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的应该

2024-08-15

心理学上的应该(精选11篇)

心理学上的应该 篇1

大学生应该去的网站

一、考试资源­

考试163:/)­

二十二: 人大经济论坛(http:///bbs)­

推荐理由:经济学资源下载、学习交流的网站。­

二十三: 丁香园(http:///)推荐理由:医学、药学、生命科学专业论坛。

二十五:中国国防部网站­http:///(喜欢科比吗,喜欢他就得喜欢洛杉矶)­

二十八:http:// 三十:收藏优美图片网http:/// 三十二:用音乐倾听彼此http:/// 三十三:煎蛋网——地球上没有新鲜事 http://jandan.net/ 三十四:KOOCU——音乐分享http:/// 三十五:冷笑话——更多冷笑话,请看我们爱讲冷笑话网站 http://lengxiaohua.net/ 三十六:永远在变的video 它会读取你的IP 地址,以及当地的天气和温度,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你看到的MV 是不一样的…… http:// 三十七:先看看——权威的创意产品网,汇聚全球创意产品,每天为您提供最新鲜的创意产品信息,向您推荐来自全球设计师的精彩创意。http:// 三十八:桌面城市——这个名叫东子的偏执狂不知花了多少工夫搜集这些图片,有将近40G 的容量,而且很多图片都是站长本人在国外搜集后,自己进行加工的作品,值得一看。http:/// 三十九:omegle——随机和来自全球各地的人聊天,大多数都是些老外,锻炼你的英语。http://omegle.com/ 四十:zcom电子杂志——上次有人问我说有没有可以下载的电子杂志的网站。这个可以哦 http:///

心理学上的应该 篇2

关键词:突发问题,冷静,宽容

我做为一名高中教师, 所面临的是一批外表上长大, 而内心又不太成熟的半大人, 他们生理发育上已基本成熟, 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 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的特征, 内心独立的欲望越来越强, 行动方式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我认为作为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在课堂上不仅要会教书, 完成计划内的工作;还要会育人, 解决突发状况, 从而使教师自己迅速摆脱窘境, 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教育, 这实际上也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验。那么, 下面以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次政治课, 刚上课不久, 我正在黑板前板书课题, 突然听到一名学生大声喊道:“这当老师的, 粉笔字怎么这么烂啊!”我急忙回头一看, 教师里突然变得一片安静, 谁也不敢说话了, 当时的感觉, 就像大家都在等待火山爆发呢, 看我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当时, 我也是刚想发火, 问一问到底是谁说的, 批评一顿, 突然发现角落里一个学生的眼光飘忽不定, 我大体明白应该是谁了。从他怯怯的目光里, 我看到了他或许应该不是故意的针对我。如果这时候停下课来处理这件事, 能一时半刻地平息这件事吗?处理不好还可能进一步激化两人的矛盾, 而且最关键的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不可能完成了, 不能因为一个人耽误大家的学习。我沉思片刻, 于是我突然笑了起来, 回头看看自己的板书, 做自我批评向大家说, “看来我的学生提的问题没错, 我的板书真的需要多加练习, 提高水平了。”然后, 我走下讲台, 走到那个学生面前, 将我的讲义交给他, 说, “来, 你帮老师把板书搞定吧。”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 挠挠头。我知道他的字的确是非常不错, 所以又进一步鼓励地拍拍他的肩。他这时也大胆地走到了黑板前, 将板书写完。这时, 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 “非常完美的板书设计,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以后你可以在这方面, 指导我了。”这时, 那个同学站起来,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对我说:“对不起, 老师。”我对他点点头, 示意他坐下。接着, 继续我的课堂教学。这一节课, 不仅是他还有其他学生都学得很认真, 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了, 而且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主动, 教学效果很好。

通过这件事, 我认识到遇到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首先一定要尊重学生, 冷静处理, 冷静要求教师遇事不急不躁, 沉着冷静, 保持清醒的头脑, 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是高度考验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耐心的。因此, 遇到任何问题都应冷静处理。不要上去就发火, 拿这件事情来说, 事后, 那个学生找到我给我做了解释, 他并不是故意想那么说的, 只是和同桌打赌, 看谁敢给老师捣乱, 僵持在那里了, 都是孩子的行为。如果我当时就发火, 很可能就会将矛盾激化, 不仅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 同学心中也会形成对老师的负面印象。毕竟他们的自我意识、自尊心都非常强。所以, 一定要冷静。

其次, 要有虚心宽容之心。它是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心理基础, 宽容是另一种意义的严格, 宽容在处理偶发事件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宽容不是软弱无能, 不是无原则的迁就, 教师要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反省, 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仁厚和良苦用心, 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心和理解, 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 心胸更加宽阔, 情操更加高尚, 教育手段更加成熟, 洞察力更加敏锐;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也即宽容地对待自己, 意味着他拥有流畅潇洒的风采和健康人格的涵养, 得到的是学生对他的更加尊敬和爱戴。

亲子真人秀应该经过心理评估 篇3

亲子综艺类节目一时间泛滥成灾,立即就凸现出新的问题。其中最具争议的就是未成年人上节目。各家电视台为了争收视率,挖空心思构思种种节目情境,加诸到参加节目的未成年人身上。给那些节目中的儿童设难题,放大他们的人际冲突,有时故意制造噱头来撩拨儿童嘉宾的情绪,以未成年人的尴尬、眼泪、恐惧来博取收视率。

不仅未成年人上综艺节目存在伦理的问题,而且节目中人为制造的一些冲突以及夸大的儿童情绪反应给观众,特别是未成年观众带来的示范也堪忧。商业化、成人化、过度娱乐化几乎成为从A到Z各家卫视台的通病。

从心理学角度,未成年嘉宾在综艺节目中所面临的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对其心理影响着实令人担忧。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匮乏,行业自律又形同虚设,各卫视开播的亲子类节目几乎都没有配备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对节目设计各情境是否对儿童嘉宾存在潜在负面影响进行评估把关,至于专家因为专业评估而否决不妥当的节目设计更是闻所未闻。所以,节目情境存在损害儿童嘉宾身心健康的隐患,甚至明患几成必然。

因此,有必要对综艺节目中使用未成年嘉宾予以规范和限制,以确保争取节目收视率以不违背节目伦理为底线。昨日有消息传出,广电总局拟出台相关规定从数量、节目内容、播出时间等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加真人秀。从积极的角度,这也算是应时弊而作为。不过,从既往经验来看,也存在着“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痼疾。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或者寄希望于监管部门的应时弊而作为,还必须着眼于节目制作方的能力、意识和水平的发展,以及行业自律和自我规范。例如,有必要限制和规范明星子女在电视上的曝光率。有些节目甚至成了捧红“星二代”,盘活星爸、星妈的另类途径,竟使得某些娱乐明星无节制地晒娃以争取得到节目的邀请。

再例如,有必要对亲子综艺真人秀的筹划和设计方案,强制要求经过合格的心理教育专家的独立评估,并赋予专家以否決权。这样就能确保节目对儿童嘉宾的保护,避免起码减少给未成年人带来的不良影响。

临床医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篇4

什么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个体的个性、接受教育的程度、伦理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情况的总称。作为21世纪的临床医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呢?首先,我认为作为临床医生应该具备一个合格的普通人所具备的素质,比如成熟的人格(个性),完善的自我概念,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对于规则的遵循以及良好的伦理、道德素养。其次,作为临床医生应该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自我的心理健康。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不容置疑的是,医生必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但同时应该具备基本的心理知识。这心理知识包含对自身的心理调适和对病人的基本心理分析。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心体谅病人,从不轻易拒绝病人的要求,临床上更多的融入人文关怀。

作为一个医生,应该时刻为病人着想,应该常这样设想,假如我是一个病人或病人的家属怎么办?所以只要我们能做到的,我一定尽力去完成,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人文素质是指人的精神特质和文化素质,是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人文学科知识,有意识地进行积淀内在素养和品质,它是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精神风貌的显现。因此,作为临床医生应该富有爱心、同情心,时刻关心和体谅病人,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在医疗服务中讲究语言的运用与病人谈话的艺术。

语言是医生在临床中与患者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方式、方法。医患沟通不畅,或者说在语言交流中缺乏思想情感,忽视语言交际的艺术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漠视患者语言中传达的信息,这些都是导致当今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和医患关系紧张 1

甚至医疗纠纷的直接原因之一。专家们提出:“21世纪所期望的医师应该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细心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有效的治疗者”。世界医学峰会对医师提出了应该具备交际能力的要求。

三、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自我的心理健康。

俗话说,“良医救人,庸医杀人”。职业技能的高低,云泥即判。作为医生这一特殊职业,面对的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疾病以及各种各样的治疗手段,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还需要团结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发挥也是一个医生素质的综合体现。职业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反映和调节人们现实生活利益关系的重要领域,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标尺。医生的职业道德和普通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医生面临的是病和人。所以作为临床医生应严格要求自己,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拒绝从病人身上谋取利益。

但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面对权、名、色、利而能“坐怀不乱”的,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绝对做不到的。因此,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更应该保证自我的心理健康。

四、分析掌握病人心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每一个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特定的知识结构,特定的生活经历,而这些又决定了他们自己的世界观,因此,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是一个很准确的概括。看懂一个人,尤其看懂一个病人,是医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掌握这种基本能力,有心理学的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你可以通过测试的方法知道这个人的心理取向,知道这个人的性格,但是,你不可能知道这个人的经历、不可能知道这个人的背景,也不可能知道这个人生病的心理方面的原因。要知道这些,需要的是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对人生的仔细阅读。

心理学上的应该 篇5

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别人不具备的能力,那就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管理者通常应该具备下面的一些管理能力:

1,首先管理者应该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因为只有管理者只有具备了独特的魅力和亲和力才能让自己的员工对自己心服口服,这样员工的积极性就极少数依赖绩效和薪酬福利待遇。人格魅力在管理学中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者应该能拥有超强的办事能力,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2)好的领导者应该向曹操一样做到恩威并施,这中间应该掌握好度,避免使得其反,所谓恩威并施就是要求领导者在对员工进行关怀的同时要注意树立自己的威信,切不可施恩失威,这是管理学中最忌讳的东西。

(3)管理者应该具备很强的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包括安全事故,出现紧急情况要处事不惊,冷静的想出对策,将事故损失减到最小!

(4)好的管理者应该懂心理学,因为明白员工的想法的领导一定是最能得到员工信赖和支持的领导,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5)管理者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员工或者为单位着想,要学会充分发挥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同时,又要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要提高企业的利润必须减少单位方方面面的开支,包括劳务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技术方案的改进等等!

(6)好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明锐的洞察力,会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将企业资金进行合理配置,这里仅仅指的是流动资金,具体投资方向包括新设备的购置,新厂的建设,员工福利的改善,销售方面企业形象的树立,投资其他证券市场,收购其他股份,实施横向或者纵向的兼并与并购来扩大公司规模。

(7)管理者应该具备果断的决断能力,因为当断不断必有后患,尤其是在经融风暴的影响下,企业的利润减少,财务紧张的时候如何采取果断的决策渡过难关,所以好的管理者必须精通经济,这样自己才能适时决断!

(8)管理者必须具备亲和力,管理者应该经常走进员工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读懂他们的心声,这样员工才能对自己推崇备至!自己才能走得更高!

心理学上的应该 篇6

初三孩子产生厌学心理,这已经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尾声,也是关键的升学季,这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初三,是结束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尾声,初三,是学生即将踏入高一级学校求学的基石,初三,更是家长和学生渴望人生走向精彩的阶段。然而,初三的学生在长辈的期望、繁重的学业、升学的压力下,有一部分人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纵观毕业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其一受挫沉闷型:这部分学生成绩优秀,由于一次、两次考试失常,而变得不自信起来。爱说爱笑的天性鲜有表现,而是沉闷寡言,眼光写满戒备,不喜活动,整天埋首在题海中不能自跋。其二,急躁焦虑型,这类学生具体表现,在班级“猫”准一个追赶目标,样样与其攀比,对方考几分,自己超过了则喜,超不过则躁,定不下心整理学习思路,系统复习,而是处于忙乱之中而不见学习成效,但又认不清自身缺点,好高骛远。目标定的过高不能现实。

因此,情绪变化大,学习不够踏实。其三,厌学自弃型,这类学生所占比例不高,但每个班级都有,他们的影响较大。老师的教育、家长的训斥都没用,他们在考试中屡次不及格,已经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他们更喜欢做自己

喜欢的事,或在球场驰骋,或在网络拼杀,或在特色小吃店流连。而逃学是家常便饭,笔记从来不做,作业从来不交,行为浪荡,我行我素,一幅玩世不恭的样子。

客观地说,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以上学生的表现特征。虽然也有压力,但孩子们学习还是能通过教师的疏导、家长的安抚安然地跨过初三这道坎的。然而,面对以上三类学生心理怎样引导,使他们摆脱不自信,不急躁,不厌学的阴影,健康的成长。还是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和具有一定心理辅导能力的教师通过心灵的按摩让他们重新焕发出快乐积极向上的热情。下面就以上三类学生的表现谈谈在实践操作中如何引导他们怎样走出心灵的阴影。逐渐步入学习的正常轨道中来的。

受挫沉闷型的学生都有心高气傲,惟我独尊的心理情结,当一两次遇挫后,受挫心理较脆弱,刚开始时,他们认为自己一时失误,如果再有第二次失误,自信心立即崩溃。性情大变,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怀疑起来。这是,心理干预要立即跟上。否则一个优秀的尖子学生就会慢慢沦为常人,甚至不如常人。曾经有个特色班学生小姚,理科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文科中语文平平,但由于认真,语文成绩总是中上,到了初三仅仅认真是不够的。一次月考中他作文失误,100分语文只考了70分不到,那时,他还自信满满,发誓在期中考中考出优秀的成绩。没曾想,期中考他的语文只考了71分。再评讲试卷时,他就失控地哭了,泪雨滂沱。事后,学生反映他一整天都在眼泪中度过。

第二天,我发现他情绪低落,在上语文课时,目光木然,爱笑的他脸色沉郁。一个优秀的男孩子,可不能让他栽在这次受挫中。于是,我单独把他找来谈话,并让他拿出语文卷,从头到尾帮他分析他失分的原因,最后,我肯定地说,40分的作文你仅得24分,还是你作文的问题,这样吧,从今天起,老师一天出个作文题给你,单独帮你面批、评点,你是很有悟性的,老师相信你,这点问题难不倒你。目光迷离的小姚眼睛中立即充满了灵动。像个小大人频频点头。从那以后,每天中午,小姚总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他的作文(以40分计)从27分开始,现在逐渐打到了32分,而且,我不断评点他作文的精彩之处。这个孩子的眉头逐渐展开。一次,在全班的当堂作文课上,我特意把小姚的一篇修改过习作作为范文朗读,那一瞬,我再次看到小姚充满自信的灿烂笑脸。

直到现在,小姚仍然习惯地出入我的办公室,把他的习作拿给我看,跟我探讨作文的细节处理。面对这类学生,采取的方法是

一、教师必须搭准脉搏,给予鼓励,单靠空洞的说教是没有效果的。

二、必须请相关学科的教师配合一起单独从学科的角度给予辅导。三相关心理教师一起诊治,双关齐下,让他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

急躁焦虑型的学生,一般都具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明明他成绩的排名是中等,他却把自己的目标定到了年级前几名,还窝着一肚子气。认为把自己的目标定到这样的位置是正确的。自己没考出好成绩,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怨这怨那,唯独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到了初三了,成绩仍离目标遥远,这时浮躁起来,焦虑起来了,虽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适度的焦虑有助于学生考出好成绩,但那是针对优秀者而言的。他们焦虑的结果却可能失眠。直至神经衰弱,最严重的会导致

休学。目前这样的群体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家长的期望值与自己的期望值都太高,当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太大时,他们先是怨天尤人,然后,就偏执地认为教师偏心,又是逆反的年龄,就像好斗的小公鸡一样,成绩不能大幅度地提高,还自以为是,造成眼高手低的局面。

年级里有位学生在初一时就有这样的状况,一次,我跟她进行了深谈。她自认为自己在数学上有天赋,但困惑自己的数学成绩为什么总是比不上人家,因此,只要数学成绩出来,她就紧张到失控的地步。我问她,是什么原因让她觉得自己的数学有天赋,她立即如数家珍地讲到小学时自己的数学在年级里总是名列前茅的事,我知道这个孩子的母亲是小学数学老师,而且孩子是在自己母亲的班级读完小学的。

不言而喻,孩子今天的心理症结正是母亲当初的提携造成的。因此,我又跟孩子的母亲沟通了一次,孩子母亲现在是后悔莫及,但已经铸成大错,孩子偏执地认为自己是个天才式人物,心理脆弱的即将崩溃,孩子更容不得老师的一点点的批评,即使老师指出不良现象,她也认为是针对自己,最后,孩子在专家的建议、学校大力配合下,短暂休学。当然,如果能够暂时脱离压力较大的环境当然是有益的,但最重要的从根本上让孩子接受自己只是个平凡的人,解开心结,需要家长完全抛弃高要求,才能够彻底让孩子回归本源……

对这类学生采取的方法:一需要家庭和学校配合,让孩子请心理医生的及时介入才会有所起色。心理医生介入越早越好,能够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

二、学校为孩子的后期学习创设一定的条件,孩子信得过的教师跟孩子结对子谈心,逐渐解

开孩子的心结。

三、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们必须特殊对待,在学习上减轻她的压力,在言语和表情上尽力和风细雨。四,班集体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让孩子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逐步走出心灵的阴影,健康成长。

厌学自弃型的学生家庭背景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父母无限溺爱,百依百顺。一种是家庭破碎,无人管教。这两种类型的学生表现另类,他们对课堂失去了兴趣。我年级六班有位学生由于成绩垫底,本该留级,但在家长强烈要求下,留在初三试读。刚开始,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软硬兼施下,该生上课还算认真,但不久他就故态重萌,作业不交,补课逃走。

班主任请来家长,要求配合教育,我跟这位学生谈了一节课,站在他的位置理解他的感受,说到他在家庭关系上受到的伤害,说到他一直得到老师的关注,说到他思维敏捷反应力好……他的眼神从戒备到柔和,从柔和到感动,他向我敞开了心扉,说妈妈语言的犀利,老师的不理解、自己对前程的渺茫……我说这不能作为自暴自弃的理由,为自己的美好未来要博一记。

后来,他答应了让班主任指定学生干部为他检查每天的作业要求,还跟我说,除了英语有困难,他能够把所有科目考及格。期中考试,他基本实现了诺言,而且在任课老师的帮助下,他已经完全融入班集体中,学习也有了动力。

对这类学生采取的方法是:一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是他们重新起飞的动力,班主任和课任教师的真诚让他们有了自尊的回归。

二、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家庭的督促和学校的督促统一起来,使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倾心谈话,消除他们的戒备之心,对他们全面了解,注重以细节取胜,更需要真诚和鼓励的眼神的交

流,是能够让他们振作起来,有所长进的。

四、在前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跟踪预控尤为重要。这是避免学生反复的一剂良药。

心理学上的应该 篇7

我特别感动的是冯真同志到全国各地调查学习民间美术, 搜集了这么多的民间艺术品, 精心保存, 向大家展示。这表现了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向民众学习、热爱人民、热爱民间艺术的精神和情感。这是在努力追求人类最先进的艺术——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的艺术, 这也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化的艺术。

这里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认识。

有些人认为西方先锋艺术才是最先进的, 而民间艺术则是非常落后的了。所以他们眼睛向西、向上, 而不是向东、向下。他们看不起中国的民间艺术, 看不起革命艺术。这是一个大方向的问题。

其实, 民间艺术才是人类艺术的根基。它几千年来, 传承了民族的精神, 最有民族特色, 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欣赏的艺术, 可以说是最伟大的艺术。

比如, 龙的形象已经有了8000年的历史, 这是一种特别的图腾——集合图腾, 它的产生表现了和合、团结、多元一体的伟大思想。别的图腾大都是单一的, 在兼并的过程中, 一个氏族或部族, 消灭了另一个氏族, 连它的图腾也一起消灭了, 所以剩下的还是一个图腾;可是我们龙的传人、炎黄子孙, 却不是这样, 我们祖先在兼并了一个氏族之后, 把它的图腾的一部分加在了自己的图腾上面, 原来是蛇图腾, 兼并了牛图腾, 就把牛角加在蛇头上。蛇的头上长了角, 这就是甲骨文的“龙”字。后来, 又加上了其他许多图腾的形象, 最后成为现在这样龙的形象。这是团结、和合的象征, 是一种极其伟大的思想和精神。它是我们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保持一个统一的伟大国家的主要精神支柱。

冯真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说, 未来的世界一体化, 靠西方文化是不行的。西方的进化论——弱肉强食、斗争哲学, 靠战争是不能统一世界的。只有靠东方文化, 特别是中国文化为主导才行。他说, 几千年来, 中国人成功地把几亿人团结在一个共同体之中, 他们有团结统一的无与伦比的经验。——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和合精神、龙的精神, 在民间文化中有许多表现。

此外, 民间文化还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对各种动物、植物的热爱, 对老天爷——大自然的信仰, 对风调雨顺、人财两旺的向往和祈求, 这些都是天人合一的表现。

民间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朴素美、感情的纯真与深厚, 都说明这是最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托尔斯泰的《艺术论》认为“民间艺术是人类最高级的艺术”。民间艺术是人类艺术的根基, 所以一切伟大的艺术家都是虚心地、认真地向民间艺术学习的。也可以说, 学习民间艺术是成就伟大艺术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这是一个客观的、永恒的艺术规律——雅俗结合律。其内涵主要表现在:

1.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最古老的祖先, 人类的文艺起源于民间。

2.一切主要的艺术形式都是首先由民间艺术中创造出来的。

3.民间文艺的优秀作品是作家学习的典范, 如荷马史诗、《诗经·国风》、敦煌等石窟艺术等等, 都是如此。

4.一切伟大的、卓有成就的艺术家, 都是虚心向民间艺术学习的。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鲁迅、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马尔克斯等等大作家, 古希腊的雕刻家菲迪阿斯、意大利的许多最杰出的艺术大师如米开朗基罗、中国古代的画圣吴道子等等, 他们都出身下层, 往往自己就是民间的艺人。毕加索说他的艺术创新, 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非洲木雕和中国剪纸。而先锋艺术家马蒂斯, 自己就创作过剪纸。徐悲鸿、齐白石、黄胄、李琦等等最有特色的杰出的伟大艺术家, 都是热爱人民、热爱民间艺术的 (参见光明日报1987年12月15日《文艺上的雅俗结合律》, 又见于段宝林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导论》,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2007) 。

所以, 我以为, 民间艺术是一切文艺学徒——一切文艺院校的学生、研究生, 都应该学习的必修课、基础课。为此, 我主编了一本《中国民间文艺学》, 作为“民间文艺学”课的教材, 由文化部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包括民间文艺的基本理论、历史、民俗和代表作品的分析。“民间美术”一章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树村教授在到澳大利亚访问之前, 紧急赶写出来的。可见他是多么的重视!吴晓邦先生指导胡克、谭美莲、侯晓枫等同志写了“民间舞蹈”一章, 中国音乐集成总编辑部的耿生廉教授负责“民间音乐”一章的编写。他们都是权威人士, 非常认真地用许多具体的典型例证来说明理论问题, 深入浅出, 引人入胜。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文系的马克·本德尔教授在日本的英文学术刊物上曾著文推荐《中国民间文艺学》, 可是, 这样一部古今中外少有的民间文艺教材, 似乎许多人还不知道。这是匪夷所思的。

20世纪8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创办了年画和连环画系, 后来改为民间美术系, 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当时, 江丰、张仃、古元、彦涵、李琦、冯真、杨先让、靳之麟等同志也是非常重视民间文艺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教授当时还特别强调说:“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我不同意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论点。中国的民间艺术大有研究学习的必要!”

说得多好!“中国的民间艺术大有研究学习的必要!”可是, “莫名其妙的蒙昧力量”在美术学院, 仍然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他们是看不起民间艺术的!

北大有一句名言:“轻视民间文艺是由于无知!”由于我们的民间艺术教学不能普及, 许多人没有学过民间艺术, 不懂民间艺术, 从而就看不起民间艺术, 看不到民间艺术的极端重要性。于是, 就在教学安排上随意贬低民间艺术, 排斥民间艺术。

结果, 后来民间美术系就改成研究室了。许多民间文艺的课程被取消。民间文艺的教学大大削弱了。

其实, 民间美术的研究学习, 不但不应该削弱, 反而是应该大大加强的!每一个美术家都应该好好学习民间艺术, 这是人类的文化根基, 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宝库, 是一切文艺创作的基础。为什么常书鸿、张大千在非常艰苦、困难的条件下, 千里迢迢, 跑到敦煌去学习, 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为什么越是在国外学习过的人, 像蔡元培、徐悲鸿、常书鸿 (留法多年) 、季羡林 (德国学习10年) 、冯真 (苏联学习6年) 等人, 越是重视民间文艺?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

黄永玉先生曾说:“民间美术至今给 (莫名其妙的蒙昧力量) 毁蚀得差不多了。”现在, 虽然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但是, 在许多地方, 往往表面上轰轰烈烈, 实际上空空洞洞。例如, 人们重视民间艺术常常停留在口头, 民间艺术在大学的课堂上, 在报刊的宣传上, 仍然没有什么地位。轻视是由于无知!这主要是因为各级文化部门、报刊出版部门的干部 (包括领导干部、专业干部) 都缺少民间文艺的基本知识, 他们在学校中没有上过民间文艺学的课程, 以致许多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 好心办了坏事。实在非常无奈。这是需要我们在艺术教育和理论宣传等等方面好好进行实实在在的工作来解决的紧迫问题。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我们要真正地落实对非遗——民间文艺的保护, 最重要的事, 就是提高人们对民间文艺的认识。我们一定要用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的研究, 把那些“蒙昧的力量”——包括小众化、贵族化、全盘西化、反传统、反艺术化等等许多偏见, 从人们的头脑中彻底清除, 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 又是非常艰巨的、神圣的任务。

为此, 我再一次为这次的展览叫好, 这真是天大的好事!为人类的非遗保护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感谢炎黄艺术馆的同志们在这个大热天的辛劳!

我相信, 雅俗结合律是一个永恒的、客观的艺术规律, 人们看清并重视学习民间艺术的春天, 一定会来到。我们新中国的艺术家, 一定能毫无偏见地、全面地继承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艺术成果, 在民族民间文艺的基础上, 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最美好的艺术作品来!谢谢大家!

语文教学应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8

这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教师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只有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教师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积极主动的成功体验。

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我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无论是分组讨论、还是集中发言,只要他们能表达自己见解的,我都予以表扬。课堂上我作为普通一员置于学生主体当中。我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伙子,你认为这句话应当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好吗?”“你的说法就是创新。”“你真聪明!”“你的想法都把老师打动了……”把一声声赞扬送进学生的耳际,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就孕育在这种心境中。

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化进程。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教师要用自己高超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心理过程似被春风拂过、春雨滋润。仔细化去学生在学习过程逐渐积累起来的心理负压。教师营造适宜学生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这就使学生不会形成学习心理障碍,学生会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充分,激发学生的尝试探索的学习热情。

2.教师构建师生的情感共鸣,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学生会心甘情愿接受教师酝酿的情感体验,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

二、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叉联系,叫多向交往。多向交往具有多层性、自主性、求异性、情趣性、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它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因此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便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1.正确启智能免除学生的心理负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课文是个好例子,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即是情感体验的重要途经,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即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2、灵动激趣会促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学生有了好奇心才会积极的观察思考、展开创新思维的内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思维变化的情境,从 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力创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训练。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是可行的。

3.探索新知能激发学生心理包容的潜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学生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为提高民族素质,应努力加强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提高学生创造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的主阵地。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事实正是如此,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新形象。小学生思维活跃赋予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

心理学上的应该 篇9

请家教首选 绍兴家教未来星http:///,绍兴家教未来星竭诚为您服务!联系电话:*** 周老师

我是一名大学生,我现在大四了,我开过三个常年的培训班,一对一辅导班,开过托管班,开了三年的暑假班,及多个地方的家教咨询中心,辅导过的学生应该已经突破500个了,总的来说对这方面还是非常有经验的。

曾有这么一幅漫画,孩子坐在地上哭,父母在旁边捶首顿足,父母说:“我们把心肝都给你了,你还要我们怎么做?”孩子说:“你们生我的时候怎么不要张使用说明书呢?”说的也是啊!家用电器什么的都有使用说明书,不按说明书操作有可能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而我们的孩子没有使用说明书,就只得要我们自己去了解他的性格特点了,根据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否则也会出问题的.单纯地打骂绝对不是个好办法,伤了孩子自己也更伤了我们做家长的心。你常夸孩子这个好那个不错,你会发现他真的变好了,你要是天天责骂孩子这不行那不行,你的孩子最后会变得越来越差。别怕夸孩子,他们会骄傲,如果他们没达到第一怎么又会骄傲呢,他可以拿什么来炫耀呢?他不但不会骄傲,而且只会不断进步。记住:教育孩子时,最好是用拇而不是食指。

心理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篇10

2007年9月25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大队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协会成立仪式,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在这里讲三点意思:

首先,祝贺大队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协会正式成立。“心协”在大队全体的支持下,在贾队长的专业指导下,经过学生会心理健康服务部两个多月的精心筹划,在众多热心心理健康服务事业同学的积极追捧下终于诞生了。这是我们大队成立最晚,但却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学生社团,目前成员有100多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我们的同学日益关注和重视自身心灵的健康,重视自身的和谐发展,这也是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所出现的新趋向。我们成立“心协”,立意在于提供一个学习、交流、互助的新平台,能够架起心与心联系的桥梁。今天,这样的平台顺利搭起来了,这样的桥梁贯通了,当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其次,希望“心协”能够发挥应有的价值。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既是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也是“心协”“就爱我”理念的奠基日。这里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理念,一个是关注他人,一个是关注自我。当然,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关注自我与关心他人可以并行不悖。我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充分的了解自我、充分发展自我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关心他人。另外,作为一个学生心理社团,它与心理健康服务部、心理委员这样的zuzhi和干部是有所区别的,前者侧重为社团自身服务,后者侧重为他人服务。我们希望“心协”与心理服务zuzhi加强合作,既为自己服务,也为他人服务,这样我们的心理社团的价值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再次,希望“心协”不懈努力,越办越好。“心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首先要立足于办成一个学习型的团体。心理学的知识领域是比较专业和广博的,我们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是使我们保持活力、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途径;第二,要积极开展包括心理健康调查在内的多方面的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生社团,应该把提升自身的科技含量放在重要位置考虑,以科研促进学习、促进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提高;第三,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心协”的目标不应该是培养心理专家,而是为自己、为同学们带来多彩的、快乐的大学生活,带来对生命真谛的感悟和享受。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和环境中度过难忘的大学时光。

“月到中秋分外明”。希望“心协”不懈努力,越办越圆满,象皎洁的明月那样能够纯洁人的心灵,成为同学们心灵的港湾。

银幕上的心理学 篇11

心理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正因为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状态,所以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与心理学联系起来。如今在电影以及电视剧里的心理学应用越来越多,随着时代变迁和更多研究成果的出现,这些应用也越来越有趣好看,有一些甚至十分严谨,有科学依据,实在是令人刮目相看。

潜意识与梦

从历史上来说,精神分析学派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文学和艺术家就深深迷恋这一学说。比如说萨尔瓦多·达利,他的画作都是超现实的梦境,如果你细看这些画作,会看出他对精神分析学的迷恋——潜意识、梦、被压抑的本能和欲望,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诡谲出现的大量抽屉代表的就是隐藏的欲望。后来也有很多影视作品用到这些概念,比如说早期的神片《穆赫兰道》——未看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个名字是一个人名,后来看了电影,才知道说的是好莱坞的一条道路,上次去洛杉矶还在这条路上走了好几次。《穆赫兰道》和《去年夏天在马里昂巴德》并列我看过的最云里雾里的片子之首,当然前者还有纹理可循,仔细看能看出女主角在梦中与现实中真实处境的对照。这部片子就像是《梦的解析》的一场银幕注释,讲述隐藏压抑的欲望是如何在梦境或者说幻觉中得到实现的,每一处细节都有其在现实中的对照和深意。

关于潜意识和梦境的片子很多,前几年大热的《盗梦空间》就是一个例子。电影之中主角要潜入他人的思维创造梦境,用来偷盗秘密,或者植入一个念头,影片的名字“Inception”便是这样而来,意为源起或奠基。《盗梦空间》里面最有趣的概念是梦境有多少层,是文学家们喜欢的意识有多少层面的拓展。从电影情节来看,进入他人梦境自然是科幻,或者不如说是奇幻,在故事之中创造一个合理的世界设定,是颇为考验作者功力的,这一点不用深究,就好像不用深究在新片《地心引力》(Gravity)里面宇航员是否能靠一个推进器就漫步到国际空间站。在现实之中,其实也有媲美Inception的方式,比如说Priming Effect(启动效应)。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很多使用Priming的实验,通常是通过刺激物(stimuli,比如展示特定图片)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人的判断或反应。耶鲁大学教授John Bargh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是我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参加实验的人在看过与衰老有关的词汇之后,相比看过一些中性词汇的人,走路的速度显著变慢。参与实验的人并没有意识到Priming的影响,但是其反应、判断或情感倾向都受其影响。还有一种Priming是Subliminal Priming,就是说刺激物在屏幕上呈现的时间短到人无法察觉,却对之后的判断起到了影响。举例而言,有一个实验让被试者通过照片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在看照片之前,以快到无法察觉的速度呈现了一系列能引起强烈正面或负面情绪的图片,研究发现这种不被察觉的“启动”可以显著影响被试者对照片中人性格的判断。《盗梦空间》之中还有些好玩的应用,比如“不可能图形”,一直向上走却与起点连接起来的楼梯——我喜欢的艺术家埃合尔有很多这样的画,它们完全挑战了人类的认知,细看十分有趣,几乎令人起了一些哲思,比如我们所认为的世界不过是以本身认知为参照系,最简单来说,如果是在太空中,何所谓上又何所谓下呢?

如何运用心理学探案

我非常喜欢看推理剧集,也看了很多,发现现在另辟蹊径的推理探案片很多。传统的福尔摩斯用的是演绎法,犯罪痕迹学,如今的CSI《犯罪现场调查》系列靠的是更进一步的科学探案手法,包括弹道学、气液相色谱、痕量分析、统计学和法医学。有一段时间火得不得了的《别对我撒谎》(Lie to Me),走的则是利用心理学与微表情破案的路子。日剧在科幻路线上走得更远一些,比如有一部《神探奇奈》,靠的是女主角的摄影机记忆快速阅读海量资料然后得出结论,感觉女主角是一部超级计算机,然后靠大数据计算来探案。还有一部日剧Mr,Brain,讲的是脑部受伤的男主角,忽然得了天才综合征,脑力爆发,成为脑科学天才,然后利用各种脑科学研究来破案——这题目听着很玄,不过现实中确实有这种脑部受伤而激发某方面天才的案例,当然概率小之又小。基本上脑部受伤因受伤部位不同而都会影响认知、运动或语言功能,若前额叶受伤还可能引起性情大变甚至发展出反社会行为,所以要靠某天砰的一声砸到脑袋变为天才,几率估计跟被蜘蛛叮咬变为蜘蛛侠差不多。另外还有东野圭吾笔下的神探伽利略,是一位利用物理学知识破案的天才教授。

我记得一九九九年左右有一部由漫画改编的日剧《感应少年》(在凤凰台播出时叫《灵幻小子》),便引入了犯罪侧写这个概念(Profiling),其中的女警擅长使用侧写抓住犯人,那时候犯罪侧写还是一个十分新奇的概念。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小说和影视作品用到这个领域,比如说已经播出好几季的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便是使用犯罪心理学侧写来抓获连环杀手,日剧中《Control犯罪心理搜查》也是如出一辙。犯罪侧写其实并不是魔术,像旧小说里某某掐指一算便知天下大事。大家看到电影或电视剧里,侦探们悠闲地说出,犯罪者多少岁到多少岁之间,做什么样的职业,有何种性格甚至外貌特征,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几乎将罪犯描述到毫厘不差。这些犯罪侧写听起来很神奇,其实背后实实在在是各种科学研究,包括行为分析、人格心理学、地理位置分析、临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等。而种种研究分析背后,都有统计学。如今大家言必称大数据,其实大数据也没有说起来那么玄,并不是多少字节或者云计算最厉害,而取决于手握数据的人,能从中得出什么样的信息,这便是分析科学的力量。那么怎样从犯罪模式和犯罪现场提取出有用的数据来判断罪犯特征呢?其实都是通过过往发生的海量案例,从中提取出各种相关因素,比如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经济能力等,再建立模型或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这些因素是否在某一类犯罪中出现。这样根据现有罪案的信息,便可推测出犯案者有多少百分比的可能具有某种特征,从而帮助破案。举例来说,极端一点,假设过往案例中百分之百的儿童绑架犯都是二十多岁、经济状况差、有暴力史的青年男子,那么再发生绑架案,侦探们一定也会寻找同样的人。

nlc202309012030

在研究生时期,我做的研究有部分是关于面孔识别中的同种族偏向(own-racebias),就是说人对自己种族的面孔记忆最好,对其他種族的容易认不清,比如中国人看外国人觉得长得都一个样,外国人也觉得亚洲人很难区分。这个效应对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有很深重的影响。有一个著名案例,一个白人女子被黑人男子强奸,后来她指认Ronald Cotton为罪犯,他因此入狱服刑十年,之后DNA技术却证明他并不是强奸犯。当时被害人曾努力地试图记住案犯的面孔,并且十分肯定地指认了Ronald Cotton,但由于这种跨种族指认的困难,最终还是使人蒙冤入狱。这个理论和类似的案例后来给跨种族的嫌犯指认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是发生在错认案犯的惨痛经验之后了。这个效应也在某集Lieto Me里出现了,情节类似,但因为心理学家知道这一效应,剧情产生了反转。

微表情心理学

在这些使用了各种新奇科学概念的推理剧中,美剧一般来说是最为严谨的,相比之下,日剧更加天马行空,而港剧的科学成分相对较低。这大概得益于美剧强大的创作团队,在背景知识上美剧还是很扎实的,且经常会找专业人士加入顾问队伍。前几年Lie to Me十分走红,使用微表情心理学,从嫌疑人或证人的微表情之中找到蛛丝马迹,从而追寻线索破案,是十分新颖而又激动人心的题材。微表情心理学并非创造,而是真有这样一种研究,微表情理论的提出者是PaulEkrnan教授,是不是跟主角Cal Lightman的名字很像?Paul Ekman也是很传奇的一个人,他十五岁时高中未毕业就上了芝加哥大学,他的同学包括苏珊·桑塔格,后来他拿到学士学位是在纽约大学。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跨越文化和国界的表情,研究情感的量表,从微表情和身体语言探查谎言,等等。我们如今经常提到的基本表情分类:愉悦、愤怒、恶心、惊奇、悲伤和恐惧,便是他提出的,后来研究情感的领域也经常会使用他的量表和表情照片作为刺激物。他于二00四年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退休,之后便建立了Paul Ekman Group,向大众提供探查微表情的训练工具。他建立了情感的版图,包括上万种微表情,是微表情领域的鼻祖,在情感这个领域,没有人可以绕得开Ekman。不过他的微表情理论和应用,包括使用微表情测谎和在机场安检时使用微表情判断危险乘客,都也备受诟病,或者因为他的实验无法被重复,或者因为他的研究控制条件做得不够好。Paul Ekman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原始部落如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居民的表情,这些研究都扩展了人们对于情感领域的先天与后天影响的理解。

在Lie to Me里自然有很多创作成分,利用微表情测谎,即使经过训练,也未必能达到Lightman博士那样神乎其神的状态,而现实中Ekman的工作室也并不提供个体案例分析。剧中天然具有微表情测谎能力的人这一说,Ekman倒是做过实验,据说两万人中只有五十人表现了这种能力。前几年在旧金山的心理学大会,有一个论坛即是采访Lie to Me的主创,还请来了Ekman一同作采访,里面提到为了剧集精彩起见,作了一些修饰和夸张,所以真真假假,令人难以辨别。比如里面有一个“摸鼻子代表说谎,因为血液会涌入鼻部令鼻子很痒”,这个就是主创人员自己编出来的,编得还挺有说服力。这个剧是请了Ekman来当顾问的,所以里面的情节虽有夸张,但是大体上还是站得住脚的。

脑成像能够帮助破案么?

几年前我还在耶鲁读博士的时候,给一门认知心理学的课做助教,学生需要写一篇小文章,探讨认知心理学在现实中的可能应用。本科生们写出了很多有趣的作品,其中包括如何将认知心理学应用在图像设计上,如何将心理学应用在政治学和政策制定之中,还有一个很有争议的论题,便是将脑成像应用于测谎和罪案调查之中。以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我认为将脑成像应用于测谎还是远远不能实现的。

在很多影视作品之中,确实用到了脑成像进行破案或测谎,比如安吉丽娜·朱莉演的《特工绍特》(Salt)、日剧Mr.Brain以及港剧《谈情说案》。《特工绍特》里面的场景近似科幻,CIA还是FBI将女主角关在一间审讯室里,然后用MRI(核磁共振)来探测她是否说谎。如果说这个设定改成热成像测试她的体温变化来测谎,还稍微合理一些,但是用MRI实在是充满了破绽。首先MRI相当于把人放在一个巨大的磁铁中,几个特斯拉的机器,如果被扫描的人身上有金属物品,在磁场中会“砰”的一声以极快的速度飞出来,所以做MRI之前一般都要过金属探测门。剧中女主角还从身上掏出隐藏的匕首,如前所说,要是一般匕首早就飞出去将审讯室玻璃砸破了。其次做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不可能即时出结果,即使即时出结果,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会详细说到。

后面两部电视剧里都用了这样一个概念,利用海马体破案。电视剧里的逻辑是,大脑里的海马体(Hippocampus)掌管记忆,所以嫌犯看到有记忆的景象,比如犯罪现场,海马体就会有反应。海马体确实与记忆有关,但是后面的逻辑就很难行得通了。现实中确实有案例试图用神经科学和脑成像的方式帮助断案,比如说给嫌犯看犯罪现场的照片,然后如果跟长时程记忆有关的海马体活动高于控制图片,就说明嫌犯到过犯罪现场。但是理论跟实际操作起来差得非常远,首先能有这种精度的是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而非EEG(脑电图)。Mr.Brain至少用了fMRI,而《谈情说案》就是太阳穴上贴了两个电极,这样用EEG脑电图的方式两个电极就能定位出海马体,是完全不可能的。使用脑成像定位脑区,空间精度比较高的是fMRI,而EEG脑电图的时间精度较高,即使是使用一百二十八个电极的高精度脑电图,也等于是在一个暗箱之外试图推测暗箱之内的信号/声音来自何处,空间精度无法达到太高。只有癫痫病人需要直接在大脑皮层上安置电极,才能精确定位信号来自于哪个脑区哪个结构。

其次,这样的测谎或者调查,基本上都是基于个体的,从实验设计上来说,这样的判断至少需要一个基础准线,或者需要一个明确的对照组。举例来说,如果你要知道一种药是否有效,不能让一个人吃药然后痊愈就说这种药有效,因为这个人痊愈有可能是因为他自身体质或者其他不可控因素,而非服用的药产生效果。因此至少需要两组人,一组吃药,一组吃安慰剂或白水,通过统计检验判断这种药对这种病是否有显著的疗效。同理而言,若要知道一个人的海马体对有记忆的照片应该是什么反应,需要设定一个基础准线,这就像那些喝白水的对照组,需要找到一些确定被测试的对象有记忆以及确定其没有记忆的照片,这样才可将其脑部反应与这些基准对照,来判断其是否见过罪案现场。这样的控制照片是很难找的,即使你知道这个人肯定见过某处,也很难找到完全合适的对照组,因为你不能完全控制两组照片在其他影响因素上完全一致。假设说海马体对某组照片非常兴奋,但是这也很有可能是由无关因素引起的兴奋,例如情绪。比如犯案现场照片很阴沉,而对照组照片十分明朗,即使不是案犯也可能对令人反感的照片反应更大。这种只能证明相关性(correlation)而不能证明因果关系(causality),甚至相关性也不能确定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实验手段,是很难应用于实际的。

nlc202309012030

还有一点,做心理学的都知道个体差异问题,而学过统计学的都知道样本量足够大才能接近整个群体,所以在一个人身上做这种实验,误差是很大的,实在无法用作法证。最后讲一个好玩的故事吧,有一篇文章曾写过,给一条死三文鱼看令人讨厌的照片,fMRI显示部分三文鱼组织激活高于水平线。那么这是否证明死三文鱼对令人厌恶的照片起了反应呢?当然不可能,这其实是由于fMRI有一个统计学上多重比较(multiple comparison)的问题,因为fMRI的空间精度高,扫描一条三文鱼都可能有上万个单位,这样上万个单位都作比较,必然会有一定的显著差异是所谓的假阳性(falsepositive),就是说本来没有差异,但是对比了无数组,总会有搞错的。这样才会有“死三文鱼对照片产生反应”的奇闻出现,做那个实验的科学家就是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些假阳性的重视而采用了如此激进的方式。一般做实验都会控制各种其他因素,以及在多个人身上做实验以避免个体差异。基本而言,想要在一个人身上用海马体脑成像破案,在目前尚属于天方夜谭。

虚假记忆

如今很多悬疑片都爱用心理学知识,像上面说的微表情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还有比较明显的是《记忆碎片》(Memento),讲的是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即短时程记忆(Short-term Memory)无法写入长时程记忆(Long--term Memory),新近存储进来的记忆会缺失,就像硬盘满了存不进东西一样。这是很好的悬疑片题材,还是很好的爱情片题材。有好几个爱情片便用了这样的桥段,如《初恋五十次》,以及(《我脑海中的橡皮擦》,想象一下情人不断忘却所爱之人,一千次见面还似初见,确实浪漫又令人心痛。记忆丧失有很多种,除了短时程记忆丧失,还有类似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带来的记忆丧失——有如通向过去的断桥一段段坍塌,最终回到小时候,不记得所有的亲人与爱人,这种题材在电影里也经常出现,另外由头部受伤造成的失忆,也是小说和影视作品非常爱用的桥段,当然电影中头部受伤造成的失忆,经常由于头部再次受到撞击而恢复,这就比较接近编造了。

还有就是错误记忆(False Memory)以及被隐藏的记忆。我记得很久以前有一个美国电影,讲一个小女孩童年被性侵犯过,因为情绪太强烈就被强制遗忘了,有点像一种自我保护程序,如果一段记忆太具有杀伤力,就会有白细胞一样的保护程序将之删除,以保护系统的稳定。然后小女孩长大后总觉得有些自己不复记忆的片段会偶尔闪回,随后女人不断挖掘过去,终于找回了失去的记忆,发现了这段被隐藏的罪恶。这件事还有一个尾巴,据说看了这个片子以后,好多女人都声称自己小时候也被侵犯过,然后终于找回了“失去的记忆”。这个其实就是所谓的错误记忆了。她们之中大多数人其实儿时并没有被性侵过。很多人在被暗示和引导下,会相信他们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是真的发生过的,因为我们的记忆其实是非常强大但是也非常容易被误导的。关于虚假记忆有一系列的研究,最有名的研究者是Elizabeth Loffus,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使用各种暗示,诱导参与实验的人认为,自己小时候曾经在商场中与父母走失过——而其实这样的事从未发生过。由此可见暗示所造成的虚假记忆有多么强大。还有人拍了个探索虚假记忆的纪录片,揭秘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自己被外星人劫持过——他们采访发现,受访者描述的飞碟形状与自己家的某个家电非常相似,这其实也是错误记忆的一个例子,生活中各种影像暗示与记忆的碎片被连接储存错了,导致人们误以为他们曾经经历过从未发生的事。

关于精神疾病

各种精神疾病也常常出现在虚构类作品之中。很多恐怖或者悬疑电影,最终的凶手有精神分裂症,或者干脆是受害者因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药物作用产生了幻觉,比如《禁闭岛》(Shutter Island)。有一些电影则专门讲述精神上的疾患对于人生的重创,比如可能导致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或者认知功能不断下降伴随记忆丧失的阿尔茨海默病。这些病症都十分悲哀,精神上的疾患对患者和其亲友造成的杀伤力并不低于身体上的病变。在戰地片以及讨论战争对人类创伤的电影中,创伤后应激综合征(PTSD)出现很多。而孤独症(Autism)与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目前还算孤独症的一种,患者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也经常出现在电影中,比如很久以前的(《雨人》和十分好看感人的动画电影Mary and Max。有一个词汇叫SavantSyndrome,就是用来描述这种有精神疾患、但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天才的人群,比如虽然智商测试低,但在数学或艺术上具有超越普通人的天赋。这个词来自法语idiot savant,意思是博学的白痴。另外就是一个被用滥但是很好用的情节——多重人格,有一个悬疑片就是走这个路子,但是说出名字就剧透了,因为其悬疑处就在于那个片子里发生的所有凶杀都是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人做的。

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题材并未谈到,比如前额叶或杏仁核受损的病人,造成性格大变或情感障碍,还有诸多视觉幻觉,道德上两难之境的心理过程(比如著名的缆车问题Trolley Problem),各种恐惧症(现在叫anxiety disorder),刻板印象和偏见(Stereotype),它们有些出现在电影之中,有些也许将来会被用到,期待未来可以在银幕之上看到更多熟悉的心理学研究与应用。

时代变迁,多少年前,看到银幕上活动的人,还有人惊吓晕倒,最早的电影里一列火车从银幕上呼啸而来,观众以为真的火车冲来惊慌逃散,后来电影从无声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如今3D技术的出现,令电影观众更加如身临其境。电影精巧地编织了人类知觉的幻境,在几个小时的时间中,将观众短暂地带离现实。而无论是在现实之中,还是银幕之上,复杂的人类情感,蓬勃而被压抑的欲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这些都涉及无数复杂的心理过程,人类的认知、情感、发展、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社会与自然对人类的影响,精神疾患,暴力倾向,动机,犯罪,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说到底,外部世界,诚然是我们自身经验之倒影,而银幕上所有的跌宕悲欢,讲的不过是我们的故事。

上一篇:14年个人工作终结下一篇:少儿英语学习的十个好习惯