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评课稿

2024-06-08

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评课稿(共10篇)

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评课稿 篇1

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评课稿

本节课的巩固练习中的改错题,基本上包括了学生作业中错误的类型,同学们通过判断、讨论、改错,对易错的地方加深了印象,引起了注意,提高了作业的正确率,从另外一个角度强化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教学中还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观察思考,集体讨论,独立试做,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知识能力。

但是高老师这节课中的`重点“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正确地进行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没有把握好,只是一带而过,我建议本节课在复习准备部分可以这样安排:出示 3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5个苹果(或每个盘子里有0个苹果),求一共有多少个?这样复习了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以及乘法算式的意义,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得学生理解了0×3、3×0为什么等于0的算理,然后学生自然地得出0乘任何数都得0.

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评课稿 篇2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有效改编教学情境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的导入阶段, 我抛开了课本中计算体育场看台有几个座位的情境, 因为在本地没有体育场, 却有闻名中外的红木产业———我们的学校就在红木小件一条街上。于是我紧扣本地产业特色来进行情境导入———

1.猜一猜:欣赏家乡, 引出话题。我边演示家乡景观图片, 边进行解说:“同学们, 这是什么地方?……对, 这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可爱的校园!这几年, 家乡的红木产业发展迅速, 闻名中外, 我们的学校就在赤荷小件一条街上, 听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也有很多做佛珠小件的, 请举手让老师瞧瞧。”

2.考一考: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

师: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们的爸爸妈妈解决问题吗?

生:能!

师:是吗?那么老师今天就先来考考你们!

师:请看老师手中的手链, 好看吗?考题和手链有关:一串紫檀的手链需要158元, 6串这样的手链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练习;稍候, 笔者问: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答案, 你是怎么计算的?)

师:都对了吗?你们真棒!刚才你们用前两天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算出了6串手链的价钱!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注意观察今天的知识和前两天的有什么不同。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导入新课, 体现了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的教学理念。利用观看图片、猜一猜、考考你等环节, 不仅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抛出了新的数学问题, 为新授自然过渡。

二、深度对话教材文本, 科学把握教学重点

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教材, 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 才能把握好计算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 而不是利用“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去解决问题。教材中例题5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 呈现的是:“体育场的看台每个方阵有658个座位, 6个方阵一共有几个座位?”多数老师认为在教学设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过程中, 要有解决问题的教学步骤和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也就是在教学中只出现已有的条件, 问题让学生去提,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尝试按这种问题解决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却发现无法把算理和计算方法的教学重点充分完整地展示给学生, 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我仔细对比了教材中所有的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编排, 发现了两点支撑我调整教学的理由:

1.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在内容编排上的风格完全不同。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中, 教材有完整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 都有典型的三个问题:知道到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通过三问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需要拥有完整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所有的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编排中,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完整的, 有列式计算和“答”。在计算教学中, 题目呈现虽然酷似问题解决, 还有图文并茂的情境, 却没有问题解决的详细过程, 只有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提示, 在编排中没有“答”。因此, 我们有理由判断: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是为了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教学的情境, 这样的题目只是计算教学的辅助形式, 不需要按照解决问题的完整步骤进行解答。

2.对比教材的前后知识, 我发现在计算教学时, 这个题目是一步的乘法计算,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充分理解乘法的意义。如果在本节课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那就是无视学生的知识结构, 徒然耗费时间。因此在教学中, 我直接创设了情境, 让孩子们欣赏老师手中的手链, 告诉孩子们每串手链108颗, 串6串这样的手链大约要多少颗?先让孩子们估一估。孩子们给出了两个答案, 一种估法是把108颗看成110颗, 6串大约需要660颗, 另一种估法是把108颗看成100颗, 6串大约需要600颗。两种估法都是对的, 到底需要几颗呢?引发冲突, 产生精算的需要, 请大家帮助老师算一算, 到底需要几颗珠子!

这个环节从不同的估算方法引出新知的教学需求, 例题中的数字变小了, 更好地服务于数形结合的直观教学, 复习中158×6和新知中108×6的两组计算题, 更有利于学生的对比观察, 理解新知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迁移出“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有机渗透数学思想, 精彩演绎学法指导

数学思想的“默会”属性众所周知, 如何把数学思想这个内隐的知识外显出来?比较思想是小学阶段高频率出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本节课笔者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比较思想。“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本质上是多位数乘一位数, 因此, 在教学中要把新知的教学巧妙地建立在旧知的认知上, 通过复习题的多位数乘一位数158×6和改编后的例题的算式108×6,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题目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相同点理解它们都是多位数乘一位数, 从而推导出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这样的学习方法叫迁移, 也叫类推。从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今天学习的新知中间里有0, 理解为什么要把“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放在单独的一课时中进行教学, 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即使多位数的中间是0, 也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

在理解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法后, 引导孩子们帮老师解决第二个问题, 得出的算式是:102×3。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指名上黑板演算, 然后让学生再次比对102×3和108×6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中间都有0, 计算方法和前面的一样;不同点是108×6个位相乘时有进位, 102×3个位相乘时没有进位。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个位相乘没有进位, 应该如何?通过学生的比较思考得出:个位相乘不满十时, 积的十位要用0占位。

通过对比, 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和计算方法, 还明白了类推和比较的学习方法。

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评课稿 篇3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知识内容。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容易算成5×0=5,或者把积的书写位置对错,或者丢了末尾的0。所以本小节教材将这部分内容专门作为一段,安排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以便学生集中学习在乘的过程中处理0的具体方法。

学生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处理好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难度不算大,但关键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其方法,并在计算时心细。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3个层次,①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情境,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②让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和掌握算法。③加强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这样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启发学生探索多样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2.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3.初步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西游记》的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西游记》中的蟠桃会,去学习一些笔算乘法的知识。

师:《西游记》中,玉帝为了降服孙悟空,让它去看管蟠桃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展示。)

二、探究新知

(一)例5

1.孙悟空不仅偷吃蟠桃,还把蟠桃树也给毁了。这时,七仙女奉王母娘娘之命来摘蟠桃,结果怎么样呢?(多媒体展示。)

师:同学们,七仙女一共摘了多少个蟠桃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板书:0+0+0+0+0+0+0=00×7=0)

2.0×7=0你是怎么想的呢?

0×8= 0×2= 0×59= 0×1000=

师:你还能再说几个这样的算式吗?能说完吗?

师:你发现了什么?0乘任何数都等于0。

3.7×0等于多少呢?(板书:7×0=0)你是怎么想的?

8×0= 15×0= 361×0= 0×0=

师:你还能再说几个这样的算式吗?能说完吗?

师:看看这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任何数乘0都等于0。)

4.能把我们刚才的发现用一句话来概括说说吗?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5.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做几道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P83做一做:在书上独立完成。小组开火车汇报。)

(分类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0和任何数相加都得那个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等于那个数本身。)

完成练习十九第4题

(二)例6

1.借助七仙女摘桃子,我们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各路神仙都赶来参加蟠桃会,老寿星也来了,大家都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老寿星说:“长寿的秘诀有很多,运动就是其中之一。”

师:那老寿星每天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幅图中你都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算出老寿星每天步行多少米吗?

2.指名列式,进行估算。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笔算乘法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板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4.学生试着独立计算,指名板演,交流算法。

探究为什么因数中间有0,积的十位却不是0。

三、巩固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老寿星每天是怎样运动的,还学会了如何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可蟠桃会却被孙悟空搅得乱七八糟,玉帝要派兵捉拿孙悟空,到底派谁去呢?玉帝决定出题考考大家,这可难坏了天上的大将军,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1.基础练习

计算207×8603×4305×9

2.应用练习

(1)等边三角形每条边401米,周长是多少?

(2)一头牛的体重是605千克,一头大象的体重等于8头牛的体重,这头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呢?

(3)改错:703×4=2852

208×3=604

904×2=188

四、拓展小结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天兵天将终于可以出发了,之后又演绎出了更多精彩的故事。

师:看到你们这么聪明,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敢应战吗?

7□□×3=21□6

师:同学们,这里既有我们以前学过的笔算乘法,还有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末尾有0的乘法。

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上我实活并重,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从教学实施上主要有以下优点和不足。

1.在情境的创设上,我尊重了儿童的年龄特点,由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导入,变静为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出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知道了0×7=0。

2.教学方式上我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不仅使学生从图中得出0×7=0,还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的联系,通过加法得出0×7=0。而7×0=0完全由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得出。我鼓励学生从做题到出题,在大量算式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中“相乘”的含义揭示到位。

我能够巧妙利用书上的资源,在处理“做一做”的内容时,不仅让学生“做一做”,还加入了“分一分”、“想一想”的环节,既巩固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又得出了“0和任何数相加都得那个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那个数本身”,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系统、更完整。

在竖式计算中,我有效、灵活地追问:“因数中间有0,积的十位却没有0,0跑到哪去了呢?”使学生既理解了算理,又明确了算法。

3.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有梯度、目的明确、层层递进,很好地巩固了本课的重、难点。特别是最后一道开放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沟通了学生已有知识和即将学习的知识。

当然,没有完美的课堂教学,本节课我对学生的关注有所欠缺,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课堂没有预想的活跃。练习题中的改错一题,在多媒体的设计上如果一题一屏,更有利于澄清问题的所在。练习中的最后一题,在问题的设计上针对性不够强。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马家沟小学)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4

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数乘0的乘法算式的过程。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

2、 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

3、 在自主探索、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难点:

初步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看看认识吗?(出示猴头图片)它是哪部电视剧中的.人物?《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母娘娘派仙女摘仙桃”的故事,看过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二、动脑思考 探索规律

1、七仙女们陆陆续续的回来了,你们说大仙女摘了几个桃?(0个)二仙女呢?(0个)那两位仙女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怎样列式?

【板书0+0】

如果用乘法怎样列式?

2、三仙女和四仙女也回来了,三仙女摘了几个桃?(0个)四仙女呢?(0个)那四位仙女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怎样列式?

【板书补上:+0+0】

3、七位仙女们都回来了,五仙女摘了0个桃,六仙女和七仙女也是(0个),让我们一起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桃?

【板书补充完整0+0+0+0+0+0+0=0】

4、是呀,本来大仙桃一个都没有了,那就是0个,无论王母娘娘派7个仙女,8个仙女……都只能摘到0个,如果他没有派人去摘,那怎么列式呢?

【0*0=0】

5、那现在我们把这些乘法一起读一读,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得非常棒!一起把你们发现的规律读一读。

同学们,小手背后请做好,闭上你的小眼睛,让我们用心记一下这个规律。

谁记住了,说一说。关于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三、 探究新知

1、 据传说上所讲,王母娘娘可是一个老寿星了,据说呀,他活了700多岁,那么,他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吗?老寿星最喜欢散步啦!看,这里有一座漂亮的公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王母娘娘每天都到公园去散步,据测量花园每圈长302米,每天步行3圈,每天散步多少米?一星期散步多少米?

2、小组讨论完成,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

3、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什么题也难不倒大家,下面我们来挑战一道更有难度的题目,好吗?

4、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表现太出色了,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班来了这么多的老师,高兴吗?想不想让老师给我们留下点纪念?请大家拿起我们课前准备好的白纸,找到你喜欢的客人,请他们在你的白纸上布置3道与我们今天学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5的乘法口诀》的评课稿 篇5

七岁的小孩子突然面对那么多老师,心里的紧张是可想而知的,通过师生游戏,孩子们紧张的心情得到了放松,笑容出来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亲切的语言,适时进行的评价,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落实了口算天天练,口算设计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口算中设计了4+4+4、5+5+5.将其改为乘法的题,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

准备练习后用谜语为切入点,从学生最熟悉的手指入手,整节课围绕手指的个数展开新课,探究5的乘法口诀,顺理成章。

四、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首先培养了学生自主归纳的能力,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潘老师出示福娃图,得出1个5到5个5相加是多少,非常自然地引出乘法算式进而得出口诀,在直观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向抽象过渡,使学生归纳整理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其次,及时反馈,培养学生规范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写口诀时,有一个孩子写的不够规范,如二五十,潘老师好地抓住了这个契机,让其他学生帮忙找问题所在,即规范了口诀的写法、又加深了学生对口诀的记忆。

五、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

巩固练习环节也是一大亮点,把练习题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如我行我秀、智慧之峰、挑战自我、脑灵心快。既层层递进,又很生活化,显得生动有趣,使数学练习不再枯燥乏味。

当然,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对本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一是在重点难点处,老师要注意引导,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如在背口诀时,有位学生说二五十五,我想这里暴露出学生对二五的意义不理解,所以老师不能简单的纠正为二五一十,要进行引导,让学生说二五是什么意思。

二是学生交流时教师也要进行引导,如学生交流5的乘法口诀时,并没有交流出前四种口诀都表示两种意义,因此都能写两个乘法算式。最后一句只表示一种意义,只能写一个乘法算式,还有学生发现五句口诀依次多五时,老师可追问一句:如果前一句口诀记得,后一句想不起来了怎么办?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文的评课稿 篇6

老师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我探究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从俞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布局上来看,我认为是比较完整的。上课一开始,俞老师让学生们动手,用小棒摆一摆,摆成几堆,并用加法算式表示出一共用了几根小棒,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摆放若干小棒,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这说明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在引出乘法的时候,教师用一双手有10个指头,同桌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10相加,接着如果一小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5个10相加,最后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10,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但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有些心急,没有当学生体会到加法算式的麻烦就已经迫不急待地介绍乘法,我认为这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篇7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与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各需要注意的地方,从而更好地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乘法。学生在掌握计算技能的同时能将具体的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大部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如第10题的方框里填数,同学们很快地想到分成两个整十数相乘,也有学生想到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拆并。举例如下:因为25×4×16=1600,所以25×64=1600。50×2×16=1600,所以50×32=1600等。对于积的变化C规律有些学生不太会说,有等于今后多引导。

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评课稿 篇8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便算法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难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然后很快说出下面两题的积。

32×2= 14×3= 120×4=

32×20= 140×3= 120×40=

32×200=140×30=120×400=

2.板演。

下面各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 2800×40 280×34

指定三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演算。

订正时提问:

(1)写竖式时,被乘数和乘数怎样对位?

(被乘数与乘数0前面的数的末位对齐。)

(2)计算时,用被乘数与乘数哪几位上的数相乘?

(用被乘数与乘数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以后,怎样落“0”?第(1)题为什么落一个“0”?

(28×4=112,28×40与28×4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所以在112后面添写一个0。)

第(2)题与第(1)题比较,为什么多落两个“0”?

(28×40=1120,2800×40与28×40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也扩大100倍,因此,在1120后面再添写两个0)

第(3)题在什么时候才落“0”?

(乘数两位数与被乘数0前面的数乘完以后,再把被乘数的0落下来。也就是先得出28×34=952,280×34与28×34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因此在952后面添写1个0。)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已会计算乘数是两位数及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现在我在复习题(3)乘数后面添一个0,就成了乘数是三位数。那么,乘数是三位数时,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简便计算呢?(板书课题: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教学例7。

想一想:下面两道题用竖式怎样计算简便?

280×340 2800×340

让全体同学在本上试算,教师巡视,看到不同的竖式,让学生写在黑板上。着重讨论下面两个竖式:

讨论:

(1)写竖式时,被乘数与乘数是怎样对位的?这样对位的目的是什么?

(先把被乘数与乘数“0”前面的数的末尾对齐,目的便于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2)28×34等于多少?(28×34=952)

280×34等于多少?(280×34=9520)

这时,教师把被乘数末尾的“0”用黄粉笔描一下。

(3)280×340等于多少?根据什么再补一个0?

(280×340=95200,与280×34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在9520后面添写一个0。)

这时教师把乘数末尾的“0”用红粉笔描一下,把9520后面的“0”用红粉笔描一下。

(4)2800×34等于多少?(2800×34=95200)

这时教师把被乘数末尾的两个“0”用黄粉笔描一下,把积952后面的两个“0”也用黄粉笔描一下。

(5)2800×340等于多少?积根据什么再补一个0?

(2800×340=95,与2800×34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所以在95200后面再添写一个0。)

教师在乘数后面的“0”用红粉笔描一下,在积95200后面的“0”也用红粉笔描一下。

3.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遇到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先怎样乘?然后怎么办?

教师明确: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和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反馈

1.先想一想,每道题的竖式怎样写能使计算简便,再算出来。

全体学生在课本上填写,指定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看重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先怎样计算,然后怎么办。

2.检查下面两题的计算有没有错误。

指定一名学生说出错在哪里,错误原因,然后全体学生在本上计算出正确结果。

4.课后练习:

练习十四、第7,8,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被乘数、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在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已经学过,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因此,新课前先复习乘数是两位数、乘数与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同时复习刚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出示例7,乘数是三位数且被乘数、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

例7的教学是采用让学生试算的方式,着重提出三个关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竖式怎样对位,先怎样乘,然后怎样把0落下来,并联系积的变化规律,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组织练习时也围绕这一重点,着重练习乘数书写位置和最后积应补几个零。这样抓住关键,有针对性地练习,可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评课稿 篇9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学会乘数末尾有0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以后,学生还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教材从计算表演团体操的总人数的需要引出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先要求学生分别用口算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算出结果,再教学乘数末尾有0 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这里安排口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由已经掌握的4×12的口算结果,推想出4×120积只要在4×12的积后面添写一个0,以帮助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 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3. 学习中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好,闭上眼睛3,2,1睁开(喜羊羊)(喜羊羊:“大家好,我是喜羊羊,很高兴能来到你们三年级做客,早就听说你班学生个个都很聪明,数学顶呱呱,所以今天特地前来,想请大家帮我个忙,帮我救出被灰太狼关在山洞里的美羊羊,要想进山洞需要闯关,每一关都需要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要知道,我对付灰太狼还行,可是解答数学问题可不行,能帮我这个忙吗?好那我们出发吧!)

第一关

1、口算:

3×2=7×2=13×2=0×2=3×20=7×200=21×4=95×0=4×300=6×30=0×45=32×3=

<<<123>>>

2、运动会上要举行4个方队表演团体操,每个方队12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口答。可以怎样列式?(4×12=48) (恭喜你们闯过第一关进入第二关)

第二关

师:灰太狼不服气,决定来点难的刁难你们,他把12改成了120,哼哼,现在你还会算吗?

【设计说明:通过口算方法的交流、讨论,渗透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 便 算法,为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做好铺垫。同时又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故事创设情境,和喜羊羊一起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第二关内容)要举行4个方队表演团体操,每个方队120人。一共有多少人?(课件中120改成不同颜色。)

(1)学生读题。怎样列式? 板书:4×120或120×4会算结果的?和你的同桌说说。

(2)指名说计算方法,预设:

A、用口算:4×12=48 所以4×120=480 追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 的?

小结:口算因为12×4=48,而120表示12个十,所以120×4的积就是48个十,也就是480。

B、用竖式计算: 1 2 0 × 4 4 8 0 小结:积末尾的0是怎样得到的?(三位数的个位和一位数相乘得0)

C、其实竖式还可以根据口算的方法那样,这样写竖式:

1 2 0 × 4 4 8 0 教师边板书边说明:从口算过程我们看出算4×120,先算4×12得48,再在48后面添写一个0;从竖式计算也能看出积的个位上是0。所以这样的题目可以用简便的方法列竖式,先写乘数120,再对齐120的十位写乘数4,先算12×4得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2、比较这两种竖式的写法,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得出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简便计算方法。

预设:如果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先用一位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三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要在相应乘积的末尾再添上几个0

3、教学“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2)思考:每题是当作哪两个数相乘的?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先用一位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看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课件出示)

4、完成竖式(在书中写) 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二关。进入第三关

【设计说明:在教学例题4×120时,先让学生口算,再让学生都列式计算,并着意追问积末尾的0是怎样得到的,使学生联系到口算及简便算法的合理性,并明确了简便竖式计算的原由,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新知识,更重要地是让学生体验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思维过程。】

三、及时巩固,内化新知

1、看谁看的又对又快 (想想做做第4题)

13×3=2×24=32×3=5×11=130×3=2×240=320×3=5×110=

(别忘了添上末尾的0)

2、竖式计算,可以用简便的写法(想想做做第3题)

740×63×270480×5340×4704×63×207408×5304×4

学生板演,全班齐练,同时要求座位上的学生批改板演同学的计算,最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3、判断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 130×3末尾有( )个0 , 350×6末尾有( )个0, 250×4末尾有( )个0。

(除了乘数末尾的0,有的一位数和0前面的数相乘也会产生0) (恭喜你们顺利通过第三关进入第四关)

四、扩展应用,逐步提高

1、下面各题中,( )的积比较接近1200。

A. 390 ×4B. 150×6C. 590 ×2

2、解决问题

(1)在营救美羊羊的行动中,喜羊羊还请了1个重量级的好朋友,一起看看。(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草原资源丰富,养了5扁蚕,平均每匾能收180个蚕茧。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想想做做第7题) 匾的个数 1 2 3 4 5 蚕茧的个数 180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小组讨论一下发现了什么?班级里交流发现的结果。

3、破译密码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到了最后一关,山洞。要想进入山洞救出美羊羊,还得破译密码,密码就藏在这题里。 350×的积得末尾有2个0,里可以填的数( )。

设计说明:练习中特地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哪些题可以简便算法,哪些不可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简便算法的真谛;

2、末尾添几个0的问题;

3、学会应用,有了这样简便计算的基础,学生就可以把复杂的题目进行简单化,甚至可以把今天所学的新知识直接口算化。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喜羊羊:谢谢你们解决了灰太狼的问题,灰太狼彻底失败了,我们终于救出了美羊羊了。

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评课稿 篇10

本课时主要有两大内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零,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在乘的过程中处理0的具体方法,并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学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爱好,出示课件学生讲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不知不觉地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其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做学习的主人。新的课程《标准》认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和交流活动,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领悟数学,开阔思路,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得出0×7=0和7×0=0.再通过想一想、同桌交流、找规律、联系生活实际举例等活动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并与0的加法进行区分比较加深印象。

教学第一个红点时,学生列出算式后,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计算,探索计算方法,然后合作交流各自的算法。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多种算法,体现了算法多样性,经历了笔算乘法方法的得出过程。学生积极性很高,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必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最后,对学生进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法制教育,使学生知道 “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从整体上来说,本节课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当然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情景导入这环节用的时间多了,导致后面进行巩固练习的时间仓促,学生练习少,没有达到巩固的效果。对学生进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法制教育这一环节衔接不够好,渗透内容少了些,还需要加强提高。计算中个别学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会对症下药,争取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胜坨镇实验小学校车安全隐患整改方案下一篇:水泥销售员工作总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