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路安全责任书

2024-10-01

学校道路安全责任书(共8篇)

学校道路安全责任书 篇1

凯里市第十二小学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

为进一步促进安各庄中学创建“平安校园”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社会稳定,增强我校师生安全意识,确保我校学生上学、放学途中安全,确保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特制定本交通安全责任书:

一、班主任工作:

1、每学期开学初,班主任对本班步行、骑自行车、坐车上下学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禁止学生电动车、骑摩托车上下学。

2、班主任要抓住一切教育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经常向学生及家长进行各方面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3、每月各班板报必须设立交通安全角,每月至少两次。各班定期开展交通安全主题班会。

4、加强路队管理,班主任要随时了解学生路队情况。对表现好的个人与小队及时进行表扬,对违反路队要求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并及时记录。必要时要与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帮助个别生迅速转变。

5、班主任对学生行走安全、乘车安全必须要强化管理。每月至少要进行两次交通安全教育。

6、努力培养安全员、路队长的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成为班级的骨干力量。

二、教师工作:

1、全体教师要认真学习国家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并认真遵照执行。杜绝违法,违纪现象。

2、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教学中要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3、各位任课教师要按时上下课,不拖堂、放学后不留学生进行补课。对于违纪学生要配合班主任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促其改正。

各班主任、教师要各行其是、各司其职、各站其岗,采取切实可行而又有效的方法以保障学生上下学途中的安全。若因教师渎职而造成学生受到交通安全伤害的,或受到伤害后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的,学校将根据有关制度追究教师的责任。

凯里市第十二小学(章)

学校负责人(签名):

责任人(签名):

学校道路安全责任书 篇2

本文研究主要依托于交通运输部软科学研究项目《道路运输安全“责任链”研究》, 在分析责任链内涵、道路运输安全责任链内容及其作用的基础上, 借鉴澳大利亚国家道路货物运输安全责任链管理与处罚的思路, 探索我国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责任链”制度, 提出我国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责任链”的关键环节及企业安全责任划分的措施与建议。

1“责任链”内涵及其作用

1.1 责任链的内涵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任何部门、人员都很难孤立地完成工作, 都是在为某一项共同的工作而分工协作。一项任务或活动的完成需要不同的部门、人员在不同的节点进行直接或间接地参与, 每一个工作环节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从而实现最终目标。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出现偏差, 就可能对其他环节和最终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因此, 参与到各个环节工作的部门、人员都对这项工作的完成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从而构成了“责任链”。

“责任链”的思想将责任制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所有对生产经营能够产生作用和影响的行为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责任链”思想中, 生产经营中涉及到的每个部门、人员、环节均应切实履行各自职责, 一旦生产经营出现事故, 即可沿着该“责任链”研判追溯, 对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失职行为予以责任追究。

1.2 道路运输安全责任链及其内容

在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领域, “责任链”涉及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均应履行好各自的安全生产责任, 一旦出现道路运输安全事故, 导致事故发生的所有失职、违法行为均将受到责任追究与处罚。

建立道路运输安全“责任链”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链条上的各个参与者及其责任进行明确。道路运输安全责任链由三个重要部分组成, 即责任人、职责内容和处罚方式。建立责任链包括三个主要步骤:梳理分析各部门、人员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明确各责任人或责任部门;对各责任人或责任部门的赋予明确的职责;制定各责任人或责任部门违法、违反职责行为的处罚方式。

在宏观层面上, 道路运输安全涉及人、车、路、环境、管理等各类因素, 在整个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链条上的各个部门、运输生产链条上的各个部门、岗位均承担相应的责任, 是道路运输安全责任链中的节点。各行业监管部门及其相关岗位的行政管理人员、运输企业及其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客运站场及其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运输设备制造商、维修企业、驾培机构、托运方或乘客及其他与道路运输相关的部门和人员等, 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道路运输安全“责任链”。“责任链”中各方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道路运输的监督、管理、供给、支持、经营或实际生产工作等, 任何一方的责任未做到位, 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埋下安全隐患, 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微观层面上, 道路运输企业内部亦存在安全“责任链”, 每个岗位和从业人员均对安全生产负有一定的责任。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部门间、岗位间、员工间、上下级间的相互联系, 实质上是责任与责任的关系, 形成了企业内部的“责任链”。每个岗位相对应的每个员工, 都处在责任链条的节点上, 每一节点都负有相应的责任, 链条中若某一节点责任缺失, 将导致整个业务运行出现问题。道路运输企业从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各职能部门等, 到专职安全管理员、车辆管理员、调度人员、监控人员、驾驶员、客运乘务员, 或货运包装人员、装载人员等等, 共同参与了道路运输的经营管理与实际生产操作工作, 需要根据各自职责为安全生产负责。

道路运输企业是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主体, 直接参与道路运输的生产经营, 对安全生产负有最主要的责任。尤其道路旅客运输的服务对象决定了其在道路运输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一旦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往往会造成群死群伤的恶劣后果。故本文道路旅客运输安全“责任链”的主要研究范围限定在微观层面。

1.3 道路运输安全责任链作用

安全生产是多个环节、部门和人员的共同协作来完成的, 上到各级管理部门、下到实施直接操作的员工, 都对安全生产实施了一定作用。许多教训表明, 事故的发生归根到底都是责任意识缺乏所致。一方面, 个人责任心不强, 直接导致了整个责任链的脆弱, 给工作埋下隐患。另一方面, 一些人员总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节点而已, 还有其他若干环节、关口, 因而未能更多地尽职尽责, 这种责任依赖, 很容易导致工作中出漏洞, 乃至造成重大失误。

道路运输安全责任链建立起一条至上而下, 环环紧扣的道路运输安全责任链条, 形成一个严密无缝的安全生产责任网。一方面通过明确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责任人及其责任和处罚措施, 使整个运输生产过程中各岗位责任分明,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每个人既对本岗位工作负责, 更对整体工作负责, 有利于落实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道路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和政策, 为落实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处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责任链涵盖了除驾驶员、经营者之外的其他责任人, 对运输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均进行了控制, 对驾驶员之外的更多责任人进行处罚, 可能产生更强大的威慑, 使各类人员真正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增强各级负责人员、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确保安全生产。因此, 道路运输安全“责任链”对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预防事故和减少损失、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建立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 对道路运输安全责任链的分析研究涵盖运输链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有助于道路运输安全相关规范、道路运输安全评价相关措施的研究提出和完善。

2 澳大利亚道路货物运输安全责任链

澳大利亚在货运领域建立了单独的责任链制度, 即在运输链中进行操作的任何参与者均负有责任并可能负有法律责任。在该制度下, 不仅仅驾驶员是道路运输法规所关注的对象, 任何参与或能够控制部分道路运输任务的人员, 都应该为其违反道路法规的行为承担责任甚至法律责任, 其行为往往是造成违法或事故的原因。

澳大利亚在道路货物运输安全方面建立了责任链制度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CoR) 。澳大利亚全国运输委员会 (NTC) 认为, 驾驶员和经营者是道路运输法规所关注的对象, 但是, 其他人的行为往往也是造成违法或事故的原因。在责任链制度之下, 不仅仅是驾驶员, 任何参与或能够控制部分道路运输任务的人员都应该为其违反道路法规的行为承担责任甚至法律责任。

2.1 澳大利亚“责任链”制度

澳大利亚全国运输委员会在2004年2月发布的信息公报中规定了责任链制度。公报提供由澳大利亚国家运输委员会、道路运输行业及各政府共同发展的具有开创性的“责任链”法律的信息。

运输链中的部分人员在执行其所负责的任务时发生违法行为, “责任链”法律就旨在确保追究违法人员的法律责任, 该法律的目标对象是超速、非法驾驶、违反限时规定、超载、超限以及货物无栓固。遵守这些及其他法律, 能够为道路运输行业的从业人员和其他道路使用者, 提供更加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

责任链制度主要是要追究相关责任方, 由于他们的不作为或有使他人处于危险中的违法行为, 对其这类行为追法律责任。这项制度由国家道路运输委员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而来, 并成为该委员会用来确保遵守道路运输法的“明智遵守”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2.2 运输链中的责任人

“责任链”的概念很简单, 在运输链中进行操控的任何一方负有责任, 并可能负有法律责任, 即“操控=责任=法律责任”。

运输业务涉及多种不同的活动和参与方。各方独立或共同操控这些活动的每一项, 并对违反道路运输法的行为承担责任。澳大利亚道路货物运输安全责任链, 如图1所示。

倘若他们知道或理应知道, 他们的货物是通过违反道路运输法而来的话, 即使只是接收货物 (收货人) , 违法责任同样适用。

法律职责适用于道路运输企业内外。在企业内, 任何操控道路运输业务的人都可能被追究责任, 并接受巨额罚款。例如制定大政方针的董事和设定名册或日程的经理。企业之外, 职责还适用于托运人、客户以及运输链中潜在对运输链中他人提出无理要求的任何一方。

2.3 责任链立法

“责任链”法律适用于国家道路运输法。国家政策已经在各种情况下得到认可, 并且该法律适用于任何国家、州和地区的各个实施阶段。

在“责任链”法律中, 每个责任方的义务和适用的国家处罚都已经明确的列出。虽不全面, 但很重要的是, 提出了该法律适用于所有州和地区的所有细节。

3 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责任链”

3.1 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责任链

借鉴澳大利亚责任链管理的思路, 结合我国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的实际国情, 本文细致地梳理我国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的业务、组织机构及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流程, 提出我国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责任链”。依据我国道路旅客运输工作流程, 建立旅客运输过程安全责任链, 如图2所示。

按照我国道路旅客运输管理特点, 建立旅客运输安全管理“责任链”, 如图3所示。一旦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沿着该旅客运输安全管理“责任链”研判, 对此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人员的失职行为予以责任追究。

3.2 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责任划分

前述“责任链”中各参与方均应被列入责任被调查方, 一旦存在违规、违法的行为, 根据其在违规、违法造成的后果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文借鉴澳大利亚货运责任链处罚的思路,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中涉及到的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条款, 将法律、法规中已经明确了违法行为与旅客运输过程安全责任链和旅客运输安全管理责任链中的各参与方一一对照, 研究发现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多是对道路旅客运输企业、企业主要负责人、驾驶员、乘车人方面的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条款的规定, 涉及到行李托运员、安检员、调度员、车检维修员、乘务员、监控员、及其他等具体岗位人员的违法行为的认定与处罚, 是只限于企业内部的岗位职责、奖惩制度, 而国家或者行业层面的处罚条款没有统一的规定。一旦发生事故, 责任追究到企业, 企业要追究到具体的“责任人”, 而企业对于“责任人”的处罚依据和处罚的尺度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和支持。

针对企业内部安全责任划分, 提出建议:

(1) 对于乘车人, 《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均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相关条款, 但应该对具体的违法行为条款进一步细化, 对法律责任条款量化。《道路运输条例》和《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对乘车人有违法行为的条款, 但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条款, 建议进一步明确乘车人的法律责任。

(2) 对于行李托运员、安检员、调度员、车检维修人员、乘务员、监控员、企业安全生产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管理人员、车辆保障管理人员、运行安全管理人员, 只有《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以及《调查处理条例》中有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规定。其中, 《安全生产法》中对未造成事故的行为处罚主要在企业层面, 建议从行业层面明确和量化。而《道路运输条例》和《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中大部分是对企业及企业主要负责人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规定, 建议增加对上述具体岗位的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立法, 从法律层面约束道路旅客运输企业中各参与方的行为。

(3) 对于企业及企业主要负责人, 《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道路运输条例》、《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中均明确了其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条款, 建议将企业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违法行为细化、量化到具体岗位人员的违法行为, 并进一步明确具体岗位人员的法律责任。

4 结语

学校道路安全责任书 篇3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占道经营,阻碍交通。上放学期间,各种卖小吃的摊贩觅得商机,围挤在校门口,占道摆摊设点,向学生兜售食品,阻碍了校门口交通,造成交通堵塞。这种情况屡禁不止,卖小吃的摊主为了经济利益,霸占人行道,甚至将盛放小吃的车辆放在公路中间招揽生意,全然不顾交通安全,造成学生、行人“无路可走”,只好走到了机动车道上,这势必会造成交通堵塞。

(二)接送车辆,堵塞交通。现在的孩子,是全家的重点,尤其是上小学的孩子,由于没有自理能力,上放学都由家长接送,由于时间较为集中的原因,这一庞大的接送队伍停留等候在学校门口前,甚至有的家长即使孩子都已经走进校门很久了,还不愿离去,把车停在学校门口,探头使劲往学校看。这些行为使学校门口交通拥挤不堪,极易发生交通堵塞,严重影响道路通行安全。

(三)设施不全,影响安全。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健全,给学生交通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虽然学校门前公路上设有学校驻地、减速慢行交通标志、施划人行横道线等交通标志标识,交通设施比较齐全,但标志不够显眼而且设置的距离离学校太近,无法把这些标志应有的作用百分百发挥出来。

(四)周边道路,存在隐患。一是学校位于城区主要街道旁边,公路车流量大,给学生交通安全带来隐患。二是部分机动车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差,交通文明素质低,在学校周边道路超速行驶、乱鸣喇叭,容易给学生造成伤害,破坏了学生安静的学习环境。

(五)乱停乱放,车位占道。学校周边的道路和人行道本来很宽敞,按理说不应该有交通堵塞的情况发生。但事实上,因为人行道上,自行车和摩托车的乱停乱放和周边商铺业主的货物堆放,马路上车辆乱放、车位占道,使得宽敞的马路和人行道被占用了一大半,只剩下狭窄的路面。这也是造成交通堵塞的因素之一。

二、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交通安全意识低。这是一个社会化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道路交通安全对自己、对社会的重要性,不懂得如何文明参与交通、杜绝事故伤害。

(二)对学生交通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学校的安全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嘴上,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政府没有发挥协调督导作用,致使各项制度流于形式。职能部门没有发挥职能作用,把学生交通安全工作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对学生的交通安全重视程度不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措施落实不到位,实际效果不明显,造成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低,不能安全保护自己,杜绝事故伤害。

(三)交通安全管理不到位。一是学校管理不到位。对学生及其家长接送学生交通安全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相关安全保障措施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二是公安交警部门受警力严重不足实际因素的影响,对辖区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周边道路缺乏有效的交通安全管理。

三、解决对策措施

(一)全力齐抓共管,形成管理合力。学生交通安全涉及民生,是一项社会化工作,要求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全社会一定要把维护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社会工程,建立健全政府牵头协调,安监、公安交警、教育、交通、工商等职能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综合性的工作机制,确保校园周边道路交通秩序井然有序,给学生安全出行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完善安全设施,保障交通安全。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的“八条措施”,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辖区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状况、车流量、交通设施安装情况进行一次拉网式深入细致的排查,摸清辖区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实际状况,积极向政府汇报,争取到政府对工作的支持,由财政部门划拨专款,更新、健全、完善学校门前及周边路段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和人行横道线,最大限度地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改善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秩序,提高道路交通安全通行能力。

(三)强化交通宣传,提升安全意识。一是落实有效措施,强化全社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全民交通法律法规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做文明交通参与者。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生交通安全列入学校的重要工作,加强工作指导,确保各项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的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加强与辖区学校沟通协调,进一步完善学校交通安全教育措施,因地制宜的采取适合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强化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使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提升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四)深化秩序整治,净化交通环境。深化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秩序整治活动,将警力最大限度的向学校周边道路倾斜,结合实际工作,科学调整勤务模式,取消学校周边300米范围内的停车位,从严查处无牌无证、乱停乱放、不各行其道等交通违法行为,持续保持对学校周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严管高压态势。加大对学生上、放学期间交通安全管控力度,采取安排民警维持秩序、设立助学岗的形式,加强学校门口及周边道路巡逻,确保学生上放学交通安全。

道路安全责任书 篇4

道路安全责任书篇一:

交通安全责任书

甲方:教育局、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大队

乙方: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及省公安厅、省教育厅联合制定的《省校车管理规定(试行)》和《校车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精神,加强学校(含幼儿园,下同)交通安全管理,消除校车交通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明确学校做好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定以下责任书:

一、校车车辆要求。校车是指学校、学校举办者以及其他有关单位自备、承租的用于接送学生、幼儿的车辆。严禁租用个人车辆作为校车。民办学校法人购买的用于接送学生的车辆,应将车辆所有人变更为学校。校车的车型应当是客车。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等其它车型以及达到报废标准客车不得用作校车。校车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审核,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检验合格,确保其技术性能良好、安全可靠方能使用。租用车辆时必须与租用单位签订租用合同,明确安全责任。

二、校车驾驶人要求。学校聘用的校车驾驶人必须作风正派、举止文明、身心健康、持有相应准驾车型驾驶证3年以上、3年内未发生过交通死亡责任事故、3年内年内任一记分周期内无累计记分满12分记录、未受过刑事处罚;学校聘用校车驾驶人,应该报告教育局和交警大队,经审核合格后,方可聘用。学校应当与聘用驾驶人签订聘用合同、安全行车责任书,逐车逐人明确交通安全责任。

三、严格校车管理。学校领导作为学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负起校车的管理职责。(一)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板报、橱窗、校园网以及报告会、告家长书、家长学校等形式,引导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不乘坐非法营运及不符合要求的车辆。告家长书要有家长的签名回执,学校要存档。及时与有乘坐校车的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立档案;

(二)建立健全校车及其驾驶人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制度,完善校车交通安全应急预案,督促校车驾驶人做好校车维护、保养和安全检查工作,主动接受教育局和交警大队的监督检查,建立校车及其驾驶人管理台帐;(三)严格办理报批手续,学校组织师生外出等集体活动包车要到教育局和交警大队备案,且必须租用专业交通运输部门安全性能可靠的客车、并配备具有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且对行驶路线熟悉的驾驶人员;(四)加强隐患排查,明确一名负责人员分管校车的管理工作,详细掌握校车、校车驾驶人以及校车运行时间、行驶路线等基本情况。指派专人对校车每次运载学生的情况进行查验,及时发现并制止超员、超速等重大违法行为的发生。对学生家长自发组织合伙租用车辆接送学生和定时定点到学校附近等候学生放学送学生的社会车辆进行登记造册,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甲方:市教育局 乙方: 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大队

责任人: 责任人:

二00 年 月 日 道路安全责任书篇二:

村 道 路 交 通 安 全 责 任 书

为认真贯彻执行《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法》,全面实行交通安全逐级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为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有序、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此责任书。

(一)在各村(居)设立交通协管员,由各村(居)现任三职干部义务担任交通协管员,协助派出所、镇人民政府安办管理本辖区内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二)认真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每年年初,要与辖区内所有村民小组签订有针对性的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明确相关权利义务,对交通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纠、说服。

(三)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积极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群众会等形式,向群众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

(四)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基础工作台帐。认真排查登记辖区人、车基本情况,清理辖区无牌证车辆和无证驾驶人员,督促无牌证车辆上牌落户、无证驾驶人员培训领证。真实记录和反映辖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情况。

(五)定期组织驾驶员进行安全学习教育。结合实际,定期组织辖区驾驶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传达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要求,督促其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

(六)积极排查辖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随时对辖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属自修自建道路,应及时组织群众投工投劳进行整治,消除隐患;属上级管养道路,应及时向镇预防道路交通事故领导机构通报,协调有关治理事项。

(七)说服教育本辖区交通违法当事人。在赶集日、重大活动、传统节庆和婚丧嫁娶集中时段、地点,劝说群众不要乘坐火三轮等安全无保障车辆,教育驾驶员遵守交通法规,不违法载客、不违法驾驶,纠正和制止轻微交通违法行为,对

于不听从劝告的交通安全违法人员,及时通报派出所或镇人民政府安办进行查处。(八)本村发生交通事故后,村交通协管员应当立即组织人员保护现场,抢救伤员,维护交通秩序,并及时报告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镇人民政府安办,协助勘察现场、指挥疏导交通。

(九)会龙镇安办负责监督各村交通协管员日常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盖章): 人民政府(盖章): 法人代表(签字): 法人代表(签字): 交通协管员(签字): 监管单位:

xxx 年10月18日

注:本责任书一式三份,经签字后生效,政府、监管单位和各村(居)各持一份。道路安全责任书篇三:

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

为贯彻落实省、州、县关于预防各种特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及整治交通安全次序的相关文件精神,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各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促进全乡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按期“降事故,保通畅”的总要求,特与各驾驶员签订该责任书。内容如下:

一、各驾驶员是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第一责任人,对预防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负全面责任。

二、各驾驶员要认真学习县、乡道路安全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认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行车安全规定,提高认识,增强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的责任感,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防范。

三、各机动车驾驶员应积极参加驾驶员安全培训学习,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行车安全规定,形成良好的行车习惯,努力为推动戌街乡平安建设尽应尽的义务。

四、各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服从管理,文明行车,及时排除事故隐患,杜绝和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自觉消除无证驾驶、酒后驾驶、醉酒驾驶、违反规定客货混装,禁止“双超”和拖拉机货箱载人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有经查处,一律从严处罚。

六、严禁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驾驶资格的人驾驶,一经查处,追究相关人的责任。

碗厂村委会

驾驶员签名:

签 字:

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 篇5

二0一二年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 为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签订目标责任书如下:

一、村民委员会要切实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要把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对辖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并做好记录记载。

二、认真抓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确保辖区道路交通秩序好,事故少,不发生一起死亡1人的交通事故。

三、要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和广播、会议座谈、文字图片、宣传等手段,深入对群众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群众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珍爱生命、安全出行” 意识。

四、加强辖区内机动车驾驶员和车主的教育与管理,督促其严格遵守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杜绝各类违法行为和事故的发生。

五、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当地公安派出所开展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适时召开会议研究,分析辖区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积极开展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确保辖区内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

六、村民委员会主任为交通安全目标第一责任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将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下达责任单位:责任单位:

东山镇人民政府____ 村民委员会

第一责任人:责任人:

第二责任人:责任人: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 篇6

一、责任目标

(一)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交通安全责任,依法履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职责,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镇政府和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对本辖区道路定期进行排查,使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安全防护设施等交通安全基础设施设置率达到90%以上,交通事故隐患路段整治率达90%以上,交通事故多发路段整治率达到100%。

(三)确保农村道路交通有序畅通。开展专项整治,使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率明显下降。杜绝公路严重交通堵塞,确保不发生重大道路交通事故。

(四)强化农村交通安全源头管理。掌握本辖区、本单位驾驶人、车辆、道路、桥梁、交通安全基础设施,交通安全隐患地段等交通安全基本情况,督促驾驶人、机动车所有人及时申领驾驶证,办牌办证和按时参加年检审、宣传教育等源头管理工作。

(五)全面落实校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措施。进一步排查本辖区校车底数、建立台帐,严格校车和驾驶人准入审批,严禁使用(租用)报废车辆、安全性能不符合技术标准的车辆接送学生,教育中小学生不坐超员车和违法载人的农用车、拖拉机,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六)加大“保护生命,安全出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浓厚氛围。

二、责任追究

凡因工作责任心不强或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安全隐患突出,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未及时整改或消极就会整改的,予以责任人相应的纪律处分;造成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严格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学校道路安全责任书 篇7

1 学校安全立法的原因

1.1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学校周边安全隐患增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 教育水平的提高, 高校学生不断增多, 学校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大学城, 这些大学周边小商贩摊点, 娱乐场所等一应俱全, 但是因为没有规范的管理, 打架斗殴以及不法侵害的事件频发, 对学校的以及学生的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同时校园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 校园中社会性质的流动人口以及车流量不断增加。加之校园周边环境治安越来越复杂, 安保水平较低, 急需安全立法。

1.2 校园内部安保人员职业素质较差

大部分校园内部的安保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安保素养。我国高校的安全管理队伍主要有校卫队、保卫科干部以及保安部组成, 其中干部大部分是由中专院校毕业、警校毕业或者部队转业干部构成, 保安通常外聘保安公司, 校卫队大多由勤工俭学的学生、保安学校毕业的人员以及校内部分流动人员构成。我国的安保人员的数量近年来不断增多, 但大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 没有进行过职业培训, 不符合从业资格要求等。对于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难以实现有效保证, 安全立法势在必行。

1.3 校园安保机构没有执法权限

虽然我国曾规定在高校派驻公安机构, 但这一政策并未得到贯彻落实。使得虽然部分高校确实有公安干警的存在, 但他们并没有有效地执法权, 甚至对治安管理没有处罚权, 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因为执法权缺失, 学校内部盗窃、大家以及其他事件不断出现, 教师学生对安保机构满是意见, 但是安保机构面对这种情况却无能为力。

1.4 校园安全主体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的安全工作涉及面极广, 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减少和预防校园事故的发生, 以及保障学校和学生人身安全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 还是社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及家庭的共同的责任。但是人们却往往忽视这一重点。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学校在学生安全问题方面的责任进行了规定, 但是有关的其他主体的责任的规定却不明确, 而且规定不够全面, 政府责任方面更是如此。且安全主体的责任不明需要有效地安全立法。

2 学校在安全立法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2.1 对学生进行适当管理的义务

对学生进行管理并不是指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你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管理, 或者说对每一个学生伤害事故都能成功预见, 学校对学生的适当管理一般指校园内部。对于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外活动或者户外教学活动, 学校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管理任务。要对危险进行评估, 同时掌握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反的情况, 学校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则会降低。管理义务还包括保障学生不会受到校外人员、其他学生以及教职工的伤害。学校对于可预见伤害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履行自己的管理义务。

2.2 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

学生进行户外学习或者课外活动时, 学校要教授学生充分的安全知识, 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指导的必要性。而且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确保每个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对于道路交通或者学校周边犯罪活动等已知的危险, 这些具有不可排除性, 学校需要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一定程度的安全指导。学校仅限于在正常的教学活动期间对学生承担起安全保护的责任, 因此在教学活动终止时, 学校要及时告知家长。

2.3 保证设施和场地安全

学校需要对学校内部的场地进行定期的安全检修和维护, 使它们处于可以使用的安全状态, 当学校得知有安全隐患存在于这些场地时, 需要及时采取维护措施, 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对学生责任的承担。除此之外, 校外学生伤害时间学校不承担责任, 如果校园内的某些问题和过失导致学生在校外受到伤害, 学校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学生在离学校很近的地方因为学校的某些设备、设施发生了事故, 学校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如果安全隐患不可预见, 学校不对学生事故承担责任。

2.4 学生安全警告义务

学校有义务在学生有可能遇到危险时向学生提出安全警告。只要学校履行了警告或者告知学生安全风险的义务, 那就表示学生在活动中自愿对出现的风险承担责任。只要教职工没有在活动中人为的增加活动的风险致使学生安全受到威胁, 那么对于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的伤害学校不会承担责任。除此之外, 学校有义务将学生想要伤害他人或自己的信息告诉受害者或者学生的监护人。

3 学校如何更好地对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进行承担

3.1 将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要使安全教育走进课堂、走进教学、更要走进学生的头脑, 将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 并把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科学制定与安全教育有关的教学大纲, 使用规范的安全教育教材, 将安全知识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 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作为学生的教育核心, 通过课堂宣传, 分阶段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重点安全教育, 同时在进行安全教育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 将安全教育系统开展。

3.2 建立综合的校园安全管理协作机制

对学生的安全进行有效的保护, 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伤害学生事故的发生, 是社会、国家、家庭、学校的共同责任, 只有建立起综合的校园安全管理协作机制, 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参与, 相互配合, 而不是仅仅依靠学校的微薄之力, 明确交通、公安等各个部门在学生安全方面的职责, 保证各部门共同努力, 齐抓共管, 使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真正的做到和稳定, 为学生营造安全美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3.3 安全信息进行公开

学校要提高自己对于安全事故的预警能力。学校要保证及时向学生提供安全建议, 并能够及时发布安全警报, 科学制定安全事故的预防方案, 并将工作计划进行公开。定期对校园的犯罪进行统计并进行实时发布,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学校安全状况的了解, 对必要的安全信息和安全知识的掌握, 在加强自身安全防范的同时参与到学校的安全建设, 同时推动了校园安全部门管理工作的推进。提高学校的安全工作的管理效率, 对各种危害校园和学生人身安全的犯罪进行有效地遏制和打击。

4 总结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环境的安全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学校只有明确自己的主体义务和责任, 并对自己义务和责任进行积极履行,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安全, 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而又安全的教育环境, 使学生在人身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进行学习, 这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摘要:学校负有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使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保护和被保护关系上升到特殊法定阶段, 这是学校承担这一责任和义务的基础。学校明确自身承担的义务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学校安全立法,学校的义务,责任,措施

参考文献

[1]万华.法治思维下学校安全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J].学校管理, 2016, (03) :24-26.

[2]申建军, 陈江毅.浅谈安全教育在高校保卫工作中的应用[J].才智, 2015, (29) :189.

[3]侯艳丽.无缝隙组织理论视域下高校安全管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 2015.

[4]贺婧.论校园伤害事故的侵权责任[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5.

学校道路安全责任书 篇8

关键词:责任主体;责任归属;承担方式

一般而言,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中,存在两类诉讼主体,即作为损害赔偿索赔主体的原告和作为损害赔偿责任主体(以下简称“责任主体”)的被告。对于索赔主体,理论上和司法实务中的认识比较一致,即在道路交通事故赔偿中,受到人身伤害致伤或死亡及财产损害的人是索赔主体。对于责任主体,则在主体的确定、责任的归属、承担责任的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理论上认识不统一,司法实务上比较混乱。本文特对此略呈管见。

一、确定责任主体的理论依据

从国外的学说来看,通常是通过运行支配权和运行利益享有两个方面(俗称“二元论”)来确定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所谓运行支配权,指通常可以在事实上支配管理机动车运行的权利;所谓运行利益,一般认为仅限于因运行本身而生的利益。换言之,某人是否属于道路交通事故的赔偿主体,要从其是否对该机动车的运行在事实上有支配管理的地位以及是否从该机动车的运行中获了利益两方面加以判断。进一步说,某人是否属于赔偿主体,是依该人与机动车之间是否有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的关联性予以确定。其理由主要有:(1)机动车是一种高速运输工具,其运行属于高度危险作业,不可避免会给社会造成较大危害,理应要求对危险源有支配权的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2)确定危险物的支配者和危险活动的经营者承担责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危险的发生。(3)根据“获得利益的人负担危险”的原则,让高度危险作业中受益的人承担赔偿责任,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4)危险源的支配者往往能够通过将赔偿损失摊入成本、参加保险等形式,将危险损失分散给社会,由其担责不会增加其负担。

我国虽然颁行了《交通安全法》,但是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赔偿问题还是主要以国务院于1991年制定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为依据。但是该《办法》也没有对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作出规定。从最高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来看,实质上是采用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理论来确定赔偿责任主体。如最高法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请示》中批复:“连续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因车辆已交付,原车主既不能支配该车的营运,也不能从该车的营运中获得利益,故原车主不应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但是,连续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的行为,违反有关行政管理法规的,应受其规定的调整。”该解释明确地规定了从运行支配权与运行利益的角度来确定未办理过户手续时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主体。此外,最高法院在《关于被盗机动车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批复中“被盗机动车的所有人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以及最高法院《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等,均遵循了运行支配权与运行利益享有的处理思路。

二、各类责任主体的诉讼地位

(一)机动车所有人的诉讼地位

根据现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只要确认了机动车一方的民事责任,则机动车所有人的民事责任是很难被免除的。尽管《办法》第31条将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定位于“交通事故责任者”。但也正是由于该条“负责垫付”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便出现了许多机动车所有人实际承担了本应由“交通事故责任者”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虽然这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权利,但同时也使得许多机动车所有人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障,进而也实际被推向受害人的地位。另外,《办法》中的“交通事故责任”概念,依国务院法制局政法司和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所作的解释,是指交通事故责任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但它本身并不是法律责任。《办法》中的“交通事故责任”,实际上是指在确定损害赔偿范围时所参考的因素。综上,我国现有关于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还不够完善,《办法》中“责任”一词与法律责任又相混淆,其结果必然在司法实践中造成混乱。因此,需要对与处理交通事故相关的法律予以修改,以便正确确定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笔者认为,确定机动车所有人是否应为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不应主要取决于其是否为机动车的所有人,而应主要取决于机动车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的归属,这是确定机动车所有人是否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基本原则。

严格而言,认定责任主体的依据只能是运行支配权的归属,因支配足以决定一切,况且特殊情况下利益归属与支配权人是分离的。笔者认为,由于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复杂性,决定了确定机动车所有人是否为责任主体,不能简单地适用“运行支配”或“运行利益”标准。首先,在民事诉讼中只要受害人提出被告为机动车所有人即可,然后由被告反证,如不能反证或反证不成立,就可认定其为赔偿责任人。其次,对机动车所有人反证的审查,既要考虑运行支配因素,也要考虑运行利益因素;既要考虑一般情况,也要考虑特定情况,只有这样才可能正确确定责任主体。

(二)车辆所有人承担责任的前提下肇事驾驶员的诉讼地位

与一般侵权纠纷不同的是,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往往和法人责任、雇主责任等特殊责任承担形式相关联。因此,肇事驾驶员是否应作为被告合并审理,在审判实践中一直争论较大。有人提出,作为被公安机关认定负有事故责任的驾驶员,一般都有疏忽或过于自信的过错,从有利于民事责任的分担及纠纷的解决出发,应将驾驶员作为直接过错者列为被告合并审理。笔者认为,不应笼统地认为只要驾驶员被公安机关认定有事故责任,就将驾驶员作为共同诉讼中的被告或第三人合并审理,而应当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1、如果驾驶员与所有人存在合伙、联营、承包、租赁、挂靠等法律关系,且双方均是机动车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的归属人,应把驾驶员与所有人一起列为共同被告合并审理,判决由他们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如果驾驶员为所有人履行职务,驾驶员与所有人是代理与被代理的关系,加之机动车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均归属于所有人,因此,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对外产生的民事责任,理应由作为被代理人一方的所有人承担,而不应将作为代理人一方的驾驶员列为被告或第三人合并审理。至于驾驶员有重大过失,所有人依法有权向驾驶员追偿的,则属于另一法律关系,应另案处理。

3、如果驾驶员对道路交通事故负有赔偿责任,

在机动车所有人承担垫付责任的情况下,必须将驾驶员列为共同被告合并审理。审理此类案件的目的,主要是审查确定驾驶员的民事赔偿责任,同时,应审查确定机动车所有人与驾驶员的关系及机动车所有人的垫付责任。

三、几种特殊情况下责任主体的确定

如上所述,最高法院实质上已经采取了关于运行支配权与运行利益享有理论来确定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主体。笔者认为,对于几种特殊情况下损害赔偿主体的确定,也适用该原则来处理,具体如下:

(一)车辆未过户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由于立法不明确,这是审判实践中常见而长期分歧意见又大的复杂问题。以前占主流的观点认为,车辆买卖是要式法律行为,未登记过户的车辆买卖行为,合同未生效,车辆所有权没有转移,因而车辆买卖未能过户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登记车主应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公安部交管局《关于车辆转卖未办理过户发生事故经济赔偿问题的批复》也认为,车辆所有权的转移应经过车辆管理市场并由所有人或车辆所属单位及时办理过户手续,否则交易视为无效,发生事故后事故责任者或者车辆所有人或者所属单位负责损害赔偿。实践中通行的做法是判决登记车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现在多数人逐步改变了过去的看法,较一致认为,车辆买卖为动产买卖,根据民法通则第72条和合同法的规定,对于动产买卖,如无法律的特别规定和当事人另有约定的,其财产所有权从交付即车辆转移占有时发生转移。而法律法规对车辆买卖并无明文规定必需以登记过户作为交付。车辆买卖未过户,违反的是行政管理规章,与驾车致人损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车辆买卖虽未办理过户手续,但只要买卖车辆已经实际交付,且双方无特别约定的,登记车主便不再承担赔偿责任。2002年最高法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请示》中的批复,明确地规定了未办理过户手续时原登记车主不应承担责任,从而解决了实践中此问题引发的长期争议。

(二)车辆承包、发包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车辆所有人将车辆发包给个人或企业运输经营,由承包者向发包者依承包合同交纳承包费。这意味着承包人取得了对车辆的控制、使用权,从而具有了一定的运行支配权和利益,因此应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发包方因收取承包费用即运行利益,对车辆运行具有监督、管理职责,仍享有了一定的运行支配权和利益,故应由承包人承担赔偿责任,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在转承包情形下,车辆所有人在承包的整个期间内一直享有一定的运行支配权和利益,所以应承担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中间承包人在其承包期间虽也具有一定的运行支配权和利益,但其将车辆转包给下一手后,便失去了对车辆占有、支配、收益的权利。所以应由车辆所有人和事故发生时的实际承包人共同承担连带损害赔偿责任,其余的中间承包人不承担责任。

(三)出租、出借情况下的责任主体

车辆所有人将其所有的车辆出租或出借给他人使用,一般都是基于某种利益或信任关系。由于车辆所有人对承租人、借用人有选择、监督的义务,是运行支配者,享有运行利益(即使出借是无偿的,但因出借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和谐等也为运行利益),发生事故时,应由承租人、借用人承担赔偿责任,车辆所有人承担连带责任。

(四)擅自驾驶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一般按是否存在雇佣关系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存在雇佣关系的擅自驾驶,另一种是不存在雇佣关系的其他人擅自驾驶他人车辆。对于前者,车辆所有人对司机有选任、监督的义务,驾驶人员未经所有人同意而为私利即享有运行利益,车辆控制权与运行利益二者不一致,因此应由司机负赔偿责任,车主承担垫付责任;对于后者,因车主的支配权因非正常因素而中断,车主并不享有支配权与运行利益,故不应承担责任。

(五)挂靠情况下的责任主体

当前机动车辆挂靠的情形较为普遍。所谓挂靠,就是指两个分别独立的民事主体,为了服从当地交通运输管理的要求或争取营运中的优惠条件,一方将自己出资购买的机动车辆记名于另一个具有运输经营权的企业名下,以该企业名义进行运输经营的行为。无论采用强制或自愿哪一种挂靠方式,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仍应以车辆运行支配权和运行利益归属作为确认的依据。若被挂靠单位对挂靠者进行了管理并收取了一定的管理费用,便可认为挂靠者与被挂靠单位都具有一定的车辆运行支配权和运行利益,应由双方共同承担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连带损害赔偿责任;若被挂靠单位并未收取管理费,或虽收取了一些费用,但这些费用从性质上说只是对挂靠者提供便利服务而收取的服务费用(如车辆检验手续费、停车场地租用费等),被挂靠单位不具有车辆运行支配权和运行利益,故不应成为赔偿责任主体。

(六)车辆送交修理或保管期间的责任主体

此时,车辆所有人将车辆的占有控制权转移到修理人或保管人手里,从而丧失了对车辆的实际控制,并且其交出的并不是运行权,并没有允许修理人或保管人使用。修理厂或保管人实际上已取得运行支配权,若修理厂在试车或使用车辆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应由修理厂承担责任,车辆所有人不承担责任。车辆送交他人保管亦应如此。

(七)客运合同违约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竞合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在客运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搭乘者是依合同违约提出民事赔偿请求,还是依侵权提出请求?目前,在我国有关道路交通事故的立法与实践中,也没有区分侵权责任与合同违约责任,而统一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处理,适用特别侵权行为法而无合同法适用余地。我国民法学界多数人也持交通侵权损害责任吸收客运违约责任这种观点。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减少了法院在援引法律、确立责任等方面的麻烦,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不利于保护受害者的利益。根据《合同法》第123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1条规定,笔者认为,因道路交通事故引起损害赔偿的案件,既包括侵权行为之债,也包括合同之债。如果机动车一方因违约致使接受有偿服务的乘客受到损害,受害人应享有充分的请求选择权,以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目前司法实践中,许多只适用侵权行为法而排除其他法律适用的做法是不妥的。受害人既可以承运人没有安全及时将自己送至目的地为由,提出违约之诉;又可以人身财产受到侵害为由,提出侵权之诉。由于两类竞合的举证责任、义务内容、责任构成、责任形式等不同,因此受害人选择不同之诉,责任主体也会有所不同。若受害人提起侵权之诉,赔偿责任主体便应按上面提到车辆支配权和利益归属“二元说”确定;若受害人选择违约之诉,根据合同法第302条的规定,则只应以承运人作为赔偿的责任主体。

需注意的是,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搭乘

者损害时,机动车一方的民事责任大小因搭乘者是有偿或无偿搭乘而有所不同。如果是有偿搭乘,机动车一方无疑应当依合同约定对搭乘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是无偿搭乘,也让其承担全部损害赔偿责任明显有违公平理念,但也不应认为搭乘者甘愿承担生命与财产上的风险,并作为机动车一方免责的依据。关于对无偿搭乘者的赔偿,笔者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即在一般情况下,搭乘者应作为一般受害人得到赔偿,由法院斟酌具体情形,减少责任人的赔偿,但最少不得少于一般受害人的二分之一。但是,无论是有偿搭乘还是无偿搭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02条的规定,只要机动车一方能够证明事故是搭乘者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便可以免除机动车一方的民事责任。

四、责任主体承担责任的方式

在机动车一方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下,我们还要根据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的归属来确定肇事机动车所有人是否应承担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与机动车有关的主体(机动车驾驶员、机动车驾驶员所在单位、机动车所有人等)之间存在极为复杂的关系,机动车所有人作为责任主体,其所应承担的责任形式也是不同的。

(一)独立责任

如果机动车所有人与机动车驾驶员是同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机动车所有人既是机动车运行的直接支配者、运行利益的直接享有者,同时,也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直接行为人,因交通事故侵权给他人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害,由机动车所有人独立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此是没有争议的。

(二)连带责任

这是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更多比较难处理的情况。目前有的应当确定为连带责任的没有确定,有的不应确定为连带责任的,比如应确定为垫付责任的,却确定为连带责任。这不但损害了司法裁判的权威,也必然损害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可见,“共同侵权”是责任主体承担连带责任的前提条件。具体到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在确定了机动车一方已为责任主体的情况下,是否确定机动车所有人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首先应当审查肇事机动车的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是否归属于机动车所有人。机动车所有人无论处于何种法律关系中,比如合伙、联营、挂靠、借用、租赁,只要机动车所有人是机动车运行的控制者和获益者,则机动车所有人就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即使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机动车所有人对交通事故损害不承担赔偿责任,也不能因此限制受害人向机动车所有人追偿的权利。

(三)替代责任

当机动车所有人与机动车驾驶员相分离,并且机动车驾驶员是在为机动车所有人履行职务过程中造成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机动车所有人应承担替代司机的责任。这是因为机动车所有人不仅对驾驶员具有选任和监督的义务,而且对机动车的运行还享有控制权,运行利益也归属于机动车所有人这一特点,《办法》第31条才作出了“机动车驾驶员在执行职务中发生交通事故,负有交通事故责任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另外,根据民法通则第43条及第121条规定的精神,我们也有理由认为,机动车驾驶员在执行职务时造成交通事故,应当由机动车所有人承担替代责任。

(四)垫付责任

垫付责任的承担,发生于驾驶员在非执行职务过程中造成交通事故致人损害,而驾驶员又暂时无力赔偿的情况。《办法》第31条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对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承担赔偿责任的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负责垫付。”虽然设立垫付责任制度的立法初衷,是为了保障受害人权利的实现,但是,垫付责任制度也明显存在着如下缺陷:

首先,对垫付的性质规定的不明确。从对上述31条条款的分析,可以认为负责垫付的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并不应该是损害赔偿责任主体。那么垫付的法律性质是什么,是否属一种新的民事责任?其归责原则是什么,是否具有强制执行力?从条文上看,办法的制定者采用的是“负责垫付”,而回避了“承担垫付责任”的表述方式,似乎其不认为是一种民事责任。假若垫付是一种法律责任,承担该责任的理由是什么?是违约、侵权还是其它什么?其与连带责任有无区别?其免责条件有哪些?这些均没有相应的规定,也难以从法理上去进行理解。

其次,违背民法的公平原则。在机动车所有人既非机动车运行的支配者,也非机动车运行利益享有者,甚至在机动车被偷开时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也受到侵犯的情况下,却还要对驾驶员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其享有的民事权利与其承担的民事责任显然不相一致,确实有悖于民法的公平原则。

第三,缺少完备的追偿制度。在许多情况下,由于机动车所有人与驾驶员并不存在行政管理或劳动合同关系,致使机动车所有人承担垫付责任后,并不能在经济上控制驾驶员,况且,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对追偿的具体程序,对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认定,以及对驾驶员永久丧失赔偿能力的处理,均缺乏相应的规定。

第四,立法上的缺陷,必然造成司法上出现问题。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办法》有关垫付责任制度的规定,存在严重的缺陷:一方面,存在裁判标准不统一的现象,案情大体相同,确定所有人责任却不尽一致。有的判决承担垫付责任,有的判决承担连带责任,有的判决承担按份责任,从而削弱了人民法院裁判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对机动车驾驶员是否“暂时无力赔偿”,缺少必要的司法审查与认定。许多机动车所有人,是在对机动车驾驶员是否“暂时无力赔偿”不明的情况下履行垫付义务的,并且,在履行垫付义务后,对驾驶员难以追偿,这不但严重损害了机动车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不利于对驾驶员致害行为的惩戒。

上一篇:完善村干部报酬激励意见下一篇:基层干部述职报告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