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中间业务(精选12篇)
银行中间业务 篇1
一、对现行中间业务概念的分析
中间业务是国内对商业银行业务的一种说法,大部分学者认为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电讯技术、机构网络、市场信息、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需要向外界借入资金,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或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进行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或佣金的经营活动。
这一概念的给出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7月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即“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事实上,这一概念并没有全面涵盖各类中间业务的内容,不能准确地揭示中间业务的本质和特征,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暂行规定》
中强调的表外性只是部分中间业务的暂时性特点。银行在经办某些中间业务时,如贷款承诺等,虽然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收付,也没有垫付资金,但由于同资产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在将来随时可能具备了契约中的某个条件而转变为资产负债业务,因此需要在表外进行登记以便对其进行反映、核算、控制和管理,而一旦风险成为现实,这类表外业务就转变为表内业务。具有类似特征的还有衍生金融产品,银行在经办这类业务即成为合约的一方时,也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收付或只是垫付少量保证金,但是新的金融会计准则要求将其由表外转入表内核算,以充分披露其风险状况。
2. 中间业务的创新已经突破商业银行中间人的身份。
在传统的中间业务中,如结算、信托、代理等业务,银行均以中间代理人的身份或服务者的身份接受委托,而随着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使得银行中间人的角色发生位移,成为交易双方的一方,即成为交易的直接参与者,而不再仅仅作为中间代理人,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由接受客户的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如开立备用信用证就是银行与客户签订的对外付款承诺协议,由于在签订协议时没有发生备用信用证涉及的违约行为,也就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因而此时还是典型的“中间”业务,而当申请人违反了备用信用证的具体条款时,银行就必须要履行协议规定的向受益人提供付款的承诺,进而对申请人形成了贷款,使银行成为出售信用的一方,表内资产业务从而产生。
3.现行概念中回避了中间业务的风险。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不仅资产负债业务存在风险,中间业务也存在风险,甚至是高风险。银行不恰当地运用中间业务而带来的经营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1995年2月英国历史悠久的商业银行巴林银行就是因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失败亏损10亿美元而宣告破产的。事实上,中间业务在不断发展中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由不运用资金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向银行垫付资金转变,由接收客户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由传统业务向新兴业务转变等,在这些转变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尽管传统的中间业务具有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但是各种创新的中间业务都具有程度不等的风险,风险差异性是中间业务的显著特征之一。
根据上述对现有中间业务概念的缺陷分析,在此给出如下定义: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技术、信息、机构、信誉等优势,从事的在资产负债业务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旨在增加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各项业务。这一概念揭示了中间业务的实质,它是由资产负债业务衍生出来的、风险程度不等的、对表内资产、表内负债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各类业务,它与资产负债业务关系密切、风险交织。
二、理顺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关系
与中间业务关系密切的另一个概念是表外业务,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相关法规中,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界限没有明确界定,只是以其包含的内容来说明,使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两个概念使用混乱,造成银行业务核算界限不清,统计口径不一,会计信息的失真与混乱。鉴于此,有必要从理论上理顺二者的关系,从而便于在实务中对这类业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范。
归纳我国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关系的不同观点,主要有四种:一是表外业务是中间业务的一部分;二是中间业务是表外业务的一部分;三是二者业务相互交叉;四是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是同一类业务,只是不同叫法而已。在上述观点中,本文同意并采纳第四种观点,理由如下:
1. 巴塞尔协议与我国《暂行规定》二者的内容相同。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的标准,银行表外业务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表外业务是指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表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的业务,通常包括那些虽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资产或负债的业务,即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即那些只能为银行带来服务性收入而不会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和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
我国《暂行规定》中,将中间业务划分为适用备案制和适用审批制的中间业务,前者主要包括支付结算、代理、咨询、保管类等业务,后者主要包括票据承兑、开发信用证、担保、贷款承诺、衍生金融业务等,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巴塞尔委员会的广义表外业务的内容基本一致,即适用备案制的中间业务基本上就是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金融服务类业务,而适用审批制的中间业务基本上就是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或有债权、债务类业务。
2. 表外业务的性质是风险测度,而不是对会计项目或银行业务的分辨。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上将银行业务划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而表外业务一词的出现并非是因为所有银行业务可分为表内、表外两块,而是针对银行业务从表内向表外转移这一现实趋势而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西方银行界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原表内业务的职能逐渐以某种形式脱离资产负债表,但银行的风险并不消失或减少,金融当局从监管角度出发,提出将此类业务按一定的风险权数转变为表内相应业务,并要求建立保证金来保证。可见,表外业务的性质是风险测度,而不是对会计项目或银行业务分辨的需要。
3.“表外业务”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
人们容易对表外业务产生误解,认为它是银行仅在表外核算和在表外披露的,是银行从事的不持有资产或吸收存款,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而表外业务的实质则是中间业务,它对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着潜在的影响,可视其风险程度按预定的权数转换成表内相当业务。所以,表外业务也需要根据其风险程度大小不同,纳入表内科目进行核算,在资产负债表内充分地反映其信息。
根据上述理由,应在理论和实务中将两种说法合二为一,统一采用“中间业务”,这样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消除人们对于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关系认识上的混乱,也有利于在实务中制定统一的、科学合理的规范,根据中间业务风险差异性确定业务核算界限,充分披露中间业务的信息,而且也有利于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
银行中间业务 篇2
摘要 :文章介绍了中国银行与国外银行中间业务的区别与优劣势的分析,在各个层次进行研究,重点突出了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一些优势,以及与国外银行中间业务的差距,通过调查得出中国银行中间行业的特点,了解中国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方式,发展过程,规模,结构,品种等方面,详细的说明应如何利用比较的方式来提高中国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并提高利用价值,在更好的为大家服务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业务收入。关键词:银行 中间业务 收入 比较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或负债,并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活动。中间业务作为银行业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具有高盈利、低风险和收入稳定等诸多优点,是衡量银行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志。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相比,在数量、质量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本文拟分析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之间的发展差距并提出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同时文章以比较的角度上,重点介绍了两者之间互相需要提高的不分,了解的同时分析其中的厉害关系。
1银行中间业务简要介绍 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如支票结算、进口押汇、承兑汇票等。银行卡业务,是由经授权的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代理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包括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收代付款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银行卡收单业务等。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承诺类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前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信用的业务,包括贷款承诺、透支额度等可撤销承诺和备用信用额度、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不可撤销承诺两种。交易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包括期货、期权等各类金融衍生业务。基金托管业务,是指有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接受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安全保管所托管的基金的全部资产,为所托管的基金办理基金资金清算款项划拨、会计核算、基金估值、监督管理人投资运作。
咨询顾问类业务,是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结合银行和客户资金运动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方案提供给客户,以满足其经营管理需要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财务顾问和现金管理业务等。其他类中间业务,包括保管箱业务以及其他不能归入以上八类的业务。
2银行中间业务国内外现状比较 2.1 中间业务创新品种比较分析 从时间上观察,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创新时间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而我国则是在1979年之后,两者相隔时间近20年。当然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相关,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金融比较脆弱,不具备大规模金融创新的实力,而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首先提出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快了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发展步伐。
从整体上看,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品种及技术含量明显优于我国,尤其80年代后,西方国家创新出大量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而我国目前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只有少数的几种衍生产品。这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有关,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尝试过金融衍生业务,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我国加入WTO,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后,决策部门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的探索与开发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美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在50%以上,其中花旗集团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为61.85%,属于同行业最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据了它们总收入的半壁江山。而我国中间业务开展得比较早、业务较大的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水平也才13.99%,与国外水平相差近三四倍,此外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平均水平达不到10%。
2.2 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于国外的原因
我国开展中间业务的起步时间晚,整整落后西方发达国家20年,在经营策略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甚至还有一些银行在提供中间业务时不收费或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
我国中间业务创新品种匮乏,尤其是金融衍生业务方面。而我国银行衍生中间业务量极少,从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中间业务量统计数据中显示,2006年全年该行交易类业务金额才5627亿元,主要是因为在最近几年,我国才陆续推出一些金融衍生工具。
2.3 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比较分析
在美国前20家大银行非利息收入构成要素中,托管业务收入,传统的银行手续费收入,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证券交易收入,保险收入,信用卡业务收入等所占比重较大,构成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在1996-1998三年中间业务收入中,传统业务手续费收入占比年均为15.55%,托管业务手续费收入占比年均为14.69%,保险业务收入占比年均为12.67%,信用卡业务收入占比年均为12.75%,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资本市场收入,年均占比达到22.39%,其中投资银行收入,证券交易收入所占资本市场收益的70%以上。三年间各类中间业务基本呈稳定发展态势,但衍生交易量收入1997年、1998年下降明显,1996年占资本市场收入的比例为54.34%,19 97年下降到49.76%,1998年则下降到31.62%,当然这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有关。
而在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排在前面的是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入、代理业务收入、银行卡业务收入。外汇中间业务收入和担保承诺类业务收入的占比极少。综合以上分析,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结算业务收入,而美国则为资本市场收入。这与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导至国际结算业务成为银行的一大亮点。而美国银行之所以能在资本市场方面取得巨额收益,主要是因为美国对银行实行的是一种混业经营的模式,银行可以参与证券、保险行业,同时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发育相对完善,金融产品丰富,因此为银行发展衍生业务提供良好的基础。
银行卡业务收入与西方国家大体相当,这与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近几年的迅速发展有重要联系。但是我国发行的银行卡多为借记卡,约占95%以上,贷记卡只有1%左右。每年银行卡的交易额中80%以上是存取款交易,真正的刷卡消费金额只有2%左右。而国外银行卡交易主要是刷卡消费,逐步实现货币电子化。因此两者的收入来源性质是不同的。3银行中间业务国内外发展比较 3.1经营范围和品种比较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美国银行业,其中间业务的范围涵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他们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及资本市场业务。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差收入构成中得到反映,以美洲银行为例,美洲银行的非利差收入构成主要有以下11项内容:存款帐户服务费、银行卡服务费、信托服务费、其它服务费、交易收入、私有权益投资服务费、贷款销售服务费、证券销售服务费、其它收入、分支机构及业务销售收入、投资银行费。相较之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以及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等因素,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从上述现状分析中可以发现,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代理类业务,而层次较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而从中收取手续费为主的业务很少,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盈利能力低且缺乏专业经验。
3.2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比较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1999年发表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1983年至1986年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量从9120亿美元增长到121880亿美元,从占银行所有资产的78%上升到142.9%,其中7家最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比贷款业务要多出一倍多,居于美国银行业前列的花旗、美洲等五大银行集团1988年的中间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资产总和已超过2.2万亿美元,而同期这几家银行资产负债项下的资产总和为7800亿美元,资本总和近450亿美元;中间业务3年来平均增速为54.2%,远远高于资产总额年均9%和资本总额年均21.6%的增速。从中间业务的收入看,西方商业银行在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间,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都呈快速上升趋势,如美国银行业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22%上升到了1996年39%。1997年美洲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4%,花旗银行的比重为51.8%,大通银行的比重高达52.7%。与之相比,我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低、效益差,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至1998年一直在6.7—9.6%之间徘徊,到1998年收入比重又回落到7.25%,仅占美国银行业1990年年均水平的22.66%。就单个银行比较,与国际商业银行的差距更大。目前,就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而言,中国银行约17%,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则低于4%。3.3服务手段比较。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高,以美洲银行和大通银行为例,美洲银行支付网络发达,有45万个间接自动转帐帐户,具有多种帐户服务,其设置的超级帐户既方便、灵活,又便于管理,1998年存款帐户服务费和其它服务费收入达32亿美元。大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支付系统和市场推销能力在银行卡方面获得了巨额的服务费收入。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表现在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
银行中间业务收费大势所趋 篇3
尽管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但与国外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通常高于40%(有些国家甚至高于60%),而国内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为10%左右,只及前者的1/4。这主要是由于国内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而且业务范围较窄,收益主要来源于结算、代理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业务,而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财务顾问、资产评估、代客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业务才刚刚起步。这也与国内银行缺乏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直接相关,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国内银行开展高技术含量中间业务的一大瓶颈。此外,国内银行中间业务范围还有相当大的局限,广义的表外业务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比如利率掉期、互换等,这还有待于央行政策的逐步放开。
随着中间业务逐步发展,银行的经营成本将越来越大;加上多次降息使存贷业务利差进一步缩小,如果再提供“免费午餐”,势必会削弱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缩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因此,银行所有的服务业务都应当是有偿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收费市场化的初期,也许会因为各家银行的步调不一致而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在一定的区域内,面对同样的客户和同样的服务项目,一家银行收费,另一家银行则免费。但是这种看似无序的竞争状态并不能阻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化运营。目前各地银行同业公会以同业公约的形式对中间业务收费市场博弈进行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错位竞争。此外,商业银行以效益为核心的利益驱动机制正在真正形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之间的博弈应当权衡成本和收益,以及时更新经营理念,调整经营策略。
不管现在各家银行对中间业务收费持何种态度,采取何种做法,可以预计,银行对越来越多的中间业务收费将是大势所趋,收费市场化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已达成共识。而且,以下政策信号表明,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价正逐步走向市场化:今年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停止执行25项行政审批项目,4月初人民银行发出通知,又停止执行26项行政审批项目。需要注意的是,人民银行停止执行的这51项行政审批项目涉及到商业银行的多项中间业务审批或备案,包括按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有关规定的适用备案制的多个中间业务品种。
银行中间业务 篇4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是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列的“三大”银行业务, 其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交易类、投资银行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保险箱等业务种类, 收益来源于对业务收取相应的服务费、手续费等, 即形成非利息收入, 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与负债, 也不承担利率风险。随着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与利率市场化的深入, 存贷款利率趋于市场的均衡水平, 存贷利息的空间缩小, 依靠存贷利差形成的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 中间业务成为了商业银行新的战略目标与盈利增长点。牛晓卓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面临的问题与策略选择》一文中, 指出经营理念错位、金融创新不足、专业才人匮乏、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均是造成中间业务发展受阻的原因;黄德平在论文《中国风险投资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中提出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观点, 进一步的制定中间业务统一的经营管理和财政收支规定;李明强、韩晓琴在《试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与创新》一文中, 提出提倡创新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应用新技术来拓展中间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
1、商业银行本币中间业务收入近年来呈递增趋势。
近年来, 随时金融改革的深化与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 银行依靠传统的存贷利差实现盈利的模式被打破, 中间业务的重要程度和市场占有额在不断增加, 中间业务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以交通银行为例, 交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时间较早、规模较大, 在银行金融机构中间业务的综合排名位置靠前。2010年, 交通银行手续费收入占净利润的比重为34.3%, 同比增长16.7%, 对利润的贡献率在逐渐增加;2010年交通银行本币中间业务收入达到165.6亿, 同比增长24.6%, 与2006年相比, 收入额约增长3倍。如下图1所示:
数据来源:2011年《金融统计年鉴》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较多。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交易类、投资银行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保险箱等业务种类, 商业银行开展并提供多种类型的中间业务, 促使商业银行盈利增加、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扩大, 并不断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交通银行交通银行在零售理财与综合经营相辅相成, 成就显著。如:银信理财业务如蕴通理财、开放式理财业务如得利宝、过去三年里, 交通银行在综合经营的不断推进下, 零售理财客户数量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特别是最高端的私人银行客户数量保持了40%以上的增速。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银行经营理念根深蒂固。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深受传统的以“存贷”业务为主的模式的影响, 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中间业务视为向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一种附带性服务, 即使近年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有所上升, 不过所占总收入的比重仍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80%, 而我国2010年四大国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21.5%,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平均水平约为15%。中间业务是在利率市场的冲击下被动的展开的, 且银行在短期内形成一定的缓冲期, 利率水平居高不下, 因此中间业务发展缺乏更直接的动力, 传统的重视存贷业务的经营理念仍占主流。
2、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多为低端品种。
大多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多限于传统的支付结算、担保承诺、银行卡、代理等业务, 手续费偏低。其中, 代收水电费、代发工资等代理业务都是作为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吸引客户的附带品。而诸如电子银行、投资银行、代客金融衍生工具、高端理财等业务只在少数银行进行开发与尝试, 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开展。
3、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成本控制水平较低。
中间业务的种类繁多, 同一类别的业务面对同客户群体、依托不同的信用工具也有同的表现形态, 如交通银行的交易类中间业务, 包括代客金融衍生工具、代客外汇买卖、得利宝即开放式理财等。因此, 商业银行提供如此多种类的中间业务, 势必会增加管理费用与人力成本, 影响银行整体的盈利表现。
4、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程度低于中小商业银行。
并且据统计, 2010年:兴业银行支付结算收入增长率为165.67%, 而交通银行为26.27%;招商银行咨询顾问收入增长率为142.17%, 而交通银行为47.93%;民生银行银行卡收入增长率为238.68%, 而交通银行为32.33%;中信银行信用承诺收入增长率为130.59%, 而交通银行为33.12%。由此可见, 中小商业银行因其在营业网点、资金规模、技术支持方面的劣势, 调整战略方向, 以其灵活、创新、适应性强的特点抢占中间业务市场, 相比之下, 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表现出消极态势, 业绩增长慢、收入金额少、业务品种无侧重点、特色不突出。
四、进一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
1、重视中间业务的地位, 明确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
各类型的商业银行应在明确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 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利润的共同的主体,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经营资金的来源, 以传统优势带动中间业务这一新型优势,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 扶持中间业务的发展。例如, 交通银行在“两行一化”的理念下, 积极走零售理财与综合经营相辅相成的发展道路, 并积极开拓海外业务, 逐渐形成“国际化、综合化”的战略目标。
2、积极发展高端的中间业务。
应大力发展新兴的中间业务, 抢占新业务的市场份额, 做到推陈出新, 加大研发力度与投入。比如, 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依靠电子科技, 培育新产品, 建立有效的营销网络, 优化产品设计, 加强与互联网运营商、手机网络运营商的联系;又如, 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 投资银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其国外投行可借鉴的经验也就很多很成熟, 商业银行可以因地制宜, 开发并购重组、产权流动等业务;再如, 交通银行开发了零售理财业务以及高端客户的个人理财业务, 交通银行私人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刘立志先生在《理财周刊》的采访中强调, 个人理财业务将成为银行的“新宠”。此外, 新型中间业务的开展需要体制机制的彻底改革, 只有保证资源持续不断地流入, 才能促使转型领域的业务得到不断发展。
3、加强中间业务的成本控制, 进行集约化模式的管理。
对于中间业务的经营成本与费用, 各个银行都应做好科学的、严格的控制。首先, 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成本预算、监控与核算小组, 建立中间业务费用收入年评比指标, 对一次性的研发投入进行精确计量, 对日常的重复性管理费用进行控制;其次, 对机构和人员进行整合, 效率低下的营业网点进行合并, 减少不必要的投入与开支, 打造商业银行的经营网点品牌化、高质量化, 集中有限的资源打造明星网点, 提供明星服务;再次, 积极培育和引进中间业务人才, 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与我国的外资银行学习, 汲取经验, 开拓创新, 加强现有员工对于中间业务的培训, 对新引进员工实行管培生制度, 将中间业务上升到未来发展重大战略的地位。
4、国有银行与中小银行应发展中间业务的重点应有区别。
首先, 国有银行要做到利用自身网点多、规模大、客户群多、技术力量雄厚等优势, 将中间业务做大做强, 提高中间业务的数量与质量, 对中间业务种类的发展有侧重点, 不以国有银行居高自傲, 提高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其次, 中小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表现好于国有银行, 不过, 中小商业银行为了争夺中间业务市场, 应做到另辟蹊径, 提供差别化的服务, 针对不同的大客户开展个性化的银行服务, 尤其应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加以重视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牛晓卓.“《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面临的问题与策略选择》”.《经济论坛》.2012年2月
[2]张汉飞.“银行业全面开放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河南金融管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总第134期
[3]黄德平.“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及发展措施”.《广西金融研究》.1996年第04期
[4]李明强, 韩晓琴.“试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与创新”.《现代商业》.2012年第11期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篇5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分析
2015 年 11 月
内容摘要
当下全球的金融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金融信息化已经成为大趋势,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利息收入作为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来源,权重正在大大减小。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因为其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成为商业银行增加利润的重要途径,中间业务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分类、特征、风险讨论,分析其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以及发展,从而对其发展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特征;风险;发展策略。
目 录
一、理论解释.........................................4
(一)商业银行..........................................................................................4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5
(一)中间业务分类..................................................................................5
(二)中间业务特征..................................................................................6
(三)中间业务风险..................................................................................7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建议...............9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中间业务的战略地位..........................9
(二)加强金融创新,强化产品开发......................................................9
(三)优化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机制..........................................................9
(四)加强同业合作,完善行业协作机制..............................................9
参考文献............................................11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分析
一、理论解释
(一)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英文缩写为CB,其网络通俗谐音是“存吧”,意为存储银行。商业银行的概念是区分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放款)业务,即以较低的利率借入存款,以较高的利率放出贷款,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就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及中间业务等。它是储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
(二)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和资产、负债业务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据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所谓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根据使用的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使用或较少使用自己的资金,为客户办理代理缴费,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和委托的其他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的业务。中间业务用英语表示为Intermediary Business,也就是指中介或代理业务,所以中间业务也可称作中介或代理业务。中间业务一般不直接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一)中间业务分类
在我国央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2001 年 7 月 4 日)中,中间业务被划分为一下九类: 1.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
这类中间业务主要以收费业务为主,主要客户群体为个人或单位。这类服务的起因,主要是由于客户债权债务关系所引发的资金转移。2.银行卡业务
银行卡是具有支付结算、消费信用、汇兑转账、存取现金等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由商业银行等经授权的金融机构发行,银行卡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借记卡、信用卡和联名/认同卡等品种。
3.代理类中间业务
客户作为委托人,银行向其提供金融服务,或接受委托代为办理特定的经济事务。在整个代理过程中,银行则从中收取一定服务费用的业务,而客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财产的所有权并不发生变化。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都存在不同的操作模式,因此代理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保险代理人或证券业务,支付工资和其他业务。
4.担保类中间业务
担保类中间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用自己的信誉加固客户还款能力的业务。这类业务主要以备用信用证业务为主体,此外还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等。
5.承诺类中间业务
承诺类中间业务的表现形式为银行向客户做出承诺,根据事先商定的条件,在双方约定的日期按约定兑现。此类业务主要包括可撤销及不可撤销借款承诺。由于商业银行要为借款承诺准备一定的资金,因此客户需向商业银行提供承诺费为补偿。
6.交易类中间业务
交易类中间业务有金融衍生业务和外汇交易业务。此类业务可以满足 客户对于保值、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需要,商业银行则在于获取汇差收入或手续费收入。
7.基金托管类中间业务
基金托管类中间业务是指具有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与基金公司或客户建立委托关系,按照委托关系的协议为客户保管所托基金的全部资产,同时监督管理人的投资运作行为。此外,在保管期间要对基金资金进行有关的管理操作。作为基金托管人的商业银行,要为所托基金开设独立的银行存款账户进行管理,根据基金资产规模收取相应的托管费。
8.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
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凭借其自身的优势,提供相关资料和方案,来满足顾客对于业务管理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包括企业并购、财务顾问等。
9.其他类中间业务
这样的中间业务服务,主要包括保险箱业务等不被上述类别包含的业务。
(二)中间业务特征
根据中间业务的定义,中间业务开展中,商业银行不作为信贷合作银行,只起到中介或代理的角色,顾名思义中间业务具有“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一方”的基本性质。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两大业务相比,将中间业务的特征总结如下:
1.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金
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一般不运用或者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即平常我们所谓“银行不垫款”。2.以接受客户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
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一般是以接受客户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的,不运用自有资金,所以也不伴随其带来的风险,这在办理代理、担保、承兑、承诺、委托买卖等中间业务时尤为明显。3.收益较高
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手续费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中间业务的发展,为银行带来了大量的手续费收入和佣金收入,却不增加银行的资产,因而银行的利润率大大提高。4.风险较大
担保、承诺和交易类的中间业务,尽管可以为银行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使银行增加了风险。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提供信用担保或承诺服务获得收入,对银行的资产负债潜在规模和风险都产生实际的影响,一旦客户信用失效,银行则面临着第一付款人的义务,以及承担支付债务的连带责任,信用担保或承诺将转变为现实的资金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在介入此类业务时,一定要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手段。
(三)中间业务风险
虽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且不同于资产与负债业务,但其风险类型却大体相同,主要包括以下五类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与客户交易过程中,由于客户主观或客观上的原因,导致其不能依照事先的约定履行合约,进而使银行承担损失的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可归于非系统性风险的范围。此类风险广泛地存在于银行各种业务之中。我国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在定量分析方面仅停留在表面。这导致了国内对于客户的信用评级一直无法进行准确、统一地计算,进而导致了对客户的信用跟踪、资信情况、履约意愿及履约能力都没有很好的持续监督和控制措施。此外,相关法律的匮乏也使得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约束时缺乏有力依据。这些都是可以引发信用风险的导火索。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之所以能导致商业银行蒙受损失,起因在于市场利率、汇率或股票等行情的变动,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两种,属于系统性风险。利率风险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央银行变化利率政策,而汇率风险的关键因素则在于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变化。中间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因为不准确的市场定位、业务形式及期限不匹配或盲目开展中间业务造成的。利率风险对于中间业务的影响主要在其经济价值方面,而汇率风险则取决于商 业银行该业务的外汇敞口的大小。3.操作风险
我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操作风险下的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大多数都源自于商业银行内部,是非系统性风险。主要诱发原因包括:操作流程出现错误、内部人员道德缺失、外部人员的欺诈、操作系统出现故障或其他不可抗的外力因素。所有中间业务皆存在操作风险。因此,对于中间业务来说,那些无风险类或低风险类的业务可能不存在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但都难以避免操作风险。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使流动性资产行使支付手段,而导致银行丧失清偿能力所造成的损失。若一家银行发生流动性风险,可能会冲击其他几家银行。因此,流动性风险对金融系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担保类和承诺类中间业务较容易发生流动性风险,而引发风险的原因主要为业务规模过大或者是业务涉及的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差等。此外,业务进行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缺口动态变化也属于流动性风险。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较多,但绝大多数业务都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难以缓解流动性困境,使得此类风险日益增多。5.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开办中间业务的过程中,没有事先对相关法律进行充分地了解,或该司法解释本身存在问题导致银行损失的可能性。产生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法律法规的制定速度往往落后于金融产品的创新速度,或者是与中间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缺乏操作性。在我国,此类现象特别明显。虽然我国正在向法治社会快速迈进,但由于立法的起步较晚,对于中间业务这一非传统银行业务经常会出现法律真空,在认定和处罚上缺乏客观性,使得商业银行深陷法律纠纷之中,这同时也阻碍了其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建议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中间业务的战略地位
中国的商业银行已经进入一个业务转型阶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经营理念,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及时调整风险偏好和市场定位,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正确认识中间业务和资产、负债业务之间的辩证关系:中间业务以资产和负债业务为基础和依托,资产和负债业务在中间业务中得到延伸和深化。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同时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大力开发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使银行的业务能力和收入结构与其管理能力、风险控制、市场条件和其他外部条件相匹配。真正的重视中间业务,将其作为一项改善服务,提高形象,增加效率的重要工作,像重视存贷款业务一样,抓好中间业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二)加强金融创新,强化产品开发
创新是中间业务的发展的持续动力,能否开发出具有个性化特色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发展,是衡量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寻找那些与自身优势可以结合得较好的机会,采取差异化的市场策略,提供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服务,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对有特殊需要的一些大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根据其特定的需要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服务。
(三)优化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机制
中间业务服务费由免费到收费再到合理收费,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应经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强弱的差异,考虑客户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定价策略。
(四)加强同业合作,完善行业协作机制
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在具体领域有较大比较优势的上市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寻求与自身核心资源互补的并购对象,为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全面推进与市场份额的迅速扩大创造条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前,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合作就已经广泛展开,但是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国际结算、资金拆借以及代理等业务方面。随着金融业全面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资银行渴望进入中国市场,希望借助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网点和市场声誉来促进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由于外资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同,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也存在差异,自然也会选择不同的市场服务区间,因此中外资银行之间在前两种模式中都存在着广泛的合作空间。想要实现优势互补,就要在竞争中携起手来,做到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战略伙伴。参考文献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篇6
【摘要】 总结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与完善管理机制、培养各类人才等对策,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 商业银行;必要性;中间业务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述及其生产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一种广泛的金融服务,指不占用银行资金,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给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在国外,中间业务主要是以提供金融服务,收取手续费为主,故又称其为“服务收费业务”。目前,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纷繁复杂,我国商业银行涉及的中间业务品种也已达数百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主要分: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其他类中间业务。与传统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收入稳定、服务性强,风险小等特点,可以增加银行的业务收入并以此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有利于使银行摆脱既定的资产负债规模的束缚,促进其技术与服务手段的进步。一直以来,银行业业务单一,收入严重依赖存贷款利差,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一个背景是市场利率走低,传统的利润来源存贷款利差缩小,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银行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中,利率将逐步实现市场化,存贷款利差也将逐步缩小。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客户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将日益缩小,这迫切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来源。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面对日益临近的外资银行的竞争,急需提升银行业的竞争力,促进业务多元化,扩大表外业务不仅是增强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的需要。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大举进入我国。外资银行凭借自身的优势,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较高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很早就开展了中间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银行资产业务收入和负债业务收入之外的第三大业务收入。据报载,在发达的国家中,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接近成为银行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
如表1所示,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52%,日本银行为38%,欧洲银行为50%。我国银行业平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8%,最大为17%,最低的不足1%。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近几年有较快发展,在各个银行中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普遍较高。据业内人士预测,中国加入WTO五年之后,在我国的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占有中国内地的市场份额将达到50%以上,国内银行改造和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中间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地位已经凸显。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资产比重和银行总收入比重偏低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银行资产的比重和银行总收入的比重严重偏低,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分布不均。该行某年信用卡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显示,商户回佣收入、跨行收入共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7%,年费、异地结算、代理业务等收入只占13%,外卡收单业务收入则寥寥无几。
2.中资银行理财业务的盈利状况。作为中间业务中最据成本性和最有发展前途的业务,2007年国际宏观环境不利,继2006年实现了几近翻番的高速增长后,2007年出现暴涨性的增长2007年人民币产品发行了1302只,外币产品发行了1760只,均远超过2006年的水平,这其中存在着重复统计的问题。根据2007年银行理财业务收益的报导,发现银行在中国的理财市场上的盈利均为零或者是负数,不得不慨“感高风险未必有高收益”。
3.品种较少、收入结构单一且盈利能力差。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新的中间业务品种不断出现,中间业务发展速度十分迅猛,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支柱。以美国为例,1992年、2005年中间业务收入占净营业收入的比重如表2所示。
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仅品种数量少,大多数停留在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这些传统中间业务的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总收入的90%左右。那些技术含量高、利润率高的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
4.品牌认知度低。我国商业银行的品牌认知度低,大多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缺乏品牌产品,中间业务产品基本上处于仿制、复制阶段,产品单一、趋同。
5.服务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各家商业银行支付系统尚未联网,各自为政,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功能比较单一,创收能力不足。社会大众习惯于现金收付,导致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特别是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缺乏足够的社会认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制约因素。
四、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尽快制定《投资公司法》、《期货法》,抓紧完善《商业银行法》、《信托法》、《保险法》等一整套体系的法律法规;针对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允许部分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在部分领域相互代理业务,扩大我国商业银行可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和范围。完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扩大指导价收费范围,对一些容易引起恶性竞争、扰乱金融市场的中间业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明确将一些不收费的业务列入收费项目。
继续完善对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创新速度。要注意对已有成熟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的中间业务,力求在执行管理办法和标准上的一致性,并加大检查力度。对于一些还没有成熟管理办法的金融新业务,应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出台相关管理法规予以规范,以促进金融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与完善中间业务发展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中间业务考评机制,尽快建立详细的考评激励机制,把中间业务的发展纳入各级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加大考核权重。二是建立中间业务产品创新、评价及培训机制。三是要建立一种容错机制和纠正机制,鼓励各行通过对中间业务潜在的市场需求、成本投入、预期收益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防止盲目开发,盲目推广。四是要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机制,便于中间业务的系统管理与长远规划工作,提高中间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五是健全中间业务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做到操作、监督分离,强化稽核审计职能。
(三)强化服务意识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服务作为基础。手续费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是银行员工所耗费的活劳动的补偿,是银行出售服务所得。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重点之一应是提高员工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将良好的服务观念转化为银行员工的基本素质,深挖服务的潜在效益,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实施差别营销战略
一是采取差别客户营销策略,根据客户对银行收益的不同将客户划分不同的层次,分别提供不同的服务。二是采取差别业务营销策略,要有选择、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高附加值和个性化的业务品种。资金投入方面也需要采取差别化策略,选择合理高效的投入结构,向重点客户、重点业务倾斜,实现最佳投入产出率。
(五)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加强中间业务的人才培养。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内涵广泛涉及各行业专业,因此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一方面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将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理论、策略进行系统研究,综合国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出适合本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战略,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控制方法。另一方面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是开展中间业务的基础,他们不仅要通晓传统银行业务,也要懂得银行的中间业务,要具备企业财务、企业管理、企业评估与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分析能力,能够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我国商业银行要从长远出发,多渠道、深层次地为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形成拓展中间业务的人力资源优势。
(六)加大科技投入以加快中间业务电子化建设
网上银行业务是当今世界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外资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经验,弥补经营网点相对不足的缺陷。虽然目前受教育程度、支付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网上银行业务发展远不如发达国家那般迅猛,作为我国银行业未来业务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其地位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夏令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契机与挑战.中国金融.2003
[2]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盛丽.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J].统计与决策.2007
[4]曹龙骐,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探讨 篇7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在金融发展的历程里,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但是在最近的二三十年内我国才开始真正地发展。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竞争的白热化, 通过开展中间业务来增加非利息收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突出重围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正确认识和了解中间业务的前提下, 调整策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十分重要的。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
中间业务是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 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各种咨询、代理等金融服务并从中获取一定的佣金或手续费, 形成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中间业务不直接形成债权或者债务关系, 不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总额, 而任何风险都将由客户承担。
二、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背景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银行中介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
进入20世纪80年代, 全球经济一体化复苏的进一步加快、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复杂, 都对由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工具不论是在内容设计还是在服务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继续深化和发展自身的服务职能。因此, 受需求驱动, 银行创新了大量的以扩大银行服务范围的中间业务。
(二) 金融业竞争不断加剧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金融技术的进步、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 涌现出大量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它们的成长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同时, 日益严格的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使得商业银行传统收益来源日益萎缩。面对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理念, 寻求开拓新业务的空间并采取新的竞争手段, 找到一个新的利润来源, 通过加强发展中间业务、开发创新产品、开拓新的利润空间最终走出困境。
(三) 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
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 考虑到维护金融与经济安全, 大多数国家对金融业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内容采取较严格的监管措施, 商业银行为了逃避这些管制而转向开展各种中间业务。二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 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 许多国家为了率先取得金融领域的优势地位, 纷纷开放金融市场, 接触或者放松各种金融管制措施, 促进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广泛和深入发展。
(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普遍应用, 特别是电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银行得以借助科技进步, 推出新的服务性业务和金融工具, 极大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技术和水平的提高。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及特点
(一)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 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制度、品种和工具上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有了不错的成就。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立是在制度创新上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在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方面, 涌现出许多新的品种和服务手段, 如债券融资、“一卡通”和网上银行等。
然而, 由于体制、技术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 与国际上的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眼下,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小, 开展高附加值中间业务的品种较少, 业务类型相对单一。中间业务规模一般只占资产总额的15%左右, 品种也主要是传统的与贸易服务密切相关的金融服务业务和高风险的业务。在业务的咨询方面, 也只是开办了如查账之类的简单业务, 为公司在合并和收购重组等方面的服务涉及很少。
(二)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
1. 以接受客户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
传统上, 商业银行办理中间业务通常是以接受客户委托的方式进行的, 当客户需要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 从中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2. 表外性, 即中间业务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开展中间业务时, 银行不使用或不直接使用自身的资金, 因此不会发生自身资金的转移。由于银行在从事中间业务过程中一般不使用自有资金, 不会形成资产, 因此也不会引起资产负债表的变动, 如汇兑结算、委托代理、咨询服务等中间业务, 是纯粹的收费业务。然而, 也不是绝对的, 另有一些中间业务如承兑、担保、信用证及其他表外业务等, 虽然不直接与银行的信贷资金运动相联系, 但是一旦出现被担保人违约或其他意外情况, 银行将承担连带责任, 则必将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
3. 风险比较小。
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一般来说风险是比较小的, 特别是那些纯粹的收费业务, 银行几乎不用支付多大的成本, 也不用承担多大的风险, 收益也相对比较稳定。但是, 有些中间业务会存在潜在风险, 它们在某种情况下会转化为现实的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
4. 收益来自服务费。
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的收益来自利息收入, 而中间业务的收入是服务费。服务费是指商业银行提供给客户中间业务服务之后所收取的费用。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经营观念、营销理念存在偏差
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丢掉传统的银行经营理念, 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占的比重还比较大, 对发展中间业务的激励不足。目前, 大部分商业银行管理者还把中间业务当作一种衍生业务, 没有将其当成一种独立的金融商品, 而是作为一种附带项目来吸收和稳定存款, 没有积极赋予其有偿服务的性质。然而, 在瞬息万变的金融环境下, 商业银行传统的市场正在逐渐失去, 其他金融机构纷纷崛起并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公众可以选择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多, 我国商业银行的两大传统业务受到严重影响。随着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银行业不关注市场、介绍不力、不以客户满意为核心的营销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新的金融市场。
(二) 管理控制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项目达到3000项之多, 但是其中不乏一些收费不合理的项目, 如客户去开户行要求打印自己的结算记录, 银行将收取打印费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一方面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巨大, 另一方面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了解和管理还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监管、信息披露、风险识别三个方面。
(三) 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晚, 传统的存贷业务仍然影响着内部控制。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慢慢显露出来。外部竞争激烈使经营风险增大, 制度建设落后、针对性差, 部分制度流于形式、贯彻不力, 以至于不能适应环境, 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内部之间不能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不能统一, 这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阻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 高素质从业人才少
中间业务涉及的领域和知识面比较广, 需要一批精通法学、经济、电脑技术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高素质从业人员的短缺加大了开展中间业务的困难, 在某种程度上约束和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五、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改进建议
面对国外金融机构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国内金融市场进行重新分割的残酷竞争, 我国的很多金融机构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使用国际风行的品牌影响战略和服务蓝图技术等现代技术作为营销工具, 以解决客户服务的问题, 刺激中间业务的发展和销售, 从而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
(一) 转变传统观念, 培养营销意识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 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根本性的改变, 必须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面对金融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在中间业务的经营理念上, 要跟随现代化的步伐, 树立恰当的营销观念, 引入市场营销理论,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 加强和完善中间业务管理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加强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管理显得日趋重要,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监管方面。
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管系统,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建设内部规章, 统一运行标准, 改进管理方式, 制定和完善中间业务的管理细则。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的调查、审查和决策制度, 风险管理的信息报告制度, 交易及信用限额制度和设备管理制度等。
2. 信息披露方面。
只有信息充分被披露, 才能使人民银行便于制定适当措施防范和减少中间业务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为了规范银行中间业务信息的披露、提高中间业务信息的质量, 一方面需要统一规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会计准则, 明确中间业务会计核算的对象、范围、成本、收益的计算标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等。另一方面, 研究制定银行中间业务信息报告的统一标准, 统一报告的口径、报告的内容和报表的格式, 以确保银行提供的中间业务财务信息具有统一性和能够比较的特性。
3. 风险控制方面。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深入的改革, 中间业务由不承担风险向承担风险转变, 商业银行要加强中间业务的风险控制。
(三) 改进和完善内控机制
内控机制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一个有机的操作, 是确保管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进行自我调整和控制的一种机制。内控机制在整个的管理制度中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有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功能, 是能适应环境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的动态系统。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要求, 建立全面、规范、有效的内控体系是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保障。
(四) 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
人力资源是现代金融企业的首要资源, 是银行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发挥好作用就能提高银行自身的优势, 从而提升银行的竞争力。中间业务的品种多、范围广,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具备更高的水平。因此, 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 栽培一批具备经济、法学、财务、企业管理、电脑等知识的人才, 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的中间业务复合型员工队伍以满足发展需要。
六、总结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还处在初创阶段, 发展快速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近年来, 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全面、多功能的金融服务, 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改变现有资本成本高、存贷利差小、经营压力大、盈利困难等情况, 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增长点。我国资产负债业务基础相对稳定, 而中间业务基础还比较薄弱。眼下, 及时抓住机会、增强投资力度。抢先占领市场是十分重要的。加大科研力度, 打破市场的现有格局, 在中间业务这片领域上突出特色, 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地位。
参考文献
[1]杜芹平, 张洪营.商业银行服务营销[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毛秋蓉, 杨宜.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3]张良芳.经济金融问题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4]亨利·范·格罗, 索尼亚·布雷约维克·布拉塔诺维克.银行风险分析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 篇8
一、西方发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和经验
1、西方发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
80年代以前,西方发达商业银行也是以传统业务为主,仅开办支付结算等服务类中间业务。80年代以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银行业竞争也趋于激烈。传统存贷利差收益越来越低,商业银行需要寻找新的收益增长点。随着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银行经营重心逐渐转向利差和中间业务并重。
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80年代后,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速达到50%左右,远远超过了资产平均增速,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由1980年的22%逐年上升至90年代初的将近40%,至2010年已超过50%,其中摩根银行、花旗银行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高达80%以上。
2、西方发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经验
(1)混业经营,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较广。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混业经营制度,除了传统的支付结算、银行卡、代理、担保、信托等业务外,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还可以经营共同基金、保险、投资银行等业务,形成完整的中间业务体系。
(2)产品定价灵活,业务管理机制完善。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往往更加灵活,如美国花旗银行实行二维双重报告体制,地区分行同时向总行业务管理部门和区域管理部门负责。总行部门对产品上研究更深入,区域部门更了解当地实情。通过纵横结合的组织架构,既能推广具有统一特性的“花旗产品”,又能与当地市场相结合,形成“本土化的银行”优势。
(3)金融科技发达,中间业务服务便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金融科技日益成熟,客户办理银行业务越来越便捷。金融科技不仅给客户带来便利,也大大降低中间业务的经营成本,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网络银行的投入,已基本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建立了完备的数据库。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绝对量增长较快,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稳中有升。以工商银行为例,2015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897.80亿元,同比增加244.10亿元,增幅14.8%。但从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看,五大国有银行的比重仍然偏低。
资料来源:五大国有银行年报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都超过60%,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占比也不低,相比之下,2015年五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均在31%以下,其中农行、交行的占比较2012年还有所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变化,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有一定关联,前些年存贷款增长较快且息差稳定,带动净利息收入增长较快。但近两年利率市场化提速,息差逐渐收窄,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势在必行。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SWOT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机会(O)。一是居民对中间业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趋于多元化,除基本生活消费外,耐用品消费、教育、休闲旅游支出等需求快速增加,客户对于银行服务的需求相应发生变化。以前客户主要办理简单的存贷和结算业务,现在越来越多涉及理财、顾问、代理等中间业务;以前客户投资渠道主要是储蓄,现在还涉及股票、基金、商业保险等品种。
二是国家对金融创新的支持日益加大。近年来,国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国内商业银行应抓住国家金融创新改革发展的机遇,在共性化产品的基础上,发挥自身客户群和产品研发优势,开发具有本行特色的中间业务产品,拓展优质客户群。
(2)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威胁(T)。一是国内其他银行的竞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进入21世纪,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促进国内银行业发展逐渐成熟,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服务成熟、效率快捷、管理科学、技术先进,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服务方面与之相比,差距还较大。
二是第三方支付迅速发展。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进一步扩大。据统计,截至2015年9月,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拉卡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占据移动支付市场得前三位,分别是71.51%,15.99%,6.01%;银联商务的移动支付市场占有率只有0.49%,位居全国第八。在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之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尤其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表现相对逊色。
(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优势(S)。一是资金实力强。进入21世纪,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在沪市上市,资本实力增强,公司治理机制逐渐完善。2015年,根据SNL编制的全世界最大银行排名,工商银行以总资产3.5万亿美元位居第一,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别列第二、第三、第五位。强大的资金优势,为国有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二是商业信誉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长期经营存贷和结算等业务,国有银行还有国家信誉作为后盾,在国内有较高的声誉,居民个人和企业往往更有认同感。良好的信誉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大量的稳定客户来源,广泛的客户资源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奠定了客户基础,外资银行短期内难以争抢大量客户。
(4)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劣势(W)。一是中间业务基础薄弱。商业银行在较长时期内,将中间业务作为存贷业务之外的副业,对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也纳入经营发展重点,但仍然存在中间业务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中间业务品种单一化、同质化,收入来源还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还较低。
二是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经验较为欠缺,管理机制较为粗放,尤其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行政管理色彩仍较为浓厚,管理机构层级较多,经营决策效率较低,导致不能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加快创新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经验,提出如下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1、积极开发特色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改革的深入,个人和企业对中间业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商业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对现有产品进行全面梳理和详细评估,积极开发各种新产品。加大对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风险小的中间业务产品的投入。在我国银行业,大多数的金融产品是雷同的,只有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新产品,把自己的理念贯穿产品开发、营销、服务的始终,全方位打造个性化服务的品牌,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商业银行应加大产品创新,避免同质性。商业银行首先应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再细分目标客户群体,针对不同客户群的实际需求设计个性化的中间业务产品,提高产品的实用性,降低产品的可复制性;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对银行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其次,商业银行应积极推动新兴中间业务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巩固和扩大主营中间业务的同时,应根据经济发展热点积极发展承诺担保类等新兴中间业务,以满足客户的不同投资需求,从而拉动银行其他业务的经营,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持久稳健发展。
2、规范服务收费管理
商业银行在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的同时,要做到服务收费信息透明,提高客户满意度,谋求长远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收费管理,通过细分产品、合理定价、合理营销,引导客户树立对中间业务的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中间业务收费观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乱收费问题屡屡引发舆论关注,数目繁多的收费将影响银行客户满意度。我国商业银行应严格遵循《商业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在综合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对面向一般客户的中间业务项目,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各地分支机构明码标价,不得收取标价之外的任何费用。此外,银行业也应创建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对中间业务树立正确的认识,形成合理付费的习惯,促进中间业务健康持久发展。
3、加强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信息与沟通等内容。和其他类型企业相同,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同样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专业、严谨的内部控制环境。全面分析评估开展中间业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制定相关风险的应对策略,并采用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首先,在研发产品的时候,要选择更加稳健的方案,全面考虑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不能因为短期的效益和市场需求而忽视了长期的潜在风险。其次,商业银行要建立更加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建立日常和定期检查监督机制,及时发现缺陷并加以改进。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预警、风险防范和风险管控,最大程度的减少投资风险带来的资产损失和信誉流失。此外,加强与外部的沟通和宣传,规范行业风险预警系统,及时监测行业风险状况,发布有效信息,塑造企业良好的经营形象。
4、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需要创新思维广、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首先,吸引人才。商业银行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选人、育人、用人机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其次,培养人才。加强对中间业务从业人员的培训、进修和轮岗,使得相关员工更扎实掌握中间业务理论知识、更充分了解金融市场环境和产品,从而促进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营销工作。最后,留住人才。商业银行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要重视如何留住人才。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可以通过绩效考核、晋升机制、分配股权、人文关怀等多种形式提高其对企业的忠诚度。
四、总结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中间业务品种和服务具有同质性,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服务收费管理的不断规范化与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风险事件时有发生;缺乏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商业银行首先应加强对中间业务产品研发销售策略的研究,建立起长期稳健的中间业务发展战略。规范定价制度,提供质价相符的银行服务,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收益能力。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内部人才的培养,建立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在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必须严控风险,保证资金安全,以确保健康稳健的经营。
参考文献
[1]赵建斌,原伟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较研究[J].区域经济研究,2015,01:40-44.
[2]罗英.利率市场化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5,15:238-239.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 篇9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我国中间业务的品种以及收入总额都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增加, 银行中间业务的输入比重也处于迅速上升的趋势。在2014年, 我国工商银行新兴业务快速成长, 成为利润增长的新动力。银行卡发卡量超过6亿张, 消费额7.5万亿元, 领先同业。其中信用卡发卡量突破1亿张, 跻身全球前三大信用卡发卡行之列。私人银行客户数达到4万户, 管理资产规模同比增长36%。
然而,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业务的内容、发达程度以及服务技术和设施方面。就业务内容来说,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中间业务还常停留在只提供服务而不提供资金的阶段, 并且类似于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个人财务顾问、外汇期货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能够提供智力型服务的中间业务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还比较少见。在业务发达程度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总体发展水平都较低, 而且取得的效益还不是非常可观。在服务设施方面, 我国缺少先进的自助服务系统, 客户信息服务系统也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着一个良好的机遇, 目前已经发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服务收费标准,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就会随之进入收费时代。商业银行如果在这次机遇之下对中间业务进行大力度的发展, 就能够得到新的一个银行利润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 重视程度不够, 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受传统的银行经营方式的影响还比较深, 对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还没有进行准确合理的定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时常常将中间业务放在从属的地位, 而将经营重点放在负债以及提高资产质量的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很少进行中间业务部的单独设立, 从而使得中间业务缺少统一合理的业务规划以及协调机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人员配备以及收入分配等方面具有的自主性都较差, 不同部门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工作协调, 没有很好的进行整体功效的发挥。目前商业银行常常为了追求短期业绩而将中间业务当做挣揽客户的手段, 使得较多的中间业务都成为了银行的无偿服务。也有一些银行在进行中间业务的考核时忽略职员的业务工作量, 效益兑现难以实现, 就会导致银行职员产生中间业务干或不干都一样的想法, 使得职员缺少办理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二) 法律方面不完善, 不确定风险较多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起步较晚, 因此对于中间业务还没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来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并且, 由于受我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客户常常对商业银行推出的中间业务产品不予认同, 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出现客户群匮乏的情况。并且我国群众普遍还不算十分富裕, 能够用来进行中间业务的资金还较为有限;其次不同银行推出的中间业务品种不一, 大多数客户对一些中间业务的了解程度都较为不足, 使得客户不敢轻易办理中间业务;还有的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中间业务的风险程度比较高, 会使得客户退避三舍。并且由于中间业务的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就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较为杂乱的情况, 会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市场不确定以及传统、道德方面的风险, 这些风险都会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解决措施
要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可以在商业银行内部进行一定的改善, 目前正在推进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步伐。
(一) 建立对中间业务的监督机制, 并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励制度
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收费的情况下, 建立更加完善的中间业务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要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 避免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价格战, 这样才能给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促使中间业务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在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考核时应当放弃业务量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要将开展中间业务所获得的直接受益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 这样才能调动商业银行职员对中间业务种类进行选择性开发的积极性, 能够更好的提高银行中间业务的收益率。
要提高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 实行利率市场化也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将利率的决定权转交给各个金融机构, 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根据自身的资金情况以及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来调整自己的利率水平。因此, 实行利率市场化能够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自主经营、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银行的中间业务范围, 增强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能力。
(二) 要解决发展中间业务具有不确定风险的问题, 就要求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 银行应当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态度
商业银行应当转变其传统观念, 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切实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对于银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 从而将银行的经营重点放到发展中间业务上来。要建立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 对中间业务采用切实可行的发展实施方案, 使得中间业务能够更加稳妥的进行下去。
要降低中间业务带来的不确定风险还可以采取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使得存款人的利益受到保障, 能够增强人们对商业银行的信任, 使人们愿意将钱花费在中间业务上。
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要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竞争就需要尽快做到与国际银行业进行接轨, 要实现银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
要确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战略, 将中间业务作为一项主要的业务来对待, 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高度重视。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 也应当尽快地的转变发展观念, 使得经营战略能够更加深入发展, 采用有效的措施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能够顺利的发展下去。
要在银行内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这样能够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建立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中间业务的经营情况较为松散的问题取得一定的改善作用, 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相对应的建立起财务管理体系, 使得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呈现出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的良好局面。
要处理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以及资产负债业务之间的关系。在银行业务发展时既要重视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也要重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这两者应当时刻处于共同发展且相互促进的关系。还应当处理好商业银行中劳动密集以及知识密集型业务之间的关系。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并且收益不够明显的因素就包括我国银行的知识密集型业务的发展较为不足, 要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就应当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知识密集型业务的发展。
要加快银行电子化方面的建设。金融电子化技术也是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一种依托, 是使得金融业务处理能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要通过岗位练兵等方式来加强中间业务人员的服务能力, 对人力资源进行良好的开发利用。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目前已经成为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之一,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做出更高的重视, 要在银行内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并且加快银行在技术、设施方面的建设, 这样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才能够顺利的持续发展下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 我国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将注意力集中到中间业务的发展上来。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不断扩大经营范围, 这也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一定的竞争压力。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及时将中间业务作为今后的主营业务方向, 以求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 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关键词: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俐, 丁玲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4, (4) .
[2][美]哈维尔·弗雷克斯, [美]让·夏尔·罗歇著.微观银行学[M], 刘锡良等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1) .
[3]钱燕霞等.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应稳中求进[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3) .
[4]崔敬东.银行服务渠道多元化环境下的客户应为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5, (8) .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计量浅析 篇10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1986年《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定义, 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不列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而仅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交易活动”, 大致可分为四类:担保及或有负债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金融服务类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起步较晚, 中间业务在法律上的确认是在1995年《商业银行法》。中间业务被定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 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根据该定义, 中间业务可分为九大类, 包括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和其他类。
一、中间业务风险概述
(一) 中间业务风险类别
中间业务由于不涉及资产负债表项目, 其风险更多地具有隐匿性、多样性, 不像资产业务对应信用风险, 负债业务对应流动风险, 具有较独立的风险类别。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上述八类风险分布在银行的各类中间业务中, 但是对不同类别中间业务的影响却不尽相同, 具体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 不同的中间业务面临不同的市场、涉及不同的产品, 其风险类别也各有不同;因此对不同中间业务, 银行应根据其风险类别分别采取不同的计量方法, 确定其承担的风险资本。
(二) 中间业务风险计量发展历程
伴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发展完善, 中间业务风险的计量经历了从加权风险资本到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监管到全面风险监管、系数法到内部评级法的历程。
1988年发表的旧《巴塞尔协议》, 通过设定“信用转换系数”, 将表外的中间业务转化为表内加权风险资产, 实现风险的资本计量。
1995年发表的《结合市场风险的资本协议修正案》, 增加了对市场风险的监管和控制, 采用标准计量法和内部模型计量法作为市场风险的风险测量框架。
2004年6月颁布的新巴塞尔协议, 在保持对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同时, 加大了对银行的监管力度以及对银行实行更严格的市场约束, 形成了以三大支柱为主体的新风险管理体系。三大支柱在新体系中扮演不同角色, 最低资本是核心, 金融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市场约束是最低资本的必要补充手段。此外, 新协议将旧协议中单纯的信用风险监管扩展到全面风险监管——最低资本要求覆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而外部监管与市场约束则要求银行计算利率、流动性风险, 开发对声誉、战略等难以量化风险的管理技术, 采取全面风险管理。在风险计量的方法上, 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内部评级法, 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估系统来制定信用风险暴露的资本要求。
二、中间业务风险计量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一) 现行中间业务风险计量方法
201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实施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 改进风险计量手段, 科学、稳妥地将中间业务风险纳入资本计量范围, 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迫在眉睫的课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计量涉及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等三个主要部分:
(1) 市场风险计量。根据《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管理水平, 对于符合建模条件的市场风险采用内部模型法, 对于暂时不符合条件的则采用标准法, 分别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逐渐过渡到内部模型覆盖所有市场风险类别。该指引还规定, 3年内内部模型法覆盖率应达到90%。
由于内部模型法涉及到复杂的模型设计, 需建立完备的数据仓库, 截止至2008年底我国仅有2家银行能够做到按日计算风险价值, 并进行压力测试, 大多数银行采用标准法进行市场风险资本的计量。
(2) 操作风险计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规定, 我国商业银行可选择采取标准法、替代标准法和高级计量进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
由于高级计量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操作风险计量系统, 建模要求高、数据信息量大、观察周期长, 而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又相对独特, 没有现成的模式进行借鉴, 因此大多数银行均不符合实行高级法的条件, 标准法是现阶段较适当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3) 信用风险及其他风险计量。担保、承诺类业务的信用风险计量和表内信贷业务基本一致, 主要是通过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交易对手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 在此基础上计算风险监管资本。中间业务涉及到的其他风险, 如国家和转移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 尚未有完善的计量方法。
(二) 风险计量主要问题
新巴塞尔协议对风险计量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 我国商业银行在具体实施中存在如下问题:
(1) 缺乏观察期数据积累, 影响模型建立。为保证模型运行的准确, 各类风险计量都有最低观察期的要求, 例如:信用风险的数据观察期应涵盖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市场风险的观察期长度必须最少为一年 (或250个交易日) ;操作风险内部损失数据的观察期至少为5年。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起步较晚, 现有历史数据尚不能满足最低观察期的要求, 因此无法实施高级计量模式, 影响了风险计量的准确性。
(2) 计量模型难以覆盖全部风险, 适应性有待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进高级计量模式过程中, 引进和参考了国外商业银行的金融数学模型。尽管金融数学模型提高了计量的科学性,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 由于中间业务风险复杂多样, 单一模型难以覆盖全部中间业务风险;另一方面, 次贷危机的发生也暴露出现有金融数学模型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计量的缺陷, 对其可靠性需要重新认识。
(3) 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加剧了中间业务风险。为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 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将存量甚至新增信贷资产转出资产负债表。信贷资产证券化后, 除了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拖欠和损失风险外, 还带来了诸如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多种中间业务风险。由于证券化产品数量众多, 金额巨大,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4) 资本增长速度低于规模扩张, 未能覆盖全部风险。由于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扩张速度远大于利润增长速度, 单靠自身积累不足以维持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因此很多银行上市不久就又要发行次级债、增发新股。在这种情况下, 监管资本更多地是优先用于覆盖信用风险, 其次才是中间业务风险, 中间业务风险存在拨备不足的问题。
三、中间业务风险计量改进建议
上述问题既需要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予以解决, 也需要监管机构通过加强外部监督予以规范。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 夯实基础, 建立数据仓库与积累原始数据
采用高级计量法需要较长的数据观察期, 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根据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进度, 尽早建立数据仓库, 建立合适的模型, 加快数据清洗和分析工作。数据仓库的建立, 应避免以往商业银行结算系统构建中先区域、后集中的旧模式, 由商业银行总行直接负责, 即可避免重复建设, 也有利于全面风险管理。
(二) 科学定价, 从源头上降低中间业务风险
计量模型的局限和银行资本的不足, 使短期内通过计提风险资本方式覆盖全部中间业务风险存在一定困难。商业银行在对中间业务产品设计、定价时, 可以借鉴保险业精算的方法, 在产品定价中引入风险价值模型, 从收益率、违约率、成本多方面考虑, 使收入不仅覆盖一般成本, 而且能够覆盖风险, 则可以从源头解决这个问题。
(三) 过程管理, 将动态计量贯穿产品整个存续期
在产品存续期, 商业银行可以结合定性判断和压力测试等技术方法, 及时调整假设条件, 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对证券化产品, 尤其是中长期的产品, 通过做好期中评估, 对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计提预计负债, 对代销的银信产品、证券化产品要定期对企业进行评级, 及时调整风险计量。
(四) 加强监管, 监管资本要覆盖到中间业务全部风险
鉴于次贷危机后暴露的西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问题, 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要求“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应将风险与资本挂钩, 确保其资本覆盖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但是程序未对风险计量做出具体规定。建议监管部门根据我国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的现状, 尽早出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外其他风险的具体计量要求。
参考文献
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分析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对策
一、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比较
(一)经营范围和品种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结算、结售汇等。筹资功能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代理类等劳动密集型业务。传统的结算、代理业务收入占比约40%,而技术含量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及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相比之下,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范围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众多领域,分布均匀,来源广泛,对某一业务的依赖性小,可以有效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
(二)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比较
通常,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国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效益较差2004年上半年,位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首位的中国银行集团中间业务净收入为75.53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9%。同期中国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为50.5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2.6%。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42.52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4%。西方商业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据FITCH银行评级公开网站数据,美国大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39.67%,小银行为22.29%;新加坡银行为36.9%;香港银行为28.9%;花旗银行为50.4%;JP摩根银行为66.0%。
(三)经营观念与管理的比较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普遍认识不足,没有将中间业务当作一项主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来经营,而是把中间业务当作存贷款业务的“派生业务”。一些基层商业银行对开办中间业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依托中间业务的发展来开拓市场、树立形象、带动存款等业务的发展上,许多中间业务开发的初衷,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作为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变成了免费“附加服务”,使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率很低,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相比之下,当代西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中间业务的迅速扩张,中间业务受到广泛而高度的重视,并成为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一方面是因为中间业务提供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适应了各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减轻了资本金对银行业务的限制,带来了稳定的高额收入,降低了经营风险,提高了竞争力,因而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
(四)技术、服务手段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相比之下,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发达,家庭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应有尽有。特别是发达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一)中间业务系统管理的创新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涉及的许多部门用的银行和商业的交叉点上,所以必须创新中介业务的创新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业务创新的管理体系,以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特别地:1、应该实现中间业务的整合与资产负债管理整体功能商业使用的优势。2、应按各种中间业务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将所有的权限管理功能的中间业务的银行分别对各种相关专业部门承担。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要坚持“获利能力、流动性、安全性”原理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且还必须树立讲中间业务相当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经营观念,必须有强烈的竞争和盈利的概念,就会渐渐没有推开在商品化的商业业务。
(三)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
根据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集中以下两方面:1、代收代付业务。代收代付是代理业务的主要创新点,但由于缺少一体化,许多公司缺乏规模、类型、数量少、单笔金额,并给出了相应的凭证成本、人工成本较高。因此,所有的商业银行可以合作进行的“检查”,提高系统收集和付费的效率和效益。2、咨询业务。咨询业务是商业银行提供相关的国民经济,企业的市场、国际金融和货币信贷、管理机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信息的观点站在中间人,为客户做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客户做出正确的决定建立一种面向服务的商业银行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陆峨峰:《商业银行定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高正刚:中美银行绩效比较及因素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0(7)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控制研究 篇12
中间业务的发展在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增强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 也对风险管理的稳定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实际经营中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风险损失。同时, 随着担保性、融资性、衍生工具性等中间业务的深入发展,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仍将继续加大。因此, 对中间业务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已成为中间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的类型及特点
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而言,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隐含着一定的风险。随着我国中间业务品种的不断增加和业务发展的深入, 中间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根据业务类别, 中间业务风险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受宏观政策和市场变化影响而产生的风险, 如由金融创新产品、信用证业务、资金票据业务产生的风险。二是依托各种技术手段提供延伸服务而带来的风险。这类风险会随着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和服务延伸程度的不断增强, 产生相应的连带风险, 如咨询、评估、代理等具有中介性质的业务产生的风险。三是由于业务操作不当, 或银行内部管理不力而形成的操作性风险。此类风险通常隐含在多项业务环节中, 风险的成因并不复杂, 且多数情况下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风险分布的范围较广, 对中间业务的影响程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 作为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 中间业务本身也带有银行业特有的风险, 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但相对于银行业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 中间业务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 风险的隐蔽性强
中间业务在国外一直被称为表外业务, 是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 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因此, 商业银行许多中间业务不能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得到真实完整的反映, 其业务规模和质量很难在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中获得。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者和社会公众来说, 很难及时、准确地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 难以对其经营成果做出客观评价。因此,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资产运作透明度较低, 信息公开化程度不高, 风险的隐蔽性强。
(二) 风险的种类多、分布广
中间业务是多元化经营业务, 商业银行的信贷、零售、资金、国际业务、电子银行等部门均不同程度的与中间业务相关。同时, 中间业务本身品种繁多, 既有传统的支付类、代理类等业务, 又有新兴的如远期外汇合约、金融期货、互换和期权等金融衍生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各个产品之间的差异大, 业务风险点较多, 其风险的防范难度也日益增大。
(三) 风险的评估和控制难度高
近年来, 随着金融衍生业务产品的不断发展, 在拓宽中间业务范围的同时, 对这类业务的风险评估和控制难度也在不断增大。这些创新性金融工具, 单笔业务量相对较小但种类繁多, 商业银行依据传统的风险识别、评价方法和经验难以做出合理的风险评价。加上中间业务种类繁多, 每个业务种类的风险评价方法不同, 给中间业务的风险评估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同时, 目前许多中间业务的开展没有金融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 这部分灵活性大、又具有较高杠杆性特点的衍生金融业务, 其风险控制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四) 风险的滞后性强, 潜在风险损失巨大
按照现行规定, 商业银行大部分中间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所以其相应的风险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暴露。同时, 多数中间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银行的实际资产或负债。如信用性理财业务通常以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形式存在, 当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偿付给债权人的时候, 银行就可能因为连带关系而成为真正的债务人, 承担付款责任。因此,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不确定性、滞后性强, 一旦或有风险在业务开展的一定时期后转化为现实风险, 将会给银行在成巨大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外部风险监管制度建设滞后
近些年,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迅猛发展, 业务拓展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但关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针对中间业务管理, 目前仅有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出台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2001年出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及2002年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规定》。中间业务风险监管工作还未成为我国金融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外部制度建设的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中间业务的潜在风险隐患。
(二) 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中间业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业务运作过程中, 时常出现不严格遵守业务程序的行为。部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存在对承兑和贴现的票据审查不严, 擅自放宽业务条件, 违规办理票据的承兑和贴现等情况。同时, 商业银行普遍缺少针对性较强的中间业务扎口管理和专项审计稽核制度, 信息分散, 控制不力, 较少开展全面检查, 尤其是对金融衍生交易、可转换债券担保等新业务几乎未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银行经营管理者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状况把握不准, 操作人员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
(三) 中间业务的信息披露、会计处理不规范
我国现行的关于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准则, 对中间业务的规范过于笼统, 对具体披露事项的细节性要求不够明确。目前, 只是要求上市银行公开披露会计信息。同时, 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会计处理也是各行其是。中间业务核算范围既有或有资产、或有负债项目, 还有非或有事项。记账方式也是单式记账和复式记账混杂使用。这些不规范、不统一的账务处理行为不利于确认相关风险事项。此外, 各上市银行对中间业务的信息披露情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大多银行只披露相关业务种类、到期日及期初期末余额等信息, 对中间业务的风险及对银行资产负债情况的影响未做出具体说明, 无法较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银行未来营运状况的预计。
三、改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是深化外部监管。从外部监督的角度来说, 主要是建立健全规范中间业务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 建立有效的制度监管体系。其中, 作为银行业的主要监督机构, 中国银监会以及各级地方监管部门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 建立健全专门性的中间业务法律法规, 出台完整的中间业务行为规范。根据业务类型和特点, 对每一项中间业务的服务范围、业务流程、收费标准等进行严格的划定, 使中间业务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其次, 严格中间业务的信息披露监管。行业监管部门应在加强表内业务信息披露的同时, 着力规范中间业务的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明确中间业务信息披露的业务范围, 强化对银行经营有重要影响项目如衍生金融工具、或有事项等的信息披露工作, 强化对金融工具的有关风险事项及其公允价值的全面反映, 使监督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运作进行有效的监管。再次, 建立科学规范的中间业务监督体系。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业务发展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 科学分析、合理测算各类中间业务的风险程度, 建立一套衡量和检测风险程度的量化指标, 对不同种类、不同风险程度的业务进行分类风险管理。同时, 不断改进和丰富中间业务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发展变化, 不断改进监测指标和基础数据, 使风险监督体系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二是强化内部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在不断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改进的过程中, 要更加注重对中间业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建立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第一, 在商业银行内部应建立专职的中间风险管理部门, 根据银行自身的业务状况、风险状况和财务状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第二, 加强内部审计, 建立有效的中间业务内部审计制度, 对中间业务的运行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审计。第三, 制定全面具体的中间业务风险控制制度和操作规程, 加强对中间业务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风险管理。根据有关规定, 对中间业务或有资产实行统一的资本金管理、授信管理, 对交易类业务实行严格的头寸管理和风险限额控制。第四, 坚持风险导向原则, 深入分析、准确评估风险水平, 建立中间业务风险评估、预警和处置机制。关注对重要环节、特殊业务及可能产生大额资金流的交易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识别、监测、分析、报告和处置机制, 通过技术化监督手段, 实现对各类风险关口的全面控制。第五, 完善中间业务的信息管理和披露工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及时、全面、准确的反映各项中间业务的开展情况和风险状况, 并及时向监管当局及社会公众报告和反馈业务经营情况。
摘要:近年来, 中间业务得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 并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的发展在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增强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 也对风险管理的稳定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中间业务风险的特点入手, 通过深入分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改进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黄旭.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的核心[J].学术论坛, 2011, (21) .
[2]万佳, 朱彦秋.商业银行表内外业务风险对比分析[J].当代经济, 2011, (5) .
【银行中间业务】推荐阅读:
银行中间业务发展11-07
工商银行中间业务08-21
中间业务商业银行11-07
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分析07-3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09-25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06-13
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08-17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06-13
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比较07-30
关于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问题的研究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