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核心制度

2024-10-26

医院管理核心制度(精选6篇)

医院管理核心制度 篇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35家三级甲等医院, 其中综合性医院20家、专科医院15家, 调查目前医院建立的管理制度的异同度, 分析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执行中存在的风险防控环节和风险点, 界定风险等级。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查询。

本项目基于《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2010) 》、《卫生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2011) 》、《国际医院通用管理标准》涉及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 以前期调研后编撰的“上海市级医院管理风险环节和风险点制度汇编”为基础, 初步筛选梳理出涉及医院日常运营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确定为具有管理风险的核心制度, 包括医院行政管理、组织人事管理、财务审计管理、药品耗材设备管理、后勤基建管理和精神文明行风管理等6方面91项。

1.2.2 专家征询。

通过对医院资深管理专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上海市三甲医院党政领导进行个别访谈和问卷征询, 全面剖析市级医院医疗、科研、教学、人事、财务、物流、党群有关制度, 设计医院核心制度调查问卷, 请受访者针对“是否应列入医院管理核心制度”和“所列制度对医院运营与管理风险防控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共发放问卷140份, 收回有效问卷140份, 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分析。

录入数据并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征询“重要程度”的各题项按1-5分赋值, 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 2分表示“不太重要”, 3分表示“一般”, 4分表示“比较重要”, 5分表示“非常重要”。计算每项制度的认同度、重要度均值及标准差, 为建立核心制度基本框架, 确定风险等级提供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类管理制度认同度分析

从指标认同度来看 (见表1) , “财务审计管理”类制度平均认同度最高, 为72.7%;“精神文明行风管理”类制度平均认同度为71.9%;“后勤基建管理”类制度平均认同度为50.7%。

2.2 各类管理制度重要程度分析

从指标重要度来看 (见表2) , “财务审计管理”类制度重要度均值最高, 为4.31;“精神文明行风管理”类制度重要度均值为4.23;“后勤基建管理”类制度重要度均值为3.63。各类制度重要度均值趋势与认同度指标分布基本一致。

2.3 筛选医院管理核心制度

将认同度指标排序用四分位图进行划分, 得到认同度指标第一分位数为48.2, 即25%的专家对各项制度的认同度低于48.2%, 第二分位数 (中位数) 为61.2, 第三分位数为77.7, 即专家认同度≥50%, 且认为应列为非常重要、具有管理与廉洁风险的重要核心制度。根据四分位图分布, 剔除第一分位数48.2以下的数值, 即认同度指标<50%的一组数据, 共25项制度, 保留第一分位数及以上, 确定认同度较高的66项制度作为核心制度。其中包括行政管理18项, 组织人事管理11项, 财务审计管理11项, 药品耗材设备管理11项, 后勤基建管理6项, 精神文明行风管理9项。

2.4 划分核心制度风险等级

根据调查征询结果, 在确定具有管理风险的核心制度基础上, 按照核心制度重要度均值分布情况, 对医院管理风险控制进行等级划定。将重要度均值高于4.39的23项制度列为高风险, 将3.86≤数值≤4.39的22项制度列为中等风险, 将重要度均值低于3.86的21项制度列为一般风险。其中“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绩效考核、干部选聘、财务管理、集中采购、党风行风建设责任制等涉及医院重大决策事项和职工权益的制度均为高风险制度 (见表3) 。

3 讨论

3.1 建立医院管理核心制度的重要性

为确保医院医疗护理质量, 规范诊疗行为, 杜绝医疗事故发生, 原卫生部制定了16项医疗重点规范制度, 并把它作为医疗护理质量控制的核心制度[3], 它要求医务人员要在正常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如同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一样, 医院管理核心制度是要求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者必须严格执行的制度, 它对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工作方针, 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方向, 提高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确保公立医院运行效率, 规范医院和医护人员执业行为,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具有重要作用。

3.2 完善廉洁风险防控制度体系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医院科学、规范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公立医院管理风险预警防控, 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厘清和完善医院管理核心制度, 夯实全面防控医院管理风险基础, 必须将医院管理运行中具有高风险, 廉洁风险易发多发的重点岗位, 医疗服务中社会关注度高、容易发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关键环节等, 作为重点预警防控的关键, 增强制度的执行力, 加大薄弱环节管理力度, 防范易发多发风险, 进一步规范职务权力和执业权力运行。

3.3 基于科技实现管理风险有效防范

完善的制度编制非常重要, 但要依据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立, 才能确保制度落地, 才具有实际价值[4]。根据研究结果, 医院内部管理的核心制度主要涉及财务管理、集中招标采购管理、人事管理和医德医风行风管理等方面。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应在计算机系统中建立年度财务预算数据库, 规范每项经费使用流程, 控制年度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降低财务使用风险;建立高值耗材准入数据库, 凡不在数据库内的耗材, 不可越流程申领, 避免了“体外循环”的风险;建立供应商不良记录数据库, 对被准入进入医院的医疗耗材、器械、药品、试剂、基建工程等供应厂商, 其产品质量、资质、价格和违法违规行为等均被录入数据库, 在招标采购时设定强制查询, 较大程度上对执行国家卫生计生委“不良记录”规定[5]起到很好作用;采录人事、医德、患者满意度等数据建立医德医风行风数据库, 与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 促进医务人员廉洁行医, 提高服务质量, 也为加强医院内部管理, 提高风险预防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构建科学完善的医院管理核心制度, 对推进现代医院管理与廉洁风险防控,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上海市35家三级甲等医院为研究对象, 针对医院管理风险关键环节和风险点, 研究基于风险防控的现代医院管理核心制度框架。经认同度指标检验, 筛选出涉及医院职务权力、执业权力、患者满意度、供应商诚信度, 且具有管理与廉洁风险的核心制度66项。按照核心制度重要度均值分布情况, 对医院管理风险控制进行等级划定, 有23项核心制度被列为高风险。

关键词:医院管理,风险防控,核心制度

参考文献

[1]阎惠中.建立医院现代制度:一个跨世纪的目标[J].中国医院管理, 1995 (10) :5-8.

[2]蔡志明, 陈春涛.代企业制度与现代医院制度[J].中国医院, 2003 (3) :44-46.

[3]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 (2011年版) [Z].2011-01-14.

[4]俞海燕, 陈蓓, 张琛, 等.基于医院OA系统权力风险“制度加科技”防控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6) :16-17.

制度创新是改革的核心 篇2

人们通常认为制度是要求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学术界则通常认为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二十世纪初开始在美国兴起的制度经济学派就着重研究制度,并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们认为经济体系的组织与控制问题,要比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以及收入、产量和物价等水平更为重要。他们强调社会、历史、政治、心理、文化等因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主张采用制度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我曾运用复杂科学的方法分析制度问题,认为制度应当包括体制和机制两个方面。体制是指系统在某一时间点处的状态和结构,机制则是指系统演化的过程和动因。体制和机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体制是演化的出发点和结果,机制则是演化的路径。由于系统中各个成员(agent)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在系统内部产生一种自组织作用,形成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并推动系统向一定的方向演化。由于系统是动态的,处于不停的演化之中,因此单靠权力分析、利益集团分析、规范分析等静态等结构分析方法来研究它是不够的。正如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诺斯(D.C.Noth) 一针见血指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变迁的动态世界中,但我们的理论却是静态的”。

制度可以经由强制性制度变迁(他组织作用)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自组织作用)而演化。按照复杂性科学的观点,对经济的运行而言,既定的制度规则能稳定交易主体的预期。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交易主体之间都知道对方会按照什么规则来行动,因为大家都相信对方是理性的。如果确实如此,那这一制度就是适当而稳定的。如果在既定制度框架下,交易主体难以发挥作用,难以将商业机会变为现实,那就说明这一制度需要加以改变。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制度环境与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造成自组织作用和他组织作用的结合,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演化。

我国改革开放有四个特点:自上而下;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路径依存。这四个特点,前面三点好理解,何谓路径依存,我解释一下:就是说改革像下象棋一样,你走第一步的时候,就会影响到你今后的几步。一步走得不合适,那以后的几步就都会受到影响。要退回来,代价更大。我认为中国改革过程的这四个特点成就了中国改革取得的成功,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现在,我国的改革可以说已进入了深化和攻坚的阶段,还有许多矛盾需要认真处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关系或矛盾需要认真处理。

第一是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党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做长期的努力。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可以说是从理论上解决了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就是说执政党的主张要通过法定的程序变成国家的意志,一旦变成国家意志以后,任何党派、任何个人都必须遵守。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我们现在还是发现在法治和人治之间存在着矛盾和问题。众所周知,腐败问题是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一个问题,尽管这些年来中央采取了标本兼治的办法,处理了不少腐败分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要彻底根治腐败还必须靠法治。

我曾经讲过,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这些年来宪法经过多次修改,不断完善。特别是最近一次修改,写进了保护私有财产、保护人权等内容,应该说是基本完备了。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很多人并没有把宪法当做一个根本大法来看待,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违宪可以说是最大的违法,但是我们现在还未能真正树立宪法的权威。需要进一步根据宪法来审查各个部门和各个地方推出的法规,不符合宪法的一定要撤销。

我还说过,依法治国的首要是依法行政或者说是依法治官,因为政府官员和人民群众相比处于强势,所以政府官员能不能依法行为是非常关键的。中央一再强调要依法行政,也就是要依法治官,只有依法治官治好了,才能够真正依法治国。此外,依法治国要靠全民的力量和觉悟,单靠监督部门的监督是不够的。还要依靠群众监督、民主监督,包括政协监督、民主党派监督、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监督,还有新闻媒体舆论的监督等。我特别关注的是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我曾经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新闻研讨会上讲过,媒体的作用应当是“振聋发聩,弃旧图新,抑恶扬善,务实求真”。我国的媒体离这个要求可能还有一段距离。当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媒体的监督作用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始终是政治学中一个永恒的课题。我认为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把公平和效率结合起来了。就是说一方面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去追求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果,因此我们要大胆地学习国外各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几百年来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好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运用。因此我国有了风险投资、股份制公司、资本市场、期货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特别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如果只讲效率不讲公平,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不稳定,就难以保证效率;但是如果只讲公平不讲效率,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当然在过去可能效率讲得多一点,现在我认为大家都比较注重讲公平,但是我还是要说,我们千万注意不要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公平和效率两方面的关系是我们应该处理好的。例如一个企业如果只讲公平,想不断提高工人的工资,但是如果这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上不去,就没有可能去提高工人的工资。最后如果企业关门,那效率和公平就都没有了。

第三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应该密切结合起来,而不是相互较劲。我讲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能违反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规律:一是不能违反价值规律。如果价格过分脱离了价值,采取限价或者补贴的方法都只能是权宜之计,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限价的结果可能就会减弱生产者的积极性,造成市场的供求关系的扭曲。而补贴的结果就可能给有些人提供钻空子的机会;二是不能违反供求规律:供应和需求始终是市场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以前的做法是多了就用刀子砍,少了用鞭子赶。但是当用刀砍或鞭子赶的时候,市场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市场的信号,不要用自己主观的判断来代替市场的信号。我国的电力就曾经发生过这个问题。有一段时期有关部门认为电力建设多了,因而限制电力的发展,结果造成了一些地方的工厂在夏天停三天开四天,老百姓家里的空调也因缺电而不能用,只好到人防工程中去避暑;三是不能违反竞争规律。我们以前老是用“防止重复建设”来限制市场的新进入者,实际这个提法是不对的。没有新的市场进入者,没有新的竞争者,市场是不可能进步的。所以后来的提法改成了“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个提法就科学了。政府不应保护垄断,限制竞争,而是应该鼓励竞争。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够实现技术的进步,最后才会使消费者得到更大的实惠。

第四就是集权和分权的关系。这也是政治学中一个重大的课题,我国在集权和分权方面都经过了一些改革,基本克服了“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弊端。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中央要有一定的力量和权威,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给地方一定的事权。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在集权和分权的处理上引导了地方政府的行为。地方政府之所以追求GDP,当然追求政绩是一个原因,但财政分灶吃饭的情况下,追求财政收入也是一个原因。在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中要考虑到,当过分集中权力时,也会把矛盾过分集中;当过分集中财力时,也会把负担过分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要有巧妙的处理艺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他们也挨了不少骂。实际上没有一个专家学者的意见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赞同。我对专家有三点希望。

首先,我希望专家学者做改革的促进派,专家学者不能代替政府来进行改革,但是他们可以促进改革。我个人感觉,专家学者在改革中主要有四个作用:一是探讨理论基础,改革需要有理论做支持;二是评介国外经验;三是完善政策框架,因为政府制定的政策往往考虑不那么周到;四是分析实施难点。专家学者应该从这四个方面支持政府的工作,支持改革,而不是单纯地批评和指责政府。当然批评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的话,恐怕作用就不够大了。

第二,我希望专家学者一定要说真话实话,将论点和论据相结合,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说话。专家学者应该多说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因为无济于事。特别是在专家学者开始提出一个新理论的时候,往往不被大家所接受,处于非共识的状态。但是如果你的理论真正符合科学的规律,就会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最后成为一种共识。所以在你提出一种新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很多批评和责难,在这个时候你不要灰心,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你就要坚持研究,逐步完善你的理论。第三,我希望专家学者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不要哗众取宠。现在我们有的专家学者研究工作做得不够深入,但往往是老百姓爱听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不对的。我们是做学术研究的,要根据翔实的数据,根据客观的事实,根据科学的分析和思考来说话,而不是领导和群众爱听什么我们讲什么。希望专家学者能够做到“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尊重领导但不迎合领导,承认现实而不迁就现实”。

新望先生主编的《改革三十年:经济文选》,查阅了大量资料,繁征博引,多方求证,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但也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工作。从这本文选中我们大致能看出三十年改革不同时期专家们所做出的努力,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推进线索也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改革不仅只限于经济领域,还有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领域,这些领域里的创新和突破与经济改革息息相关,而且,经济改革也不限于书中所列的几个部分,还有诸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方式、宏观管理与调控等等,所有这些领域中的改革都离不开专家们的创见和勇气。尽管有时专家们的意见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但只要是对改革有促进作用,只要说的是真话实话,有科学依据,都应该列入可选的范围。但是,一部文选,再大的篇幅,也难免挂一漏万,再好的选家,也会留下遗憾。不过,我看这部文选基本以制度创新为取舍标准,而且其中的绝大多数文章不仅具有纪念意义,在今天看来,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一百、二百年以后是什么样子,我们大家都很难想象。但是在这弹指一挥间,我国专家学者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希望我国的专家学者一定要按照中央的精神,不断地推进改革开放,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借《改革三十年:经济文选》出版之际,重言斯言,是为序。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 篇3

1、首诊负责制度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科主任、教授(副教授):每周1-2次

主治医师:每日1次

住院医师:至少每日1次、上下午下班前和晚查房各1次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入院2周仍未确定诊断及治疗有难度的4、术前病例讨论制度

手术方案、术后观察事项及护理要求

5、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一般1周内

特殊及时

已尸检待尸检病理报告后进行,一般不超过2周 死亡原因

 诊断是否正确

 治疗护理是否恰当及时

 从中吸取那些经验教训

 今后的努力方向

6、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一切抢救工作必须做好记录,要求准确、清晰、完整,执行时间 病危通知书一式三份,病人家属,医务办,病历

7、会诊记录

科内会诊

科间会诊:门诊

病房:主治医师、24小时以内,申请尽可能不迟于下班前一小时急诊:10分钟内

院内大会诊1-2天前通知医务科

院外会诊

外出会诊

8、查对制度

三查八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用法、时间、有效期。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质量、标签、失效期、批号

过敏史、毒麻剧限、配伍禁忌

手术室:科别、床号、姓名、性别、诊断、手术名称、术前用药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

9、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

入院24小时完成病程记录每日一次、一般病人可2-3日一次

出院总结及死亡记录应在当日完成10、交接班制度

晨会不得超过半小时

11、医疗技术准入制度

新医疗技术:

 探索使用技术

 限制度使用技术

 一般诊疗技术

1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 一类手术:简单小型手术(住院医师)

 二类手术:小型及简单中型手术(主治医师)

 三类:中型及一般大手术(副主任医师)

 四类:

13、医患沟通制度

医患沟通制度主要是为了强化病人对疾病知情权及治疗方案选择权意识,为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达到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目的,并起到进一步促进医师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的作用。

主管医生(一周不少于3次)

入院24小时、进展期、出院。

术前沟通告知制度

严禁择期手术的手术及麻醉沟通及签字在手术当日及手术室前进行

14、输血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输血前:血型、输血四项(输血前检查):ALT、乙肝两队半、HCV、HIV、RPR、血型血清学检查。每张申请单只能预约一日的用血量。预定计划3天内有效。

输血同意书

AB型血、血小板、RH(D)阴性

每张合血单只能合一袋血

抗体筛选试验:

1、交叉配血不合;

2、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

受血及供血者的血样保存7天2-6°C

医院十八项核心制度 篇4

目录

1、首诊负责制度„„„„„„„„„„„„„„„„„„„„1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2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3

4、会诊制度„„„„„„„„„„„„„„„„„„„„„„4

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5

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6

7、术前讨论制度„„„„„„„„„„„„„„„„„„„„8

8、查对制度„„„„„„„„„„„„„„„„„„„„„„9

9、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1

10、值班与交接班制度„„„„„„„„„„„„„„„„„13

11、分级护理制度„„„„„„„„„„„„„„„„„„„14

12、医疗新技术管理制度„„„„„„„„„„„„„„„„16

13、病历书写规范及病历管理制度„„„„„„„„„„„„17

14、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9

15、医患沟通制度„„„„„„„„„„„„„„„„„„„20

16、手术安全核查制度„„„„„„„„„„„„„„„„„22

17、危急值报告制度„„„„„„„„„„„„„„„„„„24

18、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25

首诊负责制度

(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科主任、主任或副主任医师查房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及有关人员参加。主任医师每周查房1—2次,主治医师每日查房1次,查房一般在上午进行,住院医师对所管病人每日至少查房2次。

2、对危重病人,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示上级医师。

3、医护人员要做好查房前的准备工作,查房时要逐级严格要求,经治的住院医师报告简要病史、当前的病情及所用过的药物,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主任或主治医师可根据情况作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作出肯定指示。

4、查房内容:

(1)科主任、主任医师查房:要求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危重病人诊断和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审查医嘱、病历、辩证施治及护理质量;听取医生、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利用典型、疑难病例进行教学查房。

(2)主治医师查房:对管辖的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对新入院、危重、诊断未明、分型不清、疗效不好的病例进行重点查房。检查病房、检查病历、各项医疗记录,检查医嘱执行、判断疗效,决定出、转院问题、疑难危急病例及特殊病例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听取医生和护士的反映,倾听病人的陈述。

(3)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危重、疑难、待诊、新入院、手术后病员,同时巡视一般病人,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分析各种检查报告单,提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意见。检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并开写次晨特殊检查医嘱结合病例有重点地向实习医师讲课。主动征求病人对医疗、护理、生活起居方面的情况,有疑难问题及病情突然恶化者,随时向上级医师报告。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二、会诊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三、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整理完善,写出病历摘要,做好发言准备。

四、主管医师应作好书面记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会诊制度

(一)医疗会诊包括:急诊会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等。

(二)急诊会诊可以电话或书面形式通知相关科室,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 10 分钟内到位。会诊医师在签署会诊意见时应注明时间(具体到分钟)。

(三)科内会诊原则上应每周举行一次,全科人员参加。主要对本科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手术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或具有科研教学价值的病例等进行全科会诊。会诊由科主任或总住院医师负责组织和召集。会诊时由主管医师报告病历、诊治情况以及要求会诊的目的。通过广泛讨论,明确诊断治疗意见,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科间会诊:患者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需要其他专科协助诊疗者,需行科间会诊。科间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写明会诊要求和目的,送交被邀请科室。应邀科室应在 24 小时内派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会诊时主管医师应在场陪同,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会诊后要填写会诊记录。

(五)全院会诊:病情疑难复杂且需要多科共同协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等应进行全院会诊。全院会诊由科室主任提出,报医政(务)科同意或由医政(务)科指定并决定会诊日期。会诊科室应提前将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和拟邀请人员报医政(务)科,由其通知有关科室人员参加。会诊时由医政(务)科或申请会诊科室主任主持召开,业务副院长和医政(务)科长原则上应该参加并作总结归纳,应力求统一明确诊治意见。主管医师认真做好会诊记录,并将会诊意见摘要记入病程记录。医疗机构应有选择性地对全院死亡病例、纠纷病例等进行学术性、回顾性、借鉴性的总结分析和讨论,原则一年举行≥2 次,由医政(务)科主持,参加人员为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委员会成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六)院外会诊。邀请外院医师会诊或派本院医师到外院会诊,须按照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卫生部 42 号令)有关规定执行。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一)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

(二)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政(务)科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三)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

(四)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 6 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五)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为四级:

一级手术: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二级手术: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三级手术: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四级手术: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重大手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

(一)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硕士学位、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二)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三)副主任医师:

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有博士后学历、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

(四)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

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

(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逐步参与一、二级手术。

(二)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三)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二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

(四)高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

(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

(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主持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七)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以及新技术、新项目手术或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

(八)对技术资格准入手术,除必须符合上述规定外,手术主持人还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手术的准入资格者,或经科室技术资格准入手术首席专家认可授权后方能开展相应手术。

术前讨论制度

1、凡择期手术病例,科室必须组织术前讨论,并详细记录。

2、按照技术职责权限和范围,确定手术医师、助手以及麻醉医师等。

3、讨论一般由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士长、护士及有关人员参加,必要时请医疗管理部门人员参加。

4、凡危险性较大的手术、新开展的手术、截肢术、诊断未明确的探查手术、手术后病情危重须进行的第二次手术,除术前要仔细讨论外,科主任还应选定有经验的医师担任手术者,并报医务科、业务副院长批准,必要时应由医务科组织有关专家参与讨论。

5、讨论时由经治医师报告病案(包括一切检查资料),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手术指征及术前准备情况,然后由分管主治医师补充。

6、制定手术方案,预计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其并发症,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确定术后观察注意事项、护理要求等。

7、讨论时,参加人员应充分发表意见,全面分析,任何意见均应有充分的理论根据,最后尽可能达到意见统一,并作出明确结论,然后由科主任签字。

8、急诊手术必须经二线值班医师或上级医师检查共同协商后,确定手术方案、步骤、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方法,按技术职责权限范围规定,确定术者、助手等。做好术前谈话,并履行签字手续。

9、术前讨论意见及结论应及时书写成《术前讨论记录单》,并及时纳入病案。

查对制度

医嘱查对制度

1、开医嘱、处方应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转抄医嘱须经另一人查对后方可执行。

3、执行医嘱者要签全名,临时医嘱要记录执行时间,对有疑问的医嘱,必须问清楚后方可执行。

4、抢救时的口头医嘱,执行时必须复诵一遍,并将药名经医师核对后方可执行,用过的安瓿要保存,经两人核对与医嘱相符方可弃去。手术室查对制度

1、接病人时要认真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诊断、手术名称、术前用药。

2、手术前,必须查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

3、凡进行体腔和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术前和缝合前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供应室查对制度

1、准备器械之时,查对品名、数量、质量、清洁度。

2、发器械包时,查对名称、消毒日期。

3、收器械包时,查对数量、质量、清洁处理情况。药房查对制度

1、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调配中药饮片时,还要

查药味、查炮制、查捣研、查质量(霉烂、变质、虫蛀),查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查后签字。

2、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待用法及注意事项。检验科查对制度

1、采取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

2、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床号、标本数量和质量。

3、检验时,查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

4、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

5、发报告时,查对单位。病理科查对制度

1、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姓名、性别、床号、标本、固定液。

2、制片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切片数量和质量。

3、诊断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病理诊断。

4、发报告时,查对单位。放射科查对制度

1、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目的。

2、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条件、时间、角度、剂量。

3、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治疗和针刺查对制度

1、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

2、高频治疗前,应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物。

3、低频治疗前,应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

4、针刺治疗前,应检查针的数量,出针时,应检查针数和有无断针。功能检查室查对制度

1、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查目的。

2、诊断时,查对签名、编号、临床诊断、检查结果。

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为了规范死亡病例的讨论,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特制定我院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一、凡死亡病例,一般应在一周内进行讨论,特殊病例,如死因不明、医疗纠纷、意外死亡和刑事案件等死亡病例应在二十四小时内进行讨论。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发出后一周内进行讨论。

二、死亡病例讨论由科室主任(负责人)主持,参加人员由科主任(负责人)决定,原则上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参加,必要时由医务科协调,请院内其他科室专业医师参加。对急危重及疑难死亡病例,必要时由医务科组织院内外专家及院领导等有关人员参加。

三、死亡病历讨论由住院医师汇报病情、诊治及抢救经过、死亡原因初步分析、死亡诊断及诊治中可能存在的缺陷等。与会人员认真分析讨论,并结合国内外对本病的最新进展,充分发表意见,总结诊治、抢救经验,吸取教训,最后由主持者归纳小结。

四、死亡讨论内容包括:诊断、诊治经过、死亡原因、残废诊断,明确诊断是否正确、有无延误诊断或漏诊、处理是否适时和及时、死亡原因和性质、应吸取教的经验教育训和改进措施。

五、为提高医疗技术和水平,促进医学的发展,凡属死因不明、家属有争议、特殊罕见病例,有科研价值及涉及法律时,均应尽量主动做好死者家属工作,争取尸体解剖。

六、死亡讨论制度

1、讨论会要有完整记录,各科必须建设立专用死亡讨论记录本,在进行死亡病例讨论时,指定人员在死亡讨论记录本上按要求进行记录。

2、死亡讨论记录本应指定专人保管,未经主管院长或医务科同意,科室外任何人员不得查阅或摘录。

3、讨论情况应按时用病历专页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姓名与专业技术职称、入院情况(含入院诊断)、诊治经过(重点记录病情演变及抢救过)、讨论意见(主要是处理结果是否存在不足,抢救是否得力,有何经验教训及死亡原因分析)、死亡原因、死亡诊断、讨论总结意见和主持人签名等,经治医师根据讨论发言内容进行综合整理,经科主任或主持人审阅同意后,附到病历中。

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一、病区值班需有一、二线和三线值班人员。一线值班人员为取得医师资格的住院医师,二线值班人员为主治医师、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三线值班人员为科主任、主任医师或高年资副主任医师。进修医师值班时应在本院医师指导下进行医疗工作。

二、病区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医师应按时接班,听取交班医师关于值班情况的介绍,接受交班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

三、对于急、危、重病患者,必须做好床前交接班。值班医师应将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和所有应处理事项,向接班医师交待清楚,双方进行责任交接班签字,并注明日期和时间。

四、值班医师负责病区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患者临时情况的处理,并作好急、危、重患者病情观察及医疗措施的记录。一线值班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遇到困难或疑问时应及时请示二线值班医师,二线值班医师应及时指导处理。二线值班医师不能解决的困难,应请三线值班医师指导处理。遇有需经治医师协同处理的特殊问题时,经治医师必须积极配合。遇有需要行政领导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总值班或医疗服务部。五、一线值班医师夜间必须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遇到需要处理的情况时应立即前往诊治。如有急诊抢救、会诊等需要离开病区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及联系方法。二线、三线值班医师可住家中,但须保持通讯通畅,接到请求电话时应立即前往。

六、值班医师不能“一岗双责”,如即值班又坐门诊、做手术等,急诊手术除外,但在病区有急诊处理事项时,应由备班进行及时处理。

七、每日晨会,值班医师应将重点患者情况向病区医护人员报告,并向主管医师告知危重患者情况及尚待处理的问题。

分级护理制度

分级护理是根据对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的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并做出相应的标记,以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观察和护理。

(一)特级护理: 病情依据:

1、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2、重症监护患者;

3、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4、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5、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6、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7、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护理要点: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6、实施床旁交接班。

(二)一级护理 病情依据: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4、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护理要点:

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三)二级护理 病情依据:

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

2、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护理要点:

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四)三级护理 分级原则:

1、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2、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护理要点: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医疗新技术管理制度

一、我院对新技术项目临床应用实行三类管理。

(一)第一类医疗技术项目:安全性、有效性确切,由我院审批后可以开展的技术。

(二)第二类医疗技术项目:安全性、有效性确切,但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必须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才能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

(三)第三类医疗技术项目: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风险高,涉及重大伦理问题,或需要使用稀缺资源,必须报卫生部审批后才能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具体目录见卫生部《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

二、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流程:

(一)批准后医疗新技术项目,实行科室主任负责制,按计划具体实施,医政处负责协调和保障,以确保此项目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二)在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过程中,主管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委托人履行告知义务,尊重患者及委托人的意见,在征得其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实施。

(三)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负责人员调动或者发现该项技术存在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的,主管医师应当立即停止该项目的临床应用,并启动应急预案,科室主任立即报告。

三、新技术、新项目监督管理流程:

(一)医政处做为主管部门,对于全院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和评价。

(二)医政处定期追踪项目的进展情况,会同经营处对其疗效、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评估。

(三)各临床医技科室每年完成的新技术项目,医院重点科室要求1-2项,普通科室1项。

(四)原则上,每年3月底前各科室上交当的经科室讨论、并由科主任签字确认的《申报表》。

(五)各科室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均应向医政处汇报。

(六)各科室严禁未经审批自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病历书写规范及病历管理制度

1、病历记录应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力求通顺、完整、简炼、准确、字迹清楚、整洁,不得删改、倒填、剪贴。医师应签全名。

2、病历一律用中文书写,无正式译名的病名,以及药名等可以例外。诊断、手术应按照疾病和手术分类名称填写。

3、新入院病人必须书写一份完整病历,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工作单位或住所、婚否、入院日期、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系统回顾,个人生活史,女病人月经史、生育史、体格检查、本科所见、化验检查、特殊检查、小结、初步诊断、治疗处理意见„„等,由医师书写签字。

4、书写时力求详尽、准确,要求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急诊应即刻检查书写。

5、病历由实习医师负责书写,经住院医师审查签字,并做必要的补充修改,住院医师另写住院记录和首次病程记录。如无实习医师时则由住院医师书写病历,总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应审查修改并签字。

6、再次入院者应按要求书写再次入院病历。

7、病人入院后,必须于24小时内进行拟诊分析,提出诊疗措施,并记入病程记录内。

8、首次病程记录包括病情变化、检查所见、鉴别诊断、上级医师对病情的分析及诊疗意见、治疗过程和效果。凡施行特殊处理时要记明施行方法和时间。病程记录一般应每天记录一次,(一般病人可2—3日写一次),重危病人和病情骤然恶化的病人应随时记录。病程记录由住院医师负责记载,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应有计划地进行检查,提出同意或修改意见并签字。

9、科内或全院性会诊及疑难病症的讨论,应作详细记录。请他科医师会诊由会诊医师认真填写记录并签字。

10、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术前讨论、手术记录、术后总结,均应详细地填入病程记录内或另附手术记录单。

11、凡移交病人均需由交班医师作出交班小结填入病程记录内。阶段小结由住院医师负责写入病程记录内。

12、凡决定转诊、转科或转院的病人,住院医师必须书写较为详细的转诊、转科、或转院记录,主治医师审查签字。转院记录最后由科主任审查签字。

13、各种检查结果回报单按顺序粘贴,各种病情介绍单或诊断证明书应附于病历上。

14、出院总结和死亡记录应在当日完成。出院总结内容包括病历摘要及各项检查要点、住院期间的病情转变及治疗过程、效果、出院时情况、出院后处理方案和随诊计划,应由住院医师书写,总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审查签字。死亡记录除病历摘要、治疗经过外,应记载抢救措施、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由住院医师书写,主治医师审查签字。凡做病理解剖的病例应有详细的病理解剖记录及病理诊断。死亡病历讨论也应有详细记录,并填写死亡病历专页。

15、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内容。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一、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二、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

三、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四、输血申请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注明医师代码),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检验科备血。

五、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红细胞悬液+血浆)超过1600毫升(红细胞悬液1U按200ml计算)时要履行报批手续,急诊用血事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六、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七、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携带血液运输箱(有科室标志)到输血科取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查对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八、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九、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核对检查。

十、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部备案。

十一、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一天。

医患沟通制度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化和我国卫生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在就诊时想要得到的医疗信息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技能提高患者疾病诊疗全过程及其风险性的认识,减少医患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同时,又能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化解医患矛盾,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确保和谐的医患关系。特制定本制度。

一、执行对象

凡是本预案为患者提供各种服务的职工,在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守本制度。

二、各岗位人员的医患沟通时机,内容及要求

全院所有工作人员接待病人是应主动、热情、礼貌,并使用尊称、服务敬语和规范用语,禁止服务忌语。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诚恳。语气平缓。不同岗位尚需与患者及家属就一下内容进行满意有效的沟通。

三、医患沟通应体现尊重对方,耐心倾听对方的倾诉,同情患者的病情或遭遇、愿为患者奉献爱心的姿态,并本着诚信的原则进行。同时应掌握以下技巧:

1、一个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诚信,对患者或家属要尊重,具有同情心和耐心。

2、两个技巧:多听患者或家属的询问,多向患者介绍病情、治疗效果、用药和检查目的,关心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生活情况或不便之处。尽量让患者和家属宣泄和倾诉,对患者的病情尽可能做出准确解释。

3、三个掌握: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患者的社会心理。

4、四个留意: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受教育程度和对沟通的感受、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识和对沟通的期望值。

5、五个避免:避免强求患者即时接受,避免使用刺激语言和词语,避免使用患者不懂的医学专业词汇,避免强求改变患者观点和避免压抑患者情绪。

6、六种方式: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互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和实物对照形象比喻沟通。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一、手术安全核查是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以下简称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

二、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其他有创操作可参照执行。

三、手术患者均应配戴标示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以便核查。

四、手术安全核查由手术医师或麻醉医师主持,三方共同执行并逐项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

五、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

(一)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二)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三)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四)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六、手术安全核查必须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不得提前填写表格。

七、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由麻醉医师或手术医师根据情况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查。

八、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归入病历中保管,非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由手术室负责保存一年。

九、手术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的负责人是本科室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第一责任人。

十、医疗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本机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并加以落实。

七、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危急值报告制度

1、医技检验科工作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验)者首先要确认仪器、设备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核查检验标本是否有错,检验项目质控、定标、试剂是否正常,仪器传输是否有误。在确认检查(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需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人员“危急值”结果,并做好“危急值”报告登记。?

2、医技、检验科按危急值登记要求详细记录患者姓名、门诊号(或住院号、科室、床号)、出报告时间、检查(验)结果(包括记录重复检测结果)、向临床报告时间、报告接收人员姓名和检查(验)人员姓名等。?

3、对于首次出现危机值的病人,操作者应及时与临床联系并告知检查(验)结果及检查(验)人员姓名等。

4、临床科室人员在接到“危急值”报告电话后,主班或值班护士应及时向主管或值班医生报告,并将“危急值”信息、接收危急值时间、接收护士姓名、接收医生姓名、医生接收时间详细、规范登记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5、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应关注检查或标本留取情况。必要时,应重新留取标本送检进行复查。若该结果与临床相符,应在30分钟内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同时及时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

6、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接报告后,应立即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签字,需讨论、会诊者,及时通知上级医师、科主任。事后应于6小时内在病程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报告结果和所采取的相关诊疗措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医院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二、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 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以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 药物;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三、医院应当对本机构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经 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四、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 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五、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 1天用量。如果需要继续使 用,必须经过会诊同意,授予治疗时间段范围内的使用权(包括使用药品名称、使用数量 等)。

六、医院当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20 %)。

七、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如抗菌药物使用人员权限

2、处方审核系统

3、I 类清洁切口(特别是 4 类代表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管理,对 I 类切口使用抗菌 药物(预防)作严格限制,卫生部规定预防用药不超过 30%。

构筑企业的制度核心竞争力 篇5

在这种超强竞争面前, 很多企业都在思考如何构建一种可以长期、可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就是所有企业都期望拥有的核心竞争力。

一、到底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伊丹敬之就注意到:一些企业在长时间的致力于发展“骨干技术”并以此为基础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 这些骨干技术虽然不象辅助技术那样变化多端, 却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 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 竞争加剧, 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策略, 而是一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

让我们从竞争的角度看一看到底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的价值都要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有市场就有竞争, 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最直接的是产品或服务, 好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好的技术和人来制造或提供, 所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技术和人的竞争。现在的问题是企业怎样才能创生好的技术和吸引、驻留好的人才?看来仅靠资本和待遇是不够的, 关键还是要有好的制度, 只有制度才能保证企业技术的持续创新和人才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那么企业怎样才能产生好的制度, 并使好的制度能够在企业发挥作用呢?更深层次的是企业的价值理念, 也就是企业文化。

看来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个单方面的东西, 而是一个识别和提供企业竞争优势的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从技术、组织成员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制度、企业价值观等四个方面加以衡量。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包含了企业的技术、人才、制度和文化,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和人才, 更深层次的是企业的制度和文化。

一个优秀的企业, 表面上看是其优秀的业绩, 深层次的是其优秀的制度和文化。大家都很推崇GE的杰克·韦尔奇, GE的成就是因为韦尔奇吗?不可否认, 韦尔奇推动了GE的进步和发展, 但GE不是因为有了韦尔奇才成功的, 其成功就在于它有选拔韦尔奇, 并能够使韦尔奇发挥作用的企业制度。

我们常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个“规矩”就是制度。制度是先于企业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 是先有了制度才有了企业, 企业就是各相关主体为实现各自的目的、依据相应的制度 (如股东协议、公司章程等) 而建立的经济组织。企业设立后也是在一定的制度指引、激励或约束下运行的, 所以, 制度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企业的组织模式、发展状态不同, 关键就在于他们各自的制度不同。

二、如何让制度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制度和文化一样, 没有实践的文化不能说是企业的文化, 同样, 没有执行的制度也不是企业的制度。可见制度制订易, 执行难。

1. 制定制度时就要考虑执行

我曾经看到一家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 很完善, 也很细致。该企业是一家很重视管理的国有企业, 为了防止考核者在执行考核制度时做“老好人“, 在考核结果上要求强制分布, 也就是说, 考核者必须在被考核对象中分出个三六九等来, 不能搞“一团和气”。并且规定:对于绩效考核结果为“末等”的员工, 除按《公司薪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降低其职位工资等级外, 还要调离原工作岗位, 参加人力资源部组织的脱岗培训, 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 如不合格则做辞退处理;年度考核总评结果名列最后一名的员工直接淘汰。

这个制度在设计的时候, 针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想了很多办法, 制度设计者费了很大的心思, 但人力资源经理却根本执行不下去, 基本上是摆设。因为制度制定得是很完善, 提出的办法也确实能解决考核中的“老好人”问题, 但关键这家企业是国有企业, 不能把不合格的员工直接辞退或淘汰, 导致制度根本无法执行。可见, 制定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它的可执行性, 一定要结合本企业的情况, 找到既解决问题, 又可以执行的办法。

2. 通过学习制度, 达成对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很多企业经常组织各种内部学习和培训, 但很少把制度学习作为一项学习的内容。不仅一般员工不理解甚至不知道制度的具体内容, 而且有些制度执行者也不能对制度准确理解和把握, 于是制度执行起来往往达不到制度的目的和效果。一个制度出台, 不仅制定前要广泛了解企业的管理诉求, 而且制定后要组织员工学习制度, 让企业人对制度有一个全面、准确地理解并达成认同, 特别是企业的领导人和制度的执行者更要学习, 否则领导会成为破坏制度的“楷模”, 制度执行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而乱用制度, 最终导致制度走样甚至失效。

3. 切实解决人的责任问题

人的责任问题不解决, 制度再好也没用。很多企业对一些事情在制度上规定得很清楚, 但很多管理者却习惯于请示或报告, 让更高一级的管理者或者老总去审批, 这里可能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领导人喜欢事无巨细, 愿意揽权;另一个就是管理者不想负责任。所以企业中人的责任问题不解决, 制度是执行不好的, 甚至还是人治。有位老总对下属管理者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什么事情总让我批示, 你做主可不可以?你负责, 责任就在你, 做不好我找你, 你只需要给我知会, 有问题我会找你, 没问题你就自己做。他所说的这个主是什么?就是制度和原则, 凡事让老总做主是管理者的一种“阴谋”!这个老总很懂得制度执行的真谛:把责任落实下去, 并且每个人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制度的执行就有了保证。

4. 严惩第一次违反制度的行为

在联想, 开会迟到是不可原谅的事情。柳传志讲:“开会本来是很小的事情, 但因为开会的机会太多, 要是总有人迟到的话, 所有的事情都议不成, 所以我们定了规矩:只要你不请假, 不管多重要的事情, 都不能迟到。迟到了就要罚站, 罚站就一定要站一分钟。罚站的方式是把会停下来, 大家看着你站一分钟, 罚站者有一种默哀似的难受。”在柳传志的描述中, 第一次被罚的是他的一个老领导, 原来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科技处的处长。他第一次开会迟到了, 柳传志罚他的时候说:“老吴, 今天你赶上了, 你今天就非站不可, 很对不起。”制度执行没有例外, 例外太多, 制度就执行不下去, 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要求例外的理由。第一次破坏制度的行为必须严格按制度处罚, 否则制度执行就越来越宽松, 最后不了了之, 形同虚设。

5.根据环境和企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制度

医院管理核心制度 篇6

但是,就在他去世后不到5年的时间,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被打破,亿万人民冲出豁然开启的财富大门,在获取财富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创造出一个一个的财富传奇。

35年过去,中国没有忘记顾准。他在那个混沌时期的睿智思考,为中华民族点燃了良心和理智的火烛;这火烛,穿越时光的隧道,照引着我们追求财富的求索路程。

1974年12月3日凌晨,学者顾准在孤寂中辞世。陪在他身边的,是时任中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吴敬琏。

此时,顾准的著作大多还藏在抽屉之中。其妻已在6年前自杀,儿女们早与他断绝关系,坚持不肯在其临终前来看他。

而地球的另一端,就在顾准逝世前两个月,坚决捍卫自由市场经济的哈耶克获得了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全球思想界,对僵硬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反思正如火如荼。

20年后,已进入中国最著名经济学家行列的吴敬琏,称顾准为“中国市场经济第一人”,学界评价他“在思想的隧道中单兵掘进到可以与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大师对话的程度”。

从“左倾”到“右派”

顾准年少时就被人称为“天才”,以初中学历、学徒出身,成为中国会计学泰斗潘序伦的得力助手,19岁时已是大学教授。

顾准早年参加革命,后来放弃在上海的优渥生活,投奔革命根据地。1949年5月,他随解放大军回到上海,以34岁之身,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成为上海滩的实权派人物之一。

此时的顾准,是一个满怀社会主义理想的革命家,他恨不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因此积极地推进对资本主义企业的购买、合营,很快将新裕第一纱厂等企业变为国营企业。这一行动,大大早于全国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在上海负责指导“五反”工作的薄一波给毛泽东及中央的一份简报中说:“上海少数同志(如顾准等),有趁此机会把大资本家而且是比较靠近我们的大资本家,……一齐打掉实行‘社会主义的想头。”

顾准日后的领导、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也在日记里有如下记载:“顾准……在1952年的“三反”时期走左倾路线,主张以没收方法来消灭资本主义,被批评撤职。”

1952年2月,37岁的顾准突然被撤职。3年后,因为工作上的小失误,顾准在建工部洛阳工程局副局长的任职上再次被撤职。他于是申请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开始在学习中反思自己的际遇,并考虑“下半生如何去过”的问题,由此开始了从革命家向思想者的转变。

在党校期间,顾准检讨了自己1949年后的工作,结论是:“盲目积极,实在滑稽。”

党校学习结束之后,顾准不愿再当官,执意要去中科院经济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去“研究问题”。

这位昔日的左倾官员在研究中发现,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农业、轻工业在建国后的近40年里几乎是停滞的,农业方面不少经济指数甚至低于沙俄时代。

1957年,顾准据此发表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一文,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首倡市场化改革。

顾准在文中直言,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是废除了市场制度。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调节生产。

此种观点在现今看来属于常识,但在半个世纪之前却并非如此。

只需描述一下背景,就可知道顾准写作这篇论文时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刚刚完成,中国正处于进入社会主义后的第一个年份里,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全面建立起来。“大跃进”的口号在11月份被提出。

这是一篇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大唱反调的文章。它的观点被中国后来的实践证明是对的。但这一观点的提出,却超出了中国的现实30年。

这篇文章,还为顾准带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人”的称号,以及一顶“右派”帽子。不同的是,帽子在当时就戴上了,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人”的称号,则在他逝世二十年后,才姗姗来迟。

1957年,顾准被康生亲自点名打成“右派”,开除党籍,发配下乡劳动,开始了四年的劳改生涯。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

这四年的劳改生涯,不过是顾准因思想而罹难的开端。

顾准少时家贫,但天资出众,因而养成了高傲狷介的性格。从一件小事即可看出其特立独行之处:在大家惟恐不够革命,人人一身破衣烂衫为时尚保护色时,他却经常穿着以前在上海士绅间颇为流行的背带西装裤,“在当时的学部大院绝无仅有。”

即便是被下放改造,他仍在日记中吐露:不愿做“驯服工具”的家雀,要做自由思考的海燕。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962年顾准摘帽回京之后,却在两年后再次沦为“右派”。

罕见的“两次戴帽”所带来的压力,瓦解了顾准的家庭。1966年,顾准与妻子汪璧32年的婚姻结束。第二年底,他又收到一封家里来信,信中只有一纸简短的声明:“和顾准断绝父子关系”,下面是四个子女的联合签名。

先后失去爱人和孩子的顾准,自嘲为“丧家之犬”。他依然每周写信回“家”,报告自己的状况,询问家人的消息,但从没收到过回信。

1968年4月,汪璧在家喝消毒水自杀身亡,书桌上留有她的一句话遗书:“帮助反革命分子销毁材料,罪该万死。”

一年半之后,顾准在再次下放到河南息县劳动之际,才得知妻子已死。他在日记中记载,晚饭时“悲从中来,脸伏在饭盆上失声大号”。

此时的顾准,身体已经变得非常糟糕。他咳嗽的时候,开始出现痰中带血。在此后几年的劳改中,这种情况逐渐发展为肺癌,并最终在1974年年末夺去了顾准的生命。

在生命中的最后十年,顾准几乎是在一个厄运与另一个厄运之间辗转。学者李慎之在谈论顾准经历时曾说,“思想家历来要倒霉些,但是苦难深重如顾准也真还罕见”。

个人的困厄触发了顾准的反思。个人的困厄愈深重,顾准反思的广度与深度愈扩展。

顾准的反思,并未局限于个人的遭遇,而是投向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为什么革命成功之后,农民还会大批饿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什么没能让中国人富起来?

1970年代初期,顾准把自己的反思主题命名为“娜拉出走后怎样”,即革命成功后,中国要建立怎样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对于社会主义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经济制度这一问,顾准在《试论》一文中已有触及。1971年8月,他更在日记中直指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笨拙、浪费、窒息的体制”,顾准断言:“在看得见的将来,这个看来都难受的体制还是会歪歪斜斜地向前走,但是会有一种力量来推翻这个令人窒息的制度。”

他已经把市场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由之路,而且将资本主义视为与社会主义同样的重要途径。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现代化。

此时,顾准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思考,已经完全挣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在“文革”的荒唐岁月中,他预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和解与相互渗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眼见“文革”肆虐,顾准越来越觉得,中国的问题,仅靠经济改革绝不能彻底解决,而需要进行政治制度改革、文化重建。

这位经济学家不再满足于自己的专业,干脆破壁而出,由先秦而到法国革命,进而上溯到希腊的城邦制度,遨游在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史海洋中,进行大范围的思想探险。

遨游的初步结果,是探险者理想主义的泡沫破灭。原来,至善的天国永远不会降临,“祛魅之后,天国只是想象,上帝不过是心结”。理想的革命神话,迟早要过渡为经验主义的现实安排。

既然如此,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向现代化进发时,是否聆听历史的经验。

在顾准的研究中,“革命”的叙事方式逐渐隐去,“进步”成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现代化”则是世界的发展趋势。

独自提问又独自追寻,顾准终于为中国寻求到了娜拉出走后的答案——市场经济与现代民主制度。

可惜的是,在从1956年从事研究工作到1974年辞世的18年时间里,顾准真正能够安心研究的时间,不过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两年。他辞世时年仅59岁,正是一生中思想最成熟的时期。他所留下来的那些震撼人心的文字,只是一部未完成的读书笔记和一本通信集。他庞大的研究计划还未来得及展开,生命的时钟就戛然而止。

顾准在给六弟陈敏之的最后一封信中说:“中国的伟大的变化,我恐怕在中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上一篇:区镇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设想下一篇:下雪后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