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环境分析

2024-07-12

战场环境分析(精选7篇)

战场环境分析 篇1

战场环境分析讲义

战场环境是指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和作战效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统称。战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电磁环境及战场建设情况。

根据《司令部条例》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十八条第3款规定:战场环境情况,主要搜集地形特点,部队机动、伪装、防护和工程构筑的条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气象水文特点,电磁环境,可供利用的资源等情况。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这样一名话:“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第356页也有这样一名话:环境同军事行动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是对战斗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影响”。

美军认为“凡是能正确判断与利用气象和地形条件的指挥官,即可享有对其对手的决定性优势”。1943年11月,美军在进攻贝提澳岛作战中,由于对登陆海区潮汐判断错误,结果部队在低潮位登陆,登陆艇无法直接抵滩,陆战队员必须涉过数百米的浅水区才能上陆,在敌火的猛烈打击下,美军死伤官兵3000多人,损失履带登陆车90余辆。作战实践证明,指挥员能否正确分析战场环境,并根据战场环境条件去指挥作战,直接影响作战成败。

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内容: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要求、战场环境分析报告拟制。

一、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战场环境是军事行动的舞台,把舞台搞清楚了,才能把战争的这场戏演好。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提示战场环境的作战价值,研究其对敌我双方

作战行动的影响,为指挥员定下正确决心提供依据,保证在作战行动中“趋利避害”,赢得作战的胜利。

战场环境分析一般按“五先五后”原则(先整体后局部、先敌方后我方、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前沿后纵深、先概略分析后精确分析),采取整体分析、分区分析、要素分析、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今天,我重点结合团机动防卫作战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一)通观全貌整体分析。这是战场环境分析的首要环节。就是总体审视、把握大势。比如分析我省地区地形,其总体特点就是“广、要、密、远、难”。“广”,是指其地幅面积广(土地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之首),“要”江西地处东南沿海浅近纵深,是主力军团入闽的主要通道,屯兵储物的主要基地; “密”,境内大型军用、民用机场、重要交通干线、杀手锏部队阵地、重要战争潜力目标密布;“远”与台湾本岛距离较远,最近的鹰潭市距离台湾岛480多公里,敌对我空袭密度不可能太大,便于我完成防卫企图;“难”,防守难度大,区内目标众多,分布分散,且区内交通发达,便于敌人袭扰破坏。据此,并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和参战力量实际,研究形成“XX、XX、XX”的战法。

(二)着眼特点分区分析。就是根据地形自然构成或明显特征,把敌我双方地形划分成若干地区,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对战场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根据江西省地形,可区分为北部、南部2个区域,对各个区域的战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对作战行动的独特影响。

(三)区分要素逐个分析。就是把作战地域内具有战术价值的战场环境要素,分门别类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得出每个环境要素对作战行动的影响与对策措施。比如,我们来分析一下我省的交通要素。江西省现有高速公路总里程4260公里路,可概括为“三纵四横”,连接各地市。三纵:即济广、福银、大广三条高速;四横:杭瑞、沪昆、泉南、厦蓉四条高速。

(四)紧贴任务重点分析。就是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攻防作战的特点和需要,就影响作战的主要任务区和关键战场环境要素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

二、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要求

总体的要求是:全面搜集资料,科学分析判断;紧贴作战任务,提出合理建议。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分析战场环境对作战的影响,是建立在全面掌握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围绕作战行动提出正确的建议,所有讲,分析战场环境必须是一要全面搜集资料,再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第三是紧贴作战任务,提出合理建议。这两名话,既是总体要求,也是分析战场环境对作战行动影响的基本方法。

更进一步讲,有这么5条要求:

(一)要善于站在全局上把握和分析。一方面,研究分析战场环境,不能仅仅局限于本级战役战术层次,要及时主动地掌握全局上的情况,善于站在作战全局上分析战场环境。另一方面,联合作战是未来作战的基本样式,对战场环境的战术性能和战术价值分析,要从参战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角度,既分析战场环境对每一兵种作战的影响,又要综合分析是否有利于诸军兵种整体作战能力的形成。

(二)要用辩证的眼光客观分析和研究。就是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辩证地分析利与弊,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比如地形分析,机动条件好的通道,对方通常有重兵把守,而难以机动的地形,如沼泽地,敌人往往疏于戒备,便于我特战分队达成行动目的。另外,分析既要站在已方立场上,更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去研究,认真分析揣摩作战对手依据战场环境要素影响而可能采取的作战行动,不能一厢情愿,特别是不能用已方的作战思想和战术揣摩敌方意图和可能的作战行动。

(三)要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是战场环境分析的基础。分析战场环境要做到尽量用数字说话,提高分析的精确性。刘帅有句名言“粗枝大叶害死人”,说的就是地形分析不准不细的事。1982年美军突击赴伊朗执行特种营救任务,由于事先没有考虑综合效应的影响,以致错误选用了防尘性能不好的海军直升机,结合在飞越沙漠时因遇沙暴,发动机进入沙粒,导致行动失败。量化分析还要注意掌握一些基础数据。比如(),同时,战场环境对作战行动的影响,特别是战场环境诸要素的综合影响还难以完全用数学表达,许多时候还需要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加以解决。

(四)注意用发展联系的眼光分析研究。一方面,要注重战场环境诸要素相互关联结构特征去分析,防止片面性。如气象分析,我东南沿海地区7-9月份气温炎热,潮湿多雨,要考虑部队易发生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影响战斗力。另一方面,要注意最新变化,尤其是居民地、道路和某些独立建筑物,变化较快,要注意变化后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五)要从作战应用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分析战场环境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通过数量抓质量,根据需要抓价值。防止就事说事,简单罗列,脱离战术情况分析战场环境。比如在分析地形时,只说作战地区的高地、村庄、道路、河流等的数量和走向,而对所需要的战术价值挖掘不够;或者只讲一些普遍性的作战影响,针对具体任务分析研究不够,等等

三、战场环境分析报告拟制

具体分析的要素及各要素分析的重点和方法,结合登陆作战例题一起学习。战场环境分析报告,通常是由司令部侦察科(或相关业务科)向参谋长提出。

总述部分。

通常讲明上级赋予的任务及总体评价敌我双方地形及战略地位。根据上级命令,师在省军区编成内担负机动防卫作战任务。江西地处东南沿海浅近纵深、岸地形属丘陵(平原、山地)地,全省南北长620 公里,东西宽490公里,土地面积66947平方公里,境内交通、水系较为发达,总体利用我遂行机动防卫作战任务。正文部分,通常按地形、气象水文、人文条件、电磁环境的顺序进行逐一分析,最后提出分析结论。

(一)地形分析 江西地处东南沿海浅近纵深,是主力军团入闽的主要通道,屯兵储物的主要基地。省界轮廓略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整个地势周边高中间低,由外向内,自南向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境内群山起伏,森林覆盖率63.1%。便于部队隐蔽行动部署,也利于敌特分子隐蔽接近袭扰破坏;重要目标附近居民比较集中,利于敌特分子伪装隐蔽接近,也有利于我卡点布控。区内交通四通八达,有15条干支线铁路,11条高速公路,14条入闽通道,利我部队机动,但区域内道路上桥梁、遂道多,防卫难度较大,一旦遭敌破坏中断,对部队机动有一定影响。区内河流众多,水库密布,对敌我双方作战行动均有一定影响

(二)气象水文

江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温润,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气温16.2℃至19.6℃。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435毫米至2068毫米,4至6月约占年降水量的1/2。多雨天气对我军野战、生活带来一些不便,蚊虫蛇咬易发生非战争减员,且有利于敌特分子进攻偷袭,不便于我防卫。

(三)民社情

江西是革命老区,有着拥军支前的光荣传统,军政军民关系好,拥军支前热情高。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人财物力储备充足,动员支前潜力强。部队军民融合紧,官兵均为子弟兵,父老支持有靠山。情报信息员队伍网络完善,寓军于民分布广,信息来源渠道多。但作战区域面积大,面临恐怖手段多样,部分群众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一旦发生事故,易导致社会动荡。

(四)电磁环境

主要判明作战区电磁分布、强度以及对我的影响

我作战地域内有各类民用无线电发射设备XX部,主要是民用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渔民的船载无线电台,频率多在XXXXX-XXXXX之间。战时实频谱管制,基本上对我无线电通信影响不大。

(五)分析结论

战场环境的总体情况及战术价值。略作展开,概括性要强。

综上所述,此次作战,地形、气象条件较为有利,完成机动防卫 陆作战任务有较大把握 1.战场环境的总体情况及战术价值。略作展开,概括性要强。

综上所述,此次作战,地形、气象条件较为有利,完成登陆作战任务有较大把握 2.便于我集结疏散地域 3.便于我快速机动的道路 4.敌必攻我必防的重要目标 5.便于我配置指挥所的位置

基本指挥所通常开设在既设工事内。当无既设工事可利用时,通常选择在便于构工伪装的有利地形上,主要待机地域选择。前进指挥所上陆后主要在主攻一梯队上陆后建立的登陆场内选择。

XX 地便于隐蔽,机动、观察和防护,适宜配臵师基本指挥所。

战场环境分析 篇2

在电磁频谱上, 光波频率远远大于无线电波的频率, 包括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部分波段。军事需求是光电子应用的强大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光电子技术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光波在军事上的应用拓展了战场电磁环境的范畴, 尤其是大功率激光的运用, 使战场电磁环境复杂度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 对战场电磁环境下光电频谱构成及对抗的研究, 是目前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也是加强光电武器装备控制和应用的必然要求。

1 战场电磁环境下光电环境

1.1 战场电磁环境下光电环境内涵

随着电子技术到光电子技术的进步, 光电武器装备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军事上得到了重视和广泛应用, 这直接形成了战场光电环境。通常概念下, 把光波统称为“光辐射”[1], 根据电磁频谱的划分, 光波段在0.01μm~1000μm之间。战场光电环境是指在作战空间内, 自然辐射的基础上, 与作战有关的光电设备及其光辐射特征的统称。

战场环境包括战场物质环境和战场信息环境[2]。无论物质环境还是信息环境都同电磁环境密切关联。电磁频谱中光波段在大气传输过程中, 由于大气中各种粒子的吸收和大气层散射, 只有某些波段范围内的光才可以有效传输, 按所属波段范围可以分为:光学窗口、红外窗口等。吸收粒子主要有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等。

目前我们可以使用的红外大器窗口主要有三个:1~3μm、3~5μm、8~14μm。地表的辐射平均温度为290K, 相应的峰值波长约为λm≈10μm, 恰好是第二个窗口的中间值。另一个窗口的中间值约为λm≈4μm, 与720K的温度相对应, 正好与发动机、动力设施和燃气等热源相匹配[3]。对于紫外辐射, 目前已经成为各国对导弹尾焰探测的重点研究领域。

1.2 战场电磁环境下光电系统应用

目前, 军事上在光波段的应用主要有:

光电探测/侦查;光电干扰;光电攻击;光通信/导航/敌我识别;光电防护。

2 战场电磁环境下光电环境描述

在实际战场上, 由于参战方应用的光电武器数量、种类、辐射强度、作战任务、作战方式的不同, 光电信号及其复杂。对战场电磁环境下光电环境的描述要依据综合描述、重点突出的特点, 及时把握敌方作战意图, 以正确形成指挥人员的作战决心[4]。

2.1 光电环境下各种辐射

电磁辐射有自然电磁辐射和人为电磁辐射。战场上的光电辐射源见表1。

2.2 战场光电环境描述

2.2.1 主要辐射源辐射特征描述

自然界中, 一切温度高于-273.16K的物体都不断地辐射红外线, 这种现象称为热辐射。是物质内部分子、原子的热运动所产生的电磁辐射。

太阳的辐射特性。太阳辐射一般看成是6000K的黑体辐射,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主要在0.3~3μm波段。

月亮辐射特性。晴朗天气下, 月球在地表水平面的辐照度是月球仰角和月相角的函数。

天空背景的辐射特性。天空的光辐射主要来自于对太阳、星光等散射和大气自身的热辐射。在可见光波段, 晴天, 地面上总照度的20%来在天空, 晴天和无月的夜间天空亮度相差8个数量级。在红外波段, 白天, 3μm以下的为大气散射的太阳辐射, 3μm以上的为大气的本征辐射, 辐射极大值是可见光波段0.45μm处。

晴朗夜空的辐射接近于具有最大辐射波长为10.5μm的黑体辐射, 夜晚以热辐射为主, 与水蒸气、二氧化碳、臭氧的含量有关。

地物辐射特性。反射特性:a) 植被:从0.7μm附近开始, 其反射率迅速增加, 大多数植被在近红外的反射率为0.45~0.5, 透射率为0.45~0.5, 吸收率小于0.5;b) 水:纯水除在蓝绿波段有0.1左右的反射率外, 其它波段的反射率都很低;c) 冰雪:冰雪在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接近1, 在红外波段反射率明显下降。

辐射特性:4μm以下地物的红外辐射与太阳光和地物的反射率有关, 4μm以上为热发射区, 与其本身温度和发射率有关。

海洋的辐射特性。3μm以下, 白天海洋的光辐射主要是对太阳和天空辐射的发射;4μm以上, 无论是白天和晚上, 海洋的光辐射主要来自于热辐射。

2.2.2 频域描述

战场上光波段工作着很多光电设备, 根据其频域特征, 主要归纳了主动式光电设备频域构成见表2[5]。

2.2.3 空域描述

陆、海、空、天、电五维战场中几乎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光电设备, 它们是电子战和信息站不可或缺的武器装备。下面对光电设备的空域构成进行分析。

陆地。陆地作为人类栖息之地和现代战争的主要战场, 光电设备种类和数量最多。地对地、地对空、地对舰、单兵等激光/红外制导导弹;热像仪、夜视仪、激光测距机、激光武器系统等;各种光电告警装置;各种光波段干扰装置等。

海面和水下。海洋是人类第二个开辟的战场, 陆地上的大多数光电设备都可以移植到海军装备上。

空中。各型战斗机、直升机装备的主要光电设备有:可见光照相机、多光谱照相机、激光扫描相机、红外扫描相机、电视摄像机、激光测距机、主动式或被动式激光/红外侦查设备;微光夜视、红外成像等观瞄设备;激光、红外、紫外告警设备;激光、红外、电视等光电制导系统;红外诱饵弹;红外干扰机;空基激光武器等。

太空。太空中, 作战平台主要包括太空站、各种光学侦查卫星、遥感卫星和太空望远镜。这些平台上搭载有各种光电侦查设备:可见光相机、红外遥感器、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等;太空站和卫星可以直接搭载激光武器;太空望远镜在作战时可以直接提供高清晰影像资料等。

3 结束语

随着信息战和综合电子战成为现代战争中的主要作战方式, 光电武器装备得到了迅猛发展, 对光电信号的控制和反控制是其精髓所在。战场电磁环境下的光电环境构成很复杂, 重要设施和光电武器装备周围电磁环境更是密集。通过光电环境的频域特征和空域特征的描述, 应用针对性的光电侦察、光电干扰、光电摧毁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提高综合电子战的能力, 这也是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深入研究战场光电环境的构成和光电对抗的策略和方式, 才能为未来信息战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摘要:作为战场电磁环境构成要素之一的光电环境, 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武器装备的效能发挥和战争结果, 本文分析了战场光电环境的内涵和应用, 详细进行了战场光电环境的特征描述, 并论述了战场光电环境对抗的实质和方法。

关键词:战场电磁环境,光电环境,光波段频谱

参考文献

[1]王汝群.战场电磁环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6, 110.

战场复杂电磁环境分析 篇3

关键词:战场电磁环境;电磁辐射;特性

中图分类号:X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2-0111-02

随着当前战争形态的变化和军队建设的转型全军上下对战场电磁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军委首长多次强调,要用信息化战争的观念研究和把握陆海空天电多维战场。深入研究复杂战场电磁环境的构成、特点和描述方法,对掌握信息化战争的主动权,打赢信息化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1战场复杂电磁环境的定义

电磁环境通常是指存在于给定场所电磁现象的总和。在信息化战争中,交战双方大量使用电子信息装备,数量庞大、体制复杂、种类多样、功率大。在这样激烈对抗条件下产生了多类型、全频谱、高密度的电磁辐射信号。同时由于己方电子设备间引起的相互影响和干扰,造成电磁信号在时域上突发多变、空域上纵横交错、频域上拥挤重叠的电磁环境。战场复杂电磁环境,就是指在一定的战场空间内,由空域、时域、频域、能量上分布的数量繁多、样式复杂、密集重叠、动态交迭的电磁信号构成的电磁环境。

2战场电磁环境的基本构成

战场上诸多电子设备,特别是无线电通信、侦察等设备,通过天线或其它辐射体把电能转换为电磁能,然后向外传递,通常把这种过程或现象称为电磁波辐射。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都可视为辐射电磁源。[1]

通常辐射电磁源被分为自然辐射电磁源和人为辐射电磁源,其电磁波辐射分别称为自然辐射和人为辐射。根据战场电磁环境的性质和形成机理,一般认为战场电磁环境主要由人为电磁辐射、自然电磁辐射和辐射传输因素3个部分组成,见图1。

2.1人为电磁辐射

人为电磁辐射是由人工操控条件下各种电子或其它电器设备向空间发射电磁能量的电磁辐射。它是战场电磁环境的主体,包括有意电磁辐射和无意电磁辐射。

(1)有意电磁辐射是为特定的电磁活动目的而人为向空中特定区域发生的电磁辐射,通常通过天线向外辐射。有意电磁辐射源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光电设备、制导设备、导航设备、敌我识别系统、测控系统、电子干扰系统、无线电引信,以及广播电视设备等。

(2)无意电磁辐射是电子或电器设备在工作时非期望的电磁辐射,是无意且没有任何目的性的,它一般不通过天线辐射,是人们所不需要的一种电磁辐射。

2.2自然电磁辐射

自然电磁辐射是非人为因素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在自然电磁环境中,静电、雷电和地磁场等自然辐射是最主要的几种电磁辐射。

2.3辐射传播因素

辐射传播因素是电磁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它对人为电磁辐射和自然电磁辐射都会发生作用,从而改变电磁环境的形态。它主要包括:电离层、地理环境、气象环境以及人为因素构成的各种传播媒介。[2]

3战场复杂电磁环境的主要特点

3.1广泛性

在战场环境中,交战双方为削弱对方电子战能力、降低或破坏对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设备效能的正常发挥,将会采取各种措施,在陆地、海上、空中乃至太空等多维空间展开争夺电磁频谱主导权的斗争,对象涉及无线电通信、雷达、制导、导航、声呐和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电子设备,范围遍及整个电磁频谱空间。[3]

3.2密集性

在一定的空域、时域、频域上,军地大量电子设备同时集中使用,电磁波十分密集,工作频率非常集中,导致作战区域内的电磁环境十分复杂。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在1 000 km2的范围内,每个频段的发射源数目分别为:0 ~500 MHz范围内485个,8 GHz~40 GHz范围内40~50个,500 MHz~2 000 MHz范围内6个,一个航母战斗群至少装备有200部不同类型的雷达。

3.3动态性

在信息化战场上,交战双方为保持通信联络畅通和作战指挥的不间断,必将不断使用新体制雷达、电台和新的通信频率,致使战场电磁频谱环境随双方在电磁频谱领域斗争态势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时而持续连贯,时而集中突发。

3.4对抗性

在未来战争中,为准确掌握敌方的作战行动,交战双方将加强对电子设备的侦察监视,并对指挥、通信、雷达等系统实施软硬打击,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压制与反压制、摧毁与反摧毁的斗争将十分激烈,电子信息系统将工作在激烈对抗的电磁环境中。

3.5可控性

虽然战场电磁环境的构成复杂,但只要统筹好电磁频谱的使用,实施科学、规范、严格管理,就可以避免相互之间的自扰,能够对复杂电磁环境实施有效控制。

3.6相对性

复杂电磁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电磁频谱管控能力及电子设备抗干扰能力强的一方而言,这种复杂性也许并不存在,但对于管控不力、技术水平较弱的一方,可能稍有情况就变的十分复杂。

4战场复杂电磁环境的描述

干扰源产生的电磁信号是构成战场电磁环境的根本要素。因此,可以从描述电磁信号属性的角度,即从空域、时域、频域和能量等4个方面来描述战场复杂电磁环境的本质特征。

4.1电磁环境的空域描述

即主要描述各种辐射产生的电磁场在空间的分布,包括场强和能量的分布。在信息化战场上,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和计算的方法获取空间中特定点、特定辐射强度和能盘,这时我们需要知道的基本条件是:辐射源分布、辐射源参数,辐射源种类、发射功率和频段等,从而计算出电磁信号在空间的分布。

4.2电磁环境的时域描述

战场上,电磁信号的个体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时间,电磁环境将呈现不同的特点,并且这种变化是与作战进程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可以用各种电子信息系统工作状态流程图、单位时间密度、信号强度时域变化图来显示电磁环境的变化。

4.3电磁环境的频域描述

电磁频谱是各种的电磁辐射占用频率及其在各种频率上能量分布的定量表示。任何电磁信号都占用一定的频率,相同频率的电磁信号将产生干涉,能量大的信号抑制能量小的信号,这就形成了激烈的电子对抗。电磁信号频域的显示也是了解战场电磁环境的重要方面,其直观的表达方式是电磁频谱图。

4.4电磁环境的能量描述

电磁信号的能量分布,显示了战场电磁环境中各种频率的电磁信号的使用,以及作战双方在各个频段的争夺情况。战场电磁环境能描述各种电磁信号能量随空间、时间、频率变化的规律,对作战指挥员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5结论

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既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又是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打赢信息化条件战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军全面建设的着力点,必须集中各方面技术力量集体攻关、破解难题,探索研究出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系统和装备器材。

参考文献

1 李 楠、张雪飞.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构成分析[J].装备环境工程,2008.5(1):16~20

2 王汝群.战场电磁环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1~61

3 高 岩、于 博.复杂电磁环境特性[J].四川兵工学报,2008.29(1):19~21

The Analysis of Complicated ElectromagneticEnvironment in Battlefield

Li Jieran,Zhang Ye,Li Liang

Abstract:The text give out the definition of the battlefield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and the describtion of its method. It analyse the constit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ttlefield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to consult for the thorough research.

战场情书故事精选 篇4

德军士兵马涅的腰部被炮弹炸伤了,他躺在雪地上,绝望和希望一同飘向那片阴霾的天空,只有米莉娅美丽的容颜在眼前闪动。他和米莉娅曾经都是柏林大学的学生,他深深地暗恋着米莉娅,可是他知道,米莉娅钟情于一位帅哥——德科;而这个德科此刻正蹲在不远处的一个战壕里。

一阵枪响,“扑通”一声,一个人倒下了。马涅一看,正是德科,他的胳膊断了,流了很多血。德科也看到了马涅,他苍白的脸上现出一丝苦笑:“伙计,这下咱们谁也走不了了。”

马涅看着德科的样子,心里一阵紧缩:不能让德科死,米莉娅不能没有他。他对德科说:“你的包扎带呢?我给你包扎。你还可以走路,一定要回到德国,回到米莉娅的身边。”

德科失望地摇摇头:“早就用完了,算了吧,我和你一起到天堂。”马涅摸了摸包扎带,一狠心解了下来。顿时,他的伤口露出来,血如泉涌。德科大吃一惊,上前按住:“你疯了,你这样很快就会死的。”

马涅淡然一笑:“我不是在帮你,我是在帮米莉娅,你能回到她的身边,就是她最大的幸福。”他移到德科身旁,包扎起来。费了好一阵工夫,总算包扎好了。马涅又把干粮递给德科:“你快走吧,苏军快来了。”德科接过干粮袋,满含热泪地看了一眼马涅,转身向北撤去。

看着德科渐渐消失的身影,马涅掏出钢笔,找到一张还没烧尽的文件纸,在背面写起来——

“亲爱的米莉娅: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向我走来。可是如果我现在不说,就没机会对你说了。我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最想见到的就是你。可是,我不可能再看到你那美丽的眼睛和金黄色的头发,不能听你优美的吟诗和动人的歌唱。我后悔为什么不向你表白,即使遭到你的拒绝,我也无悔。

战争太残酷,泯灭了人性,断送了多少年轻人的幸福。我再也不相信希特勒的鬼话,我最想要的只有你的爱情。我不想死,我曾经想过打完仗一定向你求婚,可是等不到这一天了。

俄国人出现了,正向我这个方向走来,皮靴的声音我都能听得见。此时此刻,我悔恨没有把生命交给你,而是交给了可恶的战争。我不知道你会不会想念我,也许你不会想念我的。可是,我确实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你。想象你会和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婚,怎样度过你美好的青春。

他们已经看到我了。上帝呀,能再给我5分钟吗?让我把心里话向我的爱人说完吧,让我安心地到天堂吧。到了天堂,我会等着你的,无论等多少年,我都会等的。一直等到你来的时候,我再向你求婚。

来不及再说了,我已经看到黑糊糊的枪口正在瞄准我。永别了,米莉娅,我会永远爱你的。

永远爱你的马涅

一个苏联红军战士发现了马涅,抬手就是一枪。马涅回头看了看,手臂把信举得高高的,身体突然倒下。

战士上前把马涅手里的信取下,交给班长。班长看后,马上对战士们说:”这确实是一份很重要的文件,你去交到司令部。“

年轻的战场 篇5

风吹过连颊。细细体味,慢慢捉摸,岁月如风的洒脱。它如何悠闲地过往,又该如何平淡未知,或许,模糊得只偶尔错听几声嘀哒嘀哒。记忆藏在脑底,突显不出它别样的个性,但不会被抛弃,因为珍藏着你付出的心血,不管一切,都是为你骄傲鼓掌。

那每次付出的过程都代表着未来的回忆。就算辛酸的重量压得你只能在黑暗的角落孤独,甚至静静泛红眼圈,不过也是回忆中一束曙光,只是有点淡,可这淡淡的光守护着既将飞得更远的那道,因为那爱的光芒是要奔赴梦粲然的天空。

如水年华覆盖一切。有些注定的固定不会变,有时在旁会暗示你,而无法觉察到的你又是那么悔疚。也许再眺望前方,会发现风景独好,这正是一扇永远朝梦开着的门,天地起名叫自信。绕有所思,那些大道理是所谓教书育人的架子,

存在的意义的乏味、枯燥,只会让成长下的孩子被重重压得喘不过气。如果你会幻想,就该为不能实现的幻想去让它成为你身边的真实。年轻的心,是承载梦飞翔的天空。

云计算环境下的海量战场信息处理 篇6

一、云计算的战场信息处理技术概况

云计算是一种能够通过网络以便利的、按需付费的方式获取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计算资源, 并提高其可用性的模式, 这些资源来自于一个共享的、可配置的资源池, 并能够以最方便、快捷和无干预的方式获取和释放。其对战场信息处理技术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战场信息的分布式存储技术

云计算存储数据的主要方式即为分布式存储, 也是在未来战场上用于存储战场海量信息的主要手段, 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战场信息的高可靠性、可用性和经济性。其中战场海量信息存储的高可靠性主要是借助冗余存储方式来实现, 通过可靠的指挥平台有效弥补硬件方面存在的不足。因为云计算系统需要满足异地配置的大规模作战单元、作战力量使用需要, 因此必须要使数据存储技术具备超强的传输速率和吞吐量的功能, 才可以并行的为所有应用终端提供信息服务, 分布式存储方式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

1.2战场信息的虚拟化技术

在虚拟化技术中, 被虚拟的实体是各种各样的IT资源, 这些资源主要包括网络、存储、文件、系统、软件、服务器等。在云计算环境下, 作战指挥平台虚拟化的解决方法是通过网络将各级各类指挥信息系统进行整合, 其集服务器、应用软件、相关服务、数据库系统以及网络设备等于一体, 支撑战场海量信息在虚拟化条件下高效运转, 给指挥人员和作战力量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虚拟化服务。

1.3战场信息的高效管理技术

目前, 云计算数据管理技术中最常用和最知名的技术是Big Table和Hbase。由于云计算的作战指挥应用目的是因为要实时的处理分析较大的作战数据集以完成各指挥终端提交的计算任务, 因此云计算数据管理技术必须要有对战场海量信息的高效管理能力, 同时还要能从战场海量信息中提取出特定的信息, 以此来满足指挥人员的应用需求。

1.4战场信息的并行处理技术

随着参战力量、任务类型的多元化, 指挥信息系统需要同时向众多用户提供互不相同的信息服务, 所以云计算的编程模型必须确保后台复杂的并行计算和任务调度, 这是有效利用云计算资源的基础也是前提。当前, 诸多行业的云计算一般采用的编程模型是Map Reduce, 该模式若应用于作战指挥中可为并行信息系统的战场信息处理提供简单、实用、高效的解决方法, 其优势在于归并成本、性能更佳、处理更快、效果更好、部署更容易。

二、云计算的战场信息处理应用优势

当前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一直加紧推进云计算在军事信息领域的应用研究和部署, 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云计算将在战场上助力夺取信息优势, 从而进一步转化为决策优势和作战优势, 以实现向“网络中心战”转型。

2.1可提供实时、安全的信息处理平台

在战场云计算环境下, “云”将信息处理终端和计算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 信息处理系统不再单纯在本地服务器上处理和分析数据, “云”中的信息可根据指挥需求进行共享使用。

当“云”中的部分服务器、计算中心遭敌摧毁或干扰, 以及因设备原因出现故障时, 整个系统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正常运行, 并能通过部署新的服务器, 更新信息处理软件来维持和优化“云”的性能, 从而达到信息处理实时化和战场适用性、安全性。

2.2可提供科学、精准的指挥决策信息

由于侦察监视系统的智能化、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获取的战场信息必将呈爆炸式增长, 同时随着战场局势的瞬息万变和作战节奏的加快, 信息的价值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 因此在作战过程中对战场海量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在云计算环境下, 各种侦察监视系统、各类传感器等获取的战场信息全部汇集到“云”中, 由指挥专网上的云计算中心、服务器组共同进行超大规模的计算任务, 实时的处理海量的战场信息, 瞬间完成数据融合、情报分析、态势展示等信息处理活动, 为指挥人员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障。

2.3可提供动态、可视的战场态势信息

未来战场所面临的威胁不仅仅来自陆、海、空、天, 更多的是来自外层空间、网络空间、电磁空间, 因此必须要使整个战场空间在参战人员眼下实现全方位透明化, 才能快速夺取战场信息权。云计算恰好可为每一个授权应用终端及时准确、直观形象地提供作战所需的战场信息, 辅助指挥人员在“云”中通过指挥终端实时掌握作战对手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装备部署、部队机动状态、展开队形、战斗情况、协同动作等, 以及战场气象、水文、地理、电磁环境等信息, 为指挥员决策提供了足够的战场信息。除此之外, 指挥人员和作战力量还可通过云终端在战场的任何地点、任何角落都能完全查看战场的整体情况, 对任何作战环节、作战流程都了如指掌, 大大提高了作战指挥的有效性。

三、云计算环境下战场信息处理方法

云计算环境下要使战场信息处理最大限度的满足作战指挥需求, 离不开云计算的相关数据处理技术作支撑。未来作战过程中, 战场上产生的数据基本上呈现出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增长速度快等三个特征, 如何驾驭这些价值密度相对较低的大规模战场信息, 深度挖掘出更多的高价值情报, 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云计算的提出为战场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其关键技术可支撑战场海量信息快速、准确的处理。

3.1云计算环境下的战场信息存储方法

由于作战指挥应用需求特性和信息资源条件的不同, 云计算环境下的海量战场信息存储与传统计算环境下的技术有着显著的差别, 信息存储主要依靠大规模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其原因是各级指挥机构异地配置在广阔的作战区域, 如果建立军兵种各自的存储系统, 将会存在经济投入和维护成本较高, 而且专业性管理难度大, 以及可伸缩性不强、支撑指挥员决策的信息量不充足等诸多问题。为此, 建立战场云数据中心存储设施, 通过简单的网络Web服务接口, 将所有作战力量所获取的战场信息实时传输至云端, 并按需使用分布式存储服务, 充分利用了云计算平台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优势, 即获得了经济便捷的云存储服务, 又可为共享战场信息提供良好的平台基础。

3.2云计算环境下的战场信息分析方法

在战场海量信息存储在云中的前提下, 各指挥终端在分析处理信息时如果采用信息下载回本地计算机再进行处理的方式, 将会出现指挥终端不具备分析处理大规模信息的功能和信息传回本地产生信息延迟等问题。因此, 云计算环境下, 战场信息处理不可采用先存储后处理分析的模式, 而是在云中对数据流进行实时的、智能的分析。具体是采用分布式的并行计算方法对生成战场综合态势一项大的任务尽量分解成许多彼此相对独立的子任务, 而后分配到多个服务器上同时执行, 并且云中的各种资源在所有服务器之间实时共享, 最后经对各子任务汇总操作后, 展示最终处理分析的结果。这种使得各级各类指挥人员、作战人员可以在战场上支配无穷无尽的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 确保了战场海量信息处理分析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大幅提升了作战指挥的效能。

3.3云计算环境下的战场信息查询方法

通过云计算平台, 将战场上所有服务器整合成为一个云系统, 每个服务器则成为云系统中的一个节点。从而组成了信息资源利用率高, 信息查询速度快、成本低的信息查询系统。当战场综合态势不能够支撑指挥员作出精确决策的时候, 需要查询相关的战场信息作为补充, 为此在云计算环境下, 指挥人员可向云中提出查询要求, 并将提问式提交给查询代理, 查询代理将查询提问式发送至云中的各个服务器, 并对各节点上的存储服务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排序, 得出与所需信息相关度排在前列的服务器, 同时对这些存储服务器进行并行分布式查询, 最后将查询结果重新整合按相关度排序后传输到查询界面, 供指挥人员参考使用。与传统的本地查询方式相比, 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查询是云中的所有服务器同时向指挥人员提供服务, 大幅缩短了查询的时间, 并且在云中海量信息集挖掘出用于指挥决策的信息, 其价值性相对较高。

摘要:云计算为复杂的海量战场信息处理提供了基础设施, 助于提升了信息服务的质量。文章从云计算的信息处理技术和应用优势入手, 对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海量信息存储、分析、计算及查询处理进行了探讨。期望通过本文粗浅的研究能够对完善海量战场信息处理方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关键词:云计算环境,战场信息,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苏继斌, 张永丽, 陈卫东, 韩可玉, 云计算在军事作战指挥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 2013.1.

[2]吴昱, 大数据精准挖掘[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3.

[3]熊家军, 李强, 云计算及其军事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10.

[4]祁伟, 刘冰, 路士华, 冯德林, 云计算:从基础架构到最佳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8.

战场常青树 篇7

大多数直升机史学家认为,法国军队在1954年发生的阿尔及尔战争中把武器装上直升机攻击地面目标,是直升机作为直接攻击武98的首次尝试。当时法军为贝尔·47G和H·21“肖尼”直升机装备机关枪和20毫米口径火炮,深入山中要塞狙击叛军武装。但那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武装直升机,它们的武器仅用于自我防御。

美国从那时起,也开始研究为直升机装备武器。AH·1直升机的发展历程一直与贝尔公司UH·1直升机密不可分。UH·1,是现代直升机的鼻祖,是越战的象征,至今仍是在役数目最多的直升机。贝尔XH-40原型机于1956年10月22日首飞,1959年开始批量生产,编号HU·1A。“休伊”(Huey)的绰号正是源于“HU”。1962年;美军改变军用机型号命名法,将“HU”改成了人们熟悉的UH·1。于是,UH·1成为了开创“空中机动作战理论”的平台——一队UH·1直升机搭载士兵,在预定的时间和地点降落,以优势火力战胜对手,并返回安全区域。

但人们很快认识到,没有武器装备的UH·1,不能确保己方士兵安全降落。JH·1在着陆前需要强劲的火力支援以清除地面的敌人。1962年,一架加装武器由HU·1A护卫H·21(后来的CH·2)运输队降落和撤离着陆区。1962年11月,由UH·1B。改装的作战直升机抵达越南。该机在主机舱的外挂架上装配了4挺7.62毫米。口径M60机枪。美国在越南越陷越深,直升机成为美军战术的关建,保护直升机成为至关重要的新任务。

“眼镜蛇”的诞生——AH·1G

1962年12月,贝尔公司开始为越战开制专门的攻击直升机。它的任务是保护运输机,同时具备较强的作战能力。贝尔的首个设计是以“贝尔-47”直升机为基础推出的小型、流线机身的“贝尔·107”——“苏族侦察机”,并于1963年7月完成首飞。事实证明“贝尔·207”的设计充满前瞻性,具备了现代武装直升飞的所有关键特征:双人纵列座舱设计、机身两侧的武器挂载短翼和安装于机头下部的旋转炮塔;1964年1月开始,空军第11突击师对“贝尔·207”进行评估,并被其吸引;但同时也认为“贝尔·207”体形太小、功率不足,在实战中易受损伤。很遗憾;“贝尔·207”最终被否定、军方推出了“先进空中火力、支援系统”(AAFSS)解决方案。

后来从AAFSS计划中诞生了著名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AH·56“夏延”重型武装直升机。AH·56计划因为过于雄心勃勃和复杂,大大超出预算,1972年被撤销。但经它也推出和验证了许多攻击直升机新技术。

尽管军方青睐“先进空中火力支援系统”,但贝尔公司却非常有远见地坚持较小型、轻型直升机的发展思想。1956年1月,贝尔公司为下一代“贝尔·209”的研发注入100万资金,以UH·1直升机的技术与许多现成组件(如传动系、平衡式二叶片主尾旋翼系统、T53系列涡轮轴发动机)为基础,推出了机身修长、尖鼻的“贝尔·209”,一看就是为战斗而生的直升机。

由手越军对美军的攻势加强,美军派往越南的军队越来越多。到1966年6月底,有5万地面部队投入越战。按计划,1965年是“先进空中火力支援系统”的最后时限,但该项目已经深陷技术困境和政治争执中。由于越战吃紧、需求急迫,美国陆军已经等不及庞大复杂的“先进空中火力支援系统”,于是暂时搁置该计划,先发展一种过渡性的攻击直升机填补空档。最后“贝尔·209”战胜其他4个对手赢得了这个AAFSS计划的过渡项目。1966年4月,美陆军与贝尔公司签署首份生产合同,购买110架“贝尔·209”直升机。起初陆军把它作为“休伊”家族的一个分支,编号UH·1。不过军方很快采用字母“A”作为攻击型号标识,改为AH·1G。

1967年6月,首架AH·1G“眼镜蛇”直升机交付军方。至1973年,贝尔公司共为陆军制造了1116架AH·1G。在越战中,AH·1G表现优异,经受了炮火的严峻考验,创下了100万作战飞行小时的记录。基本型AH·1G的主要武器是机鼻下M28旋转炮塔上安装的1挺M134型7.62毫米速射机枪,以及1个M129型40毫米火箭弹发射器。短翼能够额外携带7.62毫米机枪吊舱和2.75英寸火箭弹吊舱。M28炮塔的武器配置还可以是同时装备2挺M134或2个M129。

淘军陆战队的AH·1J

“眼镜蛇”问世后除在陆军服役外海军陆战队对它也很感兴趣。但在1967年对它进行评估后,认为它的一些性能不能满足陆战队作战需求,需要改进。因为直升机在陆战队的两栖登陆作战中面临的威胁大得多,此外,海上环境、气候对直升机机体的考验也比在陆地上更加严酷。1968年海军陆战队决定采用“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并与贝尔签约发展一种适合陆战队使用的“眼镜蛇”,这就是第一代“海眼镜蛇”’——AH·1J。AH·1J的设计要点之一是加强耐用性、安全性以及对海上气候的适应性,所以其拥有全机防腐蚀设计以抵抗湿气、盐分对机体造成的侵蚀,并由原先的单发动机改为双发动机,提升恶劣与高威胁环境下的可靠性和生存能力。另一个设计要点就是加强直升机的火力配置。

海军陆战队一开始就要求将AH·1G的莱康明T53L·13单发动机构型改为安装2具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3·3发动机。但由于经费有限,一时没有能力发展双发动机的AH·1J,最后AH·1J不得不仍采用单发动机,并保留了T53发动机。

AH·1J定型后立即投入了越南战场。随着,对AH·1J需求数量的急剧上升(1968财年只定购了2架)以及实战的检验,海军陆战队决定在新AH·1J上采用双发动机布局,并装配了更有威力的三管M·197型20毫米旋转机炮。1969年10月10日,首架双发动机“海眼镜蛇”在沃尔斯堡展示。1971年初,“海眼镜蛇”抵达越南参与作战性能评价。

“眼镜王蛇”

1969年,AH·56“夏延”直升机的研制已经预示要失败。这正是在“先进空中火力支援系统”计划中引入发展型AH·1——双发动机贝尔·309“眼镜王蛇”的大好时机。这是AH·1的一次大改进,“眼镜王蛇”采用了大量由“夏延”推出的新技术,增加了比AH·1G更先进的一系列任务系统,成为真正的全天候攻击直升机。

为了满足陆军与海军陆战队不同的需求,“眼镜王蛇”有单发动机与双发动机两种不同的构型,分别由当时现役的AH·1G以及AH·1J改进而来。比起AH·1G/J,“眼镜王蛇”拥有更强大的作战能力、更精密的航电系统以及更好的操纵

性。M·197型20毫米三管旋转机炮、四联装“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器等皆为其主要武装。“眼镜王蛇”也是“眼镜蛇”家族里第一个具备夜战能力的成员,机首光电瞄准仪中整合有前视红外仪、微光电视摄影机、激光测距仪、“陶”式导弹跟踪瞄准单元等,在当时可谓极端先进。此外,“眼镜王蛇”拥有稳定式多重感测瞄准仪,能在炮手的目标瞄准仪以及驾驶员的头戴式显示器上显示资料,两名机员都配备头盔瞄准仪以操作传感器与机炮。

采用双发动机的“眼镜王蛇”陆战队型原型机在1971年9月1日进行首次试飞,而单发陆军型原型机也在次年试飞成功。但是“先进空中火力支援系统”计划过手好高骛远,在历经冗长且昂贵的研发过程后,在1972年被取消,“眼镜王蛇”计划也在1974年宣告终止。双发型的“眼镜王蛇”原型机于1974年坠毁,而单发型则在退役后被位于鲁克尔堡陆军航空馆接收井永久保存。虽然“眼镜王蛇”并未进入服役,但是贝尔在其研发上花费的苦心并未白费,其成果对以后“眼镜蛇”系列的各阶段改进起了很大作用。

“夏延”和“眼镜王蛇”的机载武器采用了BGM·71“陶”式反坦克导弹(管状发射,光学跟踪,有线制导),它使直升机第一次具备摧毁装甲车辆的能力,能在3750米外攻击各种主战坦克。

过渡性产品——AH·1Q

1973年,在“眼镜蛇武装改进计划”发展的具有“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能力的AH·1G交付陆军。1974年1月,贝尔公司交付了随后改进的、可外挂8枚“陶”式反坦克导弹的AH·1Q直升机。

AH·1Q在炮塔前端固定了休斯公司M65光学瞄准仪,并采用性能经改进的莱康明公司T·53·L·730发动机(输出功率1343千瓦)。所有服役的AH—1Q都改进自当时现役的AH·1G。这是美国陆军首批具备“陶”式导弹发射能力的直升机。但是因为其动力系统并未升级,又大量加装新装备,使重量增加,导致飞行性能降低。AH·1Q很少能够携带最大负荷量的8枚导弹,通常只能携带2~6枚。

AH·1S系列“眼镜蛇”

陆军注意到AH·1的缺陷,1972年开始寻求新型武装直升机,于是从“夏延”(完全中止是在1972年8月)的灰烬中产生了新的“先进攻击直升机”(AAH)计划。尽管该计划与“先进空中火力支援系统”一样充满争议,但它最终由休斯公司(后来并入麦道公司,而麦道后来又并入波音公司)交付了AH·64A“阿帕奇”直升机。当时陆军已经拥有600多架各型的AH·1,并正在改装成AH·1Q,不可能轻易舍弃。1976年,陆军开始对AH·1Q实施“眼镜蛇武器系统加强计划”,直接成果就是推出了AH·1S。

AH·1S系列是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美国陆军“眼镜蛇”机群的主要机型。AH·1S升级计划分为3个阶段,并在1988年依照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AH·1P、AH·1E及AH·1F。

第一阶段AH-1S(后改称AH·1P)的改进重点是“眼镜蛇灵活性及操纵性改进计划”,包括换装1台莱康明公司的T·53·L·730发动机以及在“眼镜王蛇”计划时获得验证的新传动系统。该计划的最终结果是全部AH·1Q以及198架AH·1G被改进为AH·1S,共计290架,此阶段的AH·1S被称为“S改进型”。美国陆军订购了100架新造的第一阶段AH·1S,称为“S生产型”,它不仅拥有“S改进型”的性能,还增加了新的复合材料旋翼系统、10千瓦变压器、AN/APR·39雷达预警系统等,并换装了新设计的平板式玻璃座舱罩,避免了早期“眼镜蛇”弧形玻璃的反光问题。

从1978年开始的AH·1S第二阶段(后改称AH·1E)改进,是进一步对“眼镜蛇”武器系统加强的改进计划。直升机新增XM·138机翼挂载武装管制系统(包括控制火箭巢的发射模式),并将机首旋转炮塔内的7.62毫米机枪换成M·197型20毫米三管旋转机炮。为了应付增加装备造成的耗电量提升,在机身左侧发动机进气口前的整流罩内加装了1台10千瓦交流发电机。直升机配备了头盔瞄准系统,与炮塔相连,使机组人员通过注视目标就可以瞄准目标。这批第二阶段改进的AH·1S被称为“AH·1S的生产决定型”,共获得美国陆军98架的新机订单。

AH·1S的第三阶段改进为“S现代化型”(后改称为AH·1F),目的是整合先前2个阶段AH·1S进行的改进,并增加许多新改进项目,包括加装外型特别的超大型发动机废气红外特征抑制系统、AN/ALQ·144主动红外干扰系统、敌我识别系统、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飞行员头戴显示器以及多普勒导航雷达等。夜视设备和夜视镜自适应装置也首次应用于“眼镜蛇”上。驾驶员头戴显示器使直升机在低空飞行时更为容易和安全,因此提高了直升机生存能力。机舱布局进行了重新设计,使主要设备和开关的使用更为方便(虽然“眼镜蛇”机舱的人机一体化设计并非杰出)。

AH·1S升级计划在1985年完成,共部署了530架,其中387架由AH·1G升级而来,143架为新建。

80年代后期以来,AH·64大批进入陆军航空兵服役,致使在一线服役的AH·1数量萎缩,并逐渐步入国民警卫队服役,在役的AH·1也转移到侦察部队,协同OH·58侦察直升机执行任务。OH·58D服役后,取代了AH·1与OH·58的联合行动。

在陆军常规部队服役的最后几架AH·1F飞机于1999年退役。

1999年3月15日,第25师25飞行团1大队的8架AH·1F,从陆军惠勒基地的机场出发做纪念性低空编队飞行,为“眼镜蛇”在陆军一线部队服役32年划上了句号。

海军陆战队:从AH·1T至QAH·1W

“眼镜蛇”在海军陆战队的发展走了一条颇为曲折的道路。70年代中期,陆战队从双发AH·1J一跃到AH·1T升级版“海眼镜蛇”。AH·1T有加长的机身和水平尾翼,能够比AH·1J携带更重的负荷,最大起飞重量达到6.35吨,这意味着AH·1T搭载“陶”式反坦克导弹的能力更强。

但到70年代末期,海军陆战队深感AH·1T的发动机推力不足,在中美洲或波斯湾等高温地带操作时有诸多限制。不过苦于预算没着落,陆战队无法资助贝尔公司进行改进。贝尔便自费对AH·1T改进,1977年向陆战队租借一架AH·1下,为其换装了2台通用电气公司T·700·GE·401涡轮轴发动机、贝尔214ST的变速箱等。新型AH·1T试飞成功,并在爬升率、油耗、单发动机飞行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能在高温、高空的情况下携带1吨重的武器进行作战,这便是AH·1T+的原型机。

试飞成功后,贝尔为其进行武器使用测试。一开始陆战队对这一计划并未表现出很大兴趣,只让其按照最低优先等级进行,因为当时陆战队对换装AH·64“阿帕奇”表现了强烈的欲望。不过,1961年美国国会否决了陆战队购买AH·64的经费,加上AH·1T失事率逐渐攀升、当时的里根政府推动成立快速反应部队以及海军陆战队内部压力等因素,贝尔最终获得AH·1T+的全面发展经费。

贝尔公司制造的第一批次44架AH·1T+大幅削减了成本投入,每架直升机由原来的1520万美元降到710万美元,从1986年3月开始交付。海军陆战队为它们赋予新的编号及命名——AH·1W“超眼镜蛇”(也称为“威士忌眼镜蛇”)。AH·1W是在役“眼镜蛇”家族中动力最强劲、武器装备最先进的机型。首架“超眼镜蛇”1986年进入陆战队服役。除了这44架新机以及后来陆续增加的新机订单之外,美国陆战队还将原有的43架AH·1T改进至AH·1W。

AH·1W装备了当时先进的夜间瞄准系统,包含前视红外传感器和具有录像功能CCD电视传感器、激光指示器/测距仪和自动跟踪系统。为此,AH·1W进行了“座舱改进计划”,改进了机舱罩盖、机鼻部分、前机舱(辅助飞行员/炮手)仪器面板等。AH·1W还装备了新的跟踪导航系统,并从1996年开始合并了AN/ASN·163全球定位和惯性导航系统。

为增强防御功能,AH·1W采用了ECP·1674电子战系统。该系统集成了AN/AAR·47导弹预警系统和AN/ALE·39干扰箔片布撒器。AAR·47为光学传感器,在发现地对空导弹发射时的浓烟后,能够向飞行员预警。发射指令在机舱显示器上显示,雷达干扰箔片或曳光弹由ALE·39自动发射。AH·1W还装备了AN/AVR·2激光预警接收器,能够侦察到指向直升机的激光(如测距仪或武器的指示器)并发出预警。AVR·2甚至可以对激光指示器进行敌我识别。AN/APR·39A(V)2雷达预警接收机能监测地面和机载雷达,并在受到追踪和锁定的威胁时报警。

“眼镜蛇”的武器系统

目前在役的AH·1系列直升机的基本武器系统包括:M197型20毫米三管旋转机炮、BGM·71“陶”式反坦克导弹和70毫米火箭弹——通常装在LAU·61或LAU·68吊舱里。这些武器最先装备在AH·1J和AH·1S上。M197机炮载弹量750发,射速650发/分,通常以9发/秒的速度,以100发连击。

AH·1W后来的另一重大改进便是增加AGM·114“海尔法”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的发射能力。该导弹最先是为AH·64A“阿帕奇”研制,有效射程超过8000米,在使用上远比“陶”式灵活,适应性也更好。“海尔法”可在发射前锁定目标,也可在发射后锁定目标;其弹头反装甲能力也更强。AH·1W的前后舱飞行员都可发射“海尔法”,不过只有前舱具有激光制导控制能力。2003年,海军陆战队参加伊拉克战争时,购买了最新型的、装载温压弹头的AGM·114N“海尔法”激光制导导弹。AH·1W是武器使用弹性最大的美制武装直升机,是唯一能同时使用“陶”式与“海尔法”导弹的武装直升机。在伊拉克战争中,AH·1W通常混装“海尔法”、“陶”式导弹和火箭弹,在最大承载能力或超出最大承载能力状态下作战。

上一篇:分公司防汛自查工作总结下一篇:社会实践报告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