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仲裁员的任职资格(共7篇)
成为仲裁员的任职资格 篇1
一、我国关于监事任职资格的规定
1. 积极资格。
(1) 《公司法》第一百一十八条第2款规定:“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 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 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 (2) 《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也规定监事由股东代表和公司职工代表担任, 公司职工代表担任的监事不得少于监事人数的三分之一。 (3)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2002年1月7日证监发[2002]1号) 第六十四条:监事应具有法律、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监事会的人员和结构应确保监事会能够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及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
2. 消极资格。
我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条第1款和第一百一十八条第2款对监事的消极资格作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1)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2) 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被判处刑罚, 执行期满未逾五年, 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 执行期满未逾五年; (3) 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 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 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三年; (4) 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并负有个人责任的, 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三年; (5) 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我国《公司法》对监事任职资格的有关规定, 几乎都属于消极资格的内容;对监事任职的积极资格只是作了一般的身份限制。对监事的国籍条件、年龄条件、专业知识、执业经历未作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了监事应具有法律、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该规定比较模糊, 不够明确具体。再者,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属于部门规章, 效力层次较低。
二、现状:监事会不“监事”, 监事素质低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被视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毒瘤”, 扰乱了证券市场的运行秩序, 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美国资本市场有以安然、环球电信、世通、施乐财务造假为代表的丑闻事件。财务造假在我国股市频繁上演, 如东方电子、亿安科技、蓝田股份、银广夏、科龙电器案件。蓄意的会计造假行为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公害。经过股权分置改革,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取得股票流通权后, 可以直接从二级市场股价变化获得巨额利益, 而且国资部门也把公司股价列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由此将增强其操控上市公司虚假披露的动机。随着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 上市公司管理层在二级市场巨大利益和业绩考核压力的驱使下, 有更强的造假冲动。股权激励的施行, 在绩效评价上无论采用会计评价法 (accounting-based) 还是股价评价法 (stock-price-based) , 在激励手段上无论是支付现金还是股票或者股票期权, 都有共同的严重缺陷---易诱发管理层操纵股价、虚构收入与利润。某些公司管理层为了个人私利而在财务数据上大动手脚, 蓄意抬高公司股价以中饱私囊。
根据《公司法》和《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2006年修订) 》的相关规定, 监事会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督机关, 财务监督权是其重要的一项职权。监事会可以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 如查阅公司账簿和其它会计资料, 核对公司董事会提交股东大会的会计报告、营业报告和利润分配方案等会计资料等, 发现疑问可以进行复核等。但这些上市公司在案发前都没有听到监事会的监督声音。据调查显示, 在2009年度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中, “监事会责任”这一指标得分仅为43.4分, 在各个指标中居倒数第二;另据数据显示, 监事会的责任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在过去三年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我国当前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反思。监事会未能发挥应有监督作用有多种原因, 如监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职权有待加强等, 监事自身能力欠缺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主要由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纪委副书记、财务科长组成, 有的公司将监事会搞成养老院、休养所。监事会组成人员文化素质较低, 监事会组成人员与其他高管人员的文化程度差别非常大。素质较低的监事很难对素质较高的董事们和经理层进行监督。
三、正确行使监督权要求监事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根据《公司法》及相关规定, 监事会享有财务检查权, 董事、高管人员职务行为合法性、合规性监督权, 公司业务调查权等权力, 正确行使这些权力就要求监事具有财务、法律等专业知识和经验。
1. 正确行使财务检查权的需要。
根据《公司法》第119条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2006年修订) 》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 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1) 应当对董事会编制的公司定期报告进行审核并提出书面审核意见; (2) 检查公司财务。据此监事会享有财务检查权。公司财务为公司经营情况的综合反映, 也是股东利益、债权人利益关系的体现, 因此是监督的主要内容。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2007年修订) 》的要求, 公司年度报告中的财务报告必须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审计报告须由该所至少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字。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监事会只是通过阅读上市公司即将披露的财务报告的方式来检查公司财务。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必须要经过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并签署意见之后才能公布, 在正常情况下, 因为要对自己的审核意见负法律责任, 外部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年报的审核既细致, 又专业。而监事会成员的财务知识一般都远不及外部注册会计师, 在实践中, 我们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份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监事会报告”对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意见提出异议的。
根据我国《公司法》, 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依据公司章程规定, 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规定, 董事会有权向股东大会提请聘请或更换为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对公司聘用、解聘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决议的权力专属于股东大会。因此, 对聘请或更换为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 股东大会有决定权, 董事会仅有提议权。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 这种分离在上市公司中更为彻底。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上市公司股权分散, 股东不能对公司进行有效的控制, 控制权会实质掌握在内部经营者手中。这样, 在聘请或更换为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这个问题上, 董事会的“提议权”会膨胀为“决定权”。财务报告的审计权交给了会计师事务所, 但是会计师事务所又是由上市公司出钱聘请的, 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按董事会意图出具审计报告, 董事会就变更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怕失去客户, 断了财源而可能顺从董事会的旨意。汉密尔顿认为, “就人类天性之一般情况而言, 对某人的生活有控制权, 就等于对其意志有控制权。”将注册会计师的财源置于董事会的施舍之下, 注册会计师会根据董事会的意图出具审计意见。监事不能迷信会计师事务所, 应该有能力对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作出自己的判断。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丧失了独立性, 年度财务报告会失真甚至虚假, 更需要监事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形成独立的判断。
2. 正确行使对董事、高管人员职务行为合法性、合规性监督权的需要。
根据《公司法》第119条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2006年修订) 》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 监事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 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以及股东大会决议都是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规则, 必须认真遵守。监事会切实对董事、高管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进行合法性、合规性监督, 才能使董事、高管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和所执行的公司业务符合法治化的要求。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 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也有新的表现:股份“全流通”后, 相关各方对股价更为关注;公司并购、资产重组越来越多, 各种内幕信息自然会增多;市场规模扩大, 投资者交投活跃, 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股价并从中获利的动机随之增强。近一个时期, 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案件有增加趋势, 并呈现内幕交易更隐蔽、市场操纵形式更多样、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交织一起等新的特点, 给证券执法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证券执法任务十分艰巨。对内幕交易或市场操纵案件的调查、认定和处理是证券监管领域的世界性难题, 也是我国证券执法的难点和重点。
证监会已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 借鉴发达市场经验, 针对目前市场情况, 进一步制定了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认定标准。《内幕交易认定办法》对内幕人的认定做了细化, 补充了内幕人、内幕信息的范围, 对当然内幕人、法定内幕人、规定内幕人和其他途径获取内幕信息者的举证责任进行了合理划分。《市场操纵认定办法》将一些典型的操纵手法, 如虚假申报、抢先交易、蛊惑交易、特定交易、尾市交易操纵等行为纳入了认定范围。要求监事对内幕交易行为和市场操纵进行监督, 从现有监事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历看, 是他们力所不及的。
3. 正确行使公司业务调查权的需要。
《公司法》第199条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2006年修订) 》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监事会发现公司经营情况异常, 可以进行调查;必要时, 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协助其工作, 费用由公司承担。据此, 监事会还具有公司业务调查权。
本规定专门强调了对监事会的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功能, 即监事会在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发现经营情况异常事时, 可以就特定事项行驶调查权, 进行监督。具体手段包括查阅公司财务文件, 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询问, 要求其对某一具体事项进行说明等。在必要的时候, 监事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评估师等专业机构人员协助调查, 所发生的费用有公司承担。这为监事会履行职责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公司业务调查权对于监事会来说是一个新型权力, 监事会如何行使这项权力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至于何为“经营状况异常”、何为“必要时”, 法律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或者指引性的规定, 实践中由监事会根据商业经验和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但值得注意的是, 公司设立的最终目的是营利, 而公司的运营效率的高低对于公司能否营利是至关重要的。监事会在行使业务调查权时, 应避免干扰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既要行使业务调查权, 又不能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 对于欠缺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监事来言, 实在勉为其难。
四、英国、法国对监事资格的规定
1. 英国。
在英国法中, 监事被称为查账员或审计员。《英国公司法》 (1989) 特设一编对审计员的资格进行了严格规定。
依英国《公司法》第25条、26条之规定, 无论是个人, 事务所, 还是合伙, 均可被任命为公司审计员。但是, 对合伙组织的任命并不等同于对合伙人的任命, 除非在任命时有相反的意思。并且, 在合伙担任审计员时, 其资格可延续继承。
英国法看好外在审计人的会计专长和执业经验, 倚重中介机构的商业信誉和审慎、持重的工作作风, 并经由郑重的委任程序和优厚的身份保障措施保证其职能的稳定。
2. 法国。
法国公司法明确规定, 监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在专门会计师和认定会计师协会的名册上登记;具备一定条件的认定会计师;具有高等会计考试合格证书;具有金融、会计、司法等方面的实际经验, 在相关事务所工作15年以上。由此可见, 法国的监事任职资格是非常严格的。
五、我国关于监事积极资格的相关规定
1. 行政法规。
《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第18条规定监事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熟悉并能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 (2) 具有财务、会计、审计或者宏观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比较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3) 坚持原则, 廉洁自持, 忠于职守; (4) 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和文字撰写能力, 并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暂行条例》第18条规定:“监事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熟悉并能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金融、经济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 (2) 具有财务、金融、审计或者宏观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比较熟悉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工作; (3) 坚持原则、廉洁自持、忠于职守; (4) 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并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这两部行政法规对监事资格的规定都很笼统, 很模糊。
2. 部门规章。
《证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监管办法》第九条规定, 取得董事、监事任职资格, 除应当具备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基本条件外, 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从事证券、金融、法律、会计工作3年以上或者经济工作5年以上; (2)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 申请除董事长、监事会主席、独立董事以外的董事、监事的任职资格, 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具有从事期货、证券等金融业务或者法律、会计业务3年以上经验, 或者经济管理工作5年以上经验; (2)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第十条规定, 申请董事长和监事会主席的任职资格, 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具有从事期货业务3年以上经验, 或者其他金融业务4年以上经验, 或者法律、会计业务5年以上经验; (2)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者取得学士以上学位; (3) 通过中国证监会认可的资质测试。
《证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监管办法》和《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对监事资格的规定明确具体, 可资借鉴;但它们属部门规章, 法的效力等级较低。
六、建议
上市公司股东人数动辄数万、数十万并不为奇。上市公司股东人数众多除了绝对数大以外, 还呈现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股东主要为社会公众, 自然人占股东总数的绝大多数;二是股权分散, 股东的多数为持股数额少的中小股东;三是由于股票转让方便, 股东变动十分频繁。上市公司在股东构成上的这些特点, 也因此产生了信息披露、“一股独大”, “内部人控制”, 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等一系列特有的法律问题。正是由于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紧密联系, 影响大, 涉及面宽, 直接关系到众多相关主体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各国都把上市公司作为法律规制的重点。为了确保监事会能够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及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 必须提高监事素质。“对于营业之状况、必须熟识情形者, 方能查察。”“即如查账一端, 亦必须谙练簿记之学”。历史和现实证明, 公司管理者能否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 除了需要从制度上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外, 还应当要求权力执掌者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 因此, 从法律上提高公司管理者的“准入门槛”, 即要求其符合一定的资格条件, 并对其设置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建议通过法律对监事的积极资格做出规定: (1) 是监事必须具备法律、财会、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本科以上学历。 (2) 是必须有五年以上的财务、法律、上市公司管理岗位工作经验。 (3) 是通过中国证监会组织的上市公司监事资格统一考试制度。
摘要: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监事任职的积极资格 (只是做了身份限制) , 致使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根本没有监督能力的人担任监事, 严重削弱了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不管是英美法系的英国还是大陆法系的法国都通过立法对监事的任职资格做出明确规定。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证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监管办法》、《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对监事任职资格的规定也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最为彻底, 并且规模巨大, 涉及众多利益主体。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非常复杂, 这就对司职监督的监事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非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士不能胜任监事一职。我国应当通过法律对监事的积极资格做出具体规定。
资格管理,挖掘任职的“内核” 篇2
A企业经历十几年的艰辛创业和发展,已成长为一家集技术投融资、项目建设和项目托管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环境工程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公司拥有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多项,并在印制线路板废水治理、电镀废水治理、印染废水处理、食品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等领域形成了一套成熟、稳定的处理工艺。
随着国家环保法律的强制限制和各类大型工业园区的建立,公司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公司未来几年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专适大型工业园区发展的工程体系,并独立承接工业园区的项目托管。
由于业务领域的延展和项目数量的增多,公司经常出现技术方案一改再改的问题。近期甚至还出现了一次重大失误:一个大型项目在资质申报过程中,由于一份文件过期而导致项目没有中标。这给公司老板带来很大震撼。公司业务设计中,技术人员既是技术方案的制定者也是业务的开展者,随着公司业务增长速度加快,这样的工作方式使高层对下属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开发难以兼顾,加上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着追求完美的性格和不善于同客户进行商务洽谈的特点,导致员工感觉工作压力大,工作成就感低。
为了激励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公司设立了“副经理、副部长”等管理职位,结果却导致公司职位管理混乱,干得好只有“当官”这一条路,提拔上来的人与以前想象的差距很大,但是只能“凑合用”。由于被提拔者管理能力的欠缺和忙于救火式的工作方式,更使得下属的团队意识、能力培养都没有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项目的运作。由于激励手段的单一,使好几名高级研发人员看不到自己的成长空间,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给公司造成了重大损失。
现象解析:传统的以职位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平台的局限
国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类似A企业这样情形的非常之多。他们普遍遇到这样的发展瓶颈:员工职业化程度不高;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业务需要;没有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失衡;好的经验无法传递;业务开拓后才发现没有人才储备,现有的人才离未来的发展差距过大。
传统的以职位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是针对某一职种的“一个职位”,反映的是一个职位对企业战略中应负的责任。而企业基于业务发展,往往需要为某一职种的员工,依据其不同的能力设立成长阶段路标,关注的是其能力的成长。这个能力不是抽象的能力,而是组织基于成果经验和未来发展要求的“知识、技能、文化、贡献、行为规范”的实际工作能力,关注的是业务工作过程的管理和实现,这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能力转变为以“职业化的行为”为核心的能力突破。将职位为基础的“人”锁定在一个固定的“岗位”中,而为每个职位都设立发展轨迹显然是不现实的。一个职位的能力只是一个“点”,无法成为整类职种中任职能力的多个点而组成的“面”。
这个瓶颈单纯用传统的绩效考核是无法解决的。绩效考核是关注过程的结果。虽然绩效方案中也设计了能力指标,对员工能力发展有一定的牵引性,但是归根到底与目标设定相关,绩效考核中没有也不可能对能力成长设立系统的方法和操作评估。即绩效考核还是没有解决“怎么样的过程才是做得好”的标准。同时由于目标偏重对短期利益的关注而忽视公司的长远利益,促使员工关注当前目标的达成而忽略组织能力的长远建设。即使员工想成长也不知道如何成长,组织想帮助员工成长也不知道如何帮助。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制定的“行动改善计划”是发现一次改善一次,缺乏系统的联系和一致性。
这个瓶颈单纯用传统的薪酬激励也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岗位评估主要解决的是岗位与岗位之间当前价值的量化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的长远发展需要和内在激励等矛盾。此外,对同一岗位的任职者,它也无法解决横向攀比及内部公平问题。
而基于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和任职资格体系来设定员工的绩效体系、培训体系、报酬体系、成长体系,无疑是解决组织能力和员工发展的关键点。强调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对建立企业要求的行为规范、技能、贡献、文化、知识等特征的任职资格是一个有效解决途径。它解决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何种知识、技能、贡献),该怎么做事(行为表现),有什么贡献(成果和业绩)。
问题解析:以任职资格管理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基础平台的建立
类似A企业这样以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公司,它们经过了创业期,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建设的关键时期。如果仅靠传统的以职位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体系,无法快速培养人才、进行知识传承积累。因此,建立任职资格标准才是解决组织能力成长的基石,在此基础上配以完善的绩效考核、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与任职资格对应的薪酬激励手段,以此来牵引员工的成长,才是及时、有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任职资格是重视以结果来检验和评价过程的管理,包括资格评价和行为能力评价,从组织层面和员工成长要求层面实施管理。任职资格的目的是建立职业化的员工队伍,它的标准是优秀企业、优秀行为的表现,是快速培养人才和成功经验积累的最快方式。在基于任职资格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绩效考核是进行任职资格调整的重要依据,也是组织衡量绩效的有效手段。
对于资格认证中还未达标或欠缺的知识、技能、行为标准,找到差距,基于差距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因此,以改进为目的的培训体系,为组织和员工的成长提供了有效的上升阶梯。
基于任职资格为基础的薪酬激励,是实现员工回报的有效激励方式,把资格等级和薪酬等级直接对应的方式,为员工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通过表1的框架,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任职资格平台的设计。
建立了以任职资格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组织在符合资格条件的“人才库”中才能公平、公正、客观的选拔、任用、开发人才,借用绩效考核衡量和评价绩效,用培训开发来改善和提高技能和能力,用激励机制实现价值的分配和转移,真正创造一个适合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实现人才管理的良性循环,提升组织能力,实现组织目标。
体系构建:以A企业为例的任职资格标准设计
1.依据职类职种划分确定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员工发展通道
如:管理类,职种分为经营管理、执行管理、基层管理。各职种级别又分别设定为1级、2级、3级。技术类,职种分工为工艺设计、研发设计、电气设计、土建设计等。各职种级别可设定为设计员、设计师、高级设计师等不同级别。
2.为每类职种建立任职资格标准
任职资格标准包括专业资格标准和行为标准。
专业资格标准比较易于掌握,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经验、专业技能和专业成果。
行为标准是指完成某~业务范围工作活动的成功行为的总和。强调的是员工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而不仅仅是知道什么。行为标准强调的是关键的业务工作模块,而不是全部的工作。它的基本结构包括行为模块、行为要项和行为标准项三个部分。一系列的行为要项组成一个行为模块,同一行为模块与不同行为要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反映行为模块成功实现的内在规律性。行为标准项是员工完成行为要项时,需要遵循的行为过程动作及结果。比如A企业工艺设计类的3级的行为标准,如表2所示。
3.为每类职种任职资格进行评价
对专业知识的评价采用考试和撰写报告的方式,通过者才可以进行专业资格的评定。评定时成立相关的专业小组(可聘请外部专家),设定达标的分数。达标的人员再参与行为能力的评定。行为评定也采用专家小组的方式,但是员工的相关行为“证据清单”,是能力评价的最基本的数据,是判断员工职业行为的重要素材。这个过程可以由员工个人收集,主管和相关人员签名的方式给予核实。
管理者是企业任职资格建立的核心群体,管理者任职资格的建立,同专业类、技术类的任职建立相类似,但对应的 “技能”项略有不同。以A企业管理类 “素质标准”为例,将素质类标准分为核心素质和专业素质,如表3所示。
A企业管理类的任职资格应当包括知识、经验、素质、行为标准。在评价中,对管理类职位的知识、经验、成果、行为评价标准,同样可采用小组评议的方式。对素质的评价则采用定性评价为主。
4.为职种任职资格进行薪酬绩效设计
任职资格虽然是对过程的管理,但是企业要的是绩效。所以绩效考核在任职资格管理中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是对任职者能力的一种衡量工具。同时绩效考核结果也是任职资格调整的重要依据。比如在A企业,按照本企业特点,规定两年年度绩效累积积分为7分及以上(A等为4分,B等为3分、C等为2分、D等为1分、E等为0分),可以申请高级别的任职资格,评定通过后就可以享受高级别的薪酬待遇。
同时,基于在任职资格等级的薪酬结构中,不同的任职资格对应的薪等是不同的。A企业设立的经营管理类岗位对应的薪酬等级为薪等12-14等。12等对应经营管理的级别1,13等对应经营管理的级别2,14等对应级别3。在申请同一级别任职资格的不同员工中,如果都超过了达标分数,那么他们对应的新的薪等是一样的,但是如何体现他们的能力差异呢?比如在A企业中,这类情况就很多,在实践中可在制度里规定不同分数对应的薪酬级别(同一薪等的不同的薪级),能力不同,报酬也不同,这样真正实现回报的公平。
5.建立任职资格维护管理制度
对任职资格的维护、知识考试题库的建设、各专业小组的人员培训、评价、各级主管在任职资格中承担的责任,这些项目应在制度中明确规定,保证任职资格的严肃性、有效性、公平性、可实施性。
实施效果:
任职资格本质上是衡量员工对业务工作胜任能力的标尺。它体现了企业战略对员工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企业理念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A企业建立了任职资格体系后,由于第一次评价中没有太多的证据可以参考,所以公司先定性确定各技术类、管理类职位的等级。第一年中每半年进行一次资格评价,并逐渐完善评价机构、评价方式、证据收集、知识考试等流程,第二年开始每年评价一次。这样,逐步的完善了任职资格标准和评价过程。由于A企业在建立任职资格体系前,已经实施了有效的绩效考核,所以经过一年多的实行,现在运行效果良好。员工已经把任职资格当成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平台,整个公司的学习氛围和团队氛围得到很大的改善。
针对任职资格评价中的不达标项目,确定培训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帮助员工改善和提升胜任工作的能力,确保能力的持续发展。
保监会任职资格的批复 篇3
北大方正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
你公司关于罗建荣、FUJIMOTO TARO任职资格核准的请示(北大方正人寿字〔2016〕86、116号)收悉。经审查,罗建荣符合《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和《保险公司独立董事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核准其担任你公司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FUJIMOTO TARO符合《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核准其担任你公司董事的任职资格。
此复
中国保监会
生产操作人员的职责与任职资格 篇4
一.操作工
1.岗位职责:
1.1负责完成车间下达的生产任务及质量指标。
1.2如实填写机台生产工艺记录。
1.3保持机台整洁及机台周围的卫生。
1.4服从班长管理,完成班长安排的其它各项工作。
2.岗位要求:
2.1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2.2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2.3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2.4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技能,有较强的质量意识,了解有关ISO9000质量体系的基本知识。
二.车间主任
1.岗位职责:
1.1负责车间生产管理工作。
1.2负责生产进度管理和生产材料统计审核管理。
1.3负责车间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确保合格的操作人员上岗。
1.4负责对各车间、班组的管理工作。
1.5对下属人员检查、督促、考核、激励。
1.6负责对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
1.7负责做好生产环境保护工作。
2.岗位要求:
2.1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丰富的实际经验、专业知识。
2.2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
2.3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2.4熟悉本公司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掌握产品质量知识,熟悉ISO9000质量体系的有关知识。
三.库管员
1.岗位职责:
1.1负责原辅材料的收发及保,产品的出入库管理。
1.2负责进库物资数量和质量的验收,签发验收交接单。
1.3负责出库物资的核对,确保出库物资手续齐全。
1.4建立物资出入库台账和库存台账。
1.5负责进仓物资的原始资料的整理保管工作。
2.岗位要求:
2.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财会、物资管理类专业。
2.2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工作细致。
成为仲裁员的任职资格 篇5
《任职资格标准》, 亦称《胜任力标准》是将人与工作联系起来的重要媒介, 全面地展示出一个岗位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提出哪些胜任要求。《任职资格标准》应涵盖所有影响员工工作表现且能够被评量的指标要素。
本文介绍的3D技术, 是目前最为先进和完善的《任职资格标准》开发技术。其总体结构如下:
关键职责 (Do) :指对某一岗位或某一类人才应承担的核心或关键职责进行梳理, 明确提出其应完成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目标。
应有贡献 (Deliver) , 指为某一岗位或某一类人才设定工作产出和结果的标准。
包括“应有角色作用”、“绩效达标要求”、“创新、荣誉及突出贡献”等内容。
能力标准 (Display) , 指为某一岗位或某一类人才设计开发胜任力模型, 并制定胜任力标准。包括“硬标准” (学历专业、工作经验、职业资格、知识要求) 和“软标准” (又称“胜任力模型”, 包括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
二、3D任职资格标准范例
下面以人力资源部的“组织发展管理员”这一职位为例, 展示“3D任职资格标准”的全貌。
三、3D任职资格标准的应用
通过3D任职资格标准的建设, 对职位进行系统的职责梳理, 有助于消除职责缝隙及职责分配上的不均衡或不公平, 也为制定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提供了框架。
“硬标准”对过往绩效表现、贡献、学历、专业、经验积累、应知应会等进行了条件设定, 为竞聘选拔、等级晋升等提供“硬标尺” (报名条件/筛选条件/积分项) , 让每一个有发展意愿的人, 更具目标感, 了解应事先做好哪些准备, 牵引员工的努力。
“软标准”, 明确了任职某一职位所需的素质及专业能力, 同样对员工的能力提升和效能改进起到牵引和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 《3D任职资格标准》因其结构的完整性及内容的科学性, 成为了替代人事管理时代《岗位说明书》的新一代管理工具, 其双核特征 (事的标准+人的标准) 将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才管理转型提供支撑。
摘要:《任职资格标准》, 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构件。是促使人力资源管理迈上“人才管理”新台阶的重要支柱。本文将探讨《任职资格标准》的构建方法, 带来《任职资格标准》的3D架构体系。
成为仲裁员的任职资格 篇6
【关键词】现状 政策及变化 反应和影响 教科室的引领
一、该校近年来教育科研的良好势头
该校是苏北地区的一所农村三星级普通高中,自创建的10年来,学校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达25个教学班,学生1500余人,教师100余名。
近几年来,该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2007年教科研发表论文综合得分进入了所在市高中的前十名;截止到2008年底,学校已经结题和在研的课题达60多个;仅2008年一个年度该校教师就在正规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2009年在正规刊物上发表论文210余篇,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中有80多人次获奖,有2个市级和1个省级课题立项。该校的教科研成绩已经连续3年位居所在地区的评比第一名。
该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越来越高,同时教育科研工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工作也产生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该校所在地区职评政策的相关规定和一些变化
1、江苏省的相关规定
在苏职称[2009]14号文,即《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关于教科研的职评要求。
其中,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凡在各种增刊、内刊、专辑、论文集上发表的文章及复习资料、辅导材料、试题集等性质的出版物,均不作为申报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材料。
2、所在市职评政策的相关变化
从2009年起,该市推出了“任职资格评审量化评分表”,并在2010年做了部分的调整。
(1)中学一级教师。2009年,评分表满分为100分,科研工作占15%并分为达标内容和加分内容。
达标内容为9分:教育教学论文发表或在县区以上评比中获二等奖以上,或参编市级以上教学参考资料、或承担校级及以上经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结题的课题。加分内容为0.5-6分:论文获市二、一等奖分别加0.5、1分,获省三、二、一等奖分别加0.5、1、2分;市、省级发表每篇分别加1、2分;主持县区、市、省级课题分别加1、3、5分,参与县区、市、省级课题分别加0.5、1、2分;参编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编写的专著每部加2分;可累计加分,最多不超过6分。
2010年,评分表满分为120分,科研工作占20分,比重略有提升。达标内容:教研工作业绩等达到文件要求。加分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获校、县区、市、省级以上教科研先进个人分别加1、1.5、2.5、3分;参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编写的专著5000字以上每部加2分;主持县区、市、省级课题分别加1、2、3分, 参与县区、市、省级课题分别加0.5、1、1.5分。论文市、省级以上发表每篇分别加2、3分(教学设计、非核心刊物降档);论文(教学设计降档)获三、二、一等奖,市级0.5、1、1.5分,省级分别加1、1.5、2分;县级二、一等奖分别加0.5、1分,可累计加分,最多不超过10分。
(2)中学高级教师。2009年,评分表满分为120分,科研工作占25分,分为达标内容和加分内容。达标内容:论文发表或在市级评比中获二等奖以上;或参编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或参加过市级以上教科研项目,并结题;论文答辩需达到合格及以上。
加分内容:①论文、教案获奖每篇:省三、市二0.5分;省二、市一1分;省一2分。发表每篇:市1分、省及以上3分;核心5分。答辩优秀1分。②主持课题每项:校级0.5分、县区级1分、市级3分、省级5分。参与课题每项:县区级0.5分市级1分、省级2分。均需结题。③参编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编写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每篇部加2分。这三点需经评委鉴定,具有真实性和原创性和一定价值;累计加分,最多不超过20。
2010年,评分表满分为120分,科研工作占25分。达标内容和加分内容。达标内容:教研工作业绩等达到文件要求。加分内容:获乡镇、县区、市、省级以上教科研先进个人分别加1、1.5、2.5、3分;参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编写的专著5000字以上每部加2分;主持县区、市、省级课题分别加1.2.3分, 参与县区、市、省级课题分别加0.5、1、1.5分。论文市、省级以上发表每篇分别加2、3分(教学设计、非核心刊物降档);论文(教学设计降档)获县一、市二、省三等奖加1分,市一、省二加1.5分,省一加2分,可累计加分,最多不超过15分。
三、教师对量化表的不同反应
1、认为教育科研所占比重太小了。有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教育科研所占比例至多才15%或者25分,今后评职称教育科研工作即便不是可有可无,也用不着再费力劳神去搞了,因为所占比例变小了。以至于有些同志因平时过于放松到最后临渊羡鱼或后悔不迭,还有的同志因为自己的成果较多而“愤愤不平”。
2、认为教育科研所占比重太大了。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所占比重太大,自己别的都很好,就是这一块的分数得不到,因此意见非常大。有极端的同志甚至对教育科研采取“愤而放弃”的态度,但最终受到损害的却远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
四、评审量化表对该校教育科研的影响
1、有利于学校层面工作的开展和校本教研的深入。因为量化表中明确规定了校级课题、公开课、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都可以加分。
2、很多教师对论文和教学设计评比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因为在除了校级以外,各个层次的竞赛很多,获奖机会较高,分值较高。而且参评费用相对较低,仅在20~50之间。
3、对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大为提升。因为除了主持人可以得分之外,参与者也可以降档得分。这就大大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4、教学设计降档得分使得部分教师颇有怨言。他们认为这是对教学研究的轻视,并进而认为教育科研有脱离课堂教学的嫌疑。
5、论文发表、专著的热情有所下降。虽然论文市、省级以上发表每篇分别加2、3分,但非核心刊物降档后仅为1分、1.5分。同时论文发表的版面费太高,动辄数百、成千,往往令没有实行绩效工资的很多教师心痛不已。再加上有相当的刊物是给钱就发,这在无形中也降低了发表论文教师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更降低了很多论文在职称评定中的竞争力。而撰写专著一般的教师又做不到,几乎不做努力。
6.有利于教育科研的均衡发展。量化表中对课题主持人、课题参与者、论文获奖、论文发表、专著、教科研先进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不偏不废,非常有利于教育科研的各个项目的开展。
五、学校教科室要加强引导
1、化功利为激励。时至今日,仍然有相当多的教师在进行教科研工作的功利目的过强:一切都围绕职称评定来,一旦职称评上后,其中的绝大部分人就不愿再“费神费力搞什么教科研”了。对于这部分同志,就需要用各种手段来激励他们,比如使他们认识到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从而为他们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以激励其继续前行。
2、用教育科研促进专业发展。通过教育科研,使学校同仁认识到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弥补短板。形成既重视实践智慧,又注重理论学习和运用的氛围,从而全方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推进“名师工程”。通过对教育科研的重大意义的学习,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教育科研历史和现状的了解,明确自身在专业发展上的巨大差距,鼓励他们进行系列研究并撰写论著,激发部分教师立志成为“高端教师”。这应该成为学校教科室的重大任务和教科室主任的重大职责之一。
4、树立对教育科研的敬畏和尊重。不论是处于初次发展阶段还是二次发展阶段,通过参与教育科研,很多教师人已经对教育科研产生了敬畏和尊重,以前经常听到的一些牢骚怪话已经大大减少了。这些都为教育科研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5、通过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由于生源和所处的位置,该校教师比其他高中要更辛苦一些,加上高中的绩效工资尚未实行,有好多工作10多年的教师拿到手的工资才1500元左右,在现实情况下,很多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通过教育科研,有很多教师更多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价值,提高了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对于广大教师,我们可以说:教而不研行而不远,研而不教无源之水。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的管理部门,教科室一定要敢于担当,大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才能为科教兴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的通知》,苏职称[2009]14号文,互联网资料
[2]《关于做好2009年全市教育系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连云港教育网
岗位任职资格标准 篇7
前言
任职资格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任职资格详细规定了公司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工作经验。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指引,可以正确引导员工达到公司所需要的工作目标。知识、技能、价值观、工作经验四者之间是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的。首先,知识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基础要求,没有良好的知识底蕴,专业化的程度会大大降低,这就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看见的有些人满腔热情,但是缺少方法,最后的工作成效并不理想;技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任职资格体系里面第二个组成要素,如果没有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技能,知识就不能够发挥作用,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见的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工作经验侧重于经验证据,是指能证明绩效的工作证据。在有了知识、技能、经验后,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价值观简单的说就是态度。虽然有了良好的知识基础、技能和经验,但并不一定就能符合公司战略目标发展的要求。通常,当员工价值观与公司价值观不一致时,其在工作中也将难于达到工作目标,甚至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果。这就是说,良好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必须得通过符合公司要求的价值观发挥出来。
在绩效考核中,我们经常看见有能力、态度的考核,在引入任职资格体系后,可以有效地将业绩、能力、态度的考核区分开来,使绩效考核更清晰、明了。
任职资格的认定以知识考察、绩效证据、行为标准为手段。通过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了解员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对绩效证据的记录与申报,掌握员工的技能的状况;制订行为标准,有效的考察员工的态度——既价值观。通过这三种方式,可以正确的引导员工成长与发展,另外,可以使升职、轮岗、招聘、培训很好的结合在以目标为中心的公司战略体系中。
设计岗位任职资格体系的主要目的有:
1、引导建立起****公司的“能力库”;
建立符合****公司战略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库,对于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在能力库中不但定义了符合公司战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而且还定义了所必须的技能与价值观。如果公司未来的战略重点发生变化与转移,由于能力库与公司战略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能力库自然而然地要发生变化,使公司的能力库始终支持战略的发展。
2、了解每个岗位的培训需求,指引培训;
任职资格应指引员工与公司一同发展。任职资格可以比较好的将公司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因为员工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自己的技能,进而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自己的收入与就业机会,而员工在自我学习或者接受培训时,会以任职资格作为指引,也就是说,员工的培训会紧密支持公司发展战略。
3、指引公司的招聘工作;
在公司招聘的过程中参考任职资格,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有效的避免招聘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另外,可以塑造公平的招聘环境,使得只看能力,不重学历成为了可能。
4、建立公司选拔合格专业化人才的管理体系和机制。
在员工的晋升通道上,可以通过资格对员工进行指引,使员工能够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做适当的定位。员工可以通过资格的指引,学习成长;公司可以通过资格标准,选择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人才;
5、提高了薪酬的合理性
通过建立能力库,引入资格管理,使得即使在相同的岗位上,由于员工能力、知识、态度的差别,从而在个人收入上有区别,在组织内部建立良好的氛围,形成学习型组织。
由于时间比较短,以下只是对各种资格标准做了简单的定义。如要具体操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每一条,每一字做详细的定义与规划。深圳某知名公司为书写管理序列的任职资格,花费了三年的时间还未完成。虽然工作量大,难度高,但是如果想成为一流企业,实现公司100亿的销售目标。一定需要对公司所需要的能力库做出详细的定义,因为这是支持公司发展的基础,是培训内容的基础,是建立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的基础,是招募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基础。
公司应正确认识任职资格体系的构成及其作用,并在今后工作中灵活运用,有效完善****公司的能力库。使任职资格有效支持整体战略。
一、知识要求:
1、知识分为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分管理序列、技术序列、销售业务序列专业知识。
1)基本知识:按学历分初中(含初中)以下、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学士、硕士、博士。
一级:中专以下;
二级:大专以上;
三级:本科以上;
四级:硕士研究生以上。
2)专业知识:指从事某一个领域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专门知识。根据****公司的特点具体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A、管理序列专业知识
*
战略管理知识: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了解战略管理的一般理论基础知识、概念。
二级
掌握公司某个战略经营单位(SUB)的商务战略策划与管理知识;
三级
掌握公司某一个或几个商务战略下的操作战略(细分职能战略)策划与管理知识,包括制造(生产、物流)、营销、财务、研发、人力资源;
四级
公司整体(包括全部SUB)的战略策划与战略管理知识(含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
五级
*
营销知识:营销知识包括:A类:营销心理学、客户关系管理、客户管理、经销零售通路管理、价格管理;
B类:预测与调研、营销信息管理、市场策划、品牌管理;C类:推销与销售技巧;D类:国际贸易。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了解以上内容中的任意一类以上基本概念。
二级
了解以上内容中的两类以上基本概念。
三级
了解以上内容中的两类以上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其中任意一类操作运用原理。
四级
了解以上四类营销管理知识概念、熟悉掌握其中两类知识的操作运用原理。
五级
了解以上四类营销管理知识,熟悉掌握其中三类知识的操作运用原理。
六级
熟悉以上四类营销管理知识。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了解基本的金融证券知识,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
二级
三级
掌握金融证券的基本运作与原理
四级
五级
精通金融证券的操作方法与操作细节
金融证券知识
*
财务知识: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二级
了解财务基础理论知识。
三级
产品毛利率,本量利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费用的构成,销售费用率,有关增值税的知识;产品成本的构成,经济批量的计算,运输费的构成,合理库存的计算,税务知识;无形资产的构成;标准成本、人均生产率、制造费用的组成;财务管理学基本常识。
四级
:精通财务分析、预算知识
五级
*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了解一般的人事管理的概念、内容框架和一般流程制度。其中包括人事档案管理、人事考核、考勤、培训、晋升、加薪、工资、招聘流程、离职管理等基本人事管理的一般方法。
二级
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概念、内容框架与一般原理和方法。其中包括人力规划、激励约束原理、绩效考核、招聘管理、工作分析设计、任职资格、培训规划、劳资管理以及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
三级
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其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并精通一个或几个子系统。其中包括:人力成本分析与绩效考核方法的设计;招聘方法与流程的设计与培训管理;薪酬设计与管理、工作分析方法的设计;岗位价值评估方法的设计;任职资格方法的设计。
四级
精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内在逻辑关系,并能提供设计思路建立EHR系统。其中包括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成本分析与绩效考核方法的设计;招聘方法与流程的设计与培训管理;薪酬设计与管理、工作分析方法的设计;岗位价值评估方法的设计;任职资格方法的设计。
五级
*
信息技术知识:基于公司所需的网络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和实施,基于局域网或WEB的信息平台的建设;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了解信息技术载体的概念、一般使用方法;
二级
了解一般原理,能简单维护。
三级
四级
五级
深入了解机理与内在逻辑关系,能编程与设计信息技术平台
*
技术知识: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了解公司产品的相关基础技术知识和基础概念。
二级
了解公司主要产品的基础应用和制造技术原理。
三级
了解公司主要产品的作用机理(分子结构),产品制造和分析原理(技术类含生产技术、终端技术应用服务);了解产品分析原理(质检类)。
四级
熟悉某一领域内主要产品的结构、作用、应用以及产业化转变。如:某一产品的研发人员
五级
熟悉两个以上领域的主要产品的构成、作用及应用机理;能解决一个领域的技术难题。如:产品研发具体负责人。
六级
熟悉整个行业的技术、产品的实质,指导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如:技术总监、研发中心负责人。
*
ISO知识: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了解ISO9000的基本概念;
二级
了解ISO9000的基本概念指导思想,原则;
三级
精通一个子要素;
四级
精通几个子要素;
五级
熟悉ISO管理体系的原理与方法。精通全部管理要素。
*
生产管理知识:
生产管理知识包括:A类:生产安全、相关生产流程;B类:生产计划、生产调度;C类:现场管理、生产工艺流程;D类:生产成本控制(生产效率、人员利用率);E类:工艺设备管理。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只需了解上述五类中的一类内容涉及的概念、内容与方法。
二级
熟悉五类中的两类内容涉及的概念、内容与方法。
三级
熟悉五类中的四类内容涉及的概念、内容与方法。
四级
熟悉A、B、C、D、E类内容涉及的概念、内容与方法并熟练运用。
五级
*
物流知识:(采购、仓储保管、运输)
级别
定
义
备
注
一级
二级
了解物流管理的基础概念、原理以及物流运作的基本知识;
三级
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基本操作;
四级
掌握物流分析与策划等管理知识;
五级
*
供应链知识:
级别
定
义
备
注
一级
二级
了解供应链的基础概念、原理以及供应链的基本运作知识;
三级
四级
掌握整体供应链的策划组织等管理知识。
五级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知道(K/3)
知识的概念,了解(K/3)的作用与用途,但不会使用;
二级
会使用(K/3)某一模块,但不知道原理;
三级
会使用(K/3)多个模块,但不知道原理;
四级
会所有(K/3)模块的使用,知道一些原理;
五级
知道原理、可以简单维护。
*
ERP
(K/3)知识:
*
法律知识: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
二级
掌握部门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
三级
四级
精通工作所需的专业法律知识。
五级
*
技术经济知识:投资、融资、可行性分析。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二级
熟悉一般项目的可性分析操作知识。如:广告、促销策划
三级
掌握中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操作知识;如OEM、新产品上市
四级
精通大型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操作知识。如投融资
五级
*
外语:专业外语知识是指工作中必要的外语知识。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二级
CET-4
三级
CET-6,专业4级
四级
专业8级以上
五级
B、技术序列专业知识
C、销售业务序列专业知识
3)公司知识:包括行业知识、产品知识、公司文化(发展历史、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组织结构、规章制度)
一级:熟悉员工手册;
二级:了解公司发展历史,部分产品知识、熟悉本岗位相关管理制度、流程;
三级:全面了解公司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定位、全部产品知识以及相关管理制度、流程;
四级:熟悉公司整体运作流程、制度,了解公司整体战略规划以及战略步骤;
二、技能要求:指熟练运用各种方法合理配置资源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某一方面能力。包括:计划、领导、沟通、创新、理解、决策。
1、计划:计划是对所追求的目标以及有效的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进行设计的一个连续的行为过程。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能安排内部单项工作,有问题及时反馈。
二级
能够系统地安排内部几个方面的工作计划。
三级
能预先安排内部一个领域的工作计划,预先分配时间及其他资源。
四级
能够有效地安排内部两个以上领域的工作计划。预先分配时间及其他资源。
五级
能够全面地制定工作计划,预测准确,对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能够对计划执行进行深入分析并及时进行调整。
计划的工作步骤:
Step1:估量机会(根据:市场、竞争、顾客需求、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弱点)
Step2:确立目标(我们要向哪里发展、打算实现什么目标、什么时候实现)
Step3: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我们的计划在什么样的内外部环境下实施)
Step4: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为了实现目标最有希望的备选方案是什么)
Step5:根据目标比较备选方案(哪种方案最有可能使我们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益实现目标)
Step6:选择方案(选择我们要采取的行动方案)
Step7:编制辅助计划(诸如:设备购买计划、材料采购计划、员工招聘计划与培训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
Step8:编制预算使计划数量化(形成如下预算:产量和销售价格、必要的运营支出、设备的资金支出)
计划的方法:
①、预测:a、调查法:(观察法、问卷法、访问法);b、趋势预测法或时间序列分析法;c、数量经济分析模型
②盈亏平衡分析
③甘特图、金字塔图
④滚动计划
⑤作业计划(时间)网络图
a、计划评审技术(PERT)
b、关键路径法(CPM)
2、决策:决策就是在特定的条件内在一些可能的备选方案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个行动方案的活动过程。决策就是找出要求制定决策的条件;寻找、拟定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选择特定的行动方案。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很少提出自己的观点,通常听从他人的决定。
二级
作决策时需借助他人的力量,通过协调决定。
三级
能够对下属提出的建议进行决策,对自身范围内的工作做出决策,能考虑决策所需要的一般因素。
四级
能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决策,并能对影响决策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五级
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对全局性的工作做出决策,决策较为准确。
决策条件:
a、确定型(可准确预测结果)
b、风险型(信息不充分,不足以回答所有问题,必须进行概率估计。概率估计分客观概率与主观概率)
c、不确定型(无法估计备选方案或结果的概率)
决策步骤
Step1:鉴别问题和定义问题(区分问题的症状与问题的真实;通过定义问题,可以确定问题的范围,可以确定一系列的可实现的目标)
Step2:分析问题(收集实际资料,按成本项目、程序、时间、领导能力、质量、产出等进行归类是有用的;理解和解释这些信息;说明要解决的真实问题是什么)
Step3: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创造性的过程,头脑风暴法、集思广义法)
Step4:评价备选方案(对可应用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可用如下标准:每个方案涉及的风险;可以利用的时间和需要的时间;可利用的设施和资源以及费用效益分析,局限性与优点设计方案表)
Step5:选择最佳方案(选择考虑的因素:经验、直觉、他人的建议、实验)
Step6:执行方案(设计所选方案的实施方法,预见抵制、深度参与、行使领导权力)
Step7:检查方案的有效性(PDCA)
决策方法:
l
边际分析法
l
排队论
l
线性规划
l
博奕论
l
模拟技术
l
决策数法
l
德尔菲法
3、沟通:是指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的媒体和方式把信息、观念和想法传递给别人的过程。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能够为工作事项进行联系或相互简单交流。
二级
能够与他人进行较清晰的思想交流,在书面沟通时能够抓住重点,让别人易于理解。
三级
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交流,有一定的影响力,书面沟通时文法规范,表达清晰。
四级
沟通技巧较高,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书面沟通时有较强的感染力。
五级
沟通时有较强的个人魅力,影响力极强,书面沟通时有很强的感召力。
沟通的类别与方法: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团体间沟通、人际沟通、上向沟通、下向沟通、横向沟通等方法。
沟通障碍:物理距离、曲解、语义、层次不一、缺乏信任、不可接近性、职责不明确、个性不相容、拒绝倾听、没有利用恰当的媒介、沟通缺口、方向迷失、信息负载过重。
4、理解:对事物或别人思想的把握程度。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能够对工作指示、目标有较准确的把握。
二级
对简单事物本身有较客观的认识,能够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
三级
对一般事物本身有较客观的分析,能够抓住问题关键,并形成初步解决思路;能够比较清晰的把握别人的思想。
四级
对复杂事物进行较全面、客观的分析,能够提出较具体的解决方案;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别人的思想。
五级
能够对复杂事物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能够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能够明晰准确把握别人思想。
5、领导:组织、协调内部关系,指导他人完成目标任务。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根据常规性的工作,进行分配指导,完成较简单的目标任务。
二级
组织一个方面的团队,协调内部关系,完成工作目标。
三级
组织一个领域的团队,协调内外部关系,完成较复杂的工作目标。
四级
组织跨领域的团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完成复杂的工作目标。
五级
运用全局性的资源,运用分级管理授权,完成全局性工作目标。
6、创新:能够运用新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按程序制度解决,基本上不需创新。
二级
在政策规定范围内灵活解决。
三级
在现有政策规定之外寻找更合理的解决方法。
四级
需要进行预测分析,寻求较系统的解决方法。
五级
需要进行风险性决策来解决整体问题。
三、价值观要求:团队精神、责任感、服务意识、进取心。
.1、团队精神:在团队目标下,对团队利益和协作的共同的认知。
通过绩效证据反映。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能在团队中配合其他成员,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态度端正,有时会考虑团队目标与利益。
二级
尊重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能在团队中积极配合其他成员,有较好的合作精神,态度端正,当团队目标与利益与个人目标与利益冲突时,总是以团队为先。
三级
经常为团队提出有意义、建设性的意见,当团队目标与利益与个人目标与利益冲突时,总是以团队为先。
四级
能加强团队中其它成员的合作意识,能加强跨部门团队的合作意识,当团队目标与利益与个人目标与利益冲突时,总是以团队为先。
五级
能管理团队成为一个高度配合、互相信任与支持的团队,并与其它团队紧密配合,团队成员都能做到当团队目标与利益与个人目标与利益冲突时,绝对以团队为先。
.2、责任感:在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完成任务的意识。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根据一般职责要求,基本完成工作目标。
二级
依据工作标准来完成工作目标。
三级
严格执行工作标准,有高度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四级
对工作标准进行审视,能够提出改善意见。
五级
能对整体工作方法、流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方案。
3、服务意识: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根据工作职责提供必要的服务。
二级
关注内外部顾客的需求,提升服务质量。
三级
以内外部顾客需求为导向,主动提供服务。
四级
以内外部顾客需求为导向,改善工作流程、方法。
五级
以顾客利益为中心,全面建设服务氛围。
4、进取心:
级别
定义
备注
一级
按照工作职责要求,自觉主动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级
具备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积极努力地完成工作任务,主动寻找差距
三级
具有事业心,为更好的达到工作目标,主动学习,注重创新。
四级
具备较强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坚持学习、吸收新的知识,为自己树立更高的目标。
五级
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主动迎接工作挑战,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四、工作经验要求:指从事本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在专业工作实践中积累所获得的知识。
1、职务经验(从事过与本岗位职责要求相同的工作年限)
2、行业经验(从业过与本公司同行业的工作年限)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无需经验
1年以内
1~3年
3~5年
5年以上
经验证据:从事过该岗位或者该行业从事过该工作和取得绩效的证明
五、任职资格评价表
重要性分为三级:绝对必要3分;必要2分;一般1分
标准分值=需求级别×重要性;实际分值=实际级别×重要性
部门
岗位
姓名
编号
内
容
需求级别
重要性
标准分值
个人实际知识、技能
实际得分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1分
2分
3分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001
战略管理知识
002
营销知识
003
金融证券知识
004
财务知识
005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006
信息技术知识
007
技术知识
008
ISO知识
009
生产管理知识
010
物流知识
011
供应链知识
012
ERP
(K/3)知识
013
法律知识
014
技术经济知识
015
外语
021
计划
022
决策
023
沟通
024
理解
025
领导
026
创新
031
团队精神
032
责任感
033
服务意识
034
进取心
评分人签名
标准分合计
【成为仲裁员的任职资格】推荐阅读:
仲裁员聘书10-02
仲裁条款的效力06-19
教育仲裁的引入11-19
如何合法的裁员08-18
选定仲裁员申请书06-01
国际商事的网上仲裁11-20
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形10-12
要记得,成为想成为的人,不要只是说说而已06-15
劳动仲裁的回避案例09-24
论文:合同纠纷的仲裁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