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道德共识

2024-08-03

凝聚道德共识(共8篇)

凝聚道德共识 篇1

第2课时 凝聚法治共识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政府的作用;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知道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知识目标

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凝聚起能力目标

法治共识,能够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政府依法行政。教学难点:厉行法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政务专递,免费寄递”。走进东城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每台电脑显眼处都有温馨提醒,办事市民可享免费“政务专递”便民服务。2018年1月2日起广东省东莞东城政务服务中心推出“政务专递”便民服务,实行办理结果包邮服务,实现群众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

想一想:实现群众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教师总结: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法治政府(一)政府的作用

1.材料呈现:随着我国高铁的迅猛发展,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高铁城际公交化、出行千里一日还成为现实,令人欢欣鼓舞。同时,铁路部门依托“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服务,先后推出了12306网站、手机AAP、自动售票机等多种购票渠道,打破了以往单一窗口排队购票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网上订票、自主取票等服务。2018年春运40天,铁路部门预计发送旅客3.9亿人次。

2.思考: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高铁,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3.教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二)政府依法行政

1.材料呈现: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按照“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新要求,对“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出重要部署,吹响了建设法治政府的冲锋号,开启建设法治政府的新征程。2.思考:为什么要“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提示:“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作出重要部署就是在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3.共同总结:(1)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2)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3)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目标导学二:厉行法治

(一)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1.材料呈现: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思考:你认为应如何厉行法治?

提示: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师生共同总结:(1)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3)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二)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1.辩论:甲: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上法律发挥的作用大。乙: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上道德发挥的作用大。分成两个小组,围绕辩题搜集材料进行辩论。

2.总结: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三)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

1.材料呈现:2018年春节前,《关于集中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的通知》印发,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春节前后集中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将操纵、经营“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黑恶势力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同时,多个地区针对春节赌博违法犯罪的专项打击行动也已经展开。

2.思考:某些地区赌风尤甚说明了什么? 3.总结:法治既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伟大的社会实践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行则将至,让我们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

4.作业布置:访问周围的人,收集他人对于守法的看法,汇总起来看看能说明什么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政府的作用、政府如何依法行政和厉行法治的内容。知道了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增强了对政府的了解,对依法行政有了更多的理解;也知道了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对公民守法的认识更深刻了;明白了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也知道了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板书设计

凝聚法治共识法治政府政府的作用

政府依法行政

厉行法治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有一定难度,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法治政府,学习政府的作用和政府依法行政的道理;一个是厉行法治,学习厉行法治的做法,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和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其中政府依法行政是本课的重点,要结合政府采取的创新服务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凝聚道德共识 篇2

在互联网时代,思想多元,价值多元,不同的人,不同的利益群体,站在不同的角度当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仅新浪微博每天有两亿条帖文,天涯社区每天有5万条新帖。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在官方、民间、网络之间,逐步形成了两种观点完全不同的舆论场:一是以党报、党刊、国家电视台、政府网站为代表的体制内舆论场,似乎观点尽是“您幸福吗?”之类的《新闻联播》版本;而以微博、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逐步形成了一种民间舆论场,观点之偏激,似乎改革30多年,问题成堆,社会腐败到要一夜可能暴发“革命”。两个舆论场的对立、冲突,既构成了转型期中国的各阶层利益博弈和价值多元,也必然导致思想观念的碎片化。2012年我国有网民5.38亿,手机用户10.3亿。上海交大《2010中国危机年度报告》:2010年,影响较优大的危机舆情事件中,网络首发比例达67%,33%在事发当天曝光。民意汹涌,网络问政,互联网已成为未来中国政治改革的一种社会心理氛围。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个人和群体都无权垄断真理,政府应当更多倾听各种不同的社会声音。观点多元甚至分歧冲突,是社会利益分化的必然结果,正确引导,完全可以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动力。

多元乃繁荣之本,只有在不同的声音、观点碰撞、交锋中,才能逐渐形成全社会共识。但过度、混乱的价值多元,必然会影响社会团结,造成社会分裂,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对当代中国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来说,深化改革,我们更需要的是“合奏”,而不是“独奏”!“凝聚共识”无疑是我们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在当今中国,我们明显能够看到在网络自由主义的旗帜下,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思想上的极端分裂,已经演变成为极端的思潮甚至极端社会势力的蔓延。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近期就一针见血指出:“极端情绪是社会共识的天敌,而极端情绪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容易产生和发展。极端民族主义、极端民粹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极端平等主义等,在现实生活中都有不少的影响,它们是社会共识的最大障碍。必须从制度上阻止极端思维影响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没有共识的社会,必然会演变为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没有共识的改革必然会导致社会群体的尖锐冲突。那么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共识呢?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3万字,为我们提供“凝聚共识”的标准答案。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凝聚共识”:

首先是改革的共识。当今中国,我想没有人公开反对改革,分歧在于如何“改”。有人借改革30多年我们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乃至严重腐败等问题,否定改革,希望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上去。当然下一个10年,我们的改革,必须是在公平公正前提下的依法推进。本期刊发原社科院副院长刘吉的《公正最终要用法律来保证》从理论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二个共识,是关于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中国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陈列展时所言:“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这条道路,它既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传统苏式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西式资本主义。为什么中国不应该也不可能去照抄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本期刊发了社科院政治研究所房宁的《谈苏共历史教训》(题目编者加注),斯坦福大学教授福山《福山:中国模式是正确和成功的》,从正反两面提供了历史的镜鉴。

第三个共识,是社会的稳定。对处于社会巨大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转型,必然意味着社会矛盾以及群体事件的多发和高发,意味着艰辛的辉煌,辉煌背后积累的无数的社会矛盾。因此,对转型期无处不纠结的中国人来说,没有比稳定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们每个人只有把思想和观念都凝聚到党的十八大的精神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公民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都能在稳定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我们才能在共同信仰下,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引向深入。

当读者捧到本刊最后一期杂志时,也许我们已经听到了新年祝福的钟声。

共祝愿,祖国好!

理性言说凝聚共识 篇3

比如,围绕着茅于轼先生,最近发生了严重的舆论对抗。4月25日,茅先生在沈阳发表演讲,一位听众从台下发出激烈反对声,被组织者强制带离。这之后,不断有人士半夜三更打电话骚扰并咒骂茅先生。茅先生也因为其言论被人扣上“汉奸”的大帽子。

此后5月4日茅先生赴长沙演讲。一些人在网络上号召各地民众赶赴长沙,“抓捕”“惩办”“汉奸”茅于轼。当天下午,若干人在长沙街头集会,高举着“惩办汉奸茅于轼”之类的标语,活动主办方被迫改变场所,对外封闭。

对于现代社会之优良治理而言,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是,各种意见理性的表达,平和的辩论,并且能够达成某种共识。纷纭的意见只有达成共识,才有力量引导政治。如果社会不能达成共识,意见就缺乏力量,政治就可能脱离意见的控制,或者被少数相对极端意见所支配。

茅于轼先生的遭遇绝非仅有。近些年来,政治上的不同理念、对公共事务的不同意见,似乎总能引发激烈的情绪与语言对抗。这包括,那些反对咒骂茅于轼先生的人也在网络上以可怕的口吻回敬“杀光所有自干五”之类。

人各不同,经济、社会地位之不同,文化、政治理念之分别,乃至性格、气质之差异,都可能引发意见的分歧。现代社会较为开放,人们总是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因而,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意见横飞。而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意见的地位又特别重要。从根本上说,现代政治就是意见的政治,哪怕是再专断的政府,在决策的时候也不能不考虑公众的意见,尤其是留意公众之主流意见。

因此,对于现代社会之优良治理而言,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是,各种意见理性的表达,平和的辩论,并且能够达成某种共识。纷纭的意见只有达成共识,才有力量引导政治。如果社会不能达成共识,意见就缺乏力量,政治就可能脱离意见的控制,或者被少数相对极端意见所支配。

这正是当下中国面临的危险。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其平稳而健全的制度变革,本来需要强有力的意见共识来引领。然而,在当下的媒体、尤其是日益重要的网络媒体如论坛、博客、微博中,呈现的却是各种意见的狂暴表达,极端的意见泛滥,一个极端引发另一个极端意见的恶行循环、相互激荡。

在这些近似癫狂的意见中,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各个人群精神之严重情绪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各派知识分子精神之情绪化。事实上,很多知识分子似乎就是依靠其情绪化表达,而走到了舞台上最显眼位置的,他们当然乐此不疲。

最糟糕的是,这是一种仇恨的情绪。从各方的语言、行为中都可看到根深蒂固的斗争心态,只是程度不等而已。情绪是敌对的,语言也是敌对的。因此,各方完全不去关注对方的诉求,对于对方只有一个态度:反对。对方的一切都被理解在反对自己。敌对情绪发展成为仇恨情绪,因此又不断制造敌对事态,让仇恨的情绪不断强化。

这种仇恨甚至发展成为身体的冲突,有人在演讲会场上袭击对方,有人约架,有人威胁杀死对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敌对的情绪促使各方发明了各种情绪化的词汇、话语,这一方咒骂对方为“公知”,那一方咒骂对方为“五毛”。这一方指斥对方是“汉奸”,那一方斥责对方是“爱国贼”。几十年前流行的斗争话语体系,被各方毫不费力地运用于当下。这些词汇流行于网络媒体,甚至广泛出现在纸媒上,更变成社会日常用语。

应该说,上述情绪、心态、词汇自有其文化的、社会的、尤其是过去几十年历史之渊源,而网络则助长了情绪之发酵,心态之激化,词汇之流行。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公共舆论主要形成于网络。而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最大特点是开放与匿名:所有人都可以发言,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发言,因此,所有人都可以不加反思、不加节制地发言。在网络空间中,最为极端的语言也传播最快,这又鼓励了有些人将情绪化变成一种表达习惯。网络世界的暴戾情绪自然传染到现实世界,甚至塑造很多人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不应持续。法律已经有所作为。近日,海淀区法院一审判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关凯元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200元、给付公证费1000元。关凯元只是在一篇文章中说,孔庆东所写一首七律“格律不对”,孔庆东便回骂关凯元是“狗汉奸”且牵连其母。

凝聚全面深化改革新共识 篇4

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精神,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到谋发展上来,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真正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这是全面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改革,旨在激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创新,进而全面释放改革红利。做好这篇大文章,需要我们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不断攻坚克难。

纵观世界历史,改革始终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动力源泉。虽然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实际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目标、手段、内容各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改掉错误的、不合时宜的东西,革除落后的、影响发展的阻碍。具体而言,即从思想、体制、政策等方面入手,把不合乎时代潮流、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彻底改掉或予以调整。

改革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35年来,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一切,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再接再厉,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破解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要有底线思维。改革不是把外国自由主义的东西搬来,也不是完全否认我国宏观调控的成效,更不是把不适合我们的模式套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上。运用底线思维,谋划全局改革,既要从世界看中国,也要从中国看世界,既要着眼负面后果,又要侧重防范体系。“摸着石头过河”难免触碰底线,要在实践中创新、调整、总结,地方竞争与中央统筹相结合。底线思维昭示我们,改革必须创造适合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稳定发展繁荣的道路、体制、制度和机制。是不是改革了,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看改革是否更加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后的国家是否更加富强了,人民是否更加富裕了,社会是否更加文明了。

凝聚新共识,是推动新一轮改革的前提。改革不是你死我活、东风压倒西风的进程,而是形成谅解互助、合作共赢的局面。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凝聚共识进而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正视现实,我们面临全新而复杂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和困难尤多,解决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不发展的问题更加需要汇集改革力量,凝聚改革共识。如此,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砥砺前行;如此,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之路畅通无阻。

改革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不仅需要坚定信念,而且要有百折不回、矢志不渝的改革精神。不管遇到什么波折,必须坚定,不能动摇;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能前进,不能倒退。改革既要敢于啃硬骨头,又要敢于涉险滩;既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也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35年来,我们一路闯关。站在新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我们勇往直前。

深水前行,遇难弥坚,方能攻坚克难。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发展任务依然繁重,改革的使命鼓舞我们攻坚克难。改革面对的“硬骨头”,硬在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仅是利益增进,而

是要对现有利益格局进行深刻调整,这需要攻坚克难。改革不仅仅是简单的应急应付,而是长治久安的制度建设,也需要攻坚克难。改革是对既有格局的打破与革除,不可能四处开花,只能选择重大节点率先突破,然后以点带面,积累条件,逐步展开,更需要攻坚克难。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大幕,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图景,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确定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要把改革的新蓝图变为现实,关键是靠实干。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精神,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到谋发展上来,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真正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

凝聚道德共识 篇5

---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丁伍号

各位来宾,各位361°事业同仁:

大家好!

首先我谨代表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对大家的与会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361°的支持和信任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今年3月的今天,也在厦门,我们一起见证了361°发展的两大里程碑。在3.15提出“豹发05,决胜08”的大格局下,全体361°事业同仁齐心协力,品牌的发展日新月异。我预计05年产值(以出厂价计)将超12亿元,总销量和全国15个标杆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将跃居国内运动品牌第一位。

05年是公司大飞跃、大变革的一年:年初,361°以名列世界《福布斯》中文版潜力100榜之首的新姿态开始了新跨越;6月,361°获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中国名牌”荣誉称号,标志着361°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运动品牌;7月,361°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以超过20亿元的品牌价值高居同类品牌排名第一位置;8月,361°官方网站点击率的世界流量排名远超国内同类品牌,为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第一名……同时,随着广州市场的快速崛起,带动了整个南方市场的大突破,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南北失衡的市场格局。这是361°赢的依据,也是今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由来。

未来我将引导总公司着手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传播力度,进一步促进品牌升级。

2005年,361°将大力加强广告投入,创新整合央视、全国重点卫视、腾讯QQ、新浪、叶茂中策划机构、中国羽毛球队、NBA时空、欢乐传媒等优势传媒资源,形成海、陆、空全方位配合的传播攻击波,科学有效的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嫁接优质赛事资源,重点推动羽

毛球职业联赛的开展,进一步提升361°的专业运动品牌形象。

二、大力加强产品研发投入力度,保持产品和核心技术的原创性。

2005年,在开发出“猎豹仿生技术”后,361°的产品研发又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运动鞋技术上,全球首家获得“强磁同斥专利”,创新开发出“磁悬浮技术”,利用同性互相排斥的原理提高运动鞋的减震效果;在运动服方面,361°自主创新“猎豹气窗”透气面料,应用世界先进的透气性功能面料,能够提高穿着者的专业运动表现。

坚持让研发与世界保持同步,同时保持产品的原创性,不断积累361°独有的原创核心技术,361°的产品创新将有力地推动品牌升级。

三、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快企业升级步伐。

未来,361°将建立六大中心:营销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生产计划中心,信息中心,品牌管理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分工明确,相互促进,切实推行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和虚拟经营模式,实现由生产型工厂向品牌公司的质的转变。

四、整顿改革物流体系。

总公司将有计划的安排上市,加快资金的流转。这次召开评审会,其意义就在于充分根据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研发方向及结构,所有样品均是精中选精,产品结构设置更合理、更科学,同时结合上市要求,理顺生产加工体系,切实保障供货无忧。

未来,物流能力的强弱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总公司将引进ERP信息管理系统,切实改变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运转模式,全新打造企业的生命线。

五、凝聚共识,创造多极共赢的经营模式。

2005年,361°将区别于其他品牌,更新观念,切实改进经营行为,让利于合作伙伴,让利于市场,创造良性的盈利模式,建设安全共利的经营模式,推动各区域的良性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各位361°的事业同仁,打造一个多极共赢、值得托付的百年品牌,壮大民族体育产业将是361°的不懈追求。

凝聚道德共识 篇6

联动协作

着力构建月湖区土地管理新格局

2012年以来,月湖区以构建土地管理新格局为契机,以推进“双保工程”为抓手,努力推进管理创新,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

一、月湖区乡镇土地资源情况

月湖区辖1镇、5个街道办事处,12个村委会,42个社区居委会,99个村小组,70228户,常住人口17.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9万人,农业人口3.32万人)。月湖区乡镇土地资源禀赋不佳,耕地资源量少、优质资源缺乏、后备资源不足。根据2011年底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月湖区土地总面积为13610.04公顷,其中:农用地6869.60公顷(其中耕地224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47%;建设用地5252.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60%;未利用地1488.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93%。

二、月湖区构建土地管理新格局工作亮点

(一)推进一个转变,树立“大家管、大家用”的土地管理新格局

我区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构建土地管理新格局动员宣传活动,使全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思想高

度凝聚,形成共识,深刻意识到构建土地管理新格局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土地管理工作由“一家管、大家用”向“大家管、大家用”转变的必然趋势,更是新形势下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耕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维护土地管理正常秩序的有效途径。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土地管理责任,将土地工作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由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承担,转变为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共同责任,积极落实耕地保护、土地执法和土地信访共同责任机制,形成了“大家管、大家用”的土地管理新格局。今年3月5日,区政府召开了控违执法专题会议,下达了我区控违及土地执法工作任务,镇(办)、发改、村建、国土等部门也及时部署了相应工作。同时,制定了《月湖区乡镇土地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中对镇(办)在落实耕地保护、土地开发、土地执法、集体土地管理等土地管理工作明确了考核办法,同时征求了镇(办)意见,对照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不久将正式出台。

(二)强化两个考核,努力推进两个共同责任机制的有效落实

1.强化耕地保护考核,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 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层层落实保护目标。按照市政府要求,区政府及时分解了耕地保护目标数,与两个镇(办)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2份,镇(办)也及时将耕地保护目标分解到村、组,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16份,并将耕地保护情况作为乡镇年终考核项目之一。每年年初,区政府组织国土、农林、统计等部门对各镇(办)上一年度的耕地保护工作进行了考核,对表现优秀的镇(办)给予表彰;二是与相关职能部门对接,真正形成了耕地保护的合力,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耕地的良好局面;三是大力推进辖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2011年以来,我区共完成土地开发项目7个,实际新增耕地面积510余亩;四是积极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全区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835.19公顷,并编制月湖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成果报告、图表等成果,在此基础上建设了规范的成果数据库,完成了区、镇、村三级标志牌的建设工作,制定标志牌21块。

2.强化执法控违考核,进一步落实执法监察共同责任制 一是强化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力度。为有效预防和查处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区政府印发了《月湖区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各镇办是所管辖区土地执法的责任主体;进一步强化联动协作,明确了区发改委、区财政、区村建、月湖公安分局、国土分局等部门工作职责,完善了土地执法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部门联动和协作监管制度,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执法监察责任追究制,健全完善了镇(办)、公安、村建、国土

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联合执法已形成常态化。2012年以来,全区开展镇(办)、国土、城管、村建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动态巡查3000余人次,下发了《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决定书》361份,查处并制止了5起违法取土行为,356起村民违法建房行为,拆除建筑面积8300m²,有效地遏制了土地违法行为;二是强化违法违规建筑防控查处力度。2012年,区政府及时印发了《月湖区违法违规建筑防控查处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违法违规建筑防控查处工作职责,将各级政府列为控违工作的责任主体,并进一步健全了防控巡查机制、处理机制、考评机制和问责机制。2012年10月份,区委区政府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联合检查组,对童家镇、四青街道办事处违法违规建筑防控查处工作进行了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了通报,下发了《关于童家镇、区村建局控违不力的情况通报》,对控违不力的相关人员启动了问责机制。

(三)开展三个参与,不断扩大土地管理公众参与面 一是参与征地拆迁。为进一步依法依规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确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我区在严格履行征收土地程序的同时,主动邀请村干部、村民代表等800余人次参与确权走界、附着物清点及征地协议签订工作,充分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近三年来,我区共为30多个市区重点工程征收土地6700余亩,确保了辖区各项目用地需求。

二是参与三权发证。在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发证工作中,我区积极组织村民事务理事会、村民代表等500余人次参与现场走界确权、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并主动接受理事会的监督,保障了“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顺利有序推进。截止目前,我区共完成已确权登记发证面积5262.4公顷,确权登记发证宗地数465宗,调处土地纠纷19宗,扫描建库卷数79卷。目前,已完成了省级抽检,于8月1日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并获得有关领导好评。

三是参与土地开发。在农村60亩以下土地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区充分发挥村民事务理事会在项目申报、施工、管理、监督的重要作用,在土地开发施工期间由村民事务理事会统一管理,竣工后由村民事务理事会重新调整经营权,有效地减少了矛盾纠纷,确保了土地开发后得到有效耕作。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为全面推进我区构建土地管理新格局工作,下一步,我区将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制度建设

根据我区实际,科学制定和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土地征地、土地执法等方面新的制度和办法,尽快出台《乡镇土地管理绩效考核办法》。

(二)推进征地管理改革

针对如何提高征地效率,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缩短净地交付时间,我区将成立工作小组深入征地一线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成果,建立起多渠道的征地安置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三)强化执法力度

探索土地执法新方法,进一步强化土地执法监察,破解农村土地执法难题。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

在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新办法。

改革闯关,凝聚共识再进发 篇7

35年改革,一路闯关夺隘。今天深化改革,更要勇往直前。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彰显出我们党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心。

改革又到闯关时。

深水前行,改革任务更加艰巨

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放眼过去改革的丰硕成果,我们精神振奋;面对未来改革的艰巨任务,我们心情并不轻松。

改革行至“深水区”——两难问题突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

我们刚刚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却发现要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中国能不能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

钢铁产量第一、煤炭产量第一、水泥产量第一……面对众多“中国制造”赢来的世界第一,我们高兴并纠结: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尴尬,缺少“中国创造”的遗憾,资源环境代价的沉重,告诉我们转型比增长更难。

要稳增长也要调结构,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要推进资源价格市场化也要抑制通货膨胀,要提高劳动报酬也要控制企业运营成本……改革方案的制定既要敢于取舍,又要“优中选优”。

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但对“分配不公”的抱怨也多起来。城乡居民收入跑赢CPI、跟上GDP,但“被增长”、“被平均”的声音从未消失。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越来越高。

“如果说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帕累托改进’,绝大多数人能从改革中受益。那么现在,改革越来越会成为‘卡尔多改进’,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两难情况越来越多。” 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面对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任何一项改革都要破解错综复杂的矛盾,都要突破认识和利益的掣肘。

“硬骨头”,硬在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已经很难成功。

一本小小的户口簿,牵动着多少人的命运起伏,阻碍着多少人真正从农民转为市民。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今天,户籍制度的缠绕急需解开,基本民生服务的均等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需加快,让更多早已工作生活在城市的人,享有平等的市民待遇。

“硬骨头”,硬在改革已不是简单的应急,而是长治久安的制度建设。

超过10万亿元的地方债,会不会引发债务危机?地方政府为何患上“举债依赖症”?看似近两年方才凸显的矛盾,背后指向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功能过度经济化、政绩考核“唯GDP论”等深层次因素,需要全面改革财税制度、政绩考核制度,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硬骨头,硬在改革已不能只是利益的增进,而必须对现有利益格局进行调整。

改革本来就是利益的调整,深水区的改革,绕不开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城镇与农村等利益格局的全方位调整,利益调整就会有增有减。“有些不合理的做法必须果断纠正,有些利益格局的调整则应着眼于培育新的利益,在增量上做文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研究员说。

事非经过不知难。愈难愈进,迎难而上,正是改革者的品格。改革前无古人,深化改革就要攻坚克难。

别无选择,改革更需凝聚共识

改革需要共识。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呼唤改革,改革共识的凝聚正是改革攻坚克难的锐利武器。

不改革没出路。

当雾霾连日不散、当房价节节攀升、当“冷漠症”四处蔓延,有人抱怨:“都是改革惹的祸。”改革不是完美无缺,发展难免伴生问题。有些问题,是改革经验不足造成的,需要及时调整。有些问题,恰恰是改革还不到位引发的,需要持之以恒推进改革。有些问题,则缘于发展理念的偏差。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其根源多在于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正是清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强大动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禇平说。

改革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改革仍是我们唯一、最好的选择。

改革不能等。

改革会不会影响社会稳定?改革会不会引起经济波动?改革难免有风险,我们如何看待风险?

“不改革才是最大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认为,改革进程中,最可怕的不是有风险,而是一点风险也不敢冒,一遇到阻力就止步不前。

改革时机宝贵,不加快改革,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导致积弊难返,酿成更大危机。

风险不可怕,关键是理性认识风险,科学应对风险,防患于未然。

多年改革,我们抵抗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协同性,改革就能化险为夷。

改革有底气。

35年改革发展,我们已有了深化改革的一手“好牌”。

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改革的体制基础更加牢固,可以开启更高层面的改革;多次应对各种挑战,党积累了领导改革的宝贵经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越来越强;改革的潜力依然很大,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从小康迈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13亿人口的大国华丽转身蕴藏无限机遇,也给改革带来了进退腾挪的更大空间。

共识铺就改革路。凝聚改革共识,改革攻坚克难之路才能畅通无阻。

坚定不移,改革更有勇气、智慧

任务艰巨,更激发改革雄心壮志。

时不我待,正敲响改革紧锣密鼓。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政府改革一马当先。国务院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行政审批改革,国务院已取消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300多个。简政放权,用政府权力“做减法”换市场活力增加。面对经济下滑,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既稳增长,又调结构,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

nlc202309011234

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加大。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民生保障、农业农村等领域,推出多项重要改革措施。“营改增”扩围,让企业轻装上阵;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让创业门槛大大降低;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外开放有了新突破……一项项重要改革,增添了经济活力,人们感受到了“啃硬骨头”的决心。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有无畏的勇气,有高超的智慧,改革就能翻山越岭,一路高歌。

勇气和智慧,来自于人民的重托。

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到向西开放的重镇兰州,从全球瞩目的上海自贸区到老工业基地包头的棚户区,一年间,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考察调研足迹遍布全国2/3以上省份。决策层问情于民、问计于民,让人们对改革更有信心。

勇气和智慧,来自于改革的方法更加科学。

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协同推进。经济改革与社会、文化改革同步,促进发展与保障民生的改革协调,各项改革相互呼应,形成合力。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的路径,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更加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新一轮改革大幕,绘就“五位一体”改革的壮丽图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奋斗,已进入至关重要的“后半程”。续写“前半程”的辉煌,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美梦成真,改革的使命鼓舞我们攻坚克难。

财税改革

——“营改增”从交通运输和若干现代服务业扩大到电讯、铁路运输和建筑安装业并从部分地区推广到全国。

——启动个税向综合税改革的试点,稳步扩大房产税的试点。

——大幅度提高资源税税率和环保收费的标准。

——显著提高医疗、社保、环保、新能源等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降低一般性支出尤其是三公消费的比重。

背景:多位消息人士透露,财税、金融、行政体制、价格改革等将列入报告初稿。在这些改革内容中财税改革分量最重,具体到报告初稿中涉及的财税领域改革,财政部、国税总局是操办者,尤其是前者。

土地制度改革

——征地遵循“公平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将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而动态调整。

——土地自由流转,确保农民工权益。如何使土地增值收益大头落到农民工头上。是正确改革方向。

——土地私有化,农民最终拥有自己的土地。

——扩大农地进入市场流通试点,这将利好地产及其投资产业链。

背景:分析人士认为,农民土地私有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出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标志,地方政府层面对这个问题的容忍度比较有限。

金融改革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放松资本账户的管制,放松民资投资海外的限制。

——利率市场化将面临最后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业内认为需要时间,下一个具体步骤很有可能是让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

——进一步规范银行表外业务,让民间金融阳光化和合法化,杜绝吴英事件的再度发生。

背景:中国的金融一直存在被压抑现象,涉及到体制改革的最根本政策都由中央所控制。这种集权式的管理如果不被打破,就会影响到金融改革的进程。各界对“人民币先生”未来的改革作出各种猜测,最期待的莫过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

推进城镇化

——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应先行一步,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民可选择行业,城镇化就起来了。

——破除土地财政,不改变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切断地方政府卖地生财动力机制,人的城镇化就永远赶不上土地的城镇化。

——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一环,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城市落户限制。

背景:厉以宁认为,如果中国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即90%以上的人口集中于城市,那么城市居住条件必定恶化,居民生活质量必定下降。中国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即中国城镇化要分三部分: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

收入分配及户籍制度改革

——出台收入分配改革实施细则,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居民收入。

——限制垄断性国企高管权力和薪酬的膨胀,缩小贫富差距。

——由于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分化”,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不利于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应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消除在教育、就业、医疗、城乡间的福利差异。实现人口自由流动。

背景:一位接近发改委的消息人士透露,“这次的户籍制度改革与以往明显的不同在于,以往的提法都是继续合理控制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而此次对北上广深这些特大城市也会结合条件逐步放开。”

打破国有企业垄断

——打破中央企业垄断,放宽进入市场限制,国企逐步退出,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目前国资监管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存在国资管理的“空白点”,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应实现政企分开,改变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放宽入行门槛,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背景:垄断仅仅是国企治理不力的结果,它只是问题的表征现象。如果对国企改革只就垄断而反垄断,只就垄断而进行所谓的“私有化”和“社会化”肢解,那么国企改革也还真有可能沦为一部分利益集团的分羹大宴。

凝聚道德共识 篇8

参学地点: 参学人员:

主讲人:

深化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切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习近平谈【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3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习近平谈【实干兴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谈中国梦。习近平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习近平谈【改革开放】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视察深圳,向邓小平雕像献花篮。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习近平谈【党的群众路线】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是必然要求。

习近平谈【反腐倡廉】 2013年1月22日,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习近平谈【青春梦】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交谈。他强调,我们必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广大青年必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见证、共同享有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谈【和平发展】 关于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习近平谈【依法治国】习近平强调,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习近平谈【航天梦】 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重大战略决策以来,航天战线的同志们秉持航天报国的理想和追求,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012.11.17习近平: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得“软骨病”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2013.1.22习近平: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

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2013.3.1习近平:大兴学习之风 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

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

2013.4.8习近平:中国市场环境是公平的 开放大门不会关上 中国市场环境是公平的。所有在中国内地注册企业,都是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希望外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进一步敞开。

2013.5.4习近平:实现中国梦 放飞青春梦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2013.5.24习近平: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3.6.29习近平: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

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2013.7.22习近平:以更大政治勇气深化改革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013.7.23习近平:改革进入深水区 闭门造车不行

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2013.8.29习近平: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强部队全面建设,不断提高履行使命任务能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3.9.5习近平:坚定推动改革 宁可增速降一些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任何一项事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2013.10.7习近平: 改革要啃硬骨头 这时要一鼓作气

习近平提出3点建议。第一,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携手推动亚太共同发展;第二,客观判断形势,沉着应对挑战,全力维护亚太经济金融稳定;第三,着眼长远,推动各成员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为亚太持久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2013.10.7习近平:不简单以GDP论英雄

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国内需求拉动转变。我们不再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

2013.11.9习近平:宣讲三中全会精神要努力讲全、讲透、讲实

宣讲的关键是要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努力讲全、讲透、讲实,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全面准确领会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

2013.12.3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习近平论经济建设——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提高先进制造业水平。

——2013年3月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处于发展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来巨大国内市场空间,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我们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些目标必将给中国经济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经过我们努力,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国将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大气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013年4月8日在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的谈话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013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必须树立雄心、奋起直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要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要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重点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新兴前沿交叉领域部署。

——2013年7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的讲话

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2013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013年11月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升,都同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2014年5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2014年6月13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我国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牢牢把握着我国发展主动权。转方式、调结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在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014年7月8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的讲话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积极运筹对外关系、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挥自由贸易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好帮助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善于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

——2014年12月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

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

——2015年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2015年4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015年5月27日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强劲,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回旋余地,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

中国正在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倚重消费拉动。中国利用外商投资政策不会变,我们会健全商业法治,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中国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拉动中国同世界经济共同增长。

上一篇:对初中学生的评语下一篇:近代史太行山上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