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五上计算练习题

2024-08-17

北师大五上计算练习题(精选6篇)

北师大五上计算练习题 篇1

用简便方法计算

4.8+8.63+5.2+0.37

5.93+0.19+2.81

1.76+0.195+3.24

2.35+1.713+0.287+7.65

1.57+0.245+7.43

6.02+3.6+1.98

0.134+2.66+0.866

1.27+3.9+0.73+16.1

3.07-0.38-1.62

8-2.45-1.55

23.4-0.8-13.4-7.2

0.32×403

0.25×36

12.7-(3.7+0.84)

36.54-1.76-4.54

7.6×0.8+0.2×7.6

0.85×199

0.25×8.5×4

1.28×8.6+0.72×8.6

12.5×0.96×0.8

10.4-9.6×0.35

0.8×(4.3×1.25)

3.12+3.12×99

28.6×101-28.6(4.23+6.17)×0.8

0.86×15.7-0.86×14.7

2.4×102

14-7.32-2.68

2.64+8.67+7.36+11.33

2.31×1.2×0.5

(2.5-0.25)×0.4

9.16×1.5-0.5×9.16

3.6-3.6×0.5

0.25×9.87×4 36.7

0.73×102 7.8×17

×2.1+10.8 8.45×5.6+2.3×4.4 76.3-0.45×0.1 ×27-76.3

北师大五上计算练习题 篇2

世上无完美, 教材也不例外。我在认真研读、精心实践教材的同时, 发现部分习题存有不足, 给教学带来困扰, 现提出2例, 求教各位同仁。

一、此题不严密

这是编排在新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单元中的一道习题 (新教材第73页) 。首先, 教学实践中, 大家对本题的答案存在争议。《教师用书》上给出的答案是“4, 8” (如下图) , 我认为, 本题答案也可以是“4, 9”。

另外, 教材编排本题的意图为:认识简单图形与初步建立图形表象。但事实上, 本题很难体现上述价值, 因为这题更侧重“观察与想象小正方体位置关系”, 明显具备小学数学中高年级“观察范围”的难度和导向, 放在这里难度既大, 又有偏离主题之感。

教材是方向、是权威, 她的价值在于引领。我想, 本着精益求精建设教材的态度, 编者要么可以更换此题, 要么减少小正方体的数量以降低难度, 至少也应对题目表述进行调整:变“各有几个小正方体”为“至少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二、此题有争议

这是编排在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里的一道习题 (新教材第20页) , 教材意在通过这个生活化的情境,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物图——空间想象判断”的过程, 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教学中, 我发现, 学生对“书包的背面”一词理解有争议:立放时, 成人认为有背带的是背面;但背在背上, 哪面是背面?多数学生觉得带网状的是背面。一时间, 我也很难定论。

同时我发现, 在这道习题之前的例题和之后练习中, 情境里都有人物 (或动物) 作为观察者身份出现, 以体现观察者的视角, 减轻题目难度, 唯独本题没有人物 (或动物) 出现, 只有文字叙述, 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 难度还是大了些。

综上考虑, 我觉得教材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本题进行调整:1、改“背面”为“后面”, 统一方位用词;2、改“书包”为“机器人玩具”、“悬挂的校服”等, 避免争议;3、观察物旁应给出人物 (或小动物) , 以体现“上面”这一观察角度, 提升本题的练习价值。

北师大五上计算练习题 篇3

1投影出示《练习5》“语文与生活”第1题中,小芳父女对话的情境,学生自由表达由父女对话所想到的……

2启发学生从本学期的习作本中找出自己或同学习作中表达不具体的例句,师生就表达不具体的原因展开讨论,然后引导归类:

(1)对产生感受的情境缺乏体验,无法将感受表达具体、真切。如,蔬菜大棚内品种可真多呀!

(2)观察不仔细,表达时只能说一个大概的印象。如教室门前的那棵槐树好大好大呀!

(3)不习惯或不知道怎样将感受表达具体。如:今天的天真热呀1

3分组尝试将感受表达具体,研究出表达具体的针对性方法。

(1)无体验的同学通过观看视频或实地观察等方法体验,如播放蔬菜大棚内品种繁多的蔬菜长势喜人的情景视频、麦浪滔天的视频,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本上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观察不仔细的同学在同学们-帮助下,学习有序观察。如教室门前大树的大可以从其高度有多高,与房顶相比;其粗细可以通过几个人手拉手围着量等观察、体验。

[点评]对于学生不能立刻感受到的事物,请多媒体帮忙,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缓解农村小班化教学资源匮乏的矛盾、弥补学生实地体验的不足。对于长在教室外面的大槐树,就让学生实地考察。这样,多种手段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之后将感受表达具体,催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4到师生研讨:仔细观察,真实体验后的感受应如何表达才能具体、生动、形象?

(1)“今天的天气真热呀!”其中“热”的验证可以是当时动物的反应,也可以是植物的状态,可以是人们的表现,也可以是与往日不同的现状。如:今天的天气真热呀,连狗都趴在地上直喘气。

(2)学生在小组中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真切表达“天气真热”的感受,教师深入小组引导鼓励并点评。

(3)学生回忆体验中的感受,并尝试表达后思考,教师引导归纳方法。

①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说自己的感受:描述家乡的水塔的高,我们可以说:我们村的水塔真高啊,足有6层楼房那么高。

②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再现自己的感受。引导爸妈从事蔬菜大棚生产的小组同学举例表达:当我们描述爸妈每天劳动辛苦时,我们可以说:在蔬菜大棚中劳动了一天的爸妈真累呀,累得晚饭都没吃就睡觉了。

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经历,让读者通过文字真切地再现表达中的画面,产生与自己相同或相近的感受。教师以王磊同学家门前大树为例:门前的大树可真大呀。高度远远超过我家别墅楼的楼顶,树干足可以让和我一般大小的5个小孩手拉手合抱一圈。

(4)学生在老师启发下表达自己感受深刻的经历,小组选择表达具体的例子推荐在全班交流,师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点评】农村拥有类似大树、蔬菜大棚等教育教学资源,关键是要我们改变教育理念。强化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将隐性的教育教学资源挖掘出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功用,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探究。

5尝试着将句子写具体

(1)出示教材中的四个句子,学生自由选择4个句子中的1个至4个来表达。

(2)同组同学互相欣赏补充的句子,并用1个到5个五角星来评价所写句子的具体程度和自己的喜爱程度。

(3)教师指名估计需要帮助的几位同学交流所补充的句子,师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和方法上的启发、引导。

(4)学生挑选喜爱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再感受将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点评]小班化教学具有生均课堂表达时间、表达频次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教师将更多的关注给了学习上最需要帮助的学生。

二、情智引领。由悟到仿

1刚才,我们研究了怎么将某个事物写具体,那么,如果要写几类事物,又该怎么办呢?我们先来看看《莫高窟》一文的作者是怎么做的。

2出示《莫高窟》具体描写“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片段的投影,师生共同复习其具体写法。

(1)学生自主选择“彩塑”“壁画”“藏经洞”其中之一的片段来研究具体写法,启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感悟如何进行详略得当地描写。

①“彩塑”片段:先总写“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后用“有……有……还有……”列举三种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接着具体写一尊卧佛的长度、卧姿及神态。

②“壁画”片段:以“有……有……有·……还有……”句式表达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具体写壁画中的飞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姿态万千的飞天,将壁画描写得活灵活现,令读者顿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③“藏经洞”片段:简单叙述藏经洞的收藏品种、数量,边叙边议,于平静表达之中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2)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凭借语句想象作者当时观察的情景,揣摩作者是怎样有条有理、详略得当地表达具体的。

(3)师生以“彩塑”片段为例,分析作者的写法。

①作者观察莫高窟“彩塑”后总体感受是什么?(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②作者是怎样让读者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

③列举三种神态、个性各异的“彩塑”,还将一尊卧佛的长度、卧姿、神态作为详写的对象。

3延伸思考,写法迁移准备。《莫高窟》详略得当的片段描写方法可以用在我们生活体验的哪些方面呢?

4幻灯投影分类播放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家庭周边自然环境、家庭生活环境、农副业生产场面、全家劳动场景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分组研讨、书面表达。

5组内表达观看图片或视频的感受,提醒注意表达具体、有条理。小组间交流,鼓励全班人人都能具体有条理地表达。

6理清思路,进行书面表达感受。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次播放他们熟悉的视频,启发表达的欲望。

7组内交流后班级交流,凡当堂完成书面表达的同学都将自己的作品张贴到墙壁展示平台上,小组间交叉将表达具体的片段语句下画上波浪线。

[点评]重视过程性评价是持续掀起学生课堂活动激情的积极手段和有效策略。

北师大五上计算练习题 篇4

1、“不可思异”“困扰”“世外桃源”“焕然一新”没有错别字。()

2、杜甫在《房兵曹胡马》和《马诗》都写了马的外形和品格。()

3、《生命与水》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水”。()

4、《一个苹果》记叙了两次传苹果的经过,第一次详写,第二次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了重点。()

5、《“诺曼底号”遇难记》德国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他还写了《93年》等名著。()

6、《只有一个地球》和《绿色千岛湖》都是状物写景的散文。()

(1)“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没有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这句话把两种情况作对比,说明了生命对水的重要性,用感叹号加以强调。()(2)《一个苹果》中记叙了两次传苹果的经过,第一次写得详细,第二次简略。()(3)《“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多次描写雾,是为了渲染灾难的气氛,同时也衬托了人们的心情。()(4)《他发明了什么》这篇记叙文启发了我们,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1)《马诗》唐代诗人李白,诗人以丰富的想象,通过咏马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借以抒发作者希望自己能施展才能、为国立功的情怀。()

(2)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中“郭”是城墙的意思。()

(3)《浙江之潮》只从声、形、势方面,由远及近地的顺序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4)全文以“我喜欢......”的例举段式,先写自然,再写社会的思路抒发自己的情感。()(1)搜集资料时,要注意使用目录。在目录中勾画出感兴趣或自己认为应当重点阅读的章节。()(2)阅读时写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纲应该简洁、明确,可以用图表的形式,还可以用语句陈述,但不能只用一个词语来概括()。(3)《一个苹果》记叙了两次传苹果的经过,第一次写得简略,第二次写得详细。()

(4)成语一般都是四个字的,也可以不是四个字的,比如“水火不相容”“远水解不了近渴”等。()

(5)学习古文要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译。()

1.“宁静”的近义词是“寂静”;“成熟”的反义词是“陌生”。()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要灵活变通。()3.“喜出望外”的解释是“高兴得把外界的一切都忘了”()

4.《浙江潮》一文节选自唐朝文学家周密的作品。()

5.“京口瓜洲一水间,中山只隔数重山”一句诗中,“间”和“隔”意思相同。()

1.“每天清晨,我还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地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画线的词.....语说的不是同一个人,所以不能起到强调的作用。()2.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不必一字一句的直译。()3.阅读时写提纲,只可以用图表的形式,不可以用语句陈述。()4.在危急时刻人们应当沉着冷静、当机立断、损人利己、畏缩不前。()5.《郑人买履》出自战国的《韩非子》,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遇事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变通。()6.《绿色千岛湖》中最后一段“千岛湖是一首人与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点明中心。()(1)《巩乃斯的马》告诉我们作者被奔跑的马群所震撼了。()(2)《郑人买履》出自(战国)《吕氏春秋》。()

(3)《他发明了什么》告诉我们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标准化的方法。()(4)《房兵曹胡马》和《马诗》都是描写马的古诗,都抒发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1.“会议精神”和“振作精神”中的“精神”的意思是一样的。()2.《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第一自然段,用了几个形象的比喻,表达对地球的珍惜。()

3.水占体重的7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4.“我喜欢另一种花儿,是定开在人们笑颊上的。”这句话中没有错别字。()

1、《房兵曹胡马》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杜甫。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胸怀和抱负。()

2、《浙江之潮》全文不到100字,却从形、色、声、势等方面,由近而远地描写了钱塘江的雄伟景象。()

3、《过分水岭》一诗,诗人化无情为有情,表达了对溪水的喜爱和惜别之情。()

4、《只有一个地球》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说明了地球可爱易碎,呼吁我们要保护地球。()

5、《巩乃斯的马》节选自周涛的同名小说,它描写了巩乃斯草原上暴雨中马群奔腾的壮观场面。()

1.“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没有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这句话

把两种情况做对比,说明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用感叹号加以强调。()

2.《生命与水》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抒情等说明方法。()

3.阅读时要抓住人物的语气、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4.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贝尔发明了电话,莱特尔兄弟发明了飞机……但是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句话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这个人的发明与众不同。()

5.《迟到》的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海音;《“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作者是德国作家雨果。()

6.《一个苹果》记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八位战士在放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故事,歌颂了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志愿军战士相互关爱的战斗情谊。()

7.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海洋中,就像一叶扁舟。()

8.《刻舟求剑》出自(战国)《韩非子》;《郑人买履》出自(战国)《吕氏春秋》。()

1.“建、载、追、区”四个字的结构是相同的。()2.“马踏飞燕”这件工艺品是一千多年前设计出来的。()3.《浙江之潮》一文选自文学家周密的作品。()4.“杨柳岸”可以对“杏花村”。()5.“京口瓜洲一水间,中山只隔数重山”中,“间”和“隔”意思相同。()

1.一叶扁(piān)舟、拧(nǐng)断、机械(xiè),以上三个词语读音全都正确。2.在“满载而归、气急败坏、井然有序、津津有味”这四个词语中,没有错别字。3.《“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作者是法国的雨果,《郑人买履》的作者是战国的韩非子。4.“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没有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这句话把两种情况作对比,说明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5.《过分水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描绘了水的美丽,《过分水岭》作者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使溪水富于诗意美;《饮湖上初晴后雨》则写出了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非常美好的。

(1)“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这里是说,爸爸开始打了我,现在后悔了,所以专门送来棉袄和铜板,希望我不会责怪他。()(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告诉了我们西湖无论是晴天和雨天都同样的迷人。()

(3)《鸡毛信》、《“诺曼底”号遇难记》、《生死攸关的烛光》均表现了人物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等品质。()(4)“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这个句子是个反问句。()1.《红树林》一文,不仅在赞美红树林的奇特、神秘的景观,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蜀道难于通行的诗句。()

1、《房兵曹胡马》表达了诗人抱负远大却壮志未酬。《马诗》表达了诗人情怀豪迈,志向雄伟。

()

2、《浙江之潮》从色、声、形、势等方面,由近及远地描写了钱塘江的雄伟景象。

()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时唐朝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的名句,“蜀道”一般指自陕西进入四川的山路。

()

4、《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中的“村庄”指的是广州。

()

5、“安宁”、“宁死不屈”、“宁静”中“宁”的读音是一样的。

()1.“造形、摇蓝、神型兼备、一片狼籍”这一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2.“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沧海变桑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浪淘沙》。()3.在《迟到》一文中,通过英子逃学被父亲责打及父亲冒雨送夹袄到学校两件事感受到了父亲对英子的爱。()

4.“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沉着冷静、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坚毅果敢的船长——哈尔威。()

5.千古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韩愈请教贾岛后所作的诗句。()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出自于《马诗》,《乌衣巷》作者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

2、在“宁信度、吾忘持度、自度其足”中,“度”的读音都一样。

()

3、课文《一个苹果》记叙了两次传苹果的过程,第一次写的简略,第二次写的详细。()

4、“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贝尔发明了电话,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但是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句话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这个人的发明与众不同。()

5、“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出自苏轼的《冬景》,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抒发作者的郁闷之情。()

1、写比较详细的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更具体地把握内容要点和作者的思路。提纲可以用图表的形式,还可以用语句陈述。()

2、《乌衣巷》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何当金络脑,快走踏青秋”出自于《马诗》。()

3、《献你一束花》的作者是现代作家冯骥才,我们曾学习过他写的《挑山工》。()

4、在“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宁信度”中,“度”的意思和读音都是一致的。()

1、“蜿蜒”的反义词是“笔直”,“提议”的近义词是“提示”。

()

2、《献你一束花》通过插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胜利者需要祝贺,失败者更需要鼓励。

()

3、《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篇说明文,从“我”的所见,写到传说,再写科学考察的结论,赞美了它的神奇壮丽,无与伦比。

()

4、《我们的错误》告诉我们错误是最可怕的。

()

1.满载(zài)而归、裹挟(xié)两个加点字的读音都是正确的;倾泻、排泄两个词语.都是正确的。()

2.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也可以一字一句地直译。()3.《浙江之潮》一文主要从色、形、声、势四个方面,由近及远地写出了潮水的特点。()4.《刻舟求剑》一文选自战国《韩非子》。()

1、“掩耳盗铃、刻舟求剑、闻鸡起舞、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这几个成语都是出自于寓言故事。()

2、“大家都夸耀五二班的清洁卫生搞得好。”这句话没有语病。

()

3、“你不能不说话吗?”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应该是“你能说话。”()

4、“草莓像一个精致的红灯笼,一路殷勤地张结着。”这句话既运用了比喻,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1、在“率(shuāi)领、效率(lǜ)”中,“率”的读音都是正确的。

()

2、《乐游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出自于《鹿柴》。

()

3、《迟到》选自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记叙了小音子在父亲的管教下,改正了上学迟到的毛病,从中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爱。

()

4、《我喜欢》是一篇散文,课文选取了生活中的11个场景、片段进行描写,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浸润其中。

北师大五上计算练习题 篇5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P.74~75页练习十七第4~9题。)

教学要求:

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4.9÷0.75.4+2.64×0.250.87-0.49

530+2703.5×0.2542-986÷12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⑴底12米,高7米;

⑵高13分米,第6分米;

⑶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⑵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⑶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

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⑷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练习:下土重量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1.6厘米

2.5厘米

⑴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吗?

⑵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⑶生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⑷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

28平方米

7米

分析与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三、课堂练习

四、作业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5厘米

2厘米

提问:

(1)这是什么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哪些方法?(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或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用哪些计算方法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1)看书

(2)订正数的结果。

(3)如果不数方格,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像平行四边形那样,找出一个公式来?

(4)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不同,按角可以分为三种,是不是都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我们分别验证一下。

2.用直角三角形推导。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学生自由拼图。

(2)拼成的这些图形中,哪几个图形的面积我们不会计算?

(3)利用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怎样求三角形面积?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的一半。

3.用锐角三角形推导。

(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试拼。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2)刚才同学们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边提问)

①把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叠放置。

提问:怎样操作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接把一个三角形向左或向右平移,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②怎样才能使上面的三角形倒过来,使它原来的底在上面,底所对的顶点在下面?我们用旋转的方法,按住三角形右边的顶点不动,使三角形向逆时针方向转动180度,(也可以左边顶点不动,顺时针转动180度)直到两个三角形的底成一条直线为止。

③再把右边的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右边平移,直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3)教师带着学生规范地操作。

重点指导:哪点不动?哪点动?旋转多少度?怎样平移?转化的过程中旋转和平移有什么不同?(平移时各个点沿着直线移动,旋转时一个点不动,其它点都绕着不动点转动。)

(4)对照拼成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板书:

面积=面积的一半

(5)练习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拼吗?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②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面积的一半。

面积=面积的一半

4.归纳、总结公式。

(1)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完成书空。

5.教学字母公式。

(1)学生看书。

(2)提问: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S=ah÷2。(板书)

三、应用

1.教学例题: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③订正。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做一做。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所以()。

4.练习。

5.利用公式求方格上的三角形的面积。

四、体验

今天有何收获?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北师大五上计算练习题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50页,例3、例4和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第5,7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2)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114114.0114.00

要求学生先比较,再说一说根据什么比较大小的。归纳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计算下面各题

23.4÷0.92.34÷0.9234÷0.9

教师:这三道题都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同学们对前两题做得又对又快,但对234÷0.9做起来有困难。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就难在被除数是整数而除数是小数,这种问题又怎样处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自由读题,列出算式:114÷9.5。

教师: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被除数是整数。

教师:以前我们在解决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的除法时是怎样解决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再进行计算。

教师:扩大相同的倍数再计算会影响计算的结果吗?

学生:不会。

教师:114÷9.5能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吗?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独立操作。

教师:9.5变成整数需要扩大几倍?

学生:10倍。

教师:那么114也需要扩大几倍?

学生:10倍。

教师:114÷9.5变成了1140÷95,现在你会计算了吗?

独立思考这道题怎样算,再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注意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算法,并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提问:被除数的末尾为什么要添上一个0?不添0行不行?

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要在114末尾添0的认识。

试一试:2÷0.255.4÷0.45

议一议: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指导学生先观察例题,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几位(位数不够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计算方法归纳为几个简单的步骤来操作。在学生概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计算法则归纳为3个程序的操作步骤:

一看:看清楚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不足时,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计算。

2.教学例4。

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学生独立解答例4,教师巡视,并找出不同做法的学生,让他们把做法板演在黑板上。如:

学生1:90.3÷6÷3.5=15.05÷3.5=4.3(kg)

学生2:90.3÷3.5÷6=25.8÷6=4.3(kg)

并让学生解释每个算式中每步计算的结果表示什么。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连除的计算顺序和连乘的计算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商比被除数大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当除数小于1时,它们的商大于被除数。

四、课堂作业。

上一篇:语文教师工作计划个人下一篇:2015大学生村官申论热点: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