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电影《囧妈》观后感

2024-07-09

春节档电影《囧妈》观后感(精选6篇)

春节档电影《囧妈》观后感 篇1

眼看着新年快要到了,看电影成了国人在此期间的一大爱好,而纵观现在的电影市场,现已有多部电影定在了春节档,而其中最令人期待的无疑就是《唐探3》了,不管是预告片里所呈现出来的恢宏场面,还是演员阵容上来看,都是前两部的升级版,不出意外也会是春节期间的爆款。

12月18日,作为徐峥自导自演在春节档所推出的力作,电影《囧妈》的最新海报也出炉了,从先前的电影预告片里我们大致了解了一下故事情节,正如徐峥在其中所介绍的那样,一个成年男子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那就是个灾难。

而最新出炉的海报也将这种关系完美的呈现了出来,这次徐峥被动的成了妈宝男,被黄梅莹所扮演的妈妈嘘寒问暖,实力诠释了什么叫做有一种爱叫你妈觉得,这种爱体现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系列一:有一种爱叫你妈觉得你冷,海报中徐峥躺在了火车的卧铺上,而黄梅莹所扮演的妈妈在他身上加了一层又一层的被子,生怕儿子被冻着的节奏。系列二:有一种爱叫你妈觉得你美,徐峥一脸无奈双手举起,被动着被包得里三层外三层,而如此臃肿的样子,在始作俑者妈妈的眼里,却是如此的好看,毕竟自己的儿子怎么着都是帅的。

系列三:有一种爱叫做你妈觉得你饿,问一个中年男子被妈妈喂食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会不会像徐峥在海报里所表现出的那样,想反抗又不敢反抗,只能默默的接受着命运的安排,可小编莫名觉得,能在这样一个年纪还能被妈妈这般宠着,那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

最后一个系列则是:有一种爱叫做你妈觉得你虚,海报中呈现的是徐峥泡脚时的画面,只见黄梅莹所扮演的妈妈在往脚盆里倒着热水,徐峥则被烫得五官拧成了一团,而这一切在妈妈眼里,只是小孩子的调皮之举,引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讲,就叫做: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说到这里,大家对于这部电影是不是更感兴趣了呢?那就一起锁定春节档的这部《囧妈》吧!

春节档电影《囧妈》观后感 篇2

一、“春节档”电影与贺岁电影的差异

(一)贺岁电影在大陆产生和发展。贺岁电影又称“贺岁片”,是指在年末岁初新上映的以贺岁为主要目的电影。在电影选题上以幽默搞笑、亲人团聚的轻喜剧为主,在影片氛围上笼罩着浓烈的年节味,在观影模式上则以“合家欢”为主要类型。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这类片最早发轫于香港地区。1995年,由成龙主演的电影《红番区》在大陆上映,给冷清低迷的大陆电影市场带来一丝生机。其票房的成功,也让大陆业界第一次感受到了“贺岁片”的冲击力。1997年,大陆第五代导演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在年末上映,并第一次打出了“贺岁片”的招牌,获得极大成功。1999年又导演了《不见不散》,逐渐形成了冯氏喜剧独特的台词幽默搞笑、语言穿透力强、注重包装宣传的格调,奠定了大陆“贺岁”电影的基础。2012年,徐峥导演的贺岁片《泰囧》更是以12亿元的票房拔得头筹。电影以通俗直白的表述、欢乐搞笑的氛围,在观众上更加趋向年轻化、草根化,得到了评论界的认可,达到了大陆贺岁电影的高峰。

(二)贺岁片在大陆的演化。贺岁片在大陆电影市场的成功,引起了大陆电影导演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年末岁初以“贺岁”为名推出了一系列电影。这些电影除了上映档期在年末岁初外,无论其风格或主题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内容题材更加丰富,风格形式更加多样,已与传统意义上的“贺岁片”迥异,失去了“贺岁”特征。如2008年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等等,都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贺岁片”。

(三)春节档电影的形成和发展。由于贺岁电影的冲击,在大陆电影市场逐渐形成了极具代表意义的春节档电影,特别是1999年以后,大陆实行春节长假制度,七天连休,更是为春节档电影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春节档电影的票房也逐年看涨。2014年14.12亿,2015年17.6亿,这样的高增长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电影的主题也不再单纯的“贺岁”。以2015年春节为例,既包含具有欢乐浪漫的贺岁特点的《一路惊喜》、《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等等;也上映了反映人与自然、颇具环保主题的《狼图腾》,而且还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好评。像这类电影就不能以“贺岁”而论,统而作为春节档电影来研究更为准确,也更有意义。

二、春节档电影有待进一步挖掘、整合、提高

(一)从春节档电影的档期分析。与其它档期明显不同,春节档电影的档期正处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国人的第一大节日,具有深厚民族文化色彩和情结。除了节日休闲外,它还具有多重主题意义。一是辞旧迎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相对于阳历新年,国人更认为阴历新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年。因此,往往把春节作为送走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节日。二是团圆团聚。在国人的心目中,春节就是团圆的节日,因此,外出的人们不论天气如何变化、交通如何拥堵,总要赶在春节回家过年,举家团圆是春节每一个家庭共同的梦想。三是忠孝节义。讲孝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而回家过年又被在外游子赋予尽孝的象征。在许多地方都有过年上坟祭祖的习惯,被寓意不忘本。四是祝愿祈福。旧年即将过去,新年就要来临,人们争相燃放烟花爆竹,意在驱赶旧年晦气,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亲人安康,等等。其丰富的内涵是任何一个档期都无法相比。

(二)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分析。相对于其它艺术形式,被称为“第七艺术形式”的电影,娱乐化特征明显,视觉效果突出,感染冲击力强,而且与电视相比,还具有群体化特点,已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文化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电影产业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达217亿元,同比增幅27.5%。2014年全国电影票房达298亿元,比上一年又增长了36%。电影屏幕增势强劲,2013年为1.8万块,比2012年增加了5077块,增长28%。2014年已达2.4495万块,比2013年又增加6495块,增长36%。与电影票房增速一致。电影市场的火爆增长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的涌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新媒体更是利用其互联网渠道,渗透到电影业的各个环节,这必将促进电影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和电影产业的壮大,也会给春节档电影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三)从春节档电影火爆分析。一部电影拍得好固然是赢得票房的主要因素,但在什么档期上映,对票房影响也很大。《泰囧》以3600万元小投入赢得了12亿的票房,内容的活鲜、形式的活泼,都很“接地气”,但其以“贺岁”为名头,选择在春节档上市也是成功的一大因素。由于春节的特殊性,在春节这一档期投放市场,已成为一些导演和电影公司的共识。2015年春节长假就有50余部片子登陆,仅大年初一就有7部片子上演。从春节档电影票房看,2014年春节档电影票房14.12亿元,增长32%;201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17.6亿元,增长24.8%。七天时间,不到全年的0.2%,但其票房却分别占到6.5% 和5.9%。

(四)从电影自身的价值引领分析。一部好电影,仅有娱乐性是不够的,它的“文化属性还要求它应承担着一些精神娱乐与修养提升的责任”[1]在这方面,春节档电影责无旁贷。一是文化再塑。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档电影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提升,尤其是对近年来提出的“年味”、“孝道”、“家风”、“乡愁”等中国元素的阐释,必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再塑起到积极作用。二是价值引领。最最有力的传播是价值的传播。电影在给人们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同样给人们以道德感染和价值引领。《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公布的资料显示,从近两年中国观众组成看,19-40岁观众占总观影人次的87%;从学历层次上看,大学本科、专科占到81%。春节又是学生放假回家团圆的重要节点,强化春节档电影的整合、提升,是价值观传播的“黄金档”。三是艺术倡导。在春节档推出一些艺术性较高、思想性较强的电影,有利于通过春节档的“轰动效应”扩大票房影响。美国电影工作者在评价“奥斯卡”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奥斯卡”评奖的另一种意义在于,使那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较低商业价值的电影获得较好的票房。我们的“春节档”也应当起到这样的作用。

综上,电影的“春节档”,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对促进我国电影市场繁荣、电影产业壮大有积极意义。

三、发展春节档电影的几点思考

无疑,春节档电影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具号召力、影响力的电影,也是中国观众享受传统节日的一席饕餮盛宴。但是,如何支持春节档电影市场由传统“合家欢”式的“贺岁片”电影市场,向专业化、类型化程度更高的电影市场转变,从而提高水平、提升档次、丰富内容,给观众以多样化选择,是亟待我们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概念上要进一步厘清。首先是把“贺岁片”与春节档电影区别开。贺岁电影是一种类型,有自身的鲜明主题和艺术特色,而春节档电影主要是指在春节这一档期上映的电影。当然,贺岁电影大多放在春节前或春节期间上映,一部分应列入春节档电影范畴。其次是时间概念。就是春节档电影的范围。有不少评论者因模糊“贺岁”电影与春节档电影的概念,把春节档电影的时间扩展。如2015年,就有评论者把元旦开始上映的“贺岁”电影延伸到2月25号(大年初七),从而戏称“史上最长贺岁档”。笔者认为,把春节档电影归入“贺岁”电影是不确切的,春节档电影只能是春节长假上映的电影。

(二)主题上要进一步突破。因为春节的特殊氛围,在这个档期上映具有强烈观赏性和娱乐性,以轻松幽默、欢乐搞笑为主题的“合家欢”式“贺岁片”,比较能够满足观众的口味。但春节档电影要想真正打出牌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张名片,仅仅凭借搞笑逗乐还不够,还要在主流价值观上下功夫。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解析,对革命历史题材进一步挖掘,对现代人生活忧喜的理性阐释等等,努力创作出一批更接地气、更具思想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是春节档电影市场的需求,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期待。

(三)舆论上要进一步造势。如前所述,春节档与暑期档、国庆档相比,有自身独特优势。它包含了多重中国元素,更具有中国风格。因此,我们在媒体宣传、包装造势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中国气派。首先要有品牌意识。要把春节档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一张名片来打造,充分发挥其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引领功能,起到“风向标”作用。其次是要加强宣传。要充分利用春节浓厚的节日气氛,为“春节档”造势。通过行业协会组织一些类似明星发布、名导推介、名家专评等活动,使其不断升温,努力把这一档期“炒热”。三是注重引导。树立“精品意识”,防止利用春节档市场用“烂片”做文章,损害春节档电影市场的声誉。

春节档电影市场的“黑马” 篇3

春节档的单片票房冠军——《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评价并不高,在豆瓣网上只有4.5分,但这不影响它的超高票房,上映11天半,国内票房过8亿,成为大陆电影市场第三部有望破10亿票房的国产片,尚有悬念的是能否超越《西游降魔篇》和《人再囧途之泰囧》登上国产片票房榜首。这样一部被网友吐槽“除了3D特效还凑合以外,美猴王丑到死、剧情简单、逻辑混乱、台词雷人”的电影,之所以能创如此市场佳绩,得益于合适的档期和三四线城市电影市场的崛起。可以说大闹天宫的成功得益于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了对的一群人。

艺恩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一二线27个城市电影票房占全国总票房的66%,284个三四线城市瓜分其余不足四成的票房。这种票房倒挂的状况在马年春节档有了初步改善,大闹天宫的票房表现让人们看到了三四线城市电影市场迎头赶上的态势。微博上观影者感叹:“电影市场真的是块正在发酵的蛋糕,三四线城市数字影院陆续建起,很多电影都和北京同步上映了,看电影的人啊,那个多呀!”“果然是三四线城市,连火车站都没有电影院人多。”“三四线城市一票难求,所有影院爆满,一二线城市很多影院上座率不高,这就是春节带来的电影观众转移现象!”

三四线城市电影消费者的观影习惯与一二线城市存在差别,不能简单归因于欣赏水平有差距,背后还有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差异,很难说谁高谁低。历来的现象是,一二线城市影院好莱坞大片大行其道,三四线城市影院更青睐国产大片。在这个春节档,《澳门风云》竟能逆市而动票房连日增长,这在全球电影市场都是很少见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春节长假结束,一二线城市回归工作轨道,而三四线城市的春节假期要到元宵节之后才能彻底结束,这部分城市的消费动力推高了《澳门风云》不同寻常的票房走势曲线。与《澳门风云》的华丽转身相比,迪士尼口碑力作《冰雪奇缘》则略显落寞,票房始终不温不火,三四线城市本来就对外国大片不感冒,且又是一部动画片,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即使在一线城市北京,黄金时间放映的几乎全是中文配音版本的,只有少数影院才会在上午或中午的非重点时间放映原版拷贝。

中国电影市场还有许多不规范之处,这些缺陷在三四线城市的春节档表现的更加明显。马年正月的前几天,网络上众多观影者晒出电影票据,反映种种偷票房现象,甚至手写票、站票这种比较离奇的现象都出现了。偷票房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痼疾,这在三四线城市尤为沉重。马年春节档点燃了三四线城市的观影热情,也充分曝光了其影院服务不到位、存在不少违规行为的弊端。

1998年冯小刚拍出了《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市场。从此内地有了贺岁档电影档期。一直以来,贺岁档的档期跨度从12月中旬持续到次年的三月初,历时近九十天,这样的档期太过漫长。这样划分,不仅仅是因为这段时期跨越公历、农历新年和西方的圣诞节,也因为春节期间电影票房市场的弱小,难以独立成为新的档期,只能笼统的被归入贺岁档。从蛇年开始,春节档崛起,马年春节档的火爆程度更是超过元旦前后的电影市场,春节档已然同元旦档期形成分庭抗礼之势,春节档从贺岁档中独立出来,已经呼之欲出,这其中三四线城市的贡献首屈一指。

谁是绝顶神探?

——互联网时代国产剧的出路

提起神探,人们脑子里第一个想起的名字大概是夏洛克·福尔摩斯,19世纪英国侦探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所创造出的这一侦探人物他那严谨的推理,丰富的想象力,把世界迷倒,在中国同样也存在一大批铁杆福尔摩斯迷。而几年前一部名为《神探狄仁杰》的古装悬疑电视剧,让国内观众恍然大悟:原来中国古代早就有这样一个绝顶聪明的真实人物了。

福尔摩斯这个诞生于19世纪的艺术形象奇迹般地重新火爆。2014年1月,苦等两年后,重新归来的英剧《神探夏洛克》第三季再次创造高收视和高点击量,也引发中国网友持续狂欢。《人民日报》对国内的夏洛克热也进行了评论,发表了题为《福尔摩斯身后的网络全球化》的署名文章,文章写道:“也许可以尝试让大不列颠岛上的观众知道,我们有个叫狄仁杰的神探,也是不错的”。

狄仁杰早已名扬海外

被《人民日报》点名的这位中国神探真的需要让西方知道吗?让人略感惊讶的是,狄大人的形象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名扬海外了。这得归功于一个荷兰人,他叫高罗佩。他将清代的公案小说《狄公案》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后又按照西方的逻辑推理,以狄仁杰为主角一口气写了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统称《狄公探案集(judge dee mysteries)》。它们在西方引起了轰动,狄仁杰遂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上世纪80年代翻译成中文回到中国,成为“出口转内销”的经典产品。也就是说,现在广为人知的“神探狄仁杰”形象其实不是中国土产的。

经过这几年《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的热播,以及徐克导演的两部高品质《狄仁杰》电影作品的热卖,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狄仁杰”热。唐朝、狄仁杰、武则天一度成为网络搜索热门关键词,小说《狄公案》也再次获得书市关注,相关影视作品在东亚及东南亚中华文化圈内也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不过与《神探夏洛克》红遍全球的火爆程度比起来,却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夏洛克走红中国

作为英国BBC的热门剧集,《神探夏洛克》在中国有一大批忠实粉丝,每一集开播之前都有数不清的剧透,而播出之后网友还会对剧中各种细节进行讨论,甚至去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时还有众多网友向他提意见,催《神探夏洛克》赶快开播。

nlc202309041313

这一天终于来了。2014年元旦,《神探夏洛克》第三季在中国主流视频网站上同步发布,离英国首播的时间只晚两个小时。第一集揭示了第二季留下的最大悬念——福尔摩斯“假死之谜”。播出后一夜之间获得了300万的点击。中国独播的视频网站创下了英美剧史上的最高首播记录,每集平均播放量突破1000万人次。

《人民日报》刊文写道,“英国人将自己的国宝福尔摩斯旧瓶装新酒,重新打包,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量,瞬间就会引来全世界网友的狂欢。”的确,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实物产品的全球流通还有地域或时间的限制,那么文化产品的传播已基本实现了同步传播。

一部影视剧要流行,前提是要富含能够激起大众兴趣和关注的时代符码。它们是具体的,但又是不可接触的;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很近,但又不是我们的生活。

当然,这部剧里并非只有一种时代符码,我们还能从中看到阿富汗撤兵、反恐,乃至第三季里所影射的《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及英国首相卡梅伦与新闻集团秘密会晤等事件……而这些符码的最终作用便是引起观众的共鸣、共情,增加他们的认同——一种拉近距离的迎合。

《神探夏洛克》的创作者们用当下的时尚流行符码来迎合受众的同时,却并没有颠覆传统。对比200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以及2012年美版《福尔摩斯》,观众会发现,《神探夏洛克》比这两部影视作品在文化内涵上,更为尊重原著,也更为尊重和体现英国人文价值。你可以从中看到那些英国文化符号中所特有的——伦敦音、皇家卫队、古板、下午茶、礼节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神探夏洛克》把基本演绎法这一原作中最为重要最为经典的理念通过影像语言不缩水的保留了。

所以你会觉得这仍然是英国人的福尔摩斯,它巧妙利用了人们对原作的忠诚,更利用了人们对英国文化的认知,它没有颠覆,没有生造出一个另类福尔摩斯,只是升级换代了一下。

狄仁杰PK夏洛克

《神探夏洛克》和《神探狄仁杰》两部剧尽管出自不同国家,艺术特征存在一定差别,但作为侦探剧,它有类型叙事的原则,这种类型剧的焦点在于侦破过程中的悬念、环节以及悬疑气氛的营造。观众享受的也是和主人公一起通过线索一点一点接近真相的过程。

《神探夏洛克》叙事节奏相当快,一集甚至能破好几个案,每个环节密切相连,夹杂许多案中案,让观众难有喘息的时间,只要落掉一个细节就可能导致跟不上主角夏洛克的推理思路。每集一个半小时的故事在紧张的情节设置中倏忽而过,叙事上的精巧可见一斑。而《神探狄仁杰》,光第四部《神断狄仁杰》就有44集,每集约40分钟,主要围绕两个案件展开,而这两个案件又出同源,整个故事被拉至近2000分钟的时间框架内,除案件本身外,加入的额外枝节非常多,这些枝节有的可以烘托剧情,有的却有注水嫌疑。

人物形象是在侦破的过程中立起来的,观众在此类剧型中的心理预期是高智商的探案高手,而不是无尽无休的情感纠结。网友们对狄仁杰与李元芳之间“元芳,你怎么看”、“大人,我看此事必有蹊跷”的调侃,多少是对李元芳形象中某种缺陷的不满。而《神探夏洛克》所有人物关系和情感都是为情节核心“破案”来设置的,多余的情感只是通过一两句台词或一两个表情暗示给观众,绝不更多地挤占“核心”空间与时间故事的紧凑性、连贯性与观众的心理期待相呼应。

从叙事的惊喜上看,《神探夏洛克》不到最后是很难探清“凶手”一方的。又很注意故事情节点设计的出人意料。如果叙事没有“惊喜点”,情节发展往往都在观众的预料当中,戏剧的张力也难免松弛。《神断狄仁杰》在故事开篇过早地将案件中的“凶手”一方暴露,这既增加了后面叙事中悬念设置的难度,也使观众失去了探究“凶手”的刺激感。笔者曾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条评论,“《神探夏洛克》你得边看边思考才能跟得上紧张的节奏,只要一走神,关键剧情立刻稍纵即逝,而你看《神探狄仁杰》时大可边嗑瓜子,边玩ipad游戏,最后肯定比元芳先知道真相。”这个调侃真是一针见血。

再从画面语言上比较,《神探夏洛克》将影像语言风格化,使之具备了电影式的画面感,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它丝毫不比之前的好莱坞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逊色。其镜头画面语言异常丰富,常用表现性的画面语言来强化镜头的表现力,剧集中的闪回、梦幻或错觉的表达都能够通过形象化的表现性画面来展示,形成现实与意识、潜意识的错落交叉,避免了表达上的直白与单调。而《神断狄仁杰》开篇,突勒杀手将人削为白骨的镜头,无论是在隘口之战还是在洛阳街巷,都是用同一手法拍摄的,呈现的视觉效果也一致,反复出现就缺失了新意,导致审美疲劳。

互联网时代国产剧的出路

随着全球化、网络化的深入与扩展,更多观众会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观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外精品剧。观众也会由此培养出越来越高的审美情趣及审美渴求,对国产剧也会提出更高的观赏要求。

当下,国产剧的观众定位一般是中老年以及特定的妇女群体,但未来的观众群体也许会发生巨大变化。目前,网络上热播的英剧、美剧分流走了大部分80后、90后的年轻观众,而这批观众是电视剧行业未来潜在的受众群体,如此轻易地放弃未免缺乏远见。十年之后,如果这批活跃于中国并主导中国主要消费走向的重要群体对国产剧毫无亲近感的话,电视剧面对的就不仅仅是收视率的下滑,更可能是生存危机。

因此,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观众能看到国外优质影视剧的情况下,电视剧长久发展的出路在于:不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地守着现有格局和制作模式,不再只是管出品而不管品质。而借鉴外国优质电视剧的成功经验也不失为一个明智而有效的途径。比如《神探夏洛克》加强叙事的逻辑性、重视情节推进的合理与紧凑、探寻更多的画面语言表达技巧、精心安排画面形式等经验都值得国产电视剧创作者予以重视和借鉴。

大规模走出去,路还很长

纵观近几年国产电视剧市场,谍战、翻拍、宫斗、武侠、穿越、家庭伦理等题材热火朝天,但真正能获得收视奇迹与口碑好评双赢的电视剧却为数并不多。

与英美剧、日韩剧在国内大行其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剧能够称得上成功走出去的却凤毛麟角,海外版权的销售仍旧是国产电视剧销售的软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行仍相对滞后,难以进入欧美的主流电视台。2013年火爆两岸三地荧屏和网络的《后宫甄嬛传》其销路也基本仅限于当地的华语电视台。

目前,中国的出口电视剧经过配音或者加字幕就直接出口到海外,或是将长篇电视剧改编成短篇电视剧出口到国外。这种形式出口到文化相近的地区,还能凑合。但若出口到欧美地区,面对不同的文化制度,影视产品将要面临非常高的文化折扣,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产品始终无法大规模走向欧美主流市场的原因。

国产剧之所以没有像英美剧那样引起全球的共鸣,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编剧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构思故事。

所以对于国产剧来说,现在谈大规模走出去,还为时尚早。只有等中国与海外国家的文化充分融合,全球形成一个共同体,文化的差异性缩小;或者中国成为强国,文化影响力显著上升,才更利于电视剧走出去。当务之急,明确自身定位,修炼好内功,建立符合时代的制度规范,完善市场配套机构的建立,加强创新,发挥自身长处才是正道。

春节档电影《囧妈》观后感 篇4

近日,电影《囧妈》释出花篮款“元旦快乐”版海报,花团锦簇间,极具俄罗斯风情的套娃错落有致,年画复古风格又侧重中国传统文化,独特又吸睛。对于俄罗斯,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我们都有特殊的感情。

对此,徐峥表示:“因为这个故事讲的是和上一辈人的亲情故事,而俄罗斯正是我能找到的一种跟他们有共鸣的那个东西。”因此,徐峥在电影里融入了民俗风光等丰富俄罗斯经典元素,绚丽囧途即将开启,令人分外期待。

同步释出的徐峥作品混剪视频中,将徐峥以往的经典和感动瞬间串联在一起,细数徐峥经典作品,唤起观众对于徐峥的重新认识。从“囧系列”的公路题材初探,到《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社会题材,再到《我和我的祖国之夺冠》“以小见大”的主旋律电影,徐峥以喜剧的外壳包裹小人物的生活境遇,润物细无声地将希望与爱送入观众内心。

在一部电影里,他可以是导演、演员,又可以是监制,百变的是他的身份,不变的是他对现实的关照。此番选择拍摄《囧妈》,从亲情题材着手,亦是他在新一年一次新的思考与尝试:“在春节这个团圆的日子里,这部电影不仅仅是给我妈妈的一份礼物,也是给天下所有的母亲,是给所有人的礼物。希望看完电影之后,很多母子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一种更好的、流动的关系。”

而对影片之于年轻群体的关照,此前电影《囧妈》公布宣传主题曲将由青年歌手、演员王一博倾情演绎,更是为影片增添了青春视角。此次加盟电影《囧妈》献唱宣传主题曲,他也十分为题材所动容:“很感谢我妈,一直在我追梦的路上给予我支持和鼓励,才有了今天的我,因此更能体会电影所表达的主题。”

他透露,自己也一直没有机会和妈妈出去旅行过,今年过年想带着她一起去看《囧妈》,体验一次俄罗斯“亲子游”。据悉,此次亦是徐峥与王一博的首度合作,山争哥哥搭档优秀青年偶像,两代视角诠释中国式亲情。

电影《囧妈》讲述了徐伊万缠身于家庭危机和商业纠纷中,却阴差阳错与妈妈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的故事。在首度入驻春节档的徐峥试图将观众的视线重新拉回家庭,徐峥表示:“我想过年中国人都是要回家的,我觉得现在年轻人能够真正地跟家里人一起去看的电影其实没有那么多。”

对此,王一博也深有同感:“对于我来说,春节假期最想做的其实还是回家过年。”而《囧妈》正是一部为鲜少有机会陪伴父母的年轻人提供一部电影的相处时间,“大手拉小手”找到共同话题,体验一场浪漫治愈的俄罗斯之旅,让心灵得到团圆的电影。

2020春节档电影《囧妈》观看心得体会四

“囧系列”以及《囧妈》背后伫立的是一支经验丰富、技艺过人、眼光超前且市场口碑甚佳的创作及出品团队,《囧妈》由欢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真乐道文化制作。无论是欢喜传媒还是真乐道文化,他们的履历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为近年在电影市场上升速度最快、作品成绩稳定一流的两家公司,他们为市场贡献了多部大大小小的爆款作品。与此同时,一手打造 “囧系列”的徐峥及其团队此次在《囧妈》项目中依然担任核心角色,我们当然也期待着,最懂这个系列的人,能够带着这个电影系列走出更漂亮的发展路线。

第三,从市场和观众层面而言,《囧妈》的出现必然掀起又一次狂欢。众所周知,喜剧是国内电影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之一,尤其是带有文化特色的喜剧电影更得人心,“囧系列”电影正是立足于本土、经过多年研习发展形成的极具特色的喜剧电影系列。无论市场前进的速度如何,喜剧电影永远是市场刚需,也无论观众成熟度和理性度如何,优质内容永远会被关注和欣赏,因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囧妈》已经具备了天然的市场优势和观众缘,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部好看的喜剧电影,同时我们更期待,它在喜剧之外带给我们的更多惊喜。

春节档电影《姜子牙》观后感 篇5

在《哪吒》后面的彩蛋里爆出了由该团队打造出的另一部动漫电影《姜子牙》将要在大年初一上映,承接着《哪吒》的名声,该动漫电影可谓是备受关注。

1月2日下午17:49电影《姜子牙》官宣发文《哪吒》与《姜子牙》的同框海报图,并且配文:“姜叔接招快,还没我帅。且等今日,小爷永不败。姜叔接好,今晚一同玩啊!”紧接着晚上8点就发布了哪吒与姜子牙的联动海报,并配文:“斩四方妖魔,破命运不公。风火所至,一战开年!每个英雄,都将踏上属于本人的路。”

春节档动画电影《姜子牙》观后感 篇6

从海报上的这句“你一直是我羡慕的英雄,这次换我了!”来看,申公豹不仅不会再结巴,被洗白的可能性还会很大。申公豹在预告片中并没有出场,想必戏份也不会太多,毕竟这次的终极BOSS是九尾狐妖,所以颠覆一下申公豹的人设也无非不可。那么小九和妲己、九尾狐之间又有何联系呢?

预告片中小九被囚禁在妲己的体内,妲己说“杀了我,她也得死”,就已经表明姜子牙此次违背天命就是因为这个小女孩。有网友评论:“看到小九身穿嫁衣就表明姜叔和小九一定有事!”菜鸟是真佩服这样的脑洞,小九的人物海报上说:“此去经年,再无归途!”意为:这一去的很多年,都不可能再回来了!所以嫁衣确实没错,而小九就是真正的苏妲己,不是什么原创人物。

有诗曰:诸侯之女承恩露,玉帛金丝绣华服。娇若九重天仙子,实为殷商亡国狐。《姜子牙》中真正的苏妲己是否因为这首诗而得名小九,菜鸟并不得而知,但想必是要和那个九尾狐妖的妲己作以区分。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九尾狐妖附体妲己时,妲己本人其实已经死了,狐妖控制了妲己的魂魄用了她的皮囊!但在国漫电影《姜子牙》中,或许真正的妲己并没有死,仅是被囚禁在了体内并且保持了出嫁时的模样。如果小九仅是个原创人物,姜子牙这个逆天保护的故事就未免有些太过牵强了!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让菜鸟解释一下,小九和妲己头上的角是怎么回事!拜托,狐狸哪有角啊!最多是耳朵嘛!不过妲己的“耳朵”显然是头饰。其实小九的角色海报中有一个细节,那就是镜子中的人和身穿嫁衣的小九并不一样。难道真正的妲己本人也是狐族吗?这一点对于颠覆题材的作品内容构架是很难推测的,不过倒是有历史神话传说苏氏是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所以才会有《封神演义》中的这般附会。并且通常所谓的颠覆作品,并非一定都是乱改,大多会根据一些不广为人知的历史传说小故事进行加工!所以究竟几何,还得大年初一电影院见分晓。

上一篇:五女峰的作文下一篇:第八节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