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风险管理

2024-05-26

业务风险管理(精选12篇)

业务风险管理 篇1

1 全业务运营下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前些年中国电信业重组已经把三大运营商带入全业务运营的时代, 形成了三大运营商在固网和移动网领域进行全业务竞争局面。运营商在获得新业务牌照以后, 已成为新业务市场竞争的积极进取力量。

除了技术本身, 业务创新是电信业的关键, 是全业务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业务创新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这就需要运营商需具备创新性的业务支撑手段和业务运营策略, 以满足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客观需求。在基础网络、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各个领域, 对于各大运营商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是运营商业务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运营商面向政企客户的重要业务支撑平台之一。为了适应全业务运营发展的需要, 目前主流运营商采用集团-省两级架构来部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向政企客户提供通信、信息和行业等应用, 实现基于固网/移动网/互联网/融合的信息化应用与行业解决方案的接入与管理、合作伙伴管理、能力的接入与管理和客户一站式服务等功能。全业务运营下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管理子系统和能力接入子系统可在物理上进行分离。其中,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管理子系统与周边IT支撑系统 (营业厅、网厅和计费结算等) 和业务平台等进行对接, 实现对业务、能力和SI等的管理, 向客户提供统一的业务展现、推广、体验和使用。能力接入子系统主要实现协议适配和封装、业务解析和路由等功能, 可接入固定、移动、互联网和融合的能力, 对底层的通信能力进行屏蔽, 开放能力供电信运营商自有产品或者SI产品进行能力的调用。

全业务的运营必然对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提出新需求, 本文将从业务需求的角度出发, 对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所支持的业务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使得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得以快速、方便地为客户/用户提供服务。

2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模式

2.1 业务分类模式

为了方便对业务进行管理,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进行分类。

根据业务所调用的能力, 可分为移动类业务、互联网类业务、固网类业务和融合类业务。移动类业务主要调用移动通信能力 (包括:SMS、MMS、LCS和WAP等) , 例如行业短信业务;互联网类业务主要调用互联网能力 (包括:通讯录、Presence/IM和身份认证等) , 例如在线身份认业务;固网类产品主要调用固网通信能力 (包括:点击会议、CTD、网络传真、固网彩铃和视频等) , 例如网络传真业务;融合类业务混合调用固网通信能力、移动通信能力及互联网能力, 例如综合办公业务。

根据业务的实施方式, 可分为集团级业务和省级业务。集团级业务由集团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接入和管理, 省级业务由省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接入和管理。

2.2 业务定购模式

当今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需适应“无处不在”时代特征, 为客户/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业务定购渠道, 除了传统的营业厅, 还应向客户/用户提供网厅/掌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网站和短信等业务定购的互联网渠道, 帮助客户/用户方便、快捷的实现业务定购。

企业客户是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主要客户, 具有企业客户 (以下简称客户) -企业客户成员 (即个人, 以下简称用户) 的两层结构特性, 根据企业客户和用户与业务的不同定购关系,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定购模式分为:

(1) 客户用户双定购。业务的使用一般涉及到运营商的码号资源 (例如手机号码) 。客户定购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上的业务, 完成受理开通后, 各用户需再次定购的行业应用。用户定购此类行业应用时, 需得到客户的授权。

(2) 客户单定购。业务的使用一般不涉及到运营商的码号资源, 仅需由客户定购, 完成受理开通后用户无需再定购业务。例如企业邮箱业务, 企业定购该业务后, 直接分配企业邮箱账号给企业用户使用, 无需用户再定购该业务。

(3) 用户单定购。业务由个人用户进行直接定购使用, 不需客户授权。

(4) 不同的业务, 其定购生效时间也各不相同, 大致上可分为:

(5) 业务定购报竣, 使用即时生效。功能费按天计算, 当天免费, 第二天开始计费;当天定购, 当天退定, 当天免计费。

(6) 业务定购报竣, 使用即时生效。功能费按半月计算, 当半月免费, 下个半月开始计费;当半月定购, 当半月退定, 当半月免计费。

(8) 业务定购报竣, 使用即时生效。功能费按月计算, 报竣当月免费, 下月开始计费;当月定购, 当月退定, 当月免计费。

2.3 业务使用模式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支持用户通过WEB模式和客户端模式进行业务使用。

用户通过Web方式使用。用户通过Web方式登录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使用产品,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负责用户认证鉴权, 并实现与产品平台的单点登录。

用户通过客户端方式使用。用户通过登录产品客户端软件使用产品,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负责用户认证, 使用界面由产品平台负责。

2.4 业务计费模式

在全业务运营环境下, 运营商需对竞争手段和差异化营销等方面进行创新能力, 尽量避免单一的价格战带来的损失甚至是双输局面, 要求运营商具有良好的业务计费支撑能力, 这对于运营商市场的拓展无疑是有利的。为此,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要满足全业务竞争的需要, 提供对市场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业务计费模式, 为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上加载的各个不同业务在资费类型、资费策略、计费对象和支付方式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支撑, 业务计费模式并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改进和调整。

2.4.1 业务资费类型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资费构成一般包括:一次性费用、功能费、通信费和信息费。

(1) 一次性费用:是在业务定购时收取的一次性费用, 例如:车载终端的安装费。

(2) 功能费:是业务按照固定周期频率产生的固定费用, 如:月租费。功能费需实现按月、按半月或按天计费。

(3) 通信费:用户使用了占用运营商网络资源的通信服务而产生的费用需要缴纳的费用, 如:短信、彩信、WAP和3G流量等服务。

(4) 信息费:指用户使用合作伙伴提供的信息服务而产生的费用。如:一首歌曲的信息费。

2.4.2 业务资费策略

为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需要能够快速方便地提供各种灵活的资费策略吸引用户, 支持业务捆绑以及多业务捆绑后各种优惠等, 可根据不同的业务制订出不同的计费策略, 计费策略包括:

(1) 按时间长度的计费策略。例如:包年/包月/包天 (在一年/月/天的时间任意使用) 、包时长 (可使用特定长的时间, 超过的时间另行计费) 和按时长 (使用特定的单价对时间长度进行计费) 等等。

(2) 按次数的计费策略。例如:包次数 (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使用特定的次数, 超过的次数另行计费) 和按次数 (使用特定的单价对次数进行计费) 等等。

(3) 按流量的计费策略。例如:包流量 (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使用特定的流量, 超过的流量另行计费) 和按流量 (使用特定的单价对流量大小进行计费) 等等。

(4) 组合计费策略。例如:包年/包月按时长 (除了按年/月收取固定费用外, 还对使用时长进行收费) 、包年/包月按次 (除了按年/月收取固定费用外, 还对使用次数进行收费) 、包年/包月按流量 (除了按年/月收取固定费用外, 还对使用流量进行收费) 等等。

(5) 不均衡的资费策略。例如:分时段按时长 (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内使用不同的单价对时长进行计费) 、分时段按次 (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内使用不同的单价对次数进行计费) 、分时段按流量 (在不同的流量区间内使用不同的单价对流量进行计费) 、分数量按次数 (在不同的数量区间内使用不同的单价对次数进行计费。例如, 数量在10000条之内的短信通信费是0.1元/条, 数量在10000~20000条之内的短信通信费是0.08元/条) 、分数量按流量 (在不同的数量区间内使用不同的单价对流量进行计费) 等等。

2.4.3 业务计费对象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业务资费结构中, 一次性费用一般都是在业务受理开通时支付, 其他费用根据业务使用情况进行计费。其中, 上行通信费一般计到个人用户、由个人用户支付, 下行通信费一般计到企业客户、由企业客户支付;而功能费和信息费, 则既可以计到个人用户、由个人用户支付, 也可以计到企业客户、由企业客户支付。所以,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计费对象有几种情况:

(1) 业务费用由个人全部支付。

(2) 业务费用由企业全部支付。

(3) 业务费用部分由个人支付、部分由企业支付。

2.4.4 业务支付方式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支付模式分为预付费和后付费。

对于预付费, 可以为电信运营商更有效的规避风险、带来更高的收益、更有效的吸引客户和降低综合成本, 是移动业务的重要付费方式, 支持互联网经营, 符合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需要, 符合产业的发展趋势。要求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与在线支付系统实现对接, 为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提供预付费的充值和扣费等功能。

对于后付费, 根据业务受理地和业务收费地的不同, 对应于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集团-省两级架构, 可分为:

(1) 集团一点受理、集团一点收费。集团公司一点受理客户业务开通, 集团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生成计费清单, 由集团公司负责向客户收费。

(2) 集团一点受理、代理省收费。集团一点受理客户业务开通, 集团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生成计费清单, 由集团公司指定的代理省向客户收费。

(3) 集团受理、分省收费。集团一点受理客户业务开通, 集团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生成计费清单, 各省向本省客户收费。

(4) 省受理、省收费。各省受理省内客户业务开通, 集团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生成计费清单, 各省负责向本省客户收费。

2.5 业务结算模式

2.5.1 合作伙伴结算

加载到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 如果是运营商自有的业务, 无需与合作伙伴 (即SI) 进行分成结算;如果是合作伙伴的业务, 则需与合作伙伴进行一点结算。在业务资费结构中, 参与合作伙伴结算的资费主要是功能费和信息费, 而通信费是业务使用过程中占用运营商网络资源而产生的费用, 一般不与合作伙伴进行结算。

合作伙伴的结算值包括按比例结算、按固定值结算、分阶梯按比例结算和分阶梯按固定值结算。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合作伙伴结算需支持:

(1) 不同SI有不同的结算规则。

(2) 不同产品/销售品有不同结算规则。

(3) 不同费用类型有不同的结算规则。

(4) 多SI结算。

(5) 同一个SI的结算单合并。

2.5.2 省间分摊结算

对于采用集团-省两级架构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在集团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加载的SI业务, 可实现“一点接入、全网服务”, 集团和各省的客户都可以进行业务定购使用。其中, 各省业务收入需要按照SI结算规则上缴集团公司, 用于集团公司与SI的一点结算, 各省上缴集团的业务收入数据形成省间分摊结算表 (各省上缴集团) ;而集团公司向客户直接收取的业务费用, 由于财务上的需要, 可能需要集团公司把该业务收入下拨到各省, 下拨给各省的业务收入数据形成省间分摊结算表 (集团下拨各省) 。省间分摊结算的资金流向如图2所示:

2.5.3 业务能力开放模式

根据业务发展需求,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接入各种各样的能力, 包括:

运营商自有能力。例如:短信、彩信、定位、WAP PUSH、网络传真、点击会议和点击拨号等等;

第三方能力。例如:Map、即时通信和通讯录能力等等。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对接入的各种能力, 采用统一的能力开放接口开放给各方使用者进行能力调用。能力的使用者包括运营商、客户、SI和主导型合作伙伴等等。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能力开放如下图3所示。

3 结束语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是电信运营商业务网络中至关重要的平台, 可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产品。全业务的运营必然对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提出新需求, 其支撑的业务模式也变得更加复杂, 使得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得以快速、方便地为客户/用户提供服务, 以满足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客观需求。

摘要:全业务运营下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实现基于固网/移动网/互联网/融合的信息化应用与行业解决方案的接入与管理、合作伙伴管理、能力的接入与管理和客户一站式服务等功能。从业务分类、业务定购、业务使用、业务计费、业务结算和业务能力开放等方面对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定购,计费,结算,能力开放

业务风险管理 篇2

为促进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业务快速、稳步发展,不断提高集团战略业务项目品质,为集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加强中心上与集团、下与各子公司之间的业务沟通与配合;更好的开拓、发挥集团与各子公司的人脉资源,激发集团全体员工积极性;规范和强化中心内部管理、标准化战略业务拓展方式方法以及运作流程,完善和规范项目从信息收集到项目落地实施这一整个过程。特制定本业务管理规范。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全体员工必须认真理解,严格遵守。

第一章中心内部管理

一、中心岗位定编

(一)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暂定岗位5个,定编7人,其中分别为:总经理、副总经理、业务部长各1名、业务经理3名、造价员1名。

(二)岗位职责

1、业务经理岗位职责:(1)负责项目信息的搜集工作。(2)负责中心资料的归档工作。

(3)负责部分标书的拟制,以及编写具体项目的可行性报告。(4)负责项目投标相关具体业务的经办。(5)完成相关项目实地考察、会议组织工作。(6)完成主要客户的定期回访和拜访。(7)负责参与总经理、副总经理对外接待。(8)完成资金借、挂手续以及报账工作(9)完成领导安排的临时工作。

2、造价员工作职责:

(1)负责具体工程项目的造价、预算核算。(2)负责部分标书的拟制。

(3)负责项目的实地考察,结合实际协助编写项目可行性报告。(4)负责项目造价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5)负责协助业务部部长做好中心内部建设。(6)完成领导安排的临时工作。

3、业务部部长岗位职责:(1)中心人员日常管理工作。(2)完成资质收集整理工作。

(3)完成工作计划的草拟、检查和考核工作。(4)完成项目信息收集工作。(5)完成比选投标工作。(6)完成集团内部协调工作。(7)完成文稿起草工作。(8)完成中心全员工作提醒。

(9)协助总经理、副总经理完成对外接待。(10)完成领导安排的临时工作。

4、副总经理岗位职责:(1)负责对外业务拓展工作。

(2)负责项目信息收集、判定、评审工作。(3)负责中心管理相关签字、审批工作。(4)负责工作进度开展及时汇报。(5)负责中心全体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工作。

5、总经理岗位职责:

主持战略业务拓展中心的全面工作。

二、薪酬体系

为了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工作的有效开展,暂定中心岗位薪酬标准:

(一)以下薪酬标准只针对中心业务经理、业务部长;中心总经理、副总经理薪酬标准由集团总部评定。

(二)薪酬组成:基本工资+岗位补贴+项目奖金

1、业务经理、业务部长基本工资部分纳入集团薪酬制度统一进行管理和评定。

2、中心业务全员拓展,奖金的发放按照项目的规模大小进行合理分配。

3、奖金的发放,按照《战略业务拓展中心奖励细则》上报奖励。

4、中心副总经理、总经理在奖金按劳分配上,把握参与人员人人有奖,其分配金额比例向全程经办人倾斜。

三、计划工作管理

(一)由业务部部长负责每周组织一次周工作汇报会,全员对本周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对工作开展过程中遇见的瓶颈、需要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协助的进行汇报、请示。

(二)由中心总经理负责每月,组织中心人员,召开一次总经理办公会,会上对上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本月工作进行计划。对月度工作未完成的提出考核意见,对上月工作完成出色的给予表扬或奖励。

(三)由中心总经理负责每2个月组织召开一次中心工作开展汇报会,并邀请董事长以及集团领导参加。会上对中心近期的管理工作、队伍建设、项目落地、项目跟踪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并根据集团总经理、董事长的指示拟定后期工作计划,该会议可以与当月月度总经理办公会重叠。

第二章 业务协调管理

一、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接待管理:

1、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的对外接待的审批、对口责任部门的组织以及接待等级的界定等参照兴事发集行字〔2016〕16号《外来人员参观接待管理办法》、兴事发集行字〔2016〕70号《集团一级接待实施方案(草案)》和集团行政部下发的《参加对外接待和外部会议的规定(试行)》相关制度内容执行,不另做要求。

2、中心业务接待,必须把握先请示后接待的基本原则,否者接待所产生的一切费用不予报销。

3、战略业务拓展中心对外部企业的接待均要求做好记录,并对参观企业的合作意向、企业业界拥有资质以及对接人信息进行登记,并对来访的领导建立《接待登记表》。

4、在日常接待工作完成后,接待责任领导对单次接待的不足之处以及整改措施在《接待审批表》上详细记录,同时对本次接待进行打分: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5、因中心员工在参加对外接待过程中的疏忽,导致本次接待失败的,视情况由总经理提出考核意见,并责令整改。

二、业务培训

每季度由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总经理牵头,对中心全体员工进行不少于一次《商务接待礼仪培训》或《招投标专业业务培训》或《施工造价相关知识培训》等其他培训。《接待审批表》《接待登记表》

第三章项目运营管理

一、招投标信息的来源:

(一)媒体信息主要来源: 电视、广播、报纸、招投标网站、大型企事业单位官网是中心收集项目信息的主要来源。

中心业务部负责制作《招投标网络资源库》,并每日安排专人对各大媒体进行细致浏览,搜寻四川行政管辖区域范围内的招投标信息,并对项目招标信息初步分析信息(资质要求、项目规模、资金来源、监理/施工单位、政府部门、项目前期债务情况、履约情况等)。对我集团下属满足其要求的信息的,视为“有价值信息”,对其进行详细登记;同时对项目金额较大(规模金额大于300万元的),而我集团下属企业无法满足其资质要求的信息,同样视为“有价值信息”,以上信息登记完成后两日内大概摸清项目情况,并将项目情况口头向中心总经理汇报,初步征求意见。《企业资质信息收集登记表》《有价值项目信息收集登记表》

(二)资源的运用:

中心全员合理运用集团内部资源以及个人外部资源,搜集各方面的招投标信息,信息确定后应立即对项目的真实性进行实地考证,确认项目真实性且我集团满足其条件后,视该信息为有价值信息,进行登记。

利用个人资源,获取相关招标表信息,且该项目最终中标成功的,视情况参照《战略业务拓展中心奖励细则》给予信息提供人员额外奖励,以资鼓励。

二、项目的分类

以上有价值信息获取后,要立即根据项目性质按照项目的类别,以及所涉及到的行业对项目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九类: 房产开发、棚户区改造、钢结构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公路建设工程、水利建设工程、桥梁修建工程、市政项目、园林景观、安防工程、太阳能热水、太阳能路灯、装饰装修、铝合金门窗、拍卖投资收购、其他项目。

三、项目评审管理

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牵头负责建立《集团外部专家库》和《集团项目评审小组》,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总经理为人员筛选的第一责任人,在专家选择过程中务必以专业能力作为专家入库的唯一标准,把握优中选精的筛选原则;

最终由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负责建立《集团外部专家库》清单,妥善保管相关专家的信息:

(一)专家组和评审组的职责:

主要负责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上会项目的评审。

(二)集团外部专家库建设:

1、专家库项目类别需求: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建设工程、公路建设工程、桥梁建设工程、水利建设工程、钢结构等。

2、专家库成员要求:

①每个项目类型寻求一名造价、一名施工管理的专家。②所邀请的专家在行业从业经历不得少于10年。

(三)集团内部项目评审小组的建立:

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负责建立集团内部项目评审小组,主要负责配合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集团内部项目评审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相关人员 集团造价部:申成斌 九华公司:童大弼、杨林松

(四)评审会议的组织:

1、战略业务拓展中心负责是项目进展情况,不定期组织召开项目评审会,会议邀请集团董事长、董事长助理、集团总经理、集团副总经理、以及集团内部项目评审小组成员和相关项目外部专家参加。

2、组织召开会议前,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需对上会评审项目进行彻底摸底,收集相关数据和整理项目疑问,并由项目经办人拟制项目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的编制内容要以数据为支撑、以解答问题和结合实际运营为导向,上诉资料准备齐全方可组织开展评审会议。

3、项目评审会议涉及到集团公司商业机密,属于高度机密会议,严禁参会人员会后对任何人泄露此次会议的任何内容。

4、项目评审会由战略中心负责组织召开。其召开时间以投标(递交标书)截止时间为准,至少提前7天完成会议的召开。

5、项目评审会议结束后,由评审小组决议是否参与被评审项目,由战略中心的负责人在当日下班前完成协作单位《工作指令单》的下发,并与对口单位 “协助人”办理《战略业务拓展中心对外资料移交登记表》手续,相关部门以及分公司协助人必须无条件完成《工作指令单》相关工作,未及时完成《工作指令单》相关工作安排,由对口单位行政部进行考核。

6、项目评审会议所涉及到集团公司商业机密属于高度机密会议,严禁参会人员会后对任何人泄露此次会议的任何内容,一经发现按照集团相关制度从重处理。

《集团内部评审小组》《集团外部专家库》 《项目评审表》《项目评审会议记录》 《投标项目工作指令单》

《战略业务拓展中心对外资料移交登记表》

第四章 项目协调管理

一、集团各分公司每年3月1日和9月1日之前,向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报送公司对接人员名单以及联系方式,便于后期项目工作的有效对接,并每半年由中心业务部部长组织召开一次“对接会”,各分公司上报对接人员参会。若公司临时需要对对接人员进行更换的,需在5个工作日内,及时通知战略业务拓展中心,对对接人员的名单和联系方式进行变更。

二、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业务部负责,根据各公司上报对接人员名单,建立《分公司协助人员联系表》,并根据各公司上报人员变更情况对表中内容实时进行更新。

分公司对接人员协助战略业务拓展中心项目工作的开展,按照《战略业务拓展中心项目奖励细则》进行奖励;所涉及到分公司其他人员的奖励,由分公司对接人员提供名单,由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总经理视其人员在具体项目工作实施过程中的付出多少、积极程度给予相应奖励。

三、《投标项目工作指令单》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分公司对接人员,未按照《投标项目工作指令单》要求完成相关工作的由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给予50元/项进行考核;由于分公司内部其他人员配合不利,导致工作安排为按时、安要求完成的,由分公司行政部进行考核,并进行集团通报。

四、分公司对接人员职责:

(一)负责根据项目需求协助准备项目资料。

(二)负责跟踪完成《投标项目工作指令单》上的工作安排。

(三)负责协助或安排人员协助中心进行项目考察、洽谈。

(四)负责配合中心对项目进行检查。

(五)负责完成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临时安排的其他项目工作。

五、合同会审:

(一)合同会审责任人:

战略业务拓展中心为具体项目合同签订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合同会审会议的召开、合同内容解疑、合同修订的沟通、合同签订;

项目所涉及到的分公司总经理为主要协助人,主要负责组织公司专业人员参与合同会审、提出疑问、合同修订。

(二)合同会审会议

1、会议召开条件:

项目中标后15个工作日内,由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负责与甲方索要合同样板。根据甲方所发送合同样板内容结合我方投标文件内容,组织中心相关人员对合同进行初审,对发现的疑问积极与甲方进行沟通和接洽,以投标文件为纲,完成合同内部评审、沟通和修订。

合同内部初审由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总经理终审后,方可组织合同评审会议。合同中心内部评审时间从中标公示期结束时间开始计算:不得超过7天。

2、集团合同评审会议召开时间要求:

合同内部评审通过后,由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在5个工作日内组织集团合同会审会议。会议邀请集团总经理、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总经理、副总经理和中心相关业务人员、业务所涉公司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以及分公司其他专业人员参与。

3、针对集团合同会审会议召开后,所提出疑问和待商议之处,由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进行整理,对会审过程中存有疑问之处,向甲方提出疑问,征求甲方解答,经过双方沟通接洽达成一致后,由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完成合同定稿修订,视为合同会审完毕。

(三)合同复审签字审批

1、分公司行政部为合同复审以及签字审批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定稿合同流程报批。

2、由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根据甲、乙双方洽谈结果在三个工作日内,对合同进行定稿修订,并将修订完成后的合同传分公司行政部部长,由分公司行政部负责完成合同的复审和签字审批。

3、项目合同签批流程为:(1)项目金额≤50万: 分公司行政部—分公司总经理—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总经理(2)50万<项目金额≤200万: 分公司行政部—分公司总经理—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总经理—集团总经理勾总

(3)项目金额>200万: 分公司行政部—分公司总经理—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总经理—集团总经理勾总—董事长

(四)正式合同签订

合同通过集团签字审批后即达到甲乙双方签订合同的基本要求。正式合同的签订由分公司总经理负责,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进行协助签订。

第五章 项目移交管理

一、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主要负责项目的引进和跟踪,其项目引进后具体实施,由具体业务关联公司全面负责;集团决策所参加的项目正式合同签订完毕后,即达到战略业务拓展中心与分公司办理项目移交手续的基本条件。

二、在达到项目移交条件后一个月内,中心总经理负责组织项目交接会,邀请集团总经理以及项目所涉及到的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中心全体员工召开项目移交会,对项目工作展开移交,并办理项目移交手续,填写《项目移交表》。项目移交内容包括:正式合同、项目对接联系人名单、注意事项、建议等。

三、项目移交后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有义务对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分公司无法自身解决的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并有权对合作单位的满意度、项目进度等进行全面跟踪、检查。同时中心和分公司要一并长期保持与合作单位的良好关系。

四、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总经理每半年邀请集团行政管理中心质安管理部共同对所承接项目进行一次检查,检查内容由集团行政管理中心质安管理部提供,由中心根据情况进行补充;

五、此次联合检查要求严格、认真、公平、公正,严禁徇私舞弊、严禁对发现的问题瞒而不报,一旦发现以上情况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考核。

联合检查结果由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拟制联合检查通报,在当月董事长办公会上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对表现较好的项目提出表扬。

第六章 中心费用报销管理

一、交通费用报销:

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岗位津贴,主要用于补贴业务人员市区范围内办理项目相关业务所产生的交通费用以及其他费用。

绵阳市区范围内的交通费用,已在津贴中体现,不再另行报销。其超出市区范围,不在津贴补助范围内的,按照以下标准报销:

(一)市区范围界定:

以兴事发集团总部为起点,路途不走高速公路:三台方向,至S205塘汛立交;江油、平武方向至青莲镇;梓潼方向至仙海风景区加油站;北川、花荄方向至迎宾大道四号桥,G93高速入口;以上4点为界定 “市区范围”的重要依据;外出办理业务路程超出该区域的,应事先填写用车申报单,由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总经理终签,其自驾车往返全程里程数按本办法拟定报销标准进行报销。

(二)业务人员自驾私家车外出办理业务,路途需要走高速公路,应事先填写用车申报单,经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总经理审批,所生产的过路费和燃油费凭票按本办法规定报销标准实报实销。

(三)报销标准:

燃油费用报销按照实时油价浮动报销,其自带车辆排量为1.8L和2.0L的按照11L/100公里进行报销。

二、业务接待费用的报销

中心业务接待,必须把握先请示、后接待的基本原则,实现填写OA接待申报,否者接待所产生的一切费用不予报销。

接待申报中务必说明来访客人身份、来访目的、来访价值,并对接待行程、内容和预计费用进行汇报(车船费用、接待天数、住宿费用、招待费用、其他费用)董事长签批同意后方可接待。

在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的基本接待原则下,根据宴请的实际情况,业务招待费用施行时报实销;车船费未请示不予报销;住宿费用原则上按照集团《业务招待管理办法》执行,其特殊情况由权限领导签批,按照签批意见执行;

三、业务协调费用报销 根据业务需要,集团需外借企业资质、以及项目保证金缴纳、投标文件购买、集团外部人员协调费用的支付等其他费用;在500元以内由中心总经理审批,超过500元由集团总经理审批。

保证金的缴纳:由项目的直接负责人负责领取,并挂往来。待保证金退还后,消个人往来。

外借资质、集团外部人员协调、投标文件购买费用等由具体业务,由经办业务经理申报支付,不挂个人往来。

备注:

1、本办法与集团相关制度有冲突的,按照集团制度执行。

2、本办法最终结算全归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

集团战略业务拓展中心

从风险管理看业务连续性管理 篇3

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风险并逐步采取相应措施和工具使风险水平逐步降低直至最终消除的过程。按照风险性质划分,通常将银行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五大主要领域。我国以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机构,大多都围绕上述风险领域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并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在其中某几个领域内逐步开展和实施了相关的具体工作。近年来国内银行在风险管理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有多家银行成为国内第一批通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审核的银行机构。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一个关于“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保证资源快速恢复以及重要业务连续不中断的话题”悄然兴起,而发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灾难备份与恢复、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热潮。从近几年银行因信息系统故障导致业务中断的案例中不难看出,一旦银行的业务发生中断,其带给银行的风险和损失影响不仅包含经济损失,更多的是对银行品牌和公信力的影响,并因此而引发银行需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这些损失和影响还具备持续性和扩散性,对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经过近十年的不断研究与实践,在全球相关的政府、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等共同努力下,已经将相关的理念、知识和工具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并形成了完备的方法论和实践,这就是业务连续性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简称BCM)。它是以对于各类潜在的风险以及影响进行识别,并预先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流程和计划,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保证组织的经营持续,减少或避免风险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业务连续性管理高级原则》以及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将BCM定位于银行业的操作风险领域。通过实践总结,我们认识到BCM不仅和银行的操作风险紧密相连,同时还涉及到银行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

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越来越重视业务连续性与灾难恢复建设,以四大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从2000年开始陆续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并逐步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逐步纳入到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当中,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以更好的保障银行持续稳定的运营。

建行的体系建设

对于大型银行来说,业务的中断是致命的,在银行的声誉、竞争力、财务等方面均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日后可能需要花费若干倍的代价去挽回。能否在突发事件之后从容应对、控制影响并减少损失,是考验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作为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业务恢复的有效手段,对提高业务持续运营水平和降低运营风险,实现稳健运营、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国内银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各银行都在积极提高服务水平,在业务做强、做大和扩张过程中,面临的运营风险、操作风险进一步加剧。业务连续性管理(BCM)体系建设对于提升业务持续运营能力、抵抗风险和再造竞争优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8年,中国建设银行启动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工作,核心内容是围绕成为国际一流银行的战略发展要求,以满足监管要求、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和保证业务持续运行为目标,通过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对业务稳定运营的影响,降低或消除不良影响。强调要建立有效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不要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要加强演练和培训,提升全行员工危机意识,提高业务连续性管理水平,降低业务风险,做好应对和恢复工作,缩短业务中断时间,是业务连续性管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现状和需求分析、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差距分析、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制度建设、预案体系建设和教育培训以及演练工作。为了有效的将上述各项工作做到实处,以建设银行风险管理部为主成立了工作组。对上至主管高层领导、下至一线操作人员进行访谈;对总行、北京、上海数据中心以及试点分行的主要办公地点、基础设施资源和重要营业场所进行了实地勘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评估各类关键资源受损可能造成的重要业务中断影响;同时对比国外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进行关键差距分析,从而全面了解到建设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实际的业务连续性策略和未来三年的建设规划以及规划实施方案,搭建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明确管理层和各部门业务连续性建设分工和职责,通过对全行相关人员进行有关业务连续性管理(BCM)意识教育,建立了包括业务连续性管理政策、总体预案、部门预案、场景预案等多层次、多纬度的预案体系。

为了验证已经建立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和制度,2011年6月3日,建设银行组织并实施了以业务连续性管理为目标的“股民保证金第三方存管业务”综合桌面演练,利用多维度的场景及触发条件设计,真正做到业务为核心,演练的重点也从以往单一的灾备系统演练扩展到了涵盖系统切换、业务应急、人员疏散、危机公关、监管报送等多方面内容,检验了BCM体系架构、制度和相关预案,进一步提升了相关人员对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整体认识。同年9月份,风险管理部又协调总行安保部、总务部、营运管理部、电子银行部、公关部、个人存款与投资部、信息技术管理部等7个部门,先后前往四川、广西各省,组织分行开展了以地震、洪灾、火灾为场景的业务连续性综合演练,重点内容包括极端灾难场景下的网点互备机制、备用办公场地恢复、人员救治和疏散、手工业务恢复和替代以及媒体应对和危机公关等,这代表着建设银行所建立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已经贯穿了总行、分行和支行各个层面,在全行全面“落地开花”。建设银行的成功经验,也成为监管机构在制定相关监管制度、进行行業教育时所采用的范例和样本。

在国内率先实施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和推广,建设银行风险管理部真正从业务层面入手,统一协调和调动全行资源,遵循监管要求和国际先进经验,在政策、制度和流程层面建立和完善了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确定了应急指挥体系、事件分级、上报流程、监管报送、危机公关等策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处置的效率和能力。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预案体系,理顺各层级的通知汇报途径,打通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换渠道,形成全行统一通知通报流程,规范事件处置流程。

尽管在国内银行业在BCM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成绩,但在业务连续性管理上,国内银行还面临诸多困难,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比如,已建立的BCM体系如何不断深入和持续改进?未建立的如何参照已有的成功案例按照自身实际完成BCM体系的建设?监管机构除了发挥已有的规范、检查、问责等职能外,能否加强在事中的统一协调和指挥作用?这些都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和下一阶段的重点内容。同时,银行在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意识和认识”,意识是指上至银行高管下至一线员工对于风险的重视程度,摆脱单纯以业绩为唯一目标的经营思路,做到“基于风险而盈利”;认识是指对于BCM的建设不要以合规为唯一要求,真正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深刻理解相关监管要求的内涵,结合自身的战略、市场定位建立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这样才能真正确保BCM的落地和实行效果。

(作者单位:中金数据)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篇4

1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风险

1.1业务自身存在风险

在我国,由于经济、法律条件的约束,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收购物流公司,非金融机构也不能提供金融服务。作为物流行业和金融行业结合产物的物流金融业务虽然很有前景,但法律不许可,受到了市场准入限制。少数的几家大型物流公司以物流银行的形式与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合作,但该项业务涉及众多市场主体,同时担负着物流业务的风险和金融业务的风险,在分担风险方面没有形成互惠、互利、互相制约的关系。

1.2经营风险

1.2.1政策风险

现阶段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有效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外部融资方式除了会受到法律、政策的影响限制外,还会给物流金融业务增添许多不确定性危险因素。

1.2.2管理风险

首先,由于我国的物流行业才刚刚起步,物流企业内部在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监督机制等方面显得松散和不足,再加上工作人员经验欠缺,容易发生质物不足或落空等风险。其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介入物流金融业务的时间很短,在资金筹集、贷款工具设计、风险管理和内部监控上经验匮乏,容易发生操作疏漏和工作失误。

1.2.3技术风险

当前我国物流的硬件设施比较单一落后,难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此外,物流行业的价值评估系统不完善、评估技术不先进、标准化程度低、物流器具不配套, 以及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等, 极易造成经营风险。

1.2.4操作风险

物流金融业务是通过对出质人的资金流和物流的全程控制来控制风险的,因此,在业务流程复杂、操作节点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质物风险。合适的质押品既可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的概率,又可降低金融机构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贷风险。二是变现风险。质物的市场价格波动会增加信贷风险。

1.2.5人才风险

物流金融业务不仅涉及的品种、客户、质押物的种类较多,而且市场行情变化也很大,它要求物流金融业务的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相关金融业务,还要熟悉质押物及其所属的行业 ( 如钢铁、汽车) 情况,对市场走势更要有准确地判断能力。但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运作主体内员工中和素质的参差不齐和对工作岗位、性质要求理解的偏差,容易产生内外部欺诈行为,发生道德风险。

1.2.6信用风险

第一,金融机构无法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全面地对企业的行业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判断,帮助企业谋发展。第二,中小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有可能出现对金融机构提供虚假不实信息的行为,使金融机构因为无法获得真实数据,而不能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

1.2.7法律风险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对物流金融业务进行规范整合,《担保法》及 《合同法》中关于物流金融的相关条款规定也不具体。这也导致了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出现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的可能,由此影响到物流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2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

2.1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特征

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存在于各个环节之中,受业务的结构整体以及外部环境多重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因此,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不仅与企业密切相关,而且也会受到行业以及供应链等一些条件的影响。 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业务风险的大小会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所以要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深入到每个环节中,努力做好业务风险防范工作。

2.2建立健全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系统

2.2.1建立跨行业的信息平台

跨行业的信息平台具体包括信息的共享沟通和管理机制、专门处理相关业务以及物流金融的信息系统,此外还应该涉及物流监控、结算支持、评估控制、业务营销、风险识别以及调度优化等功能。建立信息系统要求物流企业提高内部的信息化水平,同物流金融业务所涉及的各个企业与协会间建立起能实现共享的综合信息系统,这样有利于物流金融对信息的快速提供以及监管物流的全过程,从而提高业务运行过程中的效率和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对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统一集中管理。

2.2.2建立支持风险管理和业务运营的组织平台

对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而言建立支持风险管理和业务运营的组织平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物流金融业务的组织创新中,银行应该主动选择一些具有较大的实力和规模、广泛的客户网络关系以及业务管理比较规范的物流企业开展合作,并逐步建立物流金融平台,通过和业务相关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核心能力,实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和一些大型物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在分行层面和地方物流企业以及合作物流企业的分支机构进行业务合作,以提高物品处置、物品评估以及业务监控等方面的管理水平。还可以通过和担保机构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进行创新和合作,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不断地完善物流金融服务。物流企业和银行应该通过合作共同开发一套完善的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控制以及贷款分析系统,用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3结论

业务风险管理 篇5

集合理财是由券商推出的、管理形式类似于基金,但属于私募性质的一种理财方式。依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运作。

基金与集合理财的区别:

1,运作主体不同。基金是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运作;集合资产管理产品则是由具备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管理、运作。

2,投资对象不同。基金的投资对象:在证券交易场所流通的证券和货币市场的金融品种;集合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对象为在证券交易场所流通的证券。3,退出机制不同。封闭式基金在证券账户中可以随时进行买卖;而开放式基金申购赎回的周期一般为2~3个工作日,变现容易。集合资产管理首先要经历一个短则1个月,长则1年的封闭期。即使在开放期,产品的开放日也比较有限,一般为每个月的3个工作日~5个工作日。

业务风险管理 篇6

监管对信息化建设新要求

过去五年,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银行机构信息科技总投入和科技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多家银行机构将IT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从总体情况看,影响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稳健发展的关键问题正在有序解决,信息科技治理稳步提升。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保持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三个矛盾:一是信息化建设复杂度不断提升与资源和管理能力发展滞后的矛盾,与银行业务迅猛发展相比,信息科技在组织机构、人才、技术、经验等方面均储备不足;二是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与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我国银行机构灾难备份和应急管理能力稳步提升,但与业务连续性管理全面要求还有差距,对业务连续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三是电子银行蓬勃发展与信息科技风险突出的矛盾,截至2010年,超过100家国内银行机构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交易总金额增长迅猛,已成为银行主要交易渠道,由此带来的容量压力显现,同时,手机银行业务增长迅速,相关风险骤增。

为推动提升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加强行业信息交流和共享,探讨“十二五”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战略,中国银监会开设了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年会并将其制度化。在2011年11月举办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2011年会暨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监管部门针对银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矛盾和潜在风险,结合行业现状与特点,对银行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夯实全面风险管理基础。银行应加强数据治理和数据标准工作,从战略角度启动和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将数据治理与IT治理、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新监管标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精细化、透明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特别是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及时性要求很高,这些都要通过IT系统实现。银行要统筹开展IT架构规划,保证资源投入,切实完成符合新监管要求的数据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并通过这一过程促进系统全面整合和共享,不仅为风险管理,也为产品开发、业务经营、管理决策等应用系统的架构提升奠定基础,进一步发挥信息科技引领作用,促进IT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协同。

切实提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银行机构应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培养对信息科技风险的内生抵御能力。注重IT治理,借鉴国际经验,切实把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挖掘深层次问题,解决形似神不似的问题;加强信息科技规划,建立专门管理团队,完善规划的制订、评价、更新机制,全面开展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基础架构的规划整理工作;加强IT内部审计,发挥审计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同时,成立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与风险管理的专业指导;深入传导监管要求,为银行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咨询;促进部门、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银行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银监部门将努力完善信息科技审慎监管框架,不断提升信息科技监管有效性。

创新对信息科技的内在要求

21世纪的银行业是以信息科技为基础的,信息科技已完全“集成”到银行的业务和经营管理过程,与其“一体化”,成为其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银行转型和电子银行发展对科技创新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银行业在经营模式上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电子银行高速发展。电子渠道在降低成本、扩大交易规模、加快产品创新速度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据统计,2010年,国内某大型银行电子银行的交易量相当于其17000个物理网点的交易量。在电子银行体系中,业务、科技密不可分,业务模式创新、产品研发,都需要信息科技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

银行业务转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银行内部有功能完善的业务流程,具备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功能与定价功能,而合理的业务流程需要各应用系统之间良好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信息共享。

银行业围绕业务结构优化和流程银行改造,以及客户信息和风险数据的整合,要求信息科技有更快的响应能力、更安全的保障能力、更强大的支持能力,达到有效细分市场,有效识别客户,满足客户个性化、综合化要求的经营目标。这需要银行机构进一步促进信息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增强信息科技创新与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引领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是锐意进取,科学创新,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确保更加安全、稳健,更加有竞争力。信息科技要承担起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发展质量的使命。首先,信息科技要成为推动银行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差异化战略的关键原动力。创新是银行业发展的源泉,创新的核心已经不是简单地增加产品种类,而是要跟踪消费者需求,以信息科技的广泛深入应用,开展一系列的制度、流程、产品的再造和创新,提升竞争力。树立科技引领的理念,逐步推动信息技术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其次,信息科技要成为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助推器。银行机构要建立一体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涵盖各类风险,贯穿风险战略制订、风险监控、风险管理和压力测试各个环节,这要求银行机构以业务和风险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加快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加强数据治理,提高风险数据质量,构建全面风险管理基础设施,实现风险计量精细化,风险决策科学化,风险管理体系化。

风险管理对信息科技内在要求

随着IT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应用,信息科技成为银行运行中最关键的因素,银行业的风险特征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信息科技应用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带来了交易量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增强了风险的传染性,实质上形成了新的风险类型。201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事件频发。例如,2011年4月,韩国农协银行内部网络遭黑客攻击,导致部分数据被删除和篡改,大量服务器瘫痪,系统服务中断三天,影响正常业务开展;澳大利亚国民核心系统故障。这些事件体现了信息科技风险的突发性、传导性和放大效应。

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等一些国际组织,对金融危机中银行业风险管理和IT建设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教训之一,是金融机构IT系统不能有效支持风险数据整合,导致风险数据失真,不能在企业层面和跨业务条线层面识别风险。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系统,关系到银行机构风险防范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同时,完善的信息系统也是银行完善运营机制、提升管理效率、丰富产品和服务、强化风险管理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当前我国银行业身处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时值“十二五”开局之年,信息科技要承担起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使命。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前瞻的思维谋划信息科技发展蓝图;要进一步树立合规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以“保运营安全、促业务发展”为主导思想,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强保障、有序推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业务风险管理 篇7

众所周知, 电信运营商研发产品的目的是为客户提供满足多方面需求的综合的通信与信息服务, 为此, 运营商在电信产品的研发过程中, 如何设计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如何将产品提供给客户使用是运营商“产品实现”的核心。运营商通常在产品研发的设计阶段即着手编制产品的业务规范和业务管理办法, 规范/办法编制是产品研发的重要环节, 编制的业务规范和业务管理办法是运营商规范产品服务功能开发、规范产品服务提供以及实施业务运营管理的依据。这里我们拟通过对电信产品服务特性与服务提供特性的分析, 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产品业务规范和业务管理办法两者间内在关系的认识。

2 服务与服务提供概念

从ISO9004-2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2部分:服务指南的服务与服务提供定义, 我们知道:服务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 供方与顾客接触的活动和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服务提供则是“提供某项服务所必需的供方活动”。服务规范是阐述产品或服务应遵循哪些要求的文件;而服务提供规范则是指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要求的文件。

电信产品提供的通信与信息服务, 可以是一项服务, 也可以是多项服务的组合。电信产品是运营商将既有内部资源 (终端、网络、平台、IT、营销、渠道等) 以及外部相关合作资源进行整合, 提供的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的通信与信息服务。从电信产品的研发实践可知, 产品的业务规范主要是阐述产品所提供各项服务应遵循的要求, 包括对产品所具服务特性进行清晰的描述, 以及明确服务特性的定性或定量要求, 属ISO9004-2标准所述的服务规范;而电信产品的业务管理办法则是阐述运营商为了提供满足业务规范要求的产品服务, 根据产品服务自身特点, 明确服务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服务提供特性的定性或定量要求, 确定服务提供过程应遵循的相关规定与要求的规范性文件, 属ISO9004-2标准所述的服务提供规范。

3 服务特性与服务提供特性

3.1 服务特性

电信产品的服务特性是产品满足客户某种需求时所具备的属性和特征。

产品的服务特性是通过提供服务的人或物 (如终端设备) 对客户在物质和精神需求上的满足程度表现出来, 一般体现在功能性、经济性、时间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文明性六个方面。大家知道, 电信产品的特点是产品服务的生产过程 (运营商提供通信与信息服务的过程) 与消费过程 (客户使用通信与信息服务的过程) 是同一个过程 (同时进行、不可分离) , 为此我们将电信产品的服务特性区分为功能特性和非功能特性来阐述。

(1) 功能特性:体现在功能性方面, 即客户使用电信产品的通信与信息服务功能, 如语音、文字、数据、图像、定位信息的传递功能等。功能特性是电信产品质量中最基本的特性, 客户得到这些通信与信息服务功能是对电信产品服务的最基本要求。例如:移动通信 (产品) 的语音、短消息通信服务功能, 就是客户使用移动通信服务的最基本要求。

(2) 非功能特性:体现在客户使用电信产品、在接受通信与信息服务过程中所感知 (体验/观察) 到的包括产品的经济性、时间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文明性方面, 统称为非功能特性。

不同的电信产品具有不同的服务特性, 应依据产品个性合理展开。服务特性描述时应详细、清晰、易懂和不产生歧义, 力求使客户对电信产品的样貌有一个整体轮廓的了解。

(1) 功能性:指产品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 满足客户需要的程度。功能性描述前先对产品所具通信与信息服务功能进行梳理, 然后按重要程度排序, 再对功能性特性逐项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

(2) 经济性:指客户使用产品服务所需费用的合理程度。经济性主要是描述电信产品的业务资费, 即客户使用电信产品所需支付的费用, 通常包括一次性、周期性以及使用性费用。

(3) 时间性:指客户使用产品获取服务时, 在时间上满足要求的程度。时间性描述一般以服务的准时、及时和省时三个方面体现。通信与信息服务提供过程中, 准时、及时和省时三者往往是相关的和互补的。

(4) 安全性:指在使用产品服务过程中, 客户的身体和精神不受伤害、财产不受损失的保障程度。安全性主要描述运营商在迅速、准确地向客户提供通信与信息服务的同时, 所采用的服务设施维护保养、信息安全保障等机制。例如用户在信息传送时采用的数字证书, 即是为客户信息 (个人或企业客户信息视为客户财产) 提供的安全保障措施;被定位手机用户的用户授权机制 (激活确认) , 目的也是确保用户的隐私安全。

(5) 舒适性:指客户使用产品服务时, 在满足了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和时间性等方面特性的情况下, 对服务过程感知的舒适程度。舒适性描述客户在获取服务时对服务设施的完备与适用、环境的整洁与有序等的要求。例如对客户使用移动通信 (产品) 的手机客户端界面的友好易用程度、客户端软件在线升级等方面的要求。

(6) 文明性:指客户使用产品服务时, 满足精神需要的程度。文明性描述客户获取通信与信息服务时, 对接受服务的界面 (人—人或人—设备的界面) 所感知的运营商文明服务氛围的要求 (亲切、尊重、友好、自然的气氛) 。例如对提供语音服务话务员的服务用语、服务态度的规范要求, 对自助服务终端设备的客户使用界面的友好性要求等。

3.2 服务提供特性

电信产品的服务提供特性是运营商提供通信与信息服务活动过程所具备的属性和特征。

客户使用电信产品前, 往往先有了解产品的通信与信息服务功能和相关特性的意向, 然后才确定是否登记使用 (订购) 产品或增删使用产品的服务项目。运营商为了实现客户的需求, 需要实施业务受理、业务处理等一系列服务开通 (产品服务提供) 活动, 我们依据活动的时序, 将服务提供活动区分为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提供。

(1) 售前服务提供

主要指产品销售、业务受理 (新开/变更受理) 完成前提供的服务, 如提供各种业务、技术咨询, 为消费者用户进行产品介绍、产品体验、导购服务和业务受理服务等, 是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提供活动, 属于即时服务提供。

售前服务提供特性主要体现在时间方面和咨询信息的准确程度方面, 如业务受理等候时长以及业务咨询获取信息的差错率等。

(2) 售中服务提供

主要指业务受理后、实施的相关业务处理, 是运营商根据所受理客户的业务需求、组织内部资源实施的一系列业务开通/变更处理过程, 不是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提供活动, 属于延时服务提供。

售中服务提供特性主要体现在时间方面, 如业务开通/变更实现的业务处理时长。

(3) 售后服务提供

主要指业务开通后为客户提供的解除后顾之忧的服务活动, 如对客户的故障申告和投诉诉求信息的受理以及相应的后续处理等活动。

售后服务提供特性主要体现在时间方面, 如故障申告和客户投诉处理时长等。

从上述可知, 运营商的服务提供不但包括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活动, 还包括了企业内部实施业务处理的活动, 业务处理活动过程虽然往往是客户不能经常观察到的、但它又对产品的服务特性 (如时间性等) 有着直接的影响, 同样对产品服务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4 业务规范与业务管理办法的内涵

4.1 业务规范的内涵

从ISO9004-2标准可知, 服务规范是对所提供服务的完整阐述。电信产品的业务规范是对所提供产品服务的规定, 是要清楚地告诉人们运营商所提供的电信产品“是什么样子” (包括产品的各项服务特性及其相关要求) 的规范性文件。因此, 业务规范编制时, 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清晰描述运营商所提供电信产品在客户接受服务的界面所展现或感受的各项服务特性 (功能性、经济性、时间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文明性) , 服务特性的内涵以及相应要达到的客户关键体验, 并阐述相关服务特性应达到的定性或定量要求。

4.2 业务管理办法的内涵

从ISO9004-2标准可知, 服务提供规范是对服务提供过程所用方法的服务提供程序的阐述。电信产品业务管理办法是对提供产品服务的方法和手段的规定, 是规范运营商的通信与信息服务提供活动需要遵循的规范文件, 其目的是确定服务提供过程、建立相应的服务提供流程, 明确流程活动应该“由谁做”、“如何做”、“何时做”和“何地做”, 并对相应的服务提供特性提出相关规定和要求 (定性或定量) 。

业务管理办法编制时, 要站在运营商的角度阐述为了将电信产品的各项服务提供给客户, 保证产品达到相关规范的要求 (满足产品的服务特性和服务提供特性) , 对整合和利用组织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服务提供, 对服务提供过程中影响服务结果的五大因素 (人、机、料、法、环) 提出相关规定和要求。 (以服务提供过程质量保障服务结果质量。)

(1) 人:指提供电信产品通信与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技能水平及服务态度, 对业务受理的信息完整、准确, 以及业务处理的及时与否起着直接、决定性的作用。

(2) 机:指提供电信产品通信与信息服务所需的系统 (软硬件) 设备。提供产品服务相关的业务 (平台) 系统、业务运营支撑系统 (IT支撑系统) 软硬件设备的运行、维护状况, 与业务受理、业务处理过程的快捷完成、通信与信息服务的迅速、准确提供有着密切的关系。

注:提供产品服务的相关网络/平台/IT系统, 在产品上市前运营商已完成统一部署、并指定机构负责运营和管理, 并有一套完整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故在业务管理办法中对影响业务运营过程质量的“机”的因素的要求一般不再赘述。

(3) 料:指构成电信产品通信与信息服务的组成部分。即产品服务所需的物料、码号、用户终端设备以及内容/应用服务信息等有形或无形的产品用料, 直接影响产品服务的质量。

(4) 法:指提供电信产品通信与信息服务需要遵循的规章制度。产品服务通过业务流程来实现, 建立的业务流程及相关规定与要求是否合理、流程的顺畅程度对服务提供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是保证产品服务质量、服务按时/及时提供的一个条件。

(5) 环:指与通信与信息服务提供活动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指运营商内部的业务运营、运营支撑及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关系、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内部接口以及相关资源。外部环境主要指运营商与合作方的职责、权限关系、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外部接口以及相关资源 (如合作方提供的内容与应用服务) 。内、外部接口的顺畅、有序, 接口资源条件的满足程度均影响着产品服务质量, 是产品服务特性达到要求的必要条件, 是服务提供过程应不断加以关注的重要因素。

5“过程方法”于业务管理的应用

“过程方法”是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 “过程方法”的质量管理原则的内容是:“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 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将“过程方法”的管理理念运用于电信产品的业务管理, 运营商可将业务运营活动及所需资源当作过程管理, 以期高效地组织企业相关资源用于服务提供过程, 实现预期的产品服务质量目标。电信产品通信与信息服务提供活动运用“过程方法”可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实施。

(1) 识别服务提供过程:电信产品上市前, 运营商应根据产品的服务及服务提供特性, 系统地识别实施业务运营所需的服务提供过程。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 对已有的服务提供过程加以定义和分辨, 对尚未存在的服务提供过程进行策划, 明确服务提供过程及过程间的接口关系。例如新产品的业务新开过程, 通常由业务受理、业务处理、业务开通等小过程构成, 由于业务受理通常在各服务渠道已存在, 故建立业务新开过程时, 业务受理可沿用既有过程无需新建, 增加业务受理规定即可实现;而业务处理和业务开通为尚未存在过程, 需进行策划并明确业务受理与业务处理间的流转接口关系。

(2) 确定主要过程:运营商对企业内业务运营诸过程 (主要过程和支持过程) 间的关联性和相互作用应加以识别, 确定服务提供的主要过程, 对其进行重点控制;识别服务提供的支持过程及其与主要过程的关系并加以控制, 为主要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与保障。

主要过程:指直接给客户带来价值增值的过程, 是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的服务提供活动。客户通过与运营商相互接触的界面接受服务, 服务提供是客户可见或可接触到的活动。如业务咨询 (客户获得产品信息) 、业务新开、业务变更、业务退订等。

支持过程:指不直接给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 是运营商内部为支持和保障主要过程正常运作的管理支撑、网络与系统的运维支撑等辅助活动。这些活动与客户服务无直接关联、是客户看不见的但又是客户服务不可缺少的。如客户的故障申告处理、投诉处理、账务处理和结算处理 (内、外部结算) 等。

(3) 关注过程的接口:过程接口是指上一个过程的输出和下一个过程的输入之间的连接处。不同的产品其服务提供流程活动各不相同。服务提供流程活动往往不可能由单一部门独立完成, 而是由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协同作业, 甚或有合作方的参与, 这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流程接口。关注接口就是要注意对流程接口控制 (维护接口稳定、协调接口工作) , 使流程接口的输入、输出流转顺畅, 保障各项服务提供过程的正常运作。

(4) 制定并执行流程、规定:业务运营的主要过程、支持过程、过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接口确定后, 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对所建立的过程流程, 明确流程活动环节、流程接口以及流程职责, 规定各项活动由谁去“做”和对“做”的结果如何监督和检查等。过程流程及相关规定一旦建立, 必须严格执行、进行过程控制, 才能保证过程的工作质量、流程接口衔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保障服务提供过程规范、协同、联动和高效工作, 输出满足规定要求的预期服务结果。

(5) 改进和优化过程:在业务运营过程中, 应按照流程及相关规定实施信息反馈, 分析反馈信息及时发现过程的不足之处, 适时改进和优化流程, 使服务提供过程持续高效地运作。

6 业务规范与业务管理办法的关联关系

电信产品的业务规范和业务管理办法是运营商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的、对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产品服务提供活动约定的、共同认可执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和规定特性的文件。编制电信产品的业务规范、业务管理办法时, 运营商通常已有相应的文档范本, 框定了参考的内容结构。如业务规范常见的内容结构有:总则、业务描述、业务实现、码号说明、业务特征、业务终端、业务流程、业务资费以及附则等;业务管理办法的内容结构则要求包括:总则、业务描述、业务管理、业务处理、码号管理、实物管理、客户服务、资费、计费与结算、统计列收等相关活动的规定与要求, 以及业务运营对相关支撑接口的要求等。从上述的内容结构可见,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业务规范与业务管理办法的关联关系分析详见表1。

从表1分析可知:业务规范与业务管理办法的内在关系实质是活动与活动结果的关系。业务规范的目的是规范所提供的服务结果, 而业务管理办法则是规范符合业务规范要求的服务结果的服务提供活动。两者不但在功能描述、业务码号、业务终端、资费计费与结算、统计指标以及业务单式等方面内容有着严谨的相互呼应关系, 而且业务流程所描述的过程也存在前后的时序关系, 产品服务的自助服务过程流程的界面同样也紧密关联。

电信产品的业务规范和业务管理办法均属于运营商企业的规范性文件, 业务规范适于规范运营商面向客户提供的具有一致服务特性的电信产品服务, 业务管理办法适用于规范运营商开展电信产品服务提供的业务运营及运营管理活动。在电信产品研发过程中, 业务规范不但与业务管理办法关系密切, 而且还与实现该产品的技术规范、以及业务系统的业务需求书等息息相关, 但必须注意的是, 业务规范只是业务管理办法、相关技术规范或业务需求书等编制的部分输入 (业务功能需求部分) , 它并不是唯一的输入。所以编制上述其他相关规范性文件时, 应遵循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标准/规范的相关编写要求, 不要把业务规范的适用范围理解为以该规范为依据的相关活动, 避免无意中扩大了业务规范的适用范围。

摘要:文章介绍了服务与服务提供的概念, 诠释了电信产品的服务特性和服务提供特性, 解读了电信产品的业务规范和业务管理办法的内涵, 探讨了“过程方法”管理理念于业务管理的应用, 结合电信产品业务规范、业务管理办法的编制实践体会, 详尽分析了业务规范和业务管理办法的关联关系, 对电信产品的业务规范与业务管理办法编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质量管理,服务与服务提供,业务规范,业务管理办法,关联关系

参考文献

[1] GB/T 19004.2.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2部分:服务指南.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 1994-11-29发布

[2] GB/T 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2008-12-30发布

[3]吴建伟, 祝天敏.ISO9000:2008认证通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

[4]梁筱冰.电信产品的业务管理办法编制探讨.广东通信技术, 2011, 31 (5) :57-67

[5]梁筱冰, 梁峥.电信产品的业务规范编制探讨.广东通信技术, 2010, 30 (11) :65-70

钢铁企业期货套保业务的风险管理 篇8

一、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

对钢铁企业而言, 套期保值是指企业在现货市场上买入或者卖出钢材的同时, 在期货市场上做相反方向的操作, 以达到锁定钢材销售收入的目的。套期保值是以一个市场的盈利来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 从而达到锁定销售收入、规避市场风险的目的。钢材期货为钢材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套期保值渠道和一个全新的销售平台。钢铁企业通过合理利用期货工具, 能够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扩大产品销售渠道, 提升企业美誉度, 最终全面提高企业战略发展实力。

二、套期保值风险的主要内容

钢铁企业参与套保交易, 面临着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局面, 其风险主要有价格波动风险、基差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割风险等, 如图1所示。

在期货市场, 常常存在扭曲市场价格、妨害市场套期保值功能发挥的过度投机活动。例如, 具有资金优势或者现货优势的投机者通过夸大需求量或供给量甚至创造虚假的需求或供给, 能够使得期货市场的价格剧烈波动, 风险将成倍增加, 并且强制平仓制度能够使失败的投资者血本无归。因此, 没有现货和资金保证的投机取利行为风险极大。

三、套期保值业务的财务管控措施

1. 全面贯彻财务风险管理思想,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识别、应对钢材期货风险, 提高投资收益。期货内部机制通过制定和实施期货风险管理政策和办法, 建立交易审批机制和交易纪律, 建立期货交易评价机制, 从而达到将期货的管理与实体的整体风险管理系统充分结合的目标。在内部控制框架方面, 根据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内部控制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等5个方面。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包括专业人员聘任机制、业务审批机制、财务管理机制、风险评估机制、资金运用审批和预警机制、信息分析机制、业绩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实现对期货交易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让钢材期货成为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

2. 提升资金管理水平, 建立资金风险管控机制。

在资金管理方面, 资金管理的表层目标是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 深层目的在于控制风险, 取得收益。期货的资金管理表现在对交易仓位的控制, 包括建仓的比例以及加仓的比例。钢材期货采用保证金交易制度, 价格的小波动会被数十倍的放大, 仓位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操作人的心态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建仓、加仓、减仓和平仓的时机、数量控制对期货交易非常重要。资金管理通过业务和指标双层控制, 提高资金运作安全和收益能力。资金管理通过平衡资金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建立资金风险评估机制、资金运用权限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 来控制企业钢材期货实际操作风险。在指标控制上, 对总投资额/总资本 (闲置资金) 、最大亏损/总投资额、实际操作资金/总投资额、保证金/总投资额等多个指标进行动态分析和控制。

3. 坚持运用市场组合原理, 降低套期保值风险。

市场组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期货市场风险, 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好的风险平抑作用, 跨期合约、跨品种合约和长短线操作结合是常见的期货组合方法。一是现货和期货组合。现货和期货组合是传统意义上期货套期保值操作, 投资收益是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的收益之和。它们的组合可以衍生出许多交易策略, 如以价格波动产生利润为目标的投机交易, 以保护现货头寸或公司市值为目的的避险交易, 以期现基差回归为目的的套利交易, 以时间、空间、品种价差波动为目标的价差交易, 或者将避险、套利、价差等交易组合为风险趋于中性的模组化交易等等各种投资策略。二是期货跨期合约。持有跨期合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取得较为稳定的收益。具体操作时, 投资者通过在卖出 (或者买入) 某一个月份的钢材期货合约的同时, 买入 (或卖出) 另一不同月份的相同品种的钢材期货合约。一段时间之后, 分别买入原来的空单平仓, 同时卖出多单平仓, 进而完成交易获得套利收益。三是跨品种期货合约。对钢材期货来说, 跨品种期货合约表现在同时持有买入单和卖出单, 利用其价格的负相关性达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四是长线、短线结合。长线、短线结合也是一种降低风险的办法长线, 它不仅分散了投资时间产生的部份风险, 而且提高了投资者判断市场、把控市场能力。

四、钢铁企业建立套期保值业务的几点建议

1. 塑造完整的期货业务流程。

该流程由分管副总、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生产部门等相关单位人员来执行。不同部门各负其责, 既相互协作又分工明确, 下级对上级负责。

2. 制定严格规范的操作制度。

严格的操作制度是理性进行交易的保障, 只有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遵守制度, 履行各自职责, 才能利用好套期保值这个工具, 不至于情绪化操作和投机操作。

3. 建立市场行情分析团队。

准确的市场分析和预测是决策的基础, 分析预测上出现失误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市场分析团队, 关注市场行情变化, 洞察价格波动深处的国家产业政策、钢材供求关系、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变化。该团队的运行也要有规范, 定期开会研讨市场变化, 提交市场分析报告。

4. 公司在管理考核上要有制度保障。

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 篇9

1 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

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具体是指物流金融业务在运行过程中各种合理的流程、结构以及方法的组合。在传统的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中, 由第三方的物流企业代替传统的监管企业, 通过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对资金约束企业的流动资产进行监督管理, 从而使资金约束企业取得享受银行融资服务的资格。这样的融资服务以及监督管理方式可以同时实现银行、资金约束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的利益获取, 并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本文根据不同的质押物性质将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分为三大类。

1.1 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

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存货质押融资。存货质押融资具体是指资金约束企业将动产作为质押, 向一些金融机构, 如银行出质, 并由具备合法资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质押的动产进行保管, 从而使资金约束企业取得享受贷款服务资格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的家电、钢铁、建材以及石油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般情况下, 质押物必须具有稳定的产品价值以及较好的市场流通性, 以便在风险发生时,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变卖质押物来避免风险。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静态质押融资和动态质押融资。静态质押融资具体是指资金约束企业将质押给银行或其他金融企业的物品放置在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的仓库中, 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质押清单或者质押专用仓单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并对质押物进行监督管理, 而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会以质押清单或仓单为依据对资金约束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在静态质押的过程中, 质押物一旦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督管理后, 资金约束企业只能根据融资余额的逐渐减少提取相应的质押物, 不然的话将无法更换物品, 直到将借款还清为止。动态质押融资是以静态质押融资为基础演变而来的, 但跟静态质押融资相比, 动态质押融资具有灵活、方便等优点。动态质押融资的运作方式与静态质押融资完全相同, 唯一的区别在于:动态质押融资只需要确定质押物的最低质押价值, 在质押的过程中, 资金约束企业可以根据先前约定的方式进行物品的置换, 以最低质押价值为标准, 高出或低出的部分可以进行提取和存入。如果资金约束企业拥有较多的产品种类, 并且没有稳定的产品目标市场, 那么选择动态质押融资比较合适。

1.2 以权力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

以权力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仓单质押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具体是指资金约束企业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具的仓单当做质押物, 然后让银行或其他融资机构提供融资服务的模式。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仓单重要融资在目前我国的小企业的融资行为中被广泛地应用, 这是因为小企业没有一定的固定资产, 且无法让具备一定实力的第三方做担保。因此, 很难获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但是小企业往往拥有大量的存货, 为了使存货流通以及取得短期的信贷支持, 通过使用仓单质押模式, 可以获得短期的金融支持。

1.3 动产和权利混合质押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

在动产和权利混合质押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信用证项下的商品质押融资。在这种模式中, 资金约束企业将拥有的进口信用证单据交由融资经办行审查合格后, 可以将进口信用证单据下的提单当做质押, 然后向银行或其他融资机构申请融资服务。此外, 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可以将报关、提取货物以及运送到仓库等工作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处理, 并赋予其监督管理的权利, 直到资金约束企业还清借款后, 由第三方物流企业退还质押物。这种模式在以L/C结算方式进口商品或原材料的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中被广泛使用。

2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2.1 风险管理的特征

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由于受到业务的结构和整体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会造成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发生, 因此,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不但和企业密切相关, 而且会受到行业以及供应链等条件的影响。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实际运作过程中, 业务风险的大小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因此, 要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深入到每个环节中, 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2.2 风险管理系统

2.2.1 建立跨行业的信息平台

跨行业的信息平台具体包括信息的共享沟通和管理机制、专门处理相关业务以及物流金融的信息系统, 此外, 还应该涉及结算支持、业务营销、评估控制、物流监控、风险识别以及调度优化等功能。在建立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物流企业应该加强提高内部的信息化水平, 还要和物流金融业务所涉及的各个企业以及协会间建立起能实现共享的综合信息系统, 这样有利于物流金融对信息的快速提供以及监管物流的全过程, 从而提高业务运行过程中的效率和信息化, 有利于实现对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统一集中管理。这样不但能保证业务信息的实时共享, 还可以对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进行实时监管, 大大降低了业务的操作风险。此外, 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及时地掌握供应链运行状态、行业市场走向、行业政策以及企业数据等相关信息, 不但可以实现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实时监控, 还能实现物流监管企业、银行、监管部门以及生产企业等多方的共赢。

2.2.2 建立支持风险管理和业务运营的组织平台

建立支持风险管理和业务运营的组织平台对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物流金融中进行组织创新主要包括组织间和组织内的创新。组织间的创新具体是指将资金约束企业和银行的两方关系转变为资金约束企业、银行、物流企业的三方关系, 在这种组织创新中, 银行应该选择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实力、广泛的客户网络关系以及业务管理较为规范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 并建立物流金融平台, 通过和业务相关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从而提高核心能力, 实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此外, 银行可以通过和一些大型物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并在分行层面和地方物流企业以及合作物流企业的分支机构进行业务合作, 以提高物品处置、物品评估以及业务监控等方面的管理水平。此外, 通过和担保机构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进行创新和合作, 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从而不断地完善物流金融服务。

2.2.3 建立业务风险管理的综合技术支持平台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综合技术支持平台不但要能实现对业务风险的综合集成技术控制, 还要能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技术控制。因此, 物流企业和银行应该通过合作共同开发一套完善的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控制以及贷款分析系统, 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此套系统应该具备风险预警、风险评估、技术选择以及违约后处理机制等功能。在物流金融风险综合集成技术平台中, 实现相关技术的集成极其重要。先要对融资的风险进行整体的评估, 并系统的考虑整体风险的控制技术, 从而进行融资整体风险的控制。然后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技术进行集成, 结合业务的变化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最后, 物流企业和银行要根据物流金融的特点建立授信和评级制度体系, 并将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中的主体评级和管理方法转变为债项评级和控制方法, 通过分析资金约束企业的结算方式、经营行业、回款方式以及历史记录等, 并根据企业的经营规律作出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

3 结论

综上所述, 物流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理念, 是物流和金融的结合产物。物流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整体效率, 而且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本文通过对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仔细分析, 科学研究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 旨在为物流行业和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

摘要: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金融作为物流行业的创新服务开始逐渐兴起。物流金融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物流业务发展的需要, 也是物流增值服务中的重要内容。现代物流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科学地研究物流金融业务的模式以及风险管理等问题, 对现代物流行业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旨在为物流行业和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物流行业,金融业务,模式,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毅学, 徐渝, 冯耕中.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演化过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3) .

[2]艾东.中小企业物流融资风险管理探讨[J].上海金融, 2005 (12) .

[3]李贤忠.小额贷款发展路径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9) .

[4]蒋益辉.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4) .

[5]郑祥.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J].经济与管理, 2006 (09) .

[6]熊小芬.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7.

[7]唐少麟, 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 2006 (2) .

个股期权经纪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篇10

2013年8月, 证监会公开表示, 在中国开展个股期权试点条件已基本成熟。2013年年末, 个股期权模拟交易正式启动。个股期权正式推出渐行渐近, 2014年有望成为个股期权上市元年。

期权是一种关于买卖权利的交易, 本质上是一种合约。场内期权是在交易所挂牌的标准化权利交易合约。期权的买方可以选择在合约规定的时间、以约定的价格、向期权的卖方、买入或者卖出约定标的证券/资产。买方有执行的权利也有不执行的权利, 一旦买方选择执行, 则相应的卖方必须履约。卖方则在收取了一定数量的权利金后, 在一定期限内必须无条件服从买方的选择并履行成交时的允诺。

个股期权是以单只股票或ETF为标的的期权。个股期权买方的风险有限, 但却有可能损失掉100% 的权利金; 期权卖方可以赚取权利金, 但若股价发生较大的不利变化或者波动率大幅升高, 就会放大风险。

2 个股期权的主要风险

个股期权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 可以对冲股票期货和现货交易中产生的巨大风险。但是, 个股期权本身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风险。

个股期权具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 另外, 个股期权推出后, 因其交易的特殊性, 其可能成为隐蔽的内幕交易或利益输送工具, 还可能通过短线炒作或期权交易成为洗钱工具。

个股期权的主要风险说明如下。

2. 1 价值归零风险

虚值 ( 平值) 期权在接近合约到期日时期权价值逐渐归零, 此时内在价值为零, 时间价值逐渐降低。不同于股票的是, 个股期权到期后即不再存续。

2. 2 高溢价风险

当个股期权价格大幅高于合理价值时, 可能出现高溢价风险。因个股期权可以进行T +0交易, 由此也可能带来短线炒作的风险。

2. 3 到期不行权风险

实值期权在到期时具有内在价值, 只有选择行权才能获取期权的内在价值。

2. 4 交割风险

无法在规定的时限内备齐足额的现金/现券, 导致个股期权行权失败或交割违约。

2. 5 流动性风险

在期权合约流动性不足或停牌时无法及时平仓, 特别是深度实值/虚值的期权合约。

2. 6 保证金风险

期权卖方可能随时被要求提高保证金数额, 若无法按时补交, 会被强行平仓。

2. 7 对冲风险

虽然交易所的交易系统为期权交易提供流动性, 但是投资者必须认识到, 交易所规则不能保证在所有特定时间、地点下, 期权合约都能够被对冲。

2. 8 投机风险

个股期权利用杠杆效应进行投资将面临投机风险。对于期权卖方来说, 如果对价格变动方向预测失误, 且价格越往预测的相反方向变动, 其损失就越大。

3 个股期权经纪业务的风险管理

经纪业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使得经纪业务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该业务的发展。风险管理应保证合规、全面, 前台业务部门与中后台部门间应相互制衡, 合规部门、风险部门、稽核部门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经纪业务和自营、流动性服务商之间必须建立严格的防火墙隔离机制, 风险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人。

3. 1 交易前端风险防范

( 1) 资金前端控制。个股期权交易系统应对客户交易的资金前端校验。如: 客户缴纳的保证金应该能够满足当前委托的初始保证金要求, 客户缴纳的权利金应该能够满足当前委托的权利金要求等。

( 2) 持仓前端控制。公司系统应对客户交易的持仓前端校验, 具体包括: 客户本次委托加上客户持有的某一标的证券所有合约持仓 ( 含备兑开仓) 的数量不应大于允许其持有的最大数量; 所有客户持仓数量不应超过证券公司总的持仓限制; 单笔委托手数不超过公司规定的范围内。

( 3) 保证金比例设定。公司向客户收取的保证金不得低于登记机构向公司收取的保证金比例。比例设定的具体方法, 由个股期权经纪业务部门根据市场情况, 依据不同客户自身情况, 如信用状况、资产规模等, 横向和纵向地动态设定。

3. 2 风险监控

( 1) 监控处理流程。拟定经纪业务风险控制指标值, 在交易系统和集中监控系统中设立风险监控指标。当监控指标突破阀值时, 立即启动相关处理流程。通过集中监控系统对个股期权业务进行风险监控, 针对监控发现的风险信息, 及时发出核查需求和风险提示。然后在要求的时间内对风险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并反馈; 对于经核实后确认的异常信息及不规范操作, 即时整改。

( 2) 盘中试算。证券经纪商在日间以市场实时成交价格对客户的保证金进行盘中试算, 同时进行特定价格的压力测试, 对各账户的保证金进行风险评估, 实现对客户保证金的实时监控。盘中试算内容包括: 盘中损益试算, 以便了解客户盘中维持保证金的状况; 对个人客户资金用于期权交易情况进行在线监控。

( 3) 大户报告制度。如客户对某品种合约的持仓量达到交易所规定的持仓报告标准, 公司在接到交易所要求报告的通知后, 按要求填写《大户持仓报告表》, 并通知客户提供资金情况、头寸情况、交易用途等交易所要求提供的相关材料, 于下一交易日上报交易所。

3. 3 经纪业务风险限额

为建立有效的个股期权风险管控机制, 一套完善的限额指标体系是必需的。对限额指标体系进行日间盯市并审核, 当指标值触及预警线时, 采取必要措施, 重点包括预警处理响应和反馈机制。

主要监控指标包括业务总规模指标、标的证券集中度指标、保证金监控指标、客户持仓规模监控指标、合约到期监控指标等。当风险监控指标达到预警线或发生异常情况时, 应采取相应措施, 包括: 补交保证金通知, 合约调整、停牌、摘牌通知, 合约到期通知, 追加保证金通知、行权通知等, 相关人员予以执行预警处理响应并留痕。

参考文献

[1]个股期权投资者教育专区[EB/OL].http://edu.sse.com.cn/col/option/home/.

[2]刘英华.股权类衍生品定价与风险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3]约翰.C.赫尔.期权与期货市场基本原理[M].王勇, 袁俊, 译.7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4]张婷.我国证券公司柜台市场期权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 2014 (3) :143-147.

[5]常亮.个股期权方案曝光上交所九制度严控风险[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3-12 (13) .

[6]Frechette, D.L.The Demand For Hedging With Futures And Options[J].The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2008 (21) :693-712.

[7]王清涛.试论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J].中国市场, 2013 (46) .

血站业务档案管理形成及管理措施 篇11

血站业务档案是指血站在采供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按规定需要归档保存的原始记录也叫献血记录。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血站的业务档案要求保存10年以上。血站的献血记录包括献血者个人信息、既往献血信息、健康征询、体格检查、血液检测等献血适宜性评估资料,献血类别、献血量、献血时间、条码标识、献血不良反应及处置等献血过程的记录等。献血者记录对献血者屏蔽、保留、追踪起到积极作用,它真实地记录了血液的采集、检验、供血、原始记录及血液质量控制和血液质量保证的全过程,是血站开展各项业务工作以及领导决策的历史依据,是加强血站服务、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环节。

献血者记录分为书面记录和电子记录。书面记录包括献血登记表、献血者健康状况征询表、献血者检查表、采血过程记录等。电子记录是指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献血者信息,主要包括上述部分或全部书面记录;献血者既往献血记录包括献血时间、献血条形码等,通过至少50年不重复的献血条形码区分每次献血记录,通过唯一的证件号码关联同一献血者的所有献血记录。

2 血站业务档案形成与发展

2.1 无偿献血者档案。无偿献血者的档案主要是指献血者的个人资料,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证件类别号码、联系地址、联系方式、职业、文化程度、上次献血时间、知情同意签名等。按照《血站管理办法》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献血者献血前要知情同意并填写健康状况征询表和献血登记表。其中包括献血者健康情况检查、采血信息、血液检测数据、血源信息,等等。例如,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规定献血者必须做到下列体格检查:

(1)核对年龄:适合的献血者年龄是18周岁至55周岁;

(2)体重:男性不低于50千克;女性不低于45千克;

(3)血压:收缩压12至18.7千帕(90mmHg~140mmHg),舒张压8至12千帕(60mmHg~90mmHg),脉压差大于4千帕(30mmHg);

(4)脉搏:每分钟60次~100次,高耐力运动员每分钟50次~100次;

(5)体温正常;

(6)发育正常;

(7)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面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8)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9)四肢无严重的残疾、关节无红肿及功能障碍;

(10)胸部、心肺正常;

(11)腹部正常、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因此,要获得全面准确的献血记录,就必须要求献血者真实准确完整地填写个人资料。专业医师及技术人员在体检、采血、检测时要完整准确地填写各项记录,确保准确地录入每一条信息。

2.2 血液检验的原始档案。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检测报告有着严格的管理要求,必须具备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和安全保密性。因为它既是受血者使用相关血液产品的主要安全依据,又是献血者符合献血健康标准的指征。尤其重要的是,一旦出现输血相关的法律纠纷,它将成为举证采供血机构安全责任的重要证据之一。因此在搜集血液原始档案中,完整的检验档案应包括:检验文本报告单(纸质文本及电子文本)和检验标本留样。包括所有法定检验项目的汇总检验报告单(即最终结论)初检、复检报告单、单项复检报告单等。各项检验项目的质控记录,证实每批次检验的有效性。所以在整理归档血液检测原始记录中,必须建立完整的检验报告和实据档案的保存机制。这既是对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负责,更是为解决输血纠纷,确定医疗事故责任提供法律依据,是法律公正的重要依据。

2.3 血站的其他业务档案。随着无偿献血事业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法制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国家对采供血机构的管理越来越规范。《血站质量管理规范》明确规定,血站应建立实施记录管理程序和档案管理程序,记录并保存采供血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和数据,使其具有可追溯性,以保证质量体系运行并满足特定的质量标准。由此可见,血站的业务档案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管理好业务档案并充分应用档案,为进一步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提高血液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处理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和法律诉讼的举证要求,血站的业务档案必将成为分辨涉及采供血各方面责任事故的重要依据。

3 血站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档案意识不强,利用率低,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够。公众对档案的利用效益知之甚少,认识不到血站业务档案在血站管理中的重要性,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不足。

3.2 档案机制不健全,管理范围不明确。我们安阳市中心血站档案室隶属中心血站信息科管理,设一个综合档案室。管理六大类档案,分为:

(1)文书档案;

(2)会计档案;

(3)业务档案;

(4)设备档案;

(5)科技档案;

(6)音像图片档案。

到目前为止各级血站在管理档案时,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各级血站根据自己的理解实践进行管理,只重视管理,档案利用不足。

3.3 档案专业人员队伍薄弱。表现为档案专业出身的人员少,学历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档案的管理水平,这些情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事业的发展,缺乏创新和活力,档案利用不足。

4 血站的业务档案的改进及管理措施

4.1 按照献血者记录立卷归档的要求。献血者记录作为血液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须严格按照要求对献血记录进行立卷归档。

一是应建立献血记录管理程序和档案管理程序,由经过质量管理和档案管理培训合格的人员负责立卷归档工作。

二是应设立专门的质量记录档案,档案应符合国家关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

三是献血记录要完整,应包括献血者筛选和血液采集的全过程,并保证其可追溯性。对记录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检索系统。

四是献血记录应安全保管和保存,防止篡改、丢失、老化、损坏、非授权人员接触、非法复制等,原始记录应至少保存十年。

五是电子记录应严格授权,控制不同用户对献血记录的查询、录入、更改等权限,建立登录操作日志。电子记录应定期备份,永久保存。

六是应建立和实施严格的保密制度,防止未经授权人员接触和对外泄露。

4.2 领导重视及献血记录的运用。领导重视,制定有关业务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对各科室的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档案管理水平,具体明确归档范围和要求,保证原始记录的完整性。献血记录不仅是为献血者选择和血液采集的客观记录,而且对屏蔽高危,招募低危献血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招募低危固定的献血者。

二是招募特定人群的献血者。

三是对不合格献血者的屏蔽。

四是对检测样本的核查。

五是对招募效果的评价。

六是其他用途:如免费用血,司法诉讼,献血者追踪,献血计划制订,卫生统计,等等。

4.3 我站业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我站实行了档案原始记录与电子档案双套机制模式,确保了血站业务档案的质量。

一是采供血机构业务工作流程长,原始记录量大,种类繁多,实行原始记录与电子档案双套机制管理,提高了我站的业务档案管理水平。

二是实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在业务工作中纸质档案的形成以“件”为单位归档,以“科室”为单位立卷的方式,突出并深化了档案的立卷工作,确保了案卷的保密工作。

三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优势,做好血站业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提高血站的业务管理水平,为血站的采供血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分析 篇12

物流金融[1]是指在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 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概括地讲,物流金融就是在物流业务过程中利用各信用工具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供应链各个节点提供资金支持的过程。通过利用各金融产品,提高资金运行效率,从而实现物流、商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整合。

1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阶段及其类型

物流金融业务运行模式下传统的监管企业被第三方的物流企业代替,这样一种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的融资服务和监督管理的方式可以实现银行、资金约束企业以及物流企业三者的共赢。我国物流金融发展得较慢,并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相应地导致了物流金融在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城市的发展模式要优于内地。一般情况下,根据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资产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订单融资

订单融资它是指资金需求企业以资信良好的买方订单为授信条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申请,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全封闭式的专项贷款,资金需求企业在收到货款后进行偿还的过程。订单融资一般分为保税仓业务和采购执行服务两种典型模式。这种融资模式,以简单、灵活、高效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为金融机构拓展了服务领域,增加了收入,并且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可以更好地对资金需求企业进行实力、经营状况、风险等方面的把控,加上银行本身可以通过对资金封闭账户的监管了解资金的流动信息,从而能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1.2基于存货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存货质押融资是指资金需求方将动产或者存货进行质押作为授信条件,向金融机构出质并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保管,从而获得资金贷款的过程。按照质押对象进行划分,该物流金融模式分为两种形式: 仓单质押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在我国,由于缺乏市场和制度基础,仓单的流通机制还没有形成,因而更多的是以存货质押融资为主,从监管模式上看,按照单笔冻结还是限额冻结可以分为静态质押和动态质押。静态质押模式下,质押物会被冻结,企业需要偿还完欠款之后才能够解冻,而相比于静态质押模式,动态质押模式更灵活,在安全限额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根据之前的约定将物品进行置换,将一些质押物用于生产或者销售,只要使得质押存货的总价值不低于控制限额即可,弥补了静态质押的缺陷。 动态质押融资和静态质押融资的不同点在于在动态质押的过程中,质押物的最低价值是质押的关键。

1.3应收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2]融资是指企业以自己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并申请贷款,银行的贷款额一般为应收账款面值的50% ~ 90% ,企业将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后,应向买方发出转让通知,并要求其付款至融资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模式一般分为: 应收账款抵借融资、应收账款让售融资、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以及销售执行。该业务模式下,物流企业和银行对资金需求方的销售合同进行审查,物流企业负责销售运输,银行负责回收应收账款,所以对于借款企业自身,相当于将这些都外包给了物流企业和银行,自己只需要专注于生产。这样,既满足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又整合了供应链上的各方,提高了效率,而且降低了借贷风险。

2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风险管理

我国物流金融起步较晚,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自身的特点,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各参与主体间风险划分的不一致,配套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等等。因此,为了促进物流金融的健康发展,就有必要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甄别和把控, 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2.1企业的管理方面

尽管近几年我国的物流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自治机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松散问题普遍存在。目前物流行业中小企业居多,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物流行业的门槛低,员工文化水平有待于提高,这也使得物流企业内部管理的风险较大。

2.2质押物方面

由于质押物本身的情况会决定着金融机构的放贷,即质押率的多少。从这个角度而言,质押物的价值风险是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存货的本身在质押期间会不会有物流或者化学性质上的改变从而会影响到价值; 存货的市场流动性以及到市场价格的波动; 质押物的所有权是否明晰等等,以上各种情况都会决定着银行放贷风险的大小。

2.3信用方面

从宏观方面来看,缺乏统一的行业评估标准以及信用评估体系,信息化发展的程度还不够,从微观方面看,由于信息不对称总是存在,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会出于自我利益的考量,利用金融机构对行业以及物流企业的不专业和不了解而提供一些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信息,从而给金融机构造成误判,加大了借贷的风险。在很多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追求自身的利润、扩大自己的贸易额度,为了融资而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虚假信息,这为资金回笼留下很大隐患。有很多质押物的消失是因为在物流企业的监管中出现了很多违规操作。

3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

1质押物的选择决定着风险的大小。应选取市场流动性好、需求大、价格波动小、易保管的货物作为质押物,并且可以通过联合第三方评估机构结合市场信息、价格变动趋势等进行联合评估价值。对负责质押物保管和仓储的企业资质要进行严格的审核,最大程度上降低质押物的监管风险。

2对于银行而言,应该加强质押货物的管理,同时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通过建立一些信用风险控制模型,来优化物流企业的各项评价指标,以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物流企业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积极探索支撑物流金融健康发展的新金融服务领域或产品。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打开各主体共赢的局面。

上一篇:调整管理下一篇:教材的内容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