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前培训心得(精选8篇)
教师职前培训心得 篇1
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2013年8月17日,我有幸地参加了我区举办的教师培训,作为一名刚踏出大学校门的新老师,我对新的社会角色、新的工作任务、新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期待,由于在工作方法及工作技巧方面缺少经验,迫切地希望通过这次的教师培训找到答案。在每一节培训课上,我都认真的聆听,及时的做好笔记,感觉自己收获颇多,更加深刻感受到教师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光荣。这次培训是非常贴切及时的,培训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这些内容以教育理论为基础,从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发展以班级、学生管理等方面为我们进行了指导,也就是涵盖了一名新教师成长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在培训指导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非常实际地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冯延红老师在她的《怎样备课怎样上课》中讲到:教师备课要做到三方面的准备,即知识储备、体力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教师备课要具有科学性、独特性、灵活性、艺术的唯美性和创新性。备课要备出诗情画意的课堂,要弹拨学生学习中的“情”弦。这堂课在备课方面给予了莫大的帮助。
罗红梅老师在她的《努力做一名成功的老师》中谈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普通教师——教学能手——学科教育专家——教育家,只有沉得住气,才能成为教育家,教师要做到“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教师在教学中药学会反思,开发自己的悟性。给我的启示是,课前要思考这节课怎么上,课后还要反思这节课上的怎么样,哪里存在问题,不够完善,哪里需要继续保持。
李瑜瑛老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与教师行为的转变》中谈到:教师除了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还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有了这些能力之后,教师要思考如何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理论使我感到教学中学生的重要性,如何引导学生去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是我工作的重点。
老师们的讲座都以自身实践为理论基础,培训有趣而活泼,使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在校园中所没有学到的东西,下面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第一,知道不等于做到,切实提高执行力。这次学习收获了很多教育教学上的宝贵经验和建议,尤其是班主任工作领域:如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严与爱”的分寸拿捏、学生干部的培育与管理、主题班会的独创性与人性化等等,都引人反思良久。也有些建议是我在之前的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并从中受益的:如塑造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上好第一节课、尽快记熟学生们的名字、注意教学中的及时反馈和构建良性和多元化评价系统等等。但通过学习与了解,我深深明白:自己的教育实践很有限、个人教学风格尚未明朗、对课程容量与节奏的掌控能力还远远不足、班主任工作方面也有许多业务不够了解——这些都将是我个人今后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
第二,新型教师,“喜欢学生比‘镇住’学生更有效”。不止一位老教师向我传授这样一个教学“秘籍”:新接手一批学生之初,一定要先“镇住”他们,不然就会被学生“欺负”。对于这个论断,我不止一次的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并不是一个板着脸教书的老师,但我依然受到了学生们的欣赏和喜爱。这次刘绍辉局长的一句话仿佛深夜行船时远处亮起的灯塔,令我倍增底气与信心。如今的学生已大不同于70后或80后一代,他们有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与更鲜明的个性需求。如果仅用师长的身份权威去强压,回馈的往往是暂时的沉寂与更大的叛逆爆发。与其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苦苦平衡,我更乐于先让学生欣赏我信任我喜欢我,然后让他们乐于上课勤于思考长于课业。
第三,学会宽容,心平气和做教师关于我校学生构成情况,在前期的职前实习工作中略有耳闻。我校张峰主任的一句话令我回味再三:“不要主观武断地依据家长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发展潜力”。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做只会带来思想上的僵化,工作会越来越陷于被动局面。这次刘局提到了美国教育界的一项调查结果——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类型中,对于“宽容”这一关键词的解读为“假装不知道学生的愚蠢”。这一条目初次读来有几分好笑,细细想来,也许可以理解为——不对学生有过高预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前理解与基础水平,有耐心讲方法讲策略地进行教学。学生对于自身的表现和状态都有一定评价和预期,教师在进行评价和指导之前,应具体学生具体分析,综合 考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动机、家庭情况等等。
第四,珍惜机会,视挑战为机遇和信任入职后,我们将面临无数的任务和挑战。刘宪局长的一句话让我重新审视了“任务”这个词
——给你,是一种信任,更是一个机遇。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语文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双重角色,还有一年后的新苗赛。我们市中教育有如此好的品牌高度、如此完善的教师发展格局,我所在的学校有如此纯挚的治学精神与传统、如此亲善而专业的领导教师团队,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不去奉献不去拼搏呢?!
总之,我通过这次培训,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确实,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己本职的教学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小学教师,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们教师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师职前培训心得 篇2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 需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实践性课程是培养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实践的基础。而当前的师范教育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而且实践课程也存在比重小、时间短、形式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教师职前培训的效果, 影响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为此, 加强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高等师范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是我国改革实践课程和改善农村教师结构的一个创新举措。自2007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 (教师[2007]4号) 以来, 各省高师院校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已不同程度地展开。顶岗实习支教是指高师院校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校进行时间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 在一定时间内顶替现职农村学校教师的岗位, 让被置换出的农村教师参加由高师院校组织的短期脱产培训。顶岗支教能强化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增强师范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农村教师在职培训, 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密切高师院校与基层学校的联系, 更好地研究基础教育和服务基础教育, 实现三赢。实践证明, 顶岗支教在职前培训中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水平, 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1]目前的高师院校师范教育更多地关注了专业知识的传授, 而对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引导和培养明显不足。师范类专业是以中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 其专业课程与非师范专业基本一致, 只区别于教育类课程, 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由于专业课程仍占主导地位, 课程设计往往更多地从专业角度强调课程体系的逻辑性与完整性, 强调在专业知识上要达到非师范专业的水平。而对于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则寄望于通过有限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践活动达成, 其效果与“合格”的教师仍有明显距离。其主要问题在于专业技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反复的练习, 专业情意的形成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学工作的强烈认同, 而这些是有限的教育类课程难以提供的。
顶岗支教正能为师范实习生提供更广阔的锻炼空间、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好地了解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的机会, 对师范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教师志向、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师范生更好地形成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也指其专业态度, 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养成高尚的专业情操是其核心内容, 专业自我的形成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在职前培训中加强专业情意的培养, 能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而顶岗支教的独特性正能帮助实习生加快角色转换, 有效促进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及专业理想的建立与稳定。
有研究指出, 高师院校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技能等课程,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运行与目标达成并无显著影响, 而实践环境、教师的生活环境、教师的同辈团体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深远。
顶岗支教区别于一般的教育实习, 农村中小学会安排正式的岗位给实习生, 无论在生活上、工作安排甚至部分学校待遇上, 实习生都与正式在职教师相似, 实习生通常也担任班主任, 承担主要的学生管理工作, 这使实习生容易产生认同感, 也能更好地融入新集体。另外, 顶岗支教通常是采取成组派遣的形式进行, 同伴的作用使他们面对新环境、新工作时更容易摆脱孤单、互相支持, 能更快适应。再者, 又由于他们毕竟还是实习生, 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高师院校对他们都依然有管理、指导等职责, 这对顶岗支教的实习生来说, 也是强有力的心理支持与实质帮助。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使这些准教师能较快、较好地投入到新的教学工作中,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就容易产生, 再加上一个学期的较长时间, 能使这种认同感稳定下来, 而这种比较稳定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对这些准教师确立教育志向、入职后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顶岗支教的地点是农村中小学, 这些学校生活环境比较艰苦、教学条件比较落后、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 高师院校的实习生来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 要克服各方面的困难, 在身份转换中健全心理素质, 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身体素质, 在教育教学中提高专业素质, 在文明教育中完善人格素质。这也使这些准教师对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具有更积极的接纳、肯定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其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 对培养“合格”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促进师范生较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学科教育教学技能
专业化的学科教师必须具备从事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学科教学技能指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
国家教委教师司[1992]39号文件《高等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 (试行稿) 》中强调:“要把加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师范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来抓。”作为未来的教师, 师范生能掌握与运用学科教育教学技能, 是适应和满足工作需要的基本要求, 也是完成职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更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第一道阶梯。
目前在高师院校中, 师范生主要是通过课程训练了解和初步掌握学科教育教学技能的, 如学校开设的“学科教学论”、“学科课程教学技能”、“教育见习”等课程, 也有在有限的实践课程中掌握和运用这些技能的, 如“教育实习”。教学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必须通过实践, 正常安排的2周的“教育见习”、8周的“教育实习”实在是远远不够。特别是不少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期间真正上课的时间有限, 少则2、3节, 多的也就10来节课。相比之下, 顶岗实习支教的师范生由于有正式的岗位, 而且由于许多农村学校师资缺乏, 顶岗支教的师范生实际上是起了填空的作用, 直接担任了任课教师, 实践的机会自然就比较充足了。以中文专业为例, 据不完全统计, 顶岗支教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担任班主任、兼任小学一个班的语文课或是中学两个班的语文课, 一个学期下来, 平均上课量在100节左右。充分的实践机会使师范生能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技能, 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让抽象的知识变为实际操作的能力, 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丰富自己的认识, 这个过程也正是一个教师有效建构自己的学科教育教学技能的过程, 这对于师范生转变成为合格的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三、促进师范生自觉开展反思性教学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 要求教师变革观念、变革教学实践, 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师范生要在毕业后符合社会的要求, 就必须在职前接受相应的培训, 而具备反思性教学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要求。
所谓反思性教学, 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 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2]反思性教学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如能在职前培训对此加以关注, 使准教师具有反思性教学的自觉性, 对教师适应教学岗位、职后成长都会有积极作用。但是, 反思性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观察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育情境, 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 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探究教学活动, 并对自己的选择与行动负责。现有的师范教育课程和实践, 并不能提供这样的时间、空间让师范生在接受职前培训的过程中形成反思性教学的理念与能力。而当他们成为正式教师后, 由于各种原因, 思维的定势、认知水平或是工作环境等, 都会制约他们开展反思性教学。
顶岗支教的模式恰能较好地解决该矛盾, 促进师范生自觉反思, 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反思性教学的能力。首先, 顶岗支教的师范生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实习生, 又是在职教师。实习生的身份使他们具有虚心的学习态度、强烈的学习动机, 能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各方的指导意见;顶岗在职的身份则使他们必然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对自己的教学负责。因此, 双重身份让顶岗支教的准教师具备了反思性教学的心理条件。
其次, 在顶岗支教过程中, 多方指导为这些准教师提供了反思性教学的有效指导。一方面, 顶岗支教的学校会委派骨干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 被置换培训的教师也会积极与他们进行教学交流, 有些学校更会开展验收课、公开课等形式帮助实习生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 高师院校也会派出专业指导教师, 对实习生进行指导。这些不同角度的指导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找到并弥补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从多角度全面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
再者, 顶岗支教的评价多采用档案袋的形式, 注重过程性评价, 要求实习生多听课、多积累;提倡并要求实习生撰写实习日记或博客, 将实习生在顶岗支教期间的感受和收获记录下来;提倡及引导实习生结合顶岗实习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教育研究, 为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收集材料;提倡和鼓励学生发挥学科优势为当地学校提供服务, 这些对于促进这些准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实践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经途径, 顶岗支教为师范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使这些准教师学会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 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 并且培养了反思性教学的素养, 为师范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人才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教师的职前培训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为高师院校改革教育类实践课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教师职前培训心得 篇3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职前培训 现状 解决措施
当今社会,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从而使得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之间的国力竞争都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更进一步地说,这些日益激烈的竞争都是人才竞争的演变。但是对人才的培养重在教育,因此,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组建一支素质高、教学风格严谨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更进一步推动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师入职前的培训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职前培训的意义
中小学入职前的培训工作将是我国教学事业上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对教师培训的这类机构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一二五规划纲要》中,更是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师资力量的增加,使后期教学能够持续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的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够全面,导致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和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扰。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传统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在入职培训的工作过程中受到约束和限制。因为,在中小学师资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还停滞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上。在一定的程度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端正态度。比如,小学授课教师普遍觉得自己面对的是小学教育,随着时间的演变,教师整体的素质就停留在小学的那个范围当中,使师资力量的增加受到影响。
(二)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使得在教育事业上出现了同样的状况。在西部地区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不管是在基础教学的设施上还是师资力量的组建上都落后于中东地区,使得在东西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培训的工作不在统一的起跑线上。这就阻碍了全面贯彻和推广教师培训这一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培训机构的不健全
教师培训这一工作的落实和贯彻都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对于教师培训的机构不够健全和完善,导致中小学教师的入职培训这项工作没有较高的含金量。
(四)培训体制不完善
在对中小学教师入职培训的过程中,不但要求具有健全的培训机构,而且具备完善的培训体制。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对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日益完善和改革,这些培训机构下现有的培训体制已达不到满足现实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标准。
(五)培训形式和内容单一
由目前一些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培训过程中形式过于单一,所培训的内容过于陈旧,并且与实际不相符合,使得教师的培训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程度。
(六)教师培训缺乏可持续性
目前教育体制不断革新和完善,教师的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使得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缺乏可持续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要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不能以拥有一桶静止的水就裹足不前,更不能墨守成规,这样才可能有资格面对新时代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希望,从而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作出解答,给学生的思想指明前进的方向。
三、解决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面临现状的对策
在开展和贯彻中小学教师入职前的培训工作工程中,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在培训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课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于这些问题和难点,我们要及时拿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国家和政府的有效干预
在日后中小学教师入职培训的工作中,要加大国家和政府的扶持和宣传力度,以及适当的财政支持。在这一过程当中,国家和政府要对其进行适当干预,在对其扶的同时,要对这项工作进行有效监督。督促和监督培训机构及培训人员能够正常地开展培训工作。
(二)培训形式的改革
对培训的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一对一的培训形式
比如,由政府和教育部门出面,成立专门的名师讲堂,或者是与名师面对面等新型的培训形式,使一些名师或者骨干教师成为这些年轻教师的领头羊,引领、指导这些刚入职的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2.互相点评的校本培训
在学校任教期间,可以由学校组织和安排对教师的培训。例如,抽取校内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授课,组织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走进其课堂听讲,通过切身的听讲感受互相学习和讨论,达到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的不足的目的。
3.邀请专家讲座
通过邀请专家进行专门的培训讲座也是一个新颖的培训形式,学校可以评选校内两三名优秀的教师专门学习和培训,通过专家的引导,将理论结合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建立一个培训教育一体化的培训模式。
(三)完善培训体制
要有完善和健全的体制监督和管理教师培训的工作,革新培训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体制,促使教师在培训中不断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四)教育模式的转变
要想更好地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中小学教师如何突破自我,打破当下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创新和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把“寓教于乐,知行合一”作为教育模式是最佳选择。
(五)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
其次,走出传统教育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现如今,不要一味地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一个途径。将学生按学习成绩的划分,更会让成绩靠后的学生产生自卑感,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情况就会愈演愈烈,演变成为厌学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嵩彪.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教师职前培训心得 篇4
[摘要]教师情感的职前培养具有前瞻性和持久的教育效力。师范教育阶段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情感培养开发可遵循“三个贯彻始终”的培养原则:职业情感的内驱力培养贯穿教育学课始终;爱心和良心教育贯穿教育学课始终;教师职业美感教育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关键词]师范院校;职前教育;教师情感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它更主要是面向小学培养小学教师。但师专学生的教师情感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学生入学阶段,我们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3%的学生不愿意做教师,87%的学生不喜欢做小学教师,95%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做小学教师。笔者走访了一些毕业后在中小学工作多年的毕业生,发现他们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这个层次学校生源的特殊情况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我校师范类的学生是从初中招来的,而且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承担不起上大学的费用才到此就读,也有一些学生考高一层次的大学无望,不得已才来到师范专科学校。这些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无论是情感方面还是认知方面都很茫然,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对教师职业的情感仍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教师职业情感发生危机,就不能不令人深切担忧。虽然我们也不排除日后工作中可以培养教师职业情感,但那毕竟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笔者认为师范教育的重中之重,不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的传授,而是强化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与开发。多年来,我们在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探索效果是显著的。对中小学教师职前阶段进行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与开发是对国家未来负责任的教育举措。
一、教师职业情感的时代特征
教师职业情感是极其丰富的,有一定特殊性。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人或事物及周围环境的关切、喜爱的心理活动,是高级社会情感。笔者认为新时期教师情感应具有如下主要特征: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任的爱;求真务实的事业心与上进心;获取成就的动机与争当教育专家的渴望;强烈的求知探索、创新兴趣;善于交往的性格;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高雅、时尚的审美情趣与昂扬振奋、热爱生活的执着精神;淡然处世、心怀感激、不计功利、无私奉献的平和心境。
二、教师职业情感培养
教师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既有职前培养开发,也有职后培训养成。职前培养开发更具有前瞻性和持久的效力。在师范教育阶段重视教师情感教育,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实施,是改变目前重视教育理论和技能学习忽视职业情感教育现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将“三个贯穿始终”的培养原则作为指导思想来开发、提升学生的教师情感,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职业情感的内驱力培养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教育,使他们保持做教育的内在动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职业的认知
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能力,使之对教师职业有全面、深刻、科学的认识是教育学课培养教师情感的首要切入点之一。为此,对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意义、作用、功能及其价值的深入讲解和讨论就成为教学分量很重的热门话题,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一是谈论,二是辩论。教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以免他们日后进入真实教育情境后失望,更不要讲空洞的大道理,让他们觉得教育离他们很远。教师应通过列举学生们身边的、已知、认可的事情论证教育对人的作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感,为其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2.职业的兴趣培养
教师如果厌烦教师职业,仅仅凭着责任心来工作,这种责任心在强大的压力下就会变成一种负担。乐意做教育工作,教师才能竭尽全力,持之以恒。兴趣培养越早越好,准教师们一旦对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以旺盛的精力和巨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活动中,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展现出敬业爱岗、锐意进取的风貌。笔者根据兴趣培养的规律,尝试了一些做法:第一,教学中经常设置“两难的教育情境”,如补课、排榜、减压、上网成瘾等敏感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用学过的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中的两难问题,学生可以领会到科学育人的魅力,感悟到一个教师成功帮助问题学生时的乐趣。第二,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看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录像,看著名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以及所展现出的综合能力,学生由此产生羡慕、向往、尝试的情绪冲动,从而初步形成做教师的职业兴趣。
3.职业的自豪感
学生没有当教师的体验,要体会当教师的自豪感的确是一个难题。理论说教的效果当然不好。笔者后来摸索出虚拟法,即是让学生假设、想象自己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教师,或者是在偏僻山区执教,或者是在特教战线,或者是问题班级的班主任,或者是有专业特长,等等,任其自由虚构和想象,每个人都在自己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让人羡慕、受人夸赞、得到社会和学生认可的业绩,也得到了荣誉和薪酬,更包括学生成人、成才后对自己的感激。笔者请学生想象:“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内心的感受该是怎么样的呢?”学生自豪和幸福的情感油然而生。
4.职业的德福共享
个体在工作与生活中领会、体验人生的幸福、崇高与人格的尊严,只有具有崇高教师情感的教师才会得到这样的幸福感受。这样的感受和体验是个人人生幸福的源泉。热爱教师职业,做好教师工作,是教师的人生幸福所必需的,其最大的受益者是教师本人。因为真正的道德境界应该是发自“本心”的。发自“本心”的东西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也是最能感受幸福的。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把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变成发自“本心”的道德呢?方法之一是组织学生讨论“做教师对我的好处”,然后要求学生写演讲稿“我做教师最受益”,并选择写得好的学生在全体学生面前做演讲。方法虽然简单,但学生心里却留下很深刻的记忆。 (二)爱心和良心教育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教师职业情感的核心是对教育对象的热爱和尊重。人们把“有爱心”放在对教师期望值的最高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性、细微性等方面的特点,尤其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的爱心和良心。
1.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
名言警句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的名言警句很多,笔者采用的做法是每周都给学生留一段教育家或者是有影响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话来警示、感化和激励学生,如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们交往的一种乐趣”等。笔者将其称之为“每周一名言”。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名言警句既可以摆脱空洞的说教,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深受学生的欢迎。
2.用优秀教师的先进事例感动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向学生介绍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或者让学生听优秀教师的事迹报告,会使学生被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所感动。而优秀教师身上共性的东西之一就是这些教师对学生都有着非常热爱,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使教师人格熠熠生辉。
3.用反面事例警示学生
正面的事迹鼓舞人,反面的事例警示人。电视上、报纸上时有反面的教育案例报道,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反面典型。面对那些缺乏爱心和良心的教师,学生们都愤怒不已,而此时,把这种愤怒的情感及时转化为教育人的爱心和良心就会恰到好处,所以“别误人子弟”就成了我对学生们常说的话,这句话也因此成了学生们的口头禅,成为教育人最起码的良知而被纳入准教师们的德育认知体系中。
4.用师爱的真谛勉励学生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师的爱心和良心教育,必须弄懂究竟什么是师爱,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教师自己觉得很爱学生而学生们却不领情呢?为什么对学生善意的批评教育却招来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呢?新的历史时期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爱呢?真正的师爱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任的爱。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满腔热忱地期望学生成才,充满信任地鼓励学生成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笔者常对学生说,教师不能“糊涂地爱”,学生们也因此考虑爱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师职业美感教育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起来的情感是一种愉悦人的身心的感情体验,是一种积极的最高层次的感情体验。通过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美感教育,特殊的美育教育,准教师们能够对未来的职业有美的感受、美的理解、美的追求,从而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情感。
1.感受美
教师职业美感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发现。课堂上教师的人格特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充满哲理的话语,动感的教态,恰当的服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无不彰显着巨大的美感魅力。面对一堂优秀的观摩示范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这些因素,充分感知美,从而帮助他们感受崇高的教师职业美感。
2.传播美
教师的职业美需要教师来传播,每个教师都是美的使者和传播者,哪个学生不喜欢给他们带来美感享受的教师呢?一个教师如果能把课堂变成美的发源地,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学的氛围美,知识的内在美,从而喜欢教师,喜欢学习,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到做一个受人欢迎的教育者的幸福与美好。“当教师就要当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的信念会使得准教师们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创造美
教师职业美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创美育人。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是不是教育者的劳动都是“创美”呢?那些教育活动中不合规律、既无秩序又不和谐的现象,那些矫揉造作、缺乏个性和情感的东西能说是美的吗?教师通过让学生举例分析教育活动中形形色色的“造丑”现象来告诫他们要创美育人,积极拓展学校教育的审美空间,做一个真正的职业美的践行者和开拓者。通过开展创美育人教育,学生们发现理想、美梦这样的词汇原来就沉睡在他们心中,原来教育真的那样平凡而神圣,崇高而自由。
四、有利于教师情感培养的几点建议
第一,关于课时。中小学教师职前教师情感的培养是抢抓教育先机的举措,课时必须保证,但目前我们教学计划中教育学课时仅是每周2课时,总计18周,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减少教学实践环节,这对准教师的教师情感培养是不利的,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适当增加课时。
第二,关于实习。教育实习对中小学教师职前教师情感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效果也最好,但多数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最后一个学年的半个学期时间来进行教育实习,有的甚至不足半学期,仅八周,实习时间偏少。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尝试将实习时间由半年延长至一年,或者尝试改变现有教育实习的模式,变一次集中实习为分阶段、分内容的实习。
第三,关于考试。目前师范类专科学校在学生三年级时有一个“3+4”升本考试,但教育学却不在考试学科之内,而教育学课程恰在学生大三时学习,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也给我们的实际教学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尝试将教育学列在考试学科之内。
中学教师职评总结 篇5
我叫xx,1980年出生,现年32岁,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于1999年7月毕业于蒲城师范学校,1999年8月参加工作,在孝义镇xx小学任教,1999年参加陕西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的自学考试,2001年7月获得专科学历。1999年因在全乡的数学统考中荣获第一名,于2000年被荣调xx第二初级中学任教。2002荣获“教学新秀”的荣誉称号。在03、04年带班主任期间,勤勉耕耘、兢兢业业,深受学生的喜爱,并在第三届艺术节中,自己所编排的小品《爱的奉献》荣获乡级一等奖。2003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进修学习,2006年获得本科学历。2006年被xx职改办认定为中教二级职称,至今已六年,现申报什么学科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下面我将自己任中学二级任职资格以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每一位教师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此,我不断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武装自己;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和“爱校、爱岗、爱生”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积极的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学生,潜移默化的去感染学生。做为一名普 1
通的人民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我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严于律已,任劳任怨,在师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加强教学理论学习,练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在教育教学方面,我努力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为此,我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和结构,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熟练掌握知识的逻辑。同时,我不断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习惯,掌握学生学情,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生动形象的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信息反馈,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5分要质量,取得了良好地教学效果。
三、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学习,不断进行教研教改。
积极投入到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学习、贯彻教学大纲,研习历史新课标,加快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大胆探索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在班级设立历史小组成员,让学生带动学生,从而带动全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并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我也加强教学教改研究,自己撰写的论文《孙中山与梁启超的民族观之比较》荣获03届优秀论文,被陕西西师范大学收集。撰写的《开放与交流》教学案例,在《教师教育科研》荣获一等奖并约稿。撰写的《不该发生的事》荣获区局三等奖。
同时,在工作量和工作实绩方面:我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和事业,通过多年的努力,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教育教学成绩也不断进步。在每次的考试中,我所带班级的历史成绩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都名利全校前列。
教师职评述职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介绍
XXX,XX,XXX岁,XXX年XX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XXX年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
(二)政治思想与道德
我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XXX年来,一心一意从事教育事业,不嫌清贫。勤奋、严谨、踏实始终是我所追求的工作作风。
服从组织安排,主动为学校排忧解难。XXX年前我在XX中学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连续带了两届高三。1992年9月刚调入XXX时,因初中正缺一位数学教师,我欣然同意下到初中部。由于XXX实行小循环制,结果我在初中部一干就是九年。2001年9月又根据学校安排担任高一年级数学课。2001年高一,因一数学教师休产假,学校要我担任三个班的数学课,为解学校之急,我也是不辞辛苦,一干就是近一年,且教学质量比平行班更优。多年来,从未向学校领导提要求、讲条件。
对待学生我一直坚持“以爱为本,严格要求”,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从没有因一己私利而偏待学生,更不敢因一丝懒惰而使学生贻误。对自己严格要求,身先示范。因此,深得学生的喜爱与家长的尊敬。
周边的同事都是我的好朋友。我总是以百分百的热情与诚实去与他们相处。比如有时同事家电脑有故障,去维护修理已经成了我的“专利”等。对年轻教师我从不保守,热心地扶持他们。为了让年轻教师上好公开课、做好课件,我花了很多心思。总之,与同事关系非常融洽。
(三)日常教学与竞赛辅导
从事教学以来,我一直担任两个班的日常教学与整个年级的竞赛辅导双重任务。共教高三毕业班两届(1989、1990)、初三毕业班3届(1995、1998、2001)。每周课时达12—18节不等(不包括竞赛辅导)。
日常教学方面。要上好课,首先必须从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始。每一届学生一交到我手上,我所要做的第一事情就是认真地阅读档案,把学生按不同的层次分类(一般分为三类:优、中、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备课时按要求准备不同层次的例题与习题(一般分为三类:易、中、难)。让所有的学生都“吃饱”,努力做好因材施教。而课堂上我总是用自己的风趣与幽默及准确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作业一直全批全改,对作业反馈的问题都是及时解决,没有一丝马虎。学生都喜欢要我教他们的数学。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出色的。就拿2001届初三(9)班来说,有23个免试进入省重点中学——XXX的数学实验班。中考考XXX的升学率高达94%以上,最近,2002年高一所教三个班成绩也均优于平行班。
我个人的解题能力也深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当场解决,每一次下班辅导都是学生问得没有问题问才离开,从没有给学生留下一个问题,在这方面,可以说让学生心服口服。
数学竞赛辅导方面。16年来我一直是年级数学备课小组长,数学竞赛辅导主要由我一个人负责。从初一的“华杯赛”,到初三四月份的全国初中数学竞赛,每一次竞赛小组选拔、资料与讲义准备、辅导上课,每届都要让我忙上两年多,有时还得增援其它年级的竞赛辅导。每次竞赛(“华杯赛”或全国初中数学竞赛)XXX市的省级三等奖以上的奖项我组织的参赛队至少要拿一小半回来,为学校争得不少荣誉。竞赛成果列举如下:
1989 年指导XXX获全国高中联赛XX赛区一等奖;
1995 年指导XXX为代表的一批同学参加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获XX省级二、三等奖多名。XXX同学竞赛成绩居XXX市第一名。
1998年指导XXX、XXX为代表的一批同学参加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获XX省级二、三等奖多名。文匡华同学竞赛成绩居XXX市第一名。
1999年指导XXX、XXX获“华杯赛”初中组国家级三面铜牌,也是XXX市仅有的初中组三面铜牌,同时还获得XXX市教育局表扬与奖励。
2001 年指导XXX、XXX、XXX三位同学参加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获广东省级一等奖。获省级三等奖以上的同学达XXX市三等奖以上总人数近半数。得到学校奖励,同时也赢得了同行赞赏。
(四)班主任工作
十六年来担任班主任总共八年(1991—1998年)。班主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班主任是这个集体的主要组织领导者。班主任工作的成败是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关键。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做班主任的情况。
1、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八年来凡是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
2、引导学生选好自己的班干部。保证选出的班干部基本上都是品学兼优,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有号召力,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好学生。如:王燕洲、黎宇、姚丽琼等一批优秀班干部。当然,有时也有意识地让个别难于管理,不思进取的学生通过实践班干部工作,规范其行为,激发兴趣,最终转化为优秀学生。如:王崧武等一批后进转优秀的干部。
3、团结任课老师,形成一个强大的工作团队,也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关键。我随时与任课教师交流本班的情况,及时听取来自其他教师的反馈,和大家一起分析和迅速解决问题存在的问题。我经常组织本班任课教师开会,实行任务到人,分“人”包干,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4、利用我在心理分析方面的优势,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管理一个班集体,要学生尊守纪律并不难,而要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却是大问题。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将心理辅导的方法渗透其中,在个别谈话中,采用心理辅导的谈话七步法:即沟通,倾听,分析,诊断,目标,指导,效果;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帮助学生分析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行为,让学生克服狭隘、偏激、悲观的心理障碍,培养乐观、豁达、向上的健康心理,积极面对人生,完善自我。如:我们班的钟雪兰同学,由于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又加上学习上碰到一些暂时的困难,情绪低落,思想悲观,一度离家出走,并有轻生的念头。我观察到了解到情况后,通过“七步”法,使她正确认识自己———是一个有文学天赋的好学生,同时也体会到深藏着的父爱、母爱,最后成为了一个尊规守纪成绩优良的好学生。
总之,我带的班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级体,年级的“德育量化先进班流动红旗”长期挂在我们班上。运动会、艺术节也多次获得好的成绩。中考、和平时考试成绩都很突出,特别是数学竞赛方面,我们班是学校的主力。
(五)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掌握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教育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深刻变革。在“优秀教师”的概念中,电脑网络、多媒体技术掌握程度已成为重要的标准之一。而在这方面,我走在了前面。
1、1998年至今,学校公开课、参赛课课件,大部分都是我做的,累计有40多个课件,还不包我括指导下做的课件。如果一个课件制作时间按20个课时计算,这样,我已课余为学校干了近800课时(基本上是义务的)。并且每次的公开课课件课都得到了好评,每次的参赛课件也都得到了市级三等奖以上的奖励。如:刘健老师获省多媒体说课二等奖的课件就是我做的。
2、毫不保留,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其他教师。2000年应学校要求,我在学校为其他教师开设了Authorware5.0学习班,我当任课教师,有一批“弟子”已初步掌学会握了Authorware5.0使用技巧。
3、网络技术的掌握。我的个人数学网站Http://www.shuxue.net已经开通,正逐步完善。本网站的建设全部是我一个人完成。本网站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开有测试、答疑、同步训练、数学学习方法、数学资源库、新闻等栏目。
4、电脑网络硬件建设技术的掌握。我已掌握了电脑组装、基本电脑故障的排除,以及对等网和网络服务器的设定等技术。
总的来看,目前我已掌握了各种多媒体软件的使用(如:Authorware、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Frontpage的使用以及各种小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初步达到“你能想出来,我就能做出来”的水平。
(六)教研成果 1、1992-1995采用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材进行实验,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2、参与罗增儒教授主编的《初中数学快速解题手册》是第一作者;
3、参与罗增儒教授主编的《高中数学好题妙解》的编写;
4、1999年有一篇论文发表在《广东教学研究》上。5、2000年《初中“数学非智力差生”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研究》在市经验交流会上宣读;
6、2001年《数学课件的“标签式”及“菜单式”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在市经验交流会上宣读。
(七)其它获奖情况1、1992年考核优秀;
2、1993年9月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3、1994年考核优秀;
4、1995年获“全国数学竞赛优秀教练员奖”;
5、1996年获初中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省级三等奖;
6、1999年华杯赛优秀辅导员奖;
7、1999年获自制课件(CAI)(第六名)市级二等奖;
8、2001年获自制课件市级三等奖,9、2001考核优秀。
美国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研究 篇7
关键词:美国,教师教育,职前实习
一、美国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的背景
( 一) 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衡量未来教师的重要标志, 因此各国纷纷将教师职前教育实习提上教育改革的日程。普鲁士法律规定设立职前教师实习班, 师范生要进行三年教育实习; 英国政府《提高教育质量》白皮书规定增加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实习比重。[1]美国《国家为培养21 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及《明日之教师》两个报告, 强调职前教育实习在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制定《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 明确规定职前教育实习在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师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方案以及检验、评价教育实习的效果。
( 二) 提高教师质量的社会诉求
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国家在危急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拉开了美国教师职业专业化运动的序幕。教师教育职前实习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提供纽带, 是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更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重要手段。
传统模式培养的教师普遍缺乏教育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化水平也难以提高, 因此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满。就全美来说, 15% 的新任教师在第一年结束后选择离职, 前三年的离职率为30% , 而在五年内的离职率高达50% 以上。[2]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教育实践能力的缺位是造成新任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美国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的基本体系
( 一) 美国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的目标
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 ( 简称NCATE) 在2008 年新《教师培养机构专业认证标准》中, 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对教师申请者的具体要求, 并提出了职前教师教育实习的基本目标:
1.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实习教师应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 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解决教学实践难题, 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行发展, 将实习教师培养为教育教学的创新者和实践家。
2. 促进因材施教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 实习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为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 进行因材施教, 以同时满足实习学校、社区与每个中小学生的需求。
3. 形成多元评价体系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实习教师的多元评价能力, 主要包括根据教学标准做出评价、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做出评价及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做出客观评价。并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来整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3]
( 二) 美国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的课程设置
课程是保障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媒介, 其课程的设置体现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
1. 教育专业课程
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基础类课程、学科教学知识类课程、儿童发展类课程和班级管理类课程等方面。
( 1) 教育基础课。一般以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为视角, 将其与教育学结合, 使实习教师了解影响教学的因素, 如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等。
( 2) 学科教学知识类课程。这类课程从具体学科出发, 将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学相结合, 如英语课程与教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等。
( 3) 儿童发展类课程。这类课程要求实习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 能熟练掌握学习、动机等心理学理论, 注重因材施教, 促进教育连续性和一体化。
( 4) 班级管理类课程, 帮助实习教师学习班级管理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运用恰当的策略来解决学生问题, 如, 与学生相处、班级纪律的维护、和家长沟通等。
2. 教育方法与技能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实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施以正确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其课程包括教学方法与策略、课堂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学计划等, 理论性强, 需要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来领会。[4]
( 三) 美国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的实施过程
1. 模拟实习阶段
此阶段主要在实验室进行, 通常采用微格教学法, 分析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2. 基地实习阶段
实习教师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 熟悉学校情况、班级环境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 通常以观摩基地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这一期间, 实习教师与指导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 开展合作教学, 合作教师应认真观察实习教师的教学表现和课堂管理能力, 并做好记录, 及时为实习教师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 合作教师要鼓励实习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堂互动, 通过自主设计教学方案、主持班会和单独授课等方式, 逐步增加实习教师的教学任务。如圣克劳德州立大学采用“合作教学”的实习方法, 实习生和指导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5]
3. 正式实习阶段
实习生与正式教师无异, 独自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 包括设计课程计划、组织教学、评价学生、参加教学会议、组织讨论会等。[6]但在此阶段, 合作指导教师仍会对实习教师进行同步的指导与建议。可以说, 这一阶段是对职前教育实习成效的检验阶段。
三、美国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的实践模式
( 一) 专业发展学校
专业发展学校是大学教育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公立中小学合作成立的, 以中小学为基地的一种师资培训学校, 如哥伦比亚大学与纽约第三学区的两所学校合作的教育实习项目, 据美国教师教育院校协会2001年统计, 全美已建立了1000 多所由学校和大学合作创办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7]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大学指导教师、实习教师、中小学合作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 共同对实习教师负责。大学负责实习教师的选拔, 保证实习生遵守合作学校的管理, 甄选指导教师进行实习指导, 同时提供必要的基金补偿给实习基地学校, 并义务为基地在职教师提供培训和专业指导。
( 二) 城市教师驻校
“城市教师驻校模式”被称为“美国教师教育第三条道路”, 城市驻校合作体根据学区的实际需求、“量体裁衣”式地选拔驻校教师, 并采用“双导师”模式和“带薪学习”的方式在合作的中小学校驻校一年, 驻校期间, 实习教师与驻地教师形成一对一的师徒关系, 对实习教师进行教育实践指导, 同时高校带教教师对驻地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驻校期结束, 驻校生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伙伴大学授予的硕士学位; 驻校生毕业后, 他们会被派到所在城市学区服务至少3 到5 年, 期间还会有专门指导小组对新任教师提供入职咨询和职后指导。
一系列城市教师驻校计划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蔓延开来, 如波士顿教师驻校计划、芝加哥教师驻校计划和丹佛教师驻校计划等。2004 年全国性质的城市教师驻校联盟成立, 推进城市教师驻校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2008 年研究显示, “城市教师驻校培养模式”在新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效果、地方人力资源系统以及新人教师留任率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8]
( 三) 同伴合作教学
同伴合作教学的实习模式一般先从实习学校里甄选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 与两个实习生组成教学小组。指导教师既是实习生的指导者, 同时也是教学小组的成员, 帮助实习生解决教育实习遇到的问题。指导教师采用“逐步放手”的方式, 对实习生进行指导, 实习伊始, 指导教师事无巨细地对实习生进行指导, 包括制定教学计划、每日的教学反思与总结、示范与纠正教学行为等, 随着实习生的逐渐成长, 指导教师退出教室, 但三人的教学讨论仍然进行。
两个实习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的关系, 共同研讨教学问题、分享想法和教学资源、互馈观点, 最终共同进步。在伙伴合作教学中, 两名实习生可以采用交叉或轮流的方式, 共同承担授课任务和处理课堂事务, 培养实习生独立教学能力和同伴合作教学能力。在同伴合作教学实习模式中, 实习生会更好的定位自己的角色, 参与教学的各项工作, 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9]
四、对我国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习的启示
( 一) 树立教育终身观念, 充实教育实习实践课程
当前我国教育实习主要集中在毕业前, 教学内容也相对狭窄。因此, 我们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将教育实习活动贯穿整个大学, 各阶段的实习也要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 以实现教育的连续性。教育实习内容要冲破教育理论的桎梏, 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 让实习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去, 提高实习教师的综合素质, 使其在日后教育实践中游刃有余。
( 二) 创新多方合作的实习模式, 深化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
我国职前教师的教育实习主要由师范学校来开展, 不仅要为学生联系实习学校, 而且要向实习学校提供实习费用, 这无疑会加剧高校资金的紧张。政府、大学、中小学校等组建多方合作的伙伴关系, 在政府、企业的支持下, 中小学教师对实习教师进行实践指导, 大学指导教师对其进行专业理论指导, 共同保证教育实习的顺利实施。
( 三) 开展多元教育实习模式, 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评价体系
职前教育实习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形式, 也是提高教师质量的关键举措。我国目前的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过于应付, 少于监督, 教育实习的整体效果并不遂人愿。制定严格统一的实习基地学校以及指导教师的选拨标准, 采用实习学校评分、小组队员评分和自评分等多元教育实习考核方法, 此外, 在实习模式的选择上也要相对灵活, 各院校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学校情况自主选择实习模式, 促进教育实习的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燕红.美国临床实践型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模式[D].西南大学, 2012.
[2]杨迎霞.美国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3]刘燕红, 周琴.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述评[J].教育学术月刊, 2011 (8) .
[4]吴倩.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4.
[5]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Transforming Teacher Education through Clinical Practice:a National Strategy to Prepare effective Teacher[R].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0.
[6]高明颖.美国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7]刘洁.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决策管理, 2006.
[8]Urban teacher Residency United.Program Design[EB/OL].http://www.utrunited.org/the-residency-medel, 2016-3-26.
教师职前培训心得 篇8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进行分析,旨在解决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以逻辑学和哲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本质是多元的,并且多元本质是分层次的观点。以概念分层理论为指导,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依此提出并讨论体育教育专业的本体本质、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意义在于:把握体育教育专业本质3个层次的统一,有助于深刻和全面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属性;有助于解决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明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方向;有助于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标准的制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教师教育;职前教育;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化;本质;多元论;层次论;概念分层
中图分类号: G 812.5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1005004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this paper makes analysis on ess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the main purpose is to solve the debat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preworking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Based on the theory of logic and philosophy,it is proposed that the ess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diversified and the nature of the multilevel is the point of view.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hierarchy theory,the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ncept hierarchy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and the essence,general essence and special natur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are discussed.Its meanings are as follows:grasping the unity of the three leve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it is helpful to deeply and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attributes of physical education,and help to resolve the controversy abou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eworking education,and make clear the ori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of the talents' ability,and help to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standar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eworking education.
Keywords:teachers education;preworking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professional;essence;pluralism;hierarchy;concept hierarchy
收稿日期:20150526
第一作者简介:王建涛(1980—),男,山东临沂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作者单位:1.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1.Dept of PE,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Yancheng 224002,China;2.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专业化”也称专业社会化,它有2层含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指一个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一个转变过程,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教师教育主要包括职前教育、入门教育和在职教育3个阶段[1]。本文主要探讨职前教育阶段,即师范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教育部于2003年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进行了第5次修订,与以往的教学计划不同(过去称教学计划),这次修订提出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引起了学者们对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
基于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库查询期刊论文,以“教师教育”“专业化”“本质”“多元论”“层次论”“概念分层”为关键词,搜集2000年至2014年的相关论文,共113篇。从上海体育学院超星数字图书馆查阅专著6部,查阅教育部文件9部。共引用18篇文献,上述文献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搜集的文献,对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进行了综述。采用分析、抽象、概括、比较、演绎等逻辑学方法,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观点。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3个层次决定了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把握体育教育专业本质3个层次的统一有助于深刻和全面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属性;有助于解决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明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方向;有助于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标准的制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
一是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应加强“教育能力”的培养。如杨万林等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异位与回归》一文中认为新《课程方案》只重体育学学科专业知识而轻教育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是不利于实现“培养体育师资”的目标定位的,这样的课程改革与其培养目标是异位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以教师教育专业化理念为指导,向着教师教育本位回归[2]。又如王健等在《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一文中认为构建并完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取向的发展策略[3]。
二是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应加强 “运动能力”的培养。例如,有学者认为《课程方案》的“宽口径、广适应”的“通才”教育思想会导致体育人才“运动能力”的下降,这引起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争论[4]。另外,不同学者对“一专多能”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一专”是指专项,“多能”是指多种运动技能[5];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一专”是指体育专业,“多能”是指多专业的技能[6]。
三是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应加强 “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目前对“健康教育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护理领域,主要是指医生护士针对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的教育能力[7];但随着“健康”一词内涵的变化,“三维”健康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健康第一”已经成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并且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8]。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课程性质的变化引起了学者们对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的关注。例如,有学者认为,应借鉴发达国家对学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增设健康教育专业,提高体育教育人才的健康教育能力[9]。
从上述学者对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以及从《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可以看出,目前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不明确、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化标准模糊。如何确定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主要矛盾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唯物辩证法同时认为,主要矛盾当中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客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0]223230;所以,确定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应找出决定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应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应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确定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是多元的,并且多元本质是分层次的,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分析如下。
2体育教育专业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理论基础
2.1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逻辑学基础
在逻辑学中,定义的逻辑形式为: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概念。其中“种差”即内涵,是指该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是指与其他事物相比较得出的主要区别[11]。
由于确定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比较对象是多元的,而且是分层次的;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本质是多元的而且是分层次的。
从逻辑学理论可以看出,确定本质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二是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后,要与其他事物比较才能确定哪些共同特征能成为本质;三是要明确“邻近的属概念”,因为“邻近的属概念”决定比较的范围,即论域。这一过程运用的逻辑学方法是分析、抽象、概括和比较。
“邻近的属概念”是被定义项和外部比较对象“共同特征”的概括,这一“共同特征”能否成为本质也要考虑同层的“比较对象”。“邻近的属概念”与同层的“比较对象”又同属于更高一层“属概念”,是更高一层“属概念”下不同对象的比较。这一过程同样是运用分析、抽象、概括和比较的逻辑学方法,此方法的“螺旋式”运用便会产生概念的层次性,概念层次性是主体认识水平的反映。
2.2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哲学基础
概念层次性是客观事物层次性的反映,也是主体认识水平的反映。任何事物都作为类的个体或属的种而存在,事物本质的层次关系是指属种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类或属的内容随着分类标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属种的区分具有相对性,属种关系的层次具有多样性;但是如果分类标准既定,则类或属的内容就是稳定的,在这个前提下可以考察事物本质的层次性[12]。
如何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从物质到感觉和思维,与从感觉和思维到物质,这是认识论上2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前者是唯物论的路线,后者是唯心论的路线[10]125。
“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物质到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路线,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比较、概括等逻辑学方法构建,而不是按“从感觉和思维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路线先验预设,即不是按自上而下的演绎路线,而是按自下而上的归纳路线构建的。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写道:在《资本论》中,逻辑学、辩证法和唯物论的认识论,“不必要3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10]129。在方法论上,列宁关于逻辑学、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同一性指示,对今天正确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本质认识的方法论应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逻辑学方法的统一。概念分层理论正是主体这一认识过程的概括。
2.3概念分层理论
概念分层定义为从低层概念的集合到他们所对应的更高一层概念的影射。这种影射将概念的集合以偏序的方式组织,例如,树(分层及分类的)、网格、有向图等。
一个概念分层可以在一个属性域上或一个属性域的集合上定义。假设一个分层H是定义在域的集合Di,…,Dk上,其中不同的概念层次组成了一个分层。概念分层通常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以偏序的形式排列。最一般的概念是空描述(null description,以保留字ANY表示);最特殊的概念对应着数据库中属性的具体值。正式定义如下:
Hl:Di×…×Dk→Hl-1→…→H0 。
其中:Hl代表最原始的概念集;Hl-1代表比Hl更高一层的概念;依次类推,H0是最高一层的分层,可能只含有最一般的概念“ANY”[13]。
以概念分层理论为指导,建立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如图1所示。
2.4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
建立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与明确体育教育专业的内涵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2个方面;因为建立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要用到比较的方法,要找出专业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分析、抽象、概括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共同点以区别其他专业,亦即明确体育教育专业内涵的过程;但在定义表述时,因其逻辑形式是“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这表明被定义项必须有归属分类,否则无法确定比较的范围、对象和层次,因而无法进行科学的定义,也就无法确定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
如图1所示,体育教育专业具有体育专业、师范专业的专业属性,不同层次之间是属种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可以明确每一层的“邻近的属概念”,即明确论域,为认识体育教育专业本质提供同一性前提。
图 1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及其逻辑形式
2.5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3个层次”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如图1所示),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3个层次”,即本体本质、一般本质、特殊本质,并分别给出每层本质对应的定义逻辑形式:第1层本质,即本体本质: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性+专业。第2层本质,即一般本质: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性+师范专业。第3层本质,即特殊本质:体育教育专业=种差Ⅲ+体育专业。
本体本质与一般本质、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间是全异关系,如图1所示。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的逻辑形式显示,“3个层次”的本质是互相区别的,不存在包含于关系。这与哲学里的范畴(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一般本质属于共性,是共性中的一个部分;特殊本质属于个性,是个性中的一个部分。共性与个性之间是包含于关系,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是个性的一个部分。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间不是包含于关系的原因在于确定本质要考虑同层的比较对象,一般本质是共性中与同层的比较对象相互区别的那个部分;特殊本质是个性中与同层的比较对象相互区别的那个部分,如图1所示。所以,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间是全异关系,与哲学里的范畴(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是有区别的。
广义本体论,是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14]。本文本体本质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是指与同层比较对象的主要区别。
3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探讨
3.1按本体本质的探讨
1)第1层本质,即本体本质: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性+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的第1层本质是指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属性,这一层本质是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相比较而言的。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同属专业,都具有专业的特点,不同点在于师范专业设置教育类课程,以体现教师教育的特点;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人才的教育能力培养以区别非师范专业。
师范专业的目标定位决定了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的,这一目标定位从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过去称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工作中,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主的,这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改革,现代教育中最有影响的思想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15]。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6],2003年颁布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7],2011年教育部又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做了修订,要求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新的目标体系,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所以,目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是追求健康的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的统一。
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实现健康的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的统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人才的教育能力培养以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师资能力的要求。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这是由体育教育专业的本体本质所决定的。
3.2按一般本质的探讨
第2层本质,即一般本质: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性+师范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的第2层本质是指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属性,这一层本质是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专业与中文、数学等师范专业相比较而言的。体育专业与中文、数学等专业同属师范专业,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教育性;所以课程设置都要开设教育类课程,以体现教师教育的特点。不同点在于体育专业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专业;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人才的运动能力培养以区别中文、数学等师范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师资能力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具备较好的运动能力,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人才的运动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这是由体育教育专业的一般本质所决定的。探讨体育教育专业的一般本质有助于主体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目标。
3.3按特殊本质的探讨
第3层本质,即特殊本质:体育教育专业=种差Ⅲ+体育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的第3层本质是指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等体育专业的主要区别。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同属于体育专业,都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专业。不同点在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是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的。
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工作中,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主的,这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实现健康的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的统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运用运动科学知识能力,指导学生科学的运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运用运动科学知识能力的培养。
而运动训练专业的目标定位则不同,运动训练专业是以培养教练员为主的。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不是以促进运动员的健康为主,而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主;所以,教练员要掌握科学训练的运动科学知识,才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熟练运用运动科学知识的能力,这是由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本质所决定的。探讨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本质有助于深刻理解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规律。
4结束语
从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出发,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3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教育能力,二是运动能力,三是运用运动科学知识的能力。这3种能力分别由体育教育专业的本体本质、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所决定的。把握体育教育专业本质3个层次的统一有助于深刻和全面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属性,明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方向。
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三层理论从哲学和逻辑学的视角提供了一种认识体育教育专业属性的思路,有助于解决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价值;但这一思路对传统的本质一元论[18]提出了挑战。笔者将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观点引进体育界,提供本质研究的另一种视野,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元利.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88.
[2]杨万林,徐云霞.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异位与回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5):460.
[3]王健,季浏.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1):70.
[4]李强,毛振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素的新视域:课程核心与多因互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93.
[5]郑东霞,彭云志.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28(3):95.
[6]何祖新,成聪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对接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15(3):77.
[7]万继平.培养实习护生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2):1825.
[8]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1.
[9]闫万军,张武军,周利明.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4):490.
[10]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5408.
[11]徐锦中.逻辑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3839.
[12]杨世宏,刘冠军.本质层次性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意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3):295.
[13]刁树民,于忠清.概念分层在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6:47.
[14]百度百科.本体论[EB/OL].[20150503].http://baike.baidu.com/view/61457.htm.
[15]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1.
[16]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年版[S].2001:1.
[17]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3年版[S].2003:1.
【教师职前培训心得】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教师职评总结08-14
中小学教师职改方案09-07
英语教师职评工作总结11-03
陕西省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组织模式的探讨10-23
重工需求工程师职简历09-07
中继教培训心得免费06-12
教师大培训心得体会06-11
上岗前的培训心得体会08-10
暑假教干培训心得体会09-10
教体系统骨干教师培训心得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