。通过改革,不仅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职工得到了更多实惠,而且也没有出现改革之初我们所担心的大规模群体性上访,相反涉及企业和职工问题的信访量继续呈大幅下降趋势。这充分证明,任何一项改革创新举措,只要思路对头、操作得当,不仅不会影响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认真总结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经验,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特别是重点领域的改革。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改革之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决策,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发展活力。小平同志多次指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小平同志还说过,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扩大也是客观事实。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建设绿色江西、和谐江西、幸福江西。
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表明,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环境、国家的长治久安,建立在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上。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浸透到血液中、骨髓里,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切实抓好抓实。
下大力气解决多数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着眼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需求,切实落实普惠性民生政策,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促进社会公平。
当前,要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要多渠道扩大就业,全方位推动创业,特别是要加强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水平。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居民住房保障水平。要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提高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教育差距,切实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创作出更多优秀文化作品,让我们的文化多一些“红色”、“绿色”,少一些低俗和颓废。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更加重视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
各级党委、政府要时刻关注平均数下的不平衡,真心关怀、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要重点关注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遭遇天灾人祸的家庭和零就业家庭,孤寡老人,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以及生活屡受挫折人员等特殊群体,高度重视未就业大学生、新一代农民工的生存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特殊困难,绝不能让任何一个人生活不下去。
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
要扎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整合基层政法、综治、信访、城管、民政、人保等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的职责权限,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要强化基层政权组织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做到工作有条件、服务有平台、管理有手段。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努力实现实时、动态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的快速反应力。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团结教育服务群众、化解社会矛盾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身上,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增强基层管控能力。
对思想观念层面的问题,坚持疏导为主、虚实结合
所谓疏导为主,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教育引导中,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既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又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讲究方式方法,防止空洞的说教。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一方面要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正如马克思所说,空谈和实干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落实到解决好具体问题、处理好现实矛盾之中,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的主流和支流
用事实说话,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这是我国发展的主流;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是难免的,这是支流。解决这些矛盾问题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绝不能把支流当主流。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公平正义
当前社会上的许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与社会的公平正义联系在一起。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公平正义是历史的、相对的、具体的,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必然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党和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社会应发挥协同作用,社会每个成员应培育公平正义之心。要把党和政府已经和正在采取的措施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讲清楚,努力使大家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化解在部分社会成员中滋生的“仇富”、“仇官”心理。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腐败问题
要引导人们认识,消极腐败现象是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是世界性的难题,与社会主义制度、与改革开放没有必然联系。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我国的反腐败形势,既不回避腐败问题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域还很严重,同时用大量事实证明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和巨大成效,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解决腐败问题的信心。
引导人们学法、守法,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民主权利、表达利益诉求
守法,是社会的底线,也是社会管理的基石。我们国家这么大、情况这么复杂,必须让全体社会成员懂得,强调民主、维权是必要的,保护群众利益是必须的,同时,不能没有法制约束,不能放弃依法管理,否则社会就会乱套、出大问题。要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普法教育,促使全体公民学法、守法,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的良好习惯,克服和防止信“访”信“闹”不信“法”等不良习惯。
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一是必须克服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倾向,树立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补齐社会管理的“短板”。二是必须克服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的倾向,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包打天下的做法,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必须克服重管理防范、轻服务的倾向,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社会管理的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充分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四是必须克服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的倾向,树立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和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努力摆脱往往是事后应对的被动局面,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激化,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五是必须克服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的倾向,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努力改变社会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一罚了之、一关了之、一禁了之。
党委领导是根本
各级党组织必须把社会管理牢牢抓在手上,摆在重要位置。要像经常分析经济形势那样,经常分析社会形势,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社会管理。既要发挥好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
和广大党员在团结服务群众、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政府负责是关键
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直接管理经济活动的职能,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理顺社会管理部门的关系,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切实防止和避免政府管理越位、错位、不到位的问题。
社会协同是依托
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在基层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
公众参与是基础
要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探索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积极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同时,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增强公众法制意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把维护群众权益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的手中
我们党是执政党,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尤为重要的是更好地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表率作用和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健全党委、政府的决策机制,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避免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引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主动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主动调解矛盾纠纷,主动回应公众关切,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把维护群众权益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的手中。
应急处置能力是社会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这些年来,我们成功战胜了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洪涝灾害,较好地处置了几起较大的突发群体性事件。目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既有社会矛盾和问题与新生社会矛盾和问题将长期存在。一方面,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避免发生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探索应急管理工作的规律,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要进一步理顺各级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完善应急决策指挥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承担着维护一个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职责,要切实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见微知著,力争把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化解在“微风乍起”之时。要有快速的反应力,面对突发事件要多谋善断,及时准确判断事件的性质,敢于负责,勇于站在第一线,抓住应对和处理的最佳时机,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控制事态发展。要有细致的疏导力,以坦诚真诚的态度与群众面对面沟通,耐心细致做疏导工作,及时化解群众情绪。要有坚韧的内定力,处变不惊,忙而不乱,始终保持冷静、理智,坚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内处理问题。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敢于面对媒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尤其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向社会发布信息,避免因信息不畅或信息失实使事态扩大。各级领导要善于管理好用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这是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源。
紧紧抓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根本点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要紧紧抓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根本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让群众的收入更多一些,安全感更强一些,幸福指数更高一些。
牢牢把握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这个着力点
学会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群众工作,尤其要学会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做群众工作。
切实抓住增强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这个关键点
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用群众的眼光、从群众的角度来想问题、看问题、处理问题,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第一职责,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时刻关注群众的衣、食、住、行,时刻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和安危,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始终站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个立足点
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实行“干部下基层”常态化,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
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新形势 篇6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群众服务工作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近年来,*******党工委围绕进一步畅通为民服务渠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紧密结合辖区实际,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楼院长杂谈”活动为载体,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难点热点问题处理、基层党建基础强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
一、主要做法
(一)编纽带,搭建起党群干群“连心桥”。基层党委、政府要紧密联系群众,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努力满足群众的利益要求。“楼院长杂谈”按照“以人为本,从小事做起,让群众满意”的思路,急居民所急,想居民所想,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各种便民、利民、爱民活动,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有效地改善了党员和群众的关系。一方面,通过亲自参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另一方面,通过良好的“楼院长杂谈”运行机制,构建起了党员联户、党群联心的工作网络,使广大居民群众切身体会到党的温暖和关爱,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搭平台,创新党员服务群众形式。一是“心贴心”设想,实现了常关注。老百姓居家过日子,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楼院长是整个楼道的“大管家”,对居民遇到的急事难事可以在第一时间 1
关注、在第一时间帮助,解决不了就向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反映,基本实现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二是“零距离”对话,实现了常联系。楼院长来自居民的家门口,见面打个招呼,唠个家常,左邻右舍在沟通的时候由于没有心理隔阂和防范,上级政策、会议精神和部署工作任务在群众中的落实情况就可以进行较好地把握,从而使党委、政府面向群众服务时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亲情式”关怀,实现了常服务。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根据楼院长上报的事项进行分类整理,以社区承办单和街道督办单的形式,初步形成了送安全、送健康、送文化、送岗位、送温暖等五大系列30余项服务内容,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里。
(三)强抓手,助推居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楼院长杂谈”使党和政府的工作触角延伸到了楼院,进一步完善了“街道--居委会--楼院长--居民”纵向管理的四级链条,从而使楼院长真正成为传达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收集员、化解矛盾的调解员和解决困难的指导员,在社区维稳、为民服务、社区建设、督促机关作风改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在楼院长们的倡导下,社区党员、群众先后自发建立了老党员督察队、治安巡逻队、文体宣传队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了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良好氛围。
(四)畅渠道,健全群众利益表达、权益维护机制。“楼院长杂谈”通过总体布局、局部实施的方式在街道和社区两个层面贯彻实施,形成了街道与社区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的运行机制。在街道,通过实施“重大工作部署”、“阶段性工作意见征询”、“热点问题问计”、“专项工作通气”、“社情民意征集”等机制,及时听取居民就阶段性工作的绩效、工作中的不足、需要改进的方面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街道指定专人进行汇总梳理,并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校,确保工作有效推进。在社区,通过开展“工作情况点评”、“工作活动动员”、“难点问题交流”等活动,使居民群众对基本方案、工作步骤有所把握,对因某项工作推进引发群众意见较大的,在调动楼院长带头协调作用的同时,吸纳居民代表参与杂谈,共同进行意见征询,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诉求,以便提前介入、破解难题、化解矛盾。
(五)促和谐,营造安定祥和的发展氛围。“楼院长杂谈”在实际运作中,坚持用良好的人格、良好的人缘凝聚群众,用深厚的感情、深入的工作联系群众,认真做好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凝聚人心等工作。比如,每年汛期到来之前,楼院长们主动开展房屋危漏情况排查,提醒居民汛期安全。又如,每年入冬前,楼院长们主动提醒用土暖气取暖的居民疏通烟道,并对存有烟筒陈旧、电线老化等问题的住户帮助排查检修。再如,对特困、残疾、孤寡家庭无法解决问题的住户,及时上报,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协调资金帮扶修缮。通过一系列常态化、全覆盖的扎实、细致、贴心服务,解决了大量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实现了以稳定保和谐、以和谐助发展的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发展减少了阻力、增强了活力、形成了合力。
二、实际效果
截至目前,“楼院长杂谈”共开展活动52期,收集意见建议160多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5000多份,组织人员开展各类送服务活动168次,解决实际问题150多件,使居民从生活中的小事中见到了真情、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关爱。实践证明,“楼院长杂谈”这种“沉
到底的群众工作模式”,在社区工作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居民群众合理化建议多了,带着情绪上访的少了。“楼院长杂谈”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及时了解、登记、上报,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稳控、早报告,协助处理矛盾纠纷,做好理顺群众情绪的工作,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社区选取的157名政治素质高、社区情况熟的楼院长、老党员作为信访信息员和矛盾调处员,全面掌握楼院的大事小情,对居民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并在能力范围内相机处理部分小矛盾、小纠纷,有效延伸了街道党工委的信息和工作触角,在成功化解清繁里房产证办理、文建印刷厂集资建房、国大回迁安臵、标准件厂和半导体三厂破产企业职工等热点难点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众多的矛盾纠纷解决在了基层,解决在了萌芽状态。
二是社区工作主动配合的多了,消极抵触的少了。“楼院长杂谈”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保障了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调动并保护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如在国际安全社区建设中,街道党工委充分征询民意,广聚智慧,吸引居民参与,使居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广泛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安全社区的成功落户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在安全社区创建过程中,共成立各种志愿者队伍20余支,以各种方式经常性参与活动人员1000余人,参加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推广活动500余场次,呈现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喜人局面,世界卫生组织对*******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认可,称赞*******是全球典范社区。
三是工作人员主动服务的多了,被动应付的少了。“楼院长杂谈”通过楼院长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及对社区服务工作、机关工作人员作风的监督评价作用,使工作人员提高了主动服务的意识和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境界,促使他们自觉、主动、饱含感情地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切实做到了情况在一线掌握、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现在,办事处机关工作人员对社区楼院进行了逐一包挂,通过常态化、覆盖化的入户走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切身感受群众疾苦,反馈群众诉求,帮助办理了包括安装一户一表、解决如厕难、清理楼道乱摆乱放等诸多实事,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受到了居民群众的广泛赞誉。目前,在*******社区,居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已经成为检验工作人员是否称职、工作是否到位的标准,而且这种思想已经牢固树立并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做好为民服务工作,群众观念要“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群众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与群众建立起真情实感和血肉联系,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启示之二,做好为民服务工作,群众参与要“广”。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和认可,任何工作都必将如无源之水,失去生命力。为民服务光靠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楼院长杂谈”发扬“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和“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奉献精神,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切实将各种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
楼院,大事不出社区,人人关心互助,家家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启示之三,做好为民服务工作,工作机制要“通”。操作性强、认可度高的为民服务工作机制,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楼院长杂谈”从街道和社区两个层面,明晰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内容,理顺办理机制,更加结合实际,更加贴近群众,从而使为民服务变得更高效更便捷。
新形势下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 篇7
关键词:新形势,教务管理,创新
一、引言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流。高等学校教务管理的内在规定性与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状况, 势必要求我们深入思考教务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而改革与发展的唯一路径就是教务管理的创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那么, 作为肩负人才培养、民族兴旺发达特殊使命的高等教育, 如何适应和超越这一时代精神, 构建创新的管理机制, 是每位教务管理工作者必须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二、学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
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近一段时间, 特别是教育部在高校实施本科教学评估的新形势下,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学校内部创新氛围不浓;管理观念陈旧, 管理方法滞后, 教务管理队伍薄弱。由此可见, 我们仍急需开展高校教务管理创新的思考和研究。无疑, 此创新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具有不可预估的重大意义。
三、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1. 学校内部创新氛围不浓。
高校教务管理创新并非是教务管理者单方面的行为。它是在学校管理者的倡导和设计下, 由学校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的有目的性的行为。高校教务管理的各种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学校的创新氛围。如果学校中人们的思想僵化, 满足现状, 不思进取, 缺乏创新欲望, 个别学校领导者作风专制, 压制民主, 就不可能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缺乏一个具有活力的创新机制, 学校管理者的任何创新活动也就无法推行下去, 更谈不上教务管理创新。
2. 管理观念陈旧。
学校教务管理理念指导着学校管理行为, 在不同管理理念的作用下, 产生的管理行为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如有关媒体曾对有关高校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 结果显示, 现在不少学校的管理人员在管理观念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物本管理阶段, 管理上只重财物, 而不重视管理人才, 现代教务管理实践所必需的现代创新管理理念还比较缺乏。
3. 管理方法滞后。
过去管理方法有行政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目标管理方法等, 目前在管理方法和创新方面, 增加了学术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等。教务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头戏, 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提高。如教务人员处于被动局面。不过可喜的是, 在某些合并高校教务管理方面已与做得最好的学校管理模式接轨, 例如对于学生成绩管理, 安排课表、调课、申请教室, 英语四六级, 计算机等级考试全部实现了网上操作, 提高了办事效率, 使教务管理整体上提高了层次。
4. 教务管理队伍薄弱。
首先, 从教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上看, 仍有少数管理人员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 习惯于按指示、文件、经验办事的多, 有创新精神的少。即使部分受过系统训练的人员, 开拓创新意识也不够。其次, 教务人员工作繁杂、压力大、责任重, 地位不高, 使得许多人不愿干教务管理这一工作, 教务管理队伍不稳定。再次, 教务管理人员整天陷入繁杂的管理事务, 很难抽出时间进行自我充电和业务培训提高。这些在客观上限制了教务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高校教务管理创新的思考
1. 构建新的教务管理模式。
教务管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日常管理工作之一, 它涉及到校、院、系和师生诸多方面的工作。随着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等教育对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采用新的管理模式来提高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此外, 教务管理日常工作比较烦琐, 相对而言很难达到高效准确。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务工作的质量, 改变教务管理模式成为必经之路。往日的管理模式相对比较混乱, 多头管理等现象比较严重。此时如果有了新的模式能够使得力有所使, 时有所用, 则将是管理的一大进步。
2. 加强教务管理队伍建设。
有条件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 由学校教务管理职能部门牵头, 让教务管理人员出国参观学习, 引领教务管理人员参观一些名校的管理流程, 借鉴、学习国内外学校的先进管理理论、经验,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提高创新管理水平之功效。同时, 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教务管理专家、学者到校讲学, 积极开展人员交流, 以开阔视野, 汲取经验, 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 并在进行学校教务创新管理的过程中,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自身的培养目标、学术气氛和管理体制等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其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与责任心, 帮助他们树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敬业意识和任劳任怨、勤恳工作的奉献精神。二是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和知识更新。要使管理人员在管理内容、方法上有所革新, 把管理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三是正确运用激励原则, 调动教务管理人员创新积极性。管理者本人要不断充电, 领导也应提供学习新知识及成长的机会。
3. 推进高校教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高校要整合学校软硬件资源, 加大教务管理基础性工程的投入, 加快研制开发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计算机界面系统, 使教务管理者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信息, 使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相关信息, 并使毕业生推销自己所必需的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上迅速传递。
4. 积极开展对教务工作的评价工作, 促进教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高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对教务管理工作情况的检查、指导和评价工作。要根据高校教务管理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评价标准, 认真进行评价。要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 对在教务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展示他们的建设成果, 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对教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突出性的问题, 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日益信息化、现代化, 对高校的教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深人思考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问题, 改善管理创新的内外部条件, 为管理者提供创新探索的环境和机会, 使管理体制向自主型、服务型、实效型转变。教务管理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涉及到观念的更新, 体制的改革等多个方面。但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教务管理一定会不断前进, 从而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实现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与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强.现代高校管理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141.
[2]葛道凯, 李志宏.适应形势发展推进教学管理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8) :6-8.
[3]王诚怡.加强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1) :132-134.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新形势】推荐阅读:
全国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08-27
新形势下乡如何做好群众工作07-05
乡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总结10-25
5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07-17
新媒体公安群众工作11-18
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创新05-15
创新人大工作思路 破解群众信访难题08-16
如何做好新时期企业的群众工作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