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用车公示制度

2024-06-30

公务用车公示制度(精选8篇)

公务用车公示制度 篇1

旺府酒店公务用车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酒店公务用车的管理,确保行车安全,同时厉行节约,减少经费开支,特制定本办法。

1、酒店公务车辆及驾驶人员,实行统一监管,行政人事部负责日常管理,财务中心进行费用核算。

2、行政人事部负责有关公务用车规章制度的制定,统一调配酒店公务用车,并监督和检查、使用部门公务用车行为,对违反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的,进行查处。

3、4、财务中心负责对车辆运行经费实行监管。使用部门实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安全责任制。

5、凡因工作需要使用酒店公务车辆的,须履行如下手续:

使用人填写《车辆使用申请单》—→部门长审核—→总经理批准—→行政人事部派车,并填写《派车单》—→使用人持《派车单》用车,用车前核准起始里程,用车后将核准的行车里程填入《派车单》,并签字确认—→使用人将《派车单》交行政人事部—→行政人事部每月末将《派车单》复印件交财务中心作结算和备查依据。

因特殊情况未能及时履行公务用车手续的,在用车完毕后,应及时到行政人事补办有关手续,手续不健全的可以视为非公务用车。

6、公务用车驾驶员实行定车定员制度,原则上驾驶员为酒店内部的专职司机。

7、出车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五条禁令”。违者处以100元/次的罚款,发生车辆受损、车辆丢失等事故,当事人承担全部事故责任及经济损失赔偿,并根据情节轻重做出处罚。

1)严禁违反交通管理法规。

2)严禁酒后驾车。

3)严禁公车私用,乱停乱放。

4)严禁私自将车辆交他人驾驶。

5)严禁借领导名义和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8、公务用车出差(区外)途中发生的维修,必须第一时间通知行政人事部,经总经理批准方能维修,否则一切费用自行负责。事后应由随行负责人证明并报行政人事部审核、登记后方可履行报销手续。

9、公务用车完成后,必须及时将车钥匙及时归还行政人事部,同时将车辆停放在酒店指定位置。

10、各部门使用公务用车实行按成本运行的原则,由财务中心计入使用部门成本核算。

11、本管理办法自2010年3月25日起开始执行,由行政人事部负责解释。

行政人事部2010年3月25日

公务用车公示制度 篇2

一、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践及其困境

目前, 我国公车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公务用车费用高, 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效率低下, 浪费惊人;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以上问题其实是通过两种途径最后聚焦于一点:公车私用和超标超编配置导致公车浪费严重。

公车改革从1994年开始, 截至目前已经16年了, 其中在全国掀起了两次车改高潮。原来只在个别地方实行的公车改革, 目前很多地方和单位都在积极推行, 第三次车改浪潮正在全国掀起。当前, 我国许多地区相继开展了公务用车改革的试点。纵观历次公车改革运动, 改革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加强内部公车资源和使用资源的配置, 通过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规章制度, 提高公车运行的效率和降低公车运行的成本;二是实行货币化, 把原来的公车费用通过货币化的形式转移到使用人的工资中 (工资化) , 与个人的利益直接挂钩, 减少浪费、降低支出;三是公车社会化 (市场化) , 把公车资源和公车使用需求资源参与社会市场配置, 公车经费不与使用人的工资结合, 而是直接购买社会服务。从公车改革的现状看, 目前采用前两种形式较多, 但后一种形式从理论到实践正在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少地方采取加强公车资源的统一管理, 通过严格车辆点边管理, 统一公车定编标准, 实行归口管理。通过实行经费定额管理, 实行国库统一支付, 对车辆配备、更新、加油、维修、保险等环节实行全程统一管理。通过实行加油定点定量管理, 实行一车一卡, 凭卡对号, 确保在定点的基础上实行定量管理, 按不同型号车辆和维修等级选择不同资质或类别的维修企业, 实行在定点维修基础上的优质低价的最佳组合。通过统一调度、统一派车管理, 合理调节用车需求, 大大提高现有公车的效率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 以上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从本质上说公车还是单位所有、单位管理、单位使用、单位处置, 公车资源仍是单位配置而不是市场配置, 因此传统的公车存在的弊病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资源由市场配置, 可大大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 克服计划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 公车集中、统一管理只是公车管理体制改良, 不是公车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公车改革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公务用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评价公务用车改革模式优劣、选择和构建最优公务用车改革模式的标准。笔者认为, 我国公务用车改革至少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是公务用车改革要有利于规范职务消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的最初动因就是规范职务消费行为,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加强监督管理, 从源头上治理公车腐败。因此, 公务用车改革模式的设计、选择以及实施都必须坚持这一初衷, 力求实现这一目标。

二是公务用车改革必须保证正常公务活动用车需要。公务用车改革不能影响党政机关各项工作的开展, 应该避免由于车辆不到位而降低工作效率现象的发生。

三是公务用车改革应遵循节约原则。改革要有利于控制车辆支出, 同时在公务用车改革模式设计中充分考虑运作的经济性, 在车辆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控制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改革除了要算“经济账”、“财政账”之外还要算“政治账”, 要统筹考虑政治和社会效益, 历史地长远地看待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四是公务用车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财政与社会承受力等方面的差异较大, 制定制度时不能一概而论, 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 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公务用车改革模式的设计、改革方案的制定、出台, 要建立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不能凭热情、拍脑袋做决策, 更不能搞形式主义。例如, 有些地区曾提出3年内不许购置公务用车的要求, 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 3年的禁期一过, 出现了集中突击购车的现象。其实车辆的购置、更换应实事求是, 如果车辆发生正常报废, 更换新车也无可厚非。

三、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模式创新

公务用车改革最终要实现三个“减少”, 即减少财政支出、减少改革成本、减少社会动荡, 实现共赢和多赢,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结合各地情况创新改革思路, 优化改革路径。目前, 如何克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管理和制度创新, 研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 是决定车改成败的关键。

首先, 公车改革的思路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货币化, 应当采取渐进的方式, 逐步过渡和完善。公车货币化改革是在原有的公车使用管理制度本身处于“锁定状态”而进行的一项新的探索。随着公车改革的深入, 首先要在深化制度改革上下功夫。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和现阶段的国情, 我国更适合采用积极的对接办法———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化, 加强公务用车监督和管理, 完善现有的公务用车制度, 为下一步公务用车改革做好准备, 等条件成熟时再循序渐进, 代之以货币化改革模式;或者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改革模式。

其次, 需要统筹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因地制宜, 权衡政治、经济、财政的利弊得失。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 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地方, 实行取消公务用车和货币化相对容易一些;但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区来说, 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条件尚不成熟, 应该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实际上, 对于公务用车改革一事, 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态度存在差异, 而在同一地区内部不同身份的人其所持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车改是一项需要兼顾各方的艰难历程尤其应根据本地情况选择现实可行的模式并把握好时机, 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

第三, 加强公务用车规范化管理, 通过制度创新, 设计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结构严密、运行经济有效的公务用车改革运作模式。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和不平衡, 社会化运输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完全取消公务用车条件尚不成熟, 因此仍然有必要强调政府统一管理公务用车, 以确保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应该通过严格控制公务用车的购置, 规范公务用车使用、维修等, 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监督和管理, 完善现有的公务用车制度。而且, 利用行政手段强化公车的规范化管理, 不失为我国公车改革过渡时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既是我国国情的实际要求, 也是制定、出台统一改革方案和在全国推广公车改革的必然选择。加强公务用车管理既不是延续传统的公车管理模式, 也不是当前部分地区实施的车辆集中管理使用的模式, 而是具有新的内涵, 其核心应当是构建一种重视资产管理效率, 自身运作经济有效, 权责划分明确, 有利于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观念的新型公务用车运作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靖华.政府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孙学玉.体制创新: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现实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3.4.

公务用车公示制度 篇3

一、车改的目标

切实杜绝公车私用等现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节约财政经费开支,降低公务交通成本;保证公务活动正常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和社会化,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二、车改的范围和对象

(一)车改范围:市直实行公务员管理、参照和依照公务员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市直公检法机关、城市管理局暂不列入车改,其他特殊部门或岗位经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可暂缓车改。

(二)车改对象:现任处级(含处级)以下在职干部、职工。市五套班子领导和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的秘书长暂不列入车改。

三、车改原则

为了保证车改的顺利进行,市委、市政府明确以下几项原则:

(一)有利于工作。车改要保证开展机关业务工作所必须的交通条件,日常工作不能受到影响。

(二)有利于节约。实行车改后,财政在公务交通方面的支出要有较大幅度减少。

(三)有利于廉政。车改要从根本上解决公车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四)有利于稳定。车改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得到多数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四、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和发放办法

(一)根据既要节约财政开支、又要保证公务活动需要,用于公务的费用由财政补贴,用于私人的费用由个人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个人每月公务交通补贴数额如下:

正处:领导职务3000元,非领导职务2700元。

副处:领导职务2500元,非领导职务1900元。

正科:领导职务1700元,非领导职务1400元。

副科:领导职务1300元,非领导职务900元。

科员(办事员):700元。

职工:300元。

上述补贴标准可以根据珠海市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动适时作适当调整。

(二)为了体现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别,可由各部门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调整各个岗位的交通补贴标准,并报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核准。调整后的交通补贴不能超过市确定的该部门交通补贴总额。岗位之间的差别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0─15%。

(三)市财政局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每月按该部门公务交通补贴总额的10─20%核拨公共交通经费(具体比例根据各部门工作性质和工作量由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核定),用于本单位接待、重大集体活动、到市外开会等需要专门安排车辆的费用和其他应急公务交通费用。节余可转入下一年度继续使用,超支不补。公共交通经费的开支使用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并每月在本单位公开使用情况,接受监督。

(四)公务交通补贴的发放办法:建立市直单位公务交通补贴专用账户,由财政部门按核定的补贴金额逐月发放到个人工资账户。

(五)车改后干部调往非车改单位的,按新单位的规定执行。干部的职级按现任职务执行,以组织、人事部门发文为准。干部职务变动(包括由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从次月按照新任职务的标准发放交通补贴;正式办理退休后,从次月不再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离岗退养人员不享受公务交通补贴。

五、现有公车处置

车改单位的所有公务车辆要在规定的期限内统一上交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车改办”),由市机关公务交通车队(以下简称“市机关车队”)选用一部分外,其余一律由市车改办经一定程序确定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后,可先在车改机关内部拍卖,参加车改的市直机关干部职工可以竞拍,流拍的再向社会公开拍卖。拍卖所得款项统一收缴市财政。购车者付清车款后必须由市车管所办理过户手续。

参加车改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购买拍卖公车,一次性付清购车款的,可给予拍卖价10%的优惠。

六、司机安置

对车改涉及的司机,由各单位负责,以转岗为主进行安置。个人自愿并符合条件的也可以提前退休、离岗退养、自谋职业。市机关车队也要从现有司机中选调一部分继续留用。

七、离退休干部用车问题的处理

厅级以上离退休干部用车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保证老干部的用车需要。处级以下离退休干部用车仍由各单位负责,由单位向市机关车队租车,所需费用在单位公共交通经费中列支。

八、相关配套措施

(一)组建市机关车队,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实行企业化运作。市机关车队负责管理市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公务车辆,同时保留若干大巴、中巴和一定数量的面包车、小轿车,用于保证各部门接待、重大活动用车和到市外开会必须派车的需要,保留若干抢险、救灾等专用车用于应急公务。试运行一年后,再研究转为企业的具体办法。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必须制定严格的车辆使用和司机管理制度,不断改进服务工作,为机关公务交通提供优质服务。

(二)车改单位因接待、重大集体活动、外出开会、应急公务等需要用车的,一般情况下应提前向市机关车队申请,市机关车队必须适时保证各部门的需要。部门申请用车实行有偿使用,所需费用在部门公共交通经费中列支。

(三)从现在起,各单位一律不准购买新车或变相配备公务用车,严禁擅自处置现有车辆。车改后,不准以任何名义借用、调用其他单位的公车。任何人不准利用职权到其他单位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交通费用。

(四)已参加车改的干部、职工不再报销珠海市内的交通费用。到市外出差的差旅费报销办法按原规定执行。

(五)车改后要严格执行上下班制度,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为节省交通费而延误工作造成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六)不参加车改的公检法和其他部门也要制定严格的公车管理制度,坚持做到8小时内工作用公车,8小时外非公务活动禁止用公车。

九、车改实施步骤

车改采取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金湾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机关,香洲区选择三个镇、街道办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于2004年10月展开工作,12月落实试点任务。2005年根据第一批试点进展情况,再选择一批市直机关扩大试点范围,最后择机在全市所有属于车改范围的单位全面推行。

考虑到区、镇工作的特点,各行政区的党政一把手暂不参加车改;处级领导干部的交通补贴标准不得突破市的标准;科级领导干部的交通补贴标准可以略高于市直机关同级干部,但不能高于市直副处领导职务的补贴标准。

公务用车管理制度 篇4

为加强公务用车管理,控制成本,节约开支,保证安全,确保车辆的良好性能,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公务用车日常管理

1、学院公务用车实行“统一管理、相对固定”的用车制度,由学院后勤总务处统一安排。

2、学院公务用车主要用途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来宾及专家接待、公益活动、招生接待、值班应急等公务专用。

3、各部门因组织活动、召开会议、外出调研等,需用公务车辆时,应提前一天向后勤总务处提出申请,根据具体情况协调统一安排。

4、为节约办公用车成本,教师参加端州区内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用车人员,一般要达到3人或以上才能派车。如用车人员数未达到3人时,则只能自行解决,原则上只能按公共交通工具费用标准报销;参加端州区以外的活动,原则上不安排车辆接送,只能乘公共交通车,费用按公共交通工具标准实报(特殊例外)。

5、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如遇公务用车繁忙,需要自行驾驶私家车前往的,须到后勤总务处填写申请,经后勤总务处领导签字后方可报销油费。紧急情况时,请示总务处同意后可先用私家车,事后及时补填“自驾车申请单”。

6、自驾车报销油费标准:1元/公里(路费按发票报销)。

7、学院公务用车出车行程实行由总务处登记制度。

二、车辆保养、维修管理 程序:保养、维修申报—审批—定点维修—登记归档

1、严格控制车内配置,购置必要的车内设备,须向主管院长说明,经批准,由后勤总务处开具购置通知单,方可购置,并在后勤总务处验收、登记归档。

2、由学院考察确定车辆维修点,并与维修点签订协议,公务车辆统一实行定点保养、维修。

3、公务车辆需要修理和养护,司机应第一时间向总务处汇报情况,经主管院长审批,开具车辆保养或维修单,方可进指定维修点保养或维修,并由总务处进行登记归档,司机负责出厂检查验收。

4、公务车辆油卡由学院财务处统一购买和管理,严格执行领用制度。

三、车辆费用支出管理

学院公务用车费用支出,经主管院长证明、审批后,予以报销。车辆维修费用,由学院财务处与签订协议的指定维修点统一结算,报销时要附修车明细表并与后勤总务处核对无误后,经后勤处处长证明,主管院长审批方可报销。

四、公务用车停车管理

1、车辆要按照指定地点停车,未经后勤总务处允许,司机不得将车停放指定地点以外的地方过夜,否则一切后果由本人负责。校内停车地点:行政楼西、南停车场。

2、学院保卫处值班人员负责车辆的安全保卫,配合后勤处记录车辆出入校园时间,遇到情况及时报告。

五、司机管理

1、司机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服务意识,自觉维护学院良好形象,保持车辆的清洁卫生和良好的运行状况,不开“病”车,不开“英雄”车,驾车前严禁饮酒。因违反交通规则被罚款,由司机本人承担,不予报销,同时酌情扣发绩效工资。

2、司机要忠于职守,自觉遵守请假制度。服从统一的调度指挥,保持通讯通畅,保证工作用车随叫随到。

3、司机负责做好汽车的日常清洁、保养、检测、维修工作,保持车况良好,杜绝事故,发现隐患及时维修。按时做好年审、缴费、办理保险等工作。

4、车辆如发生交通事故,司机应首先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因司机违反交通规则造成的损失,由其本人承担经济责任,并按绩效考核制度处理。

5、工作日内不出车时,司机不能到处逗留,要在司机室待命。车辆由后勤总务处统一调度使用,不得私自出车,禁止公车私用、擅自将车辆借予他人,因公车私用造成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和追究。司机出车要做好行车记录。

6、节假日、双休日,驾驶员不出车时应将车辆钥匙交董事会办公室保管。

公务用车管理制度 篇5

为了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促进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公务用车行为,提高公务用车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节约开支,杜绝腐败,根据省、市、区有关政策和规定,结合XXX实际,特制定如下管理制度:

一、公务用车日常管理制度

(一)本单位的公务用车严格按照在职在岗的人数控制用车编制和购置标准,按规定程序办理报废、更新手续,实行一车专人管理责任制,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变换他人管理。

(二)公务用车必须优先确保本单位领导公务用车,办公室其他人员确因工作需要,须事先请示领导同意方可用车。

(三)实行公休日封存管理制度,杜绝公车私用。公休日期间,公车必须封存在办公楼院内,交由门卫管理并进行封存登记。

(四)运行费用严格实行预算管理和定期公示制度。公务用车维修保养、保险、加油等费用纳入本单位年度预算计划,并在区采购办确定的定点服务供应商中按照本单位所需服务项目分别进行自由选择。车辆维修及保养前,司机应提交维修申请,注明维修事项,经领导同意审批后,方可维修保养,未经许可发生的维修保养等费用一律不予报销。办公室负责对公务用车每月的运行费用进行统计汇总,每个季度上报并按要求公示相关事项(公里数、油耗、维修费、保养费、路桥费、停车费等)。

二、公务用车司机的日常管理制度

(一)公务用车司机应加强学习,遵守工作纪律,服从单位的管理,确保领导日常公务用车,不得擅自出借公车给他人使用,若未经允许私自出借公车,由此造成的损失或发生的费用由司机和用车者个人分别承担。

(二)公务用车司机应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负责定期对车辆进行维修保养,及时检查和消除隐患,确保车况良好和行车安全。

(三)公务用车司机应保证公务车辆内外清洁,注重单位用车形象。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严禁疲劳驾驶、酒后开车,乱闯红灯、乱停车等违章行为。

(四)公务用车司机应自觉遵守公休日公车封存管理规定,公休日期间将公务用车停放在办公楼院内,由门卫看管,确保车辆停放安全。但公休日司机必须保证通讯畅通,以备临时派遣公务。

(五)公务用车司机按规定定点加油、维修、保养。发生费用前,先向单位领导提出口头或书面申请,经允许后方可进行,出具正规的税务发票和费用清单经证明人、审核人签字后,凭完备的报账手续据实报销,如遇单项费用明显超标的,需由司机写出书面情况说明并酌情处理。

XXX

安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篇6

2015年7月8日

会 议 发 言 材 料

目 录

省发改委:在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动员会上的发言..........1

省管局:在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动员会上的发言...........10 省财政厅:在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动员会上的发言.......14 省人社厅:在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动员会上的发言.......20

在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动员会上的发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张韶春(2015年7月8日)

同志们:

6月29日,中央车改领导小组正式批复我省车改方案,标志着我省公车改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我先就车改方案的基本精神向大家作个通报,待会夏来常务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车改领导小组批复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扎实做好车改各项工作。

一、方案起草情况

去年7月中旬,中央《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4〕40号)下发后,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我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初步考虑》上报省政府。省里立即成立了以夏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春明副省长为副组长,省直12个部门和合肥市为成员单位的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11月28日省车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后,我们从发改委、省管局、财政厅、人社厅、编办、公安厅等单

位抽调人员,迅速组建了省车改办。12月份完成了全省统计摸底工作,并同步起草了《安徽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省管局、财政厅、人社厅分别起草了《省直机关车改实施方案》、《车辆处置办法》、《执法执勤用车改革办法》、《司勤人员安置指导意见》。相关文件初稿形成后,我们两次征求省直184个参改单位及16个省辖市意见,共收集意见357条,能吸纳的都吸纳了。还上门征求了8个车改矛盾较突出单位的意见,召开了执法执勤车辆改革工作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建议。同时加强与周边兄弟省份的联系,学习和借鉴好经验和好作法。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车改工作,詹夏来常务副省长、方春明副省长多次听取汇报,詹夏来常务副省长还亲自带队赴中央车改办汇报。今年4月20日,中央车改办《关于地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与报送有关事项的通知》下发后,我们对车改方案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并报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审阅。5月12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定了车改方案,5月14日正式上报中央车改办。中央车改领导小组有关部门对我省方案进行了认真审核,提出了反馈意见,根据反馈意见我们又进行修改完善,6月12日再次上报,6月29日获批。

二、方案基本精神

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始终按照遵守纪律、尊重事实、减

少矛盾、平稳过渡的工作原则,将节支率作为方案制定底线,确保方案与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经得起今后的检查和审计。在此基础上,注重从实际出发,努力兼顾各方面工作需求。

(一)总体考虑

严格按照中央车改精神,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的改革方向,根据从严从紧、应改尽改,厉行节约、保障出行,统一部署、分级负责,规范透明、接受监督的原则,努力实现公务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监管问责科学有效,加快建立符合省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二)关于工作用车实物保障范围

中央规定:鼓励省属厅(局)正职主要负责人和市、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改革,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务用车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考虑到工作需要,我省省直机关工作用车实物保障范围为四大班子秘书长、副秘书长,省直单位正厅实职,省人大和省政协各专委会主任委员、正厅实职副主任委员。

(三)关于保留机要通信和应急用车

机要通信和应急用车是各单位开展公务活动的重要保障。参照中央规定和做法,省直机关各单位原则上保留1辆机要通信和4辆以内的应急用车,其中应急用车为:100人(含)以下1辆,100人至200人(含)2辆,200人至300人(含)

辆,300人以上4辆。从周边省份看,各省基本上都是这样规定的。车改后,各单位保留车辆比以前有较大幅度减少,但是改革后实行市场化、社会化的出行方式,用车需求也会减少。

关于省属参公事业单位,根据规定,与其主管部门不在同一城市办公的,可保留1辆车;与主管部门在同一城市办公的,原则上不留车,人员编制数纳入主管部门一并核定应急车辆编制。这个规定对参公事业单位确有影响,希望大家理解:一是中央车改办有明确要求。二是参公单位数量多,开口子后范围大。三是参公事业单位如急需用车,也可从其主管部门的应急车辆中调配使用。

对于市、县来说,国家规定在确保节支率的前提下,省辖市、县(市、区)可根据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确定保留一定数量的公务用车。改革后保留的公务用车,不再配备到部门,必须建立跨部门公务用车服务平台,实行统一管理,用于部门机要和应急保障。这部分保留车辆在必要的时候,也可用于保障各部门跨地域出差、下乡等公务出行需要。同时,中央还规定在少数公共交通服务薄弱的地方允许保留少量调研和接待用车,也会相对缓解公务用车紧张状况。

(四)关于执法用车车辆保留数量

执法执勤用车制度改革是公车改革的重点。中央明确规定,省、市、县三级执法执勤用车保留比例分别不超过现有车辆编

制数(不含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的30%、50%和60%,但原有车辆配备管理严格、统算节支率高、建立跨部门综合执法用车平台的地方,可按40%、60%和70%标准执行。考虑到工作的特殊性,执法执勤用车改革不搞“一刀切”,各执法执勤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自行确定留车比例,确因工作需要超过上述比例的,要相应扣减补贴标准,超过90%的不再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各单位要建立部门内部执法执勤车辆平台,统一调度使用,确保正常执法执勤工作不受影响。市县必须建立跨部门综合执法执勤用车平台。

除此之外,中央规定对确有行政执法职能的其他部门,按照低于执法执勤用车保留比例核定留用车辆,留用车辆一律建立综合执法车辆管理服务平台统一管理。根据这一规定,省里按照权力清单,初步确定了25个行政执法部门,按照编制数的25%保留执法车辆,由省公车管理部门建立统一车辆管理服务平台,但车辆仍留在原单位使用。遇重大执法任务时,可由平台进行统一调度,也可由本单位应急车辆保证。

(五)关于公务交通补贴层级和标准

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我们在设计省直机关公务交通补贴层级和标准时考虑,一是确保不超过7%节支率的硬性要求;二是在中央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用足政策;三是兼顾社会影响和各方面利益诉求。据此,我省省直机

关公务交通补贴层级为正厅级、副厅级、正处级、副处级、科级及以下(含行政编制工勤人员)五档,补贴标准分别为正厅级1690元/月、副厅级1600元/月、正处级1000元/月、副处级900元/月、科级及以下550元/月。需要说明的是:中央再三强调,公务交通补贴是用于城区内的公务出行补贴,不是工资福利,希望大家认真领会这一精神。

省辖市及所辖县(市、区)公务交通补贴层级划分及标准,可不与省直机关相对应,由各市根据当地实际自行确定,省辖市及所辖县(市、区)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

(六)关于司勤人员安置

司勤人员安置是这次车改中最为敏感的问题,关乎社会稳定,各地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妥善安置。按照“以人为本、依法合规、各司其职”的原则,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总责,指导司勤人员安置工作,参改单位负主要责任,组织实施本单位司勤人员安置。涉改司勤人员原则上以内部消化为主,不得简单推向社会,尤其要做好工作年限长、年龄较大司勤人员的安置工作。具体来说:一是鼓励离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含5年)的在册正式司勤人员提前离岗,基本待遇不变。这个5年的时间是算到2015年12月31日的,即1960年12月31日及之前出生的在册正式司勤人员都可以申请提前离岗。二是在册正式司勤人员通过内部转岗方式妥善安置。三是在册正

式司勤人员,通过竞聘上岗、综合择优等方式确定上岗人员。四是在册正式司勤人员不能满足保留公务用车需要时,可在其他司勤人员中择优选用,并签定劳动合同。五是依法做好未聘用人员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终止、解除以及经济补偿等工作,退回劳务派遣及借用、返聘司勤人员。

(七)关于车改后公务出行问题

大家都很关心车改后公务出行问题。“保障出行”是这次车改的一项重要原则,但主要是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方式解决,而不是过去用单位的公务用车解决。要防止出现“既拿钱,又坐车”的情况。今后,省直单位拿到公务交通补贴的同志,在合肥市城区(包括庐阳区、蜀山区、瑶海区和包河区,不含四县一市)范围内公务出行,原则上不能再使用公车。超出保障区域,包括往返合肥新桥机场进行公务活动属于出差,按照差旅费相关规定执行。跨区域的公务出行,可到省直机关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或者从社会化汽车租赁服务公司租车,省管局已经就社会化汽车租赁服务公司准备对外招投标了,也可使用单位应急车辆。

至于大家关心的以后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和省政协开会怎么用车,这里讲一下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后到中南海开会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解决的:一是由各单位保留的公务用车保障;二是乘坐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方式租用的车辆到中南海

附近后步行进入;三是驾驶私家车进入;四是乘坐公共交通或出租车到中南海附近后步行进入;五是使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进入。中央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我们,所以请大家遵照执行。同时也请四大班子办公厅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八)关于其他相关问题

对取消的公务用车,由公车主管部门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评估价作为处置基准价,向社会统一公开处置。依据中央车改办有关要求,省管局已制定省直机关涉改车辆处置办法,各地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办法,确保车辆处置公开透明、公平有序,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税)和省经信委、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省检察院下设机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照属地化原则,与驻在地统一标准和同步推进,由省级主管部门负责,所需经费按原渠道供给。

三、车改的组织实施

这次车改实行“分级负责”原则,即:省公车改革领导小组审批省直机关和省辖市改革方案,组织实施省直机关公车改革;省直各参改单位负责制定本单位车改实施方案,报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各省辖市公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车改工作。

省直参改单位在这次会议后10日内,完成本单位实施方案 的制定和报送工作。方案报送前,需与省车改办先行沟通,省车改办原则同意后,再由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正式报送。省车改办将初审后的实施方案报省车改领导小组审定和批复,各单位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争取8月底前完成省直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我省在保留车辆、补贴标准上已经用足了中央给的空间,省直机关(不含省直大垂管单位)的节支率为7.8%,仅比中央车改办规定的7%节支率略高一点,空间已经很小。因此,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实施方案时,要严守节支率的底线,不强调特殊原因,不另外开口子,确保方案经得起以后的监督检查。省车改办将严格把关,全力做好服务工作。

省辖市在会后1个月内完成本地区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报送工作。方案报送前,请先与省车改办沟通,再由市委、市政府审议后正式上报,力争10月底前完成市本级车改任务,12月底前完成县(市、区)和乡镇的车改工作。

同志们,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复杂而艰巨,任务很重,希望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责任和任务落实,高质量地完成我省车改任务。

在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动员会上的发

省委副秘书长、省管局局长

王学银

(2015年7月8日)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过程中,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承担的主要职责和任务,讲几点意见。

一、从严从紧核定保留车辆,严格依规移交取消车辆 根据中央要求,我省保留车辆应全部实行编制管理,不得超编制配备公务用车。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全面从严从紧核定党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的保留车辆编制,确保现有公务用车应改尽改,按规定应当取消的车辆一律取消,不搞变通,不打折扣,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为做好编制核定工作,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与财政、公安等部门通力合作,认真审核各单位各部门《参改车辆信息统计表》,摸清涉改车辆底数;认真审核各单位各部门《申请保留车辆汇总表》,严格按照中央批准的安徽省《总体方案》和省直机关《实施方案》的规定和要求,确定各单位各部门保留车辆编制,绝不允许有游离于编制外的超编车辆存在。

各单位、各部门在明确保留和取消车辆后,要认真填写《取消车辆信息统计表》、《取消车辆附件表》,要确保取消上交车辆证件齐全和随车工具齐备,接受查验,停驶封存,适时移交。本单位本部门改革实施方案获得批准、按规定时限将封存停驶的车辆移交后,方可发放补贴。这两个环节紧密相连,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必须衔接好。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和国管局等五部门通知要求,今后在车辆更新时,要逐步在机要通信等车辆中配备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使节能环保、经济节约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处置车辆要阳光透明,操作程序要公开规范 这次公车改革取消车辆如何处置,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取消公车的处置工作过程和结果直接影响和决定改革的成效,影响党政机关的公信力,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不仅负责本级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的处置工作,同时还要承担本级取消的执法执勤车辆以及中央驻皖单位和垂管系统取消车辆的处置,车况复杂,数量较多。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央国家机关和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尽快会同财政、国资等部门,公开招标确定车辆评估鉴定、拍卖和解体机构,实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消车辆处置工作全过程的规范有序、阳光透明,切实防止甩

卖、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需要指出的是,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和评估取消车辆处置工作成效,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政治账。

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公务出行保障体系 根据省公车改革领导小组的分工,省管局正在抓紧设立省直机关过渡性车管中心,同步建立省直机关车辆管理信息平台,搭建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综合执法平台,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涉改单位申请用车、派车和结算提供一站式快捷便利服务,确保公务出行的安全、保密。目前,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平台已进入实际测试运行阶段,即将在省直机关开展管理平台的使用培训工作。

省管局会同省财政厅正在实施社会化汽车租赁公司的招标采购,目前已完成采购需求等招标文件的制作和专家论证,即将挂网招标,以补充保障省直机关公务出行需求。

四、切实加强保留车辆管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一要健全制度体系。按照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建设要求,抓紧修订《安徽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各参改单位要完善公务用车使用管理责任制,细化具体措施,严格日常管理,进一步落实保险、维修、加油三定点和回单位存放以及节假日封存停驶等规定。

二是对保留车辆实行标识化管理。省管局将会同有关部门

尽快拿出标识化管理方案,及时向社会公开,引入和强化社会监督,杜绝公车私用等违规违纪行为。

三是严控车辆运行维护成本。严格实行单车核算制度和绩效考评管理,控制油耗和运行成本,提高使用效率。

四是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六个不得”要求,研究建立公务用车使用管理情况通报制度和监督考核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追踪问责,充分发挥好公务用车主管部门、纪检监察、审计机关以及干部职工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作用,确保公务用车使用管理严谨合规,节约高效。

各位领导、同志们,这次公车改革时间紧,任务重,社会关注度高,需要我们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需要我们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集中精力把这项改革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希望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同志们精心谋划,严谨操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改革任务。谢谢!

在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动员会上的发

省财政厅厅长 罗建国(2015年7月8日)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财政部门职责,就做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完成数据测算任务

根据中央要求,全省和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节支率均不得低于7%。为保证节支率符合中央要求,数据测算要做到科学、准确。数据测算主要包括改革前公务交通总支出、改革后公务交通总支出和节支率三个方面:

(一)改革前公务交通总支出主要包括涉改公务用车更新和新增购置费、涉改公务用车运行费、涉改司勤人员开支、已实行车改地区或部门交通补贴,以及其他相关支出。计算改革前的公务交通总支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做好数据统计工作。改革前与公车运行有关的各项费用是指实有车辆运行所有费用,既包括编制内车辆,也包括编制外车辆;既包括预算安排的车辆运行费,也包括在其他项目资金中列支车辆运

行费,不夸大、不缩小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二是合理确定测算基期年份。我省在上报中央方案时,测算数据是以2011年至2013年实际统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算的基础数据。其中:改革前的公务用车更新和新增购置费采用的是2008年至2010年数据,主要考虑到2011年起我省开展公务用车治理工作,期间严格控制公车购置。在各市上报方案时,测算数据比照办理。

(二)改革后公务交通总支出包括改革后公务交通补贴支出、保留涉改车辆运行费、保留涉改车辆更新购置费、保留涉改司勤人员支出和其他支出。测算改革后公务交通总支出,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补贴标准要科学合理。补贴标准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辖区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公务出行次数和距离、行政级别和实际承担的工作职责等因素。市、县(市、区)在中央确定的标准范围内,参照省直标准,合理确定。二是保留车辆费用要符合厉行节约原则。要根据从严从紧、应改尽改原则,按照核定保留车辆编制,认真计算保留车辆运行费和改革后车辆购置费。保留车辆运行费根据改革前单车运行成本乘以保留车辆数计算确定。根据国家规定,车辆购置费按单价18万元、车辆使用寿命10年测算。三是要规范保留司勤人员支出。省公车改革方案测算时,保留司勤人员按以下标准测算:司勤人员占一般公务

用车数的80%左右,占执法执勤用车数的30%左右。各市在测算时比照执行。保留司勤人员支出根据改革前司勤人员平均收入和保留司勤人员数测算。

(三)节支率计算是指改革前公务交通总支出减去改革后公务交通总支出,除以改革前公务交通总支出。考虑到改革后租车费用不能准确测算,为保证一致性,在计算时可以不考虑改革前后租车费用。

二、切实做好相关经费保障工作

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各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负担。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认真测算,统筹安排,调整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努力保障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需要。一是科学安排公务交通补贴。要严格按照中央规定,会同人社、编办等部门,对享受公务交通补贴人员、补贴标准等审核确认,参改人员首先应当是行政机关或参公管理事业单位人员,同时具有行政人员或参公管理人员、机关行政编制工勤人员身份;公务交通补贴标准要与参改人员所处岗位一致。二是依规核定司勤人员安置费用。要认真对照国家和省里相关政策,根据不同司勤人员安置情况的不同,确认是否需要给予补助、补助标准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司勤人员安置既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也不能为了安置而不计成本。三是合理制定保留车辆运行费用标准。要结合明年的预算编制,认真研究单车运行成本,合理确定保留车辆运行费用定额,开前门、堵后门,确保车辆运行费用的公开透明,并加强对保留车辆运行费用的管理。

三、务实推进执法执勤用车改革

中央规定的执法执勤部门(系统)共17个,我省有10个,分别是法院、检察院、公安、纪律(监察)、司法(含监狱)、农业、地税、工商(市场监督管理)、林业(含森林公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根据《安徽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保留的执法执勤用车比例,按现有编制数(扣除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原则上省级不超过30%,市级不超过50%,县区及以下不超过60%。原有车辆配备管理严格、基数小或先期已进行车改压缩了车辆、统算节支率高、建立跨部门综合执法平台并承诺两年内到位的地方,市级不超过60%、县(市、区)及以下不超过70%标准执行。保留车辆比例超过90%的部门,不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根据国家和省公务用车改革工作分工,执法执勤用车改革由财政部门具体负责。

由于执法执勤用车的特殊性,执法执勤用车坚持改革与保障并重,在确保满足执法执勤工作需要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保障需要、厉行节约原则,在保证整体压缩比例符合中央和省里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各执法部门任务不同,实事求是地确定各执法部门保留执法执勤用车数量,不搞

一刀切。根据国家规定,执法执勤用车配备要严格限制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机关内部、后勤岗位以及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一律不得配备执法执勤用车。

四、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

根据国家《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要健全公务用车制度管理和保障制度,加强定向化保障车辆管理,完善财务管理,保障公务出行。要防止既用车又拿钱现象,又要避免因公务出行得不到保障而影响工作的情况发生,切实做好公车改革前后制度衔接工作。一要研究制定车辆租赁费用管理制度,建立租车审批制度,加强租车费用报销管理,强化车辆租赁的监督管理。并会同相关部门做好车辆租赁社会化服务政府采购工作。二要会同组织部门研究制定挂职、选派及异地任职干部往返工作地与常驻地交通补贴管理制度,明确交通补贴发放标准。三要做好公务交通补贴与差旅费制度的衔接,省直机关公务交通补贴范围为合肥市城区,各市、县要具体明确公务交通补贴保障区域范围,跨区域公务出行视为出差。四要加强保留执法执勤用车管理,建立健全执法执勤用车使用审批制度,执法执勤用车不得用于非执法执勤公务。五要配合公务用车主管部门制定保留车辆使用管理制度,对保留车辆严格实行编制管理,财政部门在车辆编制内,根据工作需要安排车辆购置经费;完善公务用车使用管理责任制,严格公务用车使

用登记和公示制度。六要建立公车运行费监测分析制度,对公车运行费非正常增长进行预警,加强对公车运行费的监督检查。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列入下半年财政重点工作,纳入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作为,主动服务,协调配合,细化任务,落实责任,按期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任务。

在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动员会上的发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

刘莉

(2015年7月8日)

同志们: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司勤人员的切身利益,妥善安置司勤人员是顺利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全省各级人社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夏来常务副省长和春明副省长的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立足职能,积极主动做好相关工作。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中司勤人员安置及参改人员范围等问题作有关说明。

一、关于司勤人员安置原则及有关政策

1.司勤人员安置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内部消化为主,多途径、最大限度地安置司勤人员,所有与用人单位建立人事劳动关系的正式在岗司勤人员,都是本次涉改单位司勤人员安置的对象,都应当妥善安置。二是坚持依法合规的原

则,认真执行政策规定,规范操作程序,保证司勤人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做到阳光透明、公平公正。三是坚持各司其职的原则,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办法,实行包保责任制,确保所有涉改司勤人员妥善安置。

2.司勤人员安置方式。一是组织竞聘上岗。各车改单位应根据保留公务用车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工勤人员岗位,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组织现有在册正式司勤人员通过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方式确定聘用人员,并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在册正式司勤人员不能满足保留公务用车需要时,应在其他司勤人员中择优选用。二是实施内部转岗。各车改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单位特点,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对未聘用的在册正式司勤人员,可安排在单位所需的工勤技能岗位从事辅助性工作,并做好相应转岗培训,使转岗人员尽快适应新岗位。本部门或所属事业单位临时性、辅助性工勤岗位空缺,在组织对外招聘时,同等条件下,可优先选用非在册正式司勤人员。三是允许提前离岗。截至2015年12月31日,对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在册正式司勤人员,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主管部门审核,可以提前离岗,离岗期间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办理退休手续。四是鼓励自谋职业。支持鼓励在册正式未聘司勤人员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创办或

领办经济实体。在册正式未聘司勤人员与单位解除人事关系后,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规定支付经济补偿。五是退回劳务派遣及借用、返聘人员。未聘用的劳务派遣司勤人员,应退回派遣机构,经车改单位与劳务派遣机构协商,由劳务派遣机构依据《劳动合同法》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办理,所需支出由车改单位承担。对借调、退休返聘的司勤人员,在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由原单位予以退回,原借出单位负责妥善安置。六是解除劳动关系。对订立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非在册正式司勤人员,合同到期终止或双方协商一致解除的,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3.解聘人员社保政策。司勤人员与原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后,应按规定接续各项社会保险关系;符合规定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在册正式司勤人员与单位解除人事关系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按规定可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并按原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2001〕13号)规定,给予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补贴。非在册正式司勤人员,应从与原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未按规定参保的,原单位应为其办理参保登记并

补缴养老、医疗保险费。补缴养老保险费的时间和办法按照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劳社〔2006〕66号)等规定执行;补缴医疗保险费的时间和办法按照现行政策规定执行。

二、关于省直机关司勤人员安置实施工作

省直机关司勤人员安置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对全省的指导示范作用强。建议省直各单位按照省车改领导小组统一安排,结合单位实际,抓紧制定安置方案,确保司勤人员安置工作顺利完成。

1.成立安置工作组织机构。按照要求,各单位要成立安置工作小组,明确小组负责人,抽调精干人员,集中力量做好本单位司勤人员安置工作。

2.制定安置方案。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保留车辆及司勤人员现状,制定措施具体、操作性强的司勤人员安置方案,方案应包括组织领导、安置范围、总体原则、不同用工方式司勤人员安置方式方法、解聘人员待遇、完成时限和要求等内容。制定司勤人员安置方案时,应充分征求单位干部职工和司勤人员的意见建议。司勤人员安置方案应经过单位集体研究、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后,随单位公车制度改革方案一同上报省车改办,同时填报《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司勤人员安置基本信息表》,填

报信息截止时间为2015年6月30日。

3.加强对司勤人员的宣传引导。各单位要全面宣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司勤人员安置有关规定,认真解释相关政策,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司勤人员消除思想顾虑。在制定安置措施时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群众观念,尊重司勤人员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同时也应制定工作预案,把工作做深做细,及时发现和处理苗头性问题。

4.精心组织安置工作。各单位安置方案经批准后,要精心组织实施好每一个环节工作,特别要加强对竞聘上岗、内部转岗、提前离岗、自谋职业和解除劳动关系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切实落实各项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确保安置过程平稳顺利。安置司勤人员所需必要支出,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三、关于各市司勤人员安置指导意见制定工作

各市及所属县(市、区)在推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司勤人员安置工作的重点:

1.成立司勤人员安置工作组。根据《安徽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各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各地应成立司勤人员安置工作组,各级人社部门要在当地车改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下,牵头负责司勤人员安置工作,切实加强与发改、行管、财政和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2.做好改革相关准备工作。一是认真学习、掌握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精神;二是通过调查统计掌握本地司勤人员情况,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夯实基础;三是开展调查研究,倾听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司勤人员的意见;四是学习借鉴周边市县和兄弟单位先进经验,为制定本地安置指导意见奠定基础。同时,大力宣传公车改革政策,为司勤人员安置营造良好氛围。

3.制定司勤人员安置指导意见。各地应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科学制定司勤人员安置指导意见,明确司勤人员安置范围、原则、办法、待遇等重点内容,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单位制宜。指导意见起草后,应充分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确保政策清晰、内容全面、方法民主,切实维护司勤人员合法权益。司勤人员安置指导意见要随各市车改实施方案一同上报省车改领导小组审批。

四、关于参改机构和参改人员的界定及填报注意事项 按照省车改领导小组安排,下一步,在省直车改方案报批过程中,人社部门将会同省委组织部、省编办做好参改人员及其职级待遇的审核工作。刚才,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已介绍了本次车改的机构、人员范围和待遇标准,省直各部门在上报方案和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严格参改范围和车贴标准。各部门制定的实施方案,要严格按照省车改范围界定,从严把关,既不能扩大或缩小参改范围,也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参改人员的车贴待遇标准。希望大家注意加强沟通协调,保证执行全省车改政策的统一性。

二是准确上报参改人员身份信息。单位的名称、性质、行政级别和核定编制数要根据各单位“三定方案”填写,参改人员要按照职务级别分层填写。省组织、人社、编制部门将依据全省统一的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工资统发库和公务员年度统计数据库,对各省直单位上报的参改机构和人员范围及其职级进行审核,建议各部门做到“从严从紧,应改尽改”,确保参改人员身份信息真实准确。

三是及时、准确填写有关表格。各部门应认真填写《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享受车贴人员基本信息表》,随各单位实施方案一并报省车改办,经省车改办审核并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填报信息表与上述数据库不一致的,由单位作出说明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个别参改人员身份和补贴标准出现争议的暂且搁置,最终由省车改领导小组裁定,不影响单位车改工作整体进程。

公务接待制度改革问题探析 篇7

一、当前公务接待泛滥产生的社会危害及其成因

公务接待是必要的社交活动之一, 合理、规范的公务接待是党政机关执行公务和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保障。我们党从革命斗争之初就已开始探索公务接待工作, 并创造性地建立了形式各异、适应不同时代发展的接待模式。据统计, 从1949年到现在, 中央先后下发限制公款吃喝的文件有500多个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然而大量文件却“管不住一张嘴”的问题日益突出:接待标准、接待范围、接待方式无法控制, 党政机关吃喝送礼成风, 管理制度几成虚设。

1. 铺张浪费, 增加行政成本。

公务接待泛滥产生的直接危害就是大量浪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2011年财政部公布的中央本级公务接待费财政拨款高达15.19亿元, 2012年为14.98亿元, 2013年预算为14.34亿元, 尽管费用略有下降, 但接待费依然高昂;有关数据推算地方公务接待更“疯狂:不少单位的公款接待数额在公务经费支出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有的单位全年的公务经费主要就是用于公款吃喝, 甚至在多地发生非法挪用项目资金、侵占惠农资金吃喝、打白条消费、欠账吃垮饭店以至于发生政府被告上法庭的闹剧。各地天价接待和生吃海喝的案例也不绝于耳, 令人瞠目结舌。更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 全国各地的营业性饭店特别是过去长期依赖公务消费支撑的高档饭店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困境。公务接待费用的扩张趋势不仅挤占了公共资金、增加了行政成本, 而且因之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引发官场风气恶化、干部作风败坏, 导致行政效能下降甚至贻误工作。

2. 异化扩张, 滋长奢腐之风。

近几年来, 公务接待违规消费现象呈恶性扩张势头, 公务接待明显超出了合理范畴。在一些公务人员看来, 只要不贪污、不受贿, 多吃点、多喝点、多玩点, 没有关系, 思想上对公务接待违规的容忍度在极度扩张;公务接待消费随意性大, 公款旅游、私客公待、公款送礼等现象很普遍;许多无实质内容、无明确任务的参观学习、培训考察和会议等, 都可往接待费这个“筐”里装;一些地方只要领导批准的接待就是公务接待、只要领导签字的发票就可报销, 接待标准和范围全靠领导的“一支笔”。最耐人寻味的是以公务接待为名, “吃官饭放私骆驼”, 用超标招待和馈赠联络感情, 为自己谋取各种利益, 公务接待逐渐背离设计者的初衷, 异化成了滋生不正之风、包藏消极腐败的温床。比如多开、虚开公务消费发票套取资金, 用于请客送礼或中饱私囊, 以权谋私的现象大行其道。一些地方财政、审计等部门知情人士披露:不少荣升要职的领导身后都有一大笔合法消费的账单或留有大坑欠账, 个中玄机不言而喻。

3. 伤风败纪, 损害党群关系。

社会流行“不吃不喝, 办不成事”。吃喝玩乐、来往迎送已成公务活动的潜规则。地方政府接待上级唯恐不周, 专门设立办事机构, 无限制划拨专款接待, 重大接待活动还有领导亲自挂帅督办, 搞得手忙脚乱。以至于一些地方公开提出:公务接待“出环境”、“出效益”、“出政绩”、“出生产力”。受此观念影响, 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跑关系、走门子, 不惜代价、挖空心思穿梭于各种应酬之中。在迎来送往的相互攀比和极力热捧中, 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灵魂被腐蚀了、革命意志消退了, 甚至连人生价值观也发生了扭曲。奢靡享乐之风成为化骨绵掌, 共产党人最宝贵的为民执政理念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淡化了。一些权力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及“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病态久治不愈, 最终败坏了党风党纪, 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 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二、公务接待制度改革需要破解的难题

公务接待泛滥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告诫全党:“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 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 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个讲话为推进公务接待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1. 严格界定公务接待的范围和内容。

中办、国办关于《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本规定所称国内公务, 是指出席会议、考察调研、学习交流、检查指导、请示汇报工作等公务活动。”公务接待应该严格按照这个界定范围, 对公务接待项目进行分类清理, 不合理的坚决取消, 合理的则加以规范, 把公务接待压缩到最小范围。公务接待的具体内容就是简化礼仪, 仅由接待单位按照接待标准提供住宿、用餐、交通服务, 不需要或于开展公务无利又易造成浪费的接待内容应悉数罢除。要坚决落实温家宝同志2012年3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 在公务接待中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 提倡文明用餐;禁止提供任何形式的营业性娱乐、休闲、保健消费, 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礼品、纪念品, 不得额外配发生活用品。

2. 统一制定公务接待标准。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 确定公务接待的范围和标准。”目前全国很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标准, 实际执行中主要由接待单位领导拍板, 随意性很大, 各地的标准差异也很大, 迫切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确定接待标准。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综合考虑财政供养能力、市场物价及服务价格水平及社会承受心理等因素,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接待标准。由于权力都具有自利特点, 为了消除潜在“利益冲突”问题, 制定公务接待标准的过程应该充分听取和反映民意。陕西基层镇 (办) 推行的“廉政灶”公务接待制度规定每餐不超过10元, 温州市内从事公务活动每人每餐不超过60元, 这些规定在全国有始开先河的意义。姑且不论10元与60元谁高谁低, 能够在制定公务接待标准上吃螃蟹, 经受群众评议和实践考验, 就有敢于公开亮底的胸怀和向大吃大喝开刀的勇气。由此可见, 制定接待标准问题是“非不能也, 是不为也”, 敢不敢提出标准可以用来检验公务接待中“有没有鬼”。

(2) 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党政机关现行接待费列支标准是财政部1998年制定的, 这个标准偏低而且长期未修订, 实际执行中确有难度。为了抑制公务接待费的增长, 各地纷纷出台财政预算编制办法, 但由于编制体系不完善, 加之人大及财政决算、审计等监督乏力, 致使预算难以起到控制作用。因此, 必须强化权力部门的职能作用, 维护财政预算的权威性, 对超预算问题实行严格问责, 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公务接待费增长。

(3) 建立接待个体无差异规则。我国传统接待中都有按领导干部职级来确定住宿及用餐标准的通行做法, 一些地方上行下效, 明确规定了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职务、不同岗位的等级式接待标准, 导致接待对象产生个体差异, 从而给公务接待无限扩张提供了充足的依据。笔者认为, 普遍规则为尊者讳既没有必要, 也容易引发接待标准失衡, 而公开讨好权力倾向和按等级划分接待标准的做法也极不利于弘扬民本平等的行政理念和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实践中也容易引发接待标准主观化倾向和腐败问题的发生, 同时招致普通干部群众的不满。因此, 公务接待标准必须关注社会公众的评价和认知度, 逾越等级差异, 自上而下建立接待对象无差别规则, 从制度层面培育领导干部亲民爱民之风, 让公务接待在积极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寻求发展。

(4) 强制引入接待对象买单机制。由接待单位对接待费大包大揽的通行做法固然可以体现接待单位的热诚大方, 但又容易引发超标准接待及弄虚作假现象。如果引入“谁活动, 谁负责”的游戏规则, 由接待对象自行负担住宿和餐饮费用, 而接待单位仅仅提供接待服务, 改过去“白吃白喝”为现在“自己吃自己”的买单新机制, 就能够有效抑制接待对象消费需求及接待单位弄虚作假等问题, 实现公务接待核心理念的更新;另一方面, 能够解决干部外出参加公务活动在享受接待单位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 又能回单位领取住宿、交通费补偿及伙食补助、公杂费补贴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 即“骑双头马”现象。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免费的午餐, 还有多少人热衷于学习考察交流和游山玩水?更不知还有谁能够借公务接待来炫耀自己的权力或相互攀比甚至在公务接待的平台上玩弄利益交换的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讲, 强制引入接待对象买单机制也将为取消公务接待费的终极改革创造条件。

3. 推行实名登记和公开公示制度。

笔者认为, 有了单次接待标准和预算总额控制还不能完全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和可能产生的腐败, 甚至使公务接待堂而皇之地披上合法外衣, 有的还很有可能因此落下节约美名。更需要关注的是, 预算额度本来就是多年来公务接待费累积的均数, 这个额度虽然可以控制接待费增长, 但却不能实际达到节约目标, 而且因为控制额度内消费不足很有可能产生的“吃亏”心理而驱使公务接待消费恶性趋近额度, 最终产生“包干”效应。要触及公款吃喝的核心问题, 还要在接待标准和预算标准之间套上实名登记和公开公示的“紧箍咒”, 即每一次接待都要对接待事由、接待对象及陪客情况、消费内容和价格等费用信息如实进行登记, 作为正式消费发票审批报销的依据附件。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 政府各部门应建立系统的公务接待开支明细台账, 将公务接待财政预算指标以及执行情况纳入公开范围, 除确实涉及国家机密者, 毫无例外地实时进行公开公示, 广泛接受媒体、公众的监督, 真正让公款接待公开化、透明化, 让老百姓和纳税人有知情权、监督权, 最终让违规接待和弄虚作假无处藏身。

4. 强化监督体系建设。

针对公务接待中主体和客体活动难以控制和监督的实际, 首先要完善公共财政监管制度, 把公务接待全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硬约束的框架。各级政府要对所属单位公务接待费实行单列科目切块预算并经人大批准后, 任何人不得变更, 让人大真正可以通过预算制约、监督政府开支。另一方面, 要强化预算外资金监管, 加大预算外资金专项审计力度, 把公务接待费的监管延伸到公众视线之外的藏匿焦点上, 深挖公务接待的本来面目, 确保公务接待消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给社会公众一个完全明白的交待。

其次, 加大行政监察和处罚力度。要依据财经法规和公务接待管理规范, 对于超标准、超范围、超预算接待等违规操作行为造成的浪费问题, 严格按比例分配给接待单位相关责任人承付, 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 让违规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决不能搞“下不为例”;对于假公济私、请客送礼及弄虚作假、套取公费等行为, 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直至移送司法处理, 以铁的纪律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和执行力。

第三, 制定公务接待的法律制度。公款吃喝者侵占和浪费了社会财产, 对此应当制定专门法律, 用“严刑重典”来规范公务接待行为, 以此威慑大吃大喝之风, 有效防止和打击贪污腐败行为, 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四, 构建公众无障碍监督环境。采取设立专用电话、电子信箱等方式, 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整合各种监督资源, 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和监督举报回应机制, 为媒体和公众热忱监督政府花钱提供保障。

三、公务接待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公务接待事关一个地方的发展大局,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连接着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 并由此触及社会各层面的神经系统。因此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科学设计、稳妥推进, 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把规范公务接待消费纳入国家总体改革发展规划之中, 努力实现公务接待制度改革的新发展。

1. 加快财政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更新。

公务接待之所以发生诸多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务管理制度及技术手段落后, 因此必须加快现代技术手段更新, 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最大限度挤压公务接待权力的寻租空间。改革会计制度, 在“经费支出”科目下增设置“公务接待费”二级科目, 专门汇集核算党政机构公务接待费支出, 让纳税人看个清楚。注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适时调整公务活动差旅费报销和伙食补贴标准, 减少公务接待对象弥补不足补助或转嫁相关费用的客观需求。全面推广公务接待费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完善公务接待实名登记制度和核报发票显示消费信息审查制度, 大力发展公务卡消费模式, 禁止签单赊账消费, 加大发票联网核查力度, 严查多开、虚开发票及用假发票报销等违纪违规行为。

2. 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针对公务接待不断冲破政府条例规定约束和面对社会公众及媒体强烈呼吁依然阳奉阴违、“涛声依旧”甚至于有恃无恐、愈演愈烈的现状, 必须大力推进政府自身改革, 加快行政资源配置体制改革。首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引入公开竞争机制, 打破个别人垄断干部任用提名权及暗箱操作局面, 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结果运用, 遏制跑官要官之风, 自上而下努力营造公平公开选人用人的良好环境, 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养成廉洁勤政爱民的良好作风。简政放权,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改变行政资源配置权力过于集中的格局, 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建立实现科学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资源分配体制, 用公平透明完善的规则约束政府权力的规范运行。

3.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公务接待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因素, 治理公务接待中奢侈浪费之风既要靠制度创新的强力推进, 也要辅之于广泛深刻的宣传教育, 引导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革除公务接待中的陈规陋习和特权思想, 在全社会重塑共产党人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要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为契机, 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 认真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 以刹风治乱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全力维护党的形象和政府公信。要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以新的历史使命为鞭策, 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和科学发展规律, 增强节俭和效率意识, 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真正用到不断改善民生上, 用到廉洁高效、依法行政的创新型政府建设之中;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文明生活新风尚, 并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民族进步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时刻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历史教训为警示, 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价值观, 增强民本意识, 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 不断巩固和发展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公务接待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不可能期望依靠一般性号召或开展运动达到迅速解决之目的, 但也要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只要有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和支持, 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 一定能够打好公务接待问题治理硬仗, 实现把公务接待这个权力关进“笼子”中去的目标, 向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瞩目交一份满意答卷。

摘要:公务接待泛滥已成为当前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公务接待制度改革既要严格界定范围内容, 制定统一标准, 取消接待标准个体差异, 引入接待对象自行买单机制、实名登记和公开公示等制度;又要强化法规制度建设, 加快财政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更新, 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加大违规行为处罚力度, 用刚性机制约束政府权力运行, 逐步消除公务接待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关键词:公务接待,制度,改革,问题,探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的通知, 2006.10.20

[2].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条例》.2012年6月13日国务院第208次常务会议通过

[3].龙太江.公务接待消费超标严重中央出台相关规定防腐败[J].瞭望, 2006 (10)

[4].郭晶梅.公务接待权的法制化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 (5)

[5].李松.公务接待制度:改革为何沉默?[N].中华工商时报, 2010.5

[6].何文炯.公务接待治理:渴求深化改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2 (9)

浅谈公务卡制度的实施 篇8

关键词:公务卡;实施;问题;建议

公务卡是中央财政预算公务卡的简称,是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中央预算单位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和使用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贷记卡),属于银行卡范畴。从2005年12月起,我市启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至今,基本确立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初步建立了财政支出的控管机制,预算执行管理信息的来源基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今年,为进一步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规范市本级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减少现金支付结算,提高支付透明度,加强财政财务管理与监督。,市财政局与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营业管理部先后制定了《沈阳市市本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沈阳市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我们教育局试点推行了公务卡结算制度。

一、公务卡改革的必要性

实施公务卡管理制度,是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从源头防止腐败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提升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对深化公共财政,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管理,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务卡的管理

1公务卡原则上仅用于办理人民币支付结算业务

2公务卡实行“一人一卡”实名制管理。公务卡遗失或毁损后的补办等事项由持卡人及时到单位财务部门申请,通过单位财务部门通知发卡行补办并维护公务卡信息。

3持卡人使用公务卡进行公务支出后,应及时到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办理报销业务。按照单位财务部门要求填写报销审批单,并附发票等报销凭证和经持卡人签名的消费凭证,根据单位规定的财务报销程序进行报销。

4持卡人必须再发卡行规定的免息期内办理报销业务。因持卡人报销不及时造成的罚息、滞纳金等费用,由持卡人承担。

三、公务卡的操作流程

根据实施方案,我们会计中心制定公共卡管理系统。并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加强安全措施,采用成熟的数据备份及防毒技术,以确保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根据公务卡日常管理的要求,制订了操作流程。具体如下。

1连接公务卡操作系统:连接财政网络进入公务卡支付管理系统,点击确定,选择2009年,然后输入验证密码。“未确认报销”:下载方式一金额方式,卡号、消费日期、消费金额按照支款单后附的刷卡凭条上的内容进行选择。

2下载数据与审核:必备信息输入完之后点击下载核对下载过来的刷卡信息与刷卡凭条上的是否相符,核对明细有:持卡人姓名一卡号一交易时间一交易金额,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报销。

3报销业务信息录入与输出:(1)选择下载过来的信息,点击上方的“还款明细”,选择修改,输入还款明细用途、科目一收款人名称选择一公务卡代理还款过渡账户、账号、开户行选择(公务卡软件中已保存)。(2)点击上方的“确认报销”-点击左方的“已确认报销”-在下方输入支票号-选择支出功能分类名称如(行政运行、一般行政管理事务等)-点击生成凭证。(3)点击左侧“支付凭证”-未打印-在右侧选择要报销打印的明细-将打印机挡板推至最左侧-将和刚才输入相对应的支票放人打印机内-点击打印凭证,打印完支票之后-点击上方的打印还款明细-将A4纸放入打印机中一式二份。(4)进入进账单打印软件中,将银行一式三联进账单放入打印机中,选出票人名称选择单位名称、选择银行账号、选择开户银行,收款人名称、账号、开户银行与刚才在公务卡软件中输入的相同。

4支票的审核:将打印完之后的支票、进账单、一式二份的还款明细交由审核人员审核盖章、并且在一式二份的还款明细上加盖财务章。

5票据传递与还款:(1)将审核盖章的支票、进账单、还款明细一份交由银行会计窗口办理还款业务。(2)将另一份还款明细用传真的方式传给银行的负责公务卡还款的工作人员。(3)将发传真的这份还款明细附在支票单后面记账之后一并发给中心的会计。(4)在1至3日内连接财政网,再次进入公务卡操作系统一点击获取上卡日期一点击获取,从银行下载到公务卡还款成功明细。截止到此公务卡的整个还款过程结束。

四、公务卡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公务卡实行了7个月以来,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正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思想观念需进一步转变。传统的货币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根深蒂固,部分公务人员不习惯刷卡消费,对银行信用卡的便利性不甚清楚,对其安全性不太放心;同时有少数预算单位由于对推行公务卡制度了解不够,认识不深,有的甚至误认为使用了公务卡会对单位原报销程序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单位和个人疑虑较多,积极性不高,导致用卡频率较低。

2用款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银联网络系统还不够完善,中小商户没有布网,还有些商户因为需支付手续费而不愿意设刷卡机,有些跨地区收费点因无牵头部门来协调成了POS布点盲区,影响了用卡率。此外,用卡信息反馈速度较慢,目前还不能做到实时反馈,一般刷卡2-3天后才能在国库集中系统中调用,给公务卡的推行带来难度。

3财会人员计算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务卡消费从信息调取、生成支付凭证到还款电子一体化,对财务人员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财会人员非常熟悉计算机操作及国库集中支付及公务卡软件。

4实时监控还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公务卡消费明细信息和现金的提取情况只能在支付清算时才能反馈到支付系统中,还不能做到实时反映、事前控制。

五、对公务卡的完善措施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公务卡制度的认识。公务卡制度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是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消费支出一种新型的结算方式,是现行的现金结算方式的替代、补充和完善。单位财务部门可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还能有效克服传统现金支付存在的发票来源合法性、发票原始信息真实性无法确认等问题;而且并不改变预算单位原来报销审批程序,因而有利于促进预算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已推行公务卡结算的预算单位普遍反映,公务卡结算,简化了财务结算程序,规范了单位现金管理。增加了财务支出透明度,促进了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用卡网络系统,改善用款环境。推广应用公务卡,涉及到财政、人民银行、预算单位、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等诸多方面,特别是银行卡产业的发展、银行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电子支付系统的不断完善等、必须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完善电子支付系统,确保预算单位调取公务消费信息的及时、准确、便捷;财政部门应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快POS机的布点步伐,全面推进银行卡产业发展,为推行公务卡制度创造良好的用卡环境。

3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公务卡使用功能。各公务卡代理银行严格按照与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签订的协议,履行职责,主动与预算单位协调配合,提高服务质量,及时传递对账信息、消费、还款信息,在信用卡功能方面提供更全面的附加功能,采取切实措施,调动公务人员用卡积极性,加大对公务人员信用卡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讲清公务卡管理的各种要求,让公务人员熟悉信用卡的使用功能和方法,减少用卡和报销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

4进一步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强化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各预算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公务卡报销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报销操作程序,规范用卡行为;增强公务卡使用的刚性。

上一篇: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Word 文档下一篇:闹花灯 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