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2024-07-29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精选8篇)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篇1

一、历史认识及启示(初三历史组)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的主题线索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近代化所经历的的艰辛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结论?

①实现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

②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长期的贫穷落后,因此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使中国吸取和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③社会进步是近代化的核心和源泉,科学和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近代化过程贯穿了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科技兴国是实现国家真正强大的、正确的科学决策。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

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

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

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的启示:

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二、中国工业化进程

(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起步(1840-1895)

19世纪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近代化的正式开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主要原因: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实业救国”成为与民主共和并存的两大进步社会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板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后者是主要原因。

4、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推动下缓慢、艰难地向前发展。

5、进行改造(1953---1956):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1、1953—1956(一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成就表现: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化的合理布局。2、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成就: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但急于求成,期间出现了全民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给工业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灾难。3、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主要成就: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革新取得重大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当前,我国正稳步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

4、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党的正确领导;科技人员的创新;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等。

5、出现挫折的原因及其教训

建国后工业化失误的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经验且急于求成;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

二、中国工业化进程

(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起步(1840-1895)

19世纪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近代化的正式开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主要原因: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实业救国”成为与民主共和并存的两大进步社会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板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后者是主要原因。

4、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推动下缓慢、艰难地向前发展。

5、进行改造(1953---1956):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1、1953—1956(一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成就表现: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化的合理布局。2、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成就: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但急于求成,期间出现了全民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给工业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灾难。3、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主要成就: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革新取得重大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当前,我国正稳步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

4、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党的正确领导;科技人员的创新;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等。

5、出现挫折的原因及其教训

建国后工业化失误的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经验且急于求成;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篇2

关键词:近代,煤矿业,煤矿事故,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开采和利用煤炭的国家,有长达六七千年的煤炭开发利用历史。中国发现、利用和开采煤炭的历史悠久,至少在1800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煤井开采了[1]。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和煤炭工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是紧密相连的,煤矿安全生产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深层次原因也与煤矿业的发展历史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中国人对煤的发现和利用,就其本身来说,其意义与作用并不亚于中国其他方面的伟大发现[2]。就今天而言,也是一份难得的珍贵遗产,对于当代煤矿业的发展仍有不少值得借鉴和加以继承之处。因此,在研究我国煤炭工业现状时,首先概括地分析研究我国煤矿业的发展历史是有益的。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历来就是一个热点,但从煤矿业这一角度关注中国近代煤矿业发展状况的文章却不多见,特别是系统全面地剖析煤矿事故概况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主要是从煤矿业这一视角,对中国近代煤矿业的发展及其煤矿事故概况及原因做一系统、全面地分析,以期能为今天的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 民国时期煤矿业发展概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被迫打开,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出现近代航运业和机械工业,需要大量的煤炭,而中国旧式的手工煤窑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清廷洋务派积极酝酿引进西方先进的采煤技术和设备,从而进入到近代煤矿业的发展时期。

我国古代煤矿业生产和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曾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几千年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后来封建王朝没能很好地注意总结经验以求进一步发展,也没有及时注意吸收和采用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成就,致使中国近代煤矿业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中国近代煤矿业是从机器采煤开始的。台湾的基隆煤矿和河北的开平煤矿是中国最早的近代煤矿。基隆煤矿是在1976年由清政府两江总督沈葆祯雇用英国煤师开办的,1878年开始产煤,年产量约3~5万吨,是中国第一座近代化煤矿,但后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投产不久产量就日渐下降,1884年中法战争时,矿井被炸,停止生产。开平煤矿是直隶总督李鸿章1876年命唐廷枢等筹建的,1877年筹建开平矿务局,1879年开始使用外国机器开采,1881年建成唐山矿,以后又建成林西、西山等矿,到1894年,平均日产达到1500吨,最高日产达2000吨。至1889年年产量已达247000吨。这期间还先后开办了规模大小不同、寿命长短不一的近代煤矿14个,或官办,或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都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后因管理不善、资金不足、规模很小,大多数都归于失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国势日益衰败,西方列强乘势接踵而至,外国资本也随之大量侵入中国煤矿。外资煤矿的产量占当时中国近代煤矿总产量的83.2%,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煤矿业。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从1903年起,掀起了收回矿权运动。另外,中国的爱国绅商,不满利源外流,在人民开展收回矿权斗争的运动中,也集资开办了一批煤矿。官僚买办见开煤矿有利可图,不愿坐失良机,也想方设法开办煤矿。于是,从1895-1936年中国近代煤矿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根据黎安德(Tim Wright)的研究[3],在1896~1936年间,中国大矿煤产量增长率年平均为10.9%,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以前成长迅速,1896~1913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4%。而1914~1924年之间,煤矿业虽然继续发展,但年平均增长率只有8.1%;1925~1933年间更下降为3.6%,可以说进入了停滞期,1933~1936年间却又迅速增长。整体而言,1914~1936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有5.2%,而1912~1936年则为5.6%。(参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煤矿业发展的某些特点:(1)就煤炭总量而言,1924年达到一个巅峰,该年煤炭总产量是1912年的2.87倍。此后虽然略减,但1927年又开始增加,1930年的产量已超越1924年的水平,而1936年的数据则为1912年的4.38倍。(2)就主要产煤省的产量而言,河北省的产量在1924年以前位居全国之首,但1925年开始被辽宁省所取代。(3)就发展趋势而言,虽然中间经历过所谓的停滞阶段,但大致是呈上升趋势的,尤其是1932~1936年间的上升幅度更大。

这一时期煤矿业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二是在煤矿提升、通风、排水三个生产环节上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排水机,其他生产环节仍然依靠人力和畜力。这种状况差不多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中即或有所变化,也只是局部的、细微的。这是近代煤矿业区别于古代手工煤窑和现代机械化矿井的主要技术特征。

2 抗日战争至建国前夕煤矿业发展概况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绝大多数煤矿,包括外资经营的,都陆续被其霸占,开采方式完全是掠夺性的。从1931~1945年,日本共霸占我国大小煤矿200多处,掠夺煤炭4.2亿吨,被其破坏的煤炭资源不计其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直辖煤矿29处,还采取资助经费等办法,鼓励私人开办煤矿,共59处,年总产量约为600多万吨。在解放区,也办了一些小煤窑,供当地军民作燃料。据战后统计,晋、察、冀边区共有小煤窑473个,日产煤炭共计2739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霸占的煤矿小部分由解放区人民政府接管,大部分被国民党政权接管。这些煤矿在解放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解放战争初期,受政治、军事形势多变的影响,有些煤矿几经易手,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94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步崩溃,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煤矿才陆续回到人民政府手中,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战争期间煤矿生产形势表现为:1939~1944年的产量激增,尤以1942年为最,其中,1939~1942年,煤矿产量增加幅度很大,可以说是直线上升的,但此后则直线下降,直到1949年才逐步回升。抗日战争期间,煤炭产量的变化趋势,与日本对华侵略行动的展开息息相关,也受到当时国际情势的影响,更与中国国内的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联。抗日战争时期至建国前夕,中国煤矿业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图2中窥见一二。

3 近代煤矿事故概览及分析

近代,我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煤炭产业的主体由土法手工开采的小煤窑向大部分采用动力机械的近代煤矿转变。由于大部分煤矿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进行掠夺性的开采,煤炭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但是,大多数近代煤矿的安全设施与装备又跟不上生产发展的要求,煤矿安全状况日益恶化,煤矿事故,特别是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

20世纪30年代以后,全国的近代煤矿几乎全部沦陷于日本手中,由于日本变本加厉地进行掠夺性开采,煤矿产量都大大超过生产能力而急剧增长,矿难事故也随之愈演愈烈。例如,近代全国最大的抚顺煤矿,被日本侵占后,自1907年至1919年的13年中,死于矿难的工人达2715人,百万吨死亡率达到123,至1942年达到极点。1942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6568.6万吨,为1949年以前的最高水平,其中,日占煤矿的产量为5950.8吨,占90%。根据《中国煤炭志》的记载统计,这一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达到2897人,其中日占煤矿死亡2849人,占98%。

这一时期,土法手工开采的小煤窑仍然大量存在于许多地方,抗战大后方的小煤窑也有较大发展,但小煤窑的安全条件较差,煤矿事故呈增加趋势,因其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很小,因此发生的矿难事故大多不见记录。

近代(1912~1949)全国煤矿共发生重大事故297起,死亡17089人,其中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38起,死亡9706人(参见表1、图3、图4)。

注:按照有文字记载的事故统计,实际发生而未见文字记载的不计算在内。

从表1与图3、4中可以看到,瓦斯灾害占第一位,共128起,死亡9119人,分别占事故总起数和死亡人数的44%和53%。其中,最大的一次瓦斯事故是1942年发生在日占辽宁本溪湖煤矿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共死亡1594人,比原先世界最大煤矿事故——1906年3月10日发生在法国库里耶尔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多死亡409人[4]。

居第二位的事故为水灾,共98起,死亡5597人。如1928年4月9日,日占抚顺煤矿大山坑透水事故,井下进水量达到80万m3,正在井下采煤的482名工人全部被淹死;1935年,日占淄川炭矿北大井重大透水事故,死亡536人,这是发生在我国的最大一次煤矿水灾。淄川矿区在日占的20年间(1925~1945)连续发生透水80多次,共死亡1900多人。

井下火灾居事故第三位,共30起,死亡1007人。近代煤矿井下火灾与瓦斯灾害紧密相连。有的火灾由瓦斯爆炸引起,有的火灾又引起瓦斯爆炸,死伤非常严重。

另外,还有顶板事故和其他矿难,其中,有些性质的事故为首次在我国煤矿发生。如,1926年6月30日,开滦唐山矿地面一处矸石堆在大雨中发生爆炸,死亡4人,是我国煤矿矸石山发生爆炸的首例;1933年,日占抚顺煤矿胜利坑发生冲击地压,死亡80人,是我国煤矿首例由冲击地压造成的矿难。

4 结论

近代的煤矿事故,无论是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还是事故的严重程度上都远远超出前代。这一方面是因为近代煤矿大多采用现代化机械采煤,煤矿规模扩大、采煤工人增多,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近代大多数煤矿兴办之初或兴办不久即被西方列强所侵占,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全国的煤矿几乎全部沦陷于日本手中。他们充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把煤矿系于战争机器上,进行掠夺性的开采,完全不顾矿工的生命安危,再加上煤矿各方面的安全设施和管理远远跟不上产量的扩展,安全隐患比比皆是,得不到及时治理,致使煤矿事故不断,伤亡惨重。但实际上,列强入侵对于中国近代煤矿业的影响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仅仅是一个外部因素。近代煤矿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煤矿事故频发,伤亡惨重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煤矿旧有的发展模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有效地吸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管理模式,以致近代煤矿经历了一段崎岖不平的发展历程。从中国近代煤矿业的发展模式及煤矿事故分析,将其经验和事故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改变中国矿业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发挥安全科技的推动作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素质,保障现代煤炭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炭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煤炭志.综合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222.China coal marks compiling committee.China coal marks[M].Beijing:Coal Industry Press,1999:222

[2]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炭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8~106.WUXiao-yi.Main achievements of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s acient times[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Mining&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07,(4):98~106

[3]蒂姆.赖特.中国经济和社会中的煤矿业,丁长清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11~12.Dim Wright.Coal industry of China economy and society.Beijing:The Eastern Publishing Co.Ltd,1991:11~12

论近代西方兵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篇3

关键词:兵操;军事;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G8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725-03

1清代旧时的兵操之法

清代训练军士,无论京师内外,还是水陆营汛,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或定期训练,或随时训练,因地制宜。

定期训练的有侍卫三期亲军,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每月分期习射二次,习步射四次。八旗骁骑营,每月分期习射六次,由都统以下各官亲临督导。每年春秋二季,穿甲习步射,由本期决定习射时间;穿甲习步射,由部臣定期。春季每月分操两次,合操一次,秋季每月合操两次,预奏操期。八旗汉兵,春秋季每月在卢沟桥试炮,各旗都出炮十位演放,五日而毕。春秋季长操,四旗合操四次,初冬则分遣各旗演习步围。前锋营每月习步射六次,春秋穿甲习骑射两次。护军营训练同前锋营。圆明园八旗护军营,每月练习步射六次,春秋习骑射,兼习鸟枪。八旗步兵营习步射,城门骁骑营习鸟枪,均以春秋演操。内府三骑,每月习步射六次,春秋穿甲习射两次,立冬后,内府护军及尚虞处执事等演习步围,另选三骑护军习马射各技。火器营每月习步射、骑射、马上技艺各六次,由统辖鸟枪炮兵护军骁骑各官按日于本期考核测验。健锐营每月习云梯鸟枪技艺六次,骑射步射鞭刀等艺六次,其余时间在本期洗练枪箭。旗营校阅时,从七月开操至次年四月,在九门外设教场,将军、都统、副都统掌校阅骑射枪炮事项,按照优劣礼赏罚。春秋合操与京营同。

陆路绿旗营训练,督、府、提、镇标兵,于每年秋季霜降那天,各营将弁严肃队伍,,开赴教场,设军幕。届时,军事穿甲列阵,军中树大军旗于军中,统率大臣在将台上传令合操,,中军扬旗指挥军士,台下举炮三次,军中鸣角擂鼓,步骑甲士列队行阵,施放大炮,连环无间断,如京营操法。长矛、藤牌、短刀、编刀类兵器操练法都因地制宜,以教练士卒。检阅完毕,依据骑射技术,申明奖罚,犒劳军士,释甲归伍。八旗水师于每年春秋二季,又将军、正负都统率战舰官兵进行训练。奉天、福建、广东水师各赴江面,天津水师赴洋面。每年从四月至八月,于潮平风顺时,张犯启程、列阵出洋江,以次鸣炮练操,其余时间,各率所属讲习水务,绿旗水师营,无论内河水师,江海水师都出洋会哨。每年春秋季,乘舰列阵,扬帆驶风,鸣角发炮,操练都如军律。

随时训练的制度始于清太宗天聪七年(1663年)举行的大阅典礼。当时,八旗护军、汉军马步、满洲步军都集中于京师。分八旗为左右翼,汉军、满洲步兵为二营,四方环立,前射红衣炮三十位。皇帝皮甲上马,诸贝勒率领护军如对严敌,亲军为后盾,听到炮声前进,听到蒙古角声退却。接着是汉军马步,满洲步军进攻炮军。崇德八年(1643),清太宗大阅于沈阳北郊,列是汉军炮手,接着是满洲步兵、蒙古步兵,再在接着是骑兵、守城应援兵,最后是守城炮兵。检阅队伍长达二十里,听炮声合战。皇上亲临检阅,步伐整齐,军容整肃。以后各朝皇帝都要进行几次大规模的军事检阅。顺治十一年,清政府规定了阅操赏银制度,骑射各兵演习日期制度,督、府、提、镇奖赏优等弁兵制度。康熙二十八年有规定了演炮制度,三十年有规定了春草制度。五十年又规定了火器营合操阵式。乾隆四年有规定了骑兵合操制度。至此,一整套军事训练制度制度完备建立起来。乾隆前,清统治者对军队训练抓得很严,因而军队战斗力强,为评定全国,建立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较大贡献。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军队所操练的依然是几千年中国传统的陈旧式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外乎是刀、枪、剑、戟、斧、矛、鞭、叉、弓箭、马术等等。但在眼片战争中,中国人遭遇的使用坚船、利炮所武装起来的帝国主义,原来的练兵之法显然无法抵抗这种新式的武器了。为了反侵略,中国封建军队的武器、训练应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魏源提出的养兵、练兵之法,正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2西方兵操思想的启蒙

翻开中国近代的历史,早在清嘉道时期,西方殖民势力就已汹涌东来,中国和西方列强之间在科技发展水平、军事力量、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就已经拉开。1840年的鸦片战争,列强的坚船利炮破门而入,使古老的中华帝国遭到了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局。可以说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抢夺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殖民地而借鸦片问题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如果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来说,则又可以被理解为是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西方文明,对落后的封建主义东方文明的冲击。这是两种文明不可避免,的冲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正视现实,“睁眼看世界”,并在比较中鉴别和认知西方文化的长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短处,从中寻找出救国救民的道理和途径。于是“救亡图存”,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最强音。

作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注意研究敌情,学习侵略者在军事上的长处,他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的“长技”,“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才能做到“防夷”和“制夷”。并强调:(1)火器生产技术;(2)建立强大战舰;(3)养兵练兵之法。但都没有来得及问世,就遭贬革职。魏源继承了林则徐未能完成的伟大事业,提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个完整的、影响百余年,启迪几代人的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他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1]。该养兵练兵之法,即为后人所称的兵操。

受当时时代的局限,魏源的养兵练兵之法主要是针对海战的水师而言的,但以此推及,仍不失具有普遍之意义。但由于地主阶级顽固分子的坚决反对,魏源的这一整套中西合璧的养兵练兵之法未能用于实际的操作。当时,魏源主要是从战略的意义上去论述养兵练兵之法的极其重要性,对于具体的怎样学习西方养兵练兵之法,也少有论及。可以说,学习西方养兵练兵之法在当时并未得到真正的实施。

3西方兵操的在清军军队中的实施过程

在十九世纪50年代,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终于走出个人的视野,朝野形成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风朝。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的宣扬下,使这场改革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从而推进了这场改革。这样,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开始在中国正式登台亮相。

3.1湘军

早在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进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绿营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曾国藩针对绿营兵的流弊,组建了湘军,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薪饷较高,并专配长夫,自带帐篷,以利于加强训练和作战。二是实行募兵制,采用自上而下的办法,三是为追求武器装备不惜重金购求和使用洋枪洋炮新式武器并进行严格演练。首先选定统领,然后由统领挑选营官,由营官挑选哨弁,由哨弁挑选什长,由什长挑选勇丁,以便相互熟悉和层层控制。勇丁挑选的对象主要是年青力壮的农民。应募者须有人具保,并编造清册,填写籍贯、住址和父母、兄弟、妻子姓名。它实际上是把‘连坐法’应用于对军队的统治。这样,在伍时可以防止勇丁逃亡,解散时可以各有所归。此外,曾国藩所选将领除所谓‘诚朴’的读书人外,还从绿营中挑选少数精于武艺的将弁为营官,以便训练水陆兵丁,教会他们掌握洋枪洋炮技艺和阵法。曾国藩还强调‘严刑峻法’,并建立严密的稽查制度,以申军纪,同时,向兵士灌输‘忠勇奋发’、‘尽忠报效’、绝对服从官长等思想,鼓励湘军士卒大肆屠杀起义人民,为封建统治阶级卖命。至1854年初,曾国藩已练成湘军陆师十五营、水师十营,官弁、勇丁、长夫等共一万七千余人。他开创了近代军阀拥兵自重的先例,也表明清王朝已经衰朽到难以维护其统一军权的地步。

3.2淮军李鸿章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创办的一支勇营军队——淮军,在中国近代社会存在近40年,并深为清王朝所倚重。淮军的组建,从当时社会背景来看,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后,清朝统治者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开始惊醒过来。面对西方的武力挑战,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识到刀矛弓箭与枪炮船舰的差距,提出效法西方以求“自强”。咸丰十年,奕盉等人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2]。在奕盉的倡导下,作为洋务运动早期主要内容之一的练兵活动,在沿海地区逐渐开展起来。在近代西方兵操实施的过程中,淮军走在前头,因而成了当时其他清军效法的榜样。同治三年,总理衙门奏请在八旗、京营火器营中选派官兵48名,到江苏李鸿章的淮军中学习外洋炸炮、炸弹及各种军火制器,得到同治帝的谕允。左宗棠也曾请淮军将领郭松林、杨鼎勋派弁勇10余人,到他所率领的湘军中教练开花炮。曾国藩奉命镇压捻军时新招募的3000湘军,也仿淮军组建成洋枪队;并请淮军将领吴长庆到湘军中教练使用洋枪和新式阵法。同治九年清廷发布上谕,“直隶天津、江苏上海及刘铭传军营,均练习枪队、炮队,步伐尚为整齐,号令尚为严肃。其教演之法,著各该省自行咨取章程照办,总期实事求是,变疲弱为精强。”[3]刘铭传部是淮军中的佼佼者,各地练兵,都依刘部的练兵章程组织实施。李鸿章接管直隶的练军后,先后派淮军将领前去任职,并给练军装备洋枪,按淮军操法训练。可见,淮军的近代化对当时清军均有较大影响。但是,作为一支勇营军队,淮军本身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诸如它在士兵招募方面兼收并蓄,军队编制仍很落后,武器装备的繁杂不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限制了它向更全面更系统的近代化方向发展,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3.3新军清末新军的建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淮军的影响。新军中最早采用新式操法训练的,有直隶武毅军、新建陆军、江南自强军和湖北抚标护军。武毅军是淮军将领聂士成就直隶驻防淮军内选练马步30营,仿德国军制编成的;新建陆军是淮军将领袁世凯,在另一淮军将领胡遹盞所编定武军的基础上编成的;湖北抚标护军由张之洞仿直隶武毅军编成的。上述新军均雇德国军官和津、粤武备学堂的学生充当教习,用德国最新操法进行训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下令各省改用新法练兵,各省教官“于北由新建陆军、于南由自强军派往”[4]。至此,清末军队完全成为用新式武器装备和用新式方法训练的近代化军队,结束了数千年来使用弓箭刀矛的历史。

4新式学堂的建立与兵操的传习

兵操不仅在军队上广泛采用,同时在洋务派创办的各新式学堂中也被列为学堂教学内容之一。如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两类学堂。“西文”学堂如同文馆;“西艺”学堂则指一批专门培养科技、军事、医务、矿务等方面的学校。福州的船政学堂,其专门开设的课程为:英文、算学、几何、代数、解析几何、割锥、平面三角、代积微、(代数、微积分)、动静重学、水重学、电磁学、光学、音学、热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学术及洋枪操演[5]。由此可见,洋枪操演已被列为该学堂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洋务派创办新式教育第一次将“兵操”列为教育的范畴。随后创办的各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等广泛效仿,使兵操在学堂教育体系中得以广泛采用。笔者认为,兵操引进学堂,是开中国近代化体育教育之先河。

在学习西方兵操中较显著的学校,主要有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和北洋武备学堂。学习中学、西学、文事、武事。其中,“武事”便是兵操的传习。天津北洋水师学堂聘请的是英国教习,因而习练的自然也是英式兵操。北洋武备学堂主要以培养新式陆军人才的。1984年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变法图强的运动,康有为、粱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企图在维持清朝封建统治的原则下,实现君主立宪,变法维新,引进西方“新学”改良社会,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在教育实践中,对兵操的提倡与宣传,促进了西方兵操在中国的传播。

5西方兵操引进对中国体育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没有西方兵操的引入,没有对西式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就不可能如此地大规模去兴办各种学堂特别是军事学堂,西式的近代教育体制就不可能在该时期在中国确立。西式近代教育体制在与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冲突中,始终战而胜之,使中国近代教育体制最终融入世界,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再者,没有来自东瀛兵操的引进与影响,我国的近代化体育教育的发展还不知要滞后多少年。兵操一词,在中国近代化初期,应该说带有较浓的军事训练色彩,尤其带有“洋操”的西式兵操训练特色。我国体操的就是伴随着“学东洋”思潮的兴起由日本引入中国的。自此,人们对体操才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可以说,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属于西方兵操的引进、实施、发展阶段或年代,并无体操的概念。直到1903年清政府才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规定了各学堂开设“体操科”[6]。

军国民教育思潮在我国二十世纪初迅速形成。在军国民教育思潮影响下,体操唯一宗旨为“尚武”,使体操带有浓厚的军事准备性质。清末开办学堂的课程,“皆抄袭日本的成法”,“每周令学生习兵式体操2-3小时,以敷衍“立正"、“开步走"、“托枪"等,注重形式整齐的、机械式的、被动的动作,使体操与兵操几乎成了同一语。”[7]学校的体操分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两种,兵式体操尤宜注重。由于此时期军国民主义的盛行,学校又严重缺乏体操课的教师,教师大多数由退役兵士担任体操课教学,使学校体操课教学质量低下,正如徐一冰在1920年的《二十年来体操谈》中所述:“甲午乙已之间,民间革命思想日益膨胀,且鉴于各国海陆军之强盛,全谓非提“军国主义"不足以救亡,于是学校体操一科竞以尚武为唯一目的,以兵式为必要之教材。此风一开,弊窦丛生,一般无知识无道德之营弁之士兵,竞一跃而为学校教师,品类不齐,非驴非马,既不识教授为何物,又不知学校为何地;酗酒狂赌,好勇斗狠,无所不为;不一年,学校之名誉扫地,社会之信仰尽失,学生父兄弟,多仇视体操一科,至今犹有毒也”。[8]由此可见,体操在民国早期的地位是很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视为是“公理”战胜“强权”,而动摇了国人对军国民主义的依赖,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引进,更促使教育界对兴学以来教育宗旨与目标的反思。同时也极大地动摇了体操=尚武=体育=军国民主义教育的观念。

1922年11月1日正式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教育史上称“壬戌学制”)。废除了旧的教育宗旨,提出了新的标准。次年又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学校的“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剔除了学校的兵操,使我国学校体育发生了重大变革,完成了德日体育体制向英美体育体制的过渡。我国学校体育从此在近代化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6结束语

传统的中国养兵、练兵之法,抵挡不住西方的船坚利炮,因而显示了其落后性。“知耻而后勇”,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有向别国学习的勇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给西方兵操的引进以积极评价,它揭开了我国军队近代化的先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从西方兵操引进的整个历史来看,兵操的历史变革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校教育的历史变革及整个社会的历史变革,加速了社会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影响极为深远,兵操的发展促进了体操科的形成,而体操科的发展又促进了体育近代化的发展,正是由于兵操的引进,开学校体育教育之先河,其历史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参考文献:

[1] 巍源.海国图志(卷二),《筹海篇三.议战》.

[2] 奕盉,等.咸丰朝《筹办夷务史末》卷72,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11.

[3] 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12卷):第9597页.

[4] 清朝续文献通考(第203卷):第9512页.

[5]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季自强运动研讨会论文集上册:第378页.

[6] 体育文史,1987(5):13.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两个专题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加深对中国经济现代历程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以问题探究的方式,通过对近代和现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考察,构建起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形成历史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感,通古今,通中外,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考纲要求及课本导读】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创办极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5.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极其意义(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6.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7.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重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

【教学方式】以问题的探究贯穿课堂,点对点回顾归课本,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导入):展示一组图片张謇与大生纱厂、一五计划时期的宣传画、邓小平与改革开放,请你为这组图片命一个主题,谈谈你的依据。问题解决:这组图片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而要讲出依据则需要学生调动已学习的知识,理解图片的内在逻辑,从而建立起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

中国经济的现代化探索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840—1949)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第一阶段(1949年到1978年)受苏联模式影响,既有成就又有失误。第二阶段(1978—

现在)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专题的标题以及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画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图,并分析各阶段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检查学生一轮复习中基础知识的落实。

设计三个探究题深入理解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探究一: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经济结构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动?之前是什么样子?

(2009安徽文综高考)材料: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成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10分)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建立起和经济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内在联系,理解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转型。

探究二 : 任选一个历史时期,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一股新气息。辅助理解材料: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泻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的侵略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它们在旧社会的肌体里沉淀、发芽、生根、膨胀。于是两千年来的清一色变成了斑斑驳驳的杂色。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而缓缓发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三:近代中国经济工业化的特点,翻阅教材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各个阶段的表现,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有什么特点?

1、双重压制,曲折发展:中国近代化受国内封建势力和外部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起步由地主阶级领导:中国近代化是从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开始的。(区分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3、先天不足: 中国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金、技术、人才的准备不足。

4、后天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地区分布不平衡。

5、直接吸收外来成果

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理解近现代中国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近代化。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第一阶段(1949年到1978年)受苏联模式影响,既有成就又有失误。第二阶段(1978—

现在)

探究一:20世纪50到70年代是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二十年,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中共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哪些成功探索?出现了哪些失误?

特点:中国经济曲折发展。成功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纠正农村工作“左”的错误、八字方针、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

失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探究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思考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政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政治稳定

经济: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探究三:“以史为鉴”,从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纵观中国的工业化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在实践方式上大体经历了近代时期的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学习苏联模式再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 • 最后展示必修二中的专题一、二、三、七的标题,要求学生能讲出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理顺,并学会用长时段的眼光来观察与分析历史现象。深入理解由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探索这一主题。同时告诉学生如何感悟历史,历史要通古今,通中外,通政治、经济、文化。

三、课后拓展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篇5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临沂质检)下图为《17世纪英格兰精英人士初始兴趣取向比例图》。从此图可以看出()

A.精英人士逐渐放弃宗教信仰 B.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 C.进化论瓦解了宗教神学地位 D.科学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1696~1700年间,人们对科学的兴趣远远超过宗教,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牛顿经典力学的确立,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科学时代,科学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故选D。材料说明17世纪英格兰精英人士初始兴趣取向是对科学的兴趣在增强,并不意味着精英人士逐渐放弃宗教信仰,A项错误;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并没有减弱人们对宗教的信仰,B项错误;进化论的提出是在19世纪,C项错误。答案 D 2.(2017·山东济宁期末)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版前言中说:“我希望根据数学原理……我们能够对别的自然现象进行推理……我希望这里所阐明的原理,会有助于人们对这个问题或更可靠的哲学方法有所了解。”事实证明,牛顿的数学贡献()A.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方法 B.为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具体的表达形式 C.为人们摆脱宗教的束缚奠定基础 D.为启蒙思想家规划社会蓝图提供了范式

解析 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方法,与材料“……我希望这里所阐明的原理,会有助于人们对这个问题或更可靠的哲学方法有所了解”相符,故选A。材料强调数学原理对哲学的作用,没有涉及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具体的表达形式,B项错误;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为人们摆脱宗教的束缚奠定基础,C项错误;启蒙思想为未来社会规划了蓝图,D项错误。答案 A 3.(2018·山西太原调研)2014年,美国大片《星际穿越》在全球热映。片中的“第五维空间”、“虫洞旅行”、“星际航行”等概念不断刷新人们的宇宙观。这些概念的提出是基于()A.经典力学理论

C.量子理论

B.电磁感应现象 D.相对论

解析 “第五维空间”、“虫洞旅行”、“星际航行”等概念不断刷新人们的宇宙观等这些内容是相对论的提法,故选D。经典力学只能解释宏观物体低速状态下的运动规律,A项错误;电磁感应现象是电气时代的理论,B项错误;量子理论是微观世界的理论,C项错误。答案 D 4.(2018·陕西榆林模拟)“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还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这一理论诞生的重要意义在于()A.首次将人类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首次用科学方法精准描述宇宙运行规律 C.突破了经典物理学体系存在的局限 D.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革命性进步

解析 相对论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突破了传统牛顿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描述了一个宏观的宇宙世界,故选C。“首次将人类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指的是西方的智者运动而非材料中所描述的相对论,A项错误;“首次用科学方法精准描述宇宙运行

规律”指的是牛顿的经典力学而非材料中的相对论,B项错误;“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革命性进步”,指的是量子论而非相对论,D项错误。答案 C 5.(2017·广东揭阳调研)“感动中国2016人物”:“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这是献给因在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的颁奖词。在这一领域的先贤和奠基者是指()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解析 本题考查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相关知识,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是量子论的奠基人,故选D。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之父,与量子论无关,A项错误;牛顿创立近代力学理论,也与量子论无关,B项错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奠基无关,C项错误。答案 D 6.(2018·山西五校联考)1904年,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曾说:“我们将要建造一种全新的力学,我们已经成功地瞥见它了。原来比较简单的力学依然保持为一级近似,因为它对不太大的速度还是正确的,以致在新力学中还能够发现旧力学。”其观点可用于说明()A.牛顿力学在物理学领域失去作用 B.牛顿力学推动了相对论的发现 C.相对论是最完美科学的力学体系 D.“新力学”是对牛顿力学的改造

解析 据“在新力学中还能够发现旧力学”可知,“新力学”是对牛顿力学的改造和发展,故选D。牛顿力学在物理学领域并没有失去作用,A项错误;相对论推动了牛顿力学的发展,而不是牛顿力学推动了相对论的发现,B项错误;相对论是最完美科学的力学体系这种表述本身存在问题,C项错误。答案 D

7.(2018·河南鲁山调研)2016年6月16日凌晨,LIGO合作组宣布探测到了一个引力波信号,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沸腾。按照专家的解释,引力波就是“弯曲时空的弯曲曲率的周期性变化向外的辐射,并不是从物体的质量中辐射出来的波”。根据这个定义,下列科学理论中与之有关的是()A.经典力学

B.相对论

C.量子论

D.进化论

解析 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在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故选B。引力波不能够存在于牛顿的经典引力理论当中,因为牛顿的经典理论假设物质的相互作用传播是速度无限的,A项错误;量子论的研究是深入到物体的微观领域,C项错误;进化论是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理论,D项错误。答案 B 8.(2017·山西太原期中)恩格斯认为《物种起源》“写的简直好极了”,马克思也曾经几乎“有好几个月不谈论什么其它的东西,而是谈论达尔文和他发现的革命力量”。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社会的组织结构、阶级层次,可以用生物学中的生存斗争加以说明。这表明进化论()A.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创造条件 B.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C.推动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整合 D.适合了不同认知群体的需求

解析 马克思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都推崇进化论,可知进化论有利于他们思想的传播,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选D。马克思主义诞生条件有多种因素,A项说法太过绝对,错误;进化论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但并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B项错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进化论可以说明社会的组织结构、阶级层次,但并不是推动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C项错误。答案 D 9.(2018·河南商丘模拟)下图是1861年英国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一

群猴子正被介绍给另一只穿着时髦衣服并拿着一本书(处于上流社会)的猴子。此漫画()

A.形象地说明了人类进化的历程 B.反映了进化论传播的艰难 C.表达了作者对宗教神学的不满 D.批判了上帝“创世”说的荒谬

解析 据材料漫画可知,画中的人物被比喻成猴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漫画讽刺生物进化论的传播,故选B。人类进化的历程不能仅仅以几只猴子来表达,A项错误;漫画表达了作者对进化论的不满,C项错误;漫画也没有批判上帝“创世”说,D项错误。答案 B 10.(2018·四川自贡诊断)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这说明()A.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 B.英国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 C.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 D.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

解析 据材料中“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可以看出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故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说蒸汽机产生的原因,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蒸汽机产生是因

为社会需要,并没有体现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D项错误。答案 C 11.(2017·河北唐山模拟)(美)约翰·R·麦克尼尔在《能源帝国》中写道:从1780年到1880年的100年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这主要得益于()A.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B.内燃机创制与使用 C.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 D.飞机和轮船的出现

解析 题干中所述的成果是在1780年到1880年的100年间实现的,再结合题干中提到的煤炭能源,就可以很自然的想到是工业革命中瓦特的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促进了机器的普及所带来的成果,故选A。答案 A 12.(2018·江苏南通模拟)“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上述论断评论的科学理论是()A.经典力学

C.相对论

B.生物进化论 D.量子假说

解析 根据材料中“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可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将经典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故C正确。答案 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湖北黄冈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由于木材匮乏引发的能源危机,使得英国人毅然在热能和机

械能领域实现转轨,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了国家整体性产业变迁,完成了经济史的重大转折,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始于19世纪末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能的广泛应用带领人类社会步入了电气时代,……类似于前两次工业革命,随着新技术创新在多产业显现并加速扩散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分散式生产等五大支柱,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比前两次工业革命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朱启贵《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转型选择》

材料二 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

(1)根据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勃兴的重要产业部门。(9分。每个时代至少两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1850年以来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特点,据此分析19世纪中期、后期和20世纪中期、后期导致其演变的原因。(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评述近代以来有关能源问题的经验教训。(6分)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答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产业部门即可,每个时代至少答出两例。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图片可以看出木炭、石油等资源消耗比例下降,核能、太阳能能源消耗比例上升,所以可以答出特点;第二小问,可分别从三次工业革命对能源的影响和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加快了对核能、太阳能的利用去回答。第(3)问,从能源的作用和我们怎么去做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蒸汽时代:纺织、采煤、冶金、机器制造、铁路交通运输等。(3分)

电气时代:电力、石油工业、化工、汽车与飞机制造、钢铁、通讯等。(3分)信息时代:原子能、航空航天、信息工业、生物工程、新材料等。(3分)(2)特点:从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等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转变如核能等。(1分)原因: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推动煤炭的开采和使用。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的开采和使用;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技术得到发展,20世纪70年代(20世纪后期)的石油危机加快了核能、太阳能的利用。(9分)(3)经验教训:①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的重要保障。②能源领域要重视同其他国家的交往和合作。③要重视科学研究,推动新能源的发展。④对待能源问题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注重环境保护、建设节约型社会等。(6分。任答三点,言之成理均可得分)14.(2018·湖南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914年以前,一位乌兹别克的土族民族主义领袖说:科学是那种非常强有力的手段;科学的存在使野蛮的美洲人上升到他们现在所据的很高的地位、拥有力量,科学的缺乏使波斯人沦于他们现在所处的低下地位、蒙受耻辱。科学是使英国人成为印度、埃及、俾路支和阿拉伯半岛部分地区的主人的手段,也是使俄国人当上鞑靼人、吉尔吉斯、突厥斯坦和高加索穆斯林的统治者的手段。最后,正是由于科学,土耳其辽阔的领土被移交到外国人手中,法国的三色旗在北非的伊斯兰教徒头上招展。……

如果你们学习当代科学,你们将能够制造电报机,铺设铁路,在20天内把几十万名士兵从地球的一端运送到另一端,……将能够领会《古兰经》的秘密含义,为捍卫伊斯兰教制造步枪和大炮,把祖国从外国人手中解放出来……将能够使我们民族摆脱异教徒的枷锁,使伊斯兰教恢复其早先的崇高地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科学的作用的观点。(12分,说明:围绕

材料中的一个、两个或多个观点展开评述;要求现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辩证分析。)

解析 从材料内容来看,作者的观点是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认为科学是万能的,它能提升整个民族的地位,能实现民族的富强与振兴,但同时也成为一个民族奴役另一个民族的武器,因此在谈论科学的作用的时候应该辩证的分析。从材料对科学的理解来看,内容偏于狭隘,忽略了科学对人类生活与思想的影响,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因此多角度阐述更能剖析科学的内涵。

中国平安的发展历程 篇6

2006年

2006年8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4%股权,取得一张全国性的中资银行牌照。尽管此前平安集团已控股平安银行(原福建亚洲银行),但由于种种政策原因,平安银行终究改变不了“外资银行”的身份。由于深商行拥有银监会授予信用卡业务许可,故收购深圳商业银行将为平安集团提供涉足信用卡业务的理想机会。

2005年

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平安健康险公司成立

2004年

2004年6月24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号2318,目前市值已逾100亿美元。随后,中国平安相继入选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成份股,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份股。11月,公司又因上市运作的上佳表现,荣获全球著名的《投资者关系》杂志(Investor Relations Magazine)颁发的2004年亚洲区“新上市公司最佳投资者关系”奖。

2004年2月19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平安与汇丰联合收购的福建亚洲银行正式更名为平安银行。同年,平安银行获准将总行迁至上海,并设立福州分行。

2004年12月1日,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通过中国保监会的验收,核准开业。同年9月,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准筹备。

2004年9月17日,中国平安全国客户服务及后援技术中心项目工程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银行卡产业园区开工奠基。

2004年11月10日,平安人寿行销支援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结合公司业务流程和IT业务系统,通过事件提醒、新闻公告、查询中心、行销支持、早会经营、互动园地六大模块,建立与实际业务运作紧密结合的网上专业服务平台,为营销队伍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援。

2004年12月11日—12日,在两年多建设和准备的基础上,平安IT系统成功完成了国内首次保险企业“IT灾难快速恢复”演习,此次演习共投入专业技术人员100多人,历时28小时,经过30多个机构用户验证显示,所有恢复工作顺利达标,标志着平安IT已经初步具备了应对重灾的紧急处理能力。

2003年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2月14日,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分业重组,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集团公司控股设立平安产险、平安寿险、平安信托和平安海外投资,平安信托依法持有平安证券股份。

服务迈向全球化。8月,中国平安将全球急难援助服务、急难援助特服电话95511全面升级,平安客户海外遇险时直拨平安95511,即可享受到专业、便捷的全球急难援助服务。这是国内首次实现特服号码海外直拨。

独家承保国内投资额最大的合资项目。2月,平安产险独家承保国内目前投资额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一揽子保险,总保险金额超过31亿美元,保费超过1900万美元。

2002年

2002年10月8日,汇丰集团(HSBC)与平安正式签署《认购协议》,以美元6亿元(约人民币50亿元)认购平安10%的股份,公司资本实力进一步壮大。这是国内金融业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引进外资项目。作为战略投资者,汇丰集团还将在管理和技术方面与平安进一步合作。

2002年6月27日,继平安大学成立(工程奠基)之后,平安—LOMA学院正式成立,这是LOMA与其会员公司国际化合作创办的第一个学院。同月,平安与LIMRA合作,引进礼贤业务员甄选系统(LASS系统)。

2002年10月19日,平安信托投资公司新产品“卓越汽车消费贷款集合资金信托”面市,迅速销售一空。标志着平安信托成功迈出了通向高价值客户金融服务市场的第一步。

2001年

平安的集团改革方案正式获批,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月28日,平安金融大学正式奠基并获博士后工作站资格。平安首届中级管理干部培训也于8月31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圆满结束,此次培训人数达800多人,新时期公司的干部成长机制正式启动。

3月13日,平安首家推出团体退休金投资连结保险,填补了国内团体保险市场的空白。

2000年

平安3A客户服务体系初步建成。7月18日,平安全国电话中心95511在苏州开通,并力争三年内建成亚洲最大的企业电话中心;8月18日,一站式综合理财网站PA18正式启用,平安大步进入电子商务。

平安证券获中国证监会批准增资扩股至10亿元人民币。

1999年

9月20日,原美国林肯国民集团副总裁斯蒂芬•迈尔正式加盟平安,出任总精算师及董事长高级顾问。

10月中旬,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电话咨询中心——平安 Call Center 项目将全面提升平安服务、销售和信息管理的手段和水平。同时电子商务项目也开始起步。

平安世纪理财在沪试销10月23日,中国大陆第一代投资连结保险——“平安世纪理财”在上海面世,该险种是中国保监会首次“会”的名义批准的新商品。

11月15日,平安被正式确认为江苏田湾核电站首席承保人。江苏田湾核电站是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的核电项目,平安获得39%的份额。

1998年

麦肯锡改革方案全面推出,平安在产、寿、证、投、内控、人力资源六大领域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各项方案都已通过并进入实施阶段,经营管理各方面全面推选KPI指标体系。产、寿险小型机系统、证券公司SYBASE证券交易系统全面上线,使平安信息技术在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为平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风险防范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援。全系统精简机构和人员。1998年6月22日,“总公司组织和岗位设计方案公布会”召开,打响了全系统“消肿减肥”的揭幕战。总公司部门数从12个减为8 个,室建制数从51个减肥为26个,人员数量从327名减为238名。各专业公司和分支机构“消肿”工作随即全面展开。

1997年

公司收购深圳足球俱乐部,开创了国内金融企业独家经营足球俱乐部之先河。经过一年的努力,平安足球队于11下旬提前一轮晋升甲A,展现了平安拼搏进取的精神。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初步构架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体系。全面实行稽核、审计双轨制;建立区域稽核中心;推行财务委派制;完善区域总督导制。

1996年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同意公司增资扩股,股本从15亿扩至25亿,公司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平安证券公司正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公司成立,使公司形成以产险为基础,寿险为重点,证券和信托为两翼,海外业务为补充的集团化架构。

1995年

公司募集定向法人股工作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公司资本金扩大到15亿元。全国推选产险、寿险、证券业务的营销体制改革,其中寿险营销业务成果显著。按《保险法》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实行了产险、寿险、证券、投资四大业务的统一管理、分业经营。完成了资产一体化改造工作,实现二级法人向一级法人的平稳过渡。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总公司成立财务工作委员会和电脑工作委员会,加上已有的保险业务审定委员会和投资贷款审查委员会,四大专业委员会已全部形成。

1994年

整个平安系统实施人寿业务与产物险业务分业经营、管理和核算的举措,推动了平安人寿险乃至整个平安保险的大发展。证券业务实施经营机制改革,大大增强了平安证券业务的竞争实力。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世界两大财团摩根财团和高盛财团参股平安,进一步增强了平安的经济实力,平安的管理水平上升到国际化水准。

1988-1993年

198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发文(银复〈1998〉113)批准成立平安保险公司,同时颁发“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这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险企业。

1988年4月15日平安保险公司批准成立后,承保了第一笔业务,保户是深圳特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房地产公司,保额为3072.1万元人民币,收入保费43998元人民币。

1988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深圳人行(88)深人融管字75号文《关于对平安保险公司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的意见的函》,同意设立分公司,这是平安保险公司在特区外设立的第一家分公司。

1992年9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国办函[1992]93号)批准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并同意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办理法定保险和国营企业、三资企业的保险业务以及各种外币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

今天的平安:

中国三大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之一,以保险为核心的,涵盖证券、信托、银行的高度紧密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中国第二大保险集团,3000万优质个人客户,300万企业客户,2005年保险业务收入707亿人民币,2005税后利润42亿人民币,2005公司总资产3100亿人民币,2005公司股东权益380亿人民币;

平安业务:综合金融业务体系。

拥有中国金融企业中真正整合的、独一无二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集团实现品牌、IT、HR、计划和风险管理的集中统一;

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保险、信托投资、证券、银行)创造更多的便利和更高的效率。

其中:

平安信托投资公司

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6年7月2日,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2002年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重新注册登记,成为全国第一批获准重新登记的信托投资公司之一;2005年10月,平安信托进行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加到42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注册资本最大的信托公司;为客户提供基于下列本外币信托业务的产品:资金信托业务;动产、不动产及其他财产的信托业务;投资基金业务;公益信托业务;租赁信托业务;企业资产的重组、购并及项目融资;公司理财、财务顾问等中介业务;目前,平安信托代管理资产超过90亿元。

平安证券公司

1995年10月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深圳,注册资本金为18亿元人民币,获得国家创新级券商资格;2005年,在中国股市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平安证券积极开发新产品,改善服务手段,降低经营风险,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高,正向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券商方向迈进;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客户对金融服务全方位需求愈加迫切,客户已不满足于单纯或者品种单一的投资渠道,因此对券商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服务要求;平安证券将充分发挥中国平安的集团品牌优势,进一步打造先进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不断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完善服务手段,以专业的体系、专业的产品、专业的服务,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

平安银行

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平安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年2月19日正式成立。平安银行将采用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管理、运作模式,引进国际先进的银行电脑操作程序,努力建设成为一家具有独特竞争能力、规范、稳健发展的商业银行。由中国平安与汇丰银行携手合作的平安银行,中国平安持有73%股份,汇丰银行持有27%股份。十年规划将成为中国第五大行。目前平安银行开办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驻华机构、香港、澳门、台湾在内地代表机构,外国人及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的人民币业务;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股票以外的其它外币有价证券;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办理国内外结算;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外币兑换;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提供资信调查和咨询服务;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它业务。

中国平安荣获福布斯顶尖非国有企业第一

近日,著名商业杂志《福布斯》中文版发布针对中国大型非国有企业的2008 “中国顶尖企业榜”,中国平安首次入榜即荣列第一,这也是平安继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并成为入选的中国非国有企业第一名之后,在非国有企业领域获得的又一个骄人荣誉。

2008年“中国顶尖企业榜”是福布斯连续第三年针对中国大型非国有企业进行的调查,并向读者推出了兼顾规模与效率的100家大型企业典范。其调研范围包括2007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主营业务在中国大陆的非国有企业。

“中国顶尖企业榜”排名根据候选企业在2005-2007三年间的回报率指标(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增长性指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和赢利性指标(销售利润率)进行加权计算,并根据企业过去3年的销售规模进行调整。此番入选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榜”是对中国平安三年来稳健经营和快速成长的充分肯定,也是继连续两年上榜《福布斯》上市公司前500强并蝉联该奖项中国非国有企业第一之后,中国平安获得的又一殊荣。

榜单方面有关负责人在总结今年的调研时指出,许多大型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都开始走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道路,而中国平安国际化的综合金融战略正是走在众多企业前端的典范。目前,中国平安正积极推进全球化的资产配置战略,并将继续加大海外资产管理业务的拓展力度,力求打造“以保险、银行、投资为三大业务支柱的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

另外,联想控股和日照钢铁也分别位列榜单第二、三位。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篇7

本文对20世纪以来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 从时间的角度把演变历程划分为六个时期,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为今后数学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启示.

1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的演变历程

从1902年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正式学堂章程起, 对20世纪以来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的演变作一回顾, 从它们发展的风风雨雨中, 从它们跳动的脉搏中, 感受其演变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也为今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我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的演变历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1 第一次尝试时期 (1902—1948年)

由于1902—1922年这一时期中学里没有现代数学内容, 所以说, 真正意义上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是从1923年开始的, 先后在中学数学课程增加了统计与概率、行列式和微积分.1922年11月北洋政府仿效美国公布了“新学制”, 之后全国教育联合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草拟中小学课程纲要.1923年公布的“高级中学算学课程纲要” 中要求学习行列式, 它以独立的章节存在, 而概率是以“排列组合及机会”出现, 但没有具体的内容要求.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教育部, 1932年又公布了一个新的学制, 在1932年学制出台的前前后后曾先后三次修订过“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 从1929年颁布的《初级中学算学暂行课程标准》开始就有统计图表, 1932年和1936年《初级中学算学课程标准》中都有统计图表、统计大意, 即使1941年颁布的《六年制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草案》中, 第一学年 (即初中一年级) 还是要学习统计图表和统计大意, 1941年《修正初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和1948年未及实施的《修订初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都有统计图表及方法.

在高中阶段, 1929年颁布的《高级中学普通科算学暂行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学习或然率和行列式, 但没有增加微积分.从1932年、1936年的《高级中学算学课程标准》以及为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 而在1941年《修正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和《六年制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草案》都有概率、行列式和微积分.被看作未必再有像17世纪下半叶发明的人类精神最高胜利的微积分, 在1932年的标准中只是附录, 之后的标准中微积分成为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它不是独立的章节, 而是包含在方程论的章节中;概率学习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加强:排列组合及机会或然率或然率及其应用.

1948年的《修订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虽然未及实施就解放了, 但是有理整函数之微商即微积分又被删去了.

1.2 过渡时期 (1949—1952年)

解放后, 由于一时还来不及制定出适合新中国的数学课程标准, 于是在1950年2月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召开普通中学数理化教材精简座谈会, 根据座谈会所讨论的精简原则, 以流行的教科书为主要依据, 拟定了《供普通中学教学参考适用数学精简纲要 (草案) 》, 相应的课本称为“精简本”, 在精简本中微积分退出了中学数学课程, 而统计与概率论、行列式留了下来.这套教材结束了中学数学教材供应混乱的局面, 起到了统一中学数学教材的历史作用, 基本保证了教学质量, 程度相当于建国前的中学理科.

1951年出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草案》还是沿袭了1950年精简纲要中的现代数学内容, 不过, 这个标准草案并没有实施.

1.3 第二次尝试时期 (1952—1965年)

由于从1952—1958年近6年的时间, 我国中学数学课程全面学习苏联经验, 以苏联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以苏联中学数学教材为蓝本编写我国中学数学课本, 把苏联10年制学校学习的数学内容拉长在我国中小学12年中来学, 程度比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的数学教学内容低得多, 微积分、概率论、行列式等内容已没有它们的踪影了, 只有简单统计图表在初中一年级学习, 所以这一阶段少学了不少应该学习的数学内容.

为了纠正学习苏联经验过程中的严重的教条主义, 解决中小学数学教材知识面窄、内容少、程度低的问题,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进行了又一次地尝试.从1957年就开始编写中小学数学暂用课本, 这套暂用本的程度大体上提高到建国初期的水平, 但是行列式、导数等内容还是未能增加.在1960年大跃进思潮影响下的教育改革把概率统计内容放进了中学数学教材, 统计内容下放到小学五年级学习, 但由于理论要求过高、过深, 又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得教师难以教, 学生难以学, 因此, 不久便退出了教育舞台, 只能作为选学内容, 有人把这次概率的进入与退出称之为解放后概率的“第一次兴衰”. 1961年, 由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 对1958年以来那场教育革命进行了彻底的反思, 在广泛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 调整中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内容, 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通用教材, 在1963年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草案) 》, 高中阶段要求讲授一些概率和行列式的初步知识, 但没有微积分初步.与教学大纲相随的十二年制课本于1963年秋季就开始使用了, 这套中学数教材许多教师反映是建国以来编写的几套课本中最好的一套, 是多年来制定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编写课本的经验总结, 但也有其不足和缺点, 可是经过征求意见之后的“送审本”还未及批下来, 人们称之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1.4 调整时期 (1966—1995年)

在1966—1976年的“文革”期间, 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教材由地方自编, 各地方的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为了统一这种混乱的局面, 在认真总结了我国三十年来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制定和教材编写的经验, 深入研究了几个发达国家中学数学改革情况的基础上, 提出了“精简、增加、渗透”的六字方针, 以此来调整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于是,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正式颁布, 相应的数学教材开始使用, 逐年更换.高中学生要求学习微积分、概率、包含在线性方程组中的行列式、逻辑代数等现代数学内容, 其中导数注明了必学和选学内容.

1982年颁布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征求意见稿) 》, 要求学习统计初步和概率、微积分、行列式、向量、矩阵、随机变量、数的位进制和逻辑代数简介.在这个大纲中提出了三类实施方案, 第一、二类基本相同, 是为理科设置的, 第二类只有概率、行列式, 是为文科设置.由于学生志趣不同, 毕业后去向不同, 以及各个学校教学水平不一, 对这些内容的教学也非常灵活, 而且六年制重点中学在全国所占比例也非常小.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和一些人的反对等因素使得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再次退到只学十七世纪以前的传统的初等数学内容.1983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颁发高中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两种要求的教学纲要的通知”, 在《高中数学教学纲要 (草案) 》中, 数学内容划为较高要求和基本要求两部分, 与之相应, 较高要求的高级中学数学课本是将六年制重点中学供理科学习的高中数学课本改编为这套课本, 称为甲种本, 基本要求的高级中学数学课本称为乙种本;在甲种本中有微积分、统计与概率、行列式、向量等, 在乙种本中概率、行列式, 但都是选学内容.由于高考只按照基本要求命题, 所以选学内容实际上是不学内容, 形同虚设;较高要求教学内容只有少数学校执行.初中的统计初步内容一直必学内容.

尽管在1986年和1990年对1983年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作了两次修订, 但是变化不大, 所以自1983年教学内容大幅度调整以来, 微积分初步、行列式、概率等内容 (约占100课时) 由必学改为选学, 这使得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再一次地走向了低谷.

1.5 第三次尝试时期 (1996—2002年)

从1983—1995年近12年的时间中学数学课程里没有现代数学内容, 到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供试验用) 》和与之相应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开始, 微积分、统计和概率、简易逻辑、集合、线性规划、平面向量和空间向量等现代数学知识走进了中学数学课程, 但行列式从80年代在中学数学课程里成为选学内容到逐渐消失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2000年对96年的大纲进行了修订, 概率统计与以往相比内容进一步加强, 同时增加了统计知识, 其他现代数学知识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由于“四难”现象并未解决, 教学效果平平, 缺乏实际运用, 所以又逐渐走向低潮, 到2000年以后原来增加的许多内容不断地删减;微积分也删减了导数的定义、导函数、二阶导数、二阶导数的物理意义.与以往一样, 统计初步是初中三年级的必学数学内容, 到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实验教材中, 不仅有统计初步, 而且有概率知识, 这是历史上首次把概率初步知识下放到初中的尝试.

1.6 继续探索时期 (2003年以来)

世纪之交, 许多国家都在数学新课程改革, 尤其是美国, 始终站在改革的前列, 相比之下, 我国的教育改革步伐显得较为迟缓, “如果教育的内容以传授老化的知识为主, 则学生的学习将会不断地强化脑力的退化;如果课程内容无法符合社会的需要, 则一大批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学生将会学非所用, 无法应付国家在人才素质方面面临的窘境.”所以为了顺应国际数学改革潮流, 跟上时代, 在1999年就启动了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颁布并开始实施, 2003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也进入实验阶段, 新课程不仅继承了微积分、统计和概率、简易逻辑、集合、线性规划、平面向量和空间向量等现代数学内容, 而且增加了信息安全与密码、矩阵与变换、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等内容更多的现代数学内容.由于2003年标准还在实验探索阶段, 所以这些现代数学知识能否站得住脚, 都将在实践中去考验它们.

2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的启示

2.1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要与科技发展相一致

科技的发展不断向数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数学化的手段在各种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 高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 近代中国还在学习推崇备至的数学“经”书, 这与西方学习的现代数学相差甚远, 落后了, 自然就要挨打.我们知道, 微积分是研究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有力工具, 它的应用最为广泛, 是进一步学习数学以及研究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那么, 在中学学习了微积分的初步知识, 对于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 在从事现代化工农业生产都很有用;对于继续升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来说, 可在大学学习以微积分为基础的其它课程, 可以省出时间学习更为有用的近现代数学知识.

概率统计是研究客观世界大量偶然现象中的的规律性的科学, 应用非常广泛.例如, 在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要用到概率统计, 所以在中学增加概率统计知识也是必要的.

从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出发,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增加现代数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读了12年的数学, 却对有奖销售中所谓‘中奖概率’不曾接触, ”这值得我们反思.

2.2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在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

我们注意到, 现代数学知识在中学数学课程里出现的时候, 都要加上相应的限定词, 比如“统计初步”、“微积分初步”、“简单统计图表”、“简易逻辑”、“逻辑代数简介”中的“初步”、“简单”、“简易”、“简介”, 等等.其目的是在讲授或学习这些内容时, 仅仅掌握基本思想和内容, 对理论不做或略作探究, 不能把整个内容和盘托出, 或是把高等数学内容作简单的移植而下放到中学数学里, 所以这些内容的引入应以直观描述为主, 以掌握方法应用为重点, 不追求理论上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比如, 1996年供试验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就有“导数的定义”, 而在2000年修订后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则没有“导数的定义”, 我们知道“ε”是微积分大门的高门槛, 对于中学生而言, 只要改造极限理论的表述方法, 使它变得简单易学, 又丝毫无损它的严格性;或者干脆不讲严格的极限理论, 只要求学生会求导数, 算积分即可, 扫除学生学习上的一些障碍, 让大多数学生能接受基本的现代数学内容.

2.3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要在不断借鉴有益经验和实验的过程中完善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不是简单地把现代数学知识下放到中学, 因为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授课时数、师资水平、地区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所以增加现代数学内容, 必然要精简传统的数学内容, 那么增加什么, 增加多少, 精简什么, 精简多少, 教材怎样安排, 这些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因此, 在数学教学大纲或标准的研制、相应教材的编写、试验、推广、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中, 要不断地借鉴有益经验和吸纳最新实践研究成果, 使上述问题逐渐地得到解决.比如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草案) 》中增加了概率和行列式, 在根据本大纲编写相应课本的过程中, 查阅了中外古今资料, 吸取了我国几十年特别是建国后编写课本的经验教训, 也吸收了一些外国的有用经验, 多次到工厂、农村公社、学校、科研等单位了解他们的需要, 又反复同一线教师商量, 研究实际的教学可能.所以这套课本比以前的课本有较大改进和发展.

2.4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要必须遵从教育和教学规律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 解放前学欧美, 解放后学苏联, 其结果有些方面降低了水平, 强化了论证严谨性.1958年开始, 提出走自己路推行跃进式的改革, 其结果以失败告终.随后又提出“抓双基”, 培养三大能力历时不到三年.“文革”期间又强行推进冒进式的改革, 结果更糟, 不得不“拨乱反正”, 回到基础, 这些历史的教训, 就足以表明教育教学改革如果不遵从教育规律, 仅靠“长官意志”必然要失败.

从近20年的改革进程来看, 尽管比以前好的多, 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 但问题还不少.比如20年前就提出要推行素质教育, 反对应试教育, 情况有如何呢?应试教育在某些地区、有些方面愈演愈烈, 而学生的素质在某些方面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比如德育、体育等) ;又如现在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 提出创新教育, 情况又怎么样?正像有些大学领导所言, 现在招的大学生考试成绩比过去高了, 但创新能力降低了.其原因像有些老科学家而言, 他们过去上小学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来来来, 来上学, 去去去, 去游戏”;而现今相对应的说法:“来来来, 来考试, 去去去, 去补习”.学生背着繁重的功课负担, 哪里有时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 没有爱好和奇异感, 就不能充分显示想象力, 没有丰富的想象力, 就很难发展创造力.不仅小学如此, 中学也一样, 由于高考的压力, 导致功课压力重, 随之就影响个性、爱好、想象力的发展, 最终导致了创造力的下降.再如, 尽管课程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伴随着教学方法也相应有很多方法, 如探究法、合作交流等各种方法, 但由于考试的压力, 有的除了教材中的内容还要增加许多内容, 为了赶任务, 只好“穿新鞋走老路”.从以上可以看出, 当今课程内容改革虽然已有了很大进展, 但还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9.

[2]陈昌平.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2.

[3]曹才翰.曹才翰数学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0.

[4]马忠林.数学课程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3.

[5]张奠宙, 李士锜, 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

[6]魏群, 张月仙.中国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演变史料[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4.

[7]魏庚人, 李俊秀, 高希尧.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5.

中国现代化:艰难的历程 篇8

从社会情况看,中国的起点也是很高的。中国的人力资源丰富,阶级相对开放,科举制为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敞开了大门。农村小块土地占有方式盛行,小地主所有制连同租佃制形成一种没有鲜明等级差别的乡村环境,与欧洲过渡性的小农土地占有出现以前的贵族或农奴主的大庄园制形成鲜明对照。此外,中国地方社会还存在其他许多明显的现代特征。

最后,前现代中国的突出发展在教育上表现得也很明显。“除日本之外,就技术和社会价值对民众的渗透程度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前现代社会可与之相比拟。官档和私录的记载以及通讯联系皆依赖书面文字。教育在组织和内容两方面对成就、普及和理性的取向,受到普遍的重视。世俗化的学校教育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规范化的。”(242页)

然而,有着上述诸多现代化因素的中国,却迟迟未能踏上现代发展之路。答案究竟何在?这本书指出五个方面。

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而滋生了一种中国文化优越感和自视为万邦来朝的中央之国的世界秩序观。中国人长期以“无邻邦帝国”自居,对外关系不是多边的而是双边的,即册封与被册封、朝贡与受朝贡、天朝与蛮夷之间的等级秩序关系。这种世界观使中国人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挑战之际缺乏应变的灵活性,加之政治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终于在一个世界历史巨变的关头,在短短时间内从文明强盛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落后挨打的深渊。

这里有必要提及一点,这就是:西方殖民者用强力打开中国的门户,迫使其放弃以老大帝国自居的世界秩序以后所建立的无非是一种民族压迫和剥削的秩序,而不是所谓传播国际平等观念。

在政治方面,虽然中国很早就具备了政治现代化的某些最“现代”的因素,但是

“从一种重要意义上来说,可能正是中国政治理想本身的丰富性和完善性构成了它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像扩大政府责任范围,或者为民众积极参与政治建立正规机制这样一些根本性的政治变革,在娘胎里就被旧政治秩序那种窒息一切的稳定性和伦理上的正当性给扼杀了。……谁能想象出并证明一定要进行改革呢?这个社会能产生哪些会呼吁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的社会势力呢?在中国领导人不准备对中国政治进行彻底的改造,而仅仅小修小补之前,要设想历史自己能够走上缔造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康庄大道,而又不吸取西方演进的政治体系和观念所扩散出的特定因素和业已显示出来的优越之处,实在是匪夷所思。”(62页)

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方面的障碍可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面的政治行为来分析,本书第三、九两章正是做了这样的分析。其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作者对十八至十九世纪中国武装力量变化的描述。

从平定三藩之乱到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其间将近两百年里清朝政府没有遇到严重的挑战。在国家安全、稳定的另一面是军队的惊人腐败和变得毫无作用。十九世纪上半叶,持续不断的少数民族反抗和农民起义导致地方采取防卫措施,凭借地方士绅威望及资财武装起来的军事力量取代了无能的正规军和过去乡丁的作用,此即所谓“团练”。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组建了他的湘军,各省则纷纷效法。这些地方军队采用西式组织和技术,并以其所控制的口岸和商业为自己筹饷,形成一种新型的军事政治机器,从此开创了中国近百年地方主义、军阀主义横行的历史,本书作者称之为“中国政治的军事化演变”,它影响到所有参与政治活动的人。(91页)军阀统治破坏了国家的统一,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学习西方现代知识与技术的运动最终都成了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相互竞争的工具。作为后起现代化载体的国家及其统一的、长期的目标被远远置于一边了。国家分裂,军阀混战,国民日穷,国力日弱,帝国主义乘隙长驱直入。直到一九四九年,中国现代化的课题似乎只剩一个,即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现代化导向的中央权威,其它任务几乎全部搁置,一九四九年以后还要围绕这一课题付出高昂的代价。上述这种以地方主义、军阀主义为特征的“中国政治的军事化”实在是迟滞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方面,中国以农为本的传统经济结构拥有充裕的劳动力,却没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土地,中国前现代经济主要依靠广泛可用的劳力而缓慢地增长,经济生活中专注于劳动力的密集使用而不是创新技术、发明机器。在经济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中国社会缺少一种类似西方新教伦理的文化精神,官僚士大夫皓首穷经、因循守旧,普遍卑视工商业活动,直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上门来时,统治集团中的许多顽固分子仍然一味反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害怕采用现代技术会引起经济和社会失序。帝国主义打破了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的旧经济格局,取而代之的是外受列强掠夺、内部四分五裂、沿海与内陆严重脱节的另一种破败格局。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除去短时期曾经在夹缝中有所增长以外,长时期陷于停滞甚至倒退。

从社会来看,前现代中国人口增长居高不下,不多的一点剩余被急剧增加的人口消耗殆尽。中国社会分层的总体模式是包括官僚士大夫和商人在内的各阶层纷纷向地主靠拢,范围狭小的地方市场所造成的分工完全服从于农业的需要,中国社会的这种“农村导向”与一些成功的后来者如日本和俄国的日益加强的城市导向明显区别。从社会组织状况看,中国社会中占压倒优势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组织,在国家和家庭、宗族之间的公开组织极少。社会只看重家庭和宗教的联系,偌大一个中国看上去更像一个千千万万独立王国式的家族的堆积,缺少社会整合、社会动员的因素。前现代中国的这种社会状况至今在许多农村地区留有清楚的痕迹。

最后来看教育。前现代中国教育的目的是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教化民众,价值取向是尊孔读经以求取功名。这种教育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想,也窒息了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数学、医学、天文、地理诸领域的研究,甚至政治、经济、军事等学科的研究,使之不能成为系统的科学。“结果,留给二十世纪的,就谈不上有什么科学知识和方法论,只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个口号是汉学在反对所谓宋儒空洞玄学的斗争中形成起来的。这也就是说,科学价值来自人类思想上的冲突,而不是来自自然科学,中国人的学问恰巧就集中在人的思想冲突领域内。”(260页)

需要指出的是,在早熟的“现代”因素与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间并没有截然区分的界限,有些因素兼具积极与消极双重作用,有些早熟的现代因素发展到后来反而成为现代化的障碍。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冲击和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影响下被动展开的,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些很好的历史传统因素被破坏了。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狂潮席卷了一切,使“中国本来可以怎样怎样”之类的命题成了无稽之谈。为了说明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和特点,除了横向地考察五个方面的因素,还需纵向地观察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历史进程。在本书的架构中,这两种考察是揉合在一起的。

本书第二部分标题为“二十世纪的转变”,这个转变以一九O五年为标志,“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因为一九○五年被废除的科举制度“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335页)但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启动以后却走了相当长时间的弯路,帝国主义侵略和地方主义、军阀主义的泛滥造成国家四分五裂,转移了对现代化的注意力,反对外来入侵和寻求统一与稳定成为中国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主题。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不仅没有取得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而且社会日趋分裂,教育的变革亦支离破碎。正是基于此,作者对一九四九年中国在共产党人领导下的重新统一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本书开宗明义指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是把现代知识的空前增长视为历史的原动力。从这里又引申出两条原则:第一,认为现代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国内转变;第二,认为一国的发展水平不能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或其他体制上的规范来衡量。作者称这两条原则使现代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方法划清了界限。(见本书17页)但我以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排斥这两条原则。两原则之一强调内部因素的决定作用,之二反对单纯以生产关系为标准衡量发展水平,应当说是两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本书的缺点在于,由于内容太多,要交代的历史事件太多,五个方面齐头并进,线头太多,容易使人摸不着头脑。亨廷顿在其《发展的目标》(载于《理解政治发展》一九八七英文版)中批评了西方现代化研究诸流派中的“相容理论”,认为这种理论把现代化的各个分进程联为一体、“所有好事情会一齐来”,或者视某一特定目标为带动其它目标的“火车头”,而未看到现代化诸目标如经济增长与政治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了解必须在诸目标中做出选择并采取缓和矛盾冲突的政策,因而没有真实描绘出五十年代以来第三世界的发展变化。这个批评对于本书恐怕也是适用的。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摆脱现代化的诸目标和分进程之间矛盾冲突的痛苦,如何选择最稳妥、最少弯路的发展模式,解决经济增长(效益)与公平分配、增长与自由、政治民主与社会稳定等等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亟待研究探讨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于燕园

上一篇:区委书记招商引资工作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学生公寓安全的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