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共9篇)
语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篇1
教学目的
1. 体会恩格斯在文中表现的沉痛、敬仰之情,缅怀伟人丰绩;
2. 理清文章思路,训练议论性文章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 抓住悼词的一般特点,从伟人的友谊入手,体会文章的感情,给学生以情感上的震撼;
2. 文章思路展开清晰,以学生阅读为主,对学生强化从内容看思路的阅读能力训练
3. 教学时数安排一教时
教学准备
1. 随笔:《天下第一友谊》(课前阅读)
2. 图片:马克思和恩格斯
3.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辨认伟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
出示列宁的一段话,从俩人的友谊导入新课。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二.听读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那么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到底写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写的呢?下面我们完整地听一下这篇文章的录音,整体感知,请大家注意把握内容,体会感情;同时,找出这篇悼词的中心段。
三.解析文章内容
1. 提问:录音听完了。全文的中心段找到了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第二段。
提问:两句中哪句是中心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应该是前一句,因为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前一句的主干是“逝世是损失”,后一句的主干是“空白会使人感觉到”,全段着重讲的是逝世带来的损失。
下面请大家用一分钟时间,将这个全文的中心句背下来。[学生背诵,教师板书要点]
2。我们具体研究一下,全文是怎么表达这两个“对于”的呢?或者换一句话说,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究竟是些什么?根据听读,大家按课文顺序迅速归纳一下各段要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①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③其他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④创建理论⑤制造舆论⑥参加组织⑦创立协会
3. 这些贡献中,主要贡献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理论科学使马克思感到喜悦,但有了能对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时,马克思更喜悦。”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板书:首先是革命家]这一段说的是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文章的这个中心句就涵盖了下文马克思对革命的卓越贡献.出示马克思墓志铭一句话:“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提问:马克思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遭到了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阶级的诽谤、诅咒。
提问:不同性质的政府、不同派别的资产阶级结成了反革命的神圣同盟来反对他。还有没有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这样就完整了。
4.提问:我们再看最后一段,一句话构成一段,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提问:这是从内容、结构上考虑的。如从其他角度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对马克思的伟大事业进行评价。表示无比哀悼的心情。
5.提问:再看“这个人的逝世”,在第一段中是用哪些词语表述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但永远地睡着了。[板书要点]
提问:为什么不直接说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不愿意直接说出。也是不忍心直接说出。
提问:知道这叫什么修辞方法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讳饰。出示“讳饰”修辞格知识内容。
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等等。
6.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归纳,借助板书,把全文结构小结一下。谁来说说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从“逝世”说起,紧扣两个“对于”,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进而说明“损失”巨大。
提问:注意到了③④⑤段和⑥⑦段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③④⑤段从理论方面,⑥⑦段从实践方面。[板书:理论、实践]
提问:两方面各突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理论上突出了“两个发现”,实践上突出了“宣传”和“组织”
语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篇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是人们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
1 9 9 9年,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 B 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马克思在西方也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恩格斯的演讲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对此作了准确而生动的回答。 恩格斯在 “ 讲话” 中说,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单凭这一结果也可以自豪”。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 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所以,恩格斯在 “讲话”中的精辟言论一经发表,就成了对马克思的“盖棺定论”,成了人们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是人们写作悼词的优秀范文。
“讲话”是一篇悼词,所谓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悼词的结构一般分为三部分:开头(悼念)、主体(评价) 和结尾(悼念)。
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 ———敬仰(颂扬) ———悼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的结构是:
第一部分(§1) 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 -§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 -§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 “讲话”是典范的悼词,它具有一般悼词的结构,又具有一般悼词所没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是情理交融语言生动的美文。
首先是情理交融。如“讲话” 的第七段,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办报和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用叙述形式;对马克思的贡献, ““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采用议论形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 满腔热情” ““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等,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议论阐明观点,抒情吐露情怀,情与理的交融,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其次是语言生动。如第4段阐述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用语:“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恩格斯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比作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句话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这就把发现这一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准确而又生动地告诉了人们。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备课札记 篇3
1.文体辨正
《讲话》原本列在议论文单元,新教材又定其性为演讲词。个中原委,也许为分类更显科学考虑。但演讲词的必备要素——鼓动性,却很难与本文牵扯起来。据可靠史料载,参加马克思葬仪的只是与马克思有着特殊友谊的十来个人。人少不说,作为最亲近的挚友,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用无限痛惜、哀婉的心情祝愿这位功勋卓著的伟人得到灵魂的安宁。如果恩格斯使用演讲体(且不提“演”,用动作去辅助等),在场的人们必然会极不自然甚至莫名其妙。因此,笔者认为将本文定性为讲演词中的悼词最为合理。关于这一点,《教师教学用书》只是轻描淡写了一番,倒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人教版《教师参考书》态度明朗一些。
2.关于总纲与分说的颠倒
毋庸置疑的是:第②段为全文的总纲,③④⑤和⑥⑦段分别对两个“对于”的内容展开论述,可行文却正好颠倒(如下图所示):
②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
③④⑤理论建树(历史科学)→⑥⑦实践功绩(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从逻辑上看,这明显给人凌乱的感觉。试想:一个稍有文章学概念的人,如能斗胆置恩格斯之权威于不顾,是否会得出如下结论:将第二段两个“对于”的内容换位,改为“对于历史科学,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岂不与下文前后对应,更无懈可击?(当然,分说部分不可更改,因为理论指导实践,从理论到实践更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和接受习惯)。遗憾的是,很多论者(如张家璇,章志德等)却对准这一颠倒“按图索骥”,提出恩格斯的这一颠倒用心良苦,匠心独运,着实让人难以苟同:试想彼时彼刻,恩格斯深怀痛惜且日理万机,哪有心力“巧设”这一“玄机”?
3.第六段的归属
《讲话》第⑥段属上文“理论建树”,还是下文“革命实践”,历来是文章结构、思路上的一个难点。有个认为应该归上文,而《教师教学用书》却不经意地陷于尴尬的境地:“板书设计”属下,“有关资料《谈谈〈讲话〉的两个问题》”属上,令教者一头雾水,究竟该何去何从?
问题的关键在于确立该段过渡段的性质。首句承上,“这样”指代上层所述马克思所有的理论研究都很独到且都不是浅尝辄止;次句启下,“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意谓本段不再论及上层“理论建树”的问题了,而“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当他看到……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马克思并非纯粹的书斋理论家,他更强调科学理论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革命影响即实践功用,他从事科研的目的即在于用科学理论指导革命实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足见本段是为引出下文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无疑,为过渡段。按结构学的普遍法则,过渡段归入下一层次似乎也无可厚非。况且,如果把第⑥段归入上一层,第⑦段首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则显得突兀,实际上⑥⑦段逻辑关系十分紧密。一言以蔽之,第⑥段归入“革命实践”顺理成章,也不至于将学生引入云里雾里。
4.关于第七段“坚韧不拔”的商榷
现代汉语中有“坚韧”,亦有“坚忍”。不难理解,前者具体,侧重实物,《孔雀东南飞》有“蒲苇纫如丝”句(“纫”通“韧”,柔软而结实——教材注),“蒲苇”便是具体物;后者抽象,侧重精神。马克思一生与各国政府、资产者不懈斗争,毫不动摇,其精神应为“坚忍不拔”。况且《现代汉语字典》有明确的注释:“坚忍:坚持而不动摇:~不拔的意志。”可知译者的笔误是显而易见的。遗憾的是,就在与本文同单元的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出现了“坚韧不拔”一词。
中学教材及其参考书应当起到科学示范作用。然而《讲话》及《教师教学用书》却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实在不应该。既已出现,就必须及时纠正,否则会以讹传讹,贻误后学。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家璇.中学语文新教材疑难问题百家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3]章志德.这样的安排该怎么理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结构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1999,(1).
[4]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
语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篇4
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了解悼词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和层段之间的内在联系。2.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文章的主旨。3.揣摩重点语句,品味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本文是一篇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点明了讲话的地点——身在公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礼,表明了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明确了讲话的内容——面对逝去的挚友,面对参加悼念的人们,自己代表“千百万革命战友”,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作出了高屋建瓴的总结,抒发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1.纺织厂主家庭的叛逆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无产阶级的领袖和导师,1820年11月28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纺织厂主家庭。1837年他的父亲坚持要他辍学经商。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刻苦自学,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
2.马克思终身的亲密朋友和战友。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在马克思逝世以后,他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日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得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然而,死亡却意外来临了。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走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在半睡状态。她随即陪同恩格斯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光景。3月17日,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参加葬礼时,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讲。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诬蔑()
②悼念()
③诽谤()...④忌恨().⑤繁芜丛杂().
⑥豁然开朗().⑨卓有成效().⑦浅尝辄止()⑧给予答复()..⑩不可估量().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菲(fěi)绯(fēi)斐(fěi)蜚(fēi)诅(zǔ)沮(jǔ)狙(jū)咀(jǔ)估(gū)沽(gū)怙(hù)诂(gǔ)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1)停止·停滞
停止:停下来,不再进行。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两者都有停下来的意思。前者侧重在“止”,表示不再行进,可带宾语。后者侧重在“滞”,受到阻塞而运行不畅。
辨析: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思想了。
②2013年1月18日上午,中共广东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在广州闭幕。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不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基本出发点。
(2)坚韧·坚忍
坚韧:坚固有韧性。坚忍:(在艰苦困难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在形容人时,两者都有坚强的意思;但前者着眼于“韧”,刚强不屈,后者着眼于“忍”,忍辱负重。
辨析:①比起赛季初,他们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他们越来越好,防守很强,能在客场连胜,靠的就是
的防守。
②从这艰难时刻的笑容中间,我们感受到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的感激、信任,感受到这个乐观
的民族不屈于困难的精神力量。
(3)摸索·探索 摸索:①试探着(行进);②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前者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一点点地寻找;后者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
辨析:①在经济大发展的世界中,我们不必悲观,而应该相信,通过
总会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②面对社会老龄化的到来,沧浪区各辖区街道依托社区服务,积极
以居家养老为主、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繁芜丛杂:(2)豁然开朗:(3)浅尝辄止:(4)万不得已:(5)永垂不朽:(6)非同寻常:
1.第1段中,将“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删除,将“停止思想”换成“心脏停止跳动”,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2.第2段中,能不能把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后果”?
3.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4.第3段是由一个长句构成的。请分析这个长句的结构及含意。
5.本文在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6.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请举例分析。
7.作为马克思的挚友,面对好友的逝世,恩格斯在悼词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并不是一味的感伤,而是有一种豪气,尤其是作者在追述马克思逝世这一事实时所表现的深沉与内在的悲伤更令读者深受震撼。我们该怎样理解作者在第1段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演讲稿的类型及其写作要求
一、演讲稿的类型
1.演讲稿的类型按照体裁分,有以下几种。
(1)叙述式:向听众陈述自己的思想、经历、事迹,或转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他人的事迹或事件。叙述当中也可兼用议论和抒情。
(2)议论式:摆事实、讲道理。既要有事实材料,又要有逻辑推断。要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3)说明式:对听众说明事理,通过解说某个道理或某一问题来达到树立观点的目的。2.演讲稿的类型按照内容分,有以下几种。(1)政治演讲稿:政治家或代表某一权力机构的要员阐述政治主张和见解的演讲稿。各级领导的施政演说,新当选的领导人的就职演说,政治家的竞选演说,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著名的范例有《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丘吉尔在美国圣诞节的即兴演讲》,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
(2)学术演讲稿:传播、交流科学知识、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的演讲文稿。不仅专业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进行学术演讲,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也要经常参加学术类的活动,也要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行。因此,学术演讲稿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
(3)思想教育类的演讲稿: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动态、思想倾向和思想问题,以真切的事实、有力的论证、充盈的感情来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演讲稿。引导听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励听众为崇高的理想和事业而奋斗。这类演讲稿适用于演讲比赛、主题演讲会、巡回报告等。
(4)课堂演讲稿,可分为两种:一是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使用的,一是学生为培养自己演讲能力而写的。
二、演讲稿写作要求
1.演讲,首先要了解听众。注意听众的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们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掌握这些以后,就可以决定采取什么方式来吸引听众,说服听众。
2.一篇演讲稿要有一个集中、鲜明的主题。无中心、无主次、杂乱无章的演讲是没有人愿听的。一篇演讲稿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内容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去铺陈,这样才能使听众得到深刻的印象。
3.好的演讲稿,应该既有热情的鼓动,又有冷静的分析。要把抒情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4.演讲稿的语言要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不能讲假话、大话、空话,也不能讲过于抽象的话;要多用比喻,多用口语化的语言,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让听众听得入耳,听得明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②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1.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第一次”的含义?
2.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请简要概括。
3.在这两段文字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4.悼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要对去世人物盖棺定论,对其生平事迹做准确精要的概括,对其影响给出评价,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请仿照前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给曼德拉的悼词,从所给人物中任选一位,为他写一段简短的悼词。要求:概括评价符合人物特点,语言有感染力,字数60字左右。
他把自己的国家推向公义,也唤醒了世界数十亿人;他把囚犯解救出来,也把关囚犯的人解救出来;他控制了愤怒,让人们获得和解,重寻人的尊严。他不再属于我们,他属于一个时代。
备选人物:蔡元培 巴金 海明威 马丁·路德·金 人物: 悼词:
5.阅读下面这幅马克思墓地的图片,回答问题。
——奥巴马
(1)用简明的语言描述马克思墓地,不超过80字。
(2)站在马克思墓前,你的心理活动如何?请写下来。6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第1段,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段,概括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第3段,写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4段,写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第5段,指出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第6段,揭示马克思看待科学的独特视角。第7段,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论述马克思的影响。第9段,表达了对马克思的赞颂和悼念之情。2.承递、过渡性词句: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
过渡段:第2、6段。
思路:文章开头先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了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主体部分,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结尾论述了马克思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3.恩格斯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首先,马克思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其次,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亲自参加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另外,马克思还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基础知识梳理
1.①miè ②dào ③fěi ④jì ⑤wú ⑥huò ⑦zhé ⑧jǐ ⑨zhuó ⑩liɑng 2.菲薄/绯闻/斐然/蜚语 诅咒/沮丧/狙击/咀嚼 估计/沽名钓誉/怙恶不悛/训诂 3.(1)①停止 ②停滞(2)①坚韧 ②坚忍(3)①摸索 ②探索
4.(1)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2)意思是眼前出现光明的境界。(3)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做一件事不肯下工夫钻研。(4)实在没有办法,不能不如此。
(5)指功勋业绩和崇高精神永远流传,不可磨灭。(6)不同寻常,强调与一般的事物不同。
思维探究与创新
1.(1)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这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2)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3)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情感。(4)“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5)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手法,而且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让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头脑。
2.不能。(1)作者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后文的内容。(2)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3)不用“严重后果”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3.这是类比论证: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
4.这个长句实际上是一个单句,其主干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一样”的类比是修饰主干中“发现”一词的状语。“即历来……简单事实”是插说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补充说明;在插说中,恩格斯用“繁芜丛杂”“掩盖”等词语,深刻地揭露了唯心史观的反动本质。而冒号以后的文字,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所作的解释。
冒号后的内容包含三层意思:①物质决定精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第一分句,使用了由关联词语“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构成的条件关系复句来表达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观点。第二分句,使用了“从而”来揭示“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因果关系。第三分句,则用“……而……”这一表示对比的联合复句来阐述如何解释上层建筑的变化。
5.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部分的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的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第一层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二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心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使用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极富有感染力。
6.(1)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如开头一句,“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2)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借代:在讲到无产者对自己伟大导师逝世的哀思时,演讲者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地区的千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有比喻:在说到各国政府和一切资产者争先恐后地诽谤马克思时,恩格斯指出,这位无产阶级的巨人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便将马克思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还有拈连。文章第1段中有两处用了拈连手法。前者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以主、宾语的同词同意拈连,委婉地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后者是“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先用两个“安”字同意拈连,接着又用“睡着了”进行同词转意。此处的修辞手法既为下文作了铺垫,又准确地反映了期望马克思永远活着的心情。7.作者与马克思在巴黎见面后就结为挚友,两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一起奋斗了近40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恩格斯。因而,在这段话中,恩格斯心情沉痛,不忍再说又不能不说,追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死者的深切悼念,但叙述的口吻又很平静,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是评价他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中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的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浓缩在“——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句话里。这句话不仅能唤起人们的痛悼,而且也能启发人们思考:今后该怎么办?可见开头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技能应用与拓展
1.在马克思之前从来没有人做到过,说明了马克思对现代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和重大影响。2.①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②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③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3.举例论证。如第①段中,以马克思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并以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为例,充分揭示了马克思看待科学的独特视角,显示出一个伟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第②段中,通过列举马克思宣传革命和组织革命的具体事例,证明了“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具体展示了他作为革命家的卓越贡献。4.C、D 5.“他”指贝多芬,“你”指音乐艺术。贝多芬的肉体与灵魂都是与音乐相契相融的,他的一生与音乐难分难舍,他的一生都是借音乐来表现自己的,音乐就是他的一切。
语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篇5
本练案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30994176(C)A.悼词(diào)
逝世(shì)..B.估量(liɑnɡ)
抹杀(mǒ)..C.诅咒(zhòu)
给予(jǐ)..D.诽谤(fěi)
污蔑(miè)..
空白(kōnɡ)
永垂不朽(xiǔ)..嫉恨(jì)
豁然开朗(huò)..肤浅(fū)
繁芜丛杂(wú)..索然(suǒ)
卓有成效(zhuō)..【解析】 A项,“悼”应读dào,“空”应读kònɡ;B项,“嫉”应读jí;D项,“卓”应读zhuó。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30994279(B)①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②洛宁县城关镇西街村城隍庙会上,锣鼓震天,瓦釜雷鸣,河洛大鼓传人孙克光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四面八方前来赶会的群众。
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④沈德符非常反对历史造假,他说,如果研究历史的人在写历史时,十分史实仅说对了一二,这样的史家,罪不容诛。....⑤他们是中国最务实的一群人,用商业推动社会进步,是最直接的一条路径,对这些企业家不可用诛心之论,向其泼污水。....⑥人与人交往,应该说话算话,说了的话,许了的承诺,都要算数,不能说了又不做,“忽悠”别人,应该一言九鼎。....A.①④⑤ C.②③⑥
B.②⑤⑥ D.②③④
【解析】 ①使用正确,“不胜其烦”,烦琐得让人不能忍受。句中说的是这些投票刷
屏让张女士不能忍受。②望文生义,“瓦釜雷鸣”,比喻无才无能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句中说的是“锣鼓的声音”,不当。③使用正确,“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④使用正确,“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都抵偿不了罪恶。句中说的是对历史造假的史家罪过之大,正确。⑤望文生义,“诛心之论”,揭穿动机的批评,泛指深刻的评论。⑥望文生义,“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重,作用大,句中误用为“说话算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导学号 30994280(C)A.虽然班主任在开班会时再三要求同学们爱护教室环境,但是随手乱扔垃圾、人走关灯、在课桌上任意刻画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B.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对某些大公司售后服务的“双重”标准提出质疑,这让那些公司陷入了巨大的舆论危机。
C.中华民族是最爱惜生命的民族,无论是先哲的“未知生焉知死”还是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着”都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D.“阳光体育工作”自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类学校纷纷行动起来,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解析】 A项,“但是……人走关灯……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不合逻辑,“人走关灯”不令人担忧。B项,“提出质疑”成分赘余,“质疑”的意思是“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提出”重复。D项,因中途易辙而结构混乱,第一句主语是“阳光体育工作”,该句还没有说完,第二句就另起话头以“全国各地各类学校”为主语,考生可以把“自”提到句首。
4.下列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30994281(C)A.第2自然段的两个“对于”,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生前的巨大贡献。B.“不可估量”是从程度上表现了马克思逝世损失之巨大。
C.“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繁芜”是多而杂,“丛杂”是杂而乱,反映出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唯物主义思想,带有深刻的贬义。
D.“简单事实”包含三层意思: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组织由经济基础来解释。
【解析】 唯心主义。
5.对“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句话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导学号 30994282(D)A.用“停止思想”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对其逝世怀着深切的哀痛之情。B.用“停止思想”是在强调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用“讳饰”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
D.用“停止思想”是为了使文章更含蓄,更形象。
6.对下列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30994283(C)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表明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可见马克思的贡献之巨大)B.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浅尝辄止。
(“很够”“幸福”,强调这两个发现的不同凡响,用“但是”一转,介绍了马克思研究领域之广和研究的深刻)C.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毫不在意”表明马克思的强大和敌人的虚弱)D.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可能”“未必”都有不确定的意思,显得委婉,比用完全肯定的词更准确)【解析】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大蔑视和大无畏气概。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主题是导学号 30994284(C)A.恩格斯主要从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B.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及事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高度赞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C.追述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和全世界无产者的沉痛悼念之情。
D.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和无畏气魄。
二、提高阅读能力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导学号 30994183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 甫
①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瘦。8.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5分)(BE)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王象巽《游曲江》)【解析】 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9.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 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导学号 30994184
马克思之墓
南 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
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竖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
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解析】 A项“鲜明……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说法错。C项“欲扬先抑”错。D项“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错。
11.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5分)答:①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造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②在马克思身后,人们的势利之心也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马克思的理想是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但却没能改变私有制的社会现实,马克思逝世后被世人冷落,这些都令作者“无限感慨”。
12.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请简要分析本文中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6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6
李镇西
教学思想:
1·民主:师生关系应是伙伴关系、合作关系,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课文)平等对话。在教授本课的过程中,尽量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
2·科学: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通过符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而引导的线索,是学生对课文质疑(这是学生主动钻研的思想火花),围绕学生所提的一个个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3·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舒展和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努力使整个阅读教学课堂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获。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过程中,我不但打算尽可能体现出以上教学指导思想,而且,我力图避免对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烦琐分析考证,而追求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冲撞、思想的魅力和人格的感染。
教学目标:
这是一篇极富思想养料和人文精神的课文。我首先应根据其本身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特和语言风格,但决不能仅止于此。剖析其结构和语言外壳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其思想内核,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今天的中国和他们自己的人生。具体说来,我力图充分挖掘本课的语文教育因素以达到如下目标:
1.开启思想闸门。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他重视实践并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今天跨世纪中学生的精神养料。
2.进行人格熏陶。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力求能让学生由衷地感到: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理解马克思的不朽学说,但我们完全应该而且也可以学习他伟大的人格!
3.感受时代脉搏。不能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学一篇“外国文言文”,而应在分析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联系当今中国的改革实践,让学生深深感到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教学难点:
1.学生如果不适应这种研讨式的教学风格而出现“启而不发”的状况怎么引导?
2.放手让学生质疑研讨,如果出现一些我事前无法预料的思维火花时,我又如何驾驭课堂(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不影响教学的节奏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80周年,由此引出话题:调查: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同学请举手。(美国高中生的必读书。)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提示学生:以马克思精神学习这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
“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¾¾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今天,我们应该以独立思考的精神来研究探讨这篇著名的文章。学生、教师、作者平等对话。
二、朗读一遍课文(或快速默读课文),就其结构和语言思考提问(或写成纸条)。
三、师生研讨:(以下只是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程序。具体的教学步骤将以现场学生的思维状况随机而定。)
[假设一]
学生问:为什么恩格斯要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引导:不仅仅是婉语→突出其“思想家”而且“伟大”(为什么?)→试从文中找出体现马克思思想贡献(理论贡献)的语句(“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最伟大的的贡献是不是“思想贡献”?(注意这样一句:“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那么,什么是“主要的”呢?→对文中有关马克思伟大实践的论述(“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在恩格斯看来,这两方面的贡献,那个更重要?为什么?(从语言入手:“远不是最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展示结构提纲。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理论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恩格斯对这些贡献的评价有何不同?(根据关键词)
如果让马克思来评价自己,他会认为自己的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为什么把最伟大的贡献排在最后?(衬托)
⊙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
展示结构提纲。
[假设二]学生问:为什么文章的最后一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要用一个“将”字?
引导: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为什么会如此充满信心?(“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科学→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的科学贡献究竟有哪些?(在文中找有关内容)→从“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恩格斯对这些贡献的评价有何不同?(根据关键词)→为什么把最伟大的贡献排在最后?(衬托)→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展示结构提纲。
[假设三]学生问:怎么理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这句话?
引导:仅仅是表现马克思的蔑视和大无畏气概吗?→“你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自白》)→(“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比起马克思的宏伟目标,其他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请从文中找出马克思为了自己的目标,做了多少事?→从理论贡献到实践指导→分析关键词语→展示结构提纲。[假设四]如果学生不提问,或所提问题不涉及教学重点,那么,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拟提问题(不全讲,根据情况选择提出):
⊙为什么恩格斯要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怎么理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这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为何要加一个“将”字? ⊙如何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注意这样一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 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这说明了什么?(任何科学理论,贵在创新和发展。)
⊙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
…… ……
说明:以上问题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独到见解。
●结构提纲(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适时展示)—— 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2.革命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3.革命实践 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的逝世:“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不可估量的损失”(过渡段)两个“对于”:实践和理论
马克思的贡献:1.理论贡献(思想家)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物质决定精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剩余价值的发现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广而深)2.实践贡献(革命家)注重实践(过渡段)科学的作用:“革命的力量” 参加实践(“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协会(顶峰)
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尊敬”、“爱戴”、“悼念”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结:第一、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第二、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
●总结语言风格(最好引导结合讨论和练习二、三学生得出结论)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不仅如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特别是第8段),准确严密而饱含感情。
四、总结:
(一)学生小结自己的收获。(适当抽学生当堂交流。)注意:教师不作定论,允许每一位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收获。
(二)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
对于今天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 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三)推荐课外读物: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拉宾)《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马克思秘史》(沙叶新)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四)课外作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随笔)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0 篇7
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值得纪念)
不幸逝世地点:安乐椅(鞠躬尽瘁)
情景:睡着了(讳饰)(痛惜崇敬)
损失革命实践
贡献地位:(深远影响)
空白科学理论
备课小结:
文字,是多么美,多么精致可爱的精灵啊!只要你调度得当,它就能把你心里最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可阅读教学中,我们则要引导学生从“文字”这一浅表的实在的东西出发,来推究作家的本心,体会那抽象的妙境,是可谓须“深入浅出”了。而教师备课,亦即寻求一条能够带领学生“深入浅出”的途径。于是,这条路平坦或坎坷,就看你,教师,领路者的素质与勤奋了。
语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篇8
文学院广播电视学一班20133111熊发鑫 恩格斯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德国人。在革命斗争中,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对他们的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演说。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后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的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在讲话中,恩格斯写到马克思永远睡着了,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无比哀悼和痛惜的感情,同时也体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这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依依不舍,希望他只是暂时睡着了。同时也昭示着他的思想永远不会睡着,认识千载长存,万古流传。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写到“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对于,体现了马克思一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卓越成就,是举世无双的。他的死是世界的损失,是历史的损失。
恩格斯在文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与发现有机质界规律的达尔文相提并论,从而体现了马克思理论其划时代的意义。人类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即指出世界是物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提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的说明了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
文中还指出,马克思的研究涉猎甚多领域,每一个领域都不只是浅尝辄止,再一次说明了马克思的伟大及其大智大慧。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毕生真正的使命是以这种或者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恩格斯所说的,正说明了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革命而奋斗,正是他第一次使
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的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第一次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的纲领性文件。这一切都标榜着马克思的伟大。
在讲话的第八段,讲到了马克思是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无论是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骂他。而这些恰恰从侧面反映了马克思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对资本主义、资本家对无产阶级无情的剥削提出的强大反抗所动摇的厉害所在,也反映了西方资本家对人民剥削的残酷,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惧怕!
对于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恩格斯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结尾,概括了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一切为社会的奉献的永垂不朽,体现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报告 篇9
指导老师 程艳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数学112班 201305201203 李姝明
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仪上发表的讲话。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道德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一、写作背景
1833年3月14日,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与世长辞。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新历(即公历)5月5日生于特里尔城(属莱茵省普鲁士王国)。他的父亲是一位犹太律师。马克思接受过良好的教育,1841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他读的是法学,研究的是历史和哲学)。起初,他打算当哲学副教授,但由于当时政府实行反动政策,使其志向不得实现,于是抛弃了做学者的念头,转向研究革命理论,并从事革命实践。1842年,马克思参加了《莱恩报》的工作。他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对其世界观的转变起了巨大作用。1843年10月,马克思迁居法国巴黎,开始深入地研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在来巴黎之前,马克思在克罗纳赫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1844年9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到巴黎住了几天,由于欧洲革命形势的动荡,马克思迁居布鲁斯塞尔。1847年春,马、恩加入了秘密宣传团体“共产主义者同盟”,并接受了该组织的委托,起草了1848年2月发表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被逐出比利时,重返巴黎。三月革命后,他又从巴黎回到德国科隆。同年6月1日至1849年5月19日,科隆出版了《新莱恩报》,马克思任主编。同年6月,马克思又被逐出德国,先去巴黎,后又被逐出巴黎,移居伦敦,直到逝世。在侨居伦敦期间,他一方面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从事工人运动及革命斗争。
马克思一生的活动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从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研究,其主要代表作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其二,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战斗,其主要活动是:亲身参加了1848年的欧洲革命,亲身参加并领导了1864年成立的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亲身参加了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楷模,他的逝世,使世界无产阶级失去了首位导师,使恩格斯失去了最亲密的战友,所以,一切与其友好的人们无为之悲痛。
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冯·威斯特华伦(1881年12月2日逝世)葬在一起。参加安葬仪式的有共产主义者同盟时代的老战士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威廉·李卜克内西、弗里德里希·列斯纳、格奥尔格·罗赫纳、哥特利勃·雷姆克,还有自然科学界的权威动物学教授雷伊·郎凯斯特和化学教授卡尔·肖莱马等。在安葬仪式上,恩格斯用英语致悼词。该悼词刊登在1883年3月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上,标题(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编者加的。
二、主要内容
恩格斯的讲话,表达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说明了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但“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表明马克思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全文共9段,可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1、2段)痛陈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恩格斯首先用“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安静地睡着了”等词语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极度惋惜和爱戴之情。对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恩格斯用了“形成的空白”来表述,可见损失之大。因为对于正在进行战斗的无产阶级来说,他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和领袖;对于历史科学来说,马克思有些著作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诸如《资本论》等。
第二层:(第3—7段)阐明马克思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他“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在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初步完成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是在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初步完成的。在后来的《资本论》第一卷中,他更为系统地论证了剩余价值的理论。唯物史观的发现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又进一步科学地证明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了在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中,人们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它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国家制度和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观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恩格斯还指出了马克思在这两大发现以外的一些贡献,诸如数学、电学等,这些表明马克思非常注重科学的历史上的推动作用。
恩格斯在《讲话》中强调指出,马克思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马克思的毕生使命就是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斗争看做是一种幸福。“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恩格斯列举了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伟大斗争实践。马克思所以能够创立革命的理论,正是他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结果。
第三层:(第8、9段)评价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
这两段通过不同阶级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因为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以遭到了反动势力的忌恨和诬蔑。对此,马克思“毫不在意”。另一方面,马克思深得各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所以,马克思的光辉名字和他所从事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是永垂不朽的。
恩格斯的讲话,用凝练优美的语言,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伟大光辉的一生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这是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枢纽。
三、马克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及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在读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卡尔·马克思这位世界伟人的了解真的是少之又少。而读完了这篇不足千字却铿锵有力的文章之后,我不得不对这样一位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而感到深深地折服。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停止了思想,静静地,淡淡地,与世长辞。“下午两点三刻”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这一时刻,恩格斯未能陪伴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无限惋惜和遗憾;这一时刻,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这一时刻,对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创立了科学的生物进化学说,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达尔文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推翻了特创论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使生物学发生了一个革命变革。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是指物质决定精神,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剩余价值规律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剩余价值的发现,正像恩格斯所说的“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在那个机器大生产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年代,马克思竟然透过一切迷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其对资本主义剥削本性,对资本家赤裸裸的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揭露,可谓给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上层资本家致命的批判,也给予了无产阶级所有斗争最强有力的理由和武器。
也难怪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给人类的旧思想以撼动,他使人的思想以豁然开朗,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思想家。
或许“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可是伟人探索的轨迹是不会因拥有成就而画上句号的。历史的唯物辩证,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探索路上的一处亮丽的风景,马克思是不会因为一处树林而放弃整片浩瀚的知识海洋的。只有不满足的一生,才是属于马克思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唯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对科学独特的热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斗争,使他站在了比巨人更高的更为伟岸的山峰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马克思身上,我看到了这两句话的真谛。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他很久以前就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不朽的精神却与我们长存。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马克思身上一切美好的精神财富,都是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的瑰宝,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汲取发展的精神食粮。
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仅引导了上一代的革命者,还引导着我们当代的大学生。马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并经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正确选择人生目标和发展道路,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极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武装头脑必备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科学地学习其所属专业领域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为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有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为共产主义事业做贡献,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四、读书历程及今后继续探讨的问题
读书的过程是枯燥的无味的,特别是读了还读不懂的时候。尽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全文不足千字,很快就可以读完了,可也仅仅只是读完了。刚开始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只知道这是一篇悼词,介绍了马克思的逝世、马克思一生的贡献以及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哀悼之情。但是对于文章里的一些内容我却没能理解。如文章中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具体指的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又为什么说“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文章最后一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
对于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一开始不感兴趣也不想去理会,只是一心想着直接去写读书报告而不想去理会那么多。可是,不读懂文章又如何知道要怎么写呢?由于实在想不出来应该怎么去写的时候心里特别烦躁,也因此不再去看这篇文章,而把它放置了好几天。重新整理好心情之后,发现想要知道怎么写,就必须先理解好文章的内容。
于是我才带着那些不理解再次去读这篇文章。不过再次去读这篇文章的方式却与第一次不同。我找了一些参考书目,先是阅读这篇文章的导读,再通过边阅读文章边查看注释及边查找资料的方式,慢慢地把那些问题逐一解决,把那些不理解变为理解。等到读懂这篇文章之后才渐渐地知道应该要写什么,也才渐渐地了解到马克思的卓越贡献,感受到马克思的伟大精神,体会到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马克思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读完了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并且通过查阅资料,我对马克思这位历史伟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却了解得不够透切。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剩余价值理论也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列宁曾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毋庸置疑,剩余价值理论对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那么,剩余价值理论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今后,我将会就这个问题继续进行探讨。
五、参考书目
【语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推荐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2-0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简案11-13
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①07-1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题11-16
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案09-06
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高一必修)06-07
马克思200年诞辰讲话09-1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萌芽和早期传播09-09
马克思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