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安全工作总结(精选8篇)
供水安全工作总结 篇1
供水公司夏季安全供水工作汇报
供水公司夏季安全供水工作汇报
入夏以来,随着气温升高,城区供水迎来高峰期。市供水总公司坚持以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为重点,把今年夏季安全供水工作同加强行风建设和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精心组织,做到“三个加强”,确保夏季供水安全、优质、高效。
一是加强思想认识。通过教育不断强化员工对夏
季安全供水重要性认识,使员工清醒地认识到夏季安全供水工作既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又是公司全面完成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6月下旬公司召开了夏季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具体部署了夏季安全供水工
作,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公司制定的各项安全供水措施,会议强调指出各部门负责人及广大员工必须克服松懈情绪和侥幸心理,要比平时更多一份紧迫感和使命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是加强责任落实。为全力做好全供水工作,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副经理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安全供水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公司进一步制定完善了《2010夏季供水高峰期安全供水工作方案》,对安全供水工作进行周密部署,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层层落实责任制,把安全供水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三是加强措施执行。入夏以来公司各部门积极行动,提前做好了高峰供水各项准备工作。各厂站加强对机电设备、净水设备、水池进行了全面的检修和保养,6月份完成了水厂滤池维护改造和滤砂更换,做到设备不带故障运转;管网科对全城的管网、阀门、消防栓进行全
面的巡查和维护,及时排除存在的隐患,确保供水管线畅通;生产调度科优化供水调度方案,科学合理安排生产,切实做好高、低峰时段的供水量和压力调节,保证管网水量、水压正常,同时提前做好了净水剂、消毒剂、维修配件等的储备和突发供水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供水执法队加大对水源保护区域的巡查力度,发现水源污染现象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有效促进水源污染治理;水质检测站严格执行三级水质检验制度,增加监测频率,严把原水、出厂水、管网水的水质,确保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保卫科加大门卫的安全防范力度,严格执行出入登记制度,尤其是加强水源、水厂、高位水池等重点部位安全保卫工作力度;对外服务部门进一步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及时解决用户用水故障,尤其是在踏勘、开户通水时间、抢修、维修等环节为用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公司各部门严格履行职责,人员到岗到位,扎实落实措施,确保夏季安全
供水工作顺利开展。
供水安全工作总结 篇2
水资源一直是人们生存的一大基本条件, 因此,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其供水系统的构建一直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其中城市供水系统的维护、管理等水平的高低, 影响到城市工业生产和市民生活, 同时也关系到供水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供水企业如何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 确保供水安全, 减少和避免管网漏损以及水质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1 供水管网安全保障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1 供水管网安全保障意义
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 供水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此, 国家和地方政府已加大对供水系统的投资力度。城市供水是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 也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因素, 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城市的规模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 供水管网由城市中心不断延伸至周边角落。作为一个城市供水系统的关键环节, 输配水管网担负着将自来水保质保量的输送至各用水用户的重任, 被亲切的称作是城市的“生命线”, 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意义非凡。
1.2 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管理体系的建设, 是多方面相互协调的工作, 涉及政府监管部门、制水企业、原材料供应商等多家单位以及各个用水用户;包括原水的供应, 自来水的生产、自来水的销售与使用等多个环节。我国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开展较晚, 到目前为止并不十分健全,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目前, 我国正逐步完善供水管网安全保障技术和管理体系, 但其大多是针对管网正常工作的状态, 而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响应机制十分匮乏, 供水企业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快速反应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都十分欠缺, 当爆管等事故发生时, 供水系统内各部门缺乏沟通协调, 处理事故的效率较低。
(2) 从管网水质上看, 目前, 主要都集中在管网末梢, 因为管网末梢距离水厂的距离最远, 出厂水到达末梢所用的时间最长, 水质下降最为严重, 其各项水质指标与出厂水相比, 都相距甚远。一方面, 水源水水质不断下降, 污染加剧, 水中有机物难以被彻底去除, 从而促进了管网中微生物的增加, 导致管网水生物稳定性的下降;另一方面, 由于电化学反应, 水中溶解的微量离子在管壁上析出, 形成管垢, 管垢不断堆积, 形成不规则的圆环, 称之为“生长环”, 引起管网水化学稳定性的降低。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管网水质从出厂到末梢的不断下降。当前, 大部分城市极度匮乏管网水质监测的能力, 各省市政府很少在供水水质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有效的管网水质在线监测点少之又少, 具备专业监测能力的技术人员也十分稀少, 很难保证管网的水质处处达标。
2 强化供水管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供水安全管理制度
在强化供水管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过程中, 首先必须强化内部管理工作, 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 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针对重点区域以及要害部位必须对责任进行细化分解, 例如:水源井、加压泵以及消毒设备等, 应逐步落实到人, 强化水厂干部、职工安全防范的意识, 尤其是要强化生产管理以及运行值班人员的责任心, 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等, 保证安全供水生产无事故。定期组织对供水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自查。采取防范排查和落实整改相结合的方式, 对各个水源地的取水设施、供水设备、输配水管线、消毒设备、阀表井以及消防栓等重点环节分片承包, 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隐患。
2.2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
完善各种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 并及时对其进行维护、保养, 合理优化使用。在每口水源井处应安装电压表、电流表、水表以及压力表等, 记录下其运行参数, 及时观测, 并分析设备的使用、运行情况。每日都要对所有的水源井、加压泵等设备设施进行巡查, 以便及时地发现、排查事故隐患。井口处应使用钢板进行封闭处理, 避免投毒或是杂质、污物落入井内, 同时应设专用水源井房, 通过高科技手段, 实现远程电子锁监控, 若出现非正常开启的情况, 则监控系统会及时报警提示, 从而杜绝偷电、偷水等情况的发生, 也确保了设备正常使用。泵房应安装变频调速器, 水源井安装节能骑士等变频保护设备, 实现水泵软启动、管道过压、欠压保护以及消除冲击电流, 根据出水压力调节水泵转速, 可以有效确保恒压供水, 减少水泵、出口阀门组、水表以及集、给水管网损坏率, 提高供水的稳定性, 保障了供水安全。
2.3 制定供水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根据多年来的事故处理经验总结并编制一套完备的事故应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它是客观面对供水安全事故的积极态度, 是迅速组织抢险抢修力量, 快速解决事故的有效手段, 也是保障供水安全平稳的发展途径。其主要是将供水调度、工程技术、管网维修、材料及配件预备、抢险设施预备等相关环节部门有机结合起来, 围绕稳定供水这个工作中心, 牵一发而动全身, 进一步提高了应对供水管网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水厂应根据各种可能会发生的管网突发事故, 针对性地编制大面积跑水应急预案、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水投毒应急预案等各种供水管网突发事故的应急方案, 明确应急预案内容、机构以及应急程序、各人责任, 定期组织进行培训学习、实战演练, 从而保证各级应急抢修人员均熟悉工作的流程, 实现应急抢修的快速、及时以及有效。
2.4 加大管网改造更新力度
为了确保供水管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应逐步更新老旧供水管线与附属设施, 因为以前的专业化管理程度不够, 旧管网普遍具有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同时存在供水死角以及私拉乱接等现象, 且管网中杂质多, 易堵塞管线、卡水表等, 因此需要改造更新管网, 合理优化管网布局, 更换改造小区控制阀门、楼前阀门, 最大限度地缩小停水面积、缩短停水时间。各小区应增设放空阀, 可缩短维修时的排水时间。阀表井应距污水井、下水道1米以上, 杜绝井壁老化开裂渗入污水, 污染水质。对重点用水单位或需持续用水的单位可采用环形供水方式, 可分段维修, 停水影响的面积和用户都比较小。管网维修施工时, 有时为了堵水, 常会塞些泥块, 但一定要杜绝混杂进入塑料或石子, 因为会堵塞管网、卡住水表或使阀门磨损, 只能塞些素土, 维修后还需冲洗管线, 防止水质二次污染。以上措施均可大大提高供水管网安全运行保障度。
2.5 建立完善供用水信息管理网络
水厂应建立健全供用水信息管理网络 (见图1) , 及时了解和掌握辖区供用水信息, 向社区居民和工商业用户公布水厂的维修电话, 使得水厂和居民用户间实现互动互通。水厂调度主要负责日常信息的上传下达以及协调调度工作, 维修人员或是用户一旦发现跑水情况即可马上和水厂取得联系, 水厂调度则根据紧急程度请示领导或是直接安排、组织抢修,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维修完成后, 维修负责人也要及时地反馈信息。其次, 针对偏远或是高层楼房的用户家中应安装压力表, 设立测压点, 随时对水压进行监测, 若是低于平常的稳定水压, 则也应及时和水厂取得联系。最后, 应定期在用水末端采集水样, 监测管网末梢水质, 预防管网二次污染, 切实保障供水运行及水质安全。
3 结语
在我国, 约有1/3的城市面临严重缺水的问题, 这就给城市供水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在城市供水的实际工作当中, 供水安全是应当首要考虑到的问题, 因为一旦发生安全问题, 受到影响的不只是个别用户, 而将会是大范围的城市居民, 这会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正常社会秩序造成破坏, 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 应当仔细分析当前城市供水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提高城市供水安全质量, 从而保证城市居民健康、安全用水, 促进社会和谐、稳步发展。
摘要:当前, 我国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城市供水管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运行状况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因此, 如何构建完善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做到安全、可靠供水, 是供水公司及广大社会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即主要探讨了供水管网安全保障技术的应用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求进一步保障城市供水管网畅通与安全。
关键词:供水管网,供水安全保障,缺陷
参考文献
[1]童祯恭, 刘遂庆.供水管网水质安全及其保障措施探讨[J].净水技术, 2009 (1) :49~53.
[2]万锋, 张庆华.关于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管理研究[J].水利经济, 2008 (3) :33~35.
[3]孟潇, 雷澄, 罗银和.基于GIS的供水管网爆管事故状态的分析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 (3) :340~341.
供水安全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城市二次供水;节水节能;安全供水
一、城市二次供水改造对节水节能的效果分析
据资料显示,当前,在城市二次供水成本中,我国大部分二次供水的泵站运行能耗占到了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以上,却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城市二次供水的节水节能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建筑节能的法规文件中极少涉及城市二次供水能耗的问题,导致很多设计人员对城市二次供水节水节能问题的忽视,未能认真选用供水设备,不能合理设计泵站的节能措施,导致大马拉小车现象的出现,并且,也没有做到准确掌握自来水管网的实际供水压力,不能合理设计给水系统的分区和节能,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利用自来水管网压力直接供水,使得二次供水能量严重浪费,出现严重的高耗能、低效率情况,造成城市二次供水运行的能耗增大问题。
当前在城市二次供水改造中对节水节能问题实行的对策有以下几方面,我们逐一进行效果分析。根据城市供水管网的供水压力、流量和建筑高度,城市二次供水的给水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单设高位水箱供水
单设高位水箱的供水方式作为一种上行下给的管网布置方式,是将市政管网的供水引至高位水箱处,利用高位水箱与用水设备的高低差异,实现重力方式供水,从而克服城市二次供水中水压水量的不稳定状况,并且,单设高位水箱供水的方式的系统简单,可以有效节省投资,既可以直接利用高位水箱进行二次用水供给,也可以只针对上层用户实现高位水箱供水,从而实现合理供水和节能,避免高耗能和低效率情况的出现。多用于城市建筑中允许设置高位水箱的六至八层住宅楼。
(二)水泵气压罐供水相对于单设高位水箱供水,水泵气压罐供水不需要进行高位摆设,直接利用水泵从外网直接吸水加压,将供水吸至水罐,利用水罐中存留的空气进行压缩从而产生压力,再利用气压罐来调节二次供水的流量,并实现对水泵运行的控制。水泵气压罐供水方式相对于单设高位水箱的造价较高,但这种供水方式受电力影响较小,水罐密封性能也相对较好,从而减少供水过程中水量的浪费,保证供水的可靠安全。但是此种供水方式一般不太适用于供水规模较大的系统,因其给水压力波动比较大,极易造成城市住宅楼中底层用户用水设备的损坏,使得二次供水过程中能耗增大。
(三)市政管网→地下水池→工频水泵→高位水箱→用户的供水方式
市政管网→地下水池→工频水泵→高位水箱→用户的供水方式也属于上行下给的管网布置方式,通过引用市政管网供水到地下水池中,使地下水池储备一定量的水源,再利用工频水泵实现供水向高位水箱的提升,保证高位水箱中也存有一部分的水量,再经过高位水箱实现住宅楼用户的供水用水。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停水停电对供水造成的影响,也可以节约电能,使城市二次供水变得可靠稳定。
(四)地下水池→恒压变频泵→管网系统→用户的供水方式
地下水池→恒压变频泵→管网系统→用户的供水方式是下行上给的管网布置方式,通过恒压变频水泵实现对地下水池的抽供水。并且可以根据用水高低峰来自动切换主副泵进行供水,在水泵出现故障时,系统能够自动跳过故障水泵而继续运行。同时,还通过设置气压水罐来实现对高低峰用水时水压波动的调节。这种供水方式可以稳定出水压力,保证供水的安全可靠,无需进行高位水箱设置,只需根据供水量来调节变频供水,节约水能和电能。
(五)叠压(无负压)供水
叠压(无负压)供水方式是一种比较新型的供水方式,也属于下行上给的管网布置方式。当前不少无吸程变频恒压二次供水设备都是通过微机实现有效控制的。叠压(无负压)供水方式在能耗等方面有着其特殊的优势,其运行费用低,能够有效减少耗能,提高利用率,并且易于管理,自动化水平高,安装维护都很方便。由于城市建筑具有其各自的特点,需要二次供水改造工程的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确定,在符合相关法规准则的前提下,选用合理的二次供水方案,才能保证城市二次供水改造的经济安全,实现节水节能的目的。
二、城市二次供水改造对安全供水的效果分析
城市二次供水相对于市政管网的直接供水,还需经过二次供水设备环节。因为这些二次供水设备通常与外界进行接触,其内层表面涂层在使用较长时间后通常会渗出有害物质、城市二次供水系统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若不能及时对这些二次供水設备进行定期地清洗和消毒,极易造成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而二次供水造成的水质污染会直接影响用户的健康,扰乱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在城市二次供水改造中,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供水安全效果的:
(一)从二次供水设计源头进行改造
在进行二次供水设计时,要符合国家建筑给排水的相关设计规范和卫生规范,,将设计好的工程改造设计文件呈交市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经其审批后方可进行二次供水工程的建设和改造,从而杜绝不合理供水设计的投入运行,进行有效的事前预防。
(二)严把二次供水改造工程质量关
在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竣工后,相关卫生监管部门应该进行验收工作,对改造工程的涉水材料、防腐涂料、供水管线、储水设备、和水处理设备等进行主要验收,确保供水改造工程的卫生安全性。
(三)监督二次供水设施的使用状况
在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投入使用以后,要有专门的领导小组根据 《 物权法 》 等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不间断的考评监督,落实责任负责制,确保二次供水设施的防污措施安全有效,并采取一户一档的方式,完善资料信息的收集工作,跟踪和落实治理工作,使其具有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三、结束语
供水安全工作总结 篇4
锐意进取争创一流开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各位领导、同志们:
几年来,我公司以做强供热供水主业为根基,以安全质量标准化为重点,以规范化服务为准则,以用户满意为目标,高境界定位,高标准运作,高起点创新,重新制定下发了安全质量标准化规划,全面推行了精确化管理,推动了全公司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公司服务质量明显好转,环境面貌大为改观,经济效益大幅攀升,员工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安全质量标准化不断深化升级,事故率大幅下降,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理念导入为切入点,引领创建工作上台阶
实践证明,没有思想的高境界,就没有工作的高标准。要引领安全质量标准化不断上台阶、创水平,必须以先进的安全文化为先导,强化理念灌输,增强创建工作的内在活力。
1、理念灌输引导人。我们针对现状,提炼出了“员工生命高于一切,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核心理念,“干部的工作在一线,重心在现场,责任在保护员工生命”的责任理念,“抓安全质量不提升就是倒退”的工作理念,“有一必争,有冠必夺”的争先理念和变“管理服务为服务管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弹性服务为刚性服务”的服务理念。同时,根据工作需要,我们又建立了“一化变十化”具有××特色的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建设体系(即:两供质量精品化、运行管理制度化、服务承诺具体化、工程管理规范化、安全管理数字化、安全装备系列化、作业牌板统一化、安全监控信息化、现场环境整洁化和安全文化人本化)。这些理念体系的提出和实施,在干部员工的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极大地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深入开展。
2、严格培训规范人。我们牢固树立 “ 安全以人为本,素质保证安全”的教育培训理念,突出抓了“五级培训”,坚持一周一专题、一旬一考问、一月一考试、一季一累计、一年一评比,严格计划,严格落实,严格培训。一是创造性地开展了“班前会”活动。二是深入开展了“学《供热条例》、《供热行业服务规范》、学知识、学业务、提素质、保服务”活动。三是开展了事故案例剖析教育。四是开展了员工自救互救常识培训工作。
几年来,公司组织员工进行脱产、半脱产培训和特殊工种轮训的计划全面落实,共对公司5个特殊工种48人进行了培训,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合格率达到100%。
3、优化环境影响人。为规范员工行为,我们树立了“人能改造环境,环境能够改造人”的思想理念,在建立起安全教育阵地的同时,将安全教育辐射到公司的各个岗点。对供热站和换热站、供水泵站、水厂及公司办公楼都进行了美化、亮化,对水厂房盖、墙面、地面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和粉刷,先后绿化草坪4250m2,栽树385棵,绿化树墙780延长米,高标准的制作了以“法规宣传、安全知识、亲情感化”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理念牌板和灯箱,创造了和谐的生产和服务环境,使员工时时处处感受到强烈的安全文化氛围,有效地改善了员工的心智模式,促进了员工规范操作行为的养成。
二、以强抓严管为根本点,创新标准化管理机制
我们制定了工作服务标准,对每一人、每一件事、每一天、每一处都实行精确控制,逐步构建起了以精确化推动质量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1、行为精确化。对外公开、公示办事程序和服务承诺内容,提高了服务的透明度,全方位接受用户对供热、供水服务工作的监督。每季度定期以测评和问卷的形式征求用户意见,确保服务内容落实到位。同时,我们还注重制度约束的刚性管理与人性化的柔性教育相结合,以规范单位班前安全会为重点,创立并完善了“一点、二讲、三说、四分、五宣誓、六上岗”班前程序,做到坐姿站姿规范统一,最优最差相互激励,总结讲评简洁明了,安排工作重点
突出,宣誓上岗精神饱满,从一上岗就达到了行为精确。促进员工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一言一行遵章守纪,使员工服务行为和综合素质不断攀升。
2、管理精确化。我们始终坚持党政工青齐抓共管,先后建立了《首问负责制》、《半小时回音制》、《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层层明确责任,落实了各层次、各专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逐级签定了安全目标责任书。如对上级检查发现的重大问题,从生产班子逐级追究责任;公司领导在现场发现的重大问题自副总往下逐级追究责任;有关生产部室管理干部在现场发现重大问题,追究基层干部、现场班组长、安监人员的责任。安全(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管理出现漏洞,发生事故按其性质对生产部室负责人、专责工程师、基层干部给予撤职、降职或诫勉处分。此外,我们对公司《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做了必要的修改,并制定下发了《××公司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公司2006年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规划》,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考核精确化。工作中,我们完善了“三三三一”的考核模式,即:安全、质量、任务各占30%,培训占10%,考核细化量化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事、每一人。在不发生事故的前提下,完成考核指标的,兑现全部效益工资;否则,按比例扣发效益工资直至扣完为止。发生事故的责任者,按事故责任和性质,承担公司对基层考核的20%—40%;对“严违”人员实行了交现金制度。通过精确考核奖惩,强化了激励和约束机制,始终保持了安全质量管理的强势力度。
三、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增强公司服务保障能力
安全投入是提高公司安全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安全质量标准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不断增强公司的服务保障能力。
1、加大安全技措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统筹兼顾,专款专用,保证了安全生产,提高了服务质量。四年来,共投入工程及达标改造资金5500余万元,对水厂、三个调峰锅炉房及所有的供热站和换热站、供水泵站的设备、管路进行了更新、改造,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供热站、换热站、供水泵站精品率分别达到35%、80%和60%。在供热方面,由分散的小锅炉房区域型供热转变为热电联产和大型调峰锅炉房多热源的集中型供热网络,建成高新科技的换热站16座,供热服务质量明显好转,室内温度由过去的16℃提高到现在的18℃,一举扭转了长期以来供热不好的被动局面,确保了供热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双鸭山市区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供水方面,水厂新安装了6台一体化净水设备和二次过滤消毒装置,扩建了14100立方米的预沉池,增加了储水能力和水调节能力,彻底改善了水质问题,老百姓都吃上了放心的自来水,得到了广大用户的一致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加速技术更新改造,确保安全效益协调发展。通过近两年的设备更新改造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一是改造更新设备,提高使用性能。在设备选型上,遵循高可靠性、先进性、小型化、免维护的原则,改造安装了立式高效节能水泵,采用了换热机组取代燃煤锅炉供热,系统运行稳定性明显增强,极大地提高了供热质量和水质;二是量化分析,优化工艺技术。通过对供热系统能耗现状的调查分析,综合三年来的运行参数,确定和实施了系统运行调控方案,绘制了科学的供热系统运行控制图,根据室外气温变化及时调整运行数据,保证了供热标准和热平衡,使供热系统调控技术进入同行业先进行列。三是推广应用了变频调控、热工监测技术,确保了系统安全运行,为改善供热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我们通过科学调控和大力开展安全运行、经济运行等生产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经营成果。2005~2006采暖期,公司全年总用电量325.38万度,同比下降20万度;全年用水7.6万吨,同比下降0.28万吨;全年用煤2.04万吨,同比下降0.21万吨;共节约资金62.3万元,取得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与经营效益双羸。
3、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公司安全生产信息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等系统已全面展开,机关办公楼50多台电脑已全部实现内部联网,对供热、供水系统和供热首站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随时掌握生产过程中运行的各种数据,每天早调度会按时通报运行数据和水、电、煤耗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公司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有效地保障了公司生产服务的正常运行和公司的顺利发展,为提高服务质量和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加强人本管理,实现规范化服务。几年来,我们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目标不放松,在加强人本管理、人性化服务的实践中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精神、服务宗旨和经营理念。特别是04年参加天津全国供热企业优质服务经验交流会,05年北京国际供热现状研讨会后,结合贯彻《黑龙江省供热行业服务规范》,我们又自我加压,提出了供热标准化、服务承诺化,推出了七项便民措施和“六声”、“四轻”的规范化服务的要求。在05~06年的采暖期中,为了规范服务,兑现承诺,我们先后走访700多家用户,先后召开各种征求意见座谈会17次,收到表扬信、感谢信32封。承诺化服务、规范化服务规范了员工的职业行为,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赞誉,树立了公司形象。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将借这次现场会的东风,对照先进找差距、查不足,自我加压,全力推进,为全面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
供水安全应急预案 篇5
1.1编制目的
为确保城市安全供水,科学应对城市供水突发事故,规范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机制,使应急供水工作快速启动、高效有序地运转,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程度消除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危害,降低事故损失和影响,维护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扬州市处置供水安全应急事故能力,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
1.2.3《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1.22)
1.2.4《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置条件》(国务院[]493号)
1.2.5《城市供水条例》(国务院令第158号)
1.2.6《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56号)
1.2.7《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
1.2.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1.2.9《江苏省城乡供水管理条例》(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公告第74号)
1.2.10《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46号)
1.2.11《关于开展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的意见》(苏政办发[]153号)
1.2.12《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供水重大事故应急预案》(苏建城[]247号)
1.2.13《扬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扬府发[2006]38号)
1.2.14《扬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扬府办发[2011]132号)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突发性事件,致使城市供水系统发生事故,严重影响城市供水水质、水量或导致人身伤害的应急处置。
发生在本行政区域以外,但可能对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造成重大影响或损害的事件,适用本预案。
危及城市安全供水的突发事件主要指自然或人为因素使水质受到污染、供水设备和设施严重故障及水源供水量不足等,具体是指:
1.3.1城市水源或供水设施遭受生物、化学、毒剂、病毒、放射性物质等污染。
1.3.2战争、破坏、恐怖活动和安全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导致水厂停产、供水区域减压。
1.3.3水源取水口、原水输水管道发生垮塌、断裂致使原水断供。
1.3.4地震、洪灾、台风、水灾、干旱等导致水源枯竭、取水受阻,产水设施、设备毁损,输供水主干管线断裂。
1.3.5输电及变配电系统事故造成无法供水或区域供水减压。
1.3.6氯气严重泄漏。
1.3.7氯气、净水药剂等原材料出现供应中断。
1.3.8城市主要供水干管和配水系统管网发生爆管或突发灾害影响大面积区域供水。
1.3.9传染性区域疾病影响城市供水或由于城市供水导致传染病流行。
1.3.10调度、自动控制、营业等计算机系统遭受入侵、失控、毁坏。
1.3.11较大范围的群众性事件影响城市供水。
1.4工作原则
应急供水工作实行“常备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险、全局互动、保障供水”的指导方针,遵循统一指挥、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一般工作服从应急工作原则,要与日常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消防管理、水资源管理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并保证应急供水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
1、统一领导原则:扬州市城市供水突发事故现场指挥机构在市应急委的领导下负责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协调紧急情况下全市城市供水人员、技术、设施和设备等方面工作。
2、依法规范原则:依法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个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紧急情况下城市供水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保证紧急情况下城市供水安全。
3、属地为主原则:各级政府负责组织本地区紧急情况下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可申请上级应急指挥部统一协调全市城市供水行业及社会力量予以支援。
4、分工协作原则:各部门、各单位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其主管范围内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工作,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信息共享,有效的处置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5、以人为本原则:在发生突发事故影响城市供水情况时,坚持以人为本,首先保证居民基本用水和国防、医疗等用水,兼顾工业及其他方面用水。
6、预防为主原则:高度重视供水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供水事故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2.1日常工作机构
市城乡建设局根据省住建厅、市政府应急工作制度及办法,设立供水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平时负责落实市应急委的指令,制定和修订应急响应方案;建立相关专家库;组织应急人员培训和演练;通过87329110热线,全日制受理和收集有关供水事故信息,并及时上报;在发生突发供水事故时,负责甄别事故级别,初步提出实施预警和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在市突发供水事故现场指挥机构成立后,负责组织协调处置工作,监测供水水质和水量,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评估事故原因、发展趋势及影响程度等,为市应急处置指挥决策提供依据。各供水企业和水质检测部门应建立先行应急行动组,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供水事故。
2.2市突发供水事故现场指挥机构
2.2.1组成及主要工作职责
2.2.1.1组成
在发生突发供水事故并启动应急预案后,市政府将根据需要成立市突发供水事故现场指挥机构,负责在市政府统一指挥下,组织协调全市力量,按照预案实施应急状态下抢险工作,确保实现应急供水目标。指挥机构由市政府牵头,负有应急处置责任的相关部门、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供水企业及事故发生单位等组成。总指挥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分管副秘书长、市城乡建设局局长和事故发生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对次生、衍生性供水事故,由法律规定的相关部门牵头成立相应的应急处置指挥机构。
2.2.1.2主要工作职责
(1)贯彻国家应急工作方针,根据市政府应急工作原则和方案,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事故发生地区进行技术支持和支援;
(2)领导和协调城市供水系统重大事故应急工作,部署市政府交办的有关工作;
(3)及时了解掌握城市供水系统重大事故情况,根据情况需要,向市政府报告事故情况和提出应急措施的建议;
(4)组织事故应急技术研究和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等工作;
(5)负责城市供水系统重大事故应急信息的接收、核实、处理、传递、通报、报告;
(6)其他有关城市供水系统重大事故应急的重要事项;
(7)组织协调指挥部各职能组按照预案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8)根据事故发生状态,统一部署抢险预案的实施工作,并对应急工作中发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9)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在事故处理后及时归还或给予补偿。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和安抚工作;
(10)如发现事故可能导致重大溢出或产生环境污染危害,立即组织有关部门或机构进行检测调查,如已发生二次危害,立即组织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2.2.2现场处置组
市突发供水事故现场指挥机构根据突发供水事故类别需要,可下设相关的处置职能组,各职能组牵头单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1)综合办公室:由市城乡建设局牵头。主要任务是:在指挥部的领导下,配合指挥部做好分管的各项工作,并组织相关部门完成指挥部布置的各项抢险救灾任务。
(2)警戒保卫和社会稳定组:由市公安局牵头。负责事故现场、集中供水场所的治安警戒保卫工作,根据需要实施一定范围的交通管制,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等。
(3)医疗救护组:由市卫生局牵头。负责紧急救治受伤和中毒人员,必要时将伤员送往医院作进一步治疗。同时负责调集应急救援所需药品、医疗器械,汇总统计伤亡人员救治情况等。
(4)应急监测组:由市环保局牵头,市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局和市气象局配合,负责监督管理污染物和污染源的监测、防治工作,确定事故危害区域,并通报危害程度和范围,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处理,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
①出厂水、管网水的供水质量(水质、水压)监测由市城乡建设局负责。
②供水水源及氯气泄漏的监测由市环保局负责。
③调水通道、饮用水源地的水文情况监测由市水利局负责。
④集中式供水单位出厂水质和末梢水水质监测由市卫生局负责。
⑤气象要素的监测由市气象局负责。
(5)应急抢修组:由市城控公司牵头。主要负责指导供水企业做好供水设施设备的抢修工作。
(6)应急供水组:由市城乡建设局牵头,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市城控公司及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等配合。其中:
市城乡建设局:负责制定应急送水、集中供水和企业避峰用水方案等,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并对以上行为进行检查和监督。
市经信委:负责落实企业避峰用水的措施。
市公安局:负责维持交通秩序和社会秩序。
市消防支队:负责组织应急车辆为指定地区送水、供水。
市城管局:负责组织环卫、市政绿化等社会洒水车辆为指定地区送水、供水。
市商务局:负责调配桶装水、矿泉水、纯净水等并送达指定地。
市水利局:做好原水的调度工作,指导启用备用水源和应急水源。
市城控公司:负责落实供水水源,安排应急供水计划和车辆运输力量。
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送水和集中供水的地点,组织供应和发放,并配合市公安局做好有关社会稳定工作。
(7)物资供应组:由市城乡建设局牵头,负责协调和调集事故应急救援抢修、恢复生产所需的物资;由市商务局牵头,负责协调和调集事故应急救援后勤保障所需的物资。
(8)信息发布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政府新闻办负责联络新闻媒体,宣传应急知识和健康知识,统一发布有关信息,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权威性,并配合发布和宣传疏散路线,稳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
(9)善后处理组:分别由市民政局、市总工会等部门牵头,主要负责事故所涉及的安置、抚恤等工作,配合医疗救护组做好有关登记和统计工作等。
(10)通讯联络组:由市经信委牵头,负责落实电信扬州分公司、移动扬州分公司、联通扬州分公司等电信运营商做好应急处置过程中的通讯联络保障工作。
2.3专家组
专家组由给排水、水质检验、水处理、气象、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生物化学、供电及电力维护、环境保护等专业组成。其职责是:参加指挥部统一组织的活动及专题研究;在应急响应时,按照指挥部要求研究分析事故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应急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参与事故调查,对事故处理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受指挥部指派,为事故发生地提供技术支持。
供水事故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积极配合以上各组开展相关工作。
三、预防与预警机制
3.1应急准备措施
市应急委统一部署协调突发供水事故的预防工作,市城乡建设局、市环保局按照管理职能协同有关部门分别对城市供水质量(水质、水压)和城市供水水源质量进行监管。
(1)加强对城市供水水质、原水水质及其生产设施设备的检验与检测,建立城市供水质量监测信息网络共享体系,掌握水质动态。
(2)开展突发供水事故的假设和风险评估,完善各类专项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并做好相关宣传工作,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3)建立供水应急人才资料库和应急保障队伍,储备应急救援物资。
3.2危险源分析
市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综合分析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供水事故的预测预警信息并及时上报,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可能导致发生供水事故的早期信息有:
(1)城市水源地上游陆域、水域发生重大有毒有害物泄漏、污染的;
(2)水源水位过低或枯竭,取水困难的;
(3)地震、塌陷、城市供电系统发生事故等,影响到水厂生产和安全的。
根据早期信息、监测信息,对可能引发供水事故级别进行分析评估,作出预警。预警和评估信息应该及时、准确地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同时报告各级供水事故应急处置日常工作机构。预警和评估信息应包括:供水事故预警的级别、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警示事项以及应采取的相关措施等。
3.3预警分级指标
根据供水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和紧急程度,现将供水事故分为四个级别: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其相应的预警分级颜色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其中:
i级(红色)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①人员: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
②制水、供水管网及其设施:制水、供水管网及其设施出现意外,造成5万户以上居民连续停止供水48小时以上。
③供水水质、水源:因战争、自然灾害或突发性污染造成原水放射性指标或毒理学指标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10倍以上。
ⅱ级(橙色)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①人员: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
②制水、供水管网及其设施:制水、供水管网及其设施出现意外,造成3万户以上居民连续停止供水24小时以上。
③供水水质、水源:因战争、自然灾害或突发性污染造成原水放射性指标或毒理学指标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1-10倍。
ⅲ级(黄色)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①人员: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
②制水、供水管网及其设施:制水、供水管网及其设施出现意外,造成1万户以上居民连续停止供水12小时以上。
③供水水质、水源:因突发性污染造成毒理学指标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ⅳ级(蓝色)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①人员: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
②制水、供水管网及其设施:制水、供水管网及其设施出现意外,造成1万户以上居民连续停止供水6小时以上。
③供水水质、水源:因突发性污染或原水水质恶化,一般化学指标或感官指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3.4预警发布
市政府有关部门在收到相关信息并证实突发供水事故即将发生或已发生时,应在初步判定其级别与类别后,按照相关应急预案进入预警状态。进入预警状态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启动有关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其中:
ⅰ级(红色)预警,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宣布进入供水事故应急期;
ⅱ级(橙色)预警,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宣布进入供水事故应急期;
ⅲ级(黄色)预警,由市城乡建设局请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后发布;
ⅳ级(蓝色)预警,由供水企业主管部门或县(市)级成立应急指挥中心,视社会影响程度,请示市城乡建设局后发布。
(3)根据突发供水事故的级别与类别建立相应的应急保障机构。
(4)各处置职能组和各应急救援队伍立即进入应急状态,供水监测机构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即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调集事故应急所需的专家人员及有关物资和设备等,确保应急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3.5预警解除
供水事故应急处置日常工作机构根据供水事故预警和报警信息,作出接警处置的应急决策,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发布、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
四、应急处置
4.1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发生突发供水事故的单位,无论事故级别大小,都应在1小时内向当地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接报或通过社会反馈等其他途径获得突发供水事件信息后,应判定事故级别和类别,达到ⅳ级及以上的在2小时内分别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报告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对情况紧急或可能发生重、特大供水事故的,可以先越级上报,但应及时向当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补报。
4.2信息报告
突发供水事故发生或即将发生时,各供水企业要立即如实向当地供水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先期处置过程要做好记录。报告应采用书面形式,如情况紧急,可采用先电话报告、后书面补报的方式。
报告应涵盖下列内容:
(1)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故性质,简要经过,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
(2)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影响用户(减压、无水)范围,伤亡人数,事故发展趋势;
(3)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4)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抢救和处理的相关事宜及其他需上报的事项;
(5)事故报告单位负责人签字或加盖单位印章、报告时间。
应急处理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4.3先期处置
供水事故发生后,市现场指挥机构成立前,事发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在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有关预案迅速实施先期处置,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严防次生、衍生事故发生。同时,要按规定程序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4.4分级响应
突发供水事故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
ⅰ级、ⅱ级事故响应与处置,由市人民政府成立市突发供水事故现场指挥机构,按预案组织先期处置,并根据需要将有关情况报告省政府、供水主管部门或国家有关部门。
ⅲ级突发供水事故响应与处置,由市人民政府成立市突发供水事故现场指挥机构,按预案组织处置,并将有关情况报告省政府和供水主管部门。
ⅳ级突发供水事故响应与处置,由市城乡建设局和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成立事故应急处置指挥机构,按预案组织处置,并将有关情况报告市政府。
4.5指挥与协调
市突发供水事故现场指挥机构根据突发供水事故的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后,各有关单位应立即派员赶赴指定位置,在现场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本着“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的原则,重点抓好:①通报事故情况,提出现场应急行动的`原则要求;②指派有关人员参与应急指挥和指导工作;③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实施应急救援行动,抓紧完成指挥机构交办的应急处置任务。
出现急剧恶化的特殊险情时,现场指挥机构可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事态发展变化情况,依法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4.6信息发布
市委宣传部会同现场指挥机构对事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发布、组织媒体报道。
4.7应急终止
供水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并已恢复正常供水。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市供水主管部门向市政府提出建议,遵循“谁启动,谁负责”的原则,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五、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供水事故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供水行业事故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调拨救助资金和物资,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部门要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理赔工作。
5.2社会救助
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红十字会等志愿者队伍的组建、管理和日常的训练指导和专业支持。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在训练场地、业务培训、训练器材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红十字会等各类志愿者队伍作为群众性组织,平时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演练活动,在发生重大事故时要积极开展自救互救。全市社区保安队伍要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加强平时的防范巡视,及时报告有关信息,并协助专业队伍做好现场治安维护等工作。
5.3调查与评估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会同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对供水事故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向市政府报告。调查评估报告应在应急终止后一个月内完成。调查评估报告应包括:
(1)整理和审查所有应急记录和文件等资料;
(2)总结和评价导致应急状态的事故原因和在应急期间采取的主要行动;
(3)发生事故的供水系统基本情况,分析事故原因、发展过程及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4)分析、评价采取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及其有效性,主要经验教训;
(5)从城市供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等各方面提出改进建议等。
六、应急保障
6.1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队伍及装备保障
各应急处置机构根据各自的实际工作内容及应急要求迅速组织精良的应急抢险队伍,并组合特定的应急任务,提供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基本信息,建立专家、队员及装备储备数据库随时调用。
6.2财力保障
对突发供水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所必需的应急资金和有关救援物资资金。
6.3物资保障
根据救援需要,保证足够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而且要实现快速、及时保障到位。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重视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和要求装备贮备救援物资、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建立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的维护、保养、检查,保证设施、装备性能的安全可靠。
6.4医疗卫生保障
突发供水事故发生后,必须快速组织医疗救护人员对伤员进行应急救治,尽最大可能减少伤亡。在市卫生局指导下,医疗急救中心负责院前急救转运工作,各级医院负责后续救治。同时要根据突发供水事故的特性和需要,严密组织实施疾病控制、消毒隔离和卫生防病等相关工作,红十字会等群众性救援组织和队伍应积极配合专业医疗队伍,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工作。
6.5交通运输保障
市公安局负责组织与实施紧急处置交通安全保障,依法实施道路交通管制。扬州市海事局、扬州市地方海事局分别依法实施长江扬州段及内河的航运管制,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协助做好紧急交通保障工作。
6.6治安维护
公共供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 篇6
1.1 基本情况
目前,昆明主城公共供水水源十个,已建成自来水厂十座,日公共供水设计能力136.5万立方米,城市供水管网覆盖面积约280平方公里,DN100以上输配水主干管总长1400余公里,供水服务人口250余万。现昆明主城公共供水由昆明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和法国威立雅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昆明通用自来水有限公司承担。
1.2 编制目的迅速、有效、安全地处置好城市供水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及时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护公共财产和人民利益,保障市民的用水安全,维护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3 编制依据
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政策,《昆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昆政发[2005]19号)、《自来水经营授权书》或《供水特许经营协议》、昆明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威立雅水务投资有限公司签订的有关法律文本。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昆明主城公共供水服务区域处置因人为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影响城市安全稳定供水和对社会经济稳定构成危害和威胁的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影响供水安全的事态变化启动应急预案或转入正常供水工作。有关部门、人员分别按照各自职责、业务范围和预案相应要求,负责影响安全供水事件的防范和处置。
2、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和职责
2.1决策指挥机构:
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昆明主城公共供水安全保障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市政府副秘书长、供水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由供水主管部门、安监、公安、监察、卫生、城建、环保、消防、防震减灾、供电、财政、商务、工商、发改委、水利、民政、节水办、供水企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指挥紧急处置、救援工作。
2.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供水主管部门分管
领导担任,成员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是:在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的协调,措施落实和信息报送等日常工作。
2.3应急队伍组成及职责
(1)抢险救援组,组长由分管副秘书长担任,成员由供水主管部门、供水企业、防震减灾、公安、卫生、环保、城建、安全生产监管、部队、节水、水利、供电等部门组成,并按各自职责负责完成突发事件处置时的专业应急抢险工作。
(2)后勤保障组,由市发改委和财政牵头,供水企业、民政、商务、卫生、等部门组成,主要职责:负责征用应急物资、运输、设备、食品、药品、场地等组织、调集和经费落实等工作。
(3)事故调查与评估组,由市安全监管和公安牵头,卫生、监察、环保、保险等部门组成,主要职责:负责调查确定安全供水突发事件的性质、原因和责任;评估损失并提出处理意见。
(4)事故善后处理组,由市政府牵头,市政公用局、民政、卫生、工会、事故单位、保险等单位和社会公益组织组成。主要职责:清理、监测现场;调拨、发放应急款物;处理遇难者遗体;理赔、救助捐赠等
工作。
3、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分级
按照公共供水突发事件紧急程度和影响的严重性,昆明主城安全供水应急响应分为4级。以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特别重大(I级)表示。与之对应的四个预警标识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3.1一般性(IV级)事件:
(1)城区DN800以下管线、部分供水干管遭到损坏;
(2)由于管道负压回流、管道施工、管网老化形成爆管、非法用水等造成的供水管网水质交叉污染,影响面积1平方公里以下;当出厂水水质、管网水质受到轻度污染,主要感观指标超过1倍以上;用户反映水质感官性指标(嗅味、外观)异常,局部地区每天超过20项次;管网局部地区用户末梢无余氯、微生物指标不合格;
(3)供水能力5万吨/日以下的水厂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发生的各类灾害事故,导致水厂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城市安全供水;
3.2较大(III级)事件:
(1)DN800以上(含800)管线、供水干管遭到损坏;
(2)原水水质受到污染,现有净水工艺难以解决,对出厂水水质造成一定影响;用户反映感官性指标(嗅味、外观)异常,每天超过100项次以上;
(3)各类灾害事故导致供水能力5—10万吨/日水厂停产,影响城市安全供水。由于其它原因导致用水人口2—5万人停水超过48小时的事件。
3.3重大(II级)事件:
(1)供水能力10—20万吨/日(含10万吨)水厂、供电和供水系统遭到严重毁坏;
(2)0.5吨液氯瓶发生严重泄漏事故;
(3)原水受到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造成任何一项毒理学、放射性指标超标;管网水质超标导致群体性用户出现不良反应症状,但无人员死亡的事故。
3.4特别重大(I级)事件:
(1)供水能力20万吨/日以上水厂、供电和供水系统遭到严重毁坏或由于其它原因,导致用水人口5万人以上停水超过48小时;
(2)水厂氯库发生意外导致严重泄漏事故,造成严重后果;
(3)城市公共供水水源和供水系统遭到人为投毒,导致严重后果。
4、应急处置原则、信息报送及处置程序
4.1处置原则
处置安全供水突发事件应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服从调遣、处置迅速;协同应对安全供水的工作原则。”
4.2信息报送及处置程序
信息报送以政务值班系统为主要渠道。事件发生,要求按规定按时限逐级上报相关部门。突发事件处置程序可简单概括为“早报告、快处置、定性质、保安全、快恢复”。
4.2.1信息报送
(1)发生一般性(IV级)突发事件,需在12小时内将信息上报供水主管部门;
(2)发生较大(III级)突发事件,需在4小时内将信息上报供水主管部门和领导小组;
(3)发生重大(II级)突发事件,需在2小时内将信息上报供水主管部门和领导小组;
(4)发生特别重大(I级)突发事件,需在1小时内将信息上报供水主管部门和领导小组。
4.2.2处置程序
(1)发生一般性(IV级)突发事件,由供水企业按内部处置程序进行处置;
(2)发生较大(III级)突发事件,由领导小组视情况确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3)发生重大(II级)或特别重大(I级)突发事件,由领导小组决定启动应急预案。
5、保障城市安全供水的应急措施
当发生下述影响城市安全供水突发事件时,办公室和各应急队伍应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各自职责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5.1水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1)由于公共供水水源受到污染,现有供水生产工艺不能确保水质达标时,供水企业应果断停止供水生产,由供水主管部门协调环保、卫生、水利等部门,分析污染原因并妥善解决污染事故,待水源水质恢复正常后,或通过改造、完善制水工艺能使供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该水源方可重新投入使用。停水期间,通过多水源供水调度措施,取用备用水源供水,用送水车送水或调用瓶装水的方式解决群众日常基本生活用水问题;
(2)当供水输配水管网发生水质污染事件时,供水企业应采取控制供水管道闸门、抢修故障管道和清洗、消毒被污染管道等措施,减少并控制污染影响的范围、彻底清除供水管道中的污染物,经水质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停水期间,供水企业通过供水调度或用送水车等方式向停水区送水,确保居民日常基本生活用水;
(3)对供水设施(含二次供水设施、自建供水设施等)遭人为投毒引发的水质事故或供水管理的原因引发的水质突发事件,产权单位和用户应及时报告,并停止供水和排放完被污染的储水,对被污染供水设施
清洗消毒,经取样分析化验,水质合格后,恢复供水。停水期间,供水企业用送水车送水,确保居民基本生活用水。
5.2停水事故的应急处理
由于自然灾害、水厂事故、输配水管网事故、电力事故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导致城市大面积停水,各应急队伍应按各自职责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和妥善解决各类事故,并使其尽快恢复正常。供水企业应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源分配计划,制定供水调度方案上报供水主管部门,针对停水区域和水厂分布情况,进行应急处置。
若主要的城市水源因发生各类突发事故而不能向各水厂提供源水,导致各水厂停产,且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应及时启用城市地下水,并积极组织调配桶装水和瓶装水供应,解决必要的饮水问题,同时,应加大、加强节约用水的措施及力度,必须应采取限时、限量、分片供水等应急措施。
5.3发生漏氯事故的应急处理
(1)自来水生产用氯涉及储存、运输、使用几个环节,发生大面积漏氯应采取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应急救援原则;
供水安全工作总结 篇7
据资料显示,当前,在城市二次供水成本中,我国大部分二次供水的泵站运行能耗占到了30%~40%,却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城市建筑节能的法规文件中极少涉及城市二次供水能耗的问题,导致很多设计人员对城市二次供水节水节能问题的忽视。如,在二次供水设计中未能认真选用供水设备,不能合理设计泵站的节能措施,导致大马拉小车现象的出现。并且,也没有做到准确掌握自来水管网的实际供水压力,不能合理设计给水系统的分区和节能,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利用自来水管网压力直接供水,出现严重的高耗能、低效率情况,造成城市二次供水运行的能耗增大。
2 二次供水改造中节水节能对策
根据城市供水管网的供水压力、流量和建筑高度,城市二次供水的给水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1 单设高位水箱供水
单设高位水箱的供水方式作为一种上行下给的管网布置方式,是将市政管网的供水引至高位水箱处,利用高位水箱与用水设备的高低差异,实现重力方式供水,从而克服城市二次供水中水压水量的不稳定状况。并且,单设高位水箱供水的方式的系统简单,可以有效节省投资,既可以直接利用高位水箱进行二次用水供给,也可以只针对上层用户实现高位水箱供水,从而实现合理供水和节能,避免高耗能和低效率情况的出现。多用于城市建筑中允许设置高位水箱的6层~8层住宅楼。
2.2 水泵气压罐供水
相对于单设高位水箱供水,水泵气压罐供水不需要进行高位摆设,直接利用水泵从外网吸水加压,将供水吸至水罐,利用水罐中存留的空气进行压缩从而产生压力,再利用气压罐来调节二次供水的流量,并实现对水泵运行的控制。水泵气压罐供水方式相对于单设高位水箱的造价较高,但这种供水方式受电力影响较小,水罐密封性能也相对较好,从而减少供水过程中水量的浪费,保证供水的可靠安全。但是此种供水方式一般不太适用于供水规模较大的系统,因其给水压力波动比较大,极易造成城市住宅楼中底层用户用水设备的损坏,使得二次供水过程中能耗增大。
2.3 市政管网-地下水池-工频水泵-高位水箱-用户的供水方式
市政管网-地下水池-工频水泵-高位水箱-用户的供水方式也属于上行下给的管网布置方式,通过引用市政管网供水到地下水池中,使地下水池储备一定量的水源,再利用工频水泵实现供水向高位水箱的提升,保证高位水箱中也存有一部分的水量,再经过高位水箱实现住宅楼用户的供水用水。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停水停电对供水造成的影响,也可以节约电能,使城市二次供水变得可靠稳定。
2.4 地下水池-恒压变频泵-管网系统-用户的供水方式
地下水池-恒压变频泵-管网系统-用户的供水方式是下行上给的管网布置方式,通过恒压变频水泵实现对地下水池的抽供水。并且可以根据用水高低峰来自动切换主副泵进行供水,在水泵出现故障时,系统能够自动跳过故障水泵而继续运行。同时,还通过设置气压水罐来实现对高低峰用水时水压波动的调节。这种供水方式可以稳定出水压力,保证供水的安全可靠,无需进行高位水箱设置,只需根据供水量来调节变频供水,节约水能和电能。
2.5 叠压(无负压)供水
叠压(无负压)供水方式是一种比较新型的供水方式,也属于下行上给的管网布置方式。当前不少无吸程变频恒压二次供水设备都是通过微机实现有效控制的。叠压(无负压)供水方式在能耗等方面有着其特殊的优势,其运行费用低,能够有效减少耗能,提高利用率,并且易于管理,自动化水平高,安装维护都很方便。
由于城市建筑具有其各自的特点,需要二次供水改造工程的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确定,在符合相关法规准则的前提下,选用合理的二次供水方案,才能保证城市二次供水改造的经济安全,实现节水节能的目的。
3 城市二次供水改造对安全供水的效果分析
城市二次供水相对于市政管网的直接供水,还需经过二次供水设备环节。因为这些二次供水设备通常与外界进行接触,其内层表面涂层在使用较长时间后通常会渗出有害物质、城市二次供水系统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若不能及时对这些二次供水设备进行定期地清洗和消毒,极易造成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而二次供水造成的水质污染会直接影响用户的健康,扰乱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在城市二次供水改造中,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供水安全效果的:
1)从二次供水设计源头进行改造
在进行二次供水设计时,要符合国家建筑给排水的相关设计规范和卫生规范,,将设计好的工程改造设计文件呈交市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经其审批后方可进行二次供水工程的建设和改造,从而杜绝不合理供水设计的投入运行,进行有效的事前预防。
2)严把二次供水改造工程质量关
在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竣工后,相关卫生监管部门应该进行验收工作,对改造工程的涉水材料、防腐涂料、供水管线、储水设备、和水处理设备等进行主要验收,确保供水改造工程的卫生安全性。
3)监督二次供水设施的使用状况
在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投入使用以后,要有专门的领导小组根据《物权法》等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不间断的考评监督,落实责任负责制,确保二次供水设施的防污措施安全有效,并采取一户一档的方式,完善资料信息的收集工作,跟踪和落实治理工作,使其具有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城市二次供水改造时,一定要合理选择供水方案,保证低能耗、高效率,达到节能节水的目的。另外,还要根据实际勘察情况和实际需求,建立健全二次供水改造的供水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水质的安全可靠。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楼层也日益增高,城市供水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二次供水系统向高层用户供水。二次供水即是在高密度人口的城市集中供水单位或者楼层,为解决供水压力的不足而建设高低位的蓄水设施,并连接配水管网,通过水泵进行加压,在水处理设备处理供水以后再将这种集中式供水供应到高层建筑中,实现对高层用户或配水管网末端用户的供水。论文就针对城市二次供水改造中节水节能和安全供水的效果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城市二次供水,节水节能,安全供水
参考文献
[1]夏伟光.二次供水节能与防止水质污染的对策[J].技能与环保,2010(1):73-75.
供水安全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城镇供水水质技术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供水水源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水源地的水质情况已达不到取水标准。为此,卫生部提出《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简称《规范》),建设部提出《城镇供水水质标准》cJ/t208—2005(简称《标准》),要求城镇供水企业分期达到该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供水企业是城镇重要的基础设施,城镇供水系统从水源到用户龙头,点多面广,只要众多环节之一受到损坏,就可能不同程度影响供水水量、水压或水质,而大多数水质项目的监测又是定期的、事后的。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怎样保障供水安全已是大家关心的重要问题。
1 供水系统可能出现的水质问题
我国绝大部分城镇水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常规处理工艺,一般常规处理的水厂在正常生产中可能造成供水水质的问题有:工艺技术上不够完善,如混合不充分,絮凝不完善,滤池去除率低;工艺可靠性不够高,遇流量变化较大或原水水质变化时,水质缺乏保证;设备损坏、后备不足,或由于设备质量、维护等原因导致损坏增加;运行上缺陷,如混凝剂、消毒剂加注不当,滤池运行产生气阻或滤层含泥量增加,絮凝与沉淀间穿孔墙处积泥过多,使絮凝体打碎影响沉淀效果;缺乏浊度、余氯等在线监测仪表、警报装置及自动控制加注混凝剂消毒剂设备,或这些设备损坏;所用设备或投加的药剂不符合卫生标准等等。
配水管网一般造成水质的问题有:新管投产前消毒不严格;污染物经虹吸进入管网;污染物进入无盖的清水池或水箱;生物再繁殖;化学腐蚀;水压较低时地下水渗入;错误的接水;管道设备维修时进入污染物;管道水流速突然改变;管道设备不合卫生标准;管道冲洗不正常等等。
目前的常规处理工艺主要适用于处理未受污染的水,少有地区进行供水的深度处理,对水中的某些有害物质处理能力有限。
2常规的水处理措施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镇供水范围也产生较大的增长,用水量增速加快,供水更趋紧张。供水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提高并稳定供水水质,充分发挥常规处理的作用是很必要的。
2.1日常运行的要求
为保证供水水质,需根据供水水质标准(或规范)所规定定期检测水质的各项目,以验证所供水质是否符合要求。但检测是定期的,检测的结果也是事后的。因此在水厂日常运行中,要寻找便于频繁检测或连续检测的关键性运行项目,以确保供水安全。重点要做好浊度和余氯的常规处理。此外可根据净水要求,增加pH、氨氮或其他项目。
2.2保证浊度稳定的要求
当出厂水浊度严格控制在相当低的情况下,就要注意初滤水浊度的控制。控制初滤水浊度的基本措施是:一是降低冲洗结束时的废水浊度。为节约冲洗水,可在后期以低反冲强度冲洗一段时间,或用翻板滤池的冲洗方式,把砂面上水放掉,排放初滤水(约15分钟),反冲水中加注混凝剂,主要是冲洗后期的水。二是可因地制宜选用冲洗后停役一定时问或在冲洗开始时滤速缓慢提高,以缓和初滤水浊度。三是加注助凝剂或助滤剂。特别是加注有机聚合物,以改善水的混凝、沉淀和过滤性能。
2.3保证余氡幅度的要求
受粪便污染的原水可能存在着病毒,而且危害严重。病毒测定很困难,多数国家的水质标准中不列病毒项目。美国列了代表性病毒,但检测也是定期的。为保证水质安全,要考虑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的去除率,除随浊度降低去除一部分外,其余靠水厂内保证一定的消毒cT值,以确保出厂水的质量。
2.4合理选用消毒剂的要求
目前我国饮用水消毒的方法有多种,除氯消毒外,还有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磁化消毒等,每种消毒均有它的优缺点、副产物和制约条件,水厂可权衡使用风险,要在保证消毒要求的前提下,力争副产物的含量低于标准要求。氯消毒仍是目前城镇给水的重要净水工艺,但氯作为消毒剂使用的同时,也有其副作用。氯在氧化去除或降解有机物的同时,会通过取代反应与有机物结合生成卤代有机物。这些卤代有机物经过动物试验证明,是有致突变或致癌活性的。氯的加注量越高,加注点越在前面,产生的卤代有机物也越多,副作用也越大。20世纪70年代,氯化消毒副产物相继在自来水中被检出,氯化消毒工艺的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为避免氯消毒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卤代有机物,目前的解决途径有:一是设法降低水中形成卤代有机物前体;二是采用其他非氯消毒剂,如二氧化碳、臭氧、紫外线等消毒;三是去除氯消毒后水中形成的卤代有机物。总的来说,如何合理选择消毒剂,提高供水水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水厂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2.5定期观察测定运行效果
定期观察沉淀池进口穿孔墙前后的积泥情况、沉淀区积泥情况、沉淀池出水均匀情况、快滤池滤层高度的变化、滤层的含泥量、非气水冲洗滤池冲洗过程中是否有气泡等。定期测定滤层高度、含泥量、一格滤池的过滤全过程的进出水质、滤速、水头损失、冲洗强度以及冲洗时间与初滤水的关系。
2.6安装必要的仪表、监视系统
水处理的进水、各沉淀池出水、滤后水及出厂水宜安装在线浊度仪;加氯后的沉淀水、滤后水和出厂水宜安装在线余氯仪;根据控制的需要和条件,确定pH及氨氮是否安装在线仪表。浊度、余氯以及其他主要运行参数宜有越限警报,能在水厂调度室监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有条件的,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水厂宜实施:(1)混凝剂加注自动化,以稳定沉淀水浊度;(2)加氯自动化,以稳定加氯后的余氯值;(3)滤池运行自动化,使滤池按最佳条件自动运行;(4)有条件的大型水厂可每格滤池都装在线浊度仪。
2.7合理选用混凝剂、助凝荆、助滤剂和氧化剂
一般讲,使用助凝剂和助滤剂对提高处理效率有较好效果。尤其是使用有机聚合物。这是提高处理效率,保证水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可先通过搅拌试验再生产验证的方式,选择运行效果好,价格相对较低的混凝剂。对某些原水,采用氯、二氧化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复合剂等进行预氧化,可明显提高处理效率并改善某些水质指标,但也要研究其使用的合理性。
3净水工艺技术改造措施
通过技术改造使净水工艺的每一环节在技术上处于经济合理的状态,是提高供水水质的重要环节。
3.1适宜的混合条件
在常规处理中,短促而充分的混合是保证后续工艺处理效果的关键。生产运行中。当混合设施实际运行G值,有一定程度偏离合理值时,为改善混合条件,通常可采取以下措施:改造为机械混合池,效果较好的为水泵提升扩散管道混合器、机械搅拌混合器、水泵提升喷射混合器等;当有几组混凝沉淀池时,可比较停役其中一组后的综合效果,用两只管道混合器以适应不同水量。
3.2充分、完善的絮凝过程
完善的絮凝是提高絮凝沉淀效果的首选,沉淀效果决定于絮凝体沉降特性和沉淀条件。水中脱稳颗粒碰撞的机率与GT成正比,用搅拌试验可求得当地水源最佳絮凝条件的GT组合。以同样静止沉淀条件,用搅拌试验来比较理想的混合、絮凝条件与生产絮凝池的差距,可以评估生产混合和絮凝设施的技术状态。
改造絮凝池是相对投入少而效果显著的技术和工程措施。改造内容主要是调整隔板间距(在机械絮凝池则是调整转速)或延长时间。折板絮凝池是维持较均匀G值的有效形式之一,机械絮凝设备是适应流量变化的合理形式。
3.3合理的沉淀池改造
当絮凝体凝结良好,沉淀后水仍不能保证出水浊度的目标要求,则需研究沉淀池(或澄清池)改造的必要性。将斜管沉淀池改造为斜管沉淀/气浮池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效益好的实用技术。
首先,投资省、简单易行。整个沉淀池改造工程仅增加两面隔墙和一套压力溶气水制取及释气系统,斜管沉淀池的原有结构不变。
第二,处理效果好,滤池过滤周期明显延长。与常规气浮池相比,充分利用了池中原有的斜管,一方面提高了气浮分离效率,另一方面斜管上附着的生物膜在水中溶解氧较为充足的条件下,对于靴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第三,运用合理、灵活。沉淀气浮两个功能互相切换方便,对原水水质变化的适应性强,使整个水厂的沉淀池负荷处在合理的状态。
3.4严格最后把关性工序
对以浊度所指示的污染物而言,过滤是最后把关性工序。滤池冲洗后,滤料表层的含泥量宜小于1%。当滤层的浊度去除率较低,宜研究应用助滤剂和滤层改造的可行性。用模型滤池进行若干种滤层的过滤模型试验,求得适合本地条件的滤层和改造可能取得的效果,然后根据效益和投入分析确定改造方案。
此外,当常规处理后的水质不能满足供水水质要求时,则需增设相应的深度处理工艺。对经常超标项目,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要按超标项目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可查阅该项目的溶解性、分子量、能否生物降解、氧化和吸附特性等资料,以便针对特性选择工艺,经过多次的试验,确定相应的工艺方案及主要参数。
4完善配水系统及管理维护对策
水质标准是指用户龙头放出来的水质。在出厂水符合标准的基础上,为保证管网水符合标准,应做到:
①严格控制和避免污染物特别是受粪便污染的污染物进入配水系统。须严格控制和避免的有:用户污水通过自来水接水管倒回到配水系统;各清水池要加盖盖好,避免飞禽粪便等污染物进入,通气孔要用网罩,避免昆虫进入;配水系统要维持足够的压力,避免地下水渗入;避免管网发生水锤,以免低压或负压时地下水渗入;新敷管道清洗消毒达到规定要求;管道停水检修尤其是爆管检修时,要尽最大努力避免污染物进入或进行必要的消毒。
②清水池、屋顶水箱、地下水池,每年要清洗消毒1—2次。
③配水系统,主要是配水管,要定期冲洗,以改善管网水质。
④管网水色度超标,要检验铁、锰值,找出增加铁、锰值的关键管段,对这类关键性管段逐步进行改造。
⑤发现个别地区耐热大肠菌或埃希大肠菌不合格,要进一步分析,对多次不合格的则要检查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⑥发现边远地区管网余氯消失,要因地制宜采取提高出厂水余氯,改用氯胺或管网中间补充加氯等措施。
5结语
饮用水处理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带动了水工业的技术革命,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饮用水源水质日益下降、原水中有机物不断增加的难题。
5.2随着膜技术的不断发展,膜处理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从膜消毒到反渗透膜的海水淡化,以至于污水处理厂三级出水通过双膜技术(微滤膜与反渗透膜结合)处理后,出水水质能直接达到饮用水的水质标准。
5.3 UV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从UV消毒到TiO2/UV光催化氧化工艺及H2O2/UV高级氧化技术去除原水中的天然有机物。
5.4离子交换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电磁离子交换法(MIEX)可使饮用水的处理变得更加高效、环保。
【供水安全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宝应县农村饮水安全(区域供水)工作汇报06-21
确山县水厂多举措确保汛期安全供水10-16
供水工作08-31
保供水总结06-17
高峰供水工作总结09-24
供水服务部门工作总结07-12
供水中心年度工作总结08-03
供水公司半年工作总结08-01
工程供水科工作职责10-12
供水公司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汇报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