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业务商业银行

2024-11-07

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共12篇)

中间业务商业银行 篇1

一、对现行中间业务概念的分析

中间业务是国内对商业银行业务的一种说法,大部分学者认为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电讯技术、机构网络、市场信息、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需要向外界借入资金,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或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进行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或佣金的经营活动。

这一概念的给出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7月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即“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事实上,这一概念并没有全面涵盖各类中间业务的内容,不能准确地揭示中间业务的本质和特征,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暂行规定》

中强调的表外性只是部分中间业务的暂时性特点。银行在经办某些中间业务时,如贷款承诺等,虽然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收付,也没有垫付资金,但由于同资产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在将来随时可能具备了契约中的某个条件而转变为资产负债业务,因此需要在表外进行登记以便对其进行反映、核算、控制和管理,而一旦风险成为现实,这类表外业务就转变为表内业务。具有类似特征的还有衍生金融产品,银行在经办这类业务即成为合约的一方时,也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收付或只是垫付少量保证金,但是新的金融会计准则要求将其由表外转入表内核算,以充分披露其风险状况。

2. 中间业务的创新已经突破商业银行中间人的身份。

在传统的中间业务中,如结算、信托、代理等业务,银行均以中间代理人的身份或服务者的身份接受委托,而随着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使得银行中间人的角色发生位移,成为交易双方的一方,即成为交易的直接参与者,而不再仅仅作为中间代理人,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由接受客户的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如开立备用信用证就是银行与客户签订的对外付款承诺协议,由于在签订协议时没有发生备用信用证涉及的违约行为,也就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因而此时还是典型的“中间”业务,而当申请人违反了备用信用证的具体条款时,银行就必须要履行协议规定的向受益人提供付款的承诺,进而对申请人形成了贷款,使银行成为出售信用的一方,表内资产业务从而产生。

3.现行概念中回避了中间业务的风险。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不仅资产负债业务存在风险,中间业务也存在风险,甚至是高风险。银行不恰当地运用中间业务而带来的经营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1995年2月英国历史悠久的商业银行巴林银行就是因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失败亏损10亿美元而宣告破产的。事实上,中间业务在不断发展中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由不运用资金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向银行垫付资金转变,由接收客户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由传统业务向新兴业务转变等,在这些转变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尽管传统的中间业务具有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但是各种创新的中间业务都具有程度不等的风险,风险差异性是中间业务的显著特征之一。

根据上述对现有中间业务概念的缺陷分析,在此给出如下定义: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技术、信息、机构、信誉等优势,从事的在资产负债业务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旨在增加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各项业务。这一概念揭示了中间业务的实质,它是由资产负债业务衍生出来的、风险程度不等的、对表内资产、表内负债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各类业务,它与资产负债业务关系密切、风险交织。

二、理顺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关系

与中间业务关系密切的另一个概念是表外业务,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相关法规中,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界限没有明确界定,只是以其包含的内容来说明,使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两个概念使用混乱,造成银行业务核算界限不清,统计口径不一,会计信息的失真与混乱。鉴于此,有必要从理论上理顺二者的关系,从而便于在实务中对这类业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范。

归纳我国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关系的不同观点,主要有四种:一是表外业务是中间业务的一部分;二是中间业务是表外业务的一部分;三是二者业务相互交叉;四是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是同一类业务,只是不同叫法而已。在上述观点中,本文同意并采纳第四种观点,理由如下:

1. 巴塞尔协议与我国《暂行规定》二者的内容相同。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的标准,银行表外业务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表外业务是指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表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的业务,通常包括那些虽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资产或负债的业务,即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即那些只能为银行带来服务性收入而不会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和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

我国《暂行规定》中,将中间业务划分为适用备案制和适用审批制的中间业务,前者主要包括支付结算、代理、咨询、保管类等业务,后者主要包括票据承兑、开发信用证、担保、贷款承诺、衍生金融业务等,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巴塞尔委员会的广义表外业务的内容基本一致,即适用备案制的中间业务基本上就是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金融服务类业务,而适用审批制的中间业务基本上就是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或有债权、债务类业务。

2. 表外业务的性质是风险测度,而不是对会计项目或银行业务的分辨。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上将银行业务划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而表外业务一词的出现并非是因为所有银行业务可分为表内、表外两块,而是针对银行业务从表内向表外转移这一现实趋势而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西方银行界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原表内业务的职能逐渐以某种形式脱离资产负债表,但银行的风险并不消失或减少,金融当局从监管角度出发,提出将此类业务按一定的风险权数转变为表内相应业务,并要求建立保证金来保证。可见,表外业务的性质是风险测度,而不是对会计项目或银行业务分辨的需要。

3.“表外业务”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

人们容易对表外业务产生误解,认为它是银行仅在表外核算和在表外披露的,是银行从事的不持有资产或吸收存款,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而表外业务的实质则是中间业务,它对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着潜在的影响,可视其风险程度按预定的权数转换成表内相当业务。所以,表外业务也需要根据其风险程度大小不同,纳入表内科目进行核算,在资产负债表内充分地反映其信息。

根据上述理由,应在理论和实务中将两种说法合二为一,统一采用“中间业务”,这样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消除人们对于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关系认识上的混乱,也有利于在实务中制定统一的、科学合理的规范,根据中间业务风险差异性确定业务核算界限,充分披露中间业务的信息,而且也有利于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

中间业务商业银行 篇2

中间业务具有受监管鼓励、资本占用低、风险小、稳定性好、持续性强、不亲周期等特点,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而在未来的竞争中,中间业务理应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由于收入结构反映业务结构和风险结构,并进一步可以反映出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业务运作模式、发展策略、风险偏好、持续发展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等等,因此中间业务收入某种程度上和银行的综合水平正相关,也即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越高、贡献越大,体现出该银行具有更强的风险抵抗能力、业务发展更不亲周期、真正的创新能力越强。

从国外的角度来看,在经历息差不断收窄至1.70%左右的水平过程中,非利息收入在国外商业银行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

(一)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应该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当时商业票据、债券、证券化融资等业务不断兴起,金融脱媒日益深入,而以资本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促使商业银行开始思考业务转型方向、加快产品创新和技术变革、调整风险偏好,低风险低资本耗用的中间业务便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在笔者之前研究的32家国外银行中,瑞士瑞信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的利差收入占比在50%以下,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巴克莱银行的利差收入占比在55%以下,这意味着非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为主)在这些银行的收入结构中已经占到了半壁江山的位置,而32家国外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也在35%以上,即便二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非利息收入占比也在25%以上。

二、中间业务收入的基本

(一)中间业务10个相关政策文件汇总

银监会从成立之初在各类监管文件、相关会议及主旨演讲中,均明确监管层面对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鼓励态度,特别是在鼓励加大对各类中间业务的开发,尤甚是技术含量高的中间业务新品种。这些内容最早可见于-关于刘明康主席、汪兆星副主席、唐双宁副主席的系列讲话中,想想距今也有左右了,相关政策文件也约有10项左右:

1、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第3条规定:商业银行可以经营包括办理国内外结算、发行银行卡、代理发行政府债券和外汇买卖、代收代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保管箱服务等在内的中间业务。

2、6月,央行发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3、4月,央行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已于10月被废止)。

4、6月,银监会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制定《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5、,银监会发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中资银行开办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

6、12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为丰富中间业务品种、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支撑,因为中间业务收入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银行创新业务的开展情况。

7、8月,银监会印发《银团贷款业务指引》,明确指出银团贷款收费是指银团成员接受借款人委托,为借款人提供财务顾问、贷款筹集、信用保证、法律咨询等融资服务而收取的相关中间业务费用,纳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

8、12月,银监会和发改委联合发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银行对中间业务的收费政策不配套等问题。

9、6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

10、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首次将表外业务分为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和其它等四大类。

(二)中间业务收入的分类

中间业务本身是一个舶来品,有人称其为表外业务,有人将其归为收费业务,等等。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的统计口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名称差异较大。例如,在实践中有些银行将理财归于托管业务或代理业务,有些将银行卡业务归于代理业务一类等等,导致可比性较差。整体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理财业务、银行卡业务、结算及清算业务、债券承销业务、顾问咨询业务、担保承诺业务、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代理及委托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外汇买卖业务等。

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20)将中间业务按风险和复杂程度分为2类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同时将中间业务分为两类:适用审批制的中间业务和适用备案制的中间业务,分类比较粗放。

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20)将中间业务分为9大类

通知关于中间业务的定义仍然沿用此前的表述,即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但在中间业务的分类上则更为系统,即分为9大类:(1)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包括国内外结算业务;(2)银行卡业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业务;(3)代理类中间业务,包括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金融机构委托、代收代付等;(4)担保类中间业务,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银行保函等;(5)承诺类中间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业务;(6)交易类中间业务,例如远期外汇合约、金融期货、互换和期权等;(7)基金托管业务,例如封闭式或开放式投资基金托管业务;(8)咨询顾问类业务,例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9)其他类中间业务,例如保管箱业务等。

(三)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不完全一样

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虽然有重叠,但并不完全一致。表外业务从会计核算的口径出发,中间业务则主要基于业务类别。从广义上看,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隶属于广义表外业务。

从概念上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够引起当期损益变动的业务。此外,表外业务具有一定风险,年11月23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首次将表外业务分为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和其它等四大类,并对四类表外业务的具体内容给出明确说明:

1、表外业务的定义延用以前的说法,没有更新,但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对市场上有关表外业务与定义的争议(如表外业务、表表外业务等)。

2、担保承诺类业务需要承诺信用风险,部分业务需要占用资本。

3、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业务主要是指委托与代客业务两类,其中以表外理财业务和委托投资业务为主,不计提表外信用风险,请注意这里不计提资本的前提是不承担代偿责任、不承诺投资回报。

4、中介服务类业务不计提资本,主要包括投资银行中的财务顾问咨询业务与资产托管业务,是银行从事的真正中间业务。

三、国内20家主流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情况:全国性银行回归传统、地方性银行寻觅新路(一)整体情况与基本特征1、占比整体较国外偏低

在我们所统计的20家主流上市银行中,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值在20.78%,最高也仅为33.47%,因此相较于国外银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偏低,特别是对于地方性银行而言,多数在15%以下。

2、未摆脱表内业务束缚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也没有呈现一定的不亲周期性,在金融危机中,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曾大幅下降,这本身说明我国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存在不小的水分,仍然未摆脱表内业务的束缚。特别是,地方性银行严重依赖的理财业务、代理业务比较受表内业务的影响。

3、增速较为分化,表明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从逻辑上来看,如果中间业务收入的结构较为接近,那么各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趋势上应保持一致,也即同增同减。但是的数据并没有呈现这一特征,20家主流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速平均为-0.70%,增速区间由-46.94%跨至30.31%,波动幅度非常之大,因此即便20家上市银行之间,其中间业务收入的结构也呈现一定的差异。

(二)20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分析

我们选择20家主流上市银行(包括国有大行5家、股份行9家、城商行6家),对其20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和增长动力进行分析。

1、全国性银行:中收来源和结构相对均衡,中收增长动力回归传统、银行卡与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大幅增长

第一,年,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在内的全国性银行,在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上几乎体现着共同的特征,也即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萎缩和下降,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手续费收入大幅增长,多数增幅在20%以上。此外,除银行卡、信用卡等手续费收入外,结算型业务增长也很迅猛。

第二,对于特征上可能更接近的浙商银行而言,其客户优势并没有那么明显,2018年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国际结算和债券承销两类业务。

第三,从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看,全国性银行相对也比较丰富,虽然银行业务占主要位置,但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结算型业务、投行业务、代理业务均有一定地位。

因此,对于拥有客户优势的全国性银行而言,其客户优势在2018年进一步得到体现,并推动其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银行卡及信用卡业务在全国性银行中的地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地方性银行:同样回归传统,亦有其它一些努力

和全国性银行相比,城商行的客户优势没有那么明显,但我们从6家城商行中,依然可以看出上海银行和宁波银行的银行卡、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占比在30%以上,江苏银行和徽商银行分别在15%以上,这应该算是城商行中客户数量相对较多的几家银行。而对于更多的城商行而言,银行卡、信用卡的贡献屈指可数,其主要依赖代理业务(这里的代理业务包括了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也有一些银行2018年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动力来源于担保承诺业务、国际保函业务等等。

四、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一些思考(一)商业银行中收业务必须坚持“传统是根基、创新是引擎”的两条腿战略,高度重视银行卡、信用卡、结算等传统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来源构成经历了一些历史演变,从前面银行的具体分析来看,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上差异较为明显。据银监会统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经涉及9大类500多个品种。其中,

1、以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客户关系,以增加存款为主,品种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委托贷款等方面。

2、20以后,防范风险、增加收入开始成为主要考量,代理保险、代理基金、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高收益业务类别开始成为发展的重点。

3、近两年以来,由于监管政策的趋严,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代理业务收入有所萎缩,诸如银行卡与信用卡等传统业务开始成为大部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推动力。

这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战略上屡屡被地方性银行摒弃的银行卡、信用卡手续费业务正在成为推动全国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的最大动力,而银行卡、信用卡手续费业务贡献较大的全国性银行在结算及清算等业务也获得了可观的增长,二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为支撑作用。因此,虽然中间业务收入某种程度是创新业务,但对于地方性银行而言,仅仅依靠投资银行、代理等业务显然难以保持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稳定,必须坚持创新与传统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以传统业务为根基,以创新业务为引擎,在不断拓展投行业务、托管业务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银行卡、信用卡、结算等传统业务的发展。

(二)系统总结国内商业银行当前中间业务开展的各类不足

除了产品创新缺乏、品种较少、认识比较浅显等不足外,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还存在以下不足:

1、大部分银行仅限下达中间业务的指标完成计划,没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各类中间业务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使得下面的分支机构常常处于不知所措的被动局面。

2、不同类型的银行发展极其不平衡,目前来看我国股份行的中间业务占比通常较高,国有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在20%左右,而大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仍然不足10%,不仅与国内银行业的平均水平存在差距,与国外银行更是存在不小的距离。

3、中间业务是轻资本、轻风险,但并非无风险业务,中间业务的开展需要承担诸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等,同样需要给予重视,特别是在新的金融业态不断出现的背景下,如P2P存管、小额贷款、代销资管产品等方面,甚至商业银行不断在深挖的消费信贷、信用卡业务资产质量也有一些恶化的趋势,应在坚持拓展时特别关注。

4、很多银行一直将中间业务看成是表内业务的辅助手段,因此当表内业务受到约束时,本来应该不受影响的中间业务也难以幸免。特别是目前的中间业务依然简单地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信用卡、信用证等业务,这些业务的最大特点是附着于或有资产、负债,没有真正摆脱资产负债表,离所谓的不亲周期也相距甚远。

5、由于中间业务的拓展通常是传统业务拓展人员,这种现状又难以改变。此外,中间业务由于涉及领域广,对业务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国内银行在这方面没有较好的资源储备。

(三)果断将发展高附加值中间业务作为战略方向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回想起年的“爱立信倒戈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国内银行无法提供无追过权的保理业务等产品,致使相关客户不得不转向外资银行,在此后的数年,银监会的领导多次提及此事件,并以此作为鼓励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警示。与15年前的那一波外资开放相比,如今金融开放的局面再次来临并有加速态势,很多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有所放开,先前产品的匮乏性用在如今的中间业务领域相信仍然适用,国内商业银行应要认识到这种危机。

2、中间业务是轻资本业务,也是轻资产业务,而对于那些与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无关的中间业务,则尤其如此,商业银行应树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四驾马车”并立的发展思路,使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带动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支持和促进资产负债业务、表外业务衍生中间业务等。

3、未来仅寄希望通过传统利差收入维持增长的银行需要放弃幻想,发展托管、资产管理、代销、投资银行等新兴中间业务已成必然趋势。从《商业银行法》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确定的中间业务范围来看,除担保承诺业务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等需要承担或有风险外,大多数属于低风险业务,这正是未来的作业方向。

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刍议 篇3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利弊 发展思路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国际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的加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银行业的重要趋势是从获得利差为主到获得非利息收入为主。银行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中间业务上。据统计,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高达40-80%的比率。

1.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不利条件

1.1经营观念不到位。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均以存贷款业务为其主营业务,把中间业务作为一项临时工作来对待。银行的竞争局限在传统业务的竞争,如进行储蓄、存款大战,争夺高质量贷款客户等;许多中间业务开发的初衷仅仅是作为开拓市场、树立形象、带动存款的手段,变成了免费的“附加服务”;对中产业务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增强服务、创造效益等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业绩也以存款量、不良资产率、收息率考核为主,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1.2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专业人才。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相关的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银行业开展高技术含量中间业务品种的“瓶颈”。如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欲成立投资银行业务部,专门开展兼并重组、基金托管、企业上市融资顾问等高技术含量的业务,但因缺乏,致使该项业务进展缓慢。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法律、国际金融、投资、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1.3市场培育不够,由于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宣传不够,影响了社会公众对银行中间业务的了解程度,制约了客户对中间业务的需求倾向,抑制了中间业务市场的正常培养。

1.4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建设滞后于中间业务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过程中缺乏十分详细的、可遵循的行为和操作依据。现行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制订于2001年7月,五年来金融改革的深化,促使中间业务方面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产品创新等快速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超出了该规定的范围。2006年底WTO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后,这些方面的创新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对相关管理方面制度建设的要求将更为迫切。

1.5对中间业务风险监管的力度不够。我国对商业银行中产业务风险管理缺乏详细的法律法规支持,缺乏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状况、合规合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对中间业务的竞争规则、收费标准和监管办法的规定也不完善。黑龙江省国有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披露不充分,风险量化管理发展缓慢,目前还处于仅凭主管领导对行业、企业的粗略認识程度来判断风险大小的阶段,难以全面衡量各类风险造成的损失,从而未预备足够的风险准备来防范风险的发生。

2.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

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的不足和外部因素都制约了我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如何改变这些约束条件是促进我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的重中之重。

2.1转变观念和营销模式。国有商业银行应改变过分注重存贷业务和利差收入增长的粗放型经营模式,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到调整经营结构的战略高度。同时,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要吸引高端客户就应该将“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模式改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从分散营销向集中营销转变。产品经理以客户为中心,定期或不定期与客户沟通,全面掌握各行业客户最新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做中间业务产品。

2.2注重人才开发,建立专业的中间业务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同时,必须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尽快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能充分挖掘和调动员工的潜力。

2.3在设计中间业务产品时,应因地制宜,不断创新,设计出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品。这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发展战略,切不可为迎合国际上的发展趋势,而忽略中间业务自身内部结构的平衡。同时,应当结合具体的经济环境,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拓展中间业务的范围,翻新中间业务的品种,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将平面的市场开拓成立体的市场,充分利用客户资源,提高银行的经营收入。

2.4加大市场宣传,培育客户需求。商业银行经营的各项金融业务集中在存款和贷款方面,导致银行在利息以外其他领域寻求收入来源的做法显得较为陌生。加上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百姓心目中形成政策性银行的观念,导致一些客户至今将国有商业银行视作政府的组成机构。因此,要大力发展中间收费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就必须加强专业信息的传播,将更多中间业务的信息传播给客户,培育潜在客户,推动中间业务。

2.5完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管。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的风险较小,但是它并非一种“零风险”业务,它在提高银行利润率、改进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同时,也可能隐含风险,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并且由于其存在隐蔽性、分散性、加速扩散性、可控性差等特点,在杠杆作用下,一旦风险爆发,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东南亚金融危机到巴林银行的倒闭、日本的大和事件,都让我们真实领略到银行危机的严重后果。

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平稳发展,首先,银监局和银行的管理层要提高对中间业务风险的认识;其次,建立更加完善的中间业务法规,统一有关政策法规要求,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实施手册》等,增强对基层银行监管的可操作性和协调力度;再次,健全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和内部审计制度,尽快建立起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中间业务会计核算体系和科学全面、跟踪及时的会计信息系统,加强对中间业务风险的会计监督,构建防范中间业务风险的会计监督保障系统。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调查 篇4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使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产品及服务日益丰富, 便捷, 其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 呈现以下特点。

(一) 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

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 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立现代化经营机制的“排头兵”。各大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成立了中间业务部, 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营销, 并加强风险控制和业务稽核。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助性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 收费意识明显增强。

(二) 中间业务品种明显增加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 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结算、汇兑、代理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 陆续推出了诸如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信用证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

(三) 银行业与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合作密切

从行业监管方面看, 逐步放宽了对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 银行系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纷纷亮相, 部分商业银行开办了“银证通”、“银券通”的代理业务, 例如光大银行先期推出的“储蓄兼保险, 利息作保费”的“储寿保”产品。

(四) “金融百货公司”和“金融超级市场”趋势明显

多家银行同时向“金融百货公司”和“金融超级市场”迈进, 使客户可以选择更多的金融业务品种, 享受更加方便、快捷和全面的服务。光大银行推出了电子化系列产品, 其代表作是基于电子化建设基础之上的对公结算全国“一柜通”业务。

(五) 中间业务品种少、层次低、收益低

一是产品品种数量还相对较少, 远不能满足客户需要, 与市场的需求存在较大矛盾。二是中间业务产品利用信息技术的程度较低, 系统开发不成体系。三是银行之间竞争激烈, 直接收益低, 其效益只能体现在间接收益上。

(六) 中间业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缺少完整的组织管理和统一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

由于负责中间业务的部门成立时间短, 各项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 建立各项制度尚需时间。

(七) 缺乏高、精、尖人才, 不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要求

中间业务产品需要高素质人才进行经营和管理, 特别是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更是如此, 培养、引进人才是中间业务发展的近迫切需要。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与大中城市相比, 无论在数量上的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且发展中还存在不规范、低效率、市场竞争混乱等诸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

(一) 中间业务规模小、收益低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近几年取得快速发展, 但同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一般在10%以内, 平均为8%-9%, 有的甚至不足1%, 比例最高也不到20%。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传统、附加值不高, 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支付结算、结售汇、银行卡、代客外汇买卖、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个人汇兑业务、信用卡业务和POS业务, 真正通过品牌效应来实现收入增长的业务很少。

(二) 经营范围单一、品种结构不合理

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比较单一, 中间业务主要涉及代理业务、信托和租赁业务、结算业务、担保业务等附加值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业务, 而智力和科技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业务、期权期货亦即衍生工具类业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现有中间业务主要是一些筹资功能较强、操作简单的代理类业务 (代理收付) 以及跟单信用证、银行承兑汇款等与贸易相关的中间业务, 而那些以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为主的业务则相对较少。

(三) 中间业务发展环境差、市场竞争无序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比较晚, 政策、市场、法律和制度都不完善。银行间竞争的主流趋势是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但在目前产品同质化严重, 市场定位趋同的情况下, 部分银行经营机构仍然将价格战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 尤其是在对公领域, 为了争夺优质客户, 竞相压价或是降低条件, 一方面减少了中间业务的收入, 另一方面也埋下了风险的隐患。而随着银联、结算网络等的发展, 银行间资源的共享性日益突出, 因此, 银行投资与收益的协调不当, 一定程度上引起同业间的利益冲突。

此外, 在我国商业银行界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诸如代收水电费、代发工资等中间业务, 通常情况下都是被作为拉存款、拉客户的一个赠送品, 基本上都不收费。久而久之, 不论委托方, 还是用户, 在享受着一些中间业务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都觉得免费是理所应当的。这带来的一种必然结果是:随着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越来越多, 由此占用的场地、网络、人力、技术资源也日益增加, 银行的经营成本日渐上升, 加之随着利率的调低, 银行赢利空间则不免显得窘迫。

(四) 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体制, 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业务政策和决策的统一性、连贯性以及业务推动的有效性, 严重制约着中间业务的发展。在某些商业银行中, 由于对中间业务的认识有偏差, 虽然逐级设置了中间业务部, 但上级行往往没有制定对下级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的考核办法和考核制度, 无法形成严格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代理问题, 出现了银行经理和企业勾结利用虚假中间业务套汇、融资, 增大了中间业务发展的风险, 最终制约了其发展。

(五) 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 对潜在风险的关注不足

目前, 多数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中关注点集中于业务的拓展上, 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中间业务相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风险较低, 但低风险不等于无风险。具体来说中间业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用风险, 如承诺担保类业务,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表内资产, 具有较大风险;市场风险, 如金融衍生业务受利率、汇率等变动不确定性的影响;操作风险, 如结算类业务、代理类业务等, 是中间业务发展最普遍的风险, 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信誉风险, 如金融消费者的成见和误解, 对服务满意度的降低, 尤其是在代理业务领域, 由于目前法律并没有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交叉领域的产品作出明确的界定, 部分消费都凭借对银行的信赖选择银行代理出售的产品, 会导致产品风险转化为银行的信誉风险。

(六) 硬件、技术与人才支持不够

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 技术含量高, 是知识密集型业务, 需要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精通法律、金融、计算机等方面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来开拓。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专业人才、技术装备以及技术手段上, 对中间业务的支持力度都不大。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 与国外银行业存在巨大的差距, 但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必须迎头赶上, 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

一是适应形势, 转变观念, 从中间业务中寻找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必须抓住机遇, 适应新形势, 转变传统观念, 要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开拓创新的紧迫性, 认识到中间业务是新的利润增长点, 把发展中间业务摆放上重要议事日程, 以传统业务带动中间业务等的发展, 使两者业务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 逐步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

二是建立中间业务考核体系, 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在当前, 为了加快中间业务发展, 有必要建立一套中间业务考核体系, 对中间业务品种的开发、各项中间业务量、中间业务收入等指标进行考核, 加大奖罚力度, 激励员人不断开拓创新, 不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率点。

三是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拓展中间业务品种。大力开展公共行业的中间业务, 包括有信贷业务需求的客户推销代缴、代扣、代收、代付、评估、咨询、投资理财、代理保险等中间业务;大力发展单位和个人信用卡、电子汇兑、消费购物和投资理财电子化等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篇5

中国人民银行(2001.07.04)第一条为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规范与完善银行服务,提高竞争能力,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本暂行规定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银行机构。

第三条本暂行规定所称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第四条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应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查同意,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检查。

第五条商业银行申请开办中间业务,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符合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不损害客户的经济利益;

(三)有利于完善银行的服务功能,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四)制定了相应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五)具备合格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

(六)具备适合开展业务的支持系统;

(七)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分别实施审批制和备案制。

适用审批制的业务主要为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适用备案制的业务主要为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

第七条适用审批制的中间业务品种包括:

(一)票据承兑;

(二)开出信用证;

(三)担保类业务,包括备用信用证业务;

(四)贷款承诺;

(五)金融衍生业务;

(六)各类投资基金托管;

(七)各类基金的注册登记、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

(八)代理证券业务;

(九)代理保险业务;

(十)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适用审批制的其他业务品种。第八条适用备案制的中间业务品种包括:

(一)各类汇兑业务;

(二)出口托收及进口代收;

(三)代理发行、承销、兑付政府债券;

(四)代收代付业务,包括代发工资、代理社会保障基金发放、代理各项公用事业收费(如代收水电费);

(五)委托贷款业务;

(六)代理政策性银行、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业务;

(七)代理资金清算;

(八)代理其他银行银行卡的收单业务,包括代理外卡业务;

(九)各类代理销售业务,包括代售旅行支票业务;

(十)各类见证业务,包括存款证明业务;

(十一)信息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金融信息咨询;

(十二)企业、个人财务顾问业务;

(十三)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包括融资顾问、国际银团贷款安排;

(十四)保管箱业务;

(十五)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适用备案制的其他业务品种。

第九条中国人民银行受理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申报材料后,对适用审批制的业务品种,应在30个工作日内发出正式批复文件。对适用备案制的业务品种,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应在受理申报材料后15个工作日内以备案通知书的形式答复申请银行。

第十条中国人民银行审查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申请,可以对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作出特别限定。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开办本规定第七条、第八条未列出的中间业务,按审批制报中国人民银行审查。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业务性质及风险特征确定适用审批制或备案制。

第十二条对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发布专门业务管理办法的中间业

务品种,若办法已规定了相应的审批或备案制度,按专门业务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开办中间业务,应由其总行统一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申请,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审查同意后,由其总行统一授权其分支机构开展业务。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办中间业务之前,应就开办业务的品种及其属性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管辖行报告。

第十四条城市商业银行新开办中间业务品种,应由其总行统一向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申请,经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审查同意后,由其总行统一授权其分支机构开展业务。

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办中间业务之前,应由其总行于开办前就开办业务的品种及其属性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管辖行报告。

第十五条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办中间业务品种,不应超出其总行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查同意开办的业务品种范围。

第十六条商业银行总行申请开办适用审批制的业务品种,应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一式三份):

(一)开办申请;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应至少包括如下内容:

1、拟开办业务品种的定义;

2、拟开办业务品种的风险特征和防范措施;

3、拟开办业务品种成本和收益预测;

4、拟开办业务品种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配备情况;

5、拟开办业务品种的支持系统;

6、开发和实施拟开办业务品种的方案。

(三)拟开办业务品种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四)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第十七条商业银行申请开办适用备案制的业务品种,应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开办申请,开办申请应就以下内容进行说明:

1、拟开办业务品种的定义;

2、拟开办业务品种成本和收益预测;

3、拟开办业务品种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配备情况;

4、拟开办业务的支持系统。

(二)申请开办业务品种的操作规程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三)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第十八条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应加强与同业之间的沟通和协商,杜绝恶性竞争、垄断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十九条对国家有统一收费或定价标准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按国家统一标准收费。对国家没有制定统一收费或定价标准的中间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银行业协会按商业与公平原则确定收费或定价标准,商业银行应按中国银行业协会确定的标准收费。

第二十条商业银行应健全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加强内部控制,保证对中间业务的有效管理和规范发展。

第二十一条商业银行应制定中间业务内部授权制度,并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商业银行内部授权制度应明确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对不同类别中间业务的授权权限,应明确各级分支机构可以从事的中间业务范围。

第二十二条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中间业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并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建立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

第二十三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监控和报告各类中间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各项中间业务的开展情况及风险状况,并及时向监管当局报告业务经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第二十四条商业银行应注重对中间业务中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业务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对或有资产业务实行统一的资本金管理;应注重对交易类业务的头寸管理和风险限额控制;应对具有信用风险的或有资产业务实行统一授信管理。

第二十五条商业银行应建立中间业务内部审计制度,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状况、财务状况、遵守内部规章制度情况和合规合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

第二十六条中国人民银行在对银行中间业务监督和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根据《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金

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有关法规进行处罚,对情节特别严重的,将强制停办相关业务,取消负直接领导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

(一)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或予以备案,擅自开办中间业务;

(二)开办业务过程中,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危害了国家和公众利益;

(三)开办业务过程中,逃避中国人民银行监督检查;

(四)开办业务过程中,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

(五)业务经营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内部控制制度,内控混乱,造成严重风险及实际重大资金损失;

(六)中国人民银行认定需要进行处理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条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存在本暂行规定第二十六条以外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反本暂行规定的其他条款,中国人民银行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处理。第二十八条本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2年4月22日 银发„2002‟89号

2002.04.23 10:01:00 法制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现就实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2001‟第5号,以下简称《规定》)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准入

(一)关于中间业务的准入

对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无需审批或备案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在事前向人民银行提交书面报告即可开办,无需人民银行回复。

人民银行收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报告后,应对报告作必要的审查。对事前未向人民银行报告即办理新增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人民银行有权依据《规定》第二十六条给予相应处罚。

(二)申报方法

各商业银行申请开办新的中间业务品种,可参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参考分类及定义》(见附件1),按第二个分类层次申报,也可按具体的业务品种申报。例如,商业银行要开办“外汇期权业务”,可按“外汇期权业务”所属的“期权业务”申报,也可单独申报“外汇期权业务”,但不能按第一个分类层次“交易类中间业务”申报。各商业银行若按第二个分类层次申报,应就开办这一层次的业务制定综合性的规章制度,详细列出所包括的具体业务品种,并针对不同业务品种制定相应的业务操作流程。

对商业银行按第二个分类层次申报的中间业务申请,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应在准入文件中列明所批准的此类别下的具体业务品种,视业务复杂程度,可相对延长审查时间,但最长不应超过45个工作日。

商业银行按第二个分类层次申报的中间业务经人民银行审查同意后,若要在此类别内增加新的中间业务品种,经事前向人民银行报告即可开办,无需人民银行回复。

(三)准入形式

对适用备案制的中间业务申请,统一改用“备案通知书”回复商业银行,由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加盖本部门公章后发出。

对适用审批制的中间业务申请,人民银行仍行文批复商业银行。

二、各商业银行应对已开办的中间业务进行清理和分类

为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应督促各商业银行按照《规定》中有关中间业务的定义,对已开办的中间业务进行全面清理和明确分类。

根据《规定》第三条,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根据该属性,中间业务可分为九大类:

(一)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包括国内外结算业务;

(二)银行卡业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业务;

(三)代理类中间业务,包括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金融机构委托、代收代付等;

(四)担保类中间业务,包括银行承兑汇

票、备用信用证、各类银行保函等;

(五)承诺类中间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业务;

(六)交易类中间业务,例如远期外汇合约、金融期货、互换和期权等;

(七)基金托管业务,例如封闭式或开放式投资基金托管业务;

(八)咨询顾问类业务,例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

(九)其他类中间业务,例如保管箱业务等(详细的分类及定义请见附件1)。

各商业银行应参照以上分类对现有中间业务进行清理和分类,在完成清理和归类后,将现有中间业务品种及业务基本情况及时报告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也可以制定各自的中间业务分类和归并方法,并在上报人民银行的报告中作出说明。

在清理现有中间业务过程中,对未获得人民银行同意而开办的中间业务,各商业银行应适当归类,并根据《规定》一次性汇总报人民银行总行、分行或营业管理部补办准入手续。对已经过人民银行批准开办的中间业务,不需要再次申报。

三、严格控制商业银行开办代理证券业务

代理证券业务是指银行接受委托办理的代理发行、兑付、买卖各类有价证券的业务,还包括接受委托代办债券还本付息、代发股票红利、代理证券资金清算等业务。本文所指有价证券主要包括国债、公司债券、金融债券、股票等。

商业银行开办代理证券业务,属受托代理性质,应与委托方签订业务协议,明确义务与责任:商业银行既不是发行人,也不是有价证券的买卖人,只负责经办代理发行、收款、付息、资金

转账等事务,从中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资金交易损失、还本付息等责任。

根据《规定》第七条和第八条,代理证券业务中,除代理发行、代理兑付和承销政府债券业务外,其他代理证券业务适用审批制。为防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目前商业银行不能开办代理股票买卖业务。

四、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中间业务定期报告制度。

人民银行各级监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中间业务中存在的风险,督促商业银行建立识别、监测、控制中间业务风险的机制,明确管理责任,促进中间业务的稳健发展。

同时,建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期报告制度:一是商业银行应按照《中间业务基本情况统计表》的格式,于每年4月10日、7月10日、10月10日之前向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和统计部门报送上一季度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于每年1月10日之前报送上年第四季度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每年1月20日之前报送上一全年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二是商业银行每年初应就上一中间业务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下一的发展计划向人民银行监管部门报送总结报告。

各商业银行应自2002年第一季度开始,向人民银行报告中间业务开展情况。

五、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可以开办中间业务,并参照《规定》执行。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申请开办中间业务的程序。

1.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办银行卡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和基金托管业务,应由其联社统一向人民银行总行申请,经审查同意后,由其联社统一授权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业务。

2.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办其他中间业务品种,应由其联社统一向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申请,经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审查同意后,由其联社统一授权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业务。

3.经授权开展中间业务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正式开办中间业务之前,应由其联社就开办业务的品种及其属性向人民银行当地管辖行报告。

4.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应制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中间业务授权办法,并报人民银行备案。

(二)城市信用合作社申请开办中间业务,应向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申请,经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审查同意后方可开办。人民银行分行、营业管理部可根据需要,授权所辖中心支行负责对城市信用合作社部分或全部中间业务的市场准入监管。

六、政策性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准入制度和程序,参照《规定》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要求执行。开办中间业务的业务范围另行规定。

请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接此文后,及时转发至辖区内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

附件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参考分类及定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分为以下九大类:

一、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

支付结算类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

(一)结算工具。结算业务借助的主要结算工具包括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

1.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2.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汇票分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3.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4.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二)结算方式,主要包括同城结算方式和异地结算方式。

1.汇款业务,是由付款人委托银行将款项汇给外地某收款人的一种结算业务。汇款结算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形式。

2.托收业务,是指债权人或售货人为向外地债务人或购货人收取款项而向其开出汇票,并委托银行代为收取的一种结算方

式。

3.信用证业务,是由银行根据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向收益人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在指定地点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

(三)其他支付结算业务,包括利用现代支付系统实现的资金划拨、清算,利用银行内外部网络实现的转账等业务。

二、银行卡业务

银行卡是由经授权的金融机构(主要指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银行卡业务的分类方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一)依据清偿方式,银行卡业务可分为贷记卡业务、准贷记卡业务和借记卡业务。借记卡可进一步分为转账卡、专用卡和储值卡。

(二)依据结算的币种不同,银行卡可分为人民币卡业务和外币卡业务。

(三)按使用对象不同,银行卡可以分为单位卡和个人卡。

(四)按载体材料的不同,银行卡可以分为磁性卡和智能卡(IC卡)。

(五)按使用对象的信誉等级不同,银行卡可分为金卡和普通卡。

(六)按流通范围,银行卡还可分为国际卡和地区卡。

(七)其他分类方式,包括商业银行与盈利性机构/非盈利

性机构合作发行联名卡/认同卡。

三、代理类中间业务

代理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包括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理中国人民银行业务、代理商业银行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其他银行银行卡收单业务等。

(一)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政策性银行委托,代为办理政策性银行因服务功能和网点设置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办理的业务,包括代理贷款项目管理等。

(二)代理中国人民银行业务,指根据政策、法规应由中央银行承担,但由于机构设置、专业优势等方面的原因,由中央银行指定或委托商业银行承担的业务,主要包括财政性存款代理业务、国库代理业务、发行库代理业务、金银代理业务。

(三)代理商业银行业务,指商业银行之间相互代理的业务,例如为委托行办理支票托收等业务。

(四)代收代付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结算便利,接受客户的委托代为办理指定款项的收付事宜的业务,例如代理各项公用事业收费、代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财政性收费、代发工资、代扣住房按揭消费贷款还款等。

(五)代理证券业务是指银行接受委托办理的代理发行、兑

付、买卖各类有价证券的业务,还包括接受委托代办债券还本付息、代发股票红利、代理证券资金清算等业务。此处有价证券主要包括国债、公司债券、金融债券、股票等。

(六)代理保险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保险公司委托代其办理保险业务的业务。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可以受托代个人或法人投保各险种的保险事宜,也可以作为保险公司的代表,与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协议,代保险公司承接有关的保险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一般包括代售保单业务和代付保险金业务。

(七)其他代理业务,包括代理财政委托业务、代理其他银行银行卡收单业务等。

四、担保类中间业务

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

(一)银行承兑汇票,是由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并由承兑申请人向开户银行申请,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商业汇票。

(二)备用信用证,是开证行应借款人要求,以放款人作为信用证的收益人而开具的一种特殊信用证,以保证在借款人破产或不能及时履行义务的情况下,由开证行向收益人及时支付本

利。

(三)各类保函业务,包括投标保函、承包保函、还款担保履、借款保函等。

(四)其他担保业务。

五、承诺类中间业务

承诺类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前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信用的业务,主要指贷款承诺,包括可撤销承诺和不可撤销承诺两种。

(一)可撤销承诺附有客户在取得贷款前必须履行的特定条款,在银行承诺期内,客户如没有履行条款,则银行可撤销该项承诺。可撤销承诺包括透支额度等。

(二)不可撤销承诺是银行不经客户允许不得随意取消的贷款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包括备用信用额度、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

六、交易类中间业务

交易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主要包括金融衍生业务。

(一)远期合约,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个特定时间以约定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资产,包括利率远期合约和远期外汇合约。

(二)金融期货,是指以金融工具或金融指标为标的的期货

合约。

(三)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基于自己的比较利益,对各自的现金流量进行交换,一般分为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

(四)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支付给卖方一笔权利金,获得一种权利,可于期权的存续期内或到期日当天,以执行价格与期权卖方进行约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的交易。按交易标的分,期权可分为股票指数期权、外汇期权、利率期权、期货期权、债券期权等。

七、基金托管业务

基金托管业务是指有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接受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安全保管所托管的基金的全部资产,为所托管的基金办理基金资金清算款项划拨、会计核算、基金估值、监督管理人投资运作。包括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和其他基金的托管业务。

八、咨询顾问类业务

咨询顾问类业务指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人才、信誉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以及银行和客户资金运动的记录和分析,并形成系统的资料和方案,提供给客户,以满足其业务经营管理或发展的需要的服务活动。

(一)企业信息咨询业务,包括项目评估、企业信用等级评估、验证企业注册资金、资信证明、企业管理咨询等。

(二)资产管理顾问业务,指为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投资者提

供全面的资产管理服务,包括投资组合建议、投资分析、税务服务、信息提供、风险控制等。

(三)财务顾问业务,包括大型建设项目财务顾问业务和企业并购顾问业务。大型建设项目财务顾问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大型建设项目的融资结构、融资安排提出专业性方案。企业并购顾问业务指商业银行为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双方提供的财务顾问业务,银行不仅参与企业兼并与收购的过程,而且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顾问,参与公司结构调整、资本充实和重新核定、破产和困境公司的重组等策划和操作过程。

(四)现金管理业务,指商业银行协助企业,科学合理地管理现金账户头寸及活期存款余额,以达到提高资金流动性和使用效益的目的。

九、其他类中间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篇6

一、中间业务的基本内涵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不运用或少运用银行的资财,以中间人或代理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代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业务。

中间业务品种繁多,一般分为六大类:1.结算性中间业务,这是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收付有关的业务,如结算、信用卡业务等。2.担保性中间业务,是由商业银行向客户出售信用或为客户承担风险引起的有关业务,如担保、承诺、承兑、信用证等。3.融资性中间业务,是由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传统信贷以外的其他融资服务引起的有关业务,如租赁、代理融通等。4.管理性中间业务,是由商业银行接收客户委托,利用自身经营管理上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引起的有关业务,如各种代保管、代理理财业务及现金管理等。5.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由商业银行从事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交易引起的业务,如金融期货、期权、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6.其他中间业务,是指除上述中间业务以外的各种中间业务,如咨询、评估、财务顾问、计算机服务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传统经营观念和经营思想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受传统银行经营理论影响较深,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认为存贷业务是银行的“主业”,中间业务只是“副业”,单纯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传统业务市场的工具,而没有从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加以发展。因此,中间业务无论是在业务品种的开发上,还是在市场营销的管理方面上,均缺乏总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2.业务品种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中间业务多为创新的产物,业务品种众多,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服务,仍以传统的接受客户委托、不占用自己的资财和收取手续费为特色,大多以代收代付为切入点,开展代发工资、代缴水电费等传统业务,代收付业务成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行虽然也相继推出了许多新的中间业务品种,如保函、信用承诺、代客买卖外汇,担任基金托管人等,但从整体上看仍以传统的结算、汇兑、代理收付等业务品种为主,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等新兴、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品种较少,金融衍生类工具则基本是空白。

3.缺乏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中间业务领域宽广的特点,使得中间业务的开展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因此事实上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目前多数银行采取指定委托代理处作为中间业务的主要协调管理机构。然而,在中间业务缺乏统一操作规范和科学有效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并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此外,由于管理松散而导致各项中间业务之间不能相融,无法形成联动合力,甚至业务操作前后脱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开展,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4.技术支持不足,技术服务手段相对落后。虽然计算机网络已普遍推广应用,但一方面各银行在软件开发上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规模效益较差;另一方面,现有的技术支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全国性跨行通兑、大面积网上支付和客户资料实时查询等),这些约束从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瓶颈”。正因为如此,中间业务市场存在着过度竞争的现象:成本意识淡薄,为抢夺客户竞相杀价,中间业务变成了银行的无偿服务,银行甚至不惜倒贴费用。

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若干对策

1确立发展中间业务是一项战略措施的观念。发展中间业务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银行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要从战略高度,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主业,高度重视,像抓存款、贷款一样来抓好中间业务。要统一和提高各级经营管理者和银行员工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确立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思想;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和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机制。

2.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基于当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松散、自发性强的现实,应制定统一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以便规范运行;加强对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领导,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各级行成立由一把手牵头的中间业务发展与管理委员会,研究确定中间业务的政策措施,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将中间业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整个考核指标体系;健全中间业务管理制度,建立包括操作规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在内的各项中间业务管理制度。

3开发中间业务新品种,搞好市场营销。新品种开发要坚持市场有需求、银行有能力、业务有效益的原则,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充分考虑银行在机构网络、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条件,选择那些适合市场需要、发展潜力较大、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集中力量抓好研究开发工作。分析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环境,抓住市场营销机会,确定市场营销目标,建立市场营销评估系统,可选择分销和促销两种模式。近期应大力发展金融咨询,财务顾问,代理业务,个人电子汇兑等服务类中间业务,夯实基础后,可发展融资性,担保性的中间业务,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拓展。银行应努力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运用多种营销手段,不断扩大影响,树立良好形象,培育和发展新的客户群体,实现中间业务的良性运营。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 篇7

一、西方发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和经验

1、西方发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

80年代以前,西方发达商业银行也是以传统业务为主,仅开办支付结算等服务类中间业务。80年代以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银行业竞争也趋于激烈。传统存贷利差收益越来越低,商业银行需要寻找新的收益增长点。随着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银行经营重心逐渐转向利差和中间业务并重。

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80年代后,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速达到50%左右,远远超过了资产平均增速,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由1980年的22%逐年上升至90年代初的将近40%,至2010年已超过50%,其中摩根银行、花旗银行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高达80%以上。

2、西方发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经验

(1)混业经营,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较广。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混业经营制度,除了传统的支付结算、银行卡、代理、担保、信托等业务外,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还可以经营共同基金、保险、投资银行等业务,形成完整的中间业务体系。

(2)产品定价灵活,业务管理机制完善。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往往更加灵活,如美国花旗银行实行二维双重报告体制,地区分行同时向总行业务管理部门和区域管理部门负责。总行部门对产品上研究更深入,区域部门更了解当地实情。通过纵横结合的组织架构,既能推广具有统一特性的“花旗产品”,又能与当地市场相结合,形成“本土化的银行”优势。

(3)金融科技发达,中间业务服务便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金融科技日益成熟,客户办理银行业务越来越便捷。金融科技不仅给客户带来便利,也大大降低中间业务的经营成本,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网络银行的投入,已基本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建立了完备的数据库。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绝对量增长较快,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稳中有升。以工商银行为例,2015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897.80亿元,同比增加244.10亿元,增幅14.8%。但从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看,五大国有银行的比重仍然偏低。

资料来源:五大国有银行年报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都超过60%,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占比也不低,相比之下,2015年五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均在31%以下,其中农行、交行的占比较2012年还有所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变化,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有一定关联,前些年存贷款增长较快且息差稳定,带动净利息收入增长较快。但近两年利率市场化提速,息差逐渐收窄,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势在必行。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SWOT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机会(O)。一是居民对中间业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趋于多元化,除基本生活消费外,耐用品消费、教育、休闲旅游支出等需求快速增加,客户对于银行服务的需求相应发生变化。以前客户主要办理简单的存贷和结算业务,现在越来越多涉及理财、顾问、代理等中间业务;以前客户投资渠道主要是储蓄,现在还涉及股票、基金、商业保险等品种。

二是国家对金融创新的支持日益加大。近年来,国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国内商业银行应抓住国家金融创新改革发展的机遇,在共性化产品的基础上,发挥自身客户群和产品研发优势,开发具有本行特色的中间业务产品,拓展优质客户群。

(2)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威胁(T)。一是国内其他银行的竞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进入21世纪,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促进国内银行业发展逐渐成熟,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服务成熟、效率快捷、管理科学、技术先进,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服务方面与之相比,差距还较大。

二是第三方支付迅速发展。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进一步扩大。据统计,截至2015年9月,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拉卡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占据移动支付市场得前三位,分别是71.51%,15.99%,6.01%;银联商务的移动支付市场占有率只有0.49%,位居全国第八。在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之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尤其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表现相对逊色。

(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优势(S)。一是资金实力强。进入21世纪,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在沪市上市,资本实力增强,公司治理机制逐渐完善。2015年,根据SNL编制的全世界最大银行排名,工商银行以总资产3.5万亿美元位居第一,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别列第二、第三、第五位。强大的资金优势,为国有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二是商业信誉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长期经营存贷和结算等业务,国有银行还有国家信誉作为后盾,在国内有较高的声誉,居民个人和企业往往更有认同感。良好的信誉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大量的稳定客户来源,广泛的客户资源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奠定了客户基础,外资银行短期内难以争抢大量客户。

(4)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劣势(W)。一是中间业务基础薄弱。商业银行在较长时期内,将中间业务作为存贷业务之外的副业,对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也纳入经营发展重点,但仍然存在中间业务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中间业务品种单一化、同质化,收入来源还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还较低。

二是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经验较为欠缺,管理机制较为粗放,尤其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行政管理色彩仍较为浓厚,管理机构层级较多,经营决策效率较低,导致不能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加快创新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经验,提出如下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1、积极开发特色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改革的深入,个人和企业对中间业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商业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对现有产品进行全面梳理和详细评估,积极开发各种新产品。加大对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风险小的中间业务产品的投入。在我国银行业,大多数的金融产品是雷同的,只有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新产品,把自己的理念贯穿产品开发、营销、服务的始终,全方位打造个性化服务的品牌,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商业银行应加大产品创新,避免同质性。商业银行首先应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再细分目标客户群体,针对不同客户群的实际需求设计个性化的中间业务产品,提高产品的实用性,降低产品的可复制性;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对银行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其次,商业银行应积极推动新兴中间业务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巩固和扩大主营中间业务的同时,应根据经济发展热点积极发展承诺担保类等新兴中间业务,以满足客户的不同投资需求,从而拉动银行其他业务的经营,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持久稳健发展。

2、规范服务收费管理

商业银行在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的同时,要做到服务收费信息透明,提高客户满意度,谋求长远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收费管理,通过细分产品、合理定价、合理营销,引导客户树立对中间业务的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中间业务收费观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乱收费问题屡屡引发舆论关注,数目繁多的收费将影响银行客户满意度。我国商业银行应严格遵循《商业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在综合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对面向一般客户的中间业务项目,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各地分支机构明码标价,不得收取标价之外的任何费用。此外,银行业也应创建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对中间业务树立正确的认识,形成合理付费的习惯,促进中间业务健康持久发展。

3、加强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信息与沟通等内容。和其他类型企业相同,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同样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专业、严谨的内部控制环境。全面分析评估开展中间业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制定相关风险的应对策略,并采用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首先,在研发产品的时候,要选择更加稳健的方案,全面考虑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不能因为短期的效益和市场需求而忽视了长期的潜在风险。其次,商业银行要建立更加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建立日常和定期检查监督机制,及时发现缺陷并加以改进。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预警、风险防范和风险管控,最大程度的减少投资风险带来的资产损失和信誉流失。此外,加强与外部的沟通和宣传,规范行业风险预警系统,及时监测行业风险状况,发布有效信息,塑造企业良好的经营形象。

4、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需要创新思维广、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首先,吸引人才。商业银行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选人、育人、用人机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其次,培养人才。加强对中间业务从业人员的培训、进修和轮岗,使得相关员工更扎实掌握中间业务理论知识、更充分了解金融市场环境和产品,从而促进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营销工作。最后,留住人才。商业银行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要重视如何留住人才。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可以通过绩效考核、晋升机制、分配股权、人文关怀等多种形式提高其对企业的忠诚度。

四、总结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中间业务品种和服务具有同质性,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服务收费管理的不断规范化与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风险事件时有发生;缺乏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商业银行首先应加强对中间业务产品研发销售策略的研究,建立起长期稳健的中间业务发展战略。规范定价制度,提供质价相符的银行服务,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收益能力。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内部人才的培养,建立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在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必须严控风险,保证资金安全,以确保健康稳健的经营。

参考文献

[1]赵建斌,原伟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较研究[J].区域经济研究,2015,01:40-44.

[2]罗英.利率市场化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5,15:238-239.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探寻 篇8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1、中间业务的定义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办理支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各项业务,这些业务游离于负债与资产业务之外,又与之有一定的联系。西方金融界将中间业务称为Intermediary Business(中介的、代理的业务),或称为Middle Market Business(中间市场业务),其服务对象包括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7月4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中间业务界定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不构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这样的描述清晰而又符合传统认识地描述了中间业务的定义。

2、中间业务的分类

对于中间业务的分类标准国际上有着不同的说法,商业银行依据什么标准对中间业务进行分类取决于其经营管理的需要。

美国银行业根据收入将中间业务分为信托业务、投资银行和交易业务、存款账户服务业务、手续费类业务以及其他手续费类业务五类。

巴塞尔委员会则从中间业务的风险角度将其分为两大类,即1)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和2)或有债权、或有债务中间业务。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是指那些只能为银行带来服务性收入而又不会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或有债或有、或有债务中间业务是指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资产或负债业务的中间业务。

而中国人民银行则将国内商业银行中加业务分为九大类,即:1)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2)银行卡业务;3)代理类中间业务;4)担保类中间业务;5)承诺类中间业务;6)交易类中间业务;7)基金托管类中间业务;8)咨询顾问类业务;9)其他类中间业务。

二、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的转型与发展

1、传统银行的脆弱性分析

分析传统银行的脆弱性,首先应当从经济学理论中的资产价格波动来阐述。在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活动的枢纽,处于漩涡的中心。当资产价格高涨之际,商业银行往往受到高额利润回报的诱惑,从而降低准备金率,扩大信贷。在如中国等被受本国政府保护的国家,银行对企业的债务约束趋于单向化,对企业的监管缺乏内在机理机制,导致市场风险逐步向银行体系转移。同时,在政府的保护措施下,银行往往将贷款投入到诸如房地产等增值最快的项目中去,这甚至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而一旦经济某一环节中出现了不利事件,银行则会停止对该企业的新批贷款,由此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使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经济危机和破产风潮的冲击。危机下所产生的恶性循环使得银行贷款进一步紧缩,不良贷款增多,更多企业破产,从而严重损害银行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利益。

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金融自由化逐渐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潮流,各国逐步放松了金融管制,金融交易价格以及金融服务范围均在自由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样的金融自由化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了更大的市场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自由化伴随着对资本管制的接触,大量国际资本根据经济形势自由流入和流出,这也使得本国银行承担了巨大的汇率风险。

2、中间业务发展背景与趋势

由于传统商业银行支付与融资功能的一体化具有内在不稳定性,为了保证支付体系的稳定性,减少政府对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人们开始关注于分离这两个职能。但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和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合约环境中,传统商业能够有效配置合约各方当事人的权力,节约流动性成本,克服投资项目信息不对称,因此成为解决支付融资问题的制度安排。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金融管制的放松、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降低了交易成本,削弱了银行在存贷款业务方面的优势,传统银行业功能一体化的制度安排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举步维艰,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信贷业务形成的较高风险资本占用使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潜在经营风险和外部监管压力。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利用其信誉、资金和信息技术等优势,积极发展中间业务,提供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中间业务转型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3、中间业务发展的实质

中间业务发展的实质是商业银行功能的转变过程。由于金融市场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显著降低,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举例再说,在风险管理方面,货币市场基金可以作为银行存贷功能的一种替代选择,并且更具优势;在公司贷款领域,各类金融公司正威胁着商业银行在此类的传统优势;另外专业信用卡公司的出现也分流了大量银行传统消费贷款业务。这些情况的出现都迫使传统商业银行要进行业务改革,而中间业务的发展正代表着商业银行功能的这一转变。

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为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带来生存压力的同时,也为其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机会。发展中间业务是传统银行业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和金融功能分解带来的挑战,更是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变的具体表现。中间业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改变交易方式以及对金融工具的重新组合,促使商业银行逐渐适应融资功能向金融市场让渡的趋势。它将银行的业务重心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表内业务向表外业务倾斜,收入构成也从传统的利差收入为主向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主演变。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通过个性化服务使自身更具竞争力,从而强化其在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

表1所示为2007年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的收入构成情况。

表1所示营业收入构成均为每家银行各项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

由表1可见,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其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4成左右,摩根大通甚至高达57.6%,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的平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为14.7%,其中最高的民生银行业只有18.8%。以提供中间业务服务为主的专业型银行的出现,是商业银行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职能转变的重要表征。EUromoney(欧洲货币论坛)评选的世界前二十名银行中有5家是专业服务于企业的投资银行,有4家是专业化服务于个人的资产管理银行。可以说,传统商业银行能否成功向服务中介转型,能否通过中间业务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将决定着其未来的命运。

4、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1979年前大一统的银行制度时期,经历了1979年到1994年的专业银行制度时期,并于1994年到2002年完成了商业银行的改革化阶段,从2003年至今正经历着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历程。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但是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的政策制度及机制僵化。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不能从事相当一部分资本市场上的中间业务,比如股票承销、经济与基金管理业务等。同时,利率为实现市场化以及央行对中间业务的管理不规范也制约着中间业务的展开。

其次,尽管当前银行已经开始重视中间业务,但是其盈利功能依旧被或多或少地忽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往往以无偿的形式出现,而并非出于改善结构的目的,这与西方商业银行以发展盈利中间业务品种的观点相违背。

第三,由于对中间业务认识的不足,导致银行有效投入不足。从某种程度上看,中间业务属于高级服务的层面,需要银行在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本。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许多方面只是出于设想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相比还想去甚远。

最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也是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因素。在美国,通过《银行法》、《投资公司法》、《证券交易法》、《信托法》以及《期货法》等一整套法律规范体系,对中间业务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规范约束。相比而言我国配套法律还尚显单薄,许多问题没有扎实的法律予以支撑,造成局面混乱的现状。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途径

1、鼓励创新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并开拓创新是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毕竟途径。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扩大传统的结算业务范围,如通过国际结算加强结售汇,扩大贸易融资、银团贷款、账户服务业务等。然后应扩大各种代理业务,代理客户首付款、代理融资、代理发行、代理报关、代理公正、代理会计事务等。另外,拓展信贷服务对象的中间业务来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比如项目评估、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企业上市包装、企业重组策划等高附加值的服务。

2、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配套法律的宗旨是降低银行及客户的风险,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安全操作。根据《巴塞尔协议》及其《补充协议》关于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比率的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应全面纳入资产负债风险比例管理中。央行根据风险信用评估,对中间业务进行准入审查,保障相关交易在可控风险范围内进行以保护投资者及银行的利益是相当必要的。立法者应以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的的原则对银行业务进行立法约束,促使中间业务在和谐稳定中茁壮发展。

3、重视发展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应迅速转变思路,促使商业银行逐渐适应融资功能向金融市场让渡的趋势。重视发展中间业务,正确看待中间业务所带来的巨大盈利能力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阳光大道。通过加大投入,完善中间业务发展的软硬件支持条件是极为重要的主观因素之一。在当今银行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已深入人心,发展中间业务正式银行迎合市场服务客户的具体表现。因此中间业务在国内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早日实现中间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变是银行在未来能否保持优势地位的关键。

商业银行应重视现代金融类人才的培养与招募,并加快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从战略高度上提升中间业务在收入结构中的地位,实现金融职能及盈利模式的转变。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中间业务的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仍然有明显的差距。本文通过对传统银行的脆弱性分析,揭示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并借此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中间业务,脆弱性,创新

参考文献

[1]、邓世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2]、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J],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9

[3]、于春红.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分析[J],商业研究,2006,10

[4]、陈子季.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05.5.12

[5]、唐双宁.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异彩纷呈[J],金融时报,2006.1.9

[6]、薛英莲.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及其创新与发展[J],公会论坛2007,(05)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计量浅析 篇9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1986年《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定义, 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不列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而仅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交易活动”, 大致可分为四类:担保及或有负债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金融服务类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起步较晚, 中间业务在法律上的确认是在1995年《商业银行法》。中间业务被定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 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根据该定义, 中间业务可分为九大类, 包括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和其他类。

一、中间业务风险概述

(一) 中间业务风险类别

中间业务由于不涉及资产负债表项目, 其风险更多地具有隐匿性、多样性, 不像资产业务对应信用风险, 负债业务对应流动风险, 具有较独立的风险类别。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上述八类风险分布在银行的各类中间业务中, 但是对不同类别中间业务的影响却不尽相同, 具体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 不同的中间业务面临不同的市场、涉及不同的产品, 其风险类别也各有不同;因此对不同中间业务, 银行应根据其风险类别分别采取不同的计量方法, 确定其承担的风险资本。

(二) 中间业务风险计量发展历程

伴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发展完善, 中间业务风险的计量经历了从加权风险资本到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监管到全面风险监管、系数法到内部评级法的历程。

1988年发表的旧《巴塞尔协议》, 通过设定“信用转换系数”, 将表外的中间业务转化为表内加权风险资产, 实现风险的资本计量。

1995年发表的《结合市场风险的资本协议修正案》, 增加了对市场风险的监管和控制, 采用标准计量法和内部模型计量法作为市场风险的风险测量框架。

2004年6月颁布的新巴塞尔协议, 在保持对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同时, 加大了对银行的监管力度以及对银行实行更严格的市场约束, 形成了以三大支柱为主体的新风险管理体系。三大支柱在新体系中扮演不同角色, 最低资本是核心, 金融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市场约束是最低资本的必要补充手段。此外, 新协议将旧协议中单纯的信用风险监管扩展到全面风险监管——最低资本要求覆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而外部监管与市场约束则要求银行计算利率、流动性风险, 开发对声誉、战略等难以量化风险的管理技术, 采取全面风险管理。在风险计量的方法上, 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内部评级法, 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估系统来制定信用风险暴露的资本要求。

二、中间业务风险计量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一) 现行中间业务风险计量方法

201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实施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 改进风险计量手段, 科学、稳妥地将中间业务风险纳入资本计量范围, 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迫在眉睫的课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计量涉及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等三个主要部分:

(1) 市场风险计量。根据《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管理水平, 对于符合建模条件的市场风险采用内部模型法, 对于暂时不符合条件的则采用标准法, 分别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逐渐过渡到内部模型覆盖所有市场风险类别。该指引还规定, 3年内内部模型法覆盖率应达到90%。

由于内部模型法涉及到复杂的模型设计, 需建立完备的数据仓库, 截止至2008年底我国仅有2家银行能够做到按日计算风险价值, 并进行压力测试, 大多数银行采用标准法进行市场风险资本的计量。

(2) 操作风险计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规定, 我国商业银行可选择采取标准法、替代标准法和高级计量进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

由于高级计量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操作风险计量系统, 建模要求高、数据信息量大、观察周期长, 而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又相对独特, 没有现成的模式进行借鉴, 因此大多数银行均不符合实行高级法的条件, 标准法是现阶段较适当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3) 信用风险及其他风险计量。担保、承诺类业务的信用风险计量和表内信贷业务基本一致, 主要是通过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交易对手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 在此基础上计算风险监管资本。中间业务涉及到的其他风险, 如国家和转移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 尚未有完善的计量方法。

(二) 风险计量主要问题

新巴塞尔协议对风险计量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 我国商业银行在具体实施中存在如下问题:

(1) 缺乏观察期数据积累, 影响模型建立。为保证模型运行的准确, 各类风险计量都有最低观察期的要求, 例如:信用风险的数据观察期应涵盖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市场风险的观察期长度必须最少为一年 (或250个交易日) ;操作风险内部损失数据的观察期至少为5年。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起步较晚, 现有历史数据尚不能满足最低观察期的要求, 因此无法实施高级计量模式, 影响了风险计量的准确性。

(2) 计量模型难以覆盖全部风险, 适应性有待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进高级计量模式过程中, 引进和参考了国外商业银行的金融数学模型。尽管金融数学模型提高了计量的科学性,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 由于中间业务风险复杂多样, 单一模型难以覆盖全部中间业务风险;另一方面, 次贷危机的发生也暴露出现有金融数学模型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计量的缺陷, 对其可靠性需要重新认识。

(3) 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加剧了中间业务风险。为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 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将存量甚至新增信贷资产转出资产负债表。信贷资产证券化后, 除了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拖欠和损失风险外, 还带来了诸如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多种中间业务风险。由于证券化产品数量众多, 金额巨大,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4) 资本增长速度低于规模扩张, 未能覆盖全部风险。由于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扩张速度远大于利润增长速度, 单靠自身积累不足以维持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因此很多银行上市不久就又要发行次级债、增发新股。在这种情况下, 监管资本更多地是优先用于覆盖信用风险, 其次才是中间业务风险, 中间业务风险存在拨备不足的问题。

三、中间业务风险计量改进建议

上述问题既需要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予以解决, 也需要监管机构通过加强外部监督予以规范。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 夯实基础, 建立数据仓库与积累原始数据

采用高级计量法需要较长的数据观察期, 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根据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进度, 尽早建立数据仓库, 建立合适的模型, 加快数据清洗和分析工作。数据仓库的建立, 应避免以往商业银行结算系统构建中先区域、后集中的旧模式, 由商业银行总行直接负责, 即可避免重复建设, 也有利于全面风险管理。

(二) 科学定价, 从源头上降低中间业务风险

计量模型的局限和银行资本的不足, 使短期内通过计提风险资本方式覆盖全部中间业务风险存在一定困难。商业银行在对中间业务产品设计、定价时, 可以借鉴保险业精算的方法, 在产品定价中引入风险价值模型, 从收益率、违约率、成本多方面考虑, 使收入不仅覆盖一般成本, 而且能够覆盖风险, 则可以从源头解决这个问题。

(三) 过程管理, 将动态计量贯穿产品整个存续期

在产品存续期, 商业银行可以结合定性判断和压力测试等技术方法, 及时调整假设条件, 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对证券化产品, 尤其是中长期的产品, 通过做好期中评估, 对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计提预计负债, 对代销的银信产品、证券化产品要定期对企业进行评级, 及时调整风险计量。

(四) 加强监管, 监管资本要覆盖到中间业务全部风险

鉴于次贷危机后暴露的西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问题, 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要求“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应将风险与资本挂钩, 确保其资本覆盖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但是程序未对风险计量做出具体规定。建议监管部门根据我国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的现状, 尽早出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外其他风险的具体计量要求。

参考文献

创新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10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含义

中间业务指的是商业银行从事的未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以及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 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 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中间业务比较传统业务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首先, 由于中间业务并不涉及银行资产以及负债, 所以相较于传统业务来说, 商业银行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就显得相对偏小, 同时却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其次, 因为不涉及资本金, 所以给中小型商业银行带来了开展中间业务服务的机会, 这样可以进一步缩小与大型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可见中间业务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以及收益结构。

二、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差距比较

虽然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近年来发展迅速, 但中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相较于国际一流银行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从以下数据就可以看出: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2000—2010年平均基本保持在40%左右, 而国内银行业在20%上下。

同时, 中国商业银行虽然正着重发展其中间业务,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中国商业银行仍然从事传统的中间业务, 如结算类、担保类中间业务, 所以面临着金融品种单一、创造利润微薄、金融创新能力低等难题。相较于世界一流商业银行, 缺乏技术含量较高的交易类、咨询类中间业务。在将来, 随着银行转型的深入, 以及国家金融政策的涌现, 中国的金融市场会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届时, 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会大大提升, 就会将交易类、咨询类中间业务引入客户对象。

三、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发展中间业务思想认识不足, 经营理念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 中国利率由人民银行统一制定, 未能实现利率市场化, 导致利差幅度较大。这就形成了中国银行普遍存在追求资产规模、以存款立行的负债经营模式。而发展中间业务, 其效益水平不明显、不直接、这也形成了造成了基层行对发展中间业务兴趣不大。所以尽管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慢慢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但在经营的理念上仍然是以存贷款业务为核心。对员工而言, 中间业务开展之后,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 造成差错率增加和服务质量的下降, 获益偏低, 影响员工办理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2. 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贫瘠、中间业务盈利能力较低。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以及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等因素, 限制银行创新开展银行业务, 这极大地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目前, 在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那些日常操作简单易行的结算类、代理类业务;而金融咨询服务类的中间业务很少, 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个人理财、资产评估、期货期权等金融业务在中国甚至没有得到开展。同时中间业务还存在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 业务品种单一问题, 缺乏市场竞争力。以信用卡为例, 虽然各银行大量发卡, 但是整体市场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从而使得业务盈利能力低下。

3. 后续服务存在问题、资源投入不足。目前, 我们虽然认

识到了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但部分商业银行并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部门, 资源投入不足。中间业务发展必须要被提到商业银行现有的战略高度上来, 不能将其视为是传统业务的一种补充, 一定要认识其对收益的改善。对收入结构的调整和对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很多商业银行未能从成本、效益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 仅仅分解业务指标, 下达任务, 基层行在任务和考核的压力下发展创新产品时, 存在“重营销、轻服务”现象, 大量的金融产品虽然营销给客户, 但后续的宣传、培训、服务未能跟上, 许多客户因产品升级或遇到一点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从而放弃使用, 造成大量的金融产品处于闲置状态,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制约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

4. 缺乏创新的内生动力, 产品的创新局限于模仿, 缺乏原创。

目前, 相当多的银行分支机构认为金融创新只是总行层面关心的事, 将其职能定位在仅负责对总行创新产品的推广方面, 没有独立自主的创新动力。现有产品如代收代付、信用卡等特色业务收费潜力尚待挖掘, 对纸黄金和各类理财产品等新产品, 还需加大营销推动力度。在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服务方面相对欠缺, 特别是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组织安排、收购兼并顾问等政策允许、市场需求较大的业务发展水平还不高, 制约了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

四、进一步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思考

1. 转变传统观念, 正确认识中间业务重要性。

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 商业银行要统一思想、转换观念, 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树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架马车并驾齐驱的思想,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对不同金融服务品种的需求。当前, 中国商业银行仍然把存贷款作为最重要的业务来发展, 各种资源优先配置在存贷款业务领域。今后, 随着国内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 中国商业银行自身应充分重视中间业务, 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 要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中间业务。

2. 不断创新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的是中间业务品种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这就迫使商业银行在产品研发、市场沟通、分销渠道、销售管理以及客户服务方面进行不断创新, 中间业务品种要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类业务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

商业银行应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 敢于突破传统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 挖潜市场潜在的客户需求, 坚持以满足基本客户的需求为导向, 利用西方先进的创新技术, 设计开发出为中国消费者接受的中间业务种类。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

3. 完善中间业务管理机制。

各商业银行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部, 将原分属于财会、公司、个人、国际业务等部门的中间业务加以整合, 对中间业务进行统一规划, 负责计划分解、报备、协调、组织、指导、监测与考核、重大项目产品的开发, 建立包括产品指导目录、开发应用、操作规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监督制约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 注重中间业务的系统管理与长远规划工作, 并做好中间业务的宣传介绍和市场营销, 增强客户对中间业务的认知程度。

4. 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要进一步分析市场, 根据中间业务的特点, 把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效益贡献大的业务作为发展重点, 实现中间业务收入整体高速增长。根据目前情况应重点发展以下业务: (1) 拓展个人代理业务。其中包括大力开展基金代理销售、代理保险、代发工资、提升个人委托贷款业务收入。 (2) 积极发展法人及个人理财业务。要充分发挥个人客户经理、网点营销的主渠道作用, 加大法人及个人理财产品营销, 同时以专业知识技能在为客户创造财富的同时, 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贡献度, 使其成为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主力。

5. 进一步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

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是通过服务体现出来的, 只有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客户才能更好地使用金融产品, 营销的金融产品才能给银行带来收益, 否则大量闲置的金融产品只能提高银行的经营成本。因此银行不仅要做好产品售前的宣传、营销和服务, 更要做好产品的售后跟踪服务, 这方面需要银行更进一步完善大堂经理、电子银行专管员、客户经理制度, 把售后服务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 通过各种渠道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留住优秀人才和引入优秀人才, 为中间业务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五、结论

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增加了银行稳定收入的来源、分散了银行经营风险、促进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以及有利于银行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总之, 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业来说, 中间业务是区别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的新型业务, 虽然起步晚, 但是增速快, 增量高。据统计, 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比在50%左右, 最高则达到70%, 而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中, 该项占比最高的也仅在20%左右, 这说明在中间业务方面我们还处在发展阶段, 有很多潜力可挖。近年来, 中国商业银行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非常重视, 其盈利能力也逐年增加, 这可以看做是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趋势, 要保证中间业务收入长期、稳定的增长, 就要多措并举, 全行上下联动, 培养全员营销的良好意识, 才能使中间业务收入实现稳健增长的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家粱, 徐之然, 胡伟, 戴程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调查报告[J].现代商业, 2010, (35) .

[2]谈伟宪.加强创新监管提升银行创新能力与竞争力[J].中国金融, 2007, (15) .

[3]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 (19) .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金融管理

一、中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差距

(一)经营环境与人员素质方面的差距

一是西方国家实行的是混业经营的经营体制,而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二是西方商业银行所处的均是自由竞争、公平竞争,而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市场上,“不惜血本”压价销售或亏本销售的恶性竞争屡见不鲜。三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下,我国的众多企业还没有产生出对一些创新金融产品(如信息咨询、现金管理、理财投资等)的需求,企业对银行更多的是资金的需求,却很少有资金如何运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工程、企业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中高级人才。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方面的人才较少,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系统性、综合性金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经营范围和品种方面的差距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达2万种。如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美国银行业,其中间业务范围涵盖:传统的服务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他们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及资本市场业务。以美洲银行为例,美洲银行的非利差收入主要有以下11项内容:存款账户服务费、银行卡服务费、信托服务费、其它服务费、私有权益投资服务费、贷款销售服务费、证券销售服务费、其它收入、分支机构及业务销售收入、投资银行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在产品品种上仅仅限于结算、代理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目前,虽然我国各商业银行开展了约260余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但是其中相当的部分是不收费的,银行缺乏创新的积极性。例如代收手机费、代收电话费、代收水电费、邮寄对帐单、代发工资、银证转帐、招行一卡通业务等业务都是不收费的。通常情况下,银行的服务都是被作为拉存款、拉客户的一个赠送品。

(三)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方面的差距

尽管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但银行业人士也承认,与国外同业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收入超过40%,而国内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在10%左右。这主要在于国内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而且业务范围较窄,收益主要来源于结算、代理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财务顾问、资产评估、代客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等业务才刚刚起步。这也与国内银行缺乏高素质从业人员直接相关,人才缺乏已成为国内银行开展高技术业务的“瓶颈”。此外,国内中间业务范围还有相当大的局限,广义的表外业务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比如利率掉期、互换等,这还有待于央行政策的放开。

(四)服务手段方面的差距

以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服务手段则显得比较落后,科技化程度低。尽管也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但系统覆盖面有限,速度也有待提高;支付系统尚未联网,各家银行各自为政;客户服务系统滞后,家庭银行、手机银行业务难以开展,网上银行业务除招商银行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外,其他银行大部分只是开展宣传攻势,实质操作内容不多。

相比之下,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普及、发达,家庭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应有尽有。特别是发达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

建立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实施统一的、日常的归口管理与协调;对风险较大的中间业务品种实行重点管理,如担保性中间业务、融资性中间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建立和健全中间业务的综合考核体系。

(二)商业银行要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加大对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

目前,由于了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和功能的客户还很有限,且各家商业银行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市场营销观念是开展中间业务的一个关键环节。各商业银行要通过整体的市场营销策划,选择适当时机,发挥整体优势,结合整体业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发宣传营销活动。一是要加强对社会公众金融意识的培养和宣传,通过各种方式,使企业了解相关的银行业务特点,使百姓知道银行对社会的服务是花费很大的投入,中间业务的收费理所当然;二是要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在新产品推出时,要相应制定其广告宣传推广计划,大张旗鼓地宣传,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三是要全面推广客户经理制,充分发挥客户经理作为银行“业务推销员”的重要作用,把中间业务营销作为客户经理的主要任务。

(三)商业银行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中间业务的开拓和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开拓、敢于竞争、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间业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而且要求包括会计、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技术、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商业银行可以对中间业务的操作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术熟练程度,为社会提供一流的中间业务服务。

(四)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努力开发优势业务品种

近年来,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迅猛。以农业银行为例,其中间业务发展同样迅速,信用卡业务手续费收入、证券买卖、代理保险、国际结算和基金托管等业务收入均大幅增加。

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防止银行同业恶性竞争;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中间业务发展。中央银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严格控制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稳妥谨慎开放中间业务市场;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风险监管体系;督促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管理;加强中间业务计算机网络的监管等。(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毕继繁,胡振兵.供给约束与萨伊定律: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案例研究[J].金融研究,2002(2)

[2]雷立钧.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增强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研究综述 篇12

由于金融业的发展, 银行在大力开展传统业务的同时, 研发了多种金融工具及理财产品, 中间业务产品应运而生, 并成为银行目前主要的金融产品。邓晓卓 (2001) 指出:当前经济不断发展, 我国即将加入WTO, 商业银行除重视传统业务的发展外, 还应与时俱进, 加强开放式基金业务的发展, 使其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新亮点。薛群英 (2004) 也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发展的同时,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会逐渐变小, 因此, 发展中间业务必然会成为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规模、实现盈利目标的首选方法。

银行卡、信用卡、代理产品等中间业务,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也是符合现代人生活理念的产品, 因此中间业务产品不能只停留在传统业务和传统定价方法上, 席红辉认为, 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 要不断创新定价方法, 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丁道清、范修来 (2002) 也认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在寻求创新的背景下会有广阔的前景, 商业银行应及时更新观念, 抓住机遇抢占中间业务市场份额以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钱燕霞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应循序渐进, 不盲目效仿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方法。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发展的同时, 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现, 在此基础上, 中间业务收费难的问题逐渐显露, 因此, 构建相关法律规制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专家学者开始探求商业银行合理收费方式, 对阻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周利军 (2004) 认为银行功能将从经营单一产品到经营众多金融产品转变, 从货币管理到信息管理, 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竞争体现的越来越明显。也正是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 加大了我国税收方面的难度。范艳霞 (2004) 分析了阻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因素, 提出加快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建议, 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传统定价方法的应用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传统定价方法有三种:成本导向、需求导向及价值导向定价法, 分别从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营销学的角度进行定价分析。彼得·S·罗斯 (PeterSRose) (1999) 认为贷款利率应包含补偿违约风险的资金、筹集资金的成本、银行目标利润以及非资金经营成本四个方面的因素, 这种方法被成为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法, 也是最基本的定价方法。价格领导模型将客户关系和客户为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都纳入考虑范围, 它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客户盈利分析模型。

涂永红、李向科 (2004)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 提出综合定价模型的设想, 在加强成本管理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偏好, 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内对中间业务定价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以张有义提出的成本加成策略和市场导向定价策略为基础展开的。运用传统定价方法, 遵循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分析中间业务的成本收益和影响产品价格的各种因素, 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固定成本、可变成本、风险因素和预期利润。后来, 风险厘定定价法的引入对问题进行了补充, 目前, 对中间业务定价的研究还处于较初级阶段, 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或专著。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 美国经济学家Louis Wells和Raymond Vernon (1966) 认为金融产品同一般商品有共同的特性, 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银行在进行定价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营销阶段、营销目标等因素。上世纪70年代, 银行家信托集团 (Banker’s Trust Group) 为了衡量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 第一次以风险为基础考核盈利指标资产收益 (RAROC, 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 这种方法经过不断的完善已得到国际大银行的广泛应用。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方法创新研究

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的三种方法, 李丙泉 (2002) 通过采集银行历史财务数据计算出信贷资金加权资金成本 (WACC, Weighted Average Costof Capital) , 其与银行目标利润、平均贷款费用及平均风险补偿共同构成贷款基准利率, 并通过对贷款风险水平的评估调整贷款价格水平, 提出了综合贷款定价模型。这种综合定价法能够弥补传统定价方法的不足, 将成本、价值及需求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得到的定价结果将更合理。郑贵廷、徐传堪和齐树天 (2002) 利用对数成本函数建立规模, 计算出Ea (成本的弹性系数) , Ea<1时, 则表示存在规模经济, Ea>1时, 则表示不存在。通过分析计算结果, 探究了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的规模经济问题, 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均表现出规模不经济。

除上述综合定价模型, 经济学家还针对单一传统定价方法进行修正、创新。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卡普兰教授 (RobertS.Kaplan) 在80年代中期提出了能够弥补成本法计算缺陷的方法, 这种作业成本制度更大程度地提高了间接费用的可归属性, 使技术和科技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成本更易获得。由于银行各类产品和客户在成本结构上的高度共享性, 作业成本法在理想状态下将成为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定价的最优选择。迈伦·斯科尔斯 (Myron Scholes) 、罗伯特·默顿 (Robort Meton) 和费希尔·布莱克 (Fishcher Black) (1994) 以布莱克舒尔茨的期权定价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 通过无套利定价方法, 以组合产品为研究对象进行定价分析, 由于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很广, 因此具有选择权、索偿权等特征的中间业务产品均可用此种方法来定价。Matten和Saunders (1998) 对风险资产收益模型重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把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进行转化, 计入当期成本并调整当期收益, 衡量调整后的收益大小, 并为非预期损失作出资本储备, 进而衡量资本使用效率。

结语

目前, 国内外专家对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已经提出很多有价值的理论, 但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定价模式上, 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影响因素被理想假定, 因此得到的结论往往缺乏实践性, 在研究过程中, 缺乏大量的实证及定量分析, 这就严重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及获利性。

参考文献

[1]张有义.试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J].新金融, 2001 (11) :28-29

[2]涂永红, 李向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策略综合模型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 2004 (2) :17-21

[3]陈春年, 熊普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策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4]王坷英, 刘颖.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研究[J].统计信息论坛, 2003 (6) :61-63

[5]宋晓倩.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19-21

[6]Jank.Brueckner.Mortgage Default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0:251-274

上一篇:乡镇中心小学下一篇:专利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