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共14篇)
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 篇1
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书上49―50页的例8―例10及“做一做”和练习十三的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2、在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3、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4、训练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1、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①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②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2、能够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
1、口算:
39÷3180÷6120÷255÷58×0
550÷5280÷420×232-40×9
1400÷7600×552+00×23×0
2、弄清“0”在记数中的作用。
(1)出示:18让学生说说1和8各表示的意义。
(2)出示:0让学生说出0表示的意义。把18变成108和180,让学生分别说说0在这两个数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由乘法口诀导入新课。出示:45÷9让学生说出45÷9得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回答:因为5和9相乘等于45,所以45÷9=5。
2、教学例8。
(1)板书出示:0÷5=
(2)提问:谁知道0÷5等于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5得几就得想哪个数和5相乘得0?因为0×5=0,所以0÷5=0。
(3)板书出示:0÷2=0÷3=让学生讨论交流,说出是怎样想的。
(4)卡片出示:0÷7=0÷9=0÷5=让学生自己,默想,说出结果。
(5)归纳概括。观察0÷5=0、0÷2=0、0÷3=0,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板书)
(6)反馈练习:0÷128=0÷69=0÷76=
3、教学例9。
(1)板书例9:408÷2
(2)教师讲算理:列出竖式,先用2去除百位上的数,除到十位时,提问:0除以2等于多少?在哪一位上面商0?为什么?强调:商十位上的这个0必须写,它起占位的作用。用2再去除个位上的8。边讲边板书。说明:这种题的中间部分可以省略。写出简便写法。
(3)反馈练习:49页的.“做一做”说明:在商的中间该商0的地方写0是起占位作用,而在一个数的前面写,是没有意义的。强调:商中间应该商几个0,就写几个0,不能只写一个0。
3、教学例10
(1)板书出示:324÷3=
(2)引导学生明确计算过程,教师板书。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让学生想一想:用3去除十位上的2,不够商1,怎么办?同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边想边说边板书:十位商0以后,怎么算?余下的2与被除数个位上落下来的4,合在一起是24,24除以3商几?8写在商的个位。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在这个竖式中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
(3)总结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观察比较例10与例9,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两道例题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而例9是除到中间一步,被除数是0,商0;例10是除到中间一步,不够商1,商0。
(4)提问: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商中间有0的除法有几种情况?小结:有两种情况,两种情况都是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就对着十位商0;如果被除数是四位数,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百位不够商1,商0,十位不够商1,也商0。也就是:在求出商的最高位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5)反馈练习:50页“做一做”的1、2题。
三、全课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的1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2、改错,并说明理由。
3、完成练习十三的2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3题。
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 篇2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有效改编教学情境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的导入阶段, 我抛开了课本中计算体育场看台有几个座位的情境, 因为在本地没有体育场, 却有闻名中外的红木产业———我们的学校就在红木小件一条街上。于是我紧扣本地产业特色来进行情境导入———
1.猜一猜:欣赏家乡, 引出话题。我边演示家乡景观图片, 边进行解说:“同学们, 这是什么地方?……对, 这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可爱的校园!这几年, 家乡的红木产业发展迅速, 闻名中外, 我们的学校就在赤荷小件一条街上, 听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也有很多做佛珠小件的, 请举手让老师瞧瞧。”
2.考一考: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
师: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们的爸爸妈妈解决问题吗?
生:能!
师:是吗?那么老师今天就先来考考你们!
师:请看老师手中的手链, 好看吗?考题和手链有关:一串紫檀的手链需要158元, 6串这样的手链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练习;稍候, 笔者问: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答案, 你是怎么计算的?)
师:都对了吗?你们真棒!刚才你们用前两天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算出了6串手链的价钱!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注意观察今天的知识和前两天的有什么不同。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导入新课, 体现了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的教学理念。利用观看图片、猜一猜、考考你等环节, 不仅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抛出了新的数学问题, 为新授自然过渡。
二、深度对话教材文本, 科学把握教学重点
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教材, 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 才能把握好计算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 而不是利用“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去解决问题。教材中例题5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 呈现的是:“体育场的看台每个方阵有658个座位, 6个方阵一共有几个座位?”多数老师认为在教学设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过程中, 要有解决问题的教学步骤和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也就是在教学中只出现已有的条件, 问题让学生去提,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尝试按这种问题解决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却发现无法把算理和计算方法的教学重点充分完整地展示给学生, 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我仔细对比了教材中所有的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编排, 发现了两点支撑我调整教学的理由:
1.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在内容编排上的风格完全不同。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中, 教材有完整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 都有典型的三个问题:知道到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通过三问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需要拥有完整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所有的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编排中,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完整的, 有列式计算和“答”。在计算教学中, 题目呈现虽然酷似问题解决, 还有图文并茂的情境, 却没有问题解决的详细过程, 只有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提示, 在编排中没有“答”。因此, 我们有理由判断: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是为了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教学的情境, 这样的题目只是计算教学的辅助形式, 不需要按照解决问题的完整步骤进行解答。
2.对比教材的前后知识, 我发现在计算教学时, 这个题目是一步的乘法计算,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充分理解乘法的意义。如果在本节课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那就是无视学生的知识结构, 徒然耗费时间。因此在教学中, 我直接创设了情境, 让孩子们欣赏老师手中的手链, 告诉孩子们每串手链108颗, 串6串这样的手链大约要多少颗?先让孩子们估一估。孩子们给出了两个答案, 一种估法是把108颗看成110颗, 6串大约需要660颗, 另一种估法是把108颗看成100颗, 6串大约需要600颗。两种估法都是对的, 到底需要几颗呢?引发冲突, 产生精算的需要, 请大家帮助老师算一算, 到底需要几颗珠子!
这个环节从不同的估算方法引出新知的教学需求, 例题中的数字变小了, 更好地服务于数形结合的直观教学, 复习中158×6和新知中108×6的两组计算题, 更有利于学生的对比观察, 理解新知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迁移出“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有机渗透数学思想, 精彩演绎学法指导
数学思想的“默会”属性众所周知, 如何把数学思想这个内隐的知识外显出来?比较思想是小学阶段高频率出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本节课笔者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比较思想。“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本质上是多位数乘一位数, 因此, 在教学中要把新知的教学巧妙地建立在旧知的认知上, 通过复习题的多位数乘一位数158×6和改编后的例题的算式108×6,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题目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相同点理解它们都是多位数乘一位数, 从而推导出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这样的学习方法叫迁移, 也叫类推。从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今天学习的新知中间里有0, 理解为什么要把“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放在单独的一课时中进行教学, 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即使多位数的中间是0, 也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
在理解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法后, 引导孩子们帮老师解决第二个问题, 得出的算式是:102×3。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指名上黑板演算, 然后让学生再次比对102×3和108×6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中间都有0, 计算方法和前面的一样;不同点是108×6个位相乘时有进位, 102×3个位相乘时没有进位。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个位相乘没有进位, 应该如何?通过学生的比较思考得出:个位相乘不满十时, 积的十位要用0占位。
通过对比, 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和计算方法, 还明白了类推和比较的学习方法。
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 篇3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大家先算算草地上有几只什么动物?
生:草地上有3只兔子和3只小猴。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它们是来采摘自己喜欢的食物,兔子能采到几个蘑菇?
生:6个。
师:3只兔子采了6个蘑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只兔子能采到几个蘑菇?
师:怎么算?
生:6÷3=2。
师:3只小猴来摘桃子,可树上一个桃子都没有,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
生:0÷3=0。
师:4只小猴呢?谁能再举例说一说吗?
生1:0÷4=0.
生2:10只猴每只猴摘到0个桃,所以0÷10=0。
生3:100只猴每只猴还是摘到0个桃,所以0÷100=0。
师:(板书算式)0÷0呢?
学生理解除数0表示没有猴来摘桃,也就算不出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所以这样算是没有意义的,因此0不能作为除数。
观察比较这几道算式,发现并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设计思路:创设学生熟悉的卡通情境,以兔子采蘑菇为引子,由一般除法6÷3=2做铺垫,引出小猴分桃,学生发现由于树上1个桃都没有,每只猴摘到0个桃,因此0÷3=0、0÷4=0,在举特殊例子过程中发现“0除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0”,理解了把0个桃平均分给0只猴没有意义后完善规律—“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自然地解决了学生对于0为什么不能作为除数的疑问。
二、探索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师:我们再到养鸡场看看。(出示例题)
生:306÷3。
师:结果是多少呢?先估计一下。
生:结果是100多。
师:你会分步口算吗?
生:300÷3=100,6÷3=2,100+2=102。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师:用前面学习的除法笔算方法可以做这一题吗?试试看。(学生试做)
师:比较这两种算法,哪种步骤少些,少了哪几步?(教师出示简化竖式)
学生在比较中认识简化算法。
生1:前面算式把0移了下来。
生2:算出来都是0,不写也可以。
生3:反正都是0,将它们省掉,没有什么影响,反而简便。
师:这里不起作用,可以省略,计算起来既方便又快捷。
生4:商中间的0不写更简便。
生5:中间的0不能不写,不写0商102就变成了12。
师:那这里的0一定要写,0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生6:0有占位的作用。
师:对,0在十位上,起占位置的作用。你现在能说说简便的计算过程吗?
生:306除以3,当用0去除以3时,0不要移下来,直接商0,写在商的十位上,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继续除。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练习:804÷4 402÷2
设计思路:学生尝试用前面学过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计算306÷3,再和简便算法过程比较,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后发现因简写而省略的步骤及注意点,进而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教后小记:
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商中间有0、商末尾有0的除法,和推广到商0的除法的另一种情况,就是遇到被除数某一位不够商1时,也要在这一位上商0。本节课需要学生先知道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涉及被除数是0的除法,这一点学生们结合例1的小猴分桃图能够很好理解。所以教师接着前面几道算式列出了0÷0,让学生讨论这道算式有没有意义。从意义上来看,是把0个桃分给0个猴,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学生们就理解了除数不能为0这一点。
在教学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时,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于这种简便算式在格式上、理解上存在的困难,教师先让学生采用不省略的算法来做,然后再出示简便的写法,把这两种写法做一个对比,大多数的同学能够知道为什么可以简便,也就较好地理解了算理。
反思以改进:
在例题2的学习中,简化竖式是在学生尝试计算的基础上就直接以介绍的形式传给学生,这样节省下了不少宝贵的课堂时间,课堂看起来更高效。但对这段教学过程反思后,我发现没有体现出经历过程、体验需要的理念,假如在学生按照基本方法一位一位地除完后,再让学生继续计算两题:309÷3 603÷2,引导学生观察3道竖式中0的计算部分,讨论:对这一部分计算,你们有什么看法?学生经过3次重复计算,会感受到这一部分计算的异样——啰嗦、无效,简化竖式的要求由此而生、由衷而生。接着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简化竖式,在考证直接商0的正确性的同时,让学生对简化竖式“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看似低效的做法,虽然少了些练习的强度,但有了理念的支撑,相对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方法的教学思路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对算法的掌握也会更加扎实、有效。
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4
一、通过例题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
例题教学时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估算,确定商是三位数,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商中间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学会竖式的一般写法,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列竖式计算很简便,产生要学好这种方法的需要。学生在写竖式时,好多采用原有写法,但也有用简便写法。要鼓励学生用简便写法,并逐步掌握这种写法。
二、通过“做一做”中的四道题,探索不够商1,0占位的道理。
先引导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然后将从前面“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学到的知识迁移到“不够商1,0占位”来解决商中间带0的另一种情况。解答后组织学生课堂交流。在列竖式时,一部分学生还是用原有写法,但大部分从上面的例题中得到启发,用简便写法。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简便写法,让学生对两种写法进行比较,体会出简便写法的有点,从而掌握了这种方法,搞清了商0的算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提高了。
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 篇5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31~32页例7及做一做。
2、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摸索和合作交换等情势使学生控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2)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类推能力、比较能力,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3)培育学生自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教学重点:
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上商0。学会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4、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地计算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理解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意义。
二、说学情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看,他们已经学会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掌握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并会进行除法的验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他们对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商中间或末尾也有0的”规律已掌握。学生已会计算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没有余数)的除法题目。
三、说教法
1、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自动性,可采用的专利法是“设问引诱法”,即教师以“问”作为“导”的重要方式。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控制法则,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教材很注意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求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利用设问,引诱和板演相结合,疏散难点,培育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计算、察看、探究、讨论、表述、练习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进行整体教学,形成知识网络,培育和保护学生的乐学情绪,自己排除思维障碍,获取最全面的思维成果,体会成功喜悦。
四、说学法
教学中,要求学生应熟练控制除法计算法则,切实提高各自的计算能力。
(1)要求学生严格依照法则进行计算。
运算法则是对计算过程实行细则所作出的具体规定,一方面用法则保证计算过程及其成果的精确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则意识,使他们逐步养成自觉依照法则去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的良好习惯,为熟练运用法则打下基础。
(2)逐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法则的程度。
为了让学生能灵活运用除法的法则,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逐步解脱运算法则的依附性。使其计算最终达到而对除数是任意一位数的除法计算,不用去联想其法则的三条规定便能精确无误地求出商的程度。
五、教学程序设计
共有四个环节:创设情景,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利用学生熟知的西游记里面的人物编成故事,引出数学问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利用同桌之间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首先尝试着列竖式,再找学生说那个黑板板书,集体交流讨论,最后老师再将汇总的竖式展示在黑板上。并与之前学习的没有余数的情况进行对比,通过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更深入的理解“不够商1用0占位”的原理。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同时在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商的末尾有0的情况,在对比和比较中学习知识。
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 篇6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73 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与学情分析: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 它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内容, 本单元按照商一位数、商两位数、商的变化规律三个内容一共安排了十个例题, 商是一位数的内容又分为除数是整十数、除数接近整十数、除数不接近整十数,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 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本方法。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 只是试商的难度在加大。所以用一位数除的经验, 是本课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
基本设计理念:
1. 重视算理, 概括算法
除法竖式算理的理解, 是学生理解除法运算核心含义的一个重要过程, 对学生后续除法内容的学习有重要的价值。所以, 算理的理解, 仍然是本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用文本框的形式呈现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所以, 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结合具体问题逐步感受、初步概括计算的方法, 是本课的主要任务之一。
2. 迁移旧知, 自主探究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是学生的已有经验, 本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经验, 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让学生通过旧知的迁移, 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
3. 尊重教材, 用好教材
教材的例题和情境通过多轮的修改, 指向性非常明确, 设计比较合理, 所以本课没有对教材的例题做出改动和调整, 直指要研究的典型问题, 把设计重点放在用好教材、增加学生思维深度上。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形结合, 理解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
2. 能用竖式正确计算;
3. 知道如何确定商的位置;
4. 会用估算等方法进行试商。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 能用竖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正确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先口算, 然后列竖式计算, 回顾算法, 最后揭示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设计意图:除数是一位数的算法是本课学习的基础, 也是学生迁移经验的基础, 口算除法是学生试商的基础, 所以复习安排了这两项内容。
2. 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92 本连环画, 如果每班分30 本, 可以分给几个班?
1) 找题中的数学信息;
2) 结合小棒图准确理解数学信息, 理解题意;
3) 列式, 说明:为什么用除法?
设计意图:例题属于除法中的包含除法,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 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信息和题意, 并明确算式的合理性, 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的一种措施。
4) 估算
5) 自主探究
活动要求:
(1) 在小棒图上圈一圈, 看看能分给几个班。
(2) 试着把你分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
(3) 对照小棒图, 想想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设计意图:除法竖式是除法算理的数学化、符号化表示, 学生在长期计算中容易忘记竖式的本质含义, 所以通过小棒图的对照加深学生对竖式算理的理解。
6) 汇报展示, 对照小棒图理解竖式的含义。
预设一:商的位置有错的, 让错的先讲, 对的再讲。通过讨论明确商的位置。
预设二:商的位置没有错的。通过师生质疑明确商的位置为什么在个位上, 加深学生的理解。
7) 做一做 (略)
(2) 出示例2.178÷30
1) 比较异同, 明确类型。这个算式和刚才题目相比, 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2) 学生试做, 板演讲解。
重点质疑:被除数的十位上不够商1时怎么办?
预设讨论:商应该写在哪一位上?
设计意图:例2 重点解决被除数前两位不够商1 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 发现有近50%学生在这里还是容易出现商的位置的模糊, 所以对这个问题再次进行质疑。
3.巩固练习 (略)
4.全课小结 (略)
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 篇7
一、要注意确定商的位数
在列竖式计算除法时,首先要通过观察确定商的最高位,这样就能判断商是几位数。一般来说,被除数的前一位比除数大(或与除数相同),商的位数就和被除数位数同样多;被除数的前一位比除数小,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位数少一位。如84€?,商是两位数;84€?,商是一位数。
二、要注意提高试商的速度
试商的快慢直接影响计算的速度,同学们要熟练掌握乘法口诀以及口诀中各数的互逆关系。还要多练习一些“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例如:5€祝? )﹤41,要能很快地说出括号里最大能填8。这种练习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试商能力。
三、要注意防止漏写商中间或末尾的0
商的首位确定后,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除以除数不够商1的,就要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例如804€?,商的十位上要写0,即804€?=201。当没有除到被除数的个位就已经除尽时,商的后几位上应该写0。例如3600€?,商的十位、个位上都要写0,即3600€?=400。
四、要时刻注意余数的大小
计算过程中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和除数进行比较,只有在余数比除数小的时候,才能继续除下一位。如果计算的最后一步仍有余数,别忘了把商和余数一齐写到横式上。
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 篇8
在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我认为所有知识都应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亲身体验出来,在这里我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生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在新课开始时,我创设生活情境,这样可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下发现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在教学时,我能够不拘泥于教材,敢于跳出教材,辨证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该着力的.地方花时间、下功夫。一是能改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将例题中的两题同时出现,便于学生比较;二是将探究有关0的除法的规律放到例题中进行,此时我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创造条件地展现学生的聪明才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3、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 篇9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自主的进行知识的建构,提高计算的技能。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活学习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开始,我利用课件动态的演示了主题图的教学情境:憨态可掬的猪八戒在分西瓜。师徒四人分吃4个西瓜,应该怎样分?学生再一次的回忆了平均分的意义,列式4÷4=1(个),当猪八戒把其他三个的也吃了以后,引出了0÷3=?学生大多都能理解当被除数为0,除数不为0的时候,商得0。
“0不能作除数”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知识点。怎样让学生理解并能记住呢?我列出了:0÷0和3÷0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概括出了: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商都是0。
二、通过对比,理解算理、促进算法。
教学了0的除法后,我提问学生愿不愿意接受更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学生情趣高涨。随后,我出示了例题的主题图,先引导学生列式,尝试解决第一道算式:商中间有0的`除法算式。
学生有计算除法的经验,大多数学生都能比较完整的列式解答。提问学生这道算式哪里比较特别?通过梳理,示范出简便算法。比较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出:当首位除完了,十位上的0可以不必带下来继续除,但是商上面要写0占位。
熟悉了算法后,我组织学生开展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商中间有0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的掌握。
紧接着,我开始引导学生解决第二道算式,商末尾有0的除法算式。
由于有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经验的积累,学生在尝试计算时,大多愿意用简便的算法。有部分学生在处理余数的0时拿不定注意,有的将0写在十位的下面,有的将0写在个位的下面。我适时的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你认为写在什么地方比较合理?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写在十位上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前面除完了,个位上的0就可以不用再除了。如果是写在了个位,就表示要将0带下来继续除,算式不太完整。
解决了两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与之前的除法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并归纳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一般算法。
三是强化估算,引导反思,提高计算技能。
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 篇10
一、解读文本, 提炼转化思想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是按两条线索编排的:一条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索, 即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条是蕴含在教材背后的暗线索, 即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基础知识容易理解, 数学思想方法不易看明;数学基础知识是教材写什么, 数学思想方法是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此, 文本解读, 就要做到苏步青教授所说的:“看书要看到底, 书要看透, 要看到书背面的东西. ”这背面的东西, 就是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解读“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教学内容的教材说明, 我们知道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的关键是应用商不变的规律, 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很明显新知的教学中隐含着转化思想, 因此, 在定位教学目标时, 就要把渗透转化思想融入目标中. 这样, 教学目标有了转化思想, 教学就能以目标为导向, 目标是灵魂的落实才有了可能.
二、故事引入, 揭示转化思想
在课的导入环节, 为了让学生对转化思想有个初步的体会, 笔者把学生带入到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中. 当学生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后, 笔者提出了这个问题:大象很重, 当时又没有这样大的秤, 怎么办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曹冲建议把大象带到一艘大船上, 船承重之后下沉, 在船的边上刻下记号, 再将大象换成石块, 使船沉到记号处, 这样称出石块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笔者在黑板上板书出如下图:
这时, 我指着板书趁机设问:曹冲应用了什么方法巧妙地解决了大人们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生:曹冲应用了转化的方法, 把大象重量转化成石块的重量, 从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解决了难题.
师:曹冲聪明在哪里?
生1:曹冲应用了转化的方法, 把不能直接称的大象变成能直接称的石头.
生2:曹冲善于思考.
师:是的, 曹冲的聪明就在于应用了转化的思想, 化难为易. 看来, 转化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数学解决问题时, 我们也经常用到转化的思想. 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要用到转化思想.
三、经历过程, 体验转化思想
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总结他的学习经历时指出: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问题,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 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 懂得它的道理, 而且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 经历多少曲折, 攻破多少难关, 才得出这个结论.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 那么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积沉、凝聚在这些数学结论上, 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
从华教授的总结中, 我们不难看出:只有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才能让学生体验得到.过程孕育思想, 出示例题列出7.98÷4.2算式后,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 这个算式和前面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顺势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师:这个算式新在哪里?
生:除数是小数.
师:遇到新问题, 你们想到了故事中的谁?
生:曹冲.
师:你们能不能也借助曹冲的聪明, 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 然后推导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呢?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 及时了解情况. 接着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是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角作单位, 算式变成79.8÷42, 目的是把4.2转化成42, 这样变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解决了.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 除数4.2是一位小数,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变成42,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 被除数7.98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一位变成79.8, 这样也把新的知识转化成旧的知识.
师:这两组的同学在解决这个算式时, 有什么共同点?生:他们都是运用了转化的方法把4.2转化成42.
师:你们不愧是曹冲第二, 遇到新问题也能把其转化成旧问题解决. 还有不同的声音吗?
生3:我们组根据曹冲解决问题的方法画图表示:
师:你们组能运用曹冲称象中蕴含的转化方法来表示今天学习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原理, 非常ok!
从以上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来看, 大部分学生已能用转化思想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在交流时, 教师重点凸显转化的思想, 让学生从中体会转化的价值.
四、解决问题, 运用转化思想
通过故事引入、经历过程两个环节的渗透, 学生对转化思想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此时学生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 这时只有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 才能使学生深入地领会转化思想, 把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转化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为此, 本节课笔者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转化思想.
第一, 专项练习. 在 () 里填上适当的数, 如0.15÷0.3 = () ÷3, 51.51÷1.7 = 515.1÷ () , 专攻转化部分 , 体现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思想.
第二, 口算练习. 如3.2÷0.2, 5.6÷0.07等, 先让学生说口算过程, 凸显转化过程.
第三, 改错练习. 设计因没 有转化引 起错误的 练习 , 如11.5÷4.6 = 0.25等, 先让学生分析错因, 感悟转化的重要性.
第四, 竖式计算. 如4.83÷0.7等, 先让学生说说转化的过程, 再在竖式上体现出转化的过程, 体验转化的重要性.
以上四层练习, 紧扣转化思想这根弦, 让学生在每个环节的练习中都体验到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反思小结, 提升转化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 一方面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 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要依靠学生自身在反思过程中的领悟, 而这一过程是没有人能够代替的. 有专家说,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 那教师肯定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 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专家的话告诫我们, 数学思想方法是不可能传授的, 只有在经历知识的建构中, 在学生的自我反思中感悟. 因此, 在课尾的小结时, 笔者除了引导学生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更是引导学生反思, 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推导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很大的作用劳? 让学生通过对学习方法的回顾与总结, 再次感悟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 在今后的学习中碰到类似的问题时, 能自觉加以运用.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试题 篇11
一、口算
606= 1402= 103= 508=
6006= 14002= 31003= 5008=
二、笔算
4苏教版数学三上:《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练习033= 4=
4067= 3072=
三、对比练习
3605= 3280= 8402= 4073=
3065= 3208= 8042= 4703=
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2304= 6033= 3095= 4605=
5067= 9104= 8206= 2079=
五、应用题。
1.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篇12
课题
教材第66-69页。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理解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与0有关的乘法计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教学例6.(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2)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80×3,也就是求3个280是多少。
(3)先估计一下大约得多少。
280×3≈900,大约得900.(4)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做。教师巡视时找出两位算法不同的同学进行板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生1:先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由于第一个因数个位上是0,乘3后还得0,所以积的个位上也是0,这个0起占位作用。
生2:把280乘3看成28个十乘3,先算28乘3,所以写竖式时把8和3对齐,得出的84表示84个十,这时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这个0起占位作用。
(5)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二种更简便。
(6)概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用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三、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
四、课堂作业。
1、笔算下面各题。
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 篇13
一、创设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贯穿始终,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到学生当中去,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从而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孙悟空这个人物是学生感兴趣的,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本来枯燥的计算教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民主、平等、愉悦的氛围下,学生思维积极、主动、活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各抒己见,不仅使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的不足。
二、把实践引入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自己去发现”,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探究”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在上面两个片段中我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后,进行了算理的探讨,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借助老寿星锻炼的场景,自然引出每天要步行多少米的计算问题后,我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的尝试、体验,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方法。
三、注重评价,提高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等心理特征,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给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从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开始,到说题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直到置疑、释疑。反思并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困难的,上面片段二中,对于黑板上的6种算法,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让学生说出对与错的原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实际上也是让学生学会说算理,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多说还能促进学生表达、计算、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 篇14
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53页内容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1、利用已掌握的旧知自主迁移类推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借助例题素材,为理解“速度”概念以及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关于0的处理。 2.难点:理解0和非0数字的对位原理。 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 20×40 18×20 16×50 240×3 105×3 208×2 301×3 209×4 二、新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坐过火车吗?说说坐火车的感受。你比较喜欢什么样的.火车? 学生自由谈话,在谈话中导入新课。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怎样解决?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小精灵聪聪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160×30= 106×30 (二)学生探究学习1、学生分小组学习。 怎样计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160×30= 106×30 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计算。 学生汇报交流:106×30的计算方法 2、学生交流:积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做一做: 2 2 0 1 6 0 3 6 0 5 8 0 × 4 0 × 6 0 ×2 5 ×1 2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教师引导学生最优化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让学生完成第55页练习八第1题。 2.课本第55页第2题 二、提高练习: 1、课本第55页第3题。 2、课本第55页第4题 3、小医生 304×30=10020 280×40=1120 3 0 4 2 8 4 × 3 0 × 4 0 1 0 0 2 0 1 1 2 0 三、拓展练习: 1、一种方格纸,每张有702格。有一篇文稿大约写了20张,这篇文稿大约有多少字? 课堂评价(小测) 1、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80×14 307×40 170×50 420×22 209×30 207×34 2、一种电话机,每台售价230元。王采购员为单位买了30台,一共花了多少元?
【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推荐阅读: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09-29
三年级数学下册《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2)》教案06-02
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笔算除法05-30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反思12-17
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评课稿06-08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设计01-10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07-04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