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大的企业培训机构

2024-10-13

比较大的企业培训机构(精选6篇)

比较大的企业培训机构 篇1

农村养殖创业项目:运动服饰

人们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开始增加,因此追求户外运动来放松神经的人群队伍也开始变大,运动服饰已经走上了潮流的前沿,成了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无论是有钱人还是一种普通的工薪阶层都比较喜欢运动服饰,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商家的利润也是节节攀升,能够加盟这些服饰无论是品牌的还是一般的店面都是不错的投资。

农村养殖创业项目:小龙虾养殖

淡水小龙虾,又称克氏螯虾、龙虾、小龙虾、大红虾。在农村搞什么养殖好?该虾属温热带淡水虾类,适应力强,食性杂,生长快,抗病,耐高温,离水数小时也不会死亡。虾肉味细嫩,营养丰富,脂肪含量较低,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供不应求。养殖什么最赚钱?小龙虾养殖与加工逐步成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产业,也是农民增收创效的亮点产业。本刊特组织相关稿件,给欲致力于发展小龙虾养殖生产项目的读者和农民朋友以借鉴和参考。我国是小龙虾的主要产区,也是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国。近年来,由于大量捕捞,野生资源面临枯竭,养殖迅猛发展。小龙虾成为我国渔业经济的重要特色产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农村养殖创业项目:蓝孔雀

农村养殖创业项目:蓝孔雀是一种肉质鲜美的高档美味佳肴,市场每千克孔雀肉售价150-200元;制作的孔雀标本国内每架售价6000元,出口价更高达1万元以上。

农村养殖创业项目:养殖虫子鸡

虫子鸡可不一般,不仅鸡肉营养鲜美,就连喂鸡的黄粉虫也浑身是宝。在农村搞什么养殖好?创办养殖户、合作社,带动农户,实行饲料、鸡苗、疫苗统一配置。2012养殖什么最赚钱?还可养殖山地鸡、万源黑鸡等,营养价值高受顾客欢迎,销路才不会差。据了解,一只万源黑鸡的纯利润在10元左右,如果养上2万只,一年的收入就是20万元,甚是可观。农村发展养殖业要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种养殖技术,确保产业的效益,才能达到增收的效果。

农村养殖创业项目:猪的养殖

猪肉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肉食品,猪肉需求量年年看涨。在农村搞什么养殖好?前段时间虽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猪价下跌,但至少还是平稳的。虽然后来又受“猪流感”阴影的影响,但现在情况已经稳定,猪肉的刚性需求不会大幅度下跌,猪肉市场稳定。2012养殖什么最赚钱?受养猪效益的驱动和国家对生猪生产政策扶持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养猪生产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可繁母猪数量不足,仔猪和饲料价格昂贵,还有疫情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生猪养殖的发展。所以预计,今后两年内生猪市场不会供过于求,猪价仍会高过成本价,维持在一定水平。

农村养殖创业项目:生态养猪

2012养殖什么最赚钱?生态养猪,这种养猪模式主要适宜于300~1000头左右的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场、养殖大户及养殖小区。在农村搞什么养殖好?是中科院博士周传社和他的几位师兄、师弟,共同研发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养猪模式:利用生物发酵原理处理粪尿,从而解决农村粪污随意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比较大的企业培训机构 篇2

(一) 立法方面的比较

美国政府为扶持小企业的发展先后制定了《小企业法》、《机会均等法》、《小企业投资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小企业投资奖励法》等, 为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全面的法律基础。其中, 1953年通过的《小企业法》奠定了小企业政策的法律基础, 确定了对小企业扶持的一系列领域。

日本政府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以法律形式实施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日本的中小企业立法始于50年代。1963年日本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 它是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法规, 是现行中小企业政策和政府管理的总依据。1999年12月, 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基本法》做了重大调整, 随后以此法为基础陆续出台了30多部包括金融、技术创新、税收、公平竞争、行业调整、破产防范等在内的中小企业法律,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政策法律体系。

美国和日本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依据法律开展为中小企业服务, 特别是在机构设置方面, 都是依法设立。如, 日本成立中小企业事业团是依据中小企业事业团法, 韩国成立中小企业振兴公团是依据中小企业振兴公团法。

我国2003年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在中小企业法规建设方面, 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规, 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核心, 相关法规、文件为支撑的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体系。这一系列涉及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 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善的法律环境。但是, 由于最具影响力的法律《中小企业促进法》没有实施细则,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影响了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建立。

(二) 政策方面的比较

中小企业在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服务机构因此得到政府的重视。

以日美为典型,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有明确的财政支持, 提供运营经费。同时, 对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公益性服务机构) 免收各种税赋。同时在融资担保、社会保障、企业产品出口等方面都对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给予了政策性规定。

我国政府在完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建设的同时, 大力推动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2003年中央财政预算设立了中小企业科目, 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补助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对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开展创业辅导、信用和培训等服务, 以及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补助。财政支持政策引导和推动了重点服务领域、服务支持系统的形成。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地位比较模糊, 除部分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外, 还有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机构等等。由于缺乏对于该类机构的清晰定位, 导致人员编制、纳税责任不明确。在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 还要为机构自身工作人员的工资操心, 并需或多或少地缴纳各种税赋。对于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没有明确的政策界定, 致使部分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面临严重的生存困难。

二、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运作比较

(一) 运作方式的比较

以日美为典型, 国外普遍成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部门, 同时依法设立了统一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为本国 (本地区) 中小企业提供企业注册、市场开发、信息交流、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

目前, 我国政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设立不统一, 有些省市的中小企业局是政府组成部门, 有些是二级局, 还有的省市没有设置单独的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 在满足中小企业的公共需求或准公共需求的基本前提下, 以非营利服务机构为核心, 营利性机构为补充, 各服务主体相互作用、互为补充, 共同构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平台和网络支持系统。

由于没有对作为服务体系“核心”的非营利服务机构的清晰定位和具体政策支持, 目前各地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不但名称不一、地位不稳、经费不足、任务不明, 而且发展差异巨大, 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常摇摆于公益与营利之间。

(二) 服务功能的比较

以日美为典型, 发达经济体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功能全面、明确, 无论培训、咨询、信息提供、融资、担保等科目清晰, 机构分工明确, 服务标准统一, 服务效果可以量化, 便于考核, 注重实效。我国服务机构目前在服务功能上模糊不清, 服务内容不明确, 没有标准, 各行其是, 不便考核。

(三) 人员培训的比较

美国小企业局通过在全美的900多个小企业发展中心, 组织全美各地大批退休专家和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为小企业提供专业性和学术性帮助, 也提供科技和商业咨询。在管理培训方面, 通过商会、大专院校、中等学校、贸易协会和成年教育小组等向小企业提供营销及决策等培训, 开办讲座和讨论会, 发行各种出版物。

日本政府从三个方面加强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第一, 建立中小企业诊断指导制度。该制度是在各地政府机关成立中小企业指导机构, 应中小企业经营者的请求, 由中小企业诊断士对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进行诊断, 帮助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 政府出资创办中小企业大学。中小企业大学实行非学历教育, 其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各地政府机关的中小企业指导员、中小企业团体的成员及创业者等。第三, 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中小企业政策审议会、中小企业事业团、商工会、中小企业协会等为中小企业培养人才。

我国的各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依托政府支持, 联合培训机构, 因地制宜地开展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人员培训。有些地方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组织对于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创业者的培训;有些地方组织、协调多个中小企业进行技工培训等;江西新余更开办了面向创业者和中小企业家的创业大学, 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企业人才。同时, 由于各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自身资源有限、能力不足, 多数培训停留在组织学习、提高技能上,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员素质提升和人才合理利用的实际问题。

(四) 社会化服务的比较

美国对小企业进行社会化服务的工作主要由小企业局组织。小企业管理局在全国有1.3万名经验丰富的退休人员组成的经理服务公司和950个小企业发展中心, 通过自愿和合同的方式, 向小企业提供从创业准备、可行性计划、公司设立, 到行政管理、商业理财等全套咨询服务。同时, 各种营利性的管理培训机构和非营利性的商会、协会等也会向小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等各种服务。

日本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官方、半官方、民间服务机构, 除中小企业厅外, 还有大量的民间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包括全国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各都道府县的中小企业公会、事业合作社、联合会等, 这些机构在政策咨询、诊断、建议、技术开发等方面细致入微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我国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还处于初始阶段。由于缺乏对作为“核心”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的清晰定位和职责界定, 缺乏对综合服务机构与专业服务机构的明确分工, 缺乏与服务职责相应的资源保障, 许多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未能顺利展开。

比较大的企业培训机构 篇3

1.1 量多、有很强的流动性、会员的分布也十分散

非执业会员相对于执业会员来说, 它的特点有, 数量之多, 流动性之强并且会员也很分散。以上海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例子, 截至2010年的1月初, 上海地区的非执业会员数已经达到了15360人, 执业会员人数为19400人。在这里面, 有14878人为非执业注册会计师, 有482人为非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 在全国统一的注册师会计考试中, 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有13560人参加考试, 所有取得的注册会计师资格以及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的都是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并且是成绩合格了才取得资格的。达到了82%的非执业会员人数。大约有2800人是经过考核而取得的注册会计师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资格的, 达到了18%的非执业会员人数。在这些会员中, 有本地的人, 有在外地工作的, 还有在国外工作的和居住的, 这些会员会随时发生地址和联系方式的变化。所以, 这些存在的情况无疑是给协会和会员的联系以及管理的难度无形中增大了。还有, 就是非执业会员所工作的单位十分分散, 在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当中, 有1400人是在科研机构或者是在学校里面工作的, 大约有4200人是在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的, 大概有9760人是在企业工作或者是金融机构工作的, 非执业会员的个人行为占了会员的80%左右, 会员的工作单位使得注册会计师协会很难与他们的联系有所建立, 在现在的管理体制当中, 协会管理的难度被大大地增加了。

1.2 非执业会员管理的内容有待完善

《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章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管理暂行办法》, 这些法律的执行, 可以明确的看出, 通过考试人员入不入会和他以后是否进入执业的队伍中是没有多大的关系的。因为, 已经入会的非执业会员只能享受很少的权益, 这样就会使得会员和协会所联系的热情减少了, 他们的联系方式以及工作地点更改之后不想也不及时地告诉注册会计师协会了, 这样就导致注册会计师协会跟会员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办法来联系, 比如说, 在2006年的时候, 当时要对非执业会员做年检,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以后在全国, 甚至于世界各地在上海所注册的非执业会员能够每年按时的年检, 在各大网站上都登了通知, 尽管是做到了这个程度, 会员参加年检的人数也只有一半左右。

1.3 社会和行业的智力资源

以上海地区为例子, 在非执业会员中, 大约有400人是具有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 占非执业会员人数的52%, 大约有2260人是具有高级会计师和高级审计师等的高级职称的, 占25.4%, 大约有6200人是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 占80%。根据上面所叙述的, 占全部非执业会员的82.5%。一定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非执业会员所必须具有的, 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工作是会计、审计、财务顾问和税务咨询等, 怎样才能将他们的理论以及业务水平不断的提高, 将非执业会员的能力充分的利用与发挥出来是关键。注册会计师协会今后要大力做好的工作就是要让他们能够为社会、为行业更好的作出贡献, 但是, 因为不但缺乏联络的方式, 又由于刚刚所谈及的非执业会员的情况, 所以, 不管是哪一方面对非执业会员的管理的难度都将是十分之大的。

2 有效发挥非执业会员管理作用的对策

对非执业会员的管理工作需要加强, 是因为根据非执业会员所存在的特点以及问题, 要建立并且要不断地完善对非执业会员的联系方式和沟通的渠道, 尽最大的能力做好非执业会员的工作, 根据上面所写的状况, 以下具体写了几个对策。

2.1 必须要专人负责非执业会员管理工作

如果想要能够更好地将非执业会员的管理工作做好, 注册部门就必须要派有专门的人对注册工作进行负责, 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转会、年检、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包括了所有的注册工作, 还有就是维护咨询和解答非执业会员的问题。

2.2 建立“非执业会员”专栏

为了注册会计师协会与非执业会员之间的联系, 也为了注册会计师协会与非执业会员之间的沟通的加强, 并且为了使会员能方便的对行业管理的法规、规章、办事程序、行业动态等的内容有所了解。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的首页上, 在注册管理这一栏中又开辟了一栏, 那就是非执业会员这一栏, 非执业会员的有关法律法规, 要在非执业会员一栏下开设, 比如说文件的批准与否, 非执业会员的说明;比如, 入会, 退会, 转会等, 注册会计师协会的通知、意见等, 将非执业注册会计师查询, 非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查询建立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的首页上, 还要开通电子咨询的信箱, 派遣专门的人员对栏目的维护以及咨询信箱中的内容进行回答的工作进行维护。

2.3 会员的需求要积极了解

非执业会员的座谈会要经常性的组织与召开, 还有就是可以对会员做一个调查, 也就是用问卷的方式, 并且对会员的需求要多加的听取, 以及会员对协会工作的建议以及意见, 将与会员沟通的渠道建立起来, 也将非执业会员数据库建立起来, 将数据库建立是为了能够全面的, 动态地掌握非执业会员的个体变化和一些整体的情况。对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上海注册会计师协会将非执业会员数据库建立了出来, 数据库里将每一个非执业会员的个人资料都输入到数据库当中去, 每一个非执业会员的个人数据都可以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网站上查询到, 如果在个人的数据发生改变的时候, 可以自行到网站上更改自己的资料, 这样注册会计师协会跟会员之间的联系的中断就可以避免了, 对于前面所说的工作实践可以看到, 非执业会员的管理工作的难度是相当之大的, 并且也是很繁重的, 尽管如此, 这个工作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的, 对于工作的总结, 对非执业会员管理工作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2.3.1 将会员联络制度有效的建立

因为非执业会员的特点是分布很广, 数量又多, 流动性又特别的强, 如果只是依靠注册会计师协会一方面的力量要将非执业会员的管理办法以及服务的内容, 传达到每一个非执业会员手中, 那是相当困难的。然而, 将联络员的制度有效是建立是将这些问题解决的唯一有效的措施, 以非执业会员之间比较方便的联系为主要的目的是联络员制度的组织体系当中的一个原则, 然后将非执业会员按照工作单位的关系, 并且按照所在地区来分小组, 在每个小组当中确定小组的联络员, 这样就可以在非执业会员之间形成一个联络网, 是以联络员为核心的, 注册会计师协会所要负责的是跟每个小组的联络员联系他们的工作, 为了使联络员的工作热情能够调动起来, 对各个专门的委员会可以参照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考核管理的办法, 在一定的方式上给予联络员补偿。

2.3.2 开展非执业会员的后续教育

接受后续的教育是非执业会员所享有的权利之一, 为了能够让会员们十分地了解这个行业现在所处的现状以及发展, 非执业会员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后续教育应该在非执业会员当中实施, 并且要逐步的扩大培训的范围, 同时也要增加训练的内容。因为非执业会员的全日制学习是有困难的, 也有多元化的业务, 后续教育内容的不同要求的协会, 组织各种形式的后续教育的培训课程, 组织不同内容的培训课程。培训中, 在形式上, 执业注册会计师有可能是有组织的, 培训评估师后续教育也是有一定可能的, 在这些名额当中, 有一些名额的数量是要保留出来的, 保留出来的要用在非执业会员的邀请中, 有关的学者与专家们也是要邀请的, 因为有一些的专题报告是要邀请他们做的, 远程的教育可以用在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地方, 使非执业教育的培训可以继续的进行, 非执业会员的自学需要通过后续教育的相关内容以及考试需要用到的光盘, 在规定的后续的教育培训完成以后, 培训的内容上面, 非执业会员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

2.3.3 沟通交流的平台和机会需要提供

给非执业会员提供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就是开设网站与网页, 在此基础上, 非执业会员可以针对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些事件, 是和行业之间以及非执业会员有关的, 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在政策法规上的内容, 意见, 建议等。与此同时, 还可以和联络员, 并且协同小组作一个不定期的非执业会员的座谈会, 给非执业会员与协会及会员之间提供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 将行业的形势及发展让会员有足够的了解, 给非执业会员一种家的感觉。

3 结论

完善对非执业会员管理的法规的建设, 一定要改变现状, 强化紧密的联系, 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的吸引。在此基础上, 给予非执业会员的权益和服务要实实在在;在法律的修订上, 要将条款写得比较明白。也能将这个法律尽快地修订出来, 还要有体现非执业会员权益的内容, 以及开展非执业会员的服务工作在制度上、政策上打下基础, 整个会籍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非执业会员的管理, 所以, 《注册会计师法》的修订要与非执业会员的管理、会籍管理的思路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戴志民.福建省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管理问题[J].价值工程, 2010 (14) .

[2]张立红, 李艳.浅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1) .

[3]柳木华.盈余质量的信息经济学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6 (1) .

[4]赵耀, 齐鲁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J].经济师, 2007 (9) .

比较大的企业培训机构 篇4

在职培训是指“让人通过实际做某项工作来学会做这项工作”。就是经常所说的导师指导、边干边学的形式。在职培训包括传统的教练法和较新的职位轮换法两种。这里主要指传统的教练法。

离岗培训就是脱产培训, 是指离开“离开工作和工作现场, 由企业内外的专家和教师, 对企业内各类人员进行集中教育培训”。

不同的培训模式有不同的培训效果。我们应根据培训的内容和目标, 选择恰当的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效果, 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

一、我国中小企业培训模式现状:离岗培训为主, 在职培训为辅

当前, 我国中小企业培训意识很强, 培训手段高科技含量高, 培训方式较为丰富, 但对培训的认识不足, 在培训模式上, 大都喜欢离岗培训。

从员工方面来看, 认为培训就该离岗, 甚至认为, 企业如果不离岗培训, 是实力不足, 忽视人才、工作环境不好的表现。

从企业角度来看, 培训好跟风, 偏好离岗培训。总的来看, 企业对离岗培训很重视, 培训安排表现很积极, 培训费用专款专用, 甚至, 把培训投入作为一项工作业绩指标。相反, 传统的在职培训, 虽然历史更为悠久, 但是企业对其认识不深, 重视度不够, 因而也没有过多表现, 没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支持在职培训。

二、在职培训模式与离岗培训模式培训迁移效果比较分析

当前, 培训在我国越来越时尚, 无论企业性质如何, 对培训都推崇有加, 专业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地设点, 专业的培训人员也成为近年来备受推崇的职业, 但是从企业高层到参加培训人员的反馈来看, 培训的效果并没有预期的好, 其问题更多的在于采用的离岗培训模式不能保证培训迁移效果。

1、离岗培训模式分析:离岗培训无法促进培训迁移

当前企业大都采用离岗培训, 无论技术多么先进, 方式多么丰富, 无论是远程还是面对面, 无论国人还是更时尚的外教, 无论是讲授还是讨论, 其模式都逃不出“离开工作场所, 安排培训师, 在特定的培训场地, 对受训者进行培训”的框架, 因而其本质都是授课式, 对培训的最终目标——受训者业绩提高的影响并不直接, 培训迁移效果都不显著。我们可以用“图1培训与迁移分开模型”来直观的表示。

员工的行为是企业业绩的源泉。但是, 员工的行为要有效转化为企业业绩, 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员工的动力、知识、技能、目标等, 这些因素就像横在员工行为与企业业绩之间的障碍。员工的行为要有效转化为企业业绩, 就需要拥有克服这些障碍的钥匙——相应的工作技能。 (在图中, 我们把取得企业业绩的相应的工作技能都称之为技能钥匙。)

这种“培训和迁移分开”培训模式, 可抽象为“合格的培训师拥有帮助员工克服相应障碍的技能钥匙, 但不直接分享给受训者, 而是向受训者描述 (讲授) , 这个技能钥匙大概是什么样的, 然后, 让受训者在工作过程中, 慢慢领会, 琢磨、实践摸索出所需的工作技能来。

因此, 这种模式难以保证培训师把指定的工作技能传授给受训者。通过这种培训模式, 也难以保证让员工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 使之行为有效、高效地转化为企业绩效。

2、在职培训模式优势——培训迁移效果显著

培训的意义在于通过培训, 提高员工完成工作所需技能, 促使其工作行为有效转化为企业绩效。有效促进员工培训技能转化的关键包括:

1) 尽量使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似性

2) 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

3) 引导受训者注意工作的重要方面

而实践表明, 在实践中学习效果亦更好。

因而, 我们可以采用在职培训的方式来增强培训迁移的效果。在职培训与离岗培训相比, 培训环境就是工作环境, 培训即实践, 培训者亦可引导受训者注意事项, 因而, 可以有效促进员工培训技能转化。

我们可以从“图2培训与迁移合二为一模型”更能直观的看到。

这种模型可以使培训者所拥有的相应的工作技能, 在工作过程中, 直接和受训者分享。受训者通过在工作实践中, 针对具体的问题和需求, 接受具体的培训, 因而于学习、实践于一体, 培训过程就是学习过程, 也是实践过程, 从而保证了工作技能的迁移效果。

归纳来看, 在职培训的相对优势在于:

1、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同, 培训技能的适用性好。

2、培训过程就是工作过程, 针对性强, 实践机会多。

3、培训过程、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一体化, 培训迁移效果好。

同时, 在职培训与离岗培训模式相比, 费用低得多, 且有助于增强员工的情感和凝聚力。这些资源对当前企业来说重要而又缺乏。

三、有效推行在职培训的策略

通过在职培训与离岗培训的迁移效果比较分析来看, 在职培训是一种可以提高培训成效的培训模式, 因而, 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措施, 有效推进在职培训。措施可包括如下方面:

1、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企业培训要有效果, 必须在观念上有保证。要正确认识

◇是否培训由培训需求决定, 而不是跟风, 讲热闹

◇培训讲究效果, 讲究经济效益

◇辩证认识、使用传统培训方式和新兴培训方式

2、正确选择培训者。

和其他培训方式一样, 在职培训的培训者 (教练) 自身的培训素质很重要。不仅需要培训者自身专业技能要过硬, 同时, 还应具备指导、培训他人的相应素质和能力。

3、提供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

一个合格的培训者, 不仅需要工作专业技能、培训技能, 还需要有培训的动力。企业应建立针对培训者的激励考核机制, 提高培训者的积极性, 促进培训过程有效进行。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建立多层面的培训评估体系, 重点在培训技能转化方面

◇受训者业绩成长与培训者业绩挂钩

◇建立直接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机制

4、根据培训内容和目的, 灵活采用培训方法。

培训方式各有优点和不足, 应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和目的, 采用相应的培训方法。而不能厚此薄彼, 跟风培训。

企业培训是改进员工绩效的有效途进, 但是基于讲授式的培训模式, 培训和培训技能转化相分离, 并不能很好地实现企业培训的目的, 而在职培训模式则把培训及其迁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从理论上保证了培训迁移效果。当然, 要保证在职培训的培训迁移效果, 还应采取积极措施, 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 正确选择培训者, 根据培训内容和目的, 灵活采用培训方法, 并提供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 积极推进培训迁移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加里.徳斯勒著,《人力资源管理》第九版, 吴雯芳, 刘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249

[2]、Wexley and Yukl《.组织行为学》

国外高校教师培训制度的比较 篇5

1 采取立法形式, 促使高校教师培训制度化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 世界诸多国家都深刻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意义, 建立了一系列的配套法律法规, 保障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切实运行。20世纪60年代后, 美国、法国、前苏联、日本、英国等国, 都不同程度地对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 非常注重高校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提高, 普遍通过立法的形式, 将高校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确定为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 逐步形成了制度化。

在美国, 绝大多数州实行了教师资格许可证制度, 将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定为5年左右 (各州所规定的有效期不一样) , 超过有效期则必须参加专门培训学习。美国的《成人教育法案》规定, 联邦政府教育部门负责全国性高等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 并要求各州至少设立一至两所高等学校, 专门负责接受高校教师培训。同时, 还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必须划拨专项经费用于高校教师培训。另外, 许多州为了保证教师在职进修效果, 立法规定了在职进修期限, 如田纳西州规定高校教师每年必须脱产5天进修学习, 加州规定高校教师每5年必须进修150小时, 其它各州也有相关规定。

1971年, 法国颁布的《继续职业教育组织法》规定, 高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个人的权利, 每位高校教师都应有享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1984年议会颁布新的继续教育法, 重申了带薪培训假期制度, 高校教师每6年享受半年至1年的研究假期。

前苏联规定, 高校教师每5年轮流进修一次, 且各高校每次选派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占教师总数的1/5。德国政府规定, 教师每5年都要在本地区进修一定时间, 并到州立师资培训中心脱产学习1次;德国同时还规定, 高校教授每4年享受1学期的研究假期。

日本规定:培训是教师的义务。同时, 还规定培训机构要制定详细的进修计划, 包括培训内容、时间、进程和考核方式等, 确保培训取得实效。日本政府还出台了“优秀教师研修假”制度, 规定具有5年以上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享受3个月至2年不等的假期, 他们可以到别的高校、研究生院、研究所或培训机构等参加课程研修, 结业后一般能晋升一级工资, 参加2年培训的学习者还可获得硕士学位。

英国的终生教育法要求国民接受继续教育, 高校教师的培训更是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 并已基本上形成了全国性的培训网络。英国规定, 高校在职教师连续工作5至7年, 可享受1次不少于1个学期的带薪休假学习。另外还规定, 高校教师每7年必须轮流脱产进修培训1次, 并要求在任何时间内都有3%的教师能够带薪进修学习, 不断充实专业新知识。

这些国家通过立法形式, 不但赋予了高校教师培训进修的权利和义务, 而且使高校教师培训的时间、经费等得以保障, 促使高校教师培训形成制度化, 保证高校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 提高教学质量。

2 创设多种形式和培训机构, 为高校教师的培训提供保障条件

在国外多数国家, 高校教师的培训还是以高校组织培训为主体, 当然政府、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等也积极参与, 培训形式灵活多样, 为高校教师培训创造了良好条件。

高校具有师资、科研、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方面的资源综合优势, 是承担教师培训的主战场, 在培训教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美国是以建立高校教学中心来培训教师, 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也提供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层次的培训, 满足不同教师需求。英国在13所大学和7所学院设立高师培训中心, 对高校教师提供专门培训。前苏联通过在高校开设在职研究生班, 来培训高校教师, 教师在研究生班脱产或半脱产学习, 有的是为更新知识, 有的是为了完成学位论文、获得学位, 形式多样。日本高校鼓励年轻教师参加高校研究生班学习, 对于考核合格者还可以授予相应的学位。

国外有些国家, 还设立专门培训机构。例如前苏联设立了高校教师进修学院, 为高校教师提供专门的进修培训, 进修学院的培训一般要脱产学习6个月。丹麦国家设立全国职业教师进修学院, 根据高校的需要, 承担高校教师脱产或半脱产的培训任务。日本于1973年成立中央职业训练大学, 专门培训职业教育教师。此外, 前南斯拉夫的成人教育工作者学校、澳大利亚的成人教育协会、德国的成人教育协会等都接受高校教师培训。

这些国家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培训组织机构, 满足了高校不同层次的教师在职进修和培训的需求, 对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3 注重科学研究培训, 促进教师提高学术水平

高校教师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 还应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高校教师只有接受过现代科学研究的训练, 掌握现代科技手段, 并经常参加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才能把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用来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国外众多国家都很重视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 将科学研究的开展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少国家成立科学研究所, 接受高校教师科研培训。如德国、法国、日本的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所, 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研讨会、科研培训班等形式为高校教师提供学术进修教育, 合格后还可获得该所颁发的专业证书。也有不少国家实行定期从事科学研究的制度。如美国大多数州明文规定, 高校教师在某所高校连续工作7年, 可享受1年的学术休假, 教师可以利用休假到国内外大学或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工作。德国政府实施的“海森贝格计划”, 以奖学金形式资助高校教师定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前苏联还为攻读博士、副博士学位的教师, 提供3至4个月的学术研究假期。日本政府为了支持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由国家科技局划拨专门的科研经费, 为高校教师科研和出版科研成果提供资助;另外, 还为高校教师提供科研旅费, 支持教师进行国内外的学术考察和交流等。这些做法可使教师不断获得新知识、新的学术思想。

比较大的企业培训机构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我们检索并统计了2009—2014年间中国(PEOPLES R CHINA)和美国(USA)发表的能源技术领域(energy&fuels)SCI论文(article)数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都加大了能源科学技术领域的投入,结果是两个国家在2009—2014年间能源技术领域的SCI论文大幅度增长。因此,我们选择这五年的数据作为分析的样本。数据检索和下载的时间为2015年1月26日。

1.2 研究方法

(1)采用Cite Space提取分析的数据单元“机构(institution)”的网络数据文件

本文中研究的数据样本的基本单元是论文的产出机构(institution),比如大学、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政府部门、公司等。我们从Web of Science下载的数据内容的栏目中,并没有独立的机构这一栏,机构信息包含于地址栏目中,如下列五行英文列出的是一篇文章的作者地址信息,其中方括号内的斜体字是作者姓名,方括号外的粗体字是机构(institution)名称。该文共有七位作者,其中五位作者的所属机构是“重庆科学技术大学”(Chongqing Univ Sci&Technol),一位是“中原油田公司”(Zhongyuan Oilfield Co),另外一位是“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 Oklahoma)。反映了文章的机构合作关系的这三个不同机构,是我们本文中要研究的数据单元。

C1[Qiu,K.;Li,T.F.;Chen,S.K.;Zhang,L.Y.;Gu,X.H.]Chongqing Univ Sci&Technol,Sch Chem&Chem Engn,Chongqing,Peoples R China.

[Shang,J.F.]Zhongyuan Oilfield Co,SIN-OPEC,Puguang Branch,Dazhou,Sichuan,Peoples R China.

[Ozturk,M.]Univ Oklahoma,Sch Chem Biol&Mat Engn,Norman,OK 73019 USA.

我们采用陈超美开发的软件Cite Space[18,19],选择共现分析中的“机构”(institution),分析对象数据之间的连接强度选择“夹角余弦距离”(Cosine)算法,见公式(1)。

x,y为任意两个节点,X,Y为机构共现关系向量,Cx为与x相连的节点所组成的向量,这里节点是指与x机构相连的其他机构(包括x本身),向量每一维度Cxi所表示的值为x与i结点共现的次数(即机构间的共现次数)。

结合步骤(2)“VOSviewer绘制的网络”的可视化效果,经过反复调整阈值,最后提取出Pajek网络数据文件。

(2)用VOSviewer绘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为了更好地展示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的可视化效果,我们反复实验了几种可视化软件,比如Netdraw[20]、SCI2[21,22]、Cite Space[23]和VOSviewer[24]等,最后选择了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WTS)开发的软件VOSviewer[24,25]进行。VOSviewer用以公式(2)来展现图谱中项目彼此之间的关联强度。VOSviewer被认为是专门用于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的有效工具[26,27,28],网络图谱反映的信息量非常大,并且清晰的主题网络结构以不同颜色表示,该软件可接收数以万计的数据源,为科学计量学研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揭示。

其中,Sij表示项目i和项目j的相似度,Cij为项目i和j共现的总次数,Wi和Wj是指项目i和j各自出现的次数。经过了公式(1)和公式(2)两次关联强度计算后得到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更能清晰地反映机构之间合作创新关系。

2 分析结果

2.1 中美能源技术领域SCI论文的年度发展趋势:2009—2014年

中美能源技术领域的SCI论文产出在2009—2014年间的分布如图1所示。

图1显示,中美能源技术领域SCI论文产出在2009—2014年间,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发展趋势。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SCI论文产出是一种稳步的上升发展势头,由2009年的2000篇左右增长到2014年的4395篇;中国能源技术领域的SCI论文增长趋势更加迅猛,由2009年的2000篇左右增长到2014年的7706篇。中国在2009—2014年期间能源技术领域SCI论文的年均增长率为30.27%,美国的年均增长率为16.13%。中国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的增长速度,接近于美国年度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

2.2 中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

根据2.2小节的方法,我们选取2009—2014年中国能源技术领域SCI论文数据26220篇,绘制了中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图2)。为了保证网络的可视化效果清晰,我们保留了网络中的最大连通组部分,其中包括363个结点。图2显示,中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学术机构是中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中最广泛的主体

在中国能源技术领域产出的SCI论文中,学术机构、尤其是大学大学成为机构合作网络中最广泛的主体。图2显示了学术机构在合作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江南大学(Jiangnan_Univ)、南京林业大学(Nanjing_Forestry_Univ)、香港城市大学(City_Univ_Hong_Kong)、美国威斯康辛大学(Univ_Wisconsin)、上海大学(Shanghai_Univ)、山东大学(Shandong_Univ)、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_Univ_Sci_&_Technol)、北京交通大学(Beijing_Jiaotong_Univ)、西北大学(NW_Univ_Xian)、瑞典皇家理工学院(Royal_Inst_Technol)、重庆科技大学(Chongqing_Univ_Sci_&_Technol)、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_Normal_Univ)、合肥工业大学(Hefei_Univ_Technol)、四川大学(Sihuan_Univ)、中国矿业大学(China_Univ_Min_&_Technol)、西北农林大学(NW_A&F_Univ)、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Univ_Wollongong)、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anjing_Univ_Aeronaut_&_Astro)、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_Univ)、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Guangdong_Inst_Ecoenvironm_&_Soil_Sci)等,成为机构合作网络中诸多子域的中心。

图2中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最大连通组部分):2009—2014年

(2)与域外大学合作频繁

图2的机构合作网络中,有很多域外的学术机构。比如,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_Oklahoma)、马里兰大学(Univ_Maryland)、伊利诺伊大学(Univ_Illinois)、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_Univ_Technol)、日本东北大学(Tohoku_Univ)、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揭示了中国能源技术领域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关系。

(3)政府和产业在网络中较少出现

图2的机构合作网络中,政府和产业机构出现较少,我们尚未发现中国政府部门在网络中出现。但发现有其他国家的政府部门,比如美国林务局(US_Forest_Serv),还有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_Natl_Lab)等。产业机构在网络中也很少见,细心查找后,发现有为数不多的公司在图2的网络中出现,包括中国的“钢铁研究总院”(Cent_Iron_&_Steel_Res_Inst,位于图2的右上端,即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股份有限公司”(Chevron_ETC,位于图2的下半部分,俄克拉荷马大学的下方),荷兰的“飞机临终解决方案公司”(Aircraft_End_of_Life_Solut_AE,位于图2中部,安徽工业大学下方)。这里隶属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家实验室和性质为企业的钢铁研究总院,实质上它们更多地具有学术机构的属性。

2.3 美国能源技术领域主体合作网络

同样依据2.2小节的方法,选取2009—2014年美国能源技术领域SCI论文数据19386篇,绘制了美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图3)。为了保证网络的可视化效果清晰,我们保留了网络中的最大连通组部分,共包括489个结点。

图3美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最大连通组部分):2009—2014年

图3显示,美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学术机构是美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中数量最多的主体

在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SCI论文中,学术机构成为机构合作网络中最多的一类主体。图3显示了学术机构在合作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俄罗斯科学院(Russian_Acad_Sci)、马萨诸塞大学(Univ_Massachusetts)、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_Alberta)、弗吉尼亚大学(Univ_Virginia)、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析(Univ_Calif_San_Diego)、蒙大拿州立大学(Mantana_State_Univ)、休斯顿大学(Univ_Houston)、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_Calif_Riverside)、南佛罗里达大学(Univ_S_Florida)、新墨西哥矿业技术学院(New_Mexico_Ins_Min_&_Technol)、科罗拉多大学(Univ_Colorado)、中国南京工业大学(Nanjing_Univ_Technol)、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CALTECH)、密西西比州立大学(Mississippi_State_Univ)、匹兹堡大学(Univ_Pittsburgh)、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_Waterloo)、卡耐基麦隆大学(Carnegie_Mellon_Univ)等,这些学术机构形成美国能源技术研究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中的诸多子网络中心。

(2)与国际上诸多国家存在着能源技术合作关系

图3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中,有很多其他国家的学术机构或产业。比如,俄罗斯科学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中国清华大学(Tsinghua_Univ)、中国南京工业大学、韩国高丽大学(Korea_Univ)、中国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_Jiao_Tong_Univ)、中国华南理工大学(S_China_Univ_Technol)、中国山东大学(Shandong_Univ)、中国地质大学(China_Univ_Geosci)、中国船舶重工集团(CSIC)、丹麦技术大学(Tech_Univ_Denmark)、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等,揭示了美国能源技术领域广泛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关系。

(3)政府和隶属于政府的国家实验室在网络中占有一定地位

在图3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中,清晰地显示出有美国的政府部门参与其中。比如,位于图3上半部分的美国能源部(US_DOE)、位于图3左半部分的美国环保局(US_EPA)、位于图3左下部分的美国空军(USAF)等。还有隶属于美国联邦政府部门的国家实验室,比如,位于图3中间部分的、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_Berkeley_Natl_Lab)和“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atl_Energy_Technol_Lab)等。

(4)产业/企业在合作网络中可见

参与美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研究的企业主要有,位于图3下半部分的“日本丰田公司北美技术研发中心”(Toyota_Res_Inst_North_Amer)、位于图3中右部分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位于图3右部的“美国Arcadis公司”(Arcadis_US_Inc)、位于图3左部的“美国西屋萨凡纳河核废料保存处理公司”(Westinghouse_Savannah_River_Co)、位于图3上部分的“美国会聚科学公司”(Convegent_Sci_Inc)和“美国康宁公司”(Corning_Inc)等。

2.4 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的比较

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的共同点主要有:学术机构是两个机构合作网络中的最广泛创新主体;中美能源技术领域都与国际学术机构存在着比较广泛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政府和产业在两个合作网络中出现的数量相对比较少。

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的不同点主要有:在选择方法、步骤与参数相同的条件下,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最大连通组网络结点更多,网络也更稠密;作为美国政府部门的美国能源部和环保局,以及隶属于美国政府部门的国家实验室等,在美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中参与程度较高;中国政府部门参与中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的程度相对较低;参与美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研究的企业也相对比较多。

3 结论与启示

3.1 主要结论

本文选择2009—2014年间中国和美国发表的能源技术领域SCI论文数据为样本,综合运用国际前沿科研软件Cite Space和VOSviewer等,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提炼,绘制了中国和美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分析了各自的网络结构特征,并对两个网络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学术机构是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中的最广泛创新主体;中美能源技术领域都与国际上许多国家存在着比较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政府和产业在两个合作网络中出现的数量相对比较少;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最大连通组网络比中国的更稠密一些;美国能源部和环保局等政府部门在美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中参与程度较高;参与美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研究的企业也相对比较多。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更具有三螺旋合作网络特征。

3.2 启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运用国际信息科学发展前沿的可视化软件和技术手段,形象地揭示了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中的主要结论和发现,对我国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以下重要启示。

加强能源技术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是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中国和美国的能源技术机构合作网络同时显示,两个国家能源技术领域的研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比较广泛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和交流关系:对于中国而言,比如中美、中英、中加、中澳、中国和瑞典等;对于美国而言,美俄、美中、美加、美韩等。在全球科学技术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当今时代,伴随着信息革命带来的沟通与交流的方便和快捷,中国能源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4,29,30],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能源技术领域合作国家与合作机构的选择,结合我国能源技术发展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更多的、更合适的合作对象,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技术的国际合作水平。

如何在能源技术发展中发挥政府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看到,美国能源部、美国环保局和美国林务局等政府部门,切实参与到了能源产业的三螺旋合作网络中。还有隶属于美国政府部门的国家实验室,比如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也在三螺旋合作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1,32]。科技完备的国家创新系统要求政府在创新战略构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网络等方面发挥能动主导作用[33,34]。美国政府和隶属于政府的国家实验室在能源技术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作为机构合作网络中的产业,它是三螺旋合作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在中国和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中,却较少地发现产业机构的出现。这是因为,产业机构参与的SCI论文数量,远远少于学术机构。比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作为中国能源技术领域SCI论文产出最多的产业机构,它的论文产出为243篇,远远低于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论文产出3420篇,因此在图2这样比较宏观的中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中,就很难清晰地显示SINOPEC这样的创新主体的合作关系,实际上,SINOPEC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几十个学术机构存在着合作合作网络关系。产业在与大学和其他机构合作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并且产业的实践也为大学等学术机构提出了应用导向型的新课题[35,36,37],为下一轮的大学—产业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摘要:综合运用多种软件技术和算法得到的中美机构合作网络,更清晰地揭示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学术机构是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中的最广泛创新主体;中美能源技术领域都与国际上许多国家存在着比较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政府和产业在两个合作网络中出现的数量相对比较少;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最大连通组网络比中国的更稠密一些;美国能源部和环保局等政府部门在美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中参与程度较高;参与美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研究的企业也相对比较多。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更具有三螺旋创新结构特征等。最后提出中国能源技术机构合作网络的发展,应加强政府与产业的参与程度。

上一篇:第八章激励与沟通下一篇: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行社会保险费一票征缴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