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业务风险差异性

2024-05-09

中间业务风险差异性(通用7篇)

中间业务风险差异性 篇1

摘要:介绍了本地费控业务与远程费控业务的定义、业务架构和运行模式,比较了两种方式在抄表、核算、收费、预警和停复电等方面的差异,阐述了费控模式推广应用的主要风险点。指出供电部门在费控业务推广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客户意见,合理选择费控模式,制定可行服务措施,逐步使费控业务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用电方式。

关键词:本地费控业务,远程费控业务,业务架构,推广风险

0 引言

在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全面建设智能坚强电网的战略规划及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总体建设目标的背景下,安装智能表、基于智能表开展费控业务和其他智能用电服务是大势所趋,各网省公司也都积极建设费控系统,努力转变用电模式,实现用电模式由“先用电、后交费”向“先交费、后用电”转变,不断提高公司电费风险管控能力。费控是指根据客户预先缴纳的费用,实时 ( 准实时 ) 测算客户用电剩余电费情况,与预先设置的报警金额、透支门限金额等基准值进行比较后,完成预警、跳闸及合闸复电等控制命令的执行[1]。其模式主要分为本地费控和远程费控两种方式,上述两种方式虽然为转变用电模式、降低电费回收风险、提高资金利用率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但与传统营销业务模式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现对本地费控和远程费控模式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和推广注意事项。

1 本地费控业务

本地费控是指通过CPU卡、射频卡等固态介质或虚拟网络进行表内和营销应用系统的数据传输,在智能表内完成剩余金额测算,根据测算结果完成预警、告警、跳闸、允许合闸等控制。

1.1 业务架构

本地费控在智能表内完成剩余金额测算,智能表中存储计费参数。用户每用掉1 k Wh电,智能表就根据设置的时段费率 ( 相应时间的电价 ) 扣减表中金额,扣减到一定额度时卡表会报警提示剩余金额不足,到达一定额度表自动跳闸断电,直到用户再次缴费充进表中时表才恢复供电。本地费控按购电方式分为本地购电和远程购电。

本地购电 :基于智能表进行固态介质的本地购电业务,除了电力营业厅柜台开展卡表购电外,还要支持银行机构、超市社区等第三方代收机构和自助设备的卡表购电。主要包括卡表售电、售电冲正、应急售电等业务。

远程购电 :在开展固态介质购电基础上,考虑到政策性电价调整等情况,需要支持远程购电,即远程下发参数及编程等业务,主要包括政策性电价设置、购电参数设置、远程售电等业务。

本地费控系统业务架构如图1所示。

1.2 运行模式

本地费控有本地购电和远程购电两种运行模式,其中本地购电模式是本地费控的主要应用模式。

在本地购电模式下,用户可以使用购电卡到供电部门营业厅、自助售电终端或银行等金融机构代收网点进行购电,并通过写卡器写入购电卡内,用户再将购电卡插入本地费控电能表,表计会自动读取购电数量,从而实现延续供电。在此种运行模式下,智能表计需能够实现购电量的写入、电费自动测算和重合闸功能。

远程购电模式则类似于远程费控模式,用户不需要通过购电卡购电,只要在供电部门营业网点或社会化代收机构预缴电费,用户所购电量进入智能费控系统用户账户,并通过交换由采集系统将电量下发至智能费控表来实现购电过程。

具体业务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2 远程费控业务

远程费控是指根据用户预先交纳的费用,由主机系统定时测算用户用电剩余电费情况,与设置的报警金额、停电金额等基准值进行比较,将预警、跳闸及合闸复电等控制命令通过网络远程下发到智能表中,由智能表执行控制命令。

2.1 业务架构

远程费控业务依托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2],当用户购电后,营销系统根据客户预先交纳的费用,实时测算客户用电剩余电费情况,并与系统设定值进行比较,再通过用电信息采集通道将停复电指令下发至智能表执行的业务模式。

远程费控系统业务架构应用主要包含电费测算与控制、费控策略管理、运行检查管理和综合查询等内容,具体业务应用如图3所示。

2.2 业务流程

1) 从采集主站获取抄表数据进行电费计算,根据测算策略计算用户剩余可用金额、剩余可用电量。

2) 根据电费测算结果和设置的基准值进行基准比较。

3) 由基准的比较结果和控制策略,进行策略应用。控制策略包括预警策略、停电策略、复电策略。

4) 对于预警、停电、复电控制命令下发的执行结果需要进行作业复核,作业复核发现的控制命令下发失败的进入人工停复电处理。

5) 对执行复电控制命令下发成功的电能表进行状态确认,通过实时召测电能表当前状态并与系统记录的电能表运行状态进行比对分析,状态不一致的进行跟踪服务或者异常处理。

3 本地费控与远程费控差异对比

3.1 抄表方面

远程费控智能表内不进行任何电费测算工作,因此远程费控的抄表工作与传统的抄表工作相同,按照抄表例日通过手工抄表、抄表机抄表、自动化抄表等方式抄录用户表计上的止码,对原有的抄表业务不会带来影响。只是为了系统进行电量测算,需要按期定时进行表码数据远程采集,增加了系统负担,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采集频度。而本地费控方式,由于在智能表内进行电费测算工作,因此抄表内容略有不同,需要对抄表流程进行改造。

1) 抄表数据录入。为保证本地费控智能表的准确性,本地费控抄表需将费控智能表的实时、准实时或冻结时刻的止度、电量、剩余金额信息抄回。对于抄表周期为双月、多月抄表的用户,在抄表数据初始化 ( 数据准备 ) 时应按自然月和抄表例日为间隔发起两条或多条抄表记录,在抄表清单、抄表机接口、自动化抄表下发抄表任务时都体现为两条或者多条抄表记录。

2) 抄表数据复核。对本地费控用户的止度、电量和剩余金额进行复核,对错误的止度和剩余金额进行修订。

3) 抄表段维护。对包含本地费控用户的抄表段做调整,当抄表例日、电价、购电参数发生变更时,需将变更的新抄表例日、电价、购电参数下发到本地费控用户对应的本地费控智能表上,对于下发失败的记录可以通过管理卡编程或者掌机编程方式将抄表例日、电价、购电参数通过管理卡或者掌机下发到智能表。抄表例日调整信息的同步主要是为了保持执行阶梯电价的用户在智能表上的电费测算控制周期和营销系统的结算周期保持一致,保持两边剩余金额一致。

3.2 电费核算方面

1) 远程费控业务。远程费控电费核算与普通用户完全相同,通过采集系统上传的表码信息,计算发行用户当月应收电费。同时为实现远程控制功能,远程费控还需按照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实际计算方法定期进行电费测算,测算结果应符合客户的实际电费使用情况,能实现对用户用电情况的跟踪分析。优点是由于电费余额信息保存在主机系统中,不受现场表计故障的影响 ;缺点是电费测算无法实时进行,同一时段集中开展电费测算工作,对主机系统的性能要求较高[3]。远程费控系统按照用户申请用电时自己选择的测算策略,生成测算任务,由测算任务发起电费测算,测算过程中产生的电费作为中间过程数据,为基准比较及费控策略应用等业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不作为正常电费发行。对于电费测算不成功的费控用户进入电费测算异常处理,支持重新发起电费测算。测算策略标准是根据用户属性、电量电费情况和预付费缴纳情况等多种因素制定的一套测算策略标准。测算策略标准是建立在充分考虑对远程费控用户用电负荷控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保证合理有效地利用系统资源的基础上。

2) 本地费控业务。本地费控电费测算在智能表内进行,由智能表按照表内设定的策略及基准值自动进行测算。优点是分散了主机系统测算、评估、控制的压力 ;缺点是无法支持复杂的电费算法,对一户多表、变损、线损等特殊情况均无法处理。本地费控电费核算管理跟普通用户和远程费控用户有一定差异 :本地费控用户在进行正常抄表算费的时候,需要将营销系统计算的用户电费金额与智能表计算的电费金额进行比对,当两方电费金额不一致的时候,需要以营销系统计算的电费金额为准,对用户表内电费进行调整。系统生成一条电费调整记录,在用户下次交费的时候,将调整电费记录通过购电卡写入电能表,保证电能表电费余额与系统余额的相对统一[4]。在电费审核管理环节,营销系统需增加剩余金额计算功能,并进行系统剩余金额与抄回的智能表内剩余金额的比对分析。当出现计量故障、窃电等导致两方电费金额不一致的情况时,触发电费测算异常处理程序。

3.3 电费收缴方面

本地费控与远程费控均为预付费模式,先交钱再用电,用户预付的电费在实际电费发行后直接冲抵欠费。对供电企业而言,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面临的收费难问题,降低了电费回收风险。对于用户而言,只要用户愿意,随便哪天都可以去交电费,可以避开每月交纳电费时排队拥挤,是一种方便。但由于用户并不是根据当月用电情况进行预交费,因此,当每月在电费发行以后,一定要通过短信、电话、邮寄等各种方式通知客户,维护客户的用电知情权,降低客户对预付费方式的疑虑。

远程费控用户与普通用户一样,可以采用现有的柜台现金、银行代扣、社会化代收、网上缴费、充值卡、自助缴费终端等多种缴费方式,而且交费信息只储存在营销系统中,不用下发到智能表上。

本地费控用户分为卡表购电和远程购电两类。对于本地费控远程购电的用户,也可采用现有的多种缴费方式完成充值缴费。当客户缴费成功之后,营销系统直接调用主站接口进行购电单下发,将购电信息写入本地费控智能表。同时跟踪购电单下发状态,受内、外部网络通信状况的影响,当购电单下发失败时,及时提醒进行人工干预。

本地费控卡表购电用户,通过购电卡实现智能表与营销系统的信息交换,不受内、外部网络状况的影响。但由于只能在电力营业厅或者专用的ATM机上进行读写卡缴费,以往各种方便的银行代扣、网上缴费等方式却无法使用。容易引起部分习惯了银行代扣、网上缴费等交费方式的用户误解,形成费控业务是一种交费方式的倒退的假象,对费控业务的推广和应用造成阻碍。因此,对于本地费控卡表缴费购电网点的设置,一定要进行科学测算、合理布局,充分满足客户的缴费需要。

3.4 电费预警方面

为了实现费控方式,根据测算的剩余金额与设定基准值进行比较,当比较结果低于预警金额时,应以各种方式通知用户预存电费。

由于本地费控智能表只能采用现场声光报警的方式进行提示,预警、停电的通知方式比较单一,受用户用电习惯及电能表安装位置等因素影响,现场声光报警方式很难发挥预警提示的功效,无法有效满足实际需要。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第二十九条“供电企业在发电、供电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应当连续向用户供电,不得中断”的规定,断电报警的方式也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因此,为了向使用本地费控表的用户进行有效预警提示,必须利用采集系统将本地费控智能表的预警状态抄录进营销系统,或者本地费控智能表可以将预警状态自主上传到营销系统,实现以短信、语音电话等方式通知客户。远程费控在系统中进行电费测算比对,支持多种通知方式,包括现场表计报警、短信、语音电话等。但也给催费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除了正常电费的催收工作外,催费人员需要每天对辖区内远程费控用户的状态进行确认,对达到预警限额的用户,如果短信或语音催费不成功,或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的,需要进行人工催费[5]。

3.5 停复电方面

对于本地费控用户来说,停复电控制由本地费控智能表自主进行。本地费控智能表根据用户签订的费控协议,当电费余额达到跳闸门限金额时,即进行停电操作,责任清晰明确,产生纠纷可能性较低。对于远程费控用户来说,由于停复电控制由主机控制系统远程指令下发,容易造成责任不清晰。对于采用远程费控模式的客户,管理相对比较复杂,需要配备专业人员对停复电等相关流程进行监控,对停复电操作的结果进行状态确认,对确实无法远程停复电的要到现场进行处理,对现场处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两种费控模式的主要差异对比如表1所示。

4 费控模式推广的主要风险分析

4.1 预付费模式是否违背相关法律规定的风险分析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供用电合同是供电人向用电人供电,用电人支付电费的合同”。至于是供电人先供电后收费,还是用电人先付费后用电,类似于买卖合同中的先付钱还是先交货,属于当事人可以意思自治的范畴。同时根据《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相关条款可以看出,供电企业和用户之间的约定 ( 一般体现在供用电合同当中 ),是供用电双方履行的重要依据,也是合同自治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当中并无明文规定禁止或限制“先付费、后用电”的方式,根据民法中法无明文规定即可行的原则,可以认为此种方式可行,但必须要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合意,方可采用这种方法。同时,由于这种供用电方式改变了传统先用电后付费的习惯,购电、交费、设备管理等环节都与传统方式有很大区别,因此,应在供用电合同中将有关注意事项,特别是可能导致停电的有关环节及注意事项作必要说明,并在签订供用电合同时特别加以提醒,以减少认定为格式合同对己方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4.2 预付费的停电方式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目前,《合同法》与《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对用户欠费停电都有程序性的规定。其中《合同法》规定的是需催交后可停电,《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则规定了更加严格的程序,在催交之前增加了30日的缓冲期。这些程序的设置,体现了国家在立法当中更加趋向于保护用户的利益。《合同法》属于国家法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是行政法规,二者规定欠费停电需要经过国家规定的程序,这一规定属于强制性规定。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 五 )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一般认为,以上欠费停电程序是在传统用电模式下的强制规定。

预付费模式是否能认定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仍存在争议。原国家经贸委2002年给吉林省经贸委《关于安装负控计量装置供用电有关问题的复函》( 国经贸厅电力函 [2002]478号 )提到 :“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于用电人先付费、供电人后供电的供用电方式及有关问题没有作出具体规定,此种方式下供用电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可由双方当事人在供用电合同中具体约定。依据合同约定,负控计量装置电费结零后停电的,不属于违约停电行为。此种方式供用电不存在欠费问题,因此不适用欠费停电的有关规定”。该复函可以认为是一个行政解释,一旦发生法律纠纷,法律效力不足,仅可以作为法院判案参考,无法为预付费模式提供足够的法律支持。相对于原来传统用电模式的规定,预付费模式存在减轻、免除供电企业责任( 欠费30日容忍义务,停电前通知义务 )、加重用户责任的嫌疑。这是目前推行这一做法的主要法律风险。

根据近几年来已经实施的量控预付费模式使用情况,存在因以停电方式进行预警提醒而遭到客户投诉的情况,但基本没有因欠费停电而引起的法律纠纷。因此,虽然有潜在的法律风险,但由于电力客户尤其是居民客户对因欠费而停电很少有异议,给推广应用费控模式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操作空间。

5 结语

本地费控和远程费控业务在缴费购电、费用测算、控制策略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均可以较好地实现“先交费,后用电”的业务模式,能够极大地缓解供电部门的电费回收压力和风险。各地供电企业可以根据本地具体情况来决定应用何种费控方式。

供电企业在推广费控模式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综合平衡各方利益,积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多站在客户服务的角度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发现薄弱环节,认真倾听用户意见,减少工作失误,避免强行推广所产生的尖锐矛盾,全力降低法律风险。随着费控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和服务管理的日益规范完善,费控模式将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用电方式。

参考文献

[1]林女贵,莫桑比.智能电能表费控模式选择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13,34(1):40-43.

[2]原伟林.面向智能电网的远程费控系统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徐兴娣.费控电能表推广时应注意的问题[J].农村电气化,2014(7):61.

[4]陶鹏,张艳,曹惠敏.本地费控智能电能表的特点及参数设置分析[J].河北电力技术,2012,31(1):8-9.

[5]董艳芬,刘东旗.智能远程费控系统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2(18):15-16.

中美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分析 篇2

一、中美个人理财业务的差异

(一) 从政策环境上分析

美国的个人理财业务由于发展时间较长, 法律基础已较为健全。在经历了1929年全球股市的大崩盘之后, 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证券法》、《投资公司法》等法律, 这些政策一方面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也为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发展时间较短, 作为一项快速发展的新兴业务, 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条例, 如2001年第一部《信托投资法》, 2002年的《保险法》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上述法律条例虽然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个人理财市场秩序, 从侧面推动了理财市场的发展, 但对于高速发展的个人理财市场来说, 完善法律法规仍是当务之急。

(二) 从机构主体上分析

美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金融机构繁多, 主要包括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新兴银行及零售银行等。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机遇下, 各个机构开始挖掘自身优势, 积极抢占个人理财市场份额, 使得个人理财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把目标群体定位在中高端客户上, 具有的特点是呈现出全球性的理财范围、多样的理财品种、专业的理财团队、合理的理财方案。

根据银监会规定, 我国商业银行不能从事证券类、保险类和基金类的投资业务, 只能代理上述业务。因此,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缺乏规模较大的投资银行。同时,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多数民众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愿意投资理财, 市场中的竞争主体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较小。

(三) 从客户管理上分析

美国的个人理财业务拥有较为成熟的客户管理体系。客户管理的基础主要是细分市场和定位市场, 对不同的客户群提供差别化的服务也是国外个人理财业务的基本经营手段之一。在美国个人理财市场中, 金融机构对客户进行详细的差异分析, 科学有效地为客户指定具有针对性的理财方案, 这样不仅保障了客户的利益, 而且体现了个人理财的高质量服务水准。

我国的个人理财市场还未意识到客户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对于客户的细分和定位尚未明确, 面向多数民众的理财产品缺乏针对性和人性化;另一方面, 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多数金融机构目前主要以产品为中心进行产品的研发销售, 无法切合民众的实际理财需求。

(四) 从产品种类上分析

美国个人理财产品受限小, 灵活性高, 个人理财产品的投资渠道, 创新组合及产品设计都要优于国内个人理财市场。以花旗银行为例, 理财业务主要侧重于理财顾问和代客理财服务, 客户可以通过同一个账户, 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方位的理财需求, 其中包括储蓄、保险、养老、教育及投资等业务, 业务交叉性较强。

由于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 加之实行分业经营的限制, 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理财产品相对较少。在资本市场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 除少数银行推出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服务外, 其他的理财产品都缺乏增值性服务, 个人理财产品设计也较为单一。以上因素影响和限制了我国个人理财产品种类的创新, 导致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品种少, 层次低。

二、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局限

(一) 金融政策方面

目前, 我国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督的管理体制, 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于证券和信托等有关的业务, 只能以第三方平台的形式进行代理销售业务。由于金融政策的硬性规定,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限制。目前, 个人理财业务不能根据客户实际情况和理财目标进行多方位结合和设计, 只停留在建议和咨询方面, 不能为客户进行理财投资组合。这限制了我国个人理财需求者在产品的多样化和持有度, 也限制了银行个人理财的增值业务的发展。

(二) 人才队伍方面

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综合型服务, 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人员不仅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基础, 还应该拥有较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因此, 由于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发展时间较短, 个人理财业务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 目前个人理财市场普遍缺乏个人理财方面的综合型人才。由于个人理财业务人员代表了理财机构的整体形象, 多数投资者都很重视办理个人理财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养。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国内推行国际金融理财师 (CFP) 认证制度, 截至2012年6月底, CFP人数为14152人, 虽然在近几年人才数量有所增长, 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 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依旧比较缺乏。

(三) 客户管理方面

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以客户为基础的服务, 客户信息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国内个人理财市场而言, 最为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 在最大范围内宣传理财产品的营销信息, 吸引潜在客户群体。国内金融机构应该意识到对于客户群体的细分和定位的重要性。一方面, 现有大部分理财产品主要在个人信贷、代收代付、信息服务等基础的理财服务上不断增加, 并没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层面客户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 有些理财产品门槛较高, 缺乏针对普通理财需求者的理财产品, 大大局限了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

(四) 理财产品种类方面

我国理财机构由于受到外部政策因素和内部创新意识不足等影响, 缺乏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截至2013年11月30日148家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37943款, 全年理财产品发行量方面同比增长超过30%。虽然理财产品呈现快速增长, 但大多集中在少数一些商业银行基础性理财服务方面, 对于理财产品的创新层次较低, 理财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

三、完善措施

(一) 对于金融政策方面的建议

从国家层面来说, 要逐步改革现有金融体制, 创新金融政策, 逐步实施适度的混业经营。可以借鉴国外个人理财市场的有益经验, 制定并完善个人理财市场的法律法规, 为我国个人理财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大力推进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 使个人理财市场逐步从单一业务平台模式改变为综合业务平台模式。从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各金融机构角度来说, 在分业管理的大环境限制下, 应该积极拓展理财思路, 广泛开展跨行业间的业务合作, 从原先的业务代理转变为业务融合, 创新现有理财产品和营销模式。

(二) 对于人才方面的建议

我国应该加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素养。第一, 提升现有理财人员素质。应加强个人理财业务市场人员的培训, 制订系统的培训方案, 促进理财业务人员之间有针对性的良性业务交流, 保证对金融信息有畅通的宣传渠道。第二, 严格执行资格认证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监督机构应制定明确的资格认证系统, 促进理财人员自发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严令禁止违法违规的理财行为。第三, 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理财机构应明确对于理财业务的绩效考核, 可以将关键指标考核体系、客户满意度和客户信息收集与反馈三大方面与薪酬挂钩, 进一步激发理财人员的业务积极性。

(三) 对于客户管理的建议

对于客户管理, 一方面理财服务机构应以客户需求为宗旨, 根据不同客户的价值观、产品需求和风险取向细分和定位客户群体, 实行差异化的个人理财服务。理财机构可将个人金融市场分为多个子市场, 针对不同客户群体, 结合不同理财目标, 设计出切合客户理财需求的理财产品与理财服务。以现有客户群为中心, 加大理财产品宣传力度, 做好相应的理财咨询服务, 不断壮大客户群。另一方面, 个人理财机构应针对客户具体情况, 科学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理财产品营销, 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理财服务。

(四) 对于理财产品种类的建议

首先, 加强个人理财主打品牌建设。国际上知名的金融机构都有为人熟知的个人理财品牌, 如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 花旗银行的“Citigold”。我国的个人理财机构应立足自身实际, 发挥比较优势, 精心培育并推广一款有特色的主打理财产品, 提高核心竞争力。其次, 个人理财产品应该在收益固定和风险较低的基础上, 加大对高风险金融市场投资组合产品的研发力度, 力求满足部分客户对于高风险投资产品的需求。最后, 理财机构应该加强整合理财产品和理财服务, 研发结构性挂钩产品, 用以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形势的不稳定性。

摘要:居民个人理财意识的增强和理财需求的增加, 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的个人理财业。文章通过比较中美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差异, 从金融政策、人才队伍建设、客户管理和产品种类四个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个人理财,中美差异,措施

参考文献

[1]屈庆, 刘阳.我国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和趋势——从监管规避到资产管理[J].银行家, 2012 (04) .

[2]吕幼鹏, 王日秋.中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比分析及发展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 2009 (04) .

移动增值业务的差异化经营 篇3

关键词:移动增值业务,差异化分析,差异化经营

新经济、新体制、新机遇、新挑战, 在无数个新的条件造就的崭新环境中, 各大电信运营商在新的市场格局下开始寻求新的竞争之道。竞争焦点也从近几年各自网络规模的扩张竞争, 转而延伸到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主体的业务和效益竞争。主动分析和挖掘市场、引导和培育客户、进一步强化增值服务的经营理念, 已成为当前运营商开展工作的出发点。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 增值业务的差异化经营日渐成为电信运营商杀出一条血路的新砝码。电信运营商都在思索;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 获取多业务的再度增值?如何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移动增值业务

一般来说, 移动增值业务是指承载在移动通信网络上, 除了最基本的业务——语音业务之外的其他附加值较高的业务, 也就是说是基于WAP、短消息 (SMS) 方式向GSM和CDMA手机用户提供内容和应用服务。具体来说, 移动增值业务面向个人用户提供通信、娱乐以及个性化的信息;面向集团用户提供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一) 移动增值业务的价值链

关于移动增值业务的价值链描述, 不同的咨询机构和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基于全球移动增值业务的开展情况, 我们认为未来的移动通信业务应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的有机组合:移动话音行业和多媒体/内容行业。然而二者的融合并不容易, 基于多媒体/内容的行业与基于技术的移动话音行业之间的融合会引发很多复杂的问题。总的看来移动增值业务价值链可以分成六个环节, 各环节的主要角色如下:

1、终端设备制造商主要负责开发和推广用户终端设备, 保证用户能够使用移动增值业务;未来的移动通信业务多样化必将引起移动终端设备种类的大大增加, 不同的业务不仅需要设备具有不同的功能, 而且不同终端对不同的移动增值业务应该有最优的选择。

2、网络设备制造商开发和提供网络设备使得网络能够传送移动增值业务;网络设备制造商主要为移动网络运营者提供包括空中接口、基础设施、路由器和交换机等设备构筑网络基础设施, 该领域的领先者还是原来活跃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生产厂家, 包括Nokia、Ericsson、Lucent、Siemens、Cisco、Nortel、Alcatel和Motorola等。

3、移动网络提供者确保移动传输网络的维护和运营;移动网络平台是基础, 而且这个领域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 因此传统的移动网络运营商仍将扮演主要的角色, 但未来的移动增值业务使得客户群发生变化, 因此需要注重提供和管理网络业务和保障网络业务质量。

4、内容收集者和生产者主要负责使得未来移动增值业务所需要的内容满足移动终端设备接口要求, 同时能够在移动网络上传送, 因此内容收集者和生产者不仅承担包装信息资源, 还负责移动增值业务创意的产生、组织和生产。

5、应用开发和提供者主要处理上一层运营商开发出来的内容并形成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适合在移动网络上传送的数据应用, 或者开发能够为终端用户增值的内容。

6、业务提供者能够进一步细分为技术业务提供者和商业业务提供者, 技术部分主要处理操作支撑业务 (计费、用户个性化等) , 商业部分主要处理业务市场开发工作 (分销渠道、品牌创立等) 。

很明显, 移动增值业务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角色的转换将变得更为复杂。作为两个价值链的融合, 未来移动增值业务的价值链会呈现出下列特点:各类运营者在发挥自身传统的角色优势情况下逐步渗入到新的角色中, 一方面为了保护原有的领地, 另一方面需要创造新的机遇;在不同的业务中, 各环节运营商的市场能力是不同的, 因此会出现部分运营商把自己定位为与自己原有的客户和供应商竞争对手的地位, 因此很多运营商在不同移动增值业务价值链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变动的。

(二) 移动增值业务的运营

移动通信网络越发达, 相应的市场越要细分, 提供的服务越需要全方位、个性化和多样化。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国家, 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 从城市到农村, 发展水平不同, 电信服务的需求也不同。根据不同的需求推出不同的服务, 能够给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增值服务带来巨大的空间, 而且这种差异也正是电信运营商能够为其提供特色服务的依据。

由于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通信物理网络, 用户的选择余地大了。由于市场细分及市场规模扩大, 各种网络之间出现了竞争, 电信经营的专业化分工更细, 在基础网络上从事增值服务成为竞争的重要条件, 这使得虚拟运营商的出现成为可能。移动虚拟网络运营是指没有自己网络的公司, 从网络运营商买来业务, 打上自己的商标提供电信服务。由于虚拟网络运营商的诞生, 出现了网络运营商之间、网络运营商与虚拟网络运营商、虚拟网络运营商之间共存互补及多重竞争的局面。移动网络运营商完全可以与一些有实力的虚拟运营商建立战略同盟, 利用他们的市场服务经验、服务网络改善自身形象, 稳定现有客户, 提高客户忠诚度, 开发新的国内外市场及客户群体。

二、移动增值业务经营

(一) 移动增值业务产品的差异化分析

最流行的移动增值业务产品分析方法就是BCG矩阵图, 该方法是由波士顿集团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 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发的。BCG矩阵将每一个产品标在一种二维的矩阵图上, 从而显示出能够提供高额的潜在收益的产品, 以及应该暂时放弃的产品。众所周知, 企业经营若要取得成功, 就必须拥有市场增长率和市场份额各不相同的产品组合。产品组合的构成取决于现金流量的平衡。

BCG矩阵如图1所示。BCG矩阵是用“市场增长率”这一指标来表示发展前景的, 是用“相对市场份额”这个指标来表示竞争力的。各项业务产品在BCG矩阵图上的位置是以业务在二维坐标上的坐标点为圆心画一个圆圈, 圆圈的大小表示企业每项业务产品的销售额。

通过对图1的分析, 可以掌控现有移动增值业务产品的现状, 根据不同的产品选取不同的经营策略, 并且可以根据图中的业务组合选择适合的投资策略或者重点营销业务产品, 也就是说, 不同的业务产品应有不同的营销策略。

(二) 增值业务的差异化经营

所谓差异化经营, 就是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 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对高价值用户 (即集团客户) 提供全面、体贴的服务内容, 通过多方服务渠道, 提供分档次及差异性服务;低端用户以简单而低成本的自助服务为主, 避免提供与高价值用户类似的高档客户服务;对于其他普通用户, 继续提供现有服务。差异化经营的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 在组织架构保证和人力资源保障的前提下, 通过产品细分和市场细分, 从产品、渠道和服务三方面实现差异化经营。

对于集团客户, 针对高中端不同的细分客户在产品、服务和渠道需求上的特点, 营销策略可以如表1所示。

对于低端用户, 可以提供避免占用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客户服务, 营销策略如表2所示。

三、经营总体思路和发展策略

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总体思路是:在市场细分、业务分析、用户区隔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定位和市场营销, 加强业务整合和对外合作, 实现“两个突破”和“两个创先”。

“两个突破”即营销思路突破和合作服务模式突破, 营销思路要突破价格战的营销;合作服务模式要突破运营商在产业链条上的传统位置。

“两个创先”即用户效用比创先和产品整合性创先。业务收入只是作为业务考核的一项指标, 用户质量决定业务发展的持续能力。要从了解用户入手, 以内容服务为主提高用户效用比。增值业务的发展与传统业务的发展是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关系, 产品定位的重点是提高产品的整合能力和粘性效应。

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策略是:以客户特性细分市场;做好产品线的远期规划、布局, 尤其是战略核心产品;以提高客户价值、提高用户忠诚度为原则, 开发盈利能力强的产品;对于收入核心产品, 追求最大化收入;对于忠诚度核心产品, 追求体现最大化客户价值, 增加用户转网成本。

四、总结

在通信市场经济日趋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 各大电信运营商在新的市场格局下开始寻求新的竞争之道。主动进行增值业务产品的差异化分析和率先确定增值业务产品的差异化经营战略已成为当前运营商开展工作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俞晓辉.中国联通增值业务调查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 2006.

[2]、孔晓波.移动增值业务商务模式的借鉴与创新[D].北京邮电大学, 2006.

[3]、蔡宇.移动增值业务的顾客价值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 2007.

[4]、林经和.中国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中间业务风险差异性 篇4

一、对商品销售收入确认差异

会计准则对商品销售收入确认计量以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为出发点。按照会计准则中的收入准则规定, 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

(1)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其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3) 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4) 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前两点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指若日后商品贬值或购货方造成商品损坏、报废等导致的损失;商品所有权上的报酬指未来使用或销售商品所产生的经济利益, 在计量上同时还要确定商品已失去所有权和控制权, 而非形式上有无转移商品所在场所。谨慎性原则体现在后两点上, 商品销售收入, 应按企业与购方货签定合同或双方协议交易金额来确认, 企业若不能确定销售价格或估计价款收回可能性不大, 那么收入不能确认。同时还要确定这项销售收入与之相配比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在这四个条件同时满足时, 才能确认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实现。

税法上对商品收入确认:税法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 强调形式而非实质。如在增值税以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 如果销售结算方式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不论货物是否发出, 确认收入均为收到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如果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则确认收入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无书面合同的或者有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 为货物发出的当天;销售应税劳务, 为提供劳务同时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可见税法强调收入实现的凭据不认可谨慎性原则, 并将该原则看成是产生避税的理由。

二、一般情况下销售退回业务

该类业务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 附销售退回条件销售收入

在销售发生时, 根据以往经验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 在发出商品时确认销售收入, 将退货部分预计为负债。

例:甲公司2010年3月1日销售一批商品500件, 每件售价1000元, 成本800元, 增值税率为17%。协议约定, 商品价款应于4月1日前支付, 在5月31日之前有退货权。商品已发出, 货款未收到, 根据以往经验估计退货率为15%。在5月1日实际退货50件。

而在税法上, 并不确认估计退货, 即在没有实际发生退货时, 不能扣除退货部分。预计负债期末的计税基础为零, 而账面价值为15 000元, 由此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5 000元, 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 000元,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5 000*25%=3 750

这时实际退货已经发生, 企业取得退货证明, 按税法规定允许扣除退货部分的增值税。因此企业调整应纳税所得额15 000元。由于预计负债账面价值为零, 计税基础还是零, 所以在5月1日需转回4月已确认的可抵扣差异15 000元。

(二) 销售时不能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

没有经验数据, 销售时不能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的应在售出商品后退货期满时确认收入。

三、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中涉及销售退回业务

这种业务通常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或资产负债表日以前实现的销售, 在资产负债表日后退回。分为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前的销售退回与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后的销售退回。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应用指南处理这类业务。

例: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适用增值税率17%, 所得税率25%。在2009年9月1日销售给乙公司一批商品, 售价为500 000元, 成本为300 000元。款项一直未收到。2010年2月1日, 甲公司收到对方通知, 因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而要求全部退货。2010年2月25日收到乙公司退回产品并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甲公司于2009年年末提取了5%的坏账准备, 2009年年报在2010年4月25日批准报出, 所得税汇算清缴日为2010年3月10日。

由于销售退回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前, 因此应调减2009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200 000 (500 000-300 000) 及所得税费用:

由于坏账准备已冲销, 2009年年末根据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也应冲销:

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500 000-300 000-29 250-50 000+7 312.5=128 062.5, 将其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

若该类业务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的2010年3月20日, 由于2009年的汇算清缴已结束, 应作为2010的纳税调整事项, 2009年形成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00 000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做如下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协会.税法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中间业务风险差异性 篇5

所谓应收账款的抵借, 就是持有应收账款的企业与信贷公司签订担保借款合同, 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 企业在规定期限内以一定额度为限借用资金。担保借款合同一般应规定如下内容:1.借款限额。借款限额以应收账款金额的一定比例计算, 比例的大小根据客户信誉和财务状况而定, 美国通常为75%-95%不等, 我国通常为30%-80%不等。借款限额以外的应收账款部分主要用来应付销货折扣、销货退回、销货折让等影响应收账款收回的因素。2.借款利息。3借款期限。应收账款的抵借, 不改变应收账款的所有权。借款的时候可以开出票据承诺借款义务, 也可以不开票据。

对于应收账款抵借业务, 会计上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专门设置“抵借应收账款”科目, 核算用于抵借的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 并在资产负债表日将其列示于表内单独反映。二是将抵借的应收账款进行表外披露, 资产负债表上仍然以应收账款项目反映。美国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 我国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

(一) 美国会计处理方法

将应收账款抵借时, 按抵借的应收账款的金额, 借记“抵借应收账款”科目, 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取得借款时, 按借款金额借记“现金”科目, 贷记“应付信贷公司款”或“应付票据”科目。收到抵借的应收账款时, 借记“现金”科目, 贷记“抵借应收账款”科目, 同时按归还信贷公司的借款本金, 借记“应付信贷公司款”科目或“应付票据”科目, 按支付的利息借记“利息费用”科目, 按支付的本息合计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二) 我国会计处理方法

将应收账款抵借时, 会计上不作处理, 只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将抵借的应收账款进行表外披露。取得借款时, 按借款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短期借款”或“应付票据”科目。收到抵借的应收账款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同时按归还信贷公司的借款本金借记“短期借款”科目或“应付票据”科目, 按支付的利息借记“财务费用”科目, 按支付的本息合计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1:1.2008年5月16日, 某公司将应收账款100 000元作为抵押品, 向某信贷公司取得80%借款。该公司对应收账款采用总价法核算。

(1) 美国处理:

若借款时没有开出票据:

(2) 我国处理:

2.2008年6月20日收回现款90 000元, 发生销货折让10 000元。

(1) 美国处理:

(2) 我国处理: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发生的销货折让10 000元是含税价, 因此不含税价款8 547元, 增值税1 453元。

3.归还信贷公司借款80 000元, 并按日利率0.03%支付利息840元。

根据借款时是否开出票据, 作如下会计处理:

(1) 美国处理:

(2) 我国处理:

二、应收账款的让售

应收账款让售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出让给信贷公司, 由信贷公司直接向客户收账的一种交易行为。企业采用应收账款让售方式取得资金时, 应该与信贷公司签订应收账款让售合同。让售合同主要规定以下事项:信贷公司手续费、信贷公司的扣存款。美国应收账款的让售分为有追索权的让售和无追索权的让售, 我国只有无追索权的让售。

(一) 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让售

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让售是指在销货公司出让应收账款以后, 如果客户不能付款, 那么出让账款公司应该退回原来款项, 信用风险由出让方承担。关于这种业务有两种处理观点, 一是借款的观点, 另一种是出售的观点。到底采用哪一种观点, 关键是看应收账款的让售业务是否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出让账款公司放弃对账款未来经济利益的控制权;二是出让公司的义务能根据有追索权的条款进行合理的估计;三是受让账款的信贷公司不能要求出让公司再买回应收账款。如果满足, 将应收账款的让售按出售的观点处理, 并确认出售损益。如果不能满足, 则作为借款处理, 并通过“让售应收账款负债”科目核算。

例2:1.2008年5月1日, 某公司将应收账款10 000元出售给信贷公司, 并按应收账款的2%计算手续费, 按应收账款的10%计算扣存款。

让售手续费=10 000×2%=200 (元) ;扣存款=10 000×10%=1 000 (元) ;出售所得=10 000-200-1 000=8 800 (元) 。

(1) 按出售观点处理:

(2) 按借款观点处理:

2.2008年5月16日收回账款, 发生销货折让700元。

(1) 按出售观点处理:

(2) 按借款观点处理:

3.2008年5月31日, 信贷公司退还多余的扣存款300元。

(1) 按出售观点处理:

(2) 按借款观点处理:

(二) 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让售

所谓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的让售, 指的是应收账款出售给信贷公司以后, 由信贷公司负责向客户收取款项。如果届时款项不能收回, 信贷公司也不能再向企业追回款项。

美国会计处理方法:将应收账款让售时, 按让售的应收账款的金额, 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取得借款时, 按借款金额借记“现金”科目, 按支付的手续费借记“让售应收账款损失”科目, 按计算的扣存款借记“应收信贷公司扣存款”科目。

我国会计处理方法:将应收账款让售时, 按让售的应收账款的金额, 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取得借款时, 按借款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按支付的手续费借记“财务费用”科目, 按计算的扣存款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

例3:2008年5月1日某公司将应收账款10 000元出售给信贷公司, 并按应收账款的2%计算手续费, 按应收账款的10%计算扣存款。

(1) 美国处理:

(2) 我国处理:

2.2008年5月6日信贷公司收回账款, 发生销货折让700元。

(1) 美国处理:

(2) 我国处理:

3.2008年5月31日, 信贷公司退还多余的扣存款300元。

(1) 美国处理:

(2) 我国处理:

三、结论

通过比较中美关于应收账款融资会计处理的方法, 可以看出两国对于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异:

一是关于应收账款的抵借。美国对抵借的应收账款采用专门的账户进行反映, 与普通的应收账款相区别, 对于应收账款的抵借业务的核算更为细致。我国则采用表外披露的方式进行较为简单的核算。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未来应收账款抵借业务大量增加的情况下, 我国也应对其进行细致核算, 并借鉴美国的处理方法, 单设账户进行反映。

二是关于应收账款的让售。美国的应收账款让售可以具有追索权, 我国规定应收账款的让售不具有追索权, 笔者认为不具有追索权更符合“让售”的本质。另外, 对于不具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的让售, 在让售时发生的有关费用, 美国确认为让售利得或损失, 这种处理更符合销售业务的形式。我国对让售发生的有关费用确认为“财务费用”, 这一处理虽不符合销售业务的形式, 但却符合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业务的本质, 可以说是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中间业务风险差异性 篇6

关键词:股权投资,会计,税务处理,投资损益

对我国会计制度和税务制度进行分析可知,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对于企业而言,其不仅需要以国家会计准则为标准对其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计量和确认,而且还需要以税法制度为依据,对其所得税进行计算和申报缴纳。因此,如何在准确把握股权投资概念的基础上,弄清二者在股权投资业务中的差异,进而帮助企业有效降低纳税成本并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企业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股权投资概述

股权投资是指以投资的手段获取被投资单位的股份,具体来说就是企业或个人所购买的其他企业的股票、无形资产和货币资金,股权投资的目的均是为了获取企业或个人最大的经济利益[1]。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是对股权投资业务进行规范和约束的重要方式,对于股权投资业务的顺利、高效开展具有直接影响,对二者的差异分析如下。

2股权投资收益的差异

2. 1股权投资收益会计处理

对会计制度进行分析可知,其将股权投资的收益划分为两部分,分别为持有收益和处置收益,而企业或个人的短期股权投资收益则主要指处置收益,其长期投资收益既包括了处置收益,也包括了持有收益。首先,对股权投资收益的成本法进行分析。成本核算法是投资企业以被投资企业的现金股利或实际分配利润为依据,对其股权的当期投资收益进行核算,但此部分投资收益仅局限于被投资企业在获取投资后所获得的纯利润分配额累计数值,对于被投资企业本身的现金股利或是分配利润一旦超出这一累计数值,则需要将超出部分以投资资本回收进行处理。其次,对股权投资收益的权益核算法进行分析。在权益核算法方面,当投资企业获取投资股权后,需要对被投资企业的纯利或纯亏损进行分配或承担,并将所分配的利润或亏损的金额纳入企业当期投资损益当中,同时,根据投资损益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2]。

2. 2股权投资收益税务处理

对我国税法制度进行分析可知,股权投资的持有收益是应纳入到股权投资核算当中的,同时,将股权投资的处置收益都纳入到其损失或是转让所得当中。由于持有收益与处置收益的税率不同,故税法对二者的处理方式也具有较大差异。当被投资方对向其投资的企业产生的分配支出额超出被投资方尚未分配的利润时,抑或是其累计盈利剩余数值的公积比投资企业所担负的股权投资成本少时,应将分配支出额作为资本回收进行处理,并将超出投资企业所花投资成本的分配支出额作为企业股权转让过程中的所获利益[3]。

综上,对会计与税务处理在股权投资业务中的差异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会计制度将投资企业短期的股权投资收益进行了规定,即转让收益和损失收益,在税法方面,转让收益与持有收益则分别作为股权投资损失( 转让) 和股权投资核算资本纳入账目。其次,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在借助成本核算法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收益进行计算时,并未产生较大差异,而采用权益和算法计算投资收益时,却存在较大区别,对会计制度进行分析可知,其要求企业需要在其会计年度末期以所享有的被投资方达到的利润份额对投资企业自身当年的投资收益进行明确。而税法制度却规定被投资方在进行会计利润分配过程中,便可对股权投资的损益予以计算和说明,而非会计年末。

3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差异

3. 1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会计处理

由会计制度可知,当企业的股权投资是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时,则必须以非货币所换资产的账面价值同企业应支付的系列税费进行做和,共同作为初始阶段投资企业的股权投资成本。若存在补价需要,则需按非货币换出的股权资产账面价值与企业已明确的所得收益和系列支付费用进行做和, 而后再扣除补价后的剩余金额方是企业初始的股权投资成本。

3. 2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税务处理

税法规定,企业以相关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股权投资时, 若存在企业法人代表以企业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向被投资方购买股票的情况,则应在进行股权投资交易时,对股权资产进行分解,进而形成投资项目所得税与非货币性资产。此外, 还需按照税法规定对股权投资资产转让的所得或是亏损收益予以明确。

综上,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会计处理和税法处理的差异表现为二者对股权投资成本的计算方面,其中,基于会计制度下的股权投资成本的计算大都以投资企业所获股权的账面价值为主,而基于税法下的股权投资成本大都以股权的公允价值为主。还需说明的是,在税法制度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交易时,必须以计算的方式对其投资转让的 损益进行确定,而在会计制度下,只有在企业获得补价时才会对企业的投资损益进行确定[4]。

4短期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跌价损失处理

4. 1短期跌价损失处理

对于投资企业而言,若其期末短期股权的投资成本始终处于市价以上水平,则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计提短期投资跌价损失,由此导致企业的投资收益便会相应减少,而同投资收益所对应的当期会计利润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在税法制度方面,纳税人计提短期投资跌价的准备金并不能够从投资企业的应纳税额中完全扣除,由此可知,纵使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会使得投资企业的当期利润发生亏损,但在调整纳税时,纳税所得资金也不能够从该部分亏损的投资收益中扣除,而应在其基础上,从投资企业的应纳税税额中继续扣除。

4. 2长期股权投资转让处理

根据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在进行转让时,应将所收的处理收入同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共同计入到损益的税费差额当中,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而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除了包括损益的税费差额外,还应包括已被确认的应收股利。长期股权投资转让的税务处理,应先计算企业所收的处理收入与税法规定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间的差值,并从中将计入损益的税费予以扣除,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转让损益。对于投资企业而言,其在转让长期股权投资损失时,可将其在税前予以去除,但所去除的投资损失金额也存在年度限制,即处置或转让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金额不能超过投资企业该年度股权投资转让和收益的所得,一旦超出,则将超出部分结转到次年纳税,并予以扣除。

5结论

本文通过对股权投资的概念进行阐述,进而从股权投资收益、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以及短期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跌价与转让的处理等方面对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的差异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制度的股权投资业务具有较大差异,未来还需加大对股权投资的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分析,从而为降低企业纳税成本,并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栾红莲,陈昌明,臧金祥.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差异[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2):52-54.

[2]隋欣.对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1,10(5):32-34.

[3]吴锁庚.成本法核算股权投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3(12):240.

中间业务风险差异性 篇7

(一)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实施条例

所得税条例按照法人所得税制进行视同销售判定, 对于同一法人实体内部的货物转移, 如管理部门间、分公司间、在建工程等不作为视同销售行为, 自然该经济行为也不涉及企业所得税核算。

但是在非货币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中, 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法, 都将资产交换行为视同销售而计算税款。

会计准则的规定, 却与税法有所差异:在非货币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中, 资产交换行为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 会计上确认损益, 视同销售收入处理, 与税法一致;如果资产交换行为不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时, 会计上不按销售收入处理, 不确认损益, 此时与税法的规定产生差异, 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二) 会计准则与增值税暂行条例

会计准则与增值税暂行条例对于视同销售的差异可以总结为, 增值税的规定更为宽泛, 不仅包括经济行为发生了资产增值性质外, 除了偿债行为外, 资产发生了经济实体间的转移, 为了保证增值税税源的目的, 考虑税收监管的困难, 无论资产是否产生增值额, 也不管货物的来源如何, 均要进行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其中如将外购的货物用于在建工程、职工福利等没有增值性质的经济行为, 要进行进项税额转出。

(三) 所得税实施条例与增值税暂行条例

在视同销售行为判定上, 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有一定的差别, 表现在:

1、在视同销售行为上, 增值税不仅考虑货物的用途, 而且还要考察货物的来源;所得税并不考虑货物的来源吗, 只针对货物的用途。

2、增值税法对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货物在机构间的转移用于销售的, 要作为视同销售处理, 而企业所得税对于货物在同一法人内部件的转移, 如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分公司、总机构之间的相互转移货物等, 都不作为视同销售处理。

3、企业所得税中, 货物、劳务、财务用于偿债的, 应当视同销售处理, 而增值税并没有此类规定。

4、增值税法规定上, 无论货物是自产还是外购的, 也无论货物对外投资还是非货币资产交换, 都要采用公允价值计算其销项税额。跟企业所得税相比, 增值税视同销售的外延要宽泛很多。

5、具体核算上看, 增值税按照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 所得税则是在年终进行汇算清缴时, 进行纳税调整, 按照税法规定, 进行一定比例的准予扣除。

二、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分析

(一) 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这种视同销售行为, 与一般销售行为没有差别, 委托方再收到代销清单时, 确认收入, 结转成本。会计处理如下:

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或存货等

(二) 销售代销货物

这里要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视同买断方式, 一种是收取手续费方式。

1、视同买断方式

会计核算为:

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或存货等

2、收取手续费方式

在收取手续费的方式下, 委托方与受托方签订协议, 不得随意改变售价, 委托方按照协议规定, 按一定比例向受托方支付代销手续费, 该手续费即为劳务费用, 该劳务费用 (手续费) 才是受托方的经济利益, 对受托方讲, 销售代销商品, 不确认收入和不结转成本, 将销售收入作为对委托方的负债。只有手续费得到确认时, 才能确认销售收入。

(三) 将货物移送非同一县 (市) 其他机构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设有两个以上机构 (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将货物移送给其他机构用于销售, 应当视同销售, 按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

但是在会计上, 这种企业内部货物转移业务, 是不应该确认收入的。在税收实务中, 由于两个机构以属地原则向各自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属于两个纳税主体, 因此这种异地销售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后:第一是对购货方开具发票;第二是收取购货方的货款时, 转移货物方要确认收入并计算销项税额。如果不满足这两个条件, 要由两个机构同属的总机构缴纳增值税。

税务会计核算为:

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四) 将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这里要分为两种情况:

1、将委托加工收回的货物或自产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如管理部门、在建工程、非生产机构、用于馈赠或提供劳务、赞助等增值税非应税项目, 由于控制权、所有权还没有发生转移, 相关的风险和收益也没有发生转移, 因此不能确认为收入, 只能按照税法规定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 同时结转成本。

会计核算为:

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库存商品 (账面价值)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2、如果是外购的货物用于在建工程等, 这种情况企业应当将外购货物已抵扣的进项税额转出, 同时结转货物的成本:

会计核算为:

借记在建工程 (或管理费用、开发支出等) ;贷记库存商品;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五)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的增加就是将货物转移出去为了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其实质符合收入确认原则, 应当确认为收入。会计准则规定, 如果投资是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时发生, 会计上就要视同销售处理:

会计核算为: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

但是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由于属于企业内部间的资产转移, 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 所以不确认收入, 但是按照增值税法规定, 这种情形是要视同销售处理的, 所以只能按照成本予以转账, 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销项税额, 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成本。

会计核算为: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库存商品;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六)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这种情形下, 虽然并没有直接的现金流入发生, 但是商品的所有权、风险与报酬都已经转移到了投资者和股东身上, 这与将货物出售给投资者和股东, 并没有实质区别, 因此符合销售收入确认的条件, 应当视同销售收入进行处理, 按照货物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

会计核算为:

借记应付股利;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

(七)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1、用于集体福利时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时, 所有权、控制权没有发生转移, 而且相关的收益和风险也没有发生转移, 而且在用于集体福利时, 一般要低于市场价格进行资产转移, 这时是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的, 也不能结转其成本。

会计核算为:

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库存商品 (账面价值)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2、用于个人消费时

这种对外转移资产的行为, 虽然对企业职工, 但是相当于以资产的形式支付其薪酬, 无论是货币资产还是非货币资产在转以后都变成了职工的私有财产, 相应的所有权或控制权也发生了转移。这种行为使企业的机会成本减少, 相当于有经济利益的流入和企业债务的减少。这种经济行为是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的。

会计核算为:

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

(八)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将自产、购买到、委托加工的货物无偿赠送给他人, 既不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负债减少, 也不回使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 也没有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所以不能确认为收入, 只能结转成本。

会计核算为:

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库存商品 (账面价值)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三、建议

会计人员应当明确概念, 加强会计和税法理论知识学习;熟悉业务, 增加实践经验;增强业务能力, 加强职业判断, 才能更好地掌握销售业务中会计实务与税务处理的异同。

摘要:本文介绍了会计制度和税务法规对视同销售行为的相关规定, 分析了会计制度和税务法规在视同销售规定上的理念差异, 分析了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 最后提出企业会计人员应该如何更好地应对会计准则与税务处理间的不同规定。

关键词:视同销售,增值税,所得税

参考文献

[1]王惠.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及税务处理[J].中国科技纵横, 2009, 12

[2]李忠瑞, 郭怡.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J].商场现代化, 2010, 20

上一篇:高血压患者综合治疗论文下一篇:科技传播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