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制度改革-引咎辞职制度

2024-08-27

公务员制度改革-引咎辞职制度(精选8篇)

公务员制度改革-引咎辞职制度 篇1

公务员制度改革

――引咎辞职制度

byby lee

目前,关于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探讨在各大报刊杂志都有激烈的争论,其中,关于“引咎辞职制度”的讨论似乎尤其激烈。下面,我就以我的角度来讨论一下关于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方案的可行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力争在推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党政机关干部竞争上岗、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调整不称职和不胜任现职干部以及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以此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化。

引咎辞职制度就是为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而产生的一种制度。

一般来说,关于引咎辞职制度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引咎辞职包括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情形:不履行预防职责,致使本单位人员在其任期内连续或者多次出现严重职务违纪、违法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纵容、包庇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严重违纪违法活动,造成恶劣影响的;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干预或者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出让权、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市场经济活动的。引咎辞职的硬指标设定:

推出“引咎辞职”制度,无疑是顺乎民意、最大限度地遏制重大事故的良策。这在目前行政监督机制相对较薄弱和模糊的环境下,其初衷是好的,此制度的刚性特征也必能使一些领导干部能够重视。但是,正如一些政策执行不好会成为双刃剑一样,引咎辞职也存在一些尚值得商榷的问题,比如说,各地在推行这项制度时几乎都设置了“硬指标”,如曝光三次“一把手”引咎辞职。一旦触及“硬指标”的底线,便要辞职。按制定者透露的想法,这是因为“矫枉必须过正”,也是因为“硬指标往往有更强的操作性”。这就使一个矛盾凸显出来:官员辞职的根本原因,究竟是自身工作之“咎”,还是追究被曝光?

“咎”者,过失也。引咎辞职,应该是领导干部因为主观因素造成所管工作出现过失而主动辞去官职的自律行为。由此可见,官员该不该辞职,关键在于有没有过失,而不是被

媒体曝光或是会上批评。进一步探究,引咎辞职设置“硬指标”,还让人心生疑窦:媒体曝光两次以下可以官“照当不误”,其“运气”的色彩岂不太浓了一点?

政令畅通的前提是政策制度须合情合理。所以制定政策制度之时,贵在科学和理性,绝不能为一时的情绪所左右。如今百姓和媒体对频频出现的污染事故颇多怨言,这确实亟须我们在管理制度、监督机制上予以完善。但由此便要“矫枉过正”或单纯为了便于操作而划定“硬指标”,就谈不上是一种明智和科学的工作方式。因为过分地强调“硬指标”,有时反而会让我们成为“指标”的俘虏。

此类引咎辞职制度的实施,也许会暂时性地迫使各级领导干部全力以赴地“狠抓”自己的责任范围工作。但要想使这种“狠抓”成为一种常态,还需要引咎辞职制度的更加理性、完善和合理,并需建立在引咎辞职制度基础上的一整套干部任免制度相配合。要清楚,引咎辞职制度仅仅是干部任免制度中的一个环节,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在尚不完备的情况下。

“引咎辞职”是对官员最大惩罚

有人认为过分夸大引咎辞职作用,有人为引咎辞职成为“护身符”而愤,同时,更多人呼吁愿“引咎辞职”制度早日问世。其实这都是不在官场人说的外行话。引咎辞职对于“引咎辞职者”是最大惩罚。

当年一位中央领导到一个乡镇访贫问苦,见乡镇干部抽的烟都是红塔山,问他们一天抽几盒。答不多,三盒。问收入多少,答三四百。这位中央领导给他们算了一笔账:一天三盒是30块,一个月光烟钱是900块,这些乡镇干部还要吃饭、娱乐,还要养家糊口,真不知他们收入从何而来,而且,他们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已经半年没发工资了。

有的干部不是靠工资活的,谁要是关心他们能挣多少钱,那肯定是官场的门外汉,当官不是说挣钱,关键是花钱。这叫签字权,也叫在职消费。

当一个有签字权的“一把手”如果没有正常的约束的话,他可能糟掉多少钱?比如说,一个处级干部,首先有辆车,汽车的养护费和司机的开销,一年至少5万。他还要养几个秀才、嫡系、甚至女士等等,身边没有三五个最信得过的人,工作就无法开展。让他们干活,就得经常联络感情,现在联络感情的方式,只能是餐厅、桑拿、歌厅。按最清廉节俭的领导算,出去消费一次,只带司机、秘书,吃饭100元,桑拿,包两个房间,200元,如果再要其他服务,每人多加300-500元,这样消费一次,算少点1200元。一个星期消费一次,那么一个月,光陪部下吃饭就是4800元。领导还要抽烟、喝酒、打针吃药,还要养家糊口。按对等原则,领导自己至少也是这个数,也就是说一个处级领导一个月要有

一万块吃喝开销,一年少也是10万。最最重要的是,领导还要巴结上司,应付同僚,这些都需要人民币开道,这样一想到底多大开销,真是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引咎辞职”是对这些官员的最大惩罚,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地方的官员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死死护住自己的铁饭碗的原因了。

引咎辞职与“官德”建设

有句古语叫“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表明中国老百姓同样希望不称职的官员能有引咎辞职的自觉性。但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一些明显不称职,甚至严重失职、渎职的官员非但不会主动请求辞职,反而“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极大地损害了官员在普通群众中的形象。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一个官员如果因为失职渎职或违法乱纪,已经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不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却脸不红心不跳始终赖在那里不走,这种行为无异于对民意的漠视,无异于对“官德”的侵蚀。在领导干部中推行引咎辞职制度,将证明官员有足够的知耻之心、羞恶之心,有助于树立领导干部在群众中应有的威望。

“引咎辞职”应成“官场文化”

为什么应该提倡官员特别是高官主动“引咎辞职”?道理很简单。各级官员特别是高官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权力大,责任重,理应恪尽职守,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对于他们,理应落实责任,务必落实责任,有过错就应该追究,有责任就应该承担。不这样做,就推行不了责任政治,建立不起责任政府。

如何让“引咎辞职”成为惯例?答案也很简单,就是用制度说话,讲硬约束。制度总是靠人执行的,难免会有一些官僚主义者、形式主义者、机会主义者,觉悟不是那么高,有了过失也不主动引咎辞职。对这些人,决不能让他占便宜。只要他确实该负责任,不主动引咎辞职的,应该责令其辞职,或依法给予撤职、罢免,对于触犯法律的,还应追究刑事责任。只有这样,从严治吏、从严治政才能落到实处。

“引咎辞职”的提法在各个领域都不是创新,然而,在中国现实环境下,引咎辞职在各个领域都难以施行。这不仅仅是官员们的专业素养问题,更是因为引咎辞职往往只停留在官员的施政报告和口头要求上,没有形成制度,难以对照量化。因此,要真正的实行“引咎辞职”制度,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公务员制度改革-引咎辞职制度 篇2

一、当前公务接待泛滥产生的社会危害及其成因

公务接待是必要的社交活动之一, 合理、规范的公务接待是党政机关执行公务和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保障。我们党从革命斗争之初就已开始探索公务接待工作, 并创造性地建立了形式各异、适应不同时代发展的接待模式。据统计, 从1949年到现在, 中央先后下发限制公款吃喝的文件有500多个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然而大量文件却“管不住一张嘴”的问题日益突出:接待标准、接待范围、接待方式无法控制, 党政机关吃喝送礼成风, 管理制度几成虚设。

1. 铺张浪费, 增加行政成本。

公务接待泛滥产生的直接危害就是大量浪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2011年财政部公布的中央本级公务接待费财政拨款高达15.19亿元, 2012年为14.98亿元, 2013年预算为14.34亿元, 尽管费用略有下降, 但接待费依然高昂;有关数据推算地方公务接待更“疯狂:不少单位的公款接待数额在公务经费支出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有的单位全年的公务经费主要就是用于公款吃喝, 甚至在多地发生非法挪用项目资金、侵占惠农资金吃喝、打白条消费、欠账吃垮饭店以至于发生政府被告上法庭的闹剧。各地天价接待和生吃海喝的案例也不绝于耳, 令人瞠目结舌。更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 全国各地的营业性饭店特别是过去长期依赖公务消费支撑的高档饭店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困境。公务接待费用的扩张趋势不仅挤占了公共资金、增加了行政成本, 而且因之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引发官场风气恶化、干部作风败坏, 导致行政效能下降甚至贻误工作。

2. 异化扩张, 滋长奢腐之风。

近几年来, 公务接待违规消费现象呈恶性扩张势头, 公务接待明显超出了合理范畴。在一些公务人员看来, 只要不贪污、不受贿, 多吃点、多喝点、多玩点, 没有关系, 思想上对公务接待违规的容忍度在极度扩张;公务接待消费随意性大, 公款旅游、私客公待、公款送礼等现象很普遍;许多无实质内容、无明确任务的参观学习、培训考察和会议等, 都可往接待费这个“筐”里装;一些地方只要领导批准的接待就是公务接待、只要领导签字的发票就可报销, 接待标准和范围全靠领导的“一支笔”。最耐人寻味的是以公务接待为名, “吃官饭放私骆驼”, 用超标招待和馈赠联络感情, 为自己谋取各种利益, 公务接待逐渐背离设计者的初衷, 异化成了滋生不正之风、包藏消极腐败的温床。比如多开、虚开公务消费发票套取资金, 用于请客送礼或中饱私囊, 以权谋私的现象大行其道。一些地方财政、审计等部门知情人士披露:不少荣升要职的领导身后都有一大笔合法消费的账单或留有大坑欠账, 个中玄机不言而喻。

3. 伤风败纪, 损害党群关系。

社会流行“不吃不喝, 办不成事”。吃喝玩乐、来往迎送已成公务活动的潜规则。地方政府接待上级唯恐不周, 专门设立办事机构, 无限制划拨专款接待, 重大接待活动还有领导亲自挂帅督办, 搞得手忙脚乱。以至于一些地方公开提出:公务接待“出环境”、“出效益”、“出政绩”、“出生产力”。受此观念影响, 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跑关系、走门子, 不惜代价、挖空心思穿梭于各种应酬之中。在迎来送往的相互攀比和极力热捧中, 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灵魂被腐蚀了、革命意志消退了, 甚至连人生价值观也发生了扭曲。奢靡享乐之风成为化骨绵掌, 共产党人最宝贵的为民执政理念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淡化了。一些权力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及“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病态久治不愈, 最终败坏了党风党纪, 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 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二、公务接待制度改革需要破解的难题

公务接待泛滥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告诫全党:“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 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 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个讲话为推进公务接待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1. 严格界定公务接待的范围和内容。

中办、国办关于《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本规定所称国内公务, 是指出席会议、考察调研、学习交流、检查指导、请示汇报工作等公务活动。”公务接待应该严格按照这个界定范围, 对公务接待项目进行分类清理, 不合理的坚决取消, 合理的则加以规范, 把公务接待压缩到最小范围。公务接待的具体内容就是简化礼仪, 仅由接待单位按照接待标准提供住宿、用餐、交通服务, 不需要或于开展公务无利又易造成浪费的接待内容应悉数罢除。要坚决落实温家宝同志2012年3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 在公务接待中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 提倡文明用餐;禁止提供任何形式的营业性娱乐、休闲、保健消费, 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礼品、纪念品, 不得额外配发生活用品。

2. 统一制定公务接待标准。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 确定公务接待的范围和标准。”目前全国很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标准, 实际执行中主要由接待单位领导拍板, 随意性很大, 各地的标准差异也很大, 迫切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确定接待标准。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综合考虑财政供养能力、市场物价及服务价格水平及社会承受心理等因素,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接待标准。由于权力都具有自利特点, 为了消除潜在“利益冲突”问题, 制定公务接待标准的过程应该充分听取和反映民意。陕西基层镇 (办) 推行的“廉政灶”公务接待制度规定每餐不超过10元, 温州市内从事公务活动每人每餐不超过60元, 这些规定在全国有始开先河的意义。姑且不论10元与60元谁高谁低, 能够在制定公务接待标准上吃螃蟹, 经受群众评议和实践考验, 就有敢于公开亮底的胸怀和向大吃大喝开刀的勇气。由此可见, 制定接待标准问题是“非不能也, 是不为也”, 敢不敢提出标准可以用来检验公务接待中“有没有鬼”。

(2) 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党政机关现行接待费列支标准是财政部1998年制定的, 这个标准偏低而且长期未修订, 实际执行中确有难度。为了抑制公务接待费的增长, 各地纷纷出台财政预算编制办法, 但由于编制体系不完善, 加之人大及财政决算、审计等监督乏力, 致使预算难以起到控制作用。因此, 必须强化权力部门的职能作用, 维护财政预算的权威性, 对超预算问题实行严格问责, 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公务接待费增长。

(3) 建立接待个体无差异规则。我国传统接待中都有按领导干部职级来确定住宿及用餐标准的通行做法, 一些地方上行下效, 明确规定了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职务、不同岗位的等级式接待标准, 导致接待对象产生个体差异, 从而给公务接待无限扩张提供了充足的依据。笔者认为, 普遍规则为尊者讳既没有必要, 也容易引发接待标准失衡, 而公开讨好权力倾向和按等级划分接待标准的做法也极不利于弘扬民本平等的行政理念和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实践中也容易引发接待标准主观化倾向和腐败问题的发生, 同时招致普通干部群众的不满。因此, 公务接待标准必须关注社会公众的评价和认知度, 逾越等级差异, 自上而下建立接待对象无差别规则, 从制度层面培育领导干部亲民爱民之风, 让公务接待在积极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寻求发展。

(4) 强制引入接待对象买单机制。由接待单位对接待费大包大揽的通行做法固然可以体现接待单位的热诚大方, 但又容易引发超标准接待及弄虚作假现象。如果引入“谁活动, 谁负责”的游戏规则, 由接待对象自行负担住宿和餐饮费用, 而接待单位仅仅提供接待服务, 改过去“白吃白喝”为现在“自己吃自己”的买单新机制, 就能够有效抑制接待对象消费需求及接待单位弄虚作假等问题, 实现公务接待核心理念的更新;另一方面, 能够解决干部外出参加公务活动在享受接待单位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 又能回单位领取住宿、交通费补偿及伙食补助、公杂费补贴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 即“骑双头马”现象。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免费的午餐, 还有多少人热衷于学习考察交流和游山玩水?更不知还有谁能够借公务接待来炫耀自己的权力或相互攀比甚至在公务接待的平台上玩弄利益交换的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讲, 强制引入接待对象买单机制也将为取消公务接待费的终极改革创造条件。

3. 推行实名登记和公开公示制度。

笔者认为, 有了单次接待标准和预算总额控制还不能完全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和可能产生的腐败, 甚至使公务接待堂而皇之地披上合法外衣, 有的还很有可能因此落下节约美名。更需要关注的是, 预算额度本来就是多年来公务接待费累积的均数, 这个额度虽然可以控制接待费增长, 但却不能实际达到节约目标, 而且因为控制额度内消费不足很有可能产生的“吃亏”心理而驱使公务接待消费恶性趋近额度, 最终产生“包干”效应。要触及公款吃喝的核心问题, 还要在接待标准和预算标准之间套上实名登记和公开公示的“紧箍咒”, 即每一次接待都要对接待事由、接待对象及陪客情况、消费内容和价格等费用信息如实进行登记, 作为正式消费发票审批报销的依据附件。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 政府各部门应建立系统的公务接待开支明细台账, 将公务接待财政预算指标以及执行情况纳入公开范围, 除确实涉及国家机密者, 毫无例外地实时进行公开公示, 广泛接受媒体、公众的监督, 真正让公款接待公开化、透明化, 让老百姓和纳税人有知情权、监督权, 最终让违规接待和弄虚作假无处藏身。

4. 强化监督体系建设。

针对公务接待中主体和客体活动难以控制和监督的实际, 首先要完善公共财政监管制度, 把公务接待全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硬约束的框架。各级政府要对所属单位公务接待费实行单列科目切块预算并经人大批准后, 任何人不得变更, 让人大真正可以通过预算制约、监督政府开支。另一方面, 要强化预算外资金监管, 加大预算外资金专项审计力度, 把公务接待费的监管延伸到公众视线之外的藏匿焦点上, 深挖公务接待的本来面目, 确保公务接待消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给社会公众一个完全明白的交待。

其次, 加大行政监察和处罚力度。要依据财经法规和公务接待管理规范, 对于超标准、超范围、超预算接待等违规操作行为造成的浪费问题, 严格按比例分配给接待单位相关责任人承付, 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 让违规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决不能搞“下不为例”;对于假公济私、请客送礼及弄虚作假、套取公费等行为, 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直至移送司法处理, 以铁的纪律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和执行力。

第三, 制定公务接待的法律制度。公款吃喝者侵占和浪费了社会财产, 对此应当制定专门法律, 用“严刑重典”来规范公务接待行为, 以此威慑大吃大喝之风, 有效防止和打击贪污腐败行为, 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四, 构建公众无障碍监督环境。采取设立专用电话、电子信箱等方式, 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整合各种监督资源, 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和监督举报回应机制, 为媒体和公众热忱监督政府花钱提供保障。

三、公务接待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公务接待事关一个地方的发展大局,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连接着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 并由此触及社会各层面的神经系统。因此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科学设计、稳妥推进, 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把规范公务接待消费纳入国家总体改革发展规划之中, 努力实现公务接待制度改革的新发展。

1. 加快财政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更新。

公务接待之所以发生诸多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务管理制度及技术手段落后, 因此必须加快现代技术手段更新, 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最大限度挤压公务接待权力的寻租空间。改革会计制度, 在“经费支出”科目下增设置“公务接待费”二级科目, 专门汇集核算党政机构公务接待费支出, 让纳税人看个清楚。注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适时调整公务活动差旅费报销和伙食补贴标准, 减少公务接待对象弥补不足补助或转嫁相关费用的客观需求。全面推广公务接待费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完善公务接待实名登记制度和核报发票显示消费信息审查制度, 大力发展公务卡消费模式, 禁止签单赊账消费, 加大发票联网核查力度, 严查多开、虚开发票及用假发票报销等违纪违规行为。

2. 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针对公务接待不断冲破政府条例规定约束和面对社会公众及媒体强烈呼吁依然阳奉阴违、“涛声依旧”甚至于有恃无恐、愈演愈烈的现状, 必须大力推进政府自身改革, 加快行政资源配置体制改革。首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引入公开竞争机制, 打破个别人垄断干部任用提名权及暗箱操作局面, 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结果运用, 遏制跑官要官之风, 自上而下努力营造公平公开选人用人的良好环境, 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养成廉洁勤政爱民的良好作风。简政放权,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改变行政资源配置权力过于集中的格局, 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建立实现科学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资源分配体制, 用公平透明完善的规则约束政府权力的规范运行。

3.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公务接待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因素, 治理公务接待中奢侈浪费之风既要靠制度创新的强力推进, 也要辅之于广泛深刻的宣传教育, 引导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革除公务接待中的陈规陋习和特权思想, 在全社会重塑共产党人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要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为契机, 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 认真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 以刹风治乱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全力维护党的形象和政府公信。要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以新的历史使命为鞭策, 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和科学发展规律, 增强节俭和效率意识, 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真正用到不断改善民生上, 用到廉洁高效、依法行政的创新型政府建设之中;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文明生活新风尚, 并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民族进步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时刻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历史教训为警示, 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价值观, 增强民本意识, 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 不断巩固和发展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公务接待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不可能期望依靠一般性号召或开展运动达到迅速解决之目的, 但也要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只要有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和支持, 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 一定能够打好公务接待问题治理硬仗, 实现把公务接待这个权力关进“笼子”中去的目标, 向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瞩目交一份满意答卷。

摘要:公务接待泛滥已成为当前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公务接待制度改革既要严格界定范围内容, 制定统一标准, 取消接待标准个体差异, 引入接待对象自行买单机制、实名登记和公开公示等制度;又要强化法规制度建设, 加快财政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更新, 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加大违规行为处罚力度, 用刚性机制约束政府权力运行, 逐步消除公务接待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关键词:公务接待,制度,改革,问题,探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的通知, 2006.10.20

[2].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条例》.2012年6月13日国务院第208次常务会议通过

[3].龙太江.公务接待消费超标严重中央出台相关规定防腐败[J].瞭望, 2006 (10)

[4].郭晶梅.公务接待权的法制化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 (5)

[5].李松.公务接待制度:改革为何沉默?[N].中华工商时报, 2010.5

[6].何文炯.公务接待治理:渴求深化改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2 (9)

公务员制度改革-引咎辞职制度 篇3

一、现行公务员薪酬制度体系略析

(一)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涵义、状况及意义

公务员的工资是指在国家或地区政府部门工作,行使公共权力并执行政府公务的这一部分特定的公职人员,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一定时间内为政府和人民服务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一般来说,公务员的工资由政府人事部门制定,由国家或地区财政支付。我们知道,我国实行统一的职务和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主要由国家统一的职务和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主要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部分组成,其中“职务工资”是按公务员的职务高低、责任轻重和工作难易程度确定工资标准,是职级工资制中体现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在职务工资标准中,每一职务层次设若干工资档次,工作人员按担任的职务确定相应的职务工资,并随职务及任职年限变化而变化。“级别工资”是按公务员的能力和资历确定工资标准。公务员的级别共分为15级,一个级别设置一个工资标准。“基础工资”是大体按维持公务员本人基本生活费用确定,各职务人员均执行相同的基础工资。它有利于保障公务员的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工龄工资”是按公务员的工作年限确定工资标准,体现公务员积累贡献。除此之外,公务员的工资制度还包括地区津贴和岗位津贴以及补贴和奖金等等。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薪酬制度体系中最为敏感的一个环节,也是实施公务员管理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而公务员的工资是其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最重要的形式,它涉及公务员的切身利益,是公务员及其家庭生活的基本特征,具有保障、激励和调节等作用。从本质上说,公务员制度决定公务员决定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与否,决定其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决定整个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因此我国必须注重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建设。

(二)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滞后的主要原因

第一、在吸引人才和激励竞争这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远远没有满足按市场效率和贡献提供相应报酬的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温州多名高官下海以及WTO谈判官员被企业高薪挖角,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这给行政机关吸引优秀人才,以实现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行政部门工作的科学化和高效化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工资调控有所削弱,地区及部门间的实际收入差距较大。

第三、工资制度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级差的设计上,工资标准的起薪(也就是基础工资)太低,职务之间的级差也太小。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不同的职务级别在履行职务上的劳动差别。

第四、缺乏体现地区差别机制,即没有建立起适应各地区生活条件和标准的地区性津贴。虽然在1993工资改革中已经提出,但一直没有落实,只是在部分边远贫困地区小范围实施。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统一的工资标准给实际执行带来很多困难。相对于发达地区的生活标准,现行的工资标准明显偏低,而相对贫穷落后的地区,由于财政状况恶劣,往往连基本工资都无法兑现。

二、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随着社会环境和客观因素的变化,使我国公务员工资的制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改革关系到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一)以“经济人”作为公务员的前提人性假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性经济向利益独立多元化市场经济转变的内在要求

“经济人”概念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其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行为动机的自利性即追求自身利益是其行为的原始驱动力;二是行为目的的功利性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三是行为方式的理性化,即以自身利益为标准,在于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权衡与选择。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经济人”行为模式。

“经济人”假设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假设,公务员在本质上也是市场经济核心精神的反映。利益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精神,市场经济就是以承认利益主体的独立存在为前提,其中公务员的利益首先就是经济利益。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务员的个人目标函数首先不是或者至少不是单纯的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而是包括了更高薪金、职务晋升等个人经济利益和自利性动机。过去我们不承认“经济人”假设,贬斥自利行为,强调国家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提倡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但公务员“经济人”特性并没有消去,反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追求政府规模扩大化以提高权力和待遇、寻租、侵吞国有资产等都凸显人们的自利性,因此,必须以“经济人”作为公务员的前提人性假设及行为模式,从经济利益上考虑其他需要,改革现有的工资制度。

(二)精神激励与道德激励功能逐渐减弱——从非常态的社会状态到和平期非危机时刻转变的结果

精神与道德激励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已渐渐失去昔日的强大威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已从改革开放前的非正常社会状态(即发生战争、动乱等的社会不稳定时期)过渡到经济快速增长的稳定发展时期。过去积贫、积弱的现状使公职人员不可能产生太多的物质利益追求,再加上增长经济一体化、超强单一的意识形态及内忧外患的社会形势,使革命时期的价值观念与建设强大社会主义中国的人生目标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种缺乏物质基础的精神与道德激励便逐渐开始失去作用。从政府方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政府目标作为组织目标,已不像非常态时期那样明确并具有强大吸引力;其二,因为政府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不直接创造财富的权力性管理活动,复杂环境容易模糊目标;其三,权力运行的程序性也容易冲淡目标,而且目标与利益往往有直接和间接联系,而不像战争或者特殊年代那样组织目标达成往往与自我奉献与自我牺牲有直接或者间接联系。而从经济体制转型,由社会的封闭性被打破来看,在“官本位”体制性下,干部职业因其独有的职业荣誉和等级消费而有绝对崇高的社会地位,但随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推进以及“官商二元化”体制的逐步形成,这种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并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公务员职业和经济地位的降低。在官本位体制下,官职是社会评价唯一的尺度,干部职业无疑是最受尊敬的职业。而“官商二元化”体制使“商”和“官”成为两种同等重要的社会价值评价尺度,这样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与其他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中同类人员的工资收入相比有很大差距,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种职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下降,导致公务员心理上的不平衡,必然使得传统精神激励机制失去原有的强大激励作用。

(三)从“权力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建设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政府对公务员管理理念的要求

我国已经加入WTO,市场化取向是WTO的基础,而”消费者导向”市场化取向在公共管理理念上的体现,是以服务导向代替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的结果,它体现了新的价值认同——政府作为“公仆”向“公民”提供服务理念,转向市场契约下的供需理念。我们把主体中心主义转化为服务中心主义,把个体利益中心主义转化为公共利益中心主义。在现实中,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往往居于主导地位,而作为主人的公民则只能被动接受,公务员作为公民的“公仆”成了一种理念价值的虚构,被现存关系所扭曲,其结果是不负责任和官僚主义盛行。“消费者导向”的新理念使国家公务员有可能由虚构的“社会公仆”成为现实的“社会公仆”. 因为不管公务员是否真正认同“社会公仆”的理念,都必须按“顾客主权”的规制行政;而“顾客主权”规制的实现,也就是真正完成了公职人员作为“社会公仆”的角色定位。

改革并建立科学工资制度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工资来强化公务员的服务意识;通过工资来证明这种委托代理的交易关系,将工资与以结果和顾客满意度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相挂钩,从客观上改变公务员责任心淡漠、道德意识下降、服务意愿无存的状况,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与角色转变,建立服务型的绩效政府。

(四)改革工资制度是应对当前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

当前经济全球化,政府面临的是人力资本全球化配置的竞争形势。我国公务员现有的工资水平,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公务员物质没有得到满足,这就使物质激励变得非常必要与重要。国家花了大量财力物力培养不少人才,被外国公司仅用较高的工资就“挖”走了。入世后,我国人才将面临“第三次外流高峰”。我们若因工资制度的滞后而失去人才竞争的先机,则势必影响我国行政机关的进一步改革和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势必影响我国政府政策制定的效率和决策水平,这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到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在其他物质激励改革难度大,效果不彰的情况下,如社会保障制度,因起点水平的高低对今后运行的影响非常大,当前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基本生存,再加上福利刚性的存在,不宜随意调增福利项目待遇水平,尽快改革工资制度是最可行的选择。

(五)改革现有工资制度,是实现“以薪养廉”的对应要求

在住房、医疗、教育市场化的同时,如果工资水平不提高,就等于加重了公务员负担,这对公务员的心理平衡、事业心、稳定型及廉政环境都是严峻的考验。而科学的工资制度,相对优厚的待遇,给予公务员必要的物质保障,使他们不必贪,这是遏制的必要条件。注意,这仅仅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即“薪”可以“养廉”,但不是“高薪”,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健全严密又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和严惩机制,因此,在改革工资制度的同时,必须进行配套的法制建设。

三、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与变迁的思考

作为公务员制度内在动力和基本保障的薪酬制度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那么采用什么方式实现这一制度改革才最有效率(成本最小且最有可能),这就是制度创新方式的选择问题。以下将从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析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推进方式。

(一)制度变迁的两种方式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两种可供选择的创新方式:其一是诱惑性变迁,其二是强制性变迁。诱惑性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代替,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诱惑性变迁必须在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得机会而引起,强制性变迁即可以是为了获得创新的潜在利益收益,也可以纯粹因不同集团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二)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创新方式分析

1.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应有国家主导

公务员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主要由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或者命令的形式强制性推动。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第一、公务员制度特殊性使然。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关系整个国家行政运行正常、有序、一致的法律保障,具有很强的统一性与严肃性,而公务员工资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它的改革也必须要有统一性与稳定性,在改革初期应避免出现太多的地方特色,避免个别官员和机构在制度边缘的灰色获利行为,否则将引发公务员内部及社会新的不满。这不仅会阻碍进程,更会影响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因此,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要由国家主导强制推行。

第二、历史经验下的现实选择。从历史经验看,我国的制度变迁都是政府主导的渐近式制度变迁。主要是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现代化国家,在集权式政治结构下,政府凭借绝对的政治力量对比优势以及资源配置权力,力争摆脱贫困,实现富强而选择的成本较低,较为合理的现代化路径。从现实看,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任何制度创新主体所追求的目标都是自身效用或利益最大化。而核心领导者在制度创新决策时,首要的目标就是维护和加强其政治权威,使自己获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并使公开和谐的反对自己的政治力量降到最小,以维持其统治地位的合法性。为了改变由于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激励不强、保障不力和透明度不够而造成的公务员积极性不足,政府效率低下以及社会对公务员加薪的不理解等现实,进而改变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从而获得人民信任和支持,巩固其合法性,政府应该主动打破原有利益格局,积极探索和推进科学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建立。

第三、旧制度的利益刚性使然。作为分配领域的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必定会触动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若要突破旧体制下利益格局的刚性来获取新的利益,尤其是要原有利益集团自行推动则相当困难,原有的干部阶层既无法为制度的转变支付庞大的费用,又缺乏合法性的基础。因此,必须借助国家的强制力量来推动制度变迁。

2.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中的诱致性因素

我们在强调工资制度改革强制性变迁特征的同时,并不否认这一制度变革中各种诱惑性因素的作用,特别当这一制度与我国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逐渐形成良性互动时,其诱惑性因素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尤其是工资和公务员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而合理的工资制度必定会使大部分人在新的 均衡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就会促使他们自发接受并推动工资制度及其必要的配套改革,从而自上而下地推动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纷辉.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11).

[2]祝 杰. 公共部门战略的薪酬驱动分析[J].山东经济.2004,(6).

[3]卢文刚.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

[4]滕玉成 ,俞宪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3.9.

[5]刘晓峰.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创新[J].商业研究,2005,(12).

[6]陈颖 ,玉伟.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前沿,2003,(1).

[7]杨文雍.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的调整与完善[J].时代经贸.2007,(11).

论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篇4

政教0901曹坤 摘要:公务员是国家行政与管理的主要执行者,可以说他控制着国家的统筹大局,建立公务员制度实现了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以确保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队伍的优化廉洁,提高行政效能,更好的完成公务使命。但我国公务员制度现在还存在着许多比如立法和体制方面的缺陷,所以还应研究对策、采取措施,继续改革与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关键词:公务员制度建立缺陷与因素改革与完善

一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一)破旧立新,大力改革过去的干部人事制度

建国以来的干部人事制度萌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再建国初期,为实现全国政治统一,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种干部人事制度也提供过有强力的保证。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足也暴露出来。

1、管理对象笼统庞杂,管理权限过分集中。导致了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管的过多,统得过死,管人与管事脱节等一系列问题。2.、干部终身制导致了领导班子老化,领导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良风气,干部队伍缺乏活力与生气。

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造成干部管理上用人与治事相脱节,干部队伍的素质不高。

4、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法制,造成干部管理方面的人治现象和“以权代法”“以人代法”的不良局面,给以权谋私着可乘之机。因此,必须对这种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和大的调整:改变集中统一的管理机制,对干部队伍进行合理分解,实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干部人事管理中去。

(二)开始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措施

1、撤销劳动人事部,组建国家人事部,使国家人事部成为国家公务员的最高管理机关。

2、建立国家行政行政学和若干地方行政学院,作为国家公务员的培训机构。

3、制定《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便做到对国家公务员的依法管理。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对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机关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初步确立。通过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达到建立一支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的公务员队伍以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以此推动整个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

(三)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的说有以下几点:

1、坚持党的领导,不搞“政治独立”

在中国不存在多党竞争,轮流执政问题,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因此公务员不仅可以参加政党和“政党活动”,而且必须在公务活动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西方文官制度则不同,他要求公务员要严守“中立”,不受政党干预,这是因为那些国家实行的是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公务员不宜介入党派之争。

2、公务员是双重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

中国公务员即代表政府对社会行使广泛的行政管理权,维护政府的利益和形象,同时又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他们没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集团。

3、不实行“两官分途”。既不实行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之间的明确划分。而是要求公务员在政治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4、与以往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体现了分类管理原则,注入了科

学的激励竞争机制,建立了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强化了勤政廉洁的保障机制,初步形成了一套公务员管理法规体系。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缺陷与因素

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公务员制度建设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如机构膨胀,人浮于事,衙门作风,不负责任,腐败等。

(一)从结构上看:

1、我国现在公务员权利过于集中。这使得“家长式”任务层出不穷。个别行政组织被长官意志所左右,机构的设置,人员的任用,完全取决于领导的任意专断,而且现在不少领导喜欢“特立独行”,把自己看作是权利的完全拥护者,为所欲为。

2、由于党政关系尚未根本理顺,政党政治侵夺行政,行使行政机关难以自主发展其自身的合理结构和管理能力。

3、由此也造成了智能分化和分工不明确,结构和功能交叉重叠。而专业化分工的欠缺又造成了我国公务员系统普遍缺乏专业人才。

(二)从管理上看:

1、法制化严重不足。首先法律体系不完备,现行的《国家公务员条例》只是行政法规,立法层次较低,强制性权威性不强,而且《条例》本身规定过于简单化,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上缺乏一些单项配套法规出台,其次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严重形象。

2、制度本身不完善,规范化科学化程序不高。首先,公务员范围的界定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国家公务员仅限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以外的工作人员。但对于党的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却又规定“参照式管理”的毛病。其次职位分类不科学。我国的职位分类仅是名义上的职位分类,并未按照职位的性质和特点分类,对公务员不做政务类和业务类的划分,之划分领导和非领导职务,实践上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其次公务员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如现行工资制度不能充分体现激励功能,考核制度流于形式,竞争上岗制度范围过小。

3、行政组织行为的人格化倾向。尽管行政组织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制度规则,但关系人情却却往往取代制度规则而成为行政人员处理行政事务的主要准则。以情代法,以人代法现象严重。

(三)影响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的因素

1、中国社会残留着许多前现代化的社会因素:第一,法制根基浅薄,人治色彩浓厚。第二,身份取向远远高于成就取向。第三,浓厚的“官本位”传统。

公务卡制度改革解读[范文] 篇5

谢路一

一、公务卡概念

公务卡又称财政预算单位公务卡,是专门针对财政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而设定的一种信用卡,具体分为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财政预算单位公务卡、武警公务卡、军队公务卡等种类。

二、公务卡改革历程

(一)2005年,招商银行与中兴通讯公司联手发行了国内首张公务卡。

(二)2007年5月14日,央行和财政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公务卡应用推广会议,共同推动公务卡在中央和各级地方预算单位的广泛使用。

(三)2007年7月,财政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财库〔2007〕63号),中央预算单位开始试行公务卡,也由此迈开了公务卡改革的第一步。

(四)《国务院关于编制2008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国发〔2007〕34号)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行公务卡试点”。

(五)《财政部关于中央预算单位2010年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库〔2009〕157号)提出“继续深化公务卡改革,将改革推进至所有二级、三级预算单位和具备条件的三级以下预算单位,推行跨行办理公务卡业务,研究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

(六)2011年12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财库〔2011〕160号),从2011年开始,中央预算单位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除原使用转账方式结算的支出项目外,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等16个公务支出项目都要使用公务卡结算,原则上不再使用现金。地方省、市两级财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于2012年年底前建立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

(七)2012年9月27日,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再次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的通知》(财库〔2012〕132号),通知要求,尚未实施公务卡制度改革的中央一级预算单位不迟于2012年9月底为本单位工作人员统一办理公务卡。二级以下中央预算单位2012年年底前统一办理公务卡,同时县乡预算单位年底前也要将改革覆盖到所属各级基层预算单位。

(八)随后各个省市的财政部门、各个行业相继出台了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本单位的公务卡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

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湖北、湖南、河南、四川、厦门等省市先后都出台了专门的公务卡实施政策和管理办法。“中国银联”加大网络和机具的建设投入,为公务卡的推行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截止2013年底,财政部数据显示,经过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协力推进,共计38万多个地方预算单位实行了公务卡制度改革。

在公务卡相关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2007年7月,财政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财库〔2007〕63号),以下简称《办法》。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武警总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国库集中支付各代理银行:

为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方便预算单位用款,减少现金结算,提高支付透明度,加强预算执行监控管理,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财库〔2001〕24号)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银发〔1999〕17号)、《支付结算办法》(银发〔1997〕393号)等有关规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反映。各中央预算部门实施公务卡试点的时间等事项,财政部将另行通知”。

三、推进公务卡改革的原则

(一)有利于完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推行公务卡改革,要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要求,实现公务卡制度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有机衔接,保证财政资金在最终支付之前保留在国库中,这也是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

(二)有利于加强财政动态监控。实现对财政收支的实时动态监控,是提高预算执行透明度、加强财政管理监督的重要保障。推行公务卡改革,不仅不能削弱财政动态监控力度,而且要进一步加强。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创新,实现财政部门对单位零余额账户划款信息和公务卡消费明细信息的动态监控,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财政监督,规范预算执行。

(三)有利于方便预算单位用款。方便预算单位用款,一直是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推行公务卡改革。要充分考虑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实际,不能给各预算单位财务部门增加过多的工作量,而且还要通过银行卡这一现代支付结算工具和信息系统建设,尽量减少传统现金管理方式下繁琐的管理和使用环节,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减少财务部门工作量,并推动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四、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规范财政资金管理

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绝大部分预算单位的支付行为都纳入了财政部门的有效监控。但是预算单位小额支出中大量使用现金的情况仍然没有解决。推行预算单位以公务卡结算方式取代现金结算方式,实现支付信息的电子化,不仅方便了公务小额支付,而且财政部门能够将公务支出信息统一纳入财政动态监控的范围,保证每一笔财政支出都公开透明,有利于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二)推进使用公务卡有利于提高财政财务管理透明度

建立公务卡制度,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可以有机生成公务消费的各项明细信息,使公务消费置于阳光之下,提高公务支出的透明度,从而有效地克服现金支付结算方式信息不透明所导致的种种弊端。这对于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加强财政支出监管,进一步提高财政财务管理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

公务卡报销还款系统直接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联网对接,使用公务卡支付结算后,持卡人的每一笔公务支出将全程处于财政监管状态:一方面,财务人员报销审核时可以通过支付结算系统能够查到每一笔消费的时间、地点、消费项目、客户名称、金额等信息,并与发票及刷卡凭证一一核对审核,杜绝利用虚假发票报销等漏洞,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项目不予报销;另一方面,还款时银行作为“第三方”对透支额度、用途等实施监管,对不符合公务支出范围的项目可以不予还款。这种透明的支付方式使“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在当前“推进政务公开”的大背景和公布“三公”经费的强呼声下显得尤为必要。

(三)推进使用公务卡是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公务卡支付结算制度改革主要解决的是财务核算中的现金支付结算和报销问题。作为一种落后的支付结算方式,现金结算报销不仅效率低,财务人员需要从银行提取现金再进行支付,大量携带使用现金还会带来很大风险。利用公务卡这种现代支付结算方式,能够规避现金结算的弊端,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我们知道大量现金的使用不仅影响资金流动效率,而且现钞的印制、运输、保管、清分、销毁、防假,消耗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大量现金的使用,为偷税漏税、贪污腐败、行贿受贿、金融犯罪在客观上提供了便利,不利于改善经济社会秩序,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所以,减少现金流通,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的重要任务。

(四)推进使用公务卡有利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加快金融国际化进程

一个国家商品零售额中现金支付比例的高低反映其银行卡产业发展程度和金融国际化水平。据统计2006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80%的交易使用现金结算,而在发达国家现金结算比例很低。公务卡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载体,不但免去持卡人大量携带现金的烦恼和风险,同时有助于延伸国内银行卡业务,加快支付结算方式向国际化转变的进程。

(五)推进使用公务卡改革将有效封住“小金库”,遏制腐败

公务卡传统公务消费“现金支付、先开支后报账”的程序不仅不利于管理和监督,甚至发生财务报销环节出现凑票报销,多开、虚开报销发票的现象,一些单位还通过各种方式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账外账,规避监管。公务卡通过支付信息的电子化将有效保证每一笔财政支出都公开透明,从制度上封杀“小金库”,遏制腐败。

五、实行公务卡结算方式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采用公务卡对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三个基本不变”和“三项新要求”。一是用款申请程序不变。公务卡持卡人的公务消费事项仍需按原财务制度规定办理。二是报销流程基本不变。持卡人发生的消费在单位财务部门审核报销前均属于个人消费行为,与单位无关。只有在单位财务部门审核通过后,这项消费才属于公务消费,予以报销。3 公务卡报销审批程序与目前职工垫付现金进行公务消费的报销程序相同。对不符合规定的消费,由持卡人自行承担还款。

三是现行会计核算办法不变。改革后,职工仍凭发票报销,单位财务将报销发票作为会计原始凭证入账。

同时公务卡改革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提出新要求:一是单位财务部门对持卡人申请报销的公务支出,必须通过公务卡支持系统,对刷卡消费的信息进行查询、审核,确认无误后才能予以报销。二是对批准报销的公务卡支出,单位财务自行签发财政授权支付指令,从单位零余额账户将报销款项直接划入公务卡账户。三是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要求和下一步开展国库现金管理的工作需要,结合公务卡有“免息还款期”的特点,报销还款业务原则上要在“免息还款期”的前三个工作日,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办理。

六、公务卡的适用范围

公务卡结算的适用范围包括:预算单位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用经费支出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单笔金额在5万元(不含5万元)以下的小额商品服务支出以及预算单位符合现金支付规定的公务性支出费用。预算单位应根据银行卡受理环境等情况,积极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尽量减少现金支出。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2007〕63号)等有关规定,决定在中央预算单位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根据通知,列入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项目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专用材料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和其他交通费用,共计十六项。

(一)所有实行公务卡制度改革的中央预算单位,都应严格执行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

(二)凡目录规定的公务支出项目,应按规定使用公务卡结算,原则上不再使用现金结算。原使用转账方式结算的,可继续使用转账方式。

(三)可暂不使用公务卡结算的情况

1.在县级以下(不包括县级)地区发生的公务支出;

2.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地区不具备刷卡条件的场所发生的单笔消费在200元以下的公务支出;

3.按规定支付给个人的支出;

4.签证费、快递费、过桥过路费、出租车费用等目前只能使用现金结算的支出。除上述情况外,因特殊情形确实不能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报经单位财务部门批准。

七、公务卡的特点

(一)公务卡及操作环节

公务卡是指中央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从本质上讲就是信用卡,是贷记卡。因其使用便捷、透明度高、利于财政资金监管而倍受财政管理部门推崇。作为一种新型支付结算方式,公务卡管理可以概括为“单位组织办卡,个人刷卡消费,财务审核报销,财政动态监控”四个操作环节。“单位组织办卡”,是指公务卡应当由预算单位组织工作人员统一办理,个人不允许向银行申请办理公务卡。发卡行根据预算单位性质、持卡人职务以及持卡人信用记录等信息确定相应的授信额度,持卡人在授信额度内以透支方式进行公务支付结算。

“个人刷卡消费”,是指进行公务消费时,持卡人先行刷卡支付,同时取得银行卡刷卡凭证和发票,这些单据是证明公务卡消费信息和有关发票真实性的必要凭证。

“财务审核报销”,是指个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持刷卡凭证和发票到单位财务申请报销,单位财务部门必须通过公务卡支持系统,对个人申请报销的刷卡消费信息进行查询、审核,确认无误后予以报销。

“财政动态监控”,公务卡在卡种选择、组织申办、授信额度确定、支付还款等程序上都与普通信用卡不同,全程处于财政监督管理范围内,实时向财政动态监控系统反馈,以满足国库动态监控管理需要。

(二)公务卡结算的基本程序

第一步,预算单位在职职工根据公务活动的需要,使用公务卡刷卡消费,并取得相应报销凭证和经持卡人消费签名的消费交易凭条。

第二步,在公务卡透支免息期内,职工持合规的报销凭证、消费交易凭条到本单位财务部门申请报销。

第三步,单位财务人员登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录入持卡人卡号、交易日期和消费金额等信息,查询确认公务卡公务消费的真实性并按规定进行审核,对符合公务卡结算范围和财务制度规定的支出予以报销。

第四步,单位财务人员填写公务卡报销授权支付电子凭证,并通过支付系统打印公务卡消费还款明细并加盖单位财务公章,连同支票等银行结算票据送代理银行。

第五步,代理银行根据单位提交的银行结算票据、公务卡消费还款明细等纸质凭证以及公务卡报销授权支付凭证等电子信息,将还款资金通过单位零余额账户向公务卡账户批量划转。

(三)公务卡与借记卡的主要区别

公务卡是一种贷记卡(信用卡),与借记卡(储蓄卡)需要先存款再消费不同,贷记卡的主要特点是有透支功能,即在透支额度内不需要预先存款即可刷卡消费,持卡人只需在透支免息期内按时还款即可。

(四)公务卡与普通信用卡的主要区别

一是公务卡的持卡人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在职职工(含临聘人员),开卡时必须由单位确认其身份。

二是公务卡主要用于公务活动开支。三是公务卡是银联标准卡。

四是公务卡实行免费开卡、免收年费、免担保、免开存款账户、到期免费换卡、免短信服务费,溢缴款本行同城、异地同行、本地跨行取款等免手续费,享受的优惠比普通信用卡多。

(五)公务卡是银联标准卡 公务卡是银联标准人民币信用卡(简称银联标准卡),它是按照中国银联的业务、技术标准发行,卡面带有“银联”标识,发卡方标识代码(BIN号)经中国银联分配或确认,以人民币进行交易结算的银行卡。公务卡属于银联标准单币种卡,“628”字头,支持境外消费。

(六)公务卡选择信用卡(贷记卡)的原因

规定使用银行信用卡作为公务卡,可以充分利用个人信用预借银行资金进行公务支出活动,无需个人预借现金或预先垫付资金,并且可以减轻单位财务人员提取现金、保管现金的工作量。【知识连接】

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

一、产品名称

中国建设银行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简称“中央财政公务卡”。

二、卡片种类

银联标准单币种信用卡,并使用专用的628卡BIN号。

三、目标客户及受理要求

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武警总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等各中央预算单位的在职在编工作人员。

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通过定向渠道发行,采用团队办卡方式,由中央预算单位统一申请,一般不接受社会零星申请。

四、卡样

(金卡)

五、产品功能及服务

中央财政公务卡,中央预算单位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和使用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并兼顾私人消费的信用卡,且不可办理附属卡。我行中央财政公务卡具有以下功能和服务:

1.卡面设计。采用华表图案的专属卡面,并加注“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字样,华贵庄重,凸现持卡人高素质、高品质的社会形象。

2.授信标准。中央财政公务卡的信用额度原则上不高于5万元,不低于2万元,统一使用金卡。

3.短信服务。中央财政公务卡为持卡人提供全面的短信服务,主要包括:(1)出卡短信,新卡寄出前发送提醒短信;(2)大额交易短信,刷卡消费发送告知短信;

(3)还款入账短信,公务消费报销还款入账后发送告知短信;(4)账单到期短信,账单到期日前3天发送提醒短信。

4.专享服务。中央财政公务卡为持卡人提供VIP专享服务,主要包括:(1)800客户服务热线优先受理;(2)消费争议款项优先处理;

(3)组织专属的团购优惠和分期付款活动。

5.价格优惠。中央财政公务卡享受卡片有效期内免年费、免挂失手续费、免损坏换卡手续费的价格优惠政策,此外,财政公务卡还享有龙卡人民币信用卡所具有消费密码可选、积分永久有效、特色积分兑换等更多服务权益。

八、公务卡的办理

(一)公务卡的发卡银行(以下简称发卡行)是指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代理银行,预算单位在确定的代理银行范围内,自行选择本单位公务卡发卡行。

(二)与公务卡管理有关的信息维护、财务报销、银行划款和动态监控等业务,通过专门的公务卡支持系统辅助办理。

(三)公务卡由预算单位统一组织本单位工作人员向发卡行申办。公务卡申办成功后,经预算单位确认核实,由发卡行将持卡人姓名和卡号等信息统一录入公务卡支持系统管理。

(四)公务卡实行“一人一卡”实名制管理,职工不能开设多张公务卡。不允许办理公务卡附属卡。

1.一张公务卡只能对应一个预算单位。若在其他预算单位兼职,尽量由兼职所在单位的职工刷卡或采用银行转账结算方式办理公务支出。

2.职工调换工作单位后,原单位财务部门应及时通知本单位发卡行,发卡行根据规程将职工的公务卡转(换)为普通信用卡,并相应调整信用额度。

3.如果该职工调换到别的预算单位工作,该职工应在新的单位重新申请开设公务卡。4.如果该职工新单位的公务卡发卡行与原单位的发卡行为同一银行,那么职工不必重新开卡,银行也不必将公务卡转(换)为普通信用卡,只需单位通知发卡银行变更相应公务卡登记信息即可。

5.公务卡是针对预算单位在职职工发放的,离退休职工是不能开设公务卡的,职工退休或辞职后,单位财务部门应通知本单位发卡行,由银行根据规程将该职工的公务卡转(换)为普通信用卡,并相应调整信用额度,该职工可自行决定撤销或继续使用信用卡。

6.原则上办理公务卡的对象是各预算单位在职、在编工作人员,短期、临时借调人员不得办理公务卡;长期聘用和借调人员经所在部门领导及财务部门批准,可以办理公务卡,并严格控制公务卡的透支额度。但解除聘用和借调关系后,单位应立即停止其公务卡的使用。

(五)公务卡的卡片和密码均由个人负责保管。公务卡遗失或损毁后的补办等事项由个人自行到发卡行申请办理,如果持卡人遗失了公务卡,请立即挂失,公务卡挂失后被冒用、盗用的所有风险和损失由发卡行承担。与此同时,公务卡遗失或损坏后,由职工个人及时到单位财务部门提出申请,通知发卡行补办。

(六)发卡行应按月向持卡人提供公务卡对账单,并按照与持卡人约定的方式,及时向持卡人提供公务卡账户资金变动情况和还款提示等重要信息。持卡人对公务消费交易发生疑义,可按发卡行的相关规定等提出交易查询。

(七)如果单位职工已经持有普通信用卡,需要重新开设公务卡。一是为了保障金融信息安全,加强对公务卡监控和管理,我省规定公务卡统一使用“628”字开头的银联标准卡,而目前的普通信用卡大多不是银联标准卡。二是银联部门对公务卡规定了统一的公务卡BIN字段编码,作为特殊身份识别,便于信息的提取和查询。

九、公务卡支付管理

(一)目前已有26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卢森堡、比利时、日本、法国、新西兰、意大利、埃及、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土耳其、荷兰、瑞士、哈萨克斯坦、意大利、香港、澳门、新加坡、韩国、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可以受理银联标准卡,基本覆盖了中国人常去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具有银联标识的POS机上均可以使用公务卡刷卡消费。随着银联国际业务的拓展,可以受理公务卡的国家还将陆续增加。

(二)公务卡原则上仅用于办理人民币支出结算业务。公务卡主要用于公务支出的支付结算,对于差旅、会议、购买等公务支出,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在公务卡信用额度内,先通过公务卡结算,并须取得发票等财务报销凭证和有关银行卡消费凭证(小票)。

持卡人务必妥善保管刷卡消费的交易凭条。因为交易凭条是每月与银行账单进行核对的依据,如果发现账单错误,可凭交易凭条及时与发卡行联系;其次,如果将公务卡用于个人消费,交易凭条也不应随意丢弃,因为交易凭条上有卡号等重要信息,随意丢弃交易凭条可能会给银行卡犯罪份子有可乘之机。

公务支出发生后,持卡人应及时向所在单位财务部门申请办理报销手续。持卡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对于公务支出有事前审批要求的,持卡人应事先按要求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三)公务卡也可用于个人支付结算业务,但不得办理财务报销手续,单位不承担私人消费行为引致的一切责任。公务卡消费统一采取为公务卡设定密码+签名的刷卡双认证方式:即公务消费刷卡后,持卡人需先输入密码,再在POS小票上签名加以确认。

(四)公务卡的信用额度,由预算单位根据银行卡管理规定和业务需要,与发卡行协商设定。原则上每张公务卡的信用额度不超过5万元、不少于2万元。持卡人在规定的信用额 度和免息还款期内先支付,后还款。原则上同一持卡人信用消费单笔不得超过2万元,月透支余额不得超过5万元。

(五)发卡行可根据持卡人资信情况对其公务卡信用额度进行调整,并及时通知持卡人和持卡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其中,调增信用额度的,须事前征得持卡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同意。

(六)公务卡的免息期为20到50天,公务卡消费有四个重要时间概念,分别是交易日、记账日、账单日和最后还款日。

1.交易日:是指持卡人实际刷卡消费、提取现金的日期;

2.记账日:是指银行在交易后将交易款项记入信用卡账户的日期,一般在交易日后一天至两天完成。

3.账单日:在账单周期内的交易本金、费用等进行汇总并结算利息的日期,指银行对持卡人每月(按上一个月的账单日到本月的账单日计算)交易进行结算的日期,并于该日期向持卡人寄发对账单。

4.最后还款日:是指按当期账单还款的最后日期,记账日与还款日之间的间隔一般是20天左右。

5.公务卡属于贷记卡,可以在发卡行授予的信用额度内,先透支消费后还款,享受免息还款期的优惠。免息还款期是指银行记账日至发卡行规定的到期还款日之间的时间,在此日期前全额还款,持卡人对于本期交易(除透支提现外)所欠银行的款项可免付利息。因为刷卡消费的时间有先有后,所以具体每笔消费享受的免息还款期也就长短不同。比如,某信用卡的免息期为20~50天,如果该账单日为每月15日,最后还款日为次月5日,持卡人应在账单日后20天内还款。【案例1】

持卡人在3月12日和3月16日分别刷卡消费1 000元和2 000元,那么1 000元将在3月15日的账单上列出,持卡人最迟应该在4月5日前还款,这笔消费的免息期就是24天;2 000元将在4月15日的账单上列出,持卡人最迟可以在5月5日还款,这笔消费的免息期就是50天。【案例2】

按龙卡公务卡出账单日计算:在出账单日前消费的,在出账单后的20天要还款;在出账单日后消费的,可在下一个到期日前还款。如龙卡公务卡的出账单日为每月7日,你在7号前消费的,须在本月份27日前还款;在8日以后消费的,可在下一个月的27日前还款。【案例3】

某信用卡账单日为每月20日,还款日为账单日后20天,即下月10日,那么: 如果5月19日刷卡消费,20日银行记账,则免息还款期为20天,即5月20日至6月10日。

如果5月20日刷卡消费,21日银行记账,则免息还款期为50天,即5月21日至7月10日。

如果5月4日刷卡消费,5日银行记账,则免息还款期为35天,即5月5日至6月10日。

(七)要享受免息还款期,必须在最后还款日前全额还款。如果最后还款日前没有全额还款或选择了最低还款额(最低还款额为全部应还金额的10%)还款,则不能享受免息还款期待遇,银行将从记账日起按照全部应还金额的日万分之5收取循环利息。如果连最低还款额都未满足,银行还要按最低还款额与实际归还额的差额的5%收取滞纳金,并影响持卡人信用记录。公务卡的公务消费一律采用全额还款方式。为避免不必要的循环利息,建议个人消费同样选择全额还款方式,尽量不要选择最低还款额还款。此外,透支取现交易不享受免息还款期待遇,并按万分之5的日利率计算利息。

(八)公务卡适用范围之外的公务消费,比如确实无刷卡环境不能进行刷卡的公务支出,公务消费人员可先用现金支付,单位财务人员通过零余额账户或其他相关账户将报销资金划到个人公务卡或公务卡关联的借记卡账户。

公务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取消单位现金支出,但现阶段并不要求全部取消现金结算,而是实行“双轨制”。因为取代现金结算必须考虑支付条件和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情况,需要一个逐步转变和适应的过程。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用卡观念、结算手段、用卡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预算单位还不可能做到完全不使用现金。因此,财政部规定,具备刷卡条件的,必须使用公务卡结算,并要求单位尽量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对现金使用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逐步减少现金支付结算。

(九)确因工作需要公务卡可以提现,出现预计公务支出结算天数超过透支免息期或外出出差无刷卡环境等特殊情况确需借款的,应按相关财务制度规定办理借款手续,可选择通过零余额账户或其他相关账户将所需借款资金转账到个人公务卡或公务卡关联的借记卡上。持卡人可以通过公务卡提取溢缴款(溢缴款=存入现金-已透支消费额)。提取溢缴款不计付利息,溢缴款本行同城、异地同行、本地跨行等取款免手续费。溢缴款举例,某职工已累计透支消费2 000元,本次借款10 000元,那么该职工公务卡上的溢缴款金额为8 000元。

(十)公务卡原则上不允许透支提取现金,对公务卡透支提取现金的行为,视同个人消费,透支取现交易不享受免息还款期待遇,并按万分之5的日利率计算利息。透支取现产生的手续费和利息由持卡人个人承担,单位财务部门不予报销。

(十一)公务卡不计算溢缴款利息。

十、公务卡财务报销管理 公务卡改革的报销原则:

一是公务卡报销不改变预算单位现行报销审批程序和手续。

二是公务人员使用公务卡所发生的各项公务性支出,必须在透支还款期内及时到本单位财务部门办理报销手续。

三是通过单位“零余额账户”或其他相关账户进行还款清算。

(一)持卡人使用公务卡消费结算的各项公务支出,必须在发卡行规定的免息还款期内,到所在单位财务部门报销。因个人报销不及时造成的罚息、滞纳金等相关费用,由持卡人承 10 担;因持卡人所在单位报销不及时造成的利息等费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个人资信影响等责任,由单位承担。

(二)持卡人办理公务卡消费支出报销业务时,应当按照所在单位财务部门要求填写报销审批单,并附有关财务报销凭证(发票)及公务卡消费凭证(银行卡签购单、购物小票),按照单位规定的财务报销程序报请审批。

(三)确因工作需要,持卡人不能在规定的免息还款期内返回单位办理报销手续的,可由持卡人或其所在单位相关人员向单位财务部门提供持卡人姓名、交易日期和每笔交易金额的明细信息,办理相关借款手续,经财务部门审核批准,于免息还款期之前,先将资金转入公务卡,持卡人返回单位后按财务部门规定时间补办报销手续。

(四)因向供应商退货等原因,商户是不能以现金方式退还给持卡人的,商户在退货手续办理完毕的15个工作日内将款项退回公务卡账户,恢复相应额度。导致已报销资金退回公务卡的,持卡人应及时将相应款项退回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并由单位财务部门及时退回零余额账户。

(五)单位财务人员登录公务卡支持系统,根据持卡人提供的姓名、交易日期和消费金额等信息,查询核对公务消费的真实性,审核确认后批准报销。

(六)单位财务人员对批准报销的公务卡消费支出,按以下规定办理报销还款手续: 1.通过公务卡支持系统,编制“还款明细表”,生成“还款汇总表”,并以电子文档形式将“还款汇总表”及“还款明细表”提交发卡行。

2.签发财政授权支付指令(支票等支付凭证),附加盖单位财务公章的“还款汇总表”,通知发卡行向指定的公务卡还款。

3.原则上应在公务卡免息还款期的前三个工作日内,统一办理报销资金的还款手续;对于确需提前还款的业务,预算单位可及时签发财政授权支付指令办理公务卡报销还款手续。

4.代理银行根据预算单位签发的支付指令和“还款汇总表”信息,于收到支付指令的当日,将资金支付到公务卡账户。

5.预算单位办理公务卡报销和资金退回等业务的账务处理,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2001〕54号)等规定执行。

(七)公务卡的还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转账或现金还款,另一种是银行扣缴还款。选择前一种还款方式的,公务消费报销后,还款由单位财务部门向公务卡账户转账完成,个人消费还款由持卡人自行通过现金缴款或转账方式完成;选择后一种还款方式,无论公务消费还款还是个人消费还款,均由发卡行根据持卡人的授权在还款日前自动从您指定的同行借记卡账户扣缴完成。如果您选择了后一种还款方式,需向单位财务部门提供借记卡账户信息,维护到公务卡报销系统中,在报销时就不向您的公务卡账户转账,而是向您指定的借记卡(扣缴)账户转账,持卡人可以通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银行对账单、手机短信息、ATM机查询、营业网点查询等多种方式查询报销是否己完成。

十一、公务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支付结算方式和观念制约公务卡的普及推广。目前,虽然受政策推进各财政预算单位大部分人员都办理了公务卡,但普遍开卡率低、用卡不积极。

原因:

一是很多人除公务卡外还有其他种类的信用卡,已基本能满足日常消费需求,不愿再多管理一张信用卡,因此虽然办理了公务卡但并不开卡,从而形成大批“休眠卡”。

二是预算单位的采购或公务出差人员还习惯于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未养成透支消费的习惯,认为先消费、到期再还款很繁琐。

三是公务卡持卡人面临个人信用风险。公务卡是以个人名义办理的信用卡,既可用于个人消费,也可用于公务支出消费。但无论是何种消费,如果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还款,最终都会影响个人信用。所以公务卡持卡人同样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许多人不愿意因公务支付而冒个人信用风险,这也是目前公务卡使用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以上种种因素都制约了公务卡的推广普及。

(二)公务卡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当前,我国公务卡刷卡范围还受到一定程度限制,部分零星采购商户不具备刷卡条件,一些中小城市及县乡级单位能够刷卡的场所更少。原因一是商户安装POS机后,客户每次刷卡商户都需要向银行支付一定手续费,使之不愿接受刷卡结算;二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小城市及县乡级单位银联覆盖面不够,网络信息系统不健全,从而限制了公务卡的使用。

(三)公务卡配套制度亟待建立。从2007年公务卡开始试行至今已有6个年头,但从制度层面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配套制度,目前可供参照执行的只有前述《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财库〔2007〕63号),不同预算单位据此制定了本单位相应的公务卡管理制度,但执行时一旦遇到问题则缺乏操作规范和依据。如《办法》规定公务卡报销除发票还要求有银行卡消费凭证,即POS机签购单,但在目前网上银行普及应用的情况下,有的公务支出如购买火车票、机票等通过网上交易即可完成,但无法取得POS机签购单,因此无法通过公务卡支付系统完成报销程序,应考虑修改完善相应制度解决类似现实问题。

(四)公务卡并不能完全遏制浪费和腐败。公众普遍认为公务卡“透明度”高,有利于遏制腐败,但实践中作用有限,公务卡结算并不能完全杜绝浪费现象和吃回扣等腐败问题。使用公务卡结算最大的优点在于便捷,在消费价格上,并不会因为刷卡而优惠,至于众所期望的遏制腐败,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对腐败起到了遏制作用。如拼凑发票冒充公务支出报销套取现金的行为,通过支付结算管理系统便可查验真伪;但如果持卡人与商家合谋,持卡人高价消费,由商家私下支付回扣则很难辨别。

十二、推进公务卡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解决现实应用难题。目前我国的公务卡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制度尚不健全,不能解决公务卡使用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1.各级预算单位应及时向财政部门、有关银行和上级单位反馈应用难题,以便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研究对策,完善制度。

2.预算单位加强财务人员公务卡结算知识的相关业务培训,增设公务卡结算信息维护专门岗位,合理配备财务人员和设置财务岗位。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公务卡结算。财政管理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和业务特点,完善关于转账结算、公务卡结算和公务卡结算后现金使用规定等管理办法,严格限定单位现金支取范围,以确保公务卡结算内容的统一规范。

4.在财政预算绩效考核中,逐步将公务卡支付情况纳入预算单位绩效考核,推动公务卡改革进程。

(二)加强宣传,鼓励刷卡支付。各级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应加强宣传,通过网络、宣传图册等载体积极宣传公务卡制度改革,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公务卡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财政预算单位要制定严格的报销政策,除个别特殊情况不能刷卡可以现金结算外,逐步取消现金报销结算制度,对不使用公务卡结算的业务增加审批环节,以此强制所有人员使用公务卡结算。这样做也会迫使那些消极应对刷卡的商户安装POS机并接受刷卡消费,从而对扩大公务卡使用起到促进作用。

(三)改善用卡环境,扩大公务卡应用范围。

1.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及银联机构应联合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加快金融领域软、硬件建设,制定鼓励商家推广使用POS机结算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商户基础数据信息系统,为全面推广使用公务卡提供外部环境。

2.多措并举,防范风险。从银行角度,人民银行和银监局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针对公务卡使用可能出现的风险,完善公务卡管理技术风险体系;各发卡银行和银联机构也要根据环境变化及时完善风险管控措施,阻塞漏洞,保证持卡人安全。

3.各商业银行要按照有关部署,及时完成相关业务系统改造和人员培训,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快公务卡产品开发,提升服务能力,加快POS机的更新换代,对偏远地区,要加快公务卡使用的相关支持力度,如通过财政补贴和银行共同出资,对偏远地区建立信用卡使用系统。

4.各商业银行做好公务卡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方便解答预算单位用卡中提出的问题,并根据环境变化研究解决随时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公务卡信息系统,提高系统工作效率,满足预算单位数据查询、业务审核、报销还款等需求。并按财政部门要求向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及时上传公务卡支付数据,实现财政部门动态监管。

(四)从持卡人角度,应培养个人信用意识,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持卡人应通过公务卡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深入地了解使用银行卡的便利,了解使用现金交易的弊端和使用银行卡交易的好处、熟悉单位公务卡结算制度,以及透支消费的基本知识,从观念上逐步接受信用卡,切实转变观念,培养积极用卡、安全刷卡的良好习惯,提高用卡意识,在公务支出中,积极使用公务卡结算。

公务员制度改革-引咎辞职制度 篇6

2月2日,记者从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获悉,辽宁省将于年内启动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改革,适当提高基层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公务员局于日前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实施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进行动员部署。

据了解,目前辽宁省已经接到《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并将按照国家文件推行。辽宁省有100个县(市、区),这100个县(市、区)的公务员将成为最先受益的群体。

在公务员管理制度中,职务与级别制度是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公务员工资及其他待遇的依据。从目前情况看,公务员的各种待遇仍主要与职务挂钩。特别是在县以下机关,公务员受机构规格等因素限制,职务晋升空间小的矛盾更为突出。有研究表明,从科员到县处级干部的升迁比例仅为4.4%,从县处级升迁为厅局级的比例更是低至1%。

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目的在于形成职务与职级两个晋升通道,充分调动和发挥公务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调整和改革。推行职务与职级的并行,实质是使职级真正成为公务员的一条独立的职业发展阶梯。那些不能晋升职务的基层公务员可凭借工作年限、工作能力等提升级别,进而提升工资,让公务员有更强的工作动力。

又讯 辽宁省今年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同时,辽宁省将推进省内异地居住人员就医直接结算试点,解决部分异地居住人员资金垫付和往返报销负担。

公务员制度改革-引咎辞职制度 篇7

目前配合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最密切的就是人事退休制度,主要可以考虑借鉴典型国家养老保险改革中提高公务员法定退休年龄的做法和实行男女同龄退休制度。

(一)提高公务员法定退休年龄

在20世纪50年代初,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50多岁①,但是从70年代开始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一直在不断提高,2000年总体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左右,其中男性为69岁,女性为71岁②。根据中国目前对退休年龄的规定,老年人在退休后仍有几年的时间可以继续工作。现代的医学研究也表明,一个在紧张轨道上奔驰惯了的人,骤然停下来,只会加速死亡的到来。如果让他们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不仅可以发挥余热,还可以增进健康。

另外,老年人口增多,若提高平均退休年龄可以使政府在养老金方面的收入增加,养老设施的投入和支出也会增加,可以减轻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带来的压力。

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笔者认为可采取两种退休制度并存的做法。国家可以规定两种退休年龄:一种是可以退休的年龄(55~60岁);另一种是领取养老金的年龄(60~65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规定在55~60岁之间,职工可以自愿退休,但不能领取养老金,国家也不给予任何补贴。对60~65岁退休的人,还要要求其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这样使缴费与个人退休后的养老金金额挂钩,真正体现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

(二)实行男女同龄退休制度

中国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仍然沿用20世纪50年代职工退休制度的规定,即男职工满60岁,女干部满55岁,女职工满50岁。国家对提前退休的规定:一是男职工满50周岁,女职工满45周岁,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提前退休即病退;二是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有毒有害身体健康工种的工作,男职工满55周岁,女职工满45周岁,可提前退休。对目前中国公务员实行男女不同的退休年龄,一直以来有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种不同规定导致了女性权益受损,潜意识把女性当作弱势群体,存在性别歧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规定较合理,充分考虑了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利于保护女性权益。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中国女性公务员的退休年龄比男性早10年,比女干部早5年,这一规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具有合理性。因为当时的工作体力型劳动程度较高,为了保护女性,提前退休可使妇女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另外,旧社会女性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男性,健康状况也比男性差很多,女性生育多个子女并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以家庭为主,很少出去工作。因此在当时大多数妇女很赞成这一政策。

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持续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平均预期寿命己经明显超过男性,并且女性的工作环境变好,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独生子女政策也使女性早早就摆脱了育儿的辛劳,很多女性走向社会,成为职业人。因此,在新知识经济时代,对女性退休年龄的规定显然不符合时代背景,不但不是照顾,反而是一种潜在的性别歧视,既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加重女性老年生活的风险。因为女性退休后的养老金与其工作年限和缴费数额紧密挂钩,女性比男性提前退休会导致退休后两者养老金的差异较大,下面通过建模测算可以得知。并且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末已经开始调整本国的退休年龄政策,把女性退休时间早于男性的规定改为男女同龄退休且同龄享受社会保障(见表1)。中国也应该加以借鉴。

下面对中国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进行建模测算,考察退休年龄对个人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

1. 模型假设前提

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作如下假设:(1)假设男女职工参加工作的年龄为25岁,参加工作距离退休的时间为L,缴费年限为n年,缴费期间不间断;(2)假设W0为月初始缴费工资,为初始社会平均月工资,且职工从参加工作到退休期间工资是平均增长的,且等于当地职工的平均年工资增长率k,假设α为参保时工资与当年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比率;(3)职工退休前1个月工资S、前1个月社会平均工资S軈及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分别为:(4)个人账户记账利率i,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利息按复利计算,且采用年度计算法,即:截至本年底个人账户储存额=上年底个人账户储存额×(1+本年记账利率)+个人账户本年记账金额×(1+本年记账利率×1/2)。

2. 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模型

按照38号文件规定,“标准人”的养老金计算公式为:

“标准人”的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月基础养老金=(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n×1%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时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M为:

则有个人账户养老金总额pc为:

基础养老金总额bc为:

则退休后基本养老金P为:

因此基本养老金替代率T为:

3. 退休年龄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

笔者以25岁参加工作并且开始缴费,缴费期以15年为例,分析“标准”参保人不同的退休年龄对其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其中:n=15,k=8%,i=4%。具体测算结果见表2与图1。

退休年龄对于替代率的影响主要是考虑个人账户积累的经济效应以及计发月数。从测算结果表2可以看出,在现行的政策下,养老金替代率明显加强了缴费积累的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强调了权利和义务的相对应。而不同的退休年龄,养老金待遇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女性职工而言,50岁退休的待遇水平在相同条件的测算下是略高于55岁退休的男性;但是提前退休的女性待遇远远低于提前退休的男性和正常退休的女性。但是这只考虑了相同的缴费条件。由于男性工作时间延长,男性也可通过延长其缴费期提高其待遇水平。

4. 结论

表3及图2反映了不同退休年龄对养老金替代率的敏感性变化。从图1和图2可以看到:在现行的养老金制度下,养老金的替代率随着年龄的延长先下降再上升,达到一定退休年龄后敏感系数由负值变成正值且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敏感系数逐步增大,变动趋势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政策下退休年龄不仅影响养老金的积累,同时也影响个人账户计发月数。退休年龄小的计发月数就高,其养老金个人账户得到的钱就越少;退休年龄越大的计发月数就越低,其养老金个人账户得到的钱就越多。养老金计发月数是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69岁时敏感系数为3.13,这意味着退休者退休年龄每增加1%,养老金替代率增加3.13%。

因此,从理论角度分析,为使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顺利进行,应配套改革人事退休制度,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并使男女退休年龄一致。这不仅有利用提高女性晚年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中国基本养老基金的积累和投资运营,提高个人账户的基金总额,另外还可提高个人退休后的收入水平。

二、公务员养老保险配套制度改革之二——工资制度

马克思认为“工资只是通常被称为劳动价格的劳动力价格的特种商品。”④在中国,工资一般指企事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报酬⑤。公务员工资制度指国家根据公务员的学历、年龄、级别和职务,根据规定发放公务员劳动报酬而建立的原则、规范以及工资关系和形式的统称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经历了1956年、1985年和1993年三次大的变革。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努力解决当前公务员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适当向基层倾斜等方面的要求。接着2006年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国发[2006]22号)的文件,规定自2006年7月1日起实施新的工资标准。但是应该看到,该《通知》是建立在1993年的工资制度基础上的,没有进行根本的改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中国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

这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问题。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目标模式中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中个人缴费基数与本人工资挂钩,而中国公务员基本工资较低,非工资性收入和非实物形式收入比重较大,如不配套改革工资制度,势必会降低公务员养老金替代水平,无法满足退休公务员的基本生活所需。

2.隐性收入问题严重。

隐性收入现象是中国公务员工资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中国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机关单位通过隐性收入变相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并且隐性收入形式多种多样,如在临时机构利用职权领取各种酬金、单位内自发各种福利和补助等等。

3.工资水平在各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

根据国家的规定,各个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的发展水平及财政收支状况,发放相应的附加津贴,这必然会导致各个地区的公务员工资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如广州和深圳的公务员工资水平较高,而经济落后地区工资水平就很低。有些经济落后地区因缺乏资金来源连最基本的工资都很难顺利发放,更不要说发放津贴。甚至一些落后地区在执行国家工资调整政策时也不到位,只是口头协议。这样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也影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阻碍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根据目前中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建立合理的工资结构。中国公务员工资由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组成,其中基本工资又包括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基本工资在公务员合理货币总收入中占的比例较低,而津贴、补助及奖金占比重较高,这不利于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发达国家一般坚持公务员的薪酬结构以工资收入为主、发放津贴为辅的原则。因此,借鉴国外经验,首先要彻底改革目前“低工资、多补贴、泛福利”的工资结构,应该对公务员基本工资、津贴、补助及奖金在工资结构中占的比例重新进行统一的规定。例如基本工资可考虑占80%左右,这样使其在工资结构中真正占据主导地位,使其成为核心部分,这也是按劳取酬的重要体现。

第二,引入绩效工资制度,加强工资激励作用。中国现行公务员工资级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职务工资的级差,不同职务间顺次差别不超过1 000元;二是级别工资的级差,按2006年的标准27级计算(下同),最高为3 820元,最低为290元,最高最低之间差距13倍左右,平均每级提升约130元;三是同一级别工资档次的级差,为每两年提升一个档次,最高总理级每个档次之间的差额是160元,最低办事员级每档工资的差额是26元。这表明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标准级差偏低,难以体现公务员的职务贡献,缺乏激励作用。另外,中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目前还没有真正落实,基本上考核是走过场,没有体现个人绩效的差异,公务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不利于调动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引入绩效工资制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因为将公务员的工作表现与工资紧密挂钩,工作成效越显著,工资收入越多,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中国事业单位科学分类配套改革之一的工资制度改革就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中陆续实行绩效工资制,其他事业单位也会陆续开展。因此,公务员也应尽快将绩效工资制引入到工资制度改革中。

第三,减少隐性收入的产生。这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可将机关单位隐性收入中的福利补贴以货币津贴的形式纳入工资,实现货币化、显现化,这样也相应增加了基本工资的比例。另外,加快公务员职务消费制度改革。职务消费包括公务交通、公务宴请以及通讯等各项支出费用。中国现行的职务消费虽纳入财政预算中,但很不透明,导致很多地方和部门消费数额较大,财政难以承担。因此,应将职务消费预算从一般行政预算中分离出来或将其中的一部分并入工资。有职务消费的公务员,可按岗位职务需要,按照一定程序核定年度的职务消费定额标准并予以公布,记入个人账户,包干使用,超支自补,使职务消费公开、透明化,从而有效地减少公务员的隐性收入。

第四,减少地区间工资水平的差异。在发达国家,一般同级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标准基本上保持统一。而中国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工资水平差异较大,这与中国相关政策有关。国家规定,建立地区附加津贴制度,使不同地区机关工作人员工资的提高与经济发展相联系。这种差异违反了公平性原则,也会严重阻碍中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形成。200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政策上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对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工资差距、提高工资收入、增强内部公平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还有待完善。

第五,完善公务员工资立法。中国《公务员法》规定:“任何机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自行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政策”。但是,截至目前并没有成型的《公务员工资法》出台。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容易导致政策执行中的随意性。许多发达国家都对公务员的工资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联邦工资比拟法》,对公务员工资标准、提薪原则、平衡办法以及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方面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以保证其公平性与合理性。中国也应通过立法将公务员的工资结构、标准、调整方式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实行依法管理。同时还应加大监管力度,使政策的实施透明化。

三、公务员养老保险配套制度改革之三——法律制度

养老保险既是一项社会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项法律制度。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就是看这个国家是否有健全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一)建立公务员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1. 立法先行。

这个原则已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经验之一,目前也已经成为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和改革,都以相关法律的制定和修正为前提。自1889年德国首次建立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以来,全世界160多个国家中共有200多种不同的养老保险法律和制度,其中公共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有200个,私营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有9个⑦。大多数国家的公共养老保险立法主要包括:综合的社会保险法、单项养老保险法令以及雇员、伤残等其他单项法令。单项养老保险法令都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养老保险监督机制和管理机构、资金来源和筹集方法、基金管理和法律责任、适用范围、授权资格和条件、发放标准及补偿办法等涉及养老保险制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并且都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作为民意代表的立法机构来制定的。这些法律的制定为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2. 加快公务员养老保险法制化建设进程,是解决中国目前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基本手段。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伴随着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建设经历了几十年,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确保了当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顺利进行。但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当今公务员养老保险在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具有同步性的立法工作也大大滞后。目前,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以说还未真正开始,之前出台的相关政策性文件都是处于“决定”、“通知”和部门规章的层次。因此,必须制定更高层次的规范性文件,以保证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规范化、统一化和可持续性。目前,中国养老保险立法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并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一部重要法律《社会保险法(草案)》全文已经出来,现正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修改、完善这部法律草案。因此,根据国际经验,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的制度设计,应该立法先行。

(二)公务员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立法体系

即将出台的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第9条第3款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金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表明公务员不参加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将为他们单独制定另一套相关的“规定”。这一条款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质疑。他们一致认为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应平等对待。因为公务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是国家法律的制定者、执行者,如果单独实施一套养老保险制度,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疑虑和不满。而笔者认为《社会保险法(草案)》对公务员养老保险的这种规定有一定道理。从第一种情况来看,公务员与事业、企业人员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相同是指他们都是社会生产者,长期目标应该建立一个全民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但笔者认为公务员只是暂时从《草案》单独出来另外制定一个社会保险制度,以便解决目前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过渡一段时间后,再纳入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法。因为公务员与企事业的职工在劳动性质和特点上也有所不同,公务员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有“官职”、有权力的公民。另外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目前也是分块进行的。2009年1月28日人保部提出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五个省市试点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

根据上述观点,笔者认为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应由纵向和横向两部分法律体系构成。纵向应由中国的根本法宪法、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基本法和公务员养老保险单项法规构成;横向结构应由全部的公务员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及其相关的配套法规构成。其中,养老保险基本法是核心法律,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养老保险基本法的适用范围;养老保险项目;养老保险的对象;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运营;养老保险的享受条件、待遇标准和给付方法;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养老保险争议的处理程序;法律责任。其中,首要问题是明确规定《养老保险法》(具有养老保险基本法性质)的适用范围。基本养老保险法是养老保险所有部门法的基本法,应该对其他所有养老保险的部门法起统领的作用。然后在基本养老保险法的基础上建立公务员养老保险法。

(三)公务员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内容

1. 应明确规定政府的职责。

养老保险基本法中的政府责任主要包括行政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两个方面的问题。中国现行《宪法》和新《劳动法》都明确规定了国家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责任和义务。因此,养老保险基本法中应明确规定相应的国家行政管理责任的条款。另外国家的财政责任又包括两个部分,即旧体制的遗留责任和新制度中的责任。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立法中一定要明确政府应该承担的隐性债务,着重解决企业养老保险改革中造成的养老保险基金历史欠账和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问题。当然这种政府责任的承担需要有一个度,这包括经济和时间方面,待公务员养老保险转制成本全部解决后,国家的财政责任可以转移到相关税收优惠的制度安排中。

2. 应明确养老保险的法治程序。

所谓法治,就是除了要有健全的法制,还要有能将法制付诸实践的程序。养老保险立法是对受益人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规定,但只有完善的立法是远远不够的。应然状态的权利和义务只有通过特定的法律程序转化为实然的权利义务才能被人们真实地感受到法律制度的存在,否则,再完备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也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立法中需要明确的法治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养老保险受益人有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义务,这也是劳动者在年老时能够获取养老保险金的前提条件。对拒绝缴纳或拖缴社会养老保险税费的法定义务人(包括企业),相关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和社会成员有权提请行政执行机关对其进行处理,或直接提起诉讼。

第二,明确养老基金管理机构、基金托管机构、基金投资机构等专门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专项管理业务的部门或机构的职责。因为他们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活动中的重要主体。社会养老保险受益人在以上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等非法行为使其遭受损害时,有权提请行政裁决或司法裁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

第三,养老保险争议解决的具体程序问题。根据国务院《社会保障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其他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养老保险争议在中国是通过两个不同程序来处理,即行政复议及行政法庭和劳动争议仲裁或民事法庭。因为,在中国养老保险争议发生于两个领域:缴费主体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争议;用人单位与职工因履行养老保险费的缴纳义务的争议。前者属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争议;后者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保险争议。由于社会保险在理论研究和立法方面均尚未独立,中国养老保险争议暂列入劳动争议范畴,其仲裁与诉讼也就适用劳动争议诉讼与仲裁的法律规定。对此,在完善中国的劳动争议仲裁的同时,应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险争议的处理机制,可以考虑在人民法院的体系内建立社会事务法庭,改变由民事法庭处理劳动和社会保险争议的状况。

摘要: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应与三个方面的配套制度,即退休制度、工资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改革同时进行。退休制度改革应包括提高退休年龄并使男女退休年龄一致。工资制度改革包括建立合理的工资结构、引入绩效工资制度、减少隐性收入和地区间工资差异。法律制度改革包括建立适应的法律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和法治程序。

关键词:公务员,养老保险,配套制度

参考文献

[1]杜午禄.人口老龄化与退休低龄化剖析[J].人口研究,2003,(2).

[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3]孙玄.关于退休年龄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5,(3).

[4]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许文骊.公务员制度新解[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6]袁宝华.中国公务员制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

公务员制度改革-引咎辞职制度 篇8

1、传统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无法适应过快变化的社会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公务员终身雇用制近些年也被灵活的雇用方式所代替,建立在“终身服务于政府直至退休”前提下的公务员养老保险模式,已渐渐难以适应新的社会条件的挑战。很大部分的公务员将会在岗位变动中失去原已积累的养老保险权益,导致这些人不愿意变动工作,从而影响了劳动力的正常合理流动、劳动生产率和行政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政府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

2、政府财政无法负担过高待遇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传统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究其具体原因其主要有:首先, 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退休人数急剧增加,随之增加的退休金给付压力给各个国家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其次,无论是供职期限、退休年龄、替代率还是待遇水平增长率,公务员计划都要比私人部门优厚。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公务员预期寿命比私人企业部门的更长;再者,公务员计划中现收现付程度高、积累程度低,这是导致政府财政压力不断增大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最后,总体而言国外公务员养老金待遇调整的任意性较大,政府从自身角度无法有效约束其支出。

3、过于分立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公平、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分立的公务员养老制度容易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攀比,使养老金支出螺旋式上升,增加了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难度。举例而言,法国就是欧洲发达国家中最典型的例子。法国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罢工现象,特别是公务员发起的罢工,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分立的公务员计划造成的。

二、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的趋势和特点

1、在养老金待遇方面兼顾效率与公平

从国外典型国家的公务人员养老金待遇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公务人员养老金待遇要高于普通企业雇员。例如日本、加拿大、丹麦等国的公务人员养老金待遇比普通企业职员要高很多,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地高于企业职员的养老金水平,而且不仅在待遇方面要高于企业,在缴费方面还要低于企业。此外,公务人员还有各式大小不等的津贴、补贴和各种福利。这体现了公务人员与企业职员在职位身份与权利义务方面的差别,这种适度的差别是可取的,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有利的。与此同时,为了不让公务人员与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待遇有太多的差别,各国都采取相应的手段来控制这种差别,注重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公平性,比如进行工资制度改革.适度降低替代率等。

2、养老保险制度由分立逐渐向统一转变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根据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国家主要是美国和加纳、约旦,这些国家在整合改革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彻底的、系统性的制度改革,而是采取了渐进式的、参量式的改革措施,承认原来公务员的既得利益,只要求新人参加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即所谓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第二类国家主要是拉美国家和中国香港,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系统改革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大刀阔斧地推进公务员计划的改革,使之融合到国家整个养老保险制度中,并且为公务员建立了私人管理的、积累制的个人账户。

3、改革中存在着较多的阻力和困难

各个国家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力,主要来自于政治、经济以及制度设计等三个方面。第一,从制度设计方面来说,不仅要解决好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改革引发利益博弈。需要慎重测算和界定领取条件、待遇水平、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等问题,增加了改革的技术难度。第二,从政治方面来说,一个国家的公职人员都是属于政治强势群体,而根据当前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改革的趋势,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它们的利益,因此会产生巨大的阻力。第三,从经济方面来说,任何一次改革在改革初期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解决转制成本问题,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于其人数多、养老金数量大,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解决转制问题。

三、国外改革经验对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逐步将公务员养老保险纳入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

纵观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务员养老保障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公务员养老保险建立之后的十几年,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出现了企业的养老保险,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将公务员养老纳入了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我国目前仍基本沿用20世纪50年代的公务员退休养老的政策,显然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而且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以此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需求。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复合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当前国外绝大多数国家均实行的是混合型养老保险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社会优秀人才在政府部门和其他企业部门之间合理流动,对建立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借鉴国外这一先进经验,我国应改变目前公务员养老保险与企业养老保险两种制度互不衔接、退休金给付层次单一的现状,应尽快借鉴国外经验,将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适当统筹,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养老保险体系。公务员和企业人员的养老金制度应与社会统筹的基础养老金部分实现并轨,以适应劳动力流动性日益增强的需要,并可扩大社会统筹的覆盖面,增加这一制度在财务上的可持续性。

(三)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立法,保障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现代养老保险理论认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权保障,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法律为起点的。政府通过社会保障的立法理念,确立立法的基本原则,理顺法律关系,保持法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非常重视立法,而我国50多年来的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总体上离法制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养老保险改革实际也不甚适应,我们必须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加快我国养老社会保险法制建设,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法律基础和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付钢.对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若干思考[J].湖北:科协论坛,2007(8)

[2]乔杨,崔少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

[3]孙静.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J].学习与实践,2008(8)

[4]黄健元.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2006(2)

上一篇:工务段安全科工作标准下一篇:“走进老人送温情”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