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24-06-04

钢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共10篇)

钢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篇1

钢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通过钢琴基础教程与拜厄钢琴基本教程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在掌握断奏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连奏的训练。12—30条的练习要求学生能学会呼吸的弹奏乐曲,强调高抬指练习及整个身体的放松。但还有一些同学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与加强训练。并且结合一些简单的儿歌伴奏把所学的技能应用在实际教学训练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需要对学生的性格及音乐上的特点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培养学生和老师主动沟通的习惯。

有时甚至需要对于家长的态度加以积极正确的引导,了解学习音乐和钢琴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需要对音乐美学和即兴伴奏技巧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从而可以在课堂上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生引起共鸣。

3、一定要坚持互动教学的原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和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

4、认真对待。

需求分析。

从上至下。

随机应变。

灵活处理。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瘪指:弹奏时手指第一关节塌陷,我们称之为“瘪指”或“折指”。

这种手指凹状几乎是每一个学琴的儿童都可能出现的毛病。瘪指使手臂的力量不能通畅地到达指尖,造成手指、手腕、手臂的局部紧张、僵硬,使手指不灵活而直接影响速度与力度,影响发音与音质。

解决方法:

①加强断奏练习,每弹奏都要做动作,体会手臂肩膀垂下来的。手指第一关节在琴键上稳稳地“站住”,训练指关节支撑手臂重量的能力。

②触键时手指各关节必须凸出,不能凹陷,手形保持握球状,指尖要有向里抠抓东西的感觉,逐渐增强指关节承受重量的能力。

③“指尖站立”要意念在先,在手指触键前,思想准备要充分,注意力集中,慢慢地、一个音一个音地认真专心对待,持之以恒。这是克服瘪指的关键。相反,懒散、机械,任其“自然”地触键,就会一无所获,错误依旧。

二、拇指夹指:有些初学钢琴儿童的拇指紧紧地往里夹,拇指尖使劲向外翘,拇指不能自如地上下起落,而是靠压腕子来弹奏。

有关造成拇指夹指的原因,是“虎口”处紧张地抽紧,使拇指僵硬地“躺”在琴键上,形成用拇指关节或整个拇指外侧笨重地往下“压”奏的错误弹法。这种弹奏势必造成拇指和手腕的紧张,出现不均匀的重音现象。同时,外翘的拇指尖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刮”着邻近的琴键,造成发音不干净。拇指夹指使整个手掌开度不够,难于弹奏音程距离远、跨度大的音与和弦。

解决方法:

①纠正手型。“虎口”放松拉开,拇指掌关节(第二关节)作支点,第一、第二关节凸起,拇指尖向里弯曲呈弧形。

②用拇指尖的外侧点状触键,正确地站立弹奏,而不应该用拇指关节甚至整个拇指侧面大面积地躺倒弹奏。

③有意识地训练拇指做好向上抬起的预备动作,使拇指能够自如地、有所控制地弹奏,有效地解决十指音色统一、音量均衡的问题。

三、无名指不独立:无名指(4指)灵活程度先天地差于其他各指,它与小指、中指的肌肉互相牵连。

4指弹奏时,如果过分强调它独立地高抬指,势必造成它的紧张,并连带其他各指乃至手腕、小臂、肘、肩等部位的紧张连锁反应,使4指与相邻音衔接时,出现音与音之间距离不等、力度不均匀的“瘸腿”现象。

解决方法:①在保持正确手型基础上,训练4指抬指时,可以允许相邻的手指自然地相随运动,让4指松弛自如地起落。如:弹下3指,抬起4指,小指可随4指、3指可随4指自由抬起。②多做3指与4指、小指与4指的连奏练习。通过训练,使相牵连的肌肉逐渐自由独立,使4指与相邻的手指连奏时,控制力增强,均匀、流畅地走动与跑动。

四、小指掌关节塌陷与僵立:大部分儿童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小指像小棍儿一样躺倒在琴键上,或者为让其站立采取方法不当出现的另一极端现象——小指僵直地。

拄在琴键上。

解决方法:

①小指弹奏时,小指掌关节(第三关节)一定要鼓起,作为支点撑住整个手的重量。小指的第一、第二关节也要松弛自然凸出。任何一个关节的塌陷都会造成紧张、僵直。

②纠正毛病时一定要慢练,静下心来,默念“鼓起、站住”的指令,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颠腕:经常会见到孩子们在作手指连音走动或跑动时,出现手腕一颠一颠的现象。

给人的感觉不是手指而是手腕在弹琴,这种弹法十分有害。由于腕部紧张,使手臂的重量向下输送时被腕子截住,手在失去重心和力量来源后,就会显得软弱无力,被动、生硬地触键,而手腕却不得不代替手指疲于奔跑,造成小臂紧张、腕子笨重地上下颠动。这种错误的后果是指尖无力,声音发飘或僵硬,从而影响手指的力度、速度,长此以往造成手臂、手腕肌肉的紧张酸痛。

解决方法:

①打好连奏基础。连奏如同手指在键盘上“走路”。一个手指弹下去支撑住以后立即放松,然后把手臂重量转移到下一个手指尖,在第二个手指弹奏的同时,前面的手指就可放开。指与指之间一定要交接清楚,如同接力赛跑,后来者不接住接力棒,前者一定不能撒手。

②手腕放松。手腕是手臂与手指连接的桥梁,是手指完成各种弹奏技巧的“调节纽带”。这一关键部位的松弛与否直接影响到手臂与手指的松弛程度和灵活程度,进而影响到整首乐曲的流畅,因而手腕一定要柔软放松。

③手指独立。让儿童手指独立连奏时,如果立刻不让手臂跟着动,他们往往手臂马上僵硬,手腕容易帮着颠,这样效果不好。可以先允许他们带一点儿手臂动作去连奏,但是,脑子一定要清楚,那就是连奏时,手指动作是主动的,而手臂、手腕是被动的。不能以手臂、手腕代替手指去弹奏。然后一步步地逐渐减少手臂的力量,逐渐加快连奏速度,直至达到手指独立自如地在琴键上跑动。

总的来说,在这学期里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们从原来的不认识五线谱到现在能熟练的弹奏乐曲。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都能做到认真掌握,积极努力,希望在下学期里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钢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篇2

在多年的专业训练和实践后一阶段的钢琴家, 如何从角色球员到钢琴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型。这是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来积累和实践。中职钢琴教学跟其他专业的老师来讲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面对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怎么处理好和学生的沟通问题, 如何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怎么样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艺术教学水平和艺术创造能力;如何更好的落实教学计划指标。

一、教与学的互动

根据调查数据表明长期以来一对一的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一直被家长和老师认可, 这种模式更具有竞争的优势。前边我们说过钢琴音乐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也因此要求教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少数的学生身上, 这样的教学的质量是比较好的。老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具体的实施相应的学习计划。但是即便说最好的教学方式它也不是万能的, 同样这种一对一的钢琴授课的模式也有它本身的缺陷性。一对一的模式下,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跟随者。学生在教师主导的条件下, 只能跟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 思维方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这样一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会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都很相似, 缺乏个性化, 未能真正领悟到音乐的美。首先, 考虑到许多教学方法。也就是说, 整理自己的预先指定的班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轨迹, 然后吸取教训。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们通过互相的学习互动交流从而不断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此外还可以开展公开课, 在这种课上可以邀请其他的教师和学生过来观摩学习。通过他们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集思广益, 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同的作用, 集中集体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 教师还可以定期的让学生参与音乐会, 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艺术的氛围。

二、因材施教的不同层面

与众不同是教学中长期研究的热点话题。在中职钢琴教学也是一样的, 在中职钢琴也是一样的。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水平上、智力上、性格和身体各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些不一样就很容易导致教师没办法按照预期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过于严苛的教学目标有时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善于总结归纳, 要学会把来自不同的群体的学生进行很好的规划。中职音乐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有耐心。

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防止"木桶效应"

因为师资力量和教师的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导致木桶效应的教学经验常常成为这个行业的瓶颈。比如一些音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学生去表演偏向于自己的兴趣擅长方向, 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演奏的风格过于单一雷同, 而且教师很大程度上只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演奏的技术水平, 对于如何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上是比较无能为力甚至说是忽视的。这样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表现过于机械在艺术表演上的激情缺乏, 表现能力不足。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怎样去平衡教学实际上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难点是很重要的。教师除了总结经验外, 还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的问题进行衡量, 以便更好的去解决。对于教师如何更好的获得成长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途径来实现。首先, 老教师教师是年轻教师最近的导师, 一旦遇到问题首先可以想这些老教师寻求帮助, 老教师教师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 有了丰富的经验, 储备了大量的案例, 相信他们能够帮助年轻教师快速的解决难点。所以当遇到问题时候年轻的教师可以向老教师们寻求帮助, 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 做好笔记, 对前辈的教学经验做总结归纳, 合理的运用在自己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第二, 当今的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国内著名的教育学者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可以促进学术的发展, 开拓视野, 广泛的吸收营养,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不断的给自己充电, 来补充自己在教学上的缺陷。

钢琴教师可以通过两个轨道目标来更好的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 准备考试和音乐会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遵从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在正常的情况下, 针对学生的“弱点”原则, 让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的安排音乐会和考试。对于一些学生弱点特别明显的, 还可以额外的安排考试和音乐会, 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扬长补短。比如说对于一些音乐技能上比较优秀的学生, 可以专注于培养他们的音乐的表现能力和音乐新元素的发掘上;不断的拓展他们的想象力。而对于一些学生的技能比较薄弱的, 则要从各种的特殊的训练中不断的提高这些学生的技能。教师要记住千万不能去忽视学生的弱点, 要有针对性的补漏, 发挥学生的长处, 弥补不足的地方, 这样对整个音乐发展才是有积极的作用的, 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做好不同的教学安排, 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做好跟踪, 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进步。

四、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钢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长的一个时间里音乐教师特别想一下子把浑身的技能全部的传授给孩子们。但是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一日千里。。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要扎实的技能教会给孩子们, 要注重教学的质量而不是教学的速度。教师会出现这个阶段的问题主要是来源于其的教学经验、教学系统尚没有形成体系化, 这就要求当代的音乐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的系统和计划性, 合理的安排时间进度。实现教学最优效果。

在实际的中职钢琴教学过程中, 决定教学成果的最根本的因素并不是教学方案, 而是执教者如何去用心灵去引导孩子们学习。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各个班级的主要的问题, 了解学生的各个阶段的接受能力, 量度施教。

结论

总而言之, 作为一个年轻的钢琴老师来说,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的进行行业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学目标的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钢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钢琴教学;教师能力提升;必要性;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67-01

钢琴教学质量提高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机构在行业内得到优势竞争地位的有效途径,如何加强钢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许多教育机构思索的问题。本文据此展开了策略分析,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和技巧两方面的能力提升,钢琴技巧应用能力——如教师歌曲伴奏能力、视奏能力的培训更是必不可少。

一、提升钢琴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一)我国法律法规在钢琴教学方面的规定。学生的钢琴理论知识学习与技巧操作训练是提高他们钢琴涵养的必然要求,高水平的钢琴教学必然在这两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以此培养我国新一代钢琴能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明文规定,保证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求:“各级各地区要把艺术教师的培训纳入本地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教师培训工作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艺术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也表示“教师有参加培训和进修的权利”。因此,钢琴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引起重视,相关单位应该给老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平台。

(二)是提高钢琴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由于钢琴知识系统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钢琴教学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演变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教师为了跟上步伐,给予学生全新钢琴知识的教导,必须适当接受培训。教师在被培训过程中,由于其在钢琴学习中较为强大的理解力、观察力、自控力,培训的效率可以说并不低,比较简易。但是,由于教师相对学生而言在年纪上呈现劣势,所以手指灵活度不高、记忆力衰退,加之老师必须拿出大把的时间用于正常的授课内容,在接受钢琴培训上也存在着不利因素。所以,加强对教师钢琴能力培训的策略分析,以求达到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佳效果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应用能力的培训策略

(一)提高教师加强自身钢琴能力的思想意识。作为一名专业的音乐老师,其自身技术水平和思想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代学习者的发展。教师提高自身加强钢琴能力的思想意识,可以进一步明确钢琴教学在音乐教学系统中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更加明确自己的使命感,从自身角度出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并从思想上认识到坚持接受钢琴培训的必要性。此外,教师必须认识到钢琴相关理论知识和演奏应用技巧二者之间的紧密相关性,理论是基础、技巧是实践与表现,所以,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不只是对技巧的进一步熟练操作与钻研,更要注意对知识的巩固与把握。

(二)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重点。教师培训的目的在于适应教学的需要。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前文所提出的在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教师钢琴应用能力的培训的重点内容是钢琴即兴伴奏能力、视奏能力、钢琴教学法的运用能力和钢琴音乐的表现力等几个方面。限于篇幅,本文只对应用最广泛而教师又特别缺乏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和视奏能力的培训进行论述。

(三)方法多样、形式灵活是培训取得成功的保障。现代在音乐教学领域,包括钢琴应用能力的提升,教师的长期培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教师的技能培训也必须体现“成人教育”的特征,搭配以多样而有效的培训方法。教师培训过程中,主要是利用校外培训和校本培训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手段。从实际情况上看,由于不同的教师在钢琴应用技巧上掌握的基本功相差无几,倒是更深一步的学习方面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所以“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模式是培训过程中值得推荐的一种方法。该模式针对性极强,教学比较集中。教师可以比较清晰地把握学员的优势和劣势,对症下药,而且师生间可以进行直接而频繁的互动,更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

三、钢琴技巧应用能力的培训

(一)教师歌曲伴奏能力。在钢琴应用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能就是给歌曲进行伴奏。伴奏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优质的伴奏具有衬托和渲染音乐形象的作用,在某些时候还可以指导学生演唱和调动其歌唱的激情。鉴于伴奏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必须得到关注,教师也需要据此进行更深一步地钢琴即兴伴奏技巧培训。可以通过讲解和练习使他们熟练掌握音乐中24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的弹奏技巧及和弦的转位与连接方法;用具体的谱例指导他们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与调式,在正确地分析旋律的基础上选配和弦,同时根据乐曲的体裁、情绪与风格来确定伴奏的织体音型;在大量分析谱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理论上总结织体结构、和声布局和音型模式及转换等方面的一般规律等等。

(二)视奏能力的培训。视奏能力在钢琴应用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体现钢琴应用水平如何的重要标准,有利于提升钢琴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鉴于当下的教学实际情况中,许多教师的视奏速度不准确且出现的错音比较多,所以加强对教师视奏能力的培训十分必要。首先,可以加强教师在读谱习惯上的培养,做好研读乐谱、掌握音符及节奏型、了解乐曲的句法、指法、表情记号等等工作。其次,要求教师在演奏时保持眼睛始终走手前面,以乐句而不是“单音”为单位进行乐谱读取;还有加强教师对钢琴键盘位置的熟悉度等等方面。

结语

总之,提升钢琴教学的质量,必然会对加强教师钢琴教学能力提出要求。相关的钢琴教学机构和工作者需要明确提升钢琴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性,此外,需要分析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应用能力的培训策略,比如提高教师加强自身钢琴能力的思想意识、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重点、做到方法多样、形式灵活。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钢琴技巧应用能力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杨昊.浅析钢琴即兴伴奏中音乐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1-42。

[2]田春明.中国民族乐器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室内乐《陕北映像》演奏技术分析[J].《乐器》2010:106-107。

钢琴教师工作计划 篇4

首先来谈在青少年钢琴教学中儿童的心理,因为幼儿及青少年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所以钢琴教师必须熟悉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搞好钢琴教学。

一、培养青少年音乐兴趣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音乐也是如此,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青少年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为幼儿及青少年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枯燥的指 法与音阶练习等产生厌烦情绪。有些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只是一味地逼迫孩子硬学,结果有的孩子不堪忍受而将钢琴砸烂堵也曾有所闻。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

为了开启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大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幼儿喜欢形象思维,无论教识谱,还是教演奏,最好多用一些比喻方法。在弹奏标意性乐曲时,教师在范奏前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孩子。另外家长也可有意识地多给孩子听磁带、唱片、或多让他们看一些有关钢琴方面的音乐会录像、观看实际演出等。幼儿多具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 的特点。家长、教师平日可采用打分、奖励等方式鼓励他们练琴。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也要充分肯定。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既锻炼了表演能力,又能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以上方法,幼儿会逐渐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成绩会明显提高。随着成绩的提高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会更加努力地学琴。

二、注意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开发智力。通过学习音乐,可以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钢琴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同时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十分有益。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 ,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它充分调动了一个人的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也就是充分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进行表达。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 可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死板地让学生按乐谱的要求去弹奏,必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旋律所蕴含的情绪与思想,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形象。通过准确的 范奏,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弹奏,充分创造与发挥自己所感受的音乐形象。有的教师只注意了学生技艺的训练,而忽视了创造力的挖掘,忽视了音乐感、节奏感的培养。只有充分启发创造性思维,才能通过丰富想象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才能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

儿童钢琴考级比赛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有许多考生在演奏技艺方面尚不错,但音乐感、节奏感极差,使乐曲显得空洞、枯燥、乏味,没有一丝活力。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以及音乐感和节律感,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 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各种节奏谱。另外也可通过一些人的画面介绍音乐内容,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反过来通过听音乐产生联想,让学生以音乐形象产生联想,让学生将其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出来,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好办法。总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再充分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钢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篇5

●赵继红

上音乐课了,老师坐在钢琴前,优美动听的旋律从埋头指缝间流淌出来------上音乐课了,老师坐在电脑前,优美动听的旋律在鼠标轻点中倾泻出来------

这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两幅典型画面,你选择哪一种?笔者以为,这个选择有点类似于一则笑话:“地上有50元和100元钞票两张,你捡哪一张?”对于以上的两个画面、两种音乐课堂教学形式,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少教师会选择“两者兼顾”,而眼下常见的音乐课上许多人更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前者,只采用后者,从而使作为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伴奏乐器——钢琴,客观上成为了一种装饰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音乐新课标中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偏颇。《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常听到有些教师说:现在的音乐课淡化技能,不需要唱谱,也不需要练声了,主要让学生听和感受就可以了。可是怎么听呢?教师的演唱与演奏同“点击鼠标”相比,当然是后者更方便,因此钢琴便离课堂渐渐远了。试想,在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延续到高中长达十几年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一窍不通,这能称其为合格的音乐素质教育吗?

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贪图方便,缺乏足够的敬业精神。在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所有的中小学“课标”版音乐教材都配有整套的音响资料,这本身是件好事,可“好事”被曲解极有可能会走向一种极端。不少音乐教师不练琴了,也不练歌了,有现成的演唱带和伴奏带,教师不会弹、不会唱完全没什么关系,磁带、光碟可以代替教师的现场教学。但是,这绝不是制作和提供音响资料的教材编写者的初衷。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钢琴伴奏所带来的良好教学效果,而且深知钢琴伴奏在今后的时间里,其教学优点丝毫不会减弱。

一是钢琴伴奏在教学中的运用无疑更加灵活、自由和到位。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课堂中,尤其是唱歌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把正确地融入和表达歌(乐)曲的情感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使用钢琴伴奏,教师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节奏,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歌(乐)曲的速度,让伴奏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被伴奏牵着鼻子走。在学生还不会唱的时候,要求他们合上歌曲的演唱速度,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钢琴伴奏还能将一些情感 1

表达的细节做得非常精致,尤其是歌(乐)曲中的渐变速度。我们都知道,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的场景中对同一作品的处理是有可能不同的。如果用midi音乐伴奏,每一遍都完全相同,这就给不同个体的不同情感表达带来一定的障碍,而钢琴伴奏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更加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绝不仅仅是热闹的小组讨论,这种合作应该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在音乐教学中,当琴声从教师的指缝间流淌出来的时候,学生感受到的难道仅仅是旋律和节奏吗?教师的体态与目光、教师琴声中的某些期盼,这种无声的语言所传达出的鼓励和信任不正是音乐学科“润物无声”的特点吗?在这样的情境中,音乐就是老师,老师就成了音乐,我想,这样的合作与交流是我们应该倡导的,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三是更加有利于关注主体、面向所有学生。钢琴伴奏可以任意转调,可以为不同的演唱者设计不同的伴奏织体和伴奏力度,这一点稍有伴奏经验的老师都非常了解。集体演唱时教师多弹几个调,多变换一些织体,小组展示、个别表演时,学生可以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某一种,那么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的主体地位,其次能感受到“主唱”的感觉,那么体会成功与喜悦的机会便大大增加,而midi音乐的转调却受音响设备的限制。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一种现象:老师唱得很得意,而学生却吊着嗓门无法张嘴,久而久之,学生便不想唱了,对音乐的兴趣丢了,其它还从何谈起?

当然,在另一方面midi伴奏丰富的和声、配器和乐队效果以及与音乐多媒体技术的良好链接也是钢琴伴奏无法比拟的。笔者以为,我们只有全面地认识这两种音乐课堂教学伴奏形式的利弊,让二者成为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教学伴奏形式,才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因此,我们呼唤朴实、自然但又别致、新颖的充满时代感的音乐课,我们更加呼唤掌握现代媒体技术但又歌声优美弹得一手好钢琴的音乐教师。

钢琴教学总结 篇6

钢琴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培养要求,直观地进行细致的示范讲解,指导学生正确练习。教学形式以教师示范讲解为基础,以学生独立勤练,教师有针对性的个别听奏指导为主,以此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训练中教师要仔细观察、敏锐听辨,准确及时地判断学生的弹奏情况,评价学生时应持肯定与认同的态度,及时反馈矫正,抓住重点,强化训练,持之以恒,学生的钢琴技能就会从不会到会,从不熟悉到熟悉,以致流畅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通过本人的教学方法普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基础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钢琴基本功。

通过钢琴基础教程的学习,每位学生能基本掌握断奏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连奏的训练,每首练习曲强调高抬指练习及整个身体的放松,但还有部分学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与加强训练,并且结合一些简单的儿歌伴奏把所学的技能应用在实际教学训练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期的学习,每位学员都会双手演奏。

为了把以后的教学工作搞得更好,现对本人提出四点要求:

1、需要对学生的性格及音乐上的特点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和老师主动沟通的习惯,有时甚至需要对于家长的态度加以积极正确的引导,了解学习音乐和钢琴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需要对音乐美学和演奏技巧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从而可以再课堂上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生引起共鸣。

3、一定要坚持互动教学的原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和特点定制不同的教学计划。

4、认真对待,需求分析。从上至下,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钢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篇7

一、常见的技术环节问题

在儿童学琴过程中, 不同的年龄、不同个体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其中, 一关节塌指、拇指夹指、颠腕是三个较常见的现象, 以下就这三个问题一一加以阐述。

(一) 一关节塌指:

塌指是指弹奏时手指第一关节塌陷, 手臂的力量不能通畅地传到指尖, 从而造成下键音色不好、手指不灵活, 影响力度、音质的错误弹奏方法, 这种手指第一关节塌陷的毛病是一种极普遍的现象, 建议通过以下方法加以纠正:a、手臂重量的训练, 多加强断奏练习, 每个音都采用手臂放松直接掉下来的动作, 体会重量怎样从大臂传下来。使手指第一关节稳稳站在琴键上。训练指关节支撑手臂重量的能力。b、手型的训练:触键时手指关节必须凸出, 不能陷进去, 手型保持放松状态, 不要想象“握鸡蛋”的感觉, 因为当大脑有“握”状的同时, 手指已经是紧张状态了。c、指尖站立的训练:当手指在触键前, 大脑要提前作好指尖站立的准备, 这样手指在触到键的一瞬间才不会无控制的触键。克服塌指的关键是认真专心地对待每一个将要弹奏的声音, 用听觉去感受它的不同, 如果第一关节不突出弹奏, 发出的声音是散的, 所以视觉、听觉同步才是解决钢琴学习中问题的关键。

(二) 拇指夹指:

在日常教学中, 总能看到一些学生拇指紧紧的往里夹, 拇指尖使劲向外翘, “虎口”处过于紧张, 使拇指很僵硬的躺在琴键上, 形成压键发出声音的不良现象。夹住拇指发出的声音不是手指独立触键所发出的声音, 而是靠腕子使劲向下压发出的声音, 这样压奏的错误弹法造成手指与手腕的紧张, 出现不均匀的重音, 外翘的拇指还会不由自主地碰到其他的琴键, 使音乐整体不干净, 而且弹奏度数较宽的音程、和弦时也很难胜任。这一问题也可通过以下两点加以纠正, a、纠正手形的训练:“虎口”打开, 用二指做为支点, 拇指尖向里弯曲呈弧形。b、触键位置的训练:用拇指尖触键时要注意其位置, 要用拇指外侧指肚处触键, 站立弹奏。千万不要使整个拇指躺倒在琴键上。用二指做支点, 慢慢地上下抬指触键, 使拇指能够有控制地弹奏。

(三) 颠腕:

很多学生在弹奏时, 手腕一颠一颠的, 导致音色生硬不流畅同时也会影响演奏速度, 这对学琴是非常不利的, 由于腕部紧张使手臂的重量不能通畅地传到指尖, 使其节制在手腕处, 这时手指就失去重心和力量, 只有靠腕子的力量向下压, 这样的奏法导致指尖无力、声音发飘、跑动困难。这一问题也可通过以下两点加以缓解。a、手腕放松、手指独力的训练:手腕是手臂与手指连接的桥梁, 这一部位的放松直接影响到手指的灵活程度。所以, 练琴时大脑应处于积极状态, 调节手指的主动性, 不能让手腕代替手指去弹奏。b、连奏的训练:连奏要运用重量转移的方法, 如同人在走路一样, 通常都用“提起来、落下去”。第一个音弹下去后立即放松, 第二个手指抬起指向下触键, 然后把重量转移到第二个音上。依次这样做。一定注意抬指与移动两个关键动作, 正确做好这两个动作, 连奏才能弹得很优美。

总之, 技术能力是演奏的前题, 技术上存在问题, 势必会影响演奏结果。学琴过程不能让任何一个毛病长时间地存在, 不要觉得孩子还小等长大再说吧, 要知道任何毛病绝对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 正相反, 错误一旦根深蒂固, 那想改就很困难了。

不论弹什么、怎么弹、弹得是否好听都有一个中心问题就是, 要培养儿童内心听觉的能力, 内心听觉就是“我们看到音符、不借助钢琴的声音、也不哼唱、在全然的寂静中、在内心里想象出、‘听见了’音符的高度、长度、力度。”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主要以声音塑造音乐形象, 通过人们听觉的感知、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 使人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所以, “有音乐感的耳朵”便是欣赏音乐, 理解音乐所不可缺少的。对声音的感受, 是通过听觉神经传达给大脑的, 人的听觉能力主要是依靠后天的培养, 先天条件再好, 如不经过训练, 听觉能力也得不到发挥, 所以, 在培养儿童学琴的过程中视唱练耳也占了一定的主导地位, 听觉训练要着重内心听觉的培养。对声音的想象能力, 对声音的思维活动能力的培养。内心听觉就是以整个心去“想声音”虽然没有实际音响, 但凭内心的“耳朵”也能把这些音的实际音高“听”出来, 做到先想后弹。因此, 教师在教授钢琴的同时应常常激发学生的内在音乐感觉, 使其积极的活跃起来, 这样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会逐步建立、加强。

二、师生配合问题

学琴是教与学的配合过程, 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家长说, 孩子在家弹得挺好的, 怎么一有人欣赏就弹不好了, 这是个较普遍的现象, 一般来说孩子都愿意在同龄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表演欲会日渐减少, 甚至会出现怯场现象, 这些都会影响演奏。所以教师在教学严厉的同时也要多鼓励孩子,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多给学生提供表演实践的机会。比如, 可定期组织学生召开演奏会, 让学生习惯于在人前弹奏, 逐渐增加演奏经验和驾驭作品的能力。在教学中也不难发现, 琴童随着年龄的增长, 表现欲望有所减弱, 从而出现演奏激情不足等现象,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造成演奏时的紧张, 针对这些现象教师的教学应本着因人而异的原则,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要耐心、细致、循序善诱。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平时多增加一些锻炼的机会是解决此问题较好的方法。比如:让孩子在亲朋好友前面表演, 在孩子表演时多给他鼓励和赞许, 激发孩子的演奏热情。而年龄较大的学生要注意多交流, 进而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所以,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 对症下药, 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钢琴弹奏水平和音乐表演能力。

三、家长的辅助环节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 家长在孩子学琴过程中存在三种不利的现象, 一是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太强, 每天的练琴过程必须是在家长的监督陪同下才能完成, 家长稍有放松, 练琴效果就会受影响, 孩子本身对学琴缺乏热情, 主动性差。二是家长对孩子的学琴关心又太少。送到老师家就万事大吉, 对于整个学习过程不闻不问, 这样对孩子独立性培养是好的, 但很多初学的, 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合适。年龄太小, 理解力和接受力还较弱, 这样周而复始, 学习的效果自然不好。三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过份急于求成。每位学生的教学进度是因他们不同的年龄, 不同的条件和理解力决定的。家长切不能急于求成, 这样反而给孩子的压力太大, 事与愿违, 有的孩子甚至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 这样就更难实现家长的愿望了。所以, 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不可急躁, 针对自己孩子的年龄和性格, 采取适合的方式来配合教师的教学, 孩子的学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结语:

教师、学生、家长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统一的、相互关联的整体,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所以只有教师、学生、家长形成三位一体化的学习过程, 才能更好地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从而使其真正热爱音乐、走进音乐、表现音乐。

参考文献

[1]魏廷格《钢琴艺术指导》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278页.

浅析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篇8

关键词 钢琴教师 专业素养 艺术道德素养 人格素养

一、高深的专业素养

韩愈在《师说》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优秀的钢琴教师,不仅要拥有雄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首先,钢琴教师应具有广博的学识。教师魅力的来源之一就是渊博的学识,渊博的学识来自于平素的日积月累,来自于点滴的厚积薄发,来自于他多年来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展现他的艺术魅力。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钢琴教师必备的武器。作为教师,业务素质是其从事教学活动的根本所在,业务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决定了学生素质的高低。所以,钢琴教师要不断深入研究中西方各种钢琴理论、各种弹奏方法、各种钢琴教学方法等,针对学生中各种千差万别的个体,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其次,钢琴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深造。“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观点早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知识不等于创新,对于钢琴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科来讲,不仅要温故更要知新。钢琴教师要全面科学地掌握钢琴的弹奏技巧、钢琴的乐理知识、各种作曲法、作品分析、钢琴的发声原理、每个音符的变化节奏、心理学及美学的知识,以更好地诠释分析作品,不断积累音乐知识,并不断根据钢琴学科发展,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探索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不断地将专业和非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应用到钢琴教学实践中,并引导学生将各种相互联系的学科有机结合。我国当前钢琴教学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在于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其他学科的拓展,在进行跨学科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障碍,这不仅影响了钢琴教师自身的发展,更影响了整个钢琴教育的进步。

再次,要钢琴教师应学会传道。钢琴教学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弹琴,更要培育每个学生以独特的乐感。有人说乐感是天赋的,其实这只是一部分,乐感可以经过后天的努力而逐步培育。所以,钢琴教师要善于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把握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条件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如何感受音乐,如何把握音乐的旋律,如何理解音乐所诠释的真实内涵。只有学会感知音乐和节奏,才会在自己弹奏乐曲时更好地演奏出其中的韵味,做到有声有色,扣人心弦。

二、良好的艺术道德修养

钢琴教师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有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1.爱岗敬业

对于一名教师来讲,教书育人是其最重要的职责,这是他毕生教育所要追求的事业所在。“敬业精神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崇敬。敬业精神不仅表现在对职业的热爱上,而且表现在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上。”爱岗敬业不仅是对教师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的检验,更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考验,传统的教育只注重对教学大纲的关注,并不考虑学生的真实需要与感受。所以,真正的爱岗敬业也体现在对学生心理需要、学生真实追求的参与。要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育学生对钢琴兴趣的热爱和对钢琴能力的驾驭。教师要以教材为主,在基础教学结束后,要探讨一些高于教材之外的业余知识。钢琴课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它不是一门孤立的文化,它是一门延伸性极强的学科,是伴随着人类进步和文明不断发展的学科。所以,不要唯教材所用,要积极开发新的领域和角度,以更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育学生对钢琴的自我感觉,让他们有能力自己去研究,自己去追求更深层次的领域,去追寻音乐独特的魅力。

2.对钢琴艺术的执着追求

每个与钢琴结缘的人,都会把钢琴视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它也是一种语言,通过每个键盘和节奏展示音乐的灵魂,通过音乐释放和表达你心中的情感,进而打动人的心灵,形成共鸣。每个钢琴教师都应该有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因为好的音乐是有生命力的,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它可以流芳百世,传唱永远。钢琴有着其自身的表现力,它通过每个作品传递情感,透过音符讲述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将钢琴的艺术美释放到极限。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钢琴艺术这种高贵的生命,也被一些人玷污了色彩,成为他们捞金的工具。一些钢琴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开设小课堂,收取高昂的学费,而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才,不惜血本投入。这些急功近利的教师,为了金钱丧失了对艺术的尊重,把高雅推到了邪恶的边缘,让钢琴沾染了太多的铜臭味,因此,它所演奏出的音符似乎也丧失了灵性。这是对艺术的一种凌辱,是很多人不愿看到的。而优秀的钢琴教师应该在合理的空间内使用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设立高昂的学费,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态度,更体现了钢琴教育者的素质,好的钢琴教师要真心的将自己奉献给艺术,向世界展现艺术的价值。钢琴教师的个人艺术修养,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审美意识、情趣和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艺术道路。

三、高尚的人格修养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不仅是在塑造着自己的品质,更是塑造着学生们的未来。高尚的人格修养,能够在学生中树立一种神圣而伟大的光辉形象,使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心灵感召力,不断呼唤他们朝着这种神圣的方向走去,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高尚的人格修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良的情感

常言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钢琴教师的魅力不仅展现在他的专业学识上,不仅展现在他指尖的韵律上,更展现在他在教学活动中所传递的情感上。一份激情,会给学生带来活力。一份坚定,会给学生传递勇气。一份执着,会让学生感染信念。一份真诚,会让学生心底产生情谊。钢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的不仅是钢琴,更多的是坐在他对面的学生。在课堂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点头,一句发自内心的:“回答的非常好!“就会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信和赞誉,让学生体会到钢琴教师的爱。而一些不良的语言、不满的目光,可能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或者抵抗心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心理的成长,也不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现代的学生,抗压能力大大降低,自尊心极强,如果用旧时代那种管教的方法,只会让学生产生憎恶。所以,钢琴教师要学会体贴和关怀学生的心理,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于一些不听管教的学生,要有耐心,要给与他们更多的爱,来融化他们内心的倔强,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真诚,他们才会理解教师的苦口婆心。

2.内在的品行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可以起到表率的作用,也只有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被这种优秀的品质所感染。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最能影响一个学生近期的行为,所以,“师者,人之模范也。“而模范又需要规范的品行来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热忱的话语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共鸣,让学生被教师的言行美而折服。现代的教育,要求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平等,师者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就是在展现他的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钢琴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外在压抑情绪释放到课堂中,不能把生活中的不稳定发泄到学生身上,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理,调节好情绪,把最好的状态应用到教学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一个钢琴教师平时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使用不文明的语言,肢体语言也不规范,就会让学生对其产生心理反感,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教师而言,他的人格魅力也会因此而受损,即便他有着渊博的学识,也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

3.坚韧的意志力

钢琴教师简介 篇9

本人主修钢琴。具有高级教师资格证、普通话二级甲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业余钢琴水平十级。于1月9月在肇庆学院陈熹音乐厅成功举办两场钢琴音乐会。有四年的教学经验,其中两年专业琴行教学经验,所教学生几十人,全部以优异成绩经过星海音乐学院钢琴2-10级的考试,教授的高考生,全部顺利升学。其中考取音乐学院1人。本科数人。曾参与多场独唱、合唱及器乐独奏音乐会的伴奏。

在校期间曾被学院推荐参加9月意大利钢琴家罗博特`普罗赛达的大师班;年10月维也纳音乐学院钢琴教授,钢琴家克拉克,`托搏瓦的大师班和7月意大利钢琴家,卡利亚里音乐学院教授默莱堤和奥利维罗夫妇的大师班理解技术指导学习与技能展示并受到好评。

《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篇10

摘 要:《钢琴教师》是一部令人震撼、深思的电影,影片叙述的是一位叫埃里卡的钢琴女教师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导致心灵扭曲以及自身情爱变异的历程,从头到尾我们和埃里卡一样感受着来自母亲的压抑与控制,这种力量成为无形的枷锁,让埃里卡无处可逃。结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主要思想,解析女主角埃里卡心理扭曲、情爱异化的原因,对于当前人们处于重重压力包围之下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钢琴教师》;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钢琴教师》是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2001年,这部小说被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改编为同名电影,一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他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创立精神分析法。他的学说被西方哲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吸收和运用。本文试图结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理论思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埃里卡性格扭曲,情爱变异的原因,对于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与他人、与自身、与社会的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寻找释放压力和需要的途径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电影《钢琴教师》主要内容简述

影片以埃里卡晚归而导致母女相互扭打、撕扯拉开序幕。里面讲述了已过而立之年的埃里卡不能够穿颜色鲜艳的时装衣服,不能够和任何异性接触,必须按时按点的回家,去任何地方都必须让母亲知道,和母亲共睡一张床„„无时无刻不处在母亲的监控之下,不能够越雷池半步。她的母亲如同她的共生体一样,她的青春期变成了“禁猎期”,她的内心因长期的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直到一个帅气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克雷默尔展开对埃里卡的强烈攻势,让埃里卡平静的生活起了涟漪,同时也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但是克雷

欲望的压抑—《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默尔在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的时候,发现了埃里卡对爱情极其扭曲的心态。埃里卡在对待情欲上表现出受虐狂的疯狂举动,导致克雷默尔疯狂的报复,最后选择了逃离。影片以埃里卡手拿刺刀刺向自己而结束,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随着电影故事情节的展开,观众也被里面女主角压抑的情绪所感染。看完影片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够平静,为影片里面细致地表现人性而感到震惊,同时也为女主角感到痛心和悲哀。

(一)残缺的爱

影片开始,一个穿着大衣的中年女人背着单肩包匆匆忙忙的回家,刚打开门,就被一个严厉地老太太质问去了那里,开始翻她的包,大声地怒骂,最终两人相互地撕扯、扭打在一起。这一幕让我感到无比地震惊,这是一个正常母亲对待女儿的态度吗?随着影片的展开,直到结束,才真正地明白开始的那一幕是情有可原的。整部电影,埃里卡的母亲时时刻刻监控着埃里卡,就像守着她的珍宝一样,一直盯着她,她将埃里卡视为她挣钱的工具,当作用来提高身价的资本,却从来不真正地考虑女儿的需要。埃里卡长期在母亲的监控之下,感受不到母亲真正的关爱,最终倾向受虐与自虐,变得性格扭曲,对情爱更是如此。整部影片,没有父亲的存在,只告诉观众,她的父亲是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病医院。可想而知,在埃里卡的世界里面,没有父爱,她从未触及也从未品尝过。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说,少年时期父爱的缺失是成人后精神分裂产生的原因,恋父情结的扭曲是对人性的阉割。的确,人性的残缺造成埃里卡性格的诸多病态。不正常的母爱加上缺少父爱,这是埃里卡扭曲的性格,异化的爱情观形成的最根本的渊源。

(二)异化的畸形情欲—施虐与受虐

影片从克雷默尔的出现,开始进入主题。年轻帅气的学生积极地拜师学艺,最早来最后离开,对自己才华横溢的钢琴老师产生好感和征服欲,开始展开对埃里卡的追求。克雷默尔出现之后,处处体现了埃里卡受虐和施虐的不正常行为。影片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第一,因为克雷默尔安慰她的女学生,她产生嫉妒,从而将玻璃碎片放到女学生的大衣口袋里面,导致无法弹钢琴。第二,回到家里,在浴室里面,用刮胡刀的刀片割自己的下体。第三,在给克雷默尔的信中她更是

欲望的压抑—《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将受虐与施虐狂想强加在于男性心理,发号施令般将侵略性行为肆意挥洒,将男性心理肆意蹂躏。第四,影片结尾,音乐会大厅,锋利的刀刃在施虐与受虐中一一展开,让观者无比的纠结,对人性赤裸裸地揭露。

二、运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析女主角埃里卡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创用精神分析法。他精神分析的主要思想,涉及潜意识论、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本能论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佛洛伊德认为,所谓精神分析,“就是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他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精神分析的本质就在于使无意识变成意识。他从无意识学说解释他的本能说和释梦学说以及人格学说的。本文将结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从无意识学说、释梦理论、本能论、人格论四个个方面解析《钢琴教师》中的女主角埃里卡。

(一)从无意识中解读埃里卡被压抑的本能

无意识学说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和和核心。佛洛伊德曾经把这一学说作为精神分析的第一个基本理论前提,他将人的心理过程和实质归结为无意识。佛氏认为在心灵中除意识之外,还有无意识即潜意识的存在,无意识是心灵的主要部分,意识不过是无意识的分离部分、外部动作。无意识活动最主要的是人的本能的冲动,而这种本能冲动来自机体内部的刺激,举凡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情感、意向就组成了无意识的内容。它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总是寻求各种时机,渗透到意识领域,从而寻求满足。意识、前意识对无意识的抗拒造成了压抑,使本能冲动不能冲出无意识,不能侵入前意识。同时,佛氏认为,本能冲动由于自我压抑而成为心理结构的底层,但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以一种变形的方式进入意识领域,时刻寻找发泄的途径,如果无法释放,心理状态就会失衡。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压抑和变态是一对孪生姐妹。如果欲望长期得不到恰当的宣泄,就会导致扭曲和变态。影片中埃里卡为了宣泄被压抑的性欲竟然用刀子割自己的下体,在遭到了男学生克雷默尔的拒绝后,竟然在母亲身上亲

欲望的压抑—《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吻、撕咬。故事的最后,埃里卡把刀刺向自己肩膀的一个地方,让鲜血涌出来。埃里卡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获得满足,但又因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被意识所压制,于是形成内心冲突,进而产生明显的精神异常和人格缺陷。

(二)梦中寻求释放欲望

释梦的理论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探索揭示无意识心理过程的一条基本途径。他认为梦是人类无意识复苏的最好温床,梦是人的无意识被“压缩”、“替换”甚至“扭曲”后的结果。如果说夜晚做的梦是人无意识的体现,那么白日梦就是人的意识对不满现实明目张胆的篡改了。换句话说,白日梦实则是人释放力比多欲望的梦幻国度,人可以由着自己的意愿,对自身现状在幻想中进行涂改,借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埃里卡被压抑的欲望就表现为施虐受虐性幻想。在写给克雷默尔的信中,埃里卡将她压抑已久的愿望,也就是施虐受虐的细节交代得清清楚楚,希望克雷默尔帮她实现这个多年的夙愿。她的这些施虐受虐性幻想像是一个大水库,盛满了她备受压抑的力比多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她收集各种施虐受虐性工具,慢慢等待理想中的施虐受虐性伴侣的出现,等待梦想成真的那一天。带着这样的性幻想,自残成为她最好的解决生理问题的途径。事实上,她在自残过程中所享受的快感并不完全是生理上的性高潮,她的性幻想的暂时满足才是她所有快感的来源。

(三)爱与毁灭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在人的一切行为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本能,建立了以性本能为出发点的本能论。①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最终的、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人的原始本能。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即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而达到目的则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佛洛伊德在晚期的著作中将本能由两类变为三类,即自我本能、性本能和死的本能。又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归于生的本能,这样形成了本能的两极性。生的本能代表爱与建设的力量,其目的是生命的生长与增进。死的本能则代表了恨与破坏的力量,其目的是死亡 ①张传开、章忠民.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第99页.欲望的压抑—《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或者回到无生命、无机物和生命解体状态。佛洛伊德提出两极性本能的假设,是由于他对他虐待狂和自虐狂的研究引起的。他虐狂是指对性的对象加以痛苦而得到性的满足,自虐狂则是借助受痛苦而得到性的满足。佛洛伊德将生本能中的性本能称为力比多(libido),认为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同时,他认为人的性欲是与生俱来的,一旦压抑了这种欲望,就会出现性变态的倾向,影片中的女主角埃里卡年近40了,但是一直被母亲监管,不允许和异性接触,对男性的渴望以及被压抑的性需要得不到很好的发泄,只有寻求其他的途径,比如影片中埃里卡在小店里面观看色情电影,在高架桥的停车场偷窥别人寻欢的场景,在家里的浴室里面自虐以及对克雷默尔提出的各种变态的要求等等,都体现了佛氏理论中对性本能的压抑。佛洛伊德认为与生的本能相对立的是死的本能,死的本能代表一种破坏的冲动,死的本能转向内部,便是自杀,假如转向外向,结果便是仇恨或侵犯、谋杀。他将施虐狂看作是死的本能的代表,自虐狂证明自我破坏倾向的存在,他虐狂则转向外方。自我为了避免那种自我破坏的倾向,免得毁掉自己,就会毁掉别的东西和人。影片中埃里卡就是一个典型的施虐狂,不但自虐,而且寻找方法虐待别人。影片的最后,埃里卡将刀刺向自己的时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她自虐的倾向。

(四)人格的强烈冲突

佛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它由3个子系统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健康人的身上,这3个子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和环境发生作用,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愿望;反之,如果3个系统发生严重的冲突,难以协调,人就会初入失常状态,他既不满意外在的环境,也不满意自己。埃里卡身上体现了就是人格中的3个系统被打破了,难以平衡,才导致她性格的扭曲,对爱情的变态要求。本我也称伊低,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所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本我的唯一机能是直接释放心理能量或降低紧张,并由此得到快乐的满足。佛洛伊德将此称之为快乐原则。而自我则是从本我中分化的,通过幼儿时期父母的训练和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从而按照常识、理性和逻辑行事。佛洛伊德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欲望的压抑—《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我们称之为他的自我。意识就录属于这个自我。”①自我遵循着现实的原则,它是理性的,能够审时度势,会选择适当的对象和途径来满足伊低的本能冲动。它的能量来源于伊低,且是为伊低服务的。超我由自我理想和良心所组成,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所奉行的是理想原则,一部分发源于无意识,一部分是儿童与其父母的情绪联系及其他自我理想的产物。超我是人的道德法律,它发源于自我,是儿童受了父母的道德标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超我是对伊低的压抑而形成的,它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伊低。埃里卡的本我驱使她渴望异性,去感受和体验性爱,追求自己的快乐,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可是,从小缺少父母的指导,加上母亲极其严格的掌控,让埃里卡将自己真正的需要隐藏起来了。在弗氏看来,超我的存在让人类力比多欲望的满足永远只是海市屋楼。一旦人类遵循本我真实的意愿,自我就开始了无休止的炼狱,超我喋喋不休的责备和本我无穷尽的欲望将自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作为高高在上,追求艺术的钢琴教师,社会给予的符号和光环,以及自我内心的道德感,将埃里卡心中的欲望强力的扼杀住了,埃里卡只有通过自虐和他虐,寻找释放欲望的突破口。

三、破除压抑,走向自由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一个精神状态良好,性格正常,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受教育者才可以接受教育者的正确引导,达到教育的目的。当代社会,由于学习、生活的压力,受教育者整日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中而难以自拔。在周围的朋友中,经常听见朋友抱怨生活的不愉快,学习的不顺利、人际关系的冷漠等等,从中可以看的出来,受教育者的精神状态趋向于恶化。佛洛伊德是在神经症医疗实践中,通过临床病理学案例的分析,创立的一种以无意识心理过程为出发点和核心的精神分析学。他从人的精神世界,即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特别是性欲冲动中去说明各种病态社会现象和社会各个阶层的苦闷无聊、消沉颓废、悲观失望等没落情绪,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家庭方面

①(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林尘、张唤民译.佛洛依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6页.欲望的压抑—《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钢琴教师》中的埃里卡就是由于小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双方的关爱,在成长的过程中,又没有得到父母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才导致到中年之后,人格的混乱,性格的扭曲。要想让受教育者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家庭承担着最主要的责任。首先,家长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舒适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培养孩子热情、活泼、乐观、善良等个性特点,增强孩子的安全感;有利于孩子不断地求索和创新,同时有利于孩子社会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和父母教育影响力的发挥。其次,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家长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理念,转变对成功的理解,切忌过于功利化,只关注孩子头顶上面的光环,而不注重孩子整体的发展。最后,家长要改变不合理的教养态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家长要爱孩子,但不能盲目地、失去理性地爱,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孩子,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要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但不能束缚孩子的个性发展。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二)学校方面

学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帮助受教育者拥有一个良好心理状态的地方。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同时不断加强对受教育者的适应性、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明白: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其次,对于任课教师,要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对于自卑、孤僻的受教育者更要留意,及时的对这些学生给予心理辅导,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最后,要对出现异常行为的学生及时关注和帮助,进行疏导和沟通,以免酿成悲剧。

参考文献

[1](奥)佛洛依德.杨韶刚译.佛洛依德之精神分析论[M].百善书房,2004.[2](奥)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宁瑛.郑华汉译.钢琴教师[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欲望的压抑—《钢琴教师》的精神分析

上一篇:育好人学习心得下一篇:英语口语必会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