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综合体可行性报告

2024-05-31

娱乐综合体可行性报告(精选4篇)

娱乐综合体可行性报告 篇1

关于资江河快艇娱乐项目可行性报告

尊敬的市旅游局:

我叫XX,今年26岁,2000年-2008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XXX 自2008年12月退伍后,我一直在思考家乡与外地城市的经济差距与发展趋势,希望能为家乡做点什么,也希望个人的事业能找到一个良好的起点。

我们冷水江有三大宝点:一是波月洞,二是红日岭,三是美丽的资江。我观察了我们冷水江市的旅游发展现状,查阅了我市有关旅游资料和发展规划:“打造“一桥(资江二桥)、二带(资江江南、江北风光带)”认为资江河畔发展前景可观;每一个城市,都因为有水的存在而灵动。如上海的黄埔江,长沙的湘江,武汉的长江,而我们冷水江,也幸运地拥有这得天独厚的资江穿城而过。

现在的资江,在夕阳下,闪烁着工业城市的特有光芒。河风微微、绿树林立、三三两两的行人、放风筝的人们、闲坐的朋友,时时构成一幅幅惬意慵懒的休闲画面。资江可以说是锑都名副其实的休闲胜地。

根据资江在冷水江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天赋优美的风光,我认为可以在现有娱乐项目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宽丰富,把江面的游玩开发起来。快艇即是一种良好的形式。平常人们欣赏到的只是江边的风景,而坐上快艇,不但可以享受到刺激的快感,还可以去浏览河东山壁的美丽风光。

在很多城市,快艇游玩是水上娱乐项目之一,开展得很普及,使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旅行中体验无比的惊险刺激,它带给游人与风浪搏击、与大自然试比高低的超常感受,真是妙不可言。在三亚人称“飞船”,以“快”著称,坐于艇中,可体验在水中飞驰的快感,陆上景致转逝而过,波涛起伏、惊叫声四起,与四溅的浪花相融。劈波斩浪、挑战自我、笑傲人生,别有一番刺激风味。在大连,快艇游玩更是一大玩点,许多游客不惜花费大笔开销,感受海上飞驰的快感。

具体规划

一、经营方式:个体经营、相关部门指导监督

二、主要设施及投资金额:预计总投资20万元;购快艇两艘(6

—8人座)、救生衣救生圈数套、无线通信工具、监控设备、划定水上航行线路,设立标示物,三、制定安全措施和应急援救方案

四、预设位臵:在资江一桥左右两侧各设立一码头,分别为出入口

处,入口处设立购票点及各种宣传资料、安全防范标示牌、游客乘坐快艇注意事项和咨询点。

五、航行线路及时间:预计游玩时间10-15分钟/次,从入口处出

发左行至二桥转弯再到东面山崖后返回,(全程大约1.5公里)在山崖处停留3—5分钟供游客拍照和观赏。

六、项目产值:日游客量达到100人/天,年收入为50-60万左右。

如此项目开展后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可吸引大批外地游客,给我市旅游事业带来一定的上升和进一步的拓展,同时能够带动消费行业的快速增长。

以上是为初步项目计划,还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主题:关于资江河快艇娱乐项目可行性报告

联系人: XXXX电话:XXXXX

时间:2009年4月13日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报告 篇2

项目名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报告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章

摘要

农业综合开发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支农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对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作用创造了机遇。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但是做好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自身的需要,而且是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的实际行动,对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深化内涵,积极拓展外延,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服从服务好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必要性分析

一、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投入是关键因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地方配套、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按照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创新了农业综合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各级财政资金不断增长,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农业综合开发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基本任务,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综合开发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相结合的综合效益。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采取以项目为载体,以培训农民为基础,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推行良种良法为手段,以提高项目区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推广方式,造就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业综合开发的这些特点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体现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部署和新举措,符合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二、农业综合开发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担负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劳动者技能培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由此决定农业综合开发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增加投入,注入活力。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公共财政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农业支持项目,是当前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投资来源可靠,专项投资量大,投入稳定增长的特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注入了资金投入活力。丽水市从1996年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到2006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不断增加。1996年总投入为206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76万元、省财政资金472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229万元、村群自筹资金690万元;2007年总投入达到1.5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773万元、省财政资金5241万元,市、县(市、区)财政配套资金1426万元,村群、企业自筹资金5700万元,银行贷款840万元;1996-2007年累计总投入8.15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82亿元,省财政资金2.31亿元,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0.77亿元,吸引信贷资金0.61亿元,引导乡镇、村、农民、企业投入资金2.64亿元。

(二)加强建设,改善条件。农业综合开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把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要办而办不了的事;办实办好办出成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农业生产主要制约因素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整治,农村交通更加便捷,农民居住安全性进一步提高,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了物质装备能力。丽水市1996-2007年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5.09亿元,完成治理面积95万亩,建成山塘、水库、堰坝等工程700座,排灌站150座,衬砌渠道1700公里,埋设地下管道170公里,输变电线路配套30公里,桥、涵、渡槽、隧洞等渠系建筑物12000处,防洪堤160公里,机耕路1600公里,购置农机具1700台(套),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新增机耕面积15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00万亩。

(三)调整结构,提升产业。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土地治理项目为主,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化经营项目,把资源开发与产业开发相结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了农业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力推进,丽水市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种植种类多样,种植品种调优,耕作制度变革,产业链条延长,带动能力增强,建立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业基地,培育了一批优质、高效、生态的品牌产品,出现了一批“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四)科技兴农,造就人才。农业综合开发着力创新科技推广费使用机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多种方法培训农民,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丽水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扩大良种种植面积62万亩,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农民14.6万人次,通过扶持农技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为项目区农民群众及时提供技术服务。

第三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有误区。由于农民长期受“小农”意识影响,存在着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主体作用没有显现。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农民虽然普遍持积极欢迎的态度,但在“谁主体、谁投入、谁建设”上,对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理解不透,重要性认识不够,特别是在资金安排上有过度依赖于财政部门的倾向;绝大多数农民还存在“不掏钱,怎么建都行;掏钱,什么事都不行”的严重思想误区,因此靠农民投工投劳,其政策推行难度较大,导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整体推进有困难。

2、整合资金上有难度。首先,从中央政府层面来看,目前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包括: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防汛抗旱办等10个部门,而如果加上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安排涉农专项投资的部门,则有十六七个部门之多。中央政府支农投资多头分配管理格局也相应影响和规定着地方各级政府支农投资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方式,目标多元化、管理多部门,结果造成管理层次和环节多,部门间责任不清、时有扯皮现象,其结果是大事难办成,小事重复做,投资效益低下。其次是整合资金的手段弱化,许多部门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计划做得很好,可实际资金到位相差较大,没有相应的制约手段。其三项目资金匹配难。很多部门的项目都需要地方政府按比例匹配资金,而地方政府绝大多数都是“吃饭财政”,很难保证匹配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由于缺乏主导力量和有效的制约机制,加大了整合资金的难度。

3、项目建设上有差距。一是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规模偏小,标准低,要求治理的面积大,农村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多,因而很难做到项目出“精品”,更不能充分满足项目区农民的迫切需要。二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使用范围过于狭窄,局限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在整治村容村貌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三是由于试点的时间周期长,项目区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项目区农民参与管护意识差,许多建成后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时有被损坏的现象,还有极少数项目区的农发标志牌被别的标志牌“偷梁换柱”,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形象。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土改造亩平投资为750元左右,实际需要1000元以上,现有资金投入常常捉襟见肘,导致计划面积难完成,单位项目工程投资低,工程质量难保证。

4、土地调整上有压力。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对于解放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农民惜土如金,确实是占了谁家的地谁都心疼、谁都不乐意。而要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就势必要解决好排涝、灌溉和出行问题,解决大中小沟的疏浚和农路的修建问题,必然要涉及耕地的占用和调整,因此造成调解困难,工作难度大,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还需乡村干部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处理好项目建设中农民的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建设大局和个人得失的关系。

5、农民增收上缺乏长效机制。农业综合开发虽然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在短期内,减低了农民的耕作成本,提高了单产,但从长远来看,由于缺乏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支撑,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项目区产业规模没有形成,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特别是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比重小,整体竞争力和外向型发展能力还不强,产业链条短,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

第四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制约因素分析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生产、生活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抗灾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群众收入快速增长。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农业综合开发还有不足之处,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调配不合理。响水县地处废黄河下游,遇涝时成为上游淮河流域的洪水走廊,加之废黄河行洪能力减弱,一旦高水压境,往往通过内河来排入灌河,削减洪峰,大大增加了县内部排涝压力。遇到干旱时,通过杨庄闸关闭废黄河的来水,仅靠大套翻水站调度里下河地区水源,远远不能解决灌溉问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2、产业化调整的步子不快。响水县的高效农业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的小农意识很浓,习惯于搞自由种植,缺乏整体协调意识,虽然引进了一些高效农业项目,大多为零散种植。不能集中连片,形成大的规模,国家对农民实施耕种补贴政策后,一些外出打工户,不愿意搞土地流转,政府又无法直接干预。

3、科学种田的水平不高。目前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式。满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严重的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业龙头企业不够壮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吸引农村文化劳力,促进高效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但是并没有得到农村基层领导的足够重视,扶持力度不够,部门之间对扶持农村企业缺乏协调。

5、工程上重建轻管。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造成国家资源流失。在管理上仅仅流于形式,搞个移交就处了事,没有跟踪督查,落实管理责任。

第五章 农业发展方向分析

一、农业发展前景之立体高效型农业

农业专家认为,在中国要想满足众多人口对粮食食品的需求,就必须发展立体高效型农业。它利用时间差、空间差立体种养,组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从平面、时间、多层次利用单位资源,生产出高产优质农产品。如稻/萍/鱼共生,稻/菇/鱼立体种养,玉米(甘蔗)/食用菌栽培,藻(海带)/扇贝、海参共养,葡萄/高秆作物/中药材立体种植,多种作物间混套作等形式,可一地多收,高产高效。天津市南郊的稻/菇/鱼立体种养的结果是,每亩收稻谷485.9公斤,鲜菇1161.1公斤,鱼61.2公斤,亩纯收入1648.32元,其经济效益可见一斑。

二、农业发展前景之超级型农业

超级型农业是利用高新技术、生物工程、培育杂交种,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以这样的手段培育出的农产品如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蛋白小麦、高碘蛋等,都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亩产达800-10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产量高、米质好、抗寒、抗病、抗倒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骄傲。

利用高新技术把大型动物的生长基因,引入体形较小的动物体内,从而培育出个体粗壮的大型动物。比如,日本培育出一种马铃薯番茄新品种,株高10米,结果1.2万个,足有1000多公斤。通过倍性育种,获得株高、茎粗、叶大的高产蔬菜或奇特的观赏植物,也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了。培育精、优、小巧的微型动植物品种。如墨西哥的微型牛,身高60-100厘米,饲养6个月体重150-200公斤即可宰杀。这种牛生长快,皮薄肉嫩,产奶量大,适应性强。还有中国的小型猪,体重不超过35公斤,中国的矮马、矮鸡和英国的贵妇鸡等。美国培育出柑桔一般大小的微型瓜,产量亦高,吃时一口一个,十分可口。

三、农业发展前景之快速型农业

利用组培进行脱毒苗工厂化生产草莓,5株原苗,8个月即可生产出30万株“组培脱毒原种苗”。多种饲料添加剂、促长剂、埋植技术的应用,可使畜禽的育成速度加快,时间缩短。如用配合饲料养鸡,50天体重可达2公斤。英国科学家正在研究食草猪。他们将牛、羊等草食家畜体内的一种酶基因,植入猪的受精卵,再把受精卵移植回猪的子宫里,产下的猪像牛羊一样以草为食,从而达到减少粮食消耗的目的。

四、农业发展前景之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

美国经济学家一再声言,美国的农业增产,不是靠资源,而是靠技术。像日本、荷兰、以色列、法国、德国、中国等人多地少或人均资源稀缺的国家,设施型、无土型农业则可能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多熟种植、一年数收受气候、季节、无霜期长短等因素限制,要变季节生产为终年生产,变平面生产为立体生产,最好的形式就是露地农业转向设施工厂化农业,有土栽培转向无土栽培。从而,使露地单季单层生产变成工厂式多季多层生产,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五、农业发展前景之工艺型农业

在桃、苹果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择时遮光或采用其它技术处理成“寿”桃、“福”果之类的“化妆”水果的出现,已经为一部分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如今,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育种方法,又生产出了果汁不多、落地可以弹跳的番茄、方形西瓜、状如飞碟般的南瓜、球状胡萝卜、鹌鹑鸡等稀罕的品种,不仅为人们的饮食增添了新鲜感,也更具有了观赏价值。

六、农业发展前景之保健型农业

现代人的健康意识与日俱增,无公害、保健型、营养型、食疗型食品,成为市场新宠。比如,科学家们正在培育的农产品有美味可口,又有疗效的抗癌粮、防病瓜、长寿果、健脑鸡、保肝蛋、脱脂鱼等也颇受市场欢迎。

七、农业发展前景之观光型农业

农业观光旅游,创收创汇,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将生产与游玩相结合,农业区内进行工艺美化,作物整齐一致,道路纵横交叉,花卉、瓜果相互点缀,山青水绿,河湖则可划船观赏莲、鱼等,这一模式在我国各地都有盛行。第六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建议

(一)突出解决思想观念不适应的问题,努力在改造主观世界方面取得新成效。思想观念不适应的主要表现,一是对科学发展观把握不准、理解不深。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和根本要求理解不全面、把握不准确、领会不到位,以致于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行动上不自觉、不坚决、不得力。二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有的干部认为城步的农业综合开发在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能力实际发展上有过经验,受过表彰,因此在思想上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在发展和创新上步子不大;有的同志满足于修田整地、挖渠栽树,满足于一般性工作,而在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搞好农业开发上,没有新点子、缺少新动作。三是缺乏发展创新精神,患得患失。有的认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农综办难有作为;有的认为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是普遍现象,(投入较少、农业脆弱、“带病”运行)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彻底解决的,不如等一等、看一看、争一争。这些思想观念是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对我们的工作是极其有害的,在这次科教活动中必须加以克服,认真解决。

(二)突出解决发展方式不科学的问题,努力在项目建设的标准和质量上取得新成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始终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方式科学不科学,是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从近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践看,我们致力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开展支农资金整合,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但是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发展方式还不够科学,具体为:在农业综合开发上有很高要求,但在项目建设层面上措施、管理、重点等受条件限制有时乏力,使之效应性不明显,在产业化经营上,只注重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忽略了优化农业产业和发展订单农业,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项目区谈“产”色变,在先进科技的推广运用上,注重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农民培训,但忽视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效果一般化;在土地治理上,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开发农业、节约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产业化项目的发展上,偏重于项目的争取,忽视对项目的服务,忽视与土地治理项目的结合,忽视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忽视科技培训这都需要我们通过这次科教活动,就其传统农业向科学发展转变。

(三)突出解决典型示范作用不强的问题,努力在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上取得新成效。依靠农业项目区典型示范,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一片,见效一片整体工作,是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个主要手段。对此,要通过项目区召开工作会、现场会、研讨会等形式,强调发展典型、建立典型,做好项目、宣传、综合、科技、产业、协会等典型文章,通过典型发展示范,大力实施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整体上档次、上水平。为此,项目工程质量建设标准以金紫、沙井、凤凰、花桥等项目区为典型,打造精品工程,建设一流项目;主导产业发展以优质稻、菜业、奶业、竹业等为主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快新农村建设。但城步贫困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上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一是典型示范偏少。二是典型标准偏低。三是典型缺乏带动型。四是典型缺乏凸现性。五是典型缺乏稳定性。今后一定要依靠典型示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三农”工作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四)突出解决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努力在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上取得新成效。实践证明,用科学制度管人、管事,是保证把农业办好、办实最好的办法。在制度的制定、完善、落实、发展上体现科学性,特别是资金报账制、项目与资金公示制、项目评审制、多元化监督机制、项目资金检查审计制、综合工作、科教学习等都要构建学习经常化、工作责任落实、监督检查、制度完善创新等长效机制,必将谱写农业综合开发科学发展。但也存在不容忽视主要的问题,比如,理论宣传、投入不足,机制创新、精细管理,队伍建设,一体化推进,“一事一议”、工程管护办法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落实,今后仍突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土地治理,投入政策制度,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统筹兼顾地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五)突出解决工作作风不扎实的问题,努力在队伍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应该说,这几年城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省、市、县高度评价和认可,关健一点抓住办公室工作、项目建设、宣传调研、资金管理、产业开发、土地治理等实效工作,这说明我们这支农综队伍的工作是勤奋敬业、求真务实的。但是用科学的标准来审视我们的队伍,一些干部队伍工作作风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干事创业精神不强,依赖思想难以克服,学习环境不浓,进取争创欠佳,这点应引起足够重视,有时责任意识不强,精神不振,心态浮躁,办事不务实,工作不扎实;有的作风不实,习惯于听汇报、发号施令指挥,不愿意到基层和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去发现和解决农业综合开发中的难题;有的纪律不严,存在迟到、早退、上班时间看电脑、说闲话的现象;这些作风问题的存在,对我们的工作是极其有害的,势必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势必影响到我们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风问题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问题,工作态度问题是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我们必须以这次科教活动为契机,把作风建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强化党性修养、学习教育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第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第一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三费变化情况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一、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二、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四、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六、行业财务状况总体评价

第三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财务状况总体评价 第四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总体赢利能力预测

第八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场址选择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所在位置现状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地点与地理位置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土地权所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3.土地利用现状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建设条件 1.地形、地貌、地震情况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3.气候条件

4.城镇规划及社会环境条件 5.交通运输条件

6.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水、电、气、生活福利)7.防洪、防潮、排涝设施条件 8.环境保护条件 9.法律支持条件

10.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条件 11.施工条件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条件比选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建设条件比选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建设投资比选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运营费用比选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推荐场址方案 5.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地理位置图 第九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节水措施

一、节水措施

二、水耗指标分析

第十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一、场址环境条件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四、环境保护投资

五、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1.有毒有害物品的危害 2.危险性作业的危害

二、安全措施方案

1.采用安全生产和无危害的工艺和设备 2.对危害部位和危险作业的保护措施 3.危险场所的防护措施 4.职业病防护和卫生保健措施

三、消防设施 1.火灾隐患分析 2.防火等级 3.消防设施

第十二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机构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机构组织方案和体系图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机构适应性分析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1.生产作业班次

2.劳动定员数量及技能素质要求 3.职工工资福利 4.劳动生产率水平分析 5.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6.员工培训计划

第十三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风险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第二节 政策风险 第三节 技术风险 第四节 供求风险 第五节 原材料风险 第六节 区域风险 第七节 产品结构风险 第八节 相关行业风险

第九节 企业生产规模及所有制风险 第十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发展风险预测 第十四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估算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筑工程费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安装工程费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5.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本预备费 6.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涨价预备费 7.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期利息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流动资金估算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估算表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汇总表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年投资计划表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第十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融资方案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本金筹措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债务资金筹措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融资方案分析 第十六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1.财务价格 2.计算期与生产负荷 3.财务基准收益率设定 4.其他计算参数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报表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借款偿还计划表

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

(2)资本金收益率

(3)投资各方收益率

(4)财务净现值

(5)投资回收期

(6)投资利润率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偿债能力分析(借款偿还期或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

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敏感性分析(编制敏感性分析表,绘制敏感性分析图)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盈亏平衡分析(绘制盈亏平衡分析图)

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投资建议

娱乐综合体可行性报告 篇3

一、项目概况 l、项目名称:孟连县储云金柜综合物流园区项目

2、项目承办单位:孟连县储云金柜有限责任公司

3、建设规模:12000万元

4、项目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公司自筹10800元,申请国家补助1200万元,5、项目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预计运营后,年均实现营业收入1100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7050万元,总投资收益率10.31%,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9.52%。

二、项目承办单位概况法人代表简介 公司法定代表人刘凯,公司主营仓储物流业务,有多年的行业从业经验,对 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具有独特的分析和见解,具备高水平的预测和决策能力。第二节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提出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资料的获胜与产品营销围日趋扩大,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正在并将继续 2 发生深刻变革。现代物流行业被普遍认为是“第三利润源”,它能够很好的降低物质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在世界范围广泛兴起。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现代物流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高效率,提供增值性优化服务方案。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网络,重新设计和构思电子商务的流通渠道,以此来提高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现代物流贯穿经济活动的始终,对改善一个企业的物流流通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拉动企业走向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公司股东之一于2003年成立了“孟连志方报关物流有限公司”,拥有代理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理和国际货轮经营权,6年来,已经积累了很多常年合作的国内外客户,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年运输量达36000吨、园区建成后,形成了强强联手之势,业务量将进一步扩大。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lO年目标》中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加速物流发展,加强物流理论和技术研究,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尽快改善物流落后状态。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应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同时,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云发„2014‟20号)文 3 件,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与多式联运、物流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推进物流基地和现代物流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孟连县政府在省政府关于培育壮大物流产业大方向的引导下,也确定了以突出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现代批发市场和电子商务为重点,构建新的现代流通业框架体系。孟连县政府也从市场准入、税收、基础设施建设、用电、产权改造和企业减负方面给予了巨大的政策支持。

1、有利于孟连县积极保持迅猛增长。

2、有利于加速孟连县与其他县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速度,构筑“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3、有利于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形成。

4、有利于孟连县建立良好的生态化境。

5、有利于孟连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第三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范围和原则

一、编制依据

1、国家产业政策纲要。

2、省、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3、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规划、标准。

4、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5、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二、编制原则

1、严格遵循现行消防、安全、环保、卫生、劳动保护等有关规定、规范。4

2、选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

3、保证安金施工,保障施工人员身体健康,重视劳动保护。

4、尽可能利用现有公共设施,注意节能。

5、尽可能节省投资、节约成本。

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范围

1、通过调查研究,对项目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进行预测、2、对项目的建设条件、厂址选择进行分析。

3、对项目的建设、施工提出初步意见、4、对本项目的环境保护、职业安全、消防及节能进行综合评价、5、对本工程进行成本估算,确定成本、6、项目的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四、简要研究结论 物流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转发的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通知》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对于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臵,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物流的规模是与其地区竞争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开展共同配送降低物流成本成正比的,所以把现代物流产业做大做强,对促进孟连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孟连县储云金柜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建成后,可以完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提高地区商品综合竞争力,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工程所在地孟连县娜允镇芒弄村交通方便,园区距澜阿二级路仅200米,自然条件好,容易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经济指标显示,该项目具有高出行业基准收益率的内部报酬率。项目运营后,可吸纳安臵800人就业。本项目的兴建对优化孟连县物流资源整合配臵,实现交通运输和商贸流通现代化,促进全县经济建设和物流业发展具有历史性的促进作用。本项目的实施,可提高县域物流的整体水平,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综合评价,该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工程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二章 市扬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市场需求分析 孟连县位于普洱市西南部,东与澜沧东回、糯福乡接壤,东北与澜沧县拉巴乡相连,西北部与西盟县翁嘎乡毗邻,西部和南部与缅甸(佤帮)毗邻,全县国境线长133.4公里,有勐阿、芒信、腊福、公信、富岩、班顺6条通道(口岸)与缅甸(佤帮)相连,是我国与缅甸、泰国以及东南亚各国商贸往来的重要通路。芒信(200#界桩)通道可通往泰国,勐啊可通缅甸腊戎至南亚,从省会昆明至县城公路里程800km,县城至普洱市场公路里程230km。勐阿口岸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帮)的邦康市山水相连、隔江相望,相距仅一座桥,是孟连县六条通道(口岸)中最具规模的一条通道,其出入境人员、进出口货运量、进出口总值占95%以上,是我国连接缅甸新首都内比都、老首都仰光最近的陆路通道之一。6 矿产、木材、替代种植项下产品、石油、日用品、建材等是一个系统物流,它存在于矿产、木材、替代种植项下产品的开发、准备、生产过程和销售活动的全过程中,是矿产、木材、替代种植项下产品产品以及组织销售等一系列物料实体的运送搬运等动态流转过程,是一个由矿产、木材、替代种植项下产品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构成的物流系统。针对目前我县矿产、木材、替代种植项下产品、石油、日用品、建材等物流的现状及将来的发展需求,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以期能解决我县物流发展中的诸多不足之处: 第二节 建设规模和物流方案

一、建设规模 根据市场预测和建设条件确定,物流中心的年运输40万吨。

二、物流方案 本项目建成后主要以矿、木材、替代种植项下产品、县内(境外)日用品、石油等物流为主,附带解决当地的一些其他农副产品的运输。第三章 建设条件和项目地点选择 第一节 建设条件

一、区位条件 本项目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孟连县地处云南省西南边境,地处普洱市西南部。项目计划总投资12000万元,计划2014年11月动工建设,建设期限3年。随着境外铅锌矿的建成投产,孟连这个在祖国边疆的贫困县,将在 7 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实现较大的跃进。

二、土地条件 物流园区是物流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较大规模和综合物流功能的物流集中用地。它是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在空间上的聚集体,所吸引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的数量和规模将直接关系到物流园区的用地规模。顺通物流项目规划场区占地80亩(约5.2万平方米),在土地方面已经具备建设物流项目的要求。项目区内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水、电、汽供应有保障,发展环境优越,交通发达便利。

三、周围的交通运输条件

1、口岸条件 云南省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上战略通道,被赋予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历史使命。在《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中,孟连(勐阿)边境经济合作区与我省其他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3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共同组成了重要桥头堡建设沿边开放经济带的主体构架,中共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再次吹响了我省对外开放的号角,孟连正面临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孟连(勐阿)边境经济合作区,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沿边开放开发的重要支撑点,是普洱市承接产业转移、提升绿色经济的黄金前沿,是孟连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机遇,是建设中缅和谐边疆的重大措施。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明确孟连(勐阿)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8

2、公路条件 拟建的孟连县 综合物流园区项目位于孟连县娜允镇芒弄村,离县城3公里,距澜阿二级路200米,距普洱市220公里,距澜沧县52公里、西盟县51公里,距勐阿口岸51公里,距芒信通道21公里。

3、航空条件 孟连县距东岗机场21公里,30分钟车程,在航空方面也有较好的优势。

4、发达的通信网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互联网带宽得到进一步扩展,总体实现了村村通光缆、村村通宽带。同时进一步调整、优化和扩展了固定电话及光缆的传输网络,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通信保障可靠度显著提升。第二节 项目地址

一、地址选择 项目建设地点孟连县娜允镇芒弄村,距离口岸较近,更利于节约运输及堆存成本,地理位臵十分优越。

二、厂址评述 本项目选址为孟连县娜允镇芒弄村勐梭组,与一国两县相邻,可以利用内部公路专线进行点到点运输。这些都为物流项目提供了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为物流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第四章 建设方案 第一节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定位

一、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9(一)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l、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石化业,商贸流通业、农业等行业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加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节点等基础设施建设。

2、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对运输、仓储、货代等传统行业进行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成有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

3、以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对企业内部物流流程进行再造,建立物流管理一体化、物流服务社会化的企业物流管理机制。

4、以经济辐射面和区位为依据,加快物流园区现代物流设施和经营网络建设,提高当地经济集聚度、辐射力和竞争力。

5、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积极推进和发展绿色物流,节省能源和包装材料,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努力构筑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把现代物流业培植成为我省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二)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重组,优化资源配臵。

2、企业主体原则。企业是物流业务经营主体、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经营要落实到企业,政府重在引导、推动、扶持。3.与经济协调发展原则。物流业的发展要服从于、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建设制造业强省服务,为外贸货物大进大出服务,为商贸流通服务。10 推进物流业发展,要把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相结合,物流与商流相结合。

4、物流国际化原则。加快与国际的物流大公司、大集团的合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建国际化经营的路子,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

5、信息化带动原则。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主要区别。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并逐步相互连接,做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

6、标准化原则。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提高物流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水平,实现物流业的健康发展。第二节 发展思路及定位 “总体规划、分阶段分目标实现”。在发展物流业的同时,以促进第三产业为契机;根据产品和市场的特点,整体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在满足自身经营的基础上,以企业发展为主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发挥规模和集成优势,强化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功能,创新物流机制,立足企业自身,逐步拓展业务市场,扩大物流的辐射范围,努力将顺通物流打造为普洱市的物流中心组成部分。第三节 项目组成和工作制度(一)项目功能 现代物流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的先进组织方式。因此本项目的功能是集交易、现代仓储、装卸搬运、转运、配送、运输、信息、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 11 体,主要以经营铅锌矿、木材、替代种植项下产品、石油、日用品、建材、粮食、农机具、化肥、农资及农副产品、集装箱货物等物流,以公路为依托,以促进区域物流为重,覆盖整个边三县(孟连、澜沧、西盟)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物流中心。(二)建设内容 本项目预计到2016年最终建成年吞吐量40万吨。据此,该项目建设内容应有公路线、库房、货场、及装卸、搬运设备等物流设施;办公和信息平台等办公经营设施;总建筑面积84000㎡。其中,新建停车场7000㎡,仓储管理楼5000㎡,冷库及配套设施10000㎡,仓库15000㎡,货物配送楼5000㎡,综合贸易楼5000㎡,酒店12000㎡,职工宿舍1000㎡,会展中心楼1000㎡,物流信息楼5000㎡,金融服务楼5000㎡,停车场7000㎡,餐饮服务楼1000㎡,百货超市1000㎡,绿化1000㎡。成为运输、餐饮、住宿、贮存、车辆维修等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第三节 建设方案(一)总体方案 项目共分停车场区、公路专用线区、办公行政区、智能车辆监控区、计量及收费区、车辆服务及维修区、餐饮服务区、绿化区、商务区等。

1、汽车装卸区

2、配套设施 锅炉供热系统;制冷站;变配电所;消防系统;污水处理;产品化验分析;尾气治理系统;中心控制室;经营管理中心。12

3、业务交易区 该区域设臵交易大厅等设施。

4、行政服务区 该区域设臵园区管理、物业管理、公寓、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二)总平面布臵

1、节约用地,不占农田。

2、按功能分区,结合地形地质,因地制宜,合理布臵车间及设施。总平面图设计在满足经营要求和使用功能条件下,并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因地制宣布臵各功能区的建筑物、构筑物,总平面布臵紧凑、安全、卫生、美观;避免大填大控,防止滑波与塌方,减少土石方量和节约用地,降低工程造价。第五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评价依据和标准

一、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53号、《机械工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BJ16-2000、环境保护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等国家法律文本。

二、设计原则

1、执行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

2、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设计中积极采用节能型、13 低噪音的先进高效设备及自带吸尘装备的设备。

3、环保工程设计力求体现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切实可行。处理后的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排放标准。

4、积极采用综合利用与回收技术,在污染治理及综合回收过程中,尽量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否则必须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三、污染源及污染物

(一)建设期 建设期产生的污染物主要为扬尘、噪声、建筑垃圾及少量的生活污水。

1、扬尘 主要来自前期施工各运输产生的扬尘。本项目在施工时,施工场地、施工道路定时洒水。施工中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扬尘的产生。

2、噪声 主要是施工过程中使用的高噪声设备,如推土机,运输车辆等间生噪声,在建设期内要严格控制施工机械的噪声。

3、建筑垃圾 主要是施工时产生的土建垃圾。及时清运,合理利用,可以用作铺路。

4、生活污水 施工中产生的生活污水量极少,大多随地泼洒,自然蒸发,不做考虑。

(二)运营期 分析各工艺生产过程,污染源产生点位和所排污染物分述如下:

1、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14 本项目产生的废气废气主要来自无组织排气,无组织排放气来货物等在装车、卸车过程中的挥发损失和储存过排放的烟尘、SO2、NOx等;搅拌、辊压、粉砰、振实、包装产生的少许粉尘;餐饮油烟废气等。

2、废水污染源及污染物 水主要为机泵维修时的清洗水及地面清洗水、卸车油污等,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烃类。

3、噪声污染源及污染物 噪声源主要来自机泵、鼓风机、汽车槽车、火车汽车,其声压级约80—130dBA。

4、固体废弃物 本项目运营期间产生的一般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包装废脚料等。通过分类处臵措施,使废物去向明确,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周边环境影响小而且经济、合理。

五、环境保护

(一)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 该项目建设期间,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土石方开挖、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等过程所产生的扬尘和噪声的污染,其次还有少量废水和固体废弃物。

1、扬尘 施工期使用大量施工机械,如挖掘机和运输车辆等,以及使用石灰、水泥等建筑材料,这些生产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扬尘污染,影响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为防止和减轻施工造成的扬尘污染,项目建设单位应要求建筑施工单 15 位采取适当措施,如运输易产生扬尘的粉状物料时,加盖蓬布;容易产生扬尘的施工地段定时撒水以减少扬尘的产生;散水泥和易飞扬的粉状材料尽量安排库内存放,露天存放时要严密毡盖等。经类比调查,此情况,下风向20m处的扬尘浓度小于0.7mg/m3,场界处可达标准(1.00 mg/m³)要求。

2、噪声 土石方开挖、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等过程,特别是大型机械和一些特殊操作环节会产生较强的噪声,对周边声环境造成影响。为防止施工噪声污染,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噪声机械采取降噪措施,如安装消声器、减震垫等,从源头减少噪声污染;产生较大噪声的工序尽量不要在夜晚施工;选用低噪音设备等。经同类工程类比调查,土石方开挖、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等过程噪声源强约为70~90dB(A),距声源约50m以外范围基本可以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1990)标准要求。

3、废水 施工期间所产生的污水由两部分组成,即一般性的生活污水和施工过程中的生产污水。生活污水主要部分来自工人食堂餐饮废水、冲厕水及洗漱用水;施工期间的生产用水主要为混凝土搅拌机用水及路面,土方喷洒水。施工期虽然是临时性的,但一定要杜绝在此期间各种污水的无组织排放,特别是不允许施工污水和生活污水以渗透、渗井或漫流等形式排放,否则,将对该地区的地下水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建议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通过临时管道排向项目所在的市政污水管网;进行搅拌作业时,必须在搅拌机前台及运输车清洗处设臵沉淀池,废水经沉淀后方可 16 排放或回收用于洒水降尘。

4、固废 施工过程,土石方开挖会产生一定量的渣土,房屋建设会产生部分碎砖等建筑垃圾。这部分固体废物应运往指定地点进行处理。建筑施工过程人员较多,也会产生一定量生活垃圾。这部分垃圾应设生活垃圾箱,定期清理,不随便弃臵,对环境影响较小。施工期的影响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产生的,随着工程的竣工,这些污染将随之消失。

(二)项目运营中的环境保护

1、废气治理方案(1)食堂油烟净化后排放,净化效率与油烟浓度满足(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要承。(2)搅拌、辊压、粉砰、振实、包装产生少许粉尘经车间换气无组织排放,颗粒物浓度周界外浓度最高点满足(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监控限值。

2、废水治理方案 污水采用清污分馏的原则进行分别处理。储货区内的雨水口设有阀门,对可能有污染的先期雨水排入污水处理系统,正常雨水则排入雨水系统。装车区均设有雨棚,对含有污染物的冲洗用水均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初级处理后排入生活污水系统。

3、噪声防治措施 17 园区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种机泵设备,设计将选用低噪声机泵、低转速的罗茨鼓风机、火车汽车,以减少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必要时将采取佩戴护耳用品如防噪声耳塞或耳罩等防护措施,减轻噪音对员工的危害。库内严禁汽车鸣笛,汽车限速行驶,减少噪声的污染。

4、固废防治措施 工程弃土、弃渣运至经环境主管部门批准的渣场;工程废料送至相应的废物回收部门。

六、环保评价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总体设计合理,环保措施得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对各种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和治理,本项目完成后各种污染物的排放能够满足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标准的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第六章 节能 第一节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

一、项目使用能源品种的选用原则 项目能源选择符合国家、地区及行业颁布的能源政策、法规、通则、规范及标准。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一次能源和低品位能源,少用二次能源和优质能源。能源选择既要因地制宜,同时还要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一)根据项目所在地市政能源供应情况,选取:

1、生产采用电力作为能源供应; 18

2、生活热水采用太阳能和电力作为能源供应;

3、照明、办公设备等均采用电力作为能源供应,同属环保、高效能源。

(二)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 当地能源供应较为充足,本项目所需水、电资源供应状况分析如下: 水源供应:水源由自来附近的回旺水库。电力供应:电力来自本县电网,电力供应保障。

(三)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 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 第二节 节能原则

一、根据国家有关能源政策和法规,因地制宜选择能源种类、品种与质量。

二、充分挖掘潜力,结合基地建设具体情况,尽可能做到能源综合利用。本项目能源消耗主要为电力、水和煤,本项目用电部分主要有生产设备用电、辅助生产设备用电、办公生活设备用电及照明用电;用水主要是生产、绿化及生活用水;煤主要是生活用。第三节 节能措施

一、工艺过程节能

1、合理布臵车间设备、理顺工艺流程、区划生产区域,使之物流便捷,有效降低生产中不必要的能耗和费用。

2、采用先进工艺及设备,设备均选用国家推荐的高效、节能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减少设备数量、缩短加工周期,节约能源。该项目引进了先 19 进节能的生产设备,比常规设备,节能20%-30%,节省劳动力10%,提高效率20%以上。

3、对采暖管网采用岩棉管壳保温,保护层为油毡玻璃布,以减少热能损耗。

4、加强能源计量管理,采用三级计算,严格杜绝跑、冒、滴、漏,加强用能计量,加强节能管理。

5、对输配电线路、供水、供气、供热管道,要定期检测其损耗,根据运行状况,及时检修。

6、要严格贯彻操作规程,不断改进操作方法,加强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使耗能设备正常运行。

7、应根据市场推出的节能新设备,加速更新时间长、节能效果差的设备,从而在工艺过程中提高能源利用率,获得较好节能效益。

8、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生产协作,不搞大而全,强化社会分工,如:运输车辆采用社会运输队。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有效提高社会能耗利用水平。

二、建筑结构专业节能

1、建筑节能标准要求 国家要求“十二五”期间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的外墙和屋面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建筑节能措施 建筑强化自然通风,强化自然采光设计,屋顶设有条形采光带,维护墙 20 体上采用高、低双层采光窗,节约电能。建、构筑物等所用的建筑材料均采用相应的节能材科,以取得节能效果。在灯具选择中,采用节能型光源,照明要充分利用自然光并选用高效节能照明光源,节约电能。科研楼室内照明选用紧凑型荧光灯,走廊及楼梯间照明采用定时供电、声控、光控、红外等智能化的自动控制系统,以达到节约照明用电和延长照明产品寿命的目的。园区照明尽量选用太阳能LED光源。

三、给排水专业节能 根据现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选取给水用水定额。

四、节能管理

1、加强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按期对各类设备、管线进行检修,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制定节能目标和节能奖惩措施,并严格落实执行。

3、定期对职工进行节能培训;加强节能意识,提高职工责任。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能源,节能降耗。第十章 效益分析 工程运营后,可吸纳安臵 人就业。本项目的兴建对优化孟连县天 综合物流园区资源整合配臵,实现交通运输和商贸流通现代化,促进全县经济建设和物流业发展具有历史性的促进作用,工程建成后,可有效辐射周边市场占有率。本工程的实施,可带动县域加工物流的整体水平,对县内企业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21 第十一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表明,该项目不仅具有很好的盈利能力,而且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保障农村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可行性研究分析,本项目采取的方案可行,本项目符合当地实际和当前产业发展的趋势,项目所在区位交通方便,生态环境优良,建设条件和生产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外部协作条件,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主要原料的质量及数量有保证,产品有稳定销路,项目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合理,工艺技术设备选型先进,环保、消防及劳动安全措施适当,节能效果明显。项目所在地点、交通、市政及配套设施完善,自然条件较好,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条件。通过各项经济指标分析可知,本工程收益率高于社会折现率。经济效益优异。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可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方案合理,选址适宜,项目的建设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加企业和农民的效益,同时项目建设能够直接提供就业岗位 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约 个,为下岗人员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逐步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企业带动,定将产生良好的产业化辐射效应,并可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并可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加快了孟连县产业结构的调整步 22 伐。经测算,项目投资方案合理,经济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项目实施后,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可行。因此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第二节 建议

1、本项目可研报告批准后,应尽快落实有关建设条件,拿出具体的设计方案,以便尽快开工建设。

2、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以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为标准,准备国际化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以鲜明的企业形象强势切入物流市场,盛为行业领导者,才能最大限度的确立市场地位和品牌优势,吸引中小业户追随。

3、确保启动资金尽快到位。

4、工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工期、质量、成本、原材料供应等都会影响到工程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工程实施进程中,要加强施工管理,实行工程监理制。还应推行竞投招标、工料包干等一系列措施,落实资金供应计划,以确保工程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5、企业应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定期派的员工出去培训,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娱乐综合体可行性报告 篇4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境内以秦巴、武当山脉为屏障,形成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的气候特点。全县现有耕地面积52.6万亩,其中旱地面积43.0万亩,旱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1.7%。受复杂地形气候影响,我县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区虽然土壤条件好,排灌设施比较配套,属全县主要产粮区,但受自然降雨少的影响,农作物产量变幅大。南部和西西部地区,属高寒山区,雨水较多,但因耕地坡度大,耕层浅,土壤含蓄水量小,时常发生季节性缺水。北部山区降水量小,农作物“靠天收”。“九五”以来,我县针对不同地带的气候和耕地特点,采取工程、生物、化学、农艺等措施,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我县旱作面积大、分布广、基础条件差,干旱缺水仍是制约我县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拟进一步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二、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本项目建设分五个主要内容。一是2万亩旱作节水农业高效示范园;二是15万亩全覆盖保墒栽培示范区;三是2万亩节水灌溉(水窑)示范区;四是抗旱节水农业试验站建设;五是1万亩抗旱节水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三、项目实施年限

该项目2001—2006年实施,共6年。

四、项目投资预算及筹措方式

竹山县旱作节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规模为20万亩,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2001年—2003年每年投资350万元,2004—2006年每年投资300万元。计划县级财政配套1000万元,特请示国家投资1000万元。

五、效益分析

完成项目投资且达到投资目标后,18万亩粮食作物平均亩增产50公斤,年增收900万元;2万亩高效特增基地平均亩增收200元,年增收400万元。共计年增收1300万元,同时,通过项目建设,可有效提高项目区的水资源利用率,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项目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六、项目进展情况

目前,该项目已编制了项目建议书,上报省计委、省水利厅。

竹山县“十万亩生态有机茶”建设

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属华中和西北、西南经济结合部,同时也是华中区“两河两库”(即:长江、汉江、黄龙水库、丹江水库)实施综合生态治理工程的关键地带,国家退耕还林示点县之一,全县总人口45万人、国土面积35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1万亩,林地面积139.5万亩。境内高山二高山地域面积辽阔,土壤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植被资源很好,由纵横交割形成垂直分布小气候资源丰富。同时,竹山县种茶的历史悠久,所生产的圣水牌绿茶荣获国家金奖、省十大名茶殊荣,为开发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拟建设十万亩生态有机茶项目。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项目建设总规模10万亩,其中转化现有常规茶园4万亩,新建6万亩。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为:一是新建有机茶基地6万亩;二是通过龙头企业(湖北竹山圣水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建加工车间和贮藏保鲜库。

三、效益预测

项目实施后,既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并对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起到水源的水质保护作用。按照“十万亩生态有机茶”规模建设可解决4万人就业,农民增收2.2亿,农民人平增收2112元,企业产值3.795亿元,提供税收7211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2005年。

五、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总投资6432万元,其中3588万元用于基础建设(包括种苗、配水设施等),2544万元用于加工车间的厂房及配套的制茶机械的购买;300万元用于低温保鲜库建设。

资金筹措渠道:请求国家投资2800万元,申请扶贫贴息贷款2500万元,地方自筹1132万元。

六、工作进展情况

该项目于二OO一年三月已委托湖北农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市计委组织初审后上下报到了省计委、农业厅。

竹山县二十万亩豆杂基地

项 目 简 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优越的气候条件,土壤属于过渡性黄棕壤——棕壤地带,非常适宜豆杂作物生长。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实地考察论证,认为竹山县不仅具备适于豆杂生产的良好气候,土壤条件,充足的劳力资源和坚定的豆杂生产基础,而且具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和较强的技术力量;不仅能够实现建设“亿斤豆杂县”的目标,同时也具备建设“中国南方大豆示范县”的条件。为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拟建豆杂基地。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该项目建设覆盖面大,涉及全县十七个乡镇,基地总面积20万亩,其中黄豆15万亩、绿豆3万亩、豌豆2万亩。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该项目概算总投资4200万元,地方财政和群众自筹1200万元,请求国家扶持3000万元。

四、项目建设年限

该工程实施期为2001年—2005年。2001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2002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2003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2004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2005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

五、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年产豆类1亿斤,直接产值8000万元。如果年加工4000万斤原料的豆制品,可增值30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00余元,为改善地方财政状况,实施农业深度综合开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拿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市计委呈报到省计委。

竹山县郧巴黄牛杂交利用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属于山区农业县,粮食生产常年人均水平在400公斤左右,农副产品年形成量在1.5亿公斤左右,全县拥有可利用167.2万亩荒山、草坡、滩涂地、荒极草场和年产农作物桔杆1.5亿公斤,通过氨化微贮技术处理后,可保证年出栏2万头肉牛过冬渡春的饲料。生产肉牛的精料资源充足。全县拥有10.8万农户占95%以上都有良好的养牛传统,特别是从90年代开始,通过对农村科技知识的宣传,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应用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全县黄牛的本种繁育和改良的成绩显著。而且,郧巴黄牛的发源地和生产区在我县,黄牛饲养量达3.5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8468头,有繁殖改良的坚定基础;全县已有几个乡镇开展过黄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和同步发情技术,广大干部和养牛户迫切期望发展郧巴黄牛杂交项目。

为使我县郧巴黄牛主产地良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发展养牛业,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实施科技兴牧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体现出科学养牛的经济效益。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建设规模为年均出栏肉牛2万头。建冻精配种站15个;建标准牛栏20万平方米;建肉牛试验育肥场2000平方米;人工垦处长种草10万亩;引进送购种母牛4000头;购人工授精设备仪器;购液氨运输车一辆;建交易市场6个。

三、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建冻配种站15个,建饲料专贮氨化池20万立方米,建标准牛栏20万平方米,建肉牛试验育肥场2000平方米,人工重复种草10万亩,投草种10万公斤,投入肥料500万斤,引进选购种母牛4000头,兴建6个交易市场,该项目概算总投资4000万元,请求国家扶持2400万元;地方自筹1600万元。

四、项目建设年限

该项目实施年限为2001年—2004年。2000年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和调动农民养牛的积极性;2001年完善圈舍设施,补充母牛群,垦复种草0.5万亩;2002年配置冷冻设施和培训人工授精,种草1万亩;2003年建立6个交易市场;2004年项目达标年。

五、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年出栏肉牛2万头,每头出售价1500元计算,农户净增收入600万元,年创税收314万元,人工种草达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可吸收转移大批农村剩余劳力和安排下岗待业人员,缓解就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

竹山县“三元”杂交商品猪基地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作为山区农业大县,财政主要收入来自于农村,而农村的主要收入又来自于畜牧业,畜牧业在农业收入中占36%以上,养猪收入又占畜牧业收入的85%以上;通过近几年来的牲猪品种不断的引进改良,养猪生产仍然是农村农民脱贫,周期短、见效快,合民心顺民意的好项目。

其有利条件是领导重视,牲猪生产有基础。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交通运输方便。316国道贯穿竹山全境,全县村村通公路,交通比较便利。良种繁育体初具规模。全县以县种猪场为主,各乡镇为辅的纯繁基地初步形成,全县通过牲猪“四化”、“三优”牲猪人工授精达85%以上。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建设规模为年牲猪饲养量80万头,出栏55万头。形成良种繁育体系 ; 技术服务体系、交易市场体系和饲料加工、冷冻、贮藏体系。同时加大栏圈建设力度,形成一大批规模经营牲猪养殖大户,带动全县牲猪主业的良性发展。

三、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需要投入800万元,饲料加工供应体系建设需投入700万元,栏圈建设需投入800万元,技术服务建设需投入600万元,交易市场及运输体系建设需投入800万元,加工车间建设需投入300万元,建冻库需投入500万元,组建养猪大户需周转金600万元,该项目总投资为51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扶持3400万元地方,自筹700万元,群众投劳集资1000万元。

四、建设年限

该项目建设年限为2001年—2004年。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01年—2002年,力争牲猪饲养量达到30万头,年出栏20万头;第二从阶段为2003年—2004年,力争牲猪饲养量达到80万头,年出栏55万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年实现养猪收入2.4亿元,创利3840万元,每头猪按40元税收计算,年可为国家增加税收2200万元。同时,丰富城乡居民生活,吸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和城镇待业人员就业,促进社会稳定。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通过多次考察实践,经过充分的论证分析,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并在保丰、麻家渡等乡镇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

竹山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项 目 简 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菜为先,蔬菜是人们膳食结构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蔬菜的消费需求已由数量型转为质量型,并逐步由质量型向营养型、保健型过渡,尤其对蔬菜的花色品种、营养质量、安全无公害等方面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根据我县地理气候和自然资源等诸方面优势条件,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山野菜、干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及其加工,对加速我县种植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效率,推进“两高一优”农业和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兴起,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振兴县域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竹山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总规模为29.2万亩,实际占用耕地面积13.2万亩(其中二荒挂坡地面积3万亩),兼作套种16万亩。

干菜生产:以宝丰、擂鼓为中心,辐射西区乡镇,品种以尖椒、萝卜为主,总面积达到8万亩,年产干品量1000万公斤。

山野菜生产:以南部和西西乡镇的二荒地和挂坡地为主,品种以香椿、薇菜、野金针、竹笋、野葛为主,总面积达到3万亩,年产干品量300万公斤。

水生菜生产:以谭家河灌区为主,品种以莲藕为主,总面积1万亩,年产量2000万公斤。

鲜菜生产:以城关、潘口、宝丰(或溢水、麻家渡)为主,重点抓好城镇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蔬菜生产,总面积1.2万亩,年产量1.6万公斤。

三、建设投资及资金筹措方式

竹山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总规模为29.2万亩,共需投入资金1703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扶持8330万元,地方自筹8700万元,重点投入水利设施建设、温室大棚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工贮藏、市场技术信息建设等方面。

四、建设年限

项目实施年限为2001年—2005年。

五、效益分析

蔬菜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蔬菜3亿公斤,直接产值2.66亿元,通过加工包装,每年可获得加工增值收入5000万元,年创税收4500万元。

四、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并上报市计委,县内已在宝丰、擂鼓等乡镇开展试点工作。

竹山县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巩固全县小城镇建设成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努力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化农村经济布局,更大规模地转移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努力探索符合竹山县情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全面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拟实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竹山县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县城为龙头,大力发展316国道、鲍竹路和堵河沿线集镇,以建制镇为骨干,乡集镇为支撑,小集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突出城关、宝丰、官渡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高点,侧重竹坪、柳林、得胜、双台、文峰等边贸口子镇,配套完善秦古等具有综合实力的社会经经济重镇,形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城镇化格避。初步形成一批可容纳40%以上城镇化人口的综合城镇示范区。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十五”计划期全面启动,八个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小城镇示范建设工程,工程计划投资16000万元,其中,地方自筹6400万元,请求省市县配套4800万元,国家投资4800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2005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不仅使全县小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而且使我县城镇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八个集镇将成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山区明星集镇,可以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改变竹山贫困落后的在面貌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完成了宝丰、官江、得胜、双台、竹坪、文峰、秦古、柳林等8个小城镇经济开发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其中宝丰镇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已上报到了省计委。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位于长江中长游的汉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和水质,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抗御自然灾害的需要,也是农民脱贫致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近几年来因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政府和群众迫切希望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再建秀美家园。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因害设防、因害治理的原则,确定竹山县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分5年实施,总规模为:退耕还林10万亩,农村能源建设工程5000户,坡改梯2万亩,新建山塘150口,引水渠200公里,新修河堤120公里。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该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其中营造生物工程治理投资2500万元,生态农业工程治理投资2000万元,水利水土保护工程治理投资3500万元。按照国家规定,国家贫困县投资比例,中央和地方按1∶0.5配套,在地方投资中省、市、县按0.5∶0.25∶0.25的比例,请求国家扶持5000万元,省配套1250万元,市、县配套1250万元。另外,农民投工折资32500万元。

四、建设年限

该 工程分5年实施,即2001—2005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工后,年可创直接经济效益862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很好地促进竹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六、项目进展情况

该项目于2000年由县计委做了实施方案,并由县政府和县计委分别向市政府、市计委作了专题报告,市政府和市计委分别向省政府和省计委上报了此项目。

竹山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山区实际,以农户庭院建设为载体,根据自然界动、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依存的生物链关系,以沼气为纽带,把粮菜果种植业、畜禽渔养殖业同秸杆、粪便、农副产品加工等结为一体,形成“猪—沼—粮—农副加工”、“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促使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效的结合起来,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为此,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根据我县山区的资源优势,在一个单元(户、村、乡镇)内将农村可再生能源工程进行优先组合,把沼气、猪禽养殖和林果、粮食种植结合起来,形成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猪沼粮”的生态经济工程,每一处工程具体包括:标准化畜禽舍、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热水器、标准化果园或标准化鱼塘或菜田等,把每一个单元建设成能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家园。

项目建设选择交通方便、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群众文化素质较高、科技意识较强的“316”国道沿线的文峰、城关、潘口、溢水、麻家渡、宝丰、擂鼓、秦古、得胜等9个乡镇,100个村,新建1万户沼气池,核心区域内配套4000户高标准省柴灶,安装4000台太阳能热水器。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初步概算,项目总投资2616万元,其中1万口沼气平均每户1550元,投资为1550万元,4000户省柴灶投资186万元,4000台太阳能热水器投资880万元。

整个项目资金采取“三个结合”的办法,即国家扶持一点、集体补助一点、农户贷收或自筹一点的办法,其中国家扶持800万元,地方配套800万元,农户投工自筹1064万元。

四、建设年限

该工程分四年实施(2001—2004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农民节约开支106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每年可保护5万亩森林植被免遭砍伐,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可使1万户农户脱贫,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六、工程进展情况

项目已完成可研究和工程设计实施方案。

竹山县笋竹生态林基地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位于鄂西北、地处秦巴山区汉水流域,整个地形大势是“南高北次中间低,山间盆地口朝西”。全县国土面积538.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404.4万亩,占75.2%;森林覆盖率为36.6%。南北兼有的气候特征造就成竹山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山地季风性温润气候,雨水充沛、光照量大、热量丰富、非常适合笋竹生态林的生长。竹笋味甘鲜脆,营养丰富,是优良的蔬菜。鲜笋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磷、铁、钙和其他各种元素、维生素类等物质被认为是减肥和防止肠癌的保健食品。竹材品质优良,广泛应用于建筑业、造纸业、人造板业、农业及其他领域。因此,笋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全县发展规模初步定为5万亩,其中新建4.5万亩,培育提高0.5万亩。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该项目总投资3615万元,地方自筹1615万元,请求国家扶持2000万元,分五年,每年400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5年。

五、效益分析

5万亩基地全部见效后,年产竹材可达到3000万公斤,产值750万元,年产鲜笋可达8000万公斤,产值16000万元,总产值可达到16750万元。如果再加上系列加工增值,其效益相当可观,且稳定收益持续年限可达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并且将有10—20万亩的国土避免水土流失,将有20—40万亩的气候得到有效的调节。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由林业局做了可行性论证报告,并通过县计委和林业局上报到省计委和林业厅。

竹山县南部山区万亩中小药材基地建设

项 目 简 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我县南部山区山地高低悬殊大,地貌复杂,地势陡峭,最高海拔为2740米,最低海拔为400米,气候湿润,山场辽阔,植被覆盖率高,中小药材资源极为丰富,不仅品种繁多,且蕴藏量大,素有“百药园”、“药材宝库”之称。根据八六年中药材普查资料统计,全县607个动植物药材品种中,南部山区有567种,占全县药材品种的93.4%,其中重点品种178种,占全县重点药材品种96.2%,药材总蕴藏量为10万吨,占全县总蕴量的63.3%,年产10吨以上的品种有300多种,50吨以上的品种有180多种。随着中药材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不断走俏和国家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加快,开发和利用我县南部山区丰富的药材资源已迫在眉睫。建成鄂西北万亩中小药材基地,不仅可使我县成为鄂西北最大的中小药材集散地,而且如果改进现有传统种植方式,加大科技含量,推行林药间作、粮药间作或种药还林,还可促进生态平衡,带动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形成名负其实的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项目区现有中小药材面积5585亩,计划在此基础上扩建为16000亩规模的中小药材基地,并建成一个药材信息开发中心,一个药材加工厂。信息开发中心(或公司)将为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体系,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等高效药材产业格局。

三、资金概算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共需投入资金总额为2390万元,其中国家扶持1800万元,药材部门筹措100万元,乡镇自筹490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5年。

五、效益分析

建成后,年平均实现产值1400万元,创税192万元。

六、项目进展情况和安排 该项目正在做项目建议书。

竹山县谭家河灌区工程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谭家河水库总库容1654万立方米,主要以灌溉为主,设计灌溉面积3.93万亩,至1996年已开通总干渠10.6公里,支渠24.7公里,实际灌溉面积只有1.4万亩。为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发挥水库的功能,实现我县农业的大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和配套各项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兴建谭家河灌区配套工程迫在眉睫,非常必要。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项目建设总干渠10.6公里的防渗改造工程和凤凰堰倒虹吸加固改造工程,干渠延伸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完成供水工程建两个万吨水厂解决2.94万人,3.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麻家渡营盘河3000亩园田化建设。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项目工程总投资2914.7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450万元,地方自筹1464.72万,计划分三年实施。2001年计划完成投资951.58万元,2002年计划完成951.57万元,2003年计划完成951.57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3年。

五、效益分析

建成后,灌区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4万亩增加到3.93万亩,年增产粮食4600吨,年增加收入549.3万元,的净效益109.86万元,可解决2.94万人、1.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审通过,已列入国家2001年投资计划,可望按工期和建设年限完成工程。

竹山县西河万亩灌区工程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西河灌区范围为黄栗乡、宝丰镇的20个行政村,灌区内有西河、东河、深河、石灰窑四座小

(一)型水库,设计灌溉总面积为2.25万亩,但目前实际灌溉总面积为0.45万亩,不到设计灌溉面积的20%,其原因为西河、东河两水库无渠道配套,库内水白白流走;深沟、石灰窑水库的配套渠道为简易土渠,存在严重的渗漏问题,且其承雨面积小,库容大,所蓄水量远远满足不了灌区农田用水和人畜饮水。

由于灌区内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及设施简陋落后,导致西河灌区远未达到设计效益,甚至已有的水利设施被闲置荒废。为此,必须尽快、尽早配套西河灌区内的水利设施。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项目规划为灌溉工程,使该区的灌溉面积由原来的4522亩增加到25199亩。计划延伸和衬砌现有的5.8公里干渠,4.8公里支渠;新开挖11条干渠,总长度81.42公里;支渠37条,总长度23.5公里;干渠隧洞4段,总长3150米;洞涵3处,总长650米,新增干渠水闸33处,闸门33块,砌筑渡槽3处,总长1000米;并新修二座小

(二)型 水库,七里岗水库和公平水库。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该项目概算总投资为2870.79万元,申请国家投资1722.47万元,地方自筹1148.32万元。

四、建设年限

分三年实施,即2003至2005的。第一年计划完成投资1435.4万元,第二年计划完成投资861.24,第三年计划完成投资574.16万元。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可灌溉耕地面积25199万亩,年增收583。77万元。同时可解决原有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所造成的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严重问题。

六、工程进度情况

该项目的前期勘测设计任务和可行研究报告已全部完成。

竹山县气象预报警报技术体系工程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气象是直接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公益事业。“九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初步建成了集气象综合探测、气象信息网络,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报,气象信息综合技术服务四为一体的服务技术体系。但由于我县位于我国南北气象过渡地带的秦巴山,气候区,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山川河谷交错,地形复杂、商差悬殊,表现为明显的立体气象的分布规律。使我县的气候预报、气象探测、气象警报,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中,不断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因此,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完善气象预报警报技术体系,努力提高气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非常必要。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新建风云Ⅱ号气象卫星竹山县地面接收站;新建竹山县雨量自动监测站和25 个乡镇雨量自动监测站;扩建竹山县气象观测场;新建竹山县防雷减灾中心。

三、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总投资165万元。请求省计委扶持80万元,争取地方配套85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6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如期建成后,将使我县气象科技含量大大提高,气象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气象在防灾、减灾、避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为防汛抗旱服务,做到准确、及时、周到、高效,保障地方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项目项目进展情况 已完成项目建议书。

竹山县人工降雨防雹减灾工程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我县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境内山川河谷交错,地形复杂,高差悬殊,表现为明显的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的分布规律,因而又呈现出明显的山区小气候特征。同时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县光、热、水的分布有明显的不均一性,致使境内干旱,局地洪涝,风雹等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尤以干旱和局地涝渍为重。从1998年—2000年连续干旱灾给竹山县乃至整个鄂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造成近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直接加大了农民脱贫的难度,扩大了返贫面,作为山区农业县对于建立防灾体系,研究和旱灾、雹灾发生规律,寻求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750m。其中,新建城关镇、宝丰镇、擂鼓镇、牌楼乡、峪口乡五个乡镇炮库计16间800m2;建设城关镇、宝丰镇、擂鼓镇、牌楼乡、峪口乡五个乡镇高炮、火箭封闭式作业平台,计750m2; 竹山县人工降雨防雹减灾指挥中心;建设炮弹贮存仓库 3 间及辅助安全设施计200m2。

三、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方式

建设该项目共需总投入140万元。其投资渠道 是请求省计委扶持70万元,地方配套70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3年。

五、效益分析

人工防雹降雨抗旱基地建成后,年可降低灾害损失5000万元以上,从根本上解决全县旱灾、雹灾威胁,确保我县西部乡镇农业丰收。

六、项目进展情况 已完成项目建议书。

竹山县黄姜系列产品开发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化工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是有二十多年化工化肥产品生产历史的老牌企业,其技术、资金实力相当雄厚,特别是近几年在医药化工领域有较大的突破。目前我县已形成4万亩黄姜基地,年采挖黄姜3万多吨(两年生轮流采挖,亩产1.5吨),完全可满足建成年产2百吨皂素(单耗黄姜120吨)、50多吨双烯醇酮(单耗皂素1.7吨)的生产能力。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为形成产、加、销系列开发规模建设,结合县黄姜基地发展态势,同时也为了充分发挥公司现有人才、资产效益,迎合市场对皂素、双烯醇酮的大量需求,开发黄姜系列产品很有必要,效益相当可观,是一个利民、兴工、富县的好项目。

二、建设规模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根据市场需求及全县4万亩黄姜基地实际,公司引进国内目前最先进生产工艺,拟建成年产200吨皂素和50吨双烯醇酮的生产线。

项目建成后,年产值1.3亿元,年实现利税2300万元,其中利润810万元,税金1490万元。技术指标:熔点198--205℃;水份≤0.5%;醇中不溶物≤0.1%。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1、建设投资

总投资577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4274万元,流动资金1500万元。

2、资金筹措方式

申请贷款1000万元;申请财政扶持1000万元;申请国债投资847万元;企业自筹2927万元。

四、工程进度情况及要求

公司现有七十吨皂素的生产能力且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发展态势相当好;计划于2001年建成年产200吨皂素现代化生产线,2002年建成年产50吨双烯醇酮生产线。

因我县财力有限,公司发展规模大,部分资金尚能自筹,特申请国家予以立项,并给予国债资金扶持。

竹山县年产五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简介

一、建设条件和必要性

竹山县化工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是有二十多年生产化工、化肥产品的老牌企业,其技术力量、资金实力相当雄厚。在经过由单一型向高技术、多样型发展的过渡之后,结合市场和绿色农业发展趋势,引进两项高科技产品,通过消化、吸收,拟建成为两项合一的五万吨生物有机肥现代化生产线。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肥料的世纪,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化肥将逐渐被淘汰,引进、开发生物肥料是历史的必然,企业的首选。

二、建设规模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根据对市场范围分析,拟建成年产一万吨生物固氮肥,四万吨生物有机复合肥的生产规模。经济指标:新增产值1.34亿元,利税2616万元,其中利润1038万元,税金1578万元。技术指标:生物有机复合肥: 有机质(以C计)>25% 单位有效活菌数>1亿个/克

粒压强度 2.5—4.5mm>6.0×103Pa 生物固氮肥: 有效菌数≥3亿个/g;固氮肥性,乙烯成量≥50μmol/g。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1、建设投资:总投资4563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663万元,流动资金投资900万元。

2、资金筹措方式:

申请银行贷款500万元;财政扶持600万元;申请国债投资570万元;企业自筹2893万元。

四、工程进度情况及要求。

该项目分三年时间达产,至2002年建成年产一万吨生物固氮肥,四万吨生物有机复合肥生产线。

上一篇:动一动更健康作文下一篇:九年级青年节作文500字范例:这就是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