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条款的效力

2024-06-19

仲裁条款的效力(精选6篇)

仲裁条款的效力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提单和租船合同均是海上运输中极为重要的合同。提单中的承运人为了使其根据提单对货物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与租船合同相一致,常常采用租约并入提单的条款。但是,租约和提单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合同,二者的当事人和内容均有所不同,当租约并入提单后,是否意味着所有的租船条款都将约束提单持有人?例如,租船合同中的当事人通常会在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而此类仲裁条款能否约束非租船合同当事人的提单持有人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在理论上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世界各国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如何?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这一问题又是如何规定的?本文拟就该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答案。

二、并入提单仲裁条款的定义和分类

所谓提单并入条款,就是承运人在提单上载明将租约并入提单,其目的是使租约可以约束承租人以外的提单持有人,以免其对出租人和提单持有人承担不同的义务和责任[1]。通过并入条款,船东一方面可以避免在提单中承担比租约更重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提单中逐字逐句地重写租船合同。金康合同(GENCON)和康金提单94(CONGENBIL94)都规定了此类并入条款。按照并入条款的措辞,并入条款通常分为一般并入条款和特殊并入条款两种。一般并入条款是指没有特别说明将租约仲裁条款并入提单,而是使用概括地表述为将租约并入提单之中;特殊并入条款则是表明要将仲裁条款并入提单中。

三、仲裁条款是否有效并入的理论分析

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颇有争议,历来分为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

(一)否定说

主要理由有:第一,当事人自愿是仲裁的基础,租约仲裁条款是出租人和承租人订立的,提单持有人作为第三方是被动接受提单的,没有表达意思的机会,在提单流转到其手中之前,甚至不知仲裁条款的存在,由提单中的仲裁条款不能强加于第三人[2]。第二,由于提单是格式条款,在解释格式合同存在分歧时,应根据对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当事人的原则,认定该仲裁条款不能约束提单持有人[3]。

(二)肯定说

主要理由包括:第一,作为运输合同凭证的提单,它的条款理所当然应视为运输合同的一部分,提单的转让意味着运输合同主体的变更。第二,受让人之所以是并入提单的仲裁条款的当事人,是因为根据海商法的法理,提单条款约束提单持有人和承运人。提单当事人必须受全部提单条款的约束,不能避重就轻,选择利于自己的条款[4]。

四、世界各国司法实践中的态度

对于并入条款的效力,主要的航运大国,美国和英国都已承认了其有效性,例如根据美国判例,提单上一个概括笼统的并入措辞即可有效地并入租约中的仲裁条款,即只要并入条款说明把租约并入就可以认为租约中的所有条款,包括仲裁条款能够并入提单。美国法院认定:“不管是一般并入条款还是特殊条款都可以认定为有效。”[5]相比之下,英国对提单中并入条款的效力却比较谨慎[6]。根据英国的判例法,若想将仲裁条款有效地并入提单,必须在并入条款中明确规定所并入的内容包括仲裁条款,否则不能并入,但不管如何严格规定,英国法院还是确立了租约并入提单后仲裁条款依然可以有效的原则[7]。

同时,从有关国际航运的国际条约立法来看,调整提单关系的1924 年《海牙规则》、1968 年《海牙·维斯比规则》和1978 年《汉堡规则》都认为提单上的条款在善意第三方提单持有人与提单签发人之间具有“合同条款的最佳证据,在背书人手中则成为唯一的证据”。因此,国际航运界普遍对提单中的仲裁条款效力持肯定态度[8]。

五、我国的立法及司法现状

目前,我国的《海商法》和《仲裁法》均没有法律对提单仲裁条款的效力予以明确规定。但是通过观察各级法院审理的案件,不难发现,我国否定租约并入提单后仲裁条款的效力,即以提单持有人无法通过背书转让的方式知晓租约合同中为由,否定仲裁条款对提单持有人的效力。例如,最高院在[2011]民四他字第47 号复函中表示,韩国高丽海运株式会签发的是电放提单,并注明不可转让,虽然托运人将该提单样稿发给收货人用以提取货物,但是作为收货人的兴鹏有限公司无法通过正常的提单流转获知提单背面条款,亦无法获知提单背面条款中约定的法律适用以及仲裁条款。仅以电放提单正面注明“包括但不限于仲裁条款”的字样证明收货人知晓提单中有约定韩国仲裁的条款不充分。就现有证据看,收货人与承运人之间并未就涉案纠纷进行仲裁达成一致。故法院享有管辖权[9]。

因此,当事人若想让并入的仲裁条款生效,则必须在提单中按照我国《仲裁法》中有关仲裁协议的规定,明确写明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和选定的仲裁委员会。同时,提单持有人必须明示接受仲裁条款,这样的仲裁条款才有可能被认定为是有效。除此之外,不管是一般并入条款还是已经明确约定了仲裁条款的特殊并入条款,都将被认定为无效[10]。与世界上的潮流相比,这一做法显得有些保守。

笔者认为,作为志在建设航运强国和仲裁中心的中国来说,如此严格的限制仲裁并入条款显然阻碍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也不利于树立我国的大国形象。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提单仲裁条款效力的情况下,我国现行立法司法实践也应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若过分强调提单持有人“明示接受”这一要件,无异于要求在提单签发人与持有人之间的新的仲裁条款的达成,并未真正赋予原提单仲裁条款的法律效力。同时,作为《纽约公约》的缔约国,这也该公约支持仲裁的宗旨不符。笔者建议,我国可以参照英国的做法,将载明仲裁条款并入的特殊并入条款认定为有效,从而不断开放我国的仲裁环境,进而提升我国在国际航运和仲裁领域内的竞争力,以早日实现建设航运强国和仲裁中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晓红.论提单中仲裁条款的效力[J].政治与法律,2004,(3):57.

[2]钱程.论租约仲裁条款并入的条件及法律效力[J].商事仲裁,2009,(1):7.

[3]赵红.浅析提单仲裁条款效力的有关问题[G]//万鄂湘.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指导(第9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182.

[4]黄伟青.并入提单的仲裁条款若干法律问题探讨[J].中国海商法年刊,2000,(11):63.

[5][美]G.吉尔摩,C.L.布莱克.海商法(上)[M].杨召南,毛俊纯,王君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288.

[6]杨良宜.提单及其付运单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25.

[7]Thomas&Co.,Ltd.V.Portsea Steamship Company,Ltd.,1912.

[8]刘晓红.论提单中仲裁条款的效力[J].政治与法律,2004,(3):59.

[9]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四他字第47号复函,[2012]民四他字第56号复函[G]//万鄂湘.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指导(第25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144.

[10]宋金凤.并入租约的仲裁条款有关法律问题的思考[J].珠江水运,2005,(4):34.

仲裁条款的效力 篇2

仲裁协议对仲裁机构的法律效力

有效的仲裁协议是仲裁机构行使仲裁管辖权,受理案件的唯一依据。没有仲裁协议的案件,即使一方当事人提出仲裁申请,仲裁机构也无权受理。仲裁管辖权属于协议管辖权,此不同于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后者的管辖权起于国家的司法主权,具有强制性,不以当事人之间的协议作为管辖的前提条件。虽然国际民事诉讼中也允许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但必须是在特定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受特定国家法律规定的种种条件的限制,当事人协议的自由度是非常有限的`。仲裁协议对仲裁管辖权还有限制的效力,并对仲裁裁决的效力具有保证效力。当然,仲裁机构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效力或范围也有裁决权。

依据《国际商会仲裁规则》(1月1日生效)第6条第3款的规定,如果被申请人不按照第5条的规定提交答辩,或者一方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效力或范围提出一种或多种异议,而仲裁院初步认定可能存在按照国际商会仲裁规则进行仲裁的仲裁协议时,仲裁庭得在不影响对这种或多种异议的可接受性和实质性下决定继续仲裁。在此情况下,有关仲裁庭的管辖权应由仲裁庭自已决定。如果仲裁院不确信存在仲裁协议,则应通知当事人仲裁不能进行。在此情况下,当事人仍有权请求有管辖权的法院对是否存在有约束力的仲裁协议作出裁定。

仲裁条款的效力 篇3

一、经典案例

上诉人(原审被告):A公司,被上诉人(原审原告):东某。

一审查明东某于2003年7月进入A公司工作。同年7月30日双方签订劳动合同,该合同包含竞业限制条款,但未约定补偿金。2004年7月30日、2005年9月30日双方分别续签了劳动合同,但关于上述竞业限制条款的内容,双方并未做更改。东某与A公司曾另有劳动合同纠纷一案,并于2007年3月达成庭外和解协议,约定东某与A公司的劳动关系于2007年12月30日解除。后双方又因竞业限制补偿金发生争议,某地法院判决A公司支付东某竞业限制补偿金4,000元。双方对该判决均未上诉,该判决已生效。另外,该案审理过程中,A公司于庭审中明确表示不再要求东某遵守竞业限制条款。后东某先后投资设立B公司与C公司,且B、C两公司的经营范围与A公司的经营范围存在部分重叠。2008年9月起,东某又向A公司多次催讨判决生效之后的剩余竞业限制期限的补偿金,并就此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裁决对东某的诉求不予支持。东某不服,提起诉讼,请求判决A公司支付东某剩余竞业限制期限的补偿金12,000元。

法院另查明,2008年4月至2008年9月,东某在D公司从事维修工作。D公司的经营范围为与A公司的经营范围存在部分重叠。

二、本案的审判

原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已生效的民事判决,A公司应支付东某竞业限制补偿金。A公司在前案庭审中明确表示不再要求东某履行竞业限制条款,东某后又出资成立与A公司有竞争关系的B公司、C公司,也以其实际行动不再履行竞业限制条款。故A公司还应支付东某前案判决补偿金的未支付部分。据此,原审法院判决,A公司应支付东某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人民币1,320元。

原审判决后,A公司不服,上诉称双方前案诉讼中已明确双方合同约定的是东某负有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而并未与东某明确约定竞业限制。东某主张竞业限制补偿没有依据,且东某离开A公司后即至与A公司有竞争关系的D公司工作,还开办经营范围相同的B公司、C公司,故即使有竞业限制约定,东某也已违约,其主张竞业限制的补偿没有依据。请求撤销原审法院判决,依法驳回东某原审诉讼请求。

东某则辩称,东某在前案诉讼中陈述了东某离开A公司后曾在D公司工作,当时A公司并未就此提出异议。B公司、C公司与A公司无竞争关系。请求二审法院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保守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虽然常被联系在一起,但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约定竞业限制是保守商业秘密的一种方式。而在雇佣关系中忠诚于雇主是雇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竞业限制不仅限于离职后,在职期间,劳动者同样存在竞业的问题。对于离职后的竞业限制,由于其系对劳动者就业选择权的限制,故一般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约定彼此的权利义务,且应当对包括竞业限制的具体范围、竞业限制的期限、补偿费的数额及支付方法、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约定。本案中,东某主张竞业限制补偿金的依据是双方合同的约定,从双方约定条款具体内容看,其显然针对的是在职期间的违约行为。同时,纵观双方合同约定,对竞业限制范围、期限及补偿金等必备条款,均无明确约定。故东某主张A公司应按约定支付补偿金显然缺乏依据。此外,D公司的经营范围与B公司及C公司基本一致,该三公司的部分经营内容与东某在A公司从事的工作属相同领域,故即使东某与A公司就离职后的竞业限制约定成立,东某亦未完全遵守约定,其要求A公司支付竞业限制补偿亦无依据。至于另案已生效的一审民事判决书认定东某与A公司的劳动合同中约定了竞业限制条款,二审法院认为,上述判决系对合同条款性质的认定并非对事实的认定,不能作为本案的定案依据,A公司未行使其上诉权利系其自由处分自己的权利,与本案处理无关。据此,二审法院撤销原审判决,改判不支持东某的诉讼请求。

三、综合分析

竞业限制义务依据其存在的时间不同即“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履行和终止后一定期限内”,可分为在职竞业限制和离职后竞业限制。

劳动合同主要基于双方的相互信任而订立,故诚实信用原则的运用在劳动关系中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表现在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间,应当尽职完成工作任务,善意行事,忠实于企业,履行保密义务,减少和避免对企业的损害,也不得从事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害的行为。即使没有法定或者约定,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也应遵守竞业限制,不得从事与用人单位相竞争的行业,这是劳动关系所决定的,是诚实信用原则的一种体现。

但是,随着双方劳动合同的解除或终止,这种依据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在职竞业限制义务也将随之而终止,而且劳动自由乃是法律赋予劳动者应有的权利,劳动者有权自主择业并与前用人单位进行竞争,因此,关于离职竞业限制义务并不当然蕴涵于诚实信用原则之中,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或约定。

本案中,东某主张竞业限制补偿金的依据是双方合同的约定。合同虽然对竞业限制义务作出了约定,但是未明确其竞业限制的具体时间和期限,约定不明确也是双方争议所在。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然而,经常有企业利用其自身优势地位在劳动合同中仅约定劳动者的竞业限制义务以及相应的违约责任,但未约定劳动者应享有的相应权利如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金的数额及支付方式等。

实践中,一般认为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竞业限制协议中对经济补偿金的标准、支付形式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对于未作出约定的,基于当事人就竞业限制有一致的意思表示,可以认为竞业限制条款对双方仍有约束力,而对补偿金数额约定不明的,双方可以继续就补偿金的标准进行协商,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此前正常工资的20~50%支付。

所以,基于离职后的竞业限制系对劳动者就业权的限制的原因,订立离职竞业限制协议的双方应当对竞业限制的范围、期限以及经济补偿的数额及支付方式进行明确约定,否则该条款当属无效。

上海浦瑞律师事务所吕涛、高超群供稿

关于仲裁协议的效力 篇4

课程作业

题目:关于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

姓名:刘浩

学号:

科目:国际私法

关于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

有效的仲裁协议,总体上有三方面的法律效力,亦即:对当事人的约束力、对仲裁机构的效力和对法院的制约力。

(一)对当事人的法律效力

这是仲裁协议效力的首要表现。(1)仲裁协议约定的特定法律关系发生争议后,当事人就该争议的起诉权受到限制,只能将争议提交仲裁解决,不得单方撤销协议而向法院起诉。(2)并且必须依仲裁协议中确定的仲裁范围、仲裁地点、仲裁机构等内容进行,不得随意更改。此为仲裁协议对当事人还产生基于前两项效力之上的附随义务:任何一方当事人不能随意解除、变更已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协议;当事人应履行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裁决,等等。

(二)对仲裁机构的法律效力

有效的仲裁协议是仲裁机构行使仲裁管辖权,受理案件的唯一依据。没有仲裁协议的案件,即使一方当事人提出仲裁申请,仲裁机构也无权受理。仲裁管辖权属于协议管辖权,此不同于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后者的管辖权起于国家的司法主权,具有强制性,不以当事人之间的协议作为管辖的前提条件。虽然国际民事诉讼中也允许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但必须是在特定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

内,受特定国家法律规定的种种条件的限制,当事人协议的自由度是非常有限的。仲裁协议对仲裁管辖权还有限制的效力,并对仲裁裁决的效力具有保证效力。当然,仲裁机构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效力或范围也有裁决权。依据《国际商会仲裁规则》(1998年1月1日生效)第6条第3款的规定,如果被申请人不按照第5条的规定提交答辩,或者一方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效力或范围提出一种或多种异议,而仲裁院初步认定可能存在按照国际商会仲裁规则进行仲裁的仲裁协议时,仲裁庭得在不影响对这种或多种异议的可接受性和实质性下决定继续仲裁。在此情况下,有关仲裁庭的管辖权应由仲裁庭自已决定。如果仲裁院不确信存在仲裁协议,则应通知当事人仲裁不能进行。在此情况下,当事人仍有权请求有管辖权的法院对是否存在有约束力的仲裁协议作出裁定。

(三)对法院的法律效力

1、有效的仲裁协议排除了法院的管辖权。如选择了仲裁即排除了法院管辖。关于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管辖权的效力为大数国家所承认。但是亦有少数国家规定:仲裁协议不能完全排除法院对争议案件的管辖权,或者规定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时可向法院提起上诉。但在我国仲裁裁决被撤销或被拒绝执行,当事人如不能重新达成仲裁协议,只能向法院起诉。

2、另一方面,仲裁协议对法院的制约力还表现在,对仲裁机构基于有效仲裁协议所作出的有效裁决,法院负有执行职责。这体现了法院对仲裁的支持。

3、有效的仲裁协议是申请执行仲裁裁决时必须提供的文件。根据《联合国关于承认和执行外国裁裁决公约》(《纽约公约》)的规定,为了使裁决能在另一

国得到承认和执行,胜诉的一方应在申请时提交:仲裁裁决的正本或正式副本;仲裁协议的正本或正式副本。在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时,仲裁协议是否有效,是法院审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劳动合同条款合法才有法律效力 篇5

经理拿出了与小孔签订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的特别约定中说明:由于甲方行业的特殊性,乙方(小孔)在甲方工作期间不得生育,如果乙方违反此约定怀孕的,甲方可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小孔认为自己可以走,不过公司得给加班费。但经理却说,我们公司实行的是综合计算工时制,没有加班费,这在劳动合同中早就约定了。小孔这才知道上当了,但自己也没办法,只得自认倒霉。

目前,有的用人单位利用“白纸黑字”的劳动合同来推卸自己的责任,加重劳动者的义务,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不是只要“白纸黑字写明了”的就一定对劳动者生效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样的劳动合同劳动者都必须遵守呢?事实上,并非这样。

劳动合同的成立与生效不是一回事。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劳动合同成立说明合同在实事上已经存在,是对一种客观事实的认知和判断。劳动合同生效是指合同已经产生法律上的效力,当事人双方必须遵守,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即产生了法律上的约束力。劳动合同成立是合同生效的前提,劳动合同成立后,是否能够产生法律上的效力,是否受到法律的保护,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的成立需要以下条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依法、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守信、明确无误地表达其真实意思。从劳动合同的当事人这个条件分析,上面案例中的孔某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是成立了。

尽管劳动合同成立了,但并不一定符合生效的法律要件而具有对当事人的约束力。根据合同法的一般原理及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生效应符合下列条件:

第一,当事人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即法律认可的资格和能力。根据我国劳动法律的规定,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一方的用人单位,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注册登记并经审核设立,才能取得合法的用工权利。劳动合同当事人另一方即劳动者必须年满16周岁,且须符合劳动法律对劳动者特殊条件的规定。如果当事人不具备法定的主体资格,那么,劳动合同就不能生效。

第二,意思表示真实。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签订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诚实守信”,这就要求当事人双方都必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不能欺骗对方或者采取办法使对方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劳动合同就不能生效且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第三,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尽管劳动合同的内容当事人双方都明确无误地认可,但是如果这些内容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有些内容违背了社会公共道德或利益,那么,劳动合同也不能生效。

第四,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在劳动合同书上签字、盖章。未签字或者非本人签字、没有本单位公章的劳动合同是不能生效的。

只有符合了上述条件的劳动合同才能生效,才能对当事人双方产生约束力。

仲裁条款的效力 篇6

关键词:商事仲裁,仲裁协议,仲裁条款独立性

引言

在整个民商事仲裁制度中,仲裁协议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被称为仲裁的基石。在整个民商事仲裁制度中,无论是国内仲裁,还是国际仲裁,仲裁协议都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它是任何一方当事人将争议提交仲裁的依据,是仲裁庭和仲裁员受理案件的前提。仲裁条款是仲裁协议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效力可否独立于主合同,关涉商事仲裁能否实现其价值并迅速发展的问题。因此,可以说仲裁协议的效力是仲裁制度得以启动并加以运用的前提条件。同时,仲裁条款作为主合同的一部分,其效力的判定势必涉及到主合同的效力以及仲裁条款与主合同之间的关系,基于此,笔者引出仲裁条款独立性问题之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论仲裁协议与仲裁条款限定于“商事”范围内。因仲裁条款独立性问题最初是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产生,并首先在该领域中发展,故主要针对国际商事仲裁领域。

一、仲裁条款独立性的含义

仲裁条款的法律效力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仲裁条款的有效存在,而仲裁条款不同于仲裁协议的其他形式。仲裁条款

为合同中的一个条款,是在合同争议发生之前当事人双方在谈判合同时订立的,在形式上不是一个单独的协议,而是主和同的一个组成部分。仲裁条款虽然是双方当事人就争议解决达成的协议,不同于主合同的其他条款的性质,但是其仍然为主合同的组成部分,至少是因为主合同而生,在形式上对主合同具有依附性。在仲裁实践中,当提交仲裁的争议涉及到合同的有效性时,便会产生这个问题:合同的无效或失效对其中的仲裁条款是否有影响?这就涉及到仲裁条款的独立性问题。

仲裁条款的独立性,其基本精神是指作为仲裁条款的仲裁协议应当被视为是与承载它的合同相互独立的部分,仲裁条款独立于合同的其他条款而存在,不因合同其他条款的无效而无效,也不因合同本身的存在与否受到任何影响。仲裁条款的存在和失效不应取决于它所依附的主合同的效力与否,而应看它是不是一个经过当事人双方合意达成的有效约定或协议。仲裁条款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有效性不受合同有效性的影响,即使主合同无效、撤销、终止或者变更,仲裁条款作为当事人约定的解决主合同争议的条款仍独立存在,并不由于主合同变更、无效或者终止而当然的无效或者失效。

二、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的适用

虽然,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在国际商事仲裁立法以及各国国内立法与实践中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承认,但这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而已,考虑到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的具体解释和适用,仲裁条款在特殊条件下的效力如何以及仲裁条款与主合同之间的关系如何仍然尚存在争议和不一致。下列情形中,当主合同的效力发生变化之时,仲裁条款的效力应当如何认定以及认定的标准如何还需要逐一进行分析。

(一)主合同效力发生变更或解除、终止

1、主合同变更条件下仲裁条款的效力

合同的变更是指合同内容的变更,是在合同成立之后至未履行或者未完成履行之前,当事人经过协议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由于合同的变更是在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成立的,它直接涉及合同中各条款内容的变化,其中当然也包括约定争议解决方式的仲裁条款。当事人协商一致对合同内容进行的修改和补充,当然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但是,在主合同的变更中,当事人只是协议变更了实体权利义务条款,未涉及合同中的仲裁条款,那么仲裁条款在主合同变更之后,是否还具有约束合同当事人的效力?在此种情况下,当事人变更主合同的其他条款并未对原仲裁条款的效力产生影响或改变。因此,仲裁条款与主合同中的其他未发生变更的条款一样依然有效。

2、主合同解除或终止条件下仲裁条款的效力

合同的解除是违约结果的一种样态,包括单方解除和双方当事人协议解除。合同的单方解除是指当事人一方因行使法律或约定的解除权,而使合同的效力溯及地消灭。双方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消灭原有的合同而定立新合同,使原有合同溯及地消灭。在此种情况下,原有合同对当事人失去约束力,其中仲裁条款的效力如何?我们理解,仲裁条款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是指仲裁条款具有独立于其所存在的主合同的效力,而不等同于该仲裁条款具有脱离特定的主合同而在其他与主合同相关联的合同中发生效力。因此,在主合同解除的条件下,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存在与否关键是看争议是否产生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原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主合同终止条件下的仲裁条款的效力也应该以此为标准加以判断。

(二)主合同无效情况下仲裁条款的独立性问题

当合同不具备法律所规定的有效要件时,就不会产生法律上的效力,合同归于无效。它导致双方当事人之间在订立合同只是所追求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不能发生。在主合同无效的情形下,仲裁条款的效力如何?

1、行为人欠缺民事行为能力条件下仲裁条款的效力

行为人具备法定的行为能力是合同生效的前提条件,如果当事人在合同订立只是不具备法定的行为能力,其所进行的民事行为无效。同样,在此种情形下,当事人就争议解决方式做进行约定的仲裁条款也因为当事人不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而无效。在这里,仲裁条款无效的原因并非因为主合同的无效,而是其自身因签订主体欠缺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无效。

2、行为人意思表示不真实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是指当事人的意思决定自由和表示行为在客观上的含义与行为人的效果意思同一。如果当事人一方以“欺诈”或“胁迫”的方式与另一方签订合同,在此情形下,主合同因为一方当事人的欺诈或胁迫行为导致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之时意思表示并未真是,由此导致合同自始无效。但是合同仲的仲裁调侃作为合同本身的一种程序救济方式的选择,是双方当事人就合同可能产生的争议自愿选择的解决途径,因此仲裁条款应当独立与主合同发生效力。当然如果仲裁条款本身也是在欺诈或胁迫的情形下达成的,仲裁条款当然视为欺诈或胁迫的结果归于无效。同样,此种情形下的仲裁条款无效是因为其本身就是欺诈或胁迫的产物,而非因为主合同无效的缘故。

3、主合同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当事人订立的主合同不符合法律或社会公里利益的要求,合同会被认定为无效,但是仲裁条款作为双方协商一致的争议解决条款,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轻狂,其应独立与主合同而发生效力。但是如果仲裁条款订立本身就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社会公共利益,其也因其自身的违反性而归于无效。

综上所述,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是指仲裁条款在效力尚可以脱离主合同而相对独立存在。即使主合同的效力因各种情形的出现而发生变化,仲裁条款的效力的判定都是基于其自身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效要件。

三、我国立法实践中的相关规定及评述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有关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的立法始于1985年。是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第35 条明确规定:“合同约定的解决争议的条款,不因合同的解除或终止而失去效力。”该条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了仲裁条款的独立性,但因“解决争议的条款”自然应包括“仲裁条款”,所以该条至少承认,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等解决争议的条款与合同中有关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条款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它在合同解除或终止的情形下依然有效。但是也应看到,该条只规定了合同解除或终止情形下仲裁条款单独有效,而没有规定合同自始无效或不存在情形下仲裁条款单独有效这一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中的核心问题,所以只是部分地采纳了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导致合同无效的原因对于仲裁协议独立性理论至关重要。”如果合同自始有效,只是合同是否继续有效存在争议,这种情况下,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独立于主合同而单独有效当然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主合同自始无效,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是否独立于无效的主合同而单独有效,在理论上存在争议。鉴于此,1994 年8 月31 日公布的《仲裁法》第19 条第1款规定:“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但是,该法仍然没有涉及合同不存在时仲裁条款是否有效的问题, 同样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下称“CIETAC”)的规则曾经也只是规定,主合同的终止、解除、变更、失效或无效,均不影响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的效力。并没有对合同存在与否与仲裁条款的有效性问题做出规定,但经中国商会修改并通过的新仲裁规则已弥补了这一缺陷,1995 年《仲裁规则》其第5条规定:“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应视为与合同其他条款分离地、独立地存在的条款,附属于合同的仲裁协议也应视为与合同其他条款分离地、独立地存在的一部分;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失效或无效以及存在与否,均不影响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的效力。”,明确指出合同的“存在与否”不影响仲裁条款的效力,这比《仲裁法》更进了一步。该《仲裁规则》后又经1988 年、2000 年两次修订,第5 条之规定除删除“附”字外,其他一如1995 年《仲裁规则》之规定。在2005年的《仲裁规则》的第三次规则修订中,第五条规定:“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转让、失效、无效、未生效、被撤销以及成立与否,均不影响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的效力。”,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仲裁法》并没有规定合同自始无效或不存在情形下仲裁条款的有效性问题,因而《仲裁法》和《仲裁规则》之间有关该原则的矛盾和冲突业已存在。在法院对仲裁的充分支持态度尚未从法律规定完全变成实际行动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化解和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成为一个现实难题。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2006年8月最高院就《仲裁法》的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十条规定:合同成立后未生效或者被撤销的,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适用仲裁法第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就争议达成仲裁协议的,合同未成立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因此,这一司法解释从立法上承认了合同自始无效以及不存在时,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对我国的仲裁制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仲裁实践中,仲裁协议独立性理论起初并不为我国司法实践(包括涉外领域的司法实践) 所认可。受到国际、国内仲裁界广泛关注的1988 年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技公司) 诉瑞士工业资源公司( Swiss Industrial Resource lnc. 以下简称瑞士公司) 侵权纠纷案件中,法院并未按照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所要求的那样,将案件交由当事人选定的仲裁庭决定其管辖权,因此,该案引起广泛争议。

在此案中, 上海市两法院虽均以争议为侵权纠纷为由排除仲裁条款的效力, 但实际上应当是已经认定因欺诈成立的合同中仲裁条款无效。我国于1987年加入了《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简称《纽约公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4 月10 日发出的关于执行我国加入的《纽约公约》的通知, 我国加入该公约时作了商事保留, 声明我国仅对按照我国法律属于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所引起的争议适用该公约,其中包括侵权纠纷。因此,1988 年侵权纠纷在我国亦可交付仲裁解决。法院的判决实际上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实际上,此案法院并无行使管辖权的正当理由,而应由双方当事人人选定的仲裁庭管辖。按照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虽然瑞士公司是以欺诈手段诱使中技公司与其签署的合同,但双方签订的仲裁协议不能因为主合同的无效而无效,仲裁协议的效力不应受到主合同效力的影响。另外,上海法院以所谓该案属于侵权损害赔偿纠纷,因而仲裁庭不具有管辖权的理由更缺乏法律依据。合理的逻辑推演应当是, 法院认定IRC 的欺诈行为在签订合同时就已实施, 欺诈成立的合同依法自始无效,因此其中的仲裁条款亦无效,双方当事人不受其约束,不能据此将纠纷交付仲裁,不能据此排除法院的管辖权。由此可见,中技公司诉案反映出的法院态度为, 因违法而自始无效的合同中,其仲裁条款亦无效。这种态度是有合理之处的。仲裁条款的签订与主合同的签订是同一过程。在中技公司诉案中, 如果中技公司在签订合同时已得知IRC的欺诈行为, 中技公司便不可能与IRC 签订任何协议,更不用说订立仲裁条款。

随后的1990 年,广东省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惠州合资争议一案做出判决,认定虽然主合同(合资合同) 因为未经主管机关批准而尚未生效,但不影响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因此,两级法院均裁定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争议应提交仲裁解决。 法院认定了无效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从而在司法实践中确认了仲裁条款的独立性理论。

到1998 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江苏省物资集团轻工纺织总公司(简称轻纺公司) 诉(香港) 裕亿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裕亿公司) 、(加拿大) 太子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太子公司) 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中, 推翻了江苏省高院的裁定, (该案与1988 年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中技公司诉瑞士公司侵权纠纷案件非常类似,在案件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之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受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上海市高院上述裁判的影响,裁定认为:双方当事人的纠纷已非合同权利义务的纠纷,而是侵权损害赔偿纠纷,因此,双方不受仲裁条款的约束,裁定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作出了与中技公司诉案判决内容相反的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在此案中确立了即便合同为一方当事人指控为通过欺诈方式订立,合同中的仲裁条款也可独立于合同存在,由该合同产生的争议,应依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的规定,将争议交付仲裁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对本案所作的裁定,使得我国《仲裁法》第15 条关于仲裁协议独立存在的规定,通过该案得以真正确立,说明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得到承认和应用。这样,在商事活动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争议,任意一方当事人都不得以侵权为由,规避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项下的义务。最高人民法院的此项裁定为我国各级法院处理同类问题确立了符合时代精神的和仲裁制度本质的指导原则。

四、结语

上一篇:硼酸盐离子下一篇:养老保险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