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完善农信社金融服务

2024-09-27

浅谈如何完善农信社金融服务(精选7篇)

浅谈如何完善农信社金融服务 篇1

浅谈如何完善农信社金融服务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开展,农村信用社如何更有效地为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更完善的提供安全、快捷的资金流动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探索和实践县域金融服务,已成为农村信用社增强发展动力,提升竞争水平的关键,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下面就新时期农信社如何改善金融服务略述几点看法。

一、积极营销,多渠道扩大储源。

(一)实行全员营销。根据目前县域存款业务发展的新特点,牢固树立创新发展观念,要实行全员营销,全力塑造城区信用社新形象,把存款业务市场做大、做强,要把组织各项存款作为增强农村信用社经营实力和提高效益的第一要务来抓,扩大储蓄存款总量,积极寻找客户,争取客户,巩固客户,对存款大户实行立体化攻关,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熟、地熟、点多面广的优势,实行全员营销。

(二)优化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把优质服务落到实处,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弥补农村信用社在结算体系上的不足,在提高常规服务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推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业务,同时积极向一些垄断行业渗透,以求扩大一些新的高端客户群体,要妥善处理好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关系,循序渐进,稳步渐进,稳步发展,最大限度的开辟并占领市场。

(三)强化激励考核。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服务手段相对落后,但是,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众多,方便、快捷的小额贷款已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因此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吸收存款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利益激励人,以机制驱动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把存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实行岗位责任制。广泛开展存款业务竞赛,建立一套以存款为目标的有效分配机制。

二、瞄准定位,打响信合品牌。

信用社必须清楚地看到其发展趋势,在金融服务与业务发展上要因势利导,顺应发展形势。在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支持上,农村信用社要利用点多面广,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居民提供及时快捷、便利、灵活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群,打响信合品牌。同时,农信社要在巩固提高原有业务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业务品种与服务领域。要加强调研,明确经营重点,不断拓展新的业务,认真全面地对所有制经济成份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信息库,并围绕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业务发展方向,开发新的业务品种。细分市场,争取主动权,占领市场制高点。

三、自我完善,提升市场竞争力。

针对目前农信社人员的工作特点,全员要统一思想,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组建集合团队。同时,要以“实现形象工程”为突破口,抓好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树立老字号“信合”品牌形象。另外,要注重建设基础设施的“硬件”载体。一是要继续扩大电子化建设的覆盖面,完善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的软硬件体系。同时,要开展丰富的员工文体生活,抓好阵地建设,提高员工凝聚力,加强员工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素质,改善农金队伍中的知识结构,增强信用社业务发展的活力源泉。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正派、业务精通、思维活跃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浅谈如何完善农信社金融服务 篇2

信贷业务一直以来都是农信社最重要的运营业务之一, 所以信贷风险管理便自然成为了农信社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上除了提高认识外, 具体行动上采取何种有效举措防控信贷风险成为讨论的热点, 但必须认清不论采用何种机制或措施, 都不能消除风险, 也只是在防、控、降险方面下功夫。笔者单就如何防控信贷风险, 完善信贷防控体制, 浅谈几点看法。

一、从思想上提升认识

信贷风险防控已逐渐成为了一种思想理念, 要求不光管理层、风险控制岗位、客户经理应培养这种意识, 所有员工也应明确参与风险管理义务和责任, 都应将“规避风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作为日常工作的“座右铭”,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规经营的环境氛围。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认识到位的关键是感到有压力, 有责任, 通过开展岗位技能竞赛、职业道德教育等, 提高员工规避操作风险技能, 实行轮岗制度、巡查制度等, 来提升员工责任意识、合规经营控险能力, 使全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操作中的职责边界和对风险点的把控, 树立“主人翁”责任意识, 杜绝违规, 防范风险。

二、建立两套监督机制

(一) 内部监督机制

1.信贷业务风险的主要成因

目前农信社形成的信贷风险主要是由于贷款的“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造成的。虽然制定了严格的审查制度, 但在信贷管理操作中普遍存在“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和“三查”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

(1) 贷前调查是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 要求调查人员须深入客户搜集有效数据, 掌握其生产经营、管理及资信等主要情况, 然后对数据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并进行分析研究, 形成客观、公正、有价值的结论, 而有些信贷客户经理由于个人素质局限和主观态度疏忽, 或因利益、人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没有按照程序进行深入调查, 相关数据的搜集也只停留在调查方主动提供或表面反映的情况, 造成贷前调查报告结论失真, 为贷款的授信及投放埋下了风险隐患。

(2) 贷时审查是风险控制的中间环节, 审查人员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评定, 复测贷款风险度, 提出审核意见, 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往往在实际操作中, 审查人员主观相信调查人结果, 对于调查人在调查过程资料失真和风险盲点缺乏识别和判断能力, 审查人员便起不到更好的揭示信贷风险, 为贷款审查委员会及决策部门提供更充分的决策依据的作用。

(3) 贷后检查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 要求信贷人员深入借款人身边了解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实践中往往信贷人员对贷款发放后续管理不够重视, 很少能真正地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 对于要求的检查也流于形式, 只是填好表格, 套用报表数据, 不能真实反映借款人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发现潜在的隐患, 使贷后检查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造成风险预警机制的失灵。

2.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1) 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完善相对独立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信贷职能部门, 岗位分工明确, 各司其责, 设立巡查机构, 对于各职能部门执行情况进行定时和不定时的抽查, 加强信贷行为的问责执行力和奖惩机制, 健全信贷管理规章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2) 完善农户、个体工商户以及企业类等贷款管理办法和流程操作, 积极开展评级授信、实行贷款发放流程化、程序化、制度化, 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营销氛围。

(3) 加强岗位培训。突出业务知识和操作流程的培训, 确保信贷资料齐全、流程操作;强化政策法律法规学习, 确保信贷行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要求;加强内控制度教育, 确保信贷规章熟记于心, 形成思维定势, 令行禁止。

(4)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贷款发放后, 及时深入到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中去, 了解其收益水平, 确保资金安全, 并且要根据贷款的额度、项目生产周期、市场波动幅度大小等因素对借款人风险状况进行合理判断。必要时, 要实行进驻续时观察, 对发现的隐患, 会同客户提出解决预案。如果在资金投向跟踪检查等方面发现风险的, 要及时形成预警信号, 为控制化解风险争取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二) 外部监督机制

农信社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服务“三农”为主, 支持县域经济为辅发展的原则, 但在老百姓心中农信社仍然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比起各大国有商业银行, 农信社网点最多, 深入基层, 服务大众, 是农民长期信赖的“朋友”。陌生的是随着社会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当农民朋友急需资金时, 贷款难成了他们一直困扰的问题, 作为服务于“三农”的农信社, 怎么就不能成为“及时雨”。其实这种“贷款难”现象主要是由于农信社与借款户 (农户) 长期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短暂现象, 农户在贷款时发现需要提供的信息资料较多、较繁琐, 认为不便利或认为刁难, 所以选择了放弃, 但也不外乎少数信贷人员没有把客户作为互惠互利、平等的合作伙伴来对待, 而是把手中的信贷权利当成了捞取个人实惠的资本, 造成了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吃、拿、卡、要、报等现象的存在, 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外部监督机制来缓解目前存在的信贷风险问题。

1.开展“阳光信贷”惠农工程

将“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作为“阳光信贷”开展的切入点, 将农信社目前对外开展的所有信贷业务制成方便农户理解的小册子和宣传画, 将信贷政策和信贷产品向所辖村、镇进行公开宣传, 设置咨询和监督举报热线, 将信贷流程公布于各信贷网点营业场所显著位置, 使需要信贷需求的农户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户对农信社的偏见, 又对自身信贷业务进行了宣传和推广, 主动接受了社会各界的监督, 规范行为操作, 按章办事。

2.建设信用工程

信用工程建设可结合全国征信宣传活动的开展。虽然社会上一度出现短暂的信用危机,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守信观念将逐渐深入人心, 越来越受到重视, 同时也影响着广大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农信社应利用自身独有的优势, 大力推行信用村、信用户测评工作建设, 充分发挥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金额小、流动强、风险小的特色, 使农民朋友真正感到实惠, 从中受益, 才能使他们充分体会到保护和珍惜个人征信记录的重要性, 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良好社会氛围, 将为农信社防控信贷风险奠定良好社会基础, 历史实践证明农户小额贷款曾经是农信社质量最好的信贷资产。

3.建立客户回访制度

一是能及时掌握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收益水平等对借款人经营陷入危机、出现风险的, 要果断处置, 资产保全, 防范信贷资金损失。二是通过了解各行业发展动向和资金需求情况, 结合国家相关政策, 确定信贷投放方向, 避免盲目投放造成的信贷风险。三是及时收集信贷客户经理的服务操作及履职情况, 便于及早发现问题。

总而言之, 风险防控以防为先, 把风险隐患消灭在“未成”之时, 才是我们建立和完善风险防控体制的目的, 防控信贷风险已成为农信社越来越重要的基本功课, 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基层社稳定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所以一定要打造风险防控的特色品牌, 要在全员共防、全程共控、全面共治上下功夫, 不仅要防漏, 而且要增色, 不仅是企业效益的重要保障, 而且要成为企业增效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孙伟民.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0 (14) .

浅谈如何完善农信社金融服务 篇3

一、提高对支持转移人口的认识。转移人口是因国家政府某项重大工程,当地居民需要迁移居住多年的故土,重新安家生活。对于这部分群体居民农信社一定要高度重视,作为服务的主要对象,首先要对当地有移民工程的及时介入,积极深入现场了解掌握转移人口和金融需求情况,与地方政府和其它相关部门联系,及时作出金融支持工作计划。

二、推动安置地区发展吸纳就業能力强的产業和项目。帮助解决转移人口的就業和长期生存问题,推动安置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如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首套住房刚性需求等工作,同时要在安置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建设中发挥作用。

三、切实满足转移人口的就業需求。在支持教育、职業技能培训,支持创業、开办小微企業等要加大力度。满足转移人口其他金融需求,在城镇化过程中加强对基础金融服务,推动安置地区城镇化建设。

股权再造 完善农信社法人治理 篇4

2013年04月15日16:24 来源:作者:任建春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虽然基本完成了规范老股金和增资扩股工作,但股东主体是农民、股权高度分散,而且受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这种状况将持续较长时间,直接影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步伐。因此,下一步应重点从资本这一核心环节入手,通过引进法人投资者,提高股权集中度,改善股东素质,提高农信社完善法人治理的内生动力,使其真正成为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构。

农信社法人治理现状

目前,农信社的股东从法律形式上看均是自然人、职工、企业法人等民营力量,从产权基础上看,农信社的法人治理应该是民有资本民营化。但从法人治理、公司运营的实际情况上看,农信社却表现出典型的民有资本官营化的特征,法人治理“有形无神”。例如省级联社是由全省县级联社为会员单位组成的社团,理应由县级联社组成的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长等高级管理人员。但是省级联社的理事长、副理事长、主任、副主任等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均是由省政府按照厅级、副厅级干部的选拔程序行政任命产生。农信社县联社的理事长、主任等高级管理人员也基本上是省联社按照处、科级干部的选拔标准比照上述程序产生,实质上也是行政任命。再如农信社的管理人员、员工的任免和调动权,也一定程度上受省联社控制,省联社通过全省统一的考试安排进行招聘员工,控制辖内农信社的人事权。另外,省联社拥有对农信社人员的行政处分权,并且在财务权、信贷权等方面给予约束,实际上控制着农信社的具体经营活动。

“有形无神”的成因

股本金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差,是造成法人治理有形无神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农信社经营效益较差,为了募集到足够的股本,农信社采取了承诺分红的形式吸引股本;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对股东进行先贷款后利用贷款入股,形成了存款化股金和贷款化股金。存款化股金是即保息又分红的股金,本质上是存款。其股东也不是真正意义上股东,而是债权人。与真正意义的股东相比,存款化股金股东没有参与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的积极性。贷款化股金是指以贷款所获资金入股。在人民银行、银监会清理存款化股金后,农信社利用贷款化股金的做法十分普遍。虽然2003年改革以来,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政府管理部门对股本金的真实性和合规性问题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予以规范,但从当前的改革实践看,存贷款化股金现象仍很严重。存贷款股金与能够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真正股东相距甚远,没有动力参与股东大会,更谈不上积极合理决策。

股权分散,股东搭便车思想严重,是导致法人治理效率低下的又一关键因素

我国农村经济社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决定了在农村地区开展的增资扩股工作,农民必将成为股东主体;同时农民的经济力量弱小,决定了股权必然是高度分散。由于入股金额小,股权高度分散,股东人数众多,就会形成谁都关心、谁又都不真正关心的局面,搭便车现象严重,缺乏行使股东权利的积极性和能力。

入股目的不纯,导致内部人控制严重

外部股东尤其是农民入股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获得贷款优先权和利率的优惠,而贷款优先权和利率优惠的权利掌握在经营者手中。经营者可以依此限制这些股东表达真正的意图。职工入股主要是为了完成农信社下达的增资扩股任务,经营者可以借助对职工的职位、稳定性制约职工股行使权利。

上述说明,依靠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将会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进程,尤其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因此,需要创新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励农村信用社从外部引进法人投资者,适度提高股权集中度,改善股东素质,充分发挥股东作用,加快促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引进法人投资者是关键举措

有助于改变目前农信社股权分散、存款化和贷款化股金占比高的现状,从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引进法人投资者,能够打破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股权分散,中小股东参与法人治理不积极,内部人控制严重的局面。同时,通过法人投资者入股前的尽职调查和入股后的日常监督,以及对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及时发现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有利于促进经营机制转换。要做到法人治理的形神兼备,最根本的是能够改变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我国农村信用社多年的经营惯性导致弊病积淀,从内部自觉萌生改革动力的难度较大。通过引进法人投资者,可以为农信社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文化,并传授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激励约束和内控机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助于促进农信社顺利实现经营转型。

有利于双方业务合作和资源共享。农村信用社在股改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入具有相应优势的法人投资者。通过吸收法人投资者在风险管理、信息科技、产品研发、价值管理、资源配置、信贷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管理技术,有效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在零售业务、对公业务、新兴业务等业务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双方网络资源和品牌优势共享,快速实现市场开拓与业务发展。

有利于保持农信社县级法人地位的长期稳定。农信社建立法人治理形神兼备的过程,实际就是法人投资者与省联社争夺农信社经营管理控制权的过程,也是农信社摆脱省联社行政干预和控制的过程。因此,引进法人投资者并以此建立良好法人治理结构后,农信社被行政

命令合并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小,县级法人的独立性将大大增强,有利于其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受到资本积累速度和协调成本的影响,靠其自身发展在短期内也难以做大。随着农信社县级法人地位独立性的增强,省联社借助行政手段组建省级农商行的难度也将日益加大,危及县级农信社法人地位的外部压力也逐渐消失。这些都有利于保持农信社县级法人地位的稳定。

具体措施细节

注重引进域外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引进法人投资者的过程中,为了防范地方政府的强权渗入,应该对法人投资者的资本性质有所限制,鼓励真正意义上的域外民营企业作为法人投资者进入,借助我国目前的行政区划,增加地方政府干预的成本,降低其干预的收益和动力,以确保民有资本所有者完全掌握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控制权,增强其抵御地方政府强权渗入的积极性和能力,使民有资本民营化真正落到实处。为了日后农信社各项经营业务的顺利开展和提升,还应注重引进金融机构作为法人投资者,以便将来双方合作,发挥协同效应。给予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和省联社以激励,争取他们支持此项工作。农村信用社引进法人投资者虽然有助于其改变法人治理结构民有资本官营化的特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但会对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带来冲击,例如强化约束机制后权力被削弱,有的甚至被调离岗位、下岗失业等,对部分职工也会带来震荡,省联社的权力空间缩小、省政府对农村信用社金融资源的控制力减弱。在现行体制下,农村信用社引进法人投资者又多是由省联社和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参与决策,并通过他们实施操作的,因此,在引进法人投资者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和省联社以激励,例如赋予省联社员工和县联社原有员工一定内部认购权,确保他们支持此项工作。

对法人投资者兼并重组高风险农村信用社要给予资金帮扶政策。法人投资者兼并重组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自身的资本增值,对那些资产质量差、历史包袱沉重的农信社,其历史包袱往往是法人投资者兼并重组的障碍。因此,应该采取资金帮扶政策,例如,财政部门或相关政府部门出资一部分帮助其化解历史包袱,提高法人投资者兼并重组农村信用社的积极性。

对于经营状况较好的农信社引入法人投资者要给予资金奖励政策。与经营状况较差的农信社相比,经营状况较好的农信社不存在生存压力,同时,省联社也不愿意放弃对其控制权,因而经营状况较好的农信社和其省联社均缺乏引进法人投资者的积极性。如果对引进法人投资者给予资金奖励,即使省联社处于自身控制力考虑而加以阻挠,经营状况较好的农信社出于自身利益动机也会内生性的对省联社进行抗争;何况,省联社因为有了资金奖励的政策,也有可能转变为支持的态度。这种情况下,法人投资者也就更有积极性对其进行兼并重组。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农信社引进法人投资者后的经营脱农倾向。引进法人投资者后,法人投资者将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农信社的法人治理和日常管理,其经营目标更加鲜明地定位于商业可持续化经营。为了追求更大的商业利益,法人投资者有很强动力引导农信社将资金投向

非农产业,或向自己的关键企业发放贷款,或者干脆将资金通过货币市场拆出,造成资金流出农村。这些都有悖于农信社的改革初衷。因此需要提前做出防范:一是加强金融监管,明确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本社贷款,贷款者不能成为管理者,防范农信社跨区域贷款,限制农信社拆出资金比例;二是通过财政、税收、准备金等金融财税政策,提高涉农贷款的收益,降低其成本,扩大涉农贷款的利润空间,增强农信社扩大涉农贷款的积极性。

浅谈如何完善农信社金融服务 篇5

2012-12-28 16:30 王财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我要评论(1)字号:T | T

从事IT运维服务的相关企业如何构建完善的IT运维服务体系,并通过ITSS评估。本人结合2012年ITSS运维服务能力第一批和第二批评估经验,就IT运维服务企业如何构建完善的运维服务体系及如何保证ITSS评估,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随着IT运维服务行业的逐步成熟,IT运维服务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服务框架和较完整的服务产业链条,而且IT运维服务已经成为了IT产业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11月5日正式下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12年第28号)》,公布ITSS中的《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1部分:通用要求》(简称:通用要求)、《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2部分:交付规范》以及《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 3项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国家标准号分别为:GB/T 28827.1、GB/T 28827.2、GB/T 28827.3,实施日期为:2013年2月1日。

从事IT运维服务的相关企业如何构建完善的IT运维服务体系,并通过ITSS评估。本人结合2012年ITSS运维服务能力第一批和第二批评估经验,就IT运维服务企业如何构建完善的运维服务体系及如何保证ITSS评估,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符合通用要求及企业自身特点的IT运维服务目录

企业的运维服务目录大类要与IT运维服务目录 标准一致,其中一级服务目录包括基础环境运维服务;硬件运维服务;软件运维服务;安全运维服务;运维管理服务及其它运维等六大类,二级包括如网络运维服务;主机运维服务;应用软件服务等十三小类。要求IT运维服务企业为甲方提供的运维服务目录要细化到二级,且要根据实际的提供的运维服务内容进一步细化。在IT运维服务目录中要详细介绍每种服务的具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运维过程中的交付成果、成果交付的频度等参数。甲方一般只需要参照IT运维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目录选择需要的运维服务项目即可,并按照选择IT运维服务项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运维服务企业在与甲方签订的《IT运维服务协议》中要明确具体的IT运维服务项及每种服务的具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运维服务过程中的交付成果、成果交付的频度,服务人员能力要求,运维服务水平评价标准,备品备件的提供等方面,并有可量化,可评价等属性。

(二)依照企业的IT运维服务目录和运维服务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为给甲方提供规范、安全、可靠的运维服务,IT运维服务企业需制定一套科学、完整、详细、且与IT运维服务目录相匹配的运维服务管理制度。包括完善的管理组织结构,明确的岗位职责、人员素质能力要求、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如人员管理规范,资源管理和储备规范,事件响应规范,问题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规范,信息安全管理规范,知识库(财富库)管理规范,服务台管理规范等。另外还包括在实施运维服务项目过程中所需的各类模板。如运维服务计划,监督管理计划,培训计划,服务报告,季度报告,事件报告单,问题处理单,满意度调查单等。

在实践中,IT运维服务企业以管理制度为保证、以运维服务计划为依据为甲方提供良好的运维服务保障。IT运维服务企业若要参加IT运维能力(ITSS)评估还需要参照《ITSS通用能力评估申请表》中要求提交的18个文件。

(三)规范运维服务合同

构建完善的运维服务体系还需从IT运维服务合同着手。IT运维服务企业要规范要求与甲方签订的运维服务合同,合同中不仅要规定服务的内容,合同价格,还应该依据运维服务目录和客户的运维服务要求,起草包括详细服务条款的《运维服务合同》附件。一般包括服务内容(服务项),服务方式,每项服务的服务质量要求的关键量化指标,服务质量报告的提交方式,提交的频度,服务评价基准等方面。合同是运维服务方为甲方提供合格运维服务的依据,所以运维服务企业要在甲方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细化服务指标,至少应细化到服务目录中所展示的级别。

(四)明确组织内成员的岗位职责

依据运维服务目录和运维服务项目要求制定完善的岗位职责制度,包括管理岗位和运维服务岗位两类。一般包括明确的岗位职责说明,清晰的岗位考核指标体系和对应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五)有监督服务机制

为保证运维服务企业给甲方提供优质的运维服务,运维服务企业需要建立两级监督服务体系。第一级是项目级监督。项目经理对项目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项目成员之间也可相互监督,保证运维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出现问题时能按照问题的应急预案及时解决。第二级是组织级监督。组织级主要是公司高层主管领导和有关的管理部门,公司高层主管领导及有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对运维服务项目的状态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运维服务项目按照计划执行,同时在项目层和组织层的监督范围内。组织级的监控主要集中在服务台,服务台的工作主要包括日常的事件受理、派单、回访等,还包括满意度调查等。

(六)有服务台

服务台是运维服务的中央处理器,用以接收客户的事件报告并及时予以处理、回访,接收客户投诉等。IT运维服务企业要建立服务台,并有服务台管理机制。服务台接到的事件报告后,常规事件通过服务台直接解决,非常规事件或无法通过服务台解决的事件,服务台要按照相关制度派发工单,安排运维工程师到现场解决。服务台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客户就运维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并通报有关部门和成员。

(七)建立PDCA机制

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中包括策划、实施、监督、改进等环节。PDCA机制应覆盖到运维服务的各环节,各方面。如运维服务管理制度、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服务能力、资源、技术等。

IT运维服务企业构建完善的IT运维服务体系,要从制度、流程、人员、技术、资源等方面入手,力争做到制度全面,流程规范、清晰,人员职责明确,技术成熟,资源能满足运维需要。若从ITSS评估的角度来看,目前大多数运维服务企业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流程不够规范,制度落实不到位,实际中以人治为主,法治为辅;人员岗位职责不详细;备品备件类资源储备不达标;缺乏有效的监督

浅谈如何完善农信社金融服务 篇6

荆楚网消息(农村新报)近年来,农信社服务三农“短腿”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乡镇农信社外勤人员人手少与服务面广的矛盾突出。以孝南区农信社为例,所辖469个行政村,外勤人员92名,平均每个乡镇农信社外勤至少要服务5个行政村,外勤人员精力不足和风险识别能力影响农信社支农效果。农信社要立足农村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其服务三农“短腿”问题,切实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农信社的宗旨是服务三农,但乡镇信用社仅靠几个信贷员难以掌握千家万户的情况,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必须建立支农联系点。通过支农联系点,农户有贷款需求向信用社咨询,信用社包片信贷员根据农户的申请上门提供金融服务,一对一的服务既节省时间,又能有针对性解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

建立支农联系点要立足农村,就必须依靠村级组织,可委托村组主职干部协助农信社开展金融服务。

浅谈如何完善农信社金融服务 篇7

一、以客户为中心,开辟“互联网+服务”的新路径

商业竞争本质就是客户资源的竞争,互联网金融亦是如此,离不开“以客户为中心”。一是加强电子产品的开发,逐步改变一线网点的单纯人工服务为智能科技综合型服务,大力开展ATM机、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流动银行等业务,让金融服务不受网点地点和营业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将有限的柜面服务资源用到“刀刃上”,使更多的员工从“服务员”转变为营销人员,提升员工的市场拓展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综合性、规模化、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二是农信社根植于农村、农业、农民,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在巩固农村阵地、确保农村市场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更应该肩负起改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的社会责任。首先,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农村群众的金融素质。其次,加大对涉农金融服务科技支撑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并通过助农取款点建设,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移动金融,如POS机、移动签约机具等。

二、建立和创新“互联网+平台”,发挥大数据的生产力作用

互联网的竞争也就是数据开发与运用能力的竞争,农信社发展60多年来,虽因其地缘和人缘优势,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但却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么就需要这样一个新的“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可以“搭台子唱金融戏”,也可以“借台子唱金融戏”。一是加强与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平台合作,接入其端口,共享资源,利于代收代缴业务的开展。二是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农信社应构建以“银行卡”为桥梁的公共服务系统平台,连通城市和农村公共交通、医疗保障等。三是加强与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扩宽互联网渠道。四是发挥大数据优势,构筑线上信贷平台,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让数据说话”,排查信贷客户的贷款优良率,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改变现有的信贷业务流程,实现信贷业务与互联网的互融互通。

三、打铁还需自身硬,以改革之“剂”,“强身健体”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并“点名式”列出了农信社的任务清单,即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牢牢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而推进新一轮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重点是要健全完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3+1”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物尽其用”,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到业务发展的关键环节。“人尽其才”,要调整部门结构,合理编制人员。“不搞一刀切”,实行差异化的考核标准,使先进的更先进、落后的赶上先进。其次,明确信贷业务服务“三农”的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县域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信贷支持。最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推进网点环境改造升级,购置配齐网点设备,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的全覆盖,开设客户等候区和贵宾客户区以及阳光信贷大厅。

上一篇:寻找的作文350字下一篇:市南提振干部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